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小说写的是一个大学生是襄阳 福彩 孤儿大学生是被村里人抚养长大的大学毕业回家乡开诊所带大他的是收养他的一个姐姐

欢迎来到21世纪教育网题库中心!
阅读《父亲的大学》,回答小题从懂事起,父亲和我说话就不多。父亲是一个孤儿,五岁丧母,九岁丧父,十来岁他就开始独居。那个时候,村里和他一般大的小孩都在念书,父亲每天跟着他们去上学,一直跟到教室门口,就止步了。父亲知道,教室与他无缘,贫困使他过早地属于另一个世界。许多年后,当我成为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的时候,父亲彻夜难眠。那天夜里,他拿着我的录取通知书,在昏暗的煤油灯光下,近一下远一下,翻来覆去地仔细看,我知道他是在掩饰内心的狂喜。过了很久,父亲才把通知书还给我,低声说:“收好,不要弄丢了。”第二天,父亲特地到镇上请来放映队来村里放电影,庆祝我考上大学。然后,他又买了鞭炮香蜡,领着我去村头山冈上坟。在每一个坟前,父亲都严肃地跪下去,然后喃喃自语地说上几句话,看上去很滑稽。不但如此,他还逼我跟着跪下,说我能考上大学是祖先的保佑。要开学了,父亲送我到县城坐长途汽车。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他穿着一件很大的褂子和一条打褶的粗布裤子,下面露出两条黑黑的腿杆子。我上了车,还没有开,父亲就一直站在窗外看着我。遇到走动的人拦住视线,他就不时调整位置,以确保时刻都能看得到我。长途汽车站里面烟尘漫天,稀稀拉拉的人东一堆西一堆,父亲站在那儿孤零零的。车子发动的时候,父亲赶紧走到车窗前,把手扶在玻璃上对我说:“出门在外,自己照顾自己,我们是农民,不要跟人攀比。”这时候,我破天荒地看见父亲红了眼眶,原来父亲也会流泪。当时我正值青春,不愿意跟父亲有过多的感情交流,因此感到很尴尬。我赶紧把头别过去,不去看父亲。在武汉念大学那四年,每逢寒假,同学们就开始为火车票发愁。每当那时,车站总会有服务到学校,校园的露天广场上就设有车票代售点。我和同乡纷纷结了伴,在寒冷的夜里排着长龙,等待一张回家的车票。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排队买票,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父亲的身影。可是我又那么不情愿承认,我急着想回家,就是因为想念父亲了。坐完火车,我还要坐汽车,灰头土脸到达我们的小县城后,再换一辆三轮车颠个三十里山路,才到镇上,就能看见蹲在路边抽烟的父亲了。那些年,父亲一直在同一个位置等着我。每次车还没停稳,就看见父亲蹲在冷清的街灯下,见有车来,他立刻站起身,哈着气、拢着双手、探着一颗满是白发的脑袋,用目光一个个过滤从三轮车上跳下来的人。在父亲的身后,放着他那辆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终于发现我之后,父亲就开始笑。他非常瘦,一笑,满脸的皱纹更加突出。每一次我都问他,到了多久?他也总是说,自己也是刚刚到。说的次数多了,我也就宁愿相信了。我和父亲摸着黑,沉默不语走大概半个小时,就来到沙河边。冬日里水很浅,船根本靠不了岸,我和父亲就脱得只剩下裤衩,下到刺骨的河水里往前走一段,这才得以上船。站到船上,一阵河风吹来,两条湿腿就像挨着千刀万剐一般。有一回站在船上的我一边哆嗦一边想:来的时候,父亲也是这样扛着自行车过来的。这样一想,眼泪就涌了出来。幸好当时天很黑,父亲和船家都没有发现。那个时候,我宁可对外人说掏心话,也不情愿对父亲表达感情。弃船上岸,两人继续在田野里穿行,夜风中可以闻到草香,我和父亲仍然一路沉默。越接近村庄,狗吠声就越清晰,辛苦了一路,这才总算到家了。往后的很多年里,父亲把他的孩子们一个个送往远方,又一个个像这样接回家来。然而到最后,孩子们还是一个个从他身边离开,去了真正的远方。我的五个弟弟妹妹中,有四个上了大学。也就是说,包括我在内,父亲手里一共出了五个大学生。父亲曾对母亲说,每次家里出一个大学生,他就会想起那些他从教室门口折转田间的时刻,想起他一趟趟跟着伙伴们去学校,又一趟趟返回家的时刻。母亲说得对,我们上的大学,其实是父亲的大学。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他舍得给你一切,连同他的梦想,那么至少他是信任你的。如果他能一路陪伴你到达他梦想的那个地方,而自己只是躲在光环后面默默地注视你,那么,他是异常爱你的。他知道你身上流着他的血,你的快乐幸福就是他的一切。我们是不是应该还这样厚重的一份爱,给那个一直深爱我们的父亲?(摘自米立的《亲爱的,我一直都在》)【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关于父亲的哪三件事?(4分)【小题2】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一说父亲是一位怎样的人?(6分)【小题3】根据语境,分析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作用。(4分)每次车还没停稳,就看见父亲蹲在冷清的街灯下,见有车来,他立刻站起身,哈着气、拢着双手、探着一颗满是白发的脑袋,用目光一个个过滤从三轮车上跳下来的人。【小题4】父亲因为家境贫困从小就没有上学,但作者为什么说“母亲说得对,我们上的大学,其实是父亲的大学。”?(6分)
答案【小题1】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父亲因狂喜彻夜难眠于第二天放影庆祝并上坟祭祖;我开学时,父亲送我去车站,并叮嘱我不要与人攀比;每逢我寒假回家时,父亲便在寒夜的街头等候,接我涉水乘船回家。(共4分,每点1分,写对3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小题1】(1)勤俭,如:第四小节的外貌描写“那天他穿着一件很大的褂子和一条打褶的粗布裤子,下面露出两条黑黑的腿杆子。”(2)注重教育、善于教育,如父亲的语言:“出门在外,自己照顾自己,我们是农民,不要跟人攀比。”(3)疼爱孩子,如:“遇到走动的人拦住视线,他就不时调整位置,以确保时刻都能看得到我。”(4)淳朴,如:“他又买了鞭炮香蜡……说我能考上大学是受祖先的保佑。”(每点2分,答到三点即可;性格、举例各1分;如有其他理解,合理也可。)【小题1】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看得非常仔细,深怕错过了我(2分),表达出了父亲对我的期盼之切,爱子情深。(2分)【小题1】因为父亲给了我们一切,他把自己上大学的梦想寄托在了我们的身上,而我们就是他的一部分(2分);父亲不但给了我们梦想,还一直默默地关注、鼓励我们健康成长,陪伴我们奋进在实现梦想的路上(2分);不仅仅圆父亲读书的梦,更在于父亲培养孩子要有高深的知识,要有独立的能力,要有不攀比、不忘本的淳朴的本性,才能更好地立足社会。(2分)
解析【小题1】整体感知文本,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学生学会用记叙的要素来概括文本内容。作答时,能答出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父亲怎样做的;我开学时,父亲怎样做的;每逢我寒假回家时,父亲怎样做的即可。【小题1】这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如:从“第四小节的外貌描写”看出“勤俭”;从“父亲的语言”看出“注重教育、善于教育”等。【小题1】小说中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人物描写手法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人物描写手法,再具体答出这种人物描写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可。学会结合语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小题1】这里考查在语言环境中推断和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能紧扣文章中心主题,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正确即可。这里能答出“我们的大学就是完成父亲多年的愿望”即可。《回到十二岁》:孟青青是个孤儿,在大伯家长大,对大伯家的养育之恩感激不尽,大学…《回到十二岁》:孟青青是个孤儿,在大伯家长大,对大伯家的养育之恩感激不尽,大学…百度小说官方号百家号【简介】孟青青是个孤儿,在大伯家长大,对大伯家的养育之恩感激不尽,大学毕业以后的一天她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秘密,让她颠覆了所有的认知,她同时也遭到了灭顶之灾,醒来之后,她发现自己回到了十二岁,父亲病故之前一个多月的时候……1前世1.前世工作四年了,孟青青一直只是一个公司里面默默无闻的小职员,谁叫她只是毕业于一个普通的大学呢!再加上她性格孤僻沉闷,已经二十五岁了,却连一次恋爱都没有谈过。这天下班的时候,孟青青想像往常一样在公司附近的公交车站等车回她租住的小屋做饭吃,却接到了小姑孟子美的电话,孟子美道:“青青,现在下班了吗?下班了就到你大伯这里来一下。”“小姑,我刚刚下班,有什么事吗?”“青青,现在你马上过来,快,这里有重要的事情商量。”孟青青“哦”了一声,刚好来了一辆1路车,这趟车就是开往大伯家小区门口的公交车,孟青青于是便挤上了1路车。孟青青从小妈妈就死了,这是奶奶和爸爸说的,她从来没有见过妈妈,或者说没有妈妈的任何记忆,更不幸的是,在孟青青十二岁的那年,她的爸爸也病故了,于是孟青青就和在山村里的奶奶相依为命,可是没有多久,奶奶也去世了,孟青青就被大伯接到了省城南市来上学,和大伯家生活在一起。知道内情的人都说,孟青青的爸爸考上了大学没有去上,牺牲自己去打工供哥哥,弟弟妹妹上学,现在自己遭了难,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妹妹供女儿上学,抚养她长大,这也是应该的。孟青青虽然知道自己的爸爸孟子俊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打工供大伯,小叔和小姑上学,但是这些年她住在大伯家,让大伯家供她上学,她对大伯家还是很感激的,尽管她这些年在那个家里受大伯母杨莉的冷言冷语,受妹妹孟菁菁的排挤嫌弃,但是无论如何,大伯家都是养大了她的,所以那些小小的不舒服,不愉快,孟青青都可以忽略不计。大学毕业工作以后,孟青青就从大伯家搬了出来,自己租房子住,和大伯家就很少来往了,不是她忘恩负义,实在是杨莉母女一副终于摆脱了她的样子。她又何必不知趣的要往他们面前凑呢!现在远在县城上班生活的小姑,突然打电话让她去大伯家,孟青青不知道会是什么事,自从奶奶走了以后,这些年来,大伯家和小叔小姑家很少走动,回老家上坟也是各上各的。孟青青在大伯家小区门口下了公交车,这里是城中心,是南市最繁华的地段,住在这里,生活,购物很方便,大伯家在小区门口还有两个商铺,每年的租金都是四十多万。所以大伯家的生活水平很高,这些年来孟青青和大伯家生活在一起,大伯说自己家条件好一些,所以没有让小叔和小姑家负担孟青青的抚养费,这也是孟青青虽然在大伯家住得不舒服,但是很感激他们家的原因。