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经济地理学的作用为什么渐行渐远

最新公告:
本站所有期刊杂志信息均包含杂志社真实投稿电话,以及投稿邮箱,投稿请点击以上期刊栏目选择相应期刊直接联系杂志社。
论传统经济地理学与新经济地理学有何异同
  摘要:由于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最近几年来,以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和波特(Miclacl Porter)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将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地理学来,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和新观点,创立了&新经济地理学&,①对西方经济地理学提出新的挑战。本文旨就新经济地理学在内容、观点和研究方法上的新发展作简要概括与评价。
  一、新经济地理学在研究内容上的新发展新经济地理学最近的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另一个是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动态变化。在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中,报酬递减与完全竞争是最基本的前提假设条件。然而,现实经济的增长动力很多来源于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这是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无法解决的。由此,经济学家再次提出了规模经济、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假设前提,提出了经济增长新模型,这些假设和模型更加现实和复杂,对全球化下的经济现象解释得更好。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核心内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报酬递增、空间聚集和路径依赖。②首先是报酬递增。报酬递增是相对于报酬不变、报酬递减而言的。当经济学家把报酬递增和空间地理位置联系起来后,报酬递增就有了新含义。以往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模型是非空间的或是虚拟的空间。克鲁格曼在这方面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认为报酬递增本质上是一个区域和地方现象,报酬递增、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要比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和比较优势重要得多,这主要表现在贸易和专业化方面。支持报酬递增的市场、技术和其他外部性因素主要来源于区域和地方经济集聚。
  总之,新经济地理学的报酬递增是指经济上互相联系的产业和经济活动,因为在空间位置上的相互接近性而带来的成本的节约,或由于规模经济带来的产业成本节约。其次是空间聚集。空间聚集和报酬递增密切相关,两者是外延和内涵的关系。主要指产业或经济活动由于集聚所带来的成本节约而使产业或经济活动区域集中的现象。空间聚集是城市不断扩张和区域中心地形成的主要因素。区域一体化和大都市圈以及大都市带的发展是空间聚集的典型现象。新经济学家的大部分著作讨论的主要是产业如何在某些区域集中分布。如克鲁格曼的多中心城市结构空间自组织模型,他以对厂商之间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及其相互作用的分析为基础,试图阐明有规则的经济空间格局的内在机理。在传统城市体系研究中,经济地理学家只是假定有集聚经济的存在,但新经济地理学希望导出空间集聚的自我强化特性,以便阐明产业或经济活动集聚的本质机理。第三是路径依赖。大多数新经济地理学家认为在区域聚集和城市发展中存在着&路径依赖(path dependcnce)&。路径依赖最初是由保罗&大卫于1985年提出,由布赖恩&亚瑟克和克鲁格曼发展完善的。某个历史偶然性,将使某一区位在产业聚集方面获得一定的先发优势,这将形成某种经济活动的长期聚集过程。历史偶然因素所确定的模式一旦建立,这个最初的区域和城市模式将有可能通过在报酬递增基础上的聚集过程而经一步强化而变得&锁定(locked-in)&。另一杰出新经济地理学家藤田(Fujita)对路径依赖有新的看法:在特定的活动发生的地方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一旦空间差异定性,它们就变得具有刚性。③路径依赖主要用来解释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专业化和贸易活动。区域增长收敛的动态变化是新经济地理学关注的又一主题。
  新增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对区域经济长期发展和收敛进行了重建。新古典增长模型假定资本和劳动是收益递减的,发展中国家具有较低的人均资本存量,却有较高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和资本报酬率,由此可预测发展中国家应该具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最终赶上发达国家。但现实的情况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有很大距离。报酬递增生产函数则表明区域收敛率很慢,存在着内生变量和内生效应,区域将有条件地收敛于不同的区域稳定状态,而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状态,由此认为区域增长存在着收益递增。新经济地理学对这一课题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有些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解释,认为一体化经济对区域经济活动和财富的空间分布的影响将取决于市场规模效应的相对大小、运输成本的降低以及区域间劳动流动性的增强。如果区域一体化使得劳动流动性和金钱外部性增长,则区域经济活动将会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产生聚集,核心区和边缘区的差距将会拉大。另外一方面,如果劳动力不具有流动性,核心区的经济成本将会上升,这会导致空间经济的进一步分散。区域一体化将会导致劳动力和资本充分流动,产业和经济活动会有更大规模的聚集。
  二、新经济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进展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数学模型方面上,尽管在实证方法有些研究,但并没有太大影响,没有取得太大的突破。克鲁格曼认为新经济地理学在模型策略、技巧和原则上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他们利用模型来解释发展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在研究空间问题时沿袭了经济学的传统方法,大量采用了数学方法,将现实中的现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这些模型主要包括:核心&周边模型、国际专业化模型、全球和产业扩散模型以及区域专业化模型。④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核心&周边&模型最先见于克鲁格曼(1991)的研究。该模型展示外部条件原本相同的两个区域是如何在报酬递增、人口流动与运输成本交互作用的情况下最终演变出完全不同的生产结构的。模型假设世界经济中仅存在两个区域和两个部门&&&报酬不变的农业部门和报酬递增的制造业部门。模型显示,在中等水平的运输成本下前向与后向联系的效应最强:一个区域的制造业份额越大,价格指数越低,厂商能够支付的工资越高,越能吸引更多的制造业工人。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的对称结构变得不可持续,从制造业原本均匀分布的经济中将逐渐演化出一种核心&周边结构。其次是国际专业化模型。维纳布斯(1996)凭借产业间的直接&投入&产出&联系假设建立起国际专业化模型。这一模型表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需要实行高度的对外开放,不仅需要商品领域的自由贸易,而且需要各国在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第三是全球化和产业扩散模型。全球性的产业扩散及其规律对于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来说一直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以上述国际专业化模型为基础,蒲格和维纳布斯(1996)在模型中进一步引入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变量,用L表示由技术所决定的效率水平,假设技术进步使所有基本要素稳定地递增,并用效率单位测度各基本要素,建立起全球化和产业扩散模型。第四是区域专业化模型。
  为了进一步考察全球化对已实观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影响,克鲁格曼和维纳布斯(1996)从分析一些厂商与某类厂商存在比与其它厂商更强的买方和供方关系这一重要的投入&产出联系特征入手,建立起区域专业化模型。以上四个模型讨论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围绕产业聚集、区域贸易和区域专业化展开的。这些模型主要通过改变方程中的关键参数的方式模拟不同区位的产出,克鲁格曼等人认为正是经济过程的数学建模的进步,导致了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新经济地理学在实证分析上也尝试有所作为,但由于数据信息的缺乏和现实的复杂性,实证分析的例子很少且不能让人满意。如阿瑟对硅谷的成因进行了有益的分析,克鲁格曼对美国中西部产业进行了分析,对美国与欧洲产业聚集进行了比较,对马萨诸塞州进行了考察。但这些案例分析和他们构筑的模型还不能形成良性互动,现实中的许多实例理论模型还无法解释,这些实例分析也不具有一般代表性和典型性。
  三、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评价由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理论在解释现实经济发展时遇到极大困难,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国际贸易论还没有树立应有的权威,主流经济学本身的地位受到了包括制度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越来越多的挑战,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与经济学有密切联系的新经济地理学方向上来,希望在此领域有更多的收获。
