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已经上大学了,没有选到物理方面的专业,但还是喜欢东北林业大学物理选课,想请教一下现在应该看那些书才能自学?

老师你好,我是一名刚高考完的学生。我的成绩不好,本科是上不了。高考能考400左右的分数。我从小就对机械类感兴趣,具体应该是物理系,就是我自己能维修平常的小家电,我没让任何人教过,我很感兴趣。而且机械类要求的绘图能力我也不赖。我想通过大学学习这方面的专业,潜心研究,进去一家很大的企业出类拔萃。但是我现在担心专科会因为学习在我求职路上收到波折,我是直接走还是复读考本科。提问者回答 1浏览 356 02:09:17我来帮这位同学回答咨询师回答专家咨询师你好!不是说专科不好,高职专科院校有一般的,也有优秀的。直接去读高职大专,还是去复读,你现在艰难的选择我们非常理解,如果你坚信自己再重读一年能把考分提高100分以上的话,我们是赞成你去复读的。如果对高考考生实在不感兴趣了,那你还是去直接读专科吧,目前全国1300多家高职专科院校,在机械类方面非常厉害的院校也有,需要你认真仔细寻找对比。你可以通过我们网站的“选专业”频道查询对比,希望对你有用。 11:01:49追问: 提交相关问题 11:20:39 03:22:22 04:25:15 08:54:55微信扫一扫,玩转上大学专家微信一对一咨询藤本植物导航
&>&&>&&>&正文
我现在才高一,大学我想读物理系,但很多同学说没有什么用,还是以后找...不是的。 物理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或是到研究所从事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技术开发与应用工作;另外还可以到企业中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工作。 物理学专业专业前景...
大学选物理专业是不是注定找不到工作
不是的。 物理学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或是到研究所从事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技术开发与应用工作;另外还可以到企业中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工作。 物理学专业专业前景: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如具有扎实的物理理论的功底和应用方面的经验,能够在很多工程技术领域成为专家。中国每年培养本科应用物理专业人才约12000人。和该专业存在交叉的专业包括物理专业,工程物理专业,半导体和材料专业等。人才需求方面,中国对应用物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仍旧是供不应求。目前,很多物理研究的课题仍旧是基础性的,往往需要大量 的政府的政策性投入,难以实现产业化,这对于打算毕业后从事应用物理研究的人员来说,是应该做好思想准备的。但是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速度的增快,很多物理行业研究出的前沿技术很快便得到了应用,例如中微子通信,就是目前热门课题之一。随着现在学科交叉与学科细分现象的日益明显,知识的更新程度非常快。像应用物理这样基础性专业的人才,由于其可塑性强,基础知识扎实,反而越来越能得到各个行业的重视。大学选物理专业是不是注定找不到工作你连物理都能学会,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这是我一个物理专业的学长在求职的时候和HR说的当场HR拍板要人了。现在在国内,专业不是非常重要的,反倒是学习能力能快速,准确地掌握用
我现在才高一,大学我想读物理系,但很多同学说没有什么用,还是以后找...不是的。 物理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或是到研究所从事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技术开发与应用工作;另外还可以到企业中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工作。 物理学专业专业前景...还有就是大学最难的专业是什么?金融系难么,金融系涉及的知识面广不广 ?物理专业本科毕业很难找专业对口的工作,研究生毕业在国内就业面还是很窄的,不过你可以去留学。我是今年刚高中毕业的学生,喜欢物理平时也会看些有关近代物理的阅读,...许多时候不要太在乎别人说什么,只要感兴趣就去读。那些热门专业出来的因为学的人太多同样找不到工作。关键还要看你的水平,我想清华北大的物理系出来的也不会找不到工作吧。对。物理专业大都是走科研路线的,很累很苦,但是待遇好,大学最难的专业不好说,至于金融专业,涉及面挺广,既可以进金融证券公司,投资公司,也可以进银行系统或者保险行业。 望采纳,谢谢!我是物理学博士。 告诉你,大学学物理,本科想直接找工作很难,除非你学校特别好。 物理学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搞研究的,不读研很难。 当然,你要想当中学物理老师,倒是可以选择。 要不 ,就趁早转行, 早点学双专业 转专业 或是自学其他的 考研...理学系最好的出路是考研,当然也能进研究所,但是本科一般不要。再就是与你学习相关的工学的对口专业,比如力学相关建筑桥梁,具体我就不好说了,毕竟我不是学物理的,不知道都学啥我就是应用物理专业的学生,今年毕业,相信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更能说明一些事情。 我是高中的时候物理很不错,也参加过奥赛。嗯。总之对于自己的物理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和你差不多的想法的,报的这个专业。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如果把大学里面的...大学物理课?大学物理专业? 大学物理是所有理工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不存在”寻的问题, 大学物理专业现在的就业前景一般化,选的人少一些。不是的,大学中的好专业好多的。大学不是培训机构,不会把你培训成一个只会工作的机器人。思想是一个好大学的源头,如果一个大学告诉你他的就业率多高,不要去,这种技校大学还不如找个培训机构呢。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你不妨静下心来想一...大学选专业与你选物地这个组合没有太大的关系。重要的是你选了物理,那么你就是理科生。专业只分文理。理科的专业选择是很多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前景来眩如果你喜欢地理的话,有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
种植经验最新
种植经验推荐
& 6种植网 版权所有
渝ICP备号-23自学《量子力学》真的这么难么.学物理的都说上完大学都没学明白!还打算跨专学天体物理呢.要是自学不了量子力,根本就没法过初
自学《量子力学》真的这么难么.学物理的都说上完大学都没学明白!还打算跨专学天体物理呢.要是自学不了量子力,根本就没法过初试.给点建议呀前辈,褒贬随意说,只要是个人认为的真相!人生意义回答的太伟大了…但我还是想先考研成功再进取物理关及人生的意义~T^T
  在回答如何自学《量子力学》之前,笔者想说:先别忙着立刻考研,要读物理类研究生,除非做实验方面研究,否则务必夯实自身的数学基本功.笔者不知道你是在校大学生还是已毕业的本科生,学什么专业的,但不管是哪方面的,你可以先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数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习,以高分考出数学专业本科文凭.如果你无法以高分考出该文凭,那你攻读物理学理论方面的研究生的条件就不怎么成熟.  下面笔者列出一些数学课程,你看看自己是否学过;若学过,想想是否已经做到“运用之妙,纯乎一心”.理论物理学(包括天体物理方向)研究生必备大学本科阶段数学基础:1)数学分析(修满三学期);2)线性代数(至少要修满60课时);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率论部分要求修满40课时);4)常微分方程理论(修满一学期);5)复变函数论(至少修满64课时);6)数学物理方法之数理方程导论(修满72课时);7)物理学中的张量分析(修满36课时).以上数学课程是学理论物理必修的,务必学好.注意:数学实际上就是一种用于表达物理思想的外在的、形象的、生动的“语言形式”.你会发现量子力学教科书中布满数学式子,好像各个都是公式,其实不然,若将这些式子串联起来,它们实际上就是一段段鲜活的“语句”;当然,这些语句只能让那些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发生共鸣.要打好数学基础,就必须坚决抛弃应试的数学学习方式.何为应试的数学学习方式?说简单点,即“背公式——看例题——做题海”这种极其低级幼稚的中学学习方法.大学数学传递的首先是思想,无法把握思想精髓,就算能倒背公式也不会灵活运用,更别说用来构建物理大厦.因此,诸如各个数学概念是怎么引入的,有哪些基本公里,各条定理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重要定理的证明过程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必须了然于胸、彻底领悟,唯有这样,再通过充分的习题训练,实现“运用之妙,纯乎一心”便指日可待.最后谈谈如何自学《量子力学》.自学量子力学除了要具备必备的数学基础外,还需学过无门普通物理和分析力学.自学量子力学,选书是个关键.一般有怎么一条自学经验: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不能只学一本书,要阅读多本风格迥异的教科书.这里笔者将将学习过程分为入门、巩固、深化三个阶段,对应的教科书也应是入门、巩固、深化三个层次的三本教材.入门级教材有两本可供选择,即:1)最经典也是版本最老的周世勋编著的《量子力学教程》;2)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两位教授熊钰庆和何宝鹏主编的《量子力学导论》.周世勋的书较薄,内容简练,缺点就是太老,有些基础部分讲解不够详细,我建议把这本书作为三个阶段课程学习结束后的总结性文献来读,就像现在网络课程流行的“考前串讲”.熊钰庆和何宝鹏主编的《量子力学导论》内容和周世勋的差不多,但讲解更流畅,结构安排得错落有序,起点放得很低,基础部分全都展开讲解.巩固阶段的任务是将入门阶段所留下的“印象”在脑中深刻化,因此,巩固级教材主要专注于基础内容应用于实际的强化训练.申明:笔者这里所指的巩固级教材并不是市面上的各种量子力学习题集,而是在入门级的基础上侧重基础知识实际运用的教科书(这种实际运用绝不是解为满足考试而由某某老师人为编写的习题).就目前来看,国内还是有一套中文图书的,即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Griffiths编写的翻译版《量子力学概论》和配套的《量子力学概论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这本《量子力学概论》虽然是从美国引进的,但基本内容同熊钰庆、周世勋他们的书的差不多,最大的特点就是侧重理论的实际运用——不断启发让你自己动推导关键过程——的训练,习题质量很高、分量很可观,是国内任何习题集所无法企及的.深化阶段的任务是在巩固阶段的基础上,再对部分重点内容深入学习,以应对重点院所(像中科院、北大等单位)考研要求.这一阶段可选的书就比较多了,但仅局限于本科层次的量子力学,不必也不应涉及研究生程度的高等量子力学.这方面的书笔者首推北京大学曾谨言教授编写的《量子力学导论》或《量子力学教程(第二版)》,不是因为这本书写得很精彩,而是国内很多高校考研指定用该书.有了入门、巩固两个阶段的学习,阅读与曾谨言的书就会很顺畅,当然你也可以选择阅读其他老师编写的同等难度的书,比如复旦大学苏汝铿老师的书等等.最后,应当选择一些较好的课程视频看看,比如苏汝铿老师的《量子力学64讲》,网上有免费资源.温馨提醒:课程视频应在完成入门阶段学习后观看,切莫大搞题海战术,这对掌握一门知识的精髓无益.
