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书里写关心热爱培养孩子 热爱生活的是谁直接报出的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平时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学习语文的?(生答:语文课)然而,学习语文还有许许多多的渠道,你们想知道吗
(板书课题:多种渠道学语文)
二、初步观察第1-2页的插图,根据地点把插图分为三类
1、家中:第1页的插图。
2、学校:第2页上面的两幅,第3页下面的两幅。
3、校外:第2页上面的四幅,第3页下面的四幅。
三、工分类指导观察插图
1、指导观察第1页上部和下部的一组插图。
(1)请同学们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观察,谁能说说图上分别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于什么;(椭圆形的图中是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手里拿着一份报纸,正在主持少儿节目。长方形的图中是一位小学生,左手拿着无绳电话,右手翻开语文课本,正在一边收听节目,一边向电台主持人打热线电话,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启发(收听广播节目、通过热线电话问疑解难是学习语文的渠道之一)
2、指导观察第1页下面的两幅插图,思考:这两幅图上分别是谁,正在干什么(左图是两位同学正在用电脑打字,右图是两位同学在聚精会神地收看电视讲座)
3、通过以上观察,你知道在家中同学们可以利用哪些渠道学习语文呢(收听厂·播节日、利用电脑、收看电视)
4、指导观察第2页上面的两幅图。
(1)请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看看图上分别是谁,在干什么,你是从哪甲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弄清图意;
(从圆形图上的麦克风、投影仪可以看出老师站在讲台前;同学们桌上的文具摆放整齐,书本还没有打开,可以看出老师正在给学生作课前谈话;同学们坐姿端正,专心听讲,可以想象老师的谈话很精彩,已经把同学们带进课文的情境之中)
(2)一节一节的语文课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主渠道,我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主要从课堂学习中来。那么,我们应当怎样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要做到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还应该养成坐姿端正、书本文具摆放整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这些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
5、观察第3页下面的两幅图;:
(1)指导观察插图,弄清图上分别有哪些人。在于什么,是怎么做的。
左图:人物--校长、三名小记者
地点--学校橱窗前
事情--采访
怎么做--用摄像机、手持话筒、做记录
右图:人物--兴趣小组成员
地点--教室
事情--猜谜语(或讲故事)
(2)指导学生说图意。提示:右图应安排好说的顺序,抓住中心人物的表情动作来说。
(3)同学们在学校里参加过语文学科的哪些课外活动呢这些活动对你学习语文有哪些帮助呢
学生交流体会,教师顺势小结: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这一渠道学语文,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才干。
四、课外延伸
学习语文的渠道很多,我们不光可以在课堂上学,在校园里学,还可以在家庭中学,在社会这个大学校、大家庭中学。除了书本上介绍的这些渠道以外,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其他的渠道。你想试一试吗那就请你在课后好好地开动脑筋吧!
1、从地点上看,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学习语文(板书:家中、校内、校外)
2、课本中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家中学语文的渠道(板书:听广播、用电脑、看电视)介绍了哪几种校内学语文的渠道(板书:课堂学习、课外活动)
二、继续观察插图
1、观察第2页下面的四幅图。
(1)弄清人物、地点、事情,然后说图意。
①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到工厂参观。
③同学们穿上小军装,参观军事基地,津津有味地听解放军 阿姨讲解武器装备。(引导学生适当展开想象,突出同学们热爱解放军的感情)
④少先队员深入农村,来到田头,挽起裤管,在农民阿姨的指导下学做农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进一步说出少先队员不怕
脏、不怕苦的精神)
(2)教师小结:同学们走出校园,融人社会,可以学到许多书 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不但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且要
做好记录和文字整理工作,让社会活动推动我们的语文学习。
2、观察第3页下面的四幅图。
(])引导学生说出整体图意:这四幅图的内容都是小学生在 图书馆借阅课外书刊的情景。
(2)逐一说出图意。
①一位小学生在图书馆查找书名目录。
②同学们在阅览室里阅读课外书报。
③同学们在图书馆的书架前挑选课外书刊。
④同学们从金陵图书馆借到厂自己想看的书,满意而归。
(3)教师小结: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 记载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无沦学习哪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课外阅读,学习语文更是如此。阅读课外书刊
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渠道,希望大家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总结与延伸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丈知道了哪些学习语文的渠道(板 书:社会实践、课外阅读)
2、上节课我们曾经布置大家思考学习语文的其他渠道,你们 想到了吗现在就请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吧!(提示从家中 学语文、校内学语文、校外学语文三个方面说。只要学生说的对学 习语文有帮助的就给予肯定,对说得较好的则板书在黑板上以示
以下内容尽量引导学生说出,如学生不能说出,可由教师 给出。
(1)家中学语文。
①网上学语文。
②与家人交谈,学习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
③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写观察日记,
(2)校内学语文。
①自办墙报板报,参加兴趣小组活动::
②留心校园生活,做有心人,积累写作素材。
(3)校外学语文。
①留心大街小巷中的字牌标语学书法。
②利用假期参加社区活动。
③发现有创意的广告,理解商家用心,学习语言技巧。
3、总结:“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和学习中处处有语文,只要 我们做学习语文的有心人,养成多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我们的语
文水平一定能不断提高,语文能力一定会不断增强!
一、看图导入,板书揭题
打开课本,翻到第4页,看看上面的图中是谁在什么地方于什 么。(图上是老师正在教室里给同学们讲课,讲解关于修改作文
的问题)好!今天我也来给同学们讲一讲修改作文的问题。(板书:文章不厌百回改)
二、理解“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意思
2、提示“厌”、“百”的意思,厌,满足。百,这里是虚指,表示 多次、反复的意思。
3、学生试说句意
4、明确句意:文章写好了,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
5、过渡:为什么说文章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呢
三、出示小资料(用投影片打出)
抗美援朝战争中,部队作家魏巍随;志愿军战士来到朝鲜。在朝鲜战场上,他每天都被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感动着。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来歌颂志愿军战土。在初稿中,他选用了二十多个感人事迹,后来,他对初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删去了许多内容,最后只选取了三个事例,分别从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三个方面歌颂志愿军战士。:文章改短了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就是有名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
1、学生讨论:魏巍为什么要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修改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
2、教师指点:魏巍最初选取了二十多个事例,当然都很感人;但由于事例太多,读者反而印象不深、所以他要反复修改,修改的结果,长的变短,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正说明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
3讨论:作家写作要修改,我们小学生写作要不要修改呢? (生答:更应该)为什么呢
教师指点:我们小学牛学习写作的时间不长,作文当然不可能一次就写得尽善尽美,当中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必须进行 反复修改。
四、继续观察第4贝下面的图
1、图上是谁在干什么?是怎么做的?
生答:图上是同学们在认真地修改作文。
2、图上同学们修改作文时右哪些习惯值得我们学习?(巩固 基本的学习习惯)
(1)坐姿端正。
(2)握笔姿势正确。
(3)书本、文具摆放整齐。
(4)专心致志。
五、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1、我们写好作文后应该怎么做
明确修改程序:先通读全文,再逐段逐句边读原文边修改。
2、发现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该怎么做
明确修改方法:用修改符号修改。
六、观察第5页的插图,学习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
1、教师提示:这是一位小学生的作文《小花猫》的一部分。 文章写好后,他在上面作了修改。
2、请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里面修改了几处,是怎样修改的。
3、请们一句一句地读,先读修改以前的。再读修改以 后的。想一想:小作者为什么这样修改
第一处和第六处:语句多余。
第二处:标点错误。
第三处:意思不完整,不连贯。
第四处:顺序混乱,应先写头部再写身体。
第五处:错别字。
4、刚才我们看了小作者的修改,想一想:我们自己修改作文 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呢
明确:(1)错别字 (2)标点不当
(3)用词不当 (4)语序颠倒
(5)语句多余 (6)词语脱漏等
5、你从小作者的修改中学到了哪些修改符号?你还知道哪些修改符号?
明确以下修改符号:
6、运用修改符号修改好作文后应该怎么办?
