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估自己的SCI淘宝论文查重靠谱吗,才算是靠谱的

当前位置 & & 相关知识
看别人是如何一年发50篇SCI文章的
  下面为大家带来的是看别人是如何一年发50篇SCI文章的,对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先来看一看,希望小编整理的这篇文章能对你的论文或其它方面有所帮助。  Publish or perish(不出版就出局),想在学术界混就得发表尤其是在知名SCI期刊上发表论文,一晃科研生涯二十多年了,这么多年我写作、投稿了不少SCI期刊,和这些期刊的编辑和审稿人也是来来往往,在此以自己和帮助他人在SCI期刊成功发表论着、综述、假设和病例报道各种类型的论文的经历来谈谈写好SCI论文、选好拟投期刊、回复好审稿人的一些技巧。  要想写好sci论文,多读文献是关键。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在海德堡大学攻读博士期间读了不下大几百篇文献,特别是精读两百篇左右在高水平的期刊尤其是Cell, Nature, 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记下读书笔记, 对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路线,技术方法,结果分析等方面一一解析,最后总结文章的创新点,为何能发,有哪些可以学习借鉴,并要求自己用一两句话并尽可能用一个model图概括该文特色,也就是take home message,记到本子上,下次看就可以一目了然,提纲挈领,便于记忆。事实上,自今年2010年起,Cell杂志开始要求作者投稿时提供graphical abstract,勾勒出该文的要点,以便读者一目了然领会文章的贡献和意义,也正是出于此意。 如今要求投稿时提供graphical abstract和在发表论文时同时刊出graphical abstract的杂志越来越多  写好论文后就要选刊投稿了,选刊的关键是看自己的研究结果和意义与本领域哪些杂志所发文章处于类似的水准。如果经常读文献,这点不难,没事就浏览一下本领域的每个杂志的要目table of contents, 感兴趣的title就点击看看摘要,大概就对自己的文章水平略知一二了。自己的博士课题做出了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新发现,觉得投十多分的Nature Cell Biology,Genes Development一档的杂志比较有戏,自己很快根据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的要求并精读了该杂志最近发表的两篇同领域的论文作为范文写了初稿,给导师修稿后就投稿了。得到评审意见是要补充新数据,我们补充了一些,但是有些数据无法很快补充,针对所研究蛋白的抗体很不容易制备,我们在回复信中进行了辩解,二稿投出后莫名其妙被编辑直接拒绝了,并没有送一审专家再审。在投Genes Development之前,我想还是碰碰运气投稿Science,在等待审稿的同时尝试一些新试验以替代必须要有抗体才能进行的试验。可喜的是预审通过(Science预审会直接淘汰大约75%稿件不送出审稿),一个多月得到外审意见,要求对我们提出的model给出更多证据支持,这个任务在当时的实验室条件下很难达到,而且我也想早点毕业,只得放弃。很快就投了保底的杂志Genes Development。一个月得到意见,accept dependent on revision,只有3个月修回期限。好在要求补充的一些试验就是我们预计到的正在补的,补充的试验虽然有挑战性,经过艰苦摸索进展顺利。3个月后投出修回稿接受了。整个投稿过程回头看,受益匪浅。其实如果我们先就补了一些数据,也许Nature Cell Biology会接受,不过Genes Development公认是发育生物学领域的No.1,所以也不足为惜。这篇文章发表一年多就被引用10多次,还被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的研究生课程Developmental Genetics列为选读文献。