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到温和女权的帖子,为什么越南人认为中国人漂亮往往认为女权极端

797被浏览260,599分享邀请回答2.1K36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0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女权主义者反对的不是性别差异
昨天的妇女节,百度、谷歌、必应都做了纪念题图。谷歌(左一)做了各行业女性的拼图;百度(中)则用了一张玩偶小女孩 在八音盒中旋转的动图,在她的身边环绕着珠宝、婴儿用品等;必应则使用了一张非洲妇女手臂交叠的照片。百度的本土身份和对女性“玩偶公主”的设定,在网上掀起对女性主义的又一轮讨论。  编者按  昨天是三八妇女节,两大搜索引擎百度和谷歌照例在首页做了主题图。在百度首页,一个八音盒中的玩偶小女孩旋转长大并走进婚姻,随着成长,她的身边分别摆满玩具、珠宝、婴儿用品。而谷歌首页采用了一张各行业女性合集,画面中既存在画家、幼教这样从事“女性化”职业的人,也有宇航员、化学家和运动员,将她们换成男性,画面也并不会不和谐。两相对比,再次在网上引起对中国“女权主义”的讨论。易卜生《玩偶之家》中,娜拉出走回音未落,中国女性的幸福成功在眼里,是否还只是鲜花珠宝和结婚生子?  从日芝加哥妇女争取“男女平等”游行集会以来,“三八国际妇女节”已走过一个多世纪。今天,在教育、工作和家庭方面,女性已经得到了比以往更多的权利,但也进一步认识到因性别差异而造成的不平等。  上海在一个湿冷的雨天过了第105个“三八”妇女节。电视里节日的欢声笑语喧哗,马路上促销的各色彩旗飘扬。你未必知道波伏娃说过“只有当女人认为自己有不结婚的自由,才会是真正的自由”,但也许年年被父母催婚催育不胜其扰;你也许从本科念到硕博甚至还可以出国留学,却不知百年前一个女孩为得到最基本的教育需要多少努力。  在今天的女性专题中,我们探究了到底什么是“女权”,女性最基本的受教育的权利从何而来,到底是什么在逼迫女性一定要生孩子。以及,穿过众声喧哗,我们去往女子监狱,最能照见人性、母性的地方。见微知著,重新审视什么是权利,什么是自由。  早报记者 徐萧  女权主义(Feminism),又称女性主义、女性解放、性别平权主义等。虽然表述存在差异,但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但因为社会和大众往往对女权主义存在各种误解,加上对性别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和性别概念的扩大,因而很多女权行动者渐而更愿意使用女性主义或性别平权等“软性”用语。  但是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性别研究学者沈奕斐则坚持使用“女权主义”,她认为虽然“女性主义”看上去不那么“张牙舞爪”,但是可能使人们忽略掉,女性们追求的还是最初的那个“权”,就是被社会和文化规训掉的权利。  “权”这个中文单字,涵义宽泛,既可以指权力,又可以指权利。大众看到“女权”二字,往往误以为女权主义者是在追求权力。沈奕斐告诉记者,权力(power)不过是女性在追求同等权利(rights)过程中的手段。  对于女权主义所追求之“权”的混淆,不过是大众对女权主义诸多误解中的一个。这些年,沈奕斐不断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如2012年与的论战,不过是希望破除这些事件背后所隐含的逻辑谬误,因为这些逻辑谬误往往与对女权主义的诘难和误解同根同源。  尽管在人们的一般观感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女性在婚姻、家庭等两性关系上获得了更多对等的权利,但沈奕斐并不把它们完全归结为是女权主义运动带来的,并且在她看来,中国社会两性关系中的女性,和以前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  3月6日,沈奕斐接受了东方早报(,)的专访,她希望和更多女权主义者一道,通过各种积极的行动,消除大众对女权主义的误解,并让更多人,不仅是男性,意识到自己可能正不自觉地以社会既定的性别差异在规训他人或自我的行为。  “女性地位提高”  是个人权利提高的表现  东方早报:自晚清近代以来的妇女解放,再到解放后社会主义运动下的男女平等,中国的女性权利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沈奕斐:中国的女权运动并不是直线的发展,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特点。你可以看到晚清女性都是呆在家里,女性在公共领域是缺失的一个群体,听不到她们的声音。但同时她在家庭里面没有像现在的女性一样有双重的压力,社会没有要求女性还要在工作上有表现。所以对于想要出去闯荡世界的女性有很大的压力,但对安于在家庭里面的女性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生存模式。  到了解放以后,我们会发现每个人都要出去工作,或参与劳动,就形成了中国很高的就业率,所以我们在性别平等指数里没有掉到很低的位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女性的就业率比其他国家高很多。