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流后肩膀受风疼痛怎么办,胃胀不消化是不是风邪入体

我的图书馆
脉形状指下秘决第一(二十四种)属性: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于手下)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一曰手下无,两旁有) 洪脉,极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漉漉如欲脱) 数脉,去来促急。(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数者进之名)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一曰如张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紧为弦) 紧脉,数如切绳状。(一曰如转索之无常) 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一曰重按之乃得) 伏脉,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一曰手下裁动。一曰按之不足,举之无有。一曰关上沉不出,名曰伏) 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千金翼》以革为牢) 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 然。(一曰沉浮皆得) 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曰浮而薄。一曰按之如欲尽)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 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 软脉,极软而浮细。(一曰按之无有,举之有余。一曰细小而软。软,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一曰按之乃得,举之无有)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 缓脉,去来亦迟,小快于迟。(一曰浮大而软,阴浮与阳同等) 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一曰举之不足,按之尽牢。一曰按之尽牢,举之无有)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按之来缓,时一止者,名结阳;初来动止,更来小数,不能自还,举之则动,名结阴) 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结者生,代者死。 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伤寒论》云∶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 冷恶寒。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 浮与芤相类(与洪相类),弦与紧相类,滑与数相类,革与实相类(《千金翼》云∶牢与实相类),沉与伏相类,微与 涩相类,软与弱相类,缓与迟相类。(软与迟相类)
&目录&卷一&篇名&平脉早晏法第二属性:黄帝问曰∶夫诊脉常以平旦,何也?岐伯对曰∶平旦者,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 (《内 经》作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过此非也。(《千金》同《素问》《太素》,云∶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 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目录&卷一&篇名&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属性:从鱼际至高骨(其骨自高),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 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 竟手。关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目录&卷一&篇名&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属性:夫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 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 时也)。 故五十度而复会于手太阴。太阴者,寸口也,即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 者,脉之大会要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 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 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故曰覆溢。是真脏之脉也,人不病自死。
&目录&卷一&篇名&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属性: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脉之迟速、大小、长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则吉。反之者,则为逆也。脉 三部大都欲等,只如小人、细人、妇人脉小软。小儿四、五岁,脉呼吸八至,细数者,吉。(《千金翼》云∶人大而脉细, 人细而脉大,人乐而脉实,人苦而脉虚,性急而脉缓,性缓而脉躁,人壮而脉细,人羸而脉大,此皆为逆,逆则难治。 反此为顺,顺则易治。凡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小儿四、五岁者,脉自快疾,呼吸八至也。男左大为顺,女右大为顺。 肥人脉沉,瘦人脉浮)
&目录&卷一&篇名&持脉轻重法第六属性: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菽者,小豆。言脉轻如三小豆之重。 HT 作皮毛之间者,肺气所行,故言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心主血脉,次于肺,如六豆之重)。如 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脾在中央,主肌肉,故次心如九豆之重)。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肝主 筋,又在脾下,故次之)。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也(肾主骨,其脉沉至骨)。故曰轻重也。
&目录&卷一&篇名&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属性:《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 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诀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 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千金》云∶三阴三阳,谁先谁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 而知者,针入病愈。 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曰神庭,在龟(一作鸠) 尾下五分。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府,合于中焦,名曰胞门(一作少阳),在大 仓左右三寸。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左。 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阳明为表里,以大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呼吸之府,在云门。 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足太阴经也,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为府,合于中焦脾胃之间,名曰章门,在季胁前一寸 半。 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 户,名曰三焦。
&目录&卷一&篇名&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属性:脉何以知脏腑之病也?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即有热,迟即生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别知脏腑之病也。 (腑者阳,故其脉数;脏者阴,故其脉迟。阳行迟,病则数;阴行疾,病则迟) 脉来浮大者,此为肺脉也;脉来沉滑,如石,肾脉也;脉来如弓弦者,肝脉也;脉来疾去迟,心脉也。脉来当见而 不见为病。病有深浅,但当知如何受邪。
&目录&卷一&篇名&辨脉阴阳大法第九属性: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 故曰阴阳。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 肝也;按之软,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千金翼》云∶迟缓而长者,脾也)。是阴阳之脉也。脉有 阳盛阴虚,阴盛阳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 阳虚实之意也。(阳脉见寸口,浮而实大,今轻手浮之更损减而小,故言阳虚;重手按之反更实大而沉,故言阴实。) 经言∶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言之,寸口有六脉俱动耶? 然∶经言如此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涩者 阴也,短者阴也。所以言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 长,时一沉也。所以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 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之逆顺也。 凡脉大为阳,浮为阳,数为阳,动为阳,长为阳,滑为阳;沉为阴,涩为阴,弱为阴,弦为阴,短为阴,微为阴, 是为三阴三阳也。阳病见阴脉者,反也,主死;阴病见阳脉者,顺也,主生。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数则吐血,阴微 则下利;阳弦则头痛,阴弦则腹痛;阳微则发汗,阴微则自下;阳数口生疮,阴数加微必恶寒而烦挠不得眠也。阴附阳 则狂,阳附阴则癫。得阳属腑,得阴属脏。无阳则厥,无阴则呕。阳微则不能呼,阴微则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气。 根据此阴阳以察病也。 寸口脉浮大而疾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 寸口脉沉细者,名曰阳中之阴,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汗出,阴气不通,臂不能举。 尺脉沉细者,名曰阴中之阴,病苦两胫酸疼,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余沥,阴下湿痒。 尺脉滑而浮大者,名曰阴中之阳,病苦小腹痛满,不能溺,溺即阴中痛,大便亦然。 尺脉牢而长,关上无有,此为阴干阳,其人苦两胫重,少腹引腰痛。 寸口脉壮大,尺中无有,此为阳干阴,其人苦腰背痛,阴中伤,足胫寒。 夫风伤阳,寒伤阴。阳病顺阴,阴病逆阳。阳病易治,阴病难治。在肠胃之间,以药和之;若在经脉之间,针灸病 已。