23&& && && && && && && && &
&&&&&&&&&&
&&&&&&&&&&&&&&&&&&&&&&&&&&&&&
1“”2“”
&&&&&&&&&&&&&&&&&&&&&&&& &&
“”“……”&&
&&&&&&&&&&&&&&&&&&&&&&&&&&&&& &
&&&&&&&&&& &&&&&&&&&&&&&& &&&&&&&
&&&&&&&&&&&&&& &&&&&
&&&&&& &&&&&&&& &&&&&&&&
&&&&&& &&&&&&&& &&&&&&&&
&& xīng&&& qū& &&& jīn
&&&&&&&&&&&&&&
&&&&&&&&&&
&&&&&&&&&&&&&&&&&&&&&&&&&&&&&&&&&&&&&&&&&
-----------------------------------------------------------------------------2[]
&&&&&&&&&&&&
&&&&&&&&& &&&
1010987654321O
10987654321
10987654321
------------
1&& &&&&&&&&&&&&&&&&&&&& 2&
3&& &&& 4&&&&
5&& & 6&&&&
&&&&&&&&&&&&&&&&&&&
&&&&&&&&&&&&&&&&&&&&&&&&&&&&&&&&&&&&
我读书、我快乐!阅读《上下五千年》
&&&&&&&&&&&&
&&&&&&&&&&&&
&&&&&&&&&&
&&&&&& “”
&&&&&& 2 81
&&&&&& 4“”
&&&&&& “”
&&&&&& ( 4 )
&&&&&&&&&&&&&&&&&&&&&&& &&
&&&&&& “”
&& &&&&1&&
&&&&&& 2&&
&&&&&& 3&&
&&&& 4“”
&&&&&& A——①
&&&&&& ④“”
&&&&&& B——①
&&&&&& ③“……”
&&&&&& C——①
&&&&&& 1869
&&&&&&&&&&&&&&&&&&&&&&&&&&&&&&
&&&&&& ——
&&&&&& “”——
&&&&&& ——1869
&&&&&& “”
&&&&&& “”
&&&&&& 2——
&&&&&&&&&&&
&&&&&&&&&&& &&&&&&&
&&&&&&&&&&&&&&&&&&&&&&&&&&&&&&&
&&&&&&&&&&&&&&&&&&&&&&&&&&&&&&
&&&&& &&&&&&&&&&&&&&&&&&&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2、认识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课时安排: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是最纯真、最令人难忘的岁月。上一篇课文,冬阳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今天,我们要走进《祖父的园子》,一起了解在那里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二、初读课文,自读自悟。
㈠、齐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
㈡、谈谈读后知道了什么?
三、感受我之快乐
㈠、师:课文中说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在园子里面转, 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呢
(板书:& 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水)
师:如果说祖父在园子里做这些事是干农活,哪“我”呢?读一读,看看“我”在园子里是怎么做的,用“——”划出来,并用心体会一下,觉得非常重要的词语,可以圈划出来。
㈡、生自读自悟,教师巡回
㈢、学生反馈,教师随机提问交流: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⑴你体会到什么?(淘气、调皮。)
⑵特别从哪个词体会到?(板书: 瞎闹)
⑶男女生赛读,体会我和祖父的亲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做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⑴、“我”在园子里做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到?(板书:乱钩)
⑵、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是不是特有趣?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体会天真,傻得可爱)
⑶、当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会怎么做呢?
★当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怎么做呢?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了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
⑷、这让你想起了哪个故事?(联系“小猫钓鱼”“小猴子下山” 体会有趣,你讨厌作者她吗?为什么?)
★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⑴“我”在园子里做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到?(板书:乱闹)
⑵、指导朗读,“下雨啰!下雨啰!”体会快乐。你又看到怎样的情景?
㈣、师:作者“我”在园子里又玩又闹,玩累了又去——嘘!
⑴、引读:我玩累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此时她正做着甜甜的美梦呢,她梦见了______ 
⑵、师:读到这里,你羡慕作者吗?为什么?(活得快乐,自由,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很可笑,和大自然玩闹,随心所欲。)(板书:自由
⑶、师:多么渴望这样的园子里的生活呀,这哪里是一座园子,分明就是作者童年的乐园(板书:乐园)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
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呢?我呢?我在园子里过得怎样?
二、融情于景,体会写法
 ㈠师:仅仅是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吗?园子里还有什么也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请你在文中找一找。
★出示第一自然段: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1)这些昆虫你喜欢吗?你最喜欢什么?
(2)作者更喜欢啦,这不她正得意地向你炫耀呢!看看作者怎么写出昆虫的漂亮?
①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
②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说蜜蜂是“胖乎乎、圆滚滚”的,课文中这样的词很多,你能找出来吗?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狗尾草“毛嘟嘟”的,说天空,是“蓝悠悠”的,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让你的眼前一下子就明亮绚丽起来。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
(3)指名读,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得意)你为什么这么得意?(美、生机勃勃)一起美美地读。
★昆虫是自由自在的,你还能找到谁也是自由自在的,引出第16自然段: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⑴哪些都是自由的?还有哪些是自由的?
⑵哪些句子哪些写法很特别?“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这几句把园子的生机勃勃写了出来。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感觉到很自然。
⑶这里三个短句结构相同,这叫什么?(排比句)她是一连用了排比句,来写一切都活了,一切都充满生机。
⑷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⑸师:这段中是围绕哪个词写的。(自由)
    假如我就是倭瓜,我愿意___就____;我就是玉米,我愿意___就___;我就是黄瓜,我愿意______就_______。这几个句子结构相同,写出了园子的无拘无束。
⑺园子里有那么多的东西,你还能替谁表达一下它们的心声
   我就是______,我愿意______就_______
⑻再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园子里一切景物的自由都在传达着我的自由呀!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呀。
⑼师:如果让你用这种手法写自己的童年,你写得出来吗?
&用上“要……就……,要……就…… ”来写“我”的童年生活。写出童年生活的快乐。交流:①我的童年是快乐的,我要吃黄瓜就吃黄瓜,哪怕吃了一半就扔了也没事;我要摘花就摘花,摘了三四朵戴在头上;我要拔草就拔草,把狗尾巴草当作谷穗留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了也没有人责骂;我要浇菜就让我浇吧,把手往上一扬……②我要下种就下种,我要栽花就栽花,我想一会儿捉蝴蝶就一会儿捉蜻蜓……就让我尽情地去吧,累了就躺在地上,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我的心也蓝悠悠的,又高又远。③我的童年生活是自由快乐的,我想捉蝴蝶就捉蝴蝶,我想吃黄瓜就吃黄瓜,想摔跤就摔跤,想睡觉就睡觉,我想捅蜂窝就捅蜂窝,倘若被蜜蜂叮了一个包,也没有人管四、品悟祖父之爱。
㈠那么是谁给了“我”这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呢?(爷爷)
㈡想一想这是一位怎样的爷爷?(勤劳──培育庄稼,慈爱宽容──从不责备。)
㈢文章中有好几处写到了祖父的笑,请看课文插图,你从祖父的笑中读到了──。(笑中的慈爱、包容、呵护。)
㈣师:我做错了事,祖父非但不骂我,反而耐心地告诉我。作者在园子里能这么玩,这么闹,都是因为有这样一位祖父,一位疼爱她的祖父。有了祖父的爱,这座园子才会充满生机,充满乐趣,所以在我眼里──-再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㈤你觉得作者在这样一个园子里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幸福)
㈥这是一座乐园,更是一座爱园。(板书:幸福& 爱园)
三、总结全堂,导引课外。
㈠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一样的,作者的童年是幸福的,因为有他的祖父,作者小时候妈妈很早就去世了,爸爸因为她是个女孩,不喜欢她,只有她六十多岁的祖父疼爱她,所以,长大了后她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时候,她就想到了祖父。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祖父,才有这样一个园子;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祖父、这样一个园子,才有我这样一个童年生活。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是不一样的,祝愿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快乐自由的童年。
(二)好文章是需要你用一辈子来读的,《祖父的园子》就选自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相信将来的某一天,你读完这本小说,再来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你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1、用钢笔描红。   
2、读一读,比较各组词中加点字的声调
  3、读一读对韵歌。
4、给下面的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5、熟记12个成语。
6、读背小诗《问到底》
7、口语交际:给家乡环保提建议8、学写毛笔字。
口语交际:给家乡环保提建议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习题二~四题
[课外]& 册
        &&&&&&  第一课时
1、用钢笔描红。
2、轻声的读法,正确区重音和轻声。
3、读一读对子,培养语感,理解对子的大体意思,并对对子。
4、加标点,学习顿号的用法。
一、第一题
1、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读贴,注意这句话中每个字的笔画各布局。对重点字进行指导
反馈、评点、强化训练。
二、第二题
(1)分小组读读议议,比较各组词中加点字的声调有什么异同。
(2)讨论完后,请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说说讨论的结果。
(3)请同学读一读,注意把轻声读好。
(4)再让全班同学读一读。
三、第三题
(1)自由读一读,标出自己读得可能不够准确的字词。
(2)让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或请教别人解决,也可以查字典解决。
3)理解后再请同学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清丽雅致的校园生活情味。
四、第四题
(1)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做到读正确,读通顺。
(2)用铅笔给这两个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3)分小组讨论正确答案。
(4)指导,归纳,总结。
(5)读一读。
今天妈妈从超市里买了苹果梨子香蕉等水果
要开学了我来到商场的文具部买了尺子铅笔橡皮盒等崭新的文具
             第二课时
1、熟读成语。
2、读一读《问与底》这首小诗,理解诗意。
