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和呼和浩特哪个好有什么好活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喜迎十九大&触摸获得感”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
呼和浩特市清泉街社区:住得安心&活得开心
记者&白建平&富丽娟
日08:14&&来源: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昂扬奋进,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充分感受到了伟大祖国的日新月异,触摸到了发乎内心的满满获得感。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党的十九大将在今年召开。人民网特别推出“喜迎十九大、触摸获得感”专题报道栏目,汇纳人民网记者深入乡村、街道、学校、医院、哨所等基层的所见所闻,用记者的笔触、镜头、图片、视频,讲述沾满泥土、饱含露珠、带着温度的鲜活故事,反映基层改革发展的喜人变化和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希望用这些小小的故事,编织成美丽的花环,献给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说起当年大女儿考上大学时家里拿不出学费的窘境,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清泉街社区蒙古族居民姚志敏至今记忆犹新。
一次车祸,导致姚志敏下肢残疾,这对于他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姚志敏一家租住在清泉街社区的天和花园小区。在入户走访中,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姚志敏家的情况后,为他申请了低保。
不久之后,女儿考上大学。上万元的学费让姚志敏一家人愁眉不展:“我们只好再次向社区求助。”经过多方努力,社区又为其申请了3万元的大学生家庭贫困救助金。“过去我们不知道还有这一项助学政策,这可帮了我们的大忙,孩子能够顺利迈进大学校门,圆了我们一家人的梦想。”
姚志敏一家所在的清泉街社区,总人口8800人,其中少数民族920人,包括蒙、回、满、朝鲜、维吾尔、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多个少数民族。虽然也面临着基础设施差、流动人口多等诸多难题。但这个社区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治安、优美的环境、和谐的氛围,2013年以来确立的聚民心、顺民心、暖人心、安民心、称民心、乐民心“六心”工作思路更是让这个社区好上加好,陆续荣获“全国爱老敬老模范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内蒙古自治区和谐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年年都吸引各地一波又一波的各种考察调研队伍来社区观摩学习,是呼和浩特市出了名的“明星社区”。
社区各族居民一起过端午节。丁根厚 摄
“社区让咱老百姓住得好,住得安”
“不用咱老百姓花一分钱,就能住在冬暖夏凉的楼房中,你说我们怎么能不高兴呢。”玉泉区清泉街社区民和花园小区的居民李月珍提起节能改造工程时高兴地说。
经过老旧小区改造后,民和花园小区焕然一新。陈立庚 摄
民和花园小区始建于2001年,其中多数居民都属于回迁户,所以这个小区老弱病残居民相对较多。2013年以来,为了让居民们住得更加舒适,社区街道办事处和物业办联合向市建委提出申请,为小区进行节能改造。
“改造后,冬天家里的温度足足上升了五六度,连着两个冬天了,我们在家就穿单衣。而且,加了保温层的楼房不仅冬天保暖,夏天还凉快呢,我家今年夏天温度就比往年低了不少。” 居民李月珍高兴地说。
住得好,还要住得安。
社区协调玉泉区物业办投入100多万元安装设备,监控范围覆盖5条街、13个小区、48栋楼、188个单元、268个店铺,实行24小时全程监控。
“自从安装监控摄像头后,我们心里踏实多了。”李月珍告诉记者,社区内一位居民停放的车辆被剐蹭,一时找不到肇事车辆。居民来到社区办公室,通过监控系统,最终找到了肇事车辆,并拿到了赔偿。“视频监控就是铁证,有了这个咱就不怕他抵赖。”
小区监控无死角,确保居民住得好,住得安。张雪冬 摄
“有困难,找社区。这不是一句空话”
清泉街社区现有有残疾人303人,低保户337户,还有不少暂住人员。居委会主任武荷香告诉记者,社区的法务工作室帮了居民们的大忙:“只要需要,他们都能享受到无偿的法律服务和援助。”
暂住在社区内的农民工小刘在工地施工时被砸伤了手指,当时包工头只给了小刘150元。小刘的伤情后来发展成骨感染,但他又无力承担医疗费。法务室工作人员张俊伟、张俊春得知这个情况后,多次跑到10多公里外的工地上,找包工头协商。最终,对方答应承担8000多元的医疗费用。
