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总是说,生命法则总是那么奇妙呢,为了它,为了法则,为了发展,为了残酷成长,为了其他事物,

谈谈因果法则【沁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1,731贴子:
谈谈因果法则收藏
近代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移,日益专注于外部物质世界,对贴近自己身心的因果规律渐渐淡忘了,因绝大多数人深陷在感官世界中不能自拔,他们所着重的只有一点眼前利益,所以行为操持越来越丧失远见,实际上有大量因果报应的实例,不断发生在人们自身和周围人的身上,但人们为物欲蒙蔽,领悟力衰退、视而不见,不会去善加体察,也不会从中吸取教训,加上社会潮流的影响,人们不假思索就接受了无因果的观点并且沿习成风。否认因果律使当代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行为规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行为轨道转换了方向、道德趋于沦丧、恶业日益炽盛。由于身、语、意三门行为不能以因果正见摄持而纳入善法的轨道,致使当今社会人们的三毒烦恼畸形膨胀,种种恶行加重扩散。为了使自己的恶行不受约束,变得“合理”,有意无意之中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条规律搁置否定,人们以为这样就可以为所欲为,不受因果规律的制约,这本身即是愚痴深重的表现,无疑是掩耳盗铃的做法。实际上因果律存在于每个众生的身心中,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它不会因为人们的遗忘、搁置就不起作用,也不会因为人们愚痴,自以为是地认为没有因果,对因果律漠视、嘲讽而失效。在因果律面前,现代人变得如同一群幼稚顽劣的儿童一样,自以为是地任性而为,结果饱受不堪言喻的痛苦。观察当今社会的实况,事实证明,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吞食因漠视因果肆意造恶所带来的苦果。其实,没有任何一种精神力量或意志可以将痛苦强加于人,当今世界人们日益深重的身心痛苦,溯其根源即是由各自不信因果,肆意为恶所带来的,这本身即是自作自受的因果律的体现。放眼宇宙,大到天体的运行,小到有情内在微细的起心动念,一切都那么森然有序而不是杂乱无章,究竟是什么规律在支配这一切呢?就是因果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因果律就是一张遍布大千世界一切时空的天罗地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普遍承认存在外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实际上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恰恰是因果律在某个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它说明物质世界不是杂乱无序,不是什么现象都可以随便产生,而是严格受着因果律的支配。再看有情自身的方面,每一位有情都希望自己远离痛苦常享快乐,但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人们感受痛苦和快乐的因究竟是什么?了解佛法的人知道众生在六道中转生,使众生在善恶趣中流转的力量不是别的,而是每个众生身、语、意所造的善恶业力。“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菩萨正因为见到因果规律,所以在因地异常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唯恐以细微恶业引生巨大过患,而凡夫人对因果报应不予理睬,起初造恶业时,苦果不一定当时体现出来,所以就有人以为造业无果,恣意而为,把因果报应不是当作无稽之谈,就是当成十万八千里外的事情而抛之脑后,然而一旦恶业成熟、果报临头,又呼天抢地、苦不堪言。到了这时再害怕恐惧,无奈恶业已经成熟,为时晚矣!现代人往往认为因果报应是一种迷信的学说,这是一种未经观察思考想当然的认识,如果认为存在于有情身心的因果规律是迷信的话,科学也同样是迷信,因为科学反映的就是外境(自然界)的因果规律,现代人恐怕不会讲科学是迷信,同样都是讲因果规律,为什么要厚此薄彼呢?难道因果规律有在外界合理而在人自身上却不合理的道理吗?所以所谓因果是迷信的观点毫无道理。有些人认为因果报应是陈旧落后的观念,早已跟不上时代了,如果以一种法年代久远,就必须要舍弃的话,那人们几千年来都是吃饭睡觉,这种生活方式是不是陈旧落后而应当舍弃呢?恐怕谁也不能缺少这些基本的生存条件,同样,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不会说对古代人适用,而对现代人就落后不适用了,以时间的久远来断定因果律是否在现代人身上成立是毫无道理的。有人会想:我每天辛苦劳作,但温饱问题还难以解决,与人为善仍然时常遭到厄运,旁边有人不怎么操劳却赚钱容易,这些该怎么解释呢?不是讲因果报应吗?为什么有人坑蒙拐骗、贪污受贿,照样日子过得好,我囗日日遵纪守法,却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其实,这是因为因果的相极其细微、复杂,再加上有的事情,其果报成熟的时间会很晚,有时甚至要几百世之后才成熟,所以造成许多人误解,认为人的身语意行为没有什么报应。如果明白前生后世的存在,那么对于深远、细微有时需要多生方才成熟果报的因果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明白了三世因果的道理,就知道自己今生辛劳仍旧度日艰辛,那是前世没有多修善业的缘故;有些人不劳而获,那也是他前世种了福田今生显现果报;有人造恶未见他今生受恶报,那是罪业尚未成熟,到未来世才会显现苦果。如果人们只承认存在现世这一片段,那么许多因果报应的完整过程就被剪去了大部分,变得无头无尾难以理喻,比如一部电影,如果只看其中一两分钟的情节,怎么能了解到整个剧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呢?同样对于漫长的生命历程,如果只承认存在今生这一片段,也会对其中的发展规律理不清头绪。
智联招聘,郑州高端人才招聘网站,每天更新350万高薪职位沁阳招聘信息网信息,年薪30万起!24小时极速反馈,立即登录填写简历,快速找到好工作!
世间人最恐惧的事莫过于死亡,断灭论者认为人死如灯灭,死后归于一片漆黑的寂灭,无声无息,无踪无影。试想:从一种多姿多彩的世界进入绝对虚无之境,生命完全断灭,这让人难以接受,也令人恐惧,然而这只是不承认三世因果者自己的一个假立而已,生命真的无前无后只有中间短暂的一世吗?并非如此,所谓死亡实际只是从一种生命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而已。根据能量恒守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人的情绪心理变化也属于一种能量,如人心情抑郁身体细胞就容易癌变,人心情舒畅免疫力就增强,这种能量虽然我们用仪器检测不到,但它还是客观存在,打个比方,我身体疼了你用仪器检测不到,你心里难受我用仪器也检测不到,任何生命的感受都是真切的,不能因为仪器检测不到就说它不存在,人的内心情绪,感受亦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人情绪产生的根源是人的心识,如一个人喜欢中国队,他就会把心投入到中国队中,中国队赢了他就高兴,中国队输了他就伤心,如果没心识投入就不会有情绪感受,人的心识在佛教讲叫第七识,意思就是分别心。由分别心产生情感,如苍蝇根据它的器官产生分别心,就会爱粪便,我们由人的器官产生分别心,就会讨厌粪便。佛教认为所有参加轮回的生命都是“有情”都具有分别心,都会产生爱与不爱,所以都有烦恼。近几十年来,许多研究显示,记忆的储存不是单独地限於特定的区域,而是分散於整个脑部.在一九二零年代的一连串历史性的实验中,脑部科学家卡尔 拉施利(Karl Lashley)发现不管老鼠脑部的什麼部位被割除,都不会影响它的记忆,仍旧能表现手术前所学到的复杂技能.唯一的问题是没有人能提出一套理论来解释这种奇怪的「整体存在於每一部份」的记忆储存本质.据路透社、《新科学家》杂志21日报道,法国医生日前在为一名44岁法国男子的脑部做CT和核磁共振扫描后惊讶地发现,其脑室里充满了脑脊液,原本正常的脑组织由于受挤压薄得像一片纸。令人吃惊的是,这位“几乎没有大脑”的患者智商竟有75,不仅像正常人一样娶妻生子,甚至还干着政囗府公务员的差事。7月19日,英国著名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率先刊登了这起罕见病例之后,国际医学界为之震惊!事实上生死就如同昼夜一般,有白天就有夜晚,夜晚过了,黎明又重现,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在此世的生命结束之后,进入中阴阶段(如同黑夜),然后又投胎,开始了又一生。这样循环往复,生生死死,生命的流转就象一条连绵不断的长河。这个身躯如同一座旅店,心识则如一位旅客,在轮回漫无边际的旅途中,心识转换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形态。  我们如果能够停下追逐外物的匆匆脚步,聆听诸佛菩萨的教言,认真思维因与果的关系,就会知道随着业识的投胎,每个新生命都携带着过去世所有的业而来到今世。这些业几乎决定着有情此生的一切:从内在的心理个性、生理状况,直到外在生存的环境。过去世的业会在今世逐渐显现出它的果报,如果今世没有造重善或者重恶的现法受业,那么今世所显现的人生遭遇,几乎都是由过去世的业感召而来。当然这一生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便只能按着既定的时序次第显现。懂得这些之后,对于人生我们不会有太多的狂想和失落感,能安于命运而不怨尤,会冷静地分析导致今世缺陷的原因,从而断恶行善,为今生与来世的幸福创下生机。什么叫因果?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又叫因果报应,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结果。业就是指一切身心活动,分为身、口、意三业。报就是业的报应,即由三业的善恶导致的后果。因就是业,果就是报。物与物的因果,比如金属热胀冷缩,及物与心的因果,如饱暖则舒适、饥寒则痛苦,都比较好理解。心与物的因果也比较容易理解,如历史上李广射石虎;还有大译师鸠摩罗什小时候随母亲到寺庙,随手拿起一个铁钵,轻松地戴在头上。接着一想,这么重的铁钵我一个小孩怎么戴得起?于是立刻感到非常沉重;有一位大德在写《法华经》时一心专注,念极情亡,天黑了,还在写。侍者进来说:天黑了,还能写吗?于是马上伸手不见五指。心法上的因果以及心物混合的因果,以我们常规的认识方式则很难理解,而当我们修行到一定程度,这些都会一清二楚。科学上也有因果律,但基本上只适用于物理(有形)的变化。&&
