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是否老板有职业倦怠吗

您的位置: &
我国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浅析
优质期刊推荐(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4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3积分
1人评价27页
0人评价80页
0人评价44页
0人评价27页
0人评价8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下载:3积分公务员职业倦怠现象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公务员职业倦怠现象分析
&&公务员职业倦怠现象分析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警惕公务员的职业倦怠
&&张枫逸(公务员)&&被称为“国考”的公务员考试,受欢迎程度不言而喻,但在不少公务员眼中,这个岗位无异于“围城”。河南商报记者分别对普通民众和基层公务员做了调查,超六成受访民众羡慕公务员,六成受访公务员称有过辞职念头,但最终无一人辞职。(详见昨日《河南商报》A09版)&&对于这份调查结果,许多网友不屑一顾。在他们看来,公务员工作很清闲,每天一杯茶水、一张报纸,轻轻松松就能拿高工资。这样的美差挤破头都抢不来,哪里会主动放弃?然而,子非鱼,安知鱼之苦。国考热和辞职说,不过是围城效应的两个方面,二者并不矛盾。六成公务员想过辞职,非但不是无病呻吟,反倒是值得警惕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那些在工作中持续出现的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症状。职业倦怠在各个行业或多或少都存在,公务员更是易发群体。面对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周而复始的重复劳动,公务员就如同设定好程序的机器,机械运转,缺乏激情。同时,晋升渠道狭窄带来的“天花板效应”,以及或明或暗的潜规则作祟,使得一些公务员自觉提拔无望,对工作缺乏兴趣。&&去年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郑建君博士主持的一项调查显示,79.89%的基层公务员存有轻度工作倦怠现象,6.40%的基层公务员表现出重度工作倦怠。&&尽管倦怠,考虑到稳定、待遇、家庭等因素,绝大多数公务员还是选择留下来。但在无一人辞职的表象下,六成想过辞职的公务员还是要每天面对内心的煎熬,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时间一长,一些人也就成了王朔笔下的“橡皮人”——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感和荣誉感。&&高尔基说过,工作是一种乐趣时,生活就是一种享受;工作是一种义务时,生活则是一种苦役。公务员的职业倦怠,不仅让自己陷入苦役,政府部门形象和百姓切身利益也会受到影响。政府部门办事效率、服务水平,直接取决于广大公职人员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如果公务员上班浑浑噩噩、心不在焉,焉能指望其热情接待群众,积极办实事、解难题?&&六成公务员想过辞职是一个危险信号,亟待有关部门进行干预。首先,加强人员交流和岗位轮换,创新工作方式和服务内容,防止长期从事相同工作带来的厌烦情绪。其次,完善公开遴选制度,遏制选人用人不正之风,从而打破晋升天花板,让基层公务员有奔头。&&同时,积极探索对公务员的心理援助。英国每年都有风险评估,评估公务员的心理状态。我们的各级各部门也应加强人文关怀,多开展针对职业倦怠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全国数字报联盟
----更多媒体----
南国都市报
现代生活报
小龙人学习报
申江服务导报
学生英文报
人才市场报
每日经济新闻
国际金融报
上海证券报
上海环境报
三湘都市报
河南日报农村版
华西都市报
金融投资报
四川政协报
精品健康导刊
连云港日报
安徽日报农村版
安徽法制报
今日生活报  摘要:职业倦怠对于公务员自身的身心健康、政府行政效能的高效实现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不良影响。本文从组织因素、制度因素"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我国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浅析
  摘要:职业倦怠对于公务员自身的身心健康、政府行政效能的高效实现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不良影响。本文从组织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四个方面进行公务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从组织制度、社会环境以及公务员自身等角度提出改善路径。 中国论文网 /3/view-6145849.htm  关键词:公务员 职业倦怠 心理压力 社会环境   一、“公务员热”与公务员职业倦怠怪象   近十年来持续高温的“公务员热”让人们对这个意味着权力、威望、稳定收入以及可靠的社会保障的“金饭碗”群体格外关注,体制外的人都在尽自己最大努力往体制内部挤,而体制内部的公职人员却是有苦说不出的感觉。2010年《半月谈》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曾一时成为笑谈;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在2004年12月和2008年4月两次发布的《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均显示,公务员群体职业倦怠比例较其他职业相比名列前茅,甚至在 2004 年还高居榜首;据“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显示,国家公务员有54.88%的人出现工作倦怠;“中国工作敬业度”调查显示公务员的敬业度在全国各行业最低,50% 的公务员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70% 的公务员缺乏应有的工作激情。体制外的“公务员热”与体制内的公务员职业倦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职业倦怠一词最早由Freudenberger(1974)提出,他认为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和资源过度要求,从而导致人感到情绪枯竭、精疲力尽时,职业倦怠便产生了。