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初学《周易与易经的区别》,直接读《易经》呢,还是先读《易传》呢?

易经解读 之
什么是《周易》?什么是《易经》?
易经解读 之
什么是《周易》?什么是《易经》?
易经风水文化
内容提要· 什么是《周易》?· 四书五经的“经”是什么意思?· 古人如何占卜?;1;什么是《周易》?  我们通常所谓《周易》,其实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叫《易经》,另一部分叫《易传》。涨姿势:多音字“传”在此怎么念?这里的这个“传”字,不念传达的传,要念传记的传。  一个《易经》,一个《易传》,合起来,统称《周易》。  那有人说:“《易传》不能算,《周易》就是《易经》。”  这说法当然也有道理。可惜后世读《周易》,很少有不读《易传》的,还是搁在一起说吧!  那么,《周易》为什么既有“经”又有“传”?  这就要搞清楚什么叫“经”,什么叫“传”。;2;“经”字何解?  经者,常也。  经,就是“总这样”,叫“经常”;也是“不会变”,叫“恒常”。  可见所谓“经”,就是永恒真理,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恒久之至道”。  既然是永恒真理,那就颠扑不破,也就字字珠玑句句有理,刘勰称之为“不刊之鸿教”。  这话直译过来,就是“一个字都动不得的伟大教导”,也就是绝对真理。  这些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写成书,就叫“经”。或者说,经,就是代表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著作。这是我们古人的观点。  那么中国古代的“经”有哪些?  儒家认为有六部,号称“六经”。其中一部已经失传了,剩下“五经”。涨姿势:五经是哪五经?《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也就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诗书礼易春秋  这些经典著作,是不是代表着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怕是不好说,咱们姑且不论。至少,它们都有两个问题:一、年代久远二、语焉不详  这两条加起来,就给后人的阅读造成了障碍,造成了困难。  比如《易经》的第一句是这样的——  请问,你读得懂吗?读不懂吧!  再比方说,《春秋经》的头三句是——  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咋回事呀?弄得明白吗?不明白吧!  所以,后来大家就都觉得,光有“经”是不行的,还得有“传”。;3;什么是“传”?    传,就是对“经”的解释、阐释、说明、补充、发挥。  比方说《春秋》,原本是鲁国的史书,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给它作注解、阐释、补充的,就叫做《春秋传》,一共有三部,号称“春秋三传”。  其中最有名的,是左丘明的传,简称《左传》。当然,《左传》是不是左丘明写的,还有争论。但可以肯定,《春秋》是既有经,又有传。  同样,《周易》也是有经有传。  不过,《易经》和《易传》,其实相差很大,满不是一回事。  怎么不一样?内容不同,成书年代也相差很远。;4;《易经》的著作权是谁的?;“《易经》六十四卦的著作权应该属于周文王。”——司马迁  学术界一般认为,《易传》应该是战国末期到秦汉初年的作品。《易经》呢,那就早得很了,大约是在周代的初期或者是殷周之际。  《易传·系辞下》的说法更具体,干脆就说是在周文王的时候。司马迁也说《易经》六十四卦的著作权应该属于周文王。不过我觉得,《易经》也未必就是周文王一个人的著作。但要说它的完成“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则很有可能。  这样一来,《易经》的成书年代,就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前后。与《易传》的成书年代,要相差八百年左右。  不过,两书最大的区别,还在内容。  简单地说,《易传》是一本哲学书。《易经》呢,则是占卜的书。  占卜这种事,很早就有,世界各民族都有。比如西方人,就有占星术嘛!但是中国人也好,西方人也好,周人也好,殷人也好,占卜的方法,各不相同。;4;殷人占卜用甲骨,周人占卜用蓍草  殷人的方法是什么呢?用甲骨。具体地说,就是把乌龟的壳,或者兽类的骨头拿来,先在上面钻眼,然后放到火里面去烧。烧的时候,这个钻了眼的龟甲或者兽骨,会有裂纹,还会“扑扑扑”的响,所以叫“卜”。  占呢?就是察看。看什么呢?看裂纹的走向和形状。然后由巫师来说,哎呀,这个是凶,这个是吉;这个事情可以做,这个事情不能做。这是殷人(商人)的方法。涨姿势:甲骨文的由来把上述殷人用甲骨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或者兽骨的裂纹旁边,这样的文字就叫甲骨文。  OK,殷人用甲骨。那么,周人用什么?  周人用草,叫做“筮”(读如世)。用来做筮法的草,叫“蓍”(读如诗)。蓍草一共五十根,二十五根长的,二十五根短的。然后呢,随便从当中抽出来一根放在旁边,这叫“大衍之数五十,其一不用”。剩下的四十九根,任意分堆。分下来看,最后是几根长的几根短的,然后根据这个做解释。  这样一说,相信大家都清楚了——殷人用龟甲,周人用蓍草;殷人的方法是卜,周人的方法是筮。但是不管卜也好,筮也好,关键在于怎么解释。  上古时候,这个解释权,当然是属于巫师的。问题是,巫师也不能乱解释,不能信口雌黄,得有道理,有依据。这个依据,还得有权威性。  那么,怎样才有权威性呢?自然是某种解释或解释方法,屡试不爽。因此,这些解释和解释方法,就得记录在案。比如“三易”。涨姿势:何为“三易”?据说夏商周三代,便都有卜筮之书。其中,夏代的叫《连山》,商代的叫《归藏》,周代的叫《周易》。这在历史上,就叫“三易”。当然,这种说法,也未必可靠。;5;一本算卦书凭什么成为中国智慧?  总之,《易经》就是用来算卦的,是卜筮书。《易传》则应该说是哲学书,而且很可能与荀子学派有关。  