请问天津疾病控制中心防治控制中心性病科专家手上有梅毒分泌物在水桶里洗了几下水桶水溅眼晴里点能传播吗?

→ 手小心接触到不知道是装什麽的脏水桶,然后
手小心接触到不知道是装什麽的脏水桶,然后
健康咨询描述:
我在超市上厕所的时候,手小心接触到不知道是装什麽的脏水桶,然后我可能有接触到自己的外阴,我是处女,这样会被传染性病吗,好害怕,可以帮帮我吗?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哈尔滨汽轮机厂职工医院&& 技师
擅长: 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症,滑膜炎,脑血管意外术后康复.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医生
&&&&&&病情分析:&&&&&&你好,通过你描述的情况分析,这种情况是不会被感染性病。性病菌一般暴露在空气中很少能存活下来&&&&&&指导意见:&&&&&&建议您这种情况只要局部清洗之后一般就没有什么问题。污秽的地方不代表都有性病菌的存在
请问,性病怎样预防?我是学生,没有性生活,我是处女,如果在外面上公测的时候,不小心碰到的东西万一携带性病,接触到自己的外阴会不会被传染性病?
14:14医生回答:
这种情况肯定是避免接触的,之所以是性病,所以都是性生活引起的可能性
阳谷县第一人民医院&& 主治医师
擅长: 孕期保健,产前咨询,产后康复,以及妇产科常见病与多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医生
&&&&&&病情分析:&&&&&&你这种情况应该不会被传染性接触性疾病,性交才是性接触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指导意见:&&&&&&性病如艾滋病,梅毒,尖锐湿疣等等一般都经过性交传播,污染的衣物也有可能传播。
在外面上公测的时候,不小心碰到的东西万一携带性病,接触到自己的外阴会不会被传染性病?
19:43医生回答:
这种情况应该不会传播性病。
擅长: 擅长皮肤病,泌尿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医生
&&&&&&病情分析:&&&&&&你好,根据你现在的情况叙述一般是不会感染传染病的,不要太担心!&&&&&&指导意见:&&&&&&建议,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局部保持清洁卫生!保持情绪!饮食清淡富营养!祝好&&&&&&以上是对“手小心接触到不知道是装什麽的脏水桶,然后”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疾病百科| 性病
挂号科室:性病科
温馨提示:洁身自好,防止不洁性行为;采取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质量可靠的避孕套;注意个人卫生,不吸毒;尽量不输血。
性病,全名性传播疾病。STD是英文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缩写。性病是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一组疾病。国际上将20多种通过性行为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列入性病范畴...
好发人群:不洁性接触者、同性恋人群尤其是男性
常见症状:外阴瘙痒、异味、疼痛、出血
是否医保:--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
参考价格:72
参考价格:50
参考价格:186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1.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用于生殖器疱疹病毒感染初...
参考价格:¥10
1.主要用于带状疱疹。
2.用于治疗单纯疱疹病...
参考价格:¥34
您好,虽然我们的工作人员都在竭尽所能的改善网站,让大家能够非常方便的使用网站,但是其中难免有所疏漏,对您造成非常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有问必答网向您表示深深的歉意,如果您遇到的麻烦还没有解决,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我们会优先特殊解决您的问题。
请选择投诉理由
涉嫌广告宣传
无意义提问
非医学类咨询
违背伦理道德
其他投诉理由
涉嫌广告宣传
无意义回复
违背伦理道德
复制粘贴内容
常识性错误
其他投诉理由
如遇紧急情况,请致电400-(三金牌的)
(阿银要长胖)
(船长大人)
第三方登录:传染病三级预防原则 1,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或初级预防.防患于未然. 在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已存在的情况下, 预防疾病的发生, 通过避免接触危险因素和提高抵 抗疾病能力来实现,例如不吸烟、体育锻炼、接种疫苗、合理营养、健康的性生活等。是个 人最佳的预防。 2,二级预防:即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还强调早报告,早隔离. 即当疾病已经发生, 或是当机体生理代偿机能减弱、 发生紊乱表现出症状时, 早期发现疾病, 预防其蔓延和严重后果,及时采取治疗和防止传播的措施。例如早期发现肿瘤后尽快切除, 早期发现传染病尽早终止流行。是重要的预防。 3,三级预防:积极治疗,预防伤残.做好康复,随访. 当疾病已产生后遗症,或机体代谢机能已处于不可逆转的阶段,开展康复治疗,以尽量减轻 疾病带来的残疾等负担,缓解病痛和延长寿命。是预防疾病产生的严重后果。 人群易感性概述 人群易感性: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的程度称人群易感性。 人群易感性以人群中非 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表示。 判断某一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易感水平的高低, 可从该病 以往在人群中流行情况,该病的预防接种情况及对人群进行该病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而定。 (一)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 1.新生儿的增加:出生后 6 个月以上未经人工免疫的婴儿,对许多传染病都易感,由于 他们体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 2.易感人口的迁入:某些地方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区,当地居民病后或隐性感染 而获得对该病的免疫力。当非流行区居民迁入使流行区的人群易感性增高。 3.免疫人口的死亡使人群易感性相对升高。 4.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有些传染病如天花、麻疹等病后有长期免疫力,有的能维 持终身。一般传染病病后或人工免疫后,其免疫力逐渐下降,最后又成为易感者,使人群易 感性增高。 (二)影响人群易感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1.预防接种:对易感人群施行人工免疫是降低人群易感性最积极的方法。人工免疫所获 得免疫力不能维持终身,故对易感人群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接种。 2.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经过一次流行后,大部分易感者因感染而获得免疫,但不能依 靠这种方式来降低发病率,因流行后传染源数量增多,有时反而可促进该病传播。 3.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隐性感染者虽无症状但也是传染源,不可能期望它的增加 来制止疾病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与疾病流行关系 易感者大量减少能抑制疾病的流行, 甚至使流行终止。 但也不能认为易感者上升至某种 水平就一定能发生疾病流行,因疾病的发生必须有传染源的输入。 公共卫生监测 (一)公共卫生监测的概念 1.公共卫生监测定义 是连续地、系统地收集疾病或其他卫生事件的资料,经过分析、解释后及时将信息反馈 给所有应该知道的人(如决策者、卫生部门工作者和公众等),并且利用监测信息的过程。 公共卫生监测是制订、 实施、 评价疾病和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重要信息来源。 2.公共卫生监测的目的1 ①确定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掌握其分布和趋势;②查明原因,采取干预措施;③评价 干预措施效果;④预测疾病流行;⑤制订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 3.公共卫生监测的分类 (1)疾病监测:①传染病监测:我国规定报告的传染病有 37 种,其中甲类 2 种、乙 类 25 种、丙类 10 种;②非传染病监测:我国部分地区开展了对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 出生缺陷、伤害等非传染病的监测。 (2)与健康相关问题的监测:包括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出生缺陷监测、环境监测、药 物不良反应监测、营养和食品安全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计划生育监测等。 4.公共卫生监测的程序 (1)建立监测组织和监测系统:国家及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负责管理全国公 共卫生监测系统的机构。负责全球公共卫生监测机构的世界卫生组织。 (2)公共卫生监测的基本过程:包括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和解释、信息反馈和信息利 用四个基本过程。 5.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评价 (1)敏感性(sensitivity):是指监测系统识别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两个 方面: ①监测系统报告的病例占实际病例的比例②监测系统判断疾病或其他卫生事件暴发或 流行的能力。 (2)及时性(timeliness):是指监测系统发现公共卫生问题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 的时间。它反映了监测系统的信息反馈速度。 (3)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是指监测系统发现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多大程度上 能够代表目标人群的实际情况。缺乏代表性的监测资料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和卫生资源的浪 费。 (4)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是指监测系统报告的病例中真正的病 例所占的比例。 (5)简便性(simplicity):是指监测系统的收集资料、监测方法和运作简便易行。 (6)灵活性(flexibility):是指监测系统能针对新的公共卫生问题进行及时的改变或 调整。 (7)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是指监测系统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对监测工作的参 与意愿,反映在工作人员能否提供有效的信息。 结核病防治措施: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许多国家控制结核病的经验, 提出了一个完善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 略(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 Short-course,简称 DOTS 策略)。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 DOTS 策略是由五个要素所组成,称为 DOTS 策略五要素: 1. 政府的承诺 首先应该明确控制结核病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政府应该加强对结核病 控制工作的领导和支持,要提供足够的经费,以保证开展现代结核病控制工作的需要。 2. 利用痰涂片显微镜检查以发现更多的传染性肺结核病人。 3. 对所有发现的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每次服药都要在医护人员的直接面视下服用,并 进行记录,以保证病人的正规治愈。 4. 建立持续不间断的免费抗结核药物供应系统。 国家对抗结核药物的生产、供应实 行有效的管理,以保证药品质量并满足病人治疗的需要。 5. 