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基因检测对伊马替尼基因检测靶点较不敏感是什么意思

胃肠间质瘤分子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编码原癌基因受体酪氨酸激酶的c-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多肽(PDGFRA)基因突变被证实为胃肠间质瘤(GIST)的主要发病机制,80%~85% GIST为c-Kit基因突变,包括外显子11、外显子9、外显子13和外显子17等少见突变位点;PDGFRA基因突变占5%~10%,常见于外显子18与外显子12突变。未检测到c-Kit或PDGFRA基因突变的GIST被定义为野生型GIST。野生型GIST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发病因素包括与琥珀酸脱氢酶B(SDHB)缺失相关的胰岛素类似物生长因子1受体(IGF-1R)活化、癌基因BRAF突变GIST以及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型GIST等。超过半数应用伊马替尼治疗转移性GIST的患者会发生继发耐药,目前已明确的继发耐药机制为c-Kit基因的继发突变,对于未发生继发突变的GIST患者其出现继发耐药的原因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针对耐药GIST,目前大量不同作用机制的新药正在开展一系列临床研究,包括尼罗替尼(nilotinib)、马赛替尼(masitinib)、帕唑帕尼(pazopanib)、多韦替尼(dovitinib)、帕纳替尼(ponatinib)、达沙替尼(dasatinib)、crenolanib、linsitinib、以及免疫治疗等,这有望为耐药GIST治疗带来新的希望。二代测序(NGS)和液体活检技术在GIST耐药机制和临床治疗实践中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c-Kit/PDGFRA功能性基因突变的发现使人们逐渐揭开了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最主要发病机制。同时,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特异性分子靶向药物的成功研发,彻底改变了GIST的治疗模式,并显着改善了患者生存。但随着研究深入的同时,研究者们在野生型GIST的发病机制、伊马替尼耐药机制及后续治疗选择等领域也遇到了困境。这些问题无疑对全面认知GIST这个特殊的疾病以及进一步延长患者的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对上述领域的研究概括及进展作一简要的综述。
  一、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型GIST分子机制
  日本学者Hirota等[1]在1998年首先发现在GIST的跨膜蛋白和酪氨酸激酶区,编码原癌基因受体酪氨酸激酶的c-Kit基因互补DNA序列发生突变,相关的KIT突变蛋白可在配体缺失情况下被持续激活,而突变的c-Kit基因互补DNA的转染可让小鼠Ba/F3淋巴样细胞出现恶变,提示c-Kit基因的突变促使GIST发生和发展。而Heinrich等[2]在2003年报告,在c-Kit基因突变缺失的GIST中出现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多肽(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基因突变,可激活下游信号传导,诱导和肿瘤进展相关的细胞遗传学改变,这种新的突变被认为是与c-Kit基因突变相互排斥的另一种GIST发病机制。在GIST基因突变中,c-Kit基因突变占80%~85%,其中最常见的是外显子11突变(65%~70%),也包括外显子9突变(10.0%)、外显子13(1.7%)和外显子17(1.3%)等少见突变位点,突变类型以缺失突变、点突变、混合突变和插入突变为主,外显子9突变几乎均为重复插入突变,而外显子13和17突变多为点突变;PDGFRA基因突变占5%~10%,常见于外显子18和外显子12突变[1,2,3,4]。5%~10%未检测到c-Kit或PDGFRA基因突变的GIST被定义为野生型GIST。
  二、野生型GIST分子机制
  野生型GIST实际并非一种准确命名,而是对形态学符合GIST,CD117阳性或阴性表达,同时未能检测到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的GIST的统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c-Kit和PDGFRA基因共44个外显子,而目前推荐检测标准仅限于6个位点,结合检测标准缺乏统一和检测误差问题,因此现有野生型GIST诊断中实际包含少数&假野生型& GIST。既往文献曾报道野生型GIST中可检测到少数c-Kit基因外显子8和外显子10突变[5,6]。笔者所在团队利用二代测序技术也在野生型GIST中检测到c-Kit突变(10.3%)和PDGFRA突变(2.7%)[7]。排除&假野生型&因素后,野生型GIST依据可能的发病机制被分为几个亚组,包括琥珀酸脱氢酶B(succinate dehydrogenase B,SDHB)基因缺失GIST、癌基因BRAF突变GIST以及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1,NF1)型GIST等。