&目录&卷一&篇名&平虚实第十属性: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脉之虚实者,脉来软者为虚,牢者为实。病 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 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问曰∶何谓虚实?答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何谓重实?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问曰∶经络俱实如何?何以治之?答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当俱治之。故曰滑则顺,涩则逆。夫虚实者, 皆从其物类。始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
&目录&卷一&篇名&从横逆顺伏匿脉第十一属性:问曰∶脉有相乘,有从、(仲景从字作纵字)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从;火 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 经言∶脉有伏匿者,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也?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反见阳脉者,为阳乘阴也。 脉虽时沉涩而短,此阳中伏阴;脉居阳部反见阴脉者,为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为阴中伏阳也。重阴者癫,重 阳者狂。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目录&卷一&篇名&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属性:问曰∶脉有残贼,何谓?师曰∶脉有弦、有紧、有涩、有滑、有浮、有沉,此六脉为残贼,能与诸经作病。 问曰∶尝为人所难,紧脉何所从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肺中寒,故令紧;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紧; 假令下利者,以胃中虚冷,故令紧也。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脉滑也。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脉与病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之时,病者因反大吐 若下痢,(仲景痢字作利)病腹中痛。因问言∶我前来脉时不见此证,今反变异故,是名为灾怪。因问何缘作此吐痢?答 曰∶或有先服药,今发作,故为灾怪也。 问曰∶人病恐怖,其脉何类?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等类?师曰∶其脉自浮而弱,面形乍白乍赤。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其脉自涩,而唇口干燥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其里痛也;行迟者,其表 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膝者,必腰痛;里实护腹如怀卵者,必心痛。师持脉病患欠者,无病也;脉之因伸 者,无病也(一云呻者,病也)。假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目眄视(一云反面仰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 此为诈病。假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目录&卷一&篇名&迟疾短长杂脉法第十三属性:黄帝问曰∶余闻胃气、手少阳三焦、四时五行脉法。夫人言脉有三阴三阳,知病存亡,脉外以知内,尺寸大小,愿 闻之。岐伯曰∶寸口之中,外别浮沉、前后、左右、虚实、死生之要,皆见寸口之中。脉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 虚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一作得)者为正邪。外结者病痈肿,内结者病疝瘕也。间来而 急者,病正在心, 气也。脉来疾者,为风也;脉来滑者,为病食也;脉来滑躁者,病有热也;脉来涩者,为病寒湿也。 脉逆顺之道,不与众谋。师曰∶夫呼者,脉之头也。初持之来疾去迟,此为出疾入迟,为内虚外实;初持脉来迟去疾, 此为出迟入疾,为内实外虚也。 脉数则在腑,迟则在脏。脉长而弦病在肝(扁鹊云∶病出于肝),脉小血少病在心(扁鹊云∶脉大而洪,病出于心), 脉下坚上虚病在脾胃(扁鹊云∶病出于脾胃),脉滑(一作涩)而微浮病在肺(扁鹊云∶病出于肺),脉大而坚病在肾。 (扁 鹊云∶小而紧)脉滑者多血少气,脉涩者少血多气,脉大者血气俱多。又云∶脉来大而坚者血气俱实,脉小者血气俱少。 又云∶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虚。沉细滑疾者热,迟紧为寒(又云∶洪数滑疾为热,涩迟沉细为寒)。脉盛滑紧者病在外热, 脉小实而紧者病在内冷。脉小弱而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浮滑,其人外热,风走刺,有饮,难治。脉 沉而紧,上焦有热,下寒,得冷即便下。脉沉而细,下焦有寒,小便数,时苦绞痛,下利重。脉浮紧且滑直者,外热内 冷,不得大小便。 脉洪大紧急,病速进在外,苦头发热、痈肿;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中,寒为疝瘕、积聚,腹中刺痛。脉沉重而直 前绝者,病血在肠间;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 。脉直前而中散绝者,病消渴(一云病浸淫痛)。脉沉重,前不至寸 口,徘徊绝者,病在肌肉遁尸。脉左转而沉重者,气 阳在胸中,脉右转出不至寸口者内有肉 。脉累累如贯珠,不前 至,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去;脉累累中止不至,寸口软者,结热在小肠膜中,伏留不去。脉直前左右弹者,病在血脉 中, 血也;脉后而左右弹者,病在筋骨中也。脉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脉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上部有脉,下部 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所苦。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 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太素》细作滑),涩则心痛。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 而危;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沉而弦急者病在内,浮而洪大者病在外;脉 实者病在内,脉虚者病在外。在上为表,在下为里;浮为在表,沉为在里。
&目录&卷一&篇名&平人得病所起第十四属性:何以知春得病?无肝脉也。无心脉,夏得病;无肺脉,秋得病;无肾脉,冬得病;无脾脉,四季之月得病。 假令肝病者,西行,若食鸡肉得之,当以秋时发,得病以庚辛日也。家有腥死,女子见之,以明要为灾。不者,若 感金银物得之。 假令脾病,东行,若食雉兔肉及诸木果实得之。不者,当以春时发,得病以甲乙日也。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鱼得之。不者,当以冬时发,得病以壬癸日也。 假令肺病,南行,若食马肉及獐鹿肉得之。不者,当以夏时发,得病以丙丁日也。 假令肾病,中央,若食牛肉及诸土中物得之。不者,当以长夏时发,得病以戊己日也。 假令得王脉,当于县官家得之。 假令得相脉,当于嫁娶家得之,或相庆贺家得之。 假令得胎脉,当于产乳家得之。 假令得囚脉,当于囚徒家得之。 假令得休脉,其人素有宿病,不治自愈。 假令得死脉,当于死丧家感伤得之。 何以知人露卧得病?阳中有阴也。 何以知人夏月得病?诸阳入阴也。 何以知人食饮中毒?浮之无阳,微细之不可知也,但有阴脉,来疾去疾,此相为水气之毒也。脉迟者,食干物得之。
&目录&卷一&篇名&诊病将瘥难已脉第十五属性:问曰∶假令病患欲瘥,脉而知愈,何以别之?师曰∶寸关尺大小迟疾浮沉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平复, 当自愈。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及浮沉等者,病难已。
&目录&卷二&篇名&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属性: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痹,小腹中有疝瘕,王月(王字一本作五)即冷上抢心。刺手心主经,治 阴。心主在掌后横理中。(即太陵穴也) 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痹(一作急痛)。小肠有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经,治阳(一作手少阳 者,非)。太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陷中(即后溪穴也)。 左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心脉也。苦心下毒,痛,掌中热,时时善呕,口中伤烂。刺手太阳经,治阳。 左手关前寸口阴实者,心实也。苦心下有水气,忧恚发之。刺手心主经,治阴。 左手关上阳绝者,无胆脉也。苦膝疼,口中苦, 目善畏,如见鬼状,多惊,少力。刺足厥阴经,治阴。在足大指 间(即行间穴也),或刺三毛中。 左手关上阳实者,胆实也。苦腹中实不安,身躯习习也,刺足少阳经,治阳。在足上第二指本节后一寸。(第二指当 云小指、次指,即临泣穴也) 左手关上阴绝者,无肝脉也。苦癃,遗溺,难言,胁下有邪气,善吐。刺足少阳经,治阳。 左手关上阴实者,肝实也。苦肉中痛,动善转筋。刺足厥阴经,治阴。 左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膀胱脉也。苦逆冷,妇人月使不调,王月则闭,男子失精,尿有余沥。刺足少阴经,治阴, 在足内踝下动脉。(即太溪穴也) 左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苦逆冷,胁下有邪气相引痛。刺足太阳经,治阳。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即 束骨穴也) 左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苦足下热,两髀里急,精气竭少,劳倦所致。刺足太阳经,治阳。 左手关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苦恍惚,健忘,目视KT KT ,耳聋怅怅,善鸣。刺足少阴经,治阴。 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苦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刺手太阴经,治阴。在鱼际间。(即太渊穴 也) 右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大肠实也。苦肠中切痛,如锥刀所刺,无休息时。刺手阳明经,治阳。在手腕中。(即阳溪穴 也) 右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肺脉也。苦短气咳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阳明经,治阳。 右手关前寸口阴实者,肺实也。苦少气,胸中满彭彭,与肩相引,刺手太阴经。治阴。 右手关上阳绝者,无胃脉也。苦吞酸,头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阴经,治阴。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即公孙穴也) 右手关上阳实者,胃实也。苦肠中伏伏(一作 ),不思食物,得食不能消。刺足阳明经,治阳,在足上动脉。(即 冲阳穴也) 右手关上阴绝者,无脾脉也。苦少气,下利,腹满,身重,四肢不欲动,善呕。刺足阳明经,治阳。 右手关上阴实者,脾实也。苦肠中伏伏如坚状,大便难。刺足太阴经,治阴。 右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子户脉也。苦足逆寒,绝产,带下,无子,阴中寒。刺足少阴经,治阴。 右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苦少腹满,引腰痛。刺足太阳经,治阳。 右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苦足逆冷,上抢胸痛,梦入水见鬼,善厌寐,黑色物来掩人上。刺足太阳经,治 阳。 右手关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苦骨疼,腰脊痛,内寒热。刺足少阴经,治阴。上脉二十四气事。