建立结核病的登记、报告和评价的监控系统,及时地掌握全国的结核病信息,以不 断指导和改进工作。2 常见传染病传播途径:传染病是通过各种传播途径进行传播的,据医学专家介绍,常见传 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如下几种——空气传播:有些病原体在空气中可以自由散布,直径通常为 5 微米,能够长时间浮游 于空气中,做长距离的移动,主要藉由呼吸系统感染,有时亦与飞沫传染混称。飞沫传播:飞沫传染是许多感染原的主要传播途径,藉由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 喷出温暖而潮湿之液滴,病原附着其上,随空气扰动飘散短时间、短距离地在风中漂浮,由 下一位宿主因呼吸、张口或偶然碰触到眼睛表面时黏附,造成新的宿主受到感染。例如:细 菌性脑膜炎、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结核、麻疹、德国麻疹、百日咳等等。 由于飞沫质、 量均小, 难以承载较重之病原, 因此寄生虫感染几乎不由此途径传染其它个体。粪口传播: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卫生系统尚未健全、教育倡导不周的情况下,未处理之废 水或受病原沾染物,直接排放于环境中,可能污损饮水、食物或碰触口、鼻黏膜之器具,以 及如厕后清洁不完全, 藉由饮食过程可导致食入者感染, 主要病原可为病毒、 细菌、 寄生虫, 如霍乱、A 型肝炎、小儿麻痹、轮状病毒等。接触传播:经由直接碰触而传染的方式称为接触传染,这类疾病除了直接触摸、亲吻患 者,也可以透过共享牙刷、毛巾、刮胡刀、餐具、衣物等贴身器材,或是因患者接触后,在 环境留下病原达到传播的目的。 因此此类传染病较常发生在学校、 集体单位等物品可能不慎 共享的场所。性传染疾病包含任何可以藉由性行为传染的疾病,因此属于接触传染的一种, 其中艾滋病在世界流行状况甚为严重,因此医学中有时会独立探讨。垂直传播:垂直传染专指胎儿由母体得到的疾病。可以经由血液输送,或是具备穿过组 织或细胞的能力,因此可以透过胎盘在母子体内传染,例如 AIDS 和 B 型肝炎。细菌虽较罕 见于垂直感染, 但是梅毒可在分娩过程, 由于胎儿的黏膜部位或眼睛接触到母体阴道受感染 之黏膜组织而染病; 且有少数情况则是在哺乳时透过乳汁分泌感染新生儿。 后两种路径也都 属于垂直感染的范畴。血液传播:主要透过血液、伤口的感染方式,将疾病传递至另一个个体身上的过程即血 液传染。常见于医疗使用注射器材、输血技术之疏失,因此许多医疗院所要求相关医疗程序 之施行,必须经过多重、多人的确认以免伤害患者,于捐血、输血时,也针对捐赠者和接受3 者进一步检验相关生理状况,减低此类感染的风险,但由于毒品的使用,共享针头的情况可 造成难以预防的感染,尤其对于艾滋病的防范更加困难。4 手足口病是一种多年存在的传染病,在欧亚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患者以婴幼儿为主,大多 数病例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 以自愈。少数病例可发生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和肺炎等重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 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大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二、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 RNA 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 A 组 16、4、5、7、9、10 型, B 组 2、5、13 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 道病毒 71 型(EV71),其中以 EV71 及 Cox Al6 型最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 5% 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 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 50℃可被迅速灭活,但 1mol 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 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 4℃可存活 1 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 活。 三、流行病学 (一) 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 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 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 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 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 Cox A16 型, 1969 年 EV71 在美国被首次确认。 此后 EV71 感染 与 Cox A16 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 EV71 流行,1975 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 750 例,其中 149 人致瘫,44 人死亡。1994 年英国 发生一起由 Cox A16 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 患者大多为 1-4 岁婴幼儿, 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 英国 1963 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 2-3 年。20 世纪 90 年代 后期, EV71 开始东亚地区流行。 1997 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 EV71 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 4-8 月共有 2628 人发病,4-6 月有 29 例病人死亡。 我国于 1981 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 北、青海和广东等 10 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1983 年天津发生 Cox A16 引起的手足口病暴 发,5-10 月间发生了 7 000 余病例。经过 2 年低水平散发后,1986 年再次暴发。1995 年武 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 EV71, 1998 年深圳 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 标本中分离出 EV71。 1998 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 EV71 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监测哨 点共报告 129106 例病例。 当年共发生重症病人 405 例, 死亡 78 例, 大多为 5 岁以下的幼儿。5 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 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 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 疫情控制难度大。 (二)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 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 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 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易感性: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 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 岁年龄组发病 率最高。 四、病例定义 (一) 临床诊断病例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 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 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 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 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二)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1.病毒分离: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 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 2.血清学检验 :病人血清中特异性 IgM 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 IgG 抗体有 4 倍 以上的升高。 3.核酸检验 :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 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五、疫情报告 (一) 2008 年 5 月 2 日起, 自 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 《中 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上述 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二)报告内容与方法 发现手足口病患者时,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及重点 监测传染病”一栏中填报该病。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 24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 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 24 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报告病例分“临床诊断病6 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两类。 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则应在报告卡片“备注”栏内注明 肠道病毒的具体型别,如为重症病例亦应在“备注”中注明“重症”。 (三)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暴发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 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 及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四)报告信息分析和反馈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疫情报告信息进行逐级审核。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日浏 览并分析监测数据, 发现异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现死亡病例, 应及时核实并向同 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向下级疾控机 构及医疗机构反馈疫情分析信息。 六、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 病例呈聚集性分布、 重症病例比例较大或出现死亡病例 时,应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一是采集相关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明 确病原并进行分型鉴定;二是收集临床资料,以了解不同型别肠道病毒的致病性、毒力、所 致疾病临床类型及救治等;三是阐明本次流行/暴发的传播方式及感染的危险因素等,以便 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四是评价不同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 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 调查表应根据调查目的不同而进行专门设计。 