大清早了都让我看贼些这。。。
回复:3楼你还看完了,我看了前两行都没敢看下去,你比我有勇气, 表扬一下。
你看看哈呢发帖时间给我回复呢时间。。。
看完你这个贴以后
为加深对因果的理解,更好地取舍因果,简单概括因果规律的几种特性1、因,好比一颗种子;缘,好比是土壤、空气和水分。因和缘,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结果。例如以前造的恶业,种子虽然不会消除,但可以通过忏悔,好比通过断除它的土壤水分,使它不能结果。时间越短越容易,越长越难。所以,造恶后,最好在四个小时之内忏悔清净,不要让它过夜。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什么因,就感什么果。比如杀生,感多病、短命、地狱等报;邪淫是不光彩的事情,所以极损功名、地位、名声,同时感配偶不贞洁、不守本份,多病、子孙不良、畜生、地狱等报;偷盗感贫穷、饿鬼等报。有人说:大富靠文,小富靠勤。自己不能发财是运气不好,或者不够勤劳,不够聪明,甚至不够狠心。其实如果没有种发财的因,不管你多么勤劳、多么聪明,也不会发财的。古话说:“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在因果法则面前,人人平等。又有人说:学生成绩好的就容易考上好的学校,这不是全靠自己吗?要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有福报的学生成绩自然好,但也有不少成绩好的考不上好学校,而成绩差的却考上好学校。另外,有人机关算尽、钻营投机,当上一个小官,比如局长,以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殊不知,可能他正是因为心机太深,有损福报,才从县长降到局长。要知道,世间有能力的人多的是,很多人没有福报都当不了官,而当官的是因为他有这个福报,往世种了当官的因。如果出身、经历、机遇相同的话,并不见得他的能力比其他人强多少。佛陀在世时,波斯匿王有个公主,聪明美丽,宫里上下都很喜爱她。父王对她说:“因为我的缘故,人们都喜爱你。”她说:“是因为我的业力,不是因为父王。”这样问三遍,她都这样回答。国王很生气,就把她嫁给一个穷人,说:“我看看你有什么业力。”后来公主跟着丈夫回到老家,意外地从地下挖出很多金银财宝。国王听说后,请问佛陀其中的因缘。佛说:过去迦叶佛时,有个女人想供养如来,他的丈夫阻止她。女人说:我已经发了愿,不要阻止我。她丈夫就同意了。现在的夫妻俩就是过去的夫妻俩,她丈夫因为阻止她供养,所以总是很穷困,又因为同意她供养,所以总是因为女人而致富。3、因果律中没有最前因,也没有最后果。有一个古老的命题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其实根本没有所谓的“第一个”,那是凡夫有限的心理概括不了万千的因果关系,而推出来的一种假设而已。4、因与果是相对的,本质也是相同的。比如棉纱是棉布的因,却是棉花的果。又比如战争是往日杀业所感的果,又成为日后杀业的因。5、因果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今世种因,当世感果的,叫现报,俗称现世报;来世感果的,叫生报;多世乃至百千万劫以后感果的,叫后报。6、自作因,自受果,不能替代。人们常说祖宗积德,子孙得福,这种说法其实不全面。要知道祖宗积德,最主要的是祖宗自己得福。子孙受福,是子孙自己所造,只不过祖宗积德,感应到有福的人来作子孙,或者子孙本来有这个善业,由于祖宗积德,使他的善业成熟了。7、大善大恶感果较快,小善小恶感果较慢。好比种粮食蔬菜,有的一个月两个月成熟,有的半年成熟,先熟的先收,后熟的后收。因果成熟,没有不报的。还有虽然一生行善,但前世乃至多世以前造的恶业成熟,而堕入地狱的。佛经里还有一个例子,一个国王犯了杀阿罗汉的重罪,但第二天开始,全国下起了珠宝雨,一连七天,而且一天比一天珍贵。最后第八天却降下了铺天盖地的黄土,所有人都被埋葬于黄土之下。为什么造了重业反而天降珠宝呢?因为他过去世曾造过殊胜的善业,原来的善业先成熟。所以我们忏悔,不但要忏悔这一世的恶业,还要忏悔无始以来的恶业。8、佛说造业受报五百世,好比只用几斤麦种,就可以收获很多麦子。因此善小,福报却大;恶小,罪报也大。佛经里有个例子,一条河中有一座佛塔,一只小虫子随着河水右绕佛塔一周之后就淹死了。它因为绕塔的功德而种下解脱的种子,并转世为人。很多劫之后在释迦牟尼佛座下修行,证得罗汉果,名叫华吉。相反,哪怕只是打死一只蚊子,恶业每天都会增长,经过几年后,果报就不可思议。所以应该及时忏悔。特别是一些无间罪和近无间罪,如杀害父母、在出家人之间搬弄是非、偷盗寺庙财物、拆庙、妨碍他人修行、诽谤佛法等等,如果没有忏悔清净,那果报更是不可思议!!!造业往往只需要很短的时间,甚至只几秒钟,换来的却是万亿年的地狱果报!有人会说:世间那么多人作恶,岂不多数都会堕到恶道里去?确实是这样!有一位成就者走在一条繁华的大街上,以神通观察发现,从街头到街尾,大部分人来世都会堕入地狱。以人类目前的情况来看,100个人中起码有99个来世会堕入恶道,而堕入恶道的人当中,下地狱的至少要占百分之八、九十。一个恶人被人骂作“畜生”,其实是抬举了他。不要说是恶人,就是一般的人,来世如果能投生到畜生道,也是一种幸运,因为畜生道在恶道中是最好的。作任何功德,如果回向成佛度众生,则就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好比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滴水的功德获得的是整个大海一般的福报,这是一切业中最大的果报。9、杀生、偷盗、邪淫三业罪报很重。
而五逆、断人慧命和盗僧祗物比这个更重得多。因为杀生只是断掉这一世的生命,而断人慧命,比如阻止他人修行、诽谤正法,消灭佛经佛像等等,则使众生从无穷无尽的轮回中不能解脱出来。五逆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用案例解释因缘果报的特性有一位上师一次到一户人家化水喝,这户人家正在请人为死者做超度。他在一旁发现,亡者被招回来却没有度走,而自己因为跟他家没有结上缘,也无法度走他。超度做完后,主人端给这位上师一杯酸奶,他喝了之后,因为现在跟亡者结上了缘,才将他度走。元圭禅师说:我所理解的佛不依赖神通,只是因为没有妄心,所以通达一切法。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灭定业;佛能知所有众生无量劫的事,而不能度化无缘之人;佛能度无量众生,而不能度尽整个众生界。我们常讲“佛法无边”,不是指佛法万能,而是指佛法周遍法界,比如太阳无处不照,但如果把盆子倒扣在地上,这一块就不能照。还有比如敲钟,你不敲,钟就不响,敲得轻响声小,敲得重响声就大,这就是“心诚则灵”。 与我们发生任何关系的众生,都是由于过去因缘的牵引。佛经里说,无始以来,没有做过我们父母子女眷属的众生,一个也找不到。尤其是我们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听到的、思想能想到的、身体能接触到的众生,不管是人是鬼,还是蚊虫蚂蚁,缘分更是相当的深。历史上有一则公案:志公和尚一次路过一户办喜事的人家门口,看到人家欢天喜地的情景,感慨地作了一首诗:“古古怪,怪怪古,孙子娶祖母。女食母之肉,子打父皮鼓。猪羊炕上坐,六亲锅里煮。众人来贺喜,我看真是苦。”原来,新郎出生不久,他的祖母就死了,临死前牵挂着孙子无人照料,因为临终的这个念头,下一世就成了孙子的老婆,来照料他。所以,临终的一念至关重要!如果临终最后一念念的是四圣谛或是四法印,就会生到天界。而锅里煮的、口中吃的、手上打的鼓所用的鼓皮,都是自己的亲人,炕上坐的亲戚则是从猪羊等畜生道中转世而来的。有人怀疑:世间众生无量无边,哪会这么巧,碰到的都是自己的亲人?要知道能够到一起来的,因缘都很深,没有因缘的也生不到一块儿来。而这些因缘往往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善业成熟则生善果,恶业成熟则生恶果。有人求四川亚青寺的阿秋喇囧嘛为去世的父亲超度,喇囧嘛说:“你的父亲投生七次做野兽,都被你杀了。”那人不相信。喇囧嘛说:“第一次你打死野兽的地方是在一块岩石旁边,是用设下的铁钩捕捉的,但当时没有死,受了很大的痛苦后才死去,几天后你才去把它拿回来。第二次打死一只獐子,就这样被你杀了七次。”那人于是生起信心,作了超度。有一位祗夜多尊者,一次他和弟子们在路上看见一只乌鸦从空中飞过,尊者向它仰视微笑。众弟子请尊者开示其中的原因。&&&&&&&&&&&&&&&&&&&
尊者说:过去九十一劫时,我出生为富人家的儿子。当时想出家修行,父母亲不允许,说等生了个儿子,你再出家。后来娶妻生了个儿子,儿子七岁时,我再次请求出家。父母暗中嘱咐乳母,叫孩子在门口缠住我。孩子哭着缠住我不放,所以我无法出家,因此流浪在轮回中,遭受各种痛苦。&&&&&&&&&&&&&&&&&&&
有一段时间,我五百世生为狗,经常饥渴难忍,只有两次吃饱。一次是遇到一个人醉酒,酒肉吐了满地,我才吃饱。另一次是遇到一个农妇煮饭,忽然有事出去了,我就乘机跑进去偷吃他们的饭菜。因为容器的口小,我的头钻进去却出不来。这时农夫从田里回来,用刀把我的头砍断在容器里。我的儿子当时因为阻止我出家,也在三恶道中受尽各种痛苦。我向它微笑的那只乌鸦,就是我的儿子,九十一劫以来,今天才头一次相见。
回复:7楼呀你在呢?