另外就是学会了正确看待审稿人的意见,一般来说审稿人意见是比较负责的,可以说没有评审意见,文章质量不会上到一个高度,自己看自己评,总是有局限性,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Peer review系统饱受争议这么多年,还是在采用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人总是有点惰性,力图发高水平sci论文会逼迫自己去写、改、构思和补充试验,通过上述的过程我的能力提高不少,发表在Genes Development的论文我和导师共享通讯作者。博士毕业后我觉得自己有能力独立投稿,所以就想以自己博士论文前言部分为基础,结合最近的一些本领域的好文章(包括自己的这篇文章),写篇综述来评论本领域的进展。自己不是大牛,导师也帮不上忙,不可能得到一流杂志的编辑来邀请我撰稿,所以我就自己查拟投杂志,找到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这个杂志感觉比较对口,IF有5分多(自己虽然不完全认同IF,但是大家都以此为参照,所以在选刊时也得考虑)。在投稿时自己有信心,因为看了一些该杂志最近发的文章知道水平和我的差不多,果然接到审稿意见基本接受,要求修稿,这是第一次独立修稿和写回复信,更是锻炼也是宝贵的经验,文章得以发表。  下一步比较有挑战性,我经过多年肿瘤研究的积累,以及博士期间对新领域发育生物学的学习,开始关注胚胎发育和肿瘤发生之间的类似性,并着手写篇综述阐述我的新假设:即一个胚胎发育中重要的信号通路可能在肿瘤发生尤其是转移中有意义。在选刊时同样是浏览期刊,找出最近发表的类似的文章做参考,这次我选择了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杂志,该杂志为全球最大的肿瘤研究协会美国肿瘤研究协会(AACR)主办,IF 5分。因为我提出的新假设涉及不同领域,得到的3个评审专家意见,一个可能对本领域不熟悉,提出很多负面评价,另外两个则提出很好的评价。在写回复信时我坚持立场对第一个专家意见做出辩解,对另外两个专家的建设性意见致谢和采纳。文稿修回后很快接受发表。2009年8月第8期登出不久,就收到素不相识的美国卫生研究院下属的美国肿瘤研究所一研究室主任(本领域一大牛)给我的email 评价我的综述 very nice。9月份的AACR网上期刊Cancer Review Online也收录我的文章,主编对我的文章给予150余字的评价。发表半年多就收到世界各地的几十个研究人员来信索取全文,迄今6年多根据Scopus检索被引用92次,包括这些牛期刊Cell, Nature Genetics, Nature Reviews Cancer,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PNAS, Cancer Research,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Oncogene, Stem Cells Development, Development等等。 以上两篇综述文章都是一投就基本接受,没有费力再投其他杂志。我觉得选好拟投杂志很关键,不要盲目投稿浪费时间精力。目前来说一篇稿件不经修回直接接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投稿前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如何修回,并尽早开始。修回过程很有必要,确实能提高文章质量,所以有时候审稿人的意见貌似很挑剔,其实长远来看是对自己有益。当然对于明显不对的意见要敢于争辩,最终文章是否接受的决定权在编辑而不是审稿人。   目前全球科研经费紧缩,所以选择拟投期刊还要注意审稿费和版面费。要求审稿费的SCI期刊实在不多,前面谈到的期刊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是瑞士的一家公司出版,主要以综述为主,每期有少量研究论着(就我个人理解综述类杂志的IF一般高些,现在越来越多的比较权威的传统杂志如Cancer Research, Development等也纷纷开辟综述专栏,要知道以前这些杂志只登原始论着基本不登综述,真所谓与时俱进)。我当时投稿时综述类不需要版面费,但是限定只给2个彩图,2个以上彩图就要收彩图费。所以我在描绘图的时候就制定2彩图,1黑白图,就一分钱不花啦。 在我投稿前述肿瘤的综述时,也是煞费苦心,力求投入产出比最佳。很多杂志要求除了约稿外都要版面费,我还没机会得到约稿,只好放弃。最后选择投稿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在网上投稿时有栏目要填是否能支付版面费,我写明本综述在于总结现有研究现状,提出新假设,以便为申请基金开展此类研究打下基础,目前本人没有任何基金资助本综述所涉及的内容,所以不能支付版面费。