  SDHB基因缺失现象发生于约50%的野生型GIST患者中,特别是在年轻野生型GIST和发生于胃的野生型GIST患者中。由于SDHB基因缺失GIST中检测到胰岛素类似物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R)RNA或蛋白的高表达,因此,IGF-1R活化被认为可能是该类野生型GIST的发病机制[8,9]。目前,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已推荐野生型GIST进行SDHB检测[10]。
  在SDHB表达阳性野生型GIST的发病机制研究中,针对RAS/RAF/MEK/ERK通路的研究发现,BRAF V600E基因突变可存在于7%的野生型GIST中,被认为是另一种野生型GIST的发病机制[11,12];此外,比例更低的KRAS基因突变被发现可同时存在于c-Kit突变型GIST和野生型GIST中[13]。然而,一项大样本回顾性分析均未能检测到KRAS突变[14]。由于研究结论的不一致性,BRAF基因突变是否与野生型GIST发病相关尚未得到共识。
  在NF1患者中发现少数患者可伴发GIST,更多见于发生于小肠的GIST,极少合并c-Kit或PDGFRA基因突变[15]。该类疾病被认为是野生型GIST的另一个亚组,命名为NF1 GIST,但其具体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其他尚未明确的因素还包括AKT/mTOR通路活化等,尚需更多的研究数据支持[16]。
  三、伊马替尼耐药的分子机制
  伊马替尼治疗转移性GIST获得了明确的疗效,但依旧有少数患者发生原发耐药和超过半数患者发生继发耐药[17]。伊马替尼的原发耐药更多发生于野生型GIST,原因主要在于野生型GIST发病机制与c-Kit或PDGFR基因突变无关[3]。另一原发耐药的GIST类型为PDGFRA外显子18D842V突变GIST,这一类型患者对绝大多数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会发生原发耐药[18]。
  伊马替尼继发耐药是转移性GIST治疗中的主要难题[19]。目前已明确的继发耐药机制为c-Kit基因的继发突变,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位于ATP结合区(外显子13、外显子14)和kit活化环(外显子17、外显子18)[20,21]。这些新发位点的突变在体外研究中被证实对伊马替尼原发耐药[21]。舒尼替尼对外显子13和14突变显示了相对更好的疗效[20];而索拉非尼在体外研究显示出对外显子17突变GIST细胞系的抑制作用[22]。这种对不同突变类型GIST抑制作用的差异为耐药后GIST的精准治疗提供了药物选择依据。但依旧有约50% GIST在伊马替尼耐药之后并未发生c-Kit基因继发突变[20,21],该部分患者的耐药机制目前尚未能得到明确答案。关于无继发基因突变GIST的耐药机制,目前研究更多集中在c-Kit基因下游传导通路RAS/RAF/MEK、STAT、PI3K/AKT/mTOR的异常活化方面,但限于样本量较小、研究结论缺乏一致性等因素均未能获得一致性结论[23,24,25,26]。笔者所在团队首先发现了伊马替尼治疗之后PI3K/AKT/mTOR通路出现了活化,特别是mTOR的活化仅发生于继发耐药之后,这一现象使得针对mTOR活化的特殊类型GIST治疗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26]。
  四、GIST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1.尼罗替尼(nilotinib):尼罗替尼和伊马替尼具有相同的作用靶点,但体外研究显示可对伊马替尼耐药的突变类型具有抑瘤效果,被认为可能挑战伊马替尼一线治疗的地位[27];但ENESTg1研究中尼罗替尼未能证实优于伊马替尼[28]。
  2.马赛替尼(masitinib):马赛替尼因在一项一线治疗转移性GIST的二期研究中,获得了41.3月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引起关注[29],并在与舒尼替尼对比的随机对照二期研究中获得潜在的生存优势[30]。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包括马赛替尼对比伊马替尼一线治疗晚期GIST的随机对照三期研究,以及马赛替尼对比舒尼替尼二线治疗晚期GIST的随机对照三期研究[31,32]。
  3.帕唑帕尼(pazopanib):在结束的帕唑帕尼对照安慰剂的三线治疗转移性GIST二期研究结果中,45.2%使用帕唑帕尼的患者获得了4个月的PFS率,优于安慰剂组的17.6%,显示出了潜在的治疗价值,拟行开展三期研究[33]。
  4.多韦替尼(dovitinib):多韦替尼在一项伊马替尼治疗失败的二期研究中,仅获得了4.6月的PFS[34]。同比对比舒尼替尼的Ⅲ期临床数据,并未显示出更好的治疗效果[35]。
  5.帕纳替尼(ponatinib):作为第3代包含针对酪氨酸激酶BCR-ABL1和KIT、PDGFRA蛋白、以及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1,FGFR-1)的多靶点抑制剂。体外研究显示,帕纳替尼可抑制除继发外显子13 V654A突变之外的几乎全部c-Kit基因继发突变类型[36];并在多线治疗失败的外显子11突变GIST中,获得了55%的肿瘤控制率[37]。目前正在进行末线治疗外显子11突变GIST的二期研究[38]。
  6.达沙替尼(dasatinib):达沙替尼可有效抑制编码酪氨酸激酶的BCR-ABL和SRC基因家族,同时对c-Kit和PDGFRA基因具有抑制作用,前期研究显示在达沙替尼一线治疗GIST 4周后,74%患者肿瘤中出现了生物学缓解现象[39];目前一项达沙替尼治疗二线失败的晚期GIST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40]。