承办方:丽江市体育局 丽江斐瑞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所以我们不要跟任何众生结恶缘,要结善缘。跟任何人打交道,尽量让人家起欢喜心。不要以为我生气给他脸色看,或者骂他一句事情没闹大,就没事了。要知道后世肯定还要碰面的,这就是俗话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那个时候果报成熟,就不是这么简单了。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次带弟子出游。当时天气很热,佛陀叫弟子阿难到附近瓜田里去化一个瓜。瓜田的主人是一个年轻的女子,她不但不给瓜,还恶言恶语地赶他走。佛又叫大迦叶去,那位女子一见迦叶尊者,就很高兴地站起来向他顶礼,并关切地询问尊者是否需要食物,尊者还没有开口,她就挑了一个最好最大的瓜,供养尊者。弟子向佛陀请问其中的因缘,佛陀说在很久以前,阿难和大迦叶两人曾一块行脚参访。有一天,遇到路上有只死猫,尸体已经腐烂。阿难捂住鼻子,匆忙地离开,大迦叶则为它念咒祝愿。而今瓜田中的那位女子就是过去的死猫转世而来。所以日常生活中,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赞美、举手之劳的服务,都能给人带来快乐;多行放生、布施,路上看到一只狗,一条虫,一只蚂蚁,为它念诵一句佛号,使它听到,让佛号深入它的八识田中,都是与众生结善缘。我们帮助别人,最终帮助的是自己。 &&&&有人这样想:那我就多与众生结善缘,以后就可以得到很多利益。要知道,以这种心态摄持,只能感世间小果,应该以“凡与我结缘的众生,我都要使他们解脱”之心摄持,才与菩提道相应。这样摄持,我们就是时刻在行菩萨道,功德不可思议。人们常说天意不可违,佛教中也常说定业难转,这是指有的因果已经成熟,很难改变。好比从山顶上滚下一块石头,刚滚动时阻止它就容易,等滚到山脚时则极其困难。佛陀在世时,琉璃王带兵攻打迦毗罗卫国。佛陀在军队经过的路上阻止了多次,都把他们挡回去了。最后一次琉璃王终于攻进城去,大肆屠杀。佛的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请佛解救,佛说定业难转。当时佛陀自己也头痛三天。目连尊者用神通把释迦族的五百人装进自己吃饭的钵里,并把它送到第二层天的须弥山顶。后来等他把钵取回来,五百人已经化成了血水。弟子们向佛请问其中的因缘,佛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村子的鱼塘水干了,人们把塘里的鱼全部捞起来吃了,只有一个小孩没有吃鱼,只是把那个最大的鱼头敲了三下。现在这支军队就是池塘里的鱼类转世而来,那些村民就是释迦族的人,最大的那条鱼就是琉璃王,而把鱼头敲了三下的那个小孩,就是现在头痛三天的佛祖。佛教并不是说我们只能听天由命,否则就陷入了宿命论的泥坑。我们念佛持咒,发菩提心遮止宿业,乃至勤修佛法跳出三界,都是因果法则使然。有人问,常听人说命运都是由天地间的神灵掌管,为什么佛教又说自作自受呢?要知道,天地赏罚都是自己的业力所决定的,天地神灵也只能按“数”行权。比如铁柱地狱里的众生眼里看到烧得通红的铁柱,是一个美女,等他去抱的时候,却被烧得冒烟。要知道根本没有人逼迫,那些刑罚都是罪人自己的业力所显现。不光地狱是业力的显现,人间同样也是,六道轮回都是。有人以为自己造罪是因为不懂,似乎不懂就没有罪。要知道因缘果报并不是什么上帝的意志,原谅你就没罪了,而是一种自然规律。比如有人不小心吃了毒药,照样会没命的。在现代社会,很多人的观念都陷入了误区。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以来,主要是教人做人,注重的是人格的培养;而现在的教育主要是教人做事,注重的是技术、能力。其实不管是世间法的祸福吉凶,还是出世间的升沉苦乐,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各自的德行、业力。因缘果报与我们的生活&&&&&&&&&&&&&&
我们造业后,来世要受果报,它们的活动过程是怎样的?其实,业的活动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相续,我们日复日年复年的生活着,这就是业的活动。我们在受业报的过程中,又再造新的业因。比如说,我们有这样的身体,脑袋和思想,那是过去的业形成的;但是今生的我们仍然利用现世的身心继续造业,故我们的业报不一定是前世带来的,有些是今世做,今世受。比如说抽烟,今生通过一些因缘,你染上了烟瘾;但是今生也可能下决心把它戒掉,这也是业。所谓业是种种行为造作,然后引发其他的因果报应,所以学佛者不应该误会业是前世带来的,我们可通过修身,修戒,修心和修慧,使重业轻受,轻业消除。如有人认为生病是过去的业报,就不去医治,那就不对。我们今世可造业也可以转变业果,因为不是所有的业都是定业,有许多业是不定业,它是随着不同的因缘而转变相续下去的。我们的业如瀑流,并没有停止不变的业因,这句话怎样讲?有些人以为我们造的业因储藏起来不动,遇到了某一些原因,就形成果报,这是不对的!而是我们造了种种业行为之后,它们互相影响,一直产生变化,延续下去。如果影响他的外缘不够强,它的变化就很小,所以你就以为它不动;如果外缘势力强大,它就形成了一个大的果报。打个比喻:你小时候打死一只蟑螂,这个业有很多,一个是你的行为,一个是你与蟑螂的关系,更有你当时起的恶念--杀心。这个恶念延续下来到今天,一直在你的心中,但是你把它遗忘了。
它一直延续影响扩大,使你将来会打老鼠,乃至以后会杀人。但是如果你造了一些善业,如持戒,忏悔等,它又会减小,甚至会消灭。我们眼前所见到的山河大地,屋子,一切花草树木等,都是过去业的活动所形成的果报。它显现在眼前,我们对它内心执著,又升起新的内心造作,以后它又会形成新的果报,所以说山河大地也是我们业的活动与果报。 &&业果种类 &&&&&&&&&&&&&&
业果分为四种:异熟果、等流果、増上果、士用果。以下先说明恶业的果报。&&&&&&&&&&&&&&&&
什么是异熟果呢?所谓「异熟」,是指「异世而熟」或「异时而熟」;今生造业,果报会在下一世或隔世成熟,这就称为异熟果。我们可能会因为憎恨、贪念或无明,做了十种不善业。如果是因憎恨而做,可能会投胎到地狱去;因为贪念去做,可能投胎到饿鬼道;因为无明而造作,就会投胎到旁生道。异熟果会让造恶业者,直接付出最严重的代价。一般所说的业力成熟,主要是指这部分。&&&&&&&&&&&&&&&&
根据经论的开示,造上品的杀生等十恶业,每一种业都将感生于地狱之中,造中品十恶业,每一种业会感生于饿鬼之中,造下品十恶业,会感生于旁生之中。 &&&&&&&&&&&&&&
无论十不善业中的哪一种,如因嗔心而造,会堕于地狱中;如因贪心而造,会堕入饿鬼道;如因痴心而造,会转为旁生。 &&&&&&&&&&&&&&
在十善业方面,行持下品善业会转生于人间,行持中品善业会转生于欲界天,在行持善业的基础上如修四禅八定,会转生于色囧界、无色&&&&&&&&&&&&&&&&&
等流果,就是相等或类似的果报一直延续,像是没有间断的河流一样。假设因为造罪业在地狱受苦,之后得到解脱投胎做人,但是在人世间还会有如同在地狱的感受。就像有人心里遭受煎熬痛苦的时候,感觉比在地狱还难受。而人世间也有人像饿鬼道一样,要不断面临饥饿痛苦。还有,很多时候面临抉择时,很难决定事情的对错,就在那个关卡里迷茫,变得比动物还愚蠢。以上这些就叫做等流果。&&&&&&&&&&&&&&&&
等流果又分为「所作等流果」和「感受等流果」。所作等流果,是指前生的业力习气,带到今生而承受的果报,也就是前世造的业,虽然已受到异熟果而付出很多代价,但是投胎到人世间或旁生道时,还是喜欢做这些事。比如,如果前世喜欢杀生,业力让造恶者投胎到地狱,在承受了异熟果报之后,来到人世间时,业力算是清净得差不多了,但还是有喜欢杀生的习气。&&&&&&&&&&&&&&&&
我们可以观察:同一父母、同一家庭环境,但孩子却性格各异:有的仁慈,有的残忍,有的坚强,有的懦弱,有的开放,有的保守……这些个性在幼年时期、接受教育之前,就已经开始显现。在兴趣爱好、举止言行方面也无不如此。是谁赋予每个幼儿与生俱来的个性呢? &&&&&&&&&&&&&&&&&&
佛在《百业经》中说:“因为行持不善业的串习力,会延续于后世,也会依不善的业,而转生作不善者。”当然,若行持善业,结果是相反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延续着过去世的习气,习气坚固难移的就称为性格。所以一举一动、一念一行都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都是在以往业习的推动之下而作的。比如:牛呞比丘常作牛呞,乃因多世作牛,从牛转生而来,所以今生仍有此习气;一比丘虽已得漏尽通,但却常自照镜,因他多世作过淫囧女,从淫囧女转生而来;目犍连虽已得神通,仍然常常戏跳,也因前世作过猕猴,从猕猴中转生而来。 &&
在炮烙地狱中,有一幕这样的情景:众生由于强烈的淫欲习气,看见地狱中的火柱都是美女。于是,情不自禁地紧抱柱子,炽燃的火焰将他们焚烧得昏死过去,但复苏之后,仍见柱子为美女,又奋不顾身前去拥抱,而后又昏厥在地,如是反复感受巨大的痛苦。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波罗蜜那是是水果…
回复:10楼那可不是 我一直都在呢
迷乱的恶习如此强烈,地狱众生已经完全丧失了觉知,只有任凭习气的摆布连续不断地冲动,愚痴冥顽的可怜众生何时才能迷途知返,截断这恶性等流的循环之索呢? &&&&&&&&&&&&&&&&&&
不象恶道众生只能被动地受业力的支配,我们已得人身,具有觉悟的能力,具有难得的闻思修行机缘,这时该好好反观内照!自己的心理、行为是不是也象地狱淫欲众生那样,一直在反复加强着过去已形成的某种行为习惯?如果此时恶行的等流习气现前,我们不应再随宿业继续流转,而应痛下钳锤、逆流而转,将过去的恶习扭转过来,转恶行等流为善行等流。相反,如果善行等流习气现前,就应随喜自己,使善的等流不断增上、坚固、发展。&&&&&&&&&&&&&&&&&&&
感受等流果,是指前世造作过什么业力,今世会感受类似的果报。譬如前世杀生过多,今生就特别多疾病;前世偷窃过多,今生很多财富都会被别人抢走、骗走,类似这些都是感受等流果。除此之外,随着浊世的来临,很多疾病莫名奇妙产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其实,一方面要知道,很多疾病是现代文明造成的,包括环境的污染、气体的排放、食物里掺杂的农药等等。而本来可以让人们过得更舒适的科技,也会造成伤害,就像生活周边的现代机器,都带有一些幅射性的伤害。还有,过去很少人罹患癌症,可是现在却越来越多,这表示人们在制造现代文明的过程中,自食恶果。另一方面要认清楚的,今生多病痛,是因为前世伤害太多其他生命,如果今世再不知道尊重其他生命,那么这种生病短命的果报还会延续下去。&&&&&&&&&&&&&&&&