  1.新经济地理学的创新。第一,克鲁格曼等人所倡导的新经济地理学丰富了经济地理学的内涵,特别是丰富了国际经济学研究中有关跨国企业的区位选址问题。他们提出的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有很大的前瞻性,以规模经济、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假设条件来研究区域经济问题比新古典经济学更接近于现实。第二,从经济全球化视野下重新考察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把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是仅仅纳入到国家体系,而是更大的全球化空间。在区域一体化、全球一体化共同发展的今天,很大程度上经济的竞争主体发生了转移,国家的竞争让位于区域之间的竞争。对产业和经济活动的聚集研究有一定的深度。第三,尽管新经济地理学的某些模型过于抽象,但这些模型的建立毕竟相对于传统的区位科学模型有了很大进步和改观,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尤其是克鲁格曼对有些不确定性的复杂理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多中心城市空间自组织模型还是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的。
  2.新经济地理学的不足。第一,严重依赖数学模型。新经济地理学再把经济地理学纳入主流经济学过程中应用最多的无疑是数学模型,这是主流经济学家最擅长的工具。克鲁格曼认为经济地理学在时代中迷失了方向主要是缺失数学模型所致,&最终,我们会借助巧妙的模型把空间问题纳入到经济学中来&,&问题是没有什么可以取代模型,我们一直都在借助简化的模型思考问题&。⑤他认为复兴经济地理学首要的是重建数学模型的权威。而这些建模思想对传统经济地理学家并没有太大吸引力,因为20世纪60年代的计量革命对地理空间模型应用已相当成熟。第二,区域过分抽象化。新经济地理学对区域收敛感兴趣,首先是因为区域能为他们的模型提供更多的&控制&实验数据;其次是他们希望为区域的长期增长和发展提出新见解。尽管新经济学家知道区位、区域和场所常常代表某种经济景观中抽象的点或其他的形状,而文化、社会、制度、历史等重要因素却被排除在模型之外,很少或没有找出一个实际的区域规模,在这个区域规模上分析收敛问题,没有得出不同的空间规模是否具有不同的趋于收敛趋势的结论。第三,缺乏实证研究。
  新经济地理学注重的仅仅是抽象、简化的数学建模,这些建模和复杂的现实相去甚远。经济总体发展和产业空间聚集可以用数学建模来研究,但数学建模存在着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局限,现实中的某些因素是不可能用简化的数学符号代替的。克鲁格曼和其他新经济地理学家在他们的模型中使用了一些经验检验,但这些经验检验典型性较差,没有说服力。例如,新区域聚集模型被批评为几十年前就被威廉森等人检验过,在本质上与新古典方法相似的模型。⑥新经济地理学的另一个缺陷是忽视技术对经济过程的重要性,他们强调的是资本外部性而不是技术和信息外部性。第四,缺乏网络对经济地理学影响的研究。这不仅表现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上,也表现在传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里。在克鲁格曼的论著中,很少见到网络对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影响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网络经济的出现使许多生产无形产品和服务的产业的区位选择几乎不受运输成本和空间的限制,单个厂商生产能力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性等因素相互作用在网络经济现实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而消费者偏好对其的影响却大大增强。此外,除了理论上的不足外,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虽然在动态化、综合化、模型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但就整个理论研究而言,还缺乏系统性。
特别说明:本网站内容都来源于互联网,供浏览者学习、欣赏,使用原则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者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此外,使用者如对本网站内容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力人的许可。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我们的服务
杂志申请收录邮箱:; 投诉建议邮箱:
国家信息产业备案号码: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81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联系邮箱:
优先推荐期刊
电话:010-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苗长虹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苗长虹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西方现代地理学比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西方现代地理学比较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经济地理学讲义ppt文件(课件1)
经济地理学讲义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目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录绪论 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条件 区位理论 我国经济活动区域差异分析 国际分工贸易与竞争 经济活动全球化及其地理意义 经济全球化中的企业 人类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绪 论一.经济地理课是什么性质的课程? 二.地理学的发展史 三.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四.地理学分析问题的主要方法 五.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任务 六.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七.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八.经济地理学对解决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一、经济地理课是什么性质的课程?1. 是一门以介绍思想方法为主的课程?大学教育――培养人才――提高人的基本素质,除了培 养学生有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道德素养,我们的课程安 排主要为达到下述三个主要目的:? ? ? 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开设的理论课 掌握一些解决实现问题的工具与方法――应用性课程 拓展知识范围――一些本专业或非本专业的专业课为什么说经济地理课是一门思想方法的课程? ? ? ? ?经济地理课是一门理论课 人类全部知识最早起源于以地理学为基础的宇宙学 地理学是人类认识的起点,是科学启蒙的基础 以地理学的视角分析经济问题是一种独特的思想方法 思想方法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2. 是一门开拓视野的课程 二、地理学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地理学 ? 二、西方古代地理学 ? 三、中西方古代地理学思想的比较 ? 四、现代地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 五、经济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某经济事物或现象”空 间方面的科学。? 经济事物或现象可包括:各种物质与非物质生产活动、产业集群、生产企业等; ? 空间方面可以包括:上述事物的空间分布;区位 选择;在各种尺度区域的布局、发展的条件和特 点、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等。 ? 目的是寻求空间上各种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的相互 作用下,经济系统发生是怎样的变化,呈现出哪 些规律,从而指导人类实践。 四、地理学分析问题的主要方法1. 2. 3. 4. 多要素综合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 历时与共时的分析方法 微观经济地理学的计量分析方法 五、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任务1. 提供给大家一个分析问题的经济地理 学的视角 2. 学会用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分析经济问 题 3. 让大家了解国情 六、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下分为:? 通论地理学 ? 区域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 公司地理学 七、经济地理学与其它经济科学的关系????经济学:是回答为谁生产,如何生产,探究资源配Z的 一般规律。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厂商与消费者以及资源所有者 之间的关系,分析的内容是消费者的需求与生产者的供 给之间的关系。生产者寻求利益最大化,消费者寻求效 用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研究投资、消费、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总 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国民经济总量与就业、通胀的关系。 从中寻求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相应的政策。 经济地理学:是回答在哪儿生产。探究资源空间配Z的 规律。告诉投资者在哪儿投资能够实现收益最大化。