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学神的存在后,应该持怎样的持怀疑态度 英文生活

这才是年轻人应该有的生活态度 - 简书
这才是年轻人应该有的生活态度
如果人生如戏,千万别让我在前三分之一就知道剧情,只有这样,才是好戏。小的时候好好读书,中年了你又上有老下有小,老的时候你老得动不了。现在不作,什么时候作?
现在你开始作的最好,最轻巧,嘴有可能的时候,人都说不作死就不会死,我认为常作不死才是人生。常作让我们看到可能,奋斗让我们不死。有一天连点成线,它就能让我们飞翔。
Always Zuo,Never Die!
1.容易影响心情。因为西藏行,有点精神恍惚,而且真的有点追求完美,不做完就不想放下,即使明天有很多事要做。
1.室友丢钱,急于摆脱自己的嫌疑,反而显得很有嫌疑。 2.情绪化。精神恍惚,影响打工,影响学习,影响工作。 3.要想成为朋...
西方哲学史笔记【完整版(中)】
夫莽 哲学与艺术 哲学与艺术 穿越生活迷雾, 每周五晚更新。 关注 注:因篇幅过大,故笔记分为上、中、下、续四个部分,分四期连载。笔记由北京大学哲学系赵敦华教授整理。 第七章 早期基督教哲学 一、基督教的历史(早期): ...
书路——荆棘鸟 请帮忙点击上图,不影响您浏览 荆棘鸟 作者:【澳】考琳·麦卡洛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与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 年富力强的神父一心向往罗马教廷的权力,但他却爱上...
今天无意间看到这书,有点打鸡血的赶脚,也受作者“赵星”这种“鸡血”姑娘的感染,笔下那些有灵性和文笔一字一句地叩响,通俗而不失力量。就像古典写的序,喜欢这样的文字,这样的女子,摘下几段细品。 失意的人总说人生如戏,何必太认真,我看未必。 认真你就输了。有多少人当今很推崇这话,...
记叙文写作指导 1、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及其分类 记叙文是通过记述人物、事件来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一般说来,记叙文分简单记叙文和复杂记叙文两种。前者只记一人一事,篇幅比较短小; 后者所记的人物或事件不限于一个或一件,写作方法也比较复杂。记叙文是包含面很广的文体,童话、故...
日,星期一 No great thing is created suddenly. 没有任何伟大的事是突然产生的。
[cp]少年兴,中国兴。少年强,中国强。伸出你的双手,轻轻支持一下。来拯救咱们这个教育行业体制长期存在的恶性肿瘤:学校补课,就连小学生也深受其害。说具体点就是一些学校教师一直以来领着不低于公务员的工资,上课期间不努力教书,或者成绩平平,却总是要求学生假期补课,甚至扬言不补课...
《这个是坏伊玛尼,导致苦夫勒的事项》 (问)苦夫勒是什么? (答)它是隐昧穆民必须信仰的事项,:轻视在???? (伊斯兰教法)规定必须尊重的。 (问)苦夫勒有几件? (答)它有一百五十件: (1)轻视 ???? ?????? (真主)的99个尊名之一; (2)轻视???? ...
昨天晚上,当我读到海蓝博士的漫画文《妈妈的最高层级》里面的那句话:‘’心上插把刀,看着孩子受苦,这是真正的爱!这是更高层的母爱!”时,泪水一下子模糊了我的眼睛…… 我的女儿小鹿,在三年前,她读初一时被确诊为儿童型精神分裂症。小时候的小鹿,虽不伶俐,却也可爱。我只希望她拥有快...
每当时代变幻的时候,经学就会复兴,无论是以改革为名义,还是以复古为形式,总之经学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某种惊喜。本田成之的《中国经学史》的翻译和出版历程,也可以看出经学在中国的兴衰。 本田成之,号荫轩,明智十五年出生于岐阜县本巢郡,1909年进入京都大学是从内藤湖南,后创办《支那...第84次读书会《日常生活的态度》整理稿
第84次读书会《日常生活的态度》
&&&&&&&&&&&&&&&&&&&&
主讲:杨卫
督导:冯蕾
诵读《日常生活的态度》。
杨卫:因为对题目很感兴趣,我就直接选定了这篇文章。阅读这篇文章之后,在出思考题的阶段,感觉很难提出问题。现在工作以后,瞬间全方面独立,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想做好,这时候,才发现生活不容易,时间的可贵,也明白,生活需要取舍,现阶段,想要工作和生活都能兼顾,对我来说,这是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就像文中讲的“不能贪”,独立生活以后,对“不能贪”这三个字的感触越来越大。毕业前,自己被家庭照顾的很好,不需要想很多现实的问题,毕业后,现实问题慢慢不容自己忽视,自己必须面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时候,因为自己不够深入,看不明白,所以,也提不出具体的问题。在出思考题的期限之前,我只能把自己对现实问题最浅显的思考与困惑变成思考题。
我们先来看第一题:今年7月,读书会有5位成员离开学校,踏入工作,工作至今,大家的生活态度与在学校相比,有何不同吗?读书会的师兄师姐,也可以谈谈自己在人生不同阶段,生活态度是否有变化?
