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苏军之歌里的老资格,为什么待遇如此不同

漫谈苏军中的“总司令”
我的图书馆
漫谈苏军中的“总司令”
  一:  苏联作为一个横跨欧陆的超级大国,同时也是有史以来唯一与美国分庭抗礼达半个多世纪,并一度占据上风的超级军事大国,其军事机构同样庞大而复杂。苏联武装力量(以下简称苏军)中编制层次之繁多、机构设置之复杂、职务等级之繁琐,也是举世无双的。在苏军中,除了各总部的首长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总司令职位。  苏军中的总司令,并不是一般国家意义上的武装部队最高领导,而是各大军种或联合武装部队(跨军种、跨地域)司令部的最高指挥员。作为掌握最高苏联实际权力者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时代后期是苏联总统),在武装部队中的头衔是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而作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其实并不是苏军的最高指挥,甚至对苏军的事务基本没有什么发言权(包括在整个国家事务中),用句时髦点的话说就是“花瓶”,不过是对资深高位者的一种荣誉性养老职务而已。  言归正传。在苏军编制里,共有十一个总司令职位。根据苏军惯例,各职位的排名先后是以其地位重要程度为序的。在苏军总司令中排名第一的理所当然就是由国防 部常设的三位第一副部长之一兼任的华沙条约联合武装力量总司令(另外两个个国防部第一副部长中一个是苏军的二号人物,兼任总参谋长;另外一个是主管日常事 务的第一副部长)。为了对抗北约的军事威胁,日至14日,苏联与东欧七国(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民主德国、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第二次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正式缔结《友好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成立政治军事同盟华沙条约组织。做为条约 组织联合武装力量指挥机关的总司令部设在莫斯科,其总司令一直由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任(总参谋长则由苏军总参谋部第一副总参谋长兼任,另一位第一副总 参谋长兼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第三位第一副总参谋长是主管日常事务的),首任总司令为当年58岁的二战英 雄苏联元帅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其后先后担任这一职务的还有苏联元帅安东.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伊万.伊格纳季耶维奇.雅库鲍夫斯基、维克托. 格奥尔吉耶维奇.库利科夫。1991年3月,在华沙条约组织解散5个月后,名存实亡的华约联合武装力量也宣告解散,最后一任总司令是2年前刚刚接任的苏联 陆军大将彼得.格奥尔吉耶维奇.卢舍夫,他也是唯一一位不是苏联元帅的华约联合武装力量总司令。  作为国家战略利器,掌握苏联核打击力量的战略火箭军,是苏军中最为神秘的军种,同时也在五大军种中地位最为重要、排名始终占据第一。在苏军总司令中排名第 二的交椅自然也就被国防部副部长兼战略火箭军总司令牢牢占据。1959年12月正式成军时,57岁的国防部副部长,炮兵专家炮兵主帅米特罗凡.伊万诺维 奇.涅杰林成为首任总司令。日,由于违反规定强行进行导弹试验,在发射现场的总司令被试验失败的导弹爆炸搞的尸骨无存。其后接任的总 司令依次是苏联元帅基里尔.谢苗诺维奇.莫斯卡连科、谢尔盖.谢苗诺维奇.比留佐夫、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克雷洛夫。1972年4月,克雷洛夫在任上去 世,他是第一位在任内去世的总司令。接替克雷洛夫的是58岁的陆军大将弗拉基米尔.费奥多洛维奇.托卢勃科。他再六十年代中期曾任克雷洛夫的副手。