最终免掉了400多美金版面费.   一个朋友的硕士论文托我帮忙评估,其课题是研究某生理条件下基因转录调控的一些机制。虽然研究不深入,但是有siRNA试验和几个指标觉得还是有戏。朋友写了英文初稿,在我的建议下改了几次,投了4个杂志IF在1-3之间,有的直接被编辑拒稿,有的经过审稿被拒主要意见是据太肤浅,要求补数据,当时的条件补数据也不现实。最后试投英国杂志Cell Biochemistry Function(当时IF 1分多,现在升到2分多)。出人意外,两个审稿人第一个审稿意见很好,只要求对一些语句进行修改和补些文献,没有要求只是建议补些数据。而第二个审稿人可能是对领域不熟或者没费心审,负面意见多,并提出很多疑问。看来编辑主要看好第一审稿人的意见,决定accept upon revision and satisfactory response。在回复信中致谢第一审稿人,仔细解释了为何该建议的试验无法实行,请其理解。对第二审稿人的问题逐一解释。修回第一稿后大约3周得到二审意见,第一审稿人满意修改建议接受,而第二审稿人还是对第一次的问题纠缠不休,还针对文章内容提出一个明显错误的质问。我心中暗喜,这个傻问题编辑应该能辨别出来吧。在第二次的回复信中直接对第二审稿人意见反驳。不到两天就收到接收函,果然编辑看到了第二审稿人的纰漏,都没有再外审就决定直接接受啦。所以如果你的审稿意见中有意见露出破绽或者明显不着边际,那要恭喜你啦。一般来说编辑看到审稿人打错板子,那他也许会给你相对的补偿或者说同情心,只要有一个审稿人说好,那你文章也许就有戏接受啦。还有一点体会就是不同审稿人确实水平和态度都参差不齐,其实这些审稿人也许就是我们中的一员,一些很小的因素很影响审稿意见,所以大家如果盯着SCI低分杂志,只要时间允许,就一定要多投几家,屡败屡战,直到成功。当然也不要太盲目,瞎投乱投,至少要靠谱。这次投稿因为朋友的课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版面费不是问题。他还担心怎么汇版面费给国外杂志呢,哪知道出版社只收彩图版面费,我就劝朋友把纸质版的彩图变黑白,而网络版的还是彩图,一点不影响效果,这样他一分银子未花,就发了SCI。  这一原则同样适合另一实例。一个临床医生有点基础研究的数据在国内杂志发了,但是一直没有条件深入机制研究。根据最近文献他提出一些有趣的假设来解释一种疾病的致病机制,但是没条件做试验验证(可惜呀,如果真验证出来了绝对是十多分的文章)。我建议投Medical Hypothesis, IF 1分多,按杂志要求整理好格式,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满怀希望投出。谁知被主编拒稿,说不符合杂志征稿范围。也许太基础啦。这下很沮丧,因为假设类的文章不象综述,很少有杂志登。这么好的假设和精心绘制的模型图就这样放弃实在不甘心。我就费心逐个杂志浏览,大海捞针,发现一个基础医学的杂志IF 5分多,不定期发些假设类的文章,但不是每期都发,而且每期登载的文章一起就4-5篇,朋友很没信心。不管三七二十一,试试看吧。这家杂志审稿很慢,投稿一个月还没消息,催问后才说要列出2个审稿人,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帮忙找到两个本领域专家(老外)。又过了一个月,还没反应,再次催问,编辑部说两个审稿人拒绝审稿因为和作者熟悉,这怎么可能,这些专家拒绝审稿也不要用这种理由呀。编辑部要求再找3个审稿人,于是再推荐几个专家。这家杂志倒是很认真,真找了3个审稿人(我个人审稿经验来看一般杂志看2个审稿人意见就定夺了),但是不是推荐的就不得而知啦。3周后得到意见:第一个没作任何好坏评价,只是说要补充很多材料,加入更多的背景介绍这种疾病,以便让基础专业的读者了解医学背景;第二个说假设不错,但要求多介绍些该蛋白的分子生物学最新进展;第三个连连说好,要求修饰一些用词。编辑要求至少有3个图,而且如果是引用别人的图要联系原作者和原出版社征得版权。原来想这就是一个假设,没必要写的象综述,所以只做了一个假设模型图。针对意见,多花点时间看文献,模仿别人的图但是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重新作图就不必去和作者联系版权了。修回稿加了很多内容和2个图达到要求的3个图,现在几乎是篇综述了,更利于读者理解本假设(初稿是按Medical Hypotheses格式写的,篇幅不长)。