与《自学《量子力学》真的这么难么.学物理的都说上完大学都没学明白!还打算跨专学天体物理呢.要是自学不了量子力,根本就没法过初》相关的作业问题
努力 不懂就问老师 一定可以进步的 其实数理化 只要你认真学 不难的 要掌握真确的学习方法
这是一个关乎理解理解,逻辑与应用的问题,想补救需要一步一步来.个人建议先从最简单的入手,就是那些数学课本(不知道你还留着没),其实学生的课本还是很不错的,编者都是从范例中一步一步帮你建构认知的阶梯,由浅入深你才能记得牢学的明.以前不懂的东西不一定现在就不会,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我经常是学的时候一点都搞不懂,但是
把不会比较重要的短语下下来反复记忆.英语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能一步一步来.先看题目在做题,找关键句子,或者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测 心态一定要端正!不然这会阻碍你的思维的,自信一点,你会考好的!
初二上学期的物理?做到以下几点,你的物理就可以学得很好了!一、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二、上课做实验是积极探索,争取步骤做对.三、买些辅导资料书 四、一些动手做的小实验,回家一定要做,这也很好的帮助你学习知识和理解新知识,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用一下VCM仿真实验,用VCM仿真实验来做实验,可以做到学习—应用—巩固.五、认真的做
这个……不是很好解释……等待达人
分手这两字不要说出口,即使你不爱了!也不要…因为对男的来说是天大的打击,他会觉得他很失败.他会心灰,那样就……多点关心他,他是需要你的.珍惜…
看你成绩了,你要是成绩很好,可以选择哈尔滨工业大学,是最好的工科院校,北京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也可,要是成绩过一本不太多,沈阳航空发展挺好 再问: 河南理科487分,过二本线11分 再答: 以你的成绩,最好是在省内找一个理工类的学校,招的多,成绩不会太高,外省的不好走,发展好的话,主要看专业和你将来自己的学习郑
有.后面还有磁场和动量守恒.这两个很重要.高考重头戏. 再问: 磁场我们教过了。 你指磁场是更难的那种吗 再答: 应该还没学那个洛伦兹力吧,还有切割磁感线产生电动势的。那个很重要。但高中物理最重要的公式有三条:能量守恒,动能定理,动量守恒。你学的其他一切的东西都要用到这三条公式的其中一种,有时还混着用。记得着重掌握,高
现在小升初很重要,儿子班上一个学生一月份三一口语7级过了,还有个pet证书,现在已经被五中点招了.好像是在北纬森学的,你可以去问问
学习英语很难,社会上以全世界都在学英语为理由得到学英语不难纯数无稽之谈!打个比方 现在你要学说1月到12月汉语你只要会一到十二 数字和 月 字即可而英语则要记住十二个完全无关无联系的无规则字母组合,从新学应该不会很容易,但比新生学习快许多!
很明显你的决心还不坚定.万事开头难,因为学不好,所以不想学,因为不想学,所以学不好,这是死循环.我在读大学以前的学习方法是每次出一门新课程时,总会在前一、二个礼拜拼命学,开始学的好,自己信心就足,即使以后松懈点也问题不大(进了大学就不行了),学好学差只差一条槛,哪天一开窍,可能你马上从中等越到拔尖(我有经历的),前提你
主要是学有机化学,要是你在高二学好了这一部分的内容,那么你到高三的时候对于这一部分复习就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在说了就因为它是高二学的,高三的时候老师大概就开最多3节课去应付它,我说的都是真的,因为我刚考完2011高考,你也不用太担心了,有机化学挺好学的.不如我介绍本书给你吧!教材解析{就是封面有一个放大镜的那本}希望可以
楼主想想数学和物理的差别在哪里?物理里面有部分东西是属于物理自己,数学不可替代的.这部分包括物理的基本原理和假设、物理图象、物理模型乃至生活常识、经验等,楼主问题肯定是出在这上面了.为什么数学好物理不好呢?我觉得就是这些物理特有的东西没有很好掌握.为什么上课都听懂了但是作业不会做呢?我觉得上课讲的都是一些物理基础知识点
理论上,大学英语要靠自学最有效,造成别把英语成绩弄差了 记得采纳
There's no need to remember the words by rote.During the time when you are learning Chinese,after graduation of college,do you still try to remember new words?Y
知道什么是凸透镜吗?相当是两个球相交的部分.焦距f随球心到光心的距离的减小而减小(了解一下就行了)(刚才打错了)晶状体过厚,就相当于减小了球心到光心的距离,从而焦距减小,折射能力变强.远处的物体反射的光线可看做是平行光,焦距小了,视网膜到晶状体的距离不变,光线就过早的相交了,就成像于视网膜前了.不懂不要紧,以后会明白的
背高考词汇手册,背老师上课的语法,多做语法选择题和完形填空.一定要背词汇!加油!
我记得好像有三类情况∶恒温恒压,恒温恒容两边系数和相等,恒温恒容两边系数和不相等.前两者只有弄到一边比例相同等效,后者则需要不同投料弄到一边一样就是完全等效.原理也不难理解.先说 何为等效平衡.所谓等效平衡是指反应体系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体积分数相等.从第一种情况说起,假如A+B=C+D(A,B,C,D为气体),在一个体当前位置: >>
从物理到金融(光华学院)-我的跨专业考研经历
从物理到金融-我的跨专业考研经历 ( 12:24:29) 标签: 考研 经济学原理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曼分类:学习 昆 教育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 ,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如是说。面对考 研,面对这个大背景,我想这句话真的再合适不过了。考研,几家欢乐几家愁。就像列夫? 托尔斯泰在 《安娜?卡列尼娜》 中说的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 我现在是清华物理系大四学生,成绩比较一般,从零开始,跨专业考研,从物理到金融。 当然,对于大牛来说,这样的跨越非常简单,在零起点的情况下,只要花上四五个月,随便 突击一下专业课的知识和数学、英语、政治,就可以轻轻松松、稳稳当当、游刃有余,实现 自己角色的转变,人生之旅就能够通往一个自己日思夜想夙兴夜寐的地方。可是,对我来说 则不然。我很弱,本来想交叉到经管,可是直接被拒绝。于是我便选择了考研这条路。我是 一个不太喜欢冒险的人,不愿意冒着再来一年的风险,可是如果被逼无奈,我会很坚定地走 上那条“不归路” 。 我一直对物理犹豫不决。说实话,我还是喜欢物理的,只是兴趣不很浓厚。我隐约地感 觉到里面的思想很巧妙,通过这种自然科学的学习,自己的推导能力、思考能力都能得到很 大的提高。早在高中,我就想像着自己一辈子热衷于物理学研究,默默工作、不求闻达。可 是在大学的学习中,我遇到了不少困难。我的物理成绩不算好,而且对很多东西的理解不够 深入;更重要的,我感觉自己没有天赋,没有物理学直觉,我并不擅长这个方向。我一直信 奉这句话: “如果你对你的方向极感兴趣有很擅长,那么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如果并非 如此,首先要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如果不能如愿,就从事自己非常擅长的方向。只有这 样,才能真正对得起自己;这样的工作才真正适合自己。 ”思前想后,我得出结论:我不会 在物理学领域取得心目中想象的成功,很有可能这条路荆棘丛生,是我难以逾越的障碍。所 以我开始考虑,是不是该换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方向呢? 我觉得,与其在一个兴趣不浓的方向“混”日子,不如彻底解脱,从头再来。对于自己 来说,兴趣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打心眼里喜欢,学习就变成了一件苦差事,动力肯定不足。 人生四平八稳固然好,可是波澜起伏、充满风险未必不能造就最终的辉煌。 2004 年 6 月中旬,大三的期末考试结束了。大三,我学了很多的课程,把自己三年来的 学分绩提高了不少,我获得了保送研究生资格。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努力结果。大学一年级的 时候,我的成绩非常烂,我曾经表示了绝望。可是,我对生活的定位还算积极。我一向认为 生活还是应该充满阳光。所以我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了奋斗历程。但是,由于基础不好,二年 级的努力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结果。到了三年级,我开始“卖力气” 。说这句话一点都不过分。 以大三第一学期为例,我每星期做三次家教,每次花掉一个晚上,晚上 6 点钟出门,11 点 半才能回来。另外选了 30 个学分的课程,还报了 4 级,6 级,英语水平 1,水平 2 考试。这 段时间赚足了自己的生活费,添饱了自己的肚子,同时也赚足了学分。 大三暑假,对我来说是非常困惑的时候。我始终带着“人生何去何从”的思考,无所事 事。整个暑假,我一直在犹豫,到底该学什么?搞不清问题的我开始从电影和电视剧中寻找 答案,整天地沉醉于电影和电视。可是,事实证明, “罗曼蒂克”式的经历和跌宕起伏的 情节,这些只属于电影世界。 生命不能像平静的流水一样,无声无息地逝去,总要做点事情,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履 行自己的责任的。 选择光华 根据我的了解,觉得经济学很有意思。不过,我也发现金融方向也不错。最后我选择了 光华的金融。 我选择光华是一个漫长、矛盾、逐渐权衡的过程,这里面有很多故事、良多感慨。有慷 慨激昂,有事出无奈;有豪情,有怯懦。做出选择前的那段日子,是我的情感非常丰富的日 子,有的时候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作出这个选择,说起来话就长了。其实选择金融方向,可以有好几个不错的去处,光华 是很好的一个选择,与此同时也有好几个其他选择,比如清华经管,北大的经济学院,经济 研究中心,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或者人民大学。 我当初很犹豫,不知道该去哪里好。经过了一番思考我才作了决定。不妨说一下吧。 首先,清华经管。招的人比较少,整个学院只招几十个人(30 个吧) ,金融方向就更是 少得可怜(听说去年只招了 1 个人,而且还是迫于外界压力才肯招的) 。而经济学或者数量 经济学方向招的也不多。而且,好马不吃回头草,既然被拒了,就不要死缠不舍了――天涯 何处无芳草。而且换个大环境对自己也有好处。所以我下定决心:一定不考清华经管。 其次,说说北大经济学院。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几乎就要报名北大经济学院了,可 是我得知:初试只考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且题目有些难度。 (当然这个还算好办) 但是,复试的话要考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四门课程。我想,即使进入 复试,我肯定也没有这么多时间来复习。因为我以前一点都没有学过这些课程,要想短时间 内学好是非常困难的,进去以后肯定被灭。所以,这个复试办法对我不利。我最后狠狠心, 放弃了经济学院。 再者,说说经济研究中心。其实这也是个非常好的选择。但是经济中心招的人不太多。 另外,我对经济研究中心了解也不太多,考虑到初试可以用物理类试卷,也可以用经济类试 卷,这给我很大的矛盾。我是学物理的,如果参加物理类的考试,可能有优势,但是上了研 究生我要把所有的经济学课程都补上,这是非常繁重的,压力太大了,另外这种办法让我想 到了“剜肉补疮”“拆东墙补西墙” , ,未免有些南辕北辙,舍近求远,缘木求鱼。而且我现 在想的是离开有所眷恋的物理,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路,如果通过考物理来达到这个目的,一 方面是对物理的玷污,把物理看作一种工具,一种前进的跳板,一种手段,这无异于计量经 济学中的“工具变量” ,卸磨杀驴,对于自己的老东家太不够意思了;另一方面,如果能考 上,就说明物理学的还不错,既然学得不错干嘛还要转行;再者,本来就“有点意思” ,加 上几个月的“眉来眼去” ,万一“日久生情” ,那可如何脱身,到时候脚踏两只船的日子可不 好过呀, 心里面要经历多少次忏悔才能洗清罪孽, 恐怕把 《忏悔录》 读上一千遍都无济于事。 如果选择经济类试卷,在物理类试卷的考生中,我可能处于劣势。所以没有选择经济研究中 心。 (今年经济研究中心分数非常高,我觉得自己没有报考这个地方还算明智。当然我不知 道是不是专业课内容考得比较简单。 ) 另外,我没有选择人民大学,是因为我觉得那里面竞争也很激烈,考的内容是金融联考, 很多都是主观题,这对我这样的理科生,以前没有学过金融类的人和课程来说,是非常不利 的。 至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题目都是非常宏观的,比如如何扩大内需,如何解决三农 问题,等等。这种问题看上去挺简单,平时电视报纸上经常出现这样的话题,但是真正回答 起来并非那么容易。我觉得自己在回答这类问题方面比起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处于劣势。 而且,从五道口理工学院,转到五道口男子学院,转来转去都没离开同一个地方,而且戴的 “帽子”也不大好听呀。 综合以上考虑,我选择了光华的金融方向。人的偏好就是这么奇怪。因为当时我根本不 知道什么是金融。我只知道我有一个同学在学习金融,所以我想我也应该学习金融。 专业课复习 到了八月初,暑假小学期开始了,按照教学计划,我们先要到实验室去体验四个星期, 看看文献、做做试验、找老师讨论讨论问题、翻译一篇文章、再写篇报告。我正是在这个时 候开始准备考研的。 当时一边看 physical review, PRL, nature 上的文献, 一边看考研的书。 “考 研”大舞台只给了我五个月排练时间。我知道,即便没有做好准备,也要硬着头皮上场,然 后收获一大堆臭鸡蛋、西红柿,明年再来。在此之前,没学过一门金融的课程,当时我连什 么是收益率都不知道, 也不知道金融到底是干什么的。 当时那种感觉就好像从来没有学习过 英语的人,听说了有一门语言叫做英语,于是就打算把这门语言掌握。 “万事开头难。 ”这话放在我身上,真的太适合了。放弃自己学了三年的东西,本身就是 一件让人痛苦的事情, 虽然学得不怎么好, 可是看着那一本本咬着牙啃下来的教材, 参考书, 习题集,如数家珍似地在手上摸索,百般割舍不下。在这种心态下,学习经济学和金融学的 知识,再加上时间仓促,困难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每天既要看考研书,又要思考到底该不 该考研,还要看自己的文献。可以说在考研报名之前,我根本没有一个答案,我心里盘算的 是:如果看书效果不好,如果觉得自己把握不大,就干脆保研物理算了,稳稳当当,不用受 考研生活的煎熬。在一个保研盛行的大学,考研是最没有气氛的,我就是在这种没有气氛的 “气氛”中,每天自习,近乎“孤独”地走在考研路上。 在决定考研以前,我犹豫过好多次。因为我知道从零开始的难处,也知道所面临的风险。 我是在拿自己的青春作为赌注, 把一年青春压在了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胜算的赌局。 当时有人 开始考研倒计时,我和几个同学就开玩笑说: “距离考研还有 150 天吧?” “不,应该是 515 天。 ” 那段时间是痛苦的,我耐着极大的性子看了 4 个月的专业课――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 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原理,投资学,公司财务学,货币银行学,保险学,还有一点高级 微观经济学,一些金融工程。这是什么概念呢?我自己都不太清楚。反正看的彻底明白是不 可能的,那么多的书只能一目十行,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我也知道,这样的 学习方法太“大跃进”了,可是没办法,我总共只有五个半月时间,花在专业课上 4 个月时 间已经是我在时间计算上的失误了。不过我回想一下,这种安排刚好恰到好处。专业课再少 看一点的话,可能连及格都保不住了;而分给其他课程的时间再多一点,也不一定能够创造 分数。 大概的顺序是这样的。 1.经济学原理 先看了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这本书虽然很砖头,但是很科普,所以没必要害怕,花 上一个多星期时间,囫囵吞枣,就能知道一个经济学的大概内容。虽然影影绰绰,但是肯定 能对经济学有个大概印象。就像在路上邂逅一名绝色女子,虽然只是远远地看上几眼,但是 只要用心去看,肯定能留下非常美好的第一印象,记忆深刻,印在脑海,久久难以忘怀。天 气很热,心里面更热。不过由于考研还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所以一点都没有紧张,平时也 没有珍惜时间,八点多钟起床,懒洋洋的,有时候在宿舍里面自习,有的时候到教室自习, 生活不算有规律。这段时间经常上网,搜索一下到底哪个学校的金融比较好,哪个地方的经 济学比较好,考研的要求是那些,等等。当时觉得自己还是考金融好一点。因为经济学专业 都要求宏观经济学, 而我当时很惧怕这门课程, 因为当初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候 对老师讲的货币政策、需求、供给等宏观经济学概念产生了非常大的恐惧,觉得自己不适合 学习这门课程。 由于没有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我觉得:自己最好打一打基础。虽然考研指定参考书没 有经济学原理,但是从个人知识储备角度,以及长远打算,学习一下经济学原理知识,还是 很有帮助的。它能让你了解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对于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来说, 可以说扫清了一些障碍。当然,直接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也没什么,换句话说,经 济学原理就内容来说非常简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全都涉及,而且更加深入,给人 的感觉是经济学原理可学可不学。但是,经济学原理里面所涉及的思想,以及这类教材对你 所培养的经济学直觉,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不能替代的。 但从学习知识的角度考虑,没必要学习经济学原理;可是从更深入的层面考虑,还是应 该看一看。而且曼昆的书确实很好,言简意赅。另外,经济学原理想要学好,并不是件容易 的事情。 另外那么多的入门教材,看一本就差不多了。当然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多欣赏几本,毕 竟这些经济学“通行证”都是深入简出,道尽了经济学的实质。另外这也应该是学习金融的 “护照”吧,学习金融也需要经济基础。如果把考研比作开车旅行,那么经济学原理可以说 是一小瓶汽油,带上它有两个效果:增加了一点负担;多了一点应急之需。这个问题不是静 态问题,而是动态问题,涉及到时间序列分析哦!这个问题更倾向于“永久收入”问题,而 不是单期消费问题。至于如何权衡取舍,还要看自己的偏好。 2.微观经济学 接下来啃 Varian 的《Microeconomics-A modern approach》 ,6th edition。比起曼昆的《经 济学原理》 ,说 Varian 这本书是砖头,未免不近人情,毕竟这本书只有 6,7 百页。不过论 难度,可比经济学原理上了档次,虽然在同类的中级微观教科书中,这本书算是浅显的,但 还是很花时间的。当然,我以前学过这门课,只是学的非常烂,只是没有在麾下“挂灯笼” , 而且事隔一年多,忘得一干二净,所以只能从头再来。这一遍下来断然是非常痛苦的,基本 上等于重新学了一遍,以前的记忆基本上被抹掉了,只留下几个可怜巴巴的名词,感觉好像 似曾相识。这本书讲解非常仔细,自我感觉是所有中级微观经济学中最好的一本。所以极力 推荐。另外,一定要看第 6 版,而不是看中文翻译版的那本第 2 版《微观经济学――现代观 点》 。因为第 6 版的内容比第 2 版要丰富不少。而且今年专业课的一道博弈论的题目就是第 6 版上面讨论的一个内容,作者对这道博弈论问题的讲解非常仔细。而第 2 版就没有这个讨 论。看完这本书,又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了。 我看过的微观经济学的教材一共只有三本,一本是 Varian 的《Microeconomics-A modern approach》 ,6th edition,第二本是这本书的中文版,第 2 版《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第 三本是 Varian 的《Microeconomic Analysis》 ,3rd edition,不过由于时间很紧,这一本没有看 完,只是零零散散看了一些,很多都不懂,什么库恩-塔克定理之类。我当时觉得专业课考 试不可能考得很难,所以就把前面两本看了好几遍,收获很大。 考虑到微观占了专业课分数的一半,我就更不能分心了。与其走马观花,像小蜜蜂那样 在万花丛中穿梭,不如盯在一处,像小蜗牛般扎扎实实地稳扎稳打。这就是有人告诫中文系 的学生: “与其一目十行地看全唐诗,不如踏踏实实背诵几十首。看得虽多,可是看过后都 抛在了脑后,还给了别人;背诵得虽少,可是都是自己的。 ” 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很多,国内国外的都是如此。可是,读书不在多,而在精。两三本书 足够了,考试不是比谁看的多,而是比谁理解的深刻。同一个问题,一定要看三个作者的解 释才能懂吗?不一定,只要看一本书就完全能够明白。当然在此基础上,可以看看别的作者 是如何阐述这个问题的,毕竟思路多一些,对自己开阔眼界,发散思维有好处。 再说说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性。