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街中医院专家出诊表二维码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扫二维码看病轻松吗
看病先扫二维码,
分时分段更方便
湖南日报记者 段涵敏 实习生 谈馨
时值暑期就诊高峰,记者近日走访部分三甲医院发现,各大医院推出的微信和APP预约挂号、在线支付等服务,正改变着人们的就医习惯和体验,看病不再排长队了,以时间换空间,提升了医院空间资源利用率。不过,在就诊流程中,仍存在“痛点”和“槽点”。
预约:看病先扫二维码,分时段让病人分流和错峰
8月2日上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门诊大厅,本是挂号繁忙的时段,记者并没有看到想象中的排队长龙,一些患儿家长举起手机扫描门诊大厅悬挂的巨幅二维码,1分钟就挂上了号。
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的门诊大厅,记者观察发现,不少患者甚至没有在一楼挂号大厅停留,而是径直走到相应科室候诊。
“9时30分的号子,9时来就行了,不用一大早来傻等了。”一位术后复诊的患者告诉记者,他在家用手机预约挂号,只凭手机信息,按照预约的时间段,就可到相应科室候诊。记者看到,具体预约时段可精确到10分钟以内,还能在手机上查询前面有几个人排队。
“现在医院约70%是预约挂号。”湖南省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张远林介绍,医院的挂号方式非常多元化,包括人工窗口、自助挂号机、电话、网站、APP、微信号、支付宝等13种,方便不同就诊人群选择。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7月的统计数据显示,预约诊疗已经成为就医主流模式,全省共350所医疗机构开展了预约诊疗,其中三级医院全部开展了预约诊疗,预约诊疗率达67%,大部分三甲医院实现了分时段预约。
“从预约挂号开始,引导患者分时段观念,既能缩短候诊时间,也能分流病人,医院不再闹哄哄。”湘雅三医院门诊办副主任刘伶说,医院智慧门诊上线后,患者在门诊的挂号时间已由30分钟缩短至7分钟,缴费时间由18分钟缩短至6分钟。
支付:就诊全程不用掏钱包,比“发红包”还简单
信息化带来的改变,还有支付的快捷。
上午10时,32岁的周女士从省人民医院儿科诊室出来,她一手牵着孩子一手拿着单据,顺势坐在了门口的候诊椅上。记者看到,医生开具了引导单和支付二维码,周女士扫描二维码,就能通过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平台缴费,再根据引导单上提示的位置,直接带孩子去检查。
“若在以前,要往返各个窗口诊室折腾够呛,现在有手机当窗口,信息代跑路,轻松多了。”周女士说,排队缴费的时间省了,也不用满医院到处窜,安心坐在检查室门口等着就行了。“‘扫码支付’比发‘电子红包’还简单,每次支付都有消息推送,还可以到自助机上打印发票。”
据张远林介绍,目前湖南省人民医院实现了挂号、检查、买药乃至住院的全流程移动支付。也就是说,患者不拿一分钱现金,仅靠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所有就医环节的缴费。
难处:服务对象参差不齐,需多方理解配合
不过,信息化快速向前发展,问题往往也接踵而至。
首先是患者的配合问题。省儿童医院门诊办主任陈杏芳介绍,医院推出的分时段诊疗服务,意在方便病人少等待,但往往有人不遵守“规则”,喜欢迟到,打破原本有序的诊疗环境。
而爽约几乎是每个医院都会遇到的问题,有的医院爽约率近10%。“有的人过号了就想插队,爽约了就退费,这是他们的权利,我们也无权拒绝。”某三甲医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院方也很无奈,只好想着法子降低爽约率。有的医院规定在预约挂号时同步支付挂号费用,有的增大预约挂号退费难度,要求必须到人工窗口退费或提前24小时退费等等。
张远林解释说,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一旦退费变得便捷,爽约率增加,将很大程度上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真正需要来看病的患者反而挂不上号。
网络预约也有局限的地方。“我腰痛,是挂肾内科还是肾外科,还是别的什么科室呢?”前来医院看病的王新忠告诉记者,虽然手机端有智能导诊功能,可通过选择身体部位、回答相关问题选择挂号科室,但总体而言还做不到人工导诊那样精确,不如到医院问工作人员。
另外,用户习惯与接受度也是一个挑战。中老年人和农村群体,对移动互联网技术接受度低,仍习惯到窗口挂号和缴费。
记者调查了解到,不少医院仍保留了电信114、移动12580等公共电话平台预约;为了帮助市民转变就医习惯,大部分三甲医院都实现了无线WiFi覆盖,可以免费上网,安排了志愿者进行现场指导;为方便老年人群诊间支付,有的医院开通了子女远程支付功能。
优化:细节需打磨,服务可更人性化
“像微信聊天我会用,但微信、APP挂号,我不在行。”45岁的黄胜住在长沙市郊,在二楼等待彩超检查的间隙,他玩着手机。“不过,我会用滴滴打车,医院不好停车啊。”黄胜补充道。
同样是移动互联网的新兴产物,打车软件和医疗APP在中年人群中的境遇可谓两重天。但在张远林看来,只要服务更人性化,更契合用户需求,接受度就不是问题了。
“就拿扫码支付来说,一开始推出二维码支付,只能实现单一的缴费功能。”张远林说,在调研中发现,越少的操作步骤,大家接受度越高。既然二维码可以缴费,为什么不在扫码的同时把患者诊疗信息也绑定呢?
