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CO2灭火.小明想:是不是活泼金属应存放在何处能

实验与探究专项练习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搜索:
实验与探究专项练习
作者:佚名 试题来源:网络 点击数:
实验与探究专项练习
文章 来源天添 资源网 ww w.tT z y w.C oM 实验与探究专项练习我市中考的“实验与探究”部分主要包括了气体的制备和综合探究两道题。课标要求初步学习运用简单装置和方法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要能根据气体发生原理确定发生装置,根据气体性质决定收集方法,并注意实验操作细节等。对于探究,课标要求初步学习化学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和过程。总复习中要注意近年考题的应用,注意对实验过程的分析,注意实验中的控制变量法、对比方法的应用,要注意问题情景的全面分析,发现实验现象与原理间的联系。
题1:《消防知识手册》指出:活泼金属(如镁)燃烧引发的火灾不能用CO2灭火。小明想:是不是活泼金属能与CO2反应?他向老师要来镁带、石灰石和盐酸等药品和必要的器材,按下述顺序开展研究。
(1)制取并收集CO2:①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明应选择图中_____和______装置(填字母)制取并收集一瓶CO2。
③如何检验瓶中的CO2已经收集满(填操作和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展探究:将燃着的镁带插入充满CO2的集气瓶,镁带继续燃烧,生成一种氧化物和一种单质。该反应属于______反应(填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该实验,你对燃烧现象有何新认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2:长途运输鱼苗时,要往盛鱼苗的容器中加入固体过氧化钙(CaO2);当固体与水接触时,缓缓放出气体。小明猜想该气体是氧气,供鱼苗呼吸,确保顺利运输。现有过氧化钙、水及右图所示装置。为验证小明的猜想,先要制取和收集该气体。
(1)实验时,小明应选择的发生与收集装置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应设计怎样的实验来验证该气体是氧气?
实验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认为过氧化钙与水反应得到的溶液是氢氧化钙溶液。他往溶液中通入少量CO2,果然出现了预期的现象。你认为小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3:小红在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活动与探究中,先进行下表两个实验:
实验一:取相同的甲、乙试管,各加入5mL、10%的盐酸。分别向两支试管加入相同大小的铝片和锌片。
观察到铝片表面气泡比锌片的多
实验二:取相同的丙、丁试管,向丙中加入5mL10%的盐酸,向丁中加入5mL5%的盐酸;分别向两支试管加入相同大小的锌片。
观察到丙试管中锌片表面气泡比丁的多
(1)写出锌(Zn)与盐酸反应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快慢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实验三:取一个小烧杯,加入20mL10%的盐酸。先将锌片插入小烧杯,观察到锌片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较长的一段时间后,取出锌片;再将铜片(与锌片相同大小)插入小烧杯中,观察铜片表面没有气泡。
(3)由实验三,小红得出锌的活动性比铜更弱。你认为小红的实验结论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老师指出该实验方案不够严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另外设计一个方案验证铝与铜的活动性强弱(试剂任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4、皮蛋味美营养好。为研究皮蛋腌制机理,小军查阅资料得知所用原料和加工方法如右图所示。小军取适量的药剂,溶于足量的冷开水,静置后,过滤,得溶液和滤渣。
(1)小军取适量溶液,加入2滴酚酞,溶液显红色,于是小军认为溶液中一定含有NaOH。小红认为小军的判断不正确,她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红通过分析、推理认为溶液中除了NaCl外,一定含有NaOH,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军认为滤液中还可能含有末反应完的反应物,请你设计实验检验(只要求检验其中的一种物质即可)。
你要检验的物质
选用的试剂
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4)小军想探究滤渣的成分,他取适量固体加入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渣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试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拓展应用:因为制作松花皮蛋时用到碱性药剂,所以在食用皮蛋时往往会有涩味。食用时可将皮蛋蘸上适量的__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即可减轻涩味。
文章 来源天添 资源网 ww w.tT z y w.C oM
没有相关学科试题上一篇学科试题: 下一篇学科试题:
? ? ? ? ? ? ? ?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js%3Fde4f10e54e8'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实验安全知识仅供参考