孟青青进了小区,这个小区她住了十年了,所以小区里面的人有许多都认识她,她一路和他们打着招呼,小区里的人都知道孟青青是大伯家养大的,所以对大伯家人口碑很好,能够把侄女从偏远山区接到省城养大供到大学毕业,不管是谁听了都觉得大伯家宅心仁厚。这也是杨莉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孟青青到了五楼大伯家门口,她出来住以后就把大伯家的钥匙还给他们了,她每次回去都是敲门,可是还没有等孟青青敲门,就听见里面在吵架。“大哥,你可真是心够黑的,当初二哥留下来这套房子,还有小区门口的两个商铺,全部都被你们霸占了。让青青现在在外面租房子住。”这是小姑的声音。孟青青听了很惊讶,,怎么?这套房子还有小区外面的两个商铺是爸爸留下来的?这么说,这么多年来,自己不是居人篱下,而是住在自己的家里?大伯母吼着道:“你不要看我们现在日子好过就这样血口喷人,这些房产是我们自己辛苦赚的。”“不要骗人了,大嫂,你们两都是来自农村,拿的又是死工资,哪里来那么多钱买这些房产?二哥去世的时候,你们一家挤在四环的那套两居室的小房子里,因为我知道二哥在这里买了一套房子,他说青青上初中就把她接到省城里上学,连妈一起接来住,可是青青小学毕业的时候,二哥就查出有了肾病,他自顾不暇,所以就没有接青青来省城上学,所以青青不知道这套房子是二哥买的,但是我知道,大哥你为了堵我的嘴,就把你四环那套房子给我,说以后你来抚养青青,但是我不知道二哥不仅仅有这套房子,还有两个商铺。所以这样的分配不公平,你现在应该把那两套商铺也要拿出来平分,凭什么二哥留下来的东西,你一个人霸占着?”这是小叔孟子明的声音。孟青青听了蒙了,这是什么情况?当初爸爸突然离世,是大伯和小叔处理的后事,那时候孟青青只有十二岁,根本就不知道爸爸这些年在外面打工赚了多少钱,大伯说爸爸是赚了一点钱了,但是这次生病的时候全部投入到医院里面去了,大伯还拿出了爸爸住院三个多月的那些住院发票给孟青青看,好像有二十多万,二十多万,不是一个小数目,在农村,这绝对是一笔巨款了,所有人都相信孟青青的爸爸这些年在外面打工也不过能够积攒这些钱,却全部投入到医院里最后弄得人财两空。杨莉气急败坏的说:“孟子明,你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两个商铺是孟子俊留下来的?你是不是想钱想疯了?”孟子俊冷哼一声,“现在的房产都是连网的,我虽然只是在县城的房管所工作,但是我想查全国各地谁名下的房产证,还不是动动手指的事情,我没有确实的证据,当然不会来找你们,我看了,这套房子,还有小区门口的两个商铺,原来的户主是孟子俊,后来户主变更成了孟子健,你们以抚养青青的名义,拿着二哥的所有证件,要改一个房产证还不容易,但是以前的记录却是改不了的。”来手机百度小说,海量正版小说免费看,关注手机百度小说百家号查看更多热门小说!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百度小说官方号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全网最热最全小说基地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您当前的位置: >
##正文###前言言行一致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言行一致指的是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言行一致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项基本行为准则,也是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司法、教育等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言行一致,换言之,也就是说要讲诚信。古人云:“行不率则众不从,身不先则众不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以”。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成员的诚信素质和诚信意识。言行一致的思想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了“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睦,业无诚信不旺,国无诚信不稳,世无诚信不宁”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言行一致于国家而言,就是执政者要政出必行,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以信取民,以信立国。信,国之宝也,诚信作为一种为政之道,自古被认为是治国安邦的法宝,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先秦时,商鞅为了变法,而“立木取信”;三国时曹操为了令行禁止,“挥剑割发”;隋文帝为了取信于民,严惩恶子,感召天下……这些都说明言行一致是立国之本,执政之基,是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的基础。统治者是否言行一致,是否讲诚信,是否取信于民,是导致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言行一致于企业而言,就是要货真价实,公平交易,童叟无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树立良好的信誉,尤其是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一个企业要永续经营,首先要得到社会的承认、用户的承认。企业对用户真诚到永远,才有用户、社会对企业的回报,才能保证企业向前发展”,可见,良好的信誉是企业生存的命脉。言行一致于个人而言乃是立身之本。做人就要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表里如一,与人交往中形成良好的美德。在人的一生,主要有两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古人说得好:“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春秋时期,程婴言行一致,舍子救孤;范式不辞辛苦,千里赴约,用行动诠释了友情的内涵;裴度拾金不昧,救人于危难,最终成为闻名天下的政治家……可见,古往今来,凡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人,都能身体力行地做到言行一致。倘若一个人没有诚信,那他在世上就无法立身,也难以成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言行一致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就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善社会风气,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使整个社会洋溢着和睦、和谐的氛围。言行一致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高尚的人格要求,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基本要求。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希望则国就有希望。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青少年的信用意识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未来的建设。所以,青少年朋友们要从小严格要求自己,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只有言行一致,才能立足于社会;只有言行一致,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只有言行一致,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本书精选了古今中外言行一致的美德故事,分为“守诺践约”、“以信立国”、“秉公执法”、“襟怀坦白”、“精忠报国”、“表里如一”六个部分。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能更好地帮助青少年朋友们养成言行一致的好习惯,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让传统美德扎根于生活的沃土之中,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第一章:守诺践约桐叶封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桐叶封弟”又可称为“剪叶”,出自《吕氏春秋》。这个典故与周公旦有关。周成王,西周国王,姓姬,名诵。他父亲周武王死时,他年纪还小,由他的叔父周公旦摄政。周成王小的时候,有一天,他和与自己感情非常好的小弟弟叔虞在宫中的一棵梧桐树下一块儿玩耍。忽然,一阵秋风吹来,梧桐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风过后,地上留下了许多梧桐叶。成王一时兴起,便从地上捡起一片梧桐叶,用小刀切成一个(当时大臣们上朝时手中所持的)“圭”,并随手将它送给了叔虞,以玩笑的语气对他说:“我要封给你一块土地,喏,你先把这个拿去吧!”叔虞听到成王这么说,随即欢欢喜喜地拿着这片用梧桐叶做成的“圭”,跑去将此事告知他们的叔父周公。当时周公仍代替尚是稚龄的成王执掌国政,听了叔虞告诉自己的话,便立刻换上礼服,赶到宫中去向成王道贺!成王不解地问:“叔叔,你为什么要特地穿上礼服,赶来向我道贺呢?”面对周公的道贺,早已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的成王,不禁一头雾水,不知所以……周公依然面带微笑地对成王解释道:“我刚刚听说,你已经册封了你的小弟弟叔虞!发生了这样的大事,我怎能不赶来道贺呢?”“哦,那件事啊!”这才想起此事的成王,忍不住哈哈大笑,说:“刚才,我只不过是和叔虞闹着玩而已,不是真要册封他呀!”不料,成王话刚说完,周公立即收起笑容,沉下脸色对成王说:“无论是谁,说话都要言出必行;你身为天子,说话更是不能随随便便,当做是在开玩笑一样。如此,你才能得到人民对你的信赖呀!倘使你总是罔顾信义,任意将自己说出口的话视为玩笑,这样,你还有资格做一国的天子吗?”程婴舍子救孤儿受人之托,终人之事。——高则诚程婴,春秋时期晋国人。他是晋灵公、晋成公在位时老相国赵盾的门客,是个忠诚守信、言行一致之士。公元前620年,晋襄公死后,七岁的儿子做了国君,就是晋灵公。晋灵公长大以后很不成器,终日吃喝玩乐不理朝政。他非常讨厌赵盾,因为赵盾是个忠诚老实的大臣,为了晋国的霸业,经常干涉晋灵公的行为。同朝大臣屠岸贾却会百般奉迎,所以晋灵公很得意他。