按常 理,在积累一定年资后,作为合成军将领、陆军大将的他也将顺理成章地晋升一级戴上苏联元帅肩章,顺利登顶个人军旅生涯巅峰。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并非炮兵专 业出身的托卢勃科在1983年11月晋升为炮兵主帅,仅仅提升了半级。他也是苏联历史上唯一一位由陆军大将晋升的炮兵主帅(其他主帅都是由兵种元帅晋升 的)。其后于1985年接任的是陆军大将尤里.帕弗洛维奇.马克西莫夫。日苏联解体,马克西莫夫也就成了最后一任苏联战略火箭军总司 令。俄罗斯接手苏联的战略核力量后,马克西莫夫让位于谢尔盖耶夫,同时也奠定了后者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俄罗斯联邦元帅的事业基础。  作为老牌大陆帝国,大陆军主义在苏联根深蒂固。因此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占据战略火箭军总司令之后的第三把交椅就非常正常了。二战结束后,苏联正式成立陆军总司令部。1946年3月,苏联战神、二战中最著名的苏联元帅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被斯大林任命为首任陆军总司令。3个月之后,科涅夫了接替高升的朱可夫。1950年朝鲜战 争爆发,科涅夫调任总监察长,陆军总司令的交椅第一次出现空缺,直到1955年3月,科涅夫梅开二度重任陆军总司令为止,这个位置空缺整整5年之久。之后 的历任总司令是苏联元帅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安东.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1964年6月身兼多职的崔可夫 被免去陆军总司令职务,专任国防部副部长兼民防司令,陆军总司令部被撤销。西方观察家普遍认为,苏联这一举措与赫鲁晓夫下台后的内部斗争有着密切关系。1967年11月,稳固了权利地位的勃列日涅夫重新设立陆军总司令部,并任命58岁的陆军大将伊万.格里格利耶维奇.巴普洛夫斯基为陆军总司令。这一任命明显得益于巴普洛夫斯基的亲密战友、时任国防部长格列奇科的大力推荐。1980年, 作为总军事顾问,不久前刚刚才在埃塞俄比亚指挥埃塞军队大败索马里军阀艾迪德(就是后来好莱坞大片《黑鹰坠落》中让老美损兵折将、无比难堪的那个家伙), 并一举收复全部失地的陆军大将,63岁的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彼得罗夫接任陆军总司令。日,彼得罗夫晋升为苏联元帅。他是第一位、也是 唯一一位在任内晋升苏联元帅的陆军总司令,同时也是最后一位获得苏联元帅军衔的陆军总司令。其后接任的是陆军大将叶甫根尼.费利波维奇.伊万诺夫斯基。 1989年,在阿富汗战场立下赫赫战功的陆军大将瓦连京.伊万诺维奇.瓦连尼科夫成为新任陆军总司令。1991年“八.一九”事件中,瓦连尼科夫坚决支持 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行动。8月22日,回到莫斯科重掌政权的戈尔巴乔夫免去瓦连尼科夫的职务,并将其投入大牢。接手最后时刻苏联陆军总司令的是51岁的陆军 上将弗拉基米尔·马戈梅多维奇·谢苗诺夫,他是唯一一位仅有上将军衔的陆军总司令。苏联解体后,谢苗诺夫在俄罗斯继续担任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并于 日晋升为陆军大将。  防空军是苏军最年轻的军种,除掌握着传统国土防空力量(导弹、雷达等)外,还拥有截击航空兵编制,其所列装的装备一般也不对外军售,所属部队也从不在外国部署,其特殊地位可见一斑。防空军自成立以来,一直在苏联五 大军种中排名第三,超过老牌的空军和海军,因此,总司令中排名第四的就是国防部副部长兼防空军总司令了。1941年11月成立的国土防空军是当时陆军下属 的一个兵种,为了凸显国土防空的重要性,1948年7月从陆军中独立出来成为军种。当时国土防空军总部指挥官职位是司令。1954年5月地空导弹部队纳入 国土防空军编制后,国土防空军司令部升格为国土防空军总司令部,最高指挥官的职位相应升格为总司令。1981年1月国土防空军正式更名为防空军。由于编制 内有大量航空兵编制,所以防空军总司令中有为数不少的空军将领。