一、第五题
(1)请学生读成语,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2)纠正读得不正确的成语,尤其注意“白璧微瑕”和“差强人意”这两个成语。
(3)再请学生正确朗读。
(4)让学生说说这些成语中自己已经大体理解的成语的意思,也可提出不理解的成语请教别人。
(5)让学生自己再读读,找找这些成语有哪些共同之处。
(6)齐读成语,读出成语歌的韵味。
二、第六题
(1)指名读小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讨论这首小诗的意思。
(3)理解诗意,再请学生读,听听他是否读得好。
(4)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给家乡的环保提建议。
一、课前准备
到生活环境中进行污染源调查,有条件的可延伸到农村和野外。
  (1)揭示口语交际话题:给家乡环保提建议
(2)学生自读课题要求。
(1)学生阅读书上的要求
(2)指导学生说说书上的要求。
(3)指名说说调查到的情况
(1)根据学生调查的内容,组成讨论小组。
(2)请小主持人来主持讨论交流。
(3)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4)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对大家说说调查到的环保情况。随机指导。
(5)学生交流发言。
五、强化。
(1)要求学生将调查的结果和建议加以整理,再当众说一说。
(2)写一份建议书。
19341019351025000193510
2ao& zheng&&&&&& &&& &&
5&&&&&&&&&&&&&
&&&&&&&&&&&&&&&&&&&&&&&
&&&&&&&&&&&&&&&&&&&&& &&&
&&&&&&&&&&&&&&&&&&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硕士――初中语文课程中的感恩教育_甜梦文库
硕士――初中语文课程中的感恩教育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初中语文课程中的感恩教育 姓名:李颖菁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学科教学 指导教师:莫道才 @ 初中语文课程中的感恩教育研究生:李颖菁 学科:学科教学 导师:莫道才 教授 年级:2005 级研究方向:语文中 文 摘 要感恩是需要我们继承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全人类共同推崇的优秀人生品质。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在今天似乎没有得到太多的传承, 中学生感恩意识正在淡化甚至泯灭,他们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回馈社会意 识淡薄。为此,党中央国家领导人及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向全社会发出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建设的呼吁,2005 年下达了《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 件;同年秋季,上海市教委推出第 3 版《中学生守则》 ,首次把“学会感恩”写进了中学 生守则;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把培养学生的人格放在首位。让每个中学生都学会感激,懂 得感恩,这不但对中学生人格的完善、家庭的和美,甚至对社会的和谐,都是大有裨益的, 值得大力提倡。 作为人文学科, 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此笔者就如何在语文课程中进行感恩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本论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问题的提出,指出本研究的内容、意义与研究方法,对感恩相关的概 念进行界定,并且指出感恩教育的特点,指出当前感恩教育的研究现状以及局限。 第一部分通过对初中语文感恩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造成当前感恩缺失的原 因有独生子女因素,社会环境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现状,家 庭教育的不足以及初中语文学科地位的降低等,从而制定感恩教育的目标。 第二部分主要是阐述感恩教育的内容以及感恩教育融会于语文教学的必要性。本部分 侧重梳理了我国古代、现当代以及国外与港台的感恩教育内容,并与国外的感恩教育进行 比较,从内涵的发展变化及比较中寻求值得借鉴的经验。 第三部分是对实施新棵标下的初中语文课程中的感恩教育寻求理论依据的支撑,并分 析了初中语文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容。 第四部分是对具体的语文课程实践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进行了探索,明确初 中语文教师可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引导学生知恩感恩,在阅读 教学、在口语交际和写作教学中对学生升华感恩情感,充分利用课外教学资源,探究实践, 深化感恩教育效果,升华学生的感恩意识,从而学会报恩、施恩。 第五部分是在初中语文课程实施感恩教育过程中对语文教师、语文教材的内容与编排 以及实施过程中提出几点建议。I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笔者在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另辟蹊径,从语文课程的角度 对感恩教育的渗透与实践进行探索。 文章在阐述感恩教育内容的时候, 能较系统地对古代、 现当代以及国外和港台的感恩教育的内容做比较深入的探讨,并且结合语文教材内容分析 了感恩涵义的变化;详细分析了语文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指出语文课程中 实施感恩教育的一些途径方法;最后,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对语文教材的 编排及内容、语文教师、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一些策略建议。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感恩感恩教育II AbstractThanksgiving is not only the traditional virtue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also mankind’s common outstanding quality of life. However, nowaday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al diversity, it doesn’t seem to be too much to pass on. The students’ thanksgiving consciousness is becoming less important or even dies out. They do not know how to thank, not grateful, and will not be moved. And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that they should give back to society becomes weak. Therefore, the leaders of CPC and educators call on the whole society to strengthen teenager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In 2005, the document “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called for the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was issued, as well as in the autumn of that year, the Shanghai Municipal Education Commission launched the third edi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de”, in which “ Learning to be grateful” was written for the first time. A new round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o cultivate students also gives top priority to the personality, making ever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e grateful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Thanksgiving is not a great benefit to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for students, the happiness for families and even social harmony. We should vigorously promote. As the humanities, language subjects in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has the greatest advantage. So, I do a deep study and explore how to conduct thanksgiving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There are several parts of this thesis. Introduction contains the presentation, contents, significance, methods of Gratitude Education,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its limitation. The first part states the causes lacking gratitude education, by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of Gratitude Education in the subject of Chines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The causes refer to the “ one child” policy;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market economy on students ; “heavy intellectual instruction, light moral education” such an education situation in schools; the shortage of home education and the low statue of Chinese learning in all subject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s. The second part contains the definitions of Gratitude, Gratitude Education , and Chinese Gratitude Education ; tel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titude Education; makes the goals of Gratitude Education in chinese learning in juniorIII middle schools; states the necessity of the mixture between Gratitude Education and Chinese teaching. The content of Gratitude Education is made clear in this part, especially in comparing traditional Gratitude Education with modern Gratitude Education, and in stating the Gratitude Educ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in HongKong, Taiwan, hoping to get some valuable experienc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Gratitude Education. Part three seeks the theory to support gratitude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Chinese curriculum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also analyzes the contents of gratitude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Part four explores the methods of how to carry out gratitude education during practical Chinese teaching and makes it clear that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can