下载积分:1217
内容提示:实验安全知识仅供参考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735|
上传日期: 01:53:4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217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实验安全知识仅供参考
关注微信公众号2006年福建省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学科试卷评价报告
栏目导航:&&>&&>&&>&&>&文章正文
2006年福建省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学科试卷评价报告
福建招考网整理自:.cn整理
2006年福建省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学科试卷评价报告
一、试卷的总体情况
1.体现课改要求,关注学生发展
今年我省九份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化学试卷均能较好地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等文件精神,严格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和本学科的特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把“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作为中考命题的基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注意考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目标。试题内容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近社会的课程理念,既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又比较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对今后的初中化学教学起着良好导向作用。
2.落实中考改革精神,符合《考试大纲》要求
下表为九地市中考化学试卷题型比例等情况:
两考合一,闭卷
各试卷在题型比例、分值要求和考试形式等方面,基本符合省教育厅有关文件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大多试卷注意合理控制题量,给考生更大思维空间。部分试卷文字阅读量过大,应注意适当调整。
3.面向全体学生,合理调控难度
及格率(%)
从上表看,福州、泉州的及格率在70%以上,但大部分设区市的及格率比去年有所下降,与省厅规定的80%的要求相差较大。
二、体现新课程理念、贯彻课改精神的探索
各地命题在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上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试卷面貌显现出各市命题者的创新精神。中考命题不仅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并侧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起良好导向作用。其中厦门试卷尤为突出,龙岩、南平等市试卷也各有亮点。九份试卷的主要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 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关注科学素养的养成
“知识与技能”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学生继续学习的知识保障。面对我省实施高中新课程的要求,“知识与技能”目标应当仍是教学和评价的重点。今年各试卷均能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考查,把考查的重点放在对学生今后发展有利的主要内容上,为做好初、高中新课程的衔接做出了努力。
[例1](三明卷21题)在用温度计测量体温时,若不慎将体温计打破,散落出来的汞蒸气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此时可以撒一些硫粉在汞上面,使硫与汞反应生成固体硫化汞(HgS)。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汞和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其化学反应类型为&&&&&&&&&&&& 。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的现象:&&&&&&& 。
[分析] 此题结合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化学问题,设置一个全新的情境考查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化学用语”和“分子、原子的性质”,展现考查“知识与技能”的新手法。
&[例2](泉州卷17题)施兰同学在探究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后,明确了A、B、C三种金属在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三种金属中,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是&&&&&&& ,最不活泼的是&&&&&&& 。
(2)若B是铜,则下列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填序号)。
&&& a.Cu+MgS04==CuS04+Mg&&& b.Fe+CuS04==FeS04+Cu