有很多众生因为前世杀生过多,而投生到地狱、旁生或饿鬼道,已经受够各种痛苦,后来虽然投胎到人世间,但却在母胎中就死亡,或是一生下来就死去。虽然这跟家人有一点共业关系,因为共业而让父母受苦,但是对胎儿本身来讲,是因为前世杀生过多的缘故,所以没办法在这世上活下来。这种情形会重覆很多世,投胎死亡后,再投胎又死亡,而每次死亡就要遭受一次死亡的痛苦。或像有些人虽然顺利出生,但是一生下来,就满身疾病,一辈子都在看医生、打针、动手术,不停地做这些事。从生下来直到死亡为止,一直要感受身体疾病或别人的伤害,这些就是杀生的感受等流果。&&&&&&&&&&&&&&&&
很多时候我们会想,自己到底是造了什么业,为什么一切的痛苦都要降临在自己身上。很多人会不甘愿,认为为什么偏偏都是自己生病,别人不生病?为什么自己家里常常出事,别人都没事?事实上不必埋怨,也不用寻找太多原因,原因只有一种,就是自己前世杀生或伤害别人的业果。还有,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无法成功,便会怨天尤人,但如果做事一直不顺遂,就要想到这是前世因果业力所导致的结果。&&&&&&&&&
所以,千万不要轻忽自己的业力,因为过去世所做的恶业,自己知道的有多少?不知道的又有多少?重点是,因为我们有无明,所以无法知道还有多少业果没成熟,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疾病或伤害会突然到来,也因此,对过去生世中所造的恶业,都要经常用心且真诚的忏悔,才能从短暂生命中的痛苦或突然的天灾人祸中得到解脱。 &&&&起码为了身体健康,忏悔是绝对有帮助的。如果能依靠修行而从病痛中康复,也是一种短暂的解脱。但很多人念地藏经一段时间后,会因为看不见恶业是否减少,就开始慢慢麻木,不再积极忏悔了。但事实上,在忏悔的当下,很多业力就已经被净化了,这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净化。只要能够持续,恶业终究可以完全清净,是可以消除病痛或灾难的,所以忏悔要持续下去。除此之外,更要懂得爱护生命,而且不只是珍惜人类的生命,还要爱护所有生命。有能力就放生,没能力就竭尽所能帮助其他生命,这些都是从病痛或灾难解脱的好方法。
前生常偷盗,今生会很贫穷,无论他多么努力,所得到的财富只有一点点;有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富有,其实真正属于自己的很少,大多是赚给别人用,我们大部份是这种人。一般来说,勤劳的人可以得到较多财富,因为他付出了较多的努力,但有时并不一定这样,很多人辛勤一辈子,仍然非常穷困。有的情形则是因为共业,所以生长在同一环境的人,贫富相差不大。贫穷的定义,并不是缺钱就是穷,如果心穷,那么变成富豪也没有用,因为会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怕被抢、怕被偷,这也是等流果。&&&&&&&&&&&&&&&
很多人来到这世间,好像不需要努力,很快就变成富豪;很多人读书好像不需太用功,很快就考上好的大学;但是,也有很多人努力很久也无法成功;又或许有些人的学问很不错,但想赚钱却永远赚不到。有些人仅有几十万元的福报,但有些人则有几百万的福报。或是有人虽然财富会增长,但到了某个阶段,便又开始减少,之后又会往上增长,财富的总额一直上下浮动不定。这样去观察,会发现因果业力真的是不可思议,所以,当我们有福报时,要适时做布施、争取把其它的生命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如果贫穷那么就多做些善事,也许就能够突破这种状况,可以从贫穷中得到解脱。&&&&&&&&&&&&&&&
挑拨离间的等流果,是眷属不合,亲友之间互相争斗,彼此怨恨,周围的人无法和谐相处。很多人无法解决人事问题,经常和别人起纷争或闹不愉快,这是前世两舌,讲了太多他人是非,今生才会常有是非跟随,所做的任何事情也经常被别人否定。很多人辛勤努力地做事,但经常有旁人不满意、挑剔,自己的奉献别人看不见,反而老挑剔一些小事。像我有个朋友人很好,但是在公司就是没办法跟人相处,他从来不得罪人、不挑剔别人,但所有人就是对他不满意,看他不顺眼,这就是业力的成熟。最后他持诵大悲咒,别人才慢慢看见他的优点。&&&&&&&&&&&&&&&
记得以前学校有个学生,经常看到人就莫名奇妙大笑,后来所有人都讨厌他,他自己也很苦恼,但没办法,就是一直想笑。这是因为他过去世一直讥笑别人,业力已让他多世受尽苦报,今生得以生在人世间,但是仍有残留的果,所以需要忏悔。后来,经由持「金刚经」得到改善,每日读三遍金经,仅仅过了几个月,他就不会再不自主地大笑了。 恶语的等流果,会常常听到不悦耳的声音;自己无心说的话,也会成为争吵的起源。 &&&&&&&&&&&&
前世常说妄语的人,今生会被别人毁谤或欺骗。有些人没什么过失,但是常常受到别人的毁谤;事实上没有犯罪,但却会受到诬陷&&&&&&&&&&&&
绮语的等流果,是讲话没人相信或听从,或讲了真话,可是别人以为是谎言或严肃的认为只是随便说说而已。有些人讲一句话就被牢牢记住,周边的人对他的话都能认同感受,这是前世没有闲聊是非的业力,或是今生不爱聊是非,这种人言语方面的福报就很大。另外,对大众讲话会有恐惧症,也是前世绮语的业果。这些业力都可以透过忏悔来清净贪心的果报,是想得到的永远得不到,不想得到的却反而来临,经常遇到不如意的人或事。 &&&&&&&&&&&&
瞋恨的等流果报,是今生所受的伤害特别多,所想的事情都无法如意,经常怀有恐惧。就像有些人想做生意,还没开始之前,就想了好多不如意的结果,而如果失败以后,就会害怕而不敢再做了。有些人做事情,第一个念头就先想到负面的,就是前世伤害别人,所以今生做任何事都会有恐惧感。 &&
邪淫的等流果是丈夫或妻子相貌丑陋、懒惰,夫妻感情不好。现在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夫妻关系一直处理不好,妻子怨丈夫,丈夫怨妻子,天天吵闹,感情濒临破裂的边缘,想离丅婚离不了,想过也过不了,只有在苦恼当中虚度人生。人们都认为这种情况是双方性格不和造成的,实际上,这都是邪淫的感受等流果。&&&&&&&&&&&&&&
邪见的等流果是经常处于恶见之中,各种欺诳扰乱自心。是没有正知正见,除了自己迷惑不定之外,还常常影响四周的人,因此,一生中都在是非善恶不明的恶见中度过,很多人都有这种情形。&&&&&&&&&&&&
异熟果和等流果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果报,又称为正报。除此之外,还有发生在自身所处外境上的果报,例如出生和生长的环境上,自身所受用的一切,称为依报,就是增上果。&&&&&&&&&&&&&&
增上果会成熟于外在环境上,决定我们投生的环境。杀生过多的人,会投胎到很多障碍,容易丧失生命,很危险的地方。造偷盗恶业的人,会生在偏远的山区,或出生在贫瘠缺粮食的地方。像印度南部就有这种贫穷人,他们吃一种土,好让自己不会饿死。造邪淫者,会生在污秽的环境。说妄语者,会生在财富不安定的环境,常遇到恐怖不安的违缘。造离间语、爱讲是非的人,会生在悬崖深谷的地方,而且周边的朋友之中,会多一些讲是非的人,这就是共业。一个不爱讲是非的人,周边也都是不爱讲是非的人,所以古人用「物以类聚」来形容,这也是佛教讲的共业。当你不小心堕落到一群讲是非的人之中,而很快的被影响,你也学着跟他们一起讲的时候,就会跟着一起承受共业。常用恶语伤人,会生在荆棘丛生、乱石堆积的地方;喜欢说绮语,会生在气候不定、季节颠倒,五谷不收的地方。贪心恶业者,会生在没有粮食,痛苦众多的环境。瞋心过重者,会生在恐怖多烦恼的地方。邪见过重者,会生在财富不足,没有亲友,缺乏保护的地方。&&&&&&&&&&&&&&
士用果是什么?《大毗婆沙论》云:“诸所作事,于能作者是士用果,及增上果;于能受者,唯增上果。……士用力起,名士用果;增上力起,名增上果。增上力宽,不障碍故;士用力狭,能引证故,是名二果差别。士即人类,用是作用” &&所谓“士用果”士用指诸作者假诸作具所办的事业。谓有情的作用名士用,即农夫由稼穑、商贾由理财等所得者,此士用果但就现世而言,乃有目共睹。&&&&&&&&&
善恶业与我们的生命关系密切,从未分离过,就像身体无论到何处,影子就跟随到何处,同样,我们的心在哪里,业就在那里。而且,业不是一成不变的,从造业的第一刻开始,它便在相续中如滚雪球一般地辗转增长。等到业成熟而爆发时,已是无可遮止,会显现极为广大的苦乐。堪忍世界与六道轮回佛教中所讲的世界,就是普通所称的宇宙。《淮南子》云:’’上下四力一谓之宁,古往今米谓之宙。”佛教经典《楞严经·卷四》云:’’世为迁流,界为力一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米、现在为世。”这二者同是无量空间和无限时间的合称。因此佛教的世界观,也就是普通所称的宁宙观。佛经中经常提到“三千大千世界”这一概念。三千大千世界并不是指三千个世界,而是集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其中含有三个千的倍数,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其中包含着十亿个世界。如此广大无际的虚空宁宙范围,在释迦牟尼佛眼中也只不过是一佛摄化之土。《妙法莲华经·如米寿量品》云:’’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它阿僧瘤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东力一五百千万亿那由它阿僧瘤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诸善男子,羚意云何,是诸世界,知其数否。”可见释迦牟尼佛所观察到的宁宙空间是多么深大无量,不可胜言。《华严经》说,10000亿个三千大千世界组成一个“华藏世界”,而华藏世界也只是大雪海遍照佛手心的一个微尘团而己。&&&&&&&
《华严经华藏世界品第五》云:“诸佛子,此华严庄严世界海,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华严庄严世界海”就是指华藏世界,这是一个比我们人类所能观测到的范围大得多的一个世界,也具有“圣地理”层面上的意义。&&
