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乳房的大小与足阳明胃经的作用关系密切吗

当前位置: >>
实用中医针灸美容学
实用中医针灸美容学(讲义)石兴凯美容有限公司 刘耀增 编1 上篇基础理论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针灸美容学的概念 针灸美容学是研究针灸美容常用腧穴、针灸方法及针灸美容法对常见损美性 疾病进行治疗以及延衰防皱、改善肤色、美化容颜、健美形体的一门科学。是针 灸临床应用的一种延伸,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针灸美容术是用针灸的方法通过调整人体脏腑功能、经络功能,使机体达到 阴阳平衡,从而达到美容目的的一种美容技术。它包括治疗和保健两大部分,现 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实际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简述国内外现状) 第二节 针灸美容的原理与特点 1.原理 与经络功能密切相关。人体经络通过沟通脏腑、皮肉筋骨、五官九 窍、四肢百骸,将机体联系成为统一的整体;另一方面经络系统又通过运行气血、 营养周身,维持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身体健康。在人体病理状态下,经 络功能失调,可引起一系列损美性疾病,此时通过刺激相关的经络腧穴,疏通经 气、调节脏腑、祛除病邪,即刻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使损美性疾病消除。简而 言之,就是针灸通过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达到防治损美性疾病的目 的的。 2. 特点 1) 治法特点 损美性疾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风、火(热) 、湿、毒、淤、虚, 所以针对 病因结合临床总结出疏散、清利、调理、补益四种基本方法。 2) 治疗特点 简便易行、经济安全;标本兼治、疗效可靠;防治一体、强身 保健。 第三节 针灸美容的发展史(略)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炙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 验,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 制及防治 疾病的一门学科。因其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 等优点,为人类的健康起了重大的作用。 针灸医学起源于我国远古时代、古代原始社会的人类,由于居住在山洞,地 处阴暗潮湿,加上与野兽搏斗,故多发生风湿和创伤痛,当身体某处有了痛楚时, 除祈祷鬼神外,很自然地会用物去揉按、捶击以减轻痛苦,或用一种楔状石块叩 击身体某部,或放出一些血液使疗效更为显著,以而创用了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 方法,这就是针刺的萌芽。 《山海经》记载有D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 这是远古人类以砭石代针治病的佐证。1963 年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在新石2 器时代遗址出土了 1 根磨削的石革,椐鉴定为针刺的原始工具。 《素问? 异法方宣 论篇》 记载: D东方之域, 天地之所生也, 鱼盐之地, 海滨傍水, 其民食而嗜咸…… 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说明了砭石治病与当时人类 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随着人类智慧和社会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 针具由石针、骨针逐步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至现代的不锈钢针 第四节 传统医学对损美性疾病的认识(病因、病机、辩证) 第五节第二章美容的现代医学基础第一节 皮肤的结构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覆盖在人体表面,约占体重 16%重量,其总面积成 人大约 1.5-2.0 平方米,新生儿约 0.21 平方米。 皮肤与眼结膜、口腔粘膜等相 连接,保护着个体的独立存在,是人体防御功能的第一道防线。 皮肤组织有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构成,并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 此外还有毛发、指(趾)甲、皮脂腺、汗腺等皮肤附属器。 下面是典型的皮肤三层次横截面图。表皮厚度为 0.1 毫米或 0.25 毫米,呈楔子 形与真皮连接。中间为约 2 毫米厚的真皮,由结缔组织构成,其中有表层和深处 的血管、淋巴管、汗腺、毛根、皮脂腺和神经纤维。最底层为皮下组织,包括皮 下脂肪、神经末梢、毛囊和毛囊乳头。毛发、指(趾)甲、皮脂腺、汗腺等都是 皮肤上长有的附属物 1.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由角朊细胞(产生角蛋白)和非角朊细胞(黑 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组成。 角质层 在表皮的最浅层,由 5-10 层已经死亡、无核的拄状细胞组成,几 乎没有细胞器,紧密平行排列,形成一种天然的屏障保护膜,水、微生物、其他 有害物质都不容易侵入。 生发层 (人体的皮肤并没有因为每天皮屑的脱落而变薄, 因为生发层的再 生功能,皮肤的再生是对环境的一种主动性适应)。根据角朊细胞的分化阶段和 特点有内向外又分为基底层---在表皮的深层,为一层柱状或立方状的基底细胞, 借助基底膜带与真皮相连接,正常状态下,基底层有很强的分裂增生能力;棘层 ---4-10 层细胞,由基底细胞分化而成,刚开始略带柱状,随即变为扁平,细胞 变大,核小、核质浓缩,核仁清楚,细胞间的桥粒很突出,像棘突一样;颗粒层 ---颗粒层位于棘层之上, 2-4 层梭形细胞组成, 由 棘层向上发展时细胞失去胞核,3 胞质中形成称快的嗜碱性物质(透明角质颗粒);透明层---仅见于掌跖等角质肥 厚的表皮,是角质层前期。 非角朊细胞中的黑色素细胞,位于表皮和真皮交界处,粘膜、眼色素层和软 脑膜中也可以看到,在暴露部位、乳晕、腋窝、生殖器、会阴等处分布较多。黑 色素对日光和紫外线具有屏障作用,保护深部组织免受辐射损伤。日光照射可以 促进黑色素的生长。 2.真皮有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细胞和基质组成。并分为乳头 层和网状层二层,乳头层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有游离的神经 末梢和感觉(Meissner 小体),网状层内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皮肤附 属器和肌等结构。 3.皮下组织 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组成,也称为皮下脂肪层,脂肪 的厚度,虽身体部位、性别、营养状况不同而有差异,同时内有汗腺、毛囊、血 管、淋巴管和神经。 4.皮肤附属器 毛发、毛囊、指(趾)甲、皮脂腺、汗腺等都是皮肤上的 附属物。 第二节 皮肤的生理功能 具有屏障、调节体温、吸收、感觉、分泌、排泄、免疫等功能。 1.皮肤的屏障作用 皮肤对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刺激有保护作用并能防止体内水分、电解质 和各种营养物质的丢失。 2.皮肤的感觉作用 通过感觉神经末梢和特殊的感受器感知体内外各种刺激,引起相应的神 经反射。皮肤感觉可分两大类,一是单一感觉,如触觉、压觉、冷觉、热觉, 是由神经末梢和特殊的包囊感受器接受体内外单一性刺激引起的。另一类是 复合感觉,如干、湿、光滑、粗糙、坚硬、柔软等,以及形体觉、两点辨别 觉、定味觉、图形决等,是皮肤中不同类型的感觉神经末梢共同感受的信号 传入中枢后,由大脑皮质进行综合的分析而形成的感觉。还有两种特殊的感 觉痛觉和痒觉,是由同一神经传导,痛的阈下刺激产生痒感。痒觉得阈值与 人的精神状态、发生部位有关。 3.皮肤调节体温的作用 皮肤是热的不良导体,既可防止内热过多的散失,又可以防止较高的外 热传入,对维持机体的恒定体温有重要调节作用。当外界温度或某些疾病是 体温发生变化时,皮肤及内脏的感觉神经末梢产生的神经冲动和血液温度的4 变化作用于视丘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然后通过交感神经调节皮肤血管的收 缩和扩张,从而改变皮肤中的血流量及热量的扩散,以调节体温。另外 皮肤 的微循环和小汗腺也参与调节体温,使体温维持恒定。 4.皮肤的吸收作用 外界的物质可经过皮肤被吸收,如药物、化妆品等,吸收途径有三:1)通过 表皮角质层细胞膜进入(皮肤吸收的主要途径) ;2)通过皮肤皮脂腺或汗管; 3)通过角质层细胞间隙。 皮肤吸收作用受影响的因素:不同部位皮肤角质层厚度不同;角质层水合程 度高时则通透性增加,吸收作用强;局部温度升高时,吸收作用增强;也与 透入物质的分子结构、浓度、电离度、剂型等有关。 5.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通过小汗腺、顶泌汗腺、皮脂腺完成,小汗腺分泌汗液,受体内外温度影响, 同时神经刺激和味觉刺激也可以引起小汗腺分泌。大汗腺与体温调节无关, 白天高夜间低,汗液本身无臭味,在细菌作用下可产生特殊味道。皮脂腺分 泌不受神经支配而直接通过内分泌系统调节, 其分泌和排泄的产物称为皮脂, 后者具有润泽毛发、防止皮肤干裂的作用,皮脂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抑制皮 肤表面某些细菌的繁殖。 6.皮肤的代谢作用 皮肤与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参与糖、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的代谢。 第三节 损美性皮肤病的病理基础 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皮肤同样会发生与其他器官相似的病理变化,如 炎症、充血、贫血、萎缩、变性、坏死、瘢痕形成、代谢物质沉积、肥厚及 肿瘤等。但因皮肤的特有组织结构,也就有其特殊的病理变化。这些病理变 化,与损美性皮肤疾病的性质和病因有密切的关系,可以帮助临床诊断。