可是也不是所有女性都要走出家庭,对于那些想出去的女性,这是一个很好的社会状态,但对那些“只想做个好妈妈”的人,同时就要面临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  东方早报:对一部分女性又产生了新的压力。  沈奕斐:对,如果社会和文化走了新的极端,说你必须出去工作,不出去工作就是没有实现性别平等,那这不是平等,只是出现了不同的两性关系的模式,它并没有真正达到个体自由的状态。  在集体主义时代,中国平等指数都是最高的,因为同工同酬,女性和男性的工作时间一样。到了市场经济以后,男性在就业市场上更受欢迎,有了各种职业发展上的优势,整个市场对女性都是十分歧视的。对女性来讲,在整个市场经济里面,就缺失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国家侧重私人领域,女性就必须要承担家庭所有的任务,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  所以回头来看我们国家的性别平等,就会发现它不是直线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特征。整体来讲,我们可以看到是有一个往上走的趋势,我们对于人的权利,每个人对于自己生存的控制权,是在整体上发展的。  东方早报:所以对于“女性地位已经很高了”,“女性在很多地方已经和男性可以对等,甚至比男性更加强势”这样的说法,你认为只是一种错觉?  沈奕斐:这实际上是整个社会都越来越重视个人权利的结果。男性也是这样的,比如过去男性找工作也是不能随着自己的喜好来,现在可以。在学术上,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个体化,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权利都在往上走,女性的权利也随之提高。但就两性关系而言,很多固有的东西没有改变,女性地位并没有质的改变,在很多层面,女性还是比男性低的,女性还是被看做应该留在家庭里的角色。  东方早报:没有改变的这些固有的东西,最大的是什么?  沈奕斐:两性之间的权力关系没有改变。无论是在家庭领域,还是公共领域,男性依然是掌握主导权的,处于可支配地位。  我们的社会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尤其是市场经济以后。不仅是说逻辑是这样,更是因为我们信奉这一点。只要我们信奉这一点,我们就会把一个人的经济地位看得很重。当男性在一个社会中,就业处境比女性更好时,他的话语权就比女性大。  在家庭里,无论是家务劳动的参与率,还是在决策层面,男性都没有把权力让渡给女性。女性今天拿到的权力,更多的是来自于老人,而不是来自男性。本来婆婆是掌控权力的,现在她们的权力丧失掉了。  东方早报:婆婆在家庭中权力的丧失,是与家庭结构的改变,比如说由大家庭变为更多的小家庭有关吗?  沈奕斐:不是的,是跟社会中老年人整体丧失权力有关。在过去,老年人是代表着有资历的、有经验的、有财富值的群体,可是整个改革开放,改变了老年人和年轻一代的权力关系。在近些年,老年人的收入是急剧下降的,地位也就一直在下降。老年人的权力给了谁?一部分是给了年轻的男性,大部分则让给了年轻的女性。所以并不是说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而在公共领域,女性的天花板现象依然非常严重。处级干部中能看到不少女性,局级就非常少了,部级基本没有,常委彻底就没有了。我们如果在某个领域内,有个别女性很受瞩目,我们就觉得这个领域内的女性都很活跃,实际上恰恰说明女性在里面是少数群体,只是因此才比较容易被关注。  男性也可以从  女权运动中获得好处  东方早报:那么现在中国的性别问题,最急需解决的是什么?  沈奕斐:女性不是铁板一块,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属性,一个上层的女性与一个下层的女性差别,要比一个上层的女性和上层的男性之间的差别大得多。必须分析不同群体。  举例来讲,老年女性碰到的可能不是职业压力,而是在代际关系里面,重新获得话语权和成就感。年轻女性可能是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问题,而农村女性更多的是家庭暴力,城市女性则可能碰到很多性骚扰的问题。所以不同女性碰到的问题都不一样,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东方早报:“敌人”很多啊。  沈奕斐:不是敌人!并不是敌人的问题。首先男人不是我们女性的敌人,男人在这个社会和文化里面,同样也受到压迫。性别问题并不是只压迫女性。讲到后面,就是个体制的问题。假如这个体制能够让人发出声音,那么就能照顾到更多的群体。比如在美国,同性恋就可以发声,我为什么一定要跟异性结婚呢?虽然并不是都允许同性结婚,但是即便比较保守的州,这种声音也是可以发出来的。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各种非主流的声音不怎么发得出来,或者无法被听到,而不是敌人的问题。  东方早报:所以男性不是敌人,男性也可以从女权运动中同样获得好处。  沈奕斐:个体的男性不是,整体的父权社会是。实际上不是同样获得,而是获得跟女性一样多的利益。比如结婚买房子,你要是不成功你连男人都不是,为什么你不成功你就不是男人,应该要更丰富多彩的,而不是一种男性一种女性。