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 确定性 不确定性和不风险 确定性 不确定性区别?

不确定性(Uncertainty)
不确定或不确定性()一词有多个含义。一般来说,任何没有完全和彻底了解的事物对我们来说都存在不确定性。在风险评估领域,“不确定”一方面是风险的代名词,另一方面也表示我们对风险评估结果的信心。鉴于风险一词对于确定输出没有任何意义,不确定就和风险紧密相关。将不确定性定义为“对于风险评估结果所持信心的量度”,这一概念涵盖了不确定性可以影响风险评估的很多方面,我们对于期望出现的情景、结果情况、概率分配、个人偏好、资产价值并不确定,另外我们对于自己评估上述这些方面的能力也不确定()。鉴于“不确定性”概念在风险评估中的重要性,本文试图对这一概念及其与风险评估的关系和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如何识别和控制“不确定性”做一论述。
.不确定性的概念
不确定性这个词在风险分析的文献中有很多含义,有些研究者认为风险就是有关未来的不确定性,因此风险就等同于不确定性。还有的研究者指出,风险和不确定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关系。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都可以找出到很多支持的文献,由此可见不确定性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这个词有怀疑(比如“他能否按计划完成工作是不确定的”)或者缺乏知识(比如“我不确定溶液是否有毒”)的意思,本文中,作者倾向于把风险和不确定性看成两个不同的词。研究对象的风险可以用风险分析的结果“风险图”来表示,并且“风险图”一般会成为决策制定的依据,当然,决策制定的依据还有很多,比如生产评估、成本利润评估等。为了能够进行好的决策,决策者必须要相信他所使用的决策依据是尽可能正确的。这样,决策者也就会有兴趣了解,他对于风险分析的结果可以有多大信心,即要了解风险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有多大。
作者将“不确定性”定义为“对风险评估结果信心的‘量度’”,此处给“量度”加上引号是为了表示不确定性并不一定需要量化。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对“不确定性”给出的精确定义是“不确定性:信息缺乏或不完整,定量不确定性分析试图分析和描述计算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程度,描述的方法有时候是概率分布。不确定性取决于数据的质量、数量和相关度,以及模型和假设的可靠性和相关度()。
.不确定性的类型:
根据需要常常将不确定性分为两大类(Armen Der
Kiureghian,2007)。
随机不确定性:随机()这个单词来自拉丁语,意思是掷骰子。
认知不确定性:认知()来自希腊语,意思是知识。
随机不确定性
随机不确定性:此种不确定性主要由自然变异和随机性引起。随机不确定性的例子包括风速、风向、降雨量、产品质量的变化、污染物在食品中的浓度等。
随机不确定性也被称为变异()、内在不确定性、偶然不确定性和不可降低不确定性。如果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一个实验若干次,而每次的结果都不尽相同,比如,抛掷一枚两面均衡的硬币次,我们就可以观察到随机不确定性。增加实验的数量并不能减少这些变异的出现,但是却可以让我们更加准确的描绘出结果变异的概率分布。
例子1:考虑一个化工厂毒气泄露的事故场景,有毒气体泄露后形成毒气云其最终影响取决于实时的风向。通过对相关地点风向的长期观察,我们可以拟合出不同方向的概率分布。在事故场景发生的时候,我们无法确定毒气云一定会吹向居民区,但是我们可以使用分布()寻找事件的概率。
认知不确定性
认知不确定性:此种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缺乏知识引起。常见的例子包括转基因食品的健康风险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担忧。从原理上讲,如果我们获得了有关研究对象足够的知识,就可以消除这种不确定性。鉴于随着知识增加,认知不确定性可以因此降低,所以它也可以被称为可降低的不确定性。与随机不确定性相反,认知不确定性依赖于评估者的知识水平,因此它还被称为主观不确定性。
