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所谓海洋法就是英国法系判例法系的国家 有哪些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第二十六期)(2007 年 8 月)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科技外经处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年 9 月 6 日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目1.1 德国首次成功培育长 12 个头的水母 1.2 研究发现是石油分散剂威胁珊瑚生存 1.3 西班牙为&&&&吸引游客海滨推出无线上网服务 1.4 苏格兰鲑鱼 dna 指纹识别 1.5 以色列科学家利用海藻净化环境并制造生物燃料 1.6 意大利研究发现水下噪音会影响海洋生物健康录1、科技动态------------------------------------------------------4-62、国际海洋资讯--------------------------------------------------6-202.1 全球变暖在美催生死亡海域 2.2 2006 全美海滩水质评比出炉 污染严重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 2.3 加拿大进行鲨鱼普查 数量恐难以维持渔业 2.4 军事污染:海湾水域不能承受之重 2.5 美环保团体称过量海洋垃圾威胁海洋生物生存 2.6 5 大能源纷争地:美俄抢占北极 非洲争端难解 2.7 北极是谁的为何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热点 2.8 气候变暖加剧北极冰融化 全球资源战一触即发 2.9“低氧症”促使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2.10 美国海洋保护协会指出海洋垃圾数量惊人 2.11 经济快速增长全球海运费大幅上涨 2.12 日本迎来兜蟹产卵高峰 2.13 赤道太平洋海域可能出现弱拉尼娜现象 2.14 全球变暖催生毒鱼人类食用后可能无药可救 2.15 声呐对海洋动物构成杀伤 环保人士诉美海军获胜 2.16 科学家发现南半球深海洋流 揭示海洋影响气候 2.17 巴西科考队在亚马孙地区进行科考 发现新物种 2.18 巨型水母大规模入侵墨西哥湾吞食当地的鱼类 2.19 太平洋印度洋部分地区珊瑚覆盖面积迅速减少 2.20 旅游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罪魁祸首 2.21 俄罗斯科考队拟在北极建浮动科考站 2.22 挪印签定谅解协议 计划援助印度发展海洋渔业 2.23 韩国西海中部海域发现 176 种新的底栖动物 2.24 日本在海上试采油气资源成功 2.25 世界自然基金会呼吁制定北极公约3、国际渔业资讯-------------------------------------------------20-343.1 2015 年,世界水产消费将缺口 1100 万吨 3.2 越南简化 56 家水产公司出日手续 2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 3.3 菲政府将实行海产品出口质量许可制 3.4 澳大利亚加强对虾和虾产品的进口检疫措施 3.5 爱尔兰巨额投资保护贝类生存环境 3.6 英国渔业管理机构及法规详解 3.7 日本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与制度分析 3.8 欧盟、俄罗斯保护资源可能引发日本鳗蟹涨价 3.9 新西兰鲑鱼北美受宠 3.10 美国 fda 回收鲨鱼软骨制品 3.11 传统旺季 全球海运费大幅上涨 3.12 澳政府决定自 9 月起对生虾进口实行严格检疫政策 3.13 亚洲十国将向 wto 投诉澳大利亚设置生虾贸易壁垒 3.14 欧洲鳗鱼白子被限制出口中日鳗鱼贸易将受影响 3.15 欧盟制定对进口水产品的质量控制要求 3.16 泰国多样化的海产品加工 3.17 美国禁止进口韩产金枪鱼罐头 3.18 智利三文鱼生产有可能在短期内超过挪威 3.19 智利三文鱼养殖厂 isa 病毒爆发 3.20 喀麦隆使用卫星监视系统防止渔业资源遭偷猎 3.21 2012 年日本筑地鱼市场的大限 3.22 秘鲁第三大鱼粉生产商 copeinca 预计全年收入削减 3.23 本发布织纹螺中毒预警 3.24 北欧真鳕养殖会议即将启幕 3.25 全球对鲸鱼肉需求大减 冰岛宣布暂停商业捕鲸 3.26 挪威援助印度发展海洋渔业 3.26 英国海洋渔业局拨款 300 万英镑用于渔业补助4、 台湾渔业资讯--------------------------------------------------34-354.1 抢救海岸 政院不再建海岸公路、渔港 4.2 抢救观音藻礁 保育界总动员 4.3 五线笛鲷 海生馆复育成功 4.4 沿海渐控管 地层下陷转内陆 4.5 栗县鱼礁投放 吸引鱼群3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1、科技动态1.1 德国首次成功培育长 12 个头的水母
据国外媒体报道, 德国科学家日前表示, 他们目前已经在实验室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种有 12 个脑袋的水母,这一新成就在人类的动物培育史上尚属首次,对于科学家们揭开多头生 物体的形成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在 8 月 1 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网络版上,德国汉诺威大学兽医学院 的生物学与无脊椎动物学家本内德-谢尔沃特及其同事沃尔夫冈-雅各布公布了他们的这项 新成就。本内德-谢尔沃特称,科学家们最近进行了一系列基因实验,并在实验室中成功地 培育出一种有 12 个头的水母,该实验揭示了自然界中其它多头生物体,包括形成珊瑚礁的 生物群,是如何起源的。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所谓的“cnox”基因,因为这种基因能够影响 水母的胚胎发育,进而影响水母身体结构的形成。“cnox”基因与“hox”基因有着密切的 关联,后者同样能够影响人类的胚胎发育和身体构成。 科学家们从法国南部搜集了一种欧洲水螅水母,并对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研究 人员们设计了一些可以专门抑制“cnox”基因的核糖核酸分子。 在正常情况下, 由于水母体 内的盐份比较高,因此这种核糖核酸分子无法渗入它们的细胞。为此,本内德-谢尔沃特表 示,他们使用了足够多的淡水对海水进行稀释,创造出一种既利于水母存活,又利于核糖核 酸分子进入水母体内的环境。 本内德-谢尔沃特称, 当一个名为“cnox-3”的 cnox 基因受到 抑制,动物就会生出两个功能完备的头,例如进食;而一旦另一个名为“cnox-2”的基因也 受到抑制,动物常常就会长出两个以上,甚至多达 12 个头。 在自然界, 生有多头的动物极其罕见, 这意味着两个或者多个头并不比单独一个头优越, 因为多头往往弊大于利。在古希腊神话中,九头蛇海德拉是一个生有九个头的妖怪;美杜莎 是蛇发女妖三姐妹之一,头发是一条条蠕动的毒蛇。然而,谢尔沃特注意到,珊瑚虫是一种 腔肠动物,许多珊瑚虫群集在一起形成群体,它们的头不断叠加却共用一个腔肠,看起来有 点类似于研究人员们培育出的多头水母。 水母与形成珊瑚的珊瑚虫一样, 都是长有小刺须的 食肉动物,属于刺丝胞动物类。 谢尔沃特猜想, 早在很久以前, 珊瑚虫和其它集群生物体的共同祖先可能就拥有了这种 多头基因,以“形成动物集群”。谢尔沃特认为,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发现表明抑制某些基 因可以导致身体结构“从一开始”就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异, 这揭示了“动物生命大体上的进 化和演变过程”。 1.2 研究发现是石油分散剂威胁珊瑚生存
研究人员发现, 用于清理海洋中泄漏石油的化学药品对珊瑚造成的危害比前者更大。 这 一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发生在珊瑚礁附近的海上溢油事件, 技术人员应当采用物理方法控制 泄漏的石油,或者让石油自然分解,而不是在珊瑚礁附近倾倒化学清理药品。 地球上的珊瑚如今正处于一个危险的时刻。 大量事实证明, 这种由海葵般的海洋小生物 ——也称珊瑚虫——构成的美丽生物群体, 正面临着海洋酸化、 漂白以及白色综合征的影响, 后者是一种因海洋温度上升而导致的疾病。 更进一步的威胁则来自富含污染物以及沉积物的 淡水在海岸附近区域的汇集,以及为了获得建筑材料而直接在珊瑚礁上进行开采。4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通过对海洋石油清除药品——例如化学油分散剂——进行研究, 以色列海法市国家海洋 研究院的科学家又带来了更多坏消息, 这些化学药品能够将石油表面分解为许多小油滴。 它 们有时会被倾倒在珊瑚群附近, 这些珊瑚群往往位于各国的沿海区域, 而这里也正是石油生 产和运输的活跃地带。 为了测定化学油分散剂对珊瑚的影响, 研究小组将栖息在红海的两类 珊瑚——stylophora pistillata 和 pocillopora damicornis——的残片或分支暴露在 6 种常用化学油分散剂的溶液中,并在 24 小时后观察这些珊瑚的健康状况。 在随后的 7 天里, 这项试验产生了戏剧性的结果: 几乎所有暴露在化学油分散剂和石油 中的珊瑚残片都相继死亡。其中,化学油分散剂能够杀死 2/3 的珊瑚分支,但若只有石油并 不会造成如此巨大的杀伤力。研究人员在 8 月 1 日出版的《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上报告了 这一研究成果。进行这项研究的海洋生物学家 baruch rinkevich 推测,化学油分散剂与石 油形成的混合物之所以更加致命, 主要是因为小油滴在水下能够与微小海洋生物产生更多接 触。他说,新的发现表明,应当禁止在珊瑚礁附近使用化学油分散剂。 美国亚拉巴马州王太子岛海洋实验室的海洋科学家 richard aronson 也认为, 使用化学 油分散剂应更加谨慎。但并不意味着这种选择是一成不变的。他说:“显然,如果石油恰好 在珊瑚礁上泄漏,那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此,在何处使用化学油分散剂还要根据具体情 况而定。 美国查布尔希尔市北卡罗来纳大学海洋生物学家 john bruno 对此表示赞同。 他说: “我 们迟早会看到石油泄漏对珊瑚礁造成的巨大破坏”。 但问题是, “决定如何作出响应的人们 是否会从这项及时的研究中学到些什么”。 1.3 西班牙为吸引游客海滨推出无线上网服务
互联网就象是一片浩瀚的知识海洋,也正因为这样,很多人都把上网称为冲浪;而在西 班牙, 就有人即使在真实的大海边冲浪, 还不忘到虚拟世界再冲冲浪。 为了吸引这样的游客, 巴塞罗那的一处海滨度假村开始提供免费的无线上网服务,很受欢迎。 为了免去许多游客的烦恼, 海滩的工作人员在岸边附近安装了无线基站, 这样人们就可 以一边晒太阳,享受悠闲的时光,一边打开笔记本电脑,随时收发邮件,到网上冲浪了。即 便是出海游玩,也可以随时上网,与世界各地保持联系。这项计划由当地城镇管理委员会发 起,最初只是为了便于警察在执勤时与警察局联络,以提高警察处理突发事件的效率,却没 有想到成了公务繁忙游客的福音。现在他们就可以工作休闲两不耽误。 1.4 苏格兰鲑鱼 dna 指纹识别
