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其静,思虑远。咋解释

您当前的位置:
清代养生家李杜远的四字养生观:和、慈、静、俭
发布时间:
清代养生家李度远,原籍云南,90多岁到四川开县定居。李氏对养生很有研究,深明养身养心之道。他一生为人慈善宽厚、谦虚谨慎、助人为乐。在其一生中,他提出的养身养心的和、慈、静、俭等原则,对世人很有教益。
和者致祥之道。李度远认为,君臣和则国家兴旺,父子和则家庭安乐,兄弟和则手足提携,夫妇和则闺房静好,朋友和则必然互相维护,故易曰:“和气致祥,乖气致戾。”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必然发生联系,从而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
古今中外,有些人不择手段,机关算尽,人与人的交往成了金钱交易、权势交易,往往贪欲过多,不利养生。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养生家皆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真正相爱、平等互助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才能友情常在,利于养生。
慈就是心底慈善。李度远说:“盖人心能慈,即不害物、不损人。慈祥之气,养其天和也。”以慈善仁德为本是历代养生家所倡导的。古人有“养生莫如养性,养性莫如养德”之说,儒家养生便特别强调道德修养,孔子即主张“仁德润身”。
李度远也十分重视“慈”对养性养生的作用,他把仁德作为立身之本。他懂医识药,常常上山为人采药,为民排忧解难,所以在当地颇受人民爱戴。他常说:“无名利之系其心,无机械之乱其神,浑然天真,如葛天之民,故可延年也。”
所谓静者,指身不可过劳,心不可轻动也。李度远为了修身养性,每天坚持静坐练功,还抽出一定时间操练拳术。他说,古贤苏老泉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右而目不瞬,此静之致也。
中医认为,人体内元气是生命之源,“静”功能很好地培养元气,适当活动,能使元气很好地循环,有利于养生。“静”就是安静,把散乱的思维活动通过特定的手段,如调身(调整姿势)、调息(调整呼吸)、调心(意守神静)而理静下来。
所谓俭者,俭于饮食则养脾胃,俭于嗜欲则聚精神,俭于言语则养气息,俭于交游则洁身寡过,俭于酒色则清心寡欲,俭于思虑则蠲除烦恼。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
李度远所说的“俭”字,实际上是说生活方式。他进一步说:“故山野之人,恒较城市之人为长寿。盖山野之人,作息有时,起居有常,无名利之系其心,无机械之乱其神,浑然天真,如葛天之民,故可以延年也。若城市之人,饮食无节,起居无时,机械生于内,名利扰于外,而狗马声色之事乱其神,富贵荣辱之念系其心,心无片刻宁,神无片刻安,搅扰不休,故足以促寿也。”此番论说,把不同的生活方式带来的不同结果,讲得透彻、明白,在修身养生上给人以很大的启示。
编辑:张宏旭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精彩尽在廊坊传媒网()
新闻热线:
传稿邮箱:
广告热线:
&>>&新闻排行榜
&>>&即时新闻11-2911-2911-2911-2911-2911-2911-2911-2911-2911-29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太上清静经里说的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后面两项形和物怎么破?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太上清静经里说的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后面两项形和物怎么破?
是以你为主体看到心;所谓本质直观,就是看到意义勾连的直观,而非单单看到一个具体事物的感性直观。如果你所言,内观其心,但是当对你的主体进行否定,你这个时候是以心的角度去看主体,当你再对心本身进行否定回归到主体的时候,你对心本身,主体本身,但是按照本质直观而言,你是看到了与心勾连的相关意义的整体;举一个例子,如你用一支钢笔写东西,当然我还有一种理解,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理解,写字台,物无其物,也是一样,这里所谓的观,叫做直观,笔的本质的,钢笔的勾连意义就是纸,墨水,也是按照上面的理解,所谓的直观,所以你能够觉察到心本身。外观其形,形无其形,本质直观发现勾连意义。这就是我对这话的理解,才决定笔本身是笔的用途,就是否定之否定的理解;首先你看到心,并非就是常人那种看,就是经过本质直观发现勾连意义;远观其物,如果从哲学上来说,叫做本质直观首先;应该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理解,座椅,等等勾连起来。你不能够单单提取出一个形,一个物去进行理解。这里的三段式,都是有这样的意思,这就是勾连的相关意义的整体,心无其心;如果是按照感性直观而言,你看到的个别事物是心
采纳率:36%
相对论的意思,就像那首诗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外观其形,形无其形,是指,物无其物,是说,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一样的,远观其物,延伸意为,距离已经改变了物我之间的一种状态
这里的观,不能是用凡眼,如果是凡眼,岂能观心。外观其形,远观其物,都不是用凡眼,而是用清静心(姑且这么叫吧,其实名可名非常名),或者用“道心”去观。如果我们见道了,自然就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了,因为这些“心”、“形”、“物”都是虚假的,是我们未见道时的幻像。
扯!都是为了压韵唬人的。心形为物,不得清静。守静笃,致虚静。虚者静也,才是太上清静精义。
如果将具体的有形的形状和物体进行一个高度哲学的抽象或浓缩到一个高度概括的概念里(比如“存在”、“太一”或“一”这样的概念里)。你的感官中还有或感觉到什么形和什么物吗?这不就可以破了吗?
0 观的是零 把零的圈无限放大了 就什么也看不到了
这是一种境界佛经的大自在 无我不仅知道 意思
我知道怎么做
许多的方法 办法你要学嘛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中国最完善的《鬼谷子》原文、注释、译文
我的图书馆
中国最完善的《鬼谷子》原文、注释、译文
捭阖①第一
&&& 粤若稽古②,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③。观阴阳④之开阖以命物⑤。知存亡之门户,筹策⑥万类⑦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⑧焉,而守司⑨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⑩。变化无穷,各有所归11。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12,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13。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14之。审定有无,以其实15虚,随其嗜欲16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17,阖而捭之18,以求其利19。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20。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21有守22,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23,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24。捭之者,料其情25也;阖之者,结其诚26也。皆见其权衡轻重27,乃为之度数28,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29;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30。纵横31,反出、反复、反忤32必由此33矣。&&& 捭阖者,道之化,说之变34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35。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36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37,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38。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39。为小无内,为大无外40。益损、去就、倍反41,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42。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注释】①捭(bai)阖(he):捭,分开、撕开。《礼记·礼运》:“其燔黍捭豚。”阖,本意为门扇,古注曰“用木曰阖,用竹苇曰扇”。引申为关闭,《周易·系辞》:“一阖一闭谓之变”。捭阖,在这里指纵横驰骋,大开大合。是鬼谷学说中一种基本的方法。②粤(yue)若稽(ji)古:粤 句首助词;若,沿着、顺;稽,考察。粤若稽古,在这里指按照一定的规律考察。③众生之先:众生,芸芸众生;先,先知。众生先,在这里指广大生众的老师。④阴阳:阴,本意为山的背阴面;阳,本意为山的朝阳面。被引申来概括对立统一的两类事物或现象。⑤命物:辨别事物。⑥筹策:原为古代计算用具就是计算、谋划。⑦万类:就是万物。⑧朕:指征兆,形迹。⑨守司:掌握、把握。⑩其道一也:一:同一;道,大自然的规律。圣人的法则只有一个11归:归属,属于。各有所归:指世间一切事物各有归宿12度权量能:指测度权衡、比较才能。13有差:指各有不同,有差别。14无为以牧:无为:道家思想:顺应自然变化的意思,以牧:用来掌握。15实:指实情。16嗜(shi)欲:喜欢,特殊的爱好。17指:同“旨”同宗旨。18阖而捭之:先封闭,然后再打开。19求其利:检讨对方的善恶利害。20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启使其显现,或封闭使之隐藏。21离合:离,离开,不一致。合,闭合,合拢与“开”相对。22守:遵守,信守。23欲捭之贵周:周,不遗漏。当要采取行动时,必须作周详的考虑。24与道相追:道,道理、规律。这里指与规律相近的道理。25料其情:就是检查实情。26结其诚:诚:真诚真心。使其诚心坚定。27权衡轻重:指权衡、比较谁轻谁重。28为之度数:度数:原指重量与长度的数值。为之谋划下一步的行动方略29出之:取出使用。内之:收纳闭藏。30四时开闭以化万物:就像春、夏、秋、冬的开始与结束一样,来促使万物发展变化。31纵横:自由自在的变化。32反复、反忤:或离异,或复归,或反抗。33必由此:必须通过这里。34道之化,说之变:道的变化规律,也是说的变化规律。35终始其义:指结束和开始要适宜,即开闭有节。36诸言:即进行游说。37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或开启或闭藏,都以阴阳之道试行。38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入,进入,与“出”相对。可,可以。这里指没有不可以到达的地方,没有不可以成功的事情。39可以说天下:可以说服天下。40为小无内,为大无外:做小事不尽其小,做大事无限其大。41倍反:倍是背叛,反是复归。42阳还终阴,阴极反阳:阴阳相辅相生,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译文】&&& 纵观上古以来的历史,可知圣人生存在世界上,就是要以先知先觉的导师的姿态指导芸芸众生。通过观察阴阳开阖四种状态现象对事物作出判断,而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关键。运筹策划万事万物的发展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发现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驰,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揣度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勇敢和怯懦,有仁人君子,也有苟且小人都是有差别的。所有这些,(对于贤德之人)可以迎为上宾,(对于不肖之人)可以拒之门外;可以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顺遂自然而然的法则来把握这些。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因为情趣相同;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诚意不一样。要区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明白,计谋有与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并区别对待,也要注意跟踪对方的思想活动。&&& 所以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严守机密。由此可见周全与隐密的重要,应当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让对方开放,是为了侦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的各方面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因此而用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自责。因此,所谓开放,或者是要自己出去;或者是让别人进来。所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来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别人被迫离开。开放和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内部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通过一年四季的开始和结束使万物发展变化。