公务员职业倦怠是公务员处于长时间工作压力下产生的一种关于情感、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衰竭状态,是公务员个体与工作之间的不协调关系,是公务员个体不能正确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它需要公务员自身和政府组织的共同努力才能消减、规避。   二、公务员职业倦怠成因   1.传统科层制的影响。从组织层面出发,受传统科层制的影响,政府组织内部有着极为明确的权威等级,在组织的各个层级上都有各类规章制度或管理规则管束着公务员个体的行为。普通的基层公务员在工作中长期从事同质性工作,完成组织下达的各项任务,承担了过量且无创新性的工作。公务员感觉不到创新的成就感,于是便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在工作中消极地适应。同时由于权威只能由上级领导控制和利用,普通公务员对所需资源没有足够的控制,且被等级森严的科层制压迫,难免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2.公务员制度的不完善。在公务员制度方面,我国现行公务员的录用选拔、薪酬福利、考核奖罚等相关制度,或多或少还存在不完善、不规范的情况或者正处于改革的进程中,导致公务员不能很好地规范其行为,因此,制度规范的需求和现实中的缺失也可能导致公务员个体产生倦怠。以晋升为例,公务员职业的发展只能靠提升,而金字塔式的科层制政府组织结构升迁职位有限,不少公务员只能长期停留在基层职位,在科员、办事员这样的台阶上走完职业生涯。同时,根据帕金森定律,在科层制组织中,上级领导更愿意选择提拔能力不如自己的人担任自己的助手,那么综合素质和能力都非常出色的人得不到善用,也找不到其他出路,其后果便是导致公务员职业倦怠,公务员自身对未来失去信心,在体制内混日子。此外,公务员权责不匹配也是公务员出现职业懈怠的原因之一。一方面,公务员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力,另一方面,当由于公务员自身导致的公权力行使出现偏差或错误时,责任往往不能明确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务员对自身公职责任性的正确认识。   3.社会的过度期待与社会转型期的要求。社会因素方面,社会公众对公务员的期望值过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公众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掌握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意识、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也逐渐增强,因此,社会公众对公务员的期望大大提高。公众在公共领域享受到优质服务的同时,期望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服务者的公务员能够在社会公共事务上有所作为。同时,公务员还受到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为避免公务员责、权、利失衡,近年来兴起的“微博问政”类的问责制也在很大程度上监督和揭发了公务员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现象。但同时,公务员的个人生活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在工作时间之外公务员的私生活被公众关注,公众“仇官”、“仇富”的心理给公务员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因此,问责制在约束公务员言行的同时,也增加了公务员的心理压力,若不及时发现调整,极易导致职业倦怠。   4.公务员自身因素的影响。“人是理性、情感和智能的统一体。”首先,如果公务员个体的决策行为没能得到实现,在协商中没有获得任何权力,那么个体将会采取消极的态度,如“沉默”、“遵从”或与工作“保持距离”。这种工作状态会令公务员个体怀疑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不再关心工作的贡献,持续下去便会对工作产生倦怠情绪。其次,公务员大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认可的需求,因此,社会认可的否定性信息会给个体造成紧张和焦虑。而现实环境中特别是网络平台上,公众对公务员队伍的工作并不满意,此时,否定性信息对于勤恳工作的公务员来说是对他们工作的否定,也是对其职业道德的否定,从而在情感方面得不到社会支持,产生职业倦怠。最后,工作量和薪酬的不公平以及评价和升迁的不公平使公务员产生消极情绪,带来情感衰竭。基层公务员工作过量却得不到与之劳动付出成正比的薪酬,与周围的同事或者上司价值观不一致的情况屡见不鲜,使公务员感到对工作毫无热情,因此消极冷漠对待,形成恶性循环。   三、公务员职业倦怠改善路径   公务员是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的主要承担者,其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政府绩效、影响到政府的执行力水平,公务员群体如果出现职业倦怠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它不仅会直接影响公务员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影响其工作表现,政府行政效能得不到高效实现,直接影响公共服务水平。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改善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   1.完善公务员奖励和晋升机制。目前我国还处在需要健全科层制的阶段。科层制虽然有它的弊端,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任何组织制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地完善组织制度,才能探索出有益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预防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上,政府目前亟须完善的是公务员的晋升制度和奖励机制,保证相对公平和可控性。第一,规范晋升机制,设置科学绩效考核机制。规范晋升机制,阳光晋升,公平提拔,用可操作性的考核机制将公务员从繁琐的人际关系事务中解放出来。设置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内外部监督,使公务员可以有序的竞争有限职位。第二,完善奖励机制,实现“以人为本”。健全完善公务员奖励机制是减少或者避免公务员职业倦怠现象的一条重要路径。在“以人为本”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指导下,充分考虑公务员不同职业阶段的不同需求,科学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方法,做到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竞争奖励以及晋升奖励等多种奖励相结合,从而有效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避免职业倦怠。