任何一个世界都存在许许多多的星球,星球之间并不是杂乱无章、各自为政,而是有一定的秩序,有一定的轨道,相互之间有一种“风轮”的力量在相互摄持,以维持其世界宇宙中的秩序。古代,人们的科技文化水平相当落后,古人对天体星球之间的这种相互吸引摄持的力量无法认清其本来面目。古时佛教的译经师们一定吃了不少苦头。中国古代的译经师只好煞费苦心地将这种缔结星球世界之间关系的纽带力量称之为“风轮所持”。风是看不见的,却具有力量,具有功能;“轮”则是圆形的,环绕的,旋转的;“持”则是摄持,吸引,维持的意思。《大方广佛华严经寿量品第三十一》讲道,佛子。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安乐世界一劫于圣服幢世界金刚佛刹为一日一夜。圣服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转音声轮世界善乐光明清净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劫于离垢世界法幢佛刹为一日一夜。我们所处的大千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教化的地方,名叫娑婆世界。象这样的大千世界无量无边,一时生,一时灭。婆娑”翻译为“堪忍”意思就是不堪忍受的世界,娑婆世界是个五浊恶世,众生因被五蕴遮盖,迷失本性,陷入轮回当中,所以产生了五浊,即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五浊恶世是个令众生痛苦的地方,世间众生所谓的安乐,如果加以分析,便会了知它实际上是由人们的分别念计执而生。在外境受用资具等诸法上,并不存在安乐,只是由世人的心意对受用等生起分别,执着这些如何如何美妙等,才会有一种模模糊糊的安乐感受生起。可是分别念不会长久,它刹那刹那之间都在为无常所转,为变灭痛苦所转,而不离苦谛的本性世间没有真正的快乐,所谓的快乐只是人们的虚妄分别. &&
也就是说挑重担者左肩负担稍久,苦受增大时,即换至右肩,这个过程其实是以右肩新生起的苦,暂时去除了左肩已生起的大苦,让左肩不断增长的痛苦,转移到右肩去增长。可是世人不能了知,反而觉得此中有安乐,挑夫们挑着重担长途跋涉时,左右肩换来换去,一直不休息,也会觉得安乐不断,而高高兴兴地唱歌。麻木迷茫中,人们往往执着这类将左肩之苦转到右肩的痛苦转移为安乐。以新生起的小苦代替原先的大苦,而且新起的小苦,即刻便会增长为大苦,这个过程都是在痛苦中转圈,而世人执为安乐,显然是极为颠倒的。如果加以分析,世人的种种行为,如换一种新工作,换一所新住房,换另一辆新车及换国藉,男女换新的对象等等,无非也是以新苦代替旧苦,以期麻醉或欺骗自己,让自己得到一种虚幻的安乐感受而已。”&&&&&&&&&&&&
人们所认为的安乐大多不出这个范围,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人们都认为躺着是舒服的,但是您可以去问问那些卧床数十年的病人们,你问问他们躺着舒服不舒服?所谓的舒服和快乐只不过是用一种痛苦暂时代替另一种痛苦而已。当人们走累了,行走的痛苦显现很剧烈了,于是他感觉到躺着舒服,那不是因为躺着真的舒服,而是他暂时用一种痛苦代替了另一种痛苦,如果他躺时间长了之后,一样会认为躺着很痛苦,想要走走了;&&&&&&&&&&
我们所做的曾经快乐的事情也并非能让我们永远快乐!它也会让我们变成痛苦。快乐和痛苦只是一体两面,随时在相互转化,当你升起快乐的时候,你要知道,痛苦迟早会来,反之亦然。所以要想没有痛苦,也不要去追逐虚妄的快乐,它们不过是孪生兄弟罢了!都没有实质,都是幻觉,离开它们,才能回归真实世间快乐的本质“无非也是以新苦代替旧苦,以麻醉或欺骗自己,让自己得到一种虚幻的安乐感受而已。”所有的快乐都是经不起观察的,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我们生活的世间原来真的是一刻都没法待下去,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痛苦中,《金光明最胜王经》称我们这个世界为“纯极苦蕴”;《法华经》说三界如火宅,当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有几个人真正认识到了这句话背后的血腥和真正的意义呢?原来我们都这么可怜,这么可笑……。
当初有师兄问我:看完《百业经》之后是什么感觉?我说:“我感觉人简直没法活。”如果你真的了知任何一个微小的因果都会导致如此惨烈的、动则绵延数百世甚至数百劫的果报的话,除非不要说话,不要办事,不然恐怕很少能不中因果的,我们怎么活?《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每个人都在给自己的油锅添材,而且添的那么起劲。不但为自己添材,将来还要和我们在这个世间的父母妻儿抱成团的往油锅里跳,生生世世、乐此不疲、…。在残酷的近乎不可思议的轮回面前,任何世间的安乐、繁荣,名誉,都是微不足道的。&&&&&&&&&&&&&&&&&&
整个轮回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绞肉机,不论是谁,不论他是善是恶,只要投身于此的人都无一幸免,没有例外。而我们无数的人都乐于投身于此,“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面对着血肉模糊的轮回三界,我们每次都能含笑面对,从容投入,如此豪情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真不能想象,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疯狂。&&&&&&&&&&&&
“总之,三界中的一切皆是无常法,皆是不离痛苦本性的法,譬如说,堕入咸水海中,不论怎么挣扎,自己必定变成咸味,同样,堕在三界苦海之中,不论如何,自己必定会是痛苦。因而有知者,当生出离,放弃一切颠倒执着,勤修修行超出轮回。” &&
凡夫异生们不畏三有轮回,是因他们为无明愚痴所遮障,无法自知处境的险恶。假如异生凡夫象阿罗汉圣者们一样,能以智慧现见三界生死轮转的诸般痛苦,那在现见同时,他们一定会身心如同瓦器无法承受重压一般,立即毁坏,因为凡夫的身心非常脆弱,他们不象圣者那样有坚强的无我智慧与大悲心,敢于面对承受如是残酷的事实。在一些公案中,也记载了类似的故事,如世尊在世时,阿难尊者的两个外甥由现见了堕地狱的可怕后果,一想起来就不敢吃饭,吃完饭一想起就要吐出来;比丘由于能忆念自己前世所受的痛苦,因而经常为之恐惧得全身流血,将僧衣都染成了花色。可是绝大多数凡夫无法如是了知,因而他们虽然处身于火宅之中,却麻木地安然而住,而且还要贪执于此,造业不休,佛在《涅盘经》中说过:“不见后世,无恶不造。”轮回中处处充满着这样的愚痴有情,因而不应以他们的麻木无知,来推想轮回中无有怖畏。 &&六道轮回是痛苦的大蕴聚,若能深刻了知其痛苦本性,必然会生起怖畏与出离之心。已了达苦谛的佛陀与圣者们,在诸多经论中将三界轮回比喻成苦海,这个轮回大苦海的空间无有边际,时间无有始终。诸有情在其中饱受无有自在的痛苦折磨,三苦瀑流波涛之声,恒时充满着轮回苦海,众生无始以来,沉溺于这样的恐怖苦海中,有何理由不生怖畏而寻求出离呢。&&&&&&&&&&&&&&&
佛经讲道宇宙中有无数大千世界,有五浊恶世亦有清净刹土,净土世界里没有残酷的六道轮回,只有人道和天道,所以很多佛教徒修行都是为了求生净土。善恶业辨析&&&&&&&&&&&&&&
《宝鬘论》云:“诸苦从不善,如是诸恶趣,从善诸善趣,一切生安乐。” &&&&&&&&&&&&
整个世界之中,身心器界的种种苦受均由不善业产生,如是地狱、饿鬼、旁生等恶趣从何处而来呢?唯一是从不善业而来。另一方面,从因的善业显现出果的善趣,身心世界的一切安乐,无不是从善业产生。此教言说明,一切苦乐由业决定之相。 &&&&&&&&&&&&
佛教分析恶业,从我们人的身、口、意的三种动作上,列出十种恶法,叫做“十恶业”。
第一身有三种恶业,即是杀生、偷盗、邪淫。&&&&&&&&&&&&&
第二口有四种恶业,即是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妄言,&&&&&&&&&&&&&
第三意有三种恶业,即是心里对于外境,起贪,起嗔,起痴。&&&&&&&&&&&&&&&&
诸恶业中,尤以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为造杀、盗、淫等恶业,引起生死流转的主要原因,被称为“三毒”——三种能害众生慧命的毒药。&&&&&&&&&&&&
佛教把娑婆世界(其它世界不是这样)分为欲界,色囧界,无色囧界,欲界众生就是以两性关系来繁衍,爱欲只在欲界(地球人类及一部分天界)存在,色囧界、无色囧界及各佛国净土都没有情欲存在。有男女淫欲执着的众生,就很难脱出欲界,一部佛经上讲菩萨通过天眼观察无数世界,发现只有女人的世界就有地狱,而清净的世界则没有女人(这里并非歧视女性,而是高层次的生命形态没有男女特征),所以爱欲是我们欲界众生与生俱来最难克服的根本烦恼(若是没有爱欲则不会转生到欲界) &&一位瑜伽士讲道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控制性欲,他就还不是一个自由的人——他只是一名性欲的奴隶。&&&&&&&
现在西方有些人大谈特谈“性的解放”和“性的自由”。但是,这些所谓自由其实只是适得其反,这是受奴役状态。这些所谓的获得“解放”的人日夜受到性器官——即他们的欲念——的驱使来从事一些反常、肮脏和不健康的勾当。他们的心灵永无宁日一一他们老是在性的方面受到刺囧激,却总是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性欲是永远不可能真正得到满足的。在性行为发生数小时或甚至几分钟之后,性行为的欲望又可能产生。因此,欲火是不能够用性行为来扑灭的,而相反的情况倒是真实的:一个人性行为越多,性要求就越大;性行为越少,性要求也越小。&&&&&&&&&&&&&&
贪着性欲的满足,使人混同于畜囧生,《出曜经》偈云:“如虫在溷中,不知东与西,结著于淫欲,盖此亦虫伦。”将贪淫之人比为猪圈中的虫。贪欲,是驱使人轮回六道、受诸苦荼的恶魔,因称“欲魔”;贪欲污染人心令不清净,称“欲尘”、“欲染”;贪欲如索捆绑人,称“欲缚”、“欲轭”;贪欲恼人如荆棘刺身,称“欲刺”;贪欲能害人性命,称“欲箭”;贪欲如水深流急的大河,能使人沉没,称“欲河”;贪欲如深险的壕沟,难越易陷,称“欲堑”;贪欲如大海深广难度,称“欲海”;贪欲如大火炽燃,称“欲火”;贪欲如洪水暴发,称“欲暴流”。《大毗婆沙论》讲当贪欲生起时,“身劳、心劳,身烧、心烧,身热、心热,身焦、心焦。复由此缘,当长夜非爱、非乐、非喜、非悦诸异熟果,如是自害。”当人的贪欲得不到满足时,身心就会热恼焦躁,如被火烧,现前忧苦不安;&&&&&&&&&&&&
古人讲“嗜欲深则天机浅,物欲少则心智明”只要受淫欲蒙蔽,人就会没有智慧,因为情欲与智慧相违,被淫欲牵引蒙蔽,人的心量变得如针眼般小,在这种状态中,人的智慧是无法开展的。人类的智慧境界,只有在宁静的状态中才会出现。&&&&&&&&&&&&
《百缘经》云:“富贵求时甚苦,得已守护亦苦,后还失之,忧念复苦。于三时中,都无有乐。”被贪欲驱使而追求营谋,心中难以安宁,已经是痛苦了,求而不得便很难受,得而复失,如求爱被拒、失恋、被盗、经营亏损、破产、失业、罢官、考试落榜等,则更为苦恼。《瑜伽师地论》卷五八说,贪欲是造成现前苦果的因缘,如人贪恋某一位异性时,“彼若变异(情变等),便生忧恼等苦”。
