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在列宁新时期农业发展方向曾经对农业进行过哪些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农 是近年来被持续关注的热点.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会议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农 是近年来被持续关注的热点.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会议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全会突出强调.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材料二 随着英国毛纺业的发展和“价格革命 的影响.羊毛价格大幅度上涨.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英国资本主义化的贵族强行圈占了大量土地.结果大批农民被赶出了土地.--美国代表着另外一种变更模式.随着工业革命的进步.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1892年内燃拖拉机在美国首先研究成功--1930年上升到93万台.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与此同时.大规模农场经营占据农业生产形式的主导地位.--到1930年农场上升到629.5万个.平均每个农场经营面积增加到953亩.这些大规模农场耕作方式先进.单位面积农产品的收获量高.其农产品价格比经营小块土地面积的自耕农便宜.于是.那些继续耕种小块土地的农民不得不卖掉已经难以为继生存的那一小块土地.到现代大机器工业部门去谋生路.近代中国的农民离村发生在农村封建经济关系十分强大的背景下.农村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形式是小农经营.地主土地所有制及封建地租剥削广泛存在.封建高利贷关系十分盛行.广大无地.少地的小农阶层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在旧式封建经济关系网中.再也无法生存下去了.进城谋生成了他们维持小农经济的必要补充. 回答: (1)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曾出现过哪些土地制度? (2)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标志是什么? (3)苏俄在列宁时期曾经对农业进行过哪些改革?对苏俄分别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4)材料二对我国解决“三农 问题有哪些启示?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面为同学们推荐部分热门搜索同步练习册答案,要查找更多练习册答案请点击访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农”是近年来被持续关注的热点。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会议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全会突出强调,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材料二& 随着英国毛纺业的发展和“价格革命”的影响,羊毛价格大幅度上涨,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英国资本主义化的贵族强行圈占了大量土地,结果大批农民被赶出了土地。……美国代表着另外一种变更模式,随着工业革命的进步,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1892年内燃拖拉机在美国首先研究成功……1930年上升到93万台,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与此同时,大规模农场经营占据农业生产形式的主导地位,……到1930年农场上升到629.5万个,平均每个农场经营面积增加到953亩。这些大规模农场耕作方式先进,单位面积农产品的收获量高,其农产品价格比经营小块土地面积的自耕农便宜。于是,那些继续耕种小块土地的农民不得不卖掉已经难以为继生存的那一小块土地,到现代大机器工业部门去谋生路。近代中国的农民离村发生在农村封建经济关系十分强大的背景下,农村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形式是小农经营,地主土地所有制及封建地租剥削广泛存在,封建高利贷关系十分盛行,广大无地、少地的小农阶层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在旧式封建经济关系网中,再也无法生存下去了,进城谋生成了他们维持小农经济的必要补充。 回答: (1)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曾出现过哪些土地制度? (2)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标志是什么? (3)苏俄在列宁时期曾经对农业进行过哪些改革?对苏俄分别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4)材料二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三农”是近年来被持续关注的热点。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会议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全会突出强调,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材料二& 随着英国毛纺业的发展和“价格革命”的影响,羊毛价格大幅度上涨,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英国资本主义化的贵族强行圈占了大量土地,结果大批农民被赶出了土地。……美国代表着另外一种变更模式,随着工业革命的进步,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1892年内燃拖拉机在美国首先研究成功……1930年上升到93万台,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与此同时,大规模农场经营占据农业生产形式的主导地位,……到1930年农场上升到629.5万个,平均每个农场经营面积增加到953亩。这些大规模农场耕作方式先进,单位面积农产品的收获量高,其农产品价格比经营小块土地面积的自耕农便宜。于是,那些继续耕种小块土地的农民不得不卖掉已经难以为继生存的那一小块土地,到现代大机器工业部门去谋生路。近代中国的农民离村发生在农村封建经济关系十分强大的背景下,农村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形式是小农经营,地主土地所有制及封建地租剥削广泛存在,封建高利贷关系十分盛行,广大无地、少地的小农阶层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在旧式封建经济关系网中,再也无法生存下去了,进城谋生成了他们维持小农经济的必要补充。回答:(1)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曾出现过哪些土地制度?(3分)(2)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标志是什么?(2分)(3)苏俄在列宁时期曾经对农业进行过哪些改革?对苏俄分别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4)材料二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哪些启示?(2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内藤湖南,1909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比较材料一中两位作者观点的异同。 材料二  明清时期,证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即在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 ——据罗肇前《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前夕,江南的原始工业化程度(指这一时期已出现了工业革命的某些有利因素)绝不亚于英国,而双方都以轻工业为主。彼此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重工业自16世纪开始便迅速发展,在工业上所占的比重也日渐增加,但这种现象没有在江南出现。其主要原因是重工业需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而轻工业对能源和材料的需求相对较小,对劳动力的依赖却相当高,因此劳动力充足、能源和材料缺乏的江南很自然地便偏重轻工业的发展,注重技巧而不注重机器。    