并 且探讨各个区域在经济发展上特点,引导区域经济向着 利用其优势甚至构建其优势的方向发展,并在互补互利 的前提下促成区域经济合作。 七、经济地理学与其它经济科学的关系? ? ? ?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主要区别: 研究对象既相同又有所不同: 经济学:研究抽象一般人类经济活动与经济系统。 经济地理学:研究一定空间上具体的人类经济活动 与经济系统。 ? 研究方法有所不同: ? 经济学:抽象、演绎、推理的方法;注重定量分析。 ? 经济地理学:多用调查、经验―统计―归纳的方法, 偏重多要素综合的定性分析与系统的分析方法。 八、经济地理学对解决当今世界重大 实际问题的贡献经济地理学工作者所关注的全球重大问题:?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展中国家与落后地区的贫困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 ? 全球化与国家利益关系问题? 跨国公司的成长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第二章 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条件??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 自然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 人口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 环境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 场所的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一. 区位(Location)决定人类活动场所位Z的各种因 素和关系的总和。它是一个抽象概念,与地理位 Z有所不同(但有时被人们混用)。地理位Z是 指空间点的具体位Z,它包括方位与距离的含义。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天文位Z 自然地理位Z 经济地理位Z 政治地理位Z(评价国家的地理位Z时) 第一节?? ? ?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不同尺度的区位:宏观尺度上: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区位; 中观尺度上:区域(地区、城市)的区位; 微观尺度上:工厂、商店、城市商业中心、 港口、学校等区位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二.区位因子(Location factors):影响区 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要素,也是衡量区位 条件优劣的指标。如?工业区位因子可包括:? 经济因子:成本因子与收入因子(主要包括能源、 资源、资本、劳动力、市场、运输、基础设施条件、 环境成本、税制等)收入与成本的差最大的的区 位――最大利益区位。 还包括一些非经济因子? 第一节三. 区位条件: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与特定位Z相联系的人类活动所需的支持条件,或某一空间位Z上,各 种区位因子的集合,包含地理位Z的含意(有时与区位的概念混用)。 人类生存与经济活动场所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好坏。1、不同的区位主体所要求的区位(条件)各不相同,例如:? ? ? ? ? ? ? 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 工厂厂址的区位选择; 港口的区位选择; 大学校址区位选择; 可以是由本地区自身的变化引起 可以是由其它地区的变化引起 政府的政策也能起到改变区位条件的作用2、区位条件的变化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四.区位条件是否有利,对国家、区域经济和企 业发展十分重要? ? ?从国家的层次分析 从地区的层次分析 从企业层次分析 第二节自然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概念 ? 自然条件:又称自然环境,是自然界的一部 分,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所依赖的自然部分。 ? 自然资源:一般认为它是自然界中那些有用 的自然物质,或是自然条件中可以被经济利 用的部分。但也有另一种认识,自然资源不 是物质,而是附着在自然物质上的使用功能。 第二节自然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 自然资源的性质与分类 1、有限性、区域性和整体性2、自然资源的分类:
第二节? ? ?自然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二、自然条件对人类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从全球尺度分析,自然条件是人类生存分布的基本条件 从国家尺度分析,资源就意味着财富 从国家内部区域尺度分析,区域间资源类型、数量、质 量的差异,会直接导致地区经济发展方向、富裕水平的 差异 从微观尺度(空间点上)分析,自然资源与一般自然条 件决定着产业分布与企业区位选择 此外自然条件还会影响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从而影 响地区分工与国际分工,和由此产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 的地区差异。 应该强调:自然条件只是影响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基础 条件,只是为人类某种经济活动提供了可能性,而非决定 条件。? ?? 第三节人口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一、劳动力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劳动力的数量 ?劳动力的素质 ?劳动力的成本 ?劳动力迁移 第三节人口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二、作为消费者的人口对经济活动区位影响 ?人口规模和购买力水平决定市场规模 ?人口分布与市场分布 第四节环境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看,市场是经济活动存在的 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 一. 市场环境 1、市场特点 2、市场规模,由人口数量与人均购买力水平决定 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结构、行业规模、企业规模 3、市场潜力 4、市场竞争程度 5、市场竞争秩序 第四节1. 2.环境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二、产业环境产业集聚 基础设施 生产性配套服务 国家政局与对外开放政策 政府的产业政策、外资政策、区域经济政策 国家法律制度与行政制度3.三、制度与政策环境1. 2. 3. 第四节环境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四、其它环境因素人们居住、工作的环境状况 生产的环境成本 第五节场所的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场所的可进入性意味着一个地区与外界联系的便捷 程度。 一、地理的可进入性 二、经济的可进入性 三、制度的可进入性 四、社会的可进入性 第三章 区位理论?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区位的相互依附学派 行为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一. 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目的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二. 杜能农业区位论简介假设条件 杜能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六个假设条件(教材P53页)1.① ②③ ④ ⑤ ⑥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不存在其它(河流、运河)运输方式,马车是唯一的运输工 具; 土质条件各地一样,任何地方均可耕作; 距离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人工产品供应仅来自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 于周围平原; 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第一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此外,该模型的成立,还有一个前提条件, 企业是“经济人”,经营农业以追求利益最 大化为目标。 ? 在作了以上假设后,杜能就排除了一切干扰, 而只探讨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 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相互关系。 (这实质是借助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空间问题) 第一节2.形成机制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根据上述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 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 入最大化三个隐含的条件,杜能给出了一般地租公式:R=PQ-CQ-KtQ=(P-C-Kt)Q?其中:R为地租收入 P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用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第一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R=PQ-CQ-KtQ=(P-C-Kt)Q 从该土地收益(地租)收入公式可以看出:地租收入R随K↑和t↑而↓ ② 地租收入R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 也不合理,而成为某种作物耕作的极限 ③ 在市场中心(运费为0)的点与耕作极限之间的 连线为地租曲线。 ④ 地租曲线的斜率取决于t的大小(不易运输的商 品t较大,反之亦然。 此公式反映了土地收益与距离之间的关系。① 第一节公式杜能的农业区位论R=(P-C-Kt)Q? 对于同种作物当t不变时,可令PK=P-Kt,PK是 离城市距离为K的地方的农产品价格,离城市 越远,价格越低。