七、实验室检测 (一)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各省疾控中心要组织开展对手足口病病例的实验室监测。发生 本病流行的省份每周至少采集 5-10 例患者的标本进行检测。标本采集和保存技术要求和标 本送检单见附件 1 和附件 2。标本检测方法见附件 3。如有重症病例,应尽量对所有重症病 例进行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 如有暴发疫情应采集部分病例的标本进行病原检测。 无检测 能力的地区可将标本送至有条件的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 采集标本时应注意收集病例的 相关信息,填写个案调查表见附件 4。 (二) 检测结果的报告与反馈 :各省每周五将本省已完成实验室检测的病例个案调查表以及 检测结果一览表(附件 5)的电子版上传至中国疾控中心疾病控制及应急处理办公室和病毒 病所脊灰实验室。中国疾控中心对各地上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后,向各省疾控中心反馈。 八、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 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 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 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7 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 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 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 即洗手; 4.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 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 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三)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 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 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 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 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 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 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 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7. 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 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验检疫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从公共卫生角度考虑,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 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都以及其他严 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界定?1.重大传染病疫情 2.群体不明原因疾病 3.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4.职业中毒 5.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6.自然灾害 7.恐怖事件(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 (一)自然灾害性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是指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其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性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常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1.洪水:洪水是指超出水道的天然或人工限制,水流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 ?特点:地区性;季节性;周期性;破坏性及可防御性洪水的常见公共卫生问题:?A:生态环境破坏:洪水泛滥,淹没农田、房舍和洼地,灾区居民大规模迁移。 ?B:水源污染: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井水和自来水水源污染严重。 ?C:食品污染:洪灾期间,食品污染的途径非常广泛,可造成食品原料污染、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污染、食品运输和储存过程污染等。?D:媒介生物孳生:洪灾后期由于洪水退去后残留的积水坑洼增多,易使蚊类孳生,加之人们居住环境的恶化,易导致蚊媒病的发生;在洪水地区,当粪便、垃圾不能及时清运时, 则为蝇类提供了繁殖场所,使蝇媒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性增加。?E:传染病流行:洪水淹没某些传染病的疫源地,可发生出血热等自然疫源行疾病和急性血吸虫病等。?2.地震:地震是由岩石圈变异造成的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特点:频繁性、地区性、时间性、连发性和破坏性。 ?常见公共卫生问题: ?A:生态环境破坏B:水源污染 C:食品污染:D:媒介生物孳生 E:传染病流行9 (二)事故性突发事件: ?1.化学性事故: ?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引起化学性危险,如化学品的泄露、污染和爆炸,进而造成损害的 事故称为化学性事故。 ?化学性事故的发生原因: ?A:技术因素:一般指在化工生产、储存及运输等过程中,因技术不过关、违章等引起化 学性事故。 ?B:自然因素:强烈地震、海啸、台风、洪水、雷击及太阳黑子周期性爆炸等引起地球环流 变化等自然因素,可能造成大型化工企业设施破坏,使有毒有害化学品外泄,造成突发性化 学事故。 化学性事故的特点和危害:?A:发生突然,防救困难 B:扩散迅速,受害广泛 C:污染环境,不易洗消 ?D:破坏巨大,危害久远 ?2.物理性事故:?(1)辐射性事故 ?包括核事故和放射事故 ?1.核事故:指核电厂或其他核设施中很少发生的严重偏离运行工作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可能或已经失去应有的控制,达到不可接受的水平。 ?2.放射事故:指放射性同位素丢失、被盗或者射线装置、放射性同位素失控而导致工作人 员或者公众受到意外的、非自愿的异常照射。发生放射事故的放射源包括 X 射线装置、主 要用于工业和医学的密封源,以及核医学、核科学研究中使用的非密封源等。?发生原因:1.放射源、放射性材料、放射性严重污染物件的丢失或被盗、误置、遗弃。2.密封源或辐射装置的辐照室的进入失控。3.放射源装置和辐射装置故障或误操作引起屏障丧 失,或核燃料转换、富集过程中操作失误而发生的临界事故。4.密封放射源或包容放射性物 质的设备或容器泄露。5.放射性物质从反射源与辐照技术应用设施的异常释放。?危害:核反应堆发生事故,特别是有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情况下,由于烟羽飘移,辐射影响的范围往往较广泛,受照人数也多,导致人体罹患各种放射性疾病。?(2)机械性事故 ?机械性事故是指因致伤物通过机械运动作用于人体,致使人体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受到破坏,造成意外事件发生的状况。?(3)生物性事故:包括食物中毒和饮用水污染 ?食物中毒: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饮用水污染:是指有一定数量的饮用水用户、饮用者个人,发现水质感官性状异常。饮用10 后身体出现了不适反应和症状表现的事件。 (三)恐怖性事件?1.核恐怖:是指恐怖分子通过威慑(或恐吓)使用或实际使用能释放放射性物质的装置(包括简陋的核装置和“脏弹”)或通过威慑(恐吓)袭击或实际上袭击核设施(包括重大的放射 源辐照设施)而引起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导致显著数量人群的心理、社会影响或一定数量人 员的伤亡,从而破坏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等的恐怖事件。?特点:时间、地点的不确定性;不同放射源危害不同;处理复杂,危害持续时间长;社会影响大。?2.生物恐怖:生物恐怖是指恐怖主义分子基于某种政治目的,利用致病性微生物或毒素等作为恐怖袭击武器, 通过一定的途径散步致病性细菌、 病毒, 造成烈性传染病的暴发、 流行, 导致人群失能和死亡,以达到引起人心恐慌、社会动乱之目的而进行的罪恶活动。?特点:对人体有致病作用,可造成失能或死亡;有传播性,可造成流行;污染范围广,且不易被发现。?3.化学恐怖:化学恐怖一般是指利用有毒有害化学品为手段而实施的恐怖活动,由于有毒有害化学品易生产、成本低、使用方便、时间可控、有效时间长,往往造成对人体健康、环 境和社会的重大影响。?特点:突发性;群体性;隐匿性,快速性和高度致命性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1.突发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为突然发生,且具有不确定性 ?2.群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非仅仅影响少数人的健康,而是牵涉面较大的社会群体, 具有公共卫生属性,尤其是对儿童、老人、妇女和体弱多病者等特殊人群的影响更加突出。 ?3.阶段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般具有周期性,根据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潜伏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前兆阶段。 (2)暴发期: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 有突发性,若现有检测技术落后以及工作力度不够而未能识别,事件则迅速演变,并出现暴 发。 ?(3)持续发展期:事件得到控制,但未得到彻底解决。 (4)消除期:事件得到完全解决。?4.危害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影响范围大,波及范围广。 ?5.综合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应急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其往往涉及社会诸多方面,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取应急措施时,不仅应由卫生部门来负责,而且需要各方面通力协作、共同努力,甚至全社会都要动员起来,参与这项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处理必须由上级政府统一指挥、 综合协调, 方能合理妥善处置, 将其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四、突发事件中的公共卫生问题?(一)重大传染病疫情11 ?1.现有的传染病时有暴发和流行2.已消灭或被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3.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和暴发流行 4.人畜共患病(二)食品卫生安全?我国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现状非常严重,像 20 世纪 81 年代上海居民因食用毛蚶引起食物中毒性甲肝暴发。1998 年山西朔州文水县毒酒事件,数百民群众饮假酒中都,其中 30 例死亡。