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极群落中性理论理论上应具备哪些主要特征

生态学问答题每日一练()
时间:来源:考试资料网
1.问答题 (1)群落发育的初期:这一时期,群落已有雏型,建群种已有良好的发育,但未达到成熟期。种类组成不稳定,每个物种的个体数量变......2.问答题 由于能量在每一个营养级上都有多方面的损失,造成能量顺营养级依次向上传递时呈梯级般地递减。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林德曼发现营养......3.问答题 (1)它是一个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已达平衡的稳定系统;(2)它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恒定;(......4.问答题 ①森林凋落物分解太慢,归还森林的大部分养分长时期不能参与流通,养分循环和森林生产力就会下降。未分解的凋落物长期积累在森林......5.问答题
⑥循环稳定性
⑦轨道稳定性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服务,助您不断前行!
京ICP证号&&
京网文[3号&&
Copyright (C) 2017 Baidu您现在的位置:>>>201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冲刺考试题
201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冲刺考试题
导读:根据201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考试大纲,广州成考网的小编精心为成考的考生汇总了&&201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冲刺考试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成考的考生。
1、生物群落是(B)。
  A.生物偶然的组合 B.生物有规律的组合 C.生物随意的组合 D.生物杂乱无章的组合
  2、生物群落是(B)。
  A.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C.由许多植物组成的群体 D.由许多动物组成的群体
  3、确立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C)。
  A.植物的种类 B.植物的高度 C.植物的作用 D.植物的功能
  4、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A.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
  B.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一定的分布和特征C.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 D.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
  5、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A)。
  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 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
  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 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
  6、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C)。
  A.优势种 B.建群种 C.特有种 D.亚优种
  7、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
  A.光照强度减弱 B.空气湿度增加 C.土壤湿度增加 D.气温增加
  8、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A)。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B.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
  C.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 D.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
  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
  A.苔原 B.荒漠 C.落叶阔叶林 D.常绿阔叶林
  10、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B)。
  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 B.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于世界面积最大
  C.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 D.高位芽达90%以上
  11、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论述正确的是(A)。
  A.镶嵌体中斑点通常小于复合体中的斑点 B.复合体中斑点间植物,紧密接触,相互影响很大
  C.镶嵌体中斑点间植物互不影响 D.镶嵌体中每个小群落各代表不同群落的特征
  12、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
  A.是不同群落片段的镶嵌分布格局 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C.每一个镶嵌体仅包括一种小群落疯狂学习网 D.镶嵌体中小群落与整个大群落垂直结构差异很大
  13、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B)。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 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14、采用植物区系作为群落分类原则的是(B)。
  A.英美学派 B.法瑞学派 C.前苏联 D.中国
  15、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
  A.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通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C.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D.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
  1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
  A.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 B.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
  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D.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
  17、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 B.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
  C.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 D.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
  18、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B.n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
  C.高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
  19、按拉恩基尔的生活型分类,下列植物中属于一年生的是(D)。
  A.莲藕 B.芦苇 C.马铃薯 D.玉米
  20、下列生活型谱中,符合苔原群落的生活型谱是(D)。
  群落类型 高位芽植物 地上芽植物 地面芽植物 地下芽植物 一年生植物
  A.9552121 B.152120 C.3382062 D.