而此时的土地收益为 R=(PK-Cj)Q,Cj为采用耕作制度j时的生 产成本。产量较高的耕作制度成本也较高。 当K变大时,PK就会下降,较高成本的Cj就会 由较低成本的耕作制度Ci所取代。该公式还反映了耕作制度与距离的关系 根据上述条件杜能计算做出了杜能圈结构: 根据上述条件杜能计算做出了杜能圈结构: 第一节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三. 农业区位论的理论意义杜能第一次阐述了空间距离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对 后来的工业区位论和市场中心地理论上的形成给予了 极大的启发。 杜能用模型分析方法抽象的分析经济问题,使之成为 空间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的创始人。 揭示了即便是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出现农业生 产的空间分异,这种分异源自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 间的距离。分异的规律是以市场为中心呈同心圆状。 距市场越近的土地,区位条件越好,土地收益越高, 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 揭示了随着土地距城市(市场)距离的增加高成本的 耕作制度会被低成本的耕作制度所取代。2.3.4. 5. 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一. 工业区位论产生的背景和目的韦伯要探讨工业城市在哪里诞生?人和资本在空间上向 哪里集中?其背后的空间机制是什么。二. 韦伯工业区位论简介1.基本概念① 区位因素(子):使经济活动趋向某一特定地点的“力”。 分一般区位因素(所有工业区位选择有关因素,如运费、劳 动费、地租等)和特殊区位因素(只与特定工业有关,如气 温、湿度等)。 区域性因素:使工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因素,在影响工业成 本的因素中,只有获得原料和动力燃料成本、劳动力成本、 运输成本属于区域性因素(而像固定资产折旧、利息等均不 具有区域性)。② 第二节2. 理论前提① ② ③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 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供 给是无限的。只考虑运费一个因素时,构成韦伯的运费指向论 加入劳动费用的地区差异,使原运费指向的工业区位发 生第一次偏转。劳动力指向论 加入集聚因子,观察工业区位发生的第二次偏转。集聚 指向论3. 建立工业区位论的三个步骤① ② ③ 第二节4. 运费指向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运费=重量×运输距离,重量指原料与产品的重量,假定 运费率相同 ① 工业原料按原料在空间分布的状态可分为:遍在原料 局地原料 根据局地原料生产过程中的重量转换:纯原料 损重原料 第二节原料指数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表示生产单位产品需运局地原料重量。Wi Mi ? WpMi Wi Wp原料指数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第二节区位重量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表示每生产单位产品需运的原料与产品的总重量局地原料重量? 产品重量 区位重量 ? =原料指数? 1 产品重量 第二节②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根据最小运费原理,当原料地与市场只各有一 个的时候,所确定的区位是:a. b. c. d. 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区区位;Mi=0,Mi&1 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Mi=1 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Mi &1 使用部分局地原料和遍在原料时,产品重大于局地 原料重,为消费区区位。Mi&1 如果原料地有两个且与市场不在一起时,则最小运费区 位点在“重心”的位置; 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二节n n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x ? xi ) 2 ? ( y ? yi ) 2如果有多个原料地与市场时,则运费最小区位点满足 :i ?1? Wi ri ? ? Wii ?1求最小值满足下列方程组:n W ?k ? ? i ( x ? xi ) ? 0 i ?1 r ?x in W ?k ? ? i ( y ? yi ) ? 0 i ?1 r ?y i 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5. 劳动力指向论劳动力成本指数―不是指地区工资的绝对额, 而是指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额。 ? 在什么情况下企业才会离开运费最小区位而转 向劳动力成本最小区位呢? ? 只有在劳动力成本的节约大于企业离开最小的 运费区位而增加的运费时,劳动力指向才会占 主导地位。
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韦伯认为:劳动力指向的强弱取决于: ① 劳动力成本指数=劳动工资/产品总重该指数越大,劳动力指向越强,运费指向越弱,反 之亦然。② 劳动力系数=劳动力成本指数/区位重量该系数越大,则劳动力指向强, 该系数越小,运费指向强。 第二节6. 集聚指向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集聚:是一定量的生产企业向空间特定地点集中的过程,这一过程 能带来生产经营成本的节约。 集聚有两种方式:一是单个企业规模的增大―实现企业内部规模经 济; 二是由多个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产生的集聚,利 益来源于外部规模经济。 集聚的原因:纯粹的集聚 偶然的集聚 人为政策组织导致的集聚,源自专业化生产的需要。 分散:是与集聚相反的过程,当集聚过度时,分散同样会带来生产 经营成本的节约。 韦伯认为,当集聚的节约额比运费(劳动力成本)指向带来的生产费 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影响集聚的因素:? 制造系数=单位产品增加值/单位产品区位重量 ? 制造系数高的工业――集聚倾向较大(附 加值高的,原燃料消耗少的) ? 制造系数低的工业――集聚倾向较小 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韦伯区位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意义: ①韦伯是第一个建立工业区位理论的经济地理学家, 其理论模型对后人区位理论的研究有着启发作用; ②韦伯运用抽象演绎的分析方法研究区位问题; ③韦伯区位论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 ④该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中的区位分析,它是经济 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原理。 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局限性: ①韦伯的工业区位选择只从生产的角度寻求空 间费用最低点,未考虑需求与利润最大也可 能是企业区位选择追求的目标。 ②韦伯工业区位的选择没有考虑一些偶然因素, 包括投资者个人的偏好、政府的政策等。 第三节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从需求的 角度考虑区位问题)廖什认为: ? 大多数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不是寻求成本最低的 空间点,而是寻求利润最大的空间点。利润的大小 与收入与成本两个因素相关。所以,费用最小区位 并不一定就是利润最大区位,而收入和费用的差最 大点即利润最大点才是最优区位。 ? 企业产品的销售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市场价格 市场地域(领地)的大小; 企业的生产区位 所以,廖什建立了价格、需求和区位之间的关系模型 第三节1.2. 3. 4.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一.廖什市场区位模型的假设在一个均匀的平原上沿着各个方向运输条件都相同, 进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均匀分布; 平原上农业人口(消费者)均匀分布; 平原上的居民具有相同的技术,可以随时进入市场 (获得生产机会); 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它因素不考虑。?在此假设前提下一农户开始生产啤酒,当产量超 过自己的消费量以后就开始向外出售。由于向外 运输距离的增加,啤酒的价格会越来越高,因此 销量会越来越少,最终形成企业的市场领地。 第三节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图中P处为生产地点 ? PQ为P点的销售量(市场需 求量) ? QF为随距P点距离增加的需 求量不断下降的需求曲线 ? 以PQ为轴将QF旋转一转得到 的圆锥体,为廖什需求圆锥体, 也为该厂啤酒的需求总量。 ? 需求圆锥的底面积,为该啤酒厂 的市场地域(市场领地) 第三节?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廖什的市场区组织的发展过程同上述农户一样,其它一些的农户也自己生产并出售啤 酒,便在空间上形成各自的市场领地,并不断扩大,最 终达到均衡时为六边形的市场结构。如图: 第三节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当某一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下降时,其市场的领地就会扩大了, 从而占据其它生产者的市场领地,使空间上原有的均衡被打 破。如下图: 第三节1.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思考练习题:一个生产性企业所占市场领地的大小,与哪些 因素有关? 2. 一个商业企业所占市场领地的大小,与哪些因 素有关? 第四节?区位的相互依附学派当企业在空间任何地点的生产费用都相同的情况下,企业 所面临的市场是线状的时候,企业选择区位的原则趋向于 占领更大的市场领地。? 霍特林模型假设: 1. 一海滩上消费者均匀分布; 2. 对于产品需求是无限的,而且要是非弹性的; 3. 生产费用在所有的区位都相同; 4. 产品的运费率在所有的区位都相等; 5. 生产者按工厂价销售,运费由消费者支付。 第四节分析:1. 2.