不论是纵横,还是离开、归复、反抗,都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 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基本规律,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须首先慎重地考察这些变化,事情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口是心灵的门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这个门户出入。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来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所谓“捭之”,就是开放、发言、公开;所谓“阖之”,就是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相协调,开放与封闭才能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叫做“开始”。(使人们追求的)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戮、诛罚等,属于“阴”的一类事物,叫作“终止”(使人们忌讳的)。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积极的事物,以谈论“善”来让他们行动;凡是对那些遵循“阴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消极的事物,以谈论“恶”来使他们终止施展计谋。&&& 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阴阳两方面来试验。因此,针对积极的活追求型人以崇高的语言说服他,而给从消极的或逃避型的人用卑下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由此看来,没有什么不能出去,没有什么不能进来,没有什么做不到的。用这个道理,可以说服人,可以说服家,可以说服国,可以说服天下。要做小事的时候没有更小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时候没有更大的疆界。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等行为,都是运用阴、阳的变化来实行的。对于阳的方面,要积极前进;对于阴的方面,就要停止、隐藏。对于要的形势主动出击;对于阴的方面,退避隐藏。阳势发展的终点就是阴;阴3发展的终点就会是阳,凡是积极主动行动的人,道德就与之相生;凡是冷静处理局势的人,行势就与之相成。用阳势来追求阴势,要靠道德来包容;用阴势结纳阳势,要用外力来约束。阴阳之气相追求,是依据并启和关闭的原则,这是天地阴阳之道理,又是说服人的方法,是各种事物的先决条件,是天地“方圆”的门户。反应①第二&&&&&&&&&&&&&&&&&&&&&&&&&&&&&&&&&& 古之大化者②,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③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动静④虚实⑤之理,不合来今⑥,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⑦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⑧。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⑨。言有不合10者,反而求之,其应11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12,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13合事,得人实也。其张网14而取兽也,多张其会15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16,乃为之变17,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18。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19,事皆不疑。&&&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20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21,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22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23,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24,或以事上,或以牧下25。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26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27,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28。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29。若探30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31也。符应32不失,如蛇33之所指,若羿34之引矢。&&&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35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36。其伺言也,若声与之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37。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38,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39,莫见其门,是谓“天神”。【注释】①反应:应,应和。反应,在这里指从对方反回的信息。②古之大化者:化,教化指导。大化者是指圣人。③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和复都是返回、重复的意思。追溯过去的事情,经验,再回首察验未来。④动静:运动与静止,“动”与“静”是相对而言的。⑤虚实:真伪的意思。⑥来今:未来与现在。⑦反而得复:调查过去,反复研究现在与将来的对策,以便掌握其中的道理。⑧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察,仔细观察研究,此句是说对圣人处理事情的见解不可不认真思考研究。⑨辞:言词。⑩言有不合:所说的话不合事理。11应:反应、答应。12象比:象,法象、模仿形象和原形。比:比类、类推。13钓语:像钓鱼投饵一样,在发言时给对方以诱饵,以便引出对方的话头。14张罝(ju)网:罝:是捕兔子等野兽的网。网:是捕鱼等水产品的网。15会:会合,聚会。16其言无比:比,可比的规范。指言辞无可比较。17乃为之变:于是就为此改变方向。18牧之:驾驭控制。19愚智:愚者和智者。20鬼神:鬼:悲苦、幽暗、隐私。神:美妙、洒脱、欢乐21敛:收拢、收敛。22开情:情,感情、情绪。这里是说敞开心怀叙述。23象而比之,以牧其辞:象,模仿。比,类比。用形象的模拟和比喻的方法把握对方的言辞。24或因此或因彼:因,原因。此,这里。彼,那里。或这个原因,或那个原因。25或以事上,或以牧下:事,侍奉。牧,统治人民。全句的意思是说或用来侍奉君主,或用来统御民众。26情诈:本心虚伪。27式:样式,模式。28观其所托:托,寄托。观察其主张的本意。29见微知类:微,微小。类,种类。根据轻微征兆探索有关联的重大事物。30探:探测,打听。31射其意:此处指如弓之发矢,准确猜中对方意图。32符应:验合符契。33螣(teng)蛇:意指传说中的一种灵蛇。34羿:神话传说中的神射手。35知之始已,自知而后知人:想要知道他人,就必须先从了解自已开始;了解自己以后才能知人。36比目之鱼:只有一只眼睛的鱼,两条鱼协同才能自由游动。37燔(fan)骨:烤烧骨头上所带的肉。38牧人不正:牧,统驭。不能公正地统驭人。39形容:形态、形象、容貌。【译文】&&& 在古代能以“大道”来教化万物指导万事的圣人,其所作所为都是与无形之道(自然规律)相伴相生的。反顾以追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验未来;反顾以考察历史,再回首以了解当今;通过审视他人,再回首以反省自己。动静、虚实之理,如果与当今的常规不符出现异常,那就要到过去的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经验。有些事情是要反复探索才能把握的,这是圣人的见解,不可不认真研究。&&& 人家说话,是动态;自己缄默,是静态。要静观其人言谈来听出他的言语之意。如果其言辞有矛盾之处,就反复诘问,其相应对之辞就必然出现。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态,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既有“象”和“比”存在,就可以预见其下一步的言行。所谓“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谓“比”,就是类比言辞。然后以无形的规律来探求有声的言辞。引诱对方说出的言辞,如果与事实相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对方的实情。这就像张开网捕野兽一样,要多设一些网,汇集在一起来等待野兽落入。如果把捕野兽的这个办法也能应用到人事上,那么对方也会自己出来的,这是钓人的“网”。但是,如果当时的言辞不符合常规,反应不了但是得情况,这时就要变换方法,用“形象”去感化对方,触动其思想,进而考察对方的思想,使其暴露出实情,进而控制对手。我想对方提出反诘,对方做出相应回复,如此循环往复,就有了模拟类比了,心里就有了继续交谈,了解对方的基础。向对手推敲琢磨,反复验证,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说话反映出来,圣人可以诱惑愚者和智者,所有的事情顺遂这是毋庸置疑的。&&& 古代善于从反面听别人言论的人,可以通过鬼神莫测的方法刺探到实情。他们随机应变很得当,就可以清楚的掌握实际的情况,周详而有效地驾驭对方。如果周详的掌握对方的情况从而明察其真实含义,得到的情况不明了,心里把握就不全面,据以制定决策的基础也就不坚实,不周密。要把模仿和类比灵活运用,就要说反话,以便观察对方的反映。想要讲话,反而先沉默;想要敞开,反而先收敛;想要升高,反而先下降;想要获取,反而先给与。要想了解对方的内情,就要善于运用模仿和类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对方的言辞。同类的声音可以彼此呼应,合乎实际的道理会有共同的结果。或者由于这个原因,或者由于那个原因;或者用来侍奉领导,或者用来管理下属。这就要分辨真伪,了解异同,以分辨对手的真实情报或诡诈之术。行动、停止,言说、沉默都要通过这些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也都要借助这些模式,都要事先确定法则。用逆反心理来追索其过去的精神寄托。所以就用这种反听的方法。&&& 自己要先平静下来,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雄雌。虽然这还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据轻微的征兆,探索出同类的大事。就像刺探敌情而深居敌境一般,要首先估计敌人的能力,其次再摸清敌人的意图,像验合符契一样可靠,像蛇一样迅速,像后羿张弓射箭一样准确。&&& 所以要想掌握情况,要先从认识自己开始,只有了解了自己,然后才能更好了解别人。对别人的了解,就像比目鱼一样没有距离;掌握对方的言论就像声音与回响一样契合无误;明了对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样不走样;侦察对方的言辞,就像用磁石来吸取钢针,用舌头来获取烤骨上的肉一样万无一失。自己暴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而侦察对手的行动十分迅速。就像阴变阳、又像阳转阴、像圆变方,又像方转圆一样自如。在情况还未明朗以前就用圆略来诱惑对手,在情况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来战胜对方。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可用这个方法来对待。如果自己不事先确定策略,统帅别人也无法步调一致。做事不掌握方法技巧,叫做“忘情失道”(不考虑实际情况,不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自己首先确定周密详细的行动策略,再以此来驾驭对方,就能在要不暴露意图的情况下,于无形当中驱策众人以致成功而对方尚不知其门道所在,这才可以称为“天神”。
内揵①第三&&&&&&&&&&&&&&&&&&&&&&&&&&&&&&&&&&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②,近而疏③,就之不用,去之反求④。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⑤。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⑥。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⑦。用其意⑧,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稚蜘母⑨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内者进说辞,揵者,揵所谋10也。欲说者,务隐度11;计事者,务循顺12。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13其志。方14来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揵,往应适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揵。言往来,先顺辞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15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16也。故曰:“不见其类17而为之者见逆18,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19。得其情,乃制其术20。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故圣人立事21,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22,议论去就23。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24。外内者必明道数25,揣策来事26,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27,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28,下乱不悟29,揵而反之30。内自得31,而外不留说32,而飞33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34;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35为大仪36。【注释】①内揵(jian):内,通纳。就是叙述自己的观点揵,通楗,本义为门闩。内揵,也就是指向君王进谏;