还是拿物理作比喻吧。我们知道,宏观物质是由原子分子 组成的,原子分子处于微观世界;宏观物质处于宏观世界。当然原子分子还可以再细分。如 果没有微观的统计力学、量子力学基础,以及场论,量子电动力学……物理学的大厦恐怕简 陋的只有几间地下室。正是有了微观的基础,才促进了宏观领域的发展。一切追根求源,总 有其本质, 总能顺藤摸瓜的。 微观经济学对于整个经济学就好比量子力学对于物理学的意义, 是基础的基础。 当然,正如量子力学受到不少非议一样,微观经济学也受到不少哂笑。比如效用函数的 概念就好象薛定谔方程中的 psi 一样受到“种族歧视” ,被某些人“打入冷宫”“永不临幸” , 。 这也算是正常现象。一个人,如果其他人都说他好,那他未必真的好;一门学问,如果任人 都说它对,那这门学问未必真的就“炉火纯青”“万无一失”“包治百病” , , 。 3.宏观经济学 然后看曼昆的《宏观经济学》 。我还是贯彻了“一夫一妻制” ,只看一本书。曼昆的书的 确很“科普” ,像我这种“经济盲” ,看这种书最合适不过了,能够在短时间贯彻“扫盲”政 策,为国家长远规划尽一分力嘛!虽然没有指定这门课程,可是看宏观经济学,对于学习货 币银行学很有帮助,而且我觉得看书不能主要为应付考试,再加上当时距离考研还比较远, 所以心想,看看也不算浪费时间,毕竟有所收获嘛!当时我花了两个星期看了一遍中文版, 看了以后, 模模糊糊, 感觉很多东西不太理解, 而且中文的翻译太烂了, 很多句子读不懂 (遇 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保持自信,坚信是翻译有问题,而不是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问题) 。所以, 一怒之下,我买了一本英文书,和中文的对照着看。这样又花了一个多星期。相当于前后看 了两遍,觉得已经理解了一些皮毛,至少知道什么叫做通货膨胀,什么是 GDP,心里那个自 豪啊!不过问我什么是 ISLM,还是不太清楚。尤其是长期、中期、短期,以及各种学派的 观点,更是糊里糊涂。不过实在没有多少时间在这方面耗,我只能转移阵地了。这个时候已 经进入九月份了。 老实说,宏观经济学一点都没有看明白,尤其是里面的精髓,一点都不知道。另外,不 同学派之间的基本假设、基本分歧、对经济变量的解释方法,完全都不懂。甚至,我对短期 和长期也没有搞清楚。 我对宏观经济学的自学效果有点失望, 不过只能靠以后的时间再补充 了,眼下的任务是看专业课书籍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暑假开学了。我把物理课都退掉了,选了经管学院的课程――公司财务(2) , 投资学,证券投资学,货币银行学,保险学。另外还有一门外语课,一门体育课。保险学本 来不想选,可是学校有最低学分要求,不选这门课就不够这个要求,所以只好选了。事后想 来,我完全有理由暗自庆幸。因为光华考的课程我基本都选了,这对于我的专业科考试很有 帮助。无形之中,这增加了我的信心。 考研,宏观地看,就有了战略思想和眼光。如果是“井底之蛙”般的眼见,自然短浅,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有可能盲目地看书,以为看得多就好。 “多多益善” ,就像宏观经济 学中的变量决定一样, 是有条件的, 一定要搞清楚某个结论的适用范围。 与其在量上下功夫, 不如在质上动脑筋。谋求量上的多,无异于在菜市场上讨价还价,生怕别人缺斤短两,最后 很有可能被算计, “机关算尽太聪明” 曹雪芹先生早就料到了。 , 谋求质上的提高, 才是根本。 现在都讲究以质取胜,所以要与时俱进了。考研无外乎那么多知识点,写在纸上,费不了多 少墨水纸张,看得见摸得着的就那么一点点。看得再多,无外就这么一点东西,只不过换了 包装纸, “新瓶装旧酒” ,到底是想买瓶子还是买酒?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讲法,但是就知识 的角度来讲,新鲜的并不多。再者,看书也有时间成本不是?学经济的还是要懂一点经济学 思维的,考虑一下什么是机会成本。看一本厚厚的砖头难道没有机会成本吗? 还是应该把时间有效利用起来。左一遍右一遍地看不同的人写的大同小异的东西,不如 仔细回味一下,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有剩余时间可以投资到别的学科。 4.投资学 接下来看的是投资学。最初看的是中国人写的一本投资学,看了一个星期,把基本的概 念和理论理解了,比如 NPV,CAPM,APT,EMH,看完了以后,我觉得自己的理解还不够,买了 一本 Zvi Bodie 的 Investments,将近 1000 页,非常厚,重重的。每天去自习,基本上只带 这一本书, 从头认认真真地读起, 读了 700 多页。 我可以说, 那段时间是我感觉最累的时候, 每天在老馆坐着,从早晨 8 点到晚上 10 点多,平均每天 100 页纸的速度。一天下来,头晕 脑胀。一个星期下来,一个汉字都没有看过,天天面对着蚯蚓状的字母。最后一天,我发誓 以后再也不这样干了。我还是应该培养对母语的热爱的。而且,打这以后,一看见汉字就特 别亲切!可以说,这一个多星期是我看书最认真最刻苦也最肯吃苦的时间。除此以外,从来 没有这么卖力气过。因为当时刚刚决定要考研,所以不顾一切地看书。当时知道自己的时间 不多,一定要下苦功夫,所以拼着命地看书。我仿佛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自由自在。书写 得好,非常优雅;表述非常清晰,容易理解;语言并不复杂,没有生词。当然了,整本书还 是被我跳出了十几个错误,不过都是小错,很多只是字母写错。我的印象中,英文书很少有 错,这本书应该是我见到的错误最多的了。不过并不影响阅读,相反,这让自己注意力更加 集中,不放过每一个错误。 读过这本书,我做了一些笔记,积累了很多英文专业课词汇,同时学到了一些分析方法。 我从最基本的投资环境学起,了解到了净现值,贴现,股票定价,债券定价,风险与收 益的关系,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因素理论,套利定价理论,有效市场假说, 二项式模型,风险中性定价,期权定价理论,实物期权。从这里,我真正地学到了金融学的 一些知识,这对我后来参加考研有很大帮助。虽然最后没有发挥出来,但是我坚信,付出就 会有回报。 学一本书,最重要的是掌握里面的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投资学,我想最重 要的概念就是风险和收益, 投资很大程度上研究二者的权衡取舍。 所谓的金融工具就是在权 衡风险与收益中得到运用。风险的降低是以牺牲收益为代价的。 除了风险与收益这条主线,最重要的几个概念就是:NPV, discounting, stock, bond, portfolio. 最重要的理论包括 portfolio theory, CAPM, APT, EMH, B-S. 学习中还要比较一下所学过的理论, 模型, 概念。 比如 CML vs. SML vs. SCL; 比如 CAPM, APT,B-S 的基本假设,以及这些假设之间的区别,以及那些假设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 的,那些假设可以去掉,那些假设可以改进,等等。 当然有机会还可以看看经典的文献,你会为 Sharpe, Ross, Markowitz, Black-Scholes 喝彩 的,他们的论文中体现的金融思想非常丰富,而且富有想象力。 投资学中很多东西,如果细细想来,都是很有思想。这让你感到非常震撼。金融市场上 的东西初看起来是那么的复杂,风险与收益是那么的不可捉摸,感觉就像一片混乱,没有任 何规律。可是经过整理和研究,这些复杂的东西竟然能够形成非常清晰的图像,真的让人感 到不可思议。 掐指算一算,自己花在投资学上的时间不多,我看中文书大概四五天,然后看了一个星 期的英文书,之后就是开学第 6 周左右到第 15 周每星期去上一次课,做了六七次老师布置 的作业。除此之外就没看过了。如果换算成小时,大概有 200 个小时左右吧。事实证明,我 的投资学学得很烂,很多概念、理论的本质东西都不懂,只是模模糊糊地记住了几个公式和 一些推导思路。 投资学看了两本书,一本中文,一本英文。这两本书都是好朋友。从学习知识的角度看, 基本够用; 从学习投资思想以及深邃深远的角度看, 可能不够。 就像品味 “深巷明朝卖杏花” , 如果认为这只是作者的一种猜测,感觉古人真有雅致,算是“勉强”能够欣赏,对于入门来 说,应该算说得过去了;如果能够读出一种苦味,好比“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 花》,那才是学出了味道。不过,我只是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就好象有人谈读《阿 Q 正传》 ” , 每一次感悟都与前面的有所不同,越来感悟越深。要想得到真谛,还需要思索。投资学里面 的东西的确耐人寻味。 5.公司财务 看完了投资学,我就转战公司财务学。我选了经管学院的这门课,叫做公司财务 2。也 就是说,上一个学期已经开过公司财务 1 这门课了。我选这门课也很提心吊胆,心想:万一 挂了怎么办?可是,我转念又一想:如果这门课都过不了,我还考研干什么?所以,义无反 顾,果断地选了这门课。事实证明,虽然前面落下了很多内容,可是拼搏一下,很快就跟上 了老师的进度,而且我觉得自己的表现不错,最后这门课成绩班上第一名,还是很自豪的。 毕竟自己不容易嘛! 不过我第一节课没有去, 还在老馆看投资学呢。 第二节课我要去的时候, 老师讲的东西我已经有点消化不良了,所以没办法,只好去去买教材和参考书。我先看 Stephen Ross 的 Corporate finance,fifth edition。英文的。不过,前面看的英文太多了,所以 实在看不下去,所以去海淀图书城买了一本中文的。然后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这本书写的 真好,所以我不是在看书,而是在欣赏。真的,后来有时间,我又看了看英文的书,里面一 个错误都没有! 我真的十分感慨。 这样的书才是真正对读者负责, 读者才敢相信书上的公式、 图表、推导。而有些中国人的书,错误真的太多,连最终的公式都是错的,弄得你自己都不 敢确定,只好找另外的书来参考。这种情况是最无奈的。老师指定的教材是 Brealey,and Myers,7th edition.我没舍得买第七版,因为要 118 块钱,即使在海淀图书城,最多也只能打 7 折,而且还要和老板费半天口舌,所以,我买了一本第六版,英文的,只花了 60 块。这 个时候,时间已经很紧了。因为我算计了一下,还要看货币银行学、金融工程(指定了一本 教材,但是我只看了一小部分,最后非常无奈地放弃,因为实在没有时间。这一点后面还会 讲到。,所以时间不等人,只好又去海淀图书城买了一本中文的,这一次也不嫌贵了,所谓 ) 饥不择食, 慌不择路嘛! 原价好像是 118 块, 好说歹说让老板打了 7 折, 然后兴冲冲地回来。 我还记得当时正在六教自习,看那本英文的书。但是感觉看的速度太慢,而且不如看中 文的理解更深刻,所以马上冲了出去,骑车到海淀图书城买了这本书。我还掐了一下时间, 刚好用了一个小时!买回来以后,我就匆匆地看这本中文书,翻译的还不错,里面的错误比 较少, 而且翻译的风格和原著差不多, 所以我看起来特别起劲。 那本书和 Stephen Ross 的 《公 司理财》 ,是我见到的金融类教材中翻译的比较不错的,讲解非常详细准确。读这样的书, 真的就是一种享受,你会舍不得放下书本,不停地看,直到 10 点半下自习的时候。