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美感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

当前位置: >>
读书笔记-共25篇,精华篇
目录一千零一夜-读书笔记 ............................................................................................................. 2 沙恭达罗-读书笔记 ................................................................................................................. 3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 4 母亲-读书笔记 ......................................................................................................................... 5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 6 德伯家的苔丝-读书笔记 ......................................................................................................... 7 双城记-读书笔记 ..................................................................................................................... 8 高老头-读书笔记 ..................................................................................................................... 9 红与黑-读书笔记 ................................................................................................................... 10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 ............................................................................................................... 11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 ............................................................................................................... 12 浮士德-读书笔记 ................................................................................................................... 13 白鹿原-白鹿原 ....................................................................................................................... 14 茶馆-读书笔记 ....................................................................................................................... 15 长生殿-读书笔记 ................................................................................................................... 16 创业史-读书笔记 ................................................................................................................... 17 红楼梦-读书笔记 ................................................................................................................... 18 红与黑-读书笔记 ................................................................................................................... 19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 ............................................................................................................... 20 牡丹亭-读书笔记 ................................................................................................................... 21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 22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 23 水浒传-读书笔记 ................................................................................................................... 24 桃花扇-读书笔记 ................................................................................................................... 25 围城-读书笔记 ....................................................................................................................... 261 一千零一夜-读书笔记 一千零一夜 读书笔记《一千零一夜》 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萨桑国, 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因王后行为不端,将其杀死,此后每日娶一少女, 翌日晨即杀掉,以示报复。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 王,用讲述故事方法吸引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处,天刚好亮了,使国王爱不忍 杀,允她下一夜继续讲。她的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 白首偕老。 相传古时候,在古阿拉伯的海岛上,有一个萨桑王国[1],国王名叫山努 亚。有一天,山努亚和他的弟弟萨曼来到一片紧邻大海的草原,当他们正在一棵 书的封面树下休息时,突然海中间冒起一个黑色的水柱,一个女郎来到了他们身 边,并告诉他们天下所有的妇女都是不可信赖、不可信任的。 国王山努亚和弟弟萨曼回到萨桑王国后,他们杀死王后和宫女、奴仆。 从此,山努亚深深地厌恶妇女,存心报复,他开始每天娶一个女子来过一夜,次 日便杀掉再娶,完全变成了一个暴君。这样年复一年,持续了三个年头,整整杀 掉了一千多个女子。 宰相的大女儿山鲁佐德,对父亲说她要嫁给国王,她要试图拯救千千万 万的女子。 山鲁佐德进宫后每天晚上都给国王讲一个故事, 但是她却每天晚上讲, 而且只讲开头和中间,不讲结尾。国王为了听故事的结尾,就把杀山鲁佐德的日 期延迟了一天又一天。就这样,山鲁佐德每天讲一个故事,她的故事无穷无尽, 一个比一个精彩,一直讲到第一千零一夜,终于感动了国王。山努亚说: “凭安 拉的名义起誓, 我决心不杀你了, 你的故事让我感动。 我将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 永远保存。 ”于是,便有了《一千零一夜》这本书。 《一千零一夜》多侧面地、广泛地反映了古代阿拉伯及其周围地区国家的 社会现实,被称为中古阿拉伯社会的一面“一尘不染的明镜” 。其人民性表现为 如下四点: 第一: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尖锐的阶级对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 暴与罪恶。中古时期的哈里发,对内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对外推行扩张侵略政 策, 使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国内阶级矛盾十分激烈。 《渔翁的故事》 、 《死 神的故事》《驼背的故事》等,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剥削的反抗 、 精神。 第二:描绘劳动人民的生活,赞美他们的优秀品德、聪明才智和斗争精 神。在许多故事中,渔夫、牧民、理发匠、补鞋匠、女仆、樵夫、农民、手工艺 工人、脚夫等纷纷登台,成为这部故事集的正面主人公。这类故事常常跟揭露统 治阶级为非作歹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激发人民斗志的强烈效果。 《渔 翁的故事》《白侯图的故事》《巴格达窃贼》《阿里巴巴和四十个大盗》等,都 、 、 、 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正面主人公的善良、机敏、智慧,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 创造性。 第三:表现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尤其是对忠贞不渝的爱 情的向往。 《乌木马的故事》《努伦丁和迪伦丁的故事》《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 、 、 事》等,都程度不同地谴责了社会的邪恶势力,歌颂了忠贞专一的爱情,表现了 深刻的反封建意义。 ――――――――――――――――――――2 沙恭达罗-读书笔记 沙恭达罗 读书笔记印度古代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娑的七幕诗剧《沙恭达罗》 ,诗剧中塑造了一 个集自然美、朴质美和青春美于一身的古代理想妇女形象沙恭达罗。她在自然界 中长大,秀色天成,洁质自生。她与女友一直保持纯洁真挚的感情,与森林中的 小动物也始终有着亲密关系。当她要离开净修林时,不但女友难分难舍,就连孔 雀也不再跳舞,野鸭也不再吃食,小鹿也长久牵着她的衣裙。她敢于突破种种清 规戒律,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爱情,跟国王豆扇陀相恋相爱。一旦爱上,便 全心全意,坚贞不渝。后因其思夫心切,无意间得罪过路仙人,仙人发出咒语, 使其夫记不起她,她去找丈夫途中又将作为结婚信物的戒指失落,以致被豆扇陀 拒认和遗弃, 她不卑不亢, 怒斥其夫背信弃义。 当豆扇陀恢复记忆, 万分追悔时, 在天帝的斡旋下,她又能宽恕丈夫,跟其言归于好。 《沙恭达罗》描述的是一位国王豆扇陀和净修女沙恭达罗之间感人而热烈, 幸福美好而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 尽管这样一个故事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已经是再 平淡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当迦梨陀娑用戏剧的语言把它变成舞台艺术的时候,故 事立刻变成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成为古印度梵文古典文学最重要的作品和世 界古代文学最高的成就之一,并且千百年来深受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虽然全剧 “没有喧嚣,没有浮荡,没有杀伐,没有骚动,而是一股清泉,一声黄鹂,一片 花荫,一派仙境”,但是诗人行云流水的结构安排,雍容流畅的语言,使得情节 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扣人心弦,人物鲜明生动、栩栩如生、风韵饱满,思想感 情缠绵悱恻,细腻真实,感人心肺。诗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和独具特色艺术风格 使得我们领略到了戏剧超凡脱俗的魅力和清新隽永的美感。 的确,戏剧热情的赞扬了自由、真挚、浪漫的爱情,给了我们许多美的艺 术享受。