②远而亲:看似疏远,其实极亲密。③近而疏:看似亲密,其实极疏远。④就之不用,去之反求:就,归靠近、趋近;去,离职,离开。在身边却不任用,离去以后还受聘请。⑤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日进前,每天都在皇帝的跟前;御,这里引申为“使用”;遥闻声,指君臣相隔很远。⑥素结本始:素,平常。本始,本源。意思是平常就有联系就有感情基础。⑦采色:绚丽的色彩,这里指美色。⑧用其意:推行某种主张。⑨蜘母:就是土蜘蛛。这种蜘蛛的母爱极强,因此每当出入巢穴时,都要把穴口加盖以防外敌。⑩揵所谋:详细的洞察君主的心理状态,以献计谋。11隐度:隐秘,指暗中揣测、估量。12循顺:依循,顺着,遵循固有规律。13御:驾驭,把握。14方:方法,这里指言谈纵横的方法。15阴德:心意暗合。16决事:谋大事,指参与决断国家大事。17类:类似,共同点。18见逆:违逆,事与愿违。19见非:遭到拒绝或非议。20术:技能、手段方法等。21立事:建立功业。22先取《诗》《书》,混说损益:引用《诗经》和《尚书》来验证自己的学说,然后加以利害得失的评述。23议论就去:经过讨论,最后决定去留进退是否行动。24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欲,想;合,与离相对。想要一致的要情投意和,想要离开,就不必迎合对方的心意。25外内者必明道数:在决定内外大事时,必须明确原则和方法。26揣(chuai)策来事:推理判断未来的事情。27产业:产,谋生,财产;业,事情,经营功绩。28上暗不治:暗,昏暗。是说君主昏庸,不能推行善政。29下乱不悟:乱,昏乱,糊涂。人民掀起叛乱而不能分辨事理。30揵而反之:固执己见,事与愿违。31自得:自以为自己聪明,得计。32不留说:不接受他人的主张。33飞:表扬,激昂之词。34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命,召令;自来,指君主有令召来。御:防御、抵制,这里是指拒不接受。35退:退其位,保全、完成的意思。36大仪:好办法,大原则,秘诀。【译文】&&& 君与臣,上司与下属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看似距离很近却很疏远。有的在身边却不被使用,有的在离去以后还受重用。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却不被信任,有的距离君主十分遥远却听到音讯就被思念。凡是事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连结。或者靠道德相连结,或者靠朋党相连结,或者靠钱物相连结,或者靠声色相连结。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要做到想进来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接近就接近,想离去就离去;想被重用就被重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像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时不留洞痕,进去时不留标记,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阻止它。&&& 所谓“内”就是采纳意见;所谓“揵”就是进献计策。想要说服他人,务必要先悄悄地揣测;度量、策划事情,务必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彻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响君主的意向。以巧妙地方法来进言还要应合时宜。以便与君主的谋划相合。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去适应形势。凡是内情有不合时宜的,就不可以实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势,从便利处入手,来改变策略。用善于变化来争取被采纳,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楗一样顺当。&&& 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顺着君王的心思加以合理的解释,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善于变化的人,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通达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附合阴阳,统御人民。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还有不了解的地方。如果提出的方略计谋能够合乎君王的意愿,仍得不到采纳和实施,那就证明君臣关系只是停留于表面亲近,而内心还有距离。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一;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革职离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为他的主张被实践证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措施不合君王的心意;距离遥远只要能听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正与决策者相合,正等他参加决断大事。所以说,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不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拒绝或非议。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圣人行事成大业,都是预先洞悉全面情况,从而把握世间万物。其先见之明来源于道德、仁义、礼乐和计谋。首先引用《诗经》和《尚书》的立论教诲,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讨论该不该做。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深知对烦的心思意愿,不想做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不必要迎合对方的意愿。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面前临机决断,在运用策略时不会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要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 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纷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绝。要拒绝对方的诏命,要设法给人一种错觉。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办法。
抵巇①第四&&&&&&&&&&&&&&&&&&&&&&&&&&&&&&&&&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②。有近而不可见,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③以验来④也。巇者,罅也。罅⑤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事之危⑥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⑦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⑧,挥之于太山⑨之本。其施外,兆萌芽孽10之谋,皆由抵巇。抵巇隙,为道术。&&& 天下分错11,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12;贤人不用,圣人窜匿13;贪利14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15,而相伐射16。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芽巇罅”。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17。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18,或抵覆之19。五帝20之政,抵而塞之,三王21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22,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23。&&&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24也。世无可抵25,则深隐而待时26;时有可抵27,则为之谋28。可以上合29,可以检下30。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31。【注释】①抵(di)巇(xi):抵,抵塞;巇,原意是险峻、险恶的意思,此处指缝隙。抵巇,在这里指弥补不足、堵塞漏洞。②物有自然,事有合离:物,世间事物;自然,非人所为的,天然的;合离;聚合与分离。③往:既往,过去。④来:将来的意思。⑤罅(xia):裂痕,间隙。⑥事之危:事物仅有危机征兆的时候。⑦因化:顺应变化。⑧秋毫之末:指秋季所生出的动物细毛。⑨太山:也作泰山,是壮观又宏大的名山。10兆萌芽孽(nie):兆萌是微小的征候,芽孽是伐木后从根部所生的新芽。11分错:错,混乱、骚乱;分错是四分五裂。12谗(chan)贼:指用恶言挑拨离间。13窜匿:逃跑隐匿。14贪利:贪图利禄。15土崩瓦解:分崩离析四分五裂,比喻溃败得不可收拾。16伐射:互相射杀。17抵而得之:得,取得。用“抵”来取得。18反之:帮助其恢复原状。19覆之:颠覆对手。20五帝:中国古代五位圣天子,即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21三王:中国古代三位明王,即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22诸侯相抵:这里指春秋五霸,即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穆公五个霸主互相抵制和对抗。23右:上位。24天地之使:天地的代行者。25世无可抵:世,这里指乱世;无可抵,指无可补救。26深隐而待时:隐,隐藏,隐迹。深深的隐藏等待时机。27时有可抵:有补救的机会。28为之谋:为治理乱世而筹划的计谋。29可以上合:对上可以合作。30可以检下:对下可以督促检查。31为天地之守神:守神,守护神。成为天地的守护神,意为国家的统治者。【译文】&&& 世间的万物都遵循着着大自然的规律而动,世间万事情也要依据离合聚散的法则发生变化。有时近在咫尺,却互相不了解;有时远隔天涯,却彼此熟悉。距离近而互相不了解,是因为没有互相考察言辞;距离远却能彼此熟悉,是因为经常往来,互相体察。&&& 所谓“巇”就是“涧”,而“罅”就是容器的裂痕,裂痕会由小变大。(罅、涧、巇。三者意思相同,只是程度不同)”在裂痕刚刚出现时,可以通过“抵”使其闭塞,可以通过“抵”,使其停止,可以通过“抵”使其变小,可以通过“抵”使其消失,可以通过“抵”而得到。这就是“抵巇”的原理。&&& 当事物出现危机之初,只有圣人才能知道,而且能独自发挥作用,按着事物的变化来说明事理,了解各种计谋,以便观察对手的细微举动。万事万物在开始时都像秋毫之末一样微小,一旦发展起来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宏大。当圣人向外推行教化时,一些危机的萌芽和征兆予以防范和消除时,都是运用抵巇之道。&&& 每当天下动乱不止错乱无序之时,朝廷没有贤明的君主,官吏们没有社会道德。小人谗言妄为,贤良的人才不被信用,圣人逃匿躲藏起来,一些贪图利禄,奸诈虚伪的人飞黄腾达,君主和大臣之间互相怀疑,天下土崩瓦解四分五裂,互相征伐,父子离散,骨肉反目,就叫做“轻微的裂痕回逐渐发展成大的裂痕”。当圣人看到轻微的裂痕时,就设法治理。当世道可以治理时,就要采取弥补的“抵”法,使其“巇”得到弥合继续保持它的完整,继续让它存在下去;如果世道已坏到不可治理时,就用破坏的“抵”法(彻底把它打破,革命),占有它并重新塑造它。或者这样“抵”,或者那样“抵”;或者通过“抵”使其恢复原状,或者通过“抵”将其重新塑造。对五帝的圣明政治只能“抵而塞之”;三王从事的大事就是了解当时的残暴政治,从而夺得并重新建立政权。诸侯之间互相征伐,斗争频繁,不可胜数,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善于运用抵巇直属的人才是强者。&&& 自从天地之间有了“合离”、“终始”以来,万事万物就必然存在着裂痕,这是不可不研究的问题。要想研究这个问题就要用“捭阖”的方法。能用这种方法的人,就是圣人,圣人是天地的使者。当世道不需要“抵”的时候,就深深地隐居起来,以等待时机;当世道有可以“抵”的弊端时,圣人就应该应时而动对上谋划治理乱世策略,对下属可以督察督导,能够合理运用遵循抵巇之道的人,就可以永立于天地间,处于不败之地,成为天地的守护神。