认知不确定性也被称为无知()和表象不确定性。
无知可以分为两种:认识到的无知和没有认识到的无知。认识到的无知是指,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并希望在进行风险分析的时候采取相应措施。而没有认识到的无知则更加危险,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说的更严重点,就是我们对于风险评估结果的信心可能就是一种错觉。
例子2:现在,有很多基于纳米技术的新产品不断问世。然而许多人都在担心纳米颗粒会对他们的健康以及地球环境造成伤害。但是至少到现在(年),纳米技术的影响还无从所知,因此与使用这项技术相关的认知不确定性还非常高。随着人们关于纳米技术的经验越来越多,认知不确定性也就会随之降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拉普拉斯的恶魔和薛定谔的猫ZT
在开始之前,先来简单说明一下题目中这一个作为机械论的奠基石一个隶属量子论里的著名概念。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相比后者远没那么出名,或者说出名过早的决定论世界观——拉普拉斯的恶魔(又称拉普拉斯的信条)。这个算是半个哲学理论的概念认为每个事件的发生,包括人类的认知或行动,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先发事件所决定,没有什么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神圣的奇迹、或是全然随机事件会发生。
如果说我对于什么事都能领会,如果我能确定一切?那么,会是我的……本来就该是我的……
拉普拉斯的恶魔(Laplace’s&Demon):
假设有某种智能,一种知性的存在,他能领会大自然运作的所有力量,以及期间所有存在的独特情境。此一至高无上的智慧必是浩瀚无穷,足以把所有资料都纳入考虑。他必然能够理解一切的法则与运动,无论是宇宙中最巨大的星体,还是最轻盈的原子;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是不能确定的。未来和过去,都尽收他的眼底。
——by&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概率哲学随笔》
决定论在18、19世纪基本上统治了科学界。它认为一切都是有“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切世界的运动都是由确定的规律决定的;知道了原因以后就一定能知道结果,现在发生的一切都是由过去所决定的,它们是通过因果建立起关系来的。在这一基础上,科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例如,用牛顿力学算出的天体运动,对未来具有准确的预见性。拉普拉斯进一步假定存在着某些定律,它们类似地制约其他每一件东西,包括人类的行为。很多人强烈地抵制这种科学宿命论的教义,他们感到这侵犯了上帝干涉世界的自由。
想想吧,至少我觉得这种观点让我听起来就寒心。我们不用活了,我们之后的一切活动统统在一组公式的掌控之下。或许有一天,一台超级计算机会代替披着斗篷捧着水晶球的预言师向世人宣告,你们的过去和将来尽在我手,我的名字叫做上帝。据说,当拿破仑看到这部书时,问拉普拉斯,为何在他的书中一句也不提上帝。拉普拉斯明确地回答:“陛下,我不需要那个假设”。我为他的观点击节叫好,我为他的新一代数据上帝Beta2.0感到不寒而栗。
或者说我们可以这样想,如同抽签一般。这个例子学数学一的兄弟们应该都很清楚。四个人抽签,其中只有一张电影票,三张空票。如果四人抽签后一起打开,这时每个人抽到电影票的机率是25%;如果抽签后亮出自己所抽的签,则每人抽到电影票的机率则会相对有所不同。套到上述理论中,因为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公平的活着;因为不知道,所以努力创造自己的奇迹,而这奇迹却早已在宇宙大爆炸时就已确定。
所以穿越时空是不存在的,预知是不存在的,因为,这是公平的游戏所不能容忍的。如同作弊器。
在这种思想下,世界就像一部钟,像钟表一样走动,人们可以预制未来的一切,这也称为机械论。这种观点得到了当时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许多科学家的支持。尽管爱因斯坦在发展量子理论时起了很大作用,但他非常强烈地反对这些。他之所以得到诺贝尔奖就是因为对量子理论的贡献。即使这样,他也从不接受宇宙受机遇控制的观点。爱因斯坦在给波尔的一封信中写道:“你信仰投骰子的上帝,我却信仰完备的定律和秩序。”这好像就是那个注明的论断:“上帝不玩弄骰子”,这个我并不能确定。