权利和责任是对等的,得到的权利多,付出也要多。  东方早报:现在很多人不太愿意用女权主义这个表述,而是用女性主义或性别平等。  沈奕斐:我喜欢女权主义这个表述。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在英文中都是Feminism这个词。很多人不愿意使用女权主义这个词,是因为它被污名化了。因为我们一听到女权主义,好像就是要从男性手中夺权,说这种话的女人就好像在张牙舞爪,比较没有女人味,是怪胎,人们不喜欢这样的女性。  所以很多人就避免使用女权主义,以免给人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女人不好对付,要对她敬而远之。所以很多女权主义者就会更愿意用女性主义或者性别平等主义这样的说法,以便于大家更能接受,但其实,无论哪种表述,真正所追求的都还是那个rights(权利)。实际上我们女权主义者所追求的不是power(权力),但是当你追求rights的时候,如果没有power,就没办法获得rights。所以我要有投票权,这样我就有一定的话语权,这样有了一定权力,才能保证女性的权利。Power是手段不是目的,是为了有rights。  东方早报:有一种说法是,性别问题不是来自性别,而是来自于经济,女性往往经济地位比较低,所以才会处于弱势。是这样吗?  沈奕斐:这个问题是主义女权主义一派的观点。不同的女权主义流派在观点上有些差异。  激进女权主义认为,女性面对的所有不公平跟女性的本质属性是有关的,人们把女性看成是第二性,所以她们要改变这种观点,努力对大众说,我们女性跟男性一样厉害,甚至更厉害。自由主义说主要的问题在于机会平等,社会没有给女性平等的机会。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女性的地位低,并不是因为女性的性别本身,而是女性所处的劳动价值里面,因为是家庭劳务,没有被赋予足够的经济报酬。每一派的观点都有它的道理,在各种文化里,都能找到相类似的因素。  女权主义者  追求的是去性别化  东方早报: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会发现,女性好不容易获得很多的权利,很多男性已经渐渐不再物化女性,但很多女性本身却在固守一些东西。  沈奕斐:是的。性别文化不是强加在男性身上,用男性的方式来发生影响。  女性主义受到福柯的很多学说影响。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解释了现代社会的权力体系是怎么运作的,它不再像过去那样,用来复枪逼着你要你除毛、美白,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符号、标签形成的网络,告诉你:白是美的,没有体毛是一种礼貌,温柔是一个女性正常的模式,买房子给女性是爱她的表现,都是通过这种符号,使得你被规训。  所以对女性压迫的力量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一个群体压迫另外一个群体。女性在这样的文化里,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成为原来那个男性至上的文化的维护者。  东方早报:“女强人”这个说法,其实也是用男性评判标准来框定女性。在这个问题上,女权主义者要求有一个和男性不一样的标准,但又一直在说要求一样被对待,那么女权主义者的诉求到底是什么?又是如何看到男女的生理性别所导致的部分社会性别差异?  沈奕斐:我们所追求的是去性别化。性别并不是真正影响女性的东西,除了身体器官不一样以外,还有什么区别,我一定比你温柔吗,比你细心吗,比你数学学不好吗?这些都是文化告诉我们的,我们现在找不出明确的证据,很多长期文化里形成的。我们反对的不是差异本身,是把差异价值化。  举个例子,一眼望去你能看出谁的脖子最长吗?为什么你判断不出来,是因为脖子的长度是没有价值判断的,不是越长越美,但是你放在克伦族立刻就知道(克伦族以脖子长为美),代表你美、家庭富裕。价值化判断会产生两种取向,比如感性和理性,但你一定要说理性是好的感性是不好的,就不对了。  我们希望每个人看事情时不要因为性别产生影响,其他因素影响应该远胜于性别因素。这不是特殊化,而是把不平等变成平等化,比如我们跑步,我穿着高跟鞋抱着孩子我怎么能跑过你呢,应该可以让我脱掉高跟鞋,有个地方放下孩子,同时还要给我一些领先的权利,比如在美国黑人可以嘲笑白人,但白人绝对不被允许嘲笑黑人,这是他们的政治正确,是非常现实的做法。  东方早报:这是不是一种新的不平等呢?  沈奕斐:你是一个体重200斤的人,我是一个瘦弱的人,你打我一巴掌伤害大,还是我打你伤害大?在对等的环境里我永远打不过你。所以才要特别提出保护弱势群体。而我们的文化却是可以肆无忌惮地嘲笑弱势群体,永远不敢去嘲笑、讥讽强势者。  早报记者:比如春晚?  沈奕斐:美国的政治正确是不能公开说女性不如男的,这一说就会付出代价。不能讥笑弱势群体,而可以拿总统开玩笑。为什么要有政治正确,就是要保护弱势群体。中国没有,很多节目拿弱势群体开玩笑。更可怕的是,大部分人只是觉得是个“玩笑”、“图一乐子”,不必太过较真,这就是我们刚刚说的“内化”,是这种话语背后的整个社会和文化形成的规训。
评论精品策划
特色产品:
社区精华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大家]女性专用停车位,关爱还是歧视?