在屠岸贾的助长下,晋灵公更加不务朝政,做事没有分寸。他用弹弓随便打宫外行人,残害百姓;对厨子稍不满意,就大卸八块。对赵盾的耿耿劝谏,非但不听,反而恨之入骨。他和屠岸贾多次设计杀害赵盾。但均因义士相救,而未能得逞。后来,赵盾的叔伯兄弟赵穿用计,把晋灵公杀了。晋国立晋成公为国君。晋成公非常信任赵盾,还把自己的女儿庄姬嫁给了赵盾的儿子赵朔为妻。从此,赵家有了很大的势力。晋成公、赵盾、赵穿相继去世以后,晋景公做了国君。晋景公非常傲慢,喜欢奉承。屠岸贾又得了宠。屠岸贾因为跟赵家有仇,就利用晋景公害怕赵家势力越来越大的心理,以赵穿刺杀晋灵公一事为罪名,把赵家满门抄斩。只有赵朔的媳妇庄姬幸免,因为她是晋景公的妹妹。这时,她已怀孕,晋景公说,要是生个男孩,就把他杀死,以免后患。于是,屠岸贾天天探听庄姬的消息。赵家有两个门客,一个叫程婴,一个叫公孙杵臼,二人都是老相国赵盾的心腹人。他们二人一心要救赵家的孤儿,长大之后好给赵家报仇。庄姬生下一个儿子,在田后的帮助下,被程婴救出宫去。屠岸贾暗中派人到后宫打探,听说庄姬生个女孩,才生下来就死了。屠岸贾起了疑心,他得到晋景公的许可,亲自带人进宫去搜查孤儿,没有搜出来。他断定那个孩子一定被偷出去了。为了斩草除根,就发了一个通告:“有人报告赵家孤儿去向的,赏黄金一千两。有敢偷藏的,全家死罪。”同时,他派出许多人到处搜查,凡是有婴儿的人家,无一漏过,见到可疑的男婴,就一律杀掉。在这种情况下,程婴和公孙杵臼商量救孤儿的办法。公孙杵臼问程婴说:“抚养幼儿跟慷慨就义哪一件事难?”程婴说:“死了倒是容易,抚养幼儿可就难了。”公孙杵臼说:“那么,就请你担任那件难做的事,容易的让给我吧。”他决心以死来救孤儿,让程婴把孤儿扶养成人,将来为赵家报仇。程婴答应了,并把自己刚生下来的儿子,交给了公孙杵臼,换出了孤儿,并假装去向屠岸贾告密。程婴带领屠岸贾,在公孙杵臼家里搜出了婴儿。公孙杵臼高声大骂程婴:“该死的东西!你还有天良吗?你我约定救护孤儿,谁知你贪生怕死,背信弃义,出卖朋友,丧尽良心!你为了贪图千金重赏,变成了畜牲!你怎么对得起赵家的冤魂?你怎么对得起天下的人?”程婴不敢开口,只有低着头流眼泪。屠岸贾当着他们的面将假孤儿摔死。公孙杵臼指着屠岸贾骂不绝口。屠岸贾立刻吩咐武士把他砍死。事后,屠岸贾赏给程婴一千两金子。程婴流着泪说:“小人只想自己免罪,保住自己的儿子,才告了密,并不是为了贪图重赏。现在我成了不仁不义之人,要是大人体谅小人的苦衷,请把这些赏金作为掩埋赵家和公孙杵臼用吧,小人就感恩不尽了。”屠岸贾答应了他的请求,程婴拜谢出去后,急急忙忙去办理埋葬的事。程婴虽然舍弃亲生的儿子救了赵家孤儿,反落得晋国上下留骂名。程婴骗过屠岸贾,就带着孤儿,投奔他乡,隐居起来。他忍辱负重15年,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当初的诺言,终于把孤儿抚养成人,练成一身武艺。后来在司马韩厥等大臣们的帮助下,孤儿终于报了大仇,并用屠岸贾的人头祭奠了赵家死去的冤魂。这时,晋国上下才知道程婴的为人,从此,程婴忍辱负重、诚义守信的美德广为流传。季札挂剑还愿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杨泉春秋时,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最小的一个名叫季札。据说这位季札公子天资聪颖,仁爱有德,吴国上自群臣百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十分敬重他。吴王寿梦临死的时候,很想把王位传给季札,大臣们也都同意。可是季札坚决不接受,他说:“我上面有三位哥哥,他们都是有才有德的人,怎么能够废弃年长而贤明的哥哥,立年幼而无才的弟弟做国君呢?”寿梦无奈,只好留下遗嘱,把王位传给了季札的大哥。等到丧事办完,大哥带着大臣们来找季札,一定要把王位让给他。可是,他们扑了个空,原来季札听说大哥要来让位,已经预先躲到一个偏僻的山村里种地去了。这以后,王位从大哥传到二哥,又从二哥传到三哥。每一次,他们都想让位给季札,而季札总是推辞不受。实在推辞不掉,他就躲到别的国家去住一段时间,等哥哥当了国王,他才回来。季札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来,他是个诚实谦虚的人,总是看自己的缺点多,觉得哥哥比他更适合做一国之主;二来呢,季札对文艺更感兴趣,他从小多才多艺,精通文学、音乐和击剑,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意受政治的约束。所以,季札一生没有做官,总是云游四方,天下各国到处都有他的朋友。季札虽然不愿继承王位,但是他并非不关心国家的事情。当他外出周游列国的时候,常常带着国家的使命,拜访各国的君王和大臣,商议有关的国家大事。哥哥们都知道季札在外面朋友多,威望高,也愿意把一些外交联络的使命托付给他去办。有一回,季札出使经过邻近的徐国。徐国的国君早已仰慕季札的人品和才学,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季札发现徐君也爱好文艺,而且剑术高妙,为人又热情爽朗,觉得真是遇到了知己朋友。徐君对季札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他甚至比人们传说的还要高雅,热情有才气。两人一边饮着美酒,一边纵论天下大事,他们越谈越知心,越谈越舍不得分开。一天,两人又在庭院中饮酒,季札对徐君说:“久闻陛下剑术为天下一绝,前两天只听您谈论剑道,还未曾亲眼见您的身手,今天能否让我一饱眼福?”徐君也不推辞,站起身,就从肋下抽出宝剑。那时候,有身份的人都随身佩带宝剑,连国王也不例外。像徐君这样喜爱剑术的人,当然更是剑不离身了。只见徐君走到庭院当中,丢开一个架式,就舞起剑来。真是好剑术!一支剑舞起来,就如百条银蛇上下翻飞,只见寒光,不见人影。等到徐君忽然一个收式,立在原地对,那只剑已经在不知什么时候插回到他肋下的剑鞘里了。季札拍手叫好,徐君连忙说:“献丑了!我早听说公子不仅剑术精妙,而且有一柄神剑,是贵国的传世之宝,今日能否也让我见识一下呢?”季札从腰间解下自己的宝剑,递给徐君看,说:“就是此剑,请陛下过目。”这柄剑长不满三尺,剑身很薄,虽然剑把上镶着名贵的宝石,但一般人也看不出它有什么神奇之处。季札解释说:“此剑极为锋利坚韧,削铁如泥就不用说了。此外,它还有一样奇绝之处,就是能够把最柔软无力的东西一挥两段。”说着,季札让随从爬到树上,从上面扔下一块丝绢,那丝绢飘飘忽忽地落了下来,大家一看,这么软绵绵的东西飘在空中,怎么能把它削断呢?再看季札,已经把剑插回到腰间,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饮了一口酒。等到那丝绢落到两人多高的时候,只听呼的一声,季札已经从座上跃起到空中,大家谁也没看清他的剑是怎么拔出来的,就见寒光三道,季札又落回到桌旁坐下。再看那块丝绢已经变成四片,刚好也飘落到地上。大家愣了一会,才都高声叫起好来。徐君又要过宝剑来欣赏,连声称赞道:“真是神剑,神剑啊!”接下来的这一天,季札发现徐君无论谈论什么,都有点心不在焉,目光老是不由自主地落在自己腰间的那柄宝剑上。他当然知道,徐君爱剑如命,见到一柄好剑,自然是非常想得到。季札是个豪爽仗义的人,要是别的东西,他早就拿出来拱手相送了。但这柄剑可不是寻常之物,它不仅是自己最喜爱的宝贝,而且是传国之宝,是自己作为国家使节的一件信物。现在出使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怎么能拿出来送人呢?他真有点为难了,因为他的确很想满足这位好友的心愿。徐君心里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尽管他对这柄剑爱得不得了,可还是没好意思开口。为了不让季札为难,他干脆强迫自己不再看那柄剑了。几天后,季札要上路了。分手的时候,徐君依依不舍,再三嘱咐季札一路上小心保重,还把自己许多珍藏的宝物送给季札。两人挥泪而别。季札的马车已经走出一里多地了,徐君仍然站在那里挥手。季札回首看着徐君的身影,心里默默地说:“徐君,请放心。出使回来,我一定来看你,那时我会把宝剑双手奉送给你。”他抬头看了看蓝天,心里暗暗发誓,表示决不食言。数月之后,季札出使归来,又经过徐国。没想到,徐君在不久前意外地去世了。季札赶到墓前,痛哭起来。他后悔上次没能同徐君多相处一段时间,怨恨老天竟然让这样一位英才过早地离开了人间。按照礼节,季札在墓前祭祀了三天三夜,每晚他都坐在墓碑下,默默地流泪。第四天一早,季札要离开徐国回吴国了。他又在墓前祭祷了一番,临走时,他郑重地解下那柄宝剑,轻轻挂在墓前的松树上,嘱咐守墓的徐国官员看好宝剑。然后说:“徐君,原谅我不能在此长守了,这柄剑是我答应送给你的。现在我把它留下,你见到它,也就如同见到我了……”等季札登上马车后,一位随从对他说:“公子,这剑是稀世之宝,把它挂在墓前未免可惜了啊!再说,我们也从没听您许诺要把它送给徐君呀。”季札头也不回地答道:“这剑早就该送给他的,当初虽然没有奉送,可我心里早已许下了诺言。如果因为朋友去世了,就违背诺言,那我季札还能算个诚实的人吗?”吴起征兵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魏武侯派吴起担任西河太守,西河西边是秦国,秦国有个岗亭靠近秦魏边境。驻守岗亭的秦国士兵经常来西河骚扰边民,西河百姓深受其害。因此,吴起一来,就决心拔掉这个钉子。可是,吴起手下兵力不足,临时征兵又很难征到。怎么办呢?他想了一个主意。一天,吴起叫人把一根车辕子搬到了北门外面,并把它斜靠在北门的一侧,旁边贴张告示:“如果有人能将这根车辕子搬到南门外面,本太守将赏给他良田二十亩,上等住宅一套。”落款处是吴起的亲笔签名,并赫然盖着“西河太守”的大印。消息很快传开了,许多人围着车辕子议论纷纷,就是没有人动手去搬。一直到傍晚时分,北门来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看了看告示,又看了看车辕子,将信将疑地问那负责监守的士兵:“这是真的吗?”那士兵回答:“你没看见太守的大印吗?”小伙子心里还有些狐疑,但他决定试一试。于是,他扛起车辕子,迈开大步,穿过繁华的闹市区,一直送到南门外面,小伙子身后跟着一大群看热闹的人。他们一方面嘲笑小伙子白日做梦,想得到天上飞来的横财;另一方面也想看看结果究竟如何。负责监守的士兵看见车辕子送到了指定地点,就领着小伙子进了太守府。不一会儿,小伙子出来了,他满心欢喜,手里拿着太守赏给的田契和房契。看热闹的人见了,眼红得不得了,后悔当初自己为什么不试一试。第二天,吴起又叫人把一石豆子放在东门外,出告示说:“如果有人把这石豆子送到西门外面,本太守将像昨天一样给予奖赏。”这一次,人们都争着去搬豆子。搬运的人同样得到了赏赐。自此以后,西河百姓都知道了,新来的太守言出必践,很守信用。吴起看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出了第三张告示:“本太守明天将领兵攻打秦国的岗亭,为西河百姓除害。现在大量征收壮丁,希望大家积极参军。攻打岗亭时,首先攻上去的,将封为国家的大夫,赏给上等的住宅和田地。”落款处依然是吴起的亲笔签名和西河太守印。百姓见了告示,都争着报名参军,不一会儿就征收足够的兵丁。第二天,吴起率领人马向秦国岗亭发起猛攻,将士们个个奋勇争先,一个早晨就把秦国的岗亭拿下来了。魏文侯不负山野人之约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魏文侯姬姓,名斯,魏桓子之孙。从公元前445年封侯至公元前396年去世,在位执政49年。