至于薛定谔的猫,这只众科学家提起便头疼的猫比起上者要复杂了多。它是诸多量子困惑中有代表性的一个。这个猫十分可怜,她(假设这是一只雌性的猫,以引起更多怜悯)被封在一个密室里,密室里有食物有毒药。毒药瓶上有一个锤子,锤子由一个电子开关控制,电子开关由放射性原子控制。如果原子核衰变,则放出阿尔法粒子,触动电子开关,锤子落下,砸碎毒药瓶,释放出里面的氰化物气体,雌猫必死无疑。这个残忍的装置由薛定谔所设计,所以雌猫便叫做薛定谔的猫。原子核的衰变是随机事件,物理学家所能精确知道的只是半衰期——衰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如果一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一天,则过一天,该元素就少了一半,再过一天,就少了剩下的一半。但是,物理学家却无法知道,它在什么时候衰变,上午,还是下午。当然,物理学家知道它在上午或下午衰变的几率——也就是雌猫在上午或者下午死亡的几率。如果我们不揭开密室的盖子,根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可以认定,雌猫或者死,或者活。这是她的两种本征态。但是,如果我们用薛定谔方程来描述薛定谔猫,则只能说,她处于一种活与不活的叠加态。我们只有在揭开盖子的一瞬间,才能确切地知道雌猫是死是活。此时,猫的波函数由叠加态立即收缩到某一个本征态。量子理论认为:如果没有揭开盖子,进行观察,我们永远也不知道雌猫是死是活,她将永远到处于半死不活的叠加态。
简单的说,10:40分,试验开始。10:59分,在盖子未打开的情况下,观察者只能猜测这只猫或者活着,或者死了。11:00分,盖子打开,这时我们看到的,是100%活着的猫或者100%死去的猫。假设说这只猫已经死去多时了,即10:59分,在我们猜测下的这只半活半死的猫其实是死的,或者说这只半死半活的猫并不存在,只有一只死猫,或者说那只可能性中活着的猫并不存在。它在哪儿呢?
也许是量子理论有点唬人,我再说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我的意思,我们没地方去找什么毒剂放射物电子开关什么的,不过抛硬币我们都会,现在我们找块布把眼睛蒙上,最好再带个手套,然后坐在桌子边上抛硬币,等硬币停下来我们摸到它按住,那么它是正面还是反面呢,不知道,这时候学过一点简单概率的小朋友都会告诉你,50%它是正面,50%它是反面,不过这个信息有什么用呢,没有用,我们还是无从知道硬币的正反,而且在解开眼罩之前永远也无法知道,难道我们无法作出预测,就要可以认为这枚硬币处在一种“不正不反”的状态吗?或者认为其处在一种忽正忽反的变动之中?
难怪薛定谔挖苦说:按照量子力学的解释,箱中之猫处于“死-活叠加态”——既死了又活着!要等到打开箱子看猫一眼才决定其生死。
&不知不觉中我们早已越过介绍的阶段开始了我想要说的。或许我也不知道什么是想要说的,只是被这些奇妙的概念搞得晕了,于是想带着大家一起晕一晕。
霍金说“不确定性原理使拉普拉斯科学理论,即一个完全宿命论的宇宙模型的梦想寿终正寝:如果人们甚至不能准确地测量宇宙的现在的态,就肯定不能准确地预言将来的事件了!”出于对这个伟人的由衷的尊敬,我们在1825年的恶魔和1935年的猫之间找到了1926年德国科学家威纳&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
为了预言一个粒子未来的位置和速度,人们必须能准确地测量它现在的位置和速度。显而易见的办法是将光照到这粒子上,一部分光波被此粒子散射开来,由此指明它的位置。然而,人们不可能将粒子的位置确定到比光的两个波峰之间距离更小的程度,所以必须用短波长的光来测量粒子的位置。现在,由普郎克的量子假设,人们不能用任意少的光的数量,至少要用一个光量子。这量子会扰动这粒子,并以一种不能预见的方式改变粒子的速度。而且,位置测量得越准确,所需的波长就越短,单独量子的能量就越大,这样粒子的速度就被扰动得越厉害。换言之,你对粒子的位置测量得越准确,你对速度的测量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海森堡指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乘上粒子质量再乘以速度的不确定性不能小于一个确定量——普郎克常数。并且,这个极限既不依赖于测量粒子位置和速度的方法,也不依赖于粒子的种类。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是世界的一个基本的不可回避的性质。
