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面:自友分离后,王羲之留下的手札半札书 水果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书友文丛:瞎操心-丁聪绘.pdf 24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陈四益,笔名东耳 叶芝余 1939 年生于四川成都 祖籍
上海 1962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曾在小学 中学 大学
任教 住过干校 下过工厂 当过记者 做过编辑 现为新华
社高级编辑
望 周刊副总编辑 业余从事杂文 随笔写作
著有 当代杂文选粹 东耳之卷
绘图新百喻 等 近十余
年 与丁聪合作之小品 有 新百喻
丁聪 1916 年出生于上海 三十年代初开始发表漫画 抗
日战争时期 辗转于香港及西南大后方 从事画报编辑 舞台
美术设计 艺术教员和画抗战宣传画等工作 同时也以漫画参
加过多次画展
年在上海发表过不少以 争民主
为题材的讽刺画 1957 年后的二十多年里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
因 极少发表漫画 直到三中全会以后 才又画起讽刺漫画来
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近年来出版的集子
有 丁聪漫画选
鲁迅小说插图
昨天的事情 讽刺画集 古趣一百图
缓图新百喻 丁
聪漫画 之一 之二 之三
书友文丛 内容简介
风雨故人情
风风雨雨一生 交往名人如云 夏公写故人最多的当然是
文坛中人 据亲历而写 即使是写田汉 郭沫若等众所周知的
大家 也都有鲜为人知的内容 至于写几乎被人遗忘的左联发
起人之一童长荣这样的人物 更非夏公莫属 长期在白区工作
接触过很多隐蔽战线的人 他写杨度 潘汉年 石破天惊 真
相大白 这简直是一部人物志 夏公写人的文字 这是第一次
结集 由夏公女儿沈宁编
陈四益文 丁 聪画
画坛上有一位永远长不大 不会老的大师 他就是丁聪
小丁 自称 人称 小丁 或许正表明大师艺术青春永驻
四益文采风流 笔锋犀利 久有佳评 诗文绘画 两相辉映
是匕首 是投枪 有人叫好 有人神伤 他俩都是劳碌命 管
不到的事也要去操心 所以自嘲为 瞎操心 发而为文为图
世上就有了这部瞎操心的书 本书收文一百余篇 收图一百余
幅 在你叫绝一百余次后 还有一篇后记令你思索
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小说家 小说家写读书随笔 自有他的
不同凡响 古今中外 博览群书 对名著的赏析 发人所未发
甚至指出败笔所在 有胆有识 由读书而引发 评析某些文化
现象 思想敏锐 议论纵横 耐人回味 难免不破门而出 涉
及电影 电视剧 绘画 音乐及其他文艺作品 在细致的艺术
品评中 常有会心的创作谈 至于他读 红楼梦
的札记 读来饶有趣味 早已拥有广大的读者
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 学者 著述累累 辑入本书的是
对自己的青少年和老师们 王瑶 唐 等等 的 往事如烟
的札记 系统的本人著作的序跋 这些短小而隽永的文字 依
稀可见作者学术跋涉的足迹 对于书界文化界的 道听途说
的随笔 却留下了并非 道听途说 的见解 身穿牛仔衣脚踏
旅游鞋在南方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日子里 给守家的夫人频频寄
呈的书简 家信怎么也收了进来 这里虽也有卿卿我我 但书
卷气扑鼻 实在是游记形式的读书小品 自有一番情趣
梦书怀人录
作者长期在 人民日报 编文艺副刊 文界朋友济济 他
又擅长散文 他写人的散文集曾得过大奖 作者也是著名藏书
家 他从藏书中掌握了许多文艺史料和掌故 要一点事实 一
点掌故 一点观点 一点抒情气息 给人以知识 给人以艺术
享受 这是正宗书话的必要条件 作者是写正宗书话的高手
本书各篇选自近年所写的怀人散文和书话随笔 都是首次编集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书法文学】《千字文》講記_360doc个人图书馆
【书法文学】《千字文》講記
  自序我常將文化譬喻為“遺傳基因”。生物學上,是遺傳基因規定和保持著一個物種的穩定性;社會學上,則是文化傳統規定和保持著一個民族的穩定性。“轉基因食品”令人談虎色變,“轉基因的人”(拋棄自己文化的民族)也同樣可怕,因為誰也不知道這樣的民族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因此,保持我們的優良傳統、繼承我們的民族文化,已成為本世紀中國人的共識。海外華人們對中國文化的熱愛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我講述《千字文》的最初動機不過是想概要地介紹一下中國的文化史,但是聽眾們的熱烈反應使我欲罷不能。繼《千字文》之後又講了《三字經》、《改造命摺贰ⅰ段幕c健康》等專題,大家似乎從中尋到了自己文化的根。我旅居海外,漂泊不定,案頭上可供查證的資料幾乎沒有。演講中只能憑藉昔年私塾李錫堃恩師時的記憶,以及讀書求學所得,信口講來,意在通俗,未及深入考證。因此,這幾次演講皆談不到有否學術價值,聊作普及宣傳可也。一個國家經濟落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與傳統的消亡。只要有文化在,國家亡了可以複國、民族衰了可以振興;如果文化亡了,這個民族就永遠沒有翻身之日了。中國文化在廢墟中有望再度崛起,目前國內各類“國學”現象又應叨娺@不是一哄而起的“文化邉印保驗槲覀儸F在需要的是“紮根”。這部講記,是根據講演錄音整理而成的。此次得以編綴為文,得到各方善心人士的大力協助,特別是我家人的鼓勵與資助,特此致以論吹闹x意。講記中的謬誤之處,由我自己文負其責,敬請方家不吝斧正,以免我自誤誤人。劉宏毅二零零五年乙酉仲夏於北京引 言《千字文》是我國最優秀的一篇訓蒙教材,用一千個漢字勾劃出一部完整的中國文化史的基本輪廓,代表了中國傳統教育啟蒙階段的最高水準。《千字文》通篇首尾連貫,音韻諧美,讀起來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長詩,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識全書。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貞稱其為"絕妙文章",清代褚人獲稱讚其"局於有限之字而能條理貫穿,毫無舛錯,如舞霓裳於寸木,抽長緒於亂絲"。《千字文》全篇主題清晰,章句文理一脈相承,層層推進,語言優美,詞藻華麗,幾乎是句句引經,字字用典。這是其他幾篇也被公認為不錯的訓蒙讀物不能比的。所以歷代書法家都競相書寫,如智永、懷素、歐陽詢、趙佶、趙孟睢⑽恼髅鞯榷加辛魝髦两竦奶尽我們現代人如果沒有一個特殊的機緣,一生中能把《千字文》從頭到尾好好讀一遍的機會不是很多。現在無論在海外還是中國大陸,能讀《千字文》的不是研究生也是學中文的本科生。但在民國建立之前,這是六歲孩子入蒙學就必讀的。現代人如果沒有文史功底,確實讀不懂。且不說弄清引經據典與用韻,只翻字典查生字一項,就足以讓人望而生畏,興趣全無了。有感於此,我笨鳥先飛,先求古尋論一番,作一塊引玉之磚。希望我們每一個海外華人都能籍此珍惜自己的文化,知道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哪些寶貝,不至於恥作中國人。開講以來大受歡迎,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聽了倍感親切,這倒是我們始料不及的。《千字文》既是用一千個字編成的韻文,我們這次開講就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講者解字說文,學者隨文入觀。講的人將字義、文義講明白,聽的人要隨著文句的展開,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去觀去想。