develop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being grateful by excavating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about gratitude education in Chinese textbooks, and promoting students’ emotion towards gratitude during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reading, writing and spoke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lso, teachers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resources to explore and practise, deepen gratitude education. Part five giv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content and arrangements of Chinese textbooks to Chinese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gratitude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curriculum. The creative point of this thesis is: after aborbing the fruit of others’ research, the writer explores a way for thanksging education from the point of chinese course. When expouding the contents of thanksging, the writer explores the contents of thanksgiving of ancient times and modern times, forein countries, Hong Kong and Taiwan in system. The writer analyses the change of thanksging contents. The writer also analyses the resources of thanksgiving edacation in Chinese course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carry out the thanksgiving education in Chinese class. At last, according to the writer’ own Chinese teaching practice, the writer gives some advice on the contents of Chinese textbook, Chinese tescher and implement procedures. Keywords: Chinese Curriculum; middle school student; thanksgiving educationIV 论文独创性声明本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示和作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 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日期: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 守此规定。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 引(一)问题的提出言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 、 、 晖”等经典词句正体现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与崇尚。可以说,感恩是中国五千年来文化积 淀的精髓,是需要我们继承的传统美德,也是全人类共同推崇的优秀人生品质。美国教育 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说: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 就是,愉快地、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 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感恩等” 。[1] 感恩作为人类的基本道德之一,绝不只是对父母的简单回报,它更是人的一种责任意 识、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在今天 似乎没有得到太多的传承,更不用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和丰富其内涵了。感恩一 词对有些初中生来说已经过时了。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初中生感恩意识正在淡化甚至泯 灭,他们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道索取,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 恩”情绪,正成为中学校园里的一股暗流。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与中学德育落实不够, 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 近几年来, 《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及中央电视台等重要媒体时常有关于青少 、 年感恩意识的缺失的报道。 2006 年,当身患癌症的“爱心大使”丛飞生命垂危的时候,曾经受他资助读完大学并 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竟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 年里他因资助 178 名贫困孩子而家财散尽, 11 而他病危住院还接到向他索要钱“你说要供他到大学毕业的,你这不是坑人吗?”的毫无 感恩之心的电话。[2] 2005 年 11 月 14 号,中国青年报报道了这样一则发人深思的案例:一位大学生沉迷于 上网,荒废了学业,父母苦曰婆心地劝导他,却引来他的反感、敌视,经年累月对父母“横 眉冷对” ,其母亲无奈、绝望之下,只好写信向孩子所在的学校求救。 2005 年 6 月份在沈阳发生了件令人心痛的事情, 岁的山东嘉祥打工青年韩磊在沈阳 17 丁香湖游泳时听见救命声,他游了 300 米奋力将在水中挣扎的落水者托出水而,在将落水 者送到岸边时,他却被突如其来的大浪卷得不见踪影而意外死亡。韩磊的亲人、事件目击 者和当地政府在为韩磊申报烈士时,唯独缺少获救者的证明,尽管当地报纸、电视等媒体 呼吁获救者站出来,但获救者至今没有露面。[3] 沈阳 84 岁老人王儒臣,13 年来,先后资助了 40 名贫困生完成学业,其中有 10 名成 为大学生。如今他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却从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的 来信,更别说来人探望了。[4]1 以上的事实让我们见到了一些人人性的冷漠,获救者不敢站出来,受助者不看望困境 中的恩人,他们将他人的资助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曾经资助过自己的人毫无感激之 情,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到痛心。对于那些知恩不报的行为,也引起了人们以及社会更多的 关注,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另一方面要勇于跟那些受恩者说“不” , 没有人有义务对那些心灵麻木、感情自私、不懂回报的人理所当然的付出。湖北省襄樊市 《楚天都市报》2007 年 8 月 22 日报道说,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 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 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因为他 们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 樊 5 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2008 年 3 月 2 日,奥运羽毛球冠军张洁雯 在她的博客的一篇题为《一封令我生气又无奈的信》里倾诉:她曾捐钱帮助一个学生订阅 书报,但由于没有及时收到报纸,该学生竟然以不满甚至威胁的口气写信给她:“请把报 纸给我吧,对了,还有 1.6 元的信封钱,请替我垫了。如果在 2008 年 3 月 1 日之前,不 见来信或报纸,我会再写一封信,但是寄到哪里就不好说了。”[5]受助的学生非但不感 激,还觉得得到帮助是很理所当然的。有人认为像对待这样的受助不懂感恩的学生,张洁 雯应该心安理得地吝啬。慷慨地善于捐助和勇于对索捐者吝啬一样,没有道德压力。 “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字样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 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发射出自身的温暖,也 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6]人应该学会关爱,学会感恩,这样才会赢得更多的爱,才会让自 己生活在充满温情的世界中。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结草衔环,动物尚且如此感恩多情, 何况万物之精华的人类呢?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知晓“饮水之源,知恩图报”的民族, 从韩信的“受人一饭,终生不忘”到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 爱得深沉” ,无一不溢满着赤诚的感激之情。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底下都有感恩的 因子存在,只是在平时的教育当中我们忽略了,没有触动,没有挖掘,而导致现在的学生 心灵残缺,造成学生情感荒芜、不懂感恩。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 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感恩缺失而导致的自私冷漠的个性不仅影响到个人生活态度和 人际关系,而且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青少年 的冷漠,国人回馈社会意识淡薄,已愈来愈引起人民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反思道德教育 中感恩教育的缺失。2005 年党中央下达了《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 设》文件,以及同年秋季,上海市教委推出第 3 版《中学生守则》 ,首次把“学会感恩” 写进了中学生守则,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把感恩教育列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之一。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生应该知道感恩,孝敬父母,尊重长者”,“知道孝 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孝敬父母和长者”,“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 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感恩教育从尊敬长辈、孝敬父母、2 珍惜生命开始,让每个中学生都学会感激,懂得感恩,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它 不但对中学生人格的完善、家庭的和美,甚至对社会的和谐,都是大有裨益的,值得大力 提倡。事实上,无论在古代还是在今天,我们的道德和道德教育中都不乏“感恩”的内容。 在以往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 我们更多地注重了意识形态的教育, 更多地培养中学生的政治信仰和远大理想,有意无意地忽视和弱化了“感恩教育” 。在今 天,对感恩教育的研究必须提到日程上来。 语文课程与感恩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特有的人文精神和感恩意识是一个重要的 教育资源。语文课中有大量的充满感恩意识的作品,它们以高尚健康的心灵去影响和规范 学生,向孩子展现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地捕捉、 挖掘、拓展这些素材,通过具体的课文,在充分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与能力培养 的同时,适时、适度、得体地渗透感恩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感化, 从而明白做人的道理,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通过学科教学以及课外实 践活动,让学生形成美好的情感,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品德修养,完善他们的人格,这 是作为语文老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恩教育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实际教学 中进行渗透式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的开发方面还处在摸索阶段,本人在这方面做一些尝 试与探索,期待有更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投入到这个研究领域。 (二)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本研究的内容 本文首先通过对初中语文感恩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揭示造成当前感恩缺失的根 源,从而制定感恩教育的目标;阐述感恩教育的内容以及感恩教育融会于语文教学的必要 性;从感恩内容的变化以及与国外感恩教育的比较中寻求值得借鉴的经验;接着对新课标 下的初中语文课程实施感恩教育寻求理论依据的支撑,并分析了初中语文教材中感恩教育 的内容;对中学具体的语文课程实践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进行了探索;最后,笔 者就语文教师、语文教材的内容与编排以及实施过程注意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策略建议。 2、本研究的意义 感恩教育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的途径的开发方 面还处在摸索阶段,需要更多的学者投入到这个研究领域。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 性,它决定了语文课程与感恩教育具有必然的联系。本文主要探究了语文课程教学里进行 感恩教育的必要性、梳理了港台地区以及国外一些国家进行感恩教育的一些经验,分析了 内地实施感恩教育的现状以及在语文教学中所做的一些探索,并就课程实施中要注意的一 些问题给出了策略性建议。这样的研究是对现有理论成果的检验,它将处于发展阶段的感 恩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做了尝试与探讨,算是抛砖引玉,期待有更多的语文教育工 作者作更深入的探究。3 (三)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 (1)采用文献 研究法,从教育学、教育社会学相结合的角度,阅读关于感恩思想研究的各方面文章、书 籍,并在深入理解基础上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从理论上明确了感恩教育的基本概 念、特点和主要内容,并结合语文实践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建议,将感恩教育渗透在 语文教学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个方面,并对此做比较深入的研讨; (2)采用观察 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观察初中生的日常表现,以及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感恩意识现状 并进行归因分析。 (3)采用比较分析法,对国外以及港台的感恩思想进行研究、分析和整 理; 再与我国的感恩教育状况相比较, 得出适合初中语文课程实施感恩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据史料记载, “感恩”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里,吴骆统傅: “乡赐之日,可人人 别进,问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其感恩戴羲,怀欲报之心” 。[7] 《说文》曰:“恩,惠也。从心,因。”恩就是恩惠,与仇怨相对。“感恩”一词出自 晋代文豪潘岳《关中》诗“观遂虎奋,感恩输力” ,亦取“感戴恩德”之意。 《现代汉语词 典》中把“感恩”一词解释为: “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 ”[8] 国内不同学者对感恩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感恩,就是在自己生存和发 展过程中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回报。 ”[9] “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 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的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10] “感恩是主体(人)对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表示友好并且试图回报;对自己生存和 发展的有利因素即是应当感恩的对象”[11]感恩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 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 在国外,感恩一词用“gratitude”来表示,它源于拉丁字根“gratia” ,意思是恩惠、 令人愉快的。 《牛津字典》对它的解释是: “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 这是关于感恩的通俗的理解,具体到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又有不同的解释。 如哲学家亚当?斯密把感恩定义为“立即和直接促使我们去报答的情感”[12]人类学则借 助 “礼物的精神” 来说明感恩, 认为感恩是礼物的归还。 [13]2005 年。 社会学家则认为 “感 恩不仅仅是道德强化物,还是一种传统美德” 。[14]2005 年。当今心理学界的共识为“感 恩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是受惠者在接受到施惠者的恩惠后在内心产生的一种冲动,它促使 受惠者为已受到的恩惠做出回报。 ”[15]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古今中外的人们对感恩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强调感恩的内心 体验,有的着重感恩的外在表现,但总体却又基本一致,都包含了“感激”与“回报”两 部分。因此,我们认为,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 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必须是由内而外的,发自内心的感激,是自然的 情感流露,是不求回报的,真诚的,而非强迫的,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迎合他人而表现出的4 虚情假意。这里所说的感恩,不是庸俗的私情义气,不是市场的等价交易,不是离开原则 不分是非的对所有人的感谢,而是一种在坚持原则、人格独立前提下的孝敬父母、尊重前 辈、报答恩人、坚守正义与人道。 所谓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 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 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16]我们 今天所要倡导的感恩教育,就是要重新唤醒人们知恩、感恩、报恩的美好人性。有了感恩 之心,就会尊重生命、善待他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 亲切,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生活之源也会 得到更好滋润,人的生命质量也能够得到提升,而这一切,也有利于学生责任意识、自立 意识、自尊意识的健全的主体人格的构建,树立崇高追求,陶冶高尚情操,进而营造和谐 社会。 语文感恩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和语 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活动。语文学科的性质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感恩是人 文精神的重要内涵, 对人们的精神领域有深远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弘扬人文精神, 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感恩教育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 和健全的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语文的人文性在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学使人成为人,是充满 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语文一直与感恩教育相连,不仅因为语文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 感恩内容,更因为语文教学开放灵动的教学过程为实施感恩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契机。 (五)感恩教育的特点 感恩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主体性。感恩教育的主体性就是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其作用,这 是感恩教育取得成果的前提条件。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育规律,确立其主体地 位,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地知恩、识恩、感恩,从而发自内心地以实际行动 报恩。可以说,感恩教育是一种主体教育。 2、道德性。所谓感恩教育的道德性,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感恩教育适用于 人们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一种道德教育。任何人均是道德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 出: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感恩教育也就是道 德教育,我们通过教育可以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备高尚的道德。 3、体验性。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一种体验。因此,就主要 倾向说,情感教育是体验教育。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才能获得对道德规范的理解,才 能获得对道德人生的意义、价值和幸福的体悟。从心理机制上看,当主体有了某种良好的 情感体验,他就会不断地在实践中创造引起这种体验的条件,也就不断的用自己的行为去5 创造满足幸福感、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等情感条件。学生在感恩教育中通过亲身感受, 培养他们热爱父母、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从而最终实现道德发展的知情行的合一。 4、实践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活动。感恩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大语文发展观也主 张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主动实践。我们可以通过办报、演讲等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提 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 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教育活动。 (六)当前感恩教育的研究现状以及局限 从 1979 年到 2007 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检索关于感恩、感恩教 育的文章共 326 篇,其中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9 篇;从 1976 到 2007 年在中国期刊全文 数据库上检索感恩、感恩教育共有 217 篇文章,而有关语文学科中的感恩教育的文章有十 多篇。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分析,教育界主要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一,关于感恩的一般理论论述,包括感恩、感恩教育的涵义、感恩与道德的关系, 感恩教育价值等。较早且较全面的是宁波师范学院的陶志琼在《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 的探讨》《教育科学》2004 年第 4 期)中对感恩教育的价值、内容、方法与手段及其实施 ( 感恩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感恩教育作为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 报德的道德教育和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品味有着重要意 义,进而对感恩教育的价值问题进行了探讨。任现品的《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孔 ( 子研究》2005 年 第 1 期)指出忠、孝、节、义构成中国的感恩文化的内容,忠为报君恩, 孝为报亲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从而使感恩意识逸出伦理道德领域进入政治经济 生活,感恩意识的最大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何芳的《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 义》《中国教育学刊》2005 年第 7 期)论述了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在我们的道德教育中 ( 不乏感恩的内容,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在以往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和弱化了感恩教育,使感恩没有成为众多青少 年自觉自愿的行动。