[摘要]对“女性专用停车位”,我的看法也一样。反对者的看法其实存在逻辑漏洞,“设置女性专用停车位”与“认为女性开车不如男性”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也并不等同于歧视。作者:叶克飞,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去年在欧洲自驾游时,途经德国维尔茨堡,因酒店无车位,酒店服务员指点我将车停到几百米外的一个室内停车场。停车场建于地上,共有五层,一楼架空,除入口外还有洗车场,正式停车位都在二至五层。驾车开到二楼,只见迎面便有一排车位,空着大半,正打算停进去,突然发现这排车位前的墙上有裙装女士标志。仔细一看才明白,原来这一排是女性专用车位。德国人素以严谨守礼著称,看来也不会有男司机抱着“谁知道我的车到底是男司机还是女司机”的态度霸占这些女性专用车位,也正因此,尽管停车场使用率极高,但这排女性专用车位倒还空了不少。一直开到五楼才找到车位,一路下来也明白了为什么要设置女性专用车位——层间通道狭窄,弯道又急,而且因为梁柱多,过道与车位都很狭窄,无论是倒进去还是倒出来,都极有难度。相比之下,二楼入口对开的那一排女性专用车位,大多可以直入直出,极为便利。当时只觉得这个设置相当贴心,倒未联想到“歧视”、“女权”之类的问题。直到昨天看到一则新闻,合肥某商场前的停车场上出现了多个女性专用车位,这些女性停车位被涂成粉色,且比普通停车位宽约7厘米。商场方面称,将这些车位设置在商场前,不仅便于提物和带小孩的女性顾客进出,也方便工作人员为她们提供帮助。另外,考虑到部分女司机可能在驾驶技术方面不够熟练,有些甚至不敢进地下停车场停车,专用车位的提供,不仅方便了女性顾客自身,也避免为其他顾客带来麻烦。有人认为此举很贴心,也有人认为纯属炒作,而且是对女性的歧视。在后者看来,将女性专用车位刻意加宽,潜台词就是“合肥女司机技术差,不会停车”。查了查资料,发现德国的特里贝格市早于2012年就推出了女性专用车位。在该市市长主导下,全市的停车位都根据技术难度标明了“男”和“女”。与我在维尔茨堡所见到的情形一样,特里贝格的女性专用停车位相对宽阔,靠近出入口,相对易停。至于那些需要点技术能力,通道狭窄、遍布梁柱的停车位,当然属于男性。不过此举也使得这位市长遭到一些非议,认为他涉嫌性别歧视,认为女性开车不如男性,同时认为他有可能会出台更多性别歧视政策。2014年,韩国首尔投资约1亿美元,推出更长更宽而且接近购物中心出入口的女性专用停车位,打上亮粉红色轮廓和穿裙装女性的标志。此举同样引发一些有关性别歧视的批评,但也有许多人表示赞同。在国内,合肥这家商场也非首例。大连某商场的大门前就设置了粉红色标识的“女士尊享”车位,车位较宽也易停。商场方面称自己的客户定位主要是女性,所以设置专用停车位方便女顾客,并非歧视女性开车技术不好。长沙一间写字楼也设置了比普通车位要宽50厘米的女性专用车位。上海一家商务楼的地下车库设置了四个女性专用停车位,均靠近出入口,刷成亮粉色,比起普通车位,长宽各增加20厘米,还增加了灯光以及紧急呼叫设备。我一向以“温和的男性女权主义者”自居。所谓“温和”,就是既不赞同男权,又不赞同极端的女权,并将之视为伪女权。比如曾引起热议的公厕比例问题,我一方面认为必须增加女厕配比,另一方面则认为“占领男厕”是伪女权行为,并不值得提倡,甚至会对真正的女权产生负面影响。对“女性专用停车位”,我的看法也一样。反对者的看法其实存在逻辑漏洞,“设置女性专用停车位”与“认为女性开车不如男性”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也并不等同于歧视。对某些社会关怀是否“领情”,往往是女权和“伪女权”的差异所在。前段时间,“女司机”是热门话题。与其他许多公共事件一样,讨论中充斥着绝对化的判断。相比“女司机技术都很差”这种一望而知的逻辑谬误,为女司机辩护者的绝对化谬误似乎比较隐蔽,不易被发觉,比如“女司机比男司机小心,事故率更低”,这种说法看似有理,但同样是一种绝对化的判断。我不提倡妖魔化女司机,但同样反对绝对化的辩护。 (资料图:国内某商场的女性专用车位)司机作为个体,因性格、技术和身体机能的不同,驾车操作也千差万别,与性别关系并不太大。