——据粱柏力《被误解的中国》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有利于中国工业革命爆发的因素。说明中国最终未能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材料三  五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十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中英南京条约》 (3)概括材料三的条文要点,并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革命史观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社会总体状况。 材料四  中国走向现代化必须打破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稳定,但旧制度的改变和旧秩序的解体,必引发剧烈的政治运动并带来长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得这个国家很难一下子找到新的稳定中心,任何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没有安定的环境都是很难进行的。长期以来中国人太多的精力与资源放在了“打倒”与“推翻”的运动中,认定只要解决体制问题,就能迅速带来中国的现代化。但问题是“打倒”与“推翻”只能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至于怎样经营却不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进行研究与思考。 ——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延误”讨论(中新网) (4)提炼材料四中关于中国现代化延误的观点。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人类创造文明财冨的重大特征之一是它的共享性。通过交流和传播,一个民 族、国家或地区的发明创造往往成为各族人民、乃至人类共享的财富。另一个特征是,从全球范围来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地区永远是施惠者;同样,也不会有一个地区永远处于受 惠者地位。……16〜18世纪,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而中国却未走向世界。然而文明的交流 却仍以它的自身惯性和自己的规则持续地进行着。材料二& ;1868年的14年,日本出版有关炮术、用兵、筑城(军事工程)方面的译 著达2 6 2部。但也并非只研究军事,学习西方文明的范围逐渐扩大到了物理、化学、天文、地 理、数学等自然科学。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洋学家开始涉足向来被视为禁区的社会科学和政治思想领域。;1872年,中国政府被迫签订76项不平等条约,而西方则从中国攫取了 22项重大特权……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以上材料均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 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 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 是现代彳匕的过程。(1)&&& 概括材料一中马克垚的主要观点。(分)以近代中国为例,阐释“文明的交流却仍以它 的自身惯性和自己的规则持续地进行着”的含义。(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主动学习西方文明的背景。(分)(3)&&& 根据材料三,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世界文明发展与交流的认识。(9分)&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和平始终是我们心中一个不灭的梦想,只有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努力创造出一个和平的环境,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进步。青少年应当成为和平的使者,关爱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最近某市举办“二战及战后和平与战争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展览一:中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牵制的日军,最高时达到94%以上。从1942年4月起,中国先后为盟国提供了10多个机场。中国给苏联提供了4.5亿美元的农、矿产品;给美国提供7.4785亿美元的桐油、锡矿和钨矿等;给英国提供1.148亿多英镑的农、矿产品。中国还派出远征军,直接参加了缅印对日作战。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罗斯福展览二:我们不屈不绕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决不能够再扰乱世界的和平……以防止侵略并消除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的战争原因,都是必要的。——雅尔塔会议公报展览三:争取世界和平的努力以下是展览图片节选:展览四:展望未来,关注和平 图一 1986年中国发行的国际和平年纪念邮票&&&&&图二 联合国总部大厦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3分)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雅尔塔会议的主要精神。(3分)3.作为解说员,请你参照图片向参观者叙述人类争取渴望和平的行动。要求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100个。(6分)4.时代进人21世纪,人类的和平事业面临新的挑战。尽管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当前制约战争的因素也不断增强, 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汇成了时代潮流。作为解说员,请简要说明当前制约战争的因素有哪些?(6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中央编译局-理论研究-基本理论研究:《列宁在苏俄农村建设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 设为首页 |
列宁在苏俄农村建设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作者:许 蓉&&&&&&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6期
网络编辑:闻笛
发布时间:
摘要:列宁在领导苏俄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结论,而是结合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俄国特色的农村发展之路。其中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以维护农民利益作为苏俄农村建设的根本原则;二是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作为苏俄农村发展的政治保障;三是以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推动苏俄农村发展的基本动力。
关键词:列宁;农村建设;创新
