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角度理解中

当前位置: >>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历史”概念与意蕴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历史”概念与意蕴刘怀玉章慕荣摘要广义与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之二分法,与其说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广义与狭义之分所造成的,不如 说反映了马克思在创立与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两种叙述方法。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通俗或大众 化的理论叙述方法,而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是一种严格的而富有创造性的理论叙述方法。广义历史唯物主 义的传统理解误区在于庸俗肢解和封闭僵化,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误区则在于看不到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核心意义而各执一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当代言说的合法性底 限,应3_3保留其可能性视角与开放性视野;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具有特定叙述边界的、作为辩证认识论的历史 性唯物主义,需要经过严格追问并赋之以严格形式,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严格的批判维度。惟有如此,历史唯物 主义才能合乎时代要求而始终具有旺盛的理论生命。 关键词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叙述方式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3)11―0039―08作者简介刘怀玉,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210023南京210023;章慕荣,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回到马克思”的口号已经在中国学术界喊 出了几十年,一个实质性的成果是:人们发现,马 克思的哲学理念其实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 唯物主义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许多学者 的共识,进而人们也普遍接受对历史唯物主义作 出“广义”与“狭义”的理解。④对于广义历史唯物 主义之内涵,争论不大,可否定者不少,人们普遍 认为决定论的进化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过于“僵 硬”而显得“迂阔”;对于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争议 很大,可感兴趣、求新解的人很多,人们总在追问 政治经济学批判何以是现代性批判的历史唯物主 义的哲学话语。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在原初 经典中的面貌并不十分清楚,在很大程度上与马 克思的叙述方式不无关系,有必要从叙述研究方式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中广义与狭义的历史概念与意蕴,弄清二者在通俗性与严格性、时代 流行性与独创性上的区别。对这些问题的探讨, 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也有助于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一、广义与狭义:研究对象之分或者叙述方式之别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均没有对历史唯物主义作 出过广义与狭义的区分,这只是后人的理解和说 明。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时动情地谈及了马克思 一生的“两个发现”,即后来广为人知的唯物史观 与剩余价值学说。②恩格斯作为第二提琴手,在使 历史唯物主义变得通俗易懂和广为流传方面功不 可没,但他对马克思青年时代就已指出的、并在政 治经济学研究中着力证明的资本主义社会异化+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空间化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问题”(13JJD710002)及国 家社科基金项目“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问题研究”(1lBZX005)的阶段性成果。39万方数据 南京社会科学的、颠倒的历史特征并不十分重视,这仅从他对 “两个发现”的表述中可见一斑:作为“人类历史 的发展规律”的唯物史观在篇幅上比作为“现代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 特殊的运动规律”的剩余价值学说多了一倍。再 加上《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匿名书评 (但书评颇有影响)、《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 想到科学的发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 古典哲学的终结》等公开发表的著作,恩格斯对 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俗解释都加深了人们的判断: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是前后两种不同的理论 形态,唯物史观既然研究并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历 史的发展规律,当然是广义的;而以剩余价值学说 为标识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既然是以特定的现代资 本主义社会为对象,那自然就是狭义的。在很长 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就是广 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早在1973年前后,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望月 清司就曾针对苏联僵化的教科书体系指出,“要 严格区分马克思历史理论和唯物史观教义体 系”,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其说是反映人类 社会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历史哲学,不如说是主 要局限于地中海和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西欧市民 社会兴起过程问题研究的历史理论⑨。这实际上 是较早地把历史唯物主义从研究对象上作出广义 与狭义区分的重要尝试。