常 见的病理变化: 1.角化过度---角质层异常增厚。常伴有颗粒层和棘细胞层增厚,多见于扁平 苔癣、疣、慢性皮炎等,如因为角质层细胞脱落减少所致,颗粒层和棘细胞层不 增厚(见于寻常性鱼鳞病) 。 2. 毛囊角拴---出现于上皮角化过度的批复中, 在大的毛囊或汗管开口处形成 栓赛。常见于盘状红斑狼疮、硬化性萎缩性苔癣、毛囊角化症等。 3.角化不全---角质层中尚有细胞核残留,下面的颗粒细胞减少或消失,此变 化与真皮浅层及棘细胞层炎症水肿有关,多见于银屑病、慢性湿疹等。 4.颗粒层增厚---常伴有角化过度,扁平苔癣、红斑狼疮、寻常疣、慢性湿疹 等。 5.棘层肥厚---常伴有表皮突延长和增宽。通常见于银屑病、慢性湿疹等。 6.乳头瘤状增生---真皮乳头不规则升高,伴有表皮轻度不规则增生,使表皮5 呈现不规则波浪状起伏。寻常疣。 7.表皮萎缩---主要是棘细胞层萎缩,表现为表皮变薄,表皮突变平或消失, 真皮与表皮交接呈直线状,可见于老年皮肤、红斑狼疮、麻风病等。 8.表皮水肿---细胞内和细胞间水肿,棘细胞内水肿时,细胞体积增大,胞质 变淡,细胞核推向一侧,水肿严重时,棘细胞可因为膨胀而破裂,残存的细胞膜 可相互连接呈海绵状;细胞间水肿时,可使得细胞间隙增大,细胞间桥拉长,甚 至可出现棘突松懈及表皮内水疱。常见于单纯性疱疹、带状疱疹、汗疱疹、湿疹、 病毒性水疱、皮炎类皮肤病等。 9.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基底细胞空泡形成、肿胀或破碎,细胞排列紊乱甚至 基底层消失,表皮与真皮界限模糊。可见于红斑狼疮、扁平苔癣、皮肤异色病等。 10.色素增多---表皮基底细胞层和真皮上部黑色素颗粒增多,可见于炎症后 色素增多、黄褐斑等。 11.色素减少---表皮基底细胞层和真皮上部黑色素颗粒减少或消失,可见于 白化病、白癜风、炎症后的色素脱失。 12.色素失禁―表皮基底细胞和黑素细胞损伤后,黑素脱离这些细胞到真皮 上部,或被吞噬细胞吞噬。常见于色素失禁症、扁平苔癣、红斑狼疮等。 13.纤维化和硬化---真皮内的胶原纤维增生且排列紊乱,伴有较多的纤维细 胞出现即纤维化;硬化则指这些胶原纤维更加致密而变粗,呈均质化,比较透明, 成纤维细胞减少。可见于硬皮病、斑痕疙瘩、斑痕等。 第四节 损美性皮肤病的病因 1.一般发病因素 年龄、性别、种族、气候季节、职业、个人卫生、社会因素 年龄---色素性荨麻疹、色素性干皮病;青春期寻常性痤疮、脂溢性皮炎;中老 年角化过度、皮肤瘙痒症、皮肤癌。 性别---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黄褐斑、硬红斑;还有妊娠纹、月经疹。男性 痤疮、早秃、脂溢性脱发;须疮。 种族---白种人顶泌汗腺及皮脂腺比黄种人多,痤疮、腋臭;白种人皮肤色素 少,容易发生日光性皮炎、皮肤癌。黑种人银屑病发病率低。 气候季节---夏季痱子、癣症;冬季银屑病、湿疹加重;春秋多形性红斑、玫 瑰糠疹; 职业---演员油彩性皮炎;矿工真菌性皮炎;农民手足皲裂; 个人卫生---头癣、足癣、皮肤干燥、皲裂等; 社会因素---营养不良性皮肤病(维生素 A 缺乏及糙皮病)较少见,但化妆品 皮炎多,因大气臭氧层被破坏紫外线强烈导致日光性皮炎等。 2.主要发病因素 外因:1)物理性因素---温度异常冻疮、烫伤;放射线引起放射性皮炎;太阳光导 致日光性皮炎;长期潮湿、浸渍、搔抓引起皮肤瘙痒、其他的皮肤病。6 2)化学性因素---药物、化学原料、染发剂、化妆品、洗涤剂引起接触性皮炎、药 物性皮炎。 3)生物性因素---细菌引起疖、毛囊炎、丹毒、脓疱疮、皮肤结核;病毒引起扁平 疣、传染性软疣、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等;真菌引起头癣、体癣、手足癣及深部 真菌病 内因:1)遗传因素---鱼鳞病、青少年白发、雀斑。 2) 内分泌因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出现痤疮、多毛;甲减引起皮肤黏液 性水肿;妊娠出现黄褐斑。 3) 代谢障碍―黄色瘤、皮肤淀粉样变、皮肤钙质沉着症等。 4) 神经精神因素---脊髓空洞症及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皮肤营养性溃疡;精 神紧张引起斑秃、胆碱能性荨麻疹、神经性皮炎、多汗症等。 附录 头发的基本结构 头发的基本结构 头发是由表皮的角质层细胞角化而成的特殊组织。 从组织结构来看, 头发由毛和 毛囊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 从外表面上看,头发由发根和发干组成,露出头皮的 部分是发干,在头皮下面的部分是发根,它被包裹在毛囊内。 发干和毛根 毛发是表皮向外生长的特殊部分,主要成分是角蛋白。毛干是露出头皮的毛,占 整个毛重量的 85%~90%;毛根位于头皮下,毛囊内的毛,只占全毛重量的 10%~15%,其根部与毛囊下部称为毛球的结构相连接。 毛干从外到内可分为三层: ① 最外层的是表皮层,也叫毛小皮,是毛干的保护层,主要是抵御外界的物理、 化学因素对头发的毛发的轻微损伤。 它由 6~10 层长行鳞片状角质细胞重叠排列而 成,游离缘指向发梢,不同的发质其形状、结实程度与拉力也各不相同。这种鳞 状物质越接近头皮的部分越光滑,相反,越远离头皮的部分越粗糙,越不规则, 且受到外界不同程度的各种刺激后,边缘可轻度翘起或破裂。 ② 中间一层是头发的最主要的部分, 称为皮质层, 是由成束角蛋白链沿着毛干的 长轴分布。它决定了头发的弹性、强度和韧性。该层约占整个发茎的一半不到。 在该层中还含有许多黑素颗粒。 ③最内一层是头发的中心部分,称为髓质层,由皮质层的细胞所围绕,其间充满 空气间隙,有一定的阻止外界过热的作用。类似于一根狭长的管道,它深入到真 皮之中,有时可深至皮下组织。一根长长的毛囊,其结构十分复杂,为了研究的 方便,将它的不同部分给予不同的命名。引起毛发收缩的立毛肌附着于毛囊,其 附着点下部称为毛囊下部,其上方称毛囊上部。毛囊下部膨出的部门叫毛球,是 头发的发端。毛球的最底部有一凹陷称为毛乳头,它是一团伸入毛球内的结缔组 织,含有血管和神经。毛乳头与结缔组织鞘为头发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 如果毛乳头被破坏或退化,头发就停止生长,并逐渐脱落。在毛囊上部,还有一7 个皮脂腺的开口,这一开口处又将毛囊上部分为上下漏斗部和峡部。皮脂腺分泌 的油脂由毛孔排出, 滋润着头发, 并且可以根据其分泌的多少来决定头发的属性, 如中性、油性和干性。第三章针灸美容的常用腧穴第一节 十四经脉的美容作用 督脉---振奋全身阳气,促进气血运行, 用于头面、五官的美容保健,脱发、皮屑、 瘙痒、脂溢性皮炎;因阳虚所致的毛发稀疏、精神萎靡、面色恍白、肥胖或消瘦。 任脉---冲任之海、调节全身气血,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黄,皮肤干燥或 粗糙等,并可调治女性月经不调和带下症;改善体质、强身健体。 手太阴肺经---宣散肺热,扩张皮肤血管、增加皮脂分泌、改善皮肤的营养状况、 使皮肤光滑、柔润富有光泽。常用于全身皮肤、手部的保健及头面部的损美性疾 病,如黄褐斑、痤疮、酒渣鼻、皮肤过敏等,尤其以肺热为先。 手阳明大肠经---通腑排毒,通经活络,多用于调治皮肤过敏、肤色晦暗、黄褐斑、 痤疮、酒渣鼻、皮疹等;面瘫、面神经麻痹、眼睑下垂等;肥胖症;习惯性便秘、 腹泻。 足阳明胃经---补益气血、调理脾胃、行气导滞,常用于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 引起的体质虚弱,形体消瘦无力,面色萎黄,皮肤干枯,口唇色淡,苍白无华; 胃肠积滞,排泄不畅引起的形体肥胖或消瘦,皮肤粗糙活油腻不洁,痤疮、便秘, 心烦失眠、口疮、口臭;促进乳房发育、丰乳隆胸;皮肤保健护理的基础经脉。 足太阴脾经---健脾益气、除湿化痰,常用于气血不足引起的肌肉松弛、形体无力、 面色萎黄、皮肤粗糙,面色无华,口唇色淡;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引起的肥胖、 嗜睡,伴有月经不调。 手少阴心经---清降心火、镇静安神,常用于小肠实热、虚热引起的皮肤油腻或干 燥,口干口臭;改善面部色泽,如心血不足的面色苍白、指甲苍白或暗紫;改善 情绪、消除疲劳、减少皱纹。 手太阳小肠经---疏通经气、濡润肤色,常用于头面部皮肤、五官、神经的病变, 改善皮肤过敏、暗疮、湿疹等。 足太阳膀胱经---疏通经气、调理脏腑气血,常用于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损美性疾 病,如雀斑、妊娠期和产后内分泌紊乱所致的蝴蝶斑,肥胖、消瘦、早衰等,改 善皮肤过敏、毛发枯焦、口唇淡白等。经脉循行所过面部、眼区等处的美容保健。 足少阴肾经---益肾补虚、调节阴阳,用于抗衰老,中老年保健;改善过敏体质、 色斑、面色晦暗、面部浮肿等。损美性疾病常伴有的妇科病。 手厥阴心包经---宁心安神、宽胸理气;用于安定情绪、消除烦恼,滋润面部皮肤、 减少皱纹。 手少阳三焦经---疏理三焦、促进代谢,用于肥胖症、痤疮、酒渣鼻、皮肤浮肿。 足少阳胆经---疏理肝胆、清热泻火,痤疮、面部湿疹;情志抑郁引起的皮肤干燥 或油腻、伴有月经失调;头面部美容保健。8 足厥阴肝经---疏肝理气、活血化淤,黄褐斑、妊娠斑、痤疮、面色晦暗、面色黧 黑;促进乳房发育、缓解乳房胀痛,调节损美性疾病伴有妇科疾病。 第二节 临床针灸美容常用穴位头面部腧穴1.印堂 【经别】经外奇穴 【定位】正坐仰靠位或仰卧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功效】除皱洁面、润肤降火、清脑明目 【应用】额部粉刺、颜面热疮、眉间及额头皱纹、斜视 【操作】提捏局部皮肤,向下平刺 0.3~0.5 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说明】消除眉间及额头皱纹必取之穴。还降火明目。 2.太阳 【经别】经外奇穴 【定位】正坐或侧伏坐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 1 横指的凹陷 处 【功效】益颜除皱、泄热祛斑 【应用】眼角皱纹、额部粉刺、黄褐斑 【操作】直刺或斜刺 0.3~0.5 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说明】消除眼角皱纹的要穴。 3.鱼腰 【经别】经外奇穴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功效】清热悦目、明目生眉、疏风通络 【应用】面部皱纹、额部色斑、额部粉刺、眼睑下垂 【操作】平刺 0.3~0.5 寸 【说明】眉部疾患、面部皱纹、 色斑 4.四神聪 【经别】经外奇穴 【定位】正坐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 1 寸,共 4 个穴位 【功效】升阳益气、益智安神、养发生发 【应用】头顶脱发、头发早白、失眠健忘、头皮屑多、瘙痒; 【操作】平刺 0.5~0.8 寸,可灸 5.