鉴于苏格兰 dna 指纹识别系统的发展,苏格兰鲑鱼质量大有改进。 设在苏格兰和智利的鲑鱼繁育公司(lns)和爱丁堡附近的 roslin 协会、斯特灵水产协 会的科学家合作促进这项技术的发展。 该公司 alloa 分公司已经开始着手在苏格兰和智利地区生产 1.1 亿个鲑鱼蛋,计划到 2010 年供应世界 20%的鲑鱼卵。 该公司十多年以来一直应用 dna 指纹识别方法繁育优良鲑鱼 种。现在联合使用庞大的性能数据库技术,鲑鱼的生长速度和和抗病性都得到很大改进。 lns 繁殖工程主任 alan tinch 博士称:“现在可以通过 dna 技术检查鲑鱼的血样,挑选生 长最快,抗病性最强的鱼种。” 1.5 以色列科学家利用海藻净化环境并制造生物燃料 5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以色列海洋生物技术公司的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利用海藻制造生物燃料的新方法。 他们将 发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输入海藻池,不仅净化了环境,也为海藻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目前, 研究人员已在以色列西南部的阿什克隆建立了试验性海藻农场。 该农场由 8 个海 藻池组成,占地 1/4 英亩。附近一家煤发电厂释放出的部分煤烟直接输送到海藻池中,煤烟 中的二氧化碳被海藻吸收后,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海藻的生长,同时也减少了温室气体。烟尘 中的其他有害物质,则通过一个特殊的过滤系统予以净化。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勃察尔表示,这项成果已引起了一些国家的关注。他们与夏威夷、新 加坡、 意大利和印度的电厂接触后, 这些厂家对此均表示出兴趣; 巴西的一位教授在信中说, 如海藻确如所说的那样具有环保和生物质能双重优势,他们也将考虑改种甘蔗为养海藻。 研究人员称,海藻的养料主要来自阳光和二氧化碳。海藻不仅生长迅速,而且还是良好 的生物燃料。 研究显示, 每单位面积海藻产生的生物质能, 要比传统的生物燃料作物高得多, 且不含毒素,可生物降解,因此,很可能成为今后最有发展前途的生物质燃料之一。为此, 如果一切进展顺利,他们计划明年建设首个大规模海藻生物燃料农场。 1.6 意大利研究发现水下噪音会影响海洋生物健康
意大利的一项研究表明: 人为的水下噪声威胁着许多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的健康和生殖 能力。 位于罗马的意大利海洋应用研究所 (icram) fabrizio borsani 在一次接受安莎社记 的 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某些物种来说,噪音的影响是致命的。特别是带有可膨胀膀胱的鱼类, 例如鳕鱼,可能会爆炸。 borsani 于近日参加了在丹麦的 nyborg 召开的关于海洋噪声的第一次国际会议,他表 示: 导致水底噪音增加的原因包括海运船只和沿岸建筑施工的增多, 以及海上风电场和海油 钻探的增加等。噪音也使得加拿大和美国养殖鱼类的养鱼人蒙受损失,如果靠近噪音源,那 么养殖的鲑鱼数量也会相应较少。 研究人员也表示:在地中海地区,一些鲸鱼不再生殖,是因为由于噪音它们无法听到配 偶的召唤。2、国际海洋资讯2.1 全球变暖在美催生死亡海域
美国科学家 7 月 31 日说, 美国俄勒冈州海域近日出现被称为“死亡区域”的低氧海区, 导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 科学家同时警告说, 此次“死亡海域”的出现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俄勒冈州立大学海洋生物学教授简·卢布琴科说, 科学家对这一海域考察后发现, 从距 海岸约 1 公里至约 19 公里处,水中溶氧量仅为正常含量的六分之一。 卢布琴科说,遥控探测器发回的图像显示,纽波特南部出现大量死蟹。另有渔民报告, 他们在本不该出现岩鱼的地点发现大量岩鱼。显然,它们因遭遇“死亡区域”逃到此处。 卢布琴科说,这是该地区海域连续 6 年发生这一现象。“这似乎已成为新的常规现象, 连续 6 年产生这一现象告诉我们,俄勒冈州附近海域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她同时指出, 现在的低氧环境已经彻底改变了这一海域的生态系统, 要恢复到原状需要 相当漫长的时间。6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2.2 2006 全美海滩水质评比出炉 污染严重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 2007 年 8 月 7 日 根据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nrdc)7 日发布的年 度海滩水质报告显示,2006 年许多美国海滩的水质未达安全标准。 报告指出,位于马里兰州的黑克斯澎特(hacks point)海滩与纽泽西州的毕伍德西滩 (beachwood beach west)海滩为 2006 年美国受污染最为严重的两个海滩。于此两个海滩中 所采集到的水质样本有 60%未达大众健康标准值,海滩游客因而可能遭受胃病、呼吸疾病、 肝炎以及其它严重病症的风险。 水质研究者除了引用美国环保署的的最新资料, 并且记录了 300 个海洋、 海湾与大湖海 滩超过 2 万 5000 关闭暨健康咨询日(closing and health advisory days)天数。研究结果 发表在 nrdc 第 17 届年报中。 nrdc 纽约办公室发言人莱文(larry levine)表示, 「纽约试图抑制污水外溢,因而把重 点放在设置大型且昂贵的水槽以及修补其它相关的工程,然而光靠这个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例如藉由种植更多路树、 设置绿屋顶与铺设多孔性路面等绿色方案的结合, 可在大雨来时将 水保存起来,而非令其造成下水道满溢,让污水淹没我们的休闲水域。 2.3 加拿大进行鲨鱼普查 数量恐难以维持渔业 2007 年 8 月 7 日 加拿大新斯高沙省(nova scotia)哈利法克斯(halifax)-在哈利法克斯滨水区餐厅的展 示架上,一只喉咙沾着血迹的鲨鱼,张着无神的双眼。这只摊在冰块上的生物是大西洋鲭鲨 (porbeagle shark) ,曾在 1960 年代加拿大大西洋的严寒海域,因滥捕而濒临绝种。 加拿大联邦渔业部不愿再犯相同的错误, 根据路透社报导, 海洋生物学家在做加拿大第 一次鲨鱼族群数量的「普查」时,显得小心翼翼,这次的调查以大西洋鲭鲨鲨为目标物种。 鲨鱼在全球都面临销售鲨鱼肉和鱼翅的威胁,风险很大。部分保育人士认为,加拿大的大西 洋鲭鲨渔业应该结束, 不过政府部门的科学家主张, 在目前的情况下似乎还够维持渔业捕捞 数量。 加东地区已经目赌曾经多产的鳕鱼业壮烈瓦解,而科学家了解他们没有太多犯错的空 间。 贝德福海洋研究机构的加拿大鲨鱼研究室主任坎贝纳(steven campana)博士指出: 「我 们不希望鲨鱼走上鳕鱼的绝路。这是加拿大首次在我们的海域做和鲨鱼相关的研究。 」 这项调查费时大约 6 个星期并在 7 月中旬结束。在调查期间,生物学家登上商业渔船,从西 岸一路航行到加拿大的东部海岸。 坎贝纳说: 「他们用科学或是相似的方法捕鲨鱼——每天使用 600 个饵钩。然后科学家 计算、检查、及测量每一条抓到的鲨鱼。渔民获淮留下一些捕到的鲨鱼,但他们自愿放回成 熟母鲨和幼小的鲨鱼。 」 约 95%捕到的鲨鱼是大西洋鲭鲨。坎贝纳说: 「此次研究将近捕了 1000 只鲨鱼,而我们 预估约有 19 万只大西洋鲭鲨在加拿大大西洋海域中。 」 目前的大西洋鲭鲨捕捞配额是一年 185 公吨。 坎贝纳表示未来有任何研究显示鲭鲨数量 不足以维持,将立刻停止鲨鱼业捕捞。 军事污染: 2.4 军事污染:海湾水域不能承受之重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 8 月 5 日呼吁美国海军暂停可能导致鲸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的 军事演习,不想却遭后者拒绝,最终不得不一纸诉状将其告上法庭。此事使军事行动造成海7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洋污染的问题再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 根据该委员会提交的诉状,美国海军计划近期在加州海域进行 14 场军事演习,并准备 使用一种用来探测潜艇的高强度、 高噪音的声呐仪器, 这种仪器发出的巨大噪音能在海底扩 散,对海洋生物构成巨大威胁。但是美国海军称,他们不会以牺牲国家安全为代价停止使用 这些仪器。 众所周知,军舰多设有声呐探测器,作用是侦测和追踪敌方军舰和物体。单是美国,便 有数百艘军舰设置了中频度的声呐系统。近十年开始流行的低频度声呐,威力更强,影响范 围遍及数百海里外的水域。 海洋生物的听觉器官被强劲的声呐严重伤害, 不仅生存状态大受 影响,甚至因此死亡。此外,一些大型航母备有齐全的起居设施,可容纳数以千计的海军官 兵,其排污程度与游轮不遑多让。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对海洋生态的关切让人联想起中东海湾的现状。 过去一段时间 里, 伊朗核问题使得在海湾水域游弋的外国舰队不断增多。 海湾海洋环境保护组织秘书长阿 卜杜拉赫·曼奥迪对此指出, 目前外国军队在海湾水域部署了近百艘军舰, 仅美国就有包括 航母战斗群在内的 60 艘舰只,这些军舰正在成为当地海洋环境的最大污染源之一。 伊朗环境保护组织“绿色阵线”近日也为此发表声明称, 外国舰队对海湾生态环境的破坏 主要表现在 3 个方面:第一,各种军舰散发出大量热量,造成热污染;第二,它们发出各种 噪声,形成噪声污染,这些噪声最高能达数千分贝;第三,这些舰只还向海湾排放大量有害 废弃物。不仅如此,这些舰只每年还要进行多达 100 多次军事演习,更增加了它们对环境的 破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早就提出, 海洋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的十大环境祸患之一。 最 近几十年,海湾地区相继经历了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其间因战事造成的原油 泄漏已经严重污染了海洋环境。 如今, 长期在海湾地区驻扎的美国等国的军舰又在毒害着业 已脆弱的海湾海洋环境。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固然可以通过法律维护本国海洋环境, 海 湾水域的生态又有谁来捍卫呢 2.5 美环保团体称过量海洋垃圾威胁海洋生物生存
美国海洋保护协会最近指出,烟蒂、食品包装和塑料制品等海洋垃圾数量惊人,严重威 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据日本共同社 8 月 6 日报道, 美国海洋保护协会 2006 年 9 月至 10 月在日本、 美国和新 西兰等 68 个国家的海岸开展清扫行动,回收了重达 3000 吨的 800 万件垃圾,其中包括 190 万个烟蒂、77 万个食品包装和食品容器、70 万个各种盖子和 69 万个塑料袋等。 美国海洋保护协会指出,垃圾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正在污染海洋,每年全世界有约 100 万只海鸟因为吞食塑料垃圾或缠绕在渔具上而死亡。 另据介绍,在从日本海岸回收的垃圾中,烟蒂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硬塑料碎片、泡沫 塑料碎片和塑料袋等。这些垃圾大多是日常生活废弃物,经由河流流入海洋。 大能源纷争地: 2.6 5 大能源纷争地:美俄抢占北极 非洲争端难解