首任总司令是57岁的苏联元帅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 日,戈沃罗夫在任内病逝,他是第二位在任内去世的总司令。其后先后任总司令的是苏联元帅谢尔盖.谢苗诺维奇.比留佐夫、空军元帅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 奇.苏杰茨、陆军大将帕维尔.费多洛维奇.巴季茨基(1968年晋升苏联元帅)、空军元帅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科尔杜诺夫(1984年晋升空军主帅)。 1987年西德青年鲁斯特驾驶轻型飞机在红场降落事件发生后,科尔杜诺夫因对此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加之对戈尔巴乔夫军事改 革推行不力而被免职。接任的是陆军大将伊万.莫伊谢耶维奇.特列季亚克。1991年“八.一九”事件中,特列季亚克支持紧急状态委员会维护联盟的努力,事 变结束后被免职。接任最后一任总司令的是空军上将维克托.阿列克谢耶维奇.普鲁德尼科夫。苏联解体后,普鲁德尼科夫继续担任俄罗斯国 防部副部长兼防空军总司令,并于日晋升为空军大将。最后说点关于防空军结局的后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实力下降,为了节省经费,适 应新形式下精简整编的需要,以及实现防御性军事战略,于1998年将防空军并入了空军,作为独立军种的防空军历史到此结束。  空军是苏联较早成立的军种之一。二战结束后,苏联将空军领率机关由空军司令部升格为空军总司令部。排名第五的总司令就是国防部副部长兼空军总司令。首任总司令是46岁的空军元帅康斯坦丁.安德烈耶 维奇.韦尔希宁。1949年9月,与韦尔希宁同龄的空军上将帕维尔.费多洛维奇.日加列夫接任总司令。日加列夫先后于1953年4月和1955年3月晋升 空军元帅和空军主帅,在这一职务上晋升两次达到空军将领的最高军衔,这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例。1957年1月,韦尔希宁从国土防空军司令职务上再次调任空军 总司令,并于1959年晋升为空军主帅。1969年3月空军元帅帕维尔.斯捷潘诺维奇.库塔霍夫接任总司令,此后于1972年晋升空军主帅。1984年 12月5日库塔霍夫死于任内,他也是第三位在任内去世的总司令。其后接替总司令的是61岁的空军元帅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叶菲莫夫。1990年7月叶 菲莫夫退役后,仅仅担任了2年空军第一副总司令,时年48岁的空军上将叶甫根尼.伊万诺维奇.沙波什尼科夫递任总司令。少壮派的沙波什尼科夫属于支持改革 的激进份子,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带头在空军内退党。他支持改革的举措及在关键时刻的支持,赢得了戈尔巴乔夫的格外青睐,后者于8月23日任命 其为苏联最后一任国防部长,也是唯一一位非陆军出身的国防部长,同时晋升为空军元帅,他也因此成为苏联晋升的最后一名元帅。沙波什尼科夫留下的总司令空缺 由54岁的空军第一副总司令,空军上将彼得.斯捷潘诺维奇.杰伊涅金接任,他是苏联最后一任空军总司令。苏联解体后,杰伊涅金继续留任,并于1996年6 月13日获得了他的第四颗将星,不过此时已经不叫空军元帅了,而是俄罗斯联邦空军大将。  作为从彼得大帝时起建立,拥有悠久历史的军种,海军在苏联的地位实在很尴尬。要知道,海军成立时的正式名称是工农红海军,是与陆军地位相同的军种,但是由 于领导者指导思想的数度变化,以及实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较为弱小,加之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支撑,海军在五大军种中的排名始终垫底,因此国防部副 部长兼海军总司令也只能在总司令中排名第六了。也许是对其悠久历史的补偿,作为拥有自己独立军种军衔的海军,其最高军衔是与苏联元帅平级的苏联海军元帅, 高于其他军兵种最高军衔——主帅半级。1939年2月设立海军总司令时,曾经因在苏共16大上发言而引起斯大林重 视的太平洋舰队司令,年仅37岁的海军中将尼古拉.格拉希莫维奇.库兹涅佐夫被任命为第一任总司令,稍后即晋升为海军上将。日库兹涅佐 夫晋升为海军最高军衔——海军元帅(军衔标志为4颗海军将星)。