这些事件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机制与监管方面存在问题,给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带 来了恶劣的影响。 (三)环境卫生安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空气、水源、化学性污染等日趋严重。2003 年重庆开县发生特大天然气井喷事件,大量的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溢散,造成 243 人死亡,2155 例住院治疗,42847 名居民受灾,6899 头畜禽死亡。2004 年 8 月福建马尾出 境检验检疫局在查验一批从日本进口的废塑料时,发现其中带有泥土、蚊蝇孳生,对环境卫 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四)核与辐射污染 ?1986 年前苏联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 事故发生现场的 600 名工人中 134 人接受高剂量核辐射,并罹患放射病;此外还造成白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和乌克兰地区广泛的放射性污染。 (五)恐怖事件方面?1.生物恐怖 ?2.化学恐怖 ?这些国内外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然波及的范围有大有小,危险程度也有所不同,但如果处理不及时或不得当, 都很有可能对人民的身心健康、 生命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带来严重的威 胁或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有利于加强检验检疫体 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从而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国家政治、 经济稳定 于社会安全。 第二节 自然灾害性突发事件检验检疫 一、自然灾害性突发事件的预防 (一)评估本国或本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的风险 ?建立人口统计、自然资源和地理信息等基本信息库,评估灾害发生的风险。 ?1.收集以往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评估灾害发生的风险。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评估每个地区的受灾危险性。 ?3.协调各部门合作,获取基本设施受损的风险和保障这些机构正常运转的供电、供水、通 讯等系统的应急处理能力。 ?4.评估本地区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疾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性。 (二)制定应急反应计划12 1.估计本国或本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的风险,提出抗击灾害的计划方案。?2.明确应急方案实施对于卫生工作的具体要求,落实智能部门和个人的责任。 ?4.开展健康教育,做好自然灾害的早期报警信息传递和交流。 ?5.定期进行模拟演习,使应急反应计划中承担具体任务的人员掌握计划和熟悉职责,也有利于群众种子灾害发生前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 (三)明确自然灾害预防与控制的基本程序 1.组织管理结构,建立应急体系,做好抗灾措施和资源的准备,以便为灾害的受害者提供及 时有效的救助,便于救援措施的实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恢复工作的开展。?2.对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害进行应急处理,包括现场救治、疾病检测与控制、提供基本卫生条件、环境卫生管理和媒介生物控制等工作。?3.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二、洪灾检验检疫 ?(一)现场救治 ?1.院前救治 由专业人员开展对伤员的搜寻和受害者的营救,并给予充分的就地治疗。 ?2.医院救治 各级医疗卫生部门应组织经验丰富的医生,根据伤员伤势的轻重和估计疗效进 行分类处理,减少人员伤亡。 ?(二)疾病检测与控制 ?1.强化灾区预防性的干预措施,建立临时性综合检测系统 ?2.落实应急免疫接种或应急投药,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 ?3.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健康保护,维护灾民身体健康。?(三)提供基本卫生条件 ?1.加强饮用水卫生 ?A:合理选择水源取水点;B:退水后水源的选择:无自来水的地区,尽可能利用井水作为饮用水水源;有条件的地区可延伸现有的自来水供水管线;C:对饮用水进行净化消毒;D: 加强供水设施消毒: 被洪水淹没过的水源或供水设施重新启用前必须清理消毒后, 方可投入 正常使用。?2.加强食品卫生 ?(四)环境卫生管理 ?(五)媒介生物控制三、震灾检验检疫?(一)现场救治(二)疾病检测与控制(三)提供基本卫生条件 ?(四)环境卫生管理(五)媒介生物控制13 第三节 事故性突发事件检验检疫?一、化学性事故的检验检疫 ?化学性事故的预防化学性事故的检验检疫?二、物理性事故检验检疫 ?(一)辐射性事故检验检疫三、生物性事故检验检疫 (二)机械性事故检验检疫?(一)食物中毒检验检疫 ?1.食物中毒的预防 ?(1)检测与预警:国家和地方的有关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机构根据本地区人群的饮食习惯、环境特点及以往处理食物中毒的经验,制定出本地区食物中毒预防,控制和抢救方案。?(2)资金储备: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应设立专项资金,以满足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储备所需物质的购置和维护,开展专项储备技术研究和技能培训等经常性支出的需求。?(3)物质准备:各级政府和卫生机构应根据本地区食物中毒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对食物中都抢救所需的常备物品及必要仪器、 设备和设施等提出相关的储备方案, 报同级政府和 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负责落实,同时注意补充和更新。?(4)人才和技术准备:建立国家级重大食物中毒应急处理机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国家和省级卫生监督机构和市县级卫生监督机构, 培训相应的人才; 并针对本地区食物中毒 的发病特点和存在问题,积极开展适合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提高公民的自我保护能力。 2.食物中毒的处理 ?(1)疫情的报告与发布:重大食物中毒实行紧急报告制度。 ?(2) 现场调查和救治患者: 卫生监督机构核实食物中毒后, 联合疾病控制机构的工作人员, 成立调查处理组,对食物中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明食物中毒的发生经过(确定病例、查 明导致中毒的食品、确定病原,查明事件原因) ,收集对违反者实施处罚的证据,并提出控 制措施。同时协助医疗机构对中毒者采取紧急措施(如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及时采集患 者血液、尿液和吐泻物标本,以备送检;迅速对患者实施排毒处理, 包括催吐、 洗胃和导泻; 并给予对症治疗和特殊治疗等)?(3).食物中毒的处理:A:对中毒和可疑中毒食品尽快封存、停止销售和食用,追回已售出部分,并对其实施无害化处理或销毁等。B:根据中毒原因和致病因素,对中毒场所及有 关食品加工环境、物品提出消毒或善后处理意见。?(4)疫情的管理: ?A:通报制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对管辖区内的每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时14 向有关部门通报。?B:信息发布:包括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性质、原因;事件发生地及范围;事件中发病、伤亡及涉及的人员范围;疫情处理措施和控制情况;疫情发生地的解除。?C:信息系统管理:按照《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系统配备;安排专职和兼职人员进行网络管理与维护,确保信息报告系统的正常运转。 第四节 恐怖性事件检验检疫 一、恐怖事件的特点:?活动范围国际化手段现代化危害后果严重化各类传染病疫源地处置措施 自然疫源地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慨述?疫源地的概念: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向四周散发,可能发生新病例的范围,称为疫源地,或称疫点、疫灶。?疫源地的分类: ?疫源地分为一般疫源地同自然疫源地二大类。 ?1、一类疫源地: ?一般疫源地的主要特点是病原体仅为人及特殊媒介物所特有,因此,整个疫源地的组成因素中可以完全没有动物储存宿主的存在。?2、自然疫源地: ?自然疫源地是病原体的种群所占据的一块土地,在该块土地上同时还生存着保持该病原体的温血动物宿主和节肢动物为媒介的全部种群。 病原体可以不依靠自外处传入的条件下在其 中无限期地保存下去。 这个自然疫源地都有它一定型的动物流行过程以及动物流行过程在时 间上与空间上的同时性和连续性。?简单地说:没有传染源传入,传染病的病原体→特异性媒介(节肢动物) →动物宿主,这三者之间能独立完成生活史,并能延续后代的地方,称自然疫源地。也就是说,上述三者在 其世代交替中无限期的存在于自然界里的各种生物群落中, 不论在其以往或现阶段的进化过 程中均不依赖人类。当有人类介入时,虽可造成人的感染和疾病在人间的流行,但这对病原 体在自然界的长期保存不是必需的。?例如:鼠疫杆菌→跳蚤→老鼠这三者共同组成了鼠疫的自然疫源地。 ?自然疫源性的概念:15 ?自然疫源性是指在一定的景观地理条件下,传染病的病原体、特异性媒介(节肢动物)及动物宿主,组成了一定的生物地理群落,它们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了延续种 族的矛盾斗争, 在斗争过程中表现出对动物或其它生物的某种致病现象,称为自然疫源性。?自然疫源地与自然疫源性的关系: ?自然疫源地是指发生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在自然疫源地上发生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种类(目前大约 40 种)?1.病毒性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新疆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病毒病、尼帕病毒病、SARS、禽流感、森林脑炎、双波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淋巴脉络丛脑膜炎、黄热病、 白蛉热、登革热、狂犬病、手足口病等。 ?2.立克次体病:恙虫病、Q 热、斑点热、地方性斑疹伤寒、埃立克体病等。 ?3.衣原体病:鹦鹉热(鸟疫) 。 ?4.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蜱传回归热、莱姆病等。 ?5.细菌病:鼠疫、土拉菌病、布鲁氏菌病、人感染猪链病、沙门氏菌病、炭疽、假结核菌 病、李氏菌病等。 ?6.原虫病:皮肤利什曼病、黑热病、巴贝西虫病、弓形体病、隐孢子虫病。 ?7.蠕虫病:血吸虫病、后睾吸虫病、分枝睾吸虫病、肺吸虫病、包虫病、旋毛虫病、裂头 绦虫病、裂头蚴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特点-1.地域性特点自然疫源性疾病一般都是典型的地方病。?由于病原体种群一旦离开其贮存宿主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贮存宿主需要生活在特定的生物群落中, 后者又只有在地球上特定的地区才存在, 因而形成了自然疫源性疾病明显的 地域性特点。?流行特点-2.季节性特点?多数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病原体以温血脊椎动物为宿主,以特定的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而在自然界中,这些宿主、媒介的种群动态、数量消长、活动规律、生理及免疫状态都会随季 节变化而改变,于是形成了多数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的季节性特点。?例如乙脑,其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我们临海病例都集中在 7-8 月份,这正是种群数量高峰季节,其他季节很少有人发病。?流行特点-3.