  7.crenolanib:由于PDGFRA D842V突变GIST对几乎全部药物原发耐药,使得这部分患者治疗受到关注,crenolanib是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多肽(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PDGFR)和Ⅲ型受体酪氨酸激酶FLT3的特异性抑制剂。目前,crenolanib对比安慰剂治疗D842V突变或缺失的晚期GIST的随机对照研究正在进行中,有望为这一原发耐药类型GIST寻找到适合的治疗方法[41]。
  8.linsitinib:前文所述野生型GIST中SDHB缺失亚组中,IGF-1R活化可能为其发病机制,linsitinib作为IGF-1R高选择性的小分子抑制剂,正在进行针对野生型GIST的临床研究,期待能为SDHB缺失的野生型GIST亚组带来个体化治疗的选择[42]。
  9.免疫治疗:作为全球抗肿瘤治疗的热点,免疫治疗在GIST领域仅处于起步阶段,抗CTLA-4单抗联合抗KIT单抗在GIST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了疗效增强的现象[43];LOP628作为抗KIT人源化IgG1抗体和美登素的偶联药物,其作用基础针对KIT蛋白表达而非c-Kit突变,因此,可能无论对于突变型GIST或是野生型GIST均有可能具有可期待的治疗前景。
  10.其他药物:包括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ant kinase inhibitors)、PI3K抑制剂、热休克蛋白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等均在体内外研究初步显示了潜在的抗GIST的前景,最终的疗效评估尚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实[44,45,46]。
  五、新技术在GIST分子机制探寻和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随着新的分子检测技术的不断涌现,GIST发病和耐药机制可能获得进一步的突破进展,同时也可能改变临床使用分子靶向药物的实践,典型的新技术代表是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和液体活检的开展。
  相比于传统的一代测序,二代测序具有测序速度快、高通量、低成本等特点,其核心原理是边合成边测序(sequencing by synthesis,SBS)[47]。在已知基因组的重测序、未知基因组的重头测序、全基因组(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关联分析疾病基因定位、全外显子组测序、通过RNA测序对表达水平进行量化以及群体遗传学等研究中,二代测序都得以广泛应用。近几年,基于二代测序技术对肿瘤驱动基因的研究日趋成熟,在黑色素瘤、宫颈癌等肿瘤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48,49]。同样,二代测序技术已初步应用于胃肠间质瘤的中,并证实其在GIST基因检测应用中是可行的[50,51]。笔者所在团队利用二代测序不仅在野生型GIST中检测到一代测序未能发现的c-Kit突变和PDGFRA突变,还首次发现了,即使在未经治疗的c-Kit突变GIST中,也可检测到不同GIST克隆,这与既往的GIST耐药前均为同一肿瘤克隆的认知是明显存在差异的[7]。
  液体活检技术,相比于组织活检,具有动态性、可重复性、可克服肿瘤异质性等优点,对于c-Kit基因继发突变的早期检测,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来自韩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在GIST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过程中,外周血基因突变检测可在临床影像发现肿瘤耐药前,提前5个月发现继发突变基因的出现,这一现象提示外周血动态检测c-Kit和PDGFRA基因可提前预警继发耐药现象,有助于即时做出治疗决策的调整[52]。同时一项日本的研究发现,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DNA(cell tumor DNA,ctDNA)的丰度变化与伊马替尼、舒尼替尼临床治疗的疗效变化是一致的,特别是对于接受伊马替尼术后辅助治疗而影像学并无肿瘤征象的患者来说[53]。ctDNA可有效监测病情变化和并准确评估辅助治疗疗效,并可早期提示肿瘤复发可能。
  近20年来,胃肠的发病、耐药机制和耐药后治疗新药的研发等领域的研究不断获得进展,但依旧面临诸多挑战。作为实体瘤中精准治疗的最早也是最成功的代表,GIST领域成功的经验和面临的难题均会为其他实体瘤带来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略)
责任编辑: 巫哲
扫一扫下载91360客户端→ 请帮我看看间质瘤基因检测报告
请帮我看看间质瘤基因检测报告
健康咨询描述:
我8.22发现腹部肿块,8.26在肿瘤医院手术,术后几次会诊诊断小肠间质瘤.11.7日开始吃***,12.16到中山肿瘤医院会诊并做了突变检测,以下是报告内容:EGF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阴性.