古文在理解上沒有標準答案,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義",完全看讀者的領悟力和想像能力。如果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學生的想像力就被扼殺了。人沒有想像力,就不可能有創造性思維,就沒有發明創造,這是一連串的因果關係。傳統教育的好處就在於處處給你留門,而不是老師越俎代庖,處處關門閉戶。“講不清,師之過;聽不明,學之惰”。如果真的能夠隨文入觀,我們這些吃膩了“洋教育”速食的人,一定會發現古人的粗茶淡飯別有一番風味。五穀雜糧是養胃的,不會傷人,希望大家多吃。第一講《千字文》三個字是本文的篇名,說明這篇文章是由一千個漢字編排而成的。中國漢字發展到今天共有二萬餘個方塊字。記載殷商和商以前文化的甲骨文,經過考古學家、文字學家多年的整理,發現共有三千字。其中二千個是占卜專用字,日常應用的文字僅有一千個。商朝有600年的歷史,常用字只有一千個。當然,那時字少是一方面,但從另一方面告訴我們,如果你真正能夠駕馭一千個漢字,已經是很了不起了。中國自古就把語言和文字分開來,語言是語言,文字是文字,不用口語化的文字。因為古人發現語言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地域不同,時間不同,交流用的語言也不同,大概的規律是每30年一變。但是文字可以穿越時間和空間,永遠流傳下去。今天我們讀到這篇《千字文》,感覺中就像又回到南北朝時代一樣,與作者周興嗣對面而坐,聽他侃侃而談。一切都是那樣鮮活,栩栩如生。周興嗣,字思纂,生活在南朝宋、齊、梁、陳之中的蕭梁時期,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梁武帝時官拜員外散騎侍郎,武帝常命他做文章。六朝歷史上著名的《銅表銘》、《檄魏文》等文章,都是出自他的手筆。本文作于梁武帝大同年間,即西元535-543之間,距離現在有1400多年了。三國時期的書法家鐘繇曾寫過一篇《千字文》,但毀於西晉的動亂之中。王羲之又重新編綴過一篇,但文理音韻皆不佳。梁武帝為教育子侄,令周興嗣再次編撰。相傳武帝從王羲之所書的碑文中拓下一千個不同的字,然後把這一千張沒有秩序的紙片交給周興嗣,說:"卿家才思敏捷,為朕作一韻文可也"。周興嗣絞盡腦汁,只用了一夜的時間就編好了,但當他交文的時候,已經鬢髮霜白了。(故事見於《梁史》)他只能用武帝給出的一千個字編排文章,像小孩子玩拼圖,而且還要押韻,所以說"周興嗣次韻"次韻。次是編排次序,韻是按照韻部、韻腳,把它編排起來。因為是奉皇帝的旨意承辦的,因此前面加一個敕字,敕就是皇帝的昭命。員外散騎侍郎是他的官階,這是漢朝設的官職。南北朝時期距兩漢並不太久,仍然沿用漢的制度。散騎的原意是沒有很具體的事情做,只是散跟在皇帝身邊的顧問侍從。侍郎是當時政府部門"省"(以後稱"部、院")的最高領導,但明清兩代的侍郎為副職,部門的正職叫尚書。員外是正常編員以外加設的職位,因為皇帝有旨,特別在正常編制之外,再加一職。所以周興嗣這個侍郎就叫員外散騎侍郎。《千字文》全文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從宇宙的誕生、開天闢地開始講起,講到日月星辰、氣象物候、地球上的自然資源,一直講到人類出現以後,中國太古和上古時期的歷史。最後以人類社會組織的出現和王道政治制度作為結尾。這部分內容既自成體系,又是下面三部分的奠基,非常重要。下麵看第一部分。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這兩句話說的是開天闢地和宇宙的誕生。天地是怎樣形成的?宇宙形成以後的初期又是什麼樣子?都在這兩句話裏,不要小看這八個字。這兩句話都是引經,都語出有典。"天地玄黃"一句出自于《易經》。《易經》裏說"天玄地黃",這裏為了押韻改作"天地玄黃"這種不改動古人文字的引經,為明引。"宇宙洪荒"出自於《淮南子》與《太玄經》。《淮南子》裏說"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來叫作宙"。作《太玄經》的是西漢的楊雄,他在《太玄經》裏說過"洪荒之世"的話。兩部經的話合起來就是"宇宙洪荒",這種引經的方式叫暗引,所以這兩句話都是經典。如果僅僅從字面上看,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天的顏色是黑的,地的顏色是黃的。這不是無病呻吟嗎?能作為經典流傳幾千年嗎?那麼這兩句話的深層含義在哪里呢?我只能試著解,大家來隨文入觀,看看能體會到哪里。天地這兩個字在古漢語裏有多重意思,包括的概念非常之多,我們熟悉的太空之天與地球之地只是其中之一。要想弄明白天地二字的含義,必須要讀《易經》。《易經》是五經之首,講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陰陽之變的道理,中國的傳統文化,什麼《四書》、諸子百家,統統都是從《易經》這個根上發展出來的,學中國文化不讀《易經》是本末倒置。《易經》上說:"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天地宇宙未生之前,是混沌狀態的,現代物理學稱為大爆炸以前的那個超密度無限塌縮的粒子,中國文化叫太極。150億年以前,這個超密度的粒子瞬間產生大爆炸,形成了現在的物質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質凝集成星體,就是地;無形的空間擴展開來形成了太空,就是天。《易經》說:輕清者上升為天,陰濁者下降為地。不是既形象又具體嗎?但這是物理的天地,物質世界的天地。在《易經》文化裏面屬於形而下的"器世間",也就是物質世界。形而上是非物質的道的世間,那不是我們現有的智力能夠討論的,所以孔子說:"六合之外存而不論"。"存"是承認它確實存在,"不論"是暫且不討論,因為我們的智慧不夠,一說就吵架,何苦呢!對智慧高的人講真話,形而上是天,形而下是地。對智慧不夠的人只能說溤挘禾帐翘欤厍蚴堑亍M瑯佣际翘斓貎蓚字,深人有深解,溔擞袦說,各得其所。玄,在顏色上指的是深藍近于黑的顏色,叫玄。在意義上來說,指的是高遠、高深莫測,叫玄。肉眼可見的天的顏色是藍色的,怎麼說是黑色呢?藍色是水的顏色,是海洋的顏色,日光照到海洋表面,光線反上去,我們看到的天空就是藍色。但是現在的宇航員到了太空中一看,黑漆漆的一片,只有恒星放射出點點微光,確實是黑色的,所以從顏色上說天玄是對的。此外天道高遠,像老子說的,形而上的天道的理體,玄之又玄,深不可測,是我們現有的智慧不能理解的。這是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測,所以叫天玄。地黃也有兩重意思。我們中國的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確切地說,指的是先秦以前的文化,即夏商周三代,特別是周代的文化。上古時期,夏商周都在黃河流域立國、建都,中國的傳統文化,如果再縮小範圍,應該說是黃河流域的文化。黃河是母親河,從昆侖山(約古宗列盆地)發源,彙集於星宿海,過磯石山,經九曲十八彎,從西北高原流下來,同時帶下來黃土形成了衝擊性平原。那水的顏色是黃的、土的顏色也是黃的,農作物黍、稷都是黃的,所以說地黃。另一重的含義,宇宙中的天體,包括地球在內,都是大爆炸的產物,在初始狀態都是熾熱的物質。地球就將其溫度凝聚在地核的岩漿之內,並借助太陽不斷地補充。有溫度才可能有生命現象,在色譜分析上,玄色是冷色,黃色是暖色。地黃也是讚歎溫暖的大地有長養和哺育作用,所以中國人又把大地尊稱為“母親”。天道高遠,地道深邃,黃也代表地道的深邃。迷信的人說:“人死了以後歸於黃泉,過了奈何橋就是黃泉道了”。話雖不可信,其意無非是指那個不為活人所知的另一個深邃的世界。可見,要弄明白“天地玄黃”四個字,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宇宙洪荒《淮南子》上說,上下四方叫作宇。上下四方又叫六合,所以宇是空間的概念。古往今來叫作宙,是歷史的承續,是時間的概念。宇宙一個說的是空間,一個說的是時間,代表了現代科學裏"時空"的觀念。我們今天所用的宇宙一詞,只是言物理的太空,只相當於古人所說的"宇",沒有宙的概念。