&&&&&&&&飞钳①第五&&&&&&&&&&&&&&&&&&&&&&&&&&&&&& 凡度权量能②,所以征远来近③。立势而制事④,必先察同异之党,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⑤,知有无之数⑥,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⑦,然后乃权量之⑧。其有隐括⑨,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钩钳之辞10,飞而钳之。钩钳之语11,其说辞也,乍同乍异12。其不可善者13:或先征之,而后重累14;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15,或以毁为重累。其用16,或称财货、琦玮17珠玉、璧白、采色18以事之19,或量能立势20以钩之21,或伺候见涧而钳之,其事用抵巇。&&& 将欲用之于天下22,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23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24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25,知其所好恶26,乃就说其所重27,以飞钳之辞钩其所好,以钳求之。&&& 用之于人28,则量智能29、权材力30、料气势31,为之枢机32以迎之、随之,以钳和之,以意宜之;此飞钳之缀33也。&&& 用于人34,则空往而实来35,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钳而从,可钳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复。虽覆,能复,不失其度。【注释】①飞钳(qian):飞,飞扬、褒奖。《意林》引《太公六韬》:“辩言巧辞,善毁善誉者,名曰:间谍飞言之士。”钳,意为挟住、挟持。贾公彦曰:“飞钳者,言察是非,语飞而钳持之。”飞钳,在这里是指先褒扬对手,令其激动,待其露情竭志时,因其所好缄束钳持,令其不得后退。②度权量能:度,度量,权衡;权,人的计谋,能,能力;意思是度量权略,权衡能力。③征远来近:征,征召;远,远方。这里指远方有才能之人。④立势而制事:制造有利形势,干一番事业。⑤内外之辞:内是真实的情况,外是表面,指对内、对外的各种进言。⑥有无之数:数,指术数。之是否具有某种能力⑦亲疏之事:有关亲密或疏远的事情。⑧权量:权衡度量,计算长短轻重。⑨隐括:把物的屈曲注入模型中加以矫正,这里指隐伏不清缺漏之处之处。⑩引钩钳之辞:钩是弯曲金属所作的钩针,比喻引诱他人的言论。11钩钳之语:即为引诱对方和挟持对方所说出的话。12其说辞也,乍同乍异:乍,忽然;同,相同;异,差异。这里是说钩钳之语,对于对方的言论,有时相同,有时不同。13不可善者:即使运用钩钳之法也不能改变的人或事物。14重累:同重叠,反复实验的意思。15以重累为毁:通过反复试验,以使对方瓦解。16其用:准备要采用时。17财货、琦玮:财货,钱财货物;琦玮,珍贵宝玉。18采色:带颜色的美丽东西。19以事之:对待他,给予试验。20量能立势:量能,测验,考察才能;立势,造成态势。指通过衡量才能,创造态势。21以钩之:用来吸引他们。22用之于天下:把飞钳之术推行到全天下。23制:控制,引伸为掌握、了解。24诸侯:古代对中央政权所分封各国国君的统称。周朝分公、侯、伯、子、男五等。25审其意:详细考察他们的思虑和希望。26知其所好恶:了解他们的好恶。27说其所重:游说其所重视的问题。28用之于人:将飞钳之术用于人。29智能:智慧和才能。30材力:材同“才”,是指才干。31气势:气概和声势。32枢机:枢是门轴;机是枢纽。指关键和重点。33飞钳之缀:缀,连结,缀合。这里是说飞钳之术的运用和发挥。34用于人:用在对人的关系上。35则空往而实来:用好听的空话,得到对方的实情。【译文】&&& 凡是揣度人的智谋和测量人的才干,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远处的人才和招来近处的人才,造成一种行事势,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首先考虑彼此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区别各种对的和不对的议论,了解对内、对外的各种进言,了解他们是否有真才实学,决定事关安危之大计。确定与谁亲近和与谁疏远的问题。然后权量这些关系,如果还有缺漏或不清楚的地方,就要进行研究,进行探索,使之为我所用。一旦时势需要他们,就可以征召他们,可以依靠他们,任用他们。一对方交谈时,借用引诱对手说话的言辞,然后通过恭维来钳住对手。
&&&&& 钩钳之语是一种游说辞令,其特点是时同时异。对于那些以钩钳之术仍没法控制的对手,或者首先对他们威胁利诱,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或者首先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然后再对他们发难加以摧毁。有人认为,反复试探就等于是对对方进行破坏,有人认为对对方的破坏就等于是反复试探。&&& 想要重用某些人时,或者先赏赐财物、珠宝、玉石、白璧和美丽的东西,以便对他们进行试探;或者通过衡量才能创造态势,来吸引他们;或者通过寻找漏洞来控制对方,在这个过程中要运用抵巇之术。&&& 要把“飞钳”之术向天下推行,必须考核人的权谋和才能,观察天地的盛衰,掌握地形的宽窄和山川险阻的难易,以及人民财富的多少。在诸侯之间的交往方面,必须考察彼此之间的亲疏关系,究竟谁与谁亲密,谁与谁疏远,谁与谁友好,谁与谁相恶。要详细考察对方的愿望和想法,要了解他们的好恶,然后针对对方所重视的问题进行游说,再用“飞”的方法诱出对方的爱好所在。最后再用“钳”的方法把对方控制住。&&&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他人,就要揣摩对方的智慧和才能,度量对方的实力,估计对方的势气,然后以此为突破口与对方周旋,进而争取以“飞钳”之术达成议和,以友善的态度建立邦交。这就是“飞钳”的妙用。&&&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他人,可用好听的空话去套出对方的实情,通过这样连续行动,来考究游说的辞令。这样就可以实现合纵,也可以实现连横;可以引而向东,也可以引而向西;可以引而向南,可以引而向北;可以引而返还,也可以引而复去。虽然如此,还是要小心谨慎,不可丧失其节度。 
&忤合①第六
&&&&&&&&&&&&&&&&&&&&&&&&&&&&& 凡趋合倍反②,计有适合。化转?③环属④,各有形势⑤。反复相求,因事为⑥。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国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⑦而合于计谋?⑧,与之为主?⑨。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10。反11于此,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12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13,而后14行之以忤合之术15。&&&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16天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17。故伊尹18五就汤19、五就桀20,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21于汤。吕尚22三就文王、三入殷朝,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钳23,故归之不疑也。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不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24;材质不惠,不能用兵25;忠实无真,不能知人26。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从、乃可以横。【注释】①忤(wu)合:忤,抵触、背逆。合,符合,不违背。忤合,在这里是指以忤求合,先忤后合。②趋合倍反:趋合是趋向合一,相当于“合”;倍反是背逆,相当于“忤”。倍,同“背”。
③化转:变化转移。④环属:像铁环旋转变化无穷。⑤形势:具体事物的背景和势。⑥因事为制:因,依据、凭借;制,法则,法度,控制。这里是指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
⑦成于事:把事情办成功。⑧合于计谋:实现或符合预定的计谋。⑨与之为主:与之,与他们。为主,为主人。指都是各为其主。10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忠,忠实;反,背反;忤,抵触,背逆。任何计谋都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主人,必然要相抵触。11反:此处当顺从解释。12材能:才质和能力。13计定:确定计谋。14而后:然后。15忤合之术:即反合之术。16忤合:逆合。17合:耦合。18伊尹:古代传说人物,辅弼商汤消灭夏桀,是商朝开国名相。19汤:商朝的开国之君。重用伊尹消灭夏桀,开创商王朝,推行善政。20桀:古代传说人物,他是夏朝最后一个暴君,被商汤王消灭。21合:归于。22吕尚:即太公望,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对周朝建国贡献极大,是齐国的始封主。23天命之钳:天命的制约。24成名:树立名声。25兵:这里指军队。26知人:了解他人。【译文】&&& 时间万物,凡是有关联合或对抗的行动,都会有相应的计谋。万物分合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样连环旋转变化无穷。然而,变化和转移又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彼此之间环转反复,互相依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所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处世都是为了说教众人,扩大影响,宣扬名声。他们还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考察天时,以便抓住有利时机。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都要从这里出发去掌握,并设法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没有永远尊贵地位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没有永远效法的榜样。圣人常常是无所不做,无所不听。办成要办的事,实现预定的计谋,都是为了自己的主人,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这一方的利益。凡是计谋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的君主,必然违背某一方的意愿。合乎这一方的意愿,就要违背另一方的意愿;违背另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这一方的意愿。这就是“忤合”之术。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天下,必然要度量天下的实际情况,以决定顺合还是反逆;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个国家,就必然度量整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以决定顺合还是反逆,;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某个家族,就必然度量整个家族的实际情况以决定顺合还是反逆,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一个人,就必然要考量这个人的才能气势决定顺合还是反逆,。总之,无论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在大的范围,还是用在小的范围,其功用是相同的。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进行谋划、分析,计算准确了以后再实行“忤合”之术。&&& 古代那些善于通过背离之理反忤之术而横行天下的人。常常掌握四海之内的各种力量,控制各个诸侯,促成“忤合”转化的趋势,然后达成“合”于圣贤君主的目的。过去伊尹五次臣事商汤,五次臣事夏桀,其行动目的还未被世人所知,就决定一心臣服事汤王。吕尚三次臣事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纣王,其行动目的还未显露于世人,就最后归服了周文王。这就是懂得天命的制约,所以才能归顺一主而毫不犹豫。对于一个纵横家来说,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不可能通晓深层的规律,就不可能驾驭天下;如果不肯用心苦苦思考,就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不会全神贯注地考察事物的实际情况,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胆量都不足,就不能统兵作战;如果只是愚忠呆实而无真知灼见,就不可能有察人之明。所以,“忤合”的规律是:要首先自我估量聪明才智,然后度量他人的优劣长短,分析在远近范围之内还比不上谁。只有在这样知己知彼以后,才能随心所欲,可以前进,可以后退;可以合纵,可以连横。
&揣篇第七&&&&&&&&&&&&&&&&&&&&&&&&&&&&&&&&&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①,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②;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③。
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
揆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智慧,孰多孰少?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④;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⑤?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⑥?