  21、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B)。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北方针叶林 D.热带雨林
  22、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 (B)。
  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 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C.演替越来越慢 D.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23、符合群落发育盛期的特征是(C)。
  A.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 B.群落内环境已变得不利远物种生存 C.群落结构一定型 D.种类数量不稳定
  24、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
  A.信息少 B.稳定型高 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 D.食物(链)简单
  25、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D)。
  A.生态环境 B.群落外貌和结构 C.群落种类组成 D.群落动态
  26、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B)。
  A.优势种 B.特征种 C.建群种 D.偶见种
  27、属于地带性顶级的群落是(D)。
  A.沼泽 B.水生群落 C.盐碱群落 D.荒漠群落
  28、不符合非地带性顶极的论述是(C)。
  A.可出现在多种大气候下 B.可分布于多个地带性群落中
  C.只受局部环境制约,大气候对其毫无影响 D.具有大气候的烙印
  29、从裸盐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
  A.次生演替 B.快速演替 C.内因性演替 D.外因性演替
  30、关于异龄林的正确说法是(D)。
  A.一般阳性树林多形成异龄林 B.异龄林指树木年龄相差在一个龄级以下的林分
  C.人工林大多数情况下是异龄林 D.冷杉等较耐荫树种的林分多数情况下是异龄林
  3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
  A.土壤 B.地形 C.气候 D.生物
  32、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B)。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 D.旱生演替
  33、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
  A.一个气候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 B.一个气候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
  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D.顶极群落是一个独立不连续单位
  34、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
  A.生态学原则 B.植物区系学原则 C.动态原则 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35、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
  A.建群种和水热条件 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C.优势种和水热条件 D.优势种的生活型和水热条件
  36、关于生物地理群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A.生物地理群落=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 B.生物地理群落含义与生态系统相近
  C.生物地理群落不仅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能量、物质关系
  D.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是B.H苏卡乔夫首先提出来的
  37、属于非地带性顶极的群落是(D)。
  A.落叶阔叶林 B.温带草原 C.北方针叶林 D.沼泽
  38、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提出并定义的。
  A.E.Haeckel B.E.P.Odum C.A.G.Tansley D.Darwin
  39、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
  A.以动物为研究主体 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C.以植物为研究主体 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
  40、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有机个体
  41、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生物圈 B.群落 C.种群 D.景观单元
  42、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
  A.全球陆地 B.全球海洋 C.整个生物圈 D.整个宇宙
  43、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
  A.岩石圈的上层 B.全部水圈 C.大气圈的上层 D.大气圈的下层
  44、臭氧层破坏属于(B)。
  A.地区性环境问题 B.全球性环境问题 C.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 D.某个大陆的环境问题
  45、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
  A.实验生态学 B.种群生态学 C.行为生态学 D.草原生态学
  46、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
  A.生物学时期 B.环境科学时期 C.现代生态学时期 D.现代生物学时期
  4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
  A.气候因子 B.地球因子 C.非生物因子 D.外来因子
  48、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49、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D)。
  A.气候因子 B.地形因子 C.外来因子 D.变动因子
  50、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
  A.气候因子 B.地形因子 C.稳定因子 D.非密度制约因子
  51、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
  A.环境 B.生境 C.内环境 D.地球环境
  52、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
  A.直接作用 B.间接作用 C.替代作用 D.补偿作用