而曲阜师范大学的张建平在《感恩教育:一种回归生活的德育实践》 (《吉林教育》2007/Z1)一文中,分析了感恩教育的内涵,指出了其三方面的特性:情 感性、生活性、实效性;把对青少年实施的感恩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三重境界分类为感恩 恩人、感恩大自然和感恩生命。 第二,对初中生感恩意识现状及原因的分析,以及提出培养感恩意识的一些方法。这 部分资料帮助我们了解当前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初中生感恩教育提供借鉴,对于进一 步实施感恩教育有很大的启迪作用。陈昌兴、刘利才在《当代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 危害及其对策思考》《青海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6 期)对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危害进 ( 行了分析,并就改进感恩意识的缺失提出一些思考对策。四川师范大学的张桂权在《感恩 意识与感恩教育》 ( 《当代教育论坛》 2006 年第 1 期) 一文中认为感恩包含 “识恩” 、 “记恩” 、6 “谢恩”“报恩”四个环节,并从父母、学校与教师的责任与作用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培养 、 学生的感恩意识。山东省临沐县实验中学高琪与教育局张锐在《感恩教育途径初探》《天 ( 津教育》2006 年第 12 期)从营造氛围提高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及时评价强化学生的 感恩体验、在参与过程中实践感恩行为等三方面对感恩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索。戴智明、 戴利民的 《关于新时期加强对青少年实施感恩教育的理性思考》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 年第 3 期)中从现实和历史的角度挖掘感恩教育缺位问题,从政府加大管理力度,学 校、家庭、社会多方配合,在生活实践中实施感化和利用高科技有效载体,如设置感恩 QQ 群、播放感恩广告等多方面进行感恩教育。政协委员于丹建议小学增加义工课拾起感恩教 育, “作为一个老师,也作为一个母亲,我特别希望能在小学增加义工课……让学生们亲 身体验比我们苦口婆心的说教有效果”[17] 此外,有的论文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感恩心理做了分析,并且指出在此种心理基础上 进行感恩教育很有必要。如河南大学的刘建岭于 2005 年在他的硕士论文《感戴:心理学 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中对感德(感恩戴德)的心理进行了分析,感戴研究的积极意义表现 为:为利他行为研究做出了贡献;重视研究人的积极情绪;提出了一些有关感戴的理论; 重视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 用,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诚实待人,诚信做事。 第三,各地开展的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情况。感恩之心的失落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和 学校的重视,感恩教育现在已经被全体教育工作者所注意,今天,有关感恩的课题研究在 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这是让人感到欣慰的,也是当前中学道德教育的需要。目前,国内 很多机构和学校在感恩教育研究上作了很多探索,也有一定的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案。如上 海有关方面召开了“校本德育――感恩教育专题研讨会” ,并启动“感动我们的 100 个瞬 间”未成年人感恩教育主题系列活动,[18]“十一五” 教育科研课题上海黄浦区的《感 恩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与 2006 年颁布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上海市七 宝中学的《感恩教育与情感体验德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作为教育部重点德育课题也对此方 面进行探索研究中。据 2006 年 5 月 17 日《中国教育报》报道,江西省定南县在全县中小 学师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定南感恩教育课程化操作模式的研究和推广》科研课题, 被中央教科所列入“2006 年全国学校教育课题研究”的重点研究课题。他们进行了各种有 益的探索。在青岛开发区四中,学生每天都要完成固定的感恩作业, “今天有无给别人添 麻烦?今天是否有进步表现?今天你最感激谁?”等,这种把感恩、反思作业纳入未成年 人德育体系的做法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让学生学会反思,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加强 自律,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第四、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与探索。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少,大概搜 索到的只有十多篇。 较早的有福建厦门市大同小学的林姗姗在 《小学语文教学》 2006 年 02 期发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之浅见》,文中她认为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培养学生感恩的价7 值观。她将课本中的“恩”分为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利用感恩教育形成学生 的正确价值趋向;进行感恩教育可以通过筛选信息来知恩,通过情感体验来感恩,通过倾 诉衷肠来报恩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孙 冬雁在 2007 年第 2 期《希望月报(上半月)》上发表的《浅谈语文教学要渗透感恩教育》 一文中也主要从挖掘语文教材的感恩内容入手分析。 其后的 《小语教学中感恩教育之浅见》 (小学语文教学 2006 年第 2 期)、谢卓丹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现 》 代教育报?教师周刊 2007 年 11 期) 、赵培亮、刘玉华的《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时 代文学(双月版) 2006 年第 3 期)等人的文章也基本与林姗姗的差不多,难有新意。北京 李秀荣的在 2007 年第 2 期《黑河教育》中发表的《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一 文,主要是课堂教学、探究实践以及作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另外,散见于一些文章中 的是以感恩为话题进行的作文训练,通过抒写真情实感,让学生去亲自去体验,学会感恩、 报恩。 综合以上各位教育教学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主要他们是从学校德育工作的角 度进行探讨。他们大多分析了现在学生们的感恩意识淡薄的现状与原因,指出开展感恩教 育的必要性以及意义,对感恩教育的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些可以让我们了解当前在学 生中开展感恩教育常用的方式方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感恩教育的有效性 提供有益的经验。同时我们也发现对当代中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存在一些的薄弱地方,主 要有:第一,感恩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感恩教育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全面, 缺乏对这方面观点的提炼,缺乏这方面的专著。第二,在这些资料中,多把重点放在对感 恩及感恩教育的概念理解上,而对感恩教育的本质挖掘较少。在阐述初中生感恩意识缺失 的现状时,没有对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探讨。第三,他们大多从学校德育工作的角度 或心理学的角度对感恩教育的内涵、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都对实施感恩教 育的途径进行探索,虽然途径之一是通过课堂进行,在学科中渗透,但是都是比较表层的 提及,未能结合当前新课改的理念,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来做深入的探讨;即使有个别是就 语文学科进行探讨的,也是比较表层,且结合的教材是小学教材,对象是小学的学生,文 中大多是从文本、情感体验的角度阐述,在口语交际、写作以及实践探究活动方面研究的 很少。对初中生该如何结合文本,在阅读、写作、口语训练、以及生活实践中进行感恩教 育,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文章进行深入论述。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的专著,还没有发 现。在硕士论文中,也还没发现这方面的论文。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另辟蹊径,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对感恩教 育的渗透与实践进行探索。文章在阐述感恩教育内容的时候,能较系统地对古代、现当代 以及国外和港台的感恩教育的内容做比较深入的探讨,并且结合语文教材内容分析了感恩 涵义的变化;详细分析了语文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指出语文课程中实施感 恩教育的一些途径方法;最后,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对语文教材的编排及 内容、语文教师、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一些策略建议。8 一、初中语文感恩教育现状调查和分析(一)问卷现状调查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这年龄段的青少年生理与心理发育不一致,处在 一种非平衡状态,对很多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但往往显得片面和绝对化,却又听不见 别人的意见。这时期正是他们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时候,他们的感 恩观影响着他们对人生、对他人、对社会的看法,以及他们处世的方式。父母对他们寄予 很高的期望,对他们也给予了过多的关爱,以致不少独生子女身上存在有自我中心意识, 变得自私、冷漠。因此,学校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利用优势教育资源, 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形成。本问卷对他们的感恩观进行调查和研究,有助于我 们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为进一步开展感恩教育,为指导语文教学提供 客观依据。 基于当前我国青少年出现的道德滑坡和感恩缺失现状,本人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 设计了以上的问卷调查表。于 2007 年 6 月对梧州市第五中学的初中生的感恩现状进行了 问卷调查。 被调查对象的情况:该校是一所初中学校,共有 26 个教学班。有教职工 100 多人, 学生 1200 多人。升学率多年来稳定在市的中上水平,连续七年中考成绩保持在良好奖以 上。学校确立德育为首的教学理念,以独具特色的感恩教育作为发展学校教育教学的切入 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确保每个学生受教育,力 争办社会满意,家长放心的一流学校。 该校的学生家长大部分是个体经营者,收入不高,由于工作的关系,他们无暇管教自 己的孩子,与孩子的沟通也比较少,所以不少孩子们感觉不到父母的爱,从而形成较为自 私自利、冷漠的性格。 本次调查的对象分别为三个年级的各五十名学生。学生城乡结构比例为:城市学生 74%、农村户口学生约 9%,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约 17%;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各占三分之 一;以城市孩子为主要对象,他们的家庭经济大多数属于我市的一般水平。 调查样本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主观表述题。调查内容:主要是 从对父母、他人、自然、社会的等方面调查学生的感恩意识,调查学校、语文学科教学中 实施感恩教育的情况等。 本次调查是将问卷分发到初中各年级进行抽样调查,共发出调查表 150 份,收回调查 表 142 份,总有效率 95%,整套问卷共设计选择题 28 道,主观表述题目若干。 