修回稿投出很快就得到接收函,没有要求再改任何语言。原来目标是1分多的,最后成功发表5分多杂志,真是意外之喜呀!所以一个杂志拒稿不一定是坏事,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文章的idea好,还是有市场。还有就是这类文章(假设综述类)只要得到修回机会就是成功了一半,因为这些文字修改只要下苦功总是能完成的,只是时间和周折问题。而试验论着遇到编辑和审稿人要求补充数据,不一定就能做出所期待的数据,就不能保证文章修回后能接受了。   最后,我分享临床常见的病例报道(case report)的一次投稿经历:case report不要轻易放弃作为letter来发表。2014年圣诞节后元旦前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的一位医生来信咨询说她的一篇病例报道投稿2分多的Journal of Dermatology不幸拒稿,杂志建议修改后作为letter to editor的形式重新投稿,但是letter to editor是书信形式的,篇幅会缩减为不到500单词,国内很多单位是不承认这种形式的书信为论着的。我建议她不要轻易放弃而屈服于编辑的要求改为letter形式投稿,我看到该杂志还有一种concise communication的投稿方式,虽然不是原始论着但是也可以算为研究简报而不是letter,字数也可以是1500单词,可算为研究论着的,逐帮她写了一份申辩信发给编辑,辩解不以letter形式而是以concise communication形式投稿的理由,并对论文从布局、组织到语言等进行加工。修回稿投出后一个多月收到接收函,同意以concise communication形式接受和发表此篇case report,正是不要轻易放弃,自助者天助也!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在论文写作、发表、润色修改翻译等遇到困难,可以找我站客服,希望能帮助更好的进行论文写作。
热点服务介绍
&&客服 邮箱:
&&服务时间:107篇SCI论文同行评审造假风波,多位三甲院长独家回应!
107篇SCI论文同行评审造假风波,多位三甲院长独家回应!
转化医学网
点击上方“转化医学网”订阅我们!干货|靠谱|实用来源:整理自微信公众号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科学网、科技日报、人民网4月21日,世界著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发布声明,该集团旗下《肿瘤生物学》(TumorBiology)期刊撤下所刊登的107篇论文。此次被撤稿论文的作者全部来自中国,撤稿原因是论文作者编造审稿人和同行评审意见。同样,2015年8月,施普林格曾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发表的64篇中国作者的论文。被撤论文中出现了不同作者、不同评审人使用相同电子邮箱的情况,论文投稿和回复评审意见是有人在批量操作,并由此确认确实存在论文发表的“第三方”在弄虚作假。而近日的撤稿正是《肿瘤生物学》杂志利用2015年撤稿事件掌握的虚假同行评审信息反查了2012年至2016年发表的所有论文,从而发现这批“问题”论文,可以说是“2015年撤稿事件的延续。”此“造假”非彼“造假”从2010年起,某知名医院医师林诚(应受访者要求化名)就开始了投稿的“长征路”。但是一直到2013年,他的论文还是因为语言不过关被拒稿了。终于,着急申请项目的他,最终还是被游走在各个医院的第三方机构业务员吸引住了。每天,林诚在出诊时经常会遇到的人,除了病人之外,还有四处寻找“商机”的论文第三方机构业务员。与以往不同,这一次,心急如焚的他动了心。“英文不是我们的母语,我的英文功底不过关,论文需要润色。”于是林诚花了2.4万元,林诚把自己的论文交给了第三方,对方不仅把论文润色得“更像外国人写的了”,还承诺可以帮助发表。“幸运”的是,林诚交给第三方的那篇论文,成功发表在《肿瘤生物学》上。“不幸”的是,这篇论文也成了此次被撤下的107篇论文之一。采访中,林诚再三表示,此次撤稿论文事件定性应该是同行评议造假,不是论文造假,概念不同,性质更不能等同。“我可以保证,论文中的实验数据是真实的。至于第三方找到的论文评审专家,伪造同行评议,这个我完全不知情。”想想这件事,林诚有点无奈,“这就如同,将自己的‘孩子’交给了保姆,结果没有想到,保姆把我的‘孩子’卖了。”施普林格出版集团调查后,确实发现,与林诚类似的作者有不少,他们大多是通过“第三方”中介投稿。