战后不久的1947年由于被指控战时向盟军提供了一种秘密鱼雷的资料,加之当时黑海舰队一 艘大型军舰发生事故沉没,库兹涅佐夫被免职,并降为海军少将。海军上将伊万.斯捷潘诺维奇.尤马舍夫接任总司令,他是唯一一位没能在海军上将军衔上更进一 步的海军总司令。1951年7月获得斯大林谅解的库兹涅佐夫以海军上将军衔重新回到海军总司令的宝座上。日设立苏联海军元帅军衔时,库兹 涅佐夫当之无愧的获得了这一荣誉。斯大林去世后,库兹涅佐夫在海军发展思路上与赫鲁晓夫格格不入,并多次触怒这位新任领导人,结果在1956年1月被免除一切职务,军衔也连降2级为海军中将后退役(当时海军元帅军衔已取消,苏联海军元帅的下级军衔为海军上将,1970年代出 版的《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库兹涅佐夫的照片都是佩戴的海军中将军衔,直到库兹涅佐夫去世后14年的1988年才被平反并恢复苏联海军元帅军衔),当时库 兹涅佐夫才刚刚54岁。接任总司令的是被称为“红海军之父”、“红色马汉”的海军上将谢尔盖.格奥尔吉耶维奇.戈尔什科夫。日恢复海军 元帅军衔时,戈尔什科夫晋升为海军元帅。日,戈尔什科夫晋升为苏联海军元帅,他是唯一一位在役时先后获得过海军元帅和苏联海军元帅军 衔的苏军将领,也是最后一位获得晋升的苏联海军元帅。1985年11月,作为戈尔巴乔夫的亲信,57岁的海军第一副总司令兼参谋长,海军元帅弗拉基米尔. 尼古拉耶维奇.切尔纳温取代掌控红海军接近30年的戈尔什科夫成为新任海军总司令,他也是苏联最后一任海军总司令。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切尔纳温 在短时间担任了有名无实的独联体联合武装力量海军总司令后退休。  二:  空军是苏军最年轻的军种,除掌握着传统国土防空力量(导弹、雷达等)外,还拥有截击航空兵编制,其所列装的装备一般也不对外军售,所属部队也从不在外国部署,其特殊地位可见一斑。防空军自成立以来,一直在苏联五 大军种中排名第三,超过老牌的空军和海军,因此,总司令中排名第四的就是国防部副部长兼防空军总司令了。1941年11月成立的国土防空军是当时陆军下属 的一个兵种,为了凸显国土防空的重要性,1948年7月从陆军中独立出来成为军种。当时国土防空军总部指挥官职位是司令。1954年5月地空导弹部队纳入 国土防空军编制后,国土防空军司令部升格为国土防空军总司令部,最高指挥官的职位相应升格为总司令。1981年1月国土防空军正式更名为防空军。由于编制 内有大量航空兵编制,所以防空军总司令中有为数不少的空军将领。首任总司令是57岁的苏联元帅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 日,戈沃罗夫在任内病逝,他是第二位在任内去世的总司令。其后先后任总司令的是苏联元帅谢尔盖.谢苗诺维奇.比留佐夫、空军元帅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 奇.苏杰茨、陆军大将帕维尔.费多洛维奇.巴季茨基(1968年晋升苏联元帅)、空军元帅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科尔杜诺夫(1984年晋升空军主帅)。 1987年西德青年鲁斯特驾驶轻型飞机在红场降落事件发生后,科尔杜诺夫因对此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加之对戈尔巴乔夫军事改 革推行不力而被免职。接任的是陆军大将伊万.莫伊谢耶维奇.特列季亚克。1991年“八.一九”事件中,特列季亚克支持紧急状态委员会维护联盟的努力,事 变结束后被免职。接任最后一任总司令的是空军上将维克托.阿列克谢耶维奇.普鲁德尼科夫。苏联解体后,普鲁德尼科夫继续担任俄罗斯国 防部副部长兼防空军总司令,并于日晋升为空军大将。最后说点关于防空军结局的后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实力下降,为了节省经费,适 应新形式下精简整编的需要,以及实现防御性军事战略,于1998年将防空军并入了空军,作为独立军种的防空军历史到此结束。  空军是苏联较早成立的军种之一。二战结束后,苏联将空军领率机关由空军司令部升格为空军总司令部。排名第五的总司令就是国防部副部长兼空军总司令。首任总司令是46岁的空军元帅康斯坦丁.安德烈耶 维奇.韦尔希宁。1949年9月,与韦尔希宁同龄的空军上将帕维尔.