区位的相互依附学派如果只有一个企业,无论在何点布局都能占据所有市场; 如果又有一个企业在进入,在两者竞争在空间达到均衡时,一定是 两者都在市场的中心点; 第四节3.区位的相互依附学派如果产品是有需求弹性的,竞争的结果,在空间达到均 衡时两厂商一定是在市场的1/4与3/4处,此时,两厂 商销量最大。 第五节 行为区位理论? 经济学讨论问题时习惯把人假定为“经济 人”,而现实生活中,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与 经营者,都并非是否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费 用最小为唯一目标的。他们往往是在某种满 足的情况下行动,其实是“满意人”。 ? 经营者并非总是在寻求最佳区位,而更多的 情况下是按“最小努力原则”寻求满意区位。 第五节 行为区位理论? 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1、获利空间范围的确定 图中: a点是平均费用最低点;也是利润 最大点; b点是平均收益最高点 Ma和Mb表示平均费用与价格相等的 区位,Ma和Mb表示利润的可能 性边界。 Ma与Mb之间地区,收入&费用的地 区为营利区域,在Ma和Mb以外 是收入&费用的地区,为亏损 区域; 只要在Ma和Mb之间,企业均能获利。 所以,企业不一定选择A点 (利润最大点)这一最佳区位, 而是可以在Ma和Mb之间选择一 个最满意的区位。 第五节 行为区位理论2、空间收入与费用对 工业集中度的影响图中各颜色的曲线表 明,费用曲线与收入曲 线的倾角越大,(即费 用与收入的空间变化越 大,市场中区域差异越 大)工业布局越集中 (可选择布局的区域越 小),相反则表现出分 散的倾向。 第五节 行为区位理论3、经营者行为能力对区位 模型的影响 图中显示:经营能力较强 的企业,平均成本较低, 获利的空间范围较大,企 业在空间选择区位的余地 较大(蓝线所示);反 之,企业经营能力较差 时,平均成本就较高,获 利空间范围就较小,在空 间上选择区位的余地就较 小(红线所示)。 第五节 行为区位理论4.政府区位政策的差异造 成区位条件的变化在政府的政策下,GH区域可 从营利区域变化为亏损区 域,而EMa和MbF的区域可从 亏损区域变为了营利区域。?总之企业家往往选择接近 最佳区位且能够满足自己 行为愿望的空间位置作为 企业的生产经营地点。 第六节 中心地理论? 该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沃尔德? 克里斯泰勒提 出的,后经许多学者的丰富与发展。?理论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决定城市(市场)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空间规律。一.中心地理论的有关概念1.商品与服务的范围 第六节 中心地理论? 上限:是指人们去某一中心地购买商品与享受服务 时所愿出行的最大距离。即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最大 销售区域范围。 ? 下限:是指中心地能够维持某种商品与服务的最小 限度消费者规模(人口密度×区域面积)。 第六节 中心地理论2. 门槛值与门槛人口:?维持中心地的商品与服务所需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就是 门槛值,它是由门槛人口(最低消费人口)决定的。 也称市场区域,是由中心地提供的某种商品和服务最大 的服务半径(上限)所确定的区域范围。3. 市场领地?4. 中心地职能等级? ??中心地经营的商品与服务不同,中心地的功能也不同。 一般来说具有高级中心地职能,经营的商品与服务是人 们不常消费的、专业性强的,并以高档次为主,如珠宝 手饰、金店、名牌商品专卖店、乐器商行等。 具有低级中心地职能,经营的商品是人们经常需要消费 的,如日用品、小百货、食品、餐饮、药店、洗衣、照 相等。 第六节 中心地理论5. 中心地的等级?? ? ? ?具有高级中心地职能――高级中心地 具有低级中心地职能――低级中心地 低级中心地的特点: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数量多,提 供的商品服务种类少,档次相对较低。 高级中心地的特点:分布集中,服务范围大,数量少, 提供的商品与服务种类多,档次齐全。 在高级中心地与低级中心地之间存在着若干层次的中级 中心地,由高、中、低级中心地在空间构成一个有规律 的等级系统,一个高级中心地附属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 多的低级中心地。 第六节 中心地理论? 二、中心地理论的假设与中心地空间模型克里斯泰勒以市场为原则的中心地空间系统 ? 假设条件:?① 中心地的分布区为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相同的均质 平原,无边界; ② 区内人口密度各处相同; ③ 消费者购买力水平和偏好是均一的; ④ 区内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处处便利程度一致,运 费和距离呈正比 ⑤ 消费者选择距自己最近的中心地购物。 第六节中心地理论六边形市场领地形成过程示意图 第六节 中心地理论? 如果居民所购商品只愿 出行18KM时(而不是前 面的21公里),则每三 个中心地之间就会有一 个市场缝隙,并在此地 形成一个次一级的中心 地,以次类推则形成了 一个多级中心地的等级 系统。 第六节 中心地理论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K=3) 第六节 中心地理论三.中心地理论给我们的启示1.2. 3.不同规模的商业中心在空间分布不是杂乱无章的,而 是按一定的规律呈等级分布的。任何高一级中心地的 数量均少于低一级中心地的数量,高一级中心地的功 能均多于低一级中心地的功能;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 半径均大于低一级中心地的服务半径,服务的人口也 多于低一级中心地。 同级中心地具有大致相同的功能,服务的类型、档次、 规模基本一致。 不同等级中心地的作用不同,彼此不能相互替代,即 使高一级中心地拥有低一级中心地的全部功能。 第六节 中心地理论4.5. 6.各中心地之间的距离不取决于地域面积的大小,只取决 于地区人口密度与人均购买力水平。人口密度高、收入 水平高的大城市,虽然区域面积并不大,但往往可以拥 有各个等级直到最高等级的商业中心,相反在人口居住 分散消费水平低的乡村地区,上千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也不一定分布着一个最高等级的商业中心,且商业中心 的等级也比较少。 空间大大小小的市场网络是一个等级系统,而且是一个 多重结构的等级系统。 良好的区位条件是各级商业中心形成与发展最重要的条 件。 第六节 中心地理论四、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 在空间形成的中心地系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下 列因素的变化会引起该系统的变化:① ② ③ ④ ⑤ ⑥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交通方式与线路的变化 大城市发展出现功能分区 高密度的人口分布区的出现 人们需求的变化导致中心地职能的变化 相邻中心地职能、规模、等级的变化,导致一些原有中 心地的衰落。 第六节 中心地理论五、中心地理论的应用在集市研究中的应用 (斯坦的集市区位理论图示)① 第六节 中心地理论 第六节 中心地理论②③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对于小型服务业的投资者在选择店址时具有指导作用。六. 北京市发展中的几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城市规划的主导思想 2. 老城与新城的矛盾(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 3. 城市修穿城快速路的讨论 4. 城市中多层次市场体系与市场存在的形式的讨论 练习:简述各种区位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比较其主要区别。1. 第四章我国经济活动区域差异分析? 第一节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是形成地区 经济差异的基础 ? 第二节 我国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第三节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第四节中国文化的地区差异 第一节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是形 成地区经济差异的基础一.自然条件决定某些经济活动的可能性从而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方向( 农业、采矿业、采油、捕捞业、风景旅游 业)二.自然条件影响产品质量与生产成本从而影响地区竞争力 第二节? 1.我国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注意:自然条件差异产生的经济意义 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高原为主、并多高山; ? 中部:高原和中山低山, ? 东部:平原为主有少量低山和丘陵 ? 河流:自西―向东流,水力资源中上游最为丰富?2.日照:全国日照平均水平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高值中心:青藏高原、新疆 低值中心: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江南丘陵 第二节3.? ?我国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降水:东部沿海―西北内陆递减气候类型相应的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 按降雨量的多少全国农业生产类型存在差别: a. 250mm等雨量线,呼仑贝尔盟西部边缘―锡林廓勒 盟―包头以西―宁夏中部―甘肃中部―青海东南― 冈底斯山,是我国旱作农业的最西界限,此线以西 北无灌溉就无农业 b. 400mm等雨量线,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 州―玉树―拉萨,农牧业的分界线 c. 800mm等雨量线,秦岭―淮河一线,是水田与旱作 的分界线 第二节4.?我国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气温:冬季南高北低,夏季全国普遍高温,春季北方增 温快,秋季北方降温快,北方全年温差大。气温与作物熟制的关系:长城以北一年一熟,向南过度到二年三 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土壤肥力 土壤质地 土壤酸碱度 土地所处区位 各类资源在空间组合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资源利用 过度利用资源,将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的生 态系统。例如:5.土地资源:??? ?6.资源组合与利用? ? 