尽管如此,爱情和艺术并不是艺术的全部,戏剧在向我们描述故事的时 候也或暗或明地向我们展示了其他许多非艺术但却有重要的东西, 如果我们轻视 甚至完全不考虑这些潜在的或次要的内容,纯粹考察二人的爱情,那么这个戏剧 将变得和其他爱情故事毫无二致――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正是这些东西才是的 戏剧及戏剧中的人物显示出它们的美, 才使得戏剧本身具有它高度的艺术和社会 价值。下面我就试图抛开戏剧本身的艺术特征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看戏剧。 印度著名剧作家迦梨陀娑匠心独运, 将这个古老而平凡的故事改造成充满诗 意的戏剧。剧中沙恭达罗形象丰满,性格完整,是一位印度古典美的女性形象。 《沙恭达罗》赞美纯真的爱情,颂扬下层人民的正直善良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并以婉转曲折的方式鞭挞统治者的灵魂。在艺术上,全剧诗意盎然,情节波 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心理刻画细腻,风景描绘优美,语言丽而不华、朴而不 质,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沙恭达罗》在古代印度广泛流传,版本很多。在中世纪,又被大量译成各 种印度方言。在近代,也正是《沙恭达罗》首先为迦梨陀娑赢得世界声誉。1789 年英国梵文学者威廉?琼斯率先将《沙恭达罗》译成英文出版,并称颂迦梨陀娑为 “印度的莎士比亚” 。此后,《沙恭达罗》被译成其他欧洲文学,在欧洲文学界, 尤其在德国,引起巨大反响。 ――――――――――――――――――――3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百年孤独 读书笔记《百年孤独》 ,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 从 1830 年至十九世纪末的 70 年间, 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 使数十万 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 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 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 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 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 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 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 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丁美洲民 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 《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 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 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 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 经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的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 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溶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 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 独” 。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 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 “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 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作者用一 ” 个毁灭的结尾来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愤懑。 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 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 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 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 谛的愿望。魔幻现实主义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但这并不妨碍它采取极端夸张的手 法。如本书写外部文明对马贡多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赛人拖 着两块磁铁“……挨家串户地走着……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 下, 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跟在那两块魔铁的后面乱 滚” ;又如写夜的寂静,人们居然能听到“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蛀虫啃食时 的巨响以及野草生长时持续而清晰的尖叫声” 再如写政府把大批罢工者杀害后, ; 将尸体装上火车运到海里扔掉,那辆火车竟有 200 节车厢,前、中、后共有 3 个车头牵引!作家似乎在不断地变换着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甚至显微镜,让 读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虚实交错的画面,从而丰富了想象力,收到强烈的艺 术效果。 作家还独创了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例如小说一开头,作 家就这样写道:“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迪地亚上校将会回想 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话,实际上容纳了 未来、 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 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 紧接着, 作家笔锋一转,把读者引回到马孔多的初创时期。这样的时间结构,在小说中一 再重复出现,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不断地给读者造成新的悬念。 ――――――――――――――――――――4 母亲-读书笔记 母亲 读书笔记长篇小说《母亲》 ,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作品。于 1906 年在美国写成的。它 标志着作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 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小说取材于 1902 年高尔基的家乡 诺夫戈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游行的领导人扎洛莫夫等被捕, 同年 10 月被判处众生流放。高尔基在游行前就听说过扎洛莫夫,游行以后,他 和继续儿子事业的扎洛莫夫的母亲安娜有了交往。 《母亲》就是以扎洛莫夫的事 迹为基础写成。 小说一开始描绘了阴森森的工厂画面, 展现了帝俄时代工人阶级惨遭剥削 的生活环境和老钳工米哈伊尔?符拉索夫悲惨的一生。年轻的巴维尔本来也可能 走上父亲的老路,但他生活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 下,他迅速找到了献身于工人解放事业的光明大道。巴维尔和工人们组成了马克 思主义工人小组, 勤奋地学习革命理论, 懂得了资本家的剥削是工人痛苦的根源。 随后就在工厂里散发传单,向工人作宣传工作。他意志坚强,头脑清醒,不但赢 得了工人小组成员的爱戴,而且使广大工人群众对他满怀敬慕。 在革命斗争中, 巴维尔始终依靠群众, 教育群众, 和群众一起成长。 “沼 地戈比”事件是巴维尔第一次领导群众进行的斗争,巴维尔在群众大会上向工人 宣传革命道理,积极领导这场斗争。但因当时群众还没有觉醒,巴维尔也缺乏领 导斗争的经验,斗争失败了,巴维尔被捕入狱。通过监狱生活的锻炼,巴维尔进 一步提高了觉悟,同时逐渐掌握了斗争的艺术。因而,出狱后他重视做发动群众 的工作。 为了把工人运动从自发的经济斗争提高到自觉的政治斗争, 五一游行时, 巴维尔高举红旗开路,群众聚集在他的周围。 “像铁屑被磁石吸住了一样” 。当反 动派出动大批武装警察镇压群众时,巴维尔坚定勇敢,毫不动摇,表现了大无畏 的英雄气概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巴维尔因领导五一游行再次被捕,他又将 法庭作为战场, 同敌人展开斗争。 巴维尔在法庭上的演说是全书情节发展的高潮。 这时,他已成为有高度觉悟和理论修养的成熟的革命者。 高尔基小说的另一位 重要人物是巴维尔的母亲尼洛夫娜。她像千百万受压迫的妇女一样,被繁重的劳 动和丈夫的殴打折磨成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人。丈夫死后,当儿子走上革命的 道路时,母亲也在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的启发、帮助下,逐渐接受革命的真理。 在“沼地戈比”事件以后,母亲为了搭救儿子出狱,接受了散发传单的任务。五 一游行时,巴维尔高举红旗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在武装警察面前英勇不屈。这使 母亲进一步懂得了真理的力量,也使她更自觉地参加革命工作。巴维尔再次被捕 后, 她搬到城里, 和革命者住在一起, 坚决担负起革命工作, 完全献身给共产党。 她常装扮成修女、小市民或女商贩,带着传单奔走于市镇和乡村。巴维尔在法庭 上的演说及斗争更进一步提高了母亲的觉悟。小说结尾时,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去 传送印有儿子在法庭上的演说的传单,不幸在车站被暗探围住。这时,母亲勇敢 地把传单散发给车站上的群众。在被捕时,她庄严地宣称: “真理是用血的海洋 也扑不灭的。 ” ――――――――――――――――――――5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 卡拉马佐夫兄弟 读书笔记陀思妥耶夫斯基于 1878 年开始写作《卡拉马佐夫兄弟》 。小说的发端就能发 现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年深受的几处影响的痕迹。 例如他此时深受俄国哲学家和思 想家 Nikolai Fyodorovich Fyodorov 的影响。Fyodorov 推崇基督教中“凡人通过向 耶稣对先辈的过错进行弥补达到救赎与重生,从而达到天下大同” 的理念。陀 思妥耶夫斯基辛辣地将这场弑父案表现为未被这种意识形态所必然遭致的结果。 故事中的兄弟不但不为举止荒唐的父亲赎罪以求得重生, 反而串通一气对父亲的 死推波助澜,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这正是人类不统一的体现。 宗教与哲学虽深 刻影响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以及他笔下人物的命运, 然而一个更大的悲剧却彻 底改变了小说的命运。1878 年 5 月,陀思妥耶夫斯基年仅 3 岁的儿子阿辽沙 离 开了人世,这也打断了小说的进度。陀斯妥思耶夫斯基遭受了空前巨大的打击, 因为他儿子正是死于是家族遗传的癫痫病。他将对于儿子离世的悲伤写在小说 中, 将阿辽沙这个与儿子同名的人物设置为贯穿始末的英雄并赋予它所有为自己 敬仰与寻求的美德。这份心痛也被揉和进了小说中退伍上尉斯涅吉辽夫 与他的 儿子伊柳沙 的故事中。 一段个人经历也影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 让他选择以一场弑父案作为小说的 主要情节。19 世纪 50 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传播反政府言论而被放逐至西 伯利亚,成为强制劳工。那段时期,他遇到了一个名叫 Ilyinsky 的年轻人,他被 指控谋财弑父而被放逐至此。大约十年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才得知是 Ilyinsky 乃是被误判的,且在真正的杀人犯伏法之后才得以无罪释放。