周王朝末期,中央统治昏庸无能,各诸侯国互相攻伐征战兼并领地,扩张势力,希望以此来称王称霸。魏文侯为了富国强邦,广征英才贤士,来辅佐他成就霸业。他礼贤下士,言出必诺,表里如一。臣下魏成向他推荐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位贤德之士,魏文侯都拜为国师,留在身边随时请教。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每次经过段干木的住宅时,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以示尊敬。他虔诚敬贤的事迹传开后,四方贤德之士接踵归附。魏文侯还是一个虚怀若谷、倾听臣下劝谏的人。一天,魏文侯与国师田子方一起饮酒,乐师奏乐助兴,钟鼓琴瑟,管弦丝竹,好不热闹。忽然,文侯侧耳倾听少许,说:“编钟的乐声有些不协调,好像左边高。”田子方微微一笑,不以为然。魏文侯十分诧异:“你笑什么?”田子方躬身一揖,诚恳地说:“臣下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可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魏文侯听罢,欣然接受,起身道谢,并称赞说:“国师您说得太对啦!我一定记住这些忠言。”大将乐羊攻打中山国,尽占其地,魏文侯把这些领地封给自己的儿子魏击。他得意地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异口同声说:“您是仁德君主!”只有任座不肯阿谀,直言说:“国君您得到了中山国,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闻听此话,勃然大怒,任座拂袖愤然离去。魏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你何以见得?”翟璜说:“臣下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于是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一席话,说得魏文侯有所领悟,转怒为喜,立刻派翟璜去迎任座回来,并亲自迎下殿堂,奉为上宾。魏文侯不仅对自己的臣子虔诚守信,就是对一般百姓也是言出必行。有一次魏文侯大摆酒宴与群臣同乐,菜香酒醇,鼓乐喧天,君臣喝得意酣情浓,神彩飞扬。正欢乐间,外面风雨大作,见此情景,魏文侯放下玉爵,起身招呼侍臣备车。左右群臣对国君的突然决定感到奇怪,不解地问:“我们君臣饮酒正在兴头上,外面又下着大雨,国君打算到哪里去呢?”魏文侯挥挥手,说:“郊外山野。”大家都疑惑地你瞅瞅我,我望望你,谁也不知道大王究竟要干什么。魏文侯怕扫了群臣的兴头,于是耐心解释说:“我和山野村长约好今天去打猎,虽然这里很快乐,也不能不遵守那边的会面约定。”说完登上车,亲自奔赴山野之中与相约之人见面,告诉他,今天下大雨不能去打猎,特来相告。山野村长听后,很受感动,暗暗称赞:大王,真是个言行一致的人啊!商鞅变法立竿为信政者,口百之,身必行之。——《墨子·公孟》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后在秦国受封领地“商”,就称他为商鞅,也叫卫鞅。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社会改革家。商鞅年轻时,就非常喜欢研究法律,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开始是在魏国宰相公叔座手下当一名小官。公叔座发现他很有才能,曾向魏惠王建议让他治理整个国家,魏惠王没有采纳,所以,商鞅在魏国始终未被重视。后来商鞅听说秦国要振兴国力,招募贤人,为了施展自己的报负,毅然离开魏国到了秦国。商鞅到秦国后,经人介绍,拜见了秦孝公,向秦孝公宣讲了“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的道理,以及富国强兵的办法,很受秦孝公的赏识。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制定了鼓励耕战的新法令。商鞅所制定的法令条文,对惩罚和奖励规定得都很明确,但也是很严格的。他认为要人们遵守法令,就必须先相信法令。他说:“对人的行为怀疑就谈不上名义,对事情怀疑就谈不上取得成就。”他怕老百姓不相信新法能真正实行,所以,在新法令制定好之后,没立即向老百姓公布,而首先取信于老百姓,要老百姓相信他商鞅说的话是算数的,所制定的新法令是要按章办事的,说到做到。要树立变法的信实感,怎么办呢?商鞅令手下人在咸阳都城南门市场上立了一个三丈长的木竿,公布告示,招募百姓把木竿搬走。如果谁能把木竿搬到北门,就奖励他十两银子。开始老百姓对这件事,都感到很奇怪,谁也不敢搬。就这样,过了几天还是没有人搬。于是商鞅便派人又张出告示说:“能搬到北门的,奖励他五十两银子。”这时,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木竿从南门扛到北门。商鞅命人真的赏给那人五十两银子。这件事在老百姓中间传开了,大家都相信商鞅说话算数,而不是哄骗人的。商鞅取得了老百姓的初步信任。事过不久,商鞅突然在全国公布了新法令。新法实施以后,多数人能按法令规定办事,但也有少数人不守法令。商鞅对这些人不迁就,一律按法令办事。开始太子带头违法,商鞅在不便直接处罚太子的情况下,严厉地惩罚了太子的两位老师。这下,谁也不敢违法了,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于是,秦国社会秩序大治,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局面,为秦国后来的强大奠下了基础。曾子杀猪教子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曾子名叫曾参,是孔夫子的学生,曾经写过《孝经》一书,后来的人们敬佩他的才学和品德,尊称他为曾子。孔子经常教导他的学生,要“言必信,行必果”。就是说:讲话一定要算数,要说到做到;办事一定要坚决果断,不能犹豫不决。曾子把老师的这些话牢牢地记在心里,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要再三地问自己:“给人家办事,我做到诚心尽力了吗?对待朋友,我有没有不诚实、不守信用的地方呢?老师的教诲,我认真复习过了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曾子一直这样严格地要求自己,成了远近闻名的诚实之士。人们办事都喜欢找他,有时甚至把性命攸关的大事也交给他来办。因为大家都知道,曾子是最诚实、最讲信用的人,事情交给他来办,是完全可以放心的。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之间,曾子也成了中年人,有了妻子和孩子。这时,孔夫子已经去世,曾子就用孔子当年的教育方法来教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也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有一回,曾子的夫人打算去集市上买东西,六岁的小儿子曾申吵着要跟母亲一起去。曾夫人弯下腰来,对曾申说:“儿啊,娘今天要买的东西太多,带你去不方便,下次再带你去好不好?”“不!我就是要去嘛!”“今天不行,下次再去吧。”“你骗人!到了下次又不带我去了!”“瞎说,娘什么时候骗过你了?”“上一次你就说下次带我去,这次你又说下次去,这不是骗人是啥嘛?”“娘不是骗你,娘是没想到这次要买这么多东西。”“多买东西,我正好可以帮你拿嘛!”“你一个小孩子,能拿什么东西呀。”“我能!我能!昨天你抱柴,我不是帮你抱了吗?你还夸我能顶个大人用呢!”“好,你能,你能!可是娘今天买完东西,还要去办点事情……”“你看,你又骗人了!刚刚说是买好多东西,现在又说去办事情,骗人!骗人!”“胡说!你这孩子真没礼貌!我看你是想挨揍了吧!不懂事的东西!”曾申看母亲真动了肝火,才不敢喊了,可嘴里还在嘟囔着:“爹说过,君子要言而有信,大人说话不算数,算什么君子……”说着,曾申不服气地梗着小脖子,眼里还滚出几颗泪珠。曾夫人看他那副小大人似的样子,憋不住,噗哧一声笑了出来:“你这孩子呀,就是死犟嘴。好了,好了,你不要闹,下次娘一准带你去,你乖乖在家玩,等娘回来给你烧肉吃。”一听说要吃肉,曾申来了精神,他跳起来,又喊道:“娘,昨天隔壁李家杀猪。他们吃得好开心啊!我们也把猪杀了好吗?”曾夫人挣开曾申的手,边向外走,边随口说道:“好,好,都依你,回头你爹回来,叫他杀吧!”曾夫人走后不久,曾子从外面办事回到家,进门一看,见小儿子曾申正在摆弄一把菜刀,连忙上前夺下刀,说道:“你小孩子怎么玩起刀来了?”曾申兴奋地叫道:“爹,你可回来了,今天我们要杀猪!我正要磨刀,等你回来杀那口大黑猪呢!”“杀猪?”曾子奇怪了,“谁说要杀猪?”“娘说的,娘亲口答应我的。”“小孩子可不要撒谎啊!”“谁撒谎,我要是撒谎,让我变成那黑猪被杀掉,烧了让你吃!”曾子心想:怎么搞的,猪还没长到时候,就杀了吃?莫非她昏了头了?看孩子的口气,也不像凭空瞎编,大概是她娘随口说来哄他的。只好等她回来,再想办法哄这孩子吧。想着,他就对曾申说:“你先去玩,等你娘回来,我问过她再说,好不好?”说完,曾子就放下背囊,走进房内写文章去了。曾申是个机灵孩子,他看出爹的样子不像是认真要杀猪的,心里就算计开了,他眼珠一转,主意就来了。屋内,曾子正在伏案作文章,门吱呀一声开了,只见曾申手里捧了一竹箩沙子走进来。春秋时候还没有纸,人们都是在竹片或丝帛上写字,曾子家里穷,就用竹箩盛上沙子来教孩子写字。曾申把竹箩端到父亲身边,说:“爹,你昨天教我的字还有几个我写不好,再给我写一下行不?”曾子看儿子这样勤学,心里高兴,便放下笔,问道:“你先写给我看。”曾申写过几个字后说:“就是那个‘信’字,我写不好。”曾子便把着儿子的手,把“信”字写了几遍。曾申又说道:“爹,你再把‘信’的意思给我讲讲好吗?”曾子更高兴了,他捻着胡子说道:“孩子,这‘信’字,一是讲要诚实无欺;二是讲要守信用,也就是说到做到言行一致。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说了不算。如果……”曾子正讲到兴头上,曾申突然插进来问:“爹,娘要是说了要杀猪,回来又不让杀,这能算‘信’吗?”“这……”曾子愣了一下,仰天大笑起来,“你这鬼机灵,没想到你这小脑瓜里还有这么多鬼点子!好,让爹想想。这猪虽然还没长够膘,可也有个百十来斤了,呣……好吧,既然你娘答应了,咱们就杀了它!”曾申高兴得蹦了起来,一溜烟地跑去拿刀,找绳子,烧开水。爷儿俩欢天喜地,忙了半晌,等曾夫人回到家里,那口大黑猪已经变成了一堆猪肉了。曾夫人一看,忙问:“你怎么把猪杀了?这猪正是长肉的时候呀!”曾子笑着说:“这要问你了,你答应儿子杀猪,我才杀的呀。”“我哪里答应他了,我是说买肉给他吃的。”曾申一下子跳起来,喊道:“娘,你走时亲口说的,叫我等爹回来杀猪,怎么又反悔?”“我……嗨!我是缠不过这孩子,随口一说,你怎么就当真了呢?”“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你既然对孩子说了,当然就要算数。一口猪杀了,还可以再养;孩子要是学会了不守信用,可要贻害终身呀。我一辈子要求自己言而有信,对孩子更要教育他这样做。好了,别生气了,快去准备烧肉吧!”曾子说完,转过身拍了下儿子的脑袋,说:“愣什么,还不去帮你娘抱柴烧水!”