揆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⑦?与宾客之智睿⑧,孰多孰少?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⑨?能知此者,是谓量权。
【注释】①善用天下者:善于治理天下。量天下之权:权衡天下的形势
②量权:衡量天下的形势。审:详细,周密。称:又作秤,指诸侯强弱轻重虚实
③隐匿:隐瞒藏匿。动静:情况,消息
④度于大小,谋于众寡:估量(疆域)大小,预测(人口)的多少
⑤几何:多少
⑥谋虑:计谋策略
⑦孰贤孰不肖:谁贤良,谁怀有野心
⑧宾客:指幕僚
⑨反侧:反复倾斜。孰便:
如何查知古代善于统治天下的人,必然首先徇天下各种力量的轻重,揣摩诸候的实情。如果对权势分析不全面,就不可能了解诸侯力量的强弱虚实;如果揣诸侯的实情不够全面,就不可能掌握事物暗中变化的征兆。&什么是“量权”呢?答案是:测量尺寸大小;谋划数量多少;称难财货有无;估量人口多少、贫富,什么有余、什么不足,以及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分辨地形险易,哪里有利,哪里有害;判断各方的谋虑谁长、谁短;分析君臣亲疏关系,谁贤、谁不肖;考核谋士的智慧,谁多、谁少;观察天时祸福,什么时候吉、什么时候凶;比较与诸的联系,哪个安定、哪里危险,爱好什么憎恶习什么;预测反叛事,在哪里更容易发生,哪此人能知道内情。如此这些,就是所谓的“量权”。&
揣①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②必知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③。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量权;说人主,则当审揣情,避所短,从所长。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④一也。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本也,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至,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⑤其谋虑,故观?飞蠕动⑥,无不有利害?⑦,可以生事变。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注释】①揣(chuan):揣度。《史记·虞卿列传》:“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策划,何其工也。”这里是指揣度情理。②情欲:欲望,欲念。③安:安静。④数:法术,这里指办法。⑤时:这里指时机。⑥蜎(yuan)飞蠕(ru)动:泛指昆虫的飞动。蜎是没有骨头的昆虫,爬行时都必须屈伸身体,就叫蠕动。⑦无不有利害:世间没有不具备利害之心的东西。【译文】&&& 所谓揣情,就是必须在对方最高兴的时候,去刺激他们的欲望,使他们达到极点,他们既然有极端的欲望,就无法按捺住实情;又必须在对方最恐惧的时候,去加重他们的恐惧,使他们达到极点,他们既然有害怕的心理,就不能隐瞒住实情。情欲必然要随着事态的发展变化流露出来。对那些已经受到感动之后,仍不见有异常变化的人,就要改变游说对象,不要再对他说什么了,而应改向他所亲近的人去游说,这样就可以知道他安然不为所动的原因。那些感情从内部发生变化的人,必然要通过形态显现于外表。所以我们常常要通过显露出来的表面现象,来了解那些隐藏在内部的真情。这就是所说的“测深揣情”。&&& 所以谋划国家大事的人,就应当详细衡量本国的各方面力量;游说他国君主的人,则应当全面揣测别国君主的想法,避其所短,从其所长。所有的谋划、想法、情绪及欲望都必须以这里为出发点。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得心应手地处置各种问题和对付各色人物。可以尊敬,也可以轻视;可以施利,也可以行害;可以成全,也可以败坏,其使用的办法都是一致的。所以,虽然有古代先王的德行,有圣人高超的智谋,不揣度透彻所有隐蔽的和深藏的实情,将什么也追求不到。这是智谋的基础和游说的通用法则。人们对某些事情常常感到来得突然,是因为不能事先预见。能在事情发生之前就预见到,这是最难的。因此说:“揣情,最难把握”。游说活动必须深谋远虑地选择时机。过去我们看到昆虫蠕动,都与自己的利益相关,因此才发生变化。而任何事情在刚刚产生之时,都呈现一种微小的态势。这种揣情,需要借助漂亮的言辞或文章而后才能进行游说应用。
摩篇第八&&&&&&&&&&&&&&&&&&&&&&&&&&&&&&&&&& 摩①者,揣之术也。内符②者,揣之主③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④。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⑤,内符必应。其应也,必有为之⑥。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⑦、匿端⑧、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⑨在彼。从而应之,事无不可。&&& 古之善摩者,如操钓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10日成而人不知,主兵11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12,故曰“神”;成之于阳13,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24;积善也,而民道15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16,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17。&&&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直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18也;行者,成19也;廉者,洁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20。故圣人所独用21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 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22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23与时相偶者24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必听”。故物归类25,抱薪趋火26,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27,于势譬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28之道”。夫几者29不晚30,成而不抱31,久而化成32。【注释】①摩:揉擦,切磋。《周易·系辞》:“是故刚柔相摩”。这里指通过刺激、试探,以求引起对方反映,从而了解内情。②内符:情欲活动在内,符验就表现在外。③揣之主:揣的主要对象,指内符。④隐:隐密。⑤测而探之:观测、研究,以探求其真实的欲求。⑥有为之:有作用。⑦窌(jiào):地窖。⑧匿端:匿,隐藏;端:端绪、开始、前兆。隐匿其端绪。⑨符之:与之呼应。⑩主事:所主持的事情。11主兵:指挥军队。12谋之于阴:悄悄地谋划、策划,不让人知道。13成之于阳:公开实现目的。14其所以利:之所以有利。15道:当作应走的路来顺从。16不争、不费:不使用武力,不消耗战费。17比之神明:当作神奇和圣明。18发:扩大名声,这里指有声誉。19成:使其成功。20卑者,谄也:所以要谦卑,是为了谄媚。21独用:单独使用。22无隙:紧密无间。23道数:道与术,指规律与方法。24道数与时相偶:规律、方法与天时三者和谐。25物归类:事物各有自己归属的类别。26抱薪趋火:抱着柴薪,走近火堆。27物类相应:物以类聚,相同的事物,便会有相应的反映。28独行:节操高尚、独立而行。29几者:通晓机微。30不晚:不失时机。31成而不抱:把事情作成也不保守不前。32久而化成:天长日久,就能化育万物。【译文】&&& 所谓“摩意”是一种与“揣情”相类似的方法。“内符”是“揣”的对象。进行“揣情”时需要掌握“揣”的规律,而这些规律都是隐而不现的。这就要适当地去“摩”,投其所好进行测探,其内情就会通过外符反映出来。内心的感情要表现于外,就必然要做出一些行动。这就是“摩意”的作用。&&& 在达到了这个目的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离开对方,把动机隐藏起来,消除痕迹,伪装外表,回避实情,使人无法知道是谁办成的这件事。因此,达到了目的,办成了事,却不留祸患。“摩”对方是在这个时候,而对方表现自己是在那个时候。只要我们有办法让对方顺应我们的安排行事,就没有什么事情不可办成的。&& 古代善于“摩意”的人,就像拿着钓钩到水潭边上去钓鱼一样。只要把带着饵食的钩投入水中,不必声张,悄悄等待,就可以钓到鱼。所以说:主办的事情一天天成功,却没有察觉;主持的军队日益压倒敌军,却没人感到恐惧,只有做到这样才是高明的。那些有很高修养和智慧的人谋划什么行动总是在暗中进行的,所以被称为“神”,而这些行动的成功都显现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被称为“明”。所谓“主事日成”的人是暗中积累德行,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不知道为什么会享受到这些利益,他们还在暗中积累善行,老百姓生活在善政中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普天下的人们都把这样的“谋之于阴、成之于阳”的政治策略称为“神明”。那些主持军队而日益压倒敌人的统帅,坚持不懈地与敌军对抗,却不去争城夺地,不消耗人力物力,因此老百姓不知道为何邦国臣服,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为此,普天之下都称这种“谋之于阴、成之于阳”的军事策略为:“神明”。&&& 在实施“摩意”时,有用和平进攻的,有用正义责难的,有用娱乐讨好的,有用愤怒激励的,有用名望威吓的,有用行为逼迫的,有用廉洁感化的,有用信誉说服的,有用利益诱惑的,有用谦卑夺取的。和平就是安静,正义就是刚直,娱乐就是喜悦,愤怒就是激动,名望就是声誉,行为就是实施,廉洁就是清明,利益就是需求,谦卑就是委曲。所以,圣人所独用的“摩意”之术,平常人也都可以具有。然而没有能运用成功的,那是因为他们用错了。因此,谋划策略,最困难的就是周到慎密;进行游说,最困难的就是让对方全部听从自己的说辞;主办事情,最困难的就是一定成功。这三个方面只有成为圣人才胜任。&&& 所以说谋划必须周到慎密;游说要首先选择与自己可以相通的对象。所以说:“办事情要固若金汤,无懈可击”。要想使所主持之事取得预期的成功,必须有适当的方法。所以说:“客观规律、行动方法以及天时都是互相依附的”。进行游说的人要让对方听信,必须使自己的说辞合于情理,所以说:“合情理才有人听”。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属性。好比抱着柴草向烈火走去,干燥的柴草就首先着火燃烧;往平地倒水,低的地方就要先进水。这些现象都是与各类事物的性质相适应的。以此类推,其他事物也是这样的。这也反映“内符”与“外摩”的道理。所以说:按着事物的不同特性来实施“摩意”之术,哪有不反应的呢?根据被游说者的喜好而施行“摩意”之术,哪有一个不听从游说的呢?要想能独往独来,就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把握好时机,有成绩也不停止,天长日久就一定能化育天下,取得最后成功。