问题在哪?谁该真正反思?1、第三方中介机构事实上,自2015年以来的几次大规模论文撤稿事件均与神秘的第三方机构有关,他们操纵了稿件的评审。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只注重经济利益的“掠夺性”期刊,甚至要求作者必须通过他们指定的第三方机构投稿。调查显示,此前被撤论文涉及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有当事人自己完成后由第三方机构润色的,有当事人提供部分数据第三方机构加工的,还有完全代写的。“国外有非常规范的第三方机构,为英语非母语作者提供语言润色,或建议你可以投哪几家杂志,但仅此而已,绝不会越过红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院士曾表示。2、体制机制学术造假并不是中国的特有现象,但相比之下,国外对造假者的惩治力度非常大,真正起到了震慑作用:科研人员的造假行为一旦被查实,就会受到严厉惩处,其学术生涯基本终止,不管其名望有多高、潜力有多大。被追捧为有望冲击诺奖的“日本居里夫人”小保方晴子,因论文造假被单位除名,可谓身败名裂;被尊为韩国“克隆之父”的黄禹锡,学术造假东窗事发后被检察机关起诉,最后锒铛入狱。反观国内,虽然相关部门多次宣示“对学术不端要零容忍”,但通常是雷声比雨点大;对于那些涉嫌造假的“学术牛人”,更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之嫌。尽管主管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都设有“学术道德委员会”“科研诚信办公室”等学术监督机构,但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往往是“民不告官不究”,没能达到震慑心怀侥幸者的效果。惩处不力,也表现在对造假帮凶——“第三方机构”的处理乏力上。一些利欲熏心的国内外机构打着“语言润色”“咨询服务”的幌子,为那些急于发表学术论文的人代写、代投,甚至伪造同行评审,提供“一条龙服务”。早在几年前,就有学者发布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的代写论文交易市场庞大、“产值”高达10亿元。对于这些帮忙造假的“第三方机构”,有关部门并非不知情,但受到查处的恐怕只是极少数。以论文论英雄的评价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论文造假。长期以来,论文成了科学研究最为重要的“硬杠杠”“金标准”,不管是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还是申请课题、评选院士,都要“数论文”。就连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的临床医生也被套上了发论文的“金箍”,评职称时“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SCI论文”。不同于医疗资源充足、医生时间相对充裕的发达国家,我国的医疗资源紧张,临床医生光看病就忙得身心俱疲,难有充足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撰写论文。这次撤稿主要集中在医疗领域,客观而言,扭曲的考评体系也是诱因之一。3、出版集团不无责任在与出版集团中华区总裁安诺杰交流时,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指出,作者和“第三方”中介确实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但2015年撤稿事件发生后,出版集团没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出版集团和期刊编辑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理应对此承担责任。对此,安诺杰回应,在撤稿事件中,出版集团确实存在期刊编辑对评审专家信息、评审专家评审意见审核不严格等问题。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编辑总监彼得·巴特勒也表示“同行评审流程是保障科研质量、诚信和可重复性的基石之一。”但这一制度本身并无漏洞,同行评审流程如评审人的筛选等,可以更加严格,他们已着手强化评审人验证流程。