我见过不少笨拙无比的男司机,也见过不少辣手女车神。而且,司机自身的特点有时并非事故率的绝对因素,还得结合道路状况来看。比如许多新手都很小心,开车极慢,因此总是走慢车道,认为不占用快车道,安心走自己的车道,就可万无一失。可是在国内开车,这种习惯有时甚至更危险,因为神出鬼没的电动自行车和晃晃悠悠的自行车往往会占用慢车道,跟在它们后面随时有追尾之虞,强行超过它们又随时压线,到时左边有其他机动车,右边又有电动自行车或重心不稳的自行车,恰恰是司机最忌讳的“夹心饼”情状,最为危险。也就是说,司机是男还是女,对事故率并没有绝对影响。至于说“小心比技术更重要”,我表示认同,但我必须要给这句话加上后一半——“没有技术是万万不行的”。一个十分小心但技术特差的司机不但不能确保自身安全,还会阻碍交通,不管这类司机是男还是女。在狭窄道路上不敢会车,导致后面大塞长龙的例子还少吗?至于某些伪女权主义者将“小心”作为女司机更靠谱的论据,甚至完全抹杀技术的作用,跟某些人过分强调技术一样,都失之偏颇。何况,女司机未必都小心,男司机未必都不小心。我眼中的合格司机只有一种:技术过硬,同时有一颗时刻警惕、小心驾驶的心。说回停车问题,相比开车,停车的技术含量其实更高,对方向感有一定要求。在驾驶过程中,停车也许是唯一“技术比小心更重要”的环节,会开车但不会停车的大有人在。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女性的方向感相对弱一些,在停车问题上遇到麻烦的几率也大一些,有统计数据称在停车场发生的剐蹭中,女性占比较高——这当然不能绝对化,停得一手好车的女性必然不少,一停车就遇上麻烦的男司机也不会少,但它并不是否定事物普遍性的依据。如果凡事都以个案作为反例推翻普遍性结论,那么任何讨论都无法展开。女性专用停车位的存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有其市场。作为一个女司机,如果你技术过关,停车不成问题,压根不需要女性专用停车位,那么停普通车位即可,如果技术不过关,对停车有心理障碍,那么女性专用停车位则使你多了一个选择。而且,女性车主常常带孩子出行,较宽的车位便于装卸婴儿车,靠近出入口又能增加安全系数,这种种便利都谈不上歧视。判断一种措施是否涉嫌歧视女性,我认为标准应该是这样的:它到底是限制了女性的权利,还是拓展了女性的权利空间。如果是前者,那当然是歧视,如果是后者,那不但不是歧视,还是一种保障与尊重。有人反向思维,认为女性停车位是女司机的“特权”,反而是对男性的歧视。这种说法看似有理,但女性专用停车位并未占用过多的公共资源,也并不会导致规则的失衡,“特权”一说未免上纲上线。何况,从现有资料来看,所谓“女性专用停车位”,多半采取“优先”而非“强制”原则,也就是说,当普通车位已经全部被占用而女性专用车位仍有空缺时,可机动使用。在诸多公共议题中,“歧视”都是一项十分严厉的指控,随时会被拿出来当成大棒砸向辩论的另一方。关于女权的讨论中,“歧视”的出现频率更高,但衡量“歧视”的具体标准则往往被忽视。当下中国,女权现状并不理想,甚至女性自身都会成为加害者,一些被婚姻毁了一辈子的母亲对女儿进行逼婚,就是典型的加害模式。而且,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影响着女权,比如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大男子主义越盛行,女性生存空间也往往越窄,读书多、学历高有罪,三十岁不结婚有罪,不生儿子有罪,家务做得少也有罪……但反过来,伪女权的存在,同样是对女权的一种伤害。何谓女权?我觉得大致有这样几点: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属品,应拥有同样的话语权及各种社会权利;女性应是独立的,当然,这种独立并非仅有经济独立,打着经济独立的旗号逼迫所有女性出去工作,同样是一种歧视,换言之,女性的独立应该是拥有追求自己生活的基本权利,这既包括工作的权利,也包括做全职妈妈的权利。超出这些基本范畴的要求,则未必是女权,比如“出门吃饭必须由男人买单”,“我是女人,男人必须让着我”,这些“必须”顶多只是个体之间相处的偏好,不具备任何普遍性,更不是女权。