第二节我国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 第二节7.?我国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矿产资源:南方多金属矿床,铜、钼、锡、锑、钨等 ? 西北多非金属矿,钾盐、石棉、萤石、云母、石膏、重 晶石、稀土等8.能源:煤:山西、内蒙占60% ? 石油:华北、东北、东南沿海大陆架、西北 ? 天然气:四川、陕甘宁地区 ? 总之,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是最终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 基础。我国地区的贫富差异反映了上述自然条件的地区 差异。往往经济发达的地区都是农业生产条件相对好的 地区,最贫困的地区都是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 第三节一.1.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我国沿海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差异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 东部:京、津、冀、鲁、辽、苏、浙、沪、闽、粤、 海南共11省区 中部:黑、吉、晋、豫、鄂、湘、赣、徽8省区 西部:蒙、陕、甘、宁、青海、新、藏、川、渝、黔、 滇、桂12省区 2. 我国沿海与内陆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特征与变化① ? ? ??我国各地区静态的经济差距 我国沿海与内地的土地比例为1:9 人口分布为 东部占37.8% 中部占33.36% 西部占28.76% 第三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17%25%58%东部 中部 西部图 5-1 各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占 GDP的 比 重 第三节? ?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 ? ? ? ?各地区人均GDP (2003年) 全国人均GDP的平均水平为 10558.5元 沿海地区为 16306.4元 中部地区为 7775.3元(仅相当于沿海的48%) 西部地区为 6216.7元(仅相当于沿海的38%) 全国前位: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福建 山东 全国末位:贵州、甘肃、云南、广西、陕西、安徽、西藏 最高的上海为 55307.0元,(2004年) 最低的贵州为 4215.0元,(最高与最低相差13倍) 第三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各地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2003年)表示了 各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16%东部 中部 西部25%59%图5-3 各地区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国比重 第三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2003年人均消费水平? 全国平均为 ? 沿海地区为 ? 中部地区为 ? 西部地区为 ? 最高的上海? 最低的贵州3571元 5711元 2819元(仅相当于沿海地区的49.4%) 2108元(仅相当于沿海地区的36.9%) 12978元 1186元(上海是贵州的11倍) 各地区家庭居民收入与福利水平表5-1东部 北京 天津 河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福建 山东 广东 海南 平均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部 山西 吉林 黑龙江 安徽 江西 河南 湖北 湖南 平均 城镇居民家 庭人均总收 入 1.2 5.9 5.0 5.1 7427.9 西部 内蒙 广西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上海/贵州 =2.43倍 平均单位:元城镇居民家 庭人均总收 入 3.9 8.5 2.6 4.4 5.1 6.9 7274.0城镇居民家 庭人均总收 入 71.6 2.7 2.1 16.3 51.1 79.0 表5-2 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东部 农村居民 家庭人均 纯收入 中部 农村居民 家庭人均 纯收入 西部单位:元农村居民 家庭人均 纯收入北京天津 河北 辽宁5601.553.38 2934.4山西吉林 黑龙江 安徽2299.178.9 2127.5内蒙广西 重庆 四川2267.564.6 2229.9上海江苏 浙江 福建6653.99.0 3733.9江西河南 湖北 湖南2457.56.8 2532.9贵州云南 西藏 陕西1564.70.8 1675.7山东广东 海南 平均3150.58.1 3877.9平均2382.0甘肃青海 宁夏 新疆1673.053.3 2106.2上海/贵州=4.25平均1966.0 第三节②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我国各地区经济差异 的动态变化1978年―2003年各地 区GDP增长速度的差异 (使地区经济差异迅 速扩大) ? 东部人均增22.8倍 ? 中部人均增20.6倍 ? 西部人均增17.4倍 ? 右图:三大地带人均 GDP的变化趋势? 第三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三大地带人均GDP绝对差的变化趋势 第三节3.①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我国沿海与内陆地区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原因自然地理条件与区位的差异 ② 历史基础 ③ 渐近式的市场化转型① ② ③生产要素的单向流动(资本、人才、技术、劳动力向东流) 基础产品价格改革滞后 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 区域发展的制度创新 优惠政策的地区倾斜(使东部吸引到更多的外资,1991- 2001年,东部累计吸收外资是中、西部的6.24倍和19.42倍, 国内企业成长的条件也更好) 出口促进战略(产生乘数效应)④开放政策的区域推进① ②③ 第三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表5-4 三大地带进出口额的对比 年人均进出 口总额 (美元/人 )852.85 50.545 38.49 1992年外贸 依存度 (%) 66.27 14.22 12.33 2002年外贸 依存度 (%) 65.54 7.32 8.01 年累计进出 口总额 (亿美元) 东部 中部 西部 3.54 1143.32002年,东部进出口总额是西部的36.6倍,是中部的20倍. 第三节4.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政策取向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然性与可控性 ②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③ 控制和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与促进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的途径与政策取向① 第三节二.1. 2. 3. 4.① ② ③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城市发展与城乡差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区域发展中的城乡关系 我国的城乡差异我国城乡差异的现状 为什么总体上讲城市相对较富裕? 巨大的城乡差异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作 用 第三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差距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时期 “六五”时期 “七五”时期 “八五”时期 “九五”时期 农村居民 14.1 3.0 4.3 4.7单位:%城镇居民 4.8 4.3 7.9 5.7 第三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表5-6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1985年 城镇是乡村居民收入 的倍数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2年1.882.202.722.783.11 第三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大于收入水平的差距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农民=1)年份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农民=1)85 89 19902.9 2.8 2.3 2.6 2.8 2.8 3.093 01 20023.1 3.3 3.5 3.5 3.4 3.6 3.7 第三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恩格尔系数 (%) 城镇 乡村 1978年 57.5 67.7 1990年 54.2 58.8 2000年 39.4 49.1 2002年 37.7 46.2 第三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2002年城乡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构成比较(%)城乡消费支出构成 城市 乡村城乡居民每人全年生活消费支出食品 衣着 居住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与通讯10037.7 6.9 10.35 6.45 7.13 10.3810046.2 5.72 16.37 4.38 5.66 7.01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其它商品及服务14.963.2511.463.15 第三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全年主要食品消费量是乡村居民消费量的倍数粮食 城镇是乡村消费的 倍数 0.39 蔬菜 1.05 食用油 1.13 猪肉、牛羊肉 1.56 家禽 3.17 鲜蛋 2.26 水产品 5.41 酒 1.21 食糖 1.04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是乡村居民拥有量的倍数摩托车 城镇是乡村的倍 数 0.79 洗衣机 2.92 电冰箱 5.9 彩色电视机 2.1 照相机 13.4 空调机 22.2 移动电话 4.6 组合音响 2.6 第三节5.