為什麼呢?因為時間不是客觀存在,是人的主觀感覺。空間狀態的延續是時間,脫離開空間就沒有時間,空間不一樣,時間也不一樣。空間拓展了時間就隨著延長了,反過來,空間縮小了時間也就隨著縮短了。古人有"王質觀棋"的故事。晉朝的王質進山砍柴,看見松下有兩個童子在下棋,他就駐足觀了一盤棋。棋罷,斧子把兒已經爛了。回到家裏,同時代的人都過世了。可見空間不一樣,時間也不一樣。今天我們覺得時間不夠用,一天的時間比起我們小時候的一天,顯得很短。這很自然,因為空間縮短了。唐朝的玄奘去印度取經要走三年,現在坐飛機幾個小就到了,交通的便利縮小了空間,自然我們在時間的感覺上就縮短了。此外,時間與物體的邉铀俣扔兄苯雨P係。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宇宙中的品質、能量和速度可以互相轉化。宇宙的速度極限是光速,即30萬公里/秒,當邉铀俣鹊竭_光速,時間就趨近於零。超過光速邉樱瑫r間就倒轉了,就是科幻片裏描繪的"時光隧道"。到達這一步,人類才能說"進化"了,否則總是研究猴變人、人變猴的,一點新意都沒有。但問題是,零也是存在的一種形式,不是不存在。我們即使進入了時光隧道,也只是倒計時,還是沒有超越時空的束縛。《金剛經》和《老子》是東西方兩大聖人教給我們破時空的經典,早已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所謂"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古代的讀書人沒有不讀這兩部經的,今天我們把它當作宗教著作拒絕接受,這是我們現代人的福薄,享受不了。洪荒是指地球形成以後的早期狀態,是50億年以前(太陽系形成),那時地球的地殼很薄,溫度極高。造山邉右l了洪水,洪字的本義就是大水,指地球上的早期洪水說的。地球上的洪水至少鬧了三次,大禹治水的一次是最近的一次,大約在4000年以前。大禹平水患,定九州,這是人類史上出現的改造自然的最早的範例。荒的本義是草木的蒙昧,指代的是遠古時期,人類還沒有出現以前,離現在至少是500萬年,那時的地球上還處在混囤蒙昧的狀態中。中國自古就有盤古開天地的故事,說的是盤古氏開天地。在久遠前天地還未分開的時候,有一個人,他像胎兒一樣盤縮在像雞蛋殼一樣的天地裏面睡覺,一睡就是一萬八千年。誰也不知道他有多少歲了,所以叫他盤古。他睡醒了以後覺得又黑又悶,就把這個雞蛋殼一斧子劈成了兩半。輕者上升為天,濁者下降為地,為了固定住天地,他每天身高長一丈,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地終於被固定住了,盤古也化作了天地的一部分。這雖是個神話故事,但與宇宙大爆炸說有一點神似。日月盈仄談到日月星象就進入了中國傳統天文學的領域。中國的天文學不同於西方天文學,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是中國傳統科技的一部分。日月是最容易觀察的,同時也是與地球關係最密切的兩個星體。因為,其一日月離我們距離近。月亮距地球38萬公里,太陽距地球1.5億公里;其二我們在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陽表面直徑一樣大。中國人將日叫做太陽,把月叫做太陰,再加上金木水火土五個行星,就叫做七曜,或七政。七曜,就是七顆光明閃耀的星球。日語裏面從星期一數到星期天,他們還再稱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金曜日等等,指的就是這七星。盈指的是盈滿,這是針對月亮來說的;仄的意思是傾斜,是針對太陽說的。月亮十五是滿月叫盈,又叫望,望者日月相望也。每個月的陰曆十五,夕陽還沒落山,滿月已經升起來了。一日一月、一白一黃相對而望,蔚為瑰麗。每個月的初一,沒有月光的月體叫朔,每個月的最後一天也沒有月光,那叫晦。初三到初七,慢慢有月牙出來了,開始是C形,像鐮刀一樣,叫新月。到了初八,是反著的D形,這叫上弦。十五是滿月,再到D形,是下弦,最後到一線殘月,然後就是晦。這是當月球與太陽處於同一直線的時候,二者的視表面積重合,月體完全遮住了太陽,看不見月光了。仄指的是日西斜,太陽每天都東升西落,正午的時候位置最高,一過午時就叫仄。中國自己的天文學裏面講究黃道、白道和赤道,這是最基本的天體咝械能壍馈中國人出門做事,喜歡挑個黃道吉日。那什麼是黃道呢?黃道是太陽圍繞地球咿D一圈所形成的軌跡。有人一聽就跳起來了,胡說!不科學。太陽怎麽會圍繞地球轉呢?是地球圍繞太陽轉。我們說這要看基點在哪里,如果以地球為基點,以太陽為參照物,在地球上觀察太陽的邉樱_實是太陽圍繞地球轉。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來,晚上從西方落下去,我們看到的現象就是日升日落。我們換一種說法,說成:在地球上觀察太陽邉铀纬傻囊曔動的軌道就叫黃道。隨你怎麼說都是一回事。黃道一個周天360度,分成十二個等份,叫做黃道12次或12宮。從子到亥,一宮30度,每月走一宮,十二宮走完,太陽轉了一個周天。什麼叫白道呢?白道是在地球上觀察月亮圍繞地球轉一圈所形成的軌道,叫白道。地球赤道是在南北極之間,畫一條假像的平行線,把地球分成南半球北半球兩部分。天文赤道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以此為標記,天球上才有對應的九州分野。月亮盈虧變化的一個週期,就是中國最早使用的太陰曆,太陰指的月亮。根據月光的盈虧變化來記載時間的長短,就是太陰曆,簡稱陰曆。夏商周三代各自有各自的曆法,我們現在用的是夏曆,也就是夏朝的太陰曆。辰宿列張這一句話,語出《淮南子》。《淮南子》一書是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及門客共同著作的。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曾孫,漢厲王劉長之子。《淮南子》中有一句:"天設日月,列星辰,調陰陽,張四時"。可見《千字文》的作者周興嗣,對五經和諸子百家讀得爛熟,可以信手拈來。廣義的辰是星體的總稱,俗稱星辰。狹義的辰是北辰,指的是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屬於現代天文學的大熊星座,可以用來辨方向、定季節。辰又指太陽所行黃道十二宮(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辰宮。廣義的宿指的是星宿。星和宿有什麽區別呢?單顆的稱星,一顆以上的一團星、一組星,就叫宿。我們看看天上的星,基本上都是星座、星團,一疙瘩一塊的,根本數不出有多少個,只能叫一宿,一個星宿。中國天文學最鼎盛的時代是隋唐時期,那時的星域分區,把視天球分成三大圈,又叫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垣是院牆,就是把星域分成三進的大院套。然後再按東西南北,象切西瓜一樣把星域分成四塊,每一塊選擇七組星辰,每組都是恒星。所謂恒星就是不動的星,向太陽一樣,今天是這樣,明天是這樣,一萬年還是這樣,永遠不變,便於觀察,便於比較。每一方有七組星宿,四七二十八,加起來是二十八組,就是二十八宿。西方人不叫星宿,叫星座。星座是一個星群,如有大熊座、仙女座、雙魚座等等。西方天文學本有48個星座,以後希臘人又加上40個,總共88星座,都是根據西方神話傳說的人物、動物、器皿等命名的,例如射手座、水準座、金牛座等等,和我們中國的不一樣。按中國古人的說法: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實際上,是把28宿連起來以後,看它的形狀像這四種動物。比如東方蒼龍,一共有七組星,"角亢氐房心尾箕",把它們用線連起來,活象一隻回首收翹、奔騰不已的龍。龍宿居東,在季為春,升發溫和,我們是東方龍的傳人,龍的子孫,永遠不要忘記我們中國人的發祥地。南方朱雀七組星宿,"井鬼柳星張翼軫",好像一隻展翅的孔雀。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連起來的形狀像只張口的老虎。北方玄武,"鬥牛女虛危室壁"分成兩組,一組象個蛇,另一組象個龜。古人從小就對星宿非常熟悉,行文寫詩,信手拈來。