王旭浈:毕业后我最大的变化是身份的变化,不是一个学生了,这是意识上的变化,但是心理上往往还是一个学生。因为在意识上知道自己是工作的人了,所以比过去稍微积极一点,毕竟谋生成为了不可回避的事。想完全独立,但还没有完全独立,偶尔还需要家里接济。但是这种接受接济不是像过去那种心安理得的了。责任意识有所提升,当学生的时候什么事都可以旁观,不参与,现在一个人就是一个岗位,必须把自己的事干好。
杨卫:身份定位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毕业前,想自己要先规培两年,心里感觉还不错,因为规培还是一种学习。来到工作单位,领导要求我们先在本单位工作一年,然后再出去规培,马上心态就不一样了,开始紧迫了。因为觉得自己临床尤其是西医水平太差,去外面规培两年,学习两年,再去医院,不至于在临床表现的什么都不会而太丢人。现在,在自己医院,就会想到“哎呀,什么都不会,好丢人,肯定不能给大家留下个好印象”,会有紧迫感,也会有恐惧。
毕业以后很想认真的生活、认真的工作。想要给自己做可口的早饭,带着一份好心情上班,班上积极努力的工作。可现实不是这个样子。晚上回到家很累,自己规划不好时间,又很晚睡觉,早上就起不来,早上起不来,然后吃不上早饭,饿着肚子上班,面对的又都是自己不会的问题,还没有自己的工作用电脑,生活、工作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感觉时间有限,本来自己就很懈堕、会浪费很多时间,时间就显得更加宝贵,想做却最后能够真正完成的事情真的很少。想着自己不能贪,不强迫自己各个方面都如意美满,经历了最开始的两个月,现在只想先把自己的工作先做好,先能养活好自己。其他慢慢从长计议。
&在工作中,也有自己的恐惧在。上班之前,我同学告诉我:不能太善良,他们公司里面,太善良的人不仅做的多,而且有好事的时候,从来不会想到他们。我刚上班的时候,我面对病人、护士就会有些强,但我本身很不喜欢这种收紧的状态。我后来想,还是我同学的那句话对我起了作用,我害怕被人欺负。发现被这个想法影响之后,我慢慢变得又松弛一些。面对护士的呲哒,也比较能接受了,想想自己是个新人,被呲哒两句,就呲哒两句吧,也能笑呵呵的面对。
在工作生活里,还是能够感受到在学生阶段学习来的正面力量的支持。昨天下了夜班,正在家里睡觉,就被朝阳卫生局电话吵醒,说在网上看不到我注册的信息,让我联系烟台卫生局,我打电话到烟台卫生局,他们又说:明明就能看到,怎么会看不到?又电话联系朝阳卫生局,朝阳卫生局说:那就过来自己看看吧。我只能匆匆忙忙打了个车去朝阳卫生局。路上,差点就开始怨天尤人,感觉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被他们搞的复杂无比。后来,就突然联想到我在面对我的病人的时候,我不希望让我的病人也产生这种很繁琐的感觉,希望在自己的业务上,能够精进一些,减少我的病人的一些麻烦。
我之前接触过一个人,他就天天抱怨,抱怨社会不公。但我想,社会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能做的大概只是在自己的本分里面,小小的做些调整,让我们身边的人能够更加舒服一些。
梁先生:杨卫讲的很真实,都是她的亲身体验。我对于“贪”也有些感触。在微信中,面对大量的讯息,我只能减少关注。关注很多,就无法真正关注。不要害怕取消关注,就再接触不到这类信息,这种恐惧实际上是不成立的。
再有一点,我们指出社会病态运行的方式,不仅仅只是为了抱怨。我们是为了把情况弄清楚,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怎么办。比如:现在雾霾很严重,我们怎么办?指责、谩骂没有用。我们需要对应的措施,比如出门带口罩、在家里买一台净化器。没有对策的谩骂,只会让我们的情绪更加糟糕,让我们感觉无力、无助,因为对局面、对我们在这其中所处的状态没有任何帮助。
我们要有勇气看清楚真相。不能心里想着“哎呀,太糟糕了……”就把眼睛闭上。但看清楚之后,不是为了发牢骚,而是让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走好自己的路。我不希望因为我转发一些东西,大家更悲观,而是希望大家能够看清要害所在,然后多些对策。