改革开放后,历史唯物 主义传统理解中含混的、模糊的广义和狭义之两 分,逐渐被我国学者意识到并突出出来。南京大 学的孙伯铵先生从研究对象、研究重点以及研究 方法上对历史唯物主义作出了广义与狭义的区 分:在研究对象上,广义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指整个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的规律和本质;狭义历 史唯物主义主要指当代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 历史发展的逻辑、特点以及研究方法;在研究重点 上,广义历史唯物主义侧重于社会发展理论,狭义 历史唯物主义侧重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在他和姚顺良合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二 卷部分章节中,他们又指出在研究方法上,广义历 史唯物主义是通过对德国思辨唯心主义和传统唯物主义历史哲学的批判,实现了对所有唯心主义2013年第11期历史观的唯物主义批判;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则是通过认识论的批判揭示资本主义社会颠倒着的、 物化外观,从而恢复人的实践的主体性、实现人的 自由解放。④张一兵教授是国内最早明确采用广 义历史唯物主义与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提法的学 者。他指出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客体向度的、在 历史发展中始终起决定作用的、基础作用的客观 的物质生产过程,任何一个社会都有着人们无法 选择、无法改变、客观的历史基础;狭义历史唯物 主义则是主体向度的、需要认识的主体批判地揭 示资本主义社会种种迷雾和假相的辩证的历史的 唯物主义。人类社会不存在一个一般的、永恒的 社会生产,还原论意义上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只有 用历史的、批判的方法才能重构历史认识论意义 上的历史。⑨几乎与张一兵教授同时,俞吾金教授 也提出广义与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但明显 对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持批判态度。他认为,如果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仅仅停留于社会历史领域 的观念的“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就不可能 理解马克思划时代哲学变革的真正实质和意义, 马克思哲学是对应于广义的社会或社会生活(即 在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整体世界)的 “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 本文认为,广义与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之二分 法,与其说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广义与狭义之分而 造成的,不如说实际上反映的是马克思在创立与 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两种叙述方法。换言 之,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通俗或大众化的 理论叙述方法,而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是一种 严格的而富有创造性的理论叙述方法。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 须与研究方法不同”④,他因此还自我提醒同时也 警告别人:“叙述的辩证形式只有明了自己的界 限时才是正确的”⑥。而当我们面对马克思本人 的哲学时,实际上也存在着马克思表面的叙述形 式以及他其实想表述的真实思想之间的重要区 别,这就使得他的思想不是现成可用而是需要回 溯性与重建性的双重阅读研究过程。 他出于要为同时代人所理解的考虑,常常要 采用19世纪流行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和语言风万方数据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历史”概念与意蕴格来叙述自己的思想,而他的本真的创造性的哲 学革命思想,往往被遮蔽在对他而言不得已的、时 代化的语言风格中或者无声地隐匿在没有发表的 手稿中。“历史”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的 理论空间,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历史概念,都 不是可以现成接受的,而是需要经过批判予以重构的。于环境如何)、“情况”(因情况有变而不能付印) 的紧密关系,我们有理由认为他在《序言》中公布 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着实有着对《形态》没能发表之遗憾的弥补。在当时还不为人知的《形态》中,马克思就指 认了为传统哲学所忽视的物质生产的基础性地 位,也藉此确立了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在第一分 册出版前,马克思就已敏锐地觉察到一般意义上 的物质资料生产亘古就有且会一直存在下去,但 建立在其之上的哲学反思却是当代历史与思想的 结果,只有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才能将对传统哲 学的批判推进到对社会历史生活本身的批判。 马克思的研究理路和潜在动因在当时还不为 人知,他庞大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又尚在进行中,他 既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是有妨害 的”凹,又不确定读者是否愿意真想跟他一道下定 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所以,马克思在《序 言》中就用一种迎合当时在英国流行的进步主义历史观的文风阐述了自己“所得到的、并且一经二、广义与狭义: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 马克思确立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德意志意 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生前没有发表,他是 在“第一次科学地表述了关于社会关系的重要观 点”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以 下简称《序言》)中对相关问题作了集中而简要的 论述,即人们耳熟能详并进行了概述的“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与社会革命”、“五形态 社会理论”。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基本上 是《序言》中相关论述的浓缩,所以《序言》就成了 马克思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公开系统阐述广义 历史唯物主义乃至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创立 过程及其与经济学研究关系的文本。 