综合外国媒体报道, 近来, 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能源主张以及科考活动打破了北极固有 的宁静, 也让全世界的目光集中到了这里。 北极丰富的能源储量无疑是引发北极争夺战的重 要原因之一, 而全球范围的能源紧张让不少资源丰富的地区成了各方角力的舞台。 外刊近日 撰文列举了全球五大能源纷争地区。 ——北极圈能源渔业前景广阔俄率先打响争夺战8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参与北极圈争夺的主角包括俄、美、加拿大、丹麦和挪威等五个国家。究竟是什么使众 多国家对北极产生了兴趣2000 年的一份地质调查报告指出,全球约四分之一的未开发石 油和天然气储量在北极。此外,北极还有丰富的渔业资源。2002 年美国一专家小组指出, 北极圈冰层融化将为商业捕鱼开辟全新的地域。 届时, 古代航海家梦想的“西北水道”—— 在北美洲北方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水道——也有望成为现实。 “西北水道”比今天大西洋 和太平洋间航道短数千公里,仅运输一项就可节约数百万美元。 分析人士认为,争夺北极资源的“战争”已经打响。上周,俄海洋学家潜入 4000 多米 深的北冰洋底,还插上了俄罗斯国旗。这一举动刺激了美加等国,他们除公开指责外,也纷 纷付诸行动。 美海岸警卫队破冰船将开往北极进行科考, 加拿大投资数十亿美元建造巡逻船。 西方一些能源公司也积极寻求获得开采权,以便在北极气候变化后能够尽快实现商业开发。 ——中日东海油气开发存分歧共同开发原则有待落实 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源于专属经济区界线的划分, 而焦点集中在钓鱼岛及附属岛屿主权 问题上。钓鱼岛及附属岛屿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边缘,是中国最早发现、命名的。20 世纪 60 年代末,该岛附近被认为可能蕴藏大量石油和天然气后,日方单方面采取行动,开始对 岛屿进行勘探,并企图占为己有。 据悉, 东海地区拥有多达 200 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 日本曾主张以两国海岸基准线的 中间线来确定专属经济区,即所谓“日中中间线”。由于缺乏依据,中方未予承认。中方提 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提议,原则上得到了日方的支持,但双方在细节及实际操作上 的矛盾仍然突出。 例如日本右翼分子在钓鱼岛上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以及不顾中方强烈反对 在中方海域内试开采石油气。 ——委内瑞拉强推能源国有化国际石油巨头被迫撤出 委内瑞拉奥里诺科河盆地石油蕴藏量丰富,预计可达 2700 亿桶,这也使得委内瑞拉全 国石油储量超过沙特阿拉伯和加拿大等国。 委内瑞拉正加大开发力度, 除与包括印度和伊朗 在内几国的石油公司联合勘探该区域外, 还邀请白俄罗斯共同勘探在奥里诺科河盆地的超重 原油储量。 近年来,委内瑞拉政府加大对该地区石油工业的控制,2007 年 6 月,由于委内瑞拉政 府获取了奥里诺科河盆地的四个重油工程 60%的股份, 埃克森—美孚和康菲石油公司未能与 委政府就新条款达成一致, 两家公司决定从委内瑞拉撤出。 委内瑞拉石油部长拉米雷斯此前 还表示,要采用一项专门法案,令奥里诺科河流域石油工程资产得以国有化。目前,政府在 委内瑞拉全国范围内的其他油田拥有 80%的控制股,这些油田以前都是由私营公司经营的。 ——伊朗占岛屿控制能源运输要道 今年 5 月,伊朗总统内贾德对阿联酋进行历史性访问,引起外界的普遍关注,除了因为 这是伊国家元首自阿建国以来对该国首次访问外,还由于两国间长期存在领土争端。1971 年 11 月,伊朗出兵占领了霍尔木兹海峡附近原属英国保护地的阿布穆萨岛和大小通布岛。 这三个岛本身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但由于其地处波斯湾,临近数个主要油田,因此具有重要 战略意义。伊朗通过海峡沿岸及三个岛上部署的岸炮或反舰导弹基本可以实现对海峡的封 锁,实际上扼住了该地区运输要道。 多年来, 阿联酋不断向多方寻求支持, 并通过谈判等方式希望结束伊朗对大小通布岛及 阿布穆萨岛的占领,并要求阿拉伯和一些友好国家支持阿对“三岛”的主权。然而,伊朗却 在不断加强对几个岛屿的控制。 时至今日, 伊朗强硬派仍坚称阿布穆萨岛和大小通布岛是伊 朗永远不可分割的领土。 ——几内亚湾或成新中东边界纠纷民众不满是难题 目前, 西非地区每天出产大约 470 万桶原油, 而几内亚湾石油总储量可能超过 240 亿桶, 该地区有望成为新的中东。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油田的发现已经使贫困的赤道几内亚等国9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成为重要的能源基地。然而,安哥拉、喀麦隆、加蓬、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刚果民主共 和国等几内亚湾周边国家的海上边界至今没有划定。 目前为止, 几内亚湾周边国家尚能和平的处理争端, 联合开发区的设立允许邻国分享该 地区丰富能源。尽管赤道几内亚和加蓬仍在就 1972 年岛屿被占问题纠缠不清,但尼日利亚 和喀麦隆、赤道几内亚等国家的边界纠纷已经得到解决。2006 年,环几内亚湾国家领导人 还举行地区论坛重点解决与石油有关的纠纷。然而,该地区未来的局势却不会稳定,尼日利 亚持续不断的暴力冲突,几个岛国内部的政变企图都是突出的例子。此外,西非国家政府内 部腐败严重, 一些国家从石油中攫取的财富并没有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 这些都可能引发民 众不满。 北极是谁的为何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热点 2.7 北极是谁的为何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热点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 俄罗斯科考队员当日乘深海潜水器从北极 极点下潜至 4000 多米深 的北冰洋洋底, 在洋底插上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 俄知名北极专家、 国家杜马 (议 会下院)副主席奇林加罗夫及国家杜马议员格鲁兹杰夫等随队潜至北冰洋洋底。 新华社发 近一段时间,北极突然成为一个热点。丹麦、加拿大、俄罗斯、美国等所谓的“北极国 家”纷纷围绕着北极地区的归属展开争夺,搅得冰天雪地的北极沸腾起来。 对北极地区的争夺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加拿大就宣布拥有北极主权,当即 引起国际社会的抗议, 后来经国际法庭裁决, 此后 100 年如果没有人对加拿大的宣布有异议, 这个宣布方可生效。进入 21 世纪,对北极的争夺开始激化。先是 2003 年,丹麦宣布对一个 叫汉斯的北极小岛拥有主权,遭到加拿大的抗议。加拿大在 2004 年 8 月特意在北极有争议 的地区举行了“独角兽行动”军事演习,强化自己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同年 9 月,丹麦 宣布北极水下一条 1240 公里长的山脉与其国土相连,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丹麦对北极 资源享有权益。2007 年 4 月,加拿大为了宣示对北极的主权,首次派兵对北极进行 8000 公 里的巡逻, 并首次进行千人规模的反恐军事演习。 这次代号“独角鲸”的演习引起美国的极 大不快,指责加拿大梦想独呑北极,而美国同样也是北极国家,加拿大的自私行为是无论如 何不能接受的。就在丹、加、美等国对北极地区的争夺接近白热化的时候,俄罗斯又插上一 脚, 宣布深入北极的罗蒙诺夫海岭是俄罗斯大陆的自然延伸, 北极地区的 120 万平方公里面 积属于俄罗斯,并在 8 月 2 日将一面钛金属国旗插在 4000 米深的北极点海底。俄罗斯的行 动如同一桶北海原油浇到火炉里,加拿大当即严辞指责:“现在不是 15 世纪,你不能在世 界游逛一遭,到处插上自己的国旗,就声称‘我们拥有这片领土’”。美国则一方面在口头 上表达强烈不满,一方面落实在行动上,在 8 月 6 日宣布向北极派出一艘重型极地考察船。 这一系列最新事态表明,围绕北极地区归属问题,一场争夺战势所难免。 一向平静、寒冷的北极为何成为争夺热点 首先,科学考察逐渐发现,北极海域可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石油、煤炭能源,已经勘探 出天然气,还发现了丰富的钻石资源,特别是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越来越多的国家希 望在那里跑马占地。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北极的渔业资源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产自 冷水海域的鱼类在国际市场上非常畅销, 而越发先进的破冰技术, 使这种冷海鱼的捕捞成为 可能。 其次,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虽然规定北极及其附近地区不属于任何国家,但也规定海 洋大陆架自然延伸如果超过 200 海里, 经济专属区就可适度延伸, 从而给一些国家造成了可 乘之机。 第三,北极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美英俄等大国视其为“兵家必争之地”。随着俄 罗斯“超级大国心理”重新复活,如果俄罗斯的核潜艇霸占了北极地区,其导弹在 10 分钟10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内就可能落到美国头上,如果俄罗斯的领土再延伸到北极,那对美国及西方社会来说,如同 噩运临头。 北极主权之争已成为国际媒体的关注热点。 根据联合国法律, 南北极作为全人类的共同 财产,任何国家不能据为己有。一些国家钻联合国法律空子,欲使北极成为自家的舞台,这 种现象是国际社会所不能允许的, 势必给纷乱不已的世界再增加一个热点, 包括中国在内的 国际社会应予以极大关注。 2.8 气候变暖加剧北极冰融化 全球资源战一触即发
气候变暖加快北极冰川的溶化,也使蕴藏全球三分之一未开发天然资源的土地渐渐外 露,掀起邻近多个国家的新一轮土地及资源争夺战。俄罗斯、挪威两国已经抢选在该地兴建 石油及天然气田,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西北航域主权的争执也日益激烈。 俄国挪威抢先建气田 挪威面对能源危机,已于 2002 年在近北极的边陲地区开设“白雪公主”天然气设施, 展开北极“淘金热”。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在近北极地区兴建规模更大的天然气田,而加拿 大政府亦已开放北极地区供开发, 科学家已确定北极 320 公里外有油储。 该区更成为北极争 夺战的新战线。 气候暖化令北极冰山溶化,逐步打通该区海道,开拓新的航道、鱼场、旅游业以至石油 及天然气田。 各国勘探人员对北极虎视眈眈, 挪威的哈默弗斯特作为近北极的小小区, 便成为北极争 夺战的新战场。 挪威已于 2002 年在哈默弗斯特边境展开“白雪公主”计划,兴建液体天然气厂,多条 140 公里长输气管通往该区气田,还兴建其它配套设施,明年起便开始供气,同时带来丰厚 收入。 当地国家石油公司 statoil 的斯韦勒表示: “估计此计划能赚得三百四十亿英镑, 储气 池预期最少维持三十年。” 美加争西北航域主权 若北极融解持续,东北线海路将更易通行,届时船只可由欧洲驶往北亚,比现时的航道 短逾三分之一。届时,美加两国的航线权之争势必加剧。 打通大西洋及太平洋的西北航道或在几十年内开放,比现时的巴拿马运河短四千英里, 故早已成为其它国家的必争之地,美加两国早在 2002 年开始就这一带的国际水域主权争论 不休。 带动渔业旅游业发展 全球暖化不单引起北极土地、海道及资源争夺,亦有助当地的渔业及旅业发展。 已融化的北极区已成为新鱼场, 渔民有更长的捕鱼时间。 俄罗斯一间旅行社亦把握商机, 开办破冰船游北极之旅,票价 1.7 万英镑。 北极区争夺战已不是新话题, 当地没有任何条约监管, 邻近多个国家包括俄罗斯、 美国、 加拿大、 丹麦、 瑞典、 芬兰及冰岛皆指拥有主权, 俄罗斯及挪威在北极的争拗已达三十五年, 相信暖化问题将令这场争夺战升温。 2.9“低氧症” 2.9“低氧症”促使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2007 年 8 月 14 日 据英国媒体报道, 在一片因缺氧而被科学家称为“死亡区”的海域, 鱼类和甲壳类海洋 生物正在大量死亡。 