如蘇軾的《前赤壁賦》"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于鬥牛之間"。鬥牛是北方玄武的兩宿,月亮咝械紧Y牛之間,表示時值中夜了。現代科技發展了,我們對天文反而一竅不通了,中國的孩子參加國際組織的夏令營,居然不會在夜晚用星辰辨別方向,外國人很覺奇怪。列是排列,陳擺開來的意思;張是張布,展開掛起來的意思。兩句話聯起來,字面意思就是:太陽升起來,又落下去。月亮滿了又缺,缺了又滿。星辰閃爍張布,列滿了星空。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寒暑說的是氣候的變化,秋冬是四季的推移。前一句是引經,雖然簡簡單單四個字,但出自《易經》。《易經》裏說:"寒來則暑往,暑往則寒來,寒暑想推,而成歲焉"。秋收冬藏是省略句,全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氣候與物候歷來就是農本國家的大事,遊牧民族就無所謂了,不太重視。氣候注重的是地球上的溫度、濕度和光照時間;物候則關心生物消長的節律性,偏重在生物與自然的關係。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一年之中有距太陽最近的近日點(1.4億公里),距離最遠的遠日點(1.6億公里),造成四季日照時間的長短不一樣;地球的地軸又是歪的,自轉起來造成各地區日照強度不均衡,這就產生了寒暑的變化。天文學中所以引出28宿的概念,就是要以黃道內的28宿為座標,研究五大行星再加上日月地球,八個天體之間的關係。28宿雖然都是恒星,但離我們至少都有40萬億公里(4.3光年),正因為它們光色暗淡,又恒定不動,所以便於作為背景和座標,來觀察五星和日月的邉印如果七曜中的兩個或三個星體出現沖、留、合的變化,即咿D角度、排列、與距離的不同,會對地球產生引力上的改變,形成不同的氣象。月球品質輕、自轉速度快,引力小,不能單獨靠引力調集雨雲。其他幾個星體,可以利用其引力調集雨雲,造成地球上的暴雨。通常兩星或多星夾角的合力矢線所指的地球方向會有暴雨,夾角內地區的雲被吸走了,會出現乾旱。因此古代的天官,多用五星、七曜的變化來預報氣象的變化。如何確定旱澇發生的地區呢?這就要提到天文學上九州分野的概念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九州的說法。帝嚳高辛氏始建九州,舜帝時增至12州,大禹治水以後又確定為九州,並鑄了九鼎,以永定九州。九州就是兗冀青徐,楊荊豫梁雍。每一州對應著天上星域的一個分區,叫做九州分野。多星夾角的矢力線所指的分野,地球上對應的九州就會有旱澇冰雹等災害,或火山地震等災變。後世由此分支發展出占星術,那是另外一回事,與傳統科技不相干。水星用來定四季,因為水星的公轉週期為88天,接近一個季度的天數,水星在天上轉一圈的時間剛好是一個季度。因為它是太陽系的內行星,永遠在太陽的左右擺動,所以很好觀察。北斗星也是用來定四季的,這到本文的最後一部分,"璿璣旋斡"一句時再詳談。金星是用來定時的,確定時間用的。金星又叫太白星,黃昏以後在西方看到它時叫長庚星,黎明之前在東方看到它時叫啟明星,表示天就要亮了。閏余成歲"閏余成歲"這句話,語出《尚書?堯典》,有曰:"以閏月定四時成歲"。中國文化裏面發達最早、最系統的就是天文學,中國天文學在明朝以前,一直是領先於世界的,是我國傳統科技的一部分。為什麼中國天文學發達呢?因為中國是以農業立本、以農為主的國家,務農的根本是不誤農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定要按天時,不能胡來。所以中國歷代都有司天監,有"天官",專門觀測天文氣象的變化,以此作為行政施治的根據,所以把日月五星合稱為"七政"。國家、朝廷(政府)就要負責制定律曆,計算出二十四節氣的準確時間,來指導人們務農。中國的天文曆立法,歷來是太陰和太陽合參,乙太陰記月,太陽記年。我們現在使用的西曆是以西元記年的太陽曆,是根據太陽周天360度,咝365天制定的曆法,簡稱陽曆。中國很早就有太陽曆,宋朝的科技著作,沈括的《夢溪筆談》裏就有詳細論述,但沒有正式頒佈使用,因為太陽曆與月律(月亮的節奏、節律)不符。月球品質輕、自轉速度快,繞地軌道是橢圓。月亮盈虧朔晦,一個週期近地點時是30天,遠地點時是29天,平均是29天多一點。這樣,一年加起來是354天,按照太陽曆算是365天,中間差了11天,這就叫閏餘。閏的意思是多餘,門裏王為閏,家裏養個王肥吃肥喝的,不是多餘是什麼?所以莊子說:"帝王者,聖人之余事也"。一年相差11天,三年加起來就差了33天,多出一個月。這樣曆法與物候節律就不符了,十七年以後,六月份就要下大雪了。怎麽辦呢?只能每三年,加多一個月出來,這樣加出的這個月叫閏月,加閏月那年就叫閏年。平年是十二個月,閏年就是十三個月。多出的這個月加在哪呢?加在有節沒氣的那個月。24節氣中有12節、12氣,平分到每個月是一節、一氣。如立春是正月節,雨水是正月氣。陰曆的月律與年律有日差,轉三年以後就有一個月有節沒氣,因此設閏就加在這個月。所以讀歷史,有時侯閏八月,有時候閏十二月,不一樣。三年一閏只消化了30天,還多三天呢。五年閏兩回,天數又不夠,後來發現十九年閏七次最合適。陽曆也同樣設閏,陽曆365天為一個自然年,但一個回歸年(歲)是365天又5小時48分46秒,多出的5個多小時,四年就累計到24小時了,多出一天,必須設閏將其消化掉。因此,陽曆每四年一閏,將多出的一天放入二月份,這樣平年的二月28天,閏年的二月29天。"閏余成歲"的"歲"與"年"是兩個概念。年表示從今年的正月初一到來年正月初一的這一段時間,為自然年。歲表示從今年的某一節氣到明年的同一節氣的一段時間,為回歸年。歲的本義是歲星,歲星就是木星,木星咝械能壽E叫太歲。用歲星紀年是我國天文曆法的另外一種。木星(歲星)12年繞天一周,每年行30度,為一個歲次。用之記載歷史事件,就記為:歲在某某。太陽曆紀年,歲星曆記歲,這樣年歲相符,就是"閏余成歲"。律呂調陽閏的問題解決了,曆法和四季在理論上總算能對上了,但是曆與四季氣候、與實際的物候,也就是二十四個節氣,是不是能夠配在一起呢?這就要用律呂來校正、調整了。什麼叫律呂呢?律呂是用來協調陰陽、校定音律的一種設備,現代音樂上叫定音管。中國古代在音樂上有五音,宮商角徵羽,這是五個全音,再加上兩個半音,一個是4,一個是7,一共七個音。這七音是一個八度的自然音階,沒有音高,也就是沒有定調。怎麼辦?就要用律呂來給它定調,律呂就是定調用的律管和呂管。黃帝時代的伶倫,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長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為九是陽的極數。然後按長短次序將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邊齊,下邊長短不一,像切大蔥一樣,留斜茬,然後插到土裏面。竹管是空的,裏面灌滿用葦子膜燒成的灰。這種飛灰最輕,叫暇莩。把這些管埋在西北的陰山,拿布幔子遮蔽起來,外面築室,絕對吹不到一點風,用它來候地氣,因為地下的陰陽二氣隨時都在變化。到了冬至的時候,一陽生。陽氣一生,第一根九寸長、叫黃鐘的管子裏面的灰,自己就飛出來了,同時發出一種"嗡"的聲音。這種聲音就叫黃鐘,這個時間就是子,節氣就是冬至。用這種聲音來定調相當於現代音樂的C調;同時可以定時間,來調物候的變化,所以叫做"律呂調陽"。十二根管分成六陰、六陽兩組。六根單數的屬陽,叫六律;六根偶數的屬陰,叫六呂。六律第一個是黃鐘,六呂的第一個叫大呂,所以音樂裏有黃鐘、大呂之說。如果再往下說,律呂之數用三分損益法,就是"先三分減一,後三分加一"。比如:黃鐘的管長九寸,其數為九。先進三,就是九的三倍(三次方)得數為729,再減一倍,得數是364.5(729÷2=364.5)。這就是陰曆年加閏以後的天數,用律曆對應節氣勘定出來的調整數,與太陽曆的365只差半天。對務農來講,半天的誤差馬馬虎虎地可以接受。再深入下去討論就要看《漢書?律曆制》,就不是我們在這裏三言五語能說明白的了。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這兩句說明雲雨霜露自然現象的形成。傳統科技認為,"地氣上升為雲,天氣下降為雨"。霜和露是同質的東西,只是露是液體的,霜是固體的。