郭沫若先生就有这个主张,李泽厚先生也说《易传》是“整个儒家最基本和最高的哲学典籍”(《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算卦和哲学,不是一回事吧?所以我们在引述《周易》的时候,要分清楚是经文还是传文。经是经,传是传,不能混为一谈。  你可以说《周易》上怎么讲,但不要轻易说引用了《易经》。  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易传》的话。说是《易经》上的,就不太准确,不太严谨。《易经》是占卜之书,怎么会说这个话?    然而,这就有意思了。  一本算卦的书,怎么就成了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易经风水文化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磁场气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为易经风水文化
作者最新文章天辛书院:《周易》的研读方法和学习目的
通过考察前入的著作,可以发现《周易》这部古老典籍有两种研究的途径或者方法。一种是从事文字训诂和考证,一种是解释和阐发其义理。前者关注的是对于《周易》经传中的文辞、字意进行注解,包括对于卦象的起源以及逻辑结构的分析,目的是要通过逐字、逐句对于经文的辨析,求得《周易》的原意。后者的兴趣在于揭示《周易》经传所蕴涵的道理。学者们殚精竭虑地对它进行解释和发挥,以致于尽被儒家的义理所笼罩,从而形成了庞杂的易学体系。
我们今天研究《周易》系统的典籍,这两种研究途径仍然对我们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经传的训诂以及考证,不能脱离其形成的历史条件;对其义理的阐发,不能脱离经传文句,随意进行引申和附会。
(一)由浅入深,精读易学名著
学习《周易》提倡要“从流溯源”。所谓“从流溯源”,也就是由浅入深,先读今人的浅显《周易》注本,再读宋代以来的注本,再读唐以前的注本,再去研读《左传》、《国语》筮例。初学者最好先找一本当代人写的浅易注本来读,作为人门的基础,然后再找几本包含《周易》经传训释和易学理论知识的书来读。当代人写的书,推荐读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和《周易大传今注》;古人写的书,读李光地《周易折中》或孔颖达《周易正义》均可。
(二)打好古文基础,注意《周易》语言的时代特点和规律
由于《周易》属于先秦文献典籍,其语言表达符合上古汉语的一般规律。良好的古文基础,将有助于学习和研究《周易》。
(三)掌握易学基本条例和卦爻辞的类型特点
研究《周易》要掌握易学条例,学习《周易》也要这样。易学条例繁多,初学者掌握基本的与《周易》古经直接相关的条例即可。待入门之后,视学习和研究需要再涉猎其他方面。在研读《周易》经文之前,最好先了解、熟悉一些基本的易学条例。
学习《周易》还需辨明卦爻辞的不同类型,掌握其功能特点及象征手法。区别象辞和彖辞是很有必要的。能不能区分卦爻辞的不同类型,是衡量有没有读懂《周易》的标尺之一。
(四)经、传需要分别对待,以经为主,以传为辅
《周易》经、传两部分,作者不同,产生时代不同,宜分别对待。尤其在讨论性质和价值问题时,更宜严格区别不同的对象,不可混为一谈。从学习的角度而言,区别《周易》经传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学习《周易》,重点是《周易》古经,难点也在古经。《易传》不过是众多解《易》著作中最早、最系统、最权威的一种。既然《易传》是解释性的著作,是从属于古经的,其价值就不能与古经等量齐观,宜以经为主,以传为辅,以传解经。《易传》解《周易》,主释象数与义理,而对于《周易》经文词句的训诂,并不重视,且有偏离经义与误解之处。在当前的条件下解读《周易》古经,要综合利用各种典籍资料(包括简帛《周易》)和古注旧说(包括《易传》),作出新的实事求是的解释。而学习《周易》,也要注意参考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免陈陈相因,以讹传讹。
总之,《周易》表达思想和哲学的方式很特别,卦爻和与之相关的卦爻辞共同成为思想的载体、哲学的工具。我们要读懂《周易》,要了解《周易》的意蕴,不仅需要了解八卦和六十四卦方面的知识,而且需要了解《易》筮的方法和原理。前人曾有一说:未学《易》,先学筮。意思是,在正式读《周易》之前,要先学占卦。又说:《易》有内外两层功夫。所谓《易》外功夫,就是指表面所看到的卦爻和文辞,主要指文辞的解读;所谓《易》内功夫,就是指对《周易》经文中没有讲到的卦象、爻象以及卜筮原理和方法的了解,大体相当于前面所说的“易学条例”或“义理”。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练好“内功”,是无论如何也读不懂《周易》这本“天书”的。了解《周易》的筮法和义理,对学习和研究《周易》具有帮助作用。
对于《易经》的作用,古人的看法通常是片面的,他们以为《易经》是命理学说,就是用来占卜、算命的,在需要问吉问凶的时候,古人们才会真正重视《易经》,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应该说,古人的这种意识,我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古代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相当肤浅的,他们推崇的就是“天命不可违”的思想,以为自然界就真有魔力,自然界决定着人们的一切行为,即使智慧的诸葛亮,也只能常常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来感叹,古人的认识能力,可见一般。