我就不 断地对照中英文的 Principles of coporate finance,认真地把与老师讲的相关的内容看了最少 两遍(中英文各两遍) (当然,全部看完是不可能的,这本书英文版的有 1000 多页!我想我 大概看了 700 页的样子。还有一些内容感觉考研不大可能涉及,所以只是浏览了一遍) 。这 四本公司财务的书,中英文各两本,相互对照,是我看的时间最长的。大概从 9 月中下旬开 始一直到 11 月下旬期末考试(这门课程期末考试比较早,老师也是非常认真,尽职尽责, 这一点令当时很多选课学生都很感动。 )我在这门课上花的时间最多,也最零散,持续了将 近两个月,有时间就看一点,没时间就不看;想看就看一点,不想看就不看。公司财务方面 的几本书,我没有给自己任何的强制性要求,比如非要几天之内看完一遍之类。我是慢慢悠 悠地欣赏,就像晨曦之中雾霭缭绕漫步在青草依依的小路,心旷神怡,不用担心什么,权当 调节心态。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 Brealey, Myers。这本书是公司财务课的指定教材, 所以看得最认真,再加上老师讲课用英语,作业用英语回答,提问也要用英语,考试也要用 英语,所以把英文书和中文书都前前后后看了好几遍。这本书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还包括了 很多投资学的东西。另外本书很幽默,轻松愉快之中就学到了好多东西。比如“布雷利-迈 尔斯第二定理,第三定理” ,以及对这些定理的阐述,还有书上的小注,都很有意思。另外 书的结尾还总结了金融学最重要的理论以及重要的 open questions,使得你对整个金融学的 框架有了更好的了解。学习了一本书,最有收获的应该是合上书,自己思索一下书中内容, 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总结出自己的东西,加上自己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学懂。当然非 常遗憾的是,期末考试以后我就没有再看公司财务,而且直道考研前几天,一直没怎么看 过, 只是偶尔遇到什么不懂的地方,翻翻看看。其他的情况下,这几本书都被我放到了 书架上。事实证明这样做是非常不好的,而且专业课有两道公司财务原理的题目,我已经忘 了好多,只能凭着自己的印象胡乱回答了一些,感觉非常不好。而且我还记得第二道题目非 常的简单,其实换到公司财务期末考试以前,这个题目简直是小菜一碟,可是到了考研的时 候,我已经忘了一些基本概念,所以只能临时从头开始推导公式,用掉了两页纸,当时真是 又紧张又后悔。 Brealey, Myers 的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 涉及投资学的绝大部分内容,这一本书 看下来,相当于是两门课――投资加上公司财务。经管的这门课程开了两个学期,都没有把 这本书完全讲完,可想而知其内容有多丰富了。能够有机会看这本书,我感到很幸运。能够 选修这门课,我的考研之路也算是有了一个驿站,能够在课上听老师的讲解,同时休息一下 紧张的神经。 我觉得神经就像弹簧一样,承受能力也是有限度的,不能超过弹性形变的范围。在考研 这种大强度之下,外力太大,如果长期绷着这根神经,即便神经是钢筋作的,也会达到疲劳 极限,出现劳损、裂痕,最后即时修补过来,也会有创伤;所以不如把这根弹簧撤下来,歇 息一下。就像座钟一样,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停下来,罢一次工,等着别人再上一次发条, 这是很好的休息方法。不懂得休息,那么慢慢考研之旅将变得无比枯燥、苦闷,就像梵高, 虽然伟大,但生前却不懂得欣赏自己,不懂得节约自己,非要割下自己的耳朵,还要用火枪 瞄准自己的翩翩大腹。 6.货币银行学 看公司财务的同时我也在看 Frederic Mishkin 的货币银行学。不过坦率地说,这门课没有 很认真地学,书也没有认真地看,看得非常仓促,基本概念也不是很清楚。我买了一本中文 的和一本英文的,对照着看,但是由于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不是很好,所以看起来有点吃力。 而且 Frederic Mishkin 的书比较厚,不是非常系统,前后的章节联系并不是很紧密,而且太 过宏观,理论推导之类非常少,要理解记忆的概念非常多,所以学起来相当吃力,看了一遍 以后,没过几天,就忘得差不多了。货币银行学我只是零零散散地看的,每个星期看两次左 右,每次 4 个小时左右,加在一起看了 2 个月,到 11 月底。公司财务期末考试以后我拼着 命地看了几天货币银行学,然后就进入了 12 月份。 我不知道货币银行学哪部分比较重要,也不知道可能会出什么样的题目,心里面像是无 底洞,一片深渊般令人毛骨悚然。我只好漫无目的地看那本厚厚的货币金融学教材。按照内 容来说,无外乎金融体系,货币概念,中央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 币政策,利率决定,利率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汇率决定,金融市场等内容,但是要想学得 扎实,可不是“吃吃豆芽”的事情。张飞吃豆芽,算是小菜一碟;我要是吃起来,可能就消 化不良了。 小结 从重要性来看: 微观经济学最重要,从它占一半的分数就可以知道了。权重是硬道理。 投资学和公司财务并重。 (博迪和默顿还写了一本《金融学》 ,是个很好的入门教材。不 过如果看了投资学和公司财务就不必看这本书了。 如果说的客观一点, 还是打个比方吧。 《金 融学》之于投资学和公司财务,就相当于《经济学原理》之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处 理方法因人而异吧。 ) 再有就是货币银行和金融工程。如果前面的都掌握了,这两部分不看都没问题。 (嘘!注 意这个结论的假设。 ) 政治和数学复习 刚进入 12 月份的时候是我最矛盾的时候。 首先,我在时间上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从 8 月份到 12 月初,我的政治、英语一个字没 有看过,数学只是看了陈文登的书大概五六十页的样子,只看了极限、导数,连一元积分都 没开始看。而我的专业课也还没有看好。一是,没有做过题目,这是不太好的。虽然懂了道 理以后,不用做题也差不多,可是毕竟有风险。其次,我的货币银行看的效果很糟糕,可以 说合上课本以后,什么都不知道。里面的东西根本就不是理解性的东西,而是记忆的东西。 我的时间有限,不可能用来记忆,只能用来理解。再次,金融工程还没有看。而且我买了那 本书――约翰?赫尔的《期权、期货和其它衍生品》 ,曾经翻了翻,觉得公式推导很多,而且 挺复杂,我粗略估算了一下,知道自己肯定没有时间看这本书了,很是无奈。我想,专业课 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拖了四个月。这个统一战线太长了,不能再继续下去。 于是,我果断地作出了如下决定: (1)放弃英语,在临近考研的时候做几套模拟题,除此以外英语类的考研书一概不沾。 英语方面,我只买了一本英语单词的书,可惜没怎么看过。所以,我有好多生词不认识。但 是我不害怕,因为英语考的不是生词,而是理解和应用。我对英语还是很自信的,70 分肯 定是没问题的。而这对我来说基本上够用了。我之所以自信,有很多理由,其中最主要的是 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另外,我平时看了不少英文书籍,虽然对考研没有直接用处,但总还 是有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2)不能再看专业课了。至于期末考试,到时候临时应付应付就算了,毕竟期末考试和 考研题目不同,期末考试即使分数高,考研专业课分数也不一定高。所以考前突击两天就算 “对得起”期末考试成绩了。这个决定其实也是很冒险的。因为这一个多月的时间,给了我 足够的理由把学的专业课忘掉,当然也给了我足够的时间把它们忘掉。假如出了一道题目, 那可就惨不忍赌了。好在最后基本上没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算是捡了一个大便宜。考研以前 我一直提心吊胆,还是偷空浏览了一下这些东西,但是一头雾水,越看心越慌,所以只好作 罢,听天由命。假如我的时间再充裕一点,我肯定不会这样鲁莽行事,铤而走险。我在考场 上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近乎提笔忘字,足以说明决策上的失误。 (3)开始看数学和政治。时间分配大概是这样的:上午看政治,下午看数学,晚上看政 治。没办法,只能这样大强度地轰炸了。我放弃了所有的专业课,也放弃了英语,每天只看 政治和数学这两门。 事实证明这是非常苦的, 每天看完书, 脑袋里面都有点疼, 晕晕乎乎的。 可是,我坚持下来了。这段时间,除了 7 个小时左右的睡觉,以及吃饭,就是看书。 直到现在我还后悔自己花在数学、政治、英语上的时间太少,总共不到一个半月吧。 (元 旦的时候我感冒发烧,折腾了一个星期。当然这段时间也是非常难受。一方面眼睁睁看着时 间流逝,自己无心看书;另一方面不停地吃药,还要频频往医院跑。我生平第一次高烧 39 度 6,生平第一次打点滴。另外,为了写课程作业、准备期末考试,花掉了好几天的时间。 ) 在我发烧以前,上午晚上看政治,下午做数学题。在我发烧以后,1 月 10 号左右开始, 两种方案搭配着进行: (1)上午看政治,下午做数学题,晚上政治,回到宿舍每隔一天熬夜 一次,熬夜做一套英语模拟题; (2)上午看数学,下午和晚上看政治。总之,最后这一个多 月里,我每天花在数学上 4 个小时左右,花在政治上 8 个小时左右。前后我把任汝芬的序列 1 看了三遍左右,序列 2 的选择题做了两遍,马哲的选择题做了三遍(不是看) 。大题没怎 么看。最后还剩几天的时候,在数学上做了陈文登的 8 套模拟题,经典 400 题作了 7 套题目 (其中我专门破例花了一个下午一个晚上做了 4 套!当时真是怒了,怎么做都要错一大堆, 基本上在 100 分上下徘徊,最低的时候 80 多分,最高的时候也只有 120 分。尤其是中值定 理,基本上做不出来, 还有二重积分, 每次都出错。所以一怒之下,我拼着命地做了 4 套题, 直到最高的一次得到了 130 多分。虽然不算高,但是总算能够安慰自己的心灵了。 )另外还 做了 03,04 年的真题。总体看来,很多题目只能得到 90 分-100 分之间,只有那么两三次 表现稍微好一点,能够得到 120 分以上。主要是自己看得太少,一个多月,每天 4 个小时, 总共能有多少时间?而且我是看题目, 而不是做题目, 所以做起题目来错误百出, 总是马虎。 最后被打击的一点信心都没有了;而政治,还是拼命地看书,做序列 2 上的题目。时间真是 太紧张了。 直到考研前两天, 我的序列 2 上的题目才基本上作了一遍, 又回过头来看了一遍, 不过假如让我再做的话,还是要错很多很多。真的,距离考研还有两三天的时候,我用上面 的题目对自己测试了一下,单选题正确率不足 70%,多选题正确率不足 50%。当时真是心 惊胆战,怎么算计怎么觉得自己要栽在政治上。那段时间我经常叹气,埋怨自己为什么提前 不把时间规划好,为什么不分给数学、政治、英语更多的时间。 还剩一个礼拜考研的时候,我转战老馆。在那里,和同学复印了两份辅导班的材料。然 后就寄希望于这两份材料能够押到题。因为那个时候别人都在背问答题,只有我还在看书, 还在分析什么叫做资本有机构成什么叫做资本技术构成什么叫做资本价值构成; 还在分析三 个代表的核心是什么, 关键是什么, 本质是什么。 