&目录&卷二&篇名&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属性:\x心实\x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实者,手厥阴经也。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苦胃胀,刺三里。 \x心虚\x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厥阴经也。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状恍惚。 \x小肠实\x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实者,手太阳经也。病苦身热,热来去,汗出(一作汗不出)而烦,心中满,身重,口中生 疮。 \x小肠虚\x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虚者,手太阳经也。病苦颅际偏头痛,耳颊痛。 \x心小肠俱实\x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病苦头痛,身热,大便难,心腹烦满,不得卧,以胃气 不转,水谷实也。 \x心小肠俱虚\x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病苦洞泄苦寒,少气,四肢寒,肠 。 \x肝实\x 左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厥阴经也。病苦心下坚满,常两胁痛,自忿忿如怒状。 \x肝虚\x 左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厥阴经也。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 \x胆实\x 左手关上脉阳实者,足少阳经也。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重痛,洒洒恶寒,胁痛。 \x胆虚\x 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足少阳经也,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摇, 坐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KT KT 。 \x肝胆俱实\x 左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实也。病苦胃胀,呕逆,食不消。 \x肝胆俱虚\x 左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虚也。病苦恍惚,尸厥不知人,妄见,少气不能言,时时自惊。 \x肾实\x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膀胱胀闭,少腹与腰脊相引痛。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舌燥,咽肿,心烦,嗌干,胸胁时痛,喘咳,汗出,小腹胀满,腰 背强急,体重骨热,小便赤黄,好怒好忘,足下热疼,四肢黑,耳聋。 \x肾虚\x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虚者,足少阴经也。病苦心中闷,下重,足肿不可以按地。 \x膀胱实\x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实者,足太阳经也。病苦逆满,腰中痛,不可俯仰,劳也。 \x膀胱虚\x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虚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脚中筋急,腹中痛引腰背,不可屈伸,转筋,恶风,偏枯,腰痛, 外踝后痛。 \x肾膀胱俱实\x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实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病苦脊强反折,戴眼,气上抢心,脊痛,不能自反侧。 \x肾膀胱俱虚\x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虚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病苦小便利,心痛,背寒,时时少腹满。 \x肺实\x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也。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 \x肺虚\x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虚者,手太阴经也。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嗌干,不朝津液。 \x大肠实\x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实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腹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喉咽(一本作咽喉)中如核状。 \x大肠虚\x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鸣,虚渴唇口干,目急,善惊,泄白。 \x肺大肠俱实\x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 \x肺大肠俱虚\x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耳鸣嘈嘈,时妄见光明,情中不乐,或如恐怖。 \x脾实\x 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太阴经也。病苦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 \x脾虚\x 右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太阴经也。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胆,心烦不得卧,肠鸣。 \x胃实\x 右手关上脉阳实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腹中坚痛而热,(《千金》作病苦头痛)汗不出,如温疟,唇口干,善哕,乳 痈,缺盆腋下肿痛。 \x胃虚\x 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胫寒,不得卧,恶寒洒洒,目急,腹中痛,虚鸣(《外台》作耳虚鸣),时寒 时热,唇口干,面目浮肿。 \x脾胃俱实\x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脾胀腹坚,抢胁下痛,胃气不转,大便难,时反泄利,腹中 痛,上冲肺肝,动五脏,立喘鸣,多惊,身热,汗不出,喉痹,精少。 \x脾胃俱虚\x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胃中如空状,少气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 \x肾实\x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痹,身热,心痛,脊胁相引痛,足逆热烦。 \x肾虚\x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虚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足胫小弱,恶风寒,脉代绝,时不至,足寒,上重下轻,行不可以 按地,少腹胀满,上抢胸,胁痛引肋下。 \x膀胱实\x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实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转胞,不得小便,头眩痛,烦满,脊背强。 \x膀胱虚\x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虚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肌肉振动,脚中筋急,耳聋忽忽不闻,恶风,飕飕作声。 \x肾膀胱俱实\x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实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病苦癫疾,头重,与目相引痛厥,欲起走,反眼。大风, 多汗。 \x肾膀胱俱虚\x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虚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病苦心痛,若下重不自收,篡反出,时时苦洞泄,寒中 泄,肾、心俱痛。一说云∶肾有左右,而膀胱无二。今用当以左肾合膀胱,右肾合三焦。
&目录&卷二&篇名&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属性: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灸身,摩治风膏,覆令汗出。 寸口脉紧,苦头痛,骨肉疼,是伤寒。宜服麻黄汤发汗,针眉冲、颞 ,摩治伤寒膏。 寸口脉微,苦寒,为衄。宜服五味子汤,摩茱萸膏,令汗出。 寸口脉数,即为吐,以有热在胃脘,熏胸中。宜服药吐之,及针胃脘,服除热汤。若是伤寒七、八日至十日,热在 中,烦满渴者,宜服知母汤。 寸口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宜服防风汤,以药薄熨之,摩以风膏,灸诸治风穴。 寸口脉滑,阳实,胸中壅满,吐逆,宜服前胡汤,针太阳、巨阙,泻之。 寸口脉弦,心下 ,微头痛,心下有水气。宜服甘遂丸,针期门,泻之。 寸口脉弱,阳气虚,自汗出而短气。宜服茯苓汤、内补散,适饮食消息,勿极劳。针胃脘,补之。 寸口脉涩,是胃气不足。宜服干地黄汤,自养,调和饮食,针三里,补之。(三里一作胃脘) 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宜服竹皮汤、黄土汤,灸膻中。 寸口脉伏,胸中逆气,噎塞不通,是胃中冷气上冲心胸。宜服前胡汤、大三建丸,针巨阙、上脘,灸膻中。 寸口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宜服泽漆汤,针巨阙,泻之。 寸口脉濡,阳气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宜服干地黄汤,薯蓣丸、内补散、牡蛎散并粉,针太冲,补之。 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汤、生姜汤、茱萸丸、调和饮食以暖之。 寸口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气塞;虚,即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有热,即宜服竹叶汤、葛根汤;有寒, 宜服茱萸丸、生姜汤。 寸口脉细,发热,吸吐。宜服黄芩龙胆汤。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汤,灸中府。 寸口脉洪大,胸胁满。宜服生姜汤、白薇丸,亦可紫菀汤下之,针上脘、期门、章门。上上部寸口十七条。 关脉浮,腹满不欲食。浮为虚满,宜服平胃丸、茯苓汤、生姜前胡汤,针胃脘,先泻后补之。 关脉紧,心下苦满急痛。脉紧者为实,宜服茱萸当归汤,又大黄汤,两治之,良。针巨阙、下脘,泻之。(千金云服 茱萸当归汤又加大黄二两佳) 关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汤、生姜汤、附子丸,针巨阙,补之。 关脉数,胃中有客热。宜服知母丸、除热汤,针巨阙、上脘,泻之。 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气不足。宜服平胃丸、补脾汤,针章门,补之。 关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以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宜服紫菀汤下之,大平胃丸,针胃脘,泻之。(《千金》 云∶宜服朴硝麻黄汤、平胃丸) 关脉弦,胃中有寒,心下厥逆,此以胃气虚故尔。宜服茱萸汤,温调饮食,针胃脘,补之。 关脉弱,胃气虚,胃中有客热。脉弱为虚热作病。其说云∶有热不可大攻之,热去则寒起。正宜服竹叶汤,针胃脘, 补之。 关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以中焦有微热。宜服干地黄汤、内补散,针足太冲上,补之。 关脉芤,大便去血数斗者,以膈输伤故也。宜服生地黄并生竹皮汤,灸膈输。