这个事件对于陀思 妥耶夫斯基的影响直接体现在了这部小说中,更成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决定力 量。不仅如此,老卡拉马佐夫的大儿子德米特里的许多体貌特征和性格特点也都 与 Ilyinsky 很相似。 诞生 19 世纪的《卡拉马佐夫兄弟 》中却充斥着现代元素。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各色写作技巧, 很多文学评论家也因此称这部小说在结构上 有些散乱。那个全知全觉的讲述者便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虽然小说中的思想与感 受大多与作者有利害关系, 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无所不用其极的这种写作怪 癖却让他自己也仿佛变成了小说中的人物。在陀氏的文本中,讲述者与小说人物 的语言严丝合缝,因此小说中也自然不存在话语的权威( 见巴赫汀的《托斯妥耶 夫斯基文学艺术的问题: 复调与不确定性 》中有更多关于陀氏与其人物的关系 的研究)。这种写作技巧提升了“真理”的主题,也让叙述变得更加主观。 语言风格也是陀氏这部小说中的一大特色。每个人都德行一致,有着自 己的语言风格。例如律师菲久科维奇 习惯将“偷”说成“抢” ,更有一次断言老 卡拉马佐夫被谋杀案中的五个嫌疑人是“完全不负责任的人” ,读者因此便可感 觉到这个律师总是想显得自己很有学问却反而总是措辞不当。 文中还有几处脱离 故事情节之处,都是为了让读者注意并了解那些在故事一开始并不那么重要的 人。例如第六卷《俄罗斯修士 》中,全篇几乎都被用来介绍佐西马神父,其中 还包含了一段佐西马神父的自白, 而这个多年前遇到的人物似乎并没有主线的故 事中起到什么作用。 ――――――――――――――――――――6 德伯家的苔丝-读书笔记 德伯家的苔丝 读书笔记一百多年过去了,女主人公苔丝也早已树立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这不仅仅 因为人们对传统美德有所超越, 更因为作品主人公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 大魄力使之成为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哈代以小说女主人公苔丝的悲惨命运替 西方悲剧作了一个形象的阐释:苔丝本是一位纯洁美丽又非常勤劳的农村姑娘, 她向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时时遭到伪和恶的打击。苔丝的悲剧始于为了全家人 生计去远亲家打工, 却因年幼无知而被亚雷骗去了处女的贞操, 成了一个 “堕落” 的女人,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把她看成不贞洁的罪人;苔丝后来与青年克莱相 爱,又因为新婚之夜坦诚有污点的过去而被丈夫遗弃,而与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 交臂;出于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苔丝为换取家人的生存而再次违 愿沦为亚雷的情妇; 最后因为丈夫的回心转意使得绝望的苔丝愤而举起了复仇的 利刃,终于成了一个杀人犯,最后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导致“象游丝一样 敏感,象雪一样洁白”的苔丝最后终被完全毁灭。这一切悲性遭遇全由于无情命 运所精心谋划和设计, 安排世事的宇宙主宰通过命运的巨网毫无怜悯地将人伦道 德意义上的好人、善良人笼罩于进退维谷的苦难陷阱。 《德伯家的苔丝》里的女主人公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在 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 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坚韧和容忍。她敢于自我牺牲,勇于 自我反抗和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愿望。她所特有的感情就是对人的爱和信任,女性 的温柔和勇敢在她身上融成了一体。她有美丽的女人气质,坚强的意志和热烈的 感情,同时也有威塞克斯人的正直忠实和自然纯朴,但是同时却包含有人固有的 复杂的心态。她没有借助婚姻来实现追求虚荣的愿望,而是立足于自尊去追求自 由。在她到冒牌本家亚雷&德伯那儿寻求帮助的时候,她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 工作来解决家庭的困难。她一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就坚决离开了亚雷&德伯。苔 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伤 风败俗的典型,奉为警戒淫荡的榜样,是侵犯了清白领域的“罪恶化身” 。在当 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下,她成为了人们心中嘲讽的对象。哈代的观点和社会偏见尖 锐对立,他通过苔丝这个形象对当时虚伪的道德标准严加抨击。哈代坚持道德的 纯洁在于心灵的纯洁,不在于一时的过错,不仅仅在于她得过去,更包含她的将 来,因此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 。社会则坚持传统的习俗,认为一时的过错 就是不可挽救的堕落, 苔丝是一个犯了奸淫罪的罪人。 哈代认为世界上没有完人。 人的完美体现在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感情的丰富和忠实的爱情之中, 只有从这样的完美中才能产生出纯洁来。 哈代严厉批评了克莱代表的资产阶级的 伦理道德,指出它已经成为人们精神上的枷锁。然而正是这种民族风俗习惯结晶 的伦理道德,它具有神圣的性质,是不成文的法律,被认作永远正当的东西。苔 丝就是这种世俗谬见的牺牲品。 哈代通过苔丝的悲惨遭遇无情结揭示出这种伦理 道德的伪善及其劣根性,把它的残酷内容暴露出来。 毫无疑问,苔丝的悲剧首先是社会悲剧。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是以 其故乡威塞克斯为背景的。19 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农村,哈代 的故乡也遭到强大的冲击,其宗法社会迅速解体,个体农民在经济上陷入失业、 贫困的悲惨境地。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后果,哈代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着者,心灵 受到强烈冲击,在感情上深深地依恋古老的宗法文明,痛恨工业文明对人们和谐 生存状态的摧毁。 ――――――――――――――――――――7 双城记-读书笔记 双城记 读书笔记《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由狄更斯在 47 岁时发表的作品, 是他迟暮之年的巅峰之作。早在创作《双城记》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对法国大革 命极为关注,反复研读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史》和其他学者的有关 著作。 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浓厚兴趣发端于对当时英国潜伏着的严重的社会危机的 担忧。1854 年底,他说: “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 这特别像法国在第一次革命爆发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由于千百种原因― ―如收成不好、贵族阶级的专横与无能把已经紧张的局面最后一次加紧、海外战 争的失利、国内偶发事件等等――变成那次从未见过的一场可怕的大火。 ”可见, 《双城记》这部历史小说的创作动机在于借古讽今,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为 借鉴,给英国统治阶级敲响警钟;同时,通过对革命恐怖的极端描写,也对心怀 愤懑、希图以暴力对抗暴政的人民群众提出警告,幻想为社会矛盾日益加深的英 国现状寻找一条出路。 从这个目的出发,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会矛盾, 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尖锐地指 出, 人民群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在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下, 人民群众迫于生计, 必然奋起反抗。这种反抗是正义的。小说还描绘了起义人民攻击巴士底狱等壮观 场景,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既反对残酷压 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对革命人民过于极端的暴力。但《双城记》备受争议,因为 在狄更斯笔下,失控阶段的革命演变成了巨大灾难,狄更斯批判革命人民盲目屠 杀, 在憎恨贵族社会对他们残酷压迫的同时, 自己也变成了一种畸形的社会阶层, 除了仇恨和报复,一无所有。 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 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 绝望之冬;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也正 直下地狱; 总之,那时和现代是这样相像,以至那时声名最远的某些作家对于他的 批评,说好说坏都固执的值用最高级的对比之词 时之圣者也,时之凶者也。此亦蒙昧世,此亦智慧世。此亦光明时节,此亦 黯淡时节。此亦笃信之年,此亦大惑之年。此亦多丽之阳春,此亦绝念之穷冬。 人或万物具备,人或一事无成。我辈其青云直上,我辈其黄泉永坠。当时有识之 士咸谓人间善恶或臻至极,亦必事有所本,势无可绾。但居之习之可也。 (二十 世纪初,佚名的中国翻译家译。 )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8 高老头-读书笔记 高老头 读书笔记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之一, 他是封建宗 法思想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战胜的历史悲剧的一个缩影。 小说主人 公高老头向读者展示了一份特别的父爱。他把女儿当作天使,乐于牺牲自己来满 足她们的种种奢望。为了女儿的体面,他歇了生意,只身搬进伏盖公寓;为了替 女儿还债,他当卖了金银器皿和亡妻的遗物,出让了养老金,弄得身无分文;最 后,仍然是为了给女儿弄钱,他竟想去“偷”去“抢”去代替人家服兵役,去“卖 命”“杀人放火” 、 。 对这样一个“慈父” ,巴尔扎克赞叹“他无异于一个基督教神圣的殉道者” 。 有人也曾赞赏他“表现了人类崇高的至性” 。其实,这都是把高老头的父爱抽象 化,神圣化了。事实上,高老头的父爱并不单纯,而带着阶级的复杂性,他的父 爱是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金钱法则的。从封建宗法伦理道德观出 发,他认为父女之爱天经地义, “父道”是家庭、社会的轴心;但他又怀着往上 爬的虚荣心,把对女儿的“爱”作为攀援名贵、抬高地位的手段,结果,原本高 尚的感情变得庸俗、猥琐。 高老头高老头的父爱的悲剧,既是个性发展必然结 果,也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一方面是由于他心理偏执的近乎疯狂的父爱,使他成 为父爱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又由于社会的发展,使他与社会行为准则脱节,从而 使他成为社会的牺牲品。在道德上,高老头并没有完全接受资产阶级一套,还拖 着一条“宗法道德的尾巴” 。从内容到形式,高老头的父爱都是基于这种宗法道 德观念,因受到资本主义金钱关系的无情冲击,而呈病态、畸形的。它是两种社 会交替时期的产物。他的父爱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金钱法则。因而 具有自我抹杀性,正如高老头自己所说: “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纵容她们把我 踩在脚下的。 ” 作者有意识把高老头的父爱夸张到“荒谬的程度”“任何东西都不足以破坏 , 这种感情” 。然而,这种“伟大的父爱”却为世道所不容,为女儿所抛弃。高老 头的父爱是巴尔扎克的理想家庭形式, 又借以批判了 “猥琐、 狭小、 浅薄的社会” , 高老头的父爱并不伟大,但从客观效果而言,他真实揭示了病态“父爱”产生、 发展和终结的社会原因,这一点倒是伟大的。 如果说,用尽全力去努力,只是为了给自己想保护的人满足他所想要的一切 那应该,就可以说是他放弃了自己而去为了别人的幸福而活着 他毫无保留的爱着自己所爱的人 一切的虚伪,纷扰,亦或是,一切 都变得无所谓 为什么爱到最后却是赤裸裸的金钱 最后的一滴泪还来不及流出 终于,自己的一切对她们而言还是无所谓 如果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中,什么都可以用尺度,天平来衡量的话 那应该,就可以放弃这个人,或者这个社会了 因为他有足够让你死心的理由。 