因贪爱偷情、邪淫、施暴、争斗、谋杀,为爱而导致家庭不和、朋友反目,乃至为爱而偷盗、抢劫、贪污、受贿、诈骗,因此破财丢官、身败名裂、身陷囹圄、丧命失国,是从古及今上演不完的人间活剧。爱情被世人歌颂为崇高美好甚而神圣的感情,裴多斐诗云:“生命诚可爱,爱情价更高。”但爱情毕竟以具有渴爱性、占有欲的性爱为基础,故难免带有或多或少的污染性。佛典中一般将夫妻之间的爱归于贪爱,如《俱舍论》卷四云:“有染谓贪,如爱妻子等”。贪爱,终以我爱为本,一般来说不超出“因为跟他(她)在一起使我感到快乐幸福,所以我爱他(她)”的圈套。爱别人的实质和前提是爱自己。爱对方,无不是想得到对方的回爱,以驱除自己的孤独寂寞感,发泄自己的爱欲、性欲。 但丁语云:“爱情不允许任何被爱的人不爱。”恩格斯说,性爱从本质上来说是自私的、排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指出:通常所说“我爱你”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我需要你,我要占有你,你必须爱我……”,虽然在说爱,这爱实在是一种暴力。更何况不少人的爱情和婚姻只是爱美貌,或爱金钱权利,实为一种交易。爱生苦,谓贪爱必然产生痛苦。《中阿含经》卷五九《爱生经》佛言: 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哪对爱侣、夫妻,也免不了因爱而思念、怨恨、猜疑、误会、忧虑、焦急、悲伤等苦,有人将爱情比喻为一颗酸、甜、苦、辣诸味俱备的怪味豆。 生憎,谓贪爱能甚至必然产生与之相反的憎恨。南传《增支部》经有云: 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 《维摩经僧肇注》说“有所爱必有所憎”。爱情心理学发现:相爱者之间的嫉恨与爱情的深度成正比。情人之间,爱得越是深,在悖逆、情变时也就恨得越深,由此而发生的情杀案件时有所闻。情人们往往称对方为“怨家”,意味与爱同时有一种难以摆脱的怨仇心理。星云大师《谈情说爱》说: 爱与恨是对难兄难弟,几乎常形影不离,爱得不好,会成为恨。 爱憎之间的这种滑稽的互变关系,乃由“凡有对法不相舍离”(互为矛盾对立关系的双方不得相离)的缘起法则所决定。爱、憎既然是对立面的统一,便互相依存不得分离,爱不得回报、满足时,便会转化为恨《法华经》:“诸苦所因,贪欲为本。”《法句经》从贪爱生忧,从贪爱生怖,离贪爱无忧,何处有恐怖?&&&&&&&&&&&&&&
痛苦的根源是爱欲,这点很难被人们发现,比如说我爱的人离开了我就会痛苦,我讨厌的人离开了,我就不会痛苦,贪爱是痛苦的种子,在轮回中种下多少贪爱的种子就会收到多少痛苦的果实。 &&痛苦的根源是爱欲,这点很难被人们发现,比如说我爱的人离开了我就会痛苦,我讨厌的人离开了,我就不会痛苦,贪爱是痛苦的种子,在轮回中种下多少贪爱的种子就会收到多少痛苦的果实。  贪与嗔,往往紧密相连,有如阴阳,嗔恨终因贪爱而起,因为爱某种东西,才会恨取得所爱的障碍。如因贪爱某位异性,必然嫉恨情敌;因贪图权位,必然嫉恨政敌。《入中论》讲 “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 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他。” 嗔恨心生长之因缘有两种,一种是他人“强行我不欲”: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他人却强行实施;另一种是“或挠吾所欲”:自己非常向往的事物,他人却横加阻挠。在颂词中将此二比喻成“不乐食”,即长养嗔恨烦恼的食物。嗔恨心重的人会不断地回想执着不悦意之事,以此而不断给自己的烦恼敌投喂“不乐食”,最终导致“嗔盛毁自他”的可怕后果。 不乐意情绪,其根源是我执与我所执产生,执着越强的人,生起不乐意情绪的机会便会越多。那些嗔恨烦恼特重的人,他们对自我与外境的执着特别强,一旦遇到逆境,马上就在内心生起不乐情绪,这是我的财产、我的名誉、我的权利……,他这样做、这么说,全都不对,全都是对我的伤害……。”一个人总沉陷于这样的心态中,就会变成刺猬一样,处处与他人产生冲突。而且这种情绪随着他的执著会不断滋长,就象往火炉中不断添干柴,火也就越来越旺;同样,不乐意的心态越严重,最后的嗔火也就会炽盛至无法抑制的程度。 《佛遗教经》中说:“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嗔恨心会如猛火一般猛烈的焚烧众生过去世所修得的福德善根。
人做恶的根源是三毒烦恼。真正能毒化身心的,就是贪嗔痴,没有其它胜过它的毒,所以叫作三毒。如杀生是为了满足贪欲而摧残动物,因愚痴而不把对方当生命来看待,认为某些众生生来就是供我食用的,所以该杀,当人被贪嗔痴三毒障蔽时,内心就会变得极为狭窄,理智丧失,体会不到他人的痛苦,在这些烦恼状态中造业。所以说恶业的根源是三毒烦恼。一切恶业不是以其它方式驱动的,唯一是以根本烦恼驱动,当心中有贪嗔痴时,身口意的造作会不自在地趣向邪恶。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所以从贪嗔痴所引生的一切身语意行为都是不善业;而从无贪无嗔无痴所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善业。 贪与嗔终以三毒中的“痴”为根本而生起。痴就是缺乏智慧,凡是世间做恶的人,肯定不相信作恶必有恶报,自认为人死一切皆完,所以自认为生前不择手段榨取利益最为聪明,人生尽情享受快乐最为实际,佛教把对世界错误的理解和判断叫做邪见,而产生错误判断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看得不全面。因为我们看得不全面,因为我们的错误判断,我们会做出那些令我们付出重大代价的事。一切世间出世间智慧都是为了使自己受益,我们学习佛法就是为了自利利他,智慧就是用来选择取舍从而使人获得最大的利益,小偷会为了一月的利益放弃几年的利益,汉奸会为了几年的利益损失一生的利益,一些断灭论无神论者会为了一生的利益损失十生,百生,千生的利益。《佛说骂意经》云:“痴为恶父,爱为恶母。”痴,意谓愚痴无智,不知宇宙人生的真实本面,就像孩童幼稚无知,不谙世事。痴与无明(Avidya)为同义语,无明,谓缺乏明见宇宙人生实际的智慧之光,暗昧不明。《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解释:“不知真实,说为无明。”无明、痴又与“执”紧密联系,执,即执着,紧紧抓住某种东西不放,专指执着某种并非真实的东西为其实。烦恼、无明、执着,能障蔽真实,阻碍人超出生死、获得超越自然的大自由,形成烦恼、所知二障,烦恼障,谓起诸烦恼,能引起三界分段生死,障碍出离三界;所知障,障蔽如实尽知真实,引起变易生死。《佛地经论》卷七:“恼乱身心名烦恼障,覆所知境无颠倒性令不显现名所知障。”  “又无明界所随六处诸界为缘,起无明触。此无明触以为缘故,于诸境界起不如理执取相好所有诸想。此诸想为缘,于诸境界,发起希欲” 因不明认识对象的真实本面,心接触外境后,对所感知的相(如美人之美等)起不符真实的执着,从这种执取生起想要得到的欲望。由欲望产生如何得到所想望东西的种种寻思算计,由此而“思慕愁忧”,“身心热恼”。在佛法上说,宇宙万有的生成与还灭,皆由于因缘二字。因与缘,佛法有着多重含义。从相对的差别言,因约指特性说,缘约指力用说。因指一件事物生灭的主要条件,缘则为辅助条件。因缘二字,若用现代语言来说,约相当于条件或关系两个名词。那就是说,宇宙间每一事物的生灭,必须具备某些条件;每一事物的存在,也必须与其他事物有著互相的关系。所以凡使一件事物生灭,或使一件事物存在的条件或关系,就称为此事物的因缘。     四阿含经中对因缘二字常作如下的解释:‘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意思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没有绝对存在,都是以相对的依存关系而存在。这种依存关系有同时的异时的两种,异时的依存关系,就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是因而彼是果。同时的依存关系,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是主而彼是从。前者是指纵的时间,后者是指横的空间。因此,所谓宇宙,在时间上说,是因果相续,因前复有因,因因无始;果后复有果,果果无终。在空间上说,是主从相联,主旁复有主;没有绝对的中心;从旁复有从,没有绝对的边际。以这种继续不断的因果,和重重牵引的主从关系,而构织成这个互相依存,繁杂万端的世界。&&
法国科学家曼德尔布罗特发表“英国的海岸线究竟有多长?”一文,指出海岸线的长度与测量工具有关,尺子愈小,测得的海岸线长度愈长,愈精细地观察海岸线,便能发现愈来愈多的海湾和海岬,并且悉为“自相似结构”,事实上是无法测定海岸线的长度。    世间一切法相都来源于人们我执,比方说我们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菌,用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分子,用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又可以观察到原子,有一万种显微镜就会有一万种结论,就会有一万种概念,任何的概念都是片面的    好比说人用鼓锤敲鼓,发出声音,声音是从人发出的吗?没鼓出不了声,声音是从鼓发出的吗?没人产生不了声音。万法就如同声音一样,是因缘和合生的。你想得到声音,追求人得不到,追求鼓也得不到声音,万法都是缘合故有,缘尽则灭     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偈指出了佛法的空、假、中三观。《金刚经》云:“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比如O2和O皆无气味,化合成臭氧O3则产生臭味。故此臭味不从内来,不从外来,而从因缘和合来,并无实体。但体性虽空,现象却有,这就是中道义。科学界觉得这种臭味来源是个谜,而佛陀早就在《般若二万颂》里告诉我们:只要因缘聚合,就会产生因业力所显现的轮回妄相。     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讲道:“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    爱因斯坦的时间相对论阐释说时间是由于物体的相对运动而产生的,时间不是实在本身具有的,只是人解释世界的工具。换言之,时间是人的错觉,时间描述是相对的。对于一个观察者是同时发生的事件,对于另一个观察者来说却不是同时发生的,对时间的感受(读数)随参照系的不同而不同,时空相互渗透与转换。在相对论的宇宙观中,时间、空间不是绝对的,在我们的参照系看到事情的“相”,只是事情无数相之一。“相”依赖于观测者的运动状态,没有独立存在性,这就是佛法上的“自性空”。是故《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任何东西都没有固有的特性,是自性空的,因为他随着不同的缘起而得一个假的特性或者叫自性的( 性空缘起)。 而任何事物又有它因缘相生,因果流转的一面,但是这个因缘法从本质上说它是自性为空的(缘起性空)。   比如一堆粪便,对于我们人的感官来说,眼睛看到是黄色的,鼻子闻到是臭的,就知道这是大便,马上要远离。但是对于苍蝇的感官来说,它的眼睛,鼻子看到,闻到的是另外不同的东西,在它的脑子里形成了一个美味的心,于是就欢喜地飞过去吃。那么同一个东西, 到底它是臭的还是美味呢? 没有自性。 它随着人缘起(人的识和身体感官)和苍蝇的缘起(苍蝇的识和感官)而会形成不同的心。 这就是说这堆东西它没有“臭的”或者“香的”的自性。是随缘起而安立的。   &&