可想而知, 这种水平怎么能够应付考研呢? 所以当时真的急了。没办法,我知道还是要踏踏实实地看书的,做题,尤其是模拟题,或者 背诵一些长篇大论, 都是非常不现实的。 我当时这样为自己打算: (1) 只看短小精悍的论断, 类似十三大是在 1987 年,三个代表关键是与时俱进,本质上执政为民,核心是坚持党的先 进性,什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之类这样的话,其他的诸如和平崛起, 可持续发展,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一概不看。当然我后悔了,考研涉及到了一些这些东西, 让我不知如何下笔。不过我觉得在当时的情况下我的决策是最冷静的最切合实际的。 (2)世 界经济与政治这部分一概不看。虽然占 10 分,但是由于时间有限,而且投资太大,收入太 小,所以放弃。 (3)全力保住选择题,至于大题,用自己的话表达算了,没必要背诵标准答 案之类的精练的语句。所以我没有看过大题。 最后一个多月是我收获最大的一段时间,我把这段时间几乎完全给了数学、政治。其余 的嘛,准备期末考试用了三四天,病了一个星期(虽然卧床时间比较长,但是还是看了一点 政治。 这段时间没看数学, 因为脑细胞明显不够用, 看一小会儿就会头疼。 看政治还好一点。, ) 做了几套英语模拟题,平均 70 多分。 当时我最害怕的就是政治不及格。因为从当时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不可能 及格。我没有背过任何概念,而是在“浏览” 。因此,所有的概念都是模模糊糊的,只能做 到“眼熟” ,可是心里一点都没数。最后两个星期,周围的人都在背诵大题,什么 20 天 20 题之类,可是我还在慢慢地看任汝棼的序列 1。我最初打算把序列 1 看上四五遍,然后把序 列 2 上的所有题目都做上两遍,可是实在没有那么多时间。最后执行情况是:序列 1 看了三 遍(世界经济与政治没有看) ,序列 2 上的选择题做了 2 遍。但是错误率非常高。我在临考 试前两三天还在作选择题,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单选题错误率很高,达到 40%,多选题错 误率达到 50%;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单选多选错误率都不到 30%。我当时想:按 照这种成绩怎么可能及格呢?所以害怕得不得了。 最后几天的复习真的很盲目了, 虽然天天 看政治,可是没看的东西太多了,都不知道看什么好了。 这里不妨列一下我的数学和政治参考书。 数学: 1. 陈文灯 《2005 数学考研复习指南》 11 月份同学多买了一本送给了我,然后一直放 在书架上,偶尔看看。12 月份才开始正式看。不过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没怎么看,我只是 把所学课本看了一遍,觉得比较简单,就没怎么看。数学还是要看自己的平时积累的,如果 平时用得比较多,理解也还不错的话,真的不用花太多时间。 2. 陈文灯 《模拟题 10 套》都作了,是在 12 月初左右买的,但是那时候还没怎么复习 数学,所以翻开一看,基本上是天书。我每看几天《复习指南》就把这份模拟题拿出来看几 眼,检测一下自己的复习效果和复习进度,生怕自己进度太慢,看不完;也害怕自己看的效 果不好。看了一段时间,大概距离考研一个月, 《复习指南》还没看完,我就实在忍不住了, 准备牛刀小试,露露锋芒,开始做这份模拟题。没想到平均分只有 110 分左右。自信心受到 了很大打击。 3. 《经典 400 题 数学三》考研前一个多星期买的,做了 7 套,巨受打击,平均分 100 左右。很差劲。不过我考研时候的表现还是说得过去的,达到了 140。 4. 《一元微积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5. 《多元微积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浙江大学出版社 7. 《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清华大学出版社 这几本书,掂在手上,重重的。这是知识的重量啊! 我不喜欢做太多的题目,相反,让我看看书倒是可以。而且,只要把书看好,内容理解 了,做起题来就非常顺手,不用搞题海战术,身心疲惫。考研数学涉及的内容并不多,比起 大学期间学过的所有数学知识来, 连三分之一都不到。 所以如果大学期间对数学的掌握还不 错的话,就不必为数学伤脑筋。 政治: 1. 任汝芬 《序列 1》 2. 《序列 2》 3. 《序列 3》 4. 启航的一份模拟题,5 套。最后三四天,和同学一起复印的,简单看了两遍。 政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说法,而且大同小异,所以只要看一个人的就完全可以了。我选 择这三本书,是同学推荐的。所以就锁定了这几本书。由于从 12 月份才开始看政治,时间 比较紧,所以主要时间是拼命看《序列 1》 ,看了三四遍,到最后做了《序列 2》的单选和多 选,至于大题,比如辨析和分析题,我的想法是:凡是参考书上能够找到的题目,肯定不会 在考研试卷中涉及,所以我放心大胆地放弃了这部分内容。其实政治主要按照要点计分,用 自己的话表达,和用标准语言表达,差别不会太大。 (个人看法。 ) 我花在政治上的时间中,90%都用来看《序列 1》 ,剩下看了一点《序列 2》 《序列 3》 。 考前我对自己的政治分数忧虑不已,不过考后,我感慨道:三本书,足够了。只要看的 遍书足够多,就一点问题都没有。要对自己有信心啊! 考场征战 第一天考试基本顺利。 英语有点难,不过 70 分应该不成问题了。政治比较简单,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从考场出 来我就想,及格肯定没问题了。我当时真是非常开心,心花怒放。 (看,就这么点儿出息! ) 我不住地赞叹“功夫不负有心人” ,其实,我觉得自己运气真的很好,碰上了这么简单的题 目。 (当然这个简单是相对的。 ) 考研第一天结束的晚上,我开始温习了一点专业课的东西,主要是自己不太懂的地方或 者认为非常重要值得再看一看的内容――比如说博弈论的纳什均衡(纯策略,混合策略) , Stackelberg, Cournot, Bertrand 均衡,寡头,资本结构,期权等。事实证明非常有效。第二天 专业课一道 20 分的博弈论的题目就是 Varian 的《Microeconomics-A modern approach》 ,6th edition 中讨论的内容。连数字都没变!书上讨论得非常详细,我认真地推导了一遍,因此第 二天在考场上真是开心得不得了,很快就算出来了。算是帮了我一个大忙。因为做到这个题 目的时候还有 30 多分钟就要交卷了,前面还有两道大题没做,我非常着急。幸亏这个题目 非常简单,我飞快地做了出来,然后就去做前面剩下的题目。这道题是我感到最顺利的一道 题目,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一道题目能顺利地做出来。 第二天上了考场。考数学的时候,有点紧张。而且由于自己平时做题比较少,所以考场 上十分忙乱。勉强把题目做完,然后匆匆看了几眼,就交卷了。临交卷的时候,我瞟到了一 处错误,把 n 写成了 1/n,当时我一下子心都凉了。出考场的时候,我又发现自己错了一道 题目。这下我一点吃饭的心情都没有了,真是像泄了气的皮球。我在家乐福里面转来转去, (回学校太远了,就到家乐福转悠。毕竟外面太冷。 )一点心情都没有。心里不住地盘算, 如果再来一点错误,就彻底没戏了。 下午考专业课,很不在状态。由于很多专业课知识都是在 1 个多月以前看的,所以忘了 好多。好几道题目不会做,只能乱写一气。考完了,我估计了一下,觉得自己很有可能不及 格。因此垂头丧气,平生最失意的时候恐怕就是那个时候了,自己可能要埋葬另一年的青春 啊! (当然最后成绩出来发现刚好及格。真是一身冷汗。 ) 我的学习成绩很普通,所以在准备考研的时候困难重重。最令我难忘的就是自己紧张兮 兮的情形。我主要担心两个问题: (1)政治不能及格。为了保住及格成绩,我在最后一个多 月的时间里慷慨地每天拿出 8 个小时给政治, 而剩下的 4 个小时很抠门地给了数学。 当然这 也是我数学失误的原因。 (2)专业课不能及格。尽管看了 4 个月的专业课,但是仍然很没有 把握,十分担心。 这就是我准备考研的大概过程。至于一些具体细节,有机会再写了。 从物理到金融-我的跨专业考研经历 2(转)( 12:32:22) 分类:学习 标签:考研 微观经济学 and 黛玉 教育 我的书单 考研后收拾自己的专业课参考书,发现自己虽然看的书不多,但是却意气用事地买了好 多书。 (可以说,我家教所赚得的积蓄全都耗光了,花了大概 2k 吧)不妨列一下(括号里面 的星号表示极力推荐,星号越多,表示个人认为越好) : 1.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Gregory Mankiw 机械工业出版社(*****) 2. 经济学原理 曼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Economics Stiglitz(*****) 4.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Paul Samuelson(*****) 5. Macroeconomics Paul Samuelson(*****) 6.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a modern approach 6th edition Varian(*****) 7.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第二版范里安(****有的地方翻译不好。 ) 8. Microeconomics Analysis 3rd edition Varian(****) 9. 微观经济理论 瓦里安第三版(***翻译得比较糟糕。 ) 10. Microeconomic Theory Mas-Collel(****) 11. 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平新乔(据说“考光华必看” ,可是我没怎么看过。我觉得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a modern approach by Varian 足够了。如果想再深入一点,可以 看看 Microeconomics Analysis, by Varian。 ) 12. Macroeconomics Michael Parkin(***) 13. 宏观经济学 麦克?帕金(***) 14. 宏观经济学 曼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翻译得不太好) 15. Macroeconomics Gregory Mankiw(*****) 16. Macroeconomics Dornbusch(*****) 17. 宏观经济学 多恩布什(*****) 18. Macroeconomics Blanchard(*****) 19. 金融学 博迪,莫顿(*****) 20. Finance Zvi Bodie and Robert C. Merton(*****) 21. Investments Zvi Bodie(*****) 22. 投资学 博迪(*****) 23. Investments William Sharpe(*****) 24. 