张远林和技术人员反复实验、调整,终于推出了扫码支付的“升级版”。用户只要在支付时扫码,就能添加医院的公众号,并绑定诊疗信息,在手机上就能查询检查结果、费用详情、健康知识等等。每完成一笔缴费,系统都会自动推送一条信息,确保用户知情。
“我们今年才推出扫码支付功能,6月份医院的移动支付交易量已达到1500万元,占当月全部支付总额的30%左右。”张远林告诉记者,上线2个月时,移动支付交易量就翻了一番。
和省人民医院一样,省儿童医院也通过信息化提升服务细节。
省儿童医院留观输液科主管护师刘花艳介绍,高峰时一天接诊八九百个孩子。“以前靠人工登记,人多的时候,队伍一直排到楼梯口。”
今年以来,该院留观输液科借助信息化,就呈现了截然不同的面貌。记者看到,患儿家长只要在进门左侧的取号机上刷一下诊疗卡,就可以取号进入输液等待。取号凭条有排队序列号、大概的等待时长,等候区有大屏幕叫号,输液区、打针区秩序井然。
痛点:“互联网+ 医疗”建设任重道远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等新兴服务。
记者调查发现,全省仅几个医院能实现全流程在线支付,大部分医院只能在线支付预约挂号的费用,患者仍需要到窗口排队或自助机充值。有些医院在预约挂号后,仍要求患者到窗口或自助机取凭条,办理医院的诊疗卡,流程不够简化。
有些医院对门诊流程优化多,住院流程仍有待优化。例如门诊医生无法查询住院部床位数,无法开具电子住院证,患者住院需要跑到病房询问床位情况,登记排队住院;住院费用无法在移动端实时查询,出院结算仍需要到窗口排队办理。
“如果医院之间的信息可以互通共享,我们就不用拿着片子和检验结果到处跑了。”一位患者辗转几家大医院就诊,每到一个医院要求办一张诊疗卡,拿着一袋子病历资料向记者抱怨道。
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菲,这让不少大医院院长踟蹰不前。“院长愿意花100万元买台B超机器,都不愿意100万元上个信息系统。”一位三甲医院信息中心负责人的话语中透着些许无奈。
“改善医疗服务永远在路上,就是要从老百姓看病就医不方便的地方下手。”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龙开超介绍,下阶段,全省将进一步提高患者预约诊疗率与信息化便民程度,让“互联网+医疗”深度融合,使医疗服务更优质。
■ 记者手札
期待“信息孤岛”早日互联互通
只要扫一扫二维码,指尖轻触,无需排队就能预约挂号、实时候诊、查询报告等,甚至就诊全流程不用掏出钱包。“互联网+医疗”正悄然改变传统的就医模式。
但老百姓仍然觉得看病不太方便。问题出在哪?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医疗行业“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大大缩减了互联网医疗的威力。各医院自成体系,互相之间尚未实现共享。患者在A医院的就诊信息无法在B医院查询,与疾病相关的信息仍限定于医院内部或纸质病历上,无法建立持续完整的个人健康数据;患者在这家医院看的病、做的检查,到了另一家医院不能共享互认,无疑增加了负担,也提高了时间成本;这家医院看病拥挤,别家医院就不一定,但由于信息不能共享,患者一般也不会把同城医院的二维码都扫上一遍,也容易耽误治疗时间。
“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共享,方便快捷。如何让散落各医院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形成真正的医疗大数据,需要多方,特别是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发力,打破医院之间的信息和利益壁垒,真正方便老百姓。
据了解,我省已经在强化顶层设计,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据了解,年内将完成省市县乡四级专网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国家对接、公立医院用居民健康卡取代诊疗卡等硬任务,长沙、株洲等市,年内将实现行政区域内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和8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区域平台对接。
当然,医疗大数据的共享是否会造成隐私泄露,也是社会各界最关注的问题。这也需要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建标准、抓“规范”,强化健康医疗数字身份管理和安全体系建设。
我们期待,“信息孤岛”能早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数据,让“互联网+医疗”深度融合,让老百姓就医过程更便利。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北京中医医院app V1.0.3(Stor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宽街中医院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