19号外显子无15,18个硷基缺失突变,21号外显子
无硷基置换突变. 中山肿瘤医院会诊意见:(小肠)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瘤细胞编织状排列,梭形细胞胞浆丰富淡染,肿瘤呈侵润性生长,部分细胞有异型,核分裂计数少于5个/50高倍视野,间质见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侵润,结合临床表现考虑为低度恶性胃肠间质瘤.CD34-,CD117+++,PDGFR++,Vimetine++ VEGF-,Ki67-,s-100-,HHF35-.我现在不知道我这个基因突变阴性,是什么意思,***是靶向用药,吃***还有用吗?请各位专家给我指教.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关于用药方面的帮助.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擅长: 胃癌,肝癌,食道癌,鼻咽癌,肠癌等
(点击按钮咨询医生,已有 503 名网友免费获得解答)
&&&&&&从上面情况分析,该病为低度恶性的小肠间质瘤,如果切除干净复发转移的机会非常小.&&&&&&虽然恶性程度低,如果手术时已经有点晚期,手术后仍然需要抗癌治疗.
提供、推荐服务有(就诊服务、义诊服务)
擅长: 中晚期癌症的中药治疗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1547次
&&&&&&手术化疗等西医虽然能延长生命,但病人要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而且复发转移率非常高!直到病人无法手术,放化疗为止!
擅长: 普外科及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胃癌,肠癌,胃肠间质瘤,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766次
&&&&&&病情分析:&&&&&&你好,你是胃间质瘤诊断明确术后,病理:(小肠)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瘤细胞编织状排列,梭形细胞胞浆丰富淡染,肿瘤呈侵润性生长,部分细胞有异型,核分裂计数少于5个/50高倍视野,间质见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侵润,结合临床表现考虑为低度恶性胃肠间质瘤&&&&&&指导意见:&&&&&&间质瘤作为近年刚刚出现的新名词,再治疗上还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主要就是及时手术,术后***长期治疗!这个药物还是很好的!效果比较明确,研究表明,大部分用药后肿瘤都会缩小!所以你现在继续服药!&&&&&&以上是对“请帮我看看间质瘤基因检测报告”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南方医院&& 医师
擅长: 消化性溃疡、胃炎、肠炎、息肉、消化性肿瘤、溃疡性结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8134次
&&&&&&病情分析:&&&&&&胃肠道间质瘤定义为包括生物学行为与起源不明的全部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对于经济困难而无法使用格列为这种价格昂贵药物的病人,***GIPAP项目能够免费提供药物.&&&&&&指导意见:&&&&&&对于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是长期服用格列为.以一年为单位,患者至少自费用过三盒***(即甲磺酸伊马替尼,每片100毫克,每盒120片,相当于常规剂量3个月)后,治疗仍有效且没有严重副作用.
疾病百科| 肿瘤
挂号科室:肿瘤科
温馨提示:饮食营养是维持生命,保持健康的物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饮食对机体的机能和状态有重要的影响。
肿瘤(Tumor) 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学界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肿瘤发生是由于细胞电子平...
好发人群:所有人群
常见症状:脱发、感染、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盗汗、
是否医保:--
治疗方法:西医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西医药物治疗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用于湿热瘀滞所致的带下病。...
参考价格:¥28
本品用于跌打损伤,跖骨、趾骨骨折,瘀血肿痛,吐血...