若重下去血者,针关元;甚者,宜服 龙骨丸,必愈。 关脉伏,中焦有水气,溏泄。宜服水银丸,针关元,利小便,溏泄便止。 关脉沉,心下有冷气,苦满吞酸。宜服白薇茯苓丸,附子汤,针胃脘,补之。 关脉濡,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汤、女萎丸,针关元,补之。 关脉迟,胃中寒,宜服桂枝丸、茱萸汤,针胃脘。补之。 关脉实,胃中痛。宜服栀子汤、茱萸乌头丸,针胃脘,补之。 关脉牢,脾胃气塞,盛热,即腹满响响。宜服紫菀丸、泻脾丸,针灸胃脘,泻之。 关脉细,虚,腹满。宜服生姜茱萸蜀椒汤、白薇丸,针灸三脘。 关脉洪,胃中热,必烦满。宜服平胃丸,针胃脘。先泻后补之。上中部关脉十八条。 尺脉浮,下热风,小便难。宜服瞿麦汤、滑石散。针横骨、关元,泻之。 尺脉紧,脐下痛。宜服当归汤,灸天枢,针关元,补之。 尺脉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气。宜服小建中汤(一本更有四顺汤),针气海。 尺脉数,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宜服鸡子汤、白鱼散,针横骨,泻之。 尺脉缓,脚弱下肿,小便难,有余沥。宜服滑石汤、瞿麦散,针横骨,泻之。 尺脉滑,血气实,妇人经脉不利,男子尿血。宜服朴硝煎、大黄汤,下去经血,针关元,泻之。 尺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宜服建中汤、当归汤,针气海,泻之。 尺脉弱,阳气少,发热骨烦。宜服前胡汤,干地黄汤、茯苓汤,针关元,补之。 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汤,针足太冲,补之。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宜服竹皮生地黄汤,灸丹田、关元,亦针补之。 尺脉伏,小腹痛, 疝,水谷不化。宜服大平胃丸、桔梗丸,针关元,补之。(桔梗丸一云结肠丸) 尺脉沉,腰背痛。宜服肾气丸,针京门,补之。 尺脉濡,苦小便难(《千金》云∶脚不收风痹)。宜服瞿麦汤、白鱼散,针关元,泻之。 尺脉迟,下焦有寒。宜服桂枝丸,针气海、关元,补之。 尺脉实,小腹痛,小便不禁。宜服当归汤,加大黄一两,以利大便;针关元,补之,止小便。 尺脉牢,腹满,阴中急。宜服葶苈子茱萸丸,针丹田、关元、中极。上下部尺脉十六条。
&目录&卷二&篇名&平奇经八脉病第四属性:脉有奇经八脉者,何谓也?然∶有阳维、阴维,有阳跷、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 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 水道,以备不虞。天雨降下,沟渠溢满, 霈妄行,当此之时,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流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系也?然∶阳维者,起于诸阳之会;阴维者,起于诸阴之交。阳维、阴维 者,维络于身,溢畜不能环流溉灌诸经者也。阳跷者,起于跟中,循外踝而上行,入风池。阴跷者,亦起于跟中,循内 踝而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冲脉者,起于关元,循腹里直上,至咽喉中(一云∶冲脉者,起于气冲,并阳明之经, 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循背上,至风府。冲脉者, 阴脉之海也;督脉者,阳脉之海也。任脉者,起于胞门、子户、夹脐上行,至胸中(一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 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带脉者,起于季肋,(《难经》作季胁)回身一周。此八者,皆不系于十二经,故 曰奇经八脉者也。 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相维,怅然失志,容容(《难经》作溶溶)不能自收持(怅 然者,其人惊,即维脉缓,缓即令身不能自收持,即失志善忘恍惚也)。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阳维为 卫,卫为寒热。阴维为荣,荣为血,血者主心,故心痛也)。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阴跷在内踝,病即其脉急,当从内 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阳跷在外踝,病即其脉急,其人当从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缓)。冲 之为病,逆气而里急(冲脉从关元至喉咽,故其为病逆气而里急)。督之为病,脊强而厥(督脉在背,病即其脉急,故令 脊强也)。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任脉起于胞门、子户、故其病结为七疝、瘕聚)。带之为病, 苦腹满,腰容容(《难经》作溶溶)若坐水中状(带脉者,回带人之身体,病即其脉缓,故令腰容容也)。此奇经八脉之 为病也。 诊得阳维脉浮者,暂起目眩,阳盛实,苦肩息,洒洒如寒。 诊得阴维脉沉大而实者,苦胸中痛,胁下支满,心痛。 诊得阴维如贯珠者,男子两胁实,腰中痛;女子阴中痛,如有疮状。 诊得带脉,左右绕脐腹腰脊痛,冲阴股也。两手脉浮之俱有阳,沉之俱有阴,阴阳皆实盛者,此为冲、督之脉也。 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不者,必当犹豫,有两心也。 两手阳脉浮而细微,绵绵不可知,俱有阴脉,亦复细绵绵,此为阴跷,阳跷之脉也。此家曾有病鬼魅风死,苦恍惚,亡 人为祸也。 诊得阳跷,病拘急;阴跷病缓。 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人风痫疾。 脉来中央浮,直上下痛者,督脉也。动苦腰背膝寒,大人癫,小儿痫也,灸顶上三丸。正当顶上。 尺寸脉俱牢(一作芤),直上直下,此为冲脉。胸中有寒疝也。 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横寸口边丸丸,此为任脉。苦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不得俯仰,拘急。 脉来紧细实长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取脐下三寸。
&目录&卷三&篇名&肝胆部第一属性:肝象木(肝于五行象木),与胆合为腑(胆为清净之腑)。其经足厥阴(厥阴肝脉),与足少阳为表里(少阳,胆脉也, 脏阴腑阳,故为表里)。其脉弦(弦,肝脉之大形也)其相冬三月(冬水王木相),王春三月,废夏三月(夏火王木废), 囚季夏六月(季夏土王木囚),死秋三月(秋金王木死)。其王日甲乙,王时平旦、日出(并木也)。其困日戊己,困时食 时、日 (并土也),其死日庚辛,死时晡时、日入(并金也)。其神魂(肝之所藏者魂),其主色,其养筋(肝气所养 者筋),其候目(肝候出目,故肝实则目赤),其声呼,其色青,其臭臊(《月令》云∶其臭膻)。其液泣(泣出肝),其味 酸,其宜苦(苦,火味也),其恶辛(辛,金味)。肝俞在背第九椎,募在期门(直两乳下二肋端);胆俞在背第十椎,募 在日月。(穴在期门下五分)上新撰。(并出《素问》诸经。昔人撰集,或混杂相涉,烦而难了,今抄事要分别五脏各为 一部) 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起于夜半,肝家王(冬至者,岁终之节。甲子日者,阴阳更始之数也。少阳,胆也,胆者, 木也,生于水,故起夜半;其气常微少,故言少阳。云夜半子者,水也)。肝者,东方木(肝与胆为脏腑,故王东方,应 木行也)。万物始生,其气来软而弱,宽而虚(春少阳气,温和软弱,故万物日生焉)。故脉为弦(肝气养于筋。故其脉 弦,强亦法木体强也)。软即不可发汗,弱即不可下。宽者开,开者通,通者利,故名曰宽而虚(言少阳始起尚软弱,入 荣卫腠理开通,发即汗出不止;不可下,下之而泄利不禁。故言宽虚、通利也)。春以胃气为本,不可犯也。(胃者,土 也,万物禀土而生,胃亦养五脏,故肝王以胃气为本也。不可犯者,不可伤也)上四时经。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曰∶春脉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濡弱轻虚而滑,端 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 不及,病在中。黄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忘当作怒)。忽忽眩冒而癫疾;不及 则令人胸胁痛引背,下则两胁 满。黄帝曰∶善。 肝脉来濡弱招招,如揭竿末梢,曰平(《巢源》云∶绰绰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长竿曰平)。春以胃气为本。肝脉来盈 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肝脉来急而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巢源》 云∶赜赜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有胃而毛,曰 秋病;毛甚,曰今病。肝藏血,血舍魂。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敢正当人(不精不敢正当人,一作其精 不守,令人阴缩),阴缩而筋挛,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春肝木王,其脉弦细而长,名曰平脉也。反得浮涩而 短者(《千金》云∶微涩而短),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一本云∶日、月、年数至三,忌庚 辛)。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云∶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肝,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 乘肝,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肝,土之陵木,为微邪,虽病即瘥。 肝脉来濯濯如倚竿,如琴瑟之弦,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厥阴 脉也。 肝脉急甚,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 肝痹,缩,咳引少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颓疝;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淡饮;微涩为螈 挛筋。 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故脉弗营则筋 缩急,筋缩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肝死脏,浮之脉弱,按之中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上《素问》《针经》、张仲景。