我去邯郸做咨询,一个孩子所在的学校,为了让学生记住单词,选择了连坐的方式:小组内的一个同学背不下单词,整个小组都要受罚。我对孩子讲:我理解,这是一种非常不人道的教育方式。如果我们不转学,我们的指责并不能改变现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主动记住单词来化解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因为这种方法不人道,就选择不记忆单词。我们可以理解老师有他的压力,有他的局限性,但我们可以通过做好自己来获得自由。咨询结束,孩子家长的感觉也不一样,不像之前的一些老师喊口号:这都不是问题,我们要努力克服困难。我们必须给孩子一些思路、一些办法、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让孩子坚信:他可以走过去,让他相信,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使目前的情况得以改善。
我们要看清当下的形势非常严峻,但我们不能因为当下形势严峻而缴械投降。
为什么有人受欺负,我想还是和他本人的人格特质有关系。一个休学在家的小男孩讲:全班同学都欺负他。这句话其实从逻辑上讲不通:总有一些弱者可以成为伙伴。但孩子讲,女生都欺负他。后来发现,的确存在一些同学欺负这个孩子的情况,但这个孩子本身也散发着一些“我可以被欺负”的信号。孩子的母亲因为自己下岗,自卑感特别强,总是害怕孩子被欺负,总是向孩子灌输不要被欺负的想法。有了这种“被欺负”的想法之后,同学稍稍多说一句,比如“你把椅子往前挪一些”,孩子就会理解为:大家在欺负他。从另一方面讲:男孩从这种情形中获益,孩子讲:他学习不好,是因为学校有人欺负他,所以他没有办法学习。可是呢?孩子在家也是看电视、上网。理论上讲:家里没有人欺负他了,可以学习了,但他也不,只是看电视上网。就像这个孩子一样,有些人也通过“被欺负”来获益。会有一些人恃强凌弱,但当自己坚持住,这自然也会化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再回看一下我叔父接受山东卫视《天下父母》的采访视频。文革期间,红卫兵开始用那种方式对待我的祖父,我祖父既不强硬,也不屈服,最后红卫兵对待我祖父的态度也随着转变。关键之处还是”能否hold自己“。如果是觉得必须炸起身上的刺才能解决问题,那最后肯定是另外一种局面。不是让大家没有无底限、做万人迷、让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很好,而是要有自己的原则、自己的底限,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大家自然会了解你。只要自己不放弃,没有人能放弃你。我很理解你们,在工作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误解。可是,没有关系啊,产生误会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在这件事情上,他了解到的信息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误会自然就会产生。这篇文章的关键词就是生活和态度,这两个词是我们分分秒秒离不开的事情。我们怎么办?可能我们需要认真,需要郑重。
杨卫:踏入社会以后,再读《朝话》这本书,越来越感觉到知与行要合一。踏入社会,面临现实的冲突比学校中要剧烈很多。如果不能践行之前所学道理,就容易变得油嘴滑舌,距离自己的真心越来越远。我想日常生活的态度,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一个人行事风格更能真实表达他的态度。
就第一题,已经工作了的、已经毕业的同学,还有没有要发言了?
全贞雪:工作后我的生活比上学时变得懒散。刚进入工作岗位时我也精进过一小段时间。那时候第一次自己管病人,发觉自己各种不懂,面对病人大脑里一片空白,马上意识到自己要学习,下了班回家就饿补。可是,过了两个月,发现平时工作中不需要所有问题都很清楚。处理疾患有大致程序,熟悉了程序,即使有些细微处不明白也能做到常规性的处理。慢慢的工作上也不那么紧张了,相与之而来的,学习的动力也少了。现在工作了两年,工作更加得心应手,逐渐就增加了懈怠心理。门诊工作就像植物大战僵尸一样,来一个僵尸就消灭一个,很少能燃烧激情,更多的是应付。有时静下来也会后悔,自己应该更加认真些,但由于行动力始终落后的缘故,多数还只停留在愿望当中。
&杨卫:我也存在相同问题,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回家以后,还没怎么着,刚收拾了收拾屋子,就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根本没有学习的时间。就感觉好的生活品质和努力学习,很难兼容。
马福云:我毕业以后就到了海南。去了海南,很不适应,相比北京的快节奏,海南相当散漫。7点半上班,大家都很准时,8点才到。下午2点上班,大家3点才到。慢慢的,我就变得和大家一样散漫。有时候下午四五点钟去医院上班,到了医院就马上下班。
王旭浈:慢节奏就是一种散漫吗?