费多洛维奇.日加列夫接任总司令。日加列夫先后于1953年4月和1955年3月晋升 空军元帅和空军主帅,在这一职务上晋升两次达到空军将领的最高军衔,这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例。1957年1月,韦尔希宁从国土防空军司令职务上再次调任空军 总司令,并于1959年晋升为空军主帅。1969年3月空军元帅帕维尔.斯捷潘诺维奇.库塔霍夫接任总司令,此后于1972年晋升空军主帅。1984年 12月5日库塔霍夫死于任内,他也是第三位在任内去世的总司令。其后接替总司令的是61岁的空军元帅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叶菲莫夫。1990年7月叶 菲莫夫退役后,仅仅担任了2年空军第一副总司令,时年48岁的空军上将叶甫根尼.伊万诺维奇.沙波什尼科夫递任总司令。少壮派的沙波什尼科夫属于支持改革 的激进份子,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带头在空军内退党。他支持改革的举措及在关键时刻的支持,赢得了戈尔巴乔夫的格外青睐,后者于8月23日任命 其为苏联最后一任国防部长,也是唯一一位非陆军出身的国防部长,同时晋升为空军元帅,他也因此成为苏联晋升的最后一名元帅。沙波什尼科夫留下的总司令空缺 由54岁的空军第一副总司令,空军上将彼得.斯捷潘诺维奇.杰伊涅金接任,他是苏联最后一任空军总司令。苏联解体后,杰伊涅金继续留任,并于1996年6 月13日获得了他的第四颗将星,不过此时已经不叫空军元帅了,而是俄罗斯联邦空军大将。  作为从彼得大帝时起建立,拥有悠久历史的军种,海军在苏联的地位实在很尴尬。要知道,海军成立时的正式名称是工农红海军,是与陆军地位相同的军种,但是由 于领导者指导思想的数度变化,以及实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较为弱小,加之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支撑,海军在五大军种中的排名始终垫底,因此国防部副 部长兼海军总司令也只能在总司令中排名第六了。也许是对其悠久历史的补偿,作为拥有自己独立军种军衔的海军,其最高军衔是与苏联元帅平级的苏联海军元帅, 高于其他军兵种最高军衔——主帅半级。1939年2月设立海军总司令时,曾经因在苏共16大上发言而引起斯大林重 视的太平洋舰队司令,年仅37岁的海军中将尼古拉.格拉希莫维奇.库兹涅佐夫被任命为第一任总司令,稍后即晋升为海军上将。日库兹涅佐 夫晋升为海军最高军衔——海军元帅(军衔标志为4颗海军将星)。战后不久的1947年由于被指控战时向盟军提供了一种秘密鱼雷的资料,加之当时黑海舰队一 艘大型军舰发生事故沉没,库兹涅佐夫被免职,并降为海军少将。海军上将伊万.斯捷潘诺维奇.尤马舍夫接任总司令,他是唯一一位没能在海军上将军衔上更进一 步的海军总司令。1951年7月获得斯大林谅解的库兹涅佐夫以海军上将军衔重新回到海军总司令的宝座上。日设立苏联海军元帅军衔时,库兹 涅佐夫当之无愧的获得了这一荣誉。斯大林去世后,库兹涅佐夫在海军发展思路上与赫鲁晓夫格格不入,并多次触怒这位新任领导人,结果在1956年1月被免除一切职务,军衔也连降2级为海军中将后退役(当时海军元帅军衔已取消,苏联海军元帅的下级军衔为海军上将,1970年代出 版的《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库兹涅佐夫的照片都是佩戴的海军中将军衔,直到库兹涅佐夫去世后14年的1988年才被平反并恢复苏联海军元帅军衔),当时库 兹涅佐夫才刚刚54岁。接任总司令的是被称为“红海军之父”、“红色马汉”的海军上将谢尔盖.格奥尔吉耶维奇.戈尔什科夫。日恢复海军 元帅军衔时,戈尔什科夫晋升为海军元帅。日,戈尔什科夫晋升为苏联海军元帅,他是唯一一位在役时先后获得过海军元帅和苏联海军元帅军 衔的苏军将领,也是最后一位获得晋升的苏联海军元帅。1985年11月,作为戈尔巴乔夫的亲信,57岁的海军第一副总司令兼参谋长,海军元帅弗拉基米尔. 尼古拉耶维奇.切尔纳温取代掌控红海军接近30年的戈尔什科夫成为新任海军总司令,他也是苏联最后一任海军总司令。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切尔纳温 在短时间担任了有名无实的独联体联合武装力量海军总司令后退休。  