在俄勒冈的太平洋沿岸监测这一现象的研究人员报告说, 他们在水下发11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现了一个“甲壳类生物的坟场”。科学家担心,今年这一问题仍会像去年一样严重。2006 年是历史上这一问题最为严重的一年。 这一现象被称为“低氧症”, 是由北方吹来的季风引起的。 这些来自北方的季风改变了 洋流方向,导致海洋深处的洋流上涌,流到靠近海岸的区域。这些海水中富含氮及其他营养 物质,这种突然到来的富营养使浮游生物迅速繁衍。但当这些微小的动植物死亡和腐化后, 海水中的含氧量便会迅速下降。 今年已经是连续第6年在俄勒冈沿岸发生“低氧症”, 科学家相信这是由于全球变暖引 起的,他们担心这一现象会成为一年一度的循环中的一个永恒特征。 7 月底, 科学家用船只拖着仪器在离海岸 1.6 公里~20 公里左右的海域进行检测时发现, 海水中的氧含量只有平时的 1/6。在 5 月进行的观测表明,在经过去年的低氧症之后,已经 有迹象表明海洋动物正在恢复之中, 但慢游动物仍然十分罕见。 生活在海床或海床附近的生 物被毁坏的程度十分严重,研究人员担心,要让这些野生生物复元,可能需要十分漫长的时 间。 科学家认为, 系统已经显示出复元的早期迹象, 但要完全复元可能会需要十分漫长的时 间。 特别是目前的低氧状况可能会使系统重新回到起步阶段, 本来已经受损的环境可能再次 遭受打击。 2.10 美国海洋保护协会指出海洋垃圾数量惊人 2007 年 8 月 14 日 国海洋保护协会最近指出,烟蒂、食品包装和塑料制品等海洋垃圾数量惊人,严重威胁 海洋生物的生存。 该协会 2006 年 9 月至 10 月在日本、美国和新西兰等 68 个国家的海岸开展清扫行动, 回收了重达 3000 吨的 800 万件垃圾, 其中包括 190 万个烟蒂、 万个食品包装和食品容器、 77 70 万个各种盖子和 69 万个塑料袋等。 他们指出, 垃圾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正在污染海洋, 每年全世界有约 100 万只海鸟因为吞 食塑料垃圾或缠绕在渔具上而死亡。 2.11 经济快速增长全球海运费大幅上涨 2007 年 8 月 14 日 据外电报道,由于需求上升、港口拥堵和贸易线路大大延长,全球煤炭、铁矿石和谷物 等散装干货的运输费用已经涨至新高。 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最近首次突破 7000 点,在过去一年里增长了 103%。这一指数 自 2000 年以来已经涨了近5倍。 港口严重拥堵,迫使船只等待卸货的时间长达4周,使运输能力紧张状况加剧。澳大利 亚纽卡斯尔港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码头,这一问题特别尖锐。整个拉美的情况也是如此。雇 一艘巴拿马中型货船每天的平均费用已涨到 58500 美元, 比去年 25400 美元的价格涨了一倍 多。而 2005 年,这一价格是 10000 美元左右。 货运价格上涨的背景是世界经济不断快速增长。 现在是世界经济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增长 最快的时期。 2.12 日本迎来兜蟹产卵高峰 2007 年 8 月 14 日 日本佐贺县伊万里湾日前迎来了被称为“活化石”的兜蟹产卵高峰。 兜蟹至今仍保持着 数亿年前的模样,与其说它长得像蟹,不如说更像蜘蛛或蝎子。12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兜蟹又称鲎, 是一类与三叶虫(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的动物。 兜蟹的祖先出现在地质 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 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兜蟹从 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 老的相貌,所以兜蟹有“活化石”之称。 随着满潮的到来,在水深 30 厘米的浅滩上多对兜蟹开始交配产卵。雄兜蟹紧紧抱住雌 兜蟹, 过了一会儿水面上漂浮起无数被视为产卵象征的气泡, 接着它们又不断变换地点继续 产卵,最后一对对兜蟹趁着退潮消失在大海中,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 2 个小时。 “日本兜蟹保护协会”呼吁,修筑岸堤、填海造地导致各地的兜蟹数量锐减,不过伊万 里湾每年还能看到 200 多对兜蟹前来产卵, 是非常珍贵的繁殖地, 希望整个社会对它们加以 保护。 2.13 赤道太平洋海域可能出现弱拉尼娜现象 2007 年 8 月 14 日 世界气象组织近日表示,赤道太平洋海域今年下半年可能出现程度较弱的拉尼娜现象, 与之相对的厄尔尼诺现象则不太可能出现。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官方网站的新闻公告, 目前赤道太平洋中部仍有寒流, 未来一到三个 月里, 形成拉尼娜现象的状况可能会发展下去, 但目前没有迹象显示会出现海温大幅变化的 状况。世界气象组织提醒相关地区对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保持关注。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水温持续异常下降, 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厄尔尼 诺现象相反。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增温。 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 都会引发气候出现反常,给一些国家和地区带来灾害。 历史数据显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亚洲季风区往往出现更强烈的季风和大量洪水;非 洲会变得更加干旱;大西洋飓风的发生频率变得更高。 2.14 全球变暖催生毒鱼人类食用后可能无药可救
全球变暖,海洋同样遭灾。全球温度升高给鱼类带来不利影响,一些鱼体内蓄积的毒素 不断增加,因食用海产品引发的中毒现象时有所闻。 鱼汤中毒 去年夏天, 菲律宾港口城市伊洛伊洛的罗亚一家聚在一起共进礼拜天晚餐——滚烫的梭 鱼汤。 数小时后,喝过汤的 6 人全部感到极度不适。 与此同时,附近的另外 24 名邻居也遭遇同样问题。其中一些人抱怨全身麻木,另一些 人感到腿部无力,还有人说不出话,有的甚至根本张不开嘴。 他们随后被送往伊洛伊洛一家医院接受治疗。 主治医生埃德加·波尔蒂戈起初以为这些 人是重金属中毒,但听说他们食用了梭鱼晚餐后,他把鱼肉取样并送到首都马尼拉化验,结 果表明这些人中了西加鱼毒。 这是一种罕见却极为致命的赤潮藻毒素, 人们食用体内有西加 鱼毒的鱼类后极易中毒。 波尔蒂戈说, 这是伊洛伊洛城首次出现如此严重的西加鱼毒中毒现象。 尽管他们已无大 碍,但有些人在治愈后,偶尔还会有身体局部疼痛。 波及全球 西加鱼毒最初由生活在珊瑚礁附近的藻类分泌产生, 在经由“藻类-草食性鱼-肉食性 鱼”的食物链传递中,毒性逐渐加强。西加鱼毒在南太平洋、加勒比海以及印度洋的温暖水 域早被熟知。南太平洋的许多岛民在食用鱼肉之前,会先让狗尝鱼“试毒”。13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近十年,西加鱼毒传到了亚洲、欧洲以及美国。在这些地方,饭店开始大量向食客提供 鲜美的珊瑚鱼类,由此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也在增加。 专家估计,全球每年约有 5 万西加鱼毒的中毒者。 科学家说,现在,人们中毒的危险系数更高。因为温室效应和污染物的排放,海水温度 上升,污染加剧,珊瑚礁附近的有毒藻类大肆生长,而包括石斑鱼和梭鱼在内的数十种海洋 鱼类都在珊瑚礁附近觅食。 它们捕食吃了有毒藻类的小鱼后, 这些化学毒素便在梭鱼等鱼类 体内富积。 无药可救 然而,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尚未找到有效方法直接测出一条鱼是否中了西加鱼毒,因为构成 这种毒素的分子极为复杂,并且不同地区呈现的分子特点不同。不仅如此,针对这一毒素的 解毒剂还没有开发出来。 更糟糕的是, 一般医院也没有完善的设施诊断患者是否中了西加鱼毒。 因为中毒者症状 多样,医生有时会将中毒误诊成疲劳症或其他疾病。 2.15 声呐对海洋动物构成杀伤 环保人士诉美海军获胜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日前报道,美国联邦法官6日发布命令,禁止美国在加州附近海 域举行的军事演习中使用一种高强度声呐。消息一出,环保人士欢欣鼓舞,军方却对此判决 极为不满。美国将与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举行为期一个月的“环太平洋演习”,该演 习要动用40艘水面舰艇和6艘潜艇。 而这些舰艇上配备的大功率声呐, 会对某些珍稀海洋 动物构成极大杀伤。 声呐对海洋动物构成杀伤 由于此次演习中要用到“会对海洋生物产生伤害”的声呐,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 (n rdc) 联合其他民间环保团体会向加州地方法院提起诉讼。 在6日的庭审上, 法官玛丽·库 珀判定, “几乎可以确定”海军使用声呐会损害环境, 因而禁止其在当地海域的军事演习中 使用。海军未提供任何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便开展军事行动,是对《美国环境政策法》的肆意 违反,此前法庭已经拒绝了美国海军取消审理该案的请求。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进行探测、 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 目前是各国海军不可或缺的主 要技术。 美国海军在演习中使用的声呐依靠向大面积海域发射高频脉冲波来工作, 其探测目 标是一些噪音很小的柴油潜艇。 然而这些脉冲波对鲸、 海豚等一些依靠回声定位探路的海洋 生物来说,是一场灾难。环保组织证实,在美国加州、夏威夷等海军演习频频的地区,经常 发现有鲸和海豚等海洋动物因受到干扰而冲上海滩搁浅甚至死亡。 6日的判决对于一直致力于保护海洋生物的环保人士来说, 是一个“历史性转折”。 此 前民间环保团体与美国海军已在法庭上多次交锋, 他们确信美国海军使用的大功率声呐会对 鲸及其他海洋生物产生伤害。 早在几年前他们向政府报告过, 但美国海军一直以“军事用途 第一”为由拒绝限制声呐的使用。 “失去声呐海军将变聋变瞎” 美军将在加州举行的军事演习, 是美日等八国参加的“环太平洋”演习的一部分, 由于 这次判决,美国海军可能被迫调整演习区域和演练内容,因而会对演习产生影响。 美国海军似乎并没有否认声呐可能带来的恶果, 但他们却将重点放在声呐在军事演习中 的重要意义上。 他们表示, 美国海军所使用的声呐对美国安全意义重大, 最近几十年来数量激增的柴油 潜艇已对美国及其盟国造成了严重威胁,而声呐在探测潜艇方面是“绝对不能少的”的。 此前, 国防部曾同意海军不受联邦环境法律约束进行军事行动, 美国海军希望以此作为14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免诉牌”。 海军第3舰队的一位高级军官表示, 该判决将会导致演习达不到预定标准, 其后果相当 于让海军“又聋又瞎地与最厉害的敌人战斗”。 太平洋舰队方面已表示将提起上诉, 直到控 方撤诉。 (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池晴佳) 参考辞典 回声定位 某些动物能通过口腔或鼻腔把从喉部产生的超声波发射出去,利用折回的声音来定向, 这种空间定向方法称为回声定位。一些海洋哺乳类动物如齿鲸、海豚、海豹和海狮等,能在 水下发出频带很宽的声波,甚至高达30万赫,它们借助于附近陆地对声音的反射,用回声 定位来测定方向,得知物体或海岸的位置。 2.16 科学家发现南半球深海洋流 揭示海洋影响气候