  2.社会环境的有力支持。社会需要给予公务员队伍特别是基层公务员队伍一个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建立对公务员群体的合理期望。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公务员群体应该是一个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科学创新的群体。因此,一旦公务员的某些行为不能满足公众的心理预期,加上媒体舆论特别是网络上的一些不正确引导,这些行为就会被放大,从而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这给公务员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逐渐产生职业倦怠。因此,社会公众应正确认识公务员这一职业,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理解、支持的社会氛围,建立对公务员的合理期望。社会公众如果能对公务员群体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苛求,公务员群体便能缓减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此外,健康的社会舆论导向也是公务员群体健康成长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创造一个有利于公务员成长的舆论环境。   3.公务员自身的努力。首先,公务员自身应建立合理职业生涯规划和预期,充分认识自我以及自己所处的职业环境,明确自己的职业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在此基础上客观地把握职业发展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合理建构职业生涯发展蓝图,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目标,避免不恰当的职业倦怠情绪。其次,加强业务学习,提升职业能力和心理保健能力。公务员是国家行政事务的直接管理者,应该认识到自身职务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服务意识和学习意识。积极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以缓减因知识技能更新加快而带来的工作压力。同时,学习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适和自我疏导,管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有效预防职业倦怠。第三,公务员需要通过努力增强社会支持。公务员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性质、责任,明确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从“官本位”的传统狭隘思想真正转变为坚持 “民本位”的服务意识,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自己所能,真正满足人民的利益诉求,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与理解,公务员才能有归属感和成就感,才能增强其自我价值感。   综上所述,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和良好精神状态的职业公务员队伍是国家和政府提高政府效能、建设和谐社会、应对国际挑战的迫切需要。而现实生活中公务员面临的各项压力而引发的公务员职业倦怠,不仅直接影响到公务员及其家人的健康与幸福,更直接影响到了政府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政府、社会、公务员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有效预防和消减公务员职业倦怠,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其工作生活质量,为服务型政府和有效政府奠定稳定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567-572   [2]张鹏,孙国光.公务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干预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   [3]韩艳萍,张媛.公务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干预对策[J].前沿,2011(23)   [4]缪国书,许慧慧.公务员职业倦怠现象探析――基于双因素理论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2(5)   [5]周矩.公务员职业倦怠与压力管理[J].探索,2007(3)   [6]耿祥建,曹润林.三维度理论视阈下我国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干预[J].党政干部学刊,2009(4)   [7]魏楠.我国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原因探析[J].南方论刊,2011(10)   [8]林秀明.论公务员的职业自我概念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商业文化,2012(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务员 倦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