我們的地球,白天太陽出來以後吸熱,晚上日落以後再散熱。地氣是熱的,它往上散的時候,由於地表溫度逐漸降低,水蒸氣遇冷變成露水。夜晚氣溫進一步降低,它就結成霜了,特別是到了白露、霜降節氣的時候,完全變為白霜。"露結為霜"這一句話出自《易經》,《易經?坤卦》裏有:"履霜堅冰至,陰始凝也"的話。履霜,踩到霜了,你就要想到凍冰的時候快來了。陰始凝也,陰氣開始凝結了。這是告訴我們,看到霜,就要想到冰;看到一件事情的因,就要想到它應有的結果,不想要惡果,就不要造惡因。金生麗水,玉出昆岡。這兩句述說中國的物產,黃金和玉石都是非常珍貴、非常稀有的天然物產。黃金是百金之首,眾金之王,現代科技證明它的抗氧化作用很強,可以長久保存不變色、不變質、不生銹,自古以來都用黃金做流通的貨幣。古人認為,黃金可以驅邪避凶,故此多用黃金做佩戴的首飾。中國最有名的沙金產地在麗水,就是雲南的麗江。當地的土人都在江邊篩沙瀝金,麗江因為出金沙,所以自古就被稱為金沙江。玉石也是很珍貴的物產,相傳玉是山石千百年來受了日精月華而變化的,所以有"觀祥雲知山有美玉"的說法。好的玉石叫暖玉,拿在手裏感覺很溫暖,不像普通的石頭,冰涼邦硬。古人非常珍視玉,《禮記?玉藻篇》說:"古之君子必佩玉"。據說玉可以代主受過、保身平安,一旦有什麼意外事故發生,身上所佩戴的玉先破碎,所以"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昆岡是西北的昆侖山,在中國的西北邊陲,今天的甘肅一帶,是中國的第一大山。昆侖山分為三面八支,其中的一面在上古時代的中國境內,也是黃河的發源之地。昆侖山以出產美玉而聞名,是古代中國采玉的主要礦脈,同時它又是傳說中神仙所居之地,王母娘娘的洞府據傳就在西昆侖之上。劍號巨闕,珠稱夜光。這兩句讚歎世間的兩樣珍寶:寶劍和珍珠。寶劍裏面最有名的是巨闕劍。戰國時期,越國有一位著名的鑄劍大師叫歐冶子,他平生鑄了五把最有名的寶劍,其中三把是長劍,兩把是短劍。長劍的頭一把就是巨闕劍,第二把叫純鉤劍、第三把叫湛盧劍。兩把短劍就是莫邪劍和魚腸劍,三長兩短五把劍全都鋒利無比。歷史上有專諸刺王僚的故事,說的是劍客專諸,受吳公子光收買,要刺殺吳王僚。僚王愛吃烤魚,專諸就假扮廚師,手托魚盤,魚肚子裏就暗藏利刃,趁機刺殺了僚王。那把鋒利的短劍就被後人稱作魚藏劍,三長兩短則成了意外災禍的代名詞。珍珠裏面最著名的是夜光珠,但也只是傳說,沒有人親眼見過。真正的夜光珠據說能將十步左右的暗室,照得如同白晝一般,相當於現在的電燈泡,沒有100瓦也差不太多。歷史上有個大軍閥孫殿英盜墓,在慈禧太后的墓裏挖出一顆夜光珠,怕被治罪殺頭,就托人送給將介石了。這種夜光珠,屬於寶石一類的棱面晶體礦物,可以反光但不能發光。真正的夜光珠不是礦物質,而是傳說中鱗甲類動物多年修煉而成的寶物,是他們的命根子。中國古代,有一本專門講神神怪怪故事的書,叫《搜神記》,裏面有一個隋侯珠的故事。漢朝有一個在隋地被封為侯的貴族,代表國家出使他邦。隋侯在路上看到一條受傷的蛇,在沙地裏翻滾,馬上要死了。他趕快用水把蛇救活,並將蛇帶到有水草的地方放生了。一年以後的一個晚上,隋侯做夢見到蛇來報答他,送他一顆夜明珠。夢醒一看,枕邊果然有一顆明珠,照得滿室通明。龍天生就有一顆小珠,慢慢地越養越大,所以有獅滾球、龍戲珠的故事。蛇修煉成了有珠,蟹修煉好了有珠,大魚精也有珠,不是有成語"魚目混珠"嗎?龍,我們沒見過。蛇、螃蟹、魚,等不到成精就都讓我們這些人精吃得差不多絕了。現在能看見的只有蛤蚌含藏的珍珠。蛤蚌的珠含有螢光物質,經燈光照射後才有螢光,持續時間很短,不能自動發光。《淮南子》上有"蛤蟹含珠,與月盛衰"的故事。"蛤蚌育珠",要在月圓之夜,皓月高懸,海面上風平浪靜。這時,蛤蚌的貝殼打開了,對著月亮,開合收放,吸收月華之光,那顆珠,慢慢地越養越大。"犀牛望星"的故事也是一樣的。犀牛到了月朗星曦的晚上,把它的獨角對著北極星,來吸收星精月華。所以,犀角與珍珠都是中藥裏面最寒涼的,因為它們吸收的是北極星和月亮的精華。果珍李奈,菜重芥薑。上面說到了自然的礦產和物產,下面又說到植物了。水果裏面的珍品是李子和柰子;蔬菜裏面最重要的是芥菜和薑。李子和柰子屬於同科植物,都能夠"和脾胃,補中焦",不過柰子比李子的品種還要好,價錢也還要貴。柰子比李子個兒大一點,也是紫顏色,樣子有點像桃,俗稱"桃李",但不是桃樹和李樹嫁接的品種。芥菜和姜都是味辛,能開竅、解毒,都能排除人體的邪氣。《神農本草經》說:"芥味辛,除腎邪,利九竅,明耳目";"姜味辛,通神明,去臭氣"。二者都是蔬菜中解毒調味的珍品,所以說"菜重芥薑"。海鹹河淡,鱗潛羽翔。這兩句很好理解,海水是鹹的,河水是淡的。長鱗的動物在水裏潛行,長羽毛的動物在天上飛翔。我們不說"長鱗的魚在水裏遊,長羽毛的鳥在天上飛"。因為"潛"是水下行的意思,長鱗甲在水中潛行的動物種類太多了,且不說龍,海龜、玳瑁一類的鱗甲動物也屬於鱗潛,只理解成魚就太狹隘了。同樣,長羽毛能在天上飛的,也不僅僅是鳥。野鴨子、天鵝、白鶴都能飛,有一天我們能長了翅膀像天使一樣,我們也屬於"羽翔"一類的了。學佛的最高境界叫"圓寂",修道的最高境界叫"羽化",現代生物學叫"返祖"現象,又長毛了嘛,總之是返璞歸真,回歸生命的起點了。(山人按:"羽化登仙"指人修道成仙後能飛升,"羽化"比喻人象鳥一樣能飛。飛禽長“羽”,走獸長“毛”。現代有的人長毛,稱之為"返祖現象",與古代所稱的"羽化"有所不同。)截止到此的這一部分文字,把開天闢地,日月星辰、氣象物候,天文曆法、自然物產、包括礦物、植物、動物,統統說盡了。然後開始將人類的遠古史和中國的太古史、上古史侃侃道來。龍師火帝,鳥官人皇。龍師是伏羲氏,他是中國太古時代的三皇之首,他一出場就代表了三皇:伏羲氏、神農氏和黃帝。火帝是發明鑽木取火的燧人氏,他是人類文明的奠基人。有了火,人類才告別了黑暗,進入了光明的文明時代,所以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火帝。鳥官是中國太古五帝的頭一位,少昊氏,代表了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五帝。人皇是人皇氏,代表了遠古史上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講中國古代史,先要明白幾個時間段:宋元明清時期屬於近古,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是中古,夏商周秦漢時期是上古,三皇五帝時期是太古,伏羲氏以前就屬於遠古了。中國遠古史的奠基就是盤古開天地。現代科學證明:地球是在50億年以前形成的,生物是在40億年以前出現的,人類是500萬年以前出現的,所以我們的老祖先盤古氏距今至少有500萬年的歷史了。盤古氏下來就是天地人三皇,這個時期太久遠太古老了,沒有文字只有傳說,所以太古史不可考證。《鑒略妥注》是兒童讀的歷史課本,裏面唱道:乾坤初開張,天地人三皇,天皇十二子,地皇十一郎。人皇九兄弟,萬八壽最長。人皇時代人的壽命最長,有一萬八千歲。那時的人是穴居,住地窖、山洞,即潮濕又不安全,經常遭到野獸的襲擊,於是在樹上搭窩蓋屋,吃水果、戴樹葉,就進入有巢氏時代。接著學會了鑽木取火,進入燧人氏,也就是"火帝"的時代了。火帝下來是龍師伏羲氏,伏羲也寫作"伏犧",就是制伏野獸的意思,這個時期就是歷史學家說的"狩獵階段"。伏羲氏姓風,號太昊,這個時候黃河裏面出來了一個長著馬頭、龍身的怪獸。它身上的毛帶卷卷的,有斑點和花紋,伏羲氏見到以後受到了啟發,劃出八卦的符號,又根據龍馬身上的花紋發明了漁網,人類文明進入了漁獵時代。因為伏羲氏見到了龍馬,於是用龍來給百官命名,如有青龍官、赤龍官、黃龍官等等,因此把伏羲氏叫做龍師,在位115年。人類學會使用火以後,文明階段就開始了。這個時期的冠軍就是神農氏,神農氏姓薑,號炎帝,他自稱是太陽神、火德王,兩個火字為炎,所以神農氏也是"火帝"。神農氏選五穀、嘗百草,教民稼穡,在位140年。他是農業的始祖、又是醫藥之王,藥王廟供奉的藥王就是神農氏。也有供藥王孫思邈的,但孫思邈是唐朝的大醫藥學家,比神農氏晚得太多了。鳥官人皇五帝的第一個是少昊氏,又叫金天氏,他是黃帝的兒子,因為學會了太昊伏羲氏的學問,所以人稱少昊氏。那個時候是太平盛世,有鳳凰飛來,因此他手下的文武百官都用鳥來命名。比如有鳳鳥官、玄鳥官、青鳥官等等,所以稱他為"鳥官"。人皇指的遠古時代的天皇、地皇、人皇,因為年代太久遠了,講起來都好像科幻故事一樣。比如《史記?