杨卫:我是觉得,不遵守已有的规章制度,可能就是一种散漫。如果规定3点上班,那么大家3点到,那么,这可能就只是慢节奏,而不是散漫。
梁先生:我感觉这个问题有点复杂,还涉及到部门的性质。如果是夫妻店,那能这么玩吗?责任对位清晰的时候,行为是不一样的。当行为和结果紧密联系的时候,行为就会有不同。出租车司机不出车就没有收入,那他肯定不会那么散漫。
国营的大医院,很容易变得低效率。一个大型权力高度集中的体系,最后,效率很定会衰减,信息传递、机构庞杂,虽然不是有意的,但肯定会效率变低下。
西方国家,不是说他们不紧张,但他们的态度是不同的。我在外企的时候,最清楚的就是告诉我们:八个小时之内,你要全力以赴。在国企,五点下班,大部分人在四点半就开始收拾东西。这中行为,在外企是不被允许的。外企会告诉我们:我没有少付你半小时工资,这是不可以的。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非常认真的老板。打卡机在工厂门口,HR总监从车间走到工厂门口,走了几趟,算了一个平均时间。五点下班,五点一刻允许打卡机开始工作。这就要求必须是五点钟,才可以离开工作岗位。
这样的工作状态,是谁的主张,是谁在维系?我去过几次和睦家。和睦家里的医生护士,绝对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受薪资待遇、同事的工作状态的影响,自己自然不敢懈怠。
我想说的是,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公民的精神是萎靡的,什么制度都不好使。不去讲,几点上班,几点下班,我们就讲对自己的状态是否满意,迟到了也没有人管,你真心觉得这是一种幸福的状态吗?这是问题的关键。晃悠晃悠,虽然不累,但是感觉没有价值,又混了一天。我们真的喜欢这种状态吗?一直这样混到退休,真的有意思吗?因为不累,因为可以睡午觉……
杨卫:毕业之前,信心满满,要做出一番事业,但真的进入体制内,如果内心不清明,没有强大的力量支撑,很容易被体制的习气所染污,随大流。如果看清现实,成长只能靠自己,也许就不会特别混,有一颗清明的心,就会发现混的时候,其实不好受,比较空虚。
梁先生:之前请旭浈在群里转发我祖父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第五个知的解释——自觉。更简单的解释,就是王阳明所讲的,良知。混了一天,你感觉占了点便宜,但是,你感觉充实吗?你愿意一直继续这种状态吗?时常问自己这些问题,容易让自己清醒,觉知,否则的话,就是越堕落,越快乐——自己清醒的那部分,就慢慢不清明了。
杨卫: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题:大家有贪求吗?大家能看到自己的贪求吗?面对自己的贪求,自己可以与之坦然相见吗?
王旭浈:我感觉自己现在耐心程度比以前差了很多。不管是做事还是看书,耐心都比以前下降很多,坐不住。以前我一年能看很多书,每个月能看好几本,但现在半途而废的书特别多。关注的也不一样了,以前很闲散,什么书都看,描写风景的,花花草草的书都看,现在觉得看这个没用,那个没用,什么书都看不下去。太有深度的看不懂,太没深度的不想看。(回听录音发现自己回答的有点不对题,本来是想表达是因为贪求、急于求成才没有耐心的)。
&杨卫:我是能看到自己的一些贪求的。以前就经常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指责自己。后来发现,贪求就是想得到别人的一些东西,比如别人的肯定,别人的关注。比如呢,失恋以后,会更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就是因为失恋这个外在因素的刺激,我改变了自己,希望因此,得到更好一些的外在的肯定。当我看到自己这个想法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太锉了。以前的我如果看到这样一个人的话,会不屑的,以前,觉得心里美最重要,不屑于刻意打扮。但因为失恋这个不良刺激,就会比之前贪求外在的肯定。一度很矛盾,因为自己现在的想法和之前的想法不同,每当看到自己贪求外在的肯定,就会不自信,更加畏手畏脚。后来努力与之坦然面对,就是渴望外在的肯定,反而好受了那么一点点。
陈可为:为什么当自己打扮的好看一些,就会批判自己?
杨卫:就是把外在的美丽与内在的美丽对立起来,认为二者不相容。以前的想法容易往一边偏,总是二元对立。现在想过的中庸一些,不堕两边。
陈可为:我是觉得这与自己是否清晰、明确自己的定位,自己的目标有关。这个目标、定位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有关系。比如要找男朋友,就全力以赴的找男朋友,不能把很多东西都混到一起。
王旭浈:当全力以赴找对象的时候,又觉得工作上,力不从心。
陈可为:我目前给自己的定位是创业,而不是工作。最近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感受是:如果可以混下去,大部分人会随大流混下去,但当自己混不下去的时候,或当看到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很不错的成绩的时候,人会努力。所以,我认为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如果自己就是想当一个好医生,那当医院这个平台不能满足自己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跳出来。