(3)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金强的事例不少,请你举一例加以说明:&&&&&&&&&&&&&&&&&&&&&&&&&&&&&&&&&&&&&&& 。
[分析] 本题不但考查了学生对重点知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的认识,又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在考查形式上避免了靠单纯记忆解决问题的现象。但若能将(2)改为书写化学方程式,就更能强化对“化学用语”的考查。
[例3](漳州卷17题) 王芳同学在一次作业中出现如下几个错误:
&&&& ①二个氢原子 (H2)②锌离子( ) ③银元素(Hg) ④氧化铝(AlO)
&&&& 请你任选其中的二个错误帮她改正:&&&&&&&&& ;&&&&&&&&& 。
[例4](厦门卷17题)只用Ca、C、O、Cl、H五种元素的一种或几种,按要求填空:
(1)各写出一个化学式:
①氧化物&&&&&&&& ②酸&&&&&&&&& ③碱&&&&&&&&& ④盐&&&&&&&&&&
(2)各写出一个化学方程式:
①分解反应 &&&&&&&&&&&&&&&&&&&&&&&&&&&&&&&&&&&&&&&&&&&&&&&&&&&&&
②复分解反应 &&&&&&&&&&&&&&&&&&&&&&&&&&&&&&&&&&&&&&&&&&&&&&&&&&&
[分析] 化学用语、物质分类、化学反应类型与规律等均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例3、例4两题均着力考查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命题者对三维目标的切实理解,特别关注学生在高中阶段后续的学习基础。
2. 体现过程与方法,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各试卷都出现了重视物质观、微粒观、元素观等化学观念的形成,体现学习方法、探究过程的命题实践。对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引领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了有益的尝试。
[例5](龙岩卷16题)《消防知识手册》指出:活泼金属(如镁)燃烧引发的火灾不能用CO2灭火。小明想:是不是活泼金属能与CO2反应?他向老师要来镁带、石灰石和盐酸和必要的器材,按下述顺序开展研究。
(1)制取并收集CO2:①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小明应选择图中&&&&&& 和&&&&& 装置(填字母)制取并收集一瓶CO2。
③如何检验CO2已经收集满(填操作和现象)?答:&&&&&&&&&&&&& 。
(2)开展探究:将燃着的镁带插入充满CO2的集气瓶,镁带继续燃烧,生成一种氧化物和一种单质。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为&&&&&&&&&& 。
(3)通过该实验,你对CO2用于灭火有何新认识?答:&&&&&&&&&&&&&&&& 。
[分析] 本题以《消防知识手册》中的知识为背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试题特别强调学生能根据实验目的要求、自行制取气体并利用自行制取的气体开展实验探究,体现了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方案设计、开展实验、获取实验事实、处理实验事实并得出结论等过程要素。同时,还渗透辩证看问题的方法论教育。
[例6](厦门卷24题)阅读下列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909年哈伯在实验室将氮气和氢气在600 ℃、 &kPa和铁作催化剂的条件下首次合成了氨(NH3)。常温下,氨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经过下列反应制得生产炸药的原料――硝酸。
A.氨和氧气在铂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
B.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
C.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工业合成氨的原料来自空气、煤和水,这是一种经济的固氮方法。这一成果生产的化肥给农业带来了丰收,也获得了代替智利硝石生产炸药的原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由于德国垄断了合成氨技术,能快速生产氨和硝酸,使粮食和炸药的供应有了保障,这也促成了德皇威廉二世开战的决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1)请从以上信息中总结有关氨的知识:
①氨的物理性质:&&&&&&&&&&&&&&&&&&&&&&&&&&&&&& &&&&&&&;
②氨的化学性质:&&&&&&&&&&&&&&&&&&&&&&&&&&&&&&&&&&&&& ;
③氨的制法(写化学方程式):&&&&&&&&&&&&&&&&&&&&&&&&&& ;
④氨的用途:&&&&&&&&&&&&&&&&&&&&&&&&&&&&&&&&&&&&&&&&& 。
(2)根据氨生产硝酸的三个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①B反应的反应类型是&&&&&&&&&&&&&&&&&&& ;
②对于C反应中产生的一氧化氮(一种大气污染物)尾气,你认为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3)你认为合成氨中氢元素主要来自原料中的&&&&&&&&&&&&&&&& 。
(4)从合成氨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与灾难,有同学提出如下看法:“化学新技术给人类进步带来了贡献,也带来了灾难。可见发明化学新技术对人类并没有实际意义”。你是否同意此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