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城市化问题①城市化及其实质a. b. c.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城市化是一种地域转化的空间过程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变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过程②城市化过程需要具备的条件a.b.城市化的进程是以第二与第三产业发展为条件 城市化是以区域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 断提高为条件③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过程 第三节年份 1870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美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2640 46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5.919.6 20.119201930515625.826.290 200056 6470 74 75 7730.3 31.430.0 26.0 第三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人均GDP(美元)&100 200 300 400 500 800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2.8 22.0 43.9 49.0 52.7 60.1 63.4 65.8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2.5 14.9 25.1 27.6 29.4 33.1 34.7 37.9 第三节年份 城市化率(%) 工业化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1950年以来我国的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较1950年 11.17 14.08 1960年 19.75 46.31 1970年 17.38 40.97 1980年 19.36 44.19 1990年 26.43 36.87 2000年 36.21 44.24
45.53④相对缓慢的城市化进程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影响工业的速度与效率; 抑制消费制约国民经济发展; 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放松户籍管制,创造条件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城市生存下去;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 加速中西部的工业化,引导企业在空间上形成集聚以形成新城市。⑤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政策措施? ?? 第四节一. 二.中国文化的地区差异三. 四.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一带的文化特征 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的文化的特 征 东北地区的地方文化特征 广东地区的地方文化特征 第五章 国际分工贸易与竞争? 第一节国际分工与贸易产生的地理因素 ? 第二节 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 ? 第三节 国家竞争优势的确定 ? 第四节 关于“世界工厂”的讨论 第一节?国际分工与贸易产生的地理因素??一、国家之间自然条件的差异(早期贸易 是互通有无) 二、国家规模(大国可以自给自足,小国 则不然) 三、国家周边的运输条件(方便的运输条 件可以促进国家间的贸易往来) 第二节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 ?一、亚当? 斯密的绝对分工理论 二、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说 第三节?国家竞争优势的确定一、综合国力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国际 影响力的合力?二、国家竞争力不仅包括综合国力,还包括实现综合国力的社会经 济环境条件和运行整体的竞争力,以及长期持续发 展的内在的成长能力。?三、国家竞争优势以行业与企业为基础,以国家环境为条件,构成的 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是可以加以创造的。 二、国家竞争力 三、国家竞争优势(波特的钻石结构) 四、中国的国家竞争优势??? ?1、中国的生产要素(劳动力成本低廉,人 力资本丰富,资本相对充裕,基础设施条件 迅速改善) 2、中国的市场需求(市场规模大、潜力 大;市场层次多;有了大量的“挑剔”的 顾客) 3、中国的企业(产业集聚) 4、中国的政府(一个有效率的政府) 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比较日本 美国 韩国 新加坡 中国台湾 马来西亚 中国大陆10087.139.43228.38.92.1 第四节 关于“世界工厂”的讨论一、世界工厂的标准 世界上曾经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都具 有以下特征: 1、经济规模大;在世界制造业中占的 比重大 2、出口规模大,占世界贸易份额大; 3、技术相对领先,具有较强的国际竞 争力。 第四节 关于“世界工厂”的讨论二、中国离“世界工厂”到底还有多远 1、从经济总量分析 制造业占世界比重低(只有5%) 劳动生产率低(只是美国的4.4%) 制造业增加值低(只是美国德国1/2,日本 的2/3) 2、从行业分析 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大(出口中服装、鞋类、 玩具等行业所占比重大,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 业比重低) 加工贸易比重大(占出口的55%) 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低 第四节 关于“世界工厂”的讨论3、企业竞争力较弱 研发能力不强 垄断行业企业缺乏竞争力 企业规模小 企业国际化程度低 第六章 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与过程 ? 二、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 三、反全球化? 四、经济全球化、区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一体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与过程?(一)经济全球化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就是指人类经 济活动(即包括生产、贸易、投资、服 务等)所涉及的地域范围超越了国界, 不断地向着全球扩展的过程。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与过程(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 1400年以前,国际分工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以 中国、印度为中心,东南亚地区为贸易枢纽 ? 年,欧洲通过贩卖黑奴到美洲而获 得美洲国家的白银,从而购买中国和印度的商品, 并加入到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贸易的体系中。 ? 1800年前后,欧洲在亚洲产品竞争的压力下, 实现机械化为代表的工业革命,从而大大提高了 劳动生产率,并强行打开中国与印度的市场,成 为世界经济与贸易的中心。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和地理意义(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 1、贸易自由化 ? 2、生产一体化 ? 3、资本与金融国际化 ? 4、跨国公司为主导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4、跨国公司为主导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力量跨国公司已经控制了全球产出的40% 2.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占全球的60% 3. 跨国公司占全球技术转让的75% 4. 跨国公司占有全球90%的对外直接投资 5. 跨国公司占有全球90%以上的民用科技的开发 与转让 跨国公司在全球投资、生产、研发、采购、销售等 行为,加速了全球化过程1.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和地理意义(二)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1、“全球资源共享”(即按国家实力的强弱来分配全球的资源) 2、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 意识形态的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和地理意义3、国家间与区域间经济差距扩大 下列几组数据可以证明: ? 世界最富裕1/5人口和最贫穷1/5人口人 均个人收入之比的变化: 1913年为3s1 1960年为30s1 1977年为44s1 1997年为74s1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和地理意义发达国家的10亿人口的GDP占全球GDP的80% 占全球出口额的63%、全球进口总额66%,占全球 国外投资流入量的79%、流出量的90.9%,全球最有 影响力的500家大型跨国公司发达国家占了93%,全 球技术贸易则更是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 ? 发展中国家的50亿人口的GDP占全球GDP的20% ? 全球最富的3个人的资产(约1500亿美元)超过48个 最不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 ? 48个最不发达国家约7亿人口,占世界贸易的比重只 有0.4%,可以说这些国家几乎被世界经济体系边缘 化了。? 三、反全球化??各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利益受损的集团是 反全球化的主力。 这中间包括来自各国的联合工会、环保 主义者、土著人、社会主义者、性别平 等主义者、甚至无政府主义者,他们为 反对全球化的共同目标而走到一起。 