不到3000字的《序言》以“警示性的语言和 简短的回顾”固,将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 高度概括又中规中矩地表达了出来,但《序言》中 还是有一点“悬念”的。马克思开篇在介绍全书 内容时写道:“我面前的全部材料形式上都是专 题论文,它们是在相隔很久的几个时期内写成的, 目的不是为了付印,而是为了自己弄清问题,至于 能否按照上述计划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就要看 环境如何了。”@遥相呼应,在《序言》的倒数第二 段,马克思在“不点名”地回忆《形态》书稿命运时 写道:“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 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 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 要目的一一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 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确 实存在“自己弄清问题”的艰苦历程,这个历程也 几乎伴随他终生,但在一篇不长的序言里两次强 调“自己弄清问题”与“环境”(能否系统整理取决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马 克思的表述,逻辑周延,结构清楚,也顾及了人们 普遍的接受能力与习惯,所以很容易被人理解,列 宁认为这就是马克思本人对“推广运用于人类社 会及其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所作的“完整的表述”。⑩这种人们理解起来不怎么困难的表述,影响 是巨大的,几乎所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与 论争都绕不开这个“纯粹典型形式”。⑥但《序言》 中的经典表述恰恰存在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第 一,《序言》中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确实存在有违 马克思实际上已经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 1858年手稿》(以下简称《57―58手稿》)中确立 的严格的历史批判精神,因而没能完全摆脱超历 史的形而上学幽灵的问题。马克思先是用社会静 力学的方式对人类社会的结构层次做了决定论意 义上的说明,又从社会动力学角度指出了两重社 会基本矛盾所推动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其形 态。这无疑是在实证科学层面指认人类社会有一 个普遍适用的过程与规律,实际上也就成了对生 产方式、社会结构等马克思自己的核心概念的非4l万方数据 南京社会科学历史、非批判的扩张和运用。第二,马克思因为当2013年第11期的不平衡的历史观。第三,马克思强调研究历史 尤其是研究资本主义的历史,不在于研究历史上 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延续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必 须研究既定的、当下的主体的结构,“问题不在于 各种经济关系在不同社会形式的相继更替的序列 中在历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更不在于它们在‘观 念上’(蒲鲁东)(在关于历史运动的一个模糊的 表象中)的次序。而在于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 会内部的结构”。∞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不仅是以 往人类历史的高度发展和继续发展,而且是一种 断裂,更是在总体性结构中对以往历史的摧毁和 重构。马克思用“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 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旬结论道破了天 机: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是没有严格意义上世界历史的。时对东方历史还不够了解,使用了“亚细亚生产 方式”一词,这难免不落入欧洲中心论的历史哲 学狭隘性之窠臼。《序言》里的马克思对社会历 史形态作的划分,与《形态》、《雇佣劳动与资本》 等当时没公开和已发表的文本中所作的划分一 样,都是以欧洲的历史为线索展开的。第三,马克 思阐述的社会发展动力的两种革命形式,可以看 成是对人类社会作出了直线性的决定论的进步论 假设。这种假设极易导致政治行动策略上对历史 复杂性、跳跃性与历史主体能动性作用的误解与 忽略。这就有了第二国际后来“坐等革命”的改 良主义严重错误。也就是说,由于缺失狭义而严 格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规定,广义历史唯物主义 便有可能沦落为晚年马克思所担心的超历史的历 史哲学,以致恩格斯不得不引用马克思批评19世 纪70年代末法国马克思主义者时说的话来告诫 “唯物史观的许多朋友”:“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 马克思主义者”。@ 与叙述流畅、表述完整的《序言》相比,被马 克思坚决压下来的、隐藏狭义历史唯物主义要害 的《导言》中叙述的声音则是多重的,里面有科学 的话语,有反讽的话语,有审美的话语,也有道德 的话语,这些不同话语交织在一起,使人们在阅读 时颇感艰涩。所以《导言》1902年发表时,世人对 这个未完成的手稿并不十分在意。直到1939― 1941年《57―58手稿》陆续公诸于世后,人们才 回过头来发现《导言》的震撼力与穿透力。 《导言》表达的强烈的意向以及透露的理论 意图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构成历史发展本质 的,不是每个历史时代连续的一般性和共同点,而 恰恰是“区别于这个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异”,正 如马克思所言:“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 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社会历史总是一定的 差异的生产方式。第二,马克思在《导言》中强烈 反对了启蒙时代的进步观,他以古希腊艺术显示 出恒久魅力为例,说明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社会 的经济发展并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同构性或者普遍 的进步性,历史有断裂、有分叉、有不平衡性,线性 的平滑的积累式的进步观应当让位于断裂的分叉而《形态》中的世界历史则是基于不同民族、 族群、国家在商业、经济、文化、政治等现实交往过 程中,慢慢地由多样性转变为普遍性、统一性的世 界史。