人兽共患特点在自然条件下, 即使没有人类的参与,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病原体也可以通过媒介感染宿主而 造成流行,从而无限期的延续其后代。?许多病原体先是与其他动物形成了寄生关系,而后才逐渐寄生于人类的。16 ?流行特点-4.职业和性别特点许多自然疫源性疾病存在于人烟稀少的偏远、蛮荒之地,或是人迹罕至的高山、大漠、原始 森林之中, 不同职业的人群接触自然疫源地的机会不同, 因此获得感染而患病的概率也有明 显差异。?经常从事野外工作的人员一般比其他人员有较多的机会接触某些特定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如森林脑炎多发生于伐木工人) 。?流行特点-5.受人类的经济活动的影响显著?人类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大规模的生产性开发活动,例如长时间成规模的垦荒、兴修水利、砍伐森林、城市化、长距离铺设管线(铁路及油、气管线)等,都会不同程度的改变原来的 自然面貌, 若这些地区原来是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疫源地, 其病原体赖以生存和循环的生 物群落(宿主、媒介种群和植被)的组成和结构的改变会导致自然疫源性的增强、减弱、消 失,甚至形成以前本地并不存在的新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疫源地。?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疫源地防控措施: ?自然疫源地一旦形成,就很难消除。因此,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既有一些总的原则,而各类疾病的防治和疫源地的治理又各有其特点,须根据具体的对象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原则(了解) ?1、预防为主原则 ?2、综合防治原则(如鼠疫) ?3、标本兼治原则:对于自然疫源性疾病防和治之间,防是重点;疾病和疫源地之间,病是标,而疫源地是本。标本兼治就是要在防止发生人间疫病流行的同时,采取综合措施,对疫 源地进行治理,使之逐步达到健康化。?4、建立健全疫情监测制度:在其流行尚未波及到人间之前,及时掌握其流行动态,结合流行病学规律作出前瞻性的预测预警。?5、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学校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疫源地处置措施 (以流感、麻疹、风疹、腮腺炎流行为例)?近年来,在我市各类学校中经常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严重影响了广大儿童和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为使我市广大防疫人员进一步掌握呼吸道传染病的防制知识 和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有必要介绍一下学校在这类传染病发生后应急处置程序以及所采取的 防疫措施。 (仅供参考) 。?一、应急处置程序17 ?1、首先接到疫情后要核实疫情,方法有多种,可到当地卫生院抽查几个病例,了解其感染来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情况。根据调查可作出初步诊断(如发热、咳嗽、咽痛诊断为 上感的要根据病情轻重区分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等) 有皮疹出现要根据皮疹大小、 : 形状、 出疹前后程序区分确定风疹、麻疹、水痘、过敏性皮疹等。?2、核实疫情后,接着到学校了解整个发病情况。先听取学校方面情况汇报,然后统计各班级的发病人数,找出其同异点,分析其原因。?上述基本情况、病例分布调查清楚后,请校长通知召开各班级班主任会议,由专业人员对呼吸道传染病防制措施进行培训, 各种防制措施虽因病种不同而有差别, 但一般措施基本相 同,现简单介绍如下:?二、呼吸道传染病防制措施(仅供参考) ?1、各级各类学校为尽早发现传染源,要积极开展并落实晨检工作。晨检工作以测口腔温度为主,结合查看咳嗽、头痛等临床表现(如果是出疹性疾病要查看皮疹) ,晨检后要做好记 录。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以及时控制传染源。传染源的早发现,是 防控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对有发热等症状的学生,要积极动员其到条件较好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并密切注意其动态,待临床症状消失、 病愈后凭医院(或校医)证明再返校上课, 教育学生不要相互串教室, 防止发生交叉感染。?2、做好教室、寝室和食堂等人群集聚地方的卫生和通风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工作(可采取食醋熏蒸消毒,其方法是房屋经密闭后,食醋放置瓷或玻璃器皿 中,底部用装有适量酒精的酒精灯加热蒸发,熏蒸2小时,即可开窗通风) 。?也可以用 1000mg/L 含氯消毒剂喷洒教室。 ?3、各校要积极开展流感、麻腮风、水痘等疫苗的免疫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以达到保护易感人群的目的,这是目前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主导措施。?4、督促学生多加强户外分散性体育锻炼,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要注意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手,同时尽量避免去一些人群密集的场所。近阶段,学校要把学生减负工作真正落 到实处,让学生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以增强免疫力和保持旺盛的学习精神。?5、采取多种途径,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卫生知识宣传,帮助广大师生员工克服麻痹思想,消除恐慌心理,切实增强疾病预防意识和提高自我防护能力。?6、加强学校传染病监测工作,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及医疗卫生单位,若发现本校呼吸道传染病有增高趋势时,要及时向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对瞒报、迟报、漏报病情并产生不 良后果的,要直接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责任。?7、防控效果评估18 ?8、整理各类资料,拟写调查小结。 ?甲型 H1N1 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 为科学地判定甲型 H1N1 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对其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依法、科学、 及时、有序地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防止疫情的进一步传播、扩散,特制订本指南。?一、密切接触者的判定甲型 H1N1 流感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以下简称甲型 H1N1 流感病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目前的技术指南,甲型 H1N1 流感的传染期是自病人出现症状前 1 天至发病后 7 天,或至病例症状消失后 24 小时(以两者之间较长者为 准) 。甲型 H1N1 流感的潜伏期 1-7 天。?密切接触者是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情况下接触传染期甲型 H1N1 流感病例的人群,具体包括:诊断、治疗或护理、探视甲型 H1N1 流感病例的人员;?与病例共同生活或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或直接接触过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 ?或可能暴露于病例污染的环境或物体的人员等。 ?在判定密切接触者,分析其感染发病的可能性时,要综合考虑与病例接触时,病例是否处于传染期、病例的临床表现、与病例的接触方式、接触时所采取的防护措施,以及暴露于病 例污染的环境和物体的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二、密切接触者的调查及追踪(一)各地卫生部门应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追查 病人的所有密切接触者;涉及跨区域的密切接触者,可通知有关省份协助追查。?(二)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和调查。 ?(三)对涉及外籍密切接触者的有关情况,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向当地外事部门报告并向卫生部通报。?三、密切接触者管理加强甲型 H1N1 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工作,有利于延迟甲型 H1N1 流感的传播蔓延。 在该病的流行初期、流行高峰或流行后不同阶段,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工作要求将适时作出 相应调整。?(一)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指定场所集中医学观察或居家医学观察。19 ?(二)医学观察期间是指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污染物品等最后一次接触之日起顺延至第天结束。7?(三)在进行医学观察前,要向密切接触者说明医学观察的依据、期限及有关注意事项;告知负责医学观察的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联系方式;做好科普知识宣传,包括甲型 H1N1 流感的临床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信息。?(四)居家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及同居所的人员不得外出,集中观察的密切接触者应保障分室居住。?(五)医学观察期间应采取以下措施:1.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医疗卫生机构每日对密切接触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访视 (早晚两次 测试体温) ,详细记录密切接触者的健康状况。对年老体弱者及婴幼儿还应注意了解有无其 他病症。?2.集中医学观察场所应每日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情况。 集中医学观察场所应配备必要的消毒设施、 消毒剂和个人防护用品, 认真做好本场所的清洁与消毒工 作。?3.实施医学观察的工作人员应做好基本的个人防护。?(六)医学观察期间,密切接触者如出现急性发热或呼吸道症状,应立即送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采样和检测,并对与其有密切接触的全部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如密切接触者 排除甲型 H1N1 流感,与其有密切接触的全部人员解除医学观察。?(七)医学观察期满,如密切接触者无异常情况,应及时解除医学观察,并由负责医学观察的医疗卫生机构出具书面健康证明。?符件:甲型 H1N1 流感医学(隔离) ?观察者须知?一、 隔离观察时间一般为 7 天, 在此期间内如出现发热、 咳嗽等症状, 要立即拨打 电话或向当地卫生院报告。?二、在隔离期间内被隔离者一律不得外出,亲朋好友也不能上门探望。 ?三、被隔离者在隔离观察期间内只能待在家里指定的一个房间里,不能外出。被隔离者之间不能相互接触。家人将日常生活用品(包括一日三餐)放在房间门口。被隔离者洗澡卫生 间要相对独立,碗筷要求单独清洗。?四、被隔离者家里所有房间要做好开窗通风工作,家人(包括被隔离者)要勤洗手,在处理被隔离者的日常生活用品时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和消毒工作, 比如戴上手套洗碗, 碗筷煮20 沸消毒。?五、被隔离者同家人说话要保持 1 米以上距离,并且要戴上口罩。 ?甲型 H1N1 流感疫源地消毒指南?为规范甲型 H1N1 流感现场消毒工作,减缓或延迟疫情的传播蔓延,特制定本指南。 ?一、消毒原则(一)消毒范围与对象?现场消毒的范围和对象应由公共卫生医师根据有关指征确定。应包括被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和环境,患者尸体等。一般不必对室外环境开展大面积消毒,防止过度消毒现 象的发生。?(二)消毒方法的选择 ?应首选物理消毒的方法,采用化学消毒的方法时,要注意选择合格的消毒剂。 ?