等等,让我们看清楚上一段话后,重新回到霍金先生的原句。“不确定性原理使拉普拉斯科学理论,即一个完全宿命论的宇宙模型的梦想寿终正寝:如果人们甚至不能准确地测量宇宙的现在的态,就肯定不能准确地预言将来的事件了!”好,锁定“预言”这两个字。再回头看看我写的这一句话“所以穿越是不存在的,预知是不存在的,因为,这是公平的游戏所不能容忍的。如同作弊器。”这个模型真的寿终正寝了吗?不能预言不代表一切并非注定。霍金先生点明了拉普拉斯的恶魔的缺陷,却没有办法根本否定它的存在。
这个不确定性原理反而让我想到了历代奇幻小说中预言师的禁忌和铁律——不能预言自己的命运,不能预言跟自己有牵扯的人的命运。
因为——测不准。
如果拉普拉斯的恶魔成立,则命运存在,但命运依然在我们手中,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所有人都不知道。
好,接下来让我们去看望那只被我们遗忘多时的猫。正像哈姆雷特王子所说:“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只有当你打开盒子的时候,迭加态突然结束(在数学术语就是“坍缩(collapse)”),哈姆雷特王子的犹豫才终于结束,我们知道了猫的确定态:死,或者活。在上面对于薛定谔的猫的解释叫做哥本哈根的几率诠释,它的优点是:只出现一个结果,这与我们观测到的结果相符合。但是有一个大的问题:它要求波函数突然坍缩。但物理学中没有一个公式能够描述这种坍缩。尽管如此,长期以来物理学家们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还是接受了哥本哈根的诠释。付出的代价是:违反了薛定谔方程。这就难怪薛定谔一直耿耿于怀了。
有一篇叫做《哥本哈根谬误》的书,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即概率是大量事件的统计结果,仅仅一个事件无法表现出概率的含义,所以,如果能进行大量重复试验,就能理解猫到底是死是活了。个人感觉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大量实验测量出阿尔法粒子在这个时间段有60%可能性放出,换句话说,这只猫在这个时间段有60%的可能性会死。但打开盖里面的猫却是100%的生存或者死亡。再或者,抛弃猫,选择我们市井小民的硬币,50%正面50%反面难道还不算是大量实验的结果吗?
结果我们还是什么结果也得不到。除非有一天,我们可以预知,可是这样,概率也就没有了意义。我们重新看到了拉普拉斯的恶魔可怕的笑脸。
还有一本可爱的书叫做《寻找薛定谔的猫》,它的作者是英国的科学家约翰&G&格利宾。这本书基于的竟是被科幻小说写烂了的平行世界理论,对,你没看错,就是平行世界理论。195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有一位叫埃弗雷特(Hugh&Everett)的著名物理学家在一篇文章中却说,在我们这个“现实的”宇宙之外,本来就存在着与我们这个宇宙不同的许许多多彼此“平行的”、不连通的宇宙,而且它们都是同样的真实。埃弗雷特的这个假说现在被正儿八经地称之为“多世界诠释”(或“多世界理论”)。尽管目前还有许多科学家对这个理论持一定的怀疑态度,但是这个诠释却似乎越来越被人们看好。&&
格利宾在书中写道:“埃弗雷特……指出两只猫都是真实的。有一只活猫,有一只死猫,但它们位于不同的世界中。问题并不在于盒子中的放射性原子是否衰变,而在于它既衰变又不衰变。当我们向盒子里看时,整个世界分裂成它自己的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在其余的各个方面都是全同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其中一个版本中,原子衰变了,猫死了;而在另一个版本中,原子没有衰变,猫还活着。”
也就是说,上面说的“原子衰变了,猫死了;原子没有衰变,猫还活着”这两个世界将完全相互独立地演变下去,就像两个平行的世界一样。格利宾显然十分赞赏这一诠释,所以他接着说:“这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然而……它是基于无懈可击的数学方程,基于量子力学朴实的、自洽的、符合逻辑的结果。”“在量子的多世界中,我们通过参与而选择出自己的道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没有隐变量,上帝不会掷骰子,一切都是真实的。”按格利宾所说,爱因斯坦如果还活着,他也许会同意并大大地赞扬这一个“没有隐变量,上帝不会掷骰子”的理论。&