一切的欲望都源于无休止的放纵 一切无休止的放纵都源于没有分寸的宠爱 一切没有分寸的宠爱下都裹着一颗自私而又愧疚的心……――――――――――――――――――――9 红与黑-读书笔记 红与黑 读书笔记《红与黑》这部小说的故事据悉是采自 1828 年 2 月 29 日《法院新闻》所登 载一个死刑案件。在拿破仑帝国时代,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 ,是有 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一说是轮盘上的红色与黑色) 。 《红与黑》是 19 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 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 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 广泛地展现了 “19 世纪初 30 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 强烈地抨击了 , 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 小说” 。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 于连的两次爱情 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 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 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 因此, 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 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 ,是报复心理的满足。 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 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 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 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 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 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 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 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 连那样的人来实现其宏愿。 《红与黑》在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匀称的艺术结构和白描手法的 运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汤达所以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则是因为 他在 《红与黑》 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 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 但司汤达与巴尔扎克不一样,他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 细致和逼真,作者常常是三言两语就把人物行动、周围环境交代过去,而对其内 心的活动则洋洋洒洒,不惜笔墨,爱情心理描写的更是丝丝入扣,动人心弦。作 者在于连得知德?雷纳尔夫人写揭发信到枪杀她这段情节上仅用了三页,而与玛 蒂尔德的爱情却花了上百页的篇幅细致描写。德?雷纳尔夫人堕入情网时的那种 喜悦、痛苦、忏悔而又不甘放弃幸福的复杂心理的展现,也是令人拍案叫绝。 ――――――――――――――――――――10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 悲惨世界 读书笔记在书中,出狱后的冉阿让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着他人的歧视。社会的不 公与排斥,一点点的磨灭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过向善的信心。是慈悲为怀的 主教伸出慷慨的,无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 让偷他的银器具,反而将那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并叮嘱道: “答应我一定要把 这些钱用到好的地方。把这些银器卖掉,用这些钱让自己过得好一些。 ” 我开始深深的感悟到,原来,在当时那个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竟然也有 这样的世外圣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宽大和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是他重新燃起 了冉阿让心中那快熄灭的希望之火,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所以说,冉 阿让的命运并不是永远都是那么的悲惨,悲惨的是那时候的整个世界观,就是因 为有了主教这样的人,整个世界才有了救世主,整个世界才有可能在水生火热之 中艰苦摸索前进。 在主教的感化下, 冉阿让开始变得乐于助人, 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 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这一切得转变使我既倍感欣慰。从囚犯到市长, 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无疑是人性的巨大转变。 面对着穷困潦倒, 世态炎凉, 将会产生两种人: 第一种是卑微低劣的人。 他们丑陋、自私、贪婪的本性再也无法隐藏。就如书中的德纳第,他为了钱财不 惜一切,一会声称是演员,一会儿又变成了画家,但他再高明也无论如何掩盖不 住他丑陋本性的事实。另一种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 拥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宽大、善良。正是那个慈悲为怀的 心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 其实,在当今社会也不乏有一些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 如一些凭借职权贪污受贿者;在重大赛事中为得到好成绩而服用兴奋剂者;还有 小到考试作弊的人…… 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 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 虚伪在事实面前只有被革灭。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愿我们身边多 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 愿他们像纯洁的天使般永远守护着人们心中那份慈悲为 怀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 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 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1.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 的胸怀。 2.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 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3.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4.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 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5.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6、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7.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11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 等待戈多 读书笔记《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 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 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①,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 概括再恰当不过。 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至极的戏剧, 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 之作。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 期。 某种程度上看, 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 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那么,回到《等待戈多》 ,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体现在哪 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 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当 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 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在这 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 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 空之纬, 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 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 是的, 我想说 《等 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 ,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 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和交 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有一些距离是本质上的距离,与时间与空间都无多 大关联。 当下,人们已不再追问“等待”谁,为何而“等待”之类形而上的问题,但这一点都不 影响“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个不会离开任何人的问题。因而, 《等待戈多》在 当下依然有着它的存在价值。 我们需要重新解读它, 因为解读它的同时也是在解读我们的生 活状态,这种解读在我看来依然十分的必须,因为它靠近一种本质。我甚至觉得,各家试图 找出“戈多”的真实身份是一件比“等待”本身更加荒诞的事情,所以我不很赞同许多研究 者的做法,但我并不需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工作,因为劳动本身是美的,是应当被尊重的。 我这样说并不能完全支撑我的观点, 如果说有一种 “等待” 是终极意义上的, 是出离时间的, 那么我却要在时间之内去解读它,去靠近它。我并未出离时间,这又让我觉到《等待戈多》 之所以成为荒诞派戏剧经典之作的厉害之处, 它让我的解读也变得荒诞。 它已经可以做到不 在一个时空之纬度里讨论“等待” ,比如说,相对贝克特写这部作品的时间和他当时所处的 空间来说, 我现在所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可以看作是另一个时间和另一个空间呢?