二、消毒措施(一)随时消毒?1.随时消毒是指对患者污染的物品和场所及时进行的消毒处理。 ?医疗机构的甲型 H1N 流感专门病区、留观病房、隔离病房、发热门诊、感染科门诊及可能被污染的各种场所应做好随时消毒。?随时消毒特别要注意下列物品和场所:分泌物或排泄物及其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诊疗用品、生活用具、衣服、被褥、生活污水、污物等。特别要注意对相关人员的手进行及时清洗或消 毒。?患者诊疗场所可采取通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也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 ,空气消毒, 无人条件下还可用紫外线对空气消毒, 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 气进行消毒。?2.医护人员和陪护应按照要求做好个人卫生防护,诊疗、护理工作结束后应洗手并消毒。 ?3.在行进过程中的交通工具上发现病例和疑似病例时,应迅速采取隔离措施,将病人转移到机舱或车箱后部,其他乘客应距其 3 排座椅的距离。患者、乘务人员和乘客应立即带上医 用防护口罩。?患者最好使用单独的卫生间,无集中收集排泄物的,应排入密闭容器内,到达目的地后由专门的消毒清洁人员进行消毒处理。21 ?专门运送病人和疑似病人的交通工具还应及时对分泌物或排泄物及其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行收集处理。?(二)终末消毒 ?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离开有关场所后进行的彻底的消毒处理,应确保终末消毒后的场所及其中的各种物品不再有病原体的存在。?终末消毒特别要注意病家、发生疫情的公共场所和学校、乘载患者的交通运输工具和患者病房的消毒。?1.病家消毒 ?当患者住院、康复或死亡后,应及时做好病家的终末消毒。病家终末消毒的对象包括:住室地面、墙壁,桌、椅等家具台面,门把手,患者餐饮具、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玩具, 厕所、卫生间等。?2.公共场所和学校 ?发生疫情的公共场所和学校,在病人转移后,应加强通风,并做好终末消毒,消毒对象包括:室内地面、墙壁,门把手、楼梯及其扶手,场所内的各种物品表面。?3.交通运输工具 ?患者离开后应对交通运输工具进行终末消毒,消毒对象包括:舱室内壁、座椅、卧铺、桌面等物体表面,食饮具,患者所用寝(卧)具等纺织品,患者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 及场所、火车和飞机的卫生间。?4.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感染科门诊等每日工作结束后,以及隔离病房在患者康复、死亡或离开后,均应做好终末消毒工作,包括:地面、墙壁,桌、椅、床头柜、床架等物体表面,患 者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及相关诊疗用品等。?5.终末消毒程序(1)在出发前,应检查所需消毒用具、消毒剂和防护用品,做好准备工作。?(2)消毒人员到达疫点,首先查对地址和名称(如门牌号、单位名称、病人姓名、车辆牌照等) ,并向有关人员说明来意,做好防疫知识宣传,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域内。?(3)对脱掉的外衣应放在自带的布袋中(不要放在污染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地方) 。穿工作衣、隔离服、胶鞋(或鞋套),戴上 N95 口罩、帽子、防护眼镜、一次性乳胶手套等。?(4)仔细了解病人患病前和患病期间居住的房间、活动场所,用过的物品、家具,吐泻物、22 污染物倾倒或存放地点等,据此确定消毒范围和消毒对象。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 择适宜的消毒方法。?(5)进入较大的疫点时,应先用喷雾消毒的方法在地面消毒出一条 1.5 米左右宽的通道,供消毒前的测量、采样和其他处理用。?(6)测算需消毒的面积。 ?(7)必要时,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前采样。 ?(8)消毒前应关闭门窗,将未被污染的贵重衣物、饮食类物品、名贵字画及陈列物品收藏好。?(9)对室内(车内)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进行喷雾消毒剂消毒或使用消毒剂进行擦拭。?(10)病人用过的餐(饮)具、污染的衣物若不能集中在消毒站消毒时,可在疫点进行煮沸消毒或浸泡消毒。?(11)疫点消毒工作完毕,按防护用品穿脱顺序依次脱下,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废物处理,重复使用的用消毒剂擦拭或浸泡消毒。?(12)必要时,到达规定的消毒作用时间后,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后采样。 ?(13)填写疫点终末消毒工作记录。 ?(14)离开现场前,嘱其在达到消毒作用时间后开窗通风,擦拭打扫。 ?6.消毒人员应遵守下列注意事项 ?(1)出发前,要检查应携带的消毒工具是否齐全无故障,消毒剂是否足够。 ?(2)应主动取得被消毒对象的合作和相关人员的配合。应尽量采用物理法消毒。在用化学法消毒时应尽量选择对相应致病微生物杀灭作用良好,对人、畜安全,对物品损害轻微, 对环境影响小的消毒剂。?(3)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个人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制度,以防受到感染。 ?(4)消毒过程中,不得随便走出消毒区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内。 ?(5)消毒应有条不紊,突出重点。凡应消毒的物品,不得遗漏。严格区分已消毒和未消毒的物品,勿使已消毒的物品被再次污染。?(6)携回的污染衣物应立即分类作最终消毒。23 ?(7)清点所消耗的药品器材,加以整修、补充。 ?(8)填好的消毒记录应及时上报。 ?(三)预防性消毒指没有病例发生的情况下, 在家庭、 公共场所、 学校、 交通工具和医院开展的相关消毒活动。?1.家庭在甲型 H1N1 流感流行期间,无患者家庭,应注意家庭成员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应注意勤洗手、洗澡,勤换洗衣物,勤晾晒被褥。每天开窗通风 2~3 次,每 次不少于 30min。家庭地面和桌、椅、床、柜、门把手等各种物体表面应做好卫生清洁。家 庭成员回家后应及时洗手、 更衣, 有客来访后, 对相关物品进行清洁处理, 必要时进行消毒。?2.公共场所和学校 ?(1)无明确病例发生的公共场所和学校应以清洁为主,消毒对预防甲型 H1N1 流感的意义有限。应加强通风,保持好环境卫生,清洁消毒工作按已有法规即可,不需专门针对甲型 H1N1 流感开展消毒工作。?(2)甲型 H1N1 流感流行地区,居民应尽量避免前往人多拥挤场所,公共场所和学校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和其他相关规定采取关闭或停课措施,没有关闭的公共场所和学校除加强通 风、保持好环境卫生外,可对门把手、电梯扶手、收银台等人员经常接触的部位定期进行消 毒。?(3)公共场所和学校应有洗手设施或者手消毒剂,相关人员应及时洗手,必要时使用免洗型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3.交通工具未乘载甲型 H1N1 流感患者的交通工具只需常规做好保洁工作。?4.医疗机构:在甲型 H1N1 流感流行期间,医疗机构应按照《消毒技术规范》 (2002 版)的要求做好常规消毒工作。?三、常见污染对象的消毒方法(一) 室内空气: 应注意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每日通风 2~3 次, 每次不少于 30min。 病家、公共场所、学校、交通工具以自然通风为主,有条件的可采用空调等机械通风措施。?医疗机构应加强通风,可采取通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也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无人条件下还可用紫外线对空气消毒, 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 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二) 墙壁: 地面、 可使用喷雾消毒剂消毒或使用消毒剂进行表面擦拭。 消毒剂可选用 0.2%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为 200mg/L~400mg/L 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泥土墙吸液量为 150ml/m2~300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 100ml/m2。对上述各24 种墙壁的喷洒消毒剂溶液不宜超过其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 200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 15min。?(三)衣服、被褥等纺织品:可煮沸消毒 10min,或用有效氯为 250mg/L 的含氯消毒剂浸泡 15min;或阳光下暴晒半天以上。?(四)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 ?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等最好用固定容器盛放,稀薄的排泄物、呕吐物,每 1000mL 可加漂白粉 50g 或含有效氯 20000mg/L 消毒剂溶液 2000mL,搅匀放置 2h。?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含有效氯(溴)1000mg/L 消毒剂溶液浸泡 15min,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被排泄物、呕吐物等污染的地面,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覆盖,作用 60min 后清理。 ?(五)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 10min,也可用有效氯为 250mg/L~500mg/L 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 15min 后,再用清水洗净。?(六)诊疗用品、家用物品、家具:可用 0.2%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为 200mg/L-4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喷洒或擦洗消毒,作用 10min 后清水擦拭干净。?(七) 用含酒精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手: 也可用 0.5%碘伏溶液 (含有效碘 5 000 mg/L)或 0.5%氯己定醇溶液涂擦,作用 1 min~3 min。或使用 0.2% 过氧乙酸棉球、纱布块擦拭。?(八)病人尸体:对病人的尸体用 0.5%过氧乙酸溶液浸湿的布单严密包裹后尽快火化。 ?(九)运输工具:可用有效氯为 200mg/L-400mg/L 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或喷洒至表面湿润,作用 15min。也可用 0.5%的洗必泰或 0.2%的季铵盐消毒液擦拭座椅、桌面、舱室内 壁,拖擦地面。?(十)垃圾:可喷洒 10000mg/L 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至表面湿润保持 4h 以上。 ?四、注意事项 ?(一)我国采取消毒剂审批管理制度,在选购时,首先应检查其使用说明书和标签上是否有卫生部的批准文号,然后看其是否在有效期内。并按说明书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 选择适宜的消毒剂。消毒剂的使用剂量以及方法以使用说明书为准。?(二)使用消毒剂前详读说明书。一般消毒剂具有毒性、腐蚀性、刺激性。消毒剂应在有效期内使用,仅用于手、皮肤、物体及外环境的消毒处理,切忌内服。消毒剂应避光保存, 放置在儿童不易触及的地方。25 ?(三)疫源地消毒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由有关单位及时进行消毒,或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在医疗机构中对传染病病人的终末消毒由医 疗机构安排专人进行。?非专业消毒人员开展疫源地消毒前应接受培训。采取正确的消毒方法并做好个人防护,应穿防护服、戴医用防护口罩(N95) 、防护眼镜和手套等。?发生霍乱疫情后的防制措施 ?发生霍乱疫情后的防控措施?一、在发生疫情后,要立即写 24 小时应急值班电话记录,然后报告单位领导,带上疫点调查资料和必需物资出发。在 2 小时内赶到疫点。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核实诊断。? ?