杨卫:我有想过这个问题的。首先,我和医院签了合同,我不能违约。其次,在医院这个平台,我有很多可以提升自己的空间,这里有大量的病人群体,其次,医院的这一套,我也没有学会。当我在医院得不到进步的时候,我才觉得那时候,是要跳出来的时机。
陈可为:你想明白以后,这些不好的感受,自己要忍受。如果你看到自己的需求点,那么只要每天专注在自己的需求点上就好了。关注点分散之后,就会活得很累。
杨卫:先生刚才讲的要有取舍。欲望、贪求就是自己想要的太多,什么都想要,却什么都抓不住。也许,自己想要的东西,都很正面,但也要结合现实,分清主次、先后顺序,一步一步怎样实现自己的想法,不可能一口气吃成一个大胖子。
梁先生:我想念一段我祖父的一段文字:吃饭好好吃,睡觉好好睡,走路好好走,说话好好说,如此之谓“敬”,敬则不苟偷,不放肆。敬则不逐物,亦不遗物。由敬则慎,以介于独。此武先生之学也。这个武先生非常专注,也非常认真,甚至武先生赶火车,出门晚了,也坚持以往的速度走路,不跑步,等火车走掉以后,再回家。解放以后,武先生来到北京。我祖父经常下午约武先生来家里给大家讲《大学》,有时候,武先生会打来电话:午觉没睡好,今天状态不好,讲不了。在北伐战争的时候,武先生被蒋介石亲自任命为办公厅主任。北伐战争进行了一段时间以后,武先生想不清楚为什么打仗,尽管一大家子都靠他的薪水养活,他也坚持辞职。蒋介石要任命他做办公厅主任的时候,他告诉蒋介石:可以,但我要睡午觉。蒋介石也答应了他。当他去看陈景明(音同)的时候,他带着枪,他本想用枪打死陈景明,后来没有这么做,但他也告诉陈景明(音同):我刚才想用枪打你来着。陈景明(音同)也很敬重武先生,没有让手下抓他。我祖父讲:看武先生的生活,是完整的。
我们不仅受人影响,也在影响别人。武先生就影响了他身边的人。我们不会像黑洞一样,什么东西都只进不出。我们从医学生成为职业医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是人际关系的变化。之前因为你是学生,大家会对你有更多的宽容和忍让,但现在,是进入一种职业角色,在病人的眼中,都是穿白大褂的,会用相同的尺度和你去打交道。我理解旭浈讲的,学生时代,外界环境相对都是固定的,即使是选课,也是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此时,自己的自由度是比较大的。而现在,患者的回馈、主任的回馈,各种突发事件,自己的进度一定会被打乱,因为,现在自己的进度完全由自己控制。在存在各种突发情况的人际圈中,不可能把自己完全抽离出来,像之前一样,完全按照自己的计划去生活,我们需要理解这种环境。当我们理解以后,我们也许就能更加从容和主动的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我讲的内容的确挺黑暗,也挺会让人绝望,但还是要去做,不矛盾。
杨卫:大家就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想聊的吗?我们来看一下第三题:“懒惰散漫,苟且偷安”的生活态度从何而来?如何理解文中所讲“抓住自己的长处来尽量发挥”来解决“懒惰散漫,苟且偷安”的问题。我对这个题目完全没有想法。工作以后,觉得自己在本职工作之外,涉猎太多,想把时间更多的花在医学学习上。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感觉到自己行动力太弱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自己现在业余做的事情,是自己擅长、得心应手的事情。相比之下,医学还有许多需要填补的空白,面对这种空白,学习起来觉得很艰辛,很难去面对这样一件自己不擅长、有些难度的事情,自己怀疑行动力差是有逃避的味道。
潘爽:抓住长处尽量发挥,我联想到了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中提到,扬长比补短更重要。
“培养自信的关键在于认识并发掘自身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比弥补自身的劣势更重要。许多年轻人缺乏自信的原因是,以往的教育总强调人的成长是不断克服缺点的过程,中国的家长和老师更喜欢批评而不是鼓励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许多学生逐渐相信了家长和老师在批评自己时使用的说法,并慢慢认为自己脑筋迟钝、无可救药,自信因此而从成千上万名资质甚佳的学生身边悄悄溜走了。所以,中国的青年一代更需要在自信的指引下,仔细而全面地寻找自身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美国盖洛普公司最近出版了一本畅销书:《现在,发现你的优势》。盖洛普的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试着“改变自己的缺点,希望把缺点变为优点”,但却碰到了更多的困难和痛苦;而少数最快乐、最成功的人的秘诀是“加强自己的优点并管理自己的缺点”。
所谓“管理自己的缺点”,就是在不足的地方做到足够好而不是放弃努力;“加强自己的优点”,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上,让自己有最大的机会取得最优秀的结果,从而培养自信、走向成功。”