这个诠释的优点是:薛定谔方程始终成立,波函数从不坍缩,由此它简化了基本理论。它的问题是:设想过于离奇,付出的代价是这些平行的世界全都是同样真实的。这就难怪有人说:“在科学史上,多世界诠释无疑是目前所提出的最大胆、最野心勃勃的理论。”
因为无法证实,说它是理论,倒不如说它是假说更为实际。
当然,格利宾也知道,还有许多技术上的难题还等待我们去解决。所以他写道:“我们要么不得不接受哥本哈根的诠释,连同他那幽灵般的现实和半死半活的猫;要么接受埃弗雷特的多世界诠释。当然,可以认为科学市场上的‘最好的家伙’都是不正确的;这两种选择都是错的。关于量子力学的现实,可能还有另一种解释,它既能解决哥本哈根诠释和埃弗雷特的诠释已经解决的所有问题……但是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个轻松的选择,一条容易走出困境的路,那么你必须记住任何这种‘新的’解释都必须能够解释自从普朗克在黑暗中取得突破以来的所有成就;在解释万物方面,它必须与目前这两种理论一样好,或者更好。的确,守株待兔似的等待某人会对我们的问题提出一个好的答案,这不是科学的态度。在没有更好的答案情况下,我们就不得不正视目前能得到的最好答案。”&&&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一位物理学家声称他有一个理论可以解决量子理论的基本问题时,玻尔说:“你的理论的确美妙,但是还没有美妙到真实的程度。”格利宾现在认为,埃弗雷特的理论“确实已经美妙到真实的程度,在寻找薛定谔的猫方面,这个理论可以给出一个合适的答案”。由此可见格利宾对埃弗雷特的多世界诠释抱有多么大的信心。
于是,我姑且把这个假说作为薛定谔的猫的推论,毕竟,对这只很多人头疼的猫,我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
在这个假说中,虽然预言依旧不存在,穿越时空却的确可行。如果灵魂存在,或者意识流可以穿越平行世界之间的阻隔并稳稳驻扎在另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的大脑中,那么穿越时空不失为改变现实的好方法。
然而我对拉普拉斯的恶魔的身份有了一点别出心裁的想法。上帝?上帝只是一个概念;超级计算机?霍金和我都说过无法预测;披着斗篷捧着水晶球的预言师……这更是无稽之谈。
根据霍金的观点,在二维以下的维度,包括二维,是不可能存在生物的,所以人只能是三维以上的存在。人,有着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观念。记忆即证明了人在对己的存在上有着心理学的时间箭头,在对世的存在上有着热力学的时间箭头,两个时间箭头可以形成一根时间轴。时间轴是四维以上的维度区别于在其之下维度的特征。也就是说,人是四维的存在。然而人自身虽然有时间,却看不到时间,所以人所能看到的世界是三维的。
所以,如果存在五维的存在,它能看到四维的世界。于是它就能在时间上看到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空间上看到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于是它便是我们的拉普拉斯的恶魔。同理,如果存在六维的存在,它便是五维生物心目中的拉普拉斯的恶魔。
到此为止,决定论与量子论、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拉普拉斯的恶魔与薛定谔的猫之间的碰撞正式在我的引导下(或者说误导下)变成了两种假说的碰撞。
让我们用那个俗到不能再俗的“人生是由许多岔路口组成的道路”的比喻来做诠释。如果按照决定论的世界观,即拉普拉斯的恶魔的理论,一个人走在这条人生的道路上,不能快进也不能倒退,只能按照一定的速率稳定的往前走。在岔路口时,他沉思了一下,便选择了自己认为最好的一条路前进。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选择的余地。然而,他的选择他的命运甚至说他的儿子他的孙子……的选择和命运早已在宇宙洪荒时便被那个拉普拉斯的恶魔(或者说那个五维生物)所知晓。或许它能够干预,或许它不能,但不管它能否干预是否干预,我们永远不知道。
因为——测不准。
太渺小了!