[分析] 本题以一则化学史实为背景,第(1)小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给信息总结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制法,强调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无疑为学生在高中的学习中打下良好基础。另外,本题的整体立意尤其是第(4)问,力图考查学生的价值观。
3. 注重能力考查,凸显思维创新
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关键点。今年我省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了需要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创造新知识的试题,值得倡导。
[例7](龙岩卷15题)新闻报道《河北秦皇岛:小雨引“燃”一车电石》很好地说明水可“引火”。该报道称:5月9日傍晚,一辆储运电石的汽车因未做好防水工作,行驶过程中天降小雨,引发车厢着火……已知:电石(CaC2)不可燃,与水接触剧烈反应产生乙炔(C2H2)。
(1)电石与水反应属于&&&&&&&&&&&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电石和水的反应方程式为:CaC2+2H2O=X+C2H2↑,X的化学式为&&&& 。
(3)根据上述信息,请从物质组成和化学性质角度,说说你对乙炔气体的认识(各一条)。
答:组成&&&&&&&&&&&&&&&&&&& ;性质&&&&&&&&&&&&&&&&&&&&&&&&&& 。
(4)根据上述信息,你认为应该如何保存电石?答:&&&&&&&&&&&&&&&&&&& 。
[分析] 本题用一则新闻报道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如燃烧的条件、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等)分析背景材料,推理作答。特别是第(4)问,要求学生从这起事故中发现电石保存方法这一“新知识”,问法巧妙,很好地考查了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例8](宁德卷16题)(1)略
(2)下面观点都是错误的,请用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否定例证: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分析]该题从能力立意考查“双基”,命题手法颇有创新,让考生列举否定例证证明所述观点错误,使知识“活”起来。
[例9](厦门卷19题)根据如下2005年十大科技进展的报道,回答问题:
材料1:法国科学家利用特种显微仪器,让一个分子做出了各种动作。这一成果使人类能精确控制单个分子运动,进而开发出分子机器人。
材料2: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出了“药物分子运输车”。这种分子装载药物后,被引导到疾病靶点释放药物,对疾病进行高效治疗。
(1)材料1和2研究的粒子是&&&&&&& ;构成物质的粒子还有&&&&&&& ;
(2)分析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新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 ;
(3)在阿西莫夫所写的科幻小说《梦幻航行》中,人被缩小到细胞般大小,在人体内经历了梦幻般的体验。试想,如果你被缩小到一个原子般大小,把你放到水里,你会看到的景象是(请至少写两点)&&&&&&&&&&&&&&&&&&&&&&&&&&&& 。
[分析] “世界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的两则科学发现,表现了目前科学研究进入分子阶段这一趋势。命题者以此为起点,考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第(2)小题要求学生分析题给资料,重新认识 “分子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这句话的含义,给学生创造、拓展知识的空间;第(3)小题把化学知识与优美的文学情境有机结合,给学生一个发挥想象力和施展发散思维的机会。
4.立足学生实际,关注科学探究
探究学习是课程改革的突破点。化学学科的探究主要是实验探究,今年各市在进行实验探究试题的设计中,力求克服历年探究性试题存在的一些脱离实际、脱离初中生知识与能力水准的问题,提高了探究学习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例10](厦门卷23题)在点燃蜡烛时,小红发现有一根烛芯沾有食盐的蜡烛比普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一些。请你与小红一起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提出问题]盐是否能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
[猜&&& 想] ①一定量的食盐可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
②其它盐也可以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
[实验探究]& 实验一& 探究不同量的食盐对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
实验方案:取6支相同的蜡烛,在其中5支的烛芯周围分别放入不同量的食盐,
另1支作对照实验,分别测定它们的燃烧时间。
实验结果:
食盐质量(g)
燃烧时间(分钟)
燃烧稳定性
实验结论:从所得实验结果可初步分析出两点结论:
①&&&&&&&&&&&&&&&&&&&&&&&&&&&&&&&&&&&&&&&&&&&&&&&&&&&&&&&&&& ;