&目录&卷三&篇名&心小肠部第二属性:心象火,与小肠合为腑(小肠为受盛之腑也)。其经手少阴(手少阴心脉也),与手太阳为表里(手太阳小肠脉也)。 其脉洪(洪,心脉之大形),其相春三月(木王火相),王夏三月,废季夏六月,囚秋三月(金王火囚),死冬三月(水王 火死)。其王日丙丁,王时禺中、日中;其困日庚辛,困时晡时、日入,其死日壬癸,死时人定、夜半。其藏神(心之所 藏者神也),其主臭,其养血(心气所养者血),其候舌,其声言(言由心出,故主言),其色赤,其臭焦,其液汗,其味 苦,其宜甘(甘,脾味也),其恶咸(咸,肾味也)。心俞在背第五椎(或云第七椎),募在巨阙(在心下一寸),小肠俞 在背第十八椎,募在关元。(脐下三寸)上新撰。 心者南方火(心主血,其色赤,故以夏王于南方,应火行)。万物洪盛,垂枝布叶,皆下垂如曲,故名曰钩(心王之 时,太阳用事,故草木茂盛,枝叶布舒,皆下垂曲。故谓之钩也)。心脉洪大而长,洪则卫气实,实则气无从出(脉洪者 卫气实,卫气实则腠理密,密则气无从出)。大则荣气萌,萌洪相薄,可以发汗,故名曰长(荣者血也,萌当为明字之误 耳,血王故明且大也。荣明卫实,当须发动,通其津液也)。长洪相得,即引水浆,溉灌经络,津液皮肤(夏热阳气盛, 故其人引水浆,润灌肌肤,以养皮毛,犹草木须雨泽以长枝叶)。太阳洪大,皆是母躯,幸得戊己,用牢根株(太阳夏火, 春木为其母。阳得春始生,名曰少阳。到夏洪盛,名曰太阳,故言是母躯也。戊己土也,土为火子,火王即土相,故用 牢根株也)。阳气上出,汗见于头。五月枯HT ,胞中空虚,医反下之,此为重虚也(月当为内,HT 当为干,枯燥也。 皆字误耳。内字似月,由来远矣,遂以传焉,人头者,诸阳之会。夏时饮水浆,上出为汗,先从头流于身躯,以实其表, 是以五内干枯,燥则胞中空虚津液少也。胞者膀胱,津液之腑也。愚医不晓,故反下之,令重虚也)。脉浮有表无里,阳 无所使(阳盛脉浮,宜发其汗,而反下之,损于阴气。阳为表,阴为里。《经》言∶阳为阴使,阴为阳守,相须而行。 脉浮,故无里也。治之错逆,故令阴阳离别,不能复相朝使)。不但危身,并中其母。(言下之不但伤心,并复中肝) 上四时经。 黄帝问曰∶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 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黄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 气泄。帝曰∶善。 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 ,曰平。夏以胃气为本。心脉来喘喘(《甲乙》作累累)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心 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 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心藏脉,脉舍神。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KT 脱肉,毛悴色夭, 死于冬。夏心火王,其脉洪(《千金》作浮大而洪)大而散,名曰平脉。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为贼 邪,大逆,十死不治(一本云∶日、月、年数至二,忌壬癸)。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 愈。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心,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浮(《千金》浮作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心。 金之陵火,为微邪,虽病即瘥。 心脉来累累如贯珠滑利,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手少阴脉。 心脉急甚,为螈 ;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 为喉介;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少腹鸣;涩 甚,为喑;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巅疾。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脉不通则血 不流,血不流则发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心死脏,浮之脉实,如豆麻击手,按之 益躁疾者,死。上《素问》《针经》、张仲景。
&目录&卷三&篇名&脾胃部第三属性:脾象土,与胃合为腑(胃为水谷之腑)。其经足太阴(太阴,脾之脉也),与足阳明为表里(阳明胃脉)。其脉缓(缓, 脾脉之大形也),其相夏三月(火王土相),王季夏六月,废秋三月,囚冬三月,死春三月。其王日戊己,王时食时、日 ;困日壬癸,困时人定、夜半;其死日甲乙,死时平旦、日出(并木时也)。其神意,其主味,其养肉,其候口,其声 歌,其色黄,其臭香,其液涎,其味甘,其宜辛,其恶酸。脾俞在背第十一椎,募在章门(季肋端是)。胃俞在背第十二 椎,募在太仓。上新撰。 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浓也,万物众色不同(脾主水谷,其气微弱,水谷不化。脾为土行,王于季夏,土性敦 浓,育养万物,当此之时,草木备具、枝叶茂盛,种类众多,或青、黄、赤、白、黑色,各不同矣),故名曰得福者广(土 生养万物,当此之时,脾则同禀诸脏,故其德为广大)。万物悬根住茎,其叶在巅, 蜚蠕动, 喘息,皆蒙土恩(悬 根住茎,草木之类也。其次则蛾蚋几微之虫,因阴阳气变化而生者也。喘息,有血脉之类也。言普天之下,草木昆虫, 无不被蒙土之恩福也)。德则为缓,恩则为迟,故令太阴脉缓而迟,尺寸不同(太阴脾也,言脾王之时脉缓而迟。尺寸不 同者,尺迟而寸缓也)。酸咸苦辛,大(一作太)沙(一作涉,又作妙)而生,互行其时,而以各行,皆不群行,尽可常 服(肝酸、肾咸、心苦、肺辛涩皆四脏之味也。脾主调和五味以禀四脏,四脏受味于脾,脾王之时,其脉沙一作涉,又 作妙,达于肌肉之中,互行人身躯,乃复各行,随其四肢使其气周匝,荣诸脏腑,以养皮毛,皆不群行至一处也。故 言尽可常服也)。土寒则温,土热则凉(冬阳气在下,土中温暖。夏阴气在下,土中清凉。脾气亦然)。土有一子,名之 曰金,怀挟抱之,不离其身,金乃畏火,恐热来熏,遂弃其母,逃归水中,水自金子,而藏火神,闭门塞户,内外不通, 此谓冬时也(阳气在中,阳为火行,金性畏火,故恐熏之,金归水中而避火也。母子相得益盛。闭塞不通者,言水气充 实,金在其中,此为强固,火无复得往克之者,神密之类也)。土亡其子,其气衰微,水为洋溢,浸渍为池(一作其地)。 走击皮肤,面目浮肿,归于四肢。(此为脾之衰损。土以防水,今土弱而水强,故水得陵之而妄行)。愚医见水,直往下 之,虚脾空胃,水遂居之,肺为喘浮(脾胃已病,宜扶养其气,通利水道。愚医不晓而往下之,此为重伤,水气遂更陵 之,上侵胸中,肺得水而浮,故言喘浮)。肝反畏肺,故下沉没(肺金肝木,此为相克,肺浮则实,必复克肝,故畏之沉 没于下)。下有荆棘,恐伤其身,避在一边,以为水流(荆棘,木之类。肝为木,今没在下则为荆棘。其身,脾也。脾为 土,土畏木,是以避在下一边,避木也。水流者,水之流路也。土本克水而今微弱,又复触木,无复制水,故水得流行)。 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心火肝木,火则畏水而木畏金,金水相得,其气则实,克于肝心,故令二脏衰微, 脉为沉伏也)。工医来占,因转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亭其阴阳,喘息则微,汗出正流。肝着其根,心 气因起,阳行四肢,肺气亭亭,喘息则安(转孔穴者,诸脏之荣并转治其顺。甘液,脾之津液。亭其阴阳,得复其常所, 故荣卫开通,水气消除,肝得远着其根株。肝心为母子,肝着则心气得起,肺气平调,故言亭亭,此为端好之类)。肾为 安声,其味为咸(肺主声,肾为其子,助于肺,故言安声。咸,肾味也)。倚坐母败, 臭如腥(金为水母,而归水中, 此为母往从子,脾气反虚,五脏由此而相克贼,倚倒致败宅 臭而腥,故云然也)。土得其子,则成为山。金得其母,名 曰丘矣。上四时经。 黄帝曰∶四时之序,逆顺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曰∶然则脾善恶可得 见乎?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曰∶恶者何如?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此谓不及, 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沉重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壅塞不通,名曰重强。 脾脉来而和柔相离,如鸡足践地,曰平。长夏以胃气为本。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脾脉来坚兑,如 鸟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死。真脾脉至,弱而乍疏乍散(一作数),色青黄不泽,毛折,乃死。长 夏胃微濡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濡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脾藏荣,荣舍意,愁忧不解则伤意,意伤则闷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六月季夏建未,坤未之间土之位, 脾王之时。其脉大阿阿而缓,名曰平脉。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 (《千金》浮作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作浮大而洪), 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肾之乘脾,水之陵土,为微邪,虽病即瘥。 脾脉苌苌而弱(《千金》苌苌作长长),来疏去数,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 命尽,足太阴脉也。脾脉急甚,为螈 ;微急,为脾中满,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 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痞气,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 为颓癃;微滑,为虫毒蛔,肠鸣热。涩甚,为肠颓;微涩,为内溃,多下脓血也。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 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营则肌肉濡,肌肉濡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脾死脏, 浮之脉大缓(一作坚),按之中如覆杯, ,状如摇者,死。(一云 状如炙肉)上《素问》《针经》、张仲景。
&目录&卷三&篇名&肺大肠部第四属性:肺象金,与大肠合为腑(大肠为传导之腑也)。其经手太阴(手太阴肺脉也),与手阳明为表里(手阳明大肠脉也)。 其脉浮(浮,肺脉之大形也)。其相季夏六月(季夏土王金相)。其王秋三月,废冬三月,囚春三月,死夏三月(夏火王 金死)。其王日庚辛,王时晡时、日入;其困日甲乙,困时平旦、日出;其死日丙丁,死时禺中、日中。其神魄,其主声, 其养皮毛,其候鼻,其声哭,其色白,其臭腥,其液涕,其味辛,其宜咸,其恶苦。肺俞在背第三椎(或云第五椎也), 募在中府(直两乳上下肋间)。大肠俞在背第十六椎,募在天枢(挟脐旁各一寸半)上新撰。 肺者西方金,万物之所终(金性刚,故王西方,割断万物,万物是以皆终于秋也)。宿叶落柯,萋萋枝条,其杌然独 在。其脉为微浮毛,卫气迟(萋萋者,零落之貌也,言草木宿叶得秋随风而落,但有枝条杌然独在。此时阳气则迟,脉 为虚微如毛也),荣气数。数则在上,迟则在下,故名曰毛(诸阳脉数,诸阴脉迟,荣为阴,不应数,反言荣气数,阴得 秋节而升转在阳位,故一时数而在上也。此时阴始用事,阳即下藏,其气反迟,是以肺脉数散如毛也)。阳当陷而不陷, 阴当升而不升,为邪所中(阴阳交易,则不以时定,二气感激,故为风寒所中)。阳中邪则卷,阴中邪则紧,卷则恶寒, 紧则为栗,寒栗相薄,故名曰疟。弱则发热,浮乃来出(卷者,其人拘卷也,紧者,脉紧也。此谓国中风寒之时,脉紧, 其人则寒,寒止而脉更微弱,弱则其人发热,热止则脉浮,浮者,疟解王脉出也),旦中旦发,暮中暮发(言疟发皆随其 国中风邪之时也)。脏有远近,脉有迟疾,周有度数,行有漏刻(脏,谓人五脏,肝心脾肺肾也,心肺在膈上,呼则其气 出,是为近,呼为阳,其脉疾。肾肝在膈下,吸则其气入,是为远也,吸为阴,其脉迟。度数,谓经脉之长短,周身行 者,荣卫之行也。行阴、阳各二十五度,为一周也,以应漏下百刻也)。迟在上,伤毛采;数在下,伤下焦。中焦有恶则 见,有善则匿(秋则阳气迟,阴气数。迟当在下,数当在上,随节变,故言伤毛采也。人之皮毛,肺气所行。下焦在脐 下,阴之所治也,其脉应迟,今反数,故言伤下焦。中焦,脾也,其平善之时脉常自不见,衰乃见耳。故云有恶则见也)。 阳气下陷,阴气则温(言阳气下陷,温养诸脏)。阳反在下,阴反在巅,故名曰长而且留。(阴阳交代,各顺时节,人血 脉和平,言可长留竟一时)上四时经。 黄帝问曰∶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对曰∶秋脉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而浮,其气 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 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黄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气逆而背痛温温(《内经》温温 作愠愠)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难经》云∶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春平脉。蔼蔼如车盖。 按之益大,曰秋平脉),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巢源》无不字)。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赤白不泽,毛折,乃死。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 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肺藏气,气舍魄。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 色夭,死于夏。