曾申欢呼着跑了,曾夫人忍不住也笑了,说了句:“你们这爷儿俩啊,真是一对疯子!”蔺相如冒死完成重托实言实行实心,无不导人之理。——吕坤蔺相如,战国时赵人,原是宦官令缪贤的门客,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不仅是国家的重臣,而且是大智大勇、忠义守信之士。这件事还要从秦昭王想要赵国的和氏璧事件说起。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以后,非常想得到这块宝玉,就派使者去见赵王,说秦王情愿让出15座城来换取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其实秦昭王并不是真心要用15座城换和氏璧,主要是想借机试探一下赵国对秦国的态度和力量。赵王觉得这件事很棘手,弄不好不仅要丢面子,白白失掉和氏璧,甚至会和秦王翻脸,以至于让秦国乘虚而入。所以十分为难,就和大臣们商量,一时间也没有想出妥善的办法,又找不到合适的人出使秦国办这件事情。这时,宦官令缪贤向赵王推荐自己的门客蔺相如,说他是个有胆有识的人。赵王就把蔺相如召来,商量对策。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赵王说:“要是把和氏璧给了秦国,而秦国却不给赵国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国答应用15座城来交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已是高出许多倍了。如果我们不答应,别人就会认为赵国理亏了;如果赵国同意把和氏璧送去交换,而秦王却不给赵国15座城,那么秦王就理亏了,别人就都会认为错在秦国。请大王考虑这件事的得失。”赵王说:“那么就请先生带着和氏璧去秦国一趟吧。可是万一秦王不守信用,怎么办?”蔺相如说;“如果秦国把城给了赵国,我就把和氏璧留给秦国,否则,我一定再把这块玉完好地送回赵国来。”于是,蔺相如就带着和氏璧到了秦国,把它献给秦王。秦王得到玉,十分高兴,并把璧递给左右侍女,让大伙儿传着观赏,就是不提换城的事。蔺相如站在殿堂上等了很久,心想:秦王果然有诈!可是璧已经落在他们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王说:“这块璧虽好,但也有点小毛病,极不容易瞧出来,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就吩咐把璧递给蔺相如。璧一到手,蔺相如立即退到一根大柱子旁边,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说情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赵王本不愿交换,但考虑到两国的关系,所以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了。可是,我已看出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现在璧在我的手里,大王要是强行夺取,我就宁可让自己的脑袋和这块璧一同碰碎在这柱子上!”说完,好像就要行动似的。秦上见此情景,连忙向他赔不是,又立即命令拿上地图来说:“请先生别误会,我哪能说话不算呢?”并把准备划给赵国的15座城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暗想,决不能再上他的当了,就说:“赵王派我送璧之前,为了表示诚意,斋戒了五天,还举行了很隆重的送璧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到时我再把璧奉上。”秦王想:反正你是跑不掉的,就同意了。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回馆驿安歇,并派人把他监视起来。蔺相如回到馆驿后,暗中派一个随从的人,改扮成商人模样,带着和氏璧,偷偷地从小道送回赵国去了。等到五天后,秦王举行了接受璧的仪式,让蔺相如上朝献璧的时候,蔺相如不慌不忙地向秦王行了礼,义正言辞地说道:“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是讲信用的。我怕再受欺骗,丢了和氏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我早已把璧送回赵国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秦王一听,大发雷霆,气势汹汹地说:“是我欺骗了你,还是你欺骗了我?”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强赵弱,所以只有强国欺压弱国,而决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大王要是真心要那块璧,就请先把15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派使者随我同到赵国取璧,到时候赵国决不敢不把璧交给秦国。”秦王听蔺相如说得义正严辞,又有别国使者在场,不好翻脸,只好说道:“不过是为了一块璧罢了,不要为这件事伤了两国的和气。”结果,秦王只好让他回赵国去了。蔺相如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以弱胜强,说到做到,终于完璧归赵,实现了自己对赵王的承诺,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韩信报恩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为刘邦开创帝业立过大功。汉朝建立前,被封为齐王;汉朝建立后,改封为楚王,后降为淮阴侯。韩信从小喜读兵书,有满腹的学识,一心想着能披挂上阵,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当个将军。但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却没有人赏识他的才气,很不得志。那时候,韩信很穷,日子过得很清苦。为了糊口,他经常到江边去钓鱼,碰上好运气,倒也能换些钱勉强度日。可是钓鱼也很不容易,每当钓不到鱼时,他就要饿肚子了。有一天,韩信又到江边去钓鱼,眼看着已经过晌午了,可是连一条鱼也没有钓上来。韩信又饿又累,没有什么办法,就在那里望着手中的鱼竿发呆。江边有一位以洗衣为生的老大娘,看到韩信一个人在那里郁郁寡欢,垂头丧气,就十分关心地走过来问:“年轻人,你怎么了?有什么心事吗?”韩信抬起头,见是一位慈祥的老大娘在问话,就如实告诉她说:“老大娘,我家里没有什么吃的了,想钓几条鱼换点钱买吃的,但到现在连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这可让我吃什么呀?”老大娘听了,不由得心生同情。于是就说:“年轻人,如果你不嫌弃,就到我家先吃些东西填填肚子吧!”只要有吃的,韩信当然不会嫌弃,于是就收了鱼竿跟大娘去了。韩信和老大娘一路走一路说着话。老大娘从韩信的话中了解了韩信的家世和抱负,从心里喜欢这个虽然生活困苦但却有理想的年轻人。这以后,老大娘经常送些饭菜给韩信吃。韩信非常感激。一天,老大娘又给韩信送来了一些饭菜。韩信很激动,就对老大娘说:“大娘,您对我真好,等我以后做了大事,一定要好好地报答您老人家!”老大娘听了这话却生气了。她说:“你以为我是为了让你报恩才帮你的吗?错了!我看你是个堂堂大丈夫却不能养活自己,因为同情你才帮你的!”韩信听了老大娘的话,默默地吃着饭,就不再多说什么了。不久,韩信就拜别了老大娘,离开了家乡,出外闯荡去了。很多年过去了,韩信成了刘邦军中的名将,帮助刘邦打下了天下,建立了汉朝。刘邦封他为楚王,有了很高的声望。但是,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当年接济过他的那位老大娘。韩信让人打听到了老大娘,不但经常派人给老大娘送去各种物品,好让老大娘不再过那劳碌贫困的生活,而且还特意回家乡看望老大娘,并给老大娘送了一千两黄金。老大娘说:“你不要拿这些钱给我,一来我已经老了,活不了几天了,要这么多钱没有什么用了;二来我也没有为你做过什么大不了的事,哪能要你这么多的钱呢?”韩信恳切地说:“当年我饿肚子的时候,您给我吃的虽然是粗茶淡饭,但对我来讲这帮助是很可贵的,更何况您那时是在自己生活也很困难的情况下帮助我的。现在我有能力了,理应报答您老人家!而且当年我也说过,等我以后做了大事,一定要好好报答您的!”他还说:“我知道,您当年不是为了要我报答才帮助我的。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更感到您是真心对我好。所以,我就更应当好好地感谢您,报答您!”韩信知恩图报,言行一致的故事一直被后人所敬仰。范式千里赴约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袁采东汉永平年间,一个明朗的秋日,在汝南郡的一个村子里,青年学者张劭正在自家的庭院中来回踱步,不时侧耳听听院外的动静,好像在等什么人。他嘴里不住地叨念着:“巨卿兄怎么还不到呢?”他说的这个巨卿,就是山阳郡(郡治在今山东金乡县)人范式。范式字巨卿,是张劭在大学里的同学,两人多年寒窗相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两年前,他们同日离开京都洛阳回家,分手的时候,两人依依不舍,洒泪而别。那一天正好是九九重阳节,他们约定两年后的今天,范式来汝南郡探望张劭。光阴飞逝,两年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越是临近约定的日期,张劭的心情就越是不能平静。他急切地盼望着与好友重新欢聚,以至于坐卧不宁,寝食不安。张劭的老母见儿子这样,怕他急坏了身子,就劝他道:“儿啊,何必如此心焦,朋友之间,总有机会见面的。再说,山阳郡离咱们这里有上千里的路程,又是两年之前随口说的一句话,到现在人家怕是早都忘记了,你也别太认真了。”张劭认真地答道:“娘,您不了解巨卿,要说巨卿这人,那是当今天下数一数二的诚实君子,他做事情,从来没有违反过大义;他说过的话,从来没有不兑现。讲好要来,他是决不会失约的。”“你这孩子啊,真是实心眼!好吧,我就给你准备酒宴招待客人吧。唉,我只是怕你急坏了身子啊。”“不会的,巨卿一到,我还会高兴得年轻几岁呢!您就放心地去准备吧。”重阳节终于到了,张劭一家人早早起来,把酒杀鸡,忙活了半天,备好了一桌丰盛的酒菜。可是,范式还没出现。张邵简直望眼欲穿了,他整好衣装,急步走到村头,立在大树下等候。看看到了正午,正是两年前他们分手的时刻。就见一辆马车从远处飞奔而来,车到大树下停住,下来一个书生打扮的中年人,向张邵疾步跑来,张邵定睛一看,来人正是范式!两人跑到一起,各施大礼,然后紧紧拥抱。张劭说:“大哥果然不远千里,赶来赴约。不过,为何不早到几天,让小弟等的好心焦啊!”“贤弟,只怪我心里着急,又加上饮食不慎,途中病倒在客栈里。要不是店家好心照看,我几乎要丧命了。”张劭一看,范式果然是一副病容,身子轻飘飘的,好像还站不稳似的。张劭很有点不过意,说:“大哥为了看我,病成这样,小弟真是有罪了。”范式笑了起来,说道:“你我二人还要说这些客套话吗?我要是今日见不到贤弟,那才会急死呢。快领我去拜见伯母吧。我还带了些薄礼来孝敬她老人家呢。”范张二人久别重逢,更觉得难分难舍,他们白天一起谈论学问,夜晚在一张床上安眠。