到达现场后首先通过访视病人、医生和能提供病人患者信息的人,检查实验室检测结果,以核实诊断, 以判定疫情的严重程度, 以便及时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防止疫情续发、 蔓延,并尽快扑灭疫情。对所检出的霍乱弧菌,如为流行株应严格采取防疫措施,如为非流 行株按一般腹泻病人处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各地霍乱疫情报告后, 需详细记录报告者和报告单位的联系方式、疫情发生地点和时间以及病例数等概况、 病例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诊断。 并立即向市卫生局 以及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请求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可实施网络直报的单位对确诊 病例者立即进行网络直报。?二、疫点疫区处理 ?疫点疫区处理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和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以期迅速控制疫情之发展,杜绝二代病例发生。?1.疫点、疫区的划定 ?(1)疫点:指发生病人或带菌者的地方。要根据流行病学指征来划定疫点。一般指同一门户出入的住户或与病人、疑似病人、带菌者生活上密切有关的若干户为范围。根据传染源 的污染情况,一个传染源可有一个以上的疫点。如 1997 年我市杜桥镇大汾 1 例霍乱病人共 有 27 个疫点。?(2) 疫区:为了防止疫点外污染造成续发感染和向外传播,根据疫点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交通情况、自然村落等特点来划定疫区。一般在农村以一个或几个村、一个乡或毗邻 乡,在城市以一个或几个居委会或一个街道为范围划定为疫区。?2、疫点处理:26 ?(1)坚持“早、小、严、实”的精神:即时间要早,范围要小,措施要严,落在实处。疫点内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未经消毒不得带出。?(2)隔离治疗传染源: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要就地隔离治疗。若转送病人,要随带盛放吐泻物的容器。对途中污染的物品、地面和运送病人之工具要随时消毒处理。?病人的出院标准: ?A、患者入院后,大便细菌培养每日 1 次,停药后连续 2 次阴性时(如无粪便,可肛拭子采便)可以出院。?B、患者症状消失,如无大便培养条件,自发病之日起,住院隔离已逾 7 天,可以出院。 ?C、慢性带菌者,大便培养连续 7 天阴性,胆汁培养每周 1 次,连续两次阴性者可解除隔离,但尚需进行流行病学观察。?(3)疫点消毒:认真做好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特别要注意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吐泻物的消毒和处理。受污染的水源、缸水、物品、食具、衣物、病人吃剩的食物、地面、墙 壁等都要分别情况消毒处理。 要仔细追查病人, 对疑似病人和带菌者近期内可能污染过的地 方和物品应进行消毒。?疫点终未消毒具体方法如下: ?碗筷等餐具用煮沸 30 分钟消毒;病人住房用 1500mg/L 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消毒;桌椅板橙、床辅、门把手等用 500--1000mg/L 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抺消毒;用快速灭蝇法进行灭蝇; 病人衣物等用 5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 30 分钟;井水计算井水量后用含氯消毒剂或漂白粉 橙清液消毒;缸水用泡藤片消毒;屋外环境、以及厕所等可用 0.5%的敌敌畏进行喷洒消毒。 注意疫点消毒结束后要详细做好消毒工作记录。?(4)接触者管理:调查与传染源发病前 5 天内及病后有过饮食、生活上密切接触的人,了解健康状况,特别是每日大便的次数和性质,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对其排泄物要进行随时 消毒,特别要注意防止粪便污染水源。?(5)验便及服药:疫点所有人员,自开始处理之日起每日验便 1 次,连续 2 次。?给病家和密切接触者预防服药(注意第一次应该先采便后服药) 可根据各地药敏试验情况 ,选择以下药物。?①环丙沙星:250mg,一日 2 次。②氟哌酸:每次 400mg,成人每日 3 次。 ?③强力霉素:300mg 顿服,或第一天 200mg,第二天 100mg。 ?儿童每日量按公斤体重计算:强力霉素 6mg,氟哌酸 15-20mg,分 2 次服用。27 ?(6)开展卫生活动:做好饮用水消毒,劝导群众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变质食物,严禁使用新粪施肥,应积极杀蛆灭蝇,改善环境卫生。?(7)疫点的解除:当疫点内上述措施均已落实,所有人员验便连续 2 次阴性,无续发病人或带菌者出现时可予以解除,若有新病人和带菌者出现,则继续做好疫点内各项工作,达到 上述要求时再行解除。如无粪检条件,自疫点处理后 5 日内再无新病例出现时亦可解除。?在特殊情况下,如新菌型的出现,流行早期,港口、旅游地、对外开放点及人口稠密地区等,可实施疫点封锁并从严管理。?3、疫区管理: ?为迅速控制疫情,除在疫点内采取严格的防疫措施外,还应在划定的疫区范围内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疫点外围的卫生防疫工作,及时发现传染源,认真处理,防止传播。 主要工作如下。?(1)加强卫生宣传教育,要点如下。?①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变质食物,特别是海产品和水产品。 ?②饭前便后要洗手,碗筷要消毒,生熟餐具要分开,要防蝇灭蝇。 ?③不要随地大便,不乱倒垃圾污物,不污染水源。发现吐泻病人及时报告。 ?④不到疫区外集镇赶集,不到病家或病村串门,不举办婚丧酒宴和节日聚餐。 ?⑤市场购买的熟食品和隔餐食品要加热煮透。 ?⑥饮用水消毒。 ?(2) 及时发现病人、 疑似病人和带菌者: 当地各级医疗机构要加强腹泻病门诊和巡回医疗,对腹泻病人要做好登记报告、采便送验和及时治疗,发现疑似病人时要隔离留验。乡村医生 和卫生员要认真做好查病报病,对疫区人群,要进行流行病学进行检索,及时发现传染源, 特别要及时发现与首发病例同期内的所有腹泻病人并及时处理。?加强饮用水管理:饮用河水地区,禁止在河内洗涤便桶、病人衣食具、食物及下河游泳;饮用塘水地区,提倡分塘用水,提倡用密闭取水方法;饮用井水地区,水井要有栏、有台、 有盖、有公用水桶,要有专人负责饮用水消毒;饮用自来水地区,余氯要符合标准;有条件 打井或建小型自来水地区,要组织队伍,突击完成。?(3) 加强饮食卫生和集市贸易管理: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不准出售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物。凡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饮食店、摊点要限期达到卫生要求,在未达到 卫生要求前可暂时停止营业。饮食从业人员要接受带菌者检查。28 ?对集市贸易要加强卫生管理,市场管理人员应严格执行各项卫生规章制度,卫生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4)做好粪便管理,改善环境卫生:结合积肥造肥,迅速造贮粪池,施行密封发酵,高温堆肥,陈粪施肥。使用水粪的地区,粪池、粪缸要加盖。粪便管理以不污染环境,并达到 杀蛆灭蝇为原则。要拆迁污染饮用水源的厕所、粪缸,要处理苍蝇孳生地,采取各种方法杀 蛆灭蝇,改善环境卫生。? ?(5) 限制人群流动,防止传染源扩散:禁止大型集会,必要时暂停集市贸易。 4、疫情解除后的观察:疫情解除后,为了防止再次发生,必须继续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即:卫生宣传教育、“三管一灭”、群众性查病报病以及对腹泻病人和疑似病人的妥善处理, 有重点人群检索、水体定点采样观察等。?疫情解除后观察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流行病学指征而定。 ?三、防制措施的效果评价 ?防制措施的效果,可从社会与经济效益、各项措施效果及调查与检验质量控制等方面评价,以利提高效率、增进效益、总结经验、改正措施、更好地指导工作。防制措施的效果评价应 有计划、有设计的进行,以下内容可作评价时参考。?1.分析比较不同地区治本措施如水改、粪管、污水排放等对发病率的影响并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核算;?2、 从腹泻病人在腹泻病门诊的就诊率和腹泻病人的粪检进行腹泻病门诊的效益、 效果评价; ?3、从病死率、临床型比例等指标评价病例诊治效果; ?4、从疫情报告率、疫情报告时限、病人隔离率、远距离传播等指标评价传染源管理效果; ?5、从二代发病率、疫点处理(或封锁)天数、疫点间联系、消毒前后比较等指标评价传染源管理和疫点消毒效果;?6、从培养基制备、不同检验方法、标本采集量与时间等环节评价检出率、阳性率; ?7、从消毒药配制、使用量及方法评价消毒效果; ?8、从水型暴发、食物型暴发疫情所占起数、病例数构成,评价控制传播途径的效果; ?9、从监测点资料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综合评价防制效果; ?10 其他在当地认为有必要进行评价的措施。29 ?免疫相关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工作探讨 ?背景免疫针对性传染病突发事件报告占总数 60%以上?数量多,司空见惯,一般事件,很正常? ?控制措施单一?不需查明原因? ?现场处置工作并非免疫规划人员主要工作职责? ?背景免疫针对性传染病突发事件特点?特殊人群特殊场合居多:学校居多,儿童、青少年人群多发 ?有免疫主导措施 ?原因单一或原因难以查清 ?问题?现场处置工作薄弱?如何查明原因?如何选择免疫措施、免疫时机和免疫对象? ?如何评价短期和长期效果?问题思考 ?突发事件是如何产生的?有主导措施为何却束手无策? ?如何做到免疫接种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一个都不能少? ?对策 1 科学利用现有疫苗;评价现有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现有免疫策略;评价现有免疫接种的经济性;根据现有资源选择疫苗、选择对象和服务的可及性?对策 2 构建免疫规划技术体系 ?流行病学----基础学科;(现场流行病学)--病因调查和现场控制;医学统计学----基础学科;微生物学--病原检测与免疫水平监测;(儿科)临床---病例确认诊断与 治疗;免疫学--选择安全有效疫苗;卫生经济学---选择目标免疫对象人群和重点人群; 卫生保健服务与管理学--接种实施和规范化管理;信息科学管理---信息化管理;卫生 政策与决策学--规划和保障;社会学----人员流动管理?对策 3 加强现场流行病学在免疫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提高免疫规划专业人员的现场流行病学水平。?现场流行病学的主要目的是迅速掌握事件情况、迅速查明原因、迅速选择措施控制疫情。30 在任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上均可应用。?现场流行病学基本技术?社会学调查;描述性技术;分析性技术;干预技术;评估技术;政策建议和政策应用?现场流行病学在免疫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描述性分析: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统计图表,以形象、直观、明了的方式展示疾病流行状况 (1)流行强度描述; (2)临床特征描述; (3)三间分布描述; (4)暴露因素描述?流行曲线的作用 ?显示疾病发生的时间过程;通过其形状及其他特点,提示:暴露的时间、来源;传播方式;可能的病原体?流行曲线(点源暴露)流行曲线(合型)连续同源暴露)流行曲线(人传人暴露)流行曲线(混?评价干预措施 ?若知潜伏期,推断暴露时间 ?是否有效 ?推算共同暴露时间 ?潜伏期推算法: ?首例病例发病时间 ?where—地区分布 ?通过地区分布,了解疾病范围,病原存在何地,如何传播等,控制规范的重点地区 ?地图 ?Who--人群分布 ?分析患者的特征31→ 最短潜伏期;末例病例发病时间 → 最长潜伏期;发病高峰 → 常见潜伏期(或平均潜伏期) ?年龄、 性别、 种族、 职业或其他任何有用的描述病例特有的特征;如果发现一个特别的特征,通常会对查找危险人群提供一个线索,甚至找出一个特异的暴露因素;有些疾病首先侵犯一 定年龄组人群;有时患某疾病的人与职业明显相关?提出病因假设 ?针对分布特点,提出各种病因假设;致病因子或危险因素;致病因子或危险因素的来源;传播的方式或载体;高危人群?病因假设筛查 ?综合专题调查结果和当地的背景情况对上述病因假设进行筛查,使之具备如下特征。?合理性,能解释各种分布的特征;被调查中的事实所支持(如专题调查和实验室检测) ?能够解释大多数的病例情况 ?方法的选择选择哪一种方法?暴露因素和暴露人群是否容易被确定;暴露人群是否容易能被调查到; ?首选回顾性队列研究,否则推荐选择病例对照研究;也可同时选用两种方法,或其它方法,如干预实验法? ?