投资学 威廉?夏普(*****) 25. 证券投资学 曹凤岐 26. 货币银行学 米什金(*****) 27. 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Frederic Mishkin(*****) 28. 货币银行学 武康平 29. 货币银行学 姚长辉 30. 公司理财 罗斯(*****) 31. Corporate finance Stephen Ross(*****) 32. 公司财务原理 布雷利,迈尔斯(*****) 33.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 Brealey, Myers(*****) 34. Essential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Pinches(***) 35. 财务管理学 刘力 36. Financial Markets And Corporate Strategy Grinblatt(*****) 37. Intermediate Accounting Kieso(*****) 38. 会计学教程 徐渝青 39. Futures, options, and other derivatives John Hull(*****) 40. 期权期货和其它衍生品 张陶伟译 41. 国际金融 张陶伟 42. International finance Levi (*****) 43.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Madura(****) 44. Money and Capital Markets Rose (****) 45. 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Frederic Mishkin 46. 保险学原理 孙祁祥 47. 风险管理与保险 Scott E. Harrington 48.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Arthur Williams, Jr 49. Applied econometric time series Walter Enders (Wiley series in probabilit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 50. Introductory econometrics Woodridge(*****) 51. Econometric analysis (*****) 这些书摞在一起是肯定要倒掉的。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买这么多的书。不过现在看 来,我终于明白了,这些书所有权是我的,但是使用权是我的同学。这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情,终于觉得自己有点“价值”了――恐怕是自己的书有价值,不过我还是可以沾沾光的。 不亦乐乎! 几点问题 1, 经济学原理。本想不看这本书, 但是想了想,反正也不太难,干脆挑挑拣拣看上几眼。 看了以后感觉自己受益匪浅,基本指导了经济学,尤其是宏观部分大概研究的是什么内容。 这对自己还是很有帮助的,起码不会迷失方向。对经济学能有个一知半解,这一直是我以前 的打算,即使是没打算考研,我也这么想的,只是平时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专门花时间去学 这些跟自己的专业几乎格格不入的东西。 我也初步体会到, 经济学的一些理论令人感到振奋, 当然看了这本书,也产生了很多谜团。很多的道理感觉想不清楚,甚至前后混乱。这些困难 只好留到后来解决。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发现一些问题总是好事情。问题不断地解决的过 程就是自己不断进步的过程。 2,宏观经济学。这本书我是犹豫再三才下定决心好好看上一遍的。当时看了一下大概的 基本书目,觉得如果要学货币银行学,最好学一些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否则有的东西学起来 不知所云。于是,买了一本中文书卖命地看起来。但是一边看一边我就发现,这本书的翻译 真的太滥,很多东西读了好几遍都不知道说的什么意思,句子的表达也不符合自己的习惯, 尤其是有很多长句, 有的句子定语非常长, 真是让人愤怒! 我想这对我学习经济学非常不利, 肯定要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果断地跑到书店买了一本英文书。呵呵,英文书我可是看了不 少,所以拿起这样一本厚书(其实只有 500 多页,这在经济类教科书中算是小弟弟了) ,一 点不感到为难。当然,看英文书比看中文书速度上稍微慢了一点,但是理解起来并没有多大 难度,而且自己可以仔细体会作者写每一句话的意图。这样读书感觉真好,感觉就像与作者 交流,受益很大。总的来看,我现在已经养成了看英文书的习惯。我觉得翻译本添加了翻译 者的揣测,而且有的翻译者水平不高,或者不太负责,所以读这样翻译过来的书,并不一定 比直接读原版的书要好。而且读书不在乎速度,而在乎理解。尤其重要的是体会书中的经济 思想,推导过程。现在手头已经有了不少英文书籍,我正在学习欣赏这些书,希望从中能够 真正学到什么。 3,高级微观。本来我也打算好好学习高级微观经济学,但是能力有限。我从图书馆借了 一本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分析, 还借了一本马斯克莱尔的微观经济理论, 但是里面的内容有难 度,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加上时间有限,这种书看多了对自己考研不利。当然,从学习的 角度来看,多开阔一下视野对自己有好处,不过看这些书,往往迷迷糊糊,有的时候实在看 不出复杂的数学推导有什么意义,有的东西干脆就看不懂。所以,一方面影响情绪,一方面 打击自信心,另外,由于脑细胞有限,看完这样的复杂东西,再看其他的书籍就显得力不从 心,动不动打哈欠,犯困,心不在焉。所以,经过一番权衡,就没再看高级微观经济学。 4,微观经济学十八讲。据说这本书是光华考研必看,而且 bbs 上很多人都说这本书很不 错, 对考研很有帮助。 但是我看了一下, 这本书里面用到了太多的数学知识, 数学推导太多, 经济学意义基本上被忽略掉了,只剩下干巴巴的数学推导。个人认为,学习微观经济学最好 掌握里面的思想,至于数学,这是工具,在准备考研的时候没有必要为了学习微观经济学就 去死抠里面的数学。其实这些数学也并非多么高深,只是用在经济学里面,由于自己的水平 有限,不能体会二者结合的妙处,有的时候完全不懂为什么要如此引入数学工具。其实,无 论从本科学习还是考研都用不到这么复杂的数学推导。 还不如多看看基本的理论, 以及里面 基本的方法,感悟一下经济学思想,提高自己的经济学直觉。另外,这本书对自己的自信心 也有所打击,再加上自己时间不足,没功夫花很多时间在微观经济学上,所以只好放弃了这 本大家都说必看的书。 5,专业课习题。我不喜欢做题,而是喜欢看书。这么长时间学习物理的经验也告诉我, 做题只是对所学知识的检验, 说的崇高一点, 算是对已学知识的修修补补; 所得不好听一点, 无非是练练手,把一些理论颠来倒去的折腾,像是煎荷包蛋一样。所以如果做得太多,荷包 蛋就不叫荷包蛋,而叫“糊包蛋” 了。知识学得差不多了以后,题目做起来就基本上顺手了; 即使不能顺上,也能上手。再加上自己本来就没什么时间做题――看书都还来不及呢,何暇 做题哉?兀的不是罔煞苦心浪费时间也么哥?时间不足的话, 看书就足够了。 而且说不定出 的题就是书上讨论的内容,比如这次的微观经济学中的博弈论题目。不过如果有时间,还是 要练练手。其实只要在看好书内容的基础上“牛刀小试”一下,就足够了。题目是无穷的, 知识是有限的;题目是变化的,知识是不变的,要以不变应万变。知识为重,做题次之。 6,英语。这是我的遗憾,也是我的痛。自我感觉高中时英语学得还不错,可是进入大学 就忽视了英语学习,因此大学时完全是吃高中的老本,就像地下的石油,不断地开采,而不 能创造出来,则必然会有枯竭的时候。由于考研时间比较紧,我根本抽不出来时间看英语, 于是无可奈何,放弃了英语。其实真的很舍不得。我知道这样做肯定没法指望英语得到一个 比较高的分数, 对于自己会有不利的一面。 可是, 英语这东西确实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提高的。 与其花大量时间提高英语成绩, 不如多花时间看专业课。 毕竟我要保证自己能够专业课及格。 而这对我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没能把英语提高的一定的高度来重视它, 这是我的最大遗憾。 大学生活可以说是多彩的, 也是忙碌的, 但是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专业课上, 或者上网方面, 忽视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重要的是能够用它进行交流,可是现在让我即兴说上几句问候 的话都说不上来。 7,数学。哎,这是大一的心痛,永远的创伤。数学是我进入大学后遭受的巨大打击和耻 辱。本科四年从来没有收到过这等奇耻大辱。没想到栽在了数学上。好在后来我保持了头脑 清醒,一步步补偿了前面的不足。大一是我永远的痛,每一点痛苦我都铭记在心。那段时间 几乎事事不称意,遇到了很多困难。心理受到了很大打击,当然另一方面来讲也锻炼了我的 心理承受能力。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 我愿意再来一次大一那样的生活, 我将勇敢地站起来, 面对一切困难。我想,经历了那段比较痛苦,比较揪心的经历,我变得成熟了。懂得了面对 困难,懂得了珍惜每一次机会。我深切地感到,机会转瞬即逝,不好好争取,就只能眼睁睁 看着它的离去。其实本来并没有那么多的痛苦,只是自己没有进行认真的反思,任凭事态发 展所致。一切的悲剧都有其根源,最重要的恐怕就是自身的原因。我们可以寻求客观原因, 可以找出好多好多这样的因素,但是追根究底,只能在源头,只能是自己的错。所以摆脱一 切困难最主要的靠自己。而自己是最靠的住的。带着对数学的一丝恐惧,我义无反顾地参加 了考研。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在短短的一个半月里,我要全力拚数学和政治两 门课程,两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这两门课,对那些事先早有准备的人,到 12 月份恐怕早 就胸有成竹了,而对我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所以每一分钟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的宝贵,容 不得浪费。 而且越到后来, 距离考研越近, 时间越宝贵。 尤其到了最后我更是不敢丝毫大意, 抓紧每一分钟时间。因为知道最后一天我还没有多少把握,还在拼命地看书做题。我有太多 的东西没有看,自己看的东西太少,做的题更是少得可怜。我甚至还没来的及开始锻炼自己 做题仔细谨慎的习惯,仍然像平时那样没有任何顾忌,到最后考场上,手忙脚乱,这才悔恨 不已。