一天,范式憾慨地说:“我们两人就像古时候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一样啊,真是生死之交。”张劭说:“我们虽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是将来谁要是先走一步,另一个一定要在他身边为他送葬。”“那当然是我这做兄长的先死,你可要为我送葬呀。”范式说。“要是我先走一步了呢?”张劭开玩笑说。“那不管我在何处,一定会驾着白马素车,身披白练,赶来为你送葬的,你可要等我呀。”说完,两人都大笑起来。几天之后,范式辞别张劭一家,回山阳郡去了。这边张劭继续读书种地,奉养老母。不料,没过一年,张劭忽然得了个暴病,不到几天,张劭就已经奄奄一息了。临终之际,张劭的同乡老友郅君章、殷子征来看望他。他们拉着张劭的手,流泪说道:“元伯(张劭字元伯),你放心去吧,还有什么心事就请对我们讲吧。”张劭叹了口气说:“我死而无怨,只是等不及我那生死之交的好友来给我送葬了。”郅、殷二人奇怪地问:“难道我们还不能算是你的生死之交吗?”“你们对我友情深重,但你们只是我活着时的朋友,而山阳范巨卿却无论我是死是活,都是我的好友啊!”顿了一下,张劭又说:“有件事情,想托你们办一下。请你们务必派人去山阳郡通知范巨卿,请他尽快赶来,不然,我就等不及了。”郅、殷二人答应了他的请求,派人骑快马到山阳郡报信去了。再说范式回到山阳郡后,当地的郡守听说了他的名声,就请他做了郡府的功曹(官名),掌管全郡的礼仪、文教事情。官虽不大,公务却很繁杂。范式尽心职守,把事情办得井井有条,郡守对他十分赏识,有心要再提拔他。这一天,范式在梦中忽然见到了张劭,只见张劭头戴黑色王冠,长长的帽带一直垂到脚下,脚上穿的是一双木鞋,好像一位古代的君王。再看张劭脸上一副焦急的样子,好像在呼喊自己,可就是喊不出声音。范式从梦中惊醒,浑身冷汗。他想,难道贤弟已经做古了吗?这个梦实在不吉利。不行,我要去汝南看看贤弟。第二天,范式辞别了郡守,郡守再三挽留不住,心中十分惋惜。因为范式这一走,不但提升职务的事吹了,而且连功曹的官职也要丢掉。范式哪里顾得了这许多,他借了匹快马,日夜兼程地向汝南郡赶去。途中正遇上张劭派来向他报信的人。他一听这消息,当时就口吐鲜血晕了过去。醒来之后,范式买了白马素车和奔丧用的物品,亲自驾车飞奔而来。一路上,人们都看见这辆飞奔的丧车。白色的马,白色的车,车上的人穿着麻衣,身披白练,不断抽打着马儿飞跑。可是,就在范式赶到的头几天,张劭已经去世了。老母亲记着儿子的嘱咐,一连等了范式三天,后来实在不能再等,只好把丧事办了。到出殡的这天,当地仰慕张劭名声的人都赶来了,送殡的队伍少说也有上千人。说来也怪,那辆载着张劭灵柩的马车走到村口大树下时,车轮突然陷进一个土坑,任凭众人死命往外拉,车也是纹丝不动。张劭的母亲哭倒在灵车上说:“儿啊,娘知道你的心愿,可是,山阳都离这里千里之遥,巨卿实在是赶不到啊!”正在这里,远处一辆白色马车飞奔而来,张母回首一望,说道:“这一定是山阳郡范巨卿来了。”果然,这正是范式的白马素车。车到近前,范式跳下车来,扑到张劭的灵柩上痛哭起来,边哭边说道:“贤弟,哥哥来迟一步,让你等急了啊!”过了一会,范式止住哭声,说道:“贤弟,你该去安息了。哥哥送你下葬。”说着他招呼众人扶住车辕,大家使劲一推。真是怪了,这回灵车一下子就出了土坑,又向墓地移动了。众人见此场面,又感动又吃惊,都赞叹范张二人真是生死之交,诚信君子,说是由于他们二人的信义感动了上天,才出现了这样的怪事。后来,范式安葬了张劭,为他守墓三年,才独自离去。朱晖守信义不忘重托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朱晖是东汉初年的大臣,河南南阳人。他幼年时就失去了父母,舅父收养了他。年轻时,他从家乡南阳被选拔到京都洛阳上大学。他的好朋友陈揖听说了,为他得到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感到高兴。当他上路时,陈揖送了一程又一程。进了大学后,朱晖努力学习,进步很快,得到大家的器重。朱晖在新的环境里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其中有一位是南阳同乡张堪,已经进修结业,安排在京都供职,还常常回大学来看望他。一天,张堪把朱晖请到家里,忧心忡忡地对他说:“我近来忽然感到身体不好,万一出了事,请你帮忙照顾我的妻子儿女,好吗?”朱晖说:“谢谢仁兄的信任,我会牢记您的嘱托。但是仁兄年富力强,正是大展鸿图的时候,请不要讲那些不吉利的话!”朱晖虽然这样安慰张堪,但对他如此郑重的嘱托,还是谨记在心的。不久,张堪果然大病身亡。朱晖为朋友的逝去,深感悲痛。办完丧事后,朱晖对张堪的妻子说:“嫂子,张大哥生前托我照顾您,我在京城没有什么事情干,也没有收入,让我送你回乡吧!”当朱晖护送张堪的遗属回到南阳时,又得知另一个不幸的消息:好友陈揖也已经病故了。他赶紧来到陈揖家,只见陈揖的寡妻怀里抱着出生不久的婴儿,泪流满面,说:“夫君病重时,这孩子还未出生。夫君临终,说:‘我最遗憾的事是没能和好朋友朱晖再见一面,孩子生下后,就起名叫“友”,表示我对好朋友的怀念吧!’”朱晖听完,连连作揖说:“我明白陈兄对我的嘱托了。朋友之间最要紧的是一个‘信’字,孩子以‘友’命名,既是对我的思念,又是对我能帮忙培养好孩子的信任!我决不能辜负陈兄重托!”朱晖决心照顾好张堪、陈揖两家遗属。对张堪家,年年接济50担米,5匹布;对陈揖家,竭力将陈友培养成人。陈友一年一年地长大了,朱晖就让他和自己的儿子朱骈一起读书,希望两个孩子都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朱晖的善行,被南阳太守桓虞知道了。一天,太守来到朱晖家中,称赞说:“先生照顾两家亡友遗属,十几年如一日,真难得呀!”朱晖说:“我仅仅是履行朋友的嘱托而已。”太守点点头,说:“你的儿子朱骈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品德一定高尚,现在我的衙门正缺一名青年助理,就让朱骈来吧!”朱晖一听,非常高兴。他说:“谢谢太守的关照!但是比起朱骈来,陈友的才能更全面,我建议您选拔陈友吧!”太守听了,十分敬佩朱晖,说:“先生这话出乎我的意料,但是仔细想来,也符合您信守朋友嘱托的本意,我就遵循您的意思选拔陈友吧。”从此,朱晖为朋友讲信用,言行一致的佳话就在南阳传开了。信守诺言的鲁肃以实待人,非惟益人,益已尤人。——杨简三国时期,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攻打曹操。蜀国的军师诸葛亮和东吴的都督周瑜经常在一块儿商量军情。可是,东吴的都督周瑜心地狭窄,不能容忍诸葛亮比自己高明,认为诸葛亮日后一定是东吴的大祸害,就想设计害死他。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前来议事。他请诸葛亮在10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诸葛亮说只需三日。果然,诸葛亮神机妙算,算出三日后必有大雾,不但用“草船借箭”的方法从曹操那里得了箭,还估计出一共得箭多少枝。诸葛亮轻摇羽扇潇洒地对鲁肃说:“你有所不知啊,我方才静听舱外箭雨之声,心中默数,算来此次曹贼所赠之箭应有125111枝!”鲁肃听得张口结舌,心中暗想:“这人莫非神仙下凡?”不一会儿,小卒进来禀报,共得箭125100枝。鲁肃顿时大惊失色,诸葛亮虽多算了11枝箭,但预算能精确到百位,却也非凡人可以企及的。鲁肃正要恭维一番,却见诸葛亮面色凝重,便不敢出声,想来他是为误差11枝箭而懊恼。诸葛亮严肃地对小卒说:“你们仔细清点了吗?”在小卒眼里,诸葛亮就是神仙,见他脸色难看,吓得扑通跪下:“回禀先生,确定细细清点了,不敢有分毫差错。”鲁肃严厉地对小卒喝道:“再去重新清点,检查一下船舷等处有没有查漏之箭。有错漏者军法从事!”小卒应声下去了。鲁肃诚恳地对诸葛亮说:“12万多枝箭,先生只漏数了11枝,我已经很佩服。偶有一两枝没有戳稳的箭落入水中也是难免的。先生何必这么严格地要求自己呢?”小卒再次来禀报,经过核实,仍旧只有125100枝箭。诸葛亮看着小卒的背影,长叹一声,坐倒在舱板上,神色很难看,好久没有说话。快到东吴水寨时,诸葛亮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对着鲁肃深深地鞠了一个大躬。鲁肃连忙起身还礼,说:“先生为什么对我行这么大的礼啊?”诸葛亮说:“我有一事相求,听声数箭一事,请代为保密,不要外传,我感激不尽。”鲁肃说:“先生真是个诚实的人啊!仅数差11枝箭,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神仙一样高明了,您却为这件事感到惭愧,鲁肃佩服先生的为人,替先生保密就是。”鲁肃果然是诚信君子,听声数箭的事从未对任何人讲过。因此,历史上只有“草船借箭”而没有“听声数箭”的记录。曹操守信归关羽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冯玉祥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义之后,情同手足。他们投靠袁绍,与曹操作对。在一次战斗中,刘、关、张三兄弟被打散了,关羽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被曹操的军队包围在一个小山头上。他几次想冲出包围,但都被乱箭射回。后来,关羽考虑到带着两位嫂嫂,不能辜负了刘备对他的信赖,迫于无奈投降了曹操。曹操非常喜欢关羽的为人和武艺,就满足了他提出的三个要求:一、只降汉朝,不降曹操;二、要按照刘备的俸禄标准来供养他的家眷;三、一旦知道刘备的下落,关羽就要去找刘备。于是,曹操想尽办法厚待关羽,希望关羽能够顺从自己而不再去找刘备。曹操领着关羽去见汉献帝,献帝封关羽为偏将军。然后,曹操又大摆筵席,请出文臣武将与关羽相见,并请关羽坐在上宾的位置。宴后,曹操叫人捧出许多绫罗绸缎、珍贵器皿送给关羽。过了几天,曹操又挑选了10个美女送给关羽。关羽也不好推辞,就把美女连同绫罗绸缎、珍贵器皿全部给了两位嫂嫂。一天,曹操见关羽平时穿的一件绿锦袍已经旧了,就特地叫人照着他的身材做了一件新锦袍送给关羽。曹操见关羽的坐骑很瘦弱,就吩咐手下的人去马厩牵来了吕布骑过的赤兔马,让关羽牵走。就这样,曹操对关羽是多方关照,厚礼相待,一心指望关羽能被他感化,归顺于他。可是关羽却将兄弟义气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不久,关羽得知了刘备还在河北的确切消息,便向曹操辞行。可曹操躲着不见他,故意在门口挂了个不见客的牌子。关羽没有办法,只好将曹操送给他的财物、美女统统留下,写了一封辞别的信叫人送给了曹操。收拾停当,关羽请两位嫂嫂上车,自己骑着赤兔马,只带着旧时人员出了门。曹操得到关羽已经动身的消息,心中十分焦急,大将蔡阳请令:“请丞相给我三千人马,我去把关羽擒来,献给丞相!”曹操却制止说:“不必追赶!关羽这人来去明白,胸怀坦荡,真是大丈夫!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又有人提出:“关羽是一员虎将,如果投了袁绍,后患无穷,还是追上去把他杀了的好。”曹操说:“以前我答应过他,怎么能失信呢?不如索性做个人情,送他一笔路费,让他知道我曹操是说话算话的。”于是,曹操带了几十个人追赶关羽,给关羽送上一盘黄金,但关羽不肯接受。曹操就送给关羽一件锦袍。关羽不敢下马来接,只用青龙刀尖挑起战袍披在身上,拱手道谢,然后匆匆离去。此刻一员大将气乎乎地对曹操说:“关羽这个人太无礼了!丞相好心好意送他战袍,他连马都不下,手都不接。