  5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
  A.综合因子 B.一般生态因子 C.替代因子 D.限制因子
  54、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A)。
  A.250kg左右 B.350kg左右 C.500kg左右 D.大于500kg
  55、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C)。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
  56、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D)。
  A.高温、高湿 B.中温、高湿 C.中温、高湿 D.中温、中湿
  57、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
  A.黄化现象 B.白化现象 C.辐射效应 D.代谢效应
  58、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A)。
  A.高 B.低 C.一样 D.不确定
  59、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B)。
  A.光饱合点 B.光补偿点 C.光照点 D.光辐射点
  60、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A)。
  A.可见光区 B.紫外光区 C.红外光区 D.绿光
  61、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C)。
  A.红光 B.紫光 C.绿光 D.兰紫光
  62、属于生理有效辐射的光质是(A)。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63、在全都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D)。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64、在太阳辐射中,主要引起光学效应,促进维生素D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B)。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65、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C)。
  A.大豆 B.玉米 C.冬小麦 D.水稻
  66、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D)。
  67、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o为(D)。
  A.平均温度 B.发育的时间 C.有效积温 D.发育起点温度
  68、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B)。
  A.多 B.少 C.一样 D.不确定
  69、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A)。
  A.有利 B.不利 C.一样 D.不确定
  70、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A)。
  A.贝格曼法则 B.阿伦法则 C.李比希定律 D.谢尔福德定律
  71、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
  A.通气组织发达 B.机械组织发达 C.叶面积小 D.根系发达
  72、旱生植物的特点是(B)。
  &A.叶面积较大 B.根系发达 C. 通气组织发达 D.叶片较多
  73、最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是(C)。
  A.粘土 B.砂土 C.壤土 D.黄土
  74、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A)。
  A.团粒结构 B.片状结构 C.块状结构 D.柱状结构
  75、比较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母质是(B)。
  A.酸性岩母质 B.冲积物母质 C.风积母质 D.黄土母质
  76、在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及土壤团粒结构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一类生物是(D)。
  A.植物 B.原生动物 C.节肢动物 D.微生物
  77、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D)。
  A.湿生植物 B.水生植物 C.中生植物 D.旱生植物
  78、下列表示种群相对密度的是(C)。
  A.一亩地有20棵杨树 B.10只/hm2黄鼠 C.100个/hm2鼠洞 D.50ml水中有100个草履虫
  79、下列属于构件生物的是(C)。
  A.牛 B.蛔虫 C.珊瑚虫 D.青蛙
  80、下列不属于单体生物的是(D)。
  A.一群羊 B.一窝小鸟 C.一只鸡 D.一棵松树
  81、用方差/平均数比率检测生物分布型时,以下比值为均匀分布的是(A)。
  A.s2/m=0 B.s2/m=1 C.s2/rn显著大于1 D.s2/m显著小于1
  82、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称为(D)。
  A.绝对出生率 B.专有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生态出生率
  83、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的形状为基部较狭、顶部较宽,这样的种群属于(C)。
  A.增长型种群 B.稳定型种群 C.下降型种群 D.混合型种群
  84、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A)。
  A.凸型曲线 B.凹型曲线 C.对角线型曲线 D.S型曲线
  85、d N/d t = r N(K-N/K)这一数学模型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是(D)。
  A.无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B.有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C.无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D.有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86、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B)。
  A.季节消长 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平衡
  87、旅鼠和北极狐的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的周期为(D)。
  A.1~2年 B.2年 C.3年 D.3~4年
  88、种群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密度增长最快时个体数量为(C)。
  A.小于K/2 B.等于K C.等于K/2 D.大于K/2
  89、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D)。