  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诚如原苏联学者高里科夫所言:“列宁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不仅表面上懂得,即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而且掌握了马克思的方法,即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当时俄国的具体历史情况。”① 众所周知,苏维埃俄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多数且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列宁执政后一直重视解决农民、农村问题。在探索苏俄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列宁结合农村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创新。
  一、以维护农民利益作为苏俄农村建设的根本原则
  1.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把俄国农民、农村问题提高到一个崭新的理论高度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农民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也一再强调工农联盟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受生活和斗争的西欧具体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只是把无产阶级看作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和主要依靠的力量,对农民更多看到的是他们身上潜在的分散、被动、落后、保守甚至是反动的一面,并不认为农民是革命的动力,他们在革命中只能处于同盟军和后备军的地位,只能充当革命的配角。对此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48年—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等著作中多有论及。而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对农民的革命性作出了较为充分的估计和认识。早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他就把农民阶级当作是革命的阶级,是革命成功的重要力量。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怎样对待和解决农民、农村问题又一次历史地摆在列宁面前。这时,列宁日益清醒地认识到,在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要想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农村问题。
  从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开始,在列宁的倡导下苏维埃政府实行了维护大多数农民意志的土地政策,即颁布了《土地法令》,而这项法令在代表大会上通过时并不顺利。这是因为当时有人叫嚷,把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革命纲领是俄国小资产阶级政党———社会革命党提出的,不符合工人阶级政党集体使用土地的理念。针对此,列宁指出,我们不愿违背大多数农民的意志,对我们来说,大多数人的意志永远是必须执行的,违背这种意志就等于叛变革命。
  他还强调,农民是苏维埃俄国的决定因素,这是谁也不怀疑的。可见,列宁执政后一直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农民问题看作是俄共(布)的主要任务来高度重视,并始终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宗旨来科学解决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切问题。诚如他所言:“我们如果不在农村中建立起真正无产阶级的支柱,只靠工人阶级在城市中的胜利,只是把一切工厂收归无产阶级国家所有,是不能创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的。”② 还强调:“应该从农民方面开始。谁若不明白这一点,谁若认为把农民提到第一位就等于‘放弃’或者类似放弃无产阶级专政,那他简直是不动脑筋,只会空谈。”③ 在这里,列宁不仅把农民阶级看作是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依靠力量,而且还把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从而把俄国的农民、农村问题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理论高度。这无疑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
  2.创造性地提出用新经济政策来维护农民利益的思想,从而有效的解决了农民经济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相结合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农村问题的思想更多是从西欧农民阶级的状况入手进行分析和归纳的,对于如何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解决农民、农村问题,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的实践,所以也不可能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而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依据苏俄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了维护农民利益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从而促进了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有效结合。但是这一重要思想在形成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这主要表现在,列宁在十月革命初期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在农村严格限制小农经济的发展,以防止其中资本主义成分的扩张和渗透。在这里,按照列宁的意思是,实行纯粹的计划经济,并不是消灭农民的需求,也不是完全地满足农民的需求,而是在社会公平的原则下有计划地解决农民的经济利益需求,以此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避免小农经济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从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得到更快的发展。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像列宁设想的那样。过分限制小农经济发展的结果,使得小农经济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都遭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并且经济上政策的失误也逐渐引起了政治上农民的暴动。在这种现实面前,列宁认识到在经济水平非常落后的农村里限制小农经济的发展是完全行不通的,因此,决定采用新经济政策来维护农民利益,进而解决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相结合的问题。新经济政策通过实行粮食税、发展商业和自由贸易等措施赋予了农民对劳动成果即农副产品自由支配的权利,把农民放到社会主义市场中去,让农民享有支配属于自己那部分产品的充分自由。列宁用新经济政策的方法使小农经济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相结合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发展和贡献,为社会主义国家解决农村经济问题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历史典范。