不要总盯着自己的缺点,越关注,越在乎,越耗费精力去克服。应该发现自己的优势,不断努力地去发挥优势、展示优势、利用好优势,这样,就会不断地去做更好的、最好的自己。
陈可为:我毕业以后,就开始自己为自己干,自己当了自己的老板。开始的时候很不会安排自己的时间。那是一段非常可怕的状态,就是又散漫又懒惰又苟且偷安的状态。梁老先生提到的这个方法非常好。生活一旦变得无序,人马上会没有自信心,整个人的状态也会变得更不好。与刚才你们提到在医院中的工作状态非常不同,如果你们自己给自己打工,也可能需要一两年来适应,甚至有时候会希望有人管理自己。梁老先生在文中提到:“这种问题无大小、无远近,只要真切的感受到就行”,关键就是“真切”,只有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状态,真切的找到方向,这时候,才能发现自己的长处,不断发挥,积累自己。
我上学的时候,从来没有遇到过经济问题。毕业以后,自己单干,没有人发保底工资,自己不干活,甚至连饭都吃不上。这种情况下,就会很迫切、认真的计划:今天,我一定要和几个顾客谈我的产品。
杨卫:从自己的长处去发挥,我没有太多感受。但陈可为的发言,提醒了我。最近,我妹妹住在我家。她刚来的时候,我和她说,我们每周一个人做饭,一个人负责刷碗。我妹妹就和我讲:这不好使,她之前和朋友合租的经验就是:少要求对方,谁想干谁干。我一听这话,就觉得,我妹妹在我家不会干啥活。我又很难说出口,你一定要怎么做之类的话。我只能先把自己做好。之前,自己一个人住的时候,还会比较散漫,不叠被、不刷碗,但和妹妹一起住了以后,就开始叠被、刷碗。我想我这么做以后,我妹妹应该也会慢慢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这就是内心的恐惧,驱动我克服散漫、懈堕的例子。听完潘爽师姐讲:从自己的长处入手,做最好的自己,我觉得是这个道理,但又总觉得不太切题,但又讲不好,怎么不切题。
梁先生:我理解。李开复讲的那段话是针对职业规划。职业规划与进入职业角色还是有不同的。“心底真切痛痒处”“最大的问题”是足以警惕的。不是别人要求你重视,而是自己真正重视的。不管是自己发挥长处还是克服短处,关键处在于自己的态度。工作压力逼到自己的短板,这时候,也只能努力克服。站着说很容易。廖晓义老师准备出一本书《从孔夫子到梁漱溟》,她认为很多人只是在讲孔家学说,而梁老先生却一直在做,而且做的很认真,而且是表里如一、浑然一体的在做。我祖父的文字很朴素,却十分有味道。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却能感觉到他老人家是在真心实意的说,也是真心实意的在做。我想,这是最重要的地方。小陈刚才讲到的,自己真切感觉到的,与自己的长短没有关系。我最擅长滑旱冰,但晚上吃饭怎么办?肯定要去先解决最迫切、最直接的问题。还是要回到问题的本质去看。但作为一个人,当然要发挥自己的长处,这两点并不矛盾。问题是,自己的感觉,自己的良知、良能对自己的指导。别人都可以讲一套,并用那一套指导他自己的生活。我们怎么办?我们听了之后,怎样才能不变成邯郸学步,这是关键。不是坐而论道,在重点期刊上发一篇论文,就可以了。我们必须要解决自己的问题,要让自己向上,这是不可回避的,特别当自己是一个不甘懈堕、放纵自己的人。自己的痛痒处就在这里。
陈可为:这篇文章讲的日常生活的态度,文中讲的很清楚,“其形于外者约有三种”。我们多多少少都有这三个问题。梁老先生不仅提出了这三种问题,还相应提出了解决之道。
全贞雪:“懒惰、散漫、苟且偷安”的生活态度还是来源于不能推迟满足感。为了眼下一时舒服和身体的小安,把更多的不安潜藏在内心拖延着,可最终还得要直面内心,所以懒惰和散漫总是需要还的。
关于用自己的长处来弥补短处,我有所体会。在科室里我的长处是看病,我的疗效还算不错,但我的短板是做科研。以前主任经常督促我报课题,我十分痛苦。后来我们科来了博士后,她的长处就是做课题。自从她来了之后,我们俩都很自觉的给自己定了位,她主攻科内科研、我主攻科室业务,两个人都很满意自己的状态。科研方面的短缺会影响我以后的晋级,但是我乐意接受这个结果,因为我平时的工作就得到了内心的满足。
提到“有些真切的痛痒是无法用长处来弥补短处”,我想确实如此。我的工作中最深切的痛痒是,十分信任自己的病患每一次就诊疾病都没有变化。这种时候我是无法回避问题的,唯一的方法就是直面问题,剖析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果有脉象上的细微变化可循,我还能有依据处理问题。不然我只能跟患者实话实说当前的状态,如果患者信任我,我就与他一同等待气机的改变,如果患者决定放弃,我也只能尊重她的意见。每次遇到这种情况,确实成为内心最痛痒之处,找不出我的任何长处来解决此类问题。
梁先生:做了很多咨询之后,我看明白了:现在人们都很浮躁,都想要立竿见影,只要不见影,马上就把竹竿放下。所以,开始咨询的时候,我首先介绍之前失败的案例的具体情形以及对过去失败案例的总结。也会告诉来访者:今天是你第一次做咨询,你可以想想自己是否有这种定力,如果可以,我们坚持,如果觉得做不下去,也没有关系。这样做,咨客反而觉得我很坦诚。同时,我会告诉他们:失败案例的原因,往往是没有遵照规律去做,想取巧、走捷径或者我产生迎合咨客的想法或行为。把失败案例当作预防针,如果有些人想跑,那么第一次就跑了。如果不跑,就像鱼上了鱼钩似的,因为有倒刺,移不了窝。之前有个反复厌学的学生家长在咨询没有进展的时候承认原因是没有按照梁老师说的做,没有hold住,还是梁老师说得对,不能急。这时候,就是他醒悟的时候了。有时候,也需要这种波动。我们都有心里打鼓、拿不准的时候,病人的波动也是合理的。直接和病人讲:着急了吧。虽然现在症状还没有改善,但脉相已经发生变化了。你如果想继续,我们就坚持,如果你想换大夫,也可以。直接摊在桌子上讲的时候,病人会感觉自己被医生理解。就像我祖父之前讲的很重要的一条“不自欺”。“大家都会打鼓,我也打过鼓。但通过望闻问切、我知道大体方向不差。”我们可以直接挑破病人的疑惑,不回避,这种效果会是不一样的,病人心里有底,我们也借此来警醒自己。