附表:新时期初中生感恩意识的问卷调查表 学校 亲爱的同学:92007 年 6 月 城镇或农村年级班别性别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初中生感恩观现状的调查,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当代初中生感恩 意识的具体情况,以便能在学生中更有效地开展感恩教育以及在学科中更好地落实,我们 想了解您对于感恩的态度和行为。本问卷答案有选择题与问答题两个部分。请您在符合的 选项上打“√” ,此问卷仅供开展此项调查使用,采用无记名方式,对学生个人无丝毫影 响,所以请你认真如实反映情况,我们只是想通过此次民意调查,获得尽可能真实有效的 数据,作为我们开展工作的依据,答题时请独立作答,谢谢您的合作! 一、选择题 1、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目前社会上这种感恩情怀有所缺失吗? A、缺失严重 A、学校教育 A、经常 A、小学 A、需要 A、父母 B、正在缺失 B、家庭教育 B、有时 B、中学 B、不一定 B、兄弟姐妹 C、偶尔 C、大学 C、尚未缺失 C、社会风气 D、从来没有 D、每个阶段需要 D、没有必要 D、本身缺乏自我修养 2、您认为现代社会如果缺乏感恩意识,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3、您是否在学校里接受过感恩意识的教育或进行感恩方面的活动? 4、如果在学校开设感恩课程,您认为哪个阶段最好 5、受助贫困学生或弱势群体,在脱离困境后是否应该回报社会? C、是否有能力而定 C、老师 6、您觉得自己最需要感恩的对象是谁? D、同学、朋友、同事 7、当你回家向父母索取钱物时,你的感觉是: A、感激并立志回报 C、给少了点,耍点计谋多要点 8、对于自己父母的生日,你是: A、记得很清楚并且会主动为父母过生日或表达自己的心意 B、记得但不会想到为父母过生日 C、偶尔留意过但还是不记得他们的生日 D、从没关心过这个问题 9、当父母为你过生日时,你是: A、觉得父母很不容易,反对这种浪费 B、想到儿的生日就是娘的苦难日,感恩并能表示谢意 C、觉得是很正常的,别人家里都这样 D、有时会抱怨过得不够排场 10、你怎样看待父母为孩子成长付出的辛劳? A、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10B、天经地义只有向父母索要 D、给的不满意会向父母发脾气 B、我都不想他们那样的,少点罗嗦还好 C、等我长大了要回报他们 11、平时在家里,您是否会向您或其他长辈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 A、经常会 A、经常会 A.经常会有 B、有时会 B、偶尔会 B.偶尔会有 C、偶尔会 C、似乎没有过 D、从来都不会 D、完全没有 12、父母会不会经常教育您要懂得回报、感恩? 13.对现在的教师你会有敌对心理和对抗情绪吗? C.觉得老师的工作特辛苦不应该 14、你对辛勤培育你的老师表示过感谢吗? A、有,并经常去看望老师 B、有,只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送去祝幅 C、心里感谢,但没有表示出来 D、教育学生是他们的责任,没有必要感谢 15、在路上你见到老师,你会主动打招呼吗? A、不管老师认不认识我,都主动打招呼 B、见到认识我的才打招呼 C、装作没看见,绕道而行 16、同学对你成长的作用,你怎么看? A、同学的帮助对我影响很大 B、同学的帮助对我有点作用 C、我的成长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17.、同学有困难,你是怎样对待? A、 竭尽全力帮助 C、不太费事的,我才帮 炼,从而勇于去克服困难 A、会 A、会 A、经常会 B、不会 B、不会 B、偶尔会 C、从来不会 19.你会经常厌倦抱怨生活甚至想放弃努力吗? 20.你会经常想到生活中自己所受的各种恩情而产生幸福感吗? 21. “2004 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主动放弃读研机会到山区支教,他说“我感觉我是 一个快乐的人,是一个幸福的人。我也希望每一个朋友能够做一个感恩的人,别人帮助自 己的时候,尽自己的努力,去帮一帮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您认为: A、懂得感恩能让我更幸福。11B、别人帮,我才帮 D、不帮,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遭遇18.当你遇到挫折时,你会不会感恩于挫折,因为经历挫折其实是使自己能力得到了锻 B、人应当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使你对他没有责任。 22、你是否参加过公益活动? A、经常 A、会主动爱护 B、因担心破坏环境会受到惩罚而被动爱护 C、从没想过这也是一种恩情也不会去爱护环境 24.你认为感恩意识是一种必备素质和应有的责任吗? A、是 A 还可以 A 喜欢 A会 A.会 二、问答题 1.你知道感恩节是哪天吗?对这节日你有哪些了解呢?知道父亲节和母亲节吗?在 那天你会对父母做些什么? 2.你曾经做过哪件令你父母感动的事? 3.你知道大自然赐予我们什么吗? 4.你认为在语文课程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最好途径是什么? 5.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佘家义士冒死埋葬英雄,并且子子孙孙 17 代人为他守墓 370 多年。您对此事是怎么看的? 调查显示:对于当今社会感恩情怀是否缺失,很多学生都意识到有缺失,占了 85%的 比例;造成缺失的主要原因 30%的学生认为来自社会,34%认为是来自学校教育,30%认为 是来自家庭,6%的同学认为是个人修养问题,由此可以看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 学校、社会是主要的原因。学校在这方面开展的教育活动也不够,58%的学生认为学校有 开展过这方面的活动,但经常开展的只有 6%,另有 15%的同学认为学校在这方面没有开展 过有关的活动;在学校开设感恩课程 67%的同学觉得每个阶段都需要,28%的同学认为是在 小学阶段开设的好,这说明开展感恩教育应该从小开始,并且是贯穿整个教育阶段的。 在感激父母方面:80%的同学知道最需要感恩的对象是父母,68%的同学觉得对父母恩 情非常感激并立志回报,能体谅父母的艰辛,45%的同学记得父母的生日,但从没有关心 过的也有 31%;当父母为自己过生日的时候 47%的同学会表示感谢,只有 5%的同学会抱怨12B、参加过C、没有参加D、想参加但没机会23.你会因感激大自然的造化之恩而主动爱护环境卫生、不乱扔垃圾吗?B、不是 B 一般 B 一般 B 有点 B.有一点。 C 可以再多一点 C 不喜欢 C 没多大感觉 C.几乎没有25.你对当前语文教材中感恩方面的选文满意吗? 26.你喜欢阅读此类文章吗? 27.阅读这方面的文章你会感动吗? 28.平时教学中有没有感恩方面的作文训练?你是否能真实的表达你的想法 过得不够排场;对父母付出的辛勤劳动,觉得理所当然的占了 57%,认为长大后要回报父 母的有 31%,这与父母在家里教育孩子懂得回报感恩有较大关系,只有 25%的家长是经常 教育学生要感激父母,对长辈的辛苦付出 18%的人会经常表示感激,54%会偶尔感激,18% 的同学是完全没有表示过感谢的。在问答题方面,60%的同学不知道感恩节是哪天,45%的 同学对这节日了解不多,只了解那天是大家一起吃火鸡的。其他的习俗就不了解了。父亲 节、 母亲节因为这些年提多了, 所以 70%的同学知道这节日, 在那天会对父母做些什么呢? 答案有对父母说声谢谢;跟平时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给母亲买花;帮助父母做家务等。 做过的令父母感动的事大概有以下几种答案:做饭给父母吃;考得好成绩让父母感动;父 母病了主动帮父母倒水拿药;演讲比赛获奖等等。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的同学对父母有感恩之心,也能体谅到父母的艰辛与 付出,说明很多同学心里存有感恩的因子,并想通过考取好的成绩来报答父母,让父母感 动。 但同时学生也习惯了父母的无私奉献, 这与平时父母在家里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大部分的家长都不需要孩子回报,没有进行感恩这方面的教育。 在感激教师方面:66%的同学觉得老师的工作辛苦而不应该对老师有敌对心理,28%的 同学偶尔会有过对抗情绪和敌对心理,对老师的辛勤培育,78%的同学会从心里感谢,但 没有表示出来,3%的同学会在毕业后经常去看望培育过自己的老师,15%的同学会在过年 过节时送去祝福。在路上碰到老师,不管认识不认识,55%都会主动跟老师打招呼,36%是 见到认识的老师才打招呼,装做没看见而绕道而行的,只占 9%。 至于在感激同学方面,46%的学生认为同学的帮助对自己影响很大,认为是自己努力 的结果的也占了 36%;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会竭尽全力帮助的只有 15%,别人帮我才帮 的占了 42%,不大费事才帮的有 26%,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遭遇而不帮忙的 17%。 以上调查显示:较多的同学认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当中同学的帮助对自己有一定的影 响,并且在同学需要帮助的时候也有较多同学能伸出援手,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同学认为自 己成绩的取得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对于同学有难的时候表现较为冷漠。 在感激自然、生活方面:85%的同学知道乱扔垃圾、破坏环境和公物是一种耻辱,但 在实际行动上,不会因为想到感激大自然的造化之恩而主动去爱护环境卫生,会主动保护 环境的所占比例只有三分之一;生活中,47%的同学在遇到挫折时没想到自己应主动克服 困难,甚至把责任归到他人;只有 38%的同学会经常想到生活中自己所受的各种恩情而产 生幸福感。数据显示,目前学生在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 因此,学生应该学会对生活感恩,要感激生活中的挫折让自己成长,变得坚强,让懂得感 恩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幸福的人,也会让自己 走向成功。 对问答题第五题,42%的同学认为佘家义士这样做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值得,认为 这样做很傻,对烈士的最好报答就是好好地工作,报效祖国;也有较多的同学认为他们这 样做很让人感动,是一种对国家民族大恩的感谢,也是作为炎黄子孙的责任。这说明对佘13 家义士的做法还存在争议,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恩就是用自己的所学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 更加美好。 对语文课程中感恩意识方面的调查显示:学生对目前教材中有关感恩的文章内容、编 排满意程度是 23%,认为一般的占 26%,51%的同学觉得需要改进;对此类文章阅读兴趣高 的不多,缺少体验,建议选进一些切合学生实际的有现代气息的文章;并且在作文训练方 面较多学生不会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等。在语文课程中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有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写作、主题班会等,学生也认识到可以从很多方面去开展感恩教育。 从以上调查数据来看,目前我校初中生的感恩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大多数学生对 生活怀有感恩的情怀,对父母的付出、对别人所给予自己的帮助心存感激,并以自己的实 际行动来予以回报,但也有部分学生的感恩观存在偏差,表现为较冷漠、自私。在感恩意 识方面,城市、农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中,生活环境艰苦的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感恩, 成绩好的同学也更会感恩,心存感恩想法的多于付诸感恩外在言行的。虽然对于自己所受 的恩惠有一定的认知, 也持有认同的情感和回报的愿望, 但感恩行为相对来说还做得不够, 这是开展感恩教育值得注意的。 此外,其他的一些媒体的调查数据也让我们感到实施感恩教育的紧迫性。如江苏常州 700 户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最不喜欢的人,选择父母的占 34.4%;在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我 心中的爸爸妈妈》500 份调查稿件中,表示对父母不满的达到 60%;北京市教科所对 1242 户家庭调查,70%的中学生认为在家庭没有等到较好的教育,并且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父 母身上。 还有下面的调查数据:从 2000 年至 2004 年在全国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以 14.18%的幅度逐年上升,而截止到 2005 年 7 月,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比去年同期增加 了 23.96%。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 的 70%以上,其中 14 岁至 18 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 70%以上。[19] 从当前我国犯罪年龄上看,罪犯有低龄化倾向,以 16―18 岁为主,在校学生的犯罪比例 也越来越高。其中大部分案件是因为未成年人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不知晓、不理解甚至反 感父母、教师、同学等的关爱,反目成仇而冲动犯罪的。很大一部分初中生不会感念社会 大环境为自己提供的良好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所以没有集体荣誉感,没有爱国之志,以 个人利益为重,很少想到自己今后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更谈不上为世界发展与社会进步做 贡献了。 由此看出,新时期青少年“感恩”意识的严重缺失,已反映出青少年道德和人格的缺 陷,也严重背离了我们国家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和目标。