百会 【经别】督脉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 5 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功效】升阳益气、活血润面、益智安神、养发生发 【应用】头顶脱发、头发早白、脱眉、红斑狼疮、斑秃、眼睑下垂、黄褐斑、面9 色憔悴、失眠多梦、头晕疲倦 【操作】平刺 0.5~0.8 寸,可灸 【说明】美容原理在于升阳益气,阳气升、气血行,容面、毛发得以濡养。 6.承泣 【经别】足阳明胃经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正坐或仰卧,眼睛向前平视, 当瞳孔直下,眼球下方,眶下缘上方处取穴 【功效】疏风通络、清热明目、除皱养颜 【应用】眼睑浮肿、眼圈发黑、眼睑润动、下眼皱纹、双目无神 【操作】紧靠眶下缘直刺 0.3~0.6 寸,不宜大幅度捻转提插,禁灸 7.四白 【经别】足阳明胃经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正坐或仰卧,眼向前平视,当瞳 孔直下,眶下缘下方之眶下孔中取穴 【功效】泽面除皱、祛风消肿、通络消斑 【应用】面部皱纹、面无光泽、面颊浮肿、雀斑、黄褐斑、眼袋、眼睑润动、下 眼睑浮肿 【操作】直刺 0.2~0.4 寸,不宜灸 【说明】治疗眼睑周围疾患的要穴,结膜炎、麦粒肿、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 对面颊浮肿效果好。 8.地仓 【经别】足阳明胃经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正坐或仰卧,眼向前平视,于瞳孔垂 线与口角平线之交点处取穴 【功效】活血润颜、通络止涎 【应用】口周皱纹、唇缓不收、口角歪斜、面肌痉挛、眼睑润动、口流清涎 【操作】向颊车方向平刺 0.5~1.2 寸,可灸 【说明】口、眼之疾 9.下关 【经别】足阳明胃经 【定位】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正坐或侧伏,闭口, 于耳屏前约一横指处,当颧骨弓下的凹陷处取穴。此穴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功效】益颜祛皱、除斑洁面 【应用】面部皱纹、雀斑、黄褐斑、面部痤疮、面色发黑、面癣 【操作】直刺 0.5~1.0 寸,可灸 【说明】促进面部皮肤血液循环,改善肤色。 10.颊车10 【经别】足阳明胃经 【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 处 【功效】通络消肿、行淤泽面 【应用】面部皱纹、颌颊肿痛、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操作】直刺 0.3~0.5 寸,或向大迎、地仓方向斜刺 1~1.5 寸,可灸 【说明】面部美容要穴 11.迎香 【经别】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正坐仰靠,于鼻唇沟与鼻翼外缘中点平齐处取穴 【功效】清热散风、洁面润肤 【应用】面部粉刺、湿疹、痤疮;面痒浮肿、面部皱纹、酒渣鼻、口唇歪肿、口 唇皲裂、口疮;鼻部疾患 【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 0.2~0.5 寸,禁灸 【说明】面部瘙痒要穴。手足阳明经会穴,肺主皮毛,肺与大肠善清热散风。 12.颧s 【经别】手太阳小肠经 【定位】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正坐仰靠,于颧骨下缘水平 线与目外眦角下垂线之交点处,约与迎香同高。 【功效】清热明目、红润容颜、活血退斑、祛风消肿 【应用】颧部黄褐斑、雀斑、痤疮、扁平疣;面色萎黄、颜面浮肿、目赤唇肿、 眼睑润动 【操作】直刺 1~1.5 寸 【说明】促进局部皮肤的分泌、排泄,使色斑变淡,是治疗面部黄褐斑、雀斑, 特别是颧部色斑的必用穴。 13.素s 【经别】督脉 【定位】在面部,当鼻尖正中央。 【功效】清泄热毒、升提阳气 【应用】酒渣鼻、鼻塞不通、鼻息肉;低血压之面色苍白 【操作】向上斜刺 0.3~0.5 寸,或点刺出血 【说明】鼻部疾患,升压作用 14.瞳子s 【经别】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正坐仰靠,令患者闭目,当眼外角 纹之止处取穴 【功效】清热明目、除皱养颜 【应用】鱼尾纹、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润动、近视、斜视11 【操作】向外方平刺 0.3~0.5 寸,可灸 【说明】除皱明目,是消除鱼尾纹和老年人保护视力的有效穴位。 15.丝竹空 【经别】手少阳三焦经 【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正坐或侧伏,于额骨颧突外缘,眉梢外侧凹陷 处取穴。 【功效】明目生眉、润肤除皱 【应用】眉毛脱落、鱼尾纹、眼睑润动、目赤肿痛、视物疲劳 【操作】平刺 0.5~1 寸,不宜灸 【说明】对鱼尾纹改善比攒竹和鱼腰好。 16.攒竹 【经别】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正坐仰靠或仰卧,于眉头边缘,入 眉毛约0.1寸取穴 【功效】祛风明目、通络 【应用】眼圈发青、眼睑下垂、眼睑润动、眼部疲劳、迎风流泪、近视、斜视 【操作】向下或向外平刺0.5~0.8寸 【说明】消除黑眼圈、眼部疲劳要穴。 17.睛明 【经别】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正坐或仰卧,于目内眦向内0.1寸,再 向上0.1寸处,近目眶骨内缘处取穴 【功效】清热明目、疏风通络、除皱养颜 【应用】眼圈发青、眼部疲劳、迎风流泪、内眼角瘙痒、近视、斜视 【操作】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固定,右手紧靠眼眶边缘直刺0.3~ 0.5寸,不做捻转提插手法,或只做轻微的捻转手法;不灸。 【说明】美容要穴。 胸腹部腧穴 1.关元 【经别】任脉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3 寸。仰卧,于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 点连线的下 2/5 与上 3/5 的交点处取穴 【功效】培元泽肤、减肥除皱、益血消斑、健体强身 【应用】面无光泽、面部皱纹、面皮松弛、各类色斑、虚痨体瘦、过度肥胖 【操作】直刺 1~1.5 寸,可多灸;孕妇慎用 【说明】培补元气,体健则皮肤光泽、色佳。 2.气海 【经别】任脉12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1.5 寸。仰卧,先取关元,当脐中与 关元连线之中点处是穴 【功效】调理气血、润肤消斑、生发养发 【应用】黄褐斑、头发枯黄脱落、面部皱纹、面无光泽、面部浮肿、神衰乏力 【操作】直刺 1~1.5 寸,可多灸。 【说明】培补元气,改善面容、毛发 3.神阙 【经别】任脉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仰卧,于肚脐正中取穴 【功效】滋阴壮阳、补血养颜、健脾消斑 【应用】面无光泽、面部皱纹、黄褐斑 【操作】禁针,重灸。 4.天枢 【经别】足阳明胃经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 2 寸;仰卧,于脐中旁开 2 寸处取穴 【功效】和营悦面、理气通便、泄热消痤 【应用】面无光泽、面容憔悴、口疮、痤疮、酒渣鼻,肥胖症 【操作】直刺 0.8~1.2 寸,可灸 【说明】擅通腹气、泄热 5.膻中 【经别】 任脉 (1)八会穴之一,气会膻中 ; (2)心包募穴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 4 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仰卧,男子 于胸骨中线与两乳头连线之交点处定取; 女子则于胸骨中线平第 4 肋间隙处定取。 【功效】益气除皱、通络丰乳 【应用】面部皱纹、乳房欠丰满或萎缩 【操作】平刺 0.3~0.5 寸,可灸 背部腧穴 1.大椎 【经别】督脉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 7 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或正坐低头,于颈后隆起 最高且能屈伸转动者为第 7 颈椎,于其下间处定取;该处约与肩平。 【功效】解毒除痤、清热通阳、行气消斑 【应用】面部粉刺、痤疮、疮疖、脓疱、颜面丹毒、面部湿疹、各类色斑 【操作】直刺 0.5~1 寸, 高热时常用放血疗法 【说明】擅解湿热毒邪,痤疮、疮疖、脓疱;行气活血、贯通阴阳,各类色斑 2.肺俞 【经别】足太阳膀胱经13 【定位】俯伏,于第3胸椎棘突下,身柱穴旁开1.5寸处取穴 【功效】养阴润肺、润肤泽毛、调气除痤 【应用】面容憔悴、面色苍白、毛发枯槁、皮肤干燥粗糙甚至皲裂、面部痤疮、 酒渣鼻;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说明】肺主皮毛 3.心俞 【经别】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调理气血、润肤泽面、养心安神 【应用】面色晦暗、面色发青、面色恍白、面色无华、面部粉刺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4.肝俞 【经别】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于第9胸推棘突下 间,筋缩穴旁开1.5寸处取穴 【功效】祛风通络、消斑明目、解毒除痤、补血养颜 【应用】黄褐斑、雀斑、蝴蝶斑、妊娠斑、面部痤疮、指甲软而易折 【操作】斜刺 0.5~0.8 寸,可灸 5.脾俞 【经别】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在背部,当第11胸推棘突下,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于第11胸推棘突 下间,脊中穴旁开1.5寸处取之。 【功效】健脾消肿、补血养颜、润泽肌肤 【应用】面色萎黄、面部浮肿、面色苍白、面部皱纹、皮肤松弛、眼睑浮肿、面 部痤疮、头发枯黄。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说明】脾失健运导致的美容问题 6.肾俞 【经别】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卧,先取与脐孔基本相对的 命门穴,再于命门穴旁开1.5寸处取穴。 【功效】补肾养发、益气驻颜、聪耳明目 【应用】面色黧黑、各类色斑、头发枯焦、头发早白、头发早脱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说明】补益作用 7.膈俞 【经别】足太阳膀胱经。