从小的教育把人们都变得非常有对,比如:物理不行就补物理。面多了就加水,水多了就加面。水多了,加面,加面以后,和不动了就能证明加面是有用的。我们总是玩这种游戏,却不会真正思考规律,考虑水和面的比例问题。在加水、加面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蒙来蒙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觉到一些改变起到了扭转方向的作用,冷静来看,却发现无法把握,依旧失控。当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见解不强的时候,我们迷信专家、救星、领袖,迷信最直接的因果律,比如,拉闸,灯就灭了;合闸,灯就亮了。最直接的因果律,会让人感觉容易掌握,让人感觉踏实。人做事情,总要给自己一个交代。太阳出来以后,公鸡打鸣。公鸡认为是自己打鸣把太阳叫出来的,即是我们做记录,表面的现象也是这个样子,公鸡打鸣,太阳出来了。还有之前讲过的一个故事:蜘蛛的听觉器官长在腿上。如果把蜘蛛的腿剪掉,声音响了,蜘蛛不跑,这就能反证蜘蛛的听觉器官长在腿上。这个故事虽然滑稽,但是从简单的因果律上,完全讲得通,可以自圆其说。我们总是想自圆其说,我们提出一个假设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的假说被印证,被肯定。当没有深入学习,也不愿意思考的时候,就用特别狭隘、简单的因果律来解释世界。但世界是复杂的。如果仅仅是拉闸、合闸那么简单,就没有必要学习物理,也无须设计电路。还有一种表现就是想通过:穿什么、吃什么来治病,用一个方法解决全部的问题。革命也是这种思路,只要mao主·席醒了,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世界不是简单的,而是复杂的,事物运行的规律是复杂的,无常的,多变的。我们经常被一个简单的公式x=y而诱惑,比如: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我相信比比尔盖茨努力的人不少,却只有一个比尔盖茨。但我们不能否认,努力和成功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但我们不能讲:只要努力,必须成功。当我们完全信服规律,并用规律来指导生活的时候,在生活中印证规律,并培养对规律的信任感时,面对一件事情的反应会是不同的。
人的态度,如何解读一件事情、一个现象,这总和之前的生活经历、接受的教育有关系。
之前厌学孩子的家长接受咨询的时候讲:咨询费这么贵,我要留着给我老公咨询。而她之前为了让孩子参加新东方的补习班,就花了五万多。觉得咨询贵,却乐意扔五万给新东方。为什么呢?这符合她的认知和判断,她觉得只要这么做了,她女儿的成绩就能快快提升,所以,五万,她也愿意。钱,不仅仅是钱,也是心中的一种感觉,她觉得值就值了,如果她觉得不值,就贵贱不值。
我们自己要认同:这个世界是复杂的,世界不是拉闸没电,合闸来电那么简单,不是一个动作,就能摆平一个现象。中医也是一个朦胧的系统,用矩阵的方法来面对一个问题。而西药、生化试验总是想做线性回归。但生活、世界不是这么简单。把脉,就是一种触觉,每个人的触觉都不一样,触觉怎么能量化?甚至,所有的测试都是不准确的:比如测体温,看到刻度的时候,已经不是我当时的体温了,这种定量也都是有误差的。西医特别容易让人信服,一个原因是它可以给病人一个指标、曲线、数值。(某同学:如果没有这些,是不是也太没原则?)真正好的西医大夫,也明白,这是一个概率、规律性的问题。如果仅仅盯着这些数字,非要把人治死。但对于病患而言,在面对不确定的疾病、甚至生死未卜之时,他希望,一切都是确定的,都能在他掌握之中,这样,他内心的紧张或者不安,才会被疏解。“这个指标下来0.5了,再下0.2,我就正常了”,看到数值慢慢接近正常值,病人及其家属就会安心。而中医对他说“你的脉相好多了,你的气色也好多了”的时候,病人就不会像面对一个数值那么踏实安心。他需要一个他自己能理解的、确定的东西,来支持自己的不安或确定。
杨卫:回答李亚锋的问题。我们总是需要一个自己能理解、能确定的东西来解释我们身上发生的事情。当我们所知很少,眼界不宽的时候,我们看到发生A然后发生了B,于是,潜意识的用逻辑、因果关系把A和B联系在一起,觉得只要发生A就能发生B。当我们眼界扩大以后,我们可能发现发生B之前,不仅发生了A,也发生了C、D、E……B的发生不仅仅是因为A,而是众多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一个结果。心灵鸡汤的恶心之处,就是模糊了人们的意识,“都是自己想出来的,看淡一些……”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处理,不应该是模糊化,而是理顺它。