  A.原始合作 B.竞争 C.中性作用 D.偏利作用
  90、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二者都必然有利,这种关系为(B)。
  A.偏利作用 B.互利共生 C.原始合作 D.中性作用
  91、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昆虫的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D)。
  A.偏利作用 B.原始合作 C.偏害作用 D.拟寄生
  92、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C)。
  A.寄生 B.拟寄生 C.互利共生 D.偏利共生
  93、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C)。
  A.人与饲养的家畜 B.蜜蜂与其采访的植物 C.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 D.豆科植物与固氮菌
  94、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5个期中,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称为(B)。
  A.加速期 B.转折期 C.减速期 D.饱和期
  95、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量一半时,种群的(D)。
  A.密度增长越来越快 B.环境阻力越来越大 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 D.密度越来越小
  96、不符合增长型的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是(D)。
  A.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B.生产量为正值 C.年龄锥体下宽、上窄 D.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97、种群为逻辑斯谛增长时,开始期的特点是(A)。
  A.密度增长缓慢 B.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C.密度增长最快 D.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98、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D)。
  A.季节性消长 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的爆发
  99、欧洲的穴兔于1859年由英国澳大利亚,10几年内数量急剧增长,与牛羊竞争牧场,成为一大危害。这种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B)。
  A.种群大发生 B.生态入侵 C.不规则波动 D.种群大爆发
  100、下列种群数量不能够长期地维持在某一水平的是(D)。
  A.大型有蹄类 B.食肉类 C.一些蜻蜓的成虫 D.蝗虫
将文章分享到: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加微信,及时获取成考资讯
教材:||||
||||||| 分享到:
电话咨询020-020-
教材购买麦老师乙酸型顶极群落的内平衡与反馈调节机制研究
目前 ,在利用两相厌氧处理系统的产酸相反应器处理含高浓度的硫酸盐废水过程中 ,硫酸盐还原菌 (SRB)的生态学研究倍受关注 ,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生物膜反应器中利用荧光原位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手段探测不同生物膜厚度微生物的生态分布[1] .(2 )研究生态因子 (如pH值、COD SO2 -4比等 )对SRB的影响[2 ] .(3)研究SRB种群的功能与地位[3 ] .(4)研究SRB的营养多样性水平及利用SRB降解“三致”卤代物[4] .(5 )研究SRB、产酸菌 (AB)和产氢产乙酸菌 (HPA)等种群间关系与影响因素[5] .从群落动态角度考察活性污泥中顶极群落的平衡调节机制还是无人问津的领域 .本研究即利用产酸脱硫反应器的连续流试验考察悬浮态生长的活性污泥中 ,由COD SO2 -4比制约的乙酸型顶极群落的生态演替规律 ,揭示乙酸型顶极群落内平衡与反馈调节的生理代谢机制 .这为更深刻地阐释SRB的生态学规...&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硫酸盐有机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 ,这种废水处理的关键是如何在有效地去除化学有机需氧量COD的同时 ,高效地去除SO2 -4。厌氧生物处理系统中的硫酸盐还原菌SRB(Sulfate-ReducingBacteria)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将SO2 -4有效地还原从废水中去除[1~ 7] ,但厌氧生物处理系统微生物生态学关系复杂[8~ 10 ] 。一般认为[11] ,大分子底物被产酸发酵细菌AB(Acidogenicbacteria)降解成小分子的挥发酸 ,SRB以挥发性脂肪酸为电子供体 ,SO2 -4为电子受体 ,将SO2 -4还原为H2 S ,对它们之间的具体生态学关系研究尚不够系统和深入。本文利用前期研究中从产酸脱硫反应器中分离得到的产酸发酵菌株AB -ZH0 1和SRB -ZH0 7,进行二者的生理特性及其互生系统对硫酸盐去除影响的研究 ,以期为产酸脱硫反应系统的工程运行提供理论指导。1 材料和方法1.1 菌种...&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碱度 (ALK)标志着某一反应体系在一定范围内对 [H+]变化的中和能力[1 ] .在厌氧处理系统中 ,微生物发酵往往产生大量的H2 CO3和挥发酸 (VFA) ,需要系统中有适宜的碱度来中和 ,以防止pH值下降 ,维持厌氧微生物的活性 .厌氧处理系统中的碱度主要是碳酸氢盐碱度[2 ] .在利用两相厌氧处理系统的产酸相处理硫酸盐废水时 ,产酸菌 (AB)的产酸过程伴随着硫酸盐还原菌(SRB)的硫酸盐还原过程 ,硫酸盐还原引起体系碱度增加[3] ,pH值升高 ,进而影响酸性末端产物(以VFA计 )的组成 .同时 ,碱度又及时缓冲产酸菌 (AB)产生的VFA ,抵抗由于CO2 的产生和溶解对 pH值的影响 ,维持反应体系所需 pH值 .因此 ,在产酸 -脱硫体系中 ,碱度的产生与影响因素变得更加复杂 .本文旨在阐明硫酸盐还原过程导致的厌氧反应体系碱度特征的改变1 试验方法采用的产酸脱硫反应器[4] 为带有三相分离器的连续流搅拌槽式厌...&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pH值、碱度对产酸脱硫反应器硫酸盐去除率的影响@甄卫东$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任南琪$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xuewen.cnki.net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名词解释_中华文本库
第2页/共4页
21、食草动物对植物群落的作用有那些?
①许多食草动物的取食是有选择性的,影响群落中物种多度 ②啃食抑制了竞争物种的生长,从而加速和维持了低竞争物种的多样性
22、种群密度制约有哪几种形式?简单解释一下这几种形式。
①过度补偿
②补偿不足
③准确补偿
23、在高度富养化的湖泊中蓝绿藻能成为优势浮游植物的原因?