给学生补上“感恩”这一课已经迫 在眉睫,成为语文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14 (二)现状分析: 针对以上的调查显示,现在的学生缺乏爱心、善心、感恩之心,感恩意识的淡薄随处 可见,并已造成青少年道德和人格的缺陷。归结起来,主要的原因如下: 第一,独生子女因素是造成感恩意识淡薄的内在原因。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 时代”。父母不仅为这些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提供了众星捧月式的生活氛 围。不少孩子大手大脚花父母亲的血汗钱,对父母的馈赠从不言谢,稍有不如意便大发牢 骚。我校初一有一个男生对母亲不满的时候,会向母亲泼水,大骂,天气冷了母亲喊他多 穿点衣服,他就专门倒水在毛衣上,然后从四楼扔到地上,让母亲去捡;如果母亲找老师 了解情况,谈及到他在家的表现,而他在老师的批评后,回家也拿母亲出气,说“你不死 都没用拉”等如此难听的话。他从没有体谅过母亲的苦心,而造成他今天这样的根源也就 是当初母亲对他的娇惯和溺爱。这样的溺爱只会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造成了独生子 女惟我独尊的心理状态,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注重自我的感受。他们认为对周围给 予自己关爱的人尊重和珍惜似乎成了没必要的东西。另外,许多 90 年代出生的孩子基本 上没有接触艰苦环境和艰苦教育的锻炼和熏陶,孩子失去了应有实践的磨砺,体悟不到劳 动的艰辛,怎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懂得感恩挫折,克服困难,怎么会意识到自己身 肩报国的重责,回报社会与大自然呢?此外,12~15 岁左右的青春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并 存的时期。这时期的学生伴随生理上的成熟,青少年心理上也逐渐成熟。在成长过程中主 要表现为独立性增强,逆反心理强,追求另类与个性,容易与父母产生距离,对他们表现 出冷淡,感觉自己“已经长大”,希望自己能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在这个阶段,青少 年的心理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遇事比较冲动,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很容易受社会上攀比 心态的影响,变得爱慕虚荣,看问题也较容易走极端,容易造成感恩意识的淡薄。 第二,社会环境和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人 们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随之出现了一些为片面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而不讲道德的 非正当经济行为,市场经济环境中有些人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唯我独尊、重利轻义甚至 见利忘义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错误观念,对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思想 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可见, 这些负面影响会对 “知恩图报” “施恩不图报” 、 、 无私奉献等思想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其侵入学生思想道德领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 视。同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本性,而竞争是残酷无情的,这也难免会使人与人之间 逐渐地变得自私、冷漠与无情。 第三,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现状。由于我国高考制度导致的教学目标单一,使社 会普遍只重视对孩子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学校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 智育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目前社会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主要还 是以分数、升学率为尺度,社会选拔人才依然要靠高考、中考等手段,重智育轻德育的现15 象依然存在。这种现象严重背离了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中“德育为首”的目标要求,即使进 行道德教育,长期以来也是强调理想教育的多,对作为基本义务的道德要求不多。朱永新 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中论及失误成因――缺公平、缺特色、缺理想、缺服务意识、缺人 文关怀、缺教育理念……核心病灶是急功近利。其结果,不是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而是一时有用,初中三年是为了中考。这种传统的重知识而轻情感的工作模式容易造成学 生情感教育的漏洞不断加大,不利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也是造成感恩意识淡薄的重要原 因。 第四,家庭教育的不足。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不少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观念上 存在误区。“施恩不言谢”的思想至今在很大程度上侵淫着中国民众,父母为养育自己的 儿女,自身不辞辛劳,只为奉献不求回报。很多父母为了孩子取得好的考试成绩,认为学 生学习好了,其他一切也好了,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忽略了对孩子起码的品质培养, 这种重智轻德的错误思想导向,对正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的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父 母对孩子所应给予的起码的感恩和爱心毫无要求、不给机会甚至间接阻扰,埋没扼杀了平 时生活中孩子的感恩言行。孩子想洗碗,妈妈却说“有时间你就多看看书!”;孩子在母 亲节时候跟母亲说声“妈妈,我爱你”,妈妈却一脸疑惑“你是不是有病啊?还是想要零 花钱?”在他们的眼里,为孩子的付出是自己的责任,而孩子们是否会反哺则是孩子们的 良心问题。如此的单方面的付出而不求回报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会导致感恩之心的淡薄。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 “随着人员流动性加大,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 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给未成年人教育带来新的问题。”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 师,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相当多的家长为了工作,无暇顾及自己子女的成长需要,与子 女缺乏沟通,也造成孩子自私冷漠的个性;有些家长未能以良好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 响教育自己的子女,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明明是爱的行为却不易为孩子所接受,更谈不上 感动父母的恩情。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表面上是心疼孩子,实际上却会助长孩子不 爱劳动、自私自利、拈轻怕重的坏习惯,长此以往,导致孩子感受不到幸福生活得来的艰 辛,体会不到他人付出的恩情,就不懂得珍惜已有的幸福,觉得一切所得都是理所应当, 变得自私、冷漠、无情甚至与父母、老师对立对抗,甚至恩将仇报,引发诸多的家庭和社 会问题,这样的教育当然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甚至酿成无情的悲剧。辽宁省一个高 中生殷贺楠杀死母亲甚至肢解抛尸;2007 年 6 月,住在广州的一个少年为上网费向父母举 起了屠刀,杀死母亲并重伤父亲。[20]造成孩子恶行的原因就是父母与孩子缺少沟通,相 互不懂尊重,骨肉相残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冷漠的人际关系。因此,在感恩教育中,父母、 家长的表率作用非常重要,需要他们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价值观,用情去激情,用情去 育情,只有这样,感恩教育才有成效。 第五、初中语文学科地位的降低。 语文教育在育人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与意义,对人的道德发展有重要作用。几乎每一16 个人都不会忘记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精彩的文段,这些文段对他们品德的熏陶养成起了很重 要的作用。 “语文教育所用的教育材料是语言文字,是各类文体的文章,文学作品又占据 了很大的比重,都无一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这样的精神灌注、文化熏陶 也是影响终生的。 ”[21]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孝敬父母、尊敬长 辈、热爱祖国等人文精神都可以通过语文课本去领会、去熏陶。 然而今天, “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 ” [22]语文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地位也越来越低。好些学生都不怎么喜欢上语文课,认为语 文课上不上没多大关系,考试也不从课本里出的,不看考试也差不到哪里去。就算你努力 学语文,不能很快在成绩上反映出来。具体体现在:一方面是语文学科自身存在的问题。 语文虽然作为传播道德观念的学科,但就教学的价值取向而言,更多的是注重语文基础知 识的积累,解题技巧的训练等,降低了语文学科对于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学 生的思维惯性制约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是否有利于考试得高分是决定学习投入多少 的标准,语文学习投入不足,他就成为考试的机器,就成为只接受标准化答案的人,他心 灵的丰富性也就丧失了,情感也就变得淡漠、自私,不懂得回报家人、社会,不懂得自己 该负的责任。 (三)初中语文课程感恩教育的目标 基于以上的感恩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达成一定的教 育目标。对于感恩教育的目标,唐宗木丹认为: “这个教育目标可以分解为层层推进的目标 体系,即从培养学生知晓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情、到培养他们去感悟他人、社会和自然 的恩情,树立报恩的意识,乃至升华为一种责任意识。 ”[23]感恩教育的本质任务就是为 了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 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 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24]因此,我们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就是通过语文课程中的感恩教育, 让教育对象能长期主动自觉感恩生活、感恩社会,首先内有感恩之心,然后外有感恩之言 与行,实现感恩心、意、言、行的有机统一,使人的生命质量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 本人认为,初中阶段的目标及主要内容:增强感恩意识,激发报恩情感。通过感恩 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适度的感恩意识、 正确的感恩方式、 正当的施助心态) , 增强学生感恩施报的情怀,拓展感恩的认知范围,从感恩于身边的人或物,知晓他人,到 感恩于无形的、遥远的恩惠,如爱社会、爱国、爱大自然、爱护整个地球;引发对于美丽 自然、温馨家庭、生命存在、幸福生活、安宁社会的感动,培养强烈的感恩情感;并通过 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报答可以回报的恩情;同时,培养学生愉悦、积极健康 向上的优良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回报祖国的情怀;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和人生观。17 二、感恩教育内容以及融会于语文教学的必要性(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1、古代感恩教育。 古代感恩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忠为报君恩,孝为报亲恩,节为 报夫恩,义为报友恩,这些均是感恩意识的体现;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其实也包含着“感恩”情结。可见,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传舜就 是孝的典范, 接着周公、 文王等也都以孝、 爱闻名。 古代的感恩思想主要体现在 “忠” 、 “孝” 的观念上。 “忠”是对皇上的感恩, “孝”是对父母的感恩,孔子将感恩思想进一步具体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热爱读书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