三:  二战后,为了达到控制东欧卫星国及扩大战略纵深的目的,苏联在东欧各国留驻了大量部队。华约组织成立后,苏联逐步将这些部队与华约部队进行整合、裁并,先后形成了驻民主德国、驻波兰(北部军队集群)、驻匈牙利(南部军队集群)和驻捷克斯洛伐克(中部军队集群)等4大驻外军队集群。在这4大军队集群中,战略地位最重要、实力最强,同时也是冷战最前沿的当数驻德的西部军队集群。因此驻德军队集群的指挥官地位也高于其他集群,包括级别相当的其他军区、舰队、防空区,其职位是总司令,而不是一般的司令。苏军中总司令里排名第七的就是驻德苏军西部集群总司令。这个职位一般而言是被看做通往国防部最高岗位的进身阶,大部分驻德苏军集群总司令都在卸任后当过国防部长、总参谋长、华约总司令或者陆军总司令等高级职务。1949年由于民主德国成立,苏联驻德占领军改称驻德军队集群,首任总司令是陆军大将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东德发生骚乱,驻德苏军集群发布戒严令,坦克向群众开枪射击,造成数百人死亡,其后又有一百多人陆续被处决。当地居民情绪激昂,导致骚乱平息后,崔可夫被撤职,改由陆军大将安东.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1955年晋升苏联元帅)继任总司令。其后陆军大将马特维.瓦西里耶维奇.扎哈罗夫(1959年晋升苏联元帅)、陆军上将伊万.伊格纳季耶维奇.雅库鲍夫斯基先后任总司令。1961年8月,由于要采取措施应对美国和西欧对柏林的渗透,以及建造柏林墙引起局势空前紧张,老资格的苏联元帅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临时接替雅库鲍夫斯基担任总司令。柏林危机解决后的1962年4月,临时屈就驻德苏军第一副总司令的雅库鲍夫斯基重新担任总司令,并晋升为陆军大将。其后历任总司令为陆军大将彼得.基里洛维奇.科舍沃伊(1968年晋升苏联元帅)、陆军上将维克托.格奥尔吉耶维奇.库利科夫(1970年晋升陆军大将)。1971年9月驻德军队集群第一副总司令(此前在外高加索军区任司令)、陆军上将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库尔科特金接任总司令,这一任命打破了驻德军队集群总司令与基辅军区司令互相调任的传统。1972年7月,莫斯科军区司令、陆军上将叶甫根尼.费利波维奇.伊万诺夫斯基(同年11月晋升陆军大将)接任总司令。其后先后任总司令的是陆军大将彼得.格奥尔吉耶维奇.卢舍夫、陆军大将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别利科夫。日,62岁的别利科夫为表达对戈尔巴乔夫决定从东德撤军不满,并予以坚决抵制而自杀身亡,62岁的列宁格勒军区司令、陆军大将鲍里斯.瓦西里耶维奇.斯涅特科夫奉命紧急赶到柏林接任。1988年,60岁的陆军第一副总司令、陆军大将斯坦尼斯拉夫.伊万诺维奇.波斯特尼科夫成为最后一任驻德苏军集群总司令。1992年驻德苏军集群宣告解散,而从德国撤军的行动则一直延续到日才最终完成。  基于战略调整的需要,从1970年代末期起至1980年代中期,苏军在军区之上先后设置了五个战区,统一指挥一个战略方向内的所有陆、海、空和防空军及各兵种部队。战区最高指挥官的职位也是总司令。由于西北战区未设指挥机构,因此只有4个战区总司令。在苏军中的总司令里,这些设置时间最晚、存在时间也最短的总司令们自然排名最后。关于设立战区这一指挥层次,苏军内部存在极大争议,相当一部分高级将领认为此举不但造成军队机构的臃肿,同时在本就复杂的指挥系统中,格外又增加一个层次,对作战和平时的训练、管理等没有任何益处。而支持者则认为,设立战区有利于将一个战略方向上的所有力量集中统一指挥,并对资源统一分配,能更好的协调各军兵种之间的协同合作。由于资料非常难以收集,目前仅知部分战区总司令的任职情况,其他总司令任职待考。  这里插一段感想:对于研究苏联军事和苏军历史的爱好者来说(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整个80年代起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时为止的资料非常匮乏,大部分能搜集到的资料都是在此发生断层,要么是语焉不详的一笔带过,要么就是完全不提的一片空白(比如主站上这段时间晋升的高级将领,在此期间的经历很多都是非常简略甚至缺失的,再比如军区司令等的任职情况,很多在80年代也是空缺的)。