“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 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一方面,可 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 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其 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 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这是交往的世 界历史观,还明显带有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与 交往理论的经验主义历史观的痕迹,即将历史看 成是交往之“多”所形成的最终之“一”。《形态》 中所展望的未来共产主义也是“以生产力的普遍 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固,是摆 脱了地方局限性和私有制狭隘性交往共同体。 《序言》中的“经典表述”与《形态》中带有目的论色彩的历史观是一致的。这些实际上仍是基于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社会关系的批判性超越想像,并 不足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必然的历史特征。既然历史唯物主义针对的世界历史乃是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的产物,就有必要对“历史” 作出限定,以使其具有严格的当代性意义。因此, 马克思的狭义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 区分:一是区分经济社会的客观物质性特征与经 济社会的暂时的历史的物化特征;二是区分经济42万方数据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历史”概念与意蕴发展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与经济的历史阶段性的 主导性总体影响;三是区分经济发展的不可超越 的历史过程的必然性与经济发展的盲目扩张的暂时必然性。态,而不是以往社会的自然延续,才能洞穿资本主 义社会的暂时性、独特性,才能在根基上批判资本主义。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意义决非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运用,而是一种哲学方向的 转折。马克思在《导言》中实现的话语转换,正是 从之前本质地认定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基 础前提与最终动力机制,转换为历史地确认资本 主义所开创的发达的市场经济济社会形态无非是 人类历史上暂时出现的一种以盲目一自发的调节 机制来控制社会生活的现实秩序。他深刻地写 道:“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支 配着其它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 的光,一切其它色彩都隐没其中,它使它们的特点 变了样。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 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④“因此,把经济范 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作用的先后次序来安排是不 行的,错误的。它们的次序倒是由它们在现代资 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同看 来是它们的合乎自然次序或者符合历史发展次序 的东西恰好相反”。④在后来的《资本论》中,马克 思更是深入而具体地阐述了这种不平衡发展的特点。正是基于对“历史”严格的自觉的限定,《导 言》以及《57―58手稿》、《资本论》及其手稿所表 达的历史观,才突破交往历史观的局限而转向了 资本积累的历史观。马克思深刻指出现代社会的 本质是资本的权力,“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 配一切的经济权力”④,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不是 以往历史的简单继续和数量积累,是与其资本逻 辑的特殊生产方式密不可分的。马克思在《资本 论》中使用从抽象到具体的黑格尔逻辑学的叙述 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他找到了理论再现资 本主义生产逻辑发生、发展过程的最好方法。资本主义的生产不是为了眼前的直接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是为了追逐剩余价值,是一种抽象的价值驱 动和支配下的现实的生产与再生产。前资本主义 社会的社会生产中,商品的生产是为了获得货币 以购买想要的商品,是w―G―W,起点和终点都 是商品;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则为了价值的增殖, 是G―W―G’,“循环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 价值本身”,“货币在运动终结时又成为运动的开 端”。④资本主义社会追求剩余价值现实的历史活 动过程与黑格尔绝对观念自我外化、自我扬弃的 过程恰是高度地一致的,正像绝对观念是遮蔽了 历史起源、社会起源和意识起源的形而上学怪影 一样,资本主义也总是想尽一起办法遮蔽自己作 为以往历史结果的前提,将资本生产的前提当成 永恒的自我运动。在马克思那里,从抽象到具体 当然不是观念生成万物并在万物中认识自身、实 现自身的唯心主义的神秘过程,也不只是科学再 现事物的研究方法,更是揭示资本主义特殊的必然的历史特征的科学方法。不过,人们以往不太注意的是,马克思的政治 经济学批判一方面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可 克服的内在矛盾及其不平衡的发展特征,另一方 面又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社会。他在《资 本论》第一版序言中写道:“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 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且经常处于变化过 程中的有机体。”④这也就是说,一方面从人类发 展的总过程和总趋势看,社会愈来愈具有有机整 体性;一方面社会机体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任何 一个具体的社会都经历从形成、发展到衰亡,最后 被新社会取代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社会 有机体不断自我更新代谢的历史,具体表现为各 种社会形态的更替,即社会机体类型或“形式”更 迭的历史。当然,社会有机体的自组织、自调节能 力是有限的,当矛盾的激化超过了自我调节的限 度时,必然会被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又开始新的 自我组织与调节的运动。一个是对过去起源的批 判性的追溯,一个是对未来的科学展望,两端共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性就在于其是一个以掩 盖自己历史起源、将自己作为自己起源的自我膨 胀、自我繁殖的过程,历史成了一个没有主体的抽 象物支配人的主客颠倒的必然性过程。