  3.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合作化观点,系统阐述了通过合作社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解决俄国农村问题时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如何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并引导他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在探索和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列宁改变了十月革命前对合作社的思想认识,创造性地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化思想运用于俄国农村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他晚年口授的《论合作社》一文中总结以往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实践经验后,提出了完整的关于通过合作社引导农民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首先,提出了合作社是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好形式。在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合作社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种有利形式,它使我们“发现了私人利益即私人买卖的利益与国家对这种利益的检查监督相结合的合适程度。”④ 合作社最终实现了农民私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最佳结合。其次,论证了苏维埃制度下的合作社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一致性。
  晚年列宁提出在工人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和主要生产资料的前提下,合作社往往是同社会主义完全一致的。“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了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⑤ 再次,阐述了建立和发展合作社的条件。在发展农业合作社的过程中,列宁强调最多的一点原则是始终维护农民阶级的利益,不能采用暴力、强制等手段来强迫农民入社。他认为,必须用自愿、互利的形式来吸引农民入社。具体来说,就是给农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让农民主动感觉到合作社的好处以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样做不仅能加快改造个体小农经济的步伐,而且也能顺利在农村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二、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作为苏俄农村发展的政治保障
  1.突破马克思主义传统,提出苏俄农村政权建设的新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巴黎公社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从而给无产阶级在掌握国家政权后如何进行政权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列宁从中吸取了一些正确的方法,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成功执政后,对如何建立和巩固苏俄的无产阶级政权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其中最引人注目得是,他开创了在复杂多变的农村环境中如何建立和巩固基层政权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第一,考察了苏俄农村的现实情
  况,提出建立农民代表苏维埃作为无产阶级国家在农村的基层政权组织。列宁认为,农民代表苏维埃与工人代表苏维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由农民掌握全部地方政权来推动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第二,根据不断变化的苏俄农村经济、政治形势改变农
  村政权组织形式。1918年夏天,列宁顺应农村革命形势开始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潮流,提出建立贫苦农民委员会,它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团结贫农和中农开展反抗富农的斗争。
  到这年秋天,随着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列宁适时地提出把贫苦农民委员会改组为正式的农村苏维埃组织。这时它的主要任务又变成:既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和贯彻相应的农村政策,又要大力采取措施消除地方官僚主义弊病。
  在苏俄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列宁从基层政权建设的独特角度提出的许多新认识和新观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理论,这对于落后的农民国家如何建立和巩固基层政权组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拓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民主的重要理论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实现民主化、制度化一直是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重要政治原则。为此,他们也提出了许多观点,如赋予人民群众真正的民主权利、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国家的各项民主制度等内容。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民主理论的基础上,将这一理论与苏维埃俄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对其进行了理论拓展。从民主理论的广度来看,列宁在关注工人群众获得民主权利的同时,也重点提出了要赋予及保障贫苦农民的民主权利。他论及较多的主要有农民的参与管理国家的权利、选举权、罢免权、集会自由权、出版自由权和申诉自己要求的权利等。从民主理论的深度来看,列宁在当时不仅敏锐地发现了国家机关中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并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而且洞察到了偏远的农村政权机关中同样也存在这种恶习。这时,他一方面主张应大力加强对农村苏维埃机关的民主监督,其中包括吸收工农群众参加农村苏维埃机关工作、严惩违反苏维埃法律的地方官僚分子以及加强农村党支部和特殊工会的建设等观点;另一方面还提出要重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其中包括用法令规范农村的政治生活、农村有自由实行法规的权利、用制度规范和保障农民上访等观点。这样,列宁从民主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使我们意识到了农村民主建设对农村社会主义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列宁关于苏俄农村民主发展的思想中也有一些空想的成分,比如,鉴于当时一些干部已经染上官僚主义弊病,列宁认为可以选拔有能力的农民担任领导职务。但实际上这一措施很难具有操作性。
  虽然列宁的一些思想观点在当时还不是很成熟、很完善,但是从他大胆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这一点上来说,就足以体现其理论创新的精神。
  三、以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推动苏俄农村发展的基本动力
  1.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改造小农意识的思想,全面分析了在苏俄农村开展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措施