秋金肺王。其脉浮(《千金》浮作微)涩而短,曰平脉。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作浮大而洪),是心之 乘肺,火之克金,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一本云∶日,月、年数至四,忌丙丁),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肺,子 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肺,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 肺,木之陵金,为微邪,虽病即瘥。肺脉来,泛泛轻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 五至,死;六至,命尽。手太阴脉也。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堕,咳唾血,引腰背胸,苦鼻息肉不通。 缓甚,为多肝;微缓,为痿偏风(一作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太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腰内。小 甚,为飧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 ,在颈支掖之间, 下不胜其上,其能喜酸。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 则皮节伤,皮节伤者则爪(爪字一作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气(气字一作毛)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肺死脏,浮 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上《素问》《针经》、张仲景。
&目录&卷三&篇名&肾膀胱部第五属性:肾象木,与膀胱合为腑(膀胱为津液之腑)。其经足少阴(足少阴肾脉也),与足太阳为表里(足太阳膀胱脉也)。其 脉沉(沉,肾脉之大形也),其相秋三月,(秋金王水相)。其王冬三月,废春三月,囚夏三月,其死季夏六月。其王日壬 癸,王时人定、夜半;其困日丙丁,困时禺中、日中;其死日戊己,死时食时、日 。其神志(肾之所藏者志也),其主 液,其养骨,其候耳,其声呻,其色黑,其臭腐,其液唾,其味咸,其宜酸,其恶甘。肾俞在背第十四椎,募在京门; 膀胱俞在第十九椎,募在中极。(横骨上一寸,在脐下五寸前陷者中)上新撰。肾者北方水,万物之所藏(冬则北方用事, 王在三时之后,肾在四脏之下,故王北方也,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百虫伏蛰(冬伏蛰不食之虫,言有百种也), 阳气下陷,阴气上升。阳气中出,阴气烈为霜,遂不上升,化为雪霜,猛兽伏蛰,蜾虫匿藏(阳气下陷者,谓降于土中 也。其气犹越而升出,阴气在上寒盛,阳气虽升出而不能自致,因而化作霜雪。或谓阳气中出,是十月则霜降。猛兽伏 蛰者,盖谓龙蛇冬时而潜处。螺虫,无毛甲者,得寒皆伏蛰,逐阳气所在,如此避冰霜,自温养也)。其脉为沉。沉为阴, 在里,不可发汗,发则蜾虫出,见其霜雪(阳气在下,故冬脉沉,温养于脏腑,此为里实而表虚,复从外发其汗,此为 逆治,非其法也。犹百虫伏蛰之时,而反出土见于冰霜,必死不疑。逆治者死,此之谓也)。阴气在表,阳气在脏,慎不 可下,下之者伤脾,脾土弱即水气妄行(阳气在下,温养诸脏、故不可下也。下之既损于阳气,而脾胃复伤。土以防水, 而今反伤之。故令水得盈溢而妄行也)。下之者,如鱼出水,蛾入汤(言治病逆,则杀人,如鱼出水,蛾入汤火之中,立 死),重客在里,慎不可熏,熏之逆客,其息则喘(重客者,犹阳气也,重者,尊重之貌也。阳位尊处于上,今一时在下, 非其常所,故言客也。熏谓烧针,及以汤火之辈熏发其汗,如此则客热从外入,与阳气相薄,是为逆也。气上熏胸中, 故令喘息)。无持客热,令口烂疮(无持者,无以汤火发熏其汗也。熏之则火气入里为客热,故令其口生疮)。阴脉且解, 血散不通,正阳遂厥,阴不往从(血行脉中,气行脉外,五十周而复会,如环之无端也。血为阴,气为阳,相须而行。 发其汗,使阴阳离别,脉为解散,血不得通。厥者,逆也,谓阳气逆而不复相朝使。治病失所,故阴阳错逆,可不慎也), 客热狂入,内为结胸(阴阳错乱,外热狂入,留结胸中也)。脾气遂弱,清溲痢通。(脾主水谷,其气微弱,水谷不化, 下痢不息,清者,厕也,溲从水道出,而反清溲者,是谓下痢至厕也)上四时经。 黄帝问曰∶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对曰∶冬脉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故其气来沉以抟,(甲乙作濡) 故曰营。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 中。黄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如何?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 饥,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黄赤。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肾脉来如引葛, 按之益坚,曰肾病。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真肾脉至,抟而绝,如以指弹石,辟辟然,色黄黑不泽, 毛折,乃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凡人以水谷 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 石也)肾藏精,精舍志。盛怒而不止则伤志,伤志则善忘其前言,腰脊痛,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冬 肾水王,其脉沉濡而滑,曰平脉。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肾,土之克水,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一本云∶日、月、 年数至一,忌戊己)。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肾,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浮(《千金》作微)涩而短者, 是肺之乘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作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肾,火之陵水,为微邪, 虽病即瘥。 肾脉沉细而紧,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少阴脉也。 肾脉急甚,为骨痿、癫疾;微急,为奔豚、沉厥,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下,洞下者食不 化,入咽还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下以至小腹肿,垂垂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 为消瘅。滑甚,为癃 ;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目无所见,视见黑花。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水,沉痔。足 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骨也,骨肉不相亲则肉濡而却,肉濡而却 故齿长而垢,(《难经》垢字作枯)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上《素问》《针经》、张仲景。
&目录&卷四&篇名&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属性:经言∶所谓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每部中有天、地、人也。上部主候从胸以上至头,中部主候从膈以下 至气街,下部主候从气街以下至足。浮、沉、牢、结、迟、疾、滑、涩,各自异名,分理察之,勿怠观变,所以别三部 九候,知病之所起。审而明之,针灸亦然也。故先候脉寸中(寸中一作寸中于九)。浮在皮肤,沉细在里。昭昭天道,可 得长久。 上部之候,牢、结、沉、滑,有积气在膀胱。微细而弱,卧引里急,头痛,咳嗽,逆气上下。心膈上有热者,口干 渴燥。病从寸口,邪入上者名曰解。脉来至,状如琴弦,苦少腹痛,女子经月不利,孔窍生疮;男子病痔,左右胁下有 疮。上部不通者,苦少腹痛,肠鸣。寸口中虚弱者,伤气,气不足。大如桃李实,苦痹也。寸口直上者,逆虚也。如浮 虚者,泄利也。 中部脉结者,腹中积聚。若在膀胱、两胁下,有热。脉浮而大,风从胃脘入,水胀,干呕, 心下澹澹,如有桃李核。胃中有寒,时苦烦、痛、不食,食即心痛,胃胀支满,膈上积。胁下有热,时寒热淋露。 脉横出上者,胁气在膀胱,病即着。右横关入寸口中者,膈中不通,喉中咽难。刺关元,入少阴。 下部脉者,其脉来至浮大者,脾也。与风集合,时上头痛,引腰背,小滑者,厥也。足下热,烦满,逆上抢心,上 至喉中,状如恶肉,脾伤也。病少腹下,在膝、诸骨节间,寒清不可屈伸;脉急如弦者,筋急,足挛结者,四肢重。从 尺邪入阳明者,寒热也。大风邪入少阴,女子漏白下赤,男子溺血,阴萎不起,引少腹痛。 人有三百六十脉,法三百六十日。三部者,寸、关、尺也。尺脉为阴,阴脉常沉而迟;寸、关为阳,阳脉俱浮而速。 气出为动,入为息。故阳脉六息七息十三投,阴脉八息七息十五投,此其常也。 二十八脉相逐上下,一脉不来,知疾所苦。尺胜治下,寸胜治上,尺寸俱平治中央。脐以上阳也,法于天;脐以下 阴也,法于地;脐为中关。头为天,足为地。有表无里,邪之所止,得鬼病。何谓表里?寸尺为表,关为里,两头有脉, 关中绝不至也。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阴绝而阳微,死不治。三部脉或至或不至,冷气在胃中, 故令脉不通也。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所苦。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 之有根,虽枝叶枯槁,根本将自生,木有根本,即自有气,故知不死也。寸口脉平而死者,何也?然∶诸十二经脉者, 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非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 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也。故气者,人根本也,根绝则茎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肾间动气,谓左 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一名守邪之神。以命门之神固守,邪气不得妄入,入即死矣。 此肾气先绝于内,其人便死。其脉不复,反得动病也)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 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 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黄帝曰∶冬阴夏阳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 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者,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数乍疏乍 迟乍疾者,以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顺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 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 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顺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 两手脉,结上部者,濡;结中部者,缓;结三里者,豆起,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在其上,涩反在下。微即阳气不足, 沾热汗出;涩即无血,厥而且寒。 黄帝问曰∶余每欲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 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变定矣。