这个过程 如果不采取一种历史的辩证的想像是无法把握 的,只有指出资本主义是独特的、暂时的历史形43万方数据 南京社会科学构成马克思非普通意义的、批判的历史辩证法,使 得马克思牢牢地把握住了资本主义独特的、矛盾 的、必然灭亡的本质。 三、广义与狭义之争的历史误区与当代反思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广义和狭义的两种 “历史”概念时常被人自觉不自觉地提到,却又总 是被误解、曲解和非难。 受恩格斯影响,第二国际开启了广义历史唯 物主义的解释模式。在第二国际的理论家那里, 马克思的历史观不是被简化为类似于达尔文进化 论意义上的社会进化论,就是被简化为类似于机 械力学意义上的经济决定论;或者,干脆用康德式 的二元对峙取代马克思哲学中主客体统一的、辩 证的历史概念。前者表现为以卡尔?考茨基为代表的、主流的、实证科学的社会进化论,后者表现2013年第11期示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而是批判地揭示资 本主义社会物化的、异化的拜物教现实。这实际 上就是将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悬置了。而以阿尔都 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学派则将广义历史唯物主义 改造成为一种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多元决定论, 从而将历史决定论变成了结构决定论,历史也就 成了“无主体的过程”。@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 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法兰克福学派在反对机械决定论、经济决定论和 庸俗唯物论解释模式的同时,将历史唯物主义置 于工具理性批判的理论逻辑之中,认为当代资本 主义已经从马克思所看到的生产关系异化发展为 生产力的异化,即从“过去”劳动对“现在”劳动、 资本对人的奴役发展成为科学技术生产力对人的 自我奴役,人与人的矛盾被人与自然的对抗所取代。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成了他们眼中非批判的社为以爱德华?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的人道 关怀的价值哲学。在面对资本主义的现实与矛盾 时,他们不是用实证科学的办法就事论事地解释, 就是仅从外在的、主体的、道德的良知来论证社会 主义。这实际上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庸俗化和肢 解化。 苏联和东欧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斯大林意 识形态体系),基本沿袭了第二国际的理解模式。尽管他们也不同程度地强调社会的内在矛盾而不会进化论或工具理性支配下的进化过程。 另一方面,法兰克福学派和结构主义学派又 都从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的资本逻辑中寻找为 我所用的理论资源。前者从以隐性人本主义价值 悬设为前提的物化、主客体颠倒的角度,将马克思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转化成了对工具、技术的批判, 最终把资本主义看成是人类不可抗拒、不断危机 的命运,从而在消极悲观意义上看待现代性的矛 盾和危机。后者则用无主体的、无历史的结构取 消了人的主体地位,成了另一种悲观主义。到了 后马克思主义那里,由于阿尔都塞的消极影响,他 们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构件, 生产方式的作用、资本逻辑的批判被话语批判、权 力批判、符号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等微观批判幻觉 所取代。这些各执一端的理论想像不同程度地遮 蔽了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概念,从而也付 出了沉重的理论代价,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锋芒 被钝化,马克思历史辩证法严格的核心意义也愈加含混。再将社会看成是一个简单的进化过程,但仍然片 面强调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经济的决定作用,同 时又小心翼翼地掩盖甚至竭力消解人的主观能动 性和无产阶级的主体意识,试图用一种虚假神圣 的历史必然性命令来代替历史主体的选择,从而形成了对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机械教条化的理解, 历史唯物主义成了无历史的、封闭的、必然逻辑的五形态历史哲学和经济决定论。 随着马克思生前手稿的陆续发现,西方掀起 了对“两个马克思”(即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 思)的持久争论,许多西方学者都指责第二国际 和苏联教科书体系中非批判性的、机械决定论的 弊端,转而强调无产阶级和人的主体性问题。在 以卢卡奇、葛兰西为开端的第一代西方马克思主 义学者看来,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揭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唯物主义历史观,不是一般意义的历史哲学,不是 批判社会的价值悬设和人文解释学,也不仅是认识社会的逻辑方法,而是独特的、辩证的逻辑形态和结构。历史一方面有其客观实在的过程,一方万方数据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历史”概念与意蕴面则必须通过辩证的科学的认识逻辑加以把握。 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既不是简单地将人类社会历 史过程还原成一个基本的客观实在,也不是把人 的历史本质还原成一种永恒不变的客观实在,更 不是将历史归结为一个所谓客观的决定过程,历 史唯物主义的要害是彻底的、历史性的精神和方 法,只有彻底的历史性才能保证历史唯物主义的 合法性。 虽然广义历史唯物义备受责难,但广义、通俗 的唯物史观叙述逻辑,在前苏联等国家革命与现 代化传播实践过程中确实起了重大的作用,这一 点无可否认。广义历史唯物主义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当代言说的合法性底限。马克思有明显式存在着的统治人的资本的力量和资本的逻辑作 为社会最深刻的现实,通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 辩证方法,既指认了资本主义是过去历史的断裂, 也指认了资本主义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和向未 来社会飞跃的可能性。与此同时,马克思狭义的严格的“历史”概念也是一种颠倒、摧毁资本主义颠倒世界的辩证想像。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不仅 是科学地解释、再现社会矛盾发生和发展的辩证 过程,而且是通过理论方式获得人的自由的可能 和自由的追求,包含存在论、价值论、实践论在内 的哲学活动。从必然王国抵达自由王国的过程, 就是重新获得人的主体性,摆脱类似形而上学的 资本逻辑统治,从抽象的客观性所支配下的片面 的抽象的主观的个人,变成具有社会丰富性规定、 社会发展能力的人,实现个人与类的重新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命力过去、现在、将来都在于既 批判性地揭示资本主义对现代历史的总体性统治 的逻辑及其必然的危机命运,又提出历史发展新 的可能途径或替代性前景。