确实,这么短的时间,每天只有不到 4 个小时的时间看书学,这样看了一个多月,只 能算是临阵磨枪,我连当初的课本都没有看完,上面的题目更是一道都没有看,考研的书籍 只有可怜巴巴的 1 本复习指南,还没看完这本“唯一稻草” ,就匆匆做了 17 套模拟题,然后 匆匆上阵,很多题目还没来得及见识一下。 特别感受 对于考研,我有几点特别的感受。 1,提心吊胆。这一点在前面已经多次提到,不过我觉得说的还不够淋漓尽致。我的担心 有好几处: (1)时间没有安排好,前面看专业课的时候,觉得时间多得很,所以没有真正抓 紧时间,时不时地我还出去和同学腐败腐败,我还去了湖南一趟,那次还挺爽的,不过却为 以后买下了伏笔。 早直到后来如此的紧张我肯定不会花这么多的时间去干与学习没有多少关 系的事情。 (2)我对自己的身体担心。因为在考研以前我的身体状况非常好,一年到头都不 会感冒一次,这主要与我平时游泳、跑步锻炼有关。但是考研那段时间,我放弃了几乎所有 的体育活动,只是每个星期打一次乒乓球,除此之外,天天埋头在教室里看书,所以终于在 元旦的时候盯不住了,高烧了一场。 (3)为考研失利担心。这一点自然不必说了。 2,假如再多给我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好了。如果那样的话我就会准备得很充分了。可惜这 是不可能的了。要知道,7 月份的时候我把我弟弟接了过来,玩了两个多星期。然后我们一 起回家呆了几天。我真正的准备考研就是在我从家里回来后。我先是思考要不要考研,犹豫 了一段时间决定先看看书,走着瞧。 3,犹豫。考研过程中,我一直在犹豫。我的这次考研经历挺冒险的。尤其是在数学、政 治、英语的处理上,我想应该有战术上的失误。所以,每当做出一个决定,尤其是放弃某门 课程,放弃这本书的时候,我就会做心理斗争。有的时候相当激烈。当然,最为激烈的还是 要不要考研。为此,我一点都学不下去,我找同学聊天,还去了一趟心理咨询中心。我还记 得心理咨询老师说过的一句话: “有的时候你的行动是对你的将要采取什么决策的最好回 答。 ”因为那个时候我正在看专业课的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所以我想了一想,再结合其 他方面的考虑,决定要考研。后来放弃金融工程的时候,我也很为难。不过,实在是时间有 限,为了更好地利用时间,降低风险,我放弃了那本厚厚的数学推导比较复杂的书。 这条路是我自己选择的,所以我要承担所有的风险。事实证明,我在考研过程中,基本 坚持了自己的方向,虽然遇到不少困难,但是没有放弃。如果我考研成功,应该是上帝对我 的毅力的一种奖励吧。 信心 这是一个很不好说的题目,也最容易产生歧义。 “信心” ,如果把它当作一个物理量的话, 那更倾向于是个广延量,而不是强度量。而且,这个物理量有它的取值范围。取值过高,就 不再是信心,而变成了另外一个量“骄傲” ;如果取值太低,也将不再叫做信心,而叫做另 外一个物理量“懦弱” 。 还是保持一定的信心,不然,就没有了考研的意义。如果觉得自己不能靠上,干吗还要 费心劳神地与那么多人竞争,分一杯羹呢? 但是不要太过自信。否则容易自我感觉良好,学习起来会觉得这些东西并不难,不用怎 么看就能明白。这是非常危险的。 毅力 考研,与其说是脑力活动,不如说是体力活动。当然这有点夸张,不过却道出了考研的 真实一面。在我看来,考研就是每天早晨 8 点起床晚上 12 点到 1 点睡觉,每天两顿饭或者 也可以是三顿饭,其余的时间就是坐在自习教室,端起书本,看书、演算、做笔记、思考、 比较。由于耐心是有限的,难免会产生烦躁情绪,这是很正常的。有的时候,看的东西比较 复杂, 自己不能理解; 或者自己没有休息好,看书效率不高,容易走神;或者看得时间太长, 头晕脑胀,大脑仿佛饱和,不能再“溶解”新的知识;或者连续征战一段时间,处在疲劳期, 有些脑力不支。这些都会导致自己烦躁不安,不想再学下去。于是,很有可能合上书本,往 桌子上一摔,长叹一口气: “不想学了,考研真没劲。 ”或者“下辈子一定保研,再也不考研 了! ”或者“今年考不上的话明年也不考了! ” 这个时候,是真正考验自己的时候。忘了是哪位伟人说过: “态度决定一切。 ”没错,如 果天天持这种态度,那么这个研究别考了,这个舞台最终肯定不属于你。在这个时候,可以 略微放松一下,然后再投入奋斗;也可以要咬牙坚持,说不定很快就能进入状态。这两种办 法我都试过,如果其中一个不行就换另外一个方法,总之一定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 太悲观。 要有毅力。在最困难的时候,绝对不能泄气。而且考研这个大方向一定要把握住,坚决 不能动摇,否则前面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 调节 心态调节很重要。哪有几个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 有时候,不免牢骚两句不公平之类,大有蒲松龄先生在《聊斋志异》所表达的那样: “频 居康了之间,则须发之条条可丑;一落孙山之外,则文章之处处皆疵。“古今痛苦之人,卞 ” 和唯尔;颠倒逸群之物,伯乐伊谁?” 当然,诉苦算是一种,不过还是要诉诸外物比较好。 比如看看电影,看几场比赛。当然,肥皂剧之类就不必了,太牵肠挂肚,而且往往很吊 胃口,上钩就麻烦了。 我在疲惫不堪的时候,就看看自己感兴趣的文学类书籍(我的箱子里有好多啊!有时候 都不得不感叹自己败家)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么在自己孤立无助的时候,潦倒颓废的时 候,可以发出求救信号。这时,往往能够躲到一个避风港湾,养精蓄锐,重整旗鼓。粗略算 来,其实看的东西还是不少的。不妨列举一些。 1. 《唐诗三百首》只是看了绝句部分,读了很多遍。背诵了几首,很有收获。 2. 李敖《北京法源寺》 。我被谭嗣同深深感动了。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诗我苦苦吟诵了上百遍,已经滚瓜烂熟了。 3. 《窦娥冤》很受感动。高中课本节选的内容,应该是这本书里面语言最好的部分了, 不过当初学的时候搞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4. 《西厢记》早在读《红楼梦》的时候,就知道黛玉和宝玉一起读“这种不正经的书” , 果然是本好的不能再好的“不正经的书” 。 5. 《牡丹亭》黛玉的“良辰美景奈何天” ,让我对这本书充满幻想。语言很好。 “如花美 眷,似水流年” ,让人不禁要感慨“年来年去是何年” 。再想一想黛玉葬花,无意中听戏的情 节, “怎是一个情字了得” 。 6. 《笑林广记》还算不错的笑话书,高中的时候有同学看,我也听了几则笑话。自己耐 心地看了一遍,发现很多笑话都已经“toooooooooold” 。 7. 《成语故事》有点幼稚,不过看看也好。考研的时候,这种书都算好书。可以说是救 命稻草了。有时候在图书馆仔细腻了,看见别人拿着报纸,心里痒痒的。 8. 《读者》很长时间了,一本都没有缺过,必买。我是《读者》的读者,忠诚的读者。 很不错,好多文章都能引起你的共鸣。 9. 《文徵明行书滕王阁序,西苑诗》虽然我不懂书法,但是看看这些东西也很受陶醉。 练了几天字,不过没什么长进。周围的同学见我光顾练字,不去自习,都问我是不是不准备 考研了。哎,有些兴趣可能对自己有负面影响的。休闲一下也好,只是不能太过头。 10. 《红楼梦》这本书看了好几遍了,百看不厌。考研的时候,有时间也要翻一翻。自 以为这本书是四大名著中最好的。 11. 《桃花扇》写得也很好,不过只看了一点点。从我读的感觉来看,觉得比起《西厢 记》来,这本书有点差距。不过已经非常好了,很喜欢。以前看电视剧《秦淮河》 (大概是 这个名字) ,对四大名妓的经历、结局都感慨不已。不过电视剧好像篡改了很多内容。 不得不承认,在考研这样的疲惫状态,这样的书的吸引力,比起任何的考研书都大。所 以我虽然名义上用这些书调节自己的心态,让自己不要太累,不过确实做得有点过头。经常 是整个晚上整个晚上的看这样的书。比如《西厢记》 《读者》 《牡丹亭》之类,一看就是好几 个小时,头晕眼花。 我说这些的目的只在于:懂得休息。蛮干是不行的,光靠激情是不行的,方法很重要。 必要的时候,喘口气,总结总结前面的复习方法、进度、感受、效果。 另外,我为自己准备一个备忘录,每天干了什么,大概写下来。遇到不顺心的事儿,记 录下来;浪费了多少时间,记下来;效果如何,记下来;对前面的复习有什么建议,以及后 面应该吸取哪些教训,都详细地记录下来;短期计划,如每个星期的计划,长期计划,如每 个月的计划,也要制定一下,避免盲目。必要的时候,为了考验自己的毅力,给自己下达一 些指标、任务,一定要完成,这也是很能提高自己的生产力的。 平时累得要命的时候写写日记,放松一下;尤其是心情不好处于低谷,就更是一个好办 法。写日记的过程就相当于诉苦的过程,倾诉之后,就可以长舒一口气。 感想 考研过程中,我写了不少感想。有的充满自信,有的踟蹰不已。不妨列举两三个。 1.风雨无阻(有了考研打算) 暑假快开学了,一直没回家看看。真是愧对那首走红的《常回家看看》 。带着对家的仅存 的一丝眷恋,怀着对不知道人生轨迹朝向何处运动的感慨,我懵懵懂懂回去了一趟,没有目 标。先是在同学家里住了两天,然后匆匆回家。在家里只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起来拍拍屁 股就走人了。回想起来真是让家里人心寒――翅膀硬了就不顾家了! 我回家的时候揣着一个问题――今后的路怎么走:是过猪一样的生活(保研) ,还是狗一 样的生活(工作) ,还是猪狗不如的生活(考研)? 我从家里回来的时候又揣了一个问题――是生活选择你还是你选择生活? 进退两难,不知道何去何从。 人生一旦到了叉路口,就不敢掏出硬币轻易一掷。于是,冥思苦想,上下求索,求天问 地,以期正果。 没有目标的生活是苦恼的、无奈的,好像离群索居,没有依靠,孤独寂寥。 投石问路之后,终于决定做那猪狗不如的生活了。这就是人生啊!轮回之后,仿佛又过 上了高三的日子! “心若在,梦就在” ,刘欢如是唱到。 “拿出勇气为了理想飞奔”《三个火枪手》给人震撼。 ,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真是义无反顾! “让自己对得起美丽寓言,天降我在天地之间,总有故事让后人看” 看透了的人生也就不足神秘了,看破了的红尘也就不值得鞍前马后尾随。人总该有点追 求的,总该付出点责任,拿出点勇气,干一点事情,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与其嗟叹,不 如实干;与其追悔,不如敢为;与其胆怯,不如壮烈! 坚持下去,哪有失败?失败往往源于犹豫,往往由于自暴自弃。 于是,也像陈胜吴广那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般的慷慨,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一路无话,从容独行。个中冷暖,刻在心中。 见过湍流的水横于眼前,几欲退缩;看过美丽的虹挂于长空,一腔豪情。 艰难苦恨,见得多了,也就不足挂齿,相反变得十分可爱亲切。路上总该有风景的,哪 怕在可怕的沙漠,一路走过,那风沙最终也变得可爱。 风雨无阻! 2.令人紧张的倒计时牌(还剩两个月) 还有六十多天就该考研了,心里紧张得不得了,学习效率不够高,而且经常不想学习。 要命的是还要上十五个学分的课程,很花时间。 感觉上时间被各种课程打散了。还有两天一门课就要结束了,正在准在期末考试。说实 话,心里还没有底,因为很多东西没有系统地看过,学过得东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北林业大学物理选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