调之何如?对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 皮肤减而少;脉大者,尺之皮肤亦大;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六变,有微有甚。故善调 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行之,可为上工。 尺肤滑以淖泽者,风也;尺内弱,解 安卧脱肉者,寒热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淡饮也;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汗且出;尺肤寒甚,脉小(一作急)者,泄,少气;尺肤 然( 然,《甲 乙》作热炙人手),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持之而热者,亦寒热也;尺 然热,人迎大者,尝夺血;尺紧人 迎脉小甚则少气;色白有加者,立死。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肘后粗以 下三四寸,肠中有虫;手所独热者,腰以上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 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诸浮、诸沉、诸滑、诸涩、诸弦、诸紧,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关上,胃以下病;若在尺中,肾以下病。 寸口脉滑而迟,不沉不浮,不长不短,为无病。左右同法。 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中手长者,曰足胫痛;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 寸口脉浮而盛者,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坚者,病在中。 寸口脉沉而弱者,曰寒热(一作气,又作中)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脉沉而弱,发必堕落。 寸口脉沉而紧,苦心下有寒,时痛,有积聚。 寸口脉沉,胸中短气。 寸口脉沉而喘者,寒热。 寸口脉但实者,心劳。 寸口脉紧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气。 脉紧而长过寸口者,注病。 脉紧上寸口者,中风。风头痛亦如之。(《千金翼》云∶亦为伤寒头痛)脉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头痛。脉来过 寸入鱼际者,遗尿。脉出鱼际逆气喘息。 寸口脉, 如羹上肥,阳气微;连连如蜘蛛丝,阴气衰。 寸口脉偏绝,则臂偏不遂;其人两手俱绝者,不可治。两手前部阳绝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热。关上脉浮而大,风 在胃中,张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呕。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蛔虫,心健忘。关上脉滑而大小不匀(《千金》 云∶必吐逆),是为病方欲进,不出一二日复欲发动。其人欲多饮,饮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关上脉紧而 滑者,蛔动。关上脉涩而坚,大而实,按之不减有力,为中焦实,有伏结在脾,肺气塞,实热在胃中。关上脉 大, 而尺寸细者,其人必心腹冷积, 瘕结聚,欲热饮食。关上脉时来时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数者,胃中寒热,羸劣不欲 饮食,如疟状。 尺脉浮者,客阳在下焦。 尺脉细微,溏泄,下冷利。 尺脉弱,寸强,胃络脉伤。 尺脉虚小者,足胫寒,痿痹脚疼。 尺脉涩,下血不利,多汗。(《素问》又云∶尺涩脉滑谓之多汗) 尺脉滑而疾,为血虚。 尺脉沉而滑者,寸白虫。 尺脉细而急者,筋挛,痹不能行。 尺脉粗,常热者,谓之热中,腰胯疼,小便赤热。 尺脉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热则病。
&目录&卷四&篇名&平杂病脉第二属性:滑为实、为下,(又为阳气衰。)数为虚、为热。浮为风、为虚。动为痛、为惊。 沉为水、为实,(又为鬼疰。)弱为虚、为悸。 迟则为寒,涩则少血,缓则为虚,洪则为气。(一作热)紧则为寒,弦数为疟。 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微则为虚,代散则死。弦为痛痹(一作浮为风疰)。偏弦为饮,双弦则胁下拘急而 痛,其人涩涩恶寒。 脉大,寒热在中。 伏者,霍乱。 安卧,脉盛,谓之脱血。 凡亡汗,肺中寒饮,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虚冷,此等其脉并紧。 浮而大者,风。 浮大者,中风,头重,鼻塞。 浮而缓,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 滑而浮散者,摊缓风。 滑者,鬼疰。 涩而紧,痹病。 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 大坚疾者,癫病。 弦而钩,胁下如刀刺,状如蜚尸,至困不死。 紧而急者,遁尸。 洪大者,伤寒热病。 浮洪大者,伤寒。秋吉,春成病。 浮而滑者,宿食。 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短疾而滑,酒病。 浮而细滑,伤饮。 迟而涩,中寒,有 结。 快而紧,积聚,有击痛。 弦急,疝瘕,小腹痛,又为癖病。(一作痹病) 迟而滑者,胀。 盛而紧曰,胀。 弦小者,寒癖。 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紧而滑者,吐逆。 小弱而涩,胃反。 迟而缓者,有寒。 微而紧者,有寒。 沉而迟,腹脏有冷病。 微弱者,有寒,少气。 实紧,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时时利者,难治(一作时时呕稽留难治)。 滑数,心下结,热盛。 滑疾,胃中有热。 缓而滑,曰热中。 沉(一作浮)而急,病伤寒,暴发虚热。 浮而绝者,气。 辟大而滑,中有短气。 浮短者,其人肺伤。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嗽也。 沉而数,中水。冬不治自愈。 短而数,心痛,心烦。 弦而紧,胁痛,脏伤,有瘀血。(一作有寒血) 沉而滑,为下重,亦为背膂痛。 脉来细而滑,按之能虚,因急持直者,僵仆,从高堕下,病在内。 微浮,秋吉,冬成病。 微数,虽甚不成病,不可劳。 浮滑疾紧者,以合百病,人易愈。 阳邪来,见浮洪。 阴邪来,见沉细。 水谷来,见坚实。 脉来乍大乍小、乍长乍短者,为崇。 脉来洪大袅袅者,社崇。 脉来沉沉泽泽,四肢不仁而重,土崇。 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弦小紧者,可下之。 紧而数,寒热俱发,必下乃愈。 弦迟者,宜温药。 紧数者,可发其汗。
&目录&卷四&篇名&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属性:病患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汗(一作泣)出如水不止。(一曰二日死)病患胆 绝,七日死,何以知之?眉为之倾。 病患筋绝,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一曰八日死) 病患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视,立死。(一曰目亭亭,一日死) 病患肠(一云小肠)绝,六日死。何以知之?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病患脾绝,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出无时度。(一曰五日死) 病患胃绝,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复。(一曰腓肠平,九日死)病患肉绝,六日死。何以知之? 耳干,舌皆肿,溺血,大便赤泄。(一曰足肿,九日死) 病患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但气出而不还。(一曰鼻口虚张短气)病患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 度,利绝则死。 病患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为暴枯,面为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流水。(一曰人中平,七日死) 病患骨绝,齿黄落,十日死。 诸浮脉无根者,皆死。以上五脏六腑为根也。
&目录&卷四&篇名&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属性:春三月木王,肝脉治,当先至,心脉次之,肺脉次之,肾脉次之。此为四时王相顺脉也。到六月土王,脾脉当先至 而反不至,反得肾脉,此为肾反脾也,七十日死。何谓肾反脾?夏,火王,心脉当先至,肺脉次之,而反得肾脉,是谓 肾反脾。期五月、六月,忌丙丁。脾反肝,三十日死。何谓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脾脉先至,是谓脾反 肝。期正月、二月,忌甲乙。肾反肝,三岁死。何谓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肝也。期七月、 八月、忌庚辛。肾反心,二岁死。何谓肾反心?夏,心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心也。期六月,忌戊己。 (臣亿等按《千金》云此中不论肺金之气疏略未论指南又推五行亦颇颠倒待求别录也)
&目录&卷四&篇名&诊损至脉第五属性: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 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 也。 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也;三损损于肌 肉,肌肉消瘦,食饮不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也。 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 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气。此治损之法也。脉有一呼再至, 一吸再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一呼四至,一吸四至;一呼五至,一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一呼一至,一吸 一至;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 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适欲甚。脉 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即夜加,浮大 即昼加,不大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十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 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一作犹未)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无魂。 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扁鹊曰∶脉一出一入曰平,再出一入少阴,三出一入太阴,四出一入厥阴。再 入一出少阳,三入一出阳明,四入一出太阳。脉出者为阳,入者为阴。故人一呼而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而脉再动, 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五动。一呼一吸为一息,气行六寸。人十息,脉五十动,气行六尺。二十息,脉百动,为一备 之气,以应四时。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昼夜漏下水百刻。一备之气,脉行丈二尺。一日一夜行于十 二辰,气行尽则周遍于身,与天道相合,故曰平,平者,无病也,一阴一阳是也。脉再动为一至,再至而紧即夺气。一 刻百三十五息,十刻千三百五十息,百刻万三千五百息,二刻为一度,一度气行一周身,昼夜五十度。脉三至者离经。 一呼而脉三动,气行四寸半。人一息脉七动,气行九寸。十息脉七十动,气行九尺。一备之气。脉百四十动,气行一丈 八尺。