② &&&&&&&&&&&&&&&&&&&&&&&&&&&&&&&&&&&&&&&&&&&&&&&&&&&&&&&&&&。
实验反思:①此实验方案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如(至少写出一点):&&&&&&&&&&&&&&&&&&&&&&&&&&&&&&&&&&&&&&&&&&&&&&&&& &&&&&&&&&&&&;
②你认为此实验结果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 。
实验二 &探究不同种类的盐对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
要求:请参照实验一,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方案:&&&&&&&&&&&&&&&&&&&&&&&&&&&&&&&&&&&&&&&&&&&&&&&&&&& 。
实验记录表格:(注意:使用到具体盐时,必须用它的化学式表示,否则不能得分。)
[分析] 此题依据研究性学习程序命题,让学生体验研究过程,推导、得出研究结论并进行反思,意在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会学习。本题有如下特点:问题有一定的可研究性;研究的问题是真实的、不是人为编造的;所考查的研究内容、难度与初中学生要达到的研究能力相当;“实验二”要求学生能在理解实验一的实验方案和记录表格的基础上进行模仿,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
[例11](龙岩卷17题)小红在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活动与探究中,先进行下表两个实验:
实验一:取相同的甲、乙试管,各加入5mL、10%的盐酸。分别向两支试管加入相同大小的铝片和锌片。
观察到铝片表面气泡比锌片的多
实验二:取相同的丙、丁试管,向丙中加入5mL5%的盐酸,向丁中加入5mL10%的盐酸;分别向两支试管加入相同大小的锌片。
观察到丙试管中锌片表面气泡比丁的多
(1)写出锌(Zn)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快慢与&&&& 、&&&& 有关。
实验三:取一个小烧杯,加入20mL10%的盐酸。先将铝片插入小烧杯,观察铝片表面气泡的量。反应较长的一段时间后,取出铝片;再将铁片(与铝片相同大小)插入小烧杯中,观察铁片表面气泡的量。通过比较两种金属表面气泡的量,来确定两者的活动性。
(3)老师告诉小红,实验三不够严密。原因是&&&&&&&&&&&&&&&&& 。
根据老师的提示,小红进行实验四:取一个小烧杯,加入20mL10%的盐酸。将铝片和铁片叠在一起插入烧杯(金属均于盐酸接触)。此时,铝片逐渐溶解,但表面无气泡;铁片不溶解,但表面有大量气泡。老师告诉小红,她的实验现象符合客观事实。
(4)根据实验四的现象,提一个你想探究的问题:&&&&&&&&&&&&&&& 。
[分析] 本题以课本“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的“活动与探究”栏目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处理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突出考查学生实验方案评价能力以及根据事实提出问题的能力。考查内容源于教材,立意新。但(2)中实验三的设计欠完善。
5.关注学生身边的化学,体现人文关怀
课程在课堂中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学生的信息采集、处理、研究、表达能力是我们关注的重要能力。今年各市中考化学卷中,最突出的是能充分利用最新的科技信息、生活信息、学生活动信息、当地科技信息作为试题的背景,考查学生在新情景中应用所学知识,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2](泉州卷18题)化石燃料是当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请你根据提供的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天然气一般是指在地下自然形成的可燃性气体,其主要成分是CH4,CH4在足量的O2助燃下,完全燃烧生成H20和CO2,请写出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石油经过分馏可获得汽油、航空煤油等多种沸点不同的物质,由此证明石油属于&&&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汽油中有一种重要成分是辛烷(C8H18),辛烷属于&&&&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其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3)正在研制的一种新型汽油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  能的装置,但目前这种电池由于不能使汽油完全燃烧而未能推广使用。当科学家将汽油完全燃烧的问题解决后,产生的积极效应除了减少炭黑颗粒的产生对电池气体通 道造成的阻塞外,还有:  (填序号)。
&&& a.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 b.减少有毒的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
(4)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将日趋枯竭,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问题是开发新能源,如开发利用:&&&&&&&&&&&&&&&&&&&&&&&&&&&&&&&&&&&&&& (任举一例)。
[分析] 开发新能源、节约和创造性的使用化石燃料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化学课题,本题以从学生熟悉的化石燃料出发,再介绍新型汽油燃料电池的开发,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开发新能源的启示,立意鲜明。