如果按照平行世界的世界观,即薛定谔的猫的理论,一个人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概率,不关你的选择。每经过一个岔路口,都会有一个和你一模一样的人走上了另一条岔路。在分手的时候,那个人是你。在分手之后呢?在走过了n个岔路口之后呢?那个人是谁?还是你吗?路对面有辆车开了过来,不管我们躲不躲,都会有一个我被碾在车轮下面。因为这件事只有两种可能,被碾或躲过去,即使概率再小,也一定有被碾的可能性。所以一定有一个我走上了那条被碾的不归路。就像是在那个时间段猫死的可能性只有0.%这样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数字,我们也不可以断定那只猫一定是活的,那只死去的猫的平行世界也一定存在。
于是我们变成了概率的集合体,我们的选择从此再无意义。
这两种理论,你相信哪种?
-----------------------------
以下为讨论部分
A:请不要诋毁拉普拉斯,不理解它的人自然会陷入误区,如何正确地让世人理解他正是现在宿命论者的最艰巨的任务.不要把目前无法解释的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归结为宿命论的矛盾之中,这只是目前无法解释罢了.真正的唯物主义战士是不相信不确定性的,除了大爆炸的奇点,从时间诞生之后就不存在不确定性.
B:我想我并没有诋毁拉普拉斯,正相反,我对他抱有非常深刻的敬意。不确定性原理并不能证明机械论的什么矛盾。我这里也说得很清楚“不能预言不代表一切并非注定”。
至于我的观点,不确定性只能说明,就算有命运,我们也看不见。因为测不准。
不过很遗憾,我并不是宿命论者,虽然我认为机械论比量子论在一定程度上更能站得住脚。由于对命运这个词本能的抗拒,在文章中产生了一些不够中立不够理性的观点,令你有所误会,对此我深表遗憾。
A:"宿命"两字带有神秘色彩,诚然,唯物主义或许生来就和这两个字水火不容,但真真切切我们的宿命是机械的.我坚信之所以我们测不准是我们的技术手段还不足以测准,至少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不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测量质子的状态时不需要借助光子,或许可以运用其他手段,或者间接地测出,种种可能性.我们不应该把目前无法解决量子力学问题概括为不确定性.这就像一千年前的人们不能解释地球引力等等自然界的基本现象一样,那时同样不能把这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叫做测不准,只是当时的科学技术并没有发展到那一步.如今只有期待我们探索宇宙的技术手段更加先进一些,终有一天量子力学不会存在不确定性这几个字.还有,无论你喜不喜欢"宿命"或"命运"这些字眼,命运终究是确定的,沿着一个方向走下去的,即使我在说明这个问题的时候始终摆脱不了神秘的字眼,或者听者会觉得迷信抑或玄乎,但它却是生生摆在我们面前的,包括人的意识,都是主观的错觉,我现在意识到这些仅仅是说明我的意识想挣脱物质的束缚,但实际上我也一样只是在物质的支配下机械地维持着自然的法则,和路边的石头一样进行着分配与重组的运动.但我们作为人,人的意识是宝贵的,我们所有的追求的也都是幸福的,因为在我们已知的世界里,只有人类才能有如此逼真的错觉,只有人类才会想到去逃离物质的束缚,去追求无限接近平行于物质的发展,永远地生存下去.