在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历史”已不地域性特征的语意自然不能成为超越地理空间的 理论声明,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民族完全匹配 《序言》中的“五形态”,但谁也无法否认物质生活 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是全部人类社会生存的基 础,人类必须不断地与外部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 量变换才能生存,这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 人类社会历史既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也是社 会关系不断变化的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的 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本身是同一个历 史过程,共同构成了人的社会活动的三个方面,而 且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构成社会结构变迁所 必需的动力机制和保障。这正是广义历史唯物主 义的开放性意义之所在。我们不赞成将广义历史 唯物主义仅仅看成是供马克思进一步研究的指导 线索和一个研究假设,圆但确实也要看到其实乃 一个期盼中的可能,而正是因为其没有现成的方 案,我们才需要激活马克思辩证的批判的历史概念。再是多线论与单线论、普遍论与特殊论的“非此 即彼”的二者择一式命题,也不再是传统马克思 主义所强调的世界历史体系的等级制,而是资本 的统治逻辑不断流动、不断制造地方性差别和对 立以及中心和边缘等级制的过程。我们一方面必 须恪守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策略底限和开放性视 野,另一方面必须坚持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把握特 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科学方法论,赋予历史唯物 主义以严格的形式,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严格的批 判维度(在这方面,以大卫?哈维为代表的地理 维度和空间维度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典型的对 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激活与运用)。惟有如此, 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合乎时代要求而始终具有旺盛 的理论生命。至于马克思在表述上的“弱点、空 缺和疏忽”(阿尔都塞语),尚可进一步研究,但这 不影响其基本理论的正确性。注: ①国内学界最早提出此问题的可能是南京大学的学者,1982 年。孙伯绥、姚顺良在《晋阳学刊》第5期合作发表了《从“两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优势在于,当古典 政治经济学和传统的进步观念把自己封闭在由历 史上资本主义特定经验衍生出来的观念范畴的局 限中,封闭在有关人性、合理性、系统的运动法则 及历史过程的资本主义假定中的时候,其提供了 超越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而解构资本 主义最顽固的意识形态。马克思的创造性就在于 不再把感性的和现象形态的社会现实作为社会的 唯物主义的客观本质,而是将以颠倒的神秘的方45万方数据 南京社会科学种生产”的理论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狭义和广义解释》一文, 提出若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广义的解释,就不能 对全部人类历史发展作出统一的、科学的说明。之后,张一 兵教授出版了《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一书,明确了 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提法。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 页。 ③参看【日】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韩立新译,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1、3l、31页。2013年第11期⑩《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3---424页。 ⑩前苏联学者巴伐图利亚语,原话为:“为了把握一种观点最一 般最本质的特征,必须考察这种观点表现为纯粹典型形式的 时刻。而对于唯物史观来说,这一时刻在马克思主义史上就 是1859年马克思所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参见【苏】r.A.巴加图利亚《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陆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1年版,第3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舨,第691 页。④参看《从“两种生产”的理论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狭义和广义解释》一文;孙伯镤《探索者道路的探索》,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2年版;孙伯簇、张一兵主编《走进马克思》,江苏人民 出版社2001年版;黄楠森、庄福龄、林利主编《马克思主义哲 学史(修订本)》第2卷,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262 页。 ⑤参见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河南人民出版 社1995年版;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⑥参见俞吾金《论两种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中国社会 科学》1995年第6期。 ⑦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98页。⑩@@①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28、24、25页。②⑤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86、25页。 ③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 177、10一13页。⑤【法】路易?阿尔都塞:《列宁和哲学》,远流出版公司(台湾)1990年版,第146页。 ④英国学者特雷尔?卡弗(Terrell Carver)在《马克思的社会理 论》一书中强调《序言》中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只 是供马克思进一步研究的指导线索,更像是研究假设,用卡 弗在书中引用的劳丹《进步及其问题:科学增长的理论》中的 话就是“关于某一研究领域的实体和过程、关于用以探究该 领域问题和建构理论的一套一般假定”,它“既不是解释性 的,也不是预测性的或可直接验证的”。