深海通道影响世界气候 地球 70%的面积是海洋。这广大无垠的水域对全球的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期 以来,科学家就一直试图指出海洋对气候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日前,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发 现了一条“深海通道”。它连接着南半球的三个大洋盆地。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 8 月的《地 球物理快报》上。科学研究人员相信,深海通道的发现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海洋是如何控制气 候的。 南半球的超级涡旋 近几年来, 科学家在世界各地的大洋中发现了一些重要的洋流, 类似新几内亚沿岸潜流 (ngcuc,new guinea coastal undercurrent)、棉兰老潜流(muc,mindanao undercurrent) 以及南北半球和各大洋之间海水的交换等。这些新发现补充和丰富了已有的海洋环流理论。 不过发现还未穷尽。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在经过 50 多年的研究后,在南半球发现了一个 从未为人所知的深海通道。这一深海洋流穿过塔斯曼海,流经塔斯马尼亚,直达南大西洋。 此前的研究, 使科学研究人员认为南半球的海洋是全球气候变化之肺———因为这里吸收了 近三分之一的二氧化碳。而新的研究表明,新发现的这条深海通道是世界气候系统的机房 ———只是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 肯·里奇威(ken ridgway)是澳大利亚国家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科学家。 他指 出,这股洋流从塔斯曼海流出,平均深度为 800 米-1000 米,在传送带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 洋流是海洋中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或垂直地流向另一个海区的大规模的非周 期性运动。而在塔斯马尼亚以南,深海洋流形成了一个交汇点,连接着南半球海洋的主要海 底洋流。由于从塔斯曼海流出,研究人员将新发现的深海通道命名为“塔斯曼流”。 气候机房的作用机制 这项研究经历了 50 多年。1950 年至 2002 年,研究小组便通过研究船、海洋监测机器 及卫星在南纬 60°和赤道之间的海域收集数据, 得到了数以千计的温度和盐度的数据样本。 根据数据样本的分析, 研究人员确定南半球海洋涡旋之间有一个连接纽带。 这一连接纽带又 形成一个全球规模的超级涡旋,在三大海洋盆地间传送水。 里奇威等研究人员相信, 这一“深海通道”的发现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海洋究竟是如何影 响气候变化的。 “在每一个海洋中,水流大致以逆时针方向旋转,或是沿着海洋盆地的边缘旋转。”里 奇威指出, 由此这些涡旋能从大海深处向大陆架斜坡输送营养。 它们还带动全世界海洋的流 动,把热带地区的海洋热量输送到极地地区,或者形成洋流和潮汐以帮助平衡气候系统。比 如,西太平洋暖池就是通过印度尼西亚贯通流(indonesian through flow)将热量从太平洋15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传输到印度洋,进而到北大西洋。 “互相连接的涡旋系统和澳大利亚东部水流形成了一种机制, 使得大西洋地下水和南极 中部水在海洋盆地间流动。”研究人员相信,这一“深海通道”发现的同时,一个世界气候 变化的机房也暴露在了我们面前。 影响气候的多重效应 事实上, 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还不仅仅于此。 海洋上表层 3 米的海水所含的热量就相 当于整个大气层所含热量的总和。海洋环流将在低纬度区从太阳吸收的热量向极地方向输 送,调节地球表面的气候。海洋还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囊括了地球碳总储量的 93%,是大 气的 50 倍,陆地生态系统的 20 倍。现在,全球大洋每年从大气吸收二氧化碳约 20 亿吨, 占全球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1/3 左右。 有科学研究人员甚至发现引潮力很大时, 深海凉水会上升至海洋表面, 并逐渐吸收二氧 化碳,由此调节全球气温。所以,引潮力也被称为地球的恒温器。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地震也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强烈的地震波造成洋底大面积震 动,并往往引起巨大的地震海啸。而这两种原因都可使海洋深部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 温。海水降温可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气温降低。类似,赤道两侧有 8.5 级海震 时地球上气温会降低,缺乏这种大海震时地球上气温升高。 2.17 巴西科考队在亚马孙地区进行科考 发现新物种
支巴西科学考察队今年4至6月对亚马孙地区的普鲁斯河和马代腊河中间区域进行考 察,共发现4种新的鸟类、3种新的哺乳动物和一些此前未知的蛛形纲动物。 据巴西媒体15日报道,这些物种已经被收集起来,将由生物学家进行分析,有关结果 将于近期发表。 亚马孙研究学院的鸟类学专家马里奥·科恩-哈夫特说: “我们不仅找到了一些原来从 未观察到的物种,而且这些物种很可能只存在于这一地区。” 此外, 科考人员发现亚马孙地区5%的物种都能在这片面积近4000万公顷的区域中 找到。 不过科恩-哈夫特也表达了他的忧虑。 他说: “这里拥有非常多样的生物和一些独有的 物种,可现在这里正面临着被毁掉的危险。” 由于亚马孙东南部地区木材产业的扩张以及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政府已计划在普鲁斯 河和马代腊河流域修建一条国道、一条输气管和一个水电站。 2.18 巨型水母大规模入侵墨西哥湾吞食当地的鱼类
科学家近日宣布,7 年前入侵墨西哥湾的澳大利亚珍珠水母今年夏天“大规模重现”, 有可能会吞食当地的鱼类。 在墨西哥湾,由于食物充裕,这些水母长得硕大。 多芬岛海洋实验室的蒙蒂·格雷厄姆说: “在它们的故乡, 这些水母只能长到拳头大小。 在墨西哥湾,它们可以长到盘子大小。”其重量可达 25 磅。 珍珠水母对人没有危险。但是科学家称,水母的入侵可能给渔业和养虾业带来威胁。水 母堵塞拖网,还吞食其他鱼的卵和幼体。 自 2000 年以来,墨西哥湾地区一直能找到入侵的水母,但是数量不多。今年水母的数 量增加,范围扩大到大西洋沿岸中部的几个州。 格雷厄姆说:“我们刚刚得到消息称珍珠水母出现在佛罗里达州东海岸和北卡罗来纳16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州。” 水母可以附着在船上,从而被带到全球。还有研究表明,海月水母正在入侵全球各个地 方的海域。另一项研究表明,水母是一种善于投机的生物。它们入侵并占领人类过度捕捞的 海域。 2.19 太平洋印度洋部分地区珊瑚覆盖面积迅速减少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长期调查显示, 太平洋和印度洋部分地区的珊瑚生 存状况在过去 25 年里急剧恶化, 珊瑚的覆盖面积目前可能正以每年超过 3000 平方公里的速 度减少,而现有的保护措施不足以遏制这种趋势。 据日本媒体 21 日报道, 这项大规模调查共分析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 2667 个区域, 收集 数据超过 6000 份。根据这些数据,研究人员推测,近些年来太平洋和印度洋部分区域的珊 瑚覆盖面积平均每年缩减 3000 多平方公里,递减速度远远超过热带森林消失的速度。研究 小组的约翰·布鲁诺认为, 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海水温度上升是珊瑚生存状况恶化的主要原 因。此外,营养物质污染、破坏性捕鱼、沿海地区开发带来的沉积物也使珊瑚的生存条件雪 上加霜。 报道说,布鲁诺等研究人员先后考察了日本伊豆群岛、小笠原群岛、美国夏威夷群岛、 澳大利亚大堡礁等地的珊瑚礁,了解那里的珊瑚生存状况。调查发现,1980 年以前太平洋 和印度洋部分珊瑚礁上的珊瑚平均覆盖率超过 50%,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当地几 乎所有珊瑚礁上的珊瑚覆盖率都持续减少。2003 年上述区域珊瑚礁的珊瑚平均覆盖率只有 22%,覆盖率超过 50%的地点只占所有调查地点的 2%。1980 年以来,被考察区域的珊瑚 覆盖面积平均每年减少 1%,但在过去 7 年里年均减少 2%。 过去人们认为太平洋珊瑚的生存状况好于加勒比海, 但这项调查显示太平洋部分区域的 珊瑚现状远比设想的要严峻, 这表明珊瑚生存环境遭破坏是全球范围的问题。 布鲁诺还指出, 珊瑚的生存状况在珊瑚保护区内外几乎没有什么差异, 这说明现在的保护举措还很不够, 加 强针对具体珊瑚礁的保护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都是势在必行的措施。 2.20 旅游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罪魁祸首
全球每年有近 10 亿人到世界各地度假旅游。他们的长途跋涉往往伴随着对环境的污染 和破坏。有些专业人士甚至提出警告。法国《快报》周刊最近就此刊发文章称“度假和休闲 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罪魁祸首”,文章题为《受旅游业侵害的地球》 。 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垃圾顺着水流漂移:饮料瓶、塑料袋、爆裂的气球……世界上各种各 样的垃圾如今齐聚在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亚之间的海面上。 因为巨大的热带旋风在此形成了一 个水生漏斗, 使这里成为真正的垃圾吸收器。 这一大片被命名为“北太平洋垃圾场”的垃圾 所占面积如同得克萨斯州那么大, 汇聚的塑料总量是海水浮游生物的 6 倍。 在这里以及地球 上另外 6 个类似的污水坑里,堆积着垃圾、汽水瓶,都是人们遗忘在海滩上的。 度假让人看到了肮脏和破坏。每年有近 10 亿人为了放松而外出旅游,度假给他们留下 的是一些或多或少深刻的回忆。需要注意的是:度假和休闲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长 5%的 罪魁祸首,其中 1.6%归咎于飞机。大众旅游和到世界尽头的极度冒险(北冰洋每年接待近 3 万名游客,比 1990 年多出 6 倍)常常使游览和破坏相伴而行。到 2020 年,全球游客将达 16 亿,其中 45%的人的目的地是欧洲。 哥斯达黎加人罗纳德·萨纳夫里亚在非政府组织雨林联盟中负责可持续旅游, 他指出了 这一变化的直接后果,“水资源和能源正在被耗尽,自然景观被过度造访,少于清理的垃圾17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不断堆积,污水横流,地方物种消失或遭遇到外来物种的竞争”。 危机中的文化遗产 例如,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 19 座岛屿最近被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单中 抹掉,令人悲伤地进入遭受威胁景观名单。每年有 10 万游客踏足这些岛屿,这里有十几种 特有物种,如巨型龟、两栖鬣蜥、信天翁、鸬鹚、海狮和海狗。