補三皇本紀》中說:人皇有九個頭,乘著雲車,駕著六隻大鳥,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一共傳了150代,合計45600年。人皇長著九個腦袋,說起來誰信呢!只能當故事聽。所以歷史上把三皇定為太古時代的伏羲氏、神農氏、還有黃帝,這是見之于史的"三皇",在殷商的歷史文獻上有文字可考。遠古的天地人三皇,就演義為天上的玉皇大帝是天皇爺,掌管人的性,人要是做事虧良心、不講天理,天皇就降災給你,就收你的性。地府的閻王爺是地皇爺,主管人的命,人要是不孝父母、不講情理,地皇就降病給你,就收你的命。人間的皇帝是皇王爺,掌管人的身,人要是為非作歹、犯上作亂,皇帝就治你的罪,讓你失去人身自由。讓你相信有天地人三皇,無非是讓人學好,不要任著性子胡作非為,一旦積重難返,就悔之晚矣了。始制文字,乃服衣裳。這兩句話說的是黃帝時代。黃帝被尊為"人文初祖",從黃帝開始,人類的人文文明進程才正式開始了。黃帝姓姬,名軒轅,號有熊氏,在位100年。從黃帝開始中國歷史開始記年,從甲子年開始記起,至今有5000年,所以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黃帝手下有六個大臣,各有貢獻。創造文字的是倉頡,倉頡造字;製作音樂的是伶論,伶倫造樂;隸首做算數,大撓造甲子,岐伯作醫學,發明衣裳的是胡曹。在此之前的原始文明階段,人只是拿樹葉、獸皮往下身一圍就算了。胡曹發明了衣裳,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裙子叫裳,褲子是很晚才出現的。這裏用倉頡造字、胡曹造衣裳代表黃帝時代完成的包括指南車、曆法、舟車在內的傳統科技成果和發明創造,稱頌了中國人對人類物質文明的貢獻。推位讓國,有虞陶唐。"有虞"、"陶唐"說的是五帝裏面的最後兩位,有虞是舜帝,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故人們稱他為虞舜。陶唐指堯帝,他姓伊祁,號放勳,因為他的封地在陶和唐(今天的山東一帶),所以叫他唐堯。堯是帝嚳之子,黃帝的玄孫,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樸,住的是茅草屋,門前是土墊的臺階,吃粗米飯,穿麻布衣,喝野菜湯,得到人民的擁戴。堯在位七十幾年,到年老時,由四嶽十二牧推舉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地把君位禪讓給了舜,死時118歲。舜是顓頊一脈的子孫,他寬厚待人,孝順父母,慈愛兄弟,為政仁和。古代24孝故事裏掛頭牌的就是舜。舜帝在位六十一年,把君位禪讓給禹,自己死於巡視的路上,終年110歲。舜的兩位夫人娥皇、女瑛聞訊,淚灑君山斑竹,雙雙投江而亡,化為傳說中的湘水之神。堯帝和舜帝,他們都能使九族和睦,民風質樸。在位時克勤克儉地為百姓做事,年老了,幹不動了,就把自己的位子和管轄的國土推讓給賢能的人。推的意思是辭讓,推位是把自己的位子委與賢人。讓的意思是禪讓,禪讓是把統治權讓與能者。"推位讓國"是連位子帶權力一齊交出來,統統交出,毫無保留。後世的帝王但有一線生機就只讓位子,不交權力,更有甚者連位子也不讓,死了以後再說。所以歷史上能夠真正推位讓國的,只有堯和舜。弔民伐罪,周發殷湯。這兩句話引出了中國上古的"三王",也就是禹王、湯王和武王,他們是夏商周三代之王,也是三個時代的代表。禹王的事蹟將在第三部分談,此地只講湯武二王。周武王姓姬,名字叫發,所以稱周發。他討伐暴君商紂,建立了周朝,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他的父親姬昌是商朝的西伯侯,曾被商紂囚禁七年,並沒有對商朝採取軍事報復行動。姬昌著易經,攬人才,使他的屬地周,國富兵強,為武王伐紂積累了本錢。周朝建立以後才被尊封為周文王。殷湯說的是成湯,成湯姓子,名履,他討伐夏朝暴君桀,建立了商朝。因為他是商朝的第一個君主,年號成湯,故此又被稱作商湯。商湯建都亳(今河南商丘),在位13年。十代以後的商王盤庚遷都殷(今河南安陽),因此商朝的後期也稱為殷商。這裏不稱商湯而稱殷湯,有指整個商朝600年歷史的意思。"湯武革命",以暴力手段推翻暴君的統治,打的旗號都是"弔民伐罪"。吊的意思是慰問,"吊民"就是安撫、慰問無辜的苦難百姓。伐是討伐,是上對下、有道對無道的一種暴力行為。討伐罪惡的統治者,就是"伐罪"。兩句話的完整意思是:安慰無辜的百姓,討伐有罪的統治者,領頭的是周武王發和殷成王湯。中國文化歷來講究以培養道德來"漸變",以暴力相加的"突變"必引起一段時間的天下大亂,到時候受害最深的還是老百姓。所以孔子推崇文王的品德,對武王只是承認他劃時代的革命作用。注意這裏"吊"一字,吊的本義是悼念死者,引申義是安撫活著的人。這個字的甲骨文形義是弓箭。因為遠古人死而不葬,只是放在野地裏用柴薪一蓋,因怕禽獸來吃,所以送喪的親友就要帶弓箭,也是對死者家屬的安慰。坐朝問道,垂拱平章。這兩句是對歷史上賢德君主,以王道治國蒞民的描述和寫照。"坐朝問道"是秦始皇開始的規矩,在此之前稱立朝,後寫為"蒞朝"。君臣上朝都是站著,沒座位,更沒有椅子。椅子在古代叫"胡凳",漢朝的古人還是席地而坐,以後帶靠背的椅子才從西域傳進來。所以立朝,一是君臣之間的關係平等,君主不過是會議的召集人而已。二是古代生活和政事都很簡單,站著說幾句話就解決問題了。哪里像今天,政務會議一開就好幾天,不但坐著,還得住在星級賓館裏,肥吃肥喝。從秦始皇開始坐朝問道,君臣都是坐著,共商國事。君坐臣立的規矩,由宋太祖趙匡胤開始。據傳有一天趙匡胤臨朝,文武群臣起立致敬,要坐下時才發現椅子沒了,讓太監撤走了。《千字文》的時代是南北朝時期,君臣上殿臨朝之禮還是沿用秦漢之制,所以這裏稱為"坐朝問道"。"垂拱平章"的意思是垂依拱手,天下太平。這句話語出《書經?武成書》裏有一句話"純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垂是垂掛,把上衣掛起來就叫垂衣。拱手是行個拱手禮,表示不做什麼事、不用花什麼氣力就天下太平,無為而治了。平章是平正彰明。《尚書?堯典》裏有"平章百姓"的話。平的意思是公平正直,章通"彰",有彰明、顯著、鮮明的意思。兩句話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君主坐朝臨政,與群臣共商國事,垂衣拱手,無為而治,天下太平,政績彰明。這裏要注意的是,"無為之治"不是什麼都不管、聽之任之,那是不負責任、是失職。無為之治是指,一項政令在還沒有實施之前,就要把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切問題和反應都想到,解決方案和防範措施都預先準備好了,出現什麼問題就用對應的解決方案。君主不要沒事找事,政策才不會朝令夕改,民心才能安定。諸葛亮治軍、治蜀都能垂拱平章,不就是因為他事先早已準備好迥颐钣嬃藛幔愛育黎首,臣伏戎羌。黎首代表黎民百姓。黎是形聲字,文義從黍,有眾多、數目很多的意思。愛是愛護、珍惜;育是撫育、養育。臣是臣服、接受的意思。伏是低頭、順從。戎羌代表了四方的少數民族,是"南蠻北狄,西戎東夷"的簡稱。西戎在今天的甘肅、青海、四川一帶,以遊牧生活為主。周朝中葉,西戎入侵中原,當時的西戎被稱作犬戎,曾迫使周平王向東遷都洛陽,由此開始了東周的歷史。羌族也是西部的少數民族之一,後來與漢族融合,定居務農,屬於中國56個民族中的一員。這兩句話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他們都能夠愛護、體恤百姓,四方的少數民族都心悅辗地歸附。遐邇一體,率賓歸王。遐是遠,邇是近。天下一統,萬民同心就是"遐邇一體"的意思。"率賓"等同於"率濱",是四海之內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遠近統一,四海的百姓都擁護、歸附于王道的統治。"率賓歸王"一句的語義,出自《詩經?小雅?北山》,上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詩句。這裏的"王"字,不是指哪一個具體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中國傳統的政治制度,歷來就有"王道"與"霸道"之別。