至于给反对这些说法的人扣上“歧视”的帽子,更是荒谬。如果伪女权仅仅是打着女权的幌子,谋求权利而不承担责任,那还只能算是抹黑。但它对真正女权的伤害不止于此,它往往混淆“歧视”与“权利”,比如将“女性专用停车位”视为歧视,便是一例。——————————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阅读精选文章。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lanxindai]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为什么中国女性认定徐静蕾是一个特例
为什么中国女性认定徐静蕾是一个特例
作者:顾硬硬(ID:bigbigstyle)
芝士就是力量, 菠菜带来真理。吃着奶油菠菜意面, 我想明白了为什么范冰冰让人觉得讨嫌: 因为她总给人一种"我都这么努力了, 你们怎么还不表扬我啊!"的期盼感,眼巴巴的。
可她越是如此,我们就越不愿给她。因为"得到表扬"本来就不应该是一个人好好干活的终极意义啊。 只有眼皮子浅的人才会对"得到表扬"不依不饶。
静蕾没有这种眼巴巴, 她脸上全是"理所当然"。这种级别的”自我相信“, 女明星里我只在两个人身上见过, 一个是徐静蕾,另一个是李嘉欣。
年过四十,除了作品宣传期几乎无曝光,连人都长住国外, 但只要一露面, 衣着打扮精神面貌公众兴趣,无一处"过时", 反而如新风吹过。
为什么徐静蕾身上总有话题点? 可能是因为她也未免”太不中国女人了“。
━━━━━
最近, 徐静蕾和蒋方舟在《圆桌派》的对话又被热议,这让她始料未及, 于是南方人物周刊在节目后联系采访时, 从经纪人到公关团队都数次强调徐静蕾不希望再谈什么独立女性。
这应该是来自她本人的授意, 并且又一次选择了主流做法的反面: 要知道现在 “女权”可是女明星和自媒体们必蹭的流量。
在徐静蕾的意识里,自己不过是不管不顾,爱谁谁地一直往前走,外界的关注点,接纳度,却还在原地打转。"为什么不结婚就好像很不幸? 由此我会怀疑这个社会进步了没有。" - 《南方人物周刊》
的确如此, 从她第一次大规模引领风气之先 - 日生日当天创刊自任主编的电子杂志《开啦》 - 至今, 10年过去, 中国女性的生存环境和思想,几乎原地未动。
《女孩子过了26岁就不好找对象了吗》这种话题, 依然是知乎上超过5千人关注的热门; 《新周刊》副主编、清华才女蒋方舟, 依然得为自己在婚恋市场上的"被挑选者地位"焦虑,即便她今年年底才会迈入28岁门槛。
像徐静蕾这样的女人,在中国依然是绝对意义上的稀缺。
在欧美,一个人选择什么样职业, 在几岁事业转型,和谁恋爱,什么时候结婚、要不要冻卵代孕,不会三番五次成为街巷热议。但在中国, 我们太不习惯一个人和”大家”不一样了, 不让她说清楚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怎肯罢休。
"说实在的,我也不是布道士,也不是公知,我没那么多想表达的。我的想法非常朴素,想干嘛就干嘛,谁也别管谁,这就是我最大的想法。"
但别人并不这么想, 她们认定她是一个异类,一个特例,一个孤证。公号《老道消息》在文章里说: "京圈又不是外地女青年说进就进的,她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
像徐静蕾那样做个只取悦自己的人,太难了。目前大多数中国女性....既要摆脱女性身份带来的束缚,又要维持“满满的少女感”,既要独立自强,又能肆意消费男色,同时还伴随着中产阶级焦虑。能把这几点都处理好的,只剩下"开了挂的徐静蕾"。
总之,徐静蕾是"不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形成的", 得有贵人相助开挂,绝不可能只靠个人奋斗。于是,大家懒得关注她做了什么,而是对哪些事能证明徐静蕾其实"徒有虚名"更感兴趣。
Loser们, 我可说你们什么好呢?
━━━━━
所以"靠男人", 是徐静蕾的原罪吗? 我无法回答, 但以下四个问题中如果至少一个你回答no, 我倒可以确定你是一个停留在八卦水平线看待事物的普通人:
大二的时候给你一个本地王朔,你接得住吗?