(1)浮游动物和鱼类宁可吃其他藻类也不愿意以绿藻为食; (2)很多蓝绿藻都能固定大气中的氮,因此当氮短缺时它们就处于有利竞争地位。
24、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1)收获量测定法;(2)氧气测定法;(3)二氧化碳测定法;(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5)叶绿素测定法
26、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6)限制性作用。
27、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
(1)水生植物有三类:①沉水植物;②浮水植物;③挺水植物。 (2)陆生植物有三类:①湿生植物;②中生植物;③旱生植物。
28、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是简单的物种集合;
(3)形成一定的群落
环境;(4)具有一定的结构; (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7)具有边界特征。
29、生态平衡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1)系统结构的优化与稳定;(2)系统的能流、物流收支平衡; (3)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功能的保持。
30、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31、环境的类型都有哪些?
按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类;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或称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32、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33、协同进化所包含的内容?
(1)竞争与协同进化; (2)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协同进化; (3)食草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 (4)寄生物与宿主的协同进化。
34、简述李比希(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
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被称做“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35、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 )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Shelford 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
36、简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太阳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37、简述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
的反应不一样,形成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两个生态类型。
38、简述光质的生态作用。
(1)太阳光由红外光、可见光区和紫外光三部分构成,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促进维生素D 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2)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39、简述日照长度的生态作用与光周期现象。
太阳光在地球上一天完成一次昼夜交替,而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津。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40、简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
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
41、简述植物温周期现象。
自然界温度有规律的昼夜变化,使许多生物适应了变温环境,多数生物在变温下比恒温下生长得更好。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形成温周期现象。其主要表在:(1)大多数植物在变温下发芽较好;(2)植物的生长往往要求温度因子有规律的昼夜变化的配合。 42、简述物候节律及其意
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植物的物候变化非常明显;动物对不同季节食物条件的变化以及对热能、水分和气体代谢的适应,导致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周期性变化。物候研究观测的结果,可应用于确定农时、确定牧场利用时间、了解群落的动态等,特别是,对确定不同植物的适宜区域及指导植物引种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43、简述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
44、简述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温度越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越大。如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还可破坏植物的水分平衡。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3个方面。
45、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形成了与陆生植物具有很大不同的特征:一是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二是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
46、简述土壤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的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紧实的粘土和松散的沙土都不如壤土能有效的调节土壤水和保持良好的肥力状况。土壤结构可分为团粒结构、块状结构、片状结构和柱状结构等类型。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决定着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而土壤水分、空气和温度及其配合状况又对植物和土壤动物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47、简述土壤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它对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都有着重要影响。土壤有机质虽然含量少,但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影响很大,同时它又是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养分和能量的源泉。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
48、简述土壤母质对生物的影响。
母质是指最终能形成土壤的松散物质,这些松散物质来自于
母岩的破碎和风化(残积母质)或外来输送物(运移母质)。土壤的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质地深受母质的影响。基性岩母质多形成土层深厚的粘质土壤,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营养元素,呈碱性或中性反应。冲积物母质质地较好,营养丰富,土壤肥力水平高。
49、空气主要组成成分的生态作用有哪些?
氮是一切生命结构的原料。大气成分中氮气的含量非常丰富,但绿色植物一般不能够直接利用,必须通过固氮作用才能为大部分生物所利用,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固氮的途径一是高能固氮;二是工业固氮;三是生物固氮。氧气是动植物呼吸作用所必需的物质,绝大多数动物没有氧气就不能生存。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增加。对于动物来说,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影响动物的呼吸代谢。
50、简述生物对风的适应。
风是许多树种的花粉和种子的传播者,风媒植物特有的花形和开花时间均是风媒植物对风的适应。在多风、大风的环境
中,能直立的植物,往往会变得低矮、平展,并具有类似旱生植物的结构特征。“旗形树”也可以说是树木对盛行强风的适应。
51、简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的生存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影响每个生物的生存,而且还把各个生
物连接为复杂的生命之网,决定着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生物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产生了协同进化。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寄生作用、偏利作用、偏害作用、竞争作用、他感作用等方面。动物和动物之间,除了互相产生不利的竞争和捕食关系之外,还有偏害、寄生、互利等相互作用方式。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除了植食作用以外,还表现有原始合作、偏利作用和互利共生作用等。微生物与动
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52、简述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
温度因子和光因子一样存在昼夜之间及季节之间温度差异的
周期性变化,称节律性变温。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迁移、集群活动等有重要影响。 (1)昼夜变温
对许多动物的发育有促进作用;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对种子萌发和植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形成植物的温周期现象。 (2)变温对于植物体内物质的转移和积累具有良好的作用。 (3)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
53、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种类组成特征;(2)外貌和结构特征;(3)动态特征。
54、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
(1)多度和密度;(2)频度;(3)盖度;(4)优势度;(5)重要值。
55、简述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1)水平结构:①镶嵌性;②复合性;③群落交错区(2)垂直结构(3)年龄结构
56、生态位有哪些特征?