参考价格:¥17.5
您好,虽然我们的工作人员都在竭尽所能的改善网站,让大家能够非常方便的使用网站,但是其中难免有所疏漏,对您造成非常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有问必答网向您表示深深的歉意,如果您遇到的麻烦还没有解决,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我们会优先特殊解决您的问题。
请选择投诉理由
涉嫌广告宣传
无意义提问
非医学类咨询
违背伦理道德
其他投诉理由
涉嫌广告宣传
无意义回复
违背伦理道德
复制粘贴内容
常识性错误
其他投诉理由
如遇紧急情况,请致电400-文档分类: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
下载前请先预览,预览内容跟原文是一样的,在线预览图片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进度条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50基因-胃肠间质瘤.pdf
文档介绍:
送检单位: ??Б?委托人: 联系人: 委托日期: 年月日样本编号: 接收日期: 年月日报告日期: 年月日尊敬的: 您好! 感谢您选择本机构为您精心定制的诺易康-标准版用药检测检测产品。我们将本着科学、严谨、求实的精神,采用最先进的基因检测技术,以目前国际权威的研究进展为理论依据,严格按照参考文献中报道的基因与疾病的关联强度,客观准确地为您提供一份个性化的基因检测报告。我们期待这份报告和建议能有助于您认知病情进展,评估药物疗效。癌症是一种基因疾病。人体正常细胞的增殖分化是由基因决定的,当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时会使正常细胞生长异常,失去控制进而转变成癌细胞,最终导致癌症发生。癌症发展的不同阶段涉及不同的基因突变, 不同基因突变的排列组合会导致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差异显著。临床研究表明,同一分期、同一病理类型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其疗效如生存期可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癌症基因检测可以明确癌症的突变情况,为患者提供精准的个体化用药方案。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医学界对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基因检测来评估药物疗效,进而个性化地选择治疗方案,已成为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潮流和必然趋势。此服务本质上属于研究性检测,是为了更好地协助您了解自身肿瘤基因突变情况,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地用药指导,而不具有直接诊断和治疗的目的,具体治疗方案请以临床医生意见为准。个人基因信息属于个人隐私,我们郑重承诺妥善保管您的相关数据,未经本人授权不得用于其他目的。若因您个人原因发生信息外泄,其后果将由您本人承担。诺禾致源恭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姓 名: 提供全球领先的基因组解决方案???Ч??性 别:男出生日期: 年月日疾病种类:胃肠道间质瘤样本种类:手术组织石蜡贴片样本量:张Б???检测结果靶向药物相关基因检测结果阳性突变结果及用药指导其他靶向基因及用药信息解读化疗药物相关基因检测结果化疗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列表化疗药物毒副作用风险及有效性预测检测附录化疗药物相关基因检测结果解析测序区域及变异形式分布图突变位点与靶向用药信息肿瘤纯度评估报告参考文献检测结果仅供医生参考,不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报告解读请咨询:-- 开拓基因组学在人类健康领域的应用???????????????? AKT ALK ND CDK CDK DDR EGFR FGFR FGFR HER HRAS KIT KRAS MEK MET NRAS NTRK PDGFRA PIKCA RET ROS SMO TSC 注:靶向用药指导共检测基因个,其中每一个基因都检测点突变和插入缺失。此外,ALK、NTRK、RET、ND、 CDK、CDK、EGFR、FGFR、FGFR、HER、KIT、MET还检测基因扩增。其中红色标记的为发生变异的基因,其他基因未检测到变异。具体变异信息和用药指导见结果。???э???????▌在受?药物突变基因检测结果突变?度 FDA/CFDA批准用于本癌种 FDA/CFDA批准用于其他癌种临床试验药物▌在耐药信息 PDGFRA exon c.A&T p.DV % 无无无伊马替尼*,舒尼替尼* *标注的为CFDA批准的药物。注: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方案:携带PDGFRA DV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对伊马替尼*耐药,而对达沙替尼*敏感,推荐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使用达沙替尼*治疗。?????????????检测基因用药提示检测结果 AKT 目前有AZD,MK-,Ipatasertib三个药物处于二期临床试验。体外实验表明AKT第号外显子突变EK可能导致新药AKT抑制剂VIII耐药[]。未见变异 ALK 基因融合对克唑替尼敏感性增加[?],第,,号外显子突变对克唑替尼敏感性下降[?]。未见变异 BRAF 野生型对伊马替尼敏感性降低;外显子 p.VE突变对BRAF抑制剂(如: 威罗非尼、达拉非尼)敏感性增加,对伊马替尼、舒尼替尼耐药;外显子 p.YC突变对达沙替尼敏感性增加[?]。 ND是一种原癌基因,调控CDK激酶的活性,促进细胞从G期向S期转化。目前在乳腺癌中针对该基因的I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未见变异 CDK CDK在细胞周期和细胞分化中起重要作用,诱发细胞从G到S期的转化,针对乳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行[]。未见变异报告解读请咨询:--