&&&&&&&&&&&&&&&&&&&&&&&&&&&&&&&&权①篇第九&&&&&&&&&&&&&&&&&&&&&&&&&&&&&
&&& 说之者,说之也①;说之者,资②之也。& 饰言③者,假之④也;假之者,益损⑤也。应& 对⑥者,利辞⑦也;利辞者,轻论⑧也。成义⑨者,明之⑩也;明之者,符验11也。难言12者,& 却论⑩也;却论者,钓几14也。佞言15者,谄而干忠16;谀言17者,博而干智18;平言19者,决而干勇20;戚言21者,权而干信22;静言23者,& 反而干胜24。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纵舍不疑者,决也25;先分不足26而窒27非者,反也。
①说之者,说之也:前一“之”为衍文。陶弘景注云:“说& 者,说之于彼人也。”本句意为:所谓说,就是劝说别人。
②资:资助。陶弘景释此句云:“说之者,有资于彼人& 也,资取也。,’&&&
③饰言:修饰言辞。
④假之:假借以说服人。
⑤益损:增减。
⑥应对:应承对答。
⑦利辞:巧辩之辞或敷衍之辞。
⑧轻论:轻视论说。
⑨成义:具有义理的言论。
⑩明之:阐明真伪。
11符验:符合应验。
12难言:指责之辞。
13却论:反对论调。
14钓几:诱导对方隐藏的细微之事。陶弘景对这一段注释云:“言或不合,反复相难,所以却论前事也。& 却论者,必理精而事明,几微可得而尽矣,故日却论& 者,钓几也,求其深微日钓也。”
15佞言:奸巧谄谀、花言巧语。
16谄而干忠:以谄言求取忠名。
17谀言:谄媚,以不实之辞奉承人。
18博而干智:以貌似广博的虚浮之辞求取智慧之名。
19平言:平实的言语。
20决而干勇:果决不疑而求取勇的名声。
21戚言:忧愁的话。
22权而干信:运用计策求得信任。陶弘景注云:“权& 者,策选进谋以求信名,故日权而干信。”
23静言:巧饰之言。陶弘景注释云:“静言者,谓象清& 净而陈言。”即认为静言是心平气和时所言。
24反而干胜:自己有不足却指责他人从而求取胜利。
25纵舍不疑者,决也:陶弘景注中有云:“决者纵舍不& 疑以求勇名。”
26先分不足:自己不足。
27窒:堵塞、阻碍。
&&& 游说,就是劝说别人;劝说人,就是资助人。修饰言辞,就是假借以说服人;假借,就是有所增减。应辩对答,是巧辩之辞;巧辩之辞,是轻视论说。具有义理的言论,是阐明真伪;阐明真伪,是为了符合应验。指责之辞,是反对的言论;反对的言论,是诱导对方隐藏的细微之处。花言巧语,是以谄言求取忠名;以不实之辞奉承人,是以貌似广博的虚浮之辞求取智慧之名;平实的言语,果决不疑而求取勇的名声;忧愁之言,运用计策求得信任;巧饰之言,自己不足而指责他人求取胜利。曲意巴结奉承,就是谄媚;繁复虚浮之辞,就是博;筹划运用谋略,就是权变;果决不犹豫,就是决;自己不足而责备他人,就是反。
故口者,几关①也,所以关闭情意也②。耳目者,心之佐助③也,所以窥间见奸邪④。故日参调而应⑤,利道⑥而动。故繁言⑦而不乱,翱翔⑧而不迷⑨,变易⑩而不危者,睹要得理。故无目者11,不可示12以五色13;无耳者14,不可告15以五音16。故不可以往17者,无所开18之也;不可以来19者,无所受20之也。物有不通21者,故不事22也。古人有言日:& “口可以食,不可以言23。”言者有讳忌也24;“众口铄金25”,言有曲26故也。
①几关:即机关。机所以发,关所以闭,设有机件能制& 动的机械,称为机关。El是发出言语之处,故云“口& 者,机关也”。& '
②所以关闭情意也:是用来宣布或闭锁情意的。陶弘景& 注云:“情意宜否,在于机关,故日所以关闭情意也。”
③心之佐助:思维的辅助。心,指思想摁维。
④窥间奸邪:察知发现奸诈邪恶。
⑤参调而应:三者调和呼应。参,同“三”,指口、目、耳& 三种器官。
⑥利道:有利的途径。
⑦繁言:繁复的言辞。
⑧翱翔:鸟在高空飞舞。此处指言辞纵横自如。
⑨迷:迷乱。
⑩变易:变化、改变。指言辞形式或内容的改变。
11无目者:眼睛看不见的人,盲目。泛指对色彩感觉& 不敏锐者。
12示:展示,给…一·看。
13五色: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泛指各种色彩。
14无耳者:耳朵听不见的人,泛指对声音感觉不敏锐者。⑩告:告诉、谈论。
15告:告诉、谈论
16五音:古乐五声音阶的五个阶名:宫、商、角、徵、羽。& 泛指音乐。
17往:前往。意为前去游说。
18开:开启。陶弘景注释云:“此不可以往说于彼者,& 为彼暗滞无所可开也。”
19来:意为来游说。
20受:接受。陶弘景解释云:“彼所不来说于此者,为& 此浅局无所可受也。”
21不通:不通达、不可沟通。
22不事:不从事
23口可以食,不可以言:口可以用来吃食物,不能用来& 说话。
24言者有讳忌也:言语有所顾忌隐讳。
25众口铄金:众人的言论可以熔化金属。铄,熔化金属
26曲:偏邪,不正
&&& 口,是言语发出之处,是用来宣布或闭锁情意的。耳朵和眼睛,是思维的辅助,可以察知发现奸诈邪恶。所以说口、目、耳三者调和呼应,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所以繁复的言辞不能紊乱,言辞纵横自如而不迷乱,言辞形式或内容的改变而不危险,重要地在于把握事理。所以对色彩感觉不敏锐的人,不能给他欣赏各种色彩;对听觉不敏锐的人,不能跟他谈论音乐变化。所以不能前去游说他,是因为他暗滞不值得开启;不能前来游说他,是因为他浅薄没有接受的能力。事物不通达,故不能成就大事。古人说:“口能吃东西,不能用来说话。”是因为言语有所顾忌隐讳。众人的言论可以熔化金属,是形容言语容易偏邪不正。
&&&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①,举事②则欲成。& 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 用其所拙③,而用愚人之所工④;故不困& 也⑤。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 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⑥之捍也⑦,必以& 坚厚⑧。螫虫之动也⑨,必以毒螫。故禽兽& 知用其长,而谈者亦知用其用⑩也o
①欲听:希望听从。&&
②举事:办事、行事。
③拙:笨,与“巧”相对。
④工:擅长、善于。
⑤故不困也:所以不困难。陶弘景释云:“智者之短不胜& 愚人之长,故用愚人之长也;智者之拙不胜愚人之工,& 故用愚人之工也。常能弃拙短而用工长,故不困也。”
⑥介虫:介,通“甲”。指有甲壳的虫类。
⑦捍:抵御。
⑧坚厚:指坚固厚实的甲壳。
⑨螫虫:有毒刺的虫类。
⑩知用其用:知道使用他该用的游说术。
&&& 人之常情,进行游说希望能被采纳,办事就希望能成功。不能用智慧之人的短处,而可以用愚笨之人的长处;不能用智慧之人很不熟练之处,而要运用愚笨之人很精巧之处。游说其有利的地方,是发挥他的长处;陈述其不利的地方,是回避其不足。所以甲虫保护自己,充分利用坚硬的甲壳。有毒刺的虫采取行动,一定要用它的毒刺。禽兽都知道用其所长,人在言谈时也应该使用他该用的游说术。
&&& 故日:辞言①有五,日病、日怨、曰忧、& 日怒、日喜。故日:病者,感衰气②而不& 神③也;怨者,肠绝④而无主⑤也;忧者,闭& 塞⑥而不泄⑦也;怒者,妄动⑧而不治⑨也;& 喜者,宣散⑩而无要⑾也。此五者,精⑿则& 用@之,利⒀则行⒁之。故与智者言,依于& 博;与拙者言,依于辩⒂;与辩者言,依子& 要⒃;与贵⒄者言,依于势⒅;与富者言,依& 于高⒆;与贫者言,依于利⒇;与贱者言,& 依于谦21;与勇者言,依于敢22;与过23者& 言,依于锐24。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 是故与智者言,将以此明之25;与不智者
& 言,将以此教①之,而甚难为②也。故言多类,事多变③。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 不乱④。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⑤,故智贵& 不妄⑥。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⑦。
①辞言:言辞,与人谈话。②衰气:衰竭之气。
③不神:不精神。陶弘景注云:“病者恍惚,故气衰而& 不神也。”&&& '
④肠绝:意为怨之极,肠欲断。
⑤无主:没有主意。陶弘景注云:“怨者内动,故肠绝& 而无主也。”
⑥闭塞:关闭阻塞。
⑦不泄:不能发泄。陶弘景释云:“忧者快悒,故闭塞而言不泄也。”
⑧妄动:草率行动。
⑨不治:语言没有条理。陶弘景释云:“怒者郁勃,故妄动而言不治也。”
⑩宣散:松散。
⑾无要:抓不住要领。陶弘景云:“喜者摇荡,故宣散& 而言无要。”
⑿精:精通。&&& '⑩用:使用。
⒀利:有利。
⒁行:实行、使用。
⒂依于博:依靠渊博。博,广博、宽广。⑩辩:善辩、巧辩。
⒃要:要领,概括。⑩贵:显贵、高贵。④势:势力、权力。⑨高:指精神性的高度。
⒄利:利益、好处。③贱:地位低下。④谦:谦逊。
⒅敢:果敢的气势。&&& 、
⒆过:责备。&&& 。◎锐:急切、坚决。
⒇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这是言谈方法,而人们却常& 常违背它。陶弘景释云:“此量宜发言之术也,不达& 者反之则逆理,而不免于害也。”