同时这个时间段的资料分布的也非常零散,基本没有比较系统的资料可供参考,在此真心希望有志于此的爱好者们能齐心协力把这块空白填补上。  最后简要介绍下苏军战区的设置及战区总司令任职情况(所辖部队实力为1980年代中期的统计数据):  西方战区。总司令部设在苏联的明斯克。辖波罗的海沿岸军区和白俄罗斯军区,驻波兰、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三个军队集群,波罗的海舰队。作战部队包括:陆军34个作战师,坦克1.4万辆;空军15个航空兵师,飞机2000余架;海军作战舰只70余艘,计16万余吨,飞机300余架。统领规模包括苏联西部地区,东欧的波、德、捷三国,并由此向西直到英国和地中海沿岸地区,还包括上面所说的地区的相邻水域。它是苏联最重要的战区。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与戈氏改革理念完全不同并对其消减国防预算极为不满,且资深的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总参谋长、苏联元帅尼古拉. 瓦西里耶维奇.奥加尔科夫被贬到西部战区任总司令,后于1988年卸任后改任国防部总监组总监。对奥加尔科夫的这一任命极为令人意外,从勃列日涅夫时代起按照惯例,作为苏军二号人物的总参谋长,一旦坐到了这个苏军最高领导者之一的位置上,离任后如果没能高升,一般的待遇就是进入国防部总监组养老或者直接退休。即使由于各种原因被免职后也不会再担任其他任何实质性的职务。这一任命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西部战区的重要地位,以及戈尔巴乔夫对奥加尔科夫作为苏军当时的首席智囊和战略思想家的一种肯定。继任的是陆军第一副总司令,60岁的陆军大将斯坦尼斯拉夫.伊万诺维奇.波斯特尼科夫,他担任这一职务直到苏联解体(同时兼驻德苏军集群总司令)。  西南战区。总司令部设在苏联的基什尼奥夫。辖喀尔巴阡军区、基辅军区、敖德萨军区、驻匈牙利军队集群和黑海舰队。作战部队包括:陆军36个作战师,坦克约1万辆;空军11个航空兵师,飞机2000余架;海军舰只130艘,计28万吨,飞机240余架。统领规模包括苏联西南部地区、南欧、北非、黑海和地中海大部。1985年,64岁的基辅军区司令、陆军大将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格罗西莫夫升任战区总司令,1988年改任国防部总监组总监。  南方战区。总司令部设在苏联的巴库。辖中亚、土耳其斯坦、南高加索和北高加索四个军区和驻阿富汗部队。作战部队包括:陆军37个作战师,坦克1万余辆;空军12个航空兵师,飞机1500余架。统领规模包括苏联南部地区、西亚、南亚和中国西部地区。在阿富汗战争期间,负责阿富汗作战的第40集团军也归南方战区管辖。1985年陆军大将米哈伊尔·米特罗法诺维奇·扎伊采夫出任南方战区总司令。1989年1月扎伊采夫退休。土耳其斯坦军区司令,59岁的陆军大将尼古拉.伊万诺维奇.波波夫继任总司令一职直到苏联解体。  远东战区。总司令部在苏联的伊尔库茨克。辖西伯利亚、后贝加尔和远东三个军区,驻蒙古部队,太平洋舰队。作战部队包括:陆军46个作战师,坦克1.3万辆;空军11个航空兵师及若干个团,飞机2000余架;海军作战舰只200多艘,计92万吨,飞机近500架。统领规模包括苏联亚洲部分的绝大多数地区、整个东亚和西太平洋水域。1980年12月,56岁的莫斯科军区司令、陆军大将弗拉基米尔.列昂尼德洛维奇.戈沃罗夫升任战区总司令。1984年10月,远东军区司令、陆军大将伊万.莫伊谢耶维奇.特列季亚克接任战区总司令,1986年上调国防部副部长。  西北战区。未设指挥机构,由列宁格勒军区实行统一指挥。辖列宁格勒军区和北方舰队。作战部队包括:陆军9个作战师,坦克2000辆;空军一个司令部,指挥临时配属的航空兵部队;海军作战舰只240多艘,计120万吨,飞机370余架。统领规模包括苏联西北部地区、北欧和上面所说的地区的相邻水域。  此外,在地处苏联腹地、不归上述战区管辖的莫斯卡军区、乌拉尔军区和伏尔加河沿岸军区,还驻有一定数量的中央预备队。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军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