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14 【定位】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俯伏,于第7胸椎棘突下,至 阳穴旁开1.5寸处取穴,约平肩胛骨下角 【功效】 润肤红颜、化淤消斑 【应用】皮肤粗糙、毛发枯槁、面部痤疮、黄褐斑、雀斑、酒渣鼻、面色无华 【操作】斜刺 0.5~0.8 寸,可灸 【说明】活血祛淤要穴 上肢腧穴 1.合谷 【经别】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在手背,第 1、2 掌骨间,当第 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功效】疏风活血、润面养颜 【应用】痤疮、口疮、面目浮肿、口眼歪斜、齿印肿痛、面部风疹、湿疹、隐疹、 面部皮肤粗糙 【操作】直刺 0.5~1 寸,可灸, 【说明】 大肠合穴,疏理大肠积热 2.曲池 【经别】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屈肘成直角, 当肘横纹尽头处;屈肘,于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功效】清热泻火、养颜除痤 【应用】黄褐斑、面部痤疮、口周皮炎、酒渣鼻、皮肤过敏、皮肤干燥,肥胖症 【操作】直刺 1~1.5 寸,可灸 【说明】清泄大肠积热 3.支沟 【经别】手少阳三焦经 【定位】伸臂俯掌,于腕背横纹中点直上 3 寸,尺、桡两骨之间,与间使穴相对 处取穴 【功效】通利三焦、养颜益肤 【应用】习惯性便秘、肥胖症、皮肤油腻粗糙 【操作】直刺 0.8~1.2 寸,可灸 4.尺泽 【经别】手太阴肺经 【定位】手掌向上,肘部微弯曲,于肱二头肌腱桡侧缘的肘横纹上取穴 【功效】清宣肺热、润泽肌肤 【应用】面部痤疮、酒渣鼻、荨麻疹、过敏性皮炎 【操作】直刺 0.8~1.2 寸;或放血,可灸 【说明】肺热引起的美容问题15 下肢腧穴 1.足三里 【经别】足阳明胃经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3 寸,距胫骨前缘 1 横指(中指) 【功效】补虚养颜、消斑除皱、保健强身 【应用】面部皱纹、面部皮肤粗糙、面部痤疮、各类色斑、皮肤过敏、眼睑下垂、 虚羸消瘦、肥胖症 【操作】直刺 1~1.5 寸,可灸 【说明】补益气血、双向调节 2.三阴交 【经别】足太阴脾经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或仰 卧,于胫骨内侧面后缘,内踝尖直上四横指(一夫)处取穴 【功效】化湿止痒、消肿益颜、益气消斑 【应用】皮肤瘙痒、面部浮肿、面色萎黄、黄褐斑、眼睑下垂、月经不调 【操作】直刺 0.5~1 寸,可灸,孕妇不宜针 【说明】脾、肝、肾三经引起的美容问题。 3.血海 【经别】足太阴脾经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 2 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功效】凉血消斑、祛风止痒、清热除痤 【应用】黄褐斑、雀斑、蝴蝶斑、皮肤瘙痒、面部湿疹、痤疮、荨麻疹 【操作】直刺 0.8~1 寸,可灸 【说明】凉血、止痒要穴 4.太冲 【经别】足厥阴肝经。足厥阴经之原穴 【定位】正坐垂足,于足背第 1、2 跖骨之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拇长伸 肌腱外缘处取穴 【功效】泄热悦颜、清肝明目 【应用】面色发红、面色发黑、黄褐斑、目赤目痒、口歪唇肿、皮肤湿疹、头晕 目眩 【操作】直刺 0.5~0.8 寸,可灸 【说明】凡肝火、血热、肝风上冲头面,皆能泄之、清之、熄之。常配合“合谷” 调理一切气血之病,特别因气血流通不畅、内热上冲导致的面部斑、疹、肿、痒。 5.涌泉 【经别】足少阴肾经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 2、3 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16 的前 1/3 与后 2/3 交点上 【功效】补肾降火、美白肌肤 【应用】面色发黑、面皮粗糙、头顶晕痛、失眠、口疮、咽痛、失音、乏力 【操作】直刺 0.5~1 寸,可灸 6.地机 【经别】足太阴脾经。足太阴之郄穴 【定位】 在小腿内侧, 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 阴陵泉下 3 寸; 正坐或仰卧, 于阴陵泉直下 3 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取穴。 【功效】健脾悦颜、活血调经 【应用】面色萎黄、月经不调 【操作】直刺 0.5~0.8 寸,可灸。第四章1.毫针的基本知识与操作 2.关于行针与得气 附:美容针法针灸美容的常用方法第一节 毫针法第二节 灸法 1.艾炷灸 2.艾条灸 3.温针灸 第三节 拔罐法 火罐 第四节 穴位注射法 1.针具和药物 2.操作方法 第五节 皮内针法 1.针具 2.操作方法 第六节 皮肤针法 1.针具 2.操作方法 第七节 三棱针法 1.针具 2.操作方法 第八节 电针法 1.电针仪17 2.操作方法 3.注意事项 第九节 耳针法 1.耳穴基本知识 2.耳穴应用 3.操作方法 说明:以上内容参考中医本科《针灸学》教材的相关章节下篇临床应用第一章 保健美容第一节 驻颜抗衰通过针灸疗法推迟皮肤衰老,使颜面肌肤保持红润、细腻、光滑、富有弹性, 体现自然的健美。 【机体衰老的原因】 1.中医学观点:饮食不节、劳逸失常、情志过极失常等因素可导致脏腑、经络功 能紊乱,肺、心、肝、脾、肾五脏功能失调,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可促使皮肤衰 老,影响皮肤的健康。 2.现代医学:自然因素 40 岁后,皮肤的老化逐渐明显,这是由于皮肤组织生理 功能衰减, 但老化的程度因人而异。 非自然因素 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情绪异常、 精神紧张,营养师条或缺乏,起居无常、劳逸不当、酗酒、吸烟等,过度日晒、 皮肤保养不当、滥用化妆品及某些药物,内分泌失调等等。 【保健方法】 1.体针 治则:补益脏腑、调理气血。任督脉和脾胃经穴 处方:足三里、关元、百会、神阙、三阴交;可根据情况选用背俞穴。 足三里―健脾益胃、提高机体免疫力;关元―培补固肾;百会―升阳益气、醒脑 安神;神阙―鼓舞元气;三阴交―健脾益肾。 操作:神阙用灸法,余补虚泻实;每日一次,每次 30 分钟。 2.灸法 ①隔姜灸:足三里,取双侧穴位,直径 2 厘米左右圆形姜片,艾炷黄豆大小,置 于姜片上点燃,每穴 5―7 壮,每日一次,灸 10 次后,停灸一次,连续 3 个月为 一个疗程。 ②温和灸:神阙、足三里(双侧) ,用清艾条温和灸,每穴每次 10 分钟,以局部 红润为度,隔日施灸一次,2 个月为一个疗程。 ③葆春灸:气海、足三里,方法同温和灸。气海、足三里强身健体要穴,对脾肾18 尤有补益之功,经常应用可以补气悦颜。 3.耳针 取穴:皮质下、内分泌、肾、心、脑、面 方法:毫针刺法,留针 20―30 分钟每日 1 次,两耳交替应用。也可埋针或耳贴压 穴。 4.按摩 ①红颜按摩法 摩腹:以缓摩、顺摩的补发,10―20 分钟。点穴:脾俞、肝俞、肾俞,用平 稳着实的按揉法,每次 1 分钟左右。捏脊:长强到大椎行 5―7 遍,在脾俞、肝 俞、肾俞上按揉 50 次。 ②耳穴按摩法 第一步:全耳按摩。双手掌心摩热后,摩耳背面 5―6 次,然后劳宫穴对准耳廓腹 部,正反转各揉 20 次。 第二步:摩耳轮数十次。 第三步:揉捏、拽拉耳垂十余下。 第四步:双手食指、拇指相对按摩耳屏和对耳屏各 10―20 次。 第五步:用双手食指尖按揉三角窝、耳甲艇和耳甲腔各数次。 5.中药 ①黄芪丸:黄芪、熟地各 60 克,覆盆子、牛膝、石斛、泽泻、附子、鹿茸、山茱 萸、五味子、桂圆、人参、沉香、肉苁蓉各 30 克,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 30 丸,早、晚各 1 次。具有调补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抗衰驻颜。 ②黄精丸:黄精汁、地黄汁、天门冬汁各 6000 毫升, 小火煎减半,入白蜜 2500 克,白茯苓末 1000 克,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 20 丸,温酒化服,早、晚各 1 次。具有补益五脏、滋养容颜作用。 【调养护理】 1.保持情绪乐观,心情平和。 2.饮食营养均衡,40 岁以后适当进补。 3.坚持适当体育运动,劳逸结合。 4.生活作息规律,保证适度睡眠,不暴饮暴食,不吸烟酗酒。 5.注意日常面部护理,选用适宜的护肤品,外出防晒。第二节 防皱祛皱皱纹是皮肤老化最早的征象,25 岁以后皮肤的老化过程即开始,皱纹开始显 现。但是可以通过保健美容推迟皱纹的出现,并减少皱纹的发生。对非自然因素 导致的皱纹,可以通过保健方法,逐渐使其消除。 【皱纹发生的原因】 1.中医观点: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脾失健运、气血亏虚;或劳神过度、损 耗真阴,皮肤失于濡养。19 2.现代医学观点:⑴内因―与年龄、表情肌及重力有关,成人后皮肤的代谢功能 减弱,对细胞有滋养作用的脂肪和水分减少,皮下脂肪层变薄或消失,真皮纤维 老化,皮服的张力和弹性降低,当表情肌松弛后,皮肤不能很快复原,久而久之 就会出现皱纹。⑵外因―长期紫外线辐射,接触风沙,干燥环境等都可导致皮肤 弹性减退出现老化而生皱纹。⑶其他―慢性疾病、营养不良、精神因素等,均可 影响皮肤的正常代谢而生皱纹。皱纹形成后可进一步形成皱襞,即皮肤上出现较 深的褶子,出现部位的顺序是额―上下眼睑―外眦―耳前区―颊、颈部―颌、口 周。 【保健方法】 1.体针 治则:益气和血 防皱祛皱。局部穴位和阳明经穴。 选穴:印堂、阳白、太阳、丝竹空、迎香、四白、下关、阿是穴、足三里、曲池、 血海、三阴交。 方法:根据皱纹出现部位每次取 3―5 个穴位,均双侧,局部顺皱纹方向进针,平 补平泻,体穴用补法,每次 30 分钟,每日一次。 2.耳针: 心、肺、面。常规消毒,在一侧耳廓穴位上埋入揿针,胶布固定。每天按压 3~4 次,每次 1 分钟,加强刺激。3~5 天换针,15 天一个疗程,也可用压丸法。 3.电针: 印堂、阳白、太阳、丝竹空、迎香、四白、头维、阿是穴 每次 2-4 个同侧穴位,用低频电针仪。每次刺激 10-15 分钟。 4.按摩: 阳白、太阳、睛明、鱼腰、瞳子廖、承泣 方法:1,眯眼,双手将上下眼部肌肉推向鼻部,保持 10 秒钟,慢慢松开,往返 3~4 次;2,用双手的食指及拇指施转按压上述穴位,每穴 2-3 分钟,酸胀感,早 晚各一次,去除鱼尾纹、眼袋。 5.中药 抗衰防皱方:黄芪、枸杞、地黄、麦冬各 120 克,人参、丹参、补骨脂、阿胶各 100 克,大枣 30 枚,白术、菟丝子、胡桃仁、茯苓、当归、何首乌各 60 克。研 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小,每次 20 丸,早晚各 1 次。 【调养护理】 1.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作息规律,充足睡眠,饮食营养均衡,不偏食,不酗酒, 不吸烟。 2.日常面部护养、防晒。 3.充足饮水