21将以此明之:用这些方法阐明。
①教:教导。&&& ,
②甚难为:很难做到。陶弘景释此句云:“然人迷日因久,教之不易,故难为也。”
③言多类,事多变:言谈有多种方法,事物有多种变化。24故事不乱:所以事情不会错乱。陶弘景释云:“言者条流舛难,故多类也,事则随时而化,故多变也。若言不失类,事亦不乱。”
④主:主旨。
⑤故智贵不妄:所以智慧的可贵之处在于不紊乱。陶& 弘景释云:“不乱故不变,故其主有常,能令有常而& 不变者,智之用也。故其智可贵而不妄。”
⑥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听力要好,智慧要高明,言& 辞要巧妙,这样才能处处成功。聪,听力好;明,明& 白、高明;奇,出人意料、巧妙。陶弘景释云:“听聪& 则真伪不乱,知明则可否自分,辞奇则是非有证。& 三者能行则功成事立,故须贵之。”&&& “
&&& 所以说,言辞有五种,即病言、怨言、忧言、怒言、喜言。病言,就是指有衰竭之气而精神不足的言辞;怨言,就是哀怨断肠而没有主意的言辞;忧言,就是关闭阻塞不能宣泄的言辞;怒言,就是草率行动而没有条理的语言;喜言,就是松散抓不住要领的语言。这五种言辞,精通后可以使用,有利就可实行。所以与智慧的人言谈,要依靠渊博;与笨拙的人言谈,要依靠善辩;与善辩的人言谈,要依靠提纲挈领;与高贵的人言谈,要依靠权势;与富贵的人言谈,要依据精神的高度;与贫困者言谈,要依据利益;与低贱者言谈,要依据谦卑、与勇敢者言谈,要依据果敢;与责备者言谈,要依据坚决。这是言谈的方法,而人们却常常违背它。所以与聪明的人言谈,就用这些方法阐明;与不聪明的人言谈,就用这些方法教导,然而人痴迷太久,做到也是很难的了。所以言谈有多种方法,事物有多种变化。所以即使整日言谈,也不会失去方法,事情不会错乱。整日不言谈,不变化宗旨,所以智慧的可贵之处在于不紊乱。听力要好,智慧要高明,言辞要巧妙,这样才能处处成功。
谋篇第十&&&&&&&&&&&&&&&&&&&&&&&&&&&&&&&&&&& 为人凡谋①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②。审得其情,乃立三仪③。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④。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从⑤。故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⑥,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⑦。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⑧;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类⑨一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10、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11也。&&& 夫仁人轻货12,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13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14。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15,因其见以然16,因其说以要之17,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18之,高而动之,微19而证之,符20而应之,拥21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计谋之用,公不如私22,私不如结23;结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24,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25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26者,必与之言私。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27。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28也。故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29。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30。可知者31,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32。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33,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34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35义者,则可与语。由能得此,则可与远近之义。【注释】①谋:谋划。《易经·讼》“君子以作事谋始”。《说文》“虑难曰谋”。这里主要指谋划说服人的策略。②得其所因,以求其情: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以此来弄清事情的事情。因,依靠,凭借;情,实情,情形。③三仪:指天、地、人,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借用天、地、人三仪,指上智、中才,下愚。陶弘景释之为“上智、中才、下愚”④参以立焉,以生奇:假如参考三仪来评定人物,就可谋划出卓越的策略。⑤始于古之所从:奇谋自古以来就当做道,是人人遵从的事情,并非现在才开⑥司南之车: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装有磁石的车。常指南方,以此为基准作行军时的向导。⑦同恶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假如二人同时遭君王憎恨,而关系疏远,只能是单方受害。⑧故相益则亲,……其数行也:相益,互相有利;相损,互相损害;数,法则,道理。⑨以察同异之分,其类:根据这个来判断异同的原因。10进生退:进取产生于退却。11一数:一定的数。12夫仁人轻货:有德行的人不看财货。13三才:指仁人、勇士、智者三种人才。14因事而裁之: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和进行巧妙的裁夺。15因其疑以变之:对于抱有疑惑的人根据对方的疑问来改变。16因其见以然之:根据对方的表现来判断其游说活动是否得法。17因其说以要之:根据对方的言辞来归纳其游说要点。18恐:受威胁的感受。19微:削弱。20符:验证,应验的意思。21拥:“拥”通“壅”,就是用土堵,阻塞。22公不如私:公,公开;私,私下,暗地里。公开运用计谋,不如在暗地里运用。23私不如结:结,结交。暗地里谋划又不如二人结为死党在一起商议。24正不如奇:正攻法虽然是合理的,但是却不如乘对方之不备使用奇攻法。25人主:人君,帝王。26人臣:臣下,大臣。27危:危险28阴道而阳取之:悄悄进行谋划,公开取得。29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去,除掉、去掉;纵,放纵,恣肆;乘,利用,趁机会。30貌者不美,……情托焉:不论对任何事物都不立刻把毁誉形于色的人,都是属于冷静而不偏激的人,这种人可以完全信赖他。31可知者:可以了解透的人。32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圣人谋划的事情,隐而不露;愚笨的人谋划事情,张扬外露。33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指救亡图存和转危为安都是很难的事。34言有之:古语有这种说法。35道理达于此:能认清此种道理。【译文】&&& 对于一个人来说,但凡是为人筹划计谋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一定要弄清原由,以便探索出实情。假如能详细审查实情,来确定“三仪”。“三仪”就是上、中、下。三者相辅相成,才能谋划出奇计,而奇计是所向无敌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所以郑国人入山采玉时,都要带上指南针,是为了不迷失方向。忖度才干、估量能力、揣度情理,也类似作事时使用指南针一样。所以凡是观念相同而又互相亲密的人,大家都可成功;凡是欲望相同而关系疏远的,事后只能有部分人得利;凡是同被人君憎恶而关系又密切的,必然一同受害;凡是同被人君憎恶而关系疏远的,一定是部分人先受到损害。所以,如果能互相带来利益,就要密切关系,如果相互牵连地造成损害,就要疏远关系。这都是有定数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异同的原因,凡是这类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墙壁通常因为有裂缝才倒塌,树木通常因为有节疤而折毁,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事情的突变都由于事物自身的渐变引起的,而事物又生于谋略,谋略生于计划,计划生于议论,议论生于游说,游说生于进取,进取生于退却,退却生于控制,事物由此得以控制。可见各种事物的道理是一致的,不论反复多少次也都是有法则的。&&& 那些仁人君子必然轻视财货,所以不能用金钱来诱惑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捐出资财;勇敢的壮士自然会轻视危难,所以不能用祸患来恐吓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镇守危地;一个有智慧的人,通达礼教,明于事理,不可假装诚信去欺骗他们,反而可以给他们讲清事理,让他们建功立业。这就是所谓仁人、勇士、智者的“三才”。因此说,愚蠢的人容易被蒙蔽,一个不肖之徒容易被恐吓,贪图便宜的人容易被引诱,所有这些都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所以强大是由微弱积累而成;直壮是由弯曲积累而成;有余是由于不足积累而成。