实施控制措施 去除暴露源; 减少与暴露因素的接触; 防止进一步暴露; 保护危险人群?2008 年麻疹流行的现场流行病学应用 ?描述流行病学 ?小月龄婴儿--母传抗体低?院内感染?;成人--抗体水平低?抗原变异? ?免疫人群--存在免疫空白?;分析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 ?干预措施选择和实施: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应急接种 ?干预对象选择--重点人群32 ?标本采集与处理 ?(一)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和技术标准原则 ?1.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包括个人防护用品、防护材料、器材和防护设施? ? ? ?2.具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 3.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 4.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采集过程中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二)标本采集通常要求 ?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可疑致病因子引起以及针对性的检测方法要求,采集合适的标本。?标本采集的基本原则:及时性、合理性、有效性、有代表性。 ?采样时间 ?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和临床表现,需要采集的标本种类、检测目的、采样时间及采样要求也不尽一致。?一般在怀疑细菌感染时应尽量在急性发病期和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标本,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病毒性疾病标本采集尽量在急性期(发热症状) 。 ?(三)标本采集中的生物安全 ?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过程中,避免对标本采集人员及标本本身污染都至关重要。 ?在思想上要把未知的标本视为具有感染性的,采用防护装置。 ?标本采集时注意事项 ?1.标本采集的所有步骤都必须带手套,避免接触不同患者时重复使用手套,以免交叉污染,并留意手套是否有小的破损。?2.所有的原始标本容器应该是防漏的,在运转中应置于防漏的可封口塑料袋中,塑料袋33 应该有一个独立的、可进行文字处理的部分,记录标本的基本信息。?3.采样中尽可能穿防护服,根据估计疫情级别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防护服。特殊情况下为避免吸入病原还需使用口罩、防护眼镜、呼吸面罩。?4.不能将带针头的注射器直接送检,其内容物应移至无菌管内置于密封、防漏的塑料袋内。?病毒标本的采集和运送标本采集和运送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病毒检出的阳性率与实验诊断准确性,必须从各 方面加以重视;而病毒的分离是否成功,与是否采集到含足够量的活病毒标本及培养病毒 所选择的敏感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对采集用于病毒分离培养标本的要求,是标本中应含 有足够量的活病毒。?(一)标本采集的原则 ?标本采集的依据 ?根据疾病的临床症状与流行病学资料,可以初步分析推断可能是何种病毒感染,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病毒感染的特征以及机体的免疫保护机制,选择所需采集标本的种类。?标本采集的部位 ?取材部位是决定分离成功与否的关键。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取材部位是咽部,肠道感染通常取粪便标本。全身性感染一般取全血,疾病早期也是病毒血症期,白细胞内通常可查 出病毒。可从三方面考虑标本的取材部位:①从病毒的侵入部位取材;②从病毒感染的靶 器官取材;③根据病原体的排泄途径取材。?同时要考虑到取材途径的难易程度。当难以从内部脏器或难以从靶器官分离病毒时,多部位取材是十分有用的。常见病毒性感染可采集的标本见下表?常见病毒采集的标本 ?标本采集的时间 ?病毒感染的患者,在症状开始出现时,体内病毒滴度较高,几天后迅速下降,因此,采集标本应尽量在发病早期,越早越好,尽可能在疾病发生时收集标本。晚期体内易产生抗 体,病毒成熟释放少,分离病毒比较困难,同时晚期较易发生交叉感染,增加判断困难。 尸体标本最好在死亡后 6h 内采集,否则影响病毒分离的阳性率。所采标本应含有足够量的 活病毒。?标本采集的种类和数量 ?为了减少漏诊率,最好按病毒的性质和病程,多采几种标本,采集的量应满足病毒分离34 培养的要求。?采集标本的注意事项 ?⑴ ?⑵ ?⑶ ?⑷装。 采集到最适标本的首要问题是有的放矢,尽可能不下大包围。 力争早期采集标本,越早越好,以提高病毒的检出率。 采到标本后应尽快送检,对临床标本最好床边接种。 盛装标本的容器应不易破损和泄漏,严防扩散,应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标本的包?⑸ ?⑹采集标本时应严格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避免增加分离培养的难度,降低检出率。 大多数病毒抵抗力较弱,特别是在离开机体活细胞后,在室温下很快失活,采集的标本应置于盛有病毒保护液(VIM)的容器中。病毒的保护液有含 2%蛋白质的 Hanks 液、 50%甘油缓冲液等。对于有菌标本应在 VIM 中加入适当的抗生素。?因此,要提高病毒分离的阳性率,必须在适当的时间、采用适当的方法、采取适当部位的标本进行培养,且采集标本时应注意无菌操作。?(二)标本的保存 ?实验室收到标本后应立即处理,反复冻融标本会降低病毒的分离率。如果标本在 24h 以内接种,一般保存在 4℃;如果需要存放较长时间,应将初步处理的标本放-20 ℃或-70 ℃ 冰箱贮藏为好。当标本接种时,应预留部分标本,以备再次接种或进一步检查用。?(三)标本的运送与储存 ?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往实验室,马上检测最好,如不能马上进行应注意适当保存,以保证采集的标本储存后应不影响检测结果。根据情况可采取冷冻、冷藏运输,以保持活性。 短时间(48h 内)保存 的最适温度为 4℃,若要长期保存则需放 置-70 ℃,不应将标本 冻存在-15~-20 ℃。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等在冻融过程中易失去感染性,冻存时应 加入适当的的保护剂如甘油或二甲基亚砜。拭子标本应置于含有 2~3ml 冷运送液的瓶内, 运送液含有基础营养液、蛋白类稳定剂(如牛血清白蛋白)和一些抗生素以抑制细菌和真 菌生长。采集的标本应放入适当的容器,以不易损坏和泄漏为准则,特别是烈性病原体标 本,应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 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执行。采集的标本除了防止扩散,也 应防止被生物性的、化学性的或其他标本的污染。所有的标本都应有详细的记录和标签等。?手足口病病原微生物采集 ?一、标本采集及注意事项35 ?(一)标本采集对象:标本采集对象是暴发疫情出现时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病例和病例所在社区(村)的临近无病例的社区(村)或托幼机构的 5 岁以下的儿童(作为健康对照人 群) 。?(二)采样时间:用于病毒核酸检测及分离的标本采集尽可能在发病的初期,急性期或患者入院的当天进行,同时最好在感染的急性期和恢复期采集用于抗体检测的双份血清(相 隔 2~4 周) 。?(三)标本种类:用于检测的标本包括粪便、咽拭子和疱疹液,如果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可以采集脑脊液标本。对于血清学诊断,需要在急性期和恢复期采集双份血清标本。?(四)采样液:常用的采样液有以下几种:pH7.4~7.6 的 Hank’s、Eagle’s、水解乳蛋白液或不加抗菌素的生理盐水(漱喉液) 。为防止采样液生长细菌和真菌,在采样液中需加入抗 菌素,加入庆大霉素,其终浓度为 0.1mg/ml,和抗真菌药物,其终浓度为 2mg/ml。加入抗 菌素以后重新调节 pH 值为 7.4,配制好以后,分装每个采样管 2-3ml,-20℃冻存。?(五)采集方法 ?1. 疱疹液:可同时采集多个疱疹作为一份标本。先用 75%的酒精对疱疹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然后用消毒针将疱疹挑破用棉签蘸取疱疹液,迅速将棉签放入内装有 1-2ml 保存 液(维持液或生理盐水,推荐使用维持液)的采样管中,在靠近顶端处折断棉签杆,旋紧 管盖并密封。所采集标本 4℃暂存立即(12h 内)送达实验室,-20 ℃以下低温冷冻保藏, 需长期保存的标本存于-70 ℃冰箱。?2.粪便:采集病人发病7日内的粪便标本,用于病原检测。粪便标本采集量 5~8g/份,采集后立即放入无菌采便管内,4℃暂存立即(12h)送达实验室, -20 ℃以下低温冷冻保藏, 需长期保存的标本存于-70 ℃冰箱。?3.脑脊液: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例,要采集脑脊液标本。采集时间为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后 3 天内,采集量为 1.0~2.0ml。采集后立即装入无菌带垫圈的冻存管中, 4℃暂存立即 (12h)送达实验室, -20 ℃以下低温冷冻保藏,需长期保存的标本存于-70 ℃冰箱。?4.咽拭子:采集病人发病 3 日内的咽拭子标本,用于病原检测。用专用采样棉签,适度用力拭抹咽后壁和两侧扁桃体部位,应避免触及舌部;迅速将棉签放入装有 2-3ml 保存液 (维持液或生理盐水,推荐使用维持液)的采样管中,在靠近顶端处折断棉签杆,旋紧管 盖并密封。所采集标本 4℃暂存立即(12h 内)送达实验室,-20 ℃以下低温冷冻保藏,需 长期保存的标本存于-70 ℃冰箱。?5.含漱液:用 5-6ml 生理盐水漱喉。漱时让患者头部微后仰,发“噢”声,让生理盐水在咽部转动,尽可能在咽喉深部反复含漱,然后用平皿、烧杯或一次性杯子收集洗液,倒入 15ml 带螺旋盖内有橡胶圈试管内,旋紧盖子。?6.血清标本:采集急性期(发病 0~3d)和恢复期(发病 14~30d)双份配对血清用于抗体36 检测。 静脉采集 3~5ml 全血, 置于真空无菌采血管中, 自凝后, 分离血清, 将血清置于-20 ℃ 以下冰箱中冷冻保存。? ?7.病例密切接触者的标本:选择典型病例所在的托幼机构、或所在村,以新发病例密切接触者为采样对象,采集单份粪便和血清标本。 8.健康对照的标本:选择患儿发病所在社区(村)的临近无病例的社区(村)或托幼机构,采集 5 岁以下的儿童单份粪便和血清标本。?(六)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用于采集咽拭子的无菌拭子要放在适当的保存液中,如维持液或生理盐水,以防干燥。在采集咽拭子及漱口液前半小时内不要喝水,以保证采样质量。漱口液中严禁加入抗生素, 以防过敏。用于分子生物学诊断的标本采集与病毒分离标本的采集方法一样。标本应在病 例发病后尽早采集,尽快检测。不能立即检测的标本应冷冻保存。对于血清学诊断,急性 期血清应该在发病后尽早采集,恢复期血清在发病两周后采集。?二、标本的保存与运输 ?(一)保存:病毒抵抗力弱,室温中容易灭活,因此样本采集后要尽快送检,标本可暂时(数小时)保存在 0~4 ℃低温环境中,或放置在-20 ℃的冰箱中。长期保存时标本不经稀 释,直接冻存于-70 ℃以下,并避免反复冻融。?(二)运输:标本应在≤4 ℃条件下,由专业人员使用标本运送箱尽快送至实验室。若不能 24 小时内送达,则应尽快保存在-70 ℃以下低温冰箱,如无-70 ℃以下低温冰箱时, 则暂时保存在-20 ℃低温冰箱(1 天内) ,并尽快联系递送标本。送检标本时需随带样本送 检表。 (见下表)?流感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 ?一、标本采集、保存和运输 ? ?(一)标本采集 医院监测诊室的医护人员负责采集,或协助当地疾控中心专业人员采集流感样病例的鼻咽拭子等标本,采集人员可参照《禽流感职业暴露人员防护指导原则》做好个人防护。?1.采集对象 ?①所有异常流感样病例; ?②季节性流感样病例:发病 3 天内且没有服用过抗病毒药物,根据就诊流感样病例数的多少,每家哨点医院每周至少采集 5~15 份流感样病例的标本。?37 ?2.标本种类 ?咽、鼻拭子或含漱液、血清以及死亡病例的尸检肺组织、气管分泌物。重症流感样病例需采集下呼吸道吸取物。其中咽拭子、鼻拭子采集后,放入含采样液 4ml 的采样管中;鼻 咽抽取物采集 5ml;咽漱液和鼻洗液采集 10ml,下呼吸道吸取物 5ml。? ? ? ? ? ? ?3.采集标本时间 ①咽、鼻拭子或含漱液在发病后 1~7 天采集; ②急性期血清在发病后 7 天内采集,恢复期血清在发病后 2~4 周采集; ③尸检标本尸检时采集。 4.标本采集的方法 鼻拭子:将带有聚丙烯纤维头的拭子轻轻插入鼻道内鼻腭处,停留片刻后缓慢转动退出。以另一拭子拭另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os11控制中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