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即夏商週三王的統治方法。三王的統治用的是仁義道德,其結果就是無為而治,天下太平,這種政治體制是王道。歷史上描繪這個時期,是五日一風,十日一雨,萬民樂業,天下太平。但是到了東周時期就不行了,首先登場的是"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莊王。他們推崇和實行的是霸道,以實力說話,比拳頭。比如當時的齊桓公任用賢相管仲,充分利用齊國的自然資源,曬鹽煉鐵、漁農貿易一起來,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富國強兵。齊桓公曾九次主持召開諸侯大會,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地位相當於今日的美國,實力強說了算,你不買賬不行。歷史上的正統觀念,一種政治制度或者實行王道,以仁義禮治來治國,當然最理想。等而下之者實行霸道,靠實力形成威懾力量,令他人不得不服,也無可厚非。最令人所不齒的是靠陰衷幱嫞蹤喔`國。這些人不但仁義禮智信沒有,連真正的實力也沒有,有的只是野心,加上蘇秦、張儀等人的詭詐之術。莊子對這些"國君"嗤之以鼻,稱他們為大盜,所謂"竊鉤者盜,竊國者侯"。接下來四句話所描繪的,是對當時太平盛世和王道政治的讚美。鳴鳳在竹,白駒食場。化被草木,賴及萬方。鳳凰在竹林中歡樂的鳴唱,小白馬在草場上悠然地食草。聖君的教化啊,覆蓋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王道的恩澤啊,遍及萬方的眾生百姓。鳳凰、麒麟和龍是歷史上記載的珍禽善獸,只有在仁義道德的太平盛世才會出現。歷史上的太平盛世時期,不少朝代都出現過,但從沒有見過這些善獸。後人說它們是傳說中的動物,自然界根本就沒有。實際上不是沒有,而是我們福薄,見不到。史書上記載,孔子誕生之時出現了麒麟,孔子69歲做《春秋》的時候,有人打獵捕獲了一隻怪獸,因不識是何物,送來給孔子看。孔子看了,流淚歎氣說:"這是麒麟啊!麟啊,你生不逢時啊"!所以五經裏面稱《春秋》為《麟經》。鳳凰非竹實不食、非梧桐不棲,有點像大熊貓,要吃竹筍。鳳凰中雄性的叫鳳,雌性的叫凰,古有三鳳求凰的典故。白駒是小白馬,古代用白駒為典的很多,莊子也有白駒過隙的典故。為什麼用白駒,用黑駒不行嗎?白駒在此代表龍。龍是水陸空三棲動物,空中是飛龍,水中是游龍,在陸地上就不是龍的形象。傳說中的龍上岸以後,就地一滾變成白龍馬。《三國》裏趙子龍騎的是閃電白龍駒,《西遊記》裏唐僧騎的白龍馬不也是東海小龍王變的嗎?"白駒食場"一句也是引經,《詩經?小雅?白駒》裏有"皎皎白駒,食我場苗,執之維之,以永今朝"的詩句。這裏的鳴鳳與白駒,代表了那個以道德仁義為教化的太平盛世,它具體表現在,有德君主的教化覆蓋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化是教化,被是施加、覆蓋的意思。化字在六書中屬於會意,甲骨文字形是二個人相靠背之形,本義是變化、改變的意思。人都有醫學常識,吃多吃少並不重要,要緊的吃了能消化、能吸收。否則完穀不化,吸收不良,人就不會健康。同理,人讀書學習不在多,而在於化。有文有化才是有文化,有文沒化,充其量是個文人,而非文化人。古人說"讀書養氣變化氣質",才是讀書的目的,否則讀書越多越傲慢,越心浮氣躁,就"輸"了。"賴及萬方"的賴字,是幸蒙、依賴的意思。萬方不僅僅指人,泛指一切眾生。例如歷史上有商湯"解網更祝"的故事。成湯有一天出遊,看見郊外的獵人四面布網,還向天祈墩f:"天上地下、四面八方來的禽獸,都投入我的網中"。成湯見此,感歎人心貪婪、手段殘酷。特命解除三面獵網,只留一面,並改祝对~說:"願向左的往左逃,願向右的往右逃,願向上的往上飛,不願逃的向下跳。只有命該絕的,才入我的網"。所以這裏才說"賴及萬方",連禽獸也享受到王道統治的恩澤。"以上是《千字文》的第一部分。從宇宙的誕生、開天闢地講起,一直講到上古、太古和遠古的歷史。說到中國的歷史,不免又要多說幾句。現在的孩子對自己國家的歷史,真正認可的沒有幾個。教科書上講的中國歷史也是改來改去,自己對自己根本就沒有信心。由一萬二千年變成五千年、三千年、兩千五百年、二千年,越來越短。還認為:美國才兩百年的歷史,我們說兩千年,不少了。中國傳統文化裏歷來是文史不分家,不懂史就無法理解文,就會歪曲文義,張冠李戴。中國的歷史從伏羲氏算起,理直氣壯的回答一萬兩千年是不錯的。從黃帝開始算起是五千年的人文文明史,文字、曆法、衣冠、音樂、醫學都出現了,所以黃帝是人文初祖。從周公開始整理周以前的中國文化至今是三千年有文獻可以考證的歷史。孔子第二次整理周以前的文化,集中國文化的大成,刪詩書定禮儀,作《春秋》。孔子根據當時能看到的、確切可信的史料,著了中國第一部編年史,就是《春秋》。從孔子著《春秋》至今是2500年,童叟無欺,絕不摻假。黃帝至今是五千年,神農氏至今有九千年,伏羲氏至今至少是一萬兩千年。再往前推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母系氏族的女媧氏,樹上搭窩的有巢氏,再到遠古時期的三皇氏,再往前就是開天闢地的盤古氏了。諸位如有興趣,不妨可以讀讀《鑒略》。那是一本和《三百千》配套的兒童啟蒙歷史課本,不過現在的成年人不一定看得懂。世道陵夷,聖學中絕,人欲橫流,罔知紀極。謹願之士,苦身心之無所寄託,蒿目時艱,恒懷消極。或附托西教,或皈向佛門,而仙靈神鬼,導引修養,及飛鸞顯化之壇宇,遂遍於域中,影附風從,是丹非素。不知我國固有之學,貫徹天人,足以安身立命,保世滋大,概群藉而羅萬有者,悉在此一畫開天,人文肇始之《易經》。存人道,挽世撸рx一髮,絕續在茲,弘道救世,責無旁貸,惟我同人,自奮勉焉!千字文講記(二)第一部分講了天文地理、氣象物候、人類社會的出現和中國最早的政治制度。接下來的第二部分就落實到人,因為天地人是三才,人頂天立地,是世間最重要的。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人的世界,把人做好是我們這一生的頭等大事。不會做人就不會做事,因為事在人為,做人是根本。但是我們對人的本質是否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人字的甲骨文字形,是叉開腿側立的人的形象,人字的兩撇,就代表了人的雙重屬性。首先人是動物的一種,在生物學分類裏面被定義為:脊索動物綱、脊椎動物目、猴科、猿屬、人種。既是動物的人,就有動物的屬性,就受遺傳基因的控制。基因的本質是自私的,要盡可能多的佔有一切資源,無休止地複製自己,所以是“自私的基因”。其次,人是社會的人,有天賦的人性和天德,願意為社會做點事、為他人做點事。認識到人有雙重屬性,就會發現人有雙重需求:基本的生存的需求和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的需求,這就是馬斯洛著名的“需求層次論”。要求每一個人都做到“無私無欲”就不現實,因為人首先是動物的人,人的基本需求必須首先解決。孔子在《禮記》上說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這是人的動物屬性,不解決就談不到其他。老子也說過要“寡欲”,減少一點欲望,無欲的是神就不是人了。人的生存需求滿足之後,就要昇華一層,脫離開獸性,做一個社會的人。為他人服務、為社會盡責,人就能昇華到聖賢的境界,就是道家標榜的“真人”。不顧人的動物屬性,片面強調人的社會價值,就會造成人的虛偽,外表道貌岸然,內裏男盜女娼。只滿足人的動物性需求,忽視人的社會屬性,人就墮落為禽獸,寡廉鮮恥、無所不為。如何能夠正視人的兩種屬性,不回避、不妥協、不自欺,真正做到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約束自己的行為昇華自己的內心,是我們在這一講中要討論和解決的問題。蓋此身發,四大五常。這兩句話,是針對我們人的生命體和生命屬性來說的。“身發”在此處,指代我們的肉身。人的生命體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物質的“四大”,一部分是精神的“五常”。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風”,這是印度哲學的概念。