B:这样……我想我明白我们目前的分歧在哪里了。我尊重你的观点,但我有我自己的看法,在现在这样没有确定证据的情况下,我不会说世界一定是确定的或者是不确定的。我再仔细说一下我的观点:
1、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可以说通的道理,但都没有能够驳倒另一方的决定性证据。在没有决定性证据之前,我不会说出“坚信”和“绝对”这样类似的字眼。即使阁下是打算一生致力于理论物理的研究,我想平等的看这两种观点,或许也更有利于追寻出真相。毕竟“坚信”没有任何用处。
2、有关测不准原理,现在它被叫做真理,或许若干年后,它会被叫做一个发展过程中用于敷衍的自欺欺人的谎言。这都有可能。但是目前它被叫做真理,我就把它暂且当作真理来看。如果世界是机械的,而且不确定性原理是真理的话,那就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命运不可预测。如果命运在某一天终于可测,那这将成为机械论绝对的证据。但命运不可预测,这是人类活着的一个基本前提。很简单,如果一台计算机经过预言证明我可以活到一百岁,可那个时候假设我决定自杀,我不相信会出现找不到刀子跳不了楼这种戏剧性的情节。这样,我在一百岁之前死了,世界会有怎样的变化?
A:我也尊重你的观点,因为你坚信没有证据就不能说明问题,这是一个具有严密逻辑思维的人所必须的,就目前这种状况来说到底能不能测得准(即使暂时定性为测不准),任何一方都很难拿出确凿的证据(可能测不准更占优势),我们站在两端的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作为一个科学的信念,这是科学发展进步的动力,也是每个人都有的已经生活化了的信念.可以说,我们的正常思维模式中都潜移默化的接受了它.就拿现在来说,我每思考一句宿命论就验证了一步.
关于你所言预知自己能活100岁,可自己主观在得知这个预言之后想在这之前结束,这个问题,我想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果现在你面前有摄像头的话,你可以尝试一下把它激活,然后现场拍摄,及时监控,然后把摄像头对着监控画面并将取它的全景,结果你会发现这个画面中还有一个监控画面,再往里面看还有,一直看到你眼花,还是不能数清楚.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套在我们外面始终有个大的背景,我们不知道这个背景会在何时结束,但我们可以无限接近这个事实,或许我们可以取前5次看到的背景,后面的全部忽略不计,因为它对我们的影响已经很微弱了.同样用在你的已知预言的情况下,我们在这个已知预言中肯定是包含了你在获知预言情况下的会作出的举动,如果你真的会在99岁这年不幸,那只能说明预言不正确,这个预言肯定是没有把你将获知预言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得来的,又或者它考虑了,只是精度不够,可能只考虑了1次该情况,而有的人喜欢双重思考,就像一句话"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一般人可能认为危险的地方很危险所以不会躲在那里,而有的人则认为一般人不会去找危险的地方,所以就躲在那里,更有的人会因人制宜,他会连同这个问题一起考虑又躲在了不危险的地方.类似这个道理.所以预言即使能够出现的话,也不可能是完完全全一模一样,而只能做到无限接近事实.