[例13](莆田卷12题)“太空蔬菜”已在涵江区翁美妹的蔬菜基地安家落户。该基地在种植蔬菜时,需资金积累一些肥料。
(1)在备用的化肥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 A.尿素[CO(NH2)2]&&&&&&&&&& B.硝酸钾(KNO3)
&&&&& C.磷矿粉[Ca3(PO4)2]&&&&&&&&&&& D.碳酸氢铵(NH4HCO3)
(2)草木灰是一种农家肥料,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其水溶液呈碱性,则该溶液的pH&&&&& 7(选填&、=、&)
[分析] 本题利用当地的一则信息,考查有关化学肥料和溶液酸碱性的问题,使学生能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学以致用。
[例14](福州卷17题)某校初三(3)班同学到十八重溪野炊。
(1)野炊活动中,冬冬引燃细枯技后,迅速往“灶”里塞满枯技,结果燃烧不旺,并产生很多浓烟,说明物质充分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2)活动过程要注意防火安全,野炊后,应及时把火熄灭,可采取的灭火方法是&&&&&&&&&&&& 。
(3)活动中,小丽不小心被黄蜂蛰了(黄蜂毒液呈碱性),下列物质可用于涂抹以减轻疼痛的是&&&&&&&&&&&&&&&&&&&&&& 。(填字母)
A.食醋(pH=3)& B.食盐水(pH=7)&& C.鸡蛋清(pH=8)
[例15](南平卷14题)中央电视台报道了多起因喷射“彩带”引发的火灾伤人事件。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彩带”种类比较多,它的主要成分有:一些高分子树脂、甲烷(CH4)、乙醇(C2H5OH)、丙烷(C3H8)、丁烷(C4H10)、调色油漆。
(1)从“彩带”成分中任选一种物质,写出它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如果要为产品外包装标明警示标志,下列图(填字母)最合适。
(3)就专家提醒(见右图)的第三点,从防止
“彩带”燃烧的角度简述其中道理。
&&&&&&&&&&&&&&&&&&&&&&&&&&&&&&&&&&&&&&
[分析] 例14以学生的一次课外活动中的问题
为题材,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化学问题;
例15提取“彩带引发火灾伤人事件”设题,考查
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立意新颖。两题都体现了结合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来考查基础知识的命题手法。
三、试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够科学& 缺乏严谨
科学、严谨是试题命制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是试题的生命线。试题所涉及的事实、知识和思想、方法等必须真实、符合科学规律;问题解决过程中所渗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导向正确;试题中出现的化学术语、化学符号等必须准确、规范。然而,今年中考化学试卷中,由于命题时选材不够慎重,还存在一些“不够科学、缺乏严谨”的现象。
[例1](三明卷第8题)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首先发现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放射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据此推断放射出的粒子一定是(&&& )。
A.电子&&&&&&& B.质子&&&&&&& C.中子&&&&&&& D.原子核
[分析]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元素的天然放射性现象;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了元素的人工放射性现象。原子核自发释放放射线而转变成新核的变化称为核衰变,包含α衰变[原子核自发放射出α射线(即氦原子核粒子流)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的过程]和β衰变(原子核自发放射出电子流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的过程)等。由于命题者对“核衰变”认识的不足,本题存在两个问题:① 选材不符史实(首先发现原子具有放射性的是法国的贝克勒尔);② 想当然地认为一种元素的原子经放射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一定是放射出质子,表述不严谨。
[例2](莆田卷第10题)为了区别两瓶无色的失去标签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杨健同学设计了四组实验方案(如图所示),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分析] 命题者根据二氧化碳分别和盐酸、氢氧化钠反应均没有明显的现象而认为该方案(选项D)无法实现区别的目的,这种想法值得商榷,因为二氧化碳在两溶液中形成的气流流速可能不同。
[例3](福州卷第2题)下列变化中,没有生成新物质的是(&&& )。
A.铁铸成锅&&&&& B.葡萄酿成酒&&&&& C.木材燃烧&&&&& D.面包发霉
[分析]评分标准给出的答案为A。“铁铸成锅”中的“铸”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简单地认为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是错误的。此类科学性错误,近几年前的中考评价报告屡有提及,但仍然出现此类错误,是否值得深思?