施普林格已经投资,并将继续投资开发更多用于评审人身份验证等先进系统,以防范今后发生类似事情。4、科研人员学术品格问题投票:谁应该进行反思?多位三甲医院院长独家回应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兼附属盛京医院院长郭启勇:学术造假必须唾弃,对于中国学者和研究者出现这样造假尤其现实原因,语言水平问题、投机取巧心理、也包括科研时间问题等等,形成了这次和以前的相关事件,作为管理者、科研工作者都必须以此为戒,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但是国外一些杂志(这些出问题的),没有编委会,没有固定编委,要求作者投稿推荐、提供审稿专家,代投公司自己虚拟专家,提供自己的邮件地址,完成审稿,杂志给刊登!这样的杂志稿费相对来讲比较高!但是是SCI!我们自己的科研成果要用国外可以买卖的评价体系去评价,这就是现实,其实和晋升管理都没有关系。饿了就可以抢东西吗?没有钱就可以偷东西吗?别人的东西能随便拿吗?最大的收益人是杂志,即或现在也没有受害!最大的受害人是单位,名誉受害!拾金不昧是个人素质,路不拾遗是社会制度。南通大学副校长兼附属医院院长高建林:应该说和职称晋升制度有关系,近年来有所改进,但尚未到位,不论医院等级,不论医生特长,过于追求SCI。其实我们国内对医院、学科、学术、人才的评价体系与制度都如此,真正能量化评价、予以采信的大都是科研指标。当然,这次事件还需要一个观察和甄别的过程。撤稿的原因可能有几种不同情况:1、例如完全委托第三方代理机构,从内容到投稿都造假,这是最恶劣的情况;2、例如内容是自己完成的,甚至还可能是完成得不错的,但为了省事或提高命中率而委托第三方代理机构代为投稿,只是第三方采用了造假手段,这些作者责不可恕但还算情有可原;3、例如根据杂志编辑部要求,从该领域已发表的相关文章的作者中推荐评审专家,而这些专家恰巧就是第三方代理机构刻意包装出来的的假专家或假邮箱,论文作者不明实情而躺枪。当然也还可能有其他状况,这个领域比较复杂。此次涉及到的作者已有人与杂志社联系提出申诉。至于其责任如何,目前尚不宜一概而论,需要进一步调查,应该能有明确的结果。如果确实存在主观造假情况,必须严肃处理,此风不可长,此风不能容。南华大学校长助理兼附属二院院长罗志刚:逼良为娼的结果,体制与既得利益者的问题。我一直反对医院医务人员搞基础性研究,被大学某些领导认为我缺少高雅基因。所有的评判体系都往这方面靠拢,也没有办法。医生不开刀,写文章可以变成知名专家,而扎扎实实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不到好看,所以中国有了一批“口腔”外科医生,键盘教授。深圳儿童医院副院长麻晓鹏:到目前为止我们医院还没有涉及。论文造假肯定是不允许的,科研人员、医务人员弄虚作假这是非常可耻的事情,这不光是道德品质的问题,造假的论文还有误导他人的害,应该有所惩罚,纳入社会信用体系。通过这个事件也反映出国内目前晋升、升职的评分体系也是有问题的,让许多医务人员“逼良为娼”,这需要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怎么从根本上杜绝论文造假。南方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黄建生:多方面原因,以前论文是晋升硬指标,虽然现在不是,但领导要出业绩,单位要评先,个人出名,慢慢会好的,毕竞医生不会再走独木桥了。论文造假其实是实验数据和结果造假,这是全世界学术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制度原因,有人性的因素。以前我国医的晋升制度和单位排名评估标准,论文是最重要的指标,这更容易诱发研究数据和结果造假。目前国家在医生晋升的论文条件要求方面做改进,相信慢慢会好一些。但是,只要存在医院、院校排名评估,这种现象很难完全避免。这种现象这几年在咱们的邻国日本、韩国一样有出现,毕竟还涉及人性和个人素质。随着医改深入,医生会有更多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我想这种现象会有改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VIP病区主任张晓东:中国文章遭遇大量被撤稿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对中国的学者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致使踏踏实实的研究者投稿困难或被质疑,这反应出四方面的问题。