一周于身,气过百八十度,故曰离经。离经者病,一阴二阳是也。三至而紧则夺血。脉四至则夺精。一呼而脉四 动,气行六寸。人一息脉九动,气行尺二寸。人十息脉九十动,气行一丈二尺。一备之气,脉百八十动,气行二丈四尺。 一周于身,气过三百六十度,再遍于身,不及五节,一时之气而重至。诸脉浮涩者,五脏无精,难治。一阴三阳是也(四 至而紧则夺形)。脉五至者,死。一呼而脉五动,气行六寸半(当行七寸半)。人一息脉十一动,气行尺三寸(当行尺五 寸)。人十息脉百一十动,气行丈三尺(当行丈五尺)。一备之气,脉二百二十动,气行二丈六尺(当行三丈)。一周于身 三百六十五节,气行过五百四十度。再周于身,过百七十度。一节之气而至此。气浮涩,经行血气竭尽,不守于中,五 脏痿 ,精神散亡。脉五至而紧则死,三阴(一作二)三阳是也,虽五犹末,如之何也。脉一损一乘者,人一呼而脉一 动,人一息而脉再动,气行三寸。十息脉二十动,气行三尺。一备之气,脉四十动,气行六尺,不及周身百八十节。气 短不能周遍于身,苦少气,身体懈堕矣。脉再损者,人一息而脉一动,气行一寸五分。人十息脉十动,气行尺五寸。一 备之气,脉二十动,气行三尺,不及周身二百节。疑气血尽,经中不能及,故曰离经。血去不在其处,小大便皆血也。 脉三损者,人一息复一呼而脉一动。十息脉七动,气行尺五寸(当行尺五分)。一备之气,脉十四动,气行三尺一寸(当 行二尺一寸)。不及周身二百九十七节,故曰争,气行血留,不能相与俱微。气闭实则胸满脏枯,而争于中,其气不朝, 血凝于中,死矣。脉四损者,再息而脉一动。人十息脉五动,气行七寸半。一备之气,脉十动。气行尺五寸。不及周身 三百一十五节,故曰亡血,亡血者,忘失其度,身羸疲,皮裹骨。故气血俱尽,五脏失神,其死明矣。脉五损者,人再 息复一呼而脉一动。人十息脉四动,气行六寸。一备之气,脉八动,气行尺二寸。不及周身三百二十四节,故曰绝。绝 者,气急,不下床,口气寒,脉俱绝,死矣。 岐伯曰∶脉失四时者为至启,至启者,为损至之脉也。损之为言,少阴主骨为重,此志损也;饮食衰减,肌肉消者, 是意损也;身安卧,卧不便利,耳目不明,是魂损也;呼吸不相通,五色不华,是魄损也;四肢皆见脉为乱,是神损也。 大损三十岁,中损二十岁,下损十岁。损,各以春、夏、秋、冬。平人,人长脉短者,是大损,三十岁;人短脉长者, 是中损,二十岁;手足皆细,是下损,十岁;失精气者,一岁而损;男子,左脉短,右脉长,是为阳损,半岁;女子, 右脉短,左脉长,是为阴损,半岁。春,脉当得肝脉,反得脾、肺之脉,损;夏,脉当得心脉,反得肾、肺之脉,损; 秋,脉当得肺脉,反得肝、心之脉,损;冬,脉当得肾脉,反得心、脾之脉,损。当审切寸口之脉,知绝不绝。前后去 为绝。掌上相击,坚如弹石,为上脉虚尽,下脉尚有,是为有胃气(上脉尽,下脉坚如弹石,为有胃气)。上下脉皆尽者, 死;不绝不消者,皆生,是损脉也。至之为言,言语音深远,视愦愦,是志之至也;身体粗大饮食暴多,是意之至也; 语言妄见,手足相引,是魂之至也;茏葱华色,是魄之至也;脉微小不相应,呼吸自大,是神之至也。是至脉之法也。 死生相应,病各得其气者生,十得其半也。黄帝曰∶善。
&目录&卷四&篇名&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六属性:脉一动一止,二日死(一经云、一日死)。二动一止,三日死。三动一止,四日死或五日死。四动一止,六日死。五 动一止,五日死,或七日死。六动一止,八日死。七动一止,九日死。八动一止,十日死。九动一止,九日死,又云十 一日死(一经云∶十三日死,若立春死)。十动一止,立夏死(一经云∶立春死)。十一动一止,夏至死(一经云∶立夏 死;一经云∶立秋死)。 十二、十三动一止,立秋死(一经云∶立冬死)。十四、十五动一止,立冬死(一经云∶立夏死),二十动一止,一岁死, 若立秋死。二十一动一止,二岁死。二十五动一止, 立冬死(一经云∶一岁死,或二岁死)。三十动一止,二岁若三岁死。三十五动一止,三岁死。四十动一止,四岁死。 五十动一止,五岁死。不满五十动一止,五岁死。 脉来五十投而不止者,五脏皆受气,即无病(《千金方》云∶五行气毕,阴阳数同,荣卫出入,经脉通流,昼夜百刻, 五德相生)。 脉来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脏无气,却后四岁,春草生而死。 脉来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脏无气,却后三岁,麦熟而死。 脉来二十投而一止者,三脏无气,却后二岁,桑椹赤而死。 脉来十投而一止者,四脏无气,岁中死。得节不动,出清明日死,远不出谷雨死矣。 脉来五动而一止者,五脏无气,却后五日而死。 脉一来而久住者,宿病在心主中治。 脉二来而久住者,病在肝枝中治。 脉三来而久住者,病在脾下中治。 脉四来而久住者,病在肾间中治。 脉五来而久住者,病在肺支中治。 五脉病,虚羸人得此者,死。所以然者,药不得而治,针不得而及。盛人可治,气全故也。
&目录&卷四&篇名&诊百病死生诀第七属性:诊伤寒,热盛,脉浮大者,生;沉小者,死。 伤寒,已得汗,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温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脉大疾者,生;脉细小难得者,死,不治。 温病,穣穣大热,其脉细小者,死。(《千金》穣穣作时行) 温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 温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出,脉坚强急者,生;虚缓者,死。 温病,二、三日,身体热,腹满,头痛,食饮如故,脉直而疾者,八日死。四、五日。 头痛,腹痛而吐,脉来细强,十二日死。八、九日头不疼,身不痛,目不赤,色不变,而反利,脉来牒牒,按之不 弹手,时大,心下坚,十七日死。 热病,七、八日,脉不软(一作喘),不散(一作数)者,当喑。喑后三日,温汗不出者,死。 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脉代,舌焦干黑者,死。 热病,未得汗,脉盛躁疾,得汗者,生;不得汗者,难瘥。 热病,已得汗,脉静安者,生;脉躁者,难治。 热病,已得汗,常大热不去者,亦死。(大,一作专) 热病,已得汗,热未去,脉微躁者,慎不得刺治。 热病,发热,热甚者,其脉阴阳皆竭,慎勿刺。不汗出,必下利。 诊人被风,不仁痿蹶,其脉虚者,生;坚急疾者,死。 诊癫病,虚则可治,实则死。 癫疾,脉实坚者,生;脉沉细小者,死。 癫疾,脉抟大滑者,久久自已。其脉沉小急实,不可治;小坚急,亦不可疗。 诊头痛、目痛、久视无所见者,死。(久视,一作卒视) 诊人心腹积聚,其脉坚强急者,生;虚弱者,死。又实强者,生;沉者,死。其脉大,腹大胀,四肢逆冷,其人脉 形长者,死。腹胀满,便血,脉大时绝,极下血;脉小疾者,死。 心腹痛,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坚大疾者,死。 肠 ,便血,身热则死,寒则生。 肠 下白沫,脉沉则生,浮则死。 肠 ,下脓血,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肠 之属,身热,脉不悬绝,滑大者,生;悬涩者,死。以脏期之。 肠 ,下脓血,脉沉小流连者,生;数疾且大,有热者,死。 肠 ,筋挛,其脉小细安静者,生;浮大紧者,死。 洞泄,食不化,不得留,下脓血,脉微小连者,生;紧急者,死。 泄注,脉缓,时小结者,生;浮大数者,死。 蚀阴 ,其脉虚小者,生;紧急者,死。 咳嗽,脉沉紧者,死;浮直者,生;浮软者,生;小沉伏匿者,死。 咳嗽,羸瘦,脉形坚大者,死。 咳,脱形,发热,脉小坚急者,死;肌瘦,下(一本云不)脱形,热不去者,死。 咳而呕,腹胀且泄,其脉弦急欲绝者,死。 吐血、衄血、脉滑小弱者,生;实大者,死。 汗出若衄,其脉小滑者,生;大躁者,死。 唾血,脉紧强者,死;滑者,生。 吐血而咳,上气,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上气,脉数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上气,喘息低昂,其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涩,四肢寒者,死。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大,不可治,加利必死。(一作又甚) 上气,注液,其脉虚宁宁伏匿者,生;坚强者死。 寒气上攻,脉实而顺滑者,生;实而逆涩则死。(《太素》云∶寒气暴上,脉满实何如?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 死矣。其形尽满何如?曰;举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满而不应,如是者,顺则生,逆则死。何谓顺则生,逆则死?曰∶ 所谓顺者,手足温也;谓逆者,手足寒也) 瘅,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急,病久不可治。 消渴,脉数大者,生;细小浮短者,死。 消渴,脉沉小者,生;实坚大者,死。 水病,脉洪大者,可治;微细者,不可治。 水病,胀闭,其脉浮大软者,生;沉细虚小者,死。 水病,腹大如鼓,脉实者,生;虚者,死。 卒中恶,吐血数升,脉沉数细者,死;浮大疾快者,生。 卒中恶,腹大,四肢满,脉大而缓者,生;紧大而浮者,死;紧细而微者,亦生。 病疮,腰脊强急,螈 者,皆不可治。 寒热,螈 ,其脉代、绝者,死。 金疮,血出太多,其脉虚细者,生;数实大者,死。 金疮出血、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斫疮,出血一、二石,脉来大,二十日死。 斫刺俱有,病多,少血,出不自止断者,其脉止,脉来大者,七日死;滑细者,生。 从高顿仆,内有血,腹胀满,其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 人为百药所中伤,脉浮涩而疾者,生;微细者,死;洪大而迟者,生。(《千金》迟作速) 人病甚而脉不调者,难瘥。人病甚而脉洪者,易瘥。 人内外俱虚,身体冷而汗出,微呕而烦扰,手足厥逆,体不得安静者,死。 脉实满,手足寒,头热,春秋生,冬夏死。老人脉微,阳羸阴强者,生;脉焱大加息(一作如急)者,死。阴弱阳 强,脉至而代,奇(一作寄)月而死。 尺脉涩而坚,为血实气虚也。其发病腹痛、逆满、气上行,此为妇人胞中绝伤,有恶血,久成结瘕。得病以冬时, 黍赤而死。 尺脉细而微者,血气俱不足,细而来有力者,是谷气不充,病得节辄动,枣叶生而死。此病秋时得之。 左手寸口脉偏动,乍大乍小,不齐,从寸口至关,关至尺,三部之位,处处动摇,各异不同,其人病,仲夏得之此 脉,桃花落而死。(花,一作叶) 右手寸口脉偏沉伏,乍小乍大,朝来浮大,暮夜沉伏。浮大即太过,上出鱼际。沉伏即下不至关中。往来无常,时 时复来者,榆叶枯落而死。(叶,一作英) 右手尺部,脉三十动一止,有顷更还,二十动一止,乍动乍疏,连连相因,不与息数相应,其人虽食谷,犹不愈, 蘩草生而死。 左手尺部,脉四十动而一止,止而复来,来逆如循直木,如循张弓弦, 然如两人共引一索,至立冬死。(《千金》 作至立春而死)
&目录&卷四&篇名&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八属性:三部脉调而和者,生。 三部脉废者,死。 三部脉虚,其人长病得之,死。虚而涩,长病亦死,虚而滑亦死,虚而缓亦死,虚而弦急,癫病亦死。 三部脉实而大,长病得之,死;实而滑,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实而缓亦生;实而紧亦生;实而紧急,癫 痫可治。 三部脉强,非称其人病,便死。 三部脉羸,非其人(一作脉)得之,死。 三部脉粗,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细而软,长病得之,生;细而数亦生;微而紧亦生。 三部脉大而数,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脉微而伏,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软(一作濡),长病得之,不治自愈;治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浮而结,长病得之,死;浮而滑,长病亦死;浮而数,长病风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脉芤,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脉弦而数,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坚而数,如银钗股,蛊毒病,必死;数而软,蛊毒病得之,生。 三部脉 如羹上肥,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连连如蜘蛛丝,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如霹雳,长病得之,死;三十日死。 三部脉如弓弦,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累累如贯珠,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如水淹然流,长病不治自愈,治之反死。(一云∶如水流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月子里受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