B:真是不好意思,前些日子答辩,没什么时间上网。
如你所说的例子,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极限的概念吧。预言无限接近于事实。可是人面对选择总会有多种可能吧,譬如说中午吃米饭还是面条,这是非常确定的不同。而按照你的观点,所有的选择都在一定的精度下趋于同一种结果。这时候,我中午吃的是米饭还是面条还是米面合成体?就算是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经历,经历决定性格。拿记忆力来讲,则记忆力至多也不过保存或选择过去经验的印象,而不能保持人格的统一性。所以选择就无法保证绝对的统一性。
从纯哲学再回到这一切的原点,如果说我们能够预测,那么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一切,从空间到时间。这对于人类是不可能实现的,人是四维的,所看到的世界只是三维的,我们无法看到。当然人可以通过一些高度归纳的定理和公式一定程度上了解另一些事实。但这个事实是局部的个体的,在一定范围之外就会失效。或许你说,科学发展不完善,总有一天都能了解。对于这个观点,我实在是不能确定,毕竟,现在我连中午去吃米饭还是面条都没有确定。真正能了解一切的,只有能看到时间和空间轴的五维生物。
A:人终究是物质的集合体,意识也只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人可以很独立地思考除自身之外的任何物质现象,因为他可以排除来自自身的干扰(这种干扰微乎其微),却不能理性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意识,而一味地将之视为自己主观意识的决定,忽略了自身意识被自身物质严谨机械地操纵着这个事实,客观上,假如从另一种高级智能生物的角度来看人类,所有人类的举动都是自然而然一成不变的.人类所有的选择必定是一个确定的结果,不同的是人类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总会把自己的权利夸大,认为这个结果是自己的杰作.关于人的选择问题,就是和预言作比较的问题(事实结果和发自人的预言的比较)。事实结果是确定的,不为人类意识所侵犯的;而预言始终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永远摆脱不了物质的束缚(我们姑且把这预言叫1号),而人类提到预言时总是把他视为一个绝对的预言,意识根本无法企及的(也换个说法,叫2号)。1号预言其实还是意识,2号则是事实结果。事实结果和2号预言相比应该是完全一样的,而人类则不由自主地“偷梁换柱”,把事实结果和1号相比较,要知道1号只是局部,而事实结果是个整体,局部怎么可以和整体相比较?这样也难怪人类会得出预言和结果事实不相符的结论。人选择的结果本身就是个综合了各方面因素整的整体概念(事实结果),如果硬要把他作为人的意识(脱离了物质的局部的概念)单独和这个结果比较的话,出现矛盾是肯定的。拉普拉斯的宿命其实就是说的事实结果,只是人类到头来却把他作为1号去和2号相比较,这根本不是站在同一角度看问题,拉普拉斯站得高,看到了更多的事实,大部分人类则站得低了一个层次,枉得一个不相符的结论。其实我们之间的争论也是不同角度的,从科学的是非辩论上来说是无意义的,但作为一种现象,大部分都人挑衅拉普拉斯的宿命,这就该是个科学的不容含糊的是非对错的问题了。遗憾的是人类暂时还处在模糊的世界当中,被眼前的不确定挡住了视野,更加站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去看宿命,不免错怪了拉普拉斯。
究竟什么是人格?定义很多,但至今还没有一个是大家公认的。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说:“人格乃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身心体系”;艾森克说:“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卡特尔说:“人格乃是可以用来预测个人在一定情况下所作行为反应的特质”。&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论这关于人格的说法多么众说纷纭,这之中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共同点:“和”。而“和”这个概念是始终伴随着科学发展的。拿科学初期的“四元素说”来说,古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曾先后把水和空气,土作为组成这个庞大世界的基本元素,后来又加入了火的概念,并且设想还有一种更加原始的物质组成了这四大元素。这些所谓的“水”,“空气”,“土”以及“火”本身就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现象的一种综合体现作“和”的解释的结果。因为他们没有更加先进的方法去更深一步研究这些现象。所有科学只是不同细化程度的自然现象的概括与研究,由于人的意识因素更加的“捉摸不定”,所以科学体现在人的身上便更加的玄乎,出现了更多的“水”,“空气”,“土”,&“火”,人格便是其中的一种。人格和四大元素一样在某一时刻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人格不统一仅仅是人格在前后时刻的差别,是对人的个性前后变化的一种分析。而在你作出决定的这一刻人格却是没有任何的偶然性。人格是“和”,是一个确定的值,不可以把人类主观的不确定性强加给客观的事物。科学所要证明的结论不由得个人去指引,更不由得错误的导向把它全部抹杀,最终一切将回到拉普拉斯的宿命中来。不知道中午吃米饭还是面条,这并不稀奇,人类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世界的走向是确定无二的,米饭或面条早就是已经作好了选择的。人的意识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可以消除这种死板的发展带来的枯燥与窒息,使这个世界显得“生机勃勃”。
人类的能力是有限的,我承认,即使科学无止尽地发展下去,人类也不会完全了解这个世界,置身其中,必定“不识庐山真面目”。我们不能站在五维生物的立场去观察,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它作为一个存在是完整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疗保健的不确定性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