卡弗还进一步认为, 虽然在马克思看来,特定现象或环境与实际确证这一研究假 设的程度完全是一个不能肯定的问题,但这不妨碍这一研究 假设在历史学研究中的生命力以及其对后来历史学研究的 很大影响。国内有学者基于此认为卡弗要表达的意思就是: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是“科学”(因为它不可证伪),但却有 “意义”。参看鲁克俭《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中 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198页。 ⑧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8―929页。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lO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 页。⑩【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l 页。关于马克思说的“面前的全部材料”,《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的注释部分认为是“指他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和一些准备材料、大纲及摘录笔记等”,见第2卷第648页; 而麦克莱伦则认为“完全是指1844年手稿和1850―1852年 的伦敦笔记”,见《马克思传》第313页。二者虽然在解释的 范围上差别不小,但都确证了马克思“自己弄清问题”与其思 想历程息息相关。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 页。 ⑩⑩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责任编辑:金宁](下转第52页)万方数据 堕窒塾全型堂型!生篁!!塑Chinese Soul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Its NourishmentY/n Caixiang&YuanJiuhong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highlight theanAbstract:The system of socialist terms ofcorevalues needstoascontent,formand practice.The spirit of Chinaintegral part of the system providesnourishment for the system building.It is therefore pivotal national spirit and the spirit of the age included,in order Key words:national spirit;system of socialistcoreto to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China,ourdevelop the system.values;Chinese soul;nourishment(上接第46页)On Two Conception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ir ImplicationsLiu Huaiyu&ZhangMurongis only becauseAbstract:Thedichotomy of general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specialonenotof the dichotomy of the general and the special of the researchonobjectbut also because of its reflectingMarx’s two types of narrative ways in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aGeneral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isakind of popular narrative way,while special historical materialismstrict and creativeoIle.Thetraditional misunderstanding about general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notvuIgar disemeberment and closed rigidity.Western Marxism do cial historical materialism.1eadingtoshare the same viewpoint of spe‘nottheir misunderstanding that they dounderstand thecorethe meaning of Marx’s historical dialectics.Actually,general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base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modem discourse,SO its possible perspectives be consenred;special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the materialism of historic of dialectical eDistemology and has special narrative boundary.It needs strict Dattem alismcanso aslegitimacyshouldaandopen visionssignificancetowhich iskindagiveastrict inquiry andto toformakind of new strict critical dimension. Only in this way,historical materi’conform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have strong theoretical life all along.Key words:general historical materialism;special historical materialism;Narrative Way52万方数据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历史”概念与意蕴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刘怀玉, 章慕荣, Liu Huaiyu, Zhang Murong 南京大学哲学系 南京 210023 南京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 2013(11)本文链接:http://d..cn/Periodical_njshkx.aspx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