我想是可 以的。如此,贝克特不仅将他对“等待”的理解写进了《等待戈多》 ,而且也将它贯穿在了 《等待戈多》的整个生命中去,这才是他真正厉害的地方。 至于上帝是死是活,至于“戈多”是否隐喻上帝,在我看来都只会阻碍我们靠近《等待 戈多》 ,靠近贝克特,靠近“戈多” ,也靠近“等待” 。我始终觉得贝克特在通过他的方式向 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 只是他将它荒诞化了, 只是他将这荒诞的感 觉拉长了也缩短了, 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 为得就是让人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 样子。若非如此,我们所能感觉到的“等待”永远是疲软无力的,我们所能看到的“等待” 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永远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更不可能引发我们去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就 是这样,他好像走在一条在旁人看来很远的路上,可他自己却乐此不疲。因为在靠近本质的 过程中是没有捷径可取的, 也因为只有他感觉得到他在靠近一些本质的东西, 这是旁人感觉 不到的(旁人更重视的是道路的远近,但他更看重的是本质的东西) 。 ――――――――――――――――――――12 浮士德-读书笔记 浮士德 读书笔记合上书, 起身, 站在窗前。 一直觉得有一种思绪缠绕在心。 我们的生命到底在追求什么? 我不知道。 以前总觉得读书、看书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儿。现在才发现,原来看书也很累,它触动我 们去思考,思考我们的人生,思考它的意义、它的价值以及我们的追求。 《浮土德》触动了我。 《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诗剧,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二 千余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纪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在传说中,浮士德是一个追求世俗享 受而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术士。歌德借用这一 ……快前进。正是他帮助浮士德走出书斋,投身于实际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 自身错误的同时摸索前进,魔鬼其实成为了浮士德在前进道路上不可分离的伴侣。 歌德的创作过程长达六十年。他从青年时代起即构思此诗,直到临死前不久才告完成。 可以说,这本身即是一种追求,对文学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这种追求,使歌德在 晚年仍不断地学习新事物, 探索新问题。 《浮士德》 而 正是这种追求所带来结果的最好验证, 可以说,是这种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几百年来的经久不衰。 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但首先我们需要明白, 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浮土德知道他追求的是自由与生存, 他在不 断争取, “当我看到在危险中有为的人群与自由土地上的自由的人民结邻时,我才会开口, 停一停吧,你真美丽。;歌德知道他所追求的是文学领域中更高的造诣,所以他不断地学习 ” 吸收,积极从事文学创作。有了追求,人生才变得充实丰富,生命才有意义。而我们呢?我 们明白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吗?追逐情?追求名利?追求享受?但这有很多都是过眼云烟呀。 有的人追求了一生所谓的名呀得呀友呀, 最后得到了什么呢?又充实了生命吗?有的人一生 都在追逐金钱,最后在钱堆里他幸福吗?我并不是在否定这种追求,只是我觉得,是的,我 们都在追求幸福,那我们是否应该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信念呢? 我想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红军战士、共产党员。他们追求的是全中国人 民的解放事业,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是这种追求支持着他们排除万难,不怕牺牲,始终 胸怀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换来了四万万中国人民的新生。 我想到了 雷锋、 焦裕禄、孔繁森、 蒋筑英, 他们追求的是无私。 是这种追求支持着他们始终心存他人, 就算最终付出的是自己的生命。 当然,你一定会遇到困难、荆棘,追求的路不会永远开满鲜花。 “在前进的路上会碰到 困苦和幸 ……――――――――――――――――――――13 白鹿原-白鹿原 白鹿原 白鹿原一部好的小说,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离奇动人,也不仅仅在于语言的华丽,也不仅仅在 于对历史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好的小说应当是以上因素的集合。它能让人爱不释手,一 气和呵成地读下来。陈忠实的《白鹿原》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鲜明,个性独特,一开篇便牢牢地抓住了人的精神。围绕着主人公白 嘉轩,展开了一幅近代传统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故事,纯朴的人生观所展现出的关中风情画 卷。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人物:白嘉轩的父母、他的长工、品德不端的大财主鹿子霖、医术高 超重义守信的乡医冷先生,以及他们的子女。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家庭斗争、政治斗争,清末 统治者及军阀混战时期各路军阀对农民的统治,以及国民党、共-产-党内战时期农民的艰难 生活等等让人回味无穷。 让人心神宁静的纯朴的民风、 稳定的生活也是葬送在了那些革命的 斗争中。 白嘉轩是一位中国传统农民的代表。他热爱劳动,他最能体验劳动的乐趣。在劳动时, 他浑身的骨节都在咯咯作响。 他雇的长工鹿三, 似乎是无产阶级所认为的那种剥削压迫关系, 而在故事中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却是那么融洽。竟胜似一家人一样,绝对的尊重,绝对的平 等,最后竟成了生死之交。白嘉轩的家风非常严谨。他父亲也是一个正统的农民,对白嘉轩 管教非常严格。白嘉轩在家境日渐败落的情况下,就是靠着坚定的信念,靠着自己的艰辛劳 动,一步步地将家境扭转过来。白喜轩对后代的管教也同样是非常严厉。然而,人们在面对 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免不了要被本性中恶的一面所屈服。他的大儿子白孝义在父亲的言传 身教下,子承父位,原打算要接过父亲的族长位置。这时,邪-恶的代表鹿子霖便利用美色 勾引孝义,以败坏白家的名声。孝义被一个色相十足不守贞节的坏女人田小娥所迷惑。白嘉 轩为了严正家风,亲自主持家法,在全族人面前对孝义进行惩罚。从此,孝义堕落了下来。 鹿子霖乘机把白孝义的家产给侵吞。最后孝义被-逼沿街乞讨,险些饿死街头。似乎是邪-恶 占了上风.然而在紧急关头,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孝义本性中的善的一面又电光火石般出现。 他戒掉了大烟,从头干起,最后竟成了一县之长。白嘉轩也有失败之处。他的小女儿白灵从小就比较娇惯,最后被共-产-党所吸引,为共 -产-党闹革命。拿砖头将正在作报告的国民党教育部长的鼻子砸扁。可以说是一个坚定的布 尔什维克。而当她既将从西安投奔革命圣地延安时,却被共-产-党怀疑为特务,被活埋。多 么可悲的下常这虽对白嘉轩打击很大, 但最后他却成了革命烈士的家属。 在随后的无产阶级 革命运动中还是起到了保护伞的作用。 故事中的人物似乎不信神,他们所信奉的是祖宗,信奉的是公理。他们所生活的白鹿原 虽说有白和鹿两姓,但他们有共同的祠堂,共同的祖宗。他们共同举行对祖宗的祭祀活动。 这两姓可说是矛盾的统一体。 鹿姓的代表人物鹿子霖便是一个反面代表。 &鹿子霖父亲在世 时,对儿子的恶行便放纵、指使。这就决定了鹿子霖的邪-恶本性。但鹿子霖并不是坏得十 恶不赦,他只是干些吃、喝、嫖、赌勾当。比起土匪还要善得多。他利用职权霸占了黑娃的 妻子小娥,又唆使小娥勾引白孝义。故事的结局体现了因果报应的道理。他的儿子不听他的 管教,不与新娶的媳妇同房,参加共-产-党后给家里带来无穷灾难。最后,他受这个共-产党儿子的连累被拉上刑场陪同枪毙的死刑犯。被吓成精神病,冻死在野外。――――――――――――――――――――14 茶馆-读书笔记 茶馆 读书笔记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有一 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 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 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炫 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 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一为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 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渐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而是的境遇 更是深深影响着他。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 系。 同样,老舍的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 段,干警、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 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 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 评审这部巨作。其二,尽管茶馆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 起着核心作用。一、王利发(茶馆掌柜)二、松二爷(胆儿小,人却不怀)三、常四爷(正义之士、 十分爱国、体格健康)松二爷、常四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 茶观众,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还真不容易。听听!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 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 谈话使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啊!发人深思。其三,子承父业。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 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卫起来,客人的思想呢?!简直是幻包 装不换内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铁嘴养一儿子,现竟“升级”为大师。刘麻子那说媒拉 线行当竟让他儿子“发扬光大”变为“花花联合公司”(专给洋人、官员提供女招待与吉普 女郎)。而吴祥子这老式特务到了儿子这辈儿竟改个名儿叫世袭特务。人哪!为何总在这方面 “遵规守矩”呢? 老舍,无论您想传达予后人什么,至少《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不能 评说它的优劣,在如此剧你面前,我只有说声: “谢谢!谢谢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宝贵的财富。 ” 中学时语文课学习老舍的《茶馆》选段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能有机会亲眼看 一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出, 更不会想到实现这个愿望竟然还是在国外。 帕萨迪纳市的交 通让我们耽误了一点第一幕的开头, 实在有些可惜, 但是我们很快就被话剧强大的感染力深 深折服。去之前稍微复习了一下《茶馆》的剧本,看起来不会太吃力。 不知老舍先生是不 是第一个想到用茶馆这样的地方作为一个舞台来反映一个社会的风貌和冲突的, 我看过其他 一些小话剧也有类似的构思。 