(1)生态位的重叠;(2)生态位分离;(3)生态位宽度。
57、简述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
(1)演替的方向性:①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②物种组成由多到少;③种间关系由不平衡到平衡;④稳定性由不稳定
到稳定。2)演替速度:先锋阶段极其缓慢,中期速度较快,后期(顶极期)停止演替。 (3)演替效应:前期的生物和群落创造了适应后期生物和群落生存的条件,但对自己反而不利,最终导致群落的替代。
58、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改变;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活动。
59、群落交错区有哪些特征?
(1)位置上:位于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2)生态环境:较复杂多样。 (3)种类多样性高,某些种的密度大。
61、简述群落成层现象。
(1)植物的地上成层现象,主要原因光照(2)植物的地下成层现象,主要原因矿物质、养分、水;(3)动物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食物;(4)水生群落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光、食物、温度。
62、层片具有哪些特征?
(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生活型相同,并具有相当地个体数目,而且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 (2)在群落中具有一定的小环境; (3)在群落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63、简述生物群落的发生过程。
(1)物种迁移: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迁移; (2)定居:生物在新地区能正常生长繁殖; (3)竞争:生物密集,种间产生竞争,竞争成功者留下,失败者退出,竞争成功者
各自占有独特生态位,群落形成。
64、简述生物群落的发育过程。
(1)发育初期:①种类组成不稳定;②群落结构未定型;③内环境无特点。 (2)发育盛期:①种类组成稳定;②群落结构已定型;③内环境有特点。 (3)发育末期:①老物种,
尤其建群种生长渐弱;②新物种不断进入,进入新老交替。
65、生物群落的演替有哪些类型?
(1)按演替延续时间:①世纪演替;②长期演替;③快速演替。 (2)按演替起始条件:①原生演替;②次生演替。 (3)
按基质性质:①水生演替;②旱生演替。 (4)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①内因性演替;②外因性演替。
66、简述以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过程。
(1)地衣群落阶段(2)苔藓群落阶段(3)草本群落阶段(4)灌木群落阶段(5)森林群落阶段。
67、简述以湖泊开始的水生演替过程。
(1)浮游生物群落阶段;(2)沉水生物群落阶段;(3)浮叶根生生物群落阶段;(4)挺水生物群落阶段;(5)湿生草本生物群落阶段;(6)森林生物群落阶段。
68、简述云杉砍伐迹地上的次生演替系列。
(1)采伐迹地阶段(杂草群落阶段);(2)先锋树种阶段(阔叶树种阶段);(3)阴性树种定居阶段(云杉定居阶段)(云
杉、阔叶混交林);(4)阴性树种恢复阶段(云杉恢复阶段)。 69、顶级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
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主要特征有:(1)生物量高;(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小;(3)净生产量低;(4)群落结构和食物链(网)复杂;(5)物种多样性和生化多样性高;(6)群落稳定性高。
70、陆地生物群落有哪些分布规律?
(1)纬度地带性;(2)经度地带性;(3)垂直地带性
76、主要顶极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各是什么?