几年来,社区的卫生服务站先后免费为辖区内100多户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低保或低收入老人安装了呼援设备,使老人在最短时间内可以得到帮助。
“生活在这里,一团和气,其乐融融”
“五十六个民族亲亲一家,就像百花园里盛开的花……”社区开展的“民族团结?邻里情”活动上 ,身穿靓丽民族服饰的小区居民手持彩扇,和着歌曲《母亲是中华》的旋律,翩翩起舞。
“大家一起包烧麦,咱们中午会餐!”演出接近尾声,回族居民靳秀梅早已在活动室准备好了食材,居委会主任武荷香热情地招呼着参加活动的社区老人。
在靳秀梅看来,“党的民族政策好,社区服务好,生活在这里,各民族相处一团和气,其乐融融。”社区先后为符合条件的16名少数民族居民申请了低保,为53户少数民族家庭申请了廉租房和公租房。
社区居民郑培明退休后,加入了社区的老年合唱团。每周两次的排练,以及应接不暇的各种演出,让老邓忙得不亦乐乎:“退休生活很充实,不是别人说的那样空虚、无聊嘛。”郑培明哈哈大笑。
采访结束的时候,正遇上合唱团的老同志们在排练《一带一路歌》,郑培明告诉记者:“社区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环境和条件,我们也要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我们要歌唱祖国,歌唱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责编:刘泽、曾晓强)领导留言板
记者体验足疗师:足疗这个活是个力气活
一次机缘巧合,记者认识了一位年轻的足疗师梅梅,作为80后的她从来到呼和浩特市打工,从服务员转行干起了足疗师。3月29日,记者走进梅梅上班的足疗店,体验了一把足疗师的工作,近距离地感受了足疗师的工作。
当日上午10时许,记者如约来到了位于金桥新市区的一家足疗店。虽然梅梅已经早早的在这里等候,但是记者还是先找到她的经理,说明了采访意图,经理热情接待了记者。记者点名让经理介绍编号为&18&的足疗师梅梅,让她先对记者进行岗前培训。
&脚上有反射区,每个反射区对应一个脏器,用什么手法、使多大力气都是有讲究的。&18号足疗按摩师梅梅一边说,一边教记者。
打洗脚水、试水温、找穴位、按摩&&看似简单的动作,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梅梅先给记者做足疗,40分钟后,在征得梅梅同意后,记者给梅梅换位。先从洗脚开始,&要双手给顾客洗脚,手掌一定要贴近顾客的脚&&&梅梅告诉记者。在梅梅的脚浸泡在水里时,记者需按摩她的腿部,帮助顾客放松。按摩大腿也讲究手法,捶、捏、拿都得到位。
洗好脚后,记者将其双脚从浴盆里抬起来、擦干净,并在右脚上涂上按摩膏,双手开始在梅梅的指导下进行按摩。揉、拍、搓、压&&15分钟后记者虽然使出了吃奶劲而且手忙脚乱地按照梅梅教的完成了规定动作。&你要真是足疗师,这样还不得把客人都按跑了。力度不够不说,手法也够烂的!&梅梅笑着&数落&起来。此时,记者额头冒汗而且手、胳膊隐隐发酸,还稍稍有点痛。
刚完事一只脚,经理过来叫梅梅了,称来了一位男顾客,点名要让&18&号按脚。梅梅赶紧收拾准备上岗,还不忘告诉记者,按摩结束后,要用硫磺皂洗手,洗净后再往手上喷点酒精消毒,干这一行必须注意卫生,因为顾客可能患有脚气。
梅梅临时去忙了,为了再深入了解一下足疗师,该店的经理又给记者找来了编号为&88&的男足疗师陈师傅。陈师傅今年24岁,来自四川,两年前来到呼市后一直从事足疗行业。因为手艺好,经常被客人&提前预约&,是店里的高级足疗师。
&两年前我只身一人跑到呼市,来到这里后一直没有找到适合的活,正好有一个朋友从事足疗业,我抱着玩玩的心态就学起了足疗。&陈师傅告诉记者,之前他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会当足疗师,觉得这活是小姑娘干的。后来朋友说&学学没坏处,学会了可以孝敬老人,帮爸爸妈妈做做足疗&,孝顺的陈师傅便抱着多学点手艺的心态加入了足疗行业。
在入行之前,陈师傅以为在服务业中,女性应该比较受欢迎。但入行之后,他发现男足疗师的受欢迎程度远远高于女足疗师。&足疗这个活,也是个力气活。男师傅的手劲比女师傅大,按起来有力道,客人觉得舒服,很多客人都点名要男足疗师。&陈师傅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是男足疗师给女客人服务,而女足疗师给男客人服务。
记者了解到,其实足疗师的工资待遇挺不错的,比如这家店,足疗师一般情况下一个月可挣元钱。待遇不错,但是有些时候,足疗师在工作时也会受到一些委屈。
现在梅梅已经在呼市结婚,婚后征得老公同意后,继续当足疗技师,&家人的理解对我很重要,如果在工作期间,顾客也能够理解并且尊重我们,觉得所受的累都是值得的。&梅梅说。
(记者&贾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呼和浩特有什么好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