[例4](宁德卷第22题)(1)略
(2)过氧化氢(H2O2)溶液不稳定,在常温下能缓慢分解,加入二氧化锰时分解迅速,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血液和新鲜的动物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分解酶,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为了试验过氧化氢分解酶的作用,在室温下进行如下实验:
在试管A中加入3%的双氧水5mL,再加入二氧化锰0.5g
有气体产生
在试管B中加入3%的双氧水5mL,再加入新鲜的鸡肝片1g
有气体产生
在试管B中加入3%的双氧水5mL,再加入煮熟的鸡肝片1g
无气体产生
你从以上实验中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第①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该实验设计不够严谨,与探究实际过程不符。其一,由于没有交待3%的双氧水常温下不易分解,题设信息易给考生造成“煮熟的鸡肝片抑制过氧化氢分解”的误解;再者,(3)中实验②已表明双氧水没有变质,因此没有必要再设对照实验①,因此最后一空不知该作何答。
试题实验源于教材,以对比实验方法考查学生能力,设想好,值得提倡。但命题时应考虑周全,避免有为考试而人为设计实验之嫌。
2.信息不清& 问题不明
试题提供的信息以及问题的指向必须十分清晰、明确,才有利于考生作答。今年中考试题中还存在一些“信息不清、问题不明”的问题。
[例5](漳州卷第23题)仔细观察下列三幅图片,选出其中的两幅,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命题者选择三幅环保宣传画作背景题材,使试题形式活泼。但由于忽略必要的文字标注,可能致使考生无法准确读取图示信息而不能准确作答。
[例6](三明卷第23题)(1)-(3)略
(4)酒精的化学名称是________。溶质质量分数为70%-75%的酒精溶液,是皮肤和器械的优良消毒剂,同时它还是高烧病人的外用品,这是因为酒精具有_________性。
[分析] 题中所给70%-75%的酒精溶液的两种用途,分别对应其两种性质,而且前一种用途对应的性质初中学生无法回答。造成题意不明,给学生作答带来困难。
3.材料冗余& 穿鞋戴帽
通过提供必要的信息创设情境,赋知识以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更能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但试题设置的情境应与所考查的问题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的、实质性的联系,应当是问题的真正载体和问题解决的事实来源。然而,试题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材料冗余、信息与试题内容不相干的情况。
[例7](福州卷第10题)“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这首歌唱出了茉莉花的美丽、芳香。在茉莉花的附近就能闻到花香,说明了(&&& )。
A.分子可以再分&&&&&&&&&&&&&&&&& B.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分析]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这首歌唱出了茉莉花的美丽、芳香”。与所考查的“分子在不断运动”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的、实质性的联系,仅起“花瓶”作用,因此属于多余的信息。这样的情景起不到情景创设所欲达到的目的,相反却增大考生阅读量,给考生设置人为障碍。
[例8](龙岩卷第11题)《2005年龙岩市环境质量公报》公布了我市环境质量状况:我市各水系中水的质量总体较好,但部分水域呈现较明显的有机污染;市区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如下:
SO2& 5.0×10-5 g /m3
可吸入颗粒9.0×10-5g /m3
NO2& 4.1×10-5g /m3
(1)右表为各种级别空气质量标准(表中浓度单位为10-5g/m3)。由此可知,我市市区空气环境质量处于_____级标准。含SO2、NO2的工业尾气大量排放,将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臭氧层破坏& C.温室效应
(2)为减轻水域有机污染,环保部门提出“猪―沼―草―猪”养猪模式,其中“猪―沼”就是将猪粪转化为沼气(甲烷)。沼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用将近150个字符数和一个表格的大篇幅作背景,考查学生对当地空气质量等级标准这一小小问题,这种“信息背景大而考查内容少”的命题取材方式应加以控制。&&&&
4.形式探究& 背离本质
科学探究的考查,是新课程学业考试的一个难点。在化学课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之一,就在于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因此命题时,应注重选择有探究价值的实际问题设题,考查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运用知识的水平以及提出猜想、设计和实施科学实验以及根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等各种探究能力。然而,有些试卷的探究试题,存在只注重探究形式、反而背离探究本质的问题。
[例9](南平卷第18题)小华在吃黄花鱼时,看到其头骨上有两块白色的小石头。
[提出问题]这白色小石头中含有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小石头被称为“鱼脑石”,用来控制鱼在水中的沉浮。
[猜想与假设]小华:可惜没有查到具体的化学成分
&&&&&&&&&&& 小力:是否与石灰石的成分相似?