贪欲的起因,是不如实知或无明。《集异门论》卷八引经中佛言:“彼于欲集没味患出离不如实知故,于诸欲中,所有欲贪、欲欲、欲亲、欲爱、欲乐、欲闷、欲耽、欲嗜、欲喜、欲藏、欲随、欲着,缠压于心。”因不如实了知贪欲的害处,才耽着诸欲,被欲望所缠缚压迫,就像牛马被轭所束缚压迫。贪欲本身即是无明,《佛藏经》卷中:“欲者即是无明”,此欲指贪欲。《瑜伽师地论》卷九六云: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解释:“不知真实,说为无明。”无明、痴又与“执”紧密联系,执,即执着,紧紧抓住某种东西不放,专指执着某种并非真实的东西为其实。烦恼、无明、执着,能障蔽真实,阻碍人超出生死、获得超越自然的大自由,形成烦恼、所知二障,烦恼障,谓起诸烦恼,能引起三界分段生死,障碍出离三界;所知障,障蔽如实尽知真实,引起变易生死。 &&业果是如何运行的&&&&&&&&&&&&&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
现在我们遇到的各种事情,有苦有乐,都是各种缘聚合在一起产生的。这些缘如果没有了,则不会再有这种结果。&&&&&&&&&&&&&&&
而这些业力都是随你的心聚集的。不会有一点的误差。&&&&&&&&&&&&&&&
《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还讲过:起妄想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
就是说起妄想心,执著我、和我所有的这种心念,导致造作聚集各种业力,受生死轮回。&&&&&&&&&&&&&&&
华严经讲「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这句话之意是:一切法都是众因缘在生灭,它的本性不可得,起行本空,没有自性,不是永恒存在,是无常的,这是万法的实相,就是空相。这个业也是万法,除了一些少数的无为法以外,一般的法都是业的作用。业是因为众生执著而有;我们迷惑,在这缘生缘灭的万法中执著而做种种行为与造作,使他向前延续,这其中一无所得,没有东西在生灭。一个有智慧的人去寻求业的生灭相,其实是不可得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完整的自相,自体,故业没有自性。”&&&&&&&&&&&&&
以佛法来说,业是五蕴法因缘生灭的相生相续的幻相,既是五蕴之间的种种法互相作用--相生互相一个接着一个的延续下去,就形成了幻相。好像瀑布形成这个例子:水一滴一滴的从高处相生相续地泻下来,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以为“瀑布”的幻相。同样的,在我们五蕴身心相生相续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幻相,因为我们有执著,我执,就以为有造业者,有受业者,而实际上业与制造者,只不过是因缘生灭的幻相。既是说造业者,受业者只不过是五蕴的生灭,也就是因缘的生灭幻相罢了。我们再以瀑布这个幻相来做比喻:有一个瀑布,下面有一块石头,经过长年累月的小滴冲击,石头变得光光滑滑的,你就会说瀑布把石头冲的光光滑滑的。同样的道理,里面并没有瀑布,只不过有很多很多的水滴连续的泻下来,经过了很久,石头就光滑了。并没有一个单一的个体使石头光滑,而是不知几千万滴的水把石头冲的很光滑。同样的道理,五蕴形成我们这个身心,而它又把我们向前推动,使得我们以为有人在造业。业的造作者并不是单一的个体,并不是一个“我”在造业,它的主谋是五蕴当中的“行蕴”。这个“行蕴”就是造作的种种心。五蕴的“行蕴”当中包含着我们的种种烦恼,这些烦恼没有主人,烦恼本身就是烦恼,并不是有一个主人说他有烦恼,也不是有一个人有烦恼,当中没有一个“我”,他没有一个主宰者。假如我们有修行,断除一些因缘,那烦恼就没有了,故造业者实在是不可得。但是认为没有“东西”在造业也不对,它是五蕴当中的行蕴中的烦恼在造业。比如说天下雨,大地潮湿了,这是因为雨水弄湿了它,这当中没有主宰者使它潮湿。同样的也没有人在造业,而是烦恼驱使“业”向前继续活动。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成力量(业力),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所做的行为向前继续推动。 &&《优婆塞戒经·杂品》比喻说:&&&&&&&&&&&&&&&&&
“譬如置毒乳中,至醍醐时故能杀人,乳时异故,醍醐亦异,虽复有异,次第相生,相似不断,故能害人。五阴(蕴)亦尔,虽复有异,次第而生,相续不断。”该经中还比喻:就像人种植橘种,其种子从发芽生根到开花结果,并无橘实甜味,只有到橘子成熟甜味才发,如是甜味“非本无今有,亦非无缘,乃是过去本果因缘。”众生的身口意业也是如此,所造业因犹如橘种,所受业报犹如橘种发芽成长后所结橘实的甜味。橘实甜味虽非原橘种,但从原橘种次第相生相续而来。五蕴和合中,虽然没有常一不变的造业主体,所造业因与所受业报也都念念生灭不可常住,受报者非造业者的原样,所受报非所造业的照搬,但从以前的造业者所造业因“次第相生,相似不断”,相续而来。按世人称相似相续者为同一人、物的惯例,应说自作自受,因果不爽。行善作恶,生异熟果,死后升天堂、下地狱的,虽然不全是生前的身心,却是生前身心的相似相续。如有人生前作恶死后堕地狱,就同他生前今天犯法、明天去蹲监狱一样,世人不会说去蹲监狱的这个人已非昨天犯法的那个人。《优婆塞戒经》比喻说,如有一人抛一火星于柴堆中,造成火灾,大火绵延烧数十村,后被人追查擒获,此人辩解:“我所放的那粒火星很小,早已熄灭,后来的大火非我所放。”人言:“后来的大火虽非你抛的火种,却从你抛的火种引发,你是造成大火灾的放火人!”生前的念念生灭相续如是,死后的生死相续也是如是即便投胎转世,改头换面,今生的张三成为来世的李四,李四纵不记得他的前生为张三,但仍为张三身心的次第相续,有资格承受张三未成熟的业果。
&&若以不记得前世为理由否认前生后世的联系,那么人不记自己的四岁前,难道就能否认自己有过四岁前?人不刻自己熟睡时,难道就能否认自己曾经熟睡?&&&&&&&&&&&
《仁王般若经》说:“俱时因果,异时因果,三世善恶,一切幻化。”从佛学的真谛、第一义谛而言,业、因果既然是缘起法,凭借众缘而生,则当体无常、无我、空。&&&&&&&&&&&&&&&
“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出,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这话之意是:世间的一切业报都是由于烦恼而生,但它本身是不实在的;因果有着不相离的关系。假使能生的因是实在的,所生的果或者可以说他是实有。但烦恼因也是非实在的,从不实在的因中所产生的果,那里还可说他有实在性呢?&&&&&&&&&&&
因为业与烦恼幻生幻灭,所以我们才可证悟到解脱。既是说:如果业是实在的,我们就不可能解脱。因为业本身是如幻如化的生灭,它没有自性,是不实在的,没有人束缚你,一切都是我们迷惑,执著而认为实有,当我们把这个执著放下,我们就解脱,不会被这个业所转;如果业是实在的,有自性的,我们把执著放下的话,那么这个业还是存在,阿罗汉就不可能解脱生死了。”&&&&&&&&&&&&&&&
因缘果报的运行是跟随心的操纵。而我们只要明白这个关键,就可以运用它转变我们的因果运行。让它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前进。而不是被业力推动。&&&&&&&&&&&&&&&&&&&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有的人从道理上知道了万法皆空,于是胡作非为,借口“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留”,以为很洒脱。要知道罪性虽空,因果却是丝毫不差的。印光法师说:如果不能做到空有圆融,则宁可执有,不可着空。因为“执有”还可以慢慢修、慢慢悟,要是“着空”,拔无因果,则必受惨报。&&&有人说,禅宗六祖也说过“心平何劳持戒”,难道说错了?当然没有错,但要知道真正“心平”,只有七果以上的菩萨才可以做到,远远不是普通人当下的境界。凡夫的“我执”盘根错节,不平等心根深蒂固,不仅有心作恶要受报,就是无心作恶同样受报,只不过报应要慢、要轻。有的大修行人例如济公和尚,虽然故作颠倒,但他的“我执”已经断尽,没有丝毫的介蒂,乃是浑然的无心,与凡夫的无心绝不相同。这其中的关要,不可不知! 有的人不受戒律,大口吃肉喝酒,放纵情欲,说是“万法平等”,这样做肯定要受惨报。永明延寿大师说:“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饮酒如屎尿相似,便可饮酒;若见端正男女如死尸相似,便可行淫;若见己财如粪土相似,便可偷盗。”&&&&&&&&&&&
永嘉大师证道歌曰“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印光大师《复邓伯诚居士书一》云:今之聪明人,虽学佛法,以未亲近具眼善知识,率皆专重理性,拨弃事修及与因果。既拨事修因果,并理性而失之。所以每有才高等辈,词惊鬼神,究其行为,与市井无知无识者无异。其病根皆由拨事修因果之所致也.......梦东所谓:“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梦东此语,乃千古不刊之至论,亦徒逞狂慧者之顶门针也。 与十恶业相反的就是十善业,什么是十善业道呢?仅仅不趣入十种不善业,只是成为无记性,不能称为十善业。善加了知十恶业的过患之后,发起远离十不善业的心,才属于十善业&&&
与贪嗔痴三毒相反的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因为能令有情离苦得乐,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涅盘经》云:“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世间法”的行善,是认为被救济的对方有苦,而施舍的这一方呢?他是没有苦,他是乐的,我能够去行善、我能够去布施、我能够去救济……,从行善布施里面产生“乐受”,帮助别人,往往心怀需要时得到别人帮助的打算;即使进行道德修养,也往往离不了我的德名远扬、我的人格圆满的精神需要,这是世间的善。有的人行善是为名,大部分都是为了出名,或是为了得到人家的好感,得到人家的掌声,都是有所求。总之,是离不了以自身为实有的我执、以名利等为实有的法执&&&&&&&&&&&&&&&