1)、中国文章造假的确存在,以往更严重,现在还比10年前好了很多,这也是中国特色吧,造假者低成本,处罚不严格是大范围造假猖獗的原因之一,连学历都造假何况文章,在国际上已经臭名昭著,也是为什么每年数以亿计的研究经费投入并没有多少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2)、目前过度依赖SCI文章晋升职称、申请课题等的评价体系也是推波助澜的原因,前几天刚刚吐槽北医系统破格评教授的苛刻条件就是典型。对于二、三线城市的临床医生以SCI文章论英雄的确难度太大,但这又是评价医生和医院的指标,致使很多研究造假是医院集体行为;3)、国外的杂志也是有些过度草木皆兵,对作者的邮箱都“特别关注”也是夸张,不过我们也是理亏,谁让你们作假在先也怨不得人家;4)、去年发表一篇国外文章,尽管3年前就网站注册但还是伦理证明、知情同意一样不能少,推荐认识的美国知名专家审阅才得以顺利发表。前年与国家CDC合作在nature上发表文章早早就准备好了伦理材料和标本库证书等等,但没有要,原来是研究的合作者是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免疫室主任—我的大学同班同学,看来以后要想发SCI文章需要走“后门”提高信誉了,悲哀呀!悲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廖志林:高水平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不单是普通的治病的医生,而应该是医学科学家,医学教授,医疗技术得创新者。因此,无论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技术创新,医学科学研究,医学教育,总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几把刷子。而且,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方面都开始担当大国责任,科学领域,医学领域也不该例外。所以,中国一流的医生,一流的医学科学家,要有和国际接轨,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思想准备,科学准备和理论准备。从这个角度讲,发更多的国际高水平论文,很有必要,对国内一流医院的医生来讲,是必须的。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对所有医生都要求国际论文不现实,不真实,必然会导致一些水平不够,研究不深,又想获得更多利益的人不诚实,挺而走险。对此,国家层面,不应在职称等个人利益相关的项目评审中一刀切,二三流的医学院,基层医院,考核的内容和项目应该和国家医学中心有区别,有侧重。个人层面,诚实是最重要的。没有那样的水平,就不要呆顶级医学院,而且还什么都要拿到手里。放下身段,到基层去,到单纯的不要求科研论文的医院去,做一个一流好医生,没什么不好。至少不会因为造假,为自己埋下终身提心吊胆地雷。【最后要说】从各方观点来看,业内专家对学术造假都坚决反对,作者如果最终造假属实不能姑息。但是另一层面也应看到,职称评审的问题上存在体制僵化,医生水平评判体系唯论文定论,这也许才是值得高层重视并改进的地方。论文撤稿风波发酵,也有些媒体直接查出所有医生名单,并且冠以”有你跪求过的名医吗?”为标题,这种带有煽动医患对立性质的言论我认为并不符合新闻规范,也违背新闻原则。论文同行评审造假和论文造假不是一回事,每个署名作者的责任也并不明晰,有的还在申诉过程中。论文造假和医疗水平也并没有必然联系,如果媒体上来就不分青红皂白的抡棒子,只能进一步加深患者的不理解和对立心理。推荐阅读又创纪录!107篇中国学者论文涉嫌造假遭Springer撤稿!青千申请在即,谈国内外学术界现状及海归高校前景END点击图片了解投稿详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化医学网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干货、实用、靠谱的医学平台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喜瀛洲健康评估靠谱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