实际上,古人以为的《易经》的用途——占卜和算命等,只是《易经》产生过程中的作用,也就是《易经》作用的初始阶段。而《易经》更广泛的作用,还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易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基础,可以说,我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的思想理论出发点都是《易经》。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无论是孔孟之说,老庄之道,还是孙子等兵法家,他们思想的理论基础都是《易经》。孔子曾有“不学《易》,无以知”的感慨,老子更不必说,在他的道德经中,通篇都是《易经》的成分,如“大圆若缺”等语言,几乎就是《易经》的本质精华之所在;
其次,《易经》是人们修身养性蕴德、提高思想的最好著作之一。《易经》中的许多语言是相当富有深刻含义的,是非常发人深省的,比如,《易经》乾卦,象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识是天道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不休,君子应该象天道一样,自我坚强,不断地追求进步,通过不停止不休息的努力,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道德修养;而乾卦的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为学为道的君子,要效法乾无如日经天的精神,一天到晚都要刚健中正地前进,虽然到了夜晚,也要像白天一样警惕自己,就不会有过失了。
其三,《易经》告诉了我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即唯物辩证法,如其“近取诸身,远取诸身”,既是《易经》的来源的解秘,同时,不也是告诉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吗?即观察事物要用联系的观点,从自我出发,联系身边的事物,做到周详。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济南放生协会 官方微信号jnfsxh
官方微信号jnfsxh
今日搜狐热点朱高正讲《近思录》:学《易经》一定要知道随时变易
来源:腾讯视频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格物穷理第四 之一:学《易经》一定要知道随时变易现在继续跟大家讲怎么样来读《易经》。我们在上一讲里面已经跟大家讲过,伊川他在《周易程氏传》里头写的《易传序》的要点。我在这儿要跟大家讲,为什么要叫他为《周易程氏传》或叫《程氏易传》呢?因为很多人也称它为《伊川易传》。当然执笔的人是伊川没错,写这一本书的人是伊川。伊川在六十六岁的时候,花了一年的时间,他那时候正落魄,被发配在涪陵,六十六岁的时候,他就在艰苦的那一年写下了《易传》。但其实,伊川的东西都是跟他的哥哥分不开的。大家要知道,他们兄弟两个人从小就一起读书、一起生活、一起学习。我记得大概他们二十多岁的时候,到东京(开封府)的兴国寺,那时候张载在东京是坐在虎皮上讲《易经》,然后遇到他这两个表侄儿,他们论了一天的《易经》之后,张载一回去就把虎皮给撤掉了,跟他的弟子说,从西京(洛阳府)来了两位程夫子,他们《易经》读得比我好,你们可以跟他们好好学习。两位程夫子因为受到濂溪先生的开导,濂溪先生他写的《通书》,他写的《太极图说》,肯定对两位程夫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有这一层关系,两位程夫子从年少的时候就开始研读《周易》,而且在二十多岁,估计是二十四、五岁的时候,得到他的长辈,也就是他的表叔——张载高度的赞赏。明道五十四岁就死了,伊川在六十六岁——一个人思想的成熟期大概就在五十出头,也就是他思想的规模、格局、深度都表现出来了。所以说,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这个《易传》,称它为《伊川易传》不是很妥当,还是称它为《周易程氏传》会比较恰当一点。因为伊川活得比较久,所以他可以把他们兄弟共学所得的意见笔之于书,表现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周易程氏传》里头。所以称它为《伊川易传》,我觉得并不是很恰当的称呼。好,那在这里,我们把这个《易传序》讲完了,我们现在来看。程夫子说:“知时识势,学《易》之大方也”,也就是说,你要了知这个“时”,大家知道,在《易经》里面讲的最重要的就是“时”;“识势”,也就是认识那个形势,你要了知这个卦时,认识形势,这是学习《易经》最主要的方法。大家要知道,“知时识势”,如果没有时间的因素的话,任何的变化都不可能,大家说是不是?你要变化,一定要有时间的因素才会变化,如果你把时间的因素抽掉了,任何变化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你要学《易经》,一定要掌握住时间这个因素。在什么时候该怎么做,不同的形势之下就要有不同的做法,但是不管怎么样做,我们都离不开大道,这就是“随时变易以从道”的道理。主讲人简介: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孙。197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著有《近思录通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本文及视频为腾讯儒学频道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儒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儒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儒学”,获取更多儒学资讯。
[责任编辑:weiweih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页面已拦截
无锡网警提示您:
该网址被大量用户举报,可能含有恶意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易和易经先看哪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