路上加的那道思考题:“听完‘根据愿望而许愿,根据恐惧而行动’,听完这句话,对大家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刚听完这句话以后,就觉得“啊,就是这个样子,说的太对了。”可是后来在生活中,这句话很难对我产生什么样的警示作用。今天在讨论的过程中,我感觉,不能模糊自己的恐惧的感觉。就是文中讲的第二点,“问题无大小,无远近,只要真切的感觉到就行”,看到自己的恐惧,不躲避,切实的行动,才是真正负责任的表现。
梁先生:我们有没有那么大勇气承认自己恐惧了?我们经常转换恐惧,否定自己的原生感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女儿参加来参加我们亲子讲座的一个聚会。他女儿在一旁拍皮球,皮球脱手跑,小孩就跑到马路中间去追皮球了,这时候来了一辆卡车,小女孩的父亲跑上去一把把孩子拽回来,上去就给小姑娘一巴掌,说了一句“你不要命了?”小女孩本来很高兴,一下子被打懵了就哭了,大家哄了半天没哄好。我后来和这个父亲聊,你把小女孩拽回来的时候,只要说一句“你差点把我吓死”就可以了。恐惧是他的原生感觉,他的次生感觉是愤怒。大庭广众之下,堂堂七尺男儿、企业高管,恐惧的话很难说的出口,但是愤怒、谴责小姑娘没有做好却相对容易做到。这时候,我们就看不到恐惧,我们看到的是愤怒。这时候,原生感觉已经被次生感觉掩盖了。这符合人作为一个生命体存在的规律。我们的第一要务是让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我们面对巨大威胁的时候,我们首先感觉到恐惧。包括小陈刚才讲的:当时最要命的就是晚上吃饭怎么办?这时候滑旱冰技术很高没有用,这不能解决当务之急。但问题是:我们往往在火烧眉毛了,才开始行动。兜里有2万,我们觉得还可以晃荡,兜里有2分,就不能晃荡了。我们之前讲“圣人畏因,凡人畏果”,凡人不是不畏因,而是火烧眉毛了才会害怕。
全贞雪:人们“根据恐惧而行动,根据愿望而许诺”,在读书会中也是如此,我们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大家都很容易许诺会尽快上交录音整理和读书笔记,可是实际上一旦强硬的督促减少了大家就放松懈怠,不到最后期限就很难收齐资料。
梁先生:这句话是一句揭示性质的话语。我们需要真正理解这句话。有些恐惧是不足畏的。我们不怕大的危险,我们怕近的危险。我们不怕肺癌,我们怕戒烟难受。这种现象从恐惧的程度来讲,是讲不通的,但我们都是这么生活的。糖尿病人也知道不能暴饮暴食,但是看见可口的事物时,也控制不了自己。那你说,他不怕死吗?我不信。这就是我们讲过的:我们在自欺。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是积极的,有意义的,但真正行动的人是少数。“哎呀,天太冷。”“哎呀,天太热。”“哎呀,天气这么好,再多睡会。”我们不断的用这些话语当借口。我们并不怕真正会影响我们生活的那些规律,我们怕那些琐碎的事情。我们可以不怕死却害怕酒驾被警察抓住。因为被抓住是当务之急,他相信自己酒驾应该不会出事。从真实、客观、冷静的角度来看,这个恐惧是不成立的,但人却被这个恐惧驱动。这句话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理解别人。病患也是这个样子。
全贞雪:跟病人说“为了身体要坚持锻炼”相比,说“如果再不锻炼,将会很快得上脑梗死、心肌梗死”更有震慑力,有助于让病人行动起来。
杨卫:病人都经不起鼓励,只能恐吓,是么?
梁先生:是让病人学会为自己负责任。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任。说起来有点像哲学讨论,但实际也是现实生活的那一部分,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否愿意为自己的生活、健康负责任。
最后一个问题:坦荡平实的生活态度从何而来?
陈可为:我觉得坦荡平实的生活态度不是想有就能有,一定要经历一些事情,觉得生活本该如此,就自然坦荡平实了。如果什么都不曾经历,就说要坦荡平实,我觉得不可能。
王旭浈:我觉得“坦荡平实”是像《心理的调整》那几篇文章中说的一样,是调整心理平顺以后,踏实工作和学习,就是心里上不能老有个什么。
全贞雪:我认为坦荡平时的生活态度来自不自欺的生活状态和对自我的认可。
梁先生:我祖父有句话是说:一切皆内而无外。君子求诸己,古之学者为己。重心还是要放在自己身上。精神散乱,东张西望,有多少自欺处亦不知道。只有收拢精神集中当下,庶乎稍有自欺即可知道,乃有“毋自欺”之可言,心体乃曰静与明定。要收拢精神,集中于当下。精神散乱就开始就开始东张西望。上网的时候,不停的出现弹窗,最后就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做,只是看了一堆乱七八糟的新闻。
杨卫:其实我也有自己的答案。我觉得要从自己有这个追求开始。要去追求这种坦荡平实的生活态度。才能慢慢的有这种态度。要能偶独自、坦荡的面对自己的真实痛痒、从对自己不自欺开始。在自己面前能做到坦荡平实。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坦荡平实。坦荡平实的生活态度必是见诸于行动,而不是讲出来的。活出坦荡平实的生活态度,这是我对自己的期许。我们今天的讨论就到此为止吧。谢谢大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