毫升/日,保持皮肤水分。 4. 适当运动, 呼吸新鲜空气, 加快血液循环, 使皮肤获更多养分并及时排除废物。 5.及时调治慢性病。20 第三节 生发固发【头发的生理病理】 头发生长与肾精、气血的濡养有关,与肺的宣发气化有关。 毛囊结构及毛囊血液供养有关,毛发局部的神经调节功能有关。毛囊营养不良可 导致脱发。 【保健方法】 1.体针: 治则:滋肾健脾,养血生发。背俞、经外奇穴。 选穴:百会、四神聪、风池、肾俞、脾俞、生发穴(风池与风府连线的中点) 肺气虚---尺泽、太渊;肝淤---膈俞、肝俞;血热---曲池、血海; 风池用泻法,余穴用补法。中等刺激,每日一次,每次 30 分钟,10 日 1 疗程。 2.耳针 肺、肾、脾、内分泌、神门。毫针法或埋针、压豆法。 3.皮肤针法 颈椎 3―7、胸椎 3―12 两侧夹脊穴,百会、肺俞、肾俞、脾俞、肝俞。 叩刺采用中等度刺激手法,叩至皮肤微出血,每次 20 分钟,隔日 1 次,10 次为 一个疗程。 4.灸法 阿是穴。温和灸或雀啄灸,每日 1 次。 5.按摩 1.20 毫升 vitB1 洒在头上,右手指从神庭向后梳到后发际哑门,36 次;然后用 左手和右手的五指梳头部两侧,各 36 次。 2.五指合拢叩打百回 54 次。 3.两拇指分别点振两侧的风、明、风池每穴 3 次,每次 10 秒。 6.中药 七宝美 丹(医方集解) :何首乌 300 克,白茯苓、怀牛膝、当归、枸杞、菟丝子 各 150 克,补骨脂(黑芝麻拌炒)120 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 9 克,早 晚各服一丸,淡盐开水送服。 【调养护理】 1.饮食调养,多食用含维生素的食物,少使用脂肪和糖,禁辛辣、烟酒。 2.头发清洁,不用染发、烫发用品,禁用碱性肥皂。 3.避免劳累、充足睡眠。第四节 乌发润发改善头发灰白、干枯无泽的状态,使之乌黑发亮。 【头发的生理病理】 中医观点: 气血亏虚、肾精不足或后天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毛发失于滋养。21 现代医学:营养不良(维生素 A、蛋白质缺乏) 、过度疲劳、某些慢性病(贫血、 糖尿病、胃肠病等) ;遗传因素;另外就是物理或化学因素,如日光中紫外线的伤 害,染发、烫发的伤害。 【保健方法】 1.体针 治则:补益脾肾、养血荣发。背俞、脾胃肾经穴 选穴:肾俞 脾俞 膈俞 足三里 三阴交 太溪 头晕加百会、四神聪;失眠加神门。 针刺用补法,肾俞 脾俞 膈俞 足三里可加用灸法;每日 1 次,每次留针 30 分钟,10 次 1 疗程。 2.灸法 百会 四神聪 足三里 温和灸和雀啄灸,头部腧穴施灸时将头发分开,每穴 15 分钟,局部潮红为度,每 日 1 次,10 次为 1 疗程。 3.耳针 肾 脾 交感 内分泌 神门 针刺用中等刺激,每次选用一侧,留针 20 分钟,每日 1 次,10 次为一个疗程。 或用耳针埋藏、压籽法,每周 2 次,二耳交替。 4.皮肤针 胸椎 3―8 两侧夹脊、百会、四神聪 肝俞 肾俞 脾俞 膈俞 轻度刺激叩刺法,皮肤潮红为度,隔日 1 次,每次 20 分钟,10 次为 1 个疗程。 5.按摩 1.指梳头发 2.按压头皮 3.提拉头发 4.干洗头发 5.拍打头皮 每次早晚各操作 1 次。 6.中药 人参 巴戟天 当归 菟丝子各 60 克, 川牛膝 杜仲各 45 克,生地 熟地 柏子仁 枸杞 石菖蒲 地骨皮各 30 克,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用 8―10 克,每 日 3 次。淡盐水送服。 【调养护理】 1.合理饮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2.适当的体育锻炼,充足的睡眠。 3.保持头发清洁,不用碱性洗涤剂洗头发,防日晒。第五节 丰乳隆胸22 丰满女性的乳房和增加胸部肌肉的健美。 【乳房的生理】 乳房的发育、丰满与足厥阴肝经和足阳明胃经功能关系密切,人的情志、气血运 行和营养可影响乳房的发育;还与肾的精气有关, “二七天癸至” 。所以乳房的保 健重在肝肾脾胃等脏腑经络的调节。 【保健方法】 1.体针 治则:疏肝健脾、行气补血。阿是穴 阳明经穴 厥阴经穴 选穴:乳四穴 足三里 三阴交 太冲 乳四穴―以乳头为中心,在垂直和水平线上取距乳头各 2 寸处是穴。月经 不调加用肾俞 命门。 方法:乳四穴平补平泻; 足三里 三阴交补法;太冲泻法。隔日 1 次,每次留针 20―30 分钟,10 次为一个疗程。 2.耳针 内分泌 胸 内生殖器 脾 常规消毒后,在一侧的耳穴上埋入揿针,用胶布固定。 每天按压 3―4 次,每次 1 分钟,3―5 天换针至对侧耳穴,15 天 1 疗程。也可采 用压籽法。 3.灸法 乳四穴 乳根 温和灸和雀啄灸,每穴 15 分钟,局部潮红为度,每日 1 次,10 次 为 1 疗程。 4.皮肤针 胸椎 3―12 对应的前后任、督二脉的经穴 中等刺激叩刺法,局部微微出血,隔 日 1 次,每次 20 分钟,10 次为 1 个疗程。 5.按摩 ①按压大椎穴 ②直推乳房 ③侧推乳房 ④抚推乳房 6.中药 人参养荣汤(丰乳增胖 悦颜黑发) 人参 白术 陈皮 当归 白芍 远志 肉桂各 10 克,熟地 茯苓 黄芪各 15 克,川芎 五味子 甘草各 6 克,生姜 3 片,大枣 3 枚。水煎服,每日 1 剂,分 2 次饭前服用。 【调养护理】 1.加强胸部的锻炼。 2.适合的乳罩,保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3.饮食营养。第六节增重健身23 【消瘦的原因】 中医观点: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主要有饮食不节、思虑过度导致脾胃内伤,运 化失健,或偏食引起的营养不良,都可引发消瘦。常伴有贫血、浮肿、肌肉萎缩、 不孕症、闭经等。 现代医学:厂减员因为饮食失常、长期操劳、营养不足、遗传因素,某些消化系 统疾病、寄生虫病、神经性厌食、甲亢、肿瘤、结核病等。 【保健方法】 1.体针 治则:健运脾胃 补益气血 取背俞穴 阳明 任脉经穴为主 选穴:胃俞 脾俞 肝俞 足三里 中脘 关元 气虚乏力加用气海、百会;肝肾阴虚加用太溪、中封;血虚加用膈俞、血海。 方法:针刺补法;可加用温针灸。每日 1 次,每次留针 30 分钟,20 次为一个疗 程。 2.灸法 选穴:肾俞 脾俞 胃俞 足三里 三阴交 气海 百会 中脘 关元 方法: 每次选用 3―5 穴艾条悬灸, 每穴 10 分钟, 局部潮红为度, 每日 1 次, 次 20 为 1 疗程。 3.耳针 选穴:肾 脾 胃 肝 大肠 内分泌 肾上腺 皮质下 方法: 常规消毒后,毫针刺激,中等强度,不留针,每次选一侧,隔日 1 次,10 次为 1 疗程。或在一侧的耳穴上埋入揿针,用胶布固定,每天按压 1―2 次,每次 5 分钟,3―5 天换针至对侧耳穴,10 次 1 疗程,也可采用压籽法。 4.皮肤针法 选穴: 胸椎 5―12 两侧夹脊 内关 脾俞 胃俞 天枢 足三里 中脘 方法:叩刺法用轻度刺激手法,叩至局部皮肤潮红,隔日 1 次,每次 20 分钟,10 次为 1 个疗程。 5.按摩 ①肾俞 脾俞 胃俞 肝俞 足三里 中脘 用拇指指腹按揉以上诸穴,每穴揉按半分钟,采用中等刺激,每次 1 分钟,10 次 为一个疗程。 ②摩腹法 以中脘 关元为中心分别以顺时针方向缓慢摩动, 每次 15―20 分钟, 每 日一次。 ③捏脊法 自长强至大椎,循经向上 5―7 次,在肾俞 脾俞 胃俞 肝俞 命门 处分别用力按揉 30 次,每日 1―2 次。 6.中药 大枣丸( 《圣济总录》:大枣 2000 克 熟艾叶 220 克 杏仁 半夏各 75 克 人参 ) 150 克。大枣蒸熟去皮、核后,做成膏和以上药末搅匀,制成梧桐子大小丸,每 次 20 丸,空腹用温酒或米汤送服,每日 2 次。24 【调养护理】 1.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嗜烟酒;不偏食、营养均衡。 2.及时治疗各种原发疾病。 3.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锻炼身体。第七节轻身减肥肥胖症实质是属于一种代谢性疾病,当人体进食的热量多于消耗的热量时, 多余的热量就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 当储存的量超过了人体正常的生理需要量, 并且达到一定的数值时就认为患有肥胖症。如果现有的体重超出了标准体重的 20% 就属于肥胖,超出 30%以上属于中度肥胖,超出 50%以上为重度肥胖。 没有明显的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仅仅是由于不良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致 使热量堆积导致肥胖的为单纯性的肥胖,而如果患有某些神经-内分泌-代谢性疾 病,比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或性功能减退症的基 础上出现肥胖为继发性肥胖。肥胖常伴有的并发症: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 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 【肥胖的原因】 中医观点:脾胃失和、脾虚胃盛,脾肾气虚、痰湿壅滞。 现代医学观点:热量摄入多于热量消耗使脂肪合成增加。另外与遗传因素和年龄 性别有关。 【诊断】 ①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BMI =体重(kg)/身高 2(m2) 。BMI≥24 为治疗对象。 ②腰臀围比值(WHR) :WHR=腰围/臀围,男&1,女&0.85 为治疗对象。 【保健方法】 1.体针+耳针 ①治则:健脾和胃 祛痰化湿 取阳明 太阴经穴为主 ②选穴: 主穴:体穴: 天枢、大横、关元、中脘、三阴交、 阴陵泉 耳穴:内分泌、神门、耳中、脑点、大肠、脾、胃、肾。 配穴:痰湿壅盛(嗜睡疲倦) :丰隆、支沟; 腹、三焦、脾 胃中蕴热(食欲亢进) :内庭、曲池、上巨虚;耳穴取饥点、肺、大肠。 肠燥便结(便秘) :曲池、支沟;耳穴取肺、直肠下段、大肠、三焦。 脾肾阳虚(畏寒、小便清长) :脾俞、肾俞、太白,可配合用灸法;耳 穴取脾、肾。 气血亏虚(乏力、气短) :足三里、气海 ,脾、肾 肝阳上亢(性急易怒) :太冲、曲池,肝、三焦 ③操作方法: 穴位均取双侧;体针提插捻转取得针感后,行针 2-3 分钟, 留针 30 分钟,25 隔日针灸 1 次,10 次为 1 疗程。在一侧的耳穴上埋入揿针,用胶布固定,3―5 天换针至对侧耳穴,4 次 1 疗程,也可采用压籽法。针刺治疗时间宜于饭后 1 小 时后进行。 2.电针 选穴:腰部、腹部、大腿等部位脂肪堆积处 方法:根据肥胖程度及部位应用 4―10 支 2 寸毫针斜刺,重刺激泻法,使患者产 生强烈的针感后,接通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波、高频率每秒 90 次,通电 30 分 钟。