而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又跨越了五十年的时光, 它所反映的已 经不仅仅是社会的点和面,而是加入了纵深的时间轴,那是一个立体的时代的变迁。从第一 幕的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到第二幕二十年后的民-国,再到第三幕又三十年后的抗战胜利 之后, 茶馆里的人随着时间老去, 茶馆里发生的事情虽然有着各个时代鲜明的特征却又与前 后丝丝相扣;情节无论是情理之中还是意料之外,故事无论是让人会心一笑还是扼腕叹息, 都恰到好处的折射着一个时代的风貌。――――――――――――――――――――15 长生殿-读书笔记 长生殿 读书笔记众所周知,杨玉环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可能“美女”这个 称号为她们带来了很多一般人没有得到的利益, 其中包括得到男人的宠爱。 但我觉得作为古 代的美女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最终都会烙得一个“红颜祸水”的罪名。不管是昭君还是貂蝉 都没有逃不掉这样的命运。而这位以胖为美的杨贵妃,是最简单的美人、最幸福的美人,也 是最令人感慨的美人。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阳 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 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 妃。婚后,两人的生活甜美幸福。杨玉环还为李瑁生下两个儿子。 唐玄宗看上杨玉环时,她已经嫁给寿王李瑁差不多快五年了。唐朝时宫廷里“胡 风”盛行,老子抢儿子的媳妇,好像也不算稀罕事, “爱情面前人人平等” ,所以也没有卫道 士哭闹着向皇上谏劝什么“人伦之理” 。但这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为了给天下人一个交 代, 唐玄宗还是做了一些台面上的工作。 譬如先是打着孝顺的旗号, 下诏令她出家做女道士, 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赐道号“太真” ,让杨玉环搬出寿王府,住太真宫。这 样做是为了避人耳目,方便他们偷情。好不容易熬过五年,玄宗先是很正经地尽了一把“父 亲之责” ,为寿王李瑁娶韦昭训的女儿为妃,紧接着就迫不及待地将杨氏迎回宫里,并正式 册封为贵妃。 在我们现代人的眼里她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是不被认可的,一个本很有作为的明 君, 却看上了自己的儿媳妇, 并占为己有, 完全不顾天下人的眼光。 从此帝王沉迷于女人香, 不仅荒废了朝政,还引起了安史之乱。虽没有断送一个朝代,但直接导致了唐朝的衰落。所 以人们都咒骂杨玉环,是第二个苏妲姬,祸国殃民,从此“红颜祸水”也成了帝王逃避责任 的最好借口。 而作为一个女人, 她要的仅仅是一份纯净的爱情。 没有掺杂任何权利与金钱的爱情。 唐太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是纯洁的,是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他们从“公媳关系”走到了“携手 夫妻” ,当中背负了千万吨重的道德谴责;从盛世恩爱到乱世“共患难” ,期间挂上了贵妃的 虚名也烙下了“祸水”的罪名;从华清池泡温泉碾转至马嵬坡生死离别。这里的种种都见证 了他们之间的爱情。 我想说的是:人们赞美爱情,沉溺于爱情并不因为它给人们什么社会功利,而是感 动于那种超凡脱俗的美感。比如人们之所以歌颂弄玉和萧史、韩凭夫妇、梁祝等人,并不因 为他们给别人带来了多大的社会功利, 而是因为他们缠绵徘侧、 顽艳凄丽的挚爱深情给人们 的感情世界以人性的熨贴;而受蜀人歌颂的李冰父子,通西域的张赛,造纸术、印刷术的发 明者蔡伦、毕升等人,却也并不见他们在爱情婚姻上有什么特别感人之处。因此,爱情评价 和社会功利评价是两回事。 所以, 不能因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及杨姓外戚和以他们为代表的上层的奢靡、 丑陋 的生活,就否定他们之间的真情。――――――――――――――――――――16 创业史-读书笔记 创业史 读书笔记说不清楚为什么,最近读书颇杂,这几天又读了柳青名著《创业史》 ,受益不校 小说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 描写了两代人的创业历史: 小说第一部是描写梁三老汉的一 生,旧社会给地主耕地,苦苦打熬养活一家三口,一辈子的梦想就是拥有自己的土地,能够 住上三间瓦房。但是这个梦一直都没有实现。儿子梁生宝长大后终于碰上了新中国成立,农 民斗倒了地主富农,分得了自己的土地,梁生宝也实现了老人的愿望。并且组织贫雇农成立 了互助组和灯塔社,当上了社主任。 读过《创业史》后我深受鼓舞,伟大的著作会跳过时代的束缚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就是其中之一。这部书中的两点对我震动最大,我想细致的讲讲。 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大无畏精神。 梁生宝组建了互助组, 富农和一些党员都在看笑话, 他们不相信一个老贫农捡来的儿子 会办成这样的大事。梁生宝没有被困难吓倒,也没有去找这些富农借贷,甚至最后这些富农 出组他都没有阻挡。他走了另外一条路,他组织这些贫雇农一起去终南山割竹子,虽然出了 一点意外,一个人的脚被扎伤了,但是他们依然按期完成任务,挣了一大笔钱,最后办好了 互助组,退组的人又都回来了。我们工作中、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就是当我们去干 一件事的时候,旁边总是有很多人说长道短,更有一些人在看我们的笑话,他们希望我们干 不成,希望我们失败、倒霉,最后的结果是不如他们。 其实,读完《创业史》我们就会受到启发:为什么不学学梁生宝呢?生活中、工作中我 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要买房钱不够,职务提升后担心自己干不好等等。在各种各 样的困难面前正确的态度是迎难而上,不要指靠任何人,所有问题都要自己去想办法解决。 干事的时候也不要太在意别人的嘲笑, 当然还要像梁生宝一样时刻警惕别人恶意的破坏。 任 何成功都得来不易, 都是在小心谨慎和刻苦自励中完成的。 当然, 还要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 梁生宝就是把生命都交给了集体,交给了事业后才什么事都向前冲,无所畏惧,最终终于用 事实说服了观望者和破坏者,给了大家一个交代。 二、胸怀宽大,态度诚恳的去处理人际关系。 我身边有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性格鲜明,爱憎都表现在脸上,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的 朋友圈子很狭窄, 因此他们获取的资源和信息都有限, 这些东西都把他们囿于一个狭小的圈 子里无法长大。其实,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可以学学梁生宝。 梁生宝给人的印象是实在,这个印象使得很多人相信他,愿意跟着他干。他对人的态度 一是不发生正面冲突,二是不排斥有性格缺陷的人,三是敢用一般人眼中的“坏人” 。第一 条我们经过锻炼可以达到;第二条就有点难度,因为这样的人相处起来或者用起来很费劲、 很操心;最难的就是第三条,梁生宝把国民党炮兵队长白占魁吸收入组后组员、群众、家人 一片反对声,而且白占魁还在组里犯了一点错误,但是梁生宝没有舍弃他,依然帮助他,直 到把他也变成先进分子。 可惜, 《创业史》还有两部没有完成,柳青就去世了。不过,我觉得《创业史》就像维 拉斯的雕塑一样完美,虽然她是残缺的,但是给我们大脑中的印象却是完美的。 感谢《创业史》 ,感谢柳青,永远怀念他。――――――――――――――――――――17 红楼梦-读书笔记 红楼梦 读书笔记纵观人类情恋的演变史,大体可分为史前情感史,古代情感史和现代情感史三个阶段。 如果文学史正是人类情感史的一种反映再现,那么《红楼梦》一书在时代中的位置就更加清 晰了。 宛若一座拱桥, 她正好横跨在古代情感史的终结和现代情感史的开端之上。 由此看来, 《红楼梦》 一书和我们这个时代的距离也更加鲜明。 作品呈现的古典画卷如此全面逼真地保 存着过去时代的影响,使我们得以从中品位出古代人和现代人在情感领域巨大而微妙的异 同。我们悲喜交加地看到,人类情感史和理性史一样是在向前进化着,尽管进化的轨迹是如 此沉重而迟缓,一步一个脚印,前仆后继,包括血和生命的代价,转眼间焦头烂额,各奔东 西。 现代人仍能从灰飞烟灭中感受到强烈的力与美, 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 这种共鸣的 感情中正夹杂着水中望月、 雾里看花的疏远与隔膜。 这个时代一多半的男人择偶时会选择薛 宝钗,至于癫狂情痴的怡红公子,失去他显赫的门第,他在一多半女人的眼里简直就是一文 不值。现代人的眼泪肯定越来越少,比过去至少少一条黄河的水份。不知道这意味着情感的 荒芜干旱还是精神上的愉悦幸福。人们在情感上变得聪明多变,也更加蒙昧狡猾。他们经常 处于言不由衷、情感与理智相悖离的状态,胸怀理想但并不听从理想的召唤。他们有七情六 欲,但往往跟情感背道而驰。如果说古典情感时代个人情爱的悲剧来自家族和社会,几无可 调,但毕竟是在前进着。作品力所能及地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为古典情感史划下了一个 丰富多彩的句号。 珠泪滚滚冲跨了红楼,雕梁画栋堆满了石头,昔日的富贵温柔埋进了荒野冢。幸亏 木石前盟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设想宝、黛一旦结合接踵而来的男耕女织、柴米油盐的家庭 生活对出弹得破的宝哥哥和林妹妹而言, 不啻于另一场崭新的噩梦, 至于金玉良缘则不过是 张有名无实的过期银票。貌合神离、行尸走肉般的夫妻,请保留此标记生活,不是陷入了另 一种苦难方式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烟般的风-花雪月一去不复返了。 理想和现实的双重毁 灭、精神和肉体都无法取得胜利。恋爱变成病根,女人成了婆姨,男人成了女婿,大观园内 一群贵族男女成了世人叹为观止的情爱玩偶。 然而,现代人并不见得会比古人轻松到那里去,相反,他们保存精神之爱的难度更 大,阻力不仅来自社会,更主要来自人心本身,它蕴藏的愚蠢和激-情似乎仍然大有潜力。 斩断了旧问题,繁杂的新问题又在涌现,时代的问号就像一只此起彼伏的九头怪。 人类是万物之灵长,但有时结解决一个难题,却要耗费数千年之久。从《红楼梦》 一书到当代文学, 这近三百年的时间也许离集体解疑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还差很远, 人们 仍在迷茫,情感的艰难状态仍然是一个悬念。 《红楼梦》是那个时代一位具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所能写出的最好的文 学巨著。我们在磋叹惋惜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个仍在发光的思想,正在离我们这个 时代渐行渐远,早从书中不可弥补的疑难断层开始,它已经在做这种反向运动。――――――――――――――――――――18 红与黑-读书笔记 红与黑 读书笔记走进我校恬静的图书馆,脚步下意识地停留在世界名著一栏前,一本红色的“书脊”映 入我的眼脸,情不自禁的拿出这本书,轻轻地抚摸, 《红与黑》三个字豁然在封面的中央, 脑子里一下闪现出于连的影子,这个在中外文学长廊人物画像的“向社会宣战的不幸儿” , 怎样与红色和黑色两种颜色联系在一起呢?也许是书的题目吸引了我, 还是什么原因, 我只 借了这本书便匆匆离开,只想一口气读完,好明白为什么,然而读书是一件“谋心”的事, 急是不可取的,归根结底,是要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安顿,心智得到开启,精神得到寄托,情 操得到陶冶。这本书我读了三遍大约用了一个月,才体会到一点味道,品得对不对味,我自 己一点感受而已。 我首先了解名著的背景,这样有助于我更透彻地理解原著的深刻内涵。 《红与黑》起初 的标题为《于连》 ,1830年定名为《红与黑》 ,并有副标题“1830年纪事” 。称之为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作, 是因为它最早体现了这一流派的基本特征。 小说直接吸取现实题 材,反映现实斗争。1827年的《法院公报》上登载一个27岁的青年家庭教师枪杀了自 己的女主人的案例,启发了司汤达,但小说的故事已与生活中的案件有了很大的不同,作者 用他长期以来对复辟王朝时期生活的观察,联系当时的实际,注入他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使 《红与黑》成为一部反映复辟与反复辟斗争的形象历史。作品中的“红”代表了充满英雄业 绩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特别是拿破仑皇帝; “黑”代表了教会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还有 的认为“红”与“黑” ,代表着军装与道袍,宝剑与十字架,军人的荣耀与僧侣的黑暗,也 有人认为,红是德?瑞那夫人的鲜血,黑是玛特尔的丧服;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点红点, 而轮盘则象征人生的游戏等。 