  对于如何改造小农意识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也曾有过一些重要论述。他们认为,对于从事小生产经济活动的农民来说,无论在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个性心理等方面都存在有落后的小农意识。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在团结农民群众的同时,要防止小农意识对工人运动的消极影响,要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农民的头脑。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也深刻地意识到了改造小农意识对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为此,他倡导必须在农村开展一场文化革命。接着列宁还从文化革命的可能性来分析,当时苏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水平的提高、先进的制度保障等都为农村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能的发展空间和余地。
  在如何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上,列宁的眼光并没有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改造小农意识的一般设想上,而是在分析了其重要性后详细提出了苏俄农村的文化政策,比如从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的教育、城市文化上的帮助、借助报纸电影的宣传等多个角度来开展对落后农民的文化教育。可以说,列宁提出的这些措施更加符合苏俄农村的实际文化需求,从中也显示出他浓厚的理论造诣。
  2.重点区分了在农村和在城市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
  虽然在列宁的著作中也曾对城市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过许多论述,但是相比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而言,他更多强调得是这项工作在农村进行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如果我们将列宁关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关于城市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等同起来,那就违背了他的意愿。他关于前者理论的科学之处,不仅在于认识到了同一项工作在不同地区都应坚持的共同原则(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更在于他鲜明地对比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城市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之处。这就是:第一,使农村宣传员明确自己的双重身份与任务。一方面他们是代表苏维埃国家政权的指导员;另一方面又是代表布尔什维克党的宣传员。第二,指明了由于农村宣传员面对的是一个带有妥协性、动摇性的阶级,因此在教育方式上必须运用实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进行宣传,这也是解决农民自发资本主义倾向和国家社会主义目标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
  3.勾画出以农村文化建设为重心带动苏俄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纵观列宁探索苏俄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过程,不难发现,他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经济文化落后的苏俄要想走向社会主义必须以农村建设为突破口。而如何搞好农村建设对于列宁和俄共(布)来说又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工作。在没有前人实际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列宁大胆地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结合农村的实践,创建了以农村文化建设为重心带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战略蓝图,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了新的升华。
  农村作为苏维埃俄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基层单位,它本身肯定也同整体社会发展一样,分为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几个基本方面。虽然和农村的经济、政治发展相比较,文化推动力所能发挥的作用有时具有潜在性、隐形性等特点,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忽视它。因为先进的农村文化氛围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反之,落后的文化氛围将动摇农民群众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阻碍社会主义事业在农村的前进。正是在此意义上,列宁晚年把“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⑥ 作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完成的两个划时代任务之一。并且强调指出了文化发展对于农村其它方面发展所日渐形成的强大推动力:以在农民中开展文化工作来实现合作化的经济目的;以提高农民的知政、参政、议政能力来对抗国家和基层政权机关中的官僚主义恶习;以发展农村教育来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愚昧、粗野等遗产作斗争。
  在列宁的设想中,文化所发挥出的推动力可以串联起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基本要素,使之形成一个相得益彰的完整发展体系,从而尽快实现苏俄农村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目标。他的这一构想对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发展农村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列宁对俄共(布)处理农村问题的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从不同层面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解决农村问题的一般规律。这些思想是针对俄国农村实际提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⑦ 可以说,列宁关于苏俄农村建设的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新时代,也成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农村建设问题的重要思想来源。
  注 释:
  ① [苏]高里科夫:《列宁是怎样写作的》,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5页。
  ② 《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5页。
  ③ 《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7页。
  ④⑤⑥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
  362、365、367页。
  ⑦ 《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4页。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相关文章:
请输入要检索的文章标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中国现实问题研究
国外理论动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列宁时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