在近 15 年的时间里,该群 岛眼看着游客增长了 150%。如此多的游客使得动物受到打扰,从而改变了习性。此外,游 客如此侵入为新物种的进入提供了便利条件,从而威胁到群岛特有的生态平衡。 巴西的伯南布哥州和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州也都出现了同样的状况, 后者是海龟栖息 的胜地。从 1989 年开始,当局就设立了生态保护税,向每位游客每天征收大约 12 欧元。可 是,度假者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每年甚至达到 5 万人。并且给环境带来严重影响:2006 年 对 6 处海滩海水的水质分析表明,因为下水道排放,浴场水质已变得不干净了。因此,地方 当局不顾阻挠蓬勃发展中的旅游工业, 决定将获准在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州逗留的人数限 制在 5000 人。 然而,地处秘鲁安第斯中心、海拔高度为 2045 米的马丘比丘很可能也被列入处于危险 中的文化遗产名单。每天前往那里的游客多达 2500 人。据秘鲁当局说,在瑞士一基金会最 近将其列为世界新七大奇观之后,这个数字有可能增长两倍。为了接待游客,部分热带森林 被砍伐,从而给公路、旅馆、店铺让路。结果是,砍伐森林导致土地受侵蚀和造成滑坡。水 渗入还有可能造成树木根部露出和遗迹下沉。 海底高山未能幸免 离我们更近的情况是,地中海“海底旅行”日渐增多,而在 15 年前,这样的旅行还根 本就不存在。仅在法国就有超过 23 家专业公司带领游客去探访海滩和鲸。为了确保相关公 司认真负责(遵守划定的距离、 禁止在海里与海豚一起游泳……), 地中海沿岸各国很快将确 定一种标识。否则将看不到海里哺乳动物出毛病的情况,就像在魁北克的圣洛朗河口,那里 的船只不断发出的发动机噪音迫使海豚、鲸和其它鱼类唱歌的声音越来越大以便沟通。 世界各地的山峰也没有幸免。 喜马拉雅山因此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垃圾场。 山坡上是 登山者丢下的成吨的用品和垃圾, 另外还有大约 190 具无人认领的尸体, 因为所处位置海拔 过高, 没有人冒险将他们带到山下去。 每年有近 70 万游客赶往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的脚下, 而且通往 8000 米高的大本营的公路旁有一些餐馆和网吧。 舍尔巴人砍伐稀有的树木来烧水, 这是为旅游者准备饭菜和淋浴所必需的。 如此状况使得一些环保社团呼吁关闭通往喜马拉雅山的入口,现在已有严格的规定。 让—马克·佩耶没有获得更多的成功。 多年来, 这位圣热尔韦市长要求设立攀登勃朗峰 许可证。阿尔卑斯山最高峰作为法国最受欢迎的自然景观,因为每年登山者多达 3 万,如今 在登山季节过后再也显示不出其光彩夺目的一面了。2006 年 10 月,清理出的垃圾达 30 立 方米。不过,有一个好消息:一直以来因登山者小便而变黄了的勃朗峰有可能恢复其白色。 因为最近在高山小屋附近安装了供登山者使用的无水厕所。 在登山季节结束时, 因一种通风 装置发挥作用而变干了的粪便将被直升机吊放至河谷。 水资源面临危机 然而,水是主要问题。要么缺水,要么水受到污染。到处都出现了荒漠化,而高尔夫球 场和游泳池却不断从阳光普照的大地下冒出。 西班牙在 2005 年下发了 58 个建筑许可证用以 兴建新的高尔夫球场。 国际水局总干事让—弗朗索瓦·东齐耶叹息说, “前来打球的游客往 往对水的需求很多。例如每天要淋浴两次”。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 2005 年曾根据全球旅馆业经营者提供的数据对旅馆住宿客人水的夜 (从中午至次日中午)平均耗费进行估算:小旅馆为 200 升,大饭店为 550 升。而“当地人” 的日耗费则低得多:法国为 137 升,非洲大部分城市为 30 升。18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在一些岛屿上也存在着这个问题, 这些岛屿有时不得不将雨水储存起来。 例如位于法国 布列塔尼地区的美丽岛。2005 年,为了让 4 万名避暑者能喝上淡水,不得不调动船只运水。 当时每立方米的可饮用水价格为 23 欧元。2006 年 1 月 1 日,它的水储备降到了最低点:5 万立方米满是污泥的水, 而它在枯水期时的最高储水能力为 80 多万立方米。 从去年夏天起, 美丽岛配备了淡化海水装置。海水在经过处理之后被注入蓄水池。 西班牙和摩洛哥也都安装了类似的设备,以便给生意兴隆的各大旅馆供水。关键问题是, 这些工厂通常都耗能很多, 并排放出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 而这样的气体易于造成气候变暖 和土地荒漠化…… 开发生态旅游 那么,难道需要放弃度假来爱惜地球吗大可不必。近年来,旅游专业人士开始意识到 他们工作手段的脆弱性,不断提出各种建议来发展另一种旅游思维。世界旅游组织 1995 年 首次在兰萨罗特岛举办世界可持续旅游大会。2004 年,它出台了一份参考文件。尽管世界 的面孔并没有感到被改变了,但一些旅行社好像已在思考,法国 15 家专业旅行社甚至组成 协会,为负责任的旅游采取行动。 例如,自年初以来,世界游客旅行社根据其旅游线路目的地如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建议 游客去一些生态旅游度假村小住,进而推动其关于可持续旅游的承诺。它的客户们受鼓励 “赔偿”因出行造成的温室效应气体给环境带来的损害,也就是向某个非政府机构提供捐 赠,用于重新栽种树木或为一些有利于洁净能源的计划提供资助。 新边界旅行社负责人比吉特·科灿证实了这一趋势, “我们试图逐步地让我们的建筑符 合规定,并实行一种‘环保管理’:再生纸、废水回收等。我们试图感化客户,例如向他们 解释为什么不每天更换和清洗床单和毛巾。我们的做法似乎取得了成果:今天,在我们的客 户群中,有超过 40%的人认为事情与自己有关”。 据 5 月份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86%被提问者表示准备在旅游地采取“生态消费者”行 为。 2/3 的人表示会优先考虑有利于环境的出行地点, 有 也有同样多的人自愿选择污染更少 的交通方式。 有一多半的人甚至愿意付出更多, 像交纳生态税或宁愿住在带有“生态标签” 的生态园。 2.21 俄罗斯科考队拟在北极建浮动科考站
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俄罗斯”号 25 日从俄北部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启程前往北极, 俄科考船“费奥多罗夫院士”号随后也将前往北极展开科考。 俄塔社援引摩尔曼斯克轮船公司的话说, 俄罗斯计划在此次科考中建立一座新的浮动科 考站,取名为“北极点-35”。 该公司破冰船分部主管安德烈·斯米诺罗夫说, “俄罗斯”号与“费奥多罗夫院士”号 计划 9 月 5 日到 7 日在北极会合, 寻找适合修建考察站的冰场, 并在北极点附近建立科考营 地。 本月 2 日, 俄罗斯北极科考队出动深海潜水器, 在北极点下海底安插一面钛合金制造的 俄罗斯国旗。 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渔业和矿产资源。北冰洋沿岸的俄罗斯、丹麦、美国、挪威和加拿 大等国都通过各种方式表明本国拥有北冰洋海域经济开发权。 挪印签定谅解协议 2.22 挪印签定谅解协议 计划援助印度发展海洋渔业
挪威国营 in 公司和印度海产品出口发展局(mpeda)签定谅解协议,计划在印度发展鱼19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笼养殖技术。 mpeda 周三透露,合作内容包括:在印度实施细部测量,在近海地区挑选适合海产品养 殖的场所,建立示范性渔业养殖基地,寻找适合印度气候条件的海产品养殖技术。 该项目旨在采用健康的管理方法进行海产品养殖, 在国际特别是欧盟, 使用价格增殖方 法,使印度养殖类海产品商标打入国际市场。主要目的推动印度沿海水产业的多样性,促进 渔业生产和出口。 韩国西海中部海域发现 2.23 韩国西海中部海域发现 176 种新的底栖动物 2007 年 8 月 28 日 韩国国立水产科学院 8 月 9 日称, 对西海中部海域进行海洋生态调查的结果, 确认有海 藻类、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海洋生物栖息该海域。国立水产科学院对牙山湾至 gomso 湾的 西海中部海域 42 个地点进行调查的结果,发现了 67 种海藻类、60 种鱼类和 4222 种底栖动 物。在发现的底栖动物中,有 176 种是新发现的海洋生物,以前没有记录。国立水产科学院 认为,这些新生物对研究这一地区海洋生态现状和变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2.24 日本在海上试采油气资源成功 2007 年 8 月 28 日 最近, 日本石油资源开发公司、 日本海洋石油资源开发公司和三菱天然气化学公司联合 在日本海靠近新潟县岩船附近海域油气田进行试开采取得成功。 试开采的“西南 ms-1”号 井是从今年 1 月 25 日开始钻探,钻探到生产天然气和原有的椎谷层,深度达 3748 米,从 5 月上旬开始连续试产,天然气日产量达到 124000 立方米,原油日产量达到 48 千升。日本今 后在计算储藏量的同时,将继续对周边海域进行勘探作业。 2.25 世界自然基金会呼吁制定北极公约 2007 年 8 月 28 日 世界自然基金会近日警告说, 北极冰盖的融化为石油勘探和航运带来新机遇, 各国针对 北极的领土纠纷可能会失控,如果不能制定更严格的规则,规范各国对北极资源的争夺,北 极地区可能受到“无可挽回的损害”。 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不足以保证北极问题的有序解决。“我们 迫切需要使与北极相邻的各国达成牢固的国际合作, 以确保该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该基 金会北极项目主管汉密尔顿说。 该基金会希望能建立一个类似于地区协议的多边协定, 与已有数十年历史的南极条约体 系相呼应。 该基金会声称, 对北极据估有数百亿桶石油的自然资源的开采竞赛将加剧该地区 的气候变暖,而那里已经遭到严重损害。 美国科学家称, 北极的冰上周已经减少到了有卫星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 北冰洋冰层的 厚度正在接近“临界点”,一旦达到这个点,将不能度过夏季的融化期。这意味着在未来 10 年~20 年内,北极可能在夏季成为无冰区。 最近一段时间, 北极的“政治温度”急剧上升。 自从俄罗斯远征队在北冰洋底插上了一 面钛国旗后,该地区成为领土权争夺的新焦点。有消息称,加拿大总理哈珀不久在与布什的 会晤中将重申该国对“西北航道”的主权。3、国际渔业资讯20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3.1 2015 年,世界水产消费将缺口 1100 万吨
据 《日本经济新闻》 近日报道, 日本人均每日鱼类消费量在逐年下降, 2001 年的 110 由 克下降到 2005 年 94 克, 传统饮食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同时, 随着疯牛病、 禽流感等的发生, 世界对鱼类产品的需求上升,消费增加。其中,中国人均消费量在 1973 年至 2003 年三十年 间增长了四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预测,到 2015 年,世界水产消费将缺口 1100 万吨。 与此同时,世界水产品价格也逐年上升。fao 预测,到 2010 年,水产品价格将每年上 涨 3.0%,2011 至 2015 年每年上涨 3.2%。报道指出,今后如何确保稳定供应是日本面临 的重要课题。 3.2 越南简化 56 家水产公司出日手续