然而“出世间法”的慈悲呢?就不一样了。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随业流转,流浪生死。他是看到自己跟众生都是在有苦的苦海里面,看到自己跟众生都是在苦海里面,然后发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无缘大慈指菩萨具大慈心,虽与众生无缘,但是也发大慈心而救渡之。同体大悲是说菩萨观一切众生与自己同一体,视他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而生起拔苦与乐、平等绝对之悲心。&&&&&&&&&&&
佛教认为,我们在六道中无量劫生死轮回,所有的众生都已曾作过自己的父母亲人,对自己都曾有过极深厚的养育之恩。应当把对生身父母的精诚孝思,推广到一切众生,应发大愿要利益一切的众生。如《华严经》说“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砂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佛陀教育我们,为人处世应当:“身口及意皆悉柔软,无有轻躁,心常欢喜”《华严经》。&&&&&&&&&&&&&&
“一者见利代喜,二者见恶代忧,三者称誉人德,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是为四慈愍,多所饶益,为人救护”《长阿含·善生经》。&&&&&&&&&&&&&&
“对人处事,当时时心怀慈愍之心,行慈悲之行。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需,当知是人能善修慈”《优婆塞戒经》。&&&&&&&&&&&&&&
“当以慈心养育幼弱,见禽兽虫蛾,下囧贱仰人活者,常当愍念,随其所食,令得稣息”《佛说阿难四事经》。&&&&&&&&&&&&&&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毋相憎嫉。有无相通,毋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无量寿佛经》。
居家处事应当:“供养于父母及家之尊长,柔和恭逊辞,离粗言两舌,调伏悭吝心,常修真实语”《杂阿含经》。&&&&&&&&&&&&&&
“于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梵网经》。&&&&&&&&&&&&&&
“亲属朋友当有五事:一者见作罪恶,私往屏处谏晓呵止之;二者,小有急,当奔赴救护之;三者,有私语,不得为他人说;四者当相敬叹;五者,所有好物,当多少分与之”《尸迦罗越经》等等。佛教典籍中,对人们在平时的处人待事,如何建立健康美好的人际关系方面,如何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贯彻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家庭生活等等方面,有许多十分智慧的教导。这些教导,实践应用于我们的身心修养,处人待事方面,有很好的作用与效果,对建立融洽、健康、温馨美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很大的好处。慈悲喜舍心是众生长养一切善法的良田,是带给众生一切利益与安乐的根源。忏悔业障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莫过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能刹那间把恶业连根拔除。如《入行论》说:“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当年,在印度大乘佛法衰微之际,无著发心整顿弘扬,但仅仅依靠自己的智慧显然是不够的,于是他就到鸡足山的一个山洞中闭关,专修弥勒法,希望能够得到弥勒菩萨的加持。可是苦修了六年,没有任何成就,他感到很灰心,就放弃了闭关。下山之后走了没有多久,看见一个人在磨一根铁棒。“你这是在做什么?”无著问道。那人回答:“我想把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无著心想:“铁棒要磨成针是多么的艰难,人们对待这种事都这么认真,而我所做的是真正有意义的修行,怎么能如此没有恒心呢?”于是回去继续闭关。又是六年的时间过去了,修持仍然没有一点进展,连弥勒菩萨的一点影子都没有见到。这下子他彻底绝望了,决定永远离开闭关房。就在回家的路上,他见到路边躺着一只癞狗,整个下半身都腐烂了,长满无数蛆虫。癞狗已经奄奄一息,用悲哀的眼神望着他,无著顿时感到无比悲痛,他蹲下来想把狗身上的蛆虫弄掉,但又怕用手会伤害到它们,于是就决定用舌头去舔掉。正当他闭住眼睛,伸出舌头的时候,奇迹发生了,他感觉舌头碰到的是地面。睁眼一看,狗已经消失不见了,出现在眼前的是庄严的弥勒菩萨。 &&&&&&&&&&&&
无著感到非常激动,他问道:“弥勒菩萨呀!为什么我满怀希望地多年苦修,都没有见到您的任何踪迹。而在我已经放弃的时候,您却反而出现了?”弥勒菩萨告诉他说:“真是冤枉啊,这十多年来我一直没有离开过你,只是你被业障蒙蔽无法看到我而已。现在经过多年的苦修,你的业障有所净化,终于能看到我显现为狗的形象,又由于你生起了真诚的悲心,一切业障都完全净化了,才能够真实地看到我。”弥勒菩萨接着又说:“其实诸佛时刻都在众生眼前,但是如果没有缘分,就见不到佛陀那光辉的形象,这是因为业障挡住了众生的视野。纵使我有大悲之力,并亲自站在他们的面前,也不见得人人都能看到我。”无著不信,就请弥勒佛坐在自己的右肩上,问遇到的每一个人:“我的肩膀上有什么?”“什么也没有呀!”多数人这样回答。只有一位业障轻微的老太太说:“你这是怎么了?把一只腐烂的老狗放在肩膀上?”无著这才明白了弥勒菩萨的教诲:业障未除、没有悲心的人,是见不到一切佛菩萨的。 学习三世因果的道理,有什么用呢?安乐的源泉是善,如果能透视安乐和善的必然关系,从而生起胜解,就能打开通往安乐世界的大门。不论是暂时的健康、长寿、财富、和谐的家庭、社会、生态,还是未来长远的安乐,都可以通过把握因果而取得。佛法叙述的道理其实在现实中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因为因果的道理是叙述世间运作的真正规律,所以我们能利用这个规律给自己造福,为自己带来利益。 &&&
《大般涅盘经》讲:一切圣人所以修道。为坏定业得轻报故。不定之业无果报故。&&&&&&&&&&&&&&&
什么意思呢?所有学习佛法的人,有成就的人,他们为什么修习佛法?是为了能让从前的恶业减轻,定业减轻,轻微的业力不再受报。 &&&&&&&&&&&&&&&&&&
我们大家从前都曾经在身语意上做过这样或者那样的业力,这些业力有善有恶。这些业力都会导致相应的果报。而果报就是我们现在现实中所体现出来的贫富、贵贱、吉凶、平安或灾祸、健康和疾病等等情况。这就是果报。&&&&&&&&&&&&&&&&&&&&
我们学佛就是为了改变这种果报,让坏的果报不再出现,让比较严重的恶果,变的轻微。&&&&&&&&&&&&&&&&&&&&&
果报有好有坏,我们怎么样能够让坏的果报不再出现呢?&&&&&&&&&&&&&&&&&&&&&
《大般涅盘经》讲:&&&&&&&&&&&&&&&&&&&&&
善男子。譬如二人于王有罪。眷属多者其罪则轻。眷属少者应轻更重。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智者善业多故重则轻受。愚者善业少故轻则重受。&&&&&&&&&&&&&&&&&&&&&
比如有两个人犯了王法,那么一个眷属众多,来帮助他开脱,可能就会得到更轻的判决。比如现在如果你有钱可以请个好律师,那么打官司的结果可能不一样。&&&&&&&&&&&&&&&&&&&&&
而有智慧的人,因为善业多,就和眷属众多一样,可以得到比较轻的果报。而愚痴的人,因为造作的善业少,就和眷属少一样,造作的恶业可能会收到比较严重的果报。&&&&&&&&&&&&&&&&&&&&
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假如一个人从前做过很多善业,得到各种福报,那么哪怕从前造作了一些恶业,其果报并不严重,甚至可以承受。试想一个人有很好的福报,果报是亿万富翁,那么从前他造作的些许财富损失的恶因,不会导致很大的影响。体现的并不明显。&&&&&&&&&&&&&&&&&&&&&
释迦牟尼佛用了更多的比喻来和我们谈这个问题&&&&&&&&&&&&&&&&&&&&
善男子。譬如二人为王所系。一有智慧一则愚痴。其有智者则能得脱。愚痴之人无有脱期。&&&&&&&&&&&&
又比如,两个人被国王抓住,有智慧的人可能会想办法逃脱,而愚痴的人可能就没有逃脱的时候了。&&&&&&&&&&&&&&&&&&&&&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涉险路。一则有目一则盲瞽。有目之人直过无患。盲者坠落堕深坑险。&&&&&&&&&&&&
又比如,两个人都路过危险的道路,眼力好的人可能过去没什么事,平安度过,而另一个眼力不好,则可能坠落悬崖。&&&&&&&&&&&&&&&&&&&&&
复有二人为贼所劫。一有宝藏一则无藏。有宝藏者心无忧戚。其无藏者心则愁恼。&&&&&&&&&&&&&&&&&&
又比如:两个人都被盗贼劫夺,一个人另有宝藏,一个没有。那么前者不会担忧,后者则被洗劫一空,十分忧愁懊恼。&&&&&&&&&&&&&&&&&&&&&
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有善藏者重业轻受。无善藏者轻业重受&&&&&&&&&&&&&&&&&&&&&
有智慧的人,有善业如同宝藏,即便有恶业,受报也会轻。没有善业的人如同没有宝藏,一旦受报会果报严重。&&&&&&&&&&&&&&&&&&&&
不论您知不知道,也不论您相信不相信,因果规律都一直始终存在着,并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不了解因果报应的人就会像盲人一样,任何事情在他看来都是几率都是巧合,既不敢于承认命运,更不会了解如何改变命运了, 而当我们通过学习佛法,在了解因果是怎么回事情后,我们才有可能主动的运用这个规律去真正的改善命运,对于轮回中被黑暗无明裹挟的众生来讲,佛法就是漫漫长夜中的一盏明灯,智慧的光芒能驱散人们内心深处的迷茫,只有了解了近乎残酷的轮回真相之后,才能冷静的看待自己的处境,佛教的纲要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中,其实已包含了一切佛法,因为佛法无一不是断恶行善之法。只要能坚持忏悔,修行,持戒,净心,行善,恶果就会逐渐消失,善果必将日日增长 &&
因为我狠不下心,结果我总是死不了。这就叫做活着无耐,死了不甘心!
一直都相信“善恶终有报”。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寄生兽生命的法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