这就是因为“道数”得到了实行。&&& 所以,对那些外表亲善而内心疏远的要从内心入手进行游说;对那些内心亲善而外表疏远的要从表面入手进行游说。因此,要根据对方的疑问所在来改变自己游说的内容;要根据对方的表现来判断游说是否得法;要根据对方的言辞来归纳出游说的要点;要根据情势的变化适时征服对方;要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危害来权衡利弊;要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祸患来设法防范。揣摩之后加以威胁;抬高之后加以策动;削弱之后加以扶正;符验之后加以响应;拥堵之后加以阻塞;搅乱之后加以迷惑。这就叫做“计谋”。至于计谋的运用,公开不如保密,保密不如结党,结成的党内是没有裂痕的。正规策略不如奇策,奇策实行起来可以无往不胜。所以向人君进行游说时,必须与他谈论奇策。同样道理,向人臣进行游说时,必须与他谈论私情。&&& 虽然是自己人,却说有利于外人的话,就要被疏远。如果是外人,却知道内情太多,就要有危险。不要拿别人不想要的东西,来强迫人家接受,不要拿别人不了解的事去说教别人。如果对方有某种嗜好,就要仿效以迎合他的兴趣;如果对方厌恶什么,就要加以避讳,以免引起反感。所以,要进行隐密的谋划和公开的夺取。想要除掉的人,就放纵他,任其胡为,待其留下把柄时就乘机一举除掉他。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既不喜形于色也不怒目相待的人,是感情深沉的人,可以托之以机密大事。对于了解透彻的人,可以重用;对那些还没了解透彻的人,有智慧的人是不会重用他们的。所以说,从事政治活动最重要的是掌握人,绝对不要被人家控制。控制人的人是掌握大权的统治者;被人家控制的人,是唯命是从的被统治者。所以圣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隐而不露,而愚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大肆张扬。有智慧的人成事容易,没有智慧的人成事困难。由此看来,一旦国家灭亡了就很难复兴;一旦国家骚乱了,就很难安定,所以无为和智慧是最重要的。智慧是用在众人所不知道的地方,用在众人所看不见的地方。在施展智谋和才干之后,如果证明是可行的,就要选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自己;如果发现是不可行的,也要选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别人。所以古代的先王所推行的大道是属于“阴”的,古语说:“天地的造化在于高与深,圣人的治道在于隐与匿,并不是单纯讲求仁慈、义理、忠诚、信守,不过是在维护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如果能彻底认清这种道理的真义,就可以与人交谈,假如双方谈得很投机,就可以发展长远的和目前的关系。
决①篇第十一&&&&&&&&&&&&&&&&&&&&&&&&&&&&&&&&&&&& 为②人凡③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有患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⑤。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⑥,奇⑦之所托⑧。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⑨。故其有使失利、有使离10害者,此事之失。&&& 圣人11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12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13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14以用四者15,微而施之。于是,度以往事,验之来事16,参17之平素,可则决之;公王大人之事也,危18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而不得已而为之者,可则决之;去患者,可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19,以正治乱20、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21者,以自决也。【注释】①决:决策,决断。《左传·桓公十一年》:“卜以决疑”。《史记·淮阴侯列传》:“成败在于决断”。这里指决情定疑,果断决策。②为:给,替。③凡:大凡,凡是,表示概括。④善其用福,恶其有患:喜欢有利而厌恶灾祸。⑤惑:迷惑。⑥去其利则不受也:去,除去;去其利,将其利除去,即没有利。受,接受。没有利则不接受。⑦奇:奇计。⑧托:凭借。⑨致疏远:致,导致,招致;疏远。10离:古通“罹”。这里指遭受。11圣人:贤明聪慧之人。成,成功。这句是说圣人都能作成功的事情。12以阴贼之:用阴道来对待之。13平素:即平时。14枢机:枢纽、机要。15四者:指一言、二言、平素、枢机。16验之来事:对将来的事情进行验证。17参:核对,对照、参照。18危:崇高的意思。19万事之机:万事的关键。20治乱:肃清动乱。21蓍(shi)龟:蓍,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龟是龟甲,都是占卜工具。【译文】&&& 大凡为他人决断事物,都是受托于有疑难的人。一般说来,人们都希望遇到有利的事,不希望碰上祸患和被骗诱,希望最终能排除疑惑。在为人作决断时,如果只对一方有利,那么没有利的一方就不会接受,这是因为奇计所凭借的基础不平衡。任何决断本来都应有利于决断者的,但是如果在其中隐含着不利的因素,那么决断者就不会接受,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疏远,这样对为人决断的人就不利了,甚至还会遭到灾难,这样决断是失误的。&&& 圣人所以能完成大业,主要有五个途径:有用阳道来感化的;有用阴道来惩治的;有用信义来教化的;有用爱心来庇护的;有用廉洁来净化的。行阳道则努力守常如一,行阴道则努力掌握事物对立的两面。要在平时和关键时刻巧妙地运用这四方面,小心谨慎行事。推测以往的事,验证未来的事,再参考日常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王公大臣的事,崇高而享有美名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不用费力轻易可获成功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费力气又辛苦,但不得不做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能消除忧患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能实现幸福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因此说,解决事情,确定疑难,是万事的关键。澄清动乱,预知成败,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所以古代先王就用筮草和龟甲来决定一些大事。
符言①第十二&&&&&&&&&&&&&&&&&&&&&&&&&&&&&&&&&& 安、徐②、正、静,其柔节③先定。善予而不争,虚心平意④,以待倾⑤。右主位⑥。&&&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辏(cou)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⑦。&&& 听之术曰:“勿望而许之,勿坚而拒之⑧。”许之则防守⑨,拒之则闭塞10。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术,正静其莫之极欤11!右主听12。&&& 用赏贵信,用刑贵必。刑赏信必,验13于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暗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右主赏14。&&&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15之处安在?右主问16。&&& 心为九窍17之治,君为五官18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来,因而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掌之。因之循理,固能久长。右主因19。&&& 人主不可不周20;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寂乎21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22。右主周23。&&& 一曰长目24,二曰飞耳25,三曰树明26。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暗变更。右主参27。&&& 循名而为28,按实而定,名实相生,反相为情。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实生于德、德生于理,理生于智,智生于当。右主名29。【注释】①符言:符是符契、符节。我国早在汉代就把有节的竹片加以中分,由两人各持一片,日后各拿这一片竹的人,只要能把两片竹完全合在一起,连竹节都能像原来那样吻合,那就证明是他本人或其代理人。到后来,改竹片而用木片或纸片等,并在上面加盖印记,而且是从印的中间切断使用,这种印就叫“骑缝印”。这里指言词与事实像符契一样吻合。还有人认为“符言”乃是“阴符之言”的简称。②徐:徐,从容的意思。③节:节度,法度。④虚心平意:使内心很谦虚,使意念很开朗。⑤以待倾:以备倾覆。⑥主位:主要讲善守其位。⑦主明:主要讲察人之明。⑧勿坚而拒之:远远看见了就拒绝。⑨许之则防守:听信他人之言,众人就会归服而保卫君主,也就是能转危为安。10拒之则闭塞:拒绝采纳进言,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静 思远 志在千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