越南水产出口与加工协会(vasep)8 月 1 日表示,即日起,国内对日出口的水产企业 里,56 家公司可以不经过国内渔业质量和兽医理事会(nafiqaved)的鉴定。因这 56 家公 司自 6 月末以来, 向日本出口的水产品中, 一次也没查出来含有被禁止使用的抗生物质和化 学物质。 截至到目前,针对日方检查中发现,越南水产加工品多数含残留抗生物质等问题,国 内水产省才决定采取以上对策, 并致函海关总局。 今后, 还将每月更新一次的免检企业列表, 通报到各口岸海关,为水产品出口提供便利。 3.3 菲政府将实行海产品出口质量许可制
菲律宾政府将在近期内开始对菲国内的海产品出口商实行质量检验许可制度,确保只 有等级最优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以维持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据悉,通过检验的产品将获准使用政府颁发的“原产国证章”。贸工部部副部长多明 戈说,首批实行许可证制度的大约有 10 种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其中包括虾、遮目鱼、罗 非鱼等。 政府表示,质量许可证制度是实行品牌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此前,菲律宾贸工部已 经与包括虾及海产品生产商和出口商协会、 菲律宾罗非鱼协会以及遮目鱼养殖协会等国内几 个专业海产品生产商组织签订了几个备忘录。 根据这项备忘录, 贸工部将对上述种类的海产品质量如何评价作出具体而严格的规定。 届时只有完全符合标准的产品才会被允许出口。 3.4 澳大利亚加强对虾和虾产品的进口检疫措施
日前,澳大利亚农业部生物安全局公布了《对进口虾和虾制品的修订临时检疫措施》 , 以患病进口虾将传播病情、摧毁澳虾业为由,要求自今年 9 月 30 日起,禁止所有生虾进口, 并对去壳虾排和虾肉实行批批检验。2006 年,我对澳出口虾及虾制品总额达 5639 万美元, 该措施出台将使我国水产品养殖业面临更为严峻的出口环境. 3.5 爱尔兰巨额投资保护贝类生存环境
爱尔兰方面近日为爱尔兰贝类提供 5.3 亿欧元资金, 以便在接下来的十年内保证爱尔兰 的贝类生产质量。21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欧洲公正局方面在 6 月 14 日申明,爱尔兰的贝类养殖海域水质不符合欧洲规定的安全 标准。因此,爱尔兰政府将在 8 月 14 日采取有效的措施,使爱尔兰的贝类符合正常标准。 国家通信、能源、自然资源部长 eamonryan 称,共有 14 个新指定的地点利用机械装置改善 水质环境,另外,政府还会选择一些新的水域作为贝类养殖场。 爱尔兰方面会制定出适合贝类生长的最低水质水平。 据报道, 爱尔兰水产工业雇佣人数 1,936 人,贝类年出口产值 1.26 亿欧元。爱尔兰当局在接下来的五年将制定一个水产发展 战略,再次投资 2.1 亿美元,欲把爱尔兰建成一个海产品王国。 为了保护国家的水环境, 国家将制定出严格的管理措施和处罚制度。 政府当局有责任向 该部门报告指定水域的水质信息,特别是在这些水域实施某些措施之后。 3.6 英国渔业管理机构及法规详解
英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品消费国家,2004 年有 6641 艘海洋捕捞渔船(另 有 389 艘登记在英王属地海峡群岛和马恩岛) ,直接雇用渔民约 11559 人,海洋捕捞产量约 65.4 万吨,价值约 5.13 亿英镑,进口水产品 14.73 亿英镑,出口水产品 8.81 亿英镑。 海洋渔业管理机构 在目前的政治框架下, 英国海洋渔业属于分权事务, 因此英国有 4 个海洋渔业管理部门: 在英格兰为英国政府的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 在苏格兰为环境和乡村事务部, 在威尔士为 环境规划和乡村部,在北爱尔兰为农业和乡村发展部。它们彼此之间是伙伴关系,非领导与 被领导的关系。 但是只有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可以在国际渔业事务中代表英国, 一个例外 的安排是苏格兰政府可在欧盟共同渔业政策事务中代表英国,因为英国 66%左右的海洋渔获 是由苏格兰渔船捕捞的。 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只管理英格兰和威尔士(12 海里以外)的海洋渔业事务,其下 设的海洋渔业监查处和在沿岸主要渔港设立的若干渔业办事处, 负责发放捕捞许可证, 监视 捕捞活动, 检查渔获上岸情况以及执行有关水产品销售和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 在苏格兰以 外的英国 12 海里~200 海里渔业水域执法活动,主要由皇家海军渔业保护大队负责,而渔船 登记和安全事务则由运输部的海事和海岸警备署负责。 英国渔业官员也包括皇家海军及空军 军官。威尔士国民大会的环境规划和乡村部,负责其境内和邻近水域(12 海里)渔业管理 工作。另外,根据 1966 年的海洋渔业调整法和若干执行性的法规,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沿岸 设立了 12 个地方性的海洋渔业委员会,对应管理沿岸各海洋渔业区的渔业活动。各海洋渔 业委员会是由沿岸各地方市政会、 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以及环境署的代表组成的联合委员 会, 其主要职责是制定适用各自海洋渔业区的区域性渔业法规, 并任命渔业官员执行这些法 规。海洋渔业区的陆地界限多为高潮线,但也可包括部分沿岸陆地,向海上则一般扩展到 6 海里。 在苏格兰, 环境和乡村事务部下设的苏格兰渔业保护局管理海洋渔业事务。 它下设的海 洋渔业监查处以及在沿岸渔港设立的 18 个渔业办事处,负责捕捞许可证和配额管理,另有 两架飞机和 4 艘渔政船,监视苏格兰海域和陆地上的渔业活动。 除了政府部门外, 英国还有一些半官方机构也享有较重要的渔业管理权, 对水产行业的发展 有很大影响, 主要是生产者组织和海洋渔业企业协会。 生产者组织是应欧盟共同渔业政策的 要求而由渔民自愿组建的, 但需要得到政府渔业部门的认定, 才可申请到欧盟和英国渔业部 门的财政支持,其最初目的就是协调生产,保证市场供给和价格稳定,促进市场营销标准化 等。 虽然渔民加入生产者组织是自愿的, 但是只有会员才可以申请到欧盟和英国的各种渔业 发展补贴基金。英国最早的渔业生产者组织成立于 1973 年,2004 年共有 19 个生产者组织。 1983 年,欧盟正式实施共同渔业政策,引入了捕捞配额制度,英国的生产者组织自 1985 年22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获得了分配管理捕捞配额的许多项权利,目前大约 95%的渔业配额都是通过生产者组织分 配的。 海洋渔业企业协会是根据 1981 年渔业法而组建的, 以取代根据 1970 年海洋渔业企业 法设立的白鱼(主要指肉色为白色的鳕科鱼类,与被称之为红鱼的鲷科鱼类相对)协会和鲱 鱼企业协会,其宗旨是与海洋食品行业一道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和行业标准,满足消费者需 求,提高行业经济效益,保证可持续发展等。它是唯一覆盖全英的海洋食品行业机构,涉及 捕捞、水产养殖、加工、批发零售、餐饮、进出口贸易等与水产品有关的各个行业。协会的 领导成员由英国 4 个政府渔业部门协商任命,其中 8 人来自主要的海洋食品行业,4 人为独 立人士,负责制定协会的战略政策和方针。它的主要活动包括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提供咨 询建议、培训人才、促进水产品营销和出口贸易、提供贷款和财政支持等。2002 年,其预 算经费 1.1 千万英镑, 其中近 80%左右依靠对捕捞、 养殖和进口的水产品 (不包括大马哈鱼、 鲑鱼和罐装的海产食品)依法收费,收费标准依据品种和规格由渔业法规明确,其余来自英 国政府 4 个渔业部门的财政预算以及一些有偿服务。 海洋渔业法规 英国是普通法系的代表性国家, 4 个地区之间是独立性较强的分权式政治安排, 其 并且 其海洋渔业基本由欧盟共同渔业政策调整,因此英国渔业法规根据立法机构可分为 3 大类: (1)英国立法机构制定的渔业法规,包括:英国议会制定的基本法、女王枢密院令、苏格 兰议会制定的法律、 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根据英国议会法律的授权而制定的法规、 苏格兰 部长根据苏格兰议会法律的授权而制定的法规、 威尔士国民大会制定的法规、 北爱尔兰国民 大会制定的法则、12 个海洋渔业委员会各自制定的仅适用各自渔区的法规; (2)欧盟机构 制定的渔业法; (3)欧盟法院和英国法院裁决的有关渔业的判例。 1.英国立法机构制定的渔业法规 1.英国立法机构制定的渔业法规 多数英国议会法律需要上院和下院参加会议的过半数议员支持以及女王赞同。 根据议会 主权的法理, 英国议会的立法权在理论上是无限的, 但是不可立法拘束未来的议会和挑战欧 盟法, 英国法院对议会法律没有司法审查权, 唯一例外的情形是欧盟法院裁决英国议会法律 的某些规定违反欧盟法律, 进而英国法院可以终止相应条款的效力, 以对受害方提供司法救 济。与海洋捕捞业密切相关的议会法律主要有: (1)1976 年渔区法,主要是贯彻 1976 年欧 盟海牙协定, 将英国管辖的渔区扩展到 200 海里, 并对进入英国管辖渔区捕鱼做了原则性规 定; (2)1966 年海洋渔业调整法,主要是合并了 1888 年~1930 年间的海洋渔业调整法,为 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沿岸设立海洋渔业委员会和相应的海洋渔业区而制定的; (3)1967 年海 洋鱼类(养护)法,是涉及海洋捕捞活动最重要的法律,包括 26 节,该法对鱼类资源利用 规格限制、捕捞网具、捕捞执照、海上作业时间限制、违法证据、禁渔区和禁渔期、海洋环 境保护、捕捞渔获物的申报和上岸、因科学研究或其他目的的义务免除、资源增值、违法处 罚、法人违法、诉讼机构、渔业官员的执法权限和方式、有关大马哈鱼和鲑鱼的管理、财政 支出、委托立法形式等诸多问题都作了广泛的授权性规定; (4)1967 年海洋渔业(甲壳类) 法,主要是对甲壳类(指牡蛎、龙虾、贻贝、鸟蛤、蟹、软体动物等)渔业的渔区划定、捕 捞执照、资源保护、诉讼证据、渔业补贴和贷款、进口禁止问题、病害问题、销售问题、行 政执法和司法管辖等诸多方面做出了广泛的授权性规定; (5)1968 年海洋渔业法,废除了 一些过时的法律,并对海洋捕捞活动、渔船、网具的丢失或遗弃、对白鱼和鲱鱼捕捞业的补 贴和收费问题等作出了原则规定; (6)1981 年渔业法,主要是设立了海洋渔业企业协会, 并对 1967 年海洋鱼类(养护)法进行了修订; (7)1983 年英国捕捞渔船法,主要是授权部 长规定英国渔船的认定条件, 确保英国的捕捞配额为英国利用, 并对英国渔业官员的权力和 执法方式等作进一步的规定; (8)1992 年海洋渔业(野生生物养护)法,主要是要求部长 们在贯彻和执行海洋渔业法时要考虑保护海洋生物和环境; (9)1992 年海洋鱼类(养护) 法,主要是对 1967 年海洋鱼类(养护)法中有关捕捞许可证的规定作了修订; (10)199523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年商业船舶运输法以及依此法制定的若干法规,对捕捞渔船的建造、丈量、登记和航行安全 等事项作出了规定。 英国议会渔业法律大多是授权性质的, 详细规定则需要由政府渔业主管部门制定的渔业 法规明确。这些法规数量众多,远远超过了议会渔业法律的数量,其立法程序主要是依据 1946 年的法规制定法和具体的议会授权法律。英国绝大多数的渔业法规都是为了执行欧盟 共同渔业政策而制定的。从名称看,这些法规可分为条例、命令和办法 3 类。办法的目的比 较单一, 主要是为了明确捕捞渔船拆解补偿问题而制定的; 命令主要是宣布渔业部长的行政 决定,数量众多;条例相对比较复杂,主要是调整某些渔业活动。例如,宣布议会渔业法律 (或其中的某些条款)生效的法规、有关捕捞许可的法规、执行欧盟管制措施的法规、禁渔 的法规等都是以命令的形式发布的,有关水产品销售、渔业产业结构基金申请、船舶登记及 安全、环境保护的法规等都以条例形式发布。依据 1992 年海洋鱼类捕捞执照令的规定,除 了下列捕鱼活动外,都应持有捕捞执照,包括捕捞大麻哈鱼或者洄游性鲑鱼,娱乐捕鱼,在 马恩岛和海峡群岛 12 海里以内捕鱼(属于其自治范围事务) ,小于 10 米的船,捕捞欧洲鳗 鲡,小于 10 米的非机动船。 