情人男友或老公给你输送个资源,你能否让众人觉得:她也确实争气?(此处好想采访黄晓明)
你能否让本来是"他"的关系变成自己的人脉?
和才子前任们分手后,你能否能与公认乖张难搞的他们保持良好关系,并与之长期互相照拂?
所以什么叫独立女性?只能她提拔男人, 不能男人提携她?只允许她功成名就后交往同样成功的男人, 不能接受她在初入社会时和业已功成名就的男人谈恋爱?为什么大批中国人欣然接受刘强东和奶茶之间昭然若揭的"富豪+性/繁殖资源"型关系, 转过头来却觉得徐静蕾嘛,她有什么了不起?
"徐静蕾以一种现代城市现代企业人际关系的方式和男人们相处,从没有和男性卷入情感的漩涡不能自拔,或者因为过分依附于某一个人始终没能培植起自己的人脉。从开始的被主导、被调动、被赏识,到现在的调动别人、赏识别人。她完成了她独立性的塑造。" - from 博主最爱的韩松落老师
李嘉欣说过一句: "遇上什么男人是命运的事,但爱上什么男人,离开什么男人,是自己的事"。然而太多的中国女人, 依然把"relationship/关系"这么精密庞大的体系, 简化成: "他爱我,他爱我吗, 他还爱不爱我", 主语的位置永远让渡与他人, 当然一辈子都会坚信皇帝都用金锄头, 女人成功只能靠男人给她"开挂"。
━━━━━
低配版徐静蕾
我的闺蜜,是一个低配版徐静蕾。徐说从19岁之后自己就没有过恋爱空窗期。我这朋友也差不多, 即便她相貌素淡、身材瘦小。所以她也纳闷, 就去问其中一个追求者为什么,对方说: 和你在一起特别有意思,我觉得你永远也不会老,因为你对什么都有好奇心。
低配版徐静蕾,也爱做手工, 串珠子,缝的娃娃放在别人店里常被买走; 有钱时对大牌包包兴趣缺缺,囊中羞涩了照样乐呵呵计划欧洲穷游。 她和前男友开公司开得像模像样,分手了回coporate里做打卡狗还是像模像样,现在打算辞职做做小生意, 找出钱出力一起干事的伙伴,完全不是难事。
所以我现在想,是不是我们把所谓男人眼中的女性魅力要素,理解岔了?
稍微见过点儿世面的男人, 都会关注女人外表下的性格。对世界好奇, 一直力求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不纠结、无drama, 这样的女人,不管是做朋友还是伴侣,用户体验都不会差。
别说是20几岁的青春版老徐, 就是在她43岁的今天,往人前一站,依然是假脸林立疲惫世界里的英雄梦想。
所以窦文涛说: 人的漂亮, 是有三观在里面的。
━━━━━
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徐静蕾常说她认为自己很理性。我想这也许是因为她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人生不就是这样吗, 就是有很多残酷的东西, 再幸福最后一天也得死,这就是人生的本质啊。....我经常坐在我们家原来住的那个地方,后面是一个高尔夫球场,看着远方,脑子里想着'生命是什么'。"
把悲观主义放在心里的徐静蕾,外在表现出来的却是喜欢尝鲜和冒险,不被传统做法压制、处处都走在他人前面:
2003年,29岁,推出个人作品《我和爸爸》, 自导、自演、自掏腰包
2006年,32岁,她的新浪博客开通112天后点击量破千万, 同年底点击量近7千万
2007年,33岁,因其书法清冽优雅被开发出“方正静蕾简体”, 下载价10元人民币
同年生日当天, 徐静蕾独立投资创办"鲜花盛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同时宣布出版互动电子杂志《开啦》, 亲任主编, 次年5月又增开了《开啦街拍》期刊。而中国的街拍教父韩火火,要在小一年之后才会在某时装周上以造型引起关注, 开始向大众布道"街拍"概念。
"当年她的编辑方案中,为《穿Prada的恶魔》拟定了一系列题目,关于时尚杂志,关于女权主义的发展历史,关于女人在当今社会所处的位置,关于初入社会的女人与处于管理层的女人,关于职场人际关系等“。
以上段落取自《三联生活周刊》2007年的封面故事, 彼时, 离她一眼相中《杜拉拉升职记》剧本并决定自导自演还有近3年之久。而大多数人要在更久后才意识到, 助她成为大陆首个票房破亿的女导演的《杜拉拉》, 其实是题材,眼光,和执行上的胜利, 而不是什么男才子们的“开挂”加持。
徐静蕾好像有种强烈的"尝试各种人生角色"的意愿,这也许就是她最深刻的内在推动。