检测结果仅供医生参考,不作为临床诊断依据提供全球领先的基因组解决方案 CDK CDK在细胞周期和细胞分化中起重要作用,诱发细胞从G到S期的转化,针对乳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未见变异 DDR 个别病例报道DDR第号外显子突变SR对达沙替尼有效[]。未见变异 EGFR 野生型对吉非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等敏感性降低;外显子、、突变对吉非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等敏感性增加;外显子 p.TM突变对吉非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等敏感性降低[?]。未见变异 HER 基因扩增对拉帕替尼、来那替尼、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敏感性增加[?]。未见变异 FGFR 体外实验表明FGFR扩增可能对普纳替尼敏感[]。未见变异 FGFR 体外实验表明FGFR扩增可能对FGFR抑制剂(如:普纳替尼)和FGFR单抗(GP)敏感[?]。未见变异 HRAS 基因突变对结合放射线碘疗法MEK抑制剂(如:司美替尼)敏感性增加[]。未见变异 KIT 野生型对伊马替尼敏感性降低;外显子、、、、(除DH,DE) 突变对伊马替尼、达沙替尼、舒尼替尼、索拉非尼敏感性增加;外显子 p.DH/V,DE突变对伊马替尼、舒尼替尼敏感性降低[?]。未见变异 KRAS 野生型对EGFR抗体类药物(如: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有效;外显子、 变异对EGFR TKI类药物敏感性降低[?]。未见变异 MET 基因扩增对克唑替尼敏感性增加;基因扩增对EGFR TKI类药物敏感性降低[?]。未见变异 MEK 个别病例报道第号外显子PL突变可能导致MEK和BRAF抑制剂耐药[]。体外实验表明MEK第号外显子突变可能导致EGFR TKI类药物耐药[]。未见变异 NRAS 野生型对EGFR抗体类药物(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有效,基因外显子 p.QR突变对MEK抑制剂敏感[?]。未见变异 NTRK 个别病例表明NTRK基因融合对克唑替尼有效[]。未见变异 PIKCA 个别病例表明PIKCA第个氨基酸突变会导致帕尼单抗和西妥昔单抗耐药[];临床前试验表明PIKCA第号和第号外显子突变可能导致PIKCA抑制剂GDC-耐药[]。未见变异 RET 基因融合患者服用非特异性RET TKI类药物可提高无进展生存期[?]。未见变异 ROS 基因融合对克唑替尼敏感性增加,而对EGFR TKI类药物敏感性降低[?]。未见变异 SMO 基因外显子 p.DH突变对维莫德吉敏感性下降[?]。未见变异 TSC 基因移码突变对mTOR抑制剂替西莫司敏感性上升[]。未见变异检测结果仅供医生参考,不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报告解读请咨询:-- 开拓基因组学在人类健康领域的应用???????????????????????? ABCB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文件大小:0 KB
下载次数:胃肠间质瘤不能“一切”了之
胃肠间质瘤不能“一切”了之
胃肠道间质瘤(GIST)不同于癌,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手术完整切除是根治胃肠间质瘤的唯一方法,但仍有40%-80%的GIST患者出现术后腹腔内复发或肝转移,并非可以“一切”了之。GIST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基因突变是胃肠间质瘤GIST形成的关键,绝大多数病例有c-Kit或PDGFRA基因的突变,目前常规病理检查结合免疫组化或基因检测基本均可确诊。胃肠间质瘤对传统放化疗均不敏感,酪氨酸激酶受体阻滞剂被应用到GIST的治疗当中。甲磺酸伊马替尼作为选择性KIT蛋白络氨酸激酶阻滞剂,是目前GIST靶向治疗的一线治疗用药。大量临床试验均表明大部分GIST患者可在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中受益,可延长GIST患者总生存期,改善其生活质量。因此术后根据肿瘤危险度分级,给予一定疗程的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广西胃肠间质瘤协作组近年的数据分析发现,广西胃肠间质瘤患者术后服用靶向治疗药物率很低,很多患者很早就出现复发和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情况。胃肠间质瘤作为恶性风险不同分级的疾病,异质性很大,虽然风险评估为极低危、低位患者术后基本均能治愈,但其中中等风险和高风险患者术后,只有辅助靶向药物治疗才能更好的控制复发和转移。因此,希望诊断胃肠间质瘤患者,能够得到规范的治疗和全程化的管理。 (钟晓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趣味无穷,也才能将生命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产伊马替尼害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