本法适用于实证患者,尤其是腹部肥胖的患者疗效佳。 4.埋线疗法 选穴:丰隆 方法:见相关说明书。 5.中药 减肥丸:番泻叶 泽泻 淡竹叶 茯苓 丹参 夏枯草各 120 克 法半夏 陈皮 葶 苈子各 80 克,研末炼蜜为丸,每丸 6 克大小,每次一丸,每日 2 次。 减肥茶:①杜仲 三七 普洱茶 ②决明子 山楂 荷叶 泡茶。 6.按摩 腹部任脉、背部督脉和膀胱经,足三里、曲池等,点压、按揉每穴 10 分钟。 【调养护理】 1.减肥食谱指导 饮食原则:低脂低糖适量蛋白高纤维素 早餐:3 两 米粥,牛奶,豆浆,鸡蛋,玉米饼类,疏果 中餐:3-4 两 瘦肉,大米,豆制品,适量淀粉食物,适量粗粮,各种蔬菜 晚餐:2-3 两 菜汤(清淡) ,少量淀粉食物,大量疏果,豆制品 注明:蔬菜以含有高纤维素的大白菜、萝卜等为主。 2.运动指导:爬楼梯、散步、慢跑等,每日至少 30 分钟。第二章第一节颜面皮肤病寻常性痤疮是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疾病,以青春期多见,好发于面部,常伴有皮 脂溢出,本病有自限性,青春期后大多可以自愈或减轻。中医---肺风粉刺。 【病因病机】 中医:肺经积热、阻于肌肤。肺部感受风邪,郁而化热;或炽热内生,熏蒸与肺; 或过食辛辣油腻之品,化生湿热,壅于胸面;或脾失健运、水湿内生、郁而化热、 阻滞经络。 现代医学: 主要因素:26 内分泌因素--皮脂作用--毛囊内微生物 皮脂腺的发育和皮脂的分泌受雄激素调 控,青春期雄激素产生过多,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多。皮脂如不能顺畅地排 除而淤积于毛囊口,可形成粉刺;另外皮脂淤积时,毛囊内寄生的正常的痤疮丙 酸杆菌可以分解皮脂,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可刺激毛囊形成炎性变。 其他因素:遗传 【临床表现】 1. 青春期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2. 好发于面部,尤其双颊、前额、下颌,也发生于胸、背部及肩部。 3. 初期为粉刺,分白头和黑头。 4. 进而炎性丘疹、脓丘疹、甚至脓疱、结节及囊肿等, 5. 本病多无自觉症状,炎症时有明显的压痛。 6. 临床上几种病损可同时或交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迁延多年。女性还与月 经周期有关。 根据皮损分如下几种类型: 1. 丘疹性痤疮 炎性丘疹 2. 脓疱性痤疮 炎性和脓疱性丘疹为主,脓疱溃破后可流出粘稠脓液。 3. 囊肿性痤疮 炎症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皮脂腺囊肿,常继发感染,化脓溃破, 形成窦道、疤痕。 4. 结节性痤疮 痤疮反复感染,毛囊壁增生肥厚,形成黄豆至指头大小的结节, 呈暗红色或淡红色。可长期存在,有的可被吸收,有的化脓溃破后形成显著 的疤痕。 5. 萎缩性痤疮 炎症破坏了腺体后形成的凹陷的疤痕。 6. 聚合性痤疮 损害呈现多形性,有很多的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疤痕等集 合发生。 【鉴别诊断】 1. 酒渣鼻 发病年龄比痤疮晚,30-50 岁,弥漫性红斑、丘疹、脓疮,常伴有毛 细血管扩张。 2. 职业性痤疮 发生于与焦油、机油、石蜡等接触的工人,出现痤疮样皮炎,伴 有毛囊角化,也可见于手臂、前臂等接触部位。 3.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成年人发病,损害为暗红色或棕黄色半球状或扁平样 的丘疹,对称分布于眼睑部、颊部及鼻唇沟。在下眼睑往往融合成片状、堤 状。 【辩证】 1. 肺经风热 颜面可见散在的红色丘疹、可见脓疱,舌红、苔薄黄,脉数。 2. 脾胃湿热 颜面皮肤油腻不适,皮损可见丘疱疹、脓疱、结节,便秘,苔黄, 脉滑数。 3. 冲任不调 月经前后加重,可伴有月经不调或痛经,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数。27 4. 血淤痰凝 颜面部以结节、囊肿为主,可伴有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窦道、 瘢痕等多形损害,舌暗红或紫暗,脉弦滑。 【治疗】 1.体针 治则: 宣肺 清热 化湿 取阳明、太阴经穴为主。 选穴: 面部皮损部位 太渊 曲池 合谷 三阴交 肺热配肺俞;脾胃湿热配阴陵泉、足三里;血淤痰凝用血海、丰隆;便秘 用支沟、天枢;月经不调配用太冲。 方法: 面部皮损局部常规消毒后,采用美容针在局部行多针围刺,针与针之间可 保持 5 厘米的距离,针刺的毫针数以将病灶包围为宜,不施手法,其余穴位用泻 法,留针 30 分钟,每日一次,10 次为一个疗程。 2.耳针 ①一般痤疮 选穴: 主穴―内分泌 皮质下 肾上腺 面颊; 配穴―神门 肺 脾 胃 肠、子宫 方法: 主穴全部取用,配穴用 2―3 个。毫针刺激, 留针 15―20 分钟, 隔日 1 次,10 次为 1 疗程。或在一侧的耳穴上压籽,用胶布固定,每天按压 2 次,每 次 3--5 分钟,3―5 天换针至对侧耳穴,10 次 1 疗程 。 ②热邪较盛 选穴:主穴―耳尖 肺 皮质下 脑 神门 内分泌 肾上腺 面颊;配穴--脾 肝 心 大肠 小肠 内生殖器 卵巢 方法:耳尖放血,其余可选择 2―3 个穴,毫针刺, 留针 15―20 分钟, 隔日 1 次,10 次为 1 疗程。 3.耳针割治法 选穴: 交感 耳中 面颊 方法:用碘酒和酒精常规消毒后,用手术刀片轻轻在上述耳穴上划割,以渗血为 度,稍微出血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止血,每周割治 1―2 次,两耳交替。 4.三棱针法 选穴:大椎 方法:常规消毒后,三棱针点刺出血,然后拔火罐,10―15 分钟,出血量 1―2 毫升,隔日一次,10 次一个疗程。 5.中药 ① 内服: 枇杷叶 桑白皮 黄芩 栀子 野菊花 赤芍 苦参各 10 克, 黄连 6 克, 白 茅根 30 克, 生槐米 15 克,有脓疱加用蒲公英,口渴加用石膏、知母;便干加 用大青叶、生大黄。每日一次,分早晚 2 次服用。 ②外用:大黄 硫磺等份。研末用茶水调敷,每日 1―2 次;或配成 30%的洗液, 每日晚上涂搽,次晨洗掉。 (或加用基质做成药膏) 。 【预防护理】 1.少食高脂高糖及刺激性食物。28 2.常用温水和硼酸皂或硫磺皂清洗面部,根据面部出油的多少每日可清洗 2―3 次。 3.慎用激素类的软膏和油脂化妆品。 4.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情绪紧张。第二节 黄褐斑黄褐斑是指颜面部出现淡褐色或褐色的色素沉着,其皮损对称分布,面积大 小不等,形状不规则,无自觉症状,男女皆可发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病因病机】 中医:①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机淤滞不能荣面;② 饮食不节,偏食肥甘厚 味,水湿内生,气血壅滞,颜面失养;③ 肝肾阴亏,虚火上炎,肌肤失养;④ 风 邪侵袭,阻于经络,面部肌肤失于濡养。 现代医学:①内分泌功能紊乱;雌激素分泌过多。② 紫外线辐射;③ 化学药物 的毒副作用;④ 营养不良,机体缺乏维生素 A、维生素 B、烟酸等。 【临床表现】 淡褐色或褐色的斑块常对称分布于颧、颊、前额、鼻或上唇等部位,形状不规则, 多呈蝴蝶型,无自觉症状。日晒后皮损颜色加深,常在春夏季加重,秋冬季减轻。 【鉴别诊断】 1.雀斑 色素斑点较小,颜色较深,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多发于青少年女性,多 有家族史。 2. 黑变病 多数有焦油类化合物接触史或与使用化妆品有关, 好发于前额、 颞部、 颈侧,色素斑上常有糠状鳞屑。 【辩证】 1.肝郁气滞;2.肝肾亏虚;3.脾虚湿阻。 【治疗】 1.体针 ①肝郁气滞 治则: 疏肝解郁 理气活血 厥阴、任脉经穴为主。 选穴: 皮损部位 行间 太冲 气海 三阴交 方法:皮损部位用美容针围刺,平补平泻,疏通局部气血;其余穴位用泻法中度 刺激。每日一次,每次留针 20 C30 分钟,10 次为一个疗程。 ②肝肾亏虚 治则: 补益肝肾 滋阴养血 取太阳、 任脉经穴为主。 选穴:皮损部位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关元 命门 头晕耳鸣加太溪; 方法:皮损部位用美容针围刺,平补平泻,疏通局部气血;其余穴位用补法中度 刺激。每日一次,每次留针 20 C30 分钟,10 次为一个疗程。 ③脾虚湿阻 治则:健脾利湿 益气通络 取太阴、太阳经穴为主。29 选穴:皮损部位 脾俞 肾俞 足三里 三阴交;腹胀加气海、下脘;便塘加用天枢。 方法:皮损部位用美容针围刺,平补平泻,疏通局部气血;其余穴位用补法中度 刺激。每日一次,每次留针 20 C30 分钟,10 次为一个疗程。 2.刺络拔罐 以大椎穴为顶点,两肺俞为三角形另外两点,将形成的等腰三角形作为刺络拔罐 区,用皮肤针在三角区内叩刺,每次选用 1―2 个叩刺点,每点上形成 15 个左右 的小出血点,叩刺完毕,用 2 号玻璃罐,采用闪火法在叩刺点拔罐。隔日 1 次, 10 次 1 个疗程。 3.耳针 选穴:肝 肾 脾 肺 缘中 内分泌 肾上腺 面颊 方法: 每次 2―3 个耳穴上单耳埋针,用胶布固定,每周 2―3 次,两耳交替;也 可采用压籽法。 4.穴位注射 选穴:脾俞 肾俞 肝俞 肺俞 方法:每次取 2 穴,均取双侧,用当归注射液 2―4 毫升,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 10 次为一个疗程。 5.中药 ①内服:柴胡疏肝散加减; 六味地黄丸加减;参苓白术散加减。 ②外敷:玉容散( 《医宗金鉴》 )白牵牛 白敛 细辛 甘松 白芨 白芷 白术 白莲芯 白僵蚕 白茯苓 白丁香 白附子 白扁豆 各 30 克; 荆芥 独活 羌活 防风各 15 克。 共研细末,每次用少许,用水调糊状涂于面部,30 分钟后清洗干净,早晚各一次。 【预防护理】 ①注意饮食营养搭配。 ② 调节良好情绪。 ③避免日光暴晒,选择适宜的护肤品。第三节 日光性皮炎又称为日晒伤, 是日光过度照射后引起的人体局部皮肤发生急性光毒性反应, 易发于中青年女性和儿童,春夏多见,常反复发作。 【病因病机】 中医:禀赋不耐,皮毛腠理不固,日照后热毒之邪郁于肌肤。 现代医学:机理尚不明确。认为是日光中的中波紫外线强烈照射,造成表皮角朊 细胞坏死,释放的介质导致真皮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引起皮肤的急性炎性反应。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暴露于外的皮肤,如颜面、颈项、前臂等处,尤其多见于前额、颧 部、耳廓,皮损往往于日晒后 4―6 小时出现,至 12―24 小时达到高峰。