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沿岸设立的 12 个海洋渔业委员会,也有权制定适用各自渔区的区域 性法规。根据 1966 年海洋渔业调整法以及 1985 年海洋渔业(区域性法规)条例的规定,区 域性法规应得到食品环境和乡村事务部和威尔士国民大会的确认, 才可生效。 这些法规主要 是对捕捞方法、捕捞渔具、捕捞季节、鱼体规格、甲壳类生物海床保护、海洋环境保护等作 出了细致的规定。与渔业部门法规相同,法院对区域性渔业法规享有司法审查权力。 2.欧盟机构制定的渔业法 2.欧盟机构制定的渔业法 欧盟制定的渔业法包括两类,即欧盟基本法中有关渔业的条款和次级渔业法。 基本法,包括创立欧盟的条约、修正性条约和新成员国的入盟条约。例如,建立欧共体条约 的第 32 条至第 38 条为欧盟的共同渔业政策提供了最直接的法律基础。 新成员国的入盟条约 一般也都会对其适用共同渔业政策问题作出特别规定。 根据欧盟法律的适用性和内容, 欧盟 条约规定了 3 种次级立法形式:条例、决定和指令。条例,其综合性相对较强,可以直接地 适用于各成员国,自动构成成员国法律之一部分,不需要成员国采取进一步的立法行动;决 定,通常只处理个别成员国(甚至个别人、组织)事务,因此只适用于个别成员国,也是可 以直接使用的,不需要成员国采取进一步的立法行动;指令,既可以用于处理全体成员国事 务,也可以用于处理一个或多个成员国事务,但是需要成员国在规定时间内采取立法措施, 实现共同体的政策目标。 因此欧盟条约中有关渔业的条款, 欧盟渔业条例和决定是英国渔业法的一部分, 可为英 国渔业执法部门和法院直接引用, 而欧盟渔业指令则要求英国在规定时间内制定国内渔业法 规并贯彻。 3.欧盟法院和英国法院裁决的渔业判例 3.欧盟法院和英国法院裁决的渔业判例 英国是普通法系的代表性国家, 判例拘束理论在英国法院系统处于核心地位。 简单地讲, 就是高级法院的判决可以被低级法院作为法律直接引用, 审理裁决相同的案件, 即判例也是 英国法律的表现形式,高级法官享有“立法权”。 从理论上讲,判例法包括两类,即纯判例和法律解释性判例。前者是因为没有相关成文 法,必须由法官依据习惯和法理作出裁决,从而创造了法律。后者,是法官运用特定案件对 不清晰的成文法律条款作出进一步解释, 从而创造了一些可以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 纯判例, 是最早的渔业法律形式, 大多涉及滩涂和海床的所有权以及私人捕捞权利等, 许多纯案例支 持大众有权在河流的潮汐段、河口、海湾和英国领海自由捕鱼,除非国王(或他人)已经获 得了排他性产权或者议会已经限制了大众普通法下的捕鱼权。19 世纪以来,特别是英国加 入欧共体以来,成文法越来越多,现代渔业法基本都是以成文法为表现形式的,纯判例对海24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洋渔业已基本没有重大影响。因此渔业判例法,大多是法律解释性判例。鉴于英国海洋渔业 是由欧盟共同渔业政策调整的, 而英国法院在涉及欧盟法律问题时, 应当向欧盟法院申请初 裁, 并且必须遵从欧盟法院的裁决, 因此许多有关渔业的判例法都是由欧盟法院和英国法院 一道作出的。 3.7 日本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与制度分析
日本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日本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由基本法律和一系列专业、 专门法律法规组成。 “食 品卫生法”和“食品安全基本法”是两大基本法律。“食品卫生法”是在 1948 年颁布并经 过多次修订, 仅 1995 年以来就修改了 10 多次, 最近一次修改在 2003 年 5 月。根据新的 食品卫生法修正案, 日本将于 2006 年 5 月起正式实施《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 度》 即禁止含有未设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且其含量超过统一标准的食品的流 , 通。日本原先已制定残留标准的农兽药只有 350 种, 而世界上实际使用的农兽药数有 700 多种,按照日方原规定, 对于没有制定残留限量标准的农兽药, 即使发现市场上某种食品中 的残留量较高, 也没有理由处罚和禁止其销售。2004 年 8 月公布的“肯定列表”修改和制 定了 669 种农药、添加剂和动物用药残留标准, 对没有制定残留限量标准的农兽药设定的 “ 统一标准” 数值非常低, 仅为 0.01ppm 。这实际上就是禁止尚未制定农兽药残留限量 标准的食品进入日本。为了进一步强调食品安全, 日本在 2003 年颁布了“食品安全基本 法”。 该法确立了“消费者至上”、 “科学的风险评估”和“从农场到餐桌全程监控”的食 品安全理念; 要求在国内和从国外进口的食品供应链的每一环节确保食品安全并允许预防 性进口禁运。这样, 日本政府虽然无法要求出口国遵循和日本国内相同的强制性检验程序, 但可根据该法对进口产品进行更严格的审查。 在日本, 涉及食品安全的专业、专门法律法规很多, 包括食品质量卫生、农产品质量、 投入品( 农药、 兽药、 饲料添加剂等) 质量、 动物防疫、 植物保护等 5 个方面。 主要有:“农 药取缔法”、“肥料取缔法”、“家禽传染病预防法”、“ 牧场法”、“ 水道法”、“土 壤污染防止法”、“ 农林产品品质规格和正确标识法”、“ 植物防疫法”、“ 家畜传染 病防治法”、“ 农药管理法”、“ 持续农业法”、“ 改正肥料取缔法”、“ 饲料添加剂 安全管理法”、 “转基因食品标识法”、 “包装容器法”等一系列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密切相 关的法律法规。随着国内对有机农产品需求的扩大, 日本于 1992 年颁布了“有机农产品及 特别栽培农产品标志标准”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管理要领”, 在此基础上, 于 2000 年制 定并于 2001 年 4 月 1 日正式实施了“日本有机食品生产标准”。此外, 日本还制定了大 量的相关配套规章, 为制定和实施标准、检验检测等活动奠定法律依据。根据这些法律、法 规, 日本厚生劳动省颁布了 2 000 多个农产品质量标准和 1 000 多个农药残留标准,农林水 产省颁布了 351 种农产品品质规格。 日本保障食品安全的监管机构与制度 日本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主要有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 食品安全委员会是在 2003 年 7 月设立的, 是主要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协调职能的直 属内阁的机构。主要职能包括实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对风险管理部门( 厚生劳动省、农林 水产省等) 进行政策指导与监督, 以及风险信息沟通与公开。该委员会的最高决策机构由 7 名委员组成, 他们都是民间专家, 由国会批准并由首相任命。委员会下辖“专门委员会”, 分为三个评估专家组: 一是化学物质评估组, 负责对食品添加剂、农药、动物用医药品、器 具及容器包装、 化学物质、 污染物质等的风险评估。 二是生物评估组, 负责对微生物、 病毒、 霉菌及自然毒素等的风险评估。 三是新食品评估组, 负责对转基因食品、 新开发食品等的风25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险评估。 此外, 委员会还设立“事务局”负责日常工作, 其雇员多数来自农林水产省和厚生 劳动省等部门。 日本法律明确规定食品安全的管理部门是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 随着风险评估职能 的剥离而专职风险管理,两部门对内部机构进行了大幅调整。 农林水产省成立了消费安全局。 下设消费安全政策、农产安全管理、卫生管理、植物防疫、标识规格、总务等 6 个课, 以 及 1 名消费者信息官。消费安全局的主要负责: 国内生鲜农产品及其粗加工产品在生产环 节的质量安全管理; 农药、 兽药、 化肥、 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在生产、 销售与使用环节的监管; 进口动植物检疫; 国产和进口粮食的质量安全性检查; 国内农产品品质、 认证和标识的监管; 农产品加工环节中推广“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 a ccp)方法; 流通环节中批发市场、 屠宰场的设施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搜集、 沟通等。 厚生劳动省将原医药局改组为医 药食品局, 下辖的食品保健部改组为食品安全部。 除增设食品药品健康影响对策官、 食品风 险信息官等职位外, 为加强进口食品安全管理, 还增设进口食品安全对策室。 食品安全部的 主要负责: 食品在加工和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 制定食品中农药、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标 准和加工食品卫生安全标准; 对进口农产品和食品的安全检查; 核准食品加工企业的经营 许可; 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以及发布食品安全信息等。 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在职能 上既有分工, 也有合作, 各有侧重。 农林水产省主要负责生鲜农产品及其粗加工产品的安全 性, 侧重在这些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阶段; 厚生劳动省负责其他食品及进口食品的安全性, 侧重在这些食品的进口和流通阶段。农药、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则由两个部门共同制定。 日本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有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 全国有 48 个 道府( 县) 、 市, 共设有 58 个食品质量检测机构, 负责农产品和食品的监测、 鉴定和评估, 以及各政府委托的市场准人和市场监督检验。日本农林水产省消费技术服务中心有 7 个分 中心, 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调查分析, 受理消费者投诉、 办理有机食品认证及认证产品的监 督管理。 消费技术服务中心与地方农业服务机构保持紧密联系, 搜集有关情报并接受监督指 导, 形成从农田到餐桌多层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 日本在食品进口环节的安全保障措施 日本对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非常严格。 所有进口食品都必须通过厚生劳动省管辖的食品 检疫所的检查和海关手续之后才能够进入日本国内市场流通。其中新鲜蔬菜、水果、谷物、 大豆等和畜产品先要经过农林水产省管辖的植物检疫所和动物检疫所的检疫, 不合格的将 被拒收或销毁, 合格的才可以进入食品检疫所的检查程序。 其他加工食品及鱼类则直接进入 食品检疫所检查。 由于农林水产省管辖的植物检疫所和动物检疫所, 同厚生劳动省管辖的食品检疫所在 检疫目的、 检疫项目等方面不同, 经过植物检疫所和动物检疫所的检疫且合格的农产品和食 品, 进入食品检疫所的检查程序后并不能保证同样能够合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判例法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