四、经济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 世界经济一体化? ? ? ?(一)经济全球化 (二)地区经济一体化 (三)世界经济一体化 (四)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经济全球化中的企业? ? ?第一节 企业增长空间轨迹 第二节 跨国经营企业的区位选择 第三节 中国企业如何跨国经营 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 一、企业增长的动因 ? 二、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 三、企业空间扩张的基本规律? 四、中国特殊环境下企业空间扩张的规律 第二节跨国经营企业的区位选择? 一、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 1、寻求海外市场 ? 2、绕过别国的贸易壁垒? 3、在海外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 4、获取别国资源 ? 5、迫于国内市场竞争的压力? 二、企业跨国经营的空间演变模式? 1、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 2、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三、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 四、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 二、企业跨国经营的空间演变模式? 1、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二、企业跨国经营的空间演变模式? 2、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三、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 投资者考虑到利润最大化主要选择: ? 1、市场(或市场潜力)较大的国家; ? 2、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 3、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 4、符合投资者全球战略的国家。与此同时,投资者也特别注重东道国的投资环境, 如基础设施状况、产业政策、利用外资政策、劳动者 素质、竞争环境、法律法规是否完善等。 四、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 (一)集中于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 ? (二)集中于边境地区 ? (三)集中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地区 五、跨国企业不同部门的区位选择? (一)公司总部的区位选择 ? (二)公司研发机构的区位选择? (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 六、企业跨国经营本地化趋势? 1、品牌本土化 ? 2、人才本土化 ? 3、产品本土化 ? 4、研发本土化 ? 5、原料本土化 ? 6、营销本土化 ? 7、渠道本土化? 8、管理本土化思考题:中国企业为何要“走出去”?如何才能成功 地“走出去”? 第八章?中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 发展一、中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意义 ? 二、中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 ? 三、循环经济模式 ? 四、中国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八章?中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中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意义 ? (一)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 1、人口压力 ? 2、资源压力 ? 3、环境压力 ? (二)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紧迫性 第八章中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中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 ? 1、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 ? 2、引导居民实行适度和节约的消费模式 ?三、循环经济模式 ? 1、传统经济模式 ? 2、末端治理模式 ? 3、循环经济模式 ?四、中国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八章中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1、传统经济模式(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 第八章中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末端治理模式(先污染,后治理) 第八章中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3、循环经济模式(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第八章?中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四、中国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在于:中国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下,一旦能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上有所突破, 中国将会在未来的技术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 ? 2、挑战在于:让中国企业与消费者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 境而节约生产和减量消费并非易事,这既有人们观念上 的阻碍,也有让企业的消费者放弃一部分实际利益的阻 力。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巨大的规模与快速的发展,已经 并且正在使环境恶化,所有居民的身体健康正面临着威 胁,资源浪费与生态破坏正在抑制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为此,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已刻不容缓。 ? 开卷考试参考题目: ? 用经济地理课所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分析你的家乡在发展经济上的优势(或劣势), 以及它们对地区经济产生的积极(或消极) 影响,根据上述内容自拟题目。 ? 论文具体要求: ? 1、自己找资料、禁止抄袭, 字 ? 2、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层次清楚,结构 合理,文字流畅,格式规范。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1章.绪论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经济地理学讲义ppt文件 152页 免费 经济地理学序论...经济地理学课件-第一章绪... 暂无评价 20页 免费...搜 试试 7 帮助 全部 DOC PPT TXT PDF XLS 百度文库 教育专区 高等教育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9章.区...1/2 相关文档推荐 经济地理学 农业与工业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经济地理复习提纲1 (1)_政史地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1、经济地理学名称的由来。 (PPT 第一章) 1760 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2第二章 学生发展.ppt.Con... 6页 1财富值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1页 1财富值 2012春电大作业试述影响区... 6页 2财富值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第14章 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新发展.ppt.Convertor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一) 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 (1)发达国家经济...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如何制作PPT讲义_其它技巧_PPT制作技巧_实用...44 PowerPoint 和 Word 、 Excel 等应用软件一样,都是 Microsoft 公司推出的 ...搜试试 3 悬赏文档 全部 DOC PPT TXT PDF XLS
广告 百度文库 专业资料 ...经济地理学 模拟 11 级 经济地理学一、填空 1、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PPT制作讲义_其它技巧_PPT制作技巧_实用文档。幻灯片制作讲义主讲:马文学一、注意事项 1、 本讲义内容需要的基础知识如下:电脑的基本操作,文件与文件夹的操 作,...如何在一张A4纸打印8页PPT讲义_其它课程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1.打开所需打印的 PPT 文档: 4.命名“123”文件夹,并保存至 桌面上。 5.新建一个 word 文档,...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巧用PPT2003讲义_教学案例/设计_教学研究_教育专区。巧用PPT2003讲义.doc 巧用PowerPoint 2003 讲义(配套资料包另附)一、小技...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地理学 李小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