表现为 红斑、丘疹、水肿或略微隆起的红色斑块以及水泡、湿疹、丘疹等,往往是散在 或成片状分布。有瘙痒、灼热甚至刺痛感,症状的轻重往往与日晒的强度、时间30 和肤色等关系密切,本病多发于春夏之际,若避免日晒可迅速好转,但日晒后多 易复发或加重。 【鉴别诊断】 化妆品皮炎 起病较急,皮损部位与接触化妆品的部位一致,边界清楚,瘙 痒、灼热,与日晒无关,脱离接触后,症状可缓解和消失。 【辩证】 1.血热壅肤 日晒后,暴露的皮肤初起潮红,渐渐边界清晰,略高出皮肤的红斑 或暗红斑,也可见针尖至绿豆大小的红丘疹,集簇成片,对成分布,自觉瘙痒; 可伴有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舌淡红、苔薄黄,脉数。 2.湿毒蕴结 暴露的皮肤日晒后,出现红斑、丘疹,继而出现丘疱疹、水疱,甚 至糜烂、渗出,久则结痂、脱屑。自觉瘙痒或刺痛,常伴有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舌微红、苔黄或腻,脉沉或滑数。 【治疗】 1.体针 ①血热壅肤 治则: 清热凉血 阳明、太阴经穴为主。 选穴: 曲池 肺俞 尺泽 孔最 太阳 皮肤瘙痒加风门;口干加内庭;便秘加 支沟。 方法: 针刺泻法,中度刺激。每日 1 次,每次留针 20 C30 分钟,10 次为 1 疗程。 ②湿毒蕴结 治则: 清热解毒利湿 阳明、太阴、少阳经穴为主。 选穴:孔最 合谷 中脘 上巨虚 支沟 热重加大椎;湿重加阴陵泉;血热加 曲池。 方法:针刺平补平泻,中度刺激。每日 1 次,每次留针 20 C30 分钟,10 次为 1 疗程。 2.耳针 选穴: 肺 大肠 神门 内分泌 皮损部位 方法: 每次选 4―5 穴,揿针刺入固定或用耳穴压丸法,嘱病人留针期间自行按 压埋针或压丸处 每 3 天更换一次,双耳交替使用,5―10 次 1 疗程。 3.穴位注射 选穴: 大椎 曲池 方法:氟美松注射液 0.5―1 毫升,用注射用水稀释到 5 毫升。大椎注药 1―2 毫 升,剩余药液注射到两侧的曲池。隔日注射 1 次,5 次 1 疗程。休息 1 周后,可 进行下一个疗程。 6.中药 ①血热壅肤 生地 生石膏各 30 克, 黄芩 连翘 竹叶 青蒿 紫草 紫花地丁各 10 克, 野菊花 15 克 木通 6 克 甘草 9 克。 ②湿毒蕴结 白茅根 薏苡仁各 30 克, 生石膏 生地 银花 连翘 大青叶 车前子各31 15 克, 滑石 天花粉 甘草各 10 克。 ③外用 水疱集簇未溃破 玉露膏 生肌白玉散 涂抹患处。 水疱溃破有渗出者,马齿笕 生地榆 野菊花各 15 克,煎水取汁,涂抹于患处。 【预防护理】 1.防晒。 2.初期皮损处禁用热敷,适宜凉湿敷。 3.瘙痒是严禁抓破,以防止感染,如若皮损溃破,应及时处理。第四节 神经性皮炎是因皮肤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慢性皮肤病,以阵发性剧烈瘙痒和苔藓样变为 特征,临床分为局限型和泛发型两种。中医称为“顽癣” 。 【病因病机】 中医:初期以风热夹淤所致的实证为主,慢性期以血虚风燥虚实相兼为主。 现代医学:病因不明。但与神经精神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可能是大脑皮层兴奋和 抑制功能失调所导致。另外,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常及感染性病灶的致敏、 局部摩擦、搔抓、多汗或其他机械性、物理性刺激及虫咬都可诱发本病。 【临床表现】 儿童一般不发病,多见于成年人。 局限型:皮损见于颈项、额部、骶尾部、肘窝、掴窝,也可见于眼睑和四肢伸侧, 多对称分布。初起皮肤只是间歇发痒,而无皮疹,由于搔抓,出现扁平圆形或多 角形丘疹,随后丘疹逐渐增多,融合成苔藓样的斑块,皮肤增厚、皮纹加深,上 面有许多鳞屑,多呈淡红、黄褐或正常肤色,表面光滑,自觉阵发性瘙痒,入夜 更甚。 泛发型:皮损呈现多数苔藓样变,散发于全身各处。病程长,可迁延多年,缠绵 难愈。 【鉴别诊断】 慢性湿疹 有糜烂、渗出等急性发作的过程,苔藓样变不如神经性皮炎显著,但 浸润肥厚比较明显,边界不如神经性皮炎清晰,瘙痒感明显。 【辩证】 1.风热蕴肤 皮损成片出现,可见潮红、糜烂、浸润和血痂,皮肤粗糙费后,颜 色呈淡褐色,阵发性剧痒,夜间尤甚,舌红、苔黄,脉弦数。 2.血虚风燥 病程较长,皮损淡红,局部干燥、肥厚、脱屑,状如牛领之皮;可 伴有心悸、失眠健忘,舌淡、苔薄,脉濡细。 【治疗】 1.体针 治则: 祛风清热 凉血化淤 养血润燥 阳明经、太阳经穴为主。 选穴: 风池 大椎 曲池 委中 血海 膈俞 肝俞 皮损局部 心悸失眠加内32 关、神门、照海;湿盛加阴陵泉、三阴交。 方法: 泻法或平补平泻,皮损部位区 4―6 个点围刺,针尖沿着病灶基底部皮下 向中心平刺。每日 1 次,每次留针 20 C30 分钟,10 次为 1 疗程。 2.灸法 选穴:阿是穴 方法: 艾条灸。每次 20 分钟,使皮肤潮红,表皮发热。每日 1 次, 30 次为 1 疗程。 3.耳针 选穴: 肺 肝 神门 皮质下 肾上腺 内分泌 皮损部位 耳背静脉 方法: 每次选 3-5 个穴,两耳交替使用。毫针刺,中等强度,留针 2---30 分钟。 耳背静脉用三棱针点刺出血,隔日 1 次。 或埋入揿针和采用压籽法。 4.皮肤针法 选穴:夹脊穴 阿是穴 方法:头面颈部皮损选用颈部夹脊穴,上肢皮损选用颈-胸夹脊穴,下肢皮损选用 腰骶夹脊穴,泛发型多用胸 3-胸 12 夹脊穴。叩打至皮肤微微出血,皮损局部加用 艾条灸 15 分钟,背部夹脊穴加用拔罐。 5.其他 ① 埋线疗法 ② 火针疗法 6.中药 ① 内服:首乌藤 30 克,钩藤 生地 当归 刺蒺藜各 15 克,栀子 龙胆草 丹皮 赤 芍 白芍 防风 苦参各 10 克,全虫 6 克。 ② 外用: 黄连 50 克 花椒 25 克 加入 70%酒精适量浸泡 3 天后备用, 每日外搽 3―4 次。 【预防护理】 1.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 2.禁用刺激性食物。 3.无用搔抓、摩擦、热水烫洗等方法止痒。 4. 选择适宜的药物。第五节 酒渣鼻发生于鼻部,皮损以皮肤潮红、丘疹、脓疱为特点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本病 多发于中年人,男女均可发病,以女性多见。 【病因病机】 中医:肺胃积热,循经熏蒸颜面;或气滞血淤,络脉凝滞。 现代医学:在皮脂溢出基础上,多种原因造成颜面毛细血管长期持续扩张而导致 本病,寄生在毛囊皮脂腺内的毛囊虫感染可能是发病的原因。另外,内分泌、精 神因素、辛辣食物的刺激都可能是本病发作的诱因。33 【临床表现】 1.红斑期 颜面中部,特别是鼻、两颊、额部和下颏发生红斑,对称分布。红斑 初起为暂时性,在进食刺激性食物、外界环境温度升高、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 自觉灼热。反复发作后,鼻尖、鼻翼、面颊等处出现浅表的毛细血管扩张,呈持 久性发红。 2.丘疹脓疱期 在红斑的基础上,面颊部、鼻部可出现成批的丘疹、脓疱、甚至 结节。毛细血管扩张更为明显,交织成网状。皮疹时轻时重,常此起彼伏,可持 续数年或更久,中年妇女患者常常在月经前加重。 3.鼻赘期 病程迁延日久,患者鼻尖部皮脂腺和结缔组织增生肥厚,形成大小不 等的紫红色结节状突起,表面凹凸不平,皮脂腺口明显扩大,皮质分泌旺盛,毛 细血管扩张明显,此期仅仅见于少数 40 岁以上的男性,在我国较少见。 【鉴别诊断】 1.痤疮 青春期男女发病,有典型的黑头粉刺,皮损分布广泛,胸背部也常受侵 犯,无持续性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 2.脂溢性皮炎 分布范围广泛,不局限于棉布,有油腻性的鳞屑,但无毛细血管 扩张,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辩证】 1.肺胃积热 相当于红斑期和丘疹脓疱期 2.气滞血淤 多见于丘疹脓疱期和鼻赘期 【治疗】 1.体针 ①肺胃积热 治则: 清热凉血 取督脉 阳明 太阴经穴为主。 选穴: 大椎 素s 印堂 迎香 地仓 太渊 热重加鱼际点刺放血。 方法: 针刺用泻法,中度刺激。大椎可点刺放血后加用拔罐。每日 1 次,每次留 针 20 C30 分钟,10 次为 1 疗程。 ②气滞血淤 治则: 活血化淤 消壅散结 取阳明 太阴经穴为主。 选穴: 素s 印堂 合谷 三阴交 丰隆 肝郁加太冲;血虚加用血海。 方法:素s 印堂用平补平泻法,补合谷泻三阴交,中度刺激,每日 1 次,每次留 针 20 C30 分钟,10 次为 1 疗程。 2.耳针 选穴: 外鼻 内分泌 肺 大肠 方法: 毫针刺激, 留针 20 C30 分, 也可采用压籽法。 3.皮肤针法 选穴:皮损局部 方法:叩刺法用轻度刺激手法,叩至局部皮肤潮红,每日 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 4。三棱针34 选穴:大椎 脊柱两侧反应点 方法:点刺放血后拔罐,隔日 1 次,5 次为 1 疗程。 5. 穴位注射 选穴:迎香 方法: 用当归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 双侧迎香分别注药 0.5 毫升, 每周 2 次, 次 10 1 疗程。 6.中药 ①肺胃积热 枇杷清肺饮加减 石膏 30 克, 知母 枇杷叶 桑白皮各 15 克, 党 参 黄柏 黄芩 益母草 甘草各 9 克。 ②气滞血淤 桃红四物汤加减 当归 15 克,赤芍 川芎 桃仁 红花 丹参 生地 各 10 克。 【预防护理】 1.饮食调理 2.洗脸时避免冷热水刺激,温水为好。 3.本病发生在鼻部,会有一定精神负担,应避免不良情绪。第三章 毛发疾病第一节 斑秃是头部突然发生圆形或椭圆形、非炎症性脱发,无明显自觉症状的常见皮肤 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以年轻人发病居多,男女皆可发病。常在劳累 过度、精神刺激或睡眠不足后发病。俗称“鬼剃头” ;中医称“油风” 。 【病因病机】 中医:与肝肾关系密切,肝藏血、发为血之余;肾藏精、其华在发;精血足则毛 发旺、否则发无生长之源。 现代医学:原因不甚明了,但与精神神经因素关系密切,如精神创伤、焦虑、紧 张是诱发和促进本病加重的主要原因。近年发现本病在发病中与自身免疫异常有 关,在病变部位的毛囊下有 T 细胞的侵润,部分患者血清中能检测到自身抗体, 如抗甲状腺、抗胃壁细胞等抗体。 【临床表现】 脱发无任何自觉症状,往往是在无意中或被他人发现。脱发区的皮肤正常,无炎 性反应、无鳞屑等,脱发边界清楚、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多数发展至钱币状或 稍大些就不再扩展了。将拔下的头发在放大镜下观察,可见毛发下段逐渐变细, 如惊叹号!样。 大部分患者是一片或数片脱发区, 病程数月, 但也有大约 10%的人, 是反复发作或边长边脱落。病程可持续数年,绝大多数可自愈。 【鉴别诊断】 1.假性斑秃 是一种炎症性疤痕性脱发,常继发于头皮红斑狼疮、扁平苔癣等炎35 症性皮肤病,秃发部位皮肤萎缩、变薄、毛囊口不明显,秃发区境界清楚,但边 缘不大规则。 2.