&&&&&&&&&&& 陈老师:有道理,选择以下试剂做个实验吧!(图略)
[供选试剂]10%稀盐酸、澄清石灰水,10%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
[进行实验]验证小力的猜想
可能看到的现象
取粉碎后的“鱼脑石”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反思] 如果实验证明了小力的猜想是正确的,你认为“鱼脑石”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吗?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探究过程中的猜想,必须依据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然而,试题中小力的猜想没依没据,凭空提出“是否与石灰石的成分相似”的猜想。这样的猜想是命题者为试题需要人为设置的,不设也罢。
另外,其它试卷也存在与此题一样,形似探究实为考查元素化合物的填空题的现象。
5.实验考查& 缺乏创新
实验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手段,实验考查历来是化学中考的重点内容。实验考查应侧重考查实验操作,重视实验操作活动的功能和目的,或要求考生根据指定目的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的方案等。然而,今年一些试卷的实验试题仍然只注重实验仪器的用途、实验现象的表述等记忆性技能的考查,缺乏实验考查方法的创新。
[例10](泉州卷第19题)某中学化学实验室有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于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图略)
(1)请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若制取的一种气体是_______,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应该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_______反应(填“化合”或“分解”或“置换”或“复分解”)。检验所制取的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分析] 此类题只要求学生根据记忆直接提取知识进行填空,命题方法陈旧,缺乏创新,难以达到实验考查的真正目的。
四、对2007年中考命题的建议
1.合理规划考试的目标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考查的重点放在初中化学的“双基”以及对学生今后发展有利的内容上,确保“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试卷中得到较好的体现。
2.突出学科特点,继续保持实验内容的权重。实验试题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难易适度,应有利于指导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考试内容要侧重考查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对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以及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题必须具有探究价值,把命题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上,避免为考试而探究。
3.关注学生身边的化学和社会热点问题,试题内容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联系科技,使学生领会化学是一门实用科学。试题设计注重能力立意,突出化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的考查。
4.注意命题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技术性。试题的情境资料一定要有根据,切合实际,不人为编造似是而非的题目,做到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注意试卷简约、合理,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倡导开发新题型、新试题,不出繁、难、偏、旧题。
五、试题对教学的启示
1.近年中考化学试卷虽然降低难度,但由于受中招制度中化学成绩按等级划分等因素的影响,及格率仍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应进一步理解素质教育的真谛,提高对初中教育目标、教学目的的认识,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为当务之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现代化学双基的内容构成不仅包含“化学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包含“过程与方法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不仅要继续立足于引导学生关注传统“双基”的学习和掌握,也要关注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教学中应重视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的联系,着眼社会前沿的科技发展,引导学生立足课堂,放眼生活和社会。
3.从今年中考的得分情况分析,实验题得分率普遍偏低,可见学生实验能力仍较为薄弱。实验是化学发展的根基,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基础。新课程化学实验的内容比老教材多,所以,教学中更要切实加强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让学生真实感受实验的过程,加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探究和创新。绝不能以“读文字”、“看课件”代替“做实验”。
4.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教给学生以背记公式、概念为主要学习手段,以练习题的数量去强化要求学生,以熟练解题为最终目的。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开发学生采集、处理、研究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化学的态度,提高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属活泼性顺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