何不把他抓回来?”曹操摆摆手说:“他一人一骑,我们这里几十个人,他怎么会不起疑心呢?我是特地前来送行的,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不必为难他了。”说完领着众人回城去了。诸葛亮诚信俘孟获一政之举,一令之施,合乎其德智力者存,违于其德智力者废。——严复三国时期蜀国的国君刘备死后,许多原来归蜀国的少数民族部落都发动了叛乱。公元225年初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去南方平息叛乱。到了南方,诸葛亮打听到孟获不但打仗勇猛,而且在南方中部地区各族中很有威望,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只许活捉孟获,不能伤害他。诸葛亮善用计谋。蜀军和孟获的军队交锋的时候,蜀军故意败退下来。孟获仗着人多,一股劲儿追了过去,很快就中了蜀兵的埋伏。孟获的军队被打得四处逃散,孟获本人被活捉了。孟获被押到蜀军军营,心想,这回一定没有活路了。没想到进了军营,诸葛亮立刻叫人给他松了绑,好言好语劝他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说:“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计,怎么能叫人心服?”诸葛亮也不勉强,陪他骑马在军营外兜了一圈,让他看看蜀军的营垒和阵容。然后问他:“您看我们的人马怎么样?”孟获傲慢地说:“以前我没弄清楚你们的虚实,所以败了。今天承蒙您给我看了你们的阵势,我看也不过如此。像这样的阵势,我们要打赢你们也不难。”诸葛亮爽朗地笑了起来,说:“既然这样,咱们来个约定:如果我能抓到你七次,你就归顺蜀国,怎么样?”孟获不以为然地答应了。孟获被释放以后,回到自己的部落,重整旗鼓,又一次进攻蜀军。但是,他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第二次又被活捉了。诸葛亮二话没说,又把他释放了。像这样又放又捉,一共把孟获捉了七次。到了孟获第七次被捉的时候,诸葛亮还要再放。孟获却不愿意走了,他流着眼泪说:“丞相七擒孟获,信守诺言,说到做到,待我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我打心底里佩服,哪里能不遵守当初的约定呢?从今以后,我不再反叛了。”孟获回去后,说服了其他部落全部投降,重新归顺蜀国。陶侃不违母亲遗训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约翰·雷东晋时,有一位大将军叫陶侃,做过荆州刺史。有一回,他宴请武昌名士殷浩、庾翼等人,吟诗作赋,讲谈学问,非常高兴。大家喝过两杯酒后,殷浩举杯说:“将军,您最近平定了郭默的叛乱,立下了大功,请让我敬您一杯!”陶侃想了一想,痛快地说:“谢谢,喝!”说着,便一饮而尽。接着,庾翼也举起杯来,说:“将军,若论战功,您上次平定苏峻的叛乱,功劳更大,请让我也敬您一杯!”苏峻本来也是东晋的一位将军,因为不满晋成帝的顾命大臣庾亮削弱他的兵权,就带兵造反攻下了朝廷所在的建康“台城”,将年纪尚幼的皇帝挟持到军事重地石头城。陶侃指挥六万大军,从武昌城浩浩荡荡沿江而下,包围了石头城,擒杀了苏峻,解救了晋成帝。按说,当庚翼祝酒时,陶侃应该高高兴兴地饮下这杯酒才是,不料陶侃却抱拳作揖,说:“先生,对不起了,我今天饮酒已经足量了!”殷浩附和说:“将军,今天大家高兴,您应开怀畅饮!看得出您有海量啊。”想不到这时,陶侃却泪流满面,哽咽着说:“不瞒二位先生,家母生前,曾向我规定过:每次饮酒,三杯为限。今天杯额已足,我不能违背先母的禁约!”接着,他回忆了青年时代的一段往事。陶侃的父亲陶丹本是三国时孙吴的名将,但很早就死了。陶侃小时全靠母亲纺纱织布培养长大,后来当上浔阳县城一名小小的“鱼粱吏”。母亲对他要求很严,有一回,他托人捎几条成鱼回家,想让老人家高兴高兴。不料陶母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还附了一封口气严厉的信,说:“你才当上了个小官,就拿公家的东西回家,真叫我愁死了!”另一回,浔阳县里举行宴会,陶侃喝得酩酊大醉。酒醒后,母亲一边垂泪,一边责备他说:“饮酒无度,怎能指望你刻苦自励为国家建功立业呢?”陶侃羞愧难当,母亲要求他保证:从此严于律己,饮酒不过三杯。陶侃讲完往事,接着说:“苏峻、郭默之乱虽然已经平定。但是国家尚未统一,北方还被羯族人石勒占据,西边的巴蜀则有氐族人李雄割据。男儿报效国家的路还长,我怎能违背先母遗训呢!”殷浩、庾翼听完,肃然起敬,说:“将军,虽然老夫人仙逝多年了,而您信守遗训,不减当初,这种美德一定会同功业一起,永留青史!”清官、义士双守约口言之,身必行之。——墨子包拯,人称“包青天”,是北宋时著名的清官。他在出任开封知府期间,为官清廉,执法严明,权贵恶霸怕他,平民百姓却把他当作能为自己伸冤雪恨的“青天大老爷”。据说,包拯刚到开封府时,有一阵子,开封城外老是出怪事。连续有几个恶霸被人杀死,而且都是在睡梦中被勒杀的,家里人连声音都没听见。从作案手段来看,这些案子都是一个人干的。当地的地方官出了很高的悬赏来捉拿这个杀人者,并且派出精干的差役暗中查访,结果连一点影子也没找到。这件事很快就在开封一带传遍了,老百姓们拍手称快,都管这个杀人者叫“无名大侠”。地方官们查不出结果,只好把案情报告给包拯。包拯把案情反复研究了一番,又到现场做了勘察。他发现这些死掉的恶霸在被杀之前,都刚刚做过一件伤天害理的坏事。其中,最后一个被杀的恶霸还曾扬言说,他决不害怕受到惩罚,结果当天晚上就被勒死在被窝里。包拯心里有了主意。他一面不动声色地继续派人四处调查杀人案,一面暗中注意那些恶霸们的动静。不久,有人悄悄来报告说,开封城里的一个恶霸抢了个民女,还把姑娘的父亲打得重伤致死。这个恶霸仗着有亲戚在朝廷里做大官,一向就为非做歹,无法无天,连执法如山的包拯,他都不放在眼里。包拯早就想找个机会杀杀他的威风。可是,这一次包拯没有急于动手。他先派人在这个恶霸的门上贴了张告示,警告他尽快把民女交还,并且到官府去认罪,否则就要他的命。落款写的是“无名大侠”。恶霸仗着自己有成群的打手和凶奴,拒不交还民女。还扬言说要等“无名大侠”自己来送死,包拯一看他中了计,就派人把恶霸的狂言传播出去。然后,他带了几个心腹的手下人埋伏在这个恶霸家的周围。一连等了好几夜,终于把那位“无名大侠”等来了。“无名大侠”也马上就发现了包拯他们,他在前面飞跑,包拯等人在后面追,一直追到城外的树林里。无名大侠站住身,抽出剑来,对包拯说:“难道包大人一定要阻拦我除暴安良吗?”包拯答道:“义士的所做所为都是为民除害的好事,但是我包拯身为开封知府,总要把事情调查个水落石出才算尽职。请义士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讲给我听。”无名大侠见包拯没有恶意,就把那几个恶霸的罪行和除掉他们的经过叙述了一遍。然后,他请包拯让开路,让他再去杀了那个强抢民女的恶霸。包拯拦住他说:“铲除恶霸,为百姓伸冤,这是我的职责,如果义士信得过我,这件事就请交给我来办。如果我说了不做,到时候,义士不仅可以杀那恶霸,就是我,也任凭你来处置!”无名大侠想了想说:“好吧,一言为定。如果包大人不讲信用,欺骗了小民,可别怪我对大人无礼!”包拯笑着说:“今后我若有哪件事做得对不起百姓,义士随时可以来取我的人头。不过,我也有一件事要义士答应,日后再有恶霸害人的事情,请义士不要擅自杀人,我自会以国法治他的罪。”无名大侠也爽快地答道:“只要大人能够秉公执法,我决不再杀人。若有违背,我会以一死来向大人谢罪!”两人击掌为誓,各自离开。后来,包拯果然把那个恶霸逮到公堂审问,恶霸在朝廷里做官的亲戚们再三来求情和威胁,也没有吓倒包拯,最终将恶霸定了死罪。这以后,包拯铁面无私地处置了许多豪强恶霸。每当他遇到困难时,总是想起那次和无名大侠所定的誓约,提醒自己不能辜负义士的期望。那位无名侠客也没有违背前约,从此销声匿迹,没有再杀过人。三年后的一天早晨,包拯刚刚起来,就见有一封书信用短刀插在自己的书桌上。他急忙展开一看,信中的大意是:“包大人,我守约三年,未杀一人。昨日偶遇一伙歹人拦路劫杀良民,而且不听劝阻。我一时激愤,杀死四个歹人,留下一个活口,绑在大人房后树上。我已违反前约,只好以死向大人谢罪。请大人明日到城外城隍庙中查验我的尸首。”刚刚读完,就连连来人报告:房后树上捆着一个被打断双腿的人;离城20千米的官道上发现四具尸体。包拯吩咐手下人分头审人、验尸,自己骑了匹快马赶到城外的城隍庙,果然看到无名大侠已吊死在房梁上。包拯深受感动,他对跟来的手下人感叹道:“这真是位古来少有的大义士啊!自己身怀绝技,替天行道,以除暴安良为己任;而且诚实地对待自己许过的诺言,言必行,行必果,视生死如鸿毛,守大义如泰山,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可惜他却命归黄泉了。以后,包拯更是时常以这位无名侠客的高尚情操激励自己,一生严明执法,为民除害,从没忘记自己发过的誓言。言而有信的梁颢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弘一大师梁颢是宋朝人,他的父母早逝,由叔父收养。梁颢后来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被选为状元。梁颢从小就喜好读书,可是他叔父的家境贫寒,买不起书。梁颢只好借别人的书,连夜抄出来,然后再仔细钻研。他不但对借来的书倍加爱护,而且向来是说什么时候还就什么时候还,很守信用。一个冬天的晚上,梁颢又在抄书,不但灯光微弱,屋子里还冷得出奇。这样他抄了一会儿,就冻得手脚僵硬,眼睛也累得发酸。于是,他不得不停下笔,活动活动手脚,放松一下眼睛,然后再抄。可是,当他再一次提起笔写字的时候,毛笔已有些僵硬了,他没有在意,又在砚台里蘸了一下,继续写字,但是只留下了淡淡的墨迹。梁颢仔细观察才发现,毛笔上的墨已经有些冻结了,砚台里的墨汁也已经结了冰。他赶紧把砚台举到灯火上面,看着砚台里的冰慢慢地融化为冰花,随即又消失,然后赶快提起笔蘸着墨继续抄书。他的叔父睡了一觉醒来,发现梁颢屋里的灯还亮着,于是就披衣起床,推门走到梁颢旁边,心疼地说:“颢儿,今天白天你从早到晚抄了一整天,现在又抄到了大半夜,天又这么冷,这样会搞坏身体的。快收拾一下睡觉去吧,明天再抄也不迟。”梁颢说:“这可不行,我已经答应人家,明天就把书还回去了。要是今晚抄不完,明天还了书,我就没什么可读的了。”叔父笑笑说:“傻孩子,他们家里有好多书,不等着用这一本,你跟他们说明情况,晚还一天也没什么要紧的。”小小的梁颢一脸严肃地说:“做人要讲信用,我怎么能因为这点小困难就失信呢。我答应明天还,明天就一定要还。”说完,就又低下头继续抄书。第二天,梁颢按时把书送还了主人,主人惊讶地说:“我以为你说两天是指几天的意思呢,没想到你这么快就读完了。”梁颢说:“我还没有仔细读,只是连夜把它抄写了一遍。”那人一听,惊得目瞪口呆,说:“你真是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的,我这里还有很多书,你要借哪一本都可以,什么时候还都行。”梁颢急忙向他道谢,后来就经常去借书,而且总是按时归还,从没失信过。宋濂借书不误期一丝一毫关乎节操,一件小事、一次不经意的失信,可能会毁了我们一生的名誉。——林达生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县西北)人,他是我国元末明初著名的学者。他学识渊博,为人处事也非常讲信用。宋濂从小时候起,就非常喜欢读书学习,钻研学问。但是他家里很贫穷,上不起学,连书都买不起,只好向有书的人借书读。