而她那些令不少人很不喜欢的"缺点": 自恋、得意洋洋、做多不做专、作品平庸、不合乎所谓主流价值观的言行等等, 都是伴随着这种明确的人生诉求而存在的。
━━━━━
题材、眼光、和执行的胜利
《杜拉拉升职记》和《亲密敌人》上映, 我没少跟人一起吐槽剧本挖苦表演, 直到偶然看到她在某篇采访里说"不能亏钱,要保证投资人的利益",才发觉我其实还可以把一个人从其扮演的不同社会角色抽离出来看看。
转变看别人的角度, 受益的往往是自己。
当初张一白拿着《杜拉拉升职记》的剧本找到徐静蕾,她告诉张一白,这是一部她想看也想拍的电影。
为了让《杜拉拉》增值,她和张一白做了不少营销: 请了13位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和高管做荣誉编辑,让企业圈开始关注这部电影。她又请来了《欲望都市》的造型师Patricia Field加盟,等于在时尚圈又进行了一轮营销。两轮营销下来,有投资人开始找上门来,更重要的是,他们引来了一个重量级合作伙伴:中影集团。
在制作模式上,徐静蕾还有一个创新作为导演她并没通过抬高制作费的方式从中获取收益,而是通过拿一定比例的制作费,最终通过票房收入与投资方进行分成,类似“保底分红”。
电影《杜拉拉》故事虚浮,拍摄手法顶多算是工整, 万不敢称优秀, 但作为第一部描写现代女性职场权力运作活动的电影作品, 它是一个崭新题材的开山之作, 中国影坛不可能忽视它, 因为观众不会。
━━━━━
我们的出厂设置
当中国女性意识到徐静蕾不光是一个字体,还是一种活法儿的时候,其实已经有点儿晚了。别误会,"认知事物"永不分早晚,我说的"晚", 是指她们已经无法学会用平视的目光去了解和学习别人。
这种迂腐, 连为既有深度又有情怀的腾讯《大家》长期撰稿的某女性KOL都未能免俗:
谁告诉你徐静蕾出身富庶的呀?
徐静蕾的奶奶三十几岁就和老公离婚了(那个年代做一个离婚的女人要面临什么我们甚至是无法现象的), 一个人靠摆地摊养活了徐静蕾的爸爸和姑姑。到了徐静蕾这辈, 徐家家家长对"找工作、有收入"异常看重。鲁豫在节目里曾想当然地问徐爸:"因为您自己喜欢书法,所以也让她学是吗?"
徐爸说: "我也说不上多喜欢, 那时候(觉得写字好)可能好找工作。那时候没有电脑, 有个贴个通知啊什么的, 各企业各机关起码得有一两个会写毛笔字的, 这样能比较好找工作,就是这个(原因)"。
"我初中毕业1米4, 那时候找工作大家都到报纸中缝找, 过去的招聘广告都在那儿, 但人家要求身高得1米55以上。我有必要天天说我多苦、多艰难、多怎么样吗? ....人家永远一说到你, 就认为你就是精英, 觉得好像都是靠男人、靠什么呀, 这么想他自己比较平衡嘛。
徐静蕾1974年出生, 按照她初中时徐爸才开始创业来计算, 下图中她提到的600块钱最多相当于现在的6万块(就豪气地用100倍这个乘数好了)。你会觉得现在一个能拿出6万块的家庭是"出身富庶"?
公号《老道消息》说: "像徐静蕾那样做个只取悦自己的人,太难了"。而已经不愿“再谈独立女性"话题的她, 还是在最近接受过的所有访谈中, 反复表达: ”很多人说, 是社会绑架了我们、人情绑架了我们。其实说来说去,全是自己在绑架自己。就是自己没过去自己这一关。“
我想徐静蕾一直在试图告诉我们的是: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出厂设置啊宝宝们~
谁也不例外。
4.18日文章
恭喜以下三位留言点赞数最多的粉丝,获得玫瑰净颜洁面乳一瓶;
苔米儿、未央?、0929
恭喜以下三位购买并付款成功的朋友,获得艾掌门图书《嘿,三十岁》一本。
李 丽:177XXXX7508
沈雁宁:137XXXX7775
苏 卫:186XXXX8989
请获奖的朋友在4月24日上午十一点之前,
在后台回复收货信息,逾期则视自动放弃。
商务合作:微信
后台回复“目录”阅读所有文章
想找我聊天加微信amygly001
(C)本文由江湖人称艾掌门发布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对掌门最好的赞赏 ——点赞并分享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人认为中国人是白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