我认为红色还可以象征于连的追求人生意义, 而黑色就代表社 会中形形色色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却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义的生存状态吧! 《红与黑》出版至今已有 2XX 年左右的历史,探其历久不衰的缘故:大概为成功地 塑造了于连?索黑尔这个极富时代色彩,又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吧。由主人公的经历, 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时代画卷, 触及到当时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 于连生性聪颖、 高傲、热情、坚毅,但又自私、多疑。在僧侣贵族当政、门阀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因出生 平民而备受歧视。 这种受压迫的地位使他滋长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同时受启蒙思想和拿破 仑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反抗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才智建立功勋,飞黄腾达, 但现实夭折了。 于连为了博取大家的赏识,明知毫无价值,却还把拉丁文的《圣经》背得滚瓜烂熟, 作为踏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 他那惊人的背诵能力让他跨进了维立叶尔市长家, 当起家庭教 师来。在那段时期,他与德.瑞那夫人发生了暧昧关系,大部分是为了反抗和报复贵族阶级 对他的凌辱。但是,纸醉金迷、利欲熏心的上流社会也腐蚀了于连的灵魂,助长了他向上爬 的欲望和野心。 于连进入阴森恐怖的神学院后,亲眼目睹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丑恶内幕,居然得到 院长的表睐和宠幸。 神学院的生活进一步扭曲了于连的性格, 强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虚伪 的作风。 于连给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后虽然还不时流露出平民阶级的思想意识, 但在受到侯 爵重用,征服玛特尔小姐后,于连的“平民阶级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复辟王朝的忠实走 卒。正当于连一步步走向他所向往的“光明”时,因枪击德?瑞那夫人而彻底断送了自己的 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19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 聊斋志异 读书笔记在看此《聊斋》的时候,我常琢磨我们家阿花(我养的母猫)如果有一天也显了神通, 豁然变成淑女,对我百般婀娜,对月骚雅,共赴阳台之下,爽成琴瑟之欢,嗯,我也享受享 受野村高士的快乐。或许阿花本就出自龙宫呢,袖揣十颗夜明珠,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摇 曳春风无限绿,不剪床前几烛红。待我出远门时,有阿花望穿秋水,蹙断远山,呵,那我就 算是折寿个几十年也心满意足了。当然,聊斋里说得更棒,那是把古文玩儿得很精到了的作 品了。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转(zhzǎi)词,至少以后耍贫嘴的时候也可以略作铿锵了。 从此书的注释中我总结《聊斋》中的典故多来自《论语》 《尚书》 《易经》 《礼记》 《诗经》《左传》《世说新语》以及唐诗宋词,据我的朋友说这些都是当时知识分子们必看 的书籍,现在看很高明,在当时都是很普通的东西,就像现在人写文章多引时事、近代史、 革命史、西方人物传记等等做典故是一样的。确实,不过《聊斋》里用典很活,一句话里可 能用两三个典故,有些典故还是反其意而用之。那个“异史氏曰”里有几段儿是长篇赋体,有 些是放在故事正文里的某判词某檄文里了,通篇对仗,句句有典,往往一篇儿这样的文章, 其注解就有四五页,看起来倒是不累,而且是很兴奋的,有说风的,有说雨的,有说同性恋 的,有说悍妇的, 大多是从已有的典故里抽取某一个因素来进行发挥的。 还有活用《诗经》, 把《诗经》中的两首诗中的话给揉成一句来形成雅谑,这个都足可见蒲松龄的文学功底已不 止于背书抄书,亦有评书在内耳。多加咀嚼,真可绕梁三日。 我只记住了部分典故,因为这书很容易看,语言干净,状浮于形,不用太多的动脑 筋绕弯子则故事的美妙奇巧毕现,所以看得很快,比看《圣经》要容易得多,看快了,我就 不会刻意的去记什么具体的典故了,有些故事看完了就过去了,文章大概的轮廓、动作心里 有些数了,也就过去了。所以我觉得以后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得再看几遍,学四书五经,看 《聊斋》比看原文要轻松一些。我前几天心血来潮去书店找到一本儿《诗经通诂》,清朝人 写的,就特想买,后来仔细翻了翻,就作罢了,我终归还不是搞八股文的料。如果在古代, 我这样的恐怕连个童生都算不上了吧。古人只要考科举的都看四书五经,都读那几本儿书, 这样也就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语言,如此确实很方便交流;而且那文化是深厚的,系 统的,他们的交流也自然档次比较高了。如果放在现在,每个人都在读不同的书,同行之间 都难得共同语言,再像《聊斋》那样用典,恐怕就知音杳杳了。也就因此,现在扒故纸堆的, 不如关注近现代时事的,或许也不如看日本漫画玩儿电子游戏的,也不如搞中共党史的,也 不如看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的了。文化如此,其文也必如此,不能怪现代文人不够文,唯土壤 支离难得茂树矣。 从《聊斋》注解中还可以看出蒲松龄多写山东的事情,他家乡的事情居多,然后是 安徽、江苏、河南、直隶、四川、广东、浙江、江西等地的事情,而且他文章中提到的人物 有一部分是当时有名气的人,载入光绪版的《山东通志》了的,不是进士就是举人,这大概 能够看出当时他的交游范围。 在提到某地风物时, 时间地点言之凿凿, 确实是有记史的风范。 嗯,以后如果组织一个“聊斋游”,去看看那些村儿那些庙,到江南找找“五通”,去青州访访 “雹神”,一定会很有趣味性。――――――――――――――――――――20 牡丹亭-读书笔记 牡丹亭 读书笔记《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 ,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 、 四梦。是晚明戏曲家汤显祖的四大剧作之一,也是他最脍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 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 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 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 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 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 并求柳生三天之间 挖坟开棺。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 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 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 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 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 从小就被灌输封建礼教知书达理的思想。 但残酷 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 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 而认为这就是一首恋爱诗, 是一首撩动了无数少女 春心的诗歌。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这 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 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虽然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有许多不符, 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 作者也 便是通过“大家闺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闺秀的行为而来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读完作品, 我不得不被杜丽娘的勇敢, 坚持与真情所感动。 一首 “墙内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是他们最初的邂逅。而后花 园一梦之后,丽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现实中,杜丽娘与柳梦梅至始至终 压根就没见过面,更别谈什么真爱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丽娘伤春而逝呢,难道就真的是那 一个梦吗?不,不是的。梦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剧的产生,但梦境紧紧是促成悲剧的一个道 具,而不是主要原因。试想在如今 21 世纪的我们有谁会因一个虚幻的春梦而相思死去呢? 如今一见钟情的几率都小的可以忽略,更别转载自百分网 ,请保留此 标记谈什么为梦怀春而死了。 而在杜丽娘那个年代, 在那个真情被压制, 人性被束缚的年代, 这或许不过就是一个再也寻常不过的事情罢了。 在古代,女子必须三从四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经常就躲在自己的闺房中绣花 练琴作画。在出嫁之前见到的男人估计也就他父亲,兄弟,再有也就是家丁了。那么偶然间 突然见到一个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而后风度翩翩的男子, 有几个能不一见倾心的。 而严酷的 教条根本不允许这种私订终身的事情发生。但往往物极必发,越加以束缚,就越能激发人性 去挑战。就说今天,男女平等,见到异性的机会多了,社会也开明了,很多人都能在寻寻觅 觅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幸福快乐的生活。又怎会有那么多抛弃家庭而私奔的悲剧呢。 所以说到底,就是封建礼教无情的压抑了人性,造就了无数悲剧的产生。 ――――――――――――――――――――21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儒林外史 读书笔记初识《儒林外史》 是在看京剧《范进中举》之后。看完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 却没有领略导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开《儒林外史》浏览了整个故事之后。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 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 非常简单的故事, 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 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 苦考了三十四年终于出头, 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 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 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 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 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 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 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 来。