(1)单顶极:同一气候区内,无论其他生态条件如何,只有一个气候顶极群落。 (2)多顶极:同一气候区内除气候顶
极外,还有土壤、地形等顶极群落。 (3)顶极-格局:同一气候区内,可有多个顶极,但各顶极呈连续变化格局。
77、简述热带雨林群落的分布、生境和群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赤道及其两侧湿润地区。 (2)生境:终年高温多雨。 (3)群落特征:①种群组成较为丰富;②群落结构极其复杂;③乔木具有板状根、裸芽、茎花等特征;④无明显季相变化。
78、简述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中国东南部为世界面积最大、最典型。 (2)生境:亚热带季风季候,夏热冬
温,无太明显干燥季节。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丰富(不及热带雨林);②群落结构复杂(不及雨林);③板根、茎花等现象几乎不见;④优势植物为樟科、壳斗科、山茶科和木兰科;⑤无明显季相变化。
79、简述落叶阔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北美大西洋沿岸,西、中欧、亚洲东部。 (2)生境:欧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北美为温带季风季候,共性是四季分明,冬季较干冷。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较丰富;②优势树种为壳斗科、槭树科、桦树科、杨柳科;
③群落结构简单;④季相明显。 80、简述北方针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北半球寒温带,贯通欧亚、北美大陆。 (2)生境:气候寒冷、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和,终年湿润。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较贫乏;②乔木以松属、云杉属、冷杉属和落叶松属组成;③群落结构简单;④不同树种的森林外貌和季相不同。
81、简述热带草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热带森林与热带荒漠之间。 (2)生境:终年高温,降水分配不均,干湿季明显。 (3)群落特征:①有星散分布的耐旱乔木;②喜热禾本科植物占优势;③季相明显;④大型草食动物和大型肉食动物丰富。
82、简述温带草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温带大陆内部,荒漠与森林之间。 (2)生境:半干旱、半湿润气温,低温。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贫乏;②以耐低温、旱生禾本科,豆科为主;③草本具典型旱生特征;④季相明显而华丽;⑤群落结构简单,仅草本层。
83、简述荒漠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极端干旱地副热高压带和大陆中心。 (2)生境:极端干旱。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极其贫乏;②优势植物是超旱生灌木,肉质旱生植物和短命植物;③群落结构极其简单,许多地方连一个层次都没有;④生物量和生产力极低。
84、简述苔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北冰洋沿岸。 (2)生境:冬季酷寒且漫长,夏季凉而短促,土壤具永冻层。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贫乏;②优势植物是苔藓、地衣和极耐寒小灌木;③植株低矮;④生长极其缓慢;⑤多年生地面芽为主。
86、分析比较远洋生态系统表层和深层的特征。
表层:光照充足、生产者多、生物种类和个体数量多、生产
力高。深层:光线微弱、几乎无生产者、生物种类和个体数量少、生产力低。
87、为什么说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类非独立性的生态系统?
(1)城市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的依赖性大。
(2)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资料靠其他生态系统输入。
(3)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废弃物要运到其他生态系统去。
88、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况。
(1)先由绿色植物把太阳光能变成植物体内的生物能(化学能)。
(2)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食物网把能量逐级传递下去。
(3)能量在每一营养级都有呼吸消耗,而且,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也不可能全部转化到下一营养级中,因此,能流越来越细。
89、简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小循环)和地球化学循环(大循环)的特点。
小循环:必须有生物参与,范围小、流速快、周期短。大循环:可以无生物参与,范围大、流速慢、周期长。小循环寓
于大循环之中,没有大循环就没有小循环。小循环对大循环也有影响,自从生物界诞生以后,许多物质的大循环都有了生物的参与。
90、简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途径。
(1)陆地:大气二氧化碳经陆生植物光合作用进人生物体内,经过食物网内各级生物的呼吸分解,又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另有一部分固定在生物体内的碳经燃烧重新返回大气。
(2)水域: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经水生植物光合作用进入食物网,经过各级生物的呼吸分解,又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水体。(3)水体中二氧化碳和大气中二氧化碳通过扩散而相互交换,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参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生物残体也可沉入海底或湖底而离开生态系统碳循环。
91、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标志。
概念: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标志: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平衡,生物种类和数目相对稳定,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的营养结构相互协调。
92、简述生态失调的概念及标志。
概念: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越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阈限而使其丧失自我调节
第2页/共4页
寻找更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顶极生活第一季中文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