头皮局限性硬皮病 皮损区一般不是圆形或椭圆形,常似刀砍状,局部头皮变 硬,表面有光泽。 【辩证】 1.血热生风 脱发突然,病变部位迅速扩大,伴有失眠、心烦,有个别患者出现 眉毛、胡须脱落,舌红、苔黄,脉弦数。 2.气滞血瘀 病程长,伴有头痛、心烦、失眠等症,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 脉沉细或涩。 3.气血两虚 多为病后、产后、久病等体虚而出现的脱发,伴有神疲乏力、心悸 气短、面色苍白、身体消瘦;舌质淡,脉细弱。 4.肝肾不足 病程长,患者多年龄偏大,脱发量重,伴有阴虚,头昏、耳鸣、失 眠多梦、腰膝酸软、舌淡红,脉弦细。 【治疗】 1.体针 ①血热生风 治则:凉血息风、养阴; 少阳经穴 阿是穴 选穴: 斑秃区 生发穴 太阳 风池 三阴交 心烦、失眠+内关、神门 方法: 斑秃区平补平泻,三阴交用补法,其余穴位泻法,中等刺激,每日 1 次, 留针 30 分钟,10 次 1 疗程。 ②气滞血淤 治则: 通窍活血散瘀 太阴经穴 阿是穴 选穴:斑秃区 膈俞 三阴交 血海 行间 肝郁+太冲 方法: 斑秃区平补平泻,膈俞用补法,其余穴位泻法,中等刺激,每日 1 次, 留针 30 分钟,10 次 1 疗程。 ③气血两虚 治则: 补益气血 督脉 阳明经穴 选穴: 百会 上星 膈俞 足三里 心悸+内关;失眠+神门 方法: 百会 上星平补平泻,膈俞 足三里用补法,中等刺激,每日 1 次,留针 30 分钟,10 次 1 疗程。 ④肝肾不足 治则: 滋补肝肾 背俞 少阴经穴 阿是穴 选穴:斑秃区 肝俞 肾俞 关元 足三里 照海 头晕耳鸣加用悬钟、太溪 方法: 斑秃区平补平泻, 其余用补法, 中等刺激, 每日 1 次, 留针 30 分钟, 次 10 1 疗程。 2.耳针 选穴: 肾、肺、神门、交感 方法: 毫针刺,常规消毒,针刺得气留针 30 分钟,每隔 10 分钟行针 1 次,隔日36 1 次;也可采用压籽法,3 天换至对侧耳穴,10 次 1 疗程。 3. 穴位注射 选穴: 方法: 常规消毒后,毫针刺激,中等强度,不留针,每次选一侧,隔日 1 次,10 次为 1 疗程。或在一侧的耳穴上埋入揿针,用胶布固定,每天按压 1―2 次,每次 5 分钟,3―5 天换针至对侧耳穴,10 次 1 疗程,也可采用压籽法。 4. 皮肤针法 ① 皮损局部叩刺,直到皮肤轻度发红,有少许渗血为宜,隔 1―2 天叩刺 1 次。 ② 也可在叩刺完毕后,施加艾条灸,灸 10―15 分钟,灸后用生姜涂搽患处,每 日 1 次,10 次为一个疗程。 5.耳穴割治 选穴:内分泌 方法:常规消毒,用尖手术刀割双耳内分泌区,深度不要割到耳软骨,割后包扎, 每周 1 次,4 次为 1 疗程。 6.中药 内服 1)血热生风 生地 熟地 女贞子 桑椹各 15 克; 山茱萸 山药 菟丝子 当归各 12 克, 川芎 赤芍 丹参 泽泻各 10 克。 2) 气滞血瘀 桃仁 红花 川芎 赤芍 丹参 王不留行 各 10 克; 生姜 5 片 大 枣 7 枚 老葱 3 根。 3)气血两虚 茯苓 白术各 20 克 人参 当归各 15 克 白芍 12 克 熟地 川芎 甘草各 10 克 肉桂 9 克 生姜 3 片 大枣 7 枚。 4)肝肾不足 何首乌 当归 枸杞 菟丝子各 15 克,补骨脂 怀牛膝 黑芝麻 各 12 克 女贞子 旱莲草各 10 克。 外用 川乌粉调醋外涂,每日 2―3 次;或用鲜生姜切成片,烤热后反复涂搽患处,每日 1―2 次。 【预防护理】 1.保持心情舒畅,解除思想负担。 2.消除发病的诱因,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 3.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4.注意头发的清洁,避免碱性洗发剂,慎用外用药物。第二节 脂溢性脱发又称早秃及男性型秃发, 是头皮毛囊从长毛渐渐变为毳 (cui) 毛的渐变过程。 临床可见头顶部头发陀螺、稀少、细软,多见于男性。中医称“发蛀脱发” 。 【病因病机】 中医:先天禀赋异常,肝肾阴虚,发失所养;或由于脾胃湿热郁于肌肤,脉络淤37 阻,毛发失于濡养;或平素体虚,大病之后,气血虚弱,血虚生燥,不能滋养毛 发而致。 现代医学:遗传因素;雄性激素过多,内分泌失调。 【临床表现】 多发于 20 C30 之间的男性,脱发一般从前额的两侧开始,逐渐向头顶部延伸,头 发逐渐变得细软、稀疏,脱落后新生的头发越来越细,枯燥无光泽,甚至仅仅遗 留少许毳毛,脱发区头皮光亮;也有的脱发是从头顶部开始。本病也可见于成年 女性,表现为头顶部头发稀疏,很少累积额颞部,大部分患者伴有皮脂溢出或微 微发痒。 【鉴别诊断】 斑秃 突发性斑状脱发,位置不固定,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多数发展至钱币状 或稍大些就不再扩展了,绝大多数可以自愈。 【辩证】 1.肝肾阴虚 头发脱落缓慢,头发稀疏无光泽,透皮可痒或不痒,又头屑,头昏 眼花,腰酸,舌红,脉细弱。 2.脾胃湿热 平素喜食肥甘厚味,头皮、头发和颜面皮肤油腻光亮,头皮瘙痒, 脱发区头发细软、稀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血虚风燥 头发干枯,早年脱发,头皮发痒,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 【治疗】 1.体针 治则:健脾养血 理气生发 取督脉、阳明、太阴经穴为主。 选穴: 百会 头维 足三里 三阴交 生发穴 肝肾阴虚配肝俞 肾俞; 脾胃湿热 阴陵泉 解溪;血虚风燥配风池 膈俞;瘙痒明显配大椎;油脂多配上星。 方法:百会 头维 生发穴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 三阴交用补法;中度刺激, 每日 1 次,每次留针 30 分钟,10 次为 1 个疗程。 2.头针法 选穴:头三针------ 防老穴(百会后 1 寸) 健脑穴(风池下 5 分) ;两鬓脱发加头 维,头皮瘙痒加用大椎,油脂多配上星。 方法:防老穴针尖向前,平刺,进针 1 分;健脑穴针尖斜向下方,进针 2 分。每 日或隔日 1 次,每次留针 15--30 分钟,10 次为 1 个疗程。 3.耳针 选穴: 交感 皮质下 脑干 内分泌 脾 内生殖器 方法: 常规消毒后,选择 2―3 穴,毫针刺激,中等强度,留针 15―20 分钟,每 次选一侧,隔日 1 次,10 次为 1 疗程;也可以在一侧的耳穴上埋入揿针或压籽, 用胶布固定,每天按压 1―2 次,每次 3--5 分钟,3 天换针至对侧耳穴,10 次 1 疗程。 4.皮肤针法 选穴:阿是穴38 方法:叩刺脱发区用中度刺激手法,隔日 1 次,每次 20 分钟,10 次为 1 个疗程。 6. 放血疗法 选穴:大椎 方法:三棱针点刺 6―8 针,然后拔火罐放血,适用于实热症。 7. 按摩 选穴:风池 方法:右手拇指、食指揉按双侧风池穴,每次 10 分钟,每日 2 次,10 次为 1 疗 程。 6.中药 内服 肝肾阴虚 生地汤:旱莲草 30 克;制首乌 菟丝子 天麻 白芍 甘草各 15 克;生 地 熟地 茯苓各 12 克,木瓜 当归 羌活各 10 克。 脾胃湿热 生发汤:首乌藤 干生地 白术各 20 克;川芎 车前子 萆廨各 15 克; 桑椹 12 克;熟地 当归 白鲜皮 泽泻 猪苓 茯苓 各 10 克。 血虚风燥 神应养真汤:首乌 川芎 白芍 菟丝子各 20 克;当归 15 克;天麻 12 克;羌活 木瓜各 10 克。 外用 ①枯矾 5 克,百部 30 克,白酒 100 毫升,浸泡后外用。 ②硼砂 10 克 苏打 30 克 加温水 3000 毫升溶解后洗头,每晚 1 次,适用于油性 脂溢性脱发;水杨酸 2 克 氯霉素 2 克 溶于 75%酒精 100 毫升中,每晚涂搽 1 次,适用于干性脂溢性脱发。 【预防护理】 1.少食辛辣油腻食品,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或富含维生素 B 的饮食,保持大 便正常。 2.保持头皮清洁,禁用碱性洗发液。第三节 青少年白发【病因病机】 中医:先天禀赋不足,肝肾阴亏,精血不足,不能营养头发;或由于大病后,气 血虚弱,不能滋养头发;或肝郁气结,气滞血淤,血不容发;或阴津不足,血虚 生热,虚热上熏,头发失于滋养。 现代医学:①遗传因素;②紧张、脑力过度、惊恐、忧郁等精神因素;③慢性病 如糖尿病、恶性贫血、甲亢等。头发皮质和髓质中的色素颗粒减少或缺失。 【临床表现】 年龄小于 40 岁,无其他症状,白发由双颞开始波及整个头部,甚至全部变白。 青少年白发仅限于头部,眉毛、睫毛、胡须都不会变白。 【鉴别诊断】 1.白化病 遗传疾病。先天性全身毛发皆白。39 2.斑驳性白发 先天性白发。多见于前额发际,呈小片状局限性,不容易消失, 也不发展,终生不变。 【辩证】 1.肝肾不足 劳心过度 2.气血亏虚 体虚大病 3.气滞血淤 抑郁寡欢、月经失常 4.阴虚血热 青少年头发花白,头屑多,头皮瘙痒等 【治疗】 1.体针 治则: 滋养肝肾 养血乌发 督脉 太阳经穴 选穴: 百会 风池 风府 头维 肝俞 肾俞 方法:肝俞 肾俞补法,其余平补平泻;每日 1 次,每次留针 30 分钟,10 次为 1 个疗程。 2.耳针 选穴: 肝 肾 脑点 交感 皮质下 神门 内分泌 方法: 常规消毒后,选 3―4 穴,毫针刺激,中等强度,留针 15-20 分钟,每次 选一侧,隔日 1 次,10 次为 1 疗程。或在一侧的耳穴上埋入揿针,用胶布固定, 每天按压 1―2 次,每次 5 分钟,3―5 天换针至对侧耳穴,10 次 1 疗程,也可采 用压籽法。 3.皮肤针法 选穴: 胸椎 3―12 两侧夹脊 肝俞 肾俞 膈俞 方法: 叩刺法用轻度刺激手法, 叩至局部皮肤潮红, 可加用拔火罐, 隔日 1 次, 10 次为 1 个疗程。 6.中药 凉血乌发汤:生地 赤芍 枸杞 桑椹各 15 克;丹皮 地骨皮 桑寄生 香附各 12 克。 【预防护理】 1.注意饮食,多食富含维生素 B 和含铜、铁等微量元素的食品,如动物肝脏、 黑豆、黑米、黑芝麻、黑木耳、核桃、桑椹、大枣、枸杞等。 2.保持良好心态、注意适当运动。40 思考题:1.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意义。 2.根据临床实际应用,请叙述针灸美容的原理与特点。 3.结合临床请例出治疗颜面部损美性疾病的 10 个常用腧穴,并简单叙述其应用 特点。 4.在治疗皮肤损美性疾病中,常用的针灸方法有哪些(至少例举 4 种) ,并叙述 具体的操作要点。 5. 通过学习谈谈你对针灸美容保健的认识, 并详细介绍一种具有针对性的保健措 施。 6. 比较针灸增重健身和轻身减肥所选取的穴位的异同, 试述其中的针灸作用原理。 7.寻常性痤疮、黄褐斑、神经性皮炎、脂溢性脱发、青少年白发的辩证治疗。 8. 根据机体生理功能叙述人体皮肤的结构特点。 9. 试述机体皮肤的生理功能。 10.临床损美性皮肤疾病的病理基础主要有哪些?文献参考 《中医基础》 《针灸学》 《美学》 《营养学概论》 《内经详解》 《甲乙针灸解》 《中医诊断学》 《中医美容学》 《美容学概论》 《皮肤学》 《中医皮肤杂病》 《中 医美容皮肤学》41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足阳明胃经循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