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 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一旦中举 后,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 “ 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胡 屠户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还有那些乡绅, 都在第一时间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 正是他们为政府传播科举 毒推波助澜。跳出范进的故事,作者详细描写了临死伸着两指头,唯恐两个灯芯废油的严监 生和强抢人猪,用云片糕当药讹诈船家的严贡生兄弟俩作为代表。 综上所述的人物,无一不受科举的毒害。事实上不只这些人。还有举着科举饭碗的 名士们, 还有科场屡屡落败的如看西湖风景都要挤出几句经典的马二先生之类的人。 还有佛 门弟子,一听胡屠户为女婿范进母亲做法师,屁滚尿流地马上安排起来。甚至是贾宝玉最最 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鲁小姐受其父影响只认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马首是瞻,自己终日练 习八股,后来因为丈夫对科举毫无兴趣,终日长叹。书中充斥着讽刺味,辛辣尖刻,这与作 者生活背景很有联系。 作者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败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几次三番找他 参加科举,他都不应。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每根下都有一个臭虫,一个蚊子,就是“八 股臭文”之意。因为贫困无法取暖,他常邀请朋友绕成行走还“歌吟啸呼,相与应和” ,并 称其为“暖足” 。这样的背景下,无怪乎书中描写如此地耐人寻味了。 如今时代不同了, 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 也没有了书中迂腐 的现象。但是,我们常常看见家中老人为了让下下代的认凌晨排队报课外班,诸多考生因为 中考高考日以继夜读书, 有些考上的扔书庆贺, 有些考不上的跳楼自杀。 没有人为了什么 “秀 才”“举人”磕头撞板,却有人为“硕士”“博士”不择手段。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 、 、 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儒林次史”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22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 读书笔记身为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正可谓是一部经典之作。它以东汉末年为时代背景,当时 官宦弄权,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而后以魏、蜀、吴三国为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 天时,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占据地利;刘备仁德广布,占据人和。三分天下,成鼎立之势。 在百年战争中,谋士斗智,波澜壮阔,悲壮惨烈,景象万千。 在这部巨著中,作者塑造了上百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刘备的仁德;曹操的奸诈;孙 权的聪颖;董卓的残暴;诸葛亮的智慧超群;周瑜的气量狭小;吕布的反复无常;刘表的无 能;关羽、张飞、赵云、许诸、典韦、张辽、孙策、甘宁……的勇猛,以及许许多多流星般 划过历史天幕的谋臣武将,无不栩栩如生。 在这三方中我最偏爱蜀国一方,因为曹操阴险奸诈,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吴国孙 权又太自私,只为自己着想,惟有刘备仁德广布。而在蜀国一方的人物中,我喜欢的并不是 刘备,因为他心太软,也不喜欢关羽,因为他太意气用事,该斩不斩,华容道放走曹操最终 铸成大错。更不喜欢张飞,因为他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该想的不想。我最喜欢的是常山赵 子龙,他英勇可比张飞,又像关羽那样遇事镇定冷静,他千里寻明君,对刘备那可是忠心不 二。自古城相会之后,便死心塌地的跟随刘备打天下。他单骑救主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当阳 县与刘备失散,他寻来幼主,在曹军重重包围中,怀揣后主,杀退重围,砍倒大旗面面,夺 槊三条,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名。也赛过关羽那过五关斩六将。虽说刘备虎将众多,但最终 三国还是归了晋,不免有些遗憾。 《三国演义》给我的印象就是“精彩” ,故事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人物血肉丰 满,在战争的描写那更是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久远的中国,慷慨激昂,人才辈出的大时代,义盖云天的刘备,耍弄权术的曹操,预谋 天机的诸葛亮,还有大叹时不我予的周瑜……即使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令人悠然神往。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该书将天下奇才诸葛亮,一 枭雄曹操,勇者张飞 、许褚,庸主献帝、刘禅等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无不各极其态。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关羽,他的忠、义、勇、气,很令我感动。 关羽,字云长,河北解良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人称“美髯公” 。书中描写为: 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可谓气宇 轩昂、威风凛凛。关羽文武双全:他读过很多书,知春秋,明大义;他武功盖世,斩大将颜 良、文丑,三战吕布不下……。 关羽的忠,惊天地,泣鬼神。 “身在曹营心在汉”流芳千古。书中记载: “曹操素爱 云长武艺人才,欲得以为已用,所以待之甚厚。 ”虽如此,仍未能关羽之心。后有人叹曰: “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 ” 关羽的义,惊天动地。 “华容道,捉放曹”众所周知。关羽为了报答曹操款待之恩和 放行之情,不惜违背军令状,以身家性命当代价,在华容道捉放曹。当初若不是如此,可能 就不会有后来的晋朝了。 关羽的勇,惊世骇俗。 “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闻名遐迩。关羽为见刘备, 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一路拼杀,所到之处,无人可敌,无人可挡; “单刀赴会” ,只身入 敌深境,无人敢言,无人敢害。 关羽的气,惊心动魄。 “刮骨疗伤”时的非凡气概,万代传颂。书载: “华佗用刀刮 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者,皆面失色。关公饮酒食肉,全无痛苦之色。 ”虽然华佗医术高 超,但能忍受这种痛楚而不显形于面的,实属罕见。 ――――――――――――――――――――23 水浒传-读书笔记 水浒传 读书笔记《水浒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著名白话长篇小说。是在《宣和遗事》及 民间口头传说、话本、杂剧中有关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创作加工,连缀而成。全书以现实主义 手法集中并多角度反映了封建社会一次农民革命从产生、 发展到失败的整个过程。 其中逼上 梁山和反抗官军两部分最为精彩。 作品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刻画。 小说成 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仅一百单八将中, 就有三十多人具有鲜明性格,而林冲、李逞、鲁智深、宋江、武松等最为鲜明。另外,此书 故事曲折动人,语言生动有力,其情节紧张,环环紧扣,如三打祝家庄、大破曾头市、三败 高俅等战斗场面,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之为“宇宙内五大文章”之一;金圣叹称之为“六 大才子书”之一。为后世英雄传奇小说楷模,续书有《后水讲传》《荡寇志》等。 、 在宋哲宗时,东京开封府有一浮浪破落子弟高俅,不务正业,被父亲告发成罪犯, 遇赦回东京, 因踢得一脚好气球,受端王赏识。端王即位称徽宗,高俅被封为殿帅府太尉, 此后依杖权势。祸国殃民。高俅上任即挟隙报复,逼得教头王进携母弃家、投奔延安府老种 经略相公。王进路过史家村感恩收九纹龙史进为徒,传授半年武艺,王进母子辞行。少华山 有三条好汉,因去华阴县借粮;与史家村冲突。史进生擒陈达、朱武、杨春。义气相,史进 义释陈达并与三人成为知友,一次不慎被告发,官府派兵围困史家村,史进杀人、烧庄,暂 避少华.史进往关西寻师父王进,至渭州结识提辖鲁达,又遇师父李忠。鲁达仗义教金老父 女,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鲁达亡命于代州雁门县,巧遇金老,暂住赵员外七宝村,为安身 避难鲁达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法名智深。鲁智深不守清规,醉打山门,真长老命他往东京 大相国寺去做职事憎。智深路过桃花村,醉打小霸王,行至瓦官寺,又与史进除掉匪人生铁 佛崔道成及飞天药叉邱小乙。 智深至大相国寺, 清长老见其凶悍, 便令其看守酸枣门外菜园。 在菜园,他力伏众泼皮,倒拔垂杨柳,艺惊豹子头,与林冲结为兄弟.高衙内为夺林冲之妻, 求其干爹高俅设计陷害。林冲误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其妻又被高衙内逼死。林冲在充军 途中,被两公差百般折磨,至野猪林又奉高俅之意要下毒手,幸鲁智深赶来救护。林冲至沧 州后,高俅又派人来追杀,林冲忍无可忍,火烧草料场杀死陆虞候,被逼上梁山。 梁山大头目王论,心胸狭窄,见林冲远胜自己就故意刁难,令他在三日内杀人做“投名 状” ,遂截住丢官的杨志拼杀。王伦别有心意,出面劝止,收下林冲,并劝杨志.杨志不愿入 伙,至东京贫困卖刀,杀泼皮牛二,充军大名府。梁中书见杨志武艺高强,提拔他为提辖, 并护送给丈人蔡京的生辰纲。山东郓城县有一好汉叫托塔天王晁盖,他与吴用、公孙胜、阮 氏三雄等人,在黄泥冈,智取生辰纲。不料,消息走漏,白胜被捕,情况危急,幸赖有及时 雨宋江冒死送信,朱全、雷横等捕头仗义放行才脱虎口。晁盖等人至梁山入伙,又遭王论刁 难,林冲火并王伦,立晁盖为大头领, 重整山寨。 晁盖等人感念宋江之恩, 派刘唐持金下书, 被宋江侍妾阎婆惜发现威逼一,宋江杀惜,至沧州柴进处避难,结识武松。――――――――――――――――――――24 桃花扇-读书笔记 桃花扇 读书笔记《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也是悲壮的史诗。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它的主题的 两个层面是如此浑然融为一体――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 爱情的命运和文化的命运在此 剧中就像血泪融合在一起了。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与民族的生死存亡如同两串缨络, 以一白纱宫扇为结,难分难解;爱情的忠贞和民族的大义就像扇上的桃花,是血,亦是画, 纠缠出幻灭的悲剧命运。 明王朝三百年基业,于旦夕之间倾颓覆灭,留下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典 型的如吴梅村: “草间偷活”的悲慨,亦以墓碑上“诗人”二作结。即使剧中的男主人公侯 方域,亦被-迫参加河北乡试,虽然高中副榜后并未出仕,但是留人诟病,为当时义士所不 齿。 《桃花扇》传奇是在清廷的高压政治环境下为汉人宣泄家国巨变中的悲凉和幻灭所作, 相信没有人在读完或者看完这一传奇后会只为侯李的爱情悲剧所感, 最浓重的情绪当依然寄 托在剧终时道士撕扇时的棒喝: “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于是侯李的分 入南北中修道,再不是奇变突出,而是命运使然,不得不如此。 全剧最引人之处当数《沉江》和最后《入道》两出了,分别是国家的幻灭和爱情的 幻灭。 《沉江》标志着腐朽的南明小朝廷最后的覆灭结局,也写尽了忠臣义士的悲壮。史 可法本是在南京陷落前死守扬州, 城破后被多铎所杀, 但是孔尚任改成是在听闻福王等已经 弃城逃亡,正是“气撇下俺断篷船,丢下俺无家犬;叫天呼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 ” 于是投江而死。 虽然没有史实所述那样慷慨激昂, 但是观从联系到剧中多多处所表现的南明 小朝廷的君昏臣佞, 只会油然在国破家亡的沉痛中兴起幻灭之感, 皆因作都透过舞台上的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