当地郑义门的藏书非常丰富,他也很关心宋濂的学习,常常把书借给他读。宋濂学习十分刻苦,在学习条件相当困难的情况下,还是阅读了大量书籍。当他遇到好书的时候,爱不释手,可是书是借别人的,不能不还,于是他就夜以继日地把书抄写下来。冬天,有时天气很冷,外面滴水成冰,室内也非常冷,连砚台都结了冰,手指也冻得几乎拿不住笔了,但是他仍然坚持加紧抄书,抄完之后,及时把书还回去,从来没有耽误过还书的日期。就因为他诚实守信用,不少人都信得过他,才肯把书借给他读。到了成年,当地能读到的书,宋濂都读遍了。可是他求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他就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去寻师求学。有时还要背着行李,赶不回去,就随便找个地方住下来,忍饥挨冻也不灰心。有一次他和一位名师约定上门求学,正好碰上下大雪的天气。上路之后,雪越下越大,路上的积雪几尺深,但他为了不失约,顾不得冻坏双脚,还是步行赶去了。到了客栈时,四肢都冻僵了。好心的店主人很受感动,给他热水喝,盖上被子,才渐渐暖和过来。宋濂求教的老先生,都是很有名望的学者。只要有机会,他一次也不放过求学的时机。他在外地学习,有时寄居在客店里,生活很艰苦,为了节省开支费用,一天只吃两顿饭,衣服穿得补了又补,很破旧。但他以求知为快乐,别的什么都不在意。就这样,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求学,终于取得了成就。状元楼的故事没有诚信,何来尊严?——西塞罗明朝嘉靖年间,有人在江苏清河县(今淮阴县)衙门口建了一座“状元楼”。这是为当地一位状元修建的,这位状元叫丁士美。这其中有一个故事。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即公元1559年,清河县的丁士美到京城赶考。途中,一位姓刘的举人见丁士美衣着寒酸,就十分看不起他,当着丁士美的面说:“瞧你那穷酸样,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你要是能中进士,我刘举人就从你跨下钻过去。”丁士美知道那个姓刘的举人是个狂妄的人,不愿意和他费口舌,只是笑了笑。刘举人见他不说话,还以为他胆小,不敢还嘴,于是就更加放肆地嘲弄他。丁士美这个人涵养很好,也不生气,只是笑笑。丁士美从小家境贫寒,十年寒窗苦读,已经是个才华横溢的书生了。只是他性格内向,不喜欢当众表现自己,大家都不怎么了解他,以为他只是一个懦弱的穷书生。可是丁士美对自己很有信心,他胸有成竹地参加了当年的科举考试。在三月初的殿试时,丁士美的文章被选为“十佳”文章之一,这十篇文章被送到皇上那里去审阅。皇上看了这十篇文章,觉得都很不错,很难定论,于是就决定把这十个人召到金殿上,进行口试。丁士美声音浑厚,口才出众,当着皇上和文武百官司的面滔滔不绝地讲他的治国良策。皇上听了,龙颜大悦,当时就把丁士美定为头名状元。再说那姓刘的举人,虽然在那一年也考中了进士,可是他看见丁士美中了状元,想起当初自己狂妄的举动,既羞愧又害怕。羞的是当时的狂傲,怕的是丁士美伺机报复。于是他请同窗好友作陪,找丁士美赔礼道歉。丁士美很客气地接待了他,而且一点儿也没有记恨他的意思,那个姓刘的进士放心地回去了,为此他十分敬佩丁士美状元的为人,于是他决定履行当初的诺言。不久,这位姓刘的进士被派到清河县任知县。上任后,他立即让人在衙门口修了一座“状元楼”,意思是:状元住在上面,我出入衙门都要从状元身下经过。这既算是履行了当初的诺言,同时也告诉后人:做人要谦虚,比自己才能高的人有很多,不要无端地取笑别人。毕沅不考功名不回家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毕沅,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清朝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进士,官至湖广总都。毕沅的父亲毕升,进士出身,曾任工部主事,为人坦荡,诚实正直,人们叫他“毕直肠”。由于他过于直率,得罪了皇帝,后来被降职到四川内江县当县令。毕升在任期间,爱民如子,经常降低赋税,受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谁料毕升因为过度劳累,竟然病故身亡。临死的时候,他嘱咐家人说:“我虽然没有给你们留下万贯家财,但是家里还有几亩田地,节俭些过日子,还是可以养活家里这几口人的。所以,我死后,不要收百姓、乡绅、衙役送的钱财。毕沅还小,人也比较聪明,应该让他好好读书,为国家出力,教育他做一个忠厚诚实的人。”毕沅从小就受家风熏陶,父亲的行为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时刻记着父亲的遗言,发愤读书,诚信做人,成为当地有名的书生。一次,他父亲的同窗好友高士祺来到他家,看望毕沅母子。看到毕家虽然家境贫寒,但是毕沅人品很好,学问也很高,于是就把小女儿许配给了毕沅。毕沅与高家小女儿结婚以后,两人的感情非常好。但是高家的另外两个女婿都是家财万贯,经常取笑毕沅的贫穷和老实。毕沅面对别人的嘲笑,对妻子说:“从今以后,我发愤读书,一定要考个功名回来,不然我就不进这个家。”妻子以为他在说气话,听了并未介意。没想到,毕沅真的离开了家,在湖畔租了一个小屋,每天在那里专心学习。有一次连降暴雨,他的小屋眼看就要被水给淹了,可是他仍然坐在里面高声读书,竟然不知道外面下雨了,一个打鱼的人看见后高声呼喊,他都没有听到……就这样,毕沅遵守当初的诺言,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终于在乾隆二十五年中了状元。直到那时,他才回到了家里。郑成仙修桥语言犹如枝叶,行为犹如果实。——洪都拉斯清代安徽歙县杨冲村有个叫郑成仙的人,以竹蔑编织畚箕为业,他编的畚箕很好,远近的人都争着来抢购。郑成仙家附近的路上,有一条河涧,上面木桥已腐烂,经常有行人摔下去。为了安全,人们不得不到很远的地方去绕路而行。看着人们行路的艰难,年轻的郑成仙就对天发誓:“我有生之年,靠编畚箕积钱,修建一座石桥。”听到的人都笑他。从此以后,郑成仙就开始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他更加努力地编畚箕。他积了一些铜钱就换成银子,藏在小瓦瓶里,埋在瓦锅下面。妻子和儿子都不知道。有好几次,偶然泄露,被人偷了,他就再积累。家里粗菜淡饭,经常用野菜充饥。他手艺很好,生意也很好,可是日子却过得如此贫穷,乡邻都很奇怪。时间过得很快,到康熙六年,郑成仙已经七十多岁了。一天,他召集村里的老人们一起到他家,说:“我现在老了,早年的大愿如果不实现,我人没有了,桥也没有了,所以请大家一起来造桥。”说着把储蓄的瓶子全部倒出来。大大小小的银子有四五十两,于是召集工匠,采石造桥。他的老伴和儿子却穿着破衣服,在旁边气死了。早年曾经笑他的人又惊又敬:“老人家真得这样做。”“真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于是全村人踊跃助工,一个月时间,把大石桥造好了,小路变成了平坦大道。梁启超信守诺言心口如一,犹不失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梁启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名学者。1884年,12岁的梁启超第二次离开自己的家乡——熊子乡,坐船前往广州参加学院考试。到广州后,他租了一间公寓,认真读书、学习。考试时,他对答如流,中了秀才。主考官是广东学政叶大绰。他看到学子们的成绩很好,心中十分高兴,特地接见了被录取的学子。被接见后,学子们一个个都走了,只剩下年少的梁启超没有动。叶大绰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不走。梁启超很有礼貌地说:“叶大人,学生有件事恳求您帮忙。”小小的学子,竟敢在三品大员学政面前提出要求,叶大绰先是吃了一惊,然后笑着说:“你有什么请求,请说来听听。”他态度和蔼、可亲。梁启超听后,十分激动,说:“学生临来考试时,对祖父许下了诺言。如果我这次考试被录取,就请求主考大人给祖父写一幅诞辰寿言。”“你为什么想到这样做呢?”主考官想弄清梁启超的想法。梁启超深情地说:“我的祖父虽然一生没有中举,但他用毕生的精力辛勤地培养我。我今天能够考上,全亏祖父培育之恩。今年,祖父刚好70大寿,作为孙子,我应该感谢他,最好的礼物就是写一条寿言,既肯定他的一生,又表扬他的精神。我想来想去,觉得只有学政大人写的寿言才能满足这两个意思。如果您能写一赠言给他,这是最大的安慰和礼物。因此,我冒昧地求大人帮忙。”叶大绰听了梁启超的话,觉得他是个诚实的孩子,说的是真心话。他被梁启超的忠诚感动了,于是欣然接受了梁启超的请求,挥笔为梁老先生写了寿言。梁启超回到家乡,他的父母都很高兴,祖父接过寿言,笑得合不拢嘴。父亲问梁启超是怎么想起让学政大人写寿言的。梁启超说:“我临走时,祖父问我,这次考试有没有把握。我说,有把握。如果我考中了,就请主考官大人给您写一条寿言。考试后,我被录取了,我要实现我的诺言。于是,我就如实地将我的想法告诉了学政大人。学政大人听了我的话后,真的答应了我的请求!”祖父说:“超儿很诚实,而学政大人喜欢诚实的孩子,于是,学政大人就写下了如此有意义的寿言了,这正是‘心诚则灵’嘛!”童第周的两个“第一”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足以动。——徐祯稷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出生在浙江勤县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因为家里穷,他一面帮家里做农活,一面跟父亲念点儿书。童第周慢慢长大了,他的几个哥哥深明大义,将小童第周送入了可供食宿的浙江第四师范学校读书。童第周的大哥希望童第周努力学习,将来有出息,回家乡帮助哥哥办学。已经开阔眼界的小童第周此时心中已有另一番高远的志向,要进当时省内名望极高的宁波效实中学读书。大哥为小弟有志向感到高兴,又为小弟感到担心。小童第周坚决地告诉哥哥们:“我一定能考上效实中学!”小童第周一丝不苟地进行备考,一家人也全都动员起来,支持他。善良的老母亲经常在半夜时分悄悄起床,隔着窗户静静地注视着儿子房间的烛光……小童第周终于考取效实中学,成为三年级的插班生,可是他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成绩单,小童第周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考第一。很快,童第周所在的寝室传出了“小童第周不顾学习,经常谈恋爱到深夜”的新闻,引起了关心他的同学和老师的担忧。一天深夜,教数学的级任陈老师办完事情回到学校,发现在昏黄的路灯下有个瘦小的身影在晃动,陈老师想:“深更半夜的,谁还不回寝室就寝呢?”陈老师带着疑问走过去一看,原来是童第周正在借着路灯光演算习题。“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回寝室休息呢?”“陈老师,我要抓紧时间把功课赶上去,我不要倒数第一名。”陈老师望着童第周瘦小的身躯,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孤儿寡母深山情乱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