古印度人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地水火風”四類物質構成的。我們中國人則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構成的。嚴格說起來,“地水火風”四大並不是指四種物質,構成這個世界的何止這四種物質!四大的本義是說,構成這個世界的物質有四種基本形態:固態、液態、氣態,這和經典物理學說的一樣,物質有氣體、固體、液體三種形式。固態用地來代表,液態用水來代表,氣態用風來代表。至於火則代表物質有溫度,無論生物或非生物都有溫度,或高或低,溫度是物質屬性的一個參數。五常是人的性德,人性中含有五常之德,就是“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是天德,這是天賦與人的天性。這裏的天,指的是宇宙中那股冥冥中無法抗拒的力量,這種支配力量被稱為天。常是恒常、永遠存在、不能改變的意思。整個第二部分,是緊緊圍繞著五常之德展開的。如果真正理解了五常之德,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抓住了,所以說《千字文》用字不多,卻勾勒出一部完整的中國文化史綱要。恭惟鞠養,豈敢毀傷。這句話出自孔子講的《孝經》。《孝經》是儒門十三經之首,歷來讀書的規矩是先讀《孝經》然後才有資格讀《四書》。《孝經》是曾子問孝,孔子回答,再由曾子及其門人整理而成,共有十八章,解釋了一個“孝”字。孔子在《孝經》中開篇就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我們這個身體是受父母遺傳而來的,是我們的神識藉以居住的房舍,等於是上天和父母借給我們用的,使用完畢以後還要歸還的。所以我們對自己這個身體,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如果能夠所有,誰還願意生老病死呢?向別人借來用的東西,一定要妥善保管,弄壞了就沒有辦法還了,所以這裏才說“恭惟鞠養,豈敢毀傷”。“恭”是恭敬、謙遜,“惟”是惟謹、順服的意思。現代漢語中恭惟連用(也作恭維),是個貶義詞,有曲意奉承、討好對方的意思,這與古漢語截然不同。“鞠”和“養”的意思一樣,都是撫育、長養的意思,例如《詩經?小雅?蓼莪篇》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這四句話的意思就是:人的身體發膚,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物質構成的;人的思維意識,是以仁義禮智信五常為準則的。只有謹慎小心地愛護它,怎麼能輕易地毀傷呢?女慕貞潔,男效才良。全球的人口有五十六億,人數雖然眾多,無非只是一男一女而已。人的性別雖有不同,但所具有的五常之德是相同的,都是仁義禮智信。這是人格,做人的資格,離開了五常也就不成其為人了。“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畢竟還是有所不同,表現在本質上的差異就是“女慕貞潔,男效才良”。對女子之德的要求是“貞潔”,女子要羡慕、愛慕的是貞與潔,自古女孩子起名字叫貞、潔的很多。我們開篇就強調,我們要學習和繼承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準確一點說,是先秦的文化。先秦諸子的學說,無論孔孟還是老莊都是精純質樸,綿軟甘醇。秦漢以後的各家都自由發揮,摻糠使水,早已不是諸子的本來面目。特別是唐宋以後,對婦德女道更是歪曲得可以,只貞烈牌坊一項就不知苦害了多少女子。砸鍋的是孔家店的夥計,但壞賬算到了老闆頭上,孔孟真是冤得很。“貞”字的本義是正,甲骨文形從卜從貝,是最古老的占卜用語。上古卜卦,問事之正不正,就曰問貞。後世假借為端方、正直的意思,形容一個人的意志操守堅定不移。《易經》中稱“元亨利貞”,為乾之四德。“潔”是乾淨、沒有污染的意思。“女慕貞潔”是說女子應該追求的是保持自己內心方正的品性和外在潔淨的品行。貞既為正,那麼只有止於一才能“正”。誰止於一?心念止於一。能止於一就是正,能守正,就是有貞。不是老公死了不再嫁人就守貞了,心裏亂七八糟,一點貞也沒有。同樣,對男子的要求也有兩條,才與良。“才”指人有能力、有才智,有才的人是才子。“良”是指一個人有德,有良心、有德行才叫良。男子應效法德才兼備的賢人,所以男子起名字叫才、良的很多。歷來的規律就是,有才的無德,有德的無才;既有能力又有品德,德才兼備的人太少了。如果二者不可兼得的話,寧願有德無才,這樣不但自己一生平安,還可以遺德給子孫,保子孫榮顯。自己吃點苦,但能保證子孫後代超過我們,這有什麼不好呢?相反,如果我們這一生只求才不積德,一定會恃才傲物目空四海,結果是天怒人怨,這樣的例子太多了。知過必改,得能莫忘。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知道了自己的過錯就一定要改正,自己有能力做到的就一定不要放棄。“得”與“德”二字通假,“得能莫忘”有兩重含義,一是從他人之處有所得、有所能,也就是別人教會我們的東西,使得我們有所得、有所能,我們不能忘,這也是知恩必報的意思。二是我們自己于修心、修身上有所得、有所能,莫忘。也就是劉備白帝城托孤,教育兒子阿斗說的話:“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別人的德能不能忘記,自己的德能也不能夠忘記。“知過必改”這一句話,也是語出《論語》。孔子在《論語?述而篇》中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子說,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在動盪的時候,有四件事是最讓人擔憂的。第一是人不講品德的修養,也就是不積德;第二是人人浮躁,不肯老老實實地做學問;第三是明明知道應該做的事卻不肯去做;第四就是自己的毛病、缺點總也改正不了,這是孔子每天都在擔憂的。聖人的一生都活得很累,悲天憫人,我們今天只有“知過必改”,才能對得起聖賢的教誨。以上四句話的白話譯文,大意是:女子要崇尚貞節,做有操守的女人;男子要德才兼備,做負責任的男人。發現自己的過錯,要儘快地改正;自己有能力做到的,一定不要放棄。罔談彼短,靡恃己長。“罔”和“靡”的詞性相近,都是表示禁止、勸阻的否定性動詞,相當於別、不要的意思。“靡”字的本義是無、沒有,讀第三聲。這兩句話裏強調了兩個不要:第一不要談論別人的缺點和短處。當你手指別人的時候,只有一根指頭指別人,三根指頭卻指向自己,到頭來受傷害最重的正是自己不是別人。第二不要依仗自己的長處而驕傲自大,聖人造字早就告訴我們,自大念臭,有味兒了。再加一點,就是“臭”,臭不可聞。《易經》裏八八六十四卦,只有一卦六爻皆吉無凶,那就是“滿招損,謙受益”的謙卦。陳摶老祖在《心相篇》裏也說,“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樂摘人非,最足傷乎性命”。喜歡稱讚自己長處的人功名很難有所成就,這對科考時代的讀書人是大忌,因為“滿招損”是天理。喜歡談論別人缺點的人,一生中的障礙很多,自己的身心性命也很容易受傷害,因為自己削了自己的福報。“恃”在這裏的意思是依仗,如有“恃強淩弱”的成語。信使可覆,器欲難量。“信使可覆”是個倒裝句,為強調“信”字,將其倒裝在及物動詞“使”的前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過的話要兌現,要能經得住反復考驗。“覆”字的本義是翻轉、傾覆的意思,此處的引申義為審察、核實、檢驗。“信使可覆”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篇》。“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覆也”。孔子的學生有子說,信與義是一樣的,都是說一個人立定的志向、發過的誓願要經得住檢驗,要能夠兌現。人的毛病之一,就是“常立志”與“常後悔”交替進行。說過的話、答應別人的事忘了,不兌現。信是五德之一,稱為信德。信主元氣,五行屬土,對應人的脾胃。凡不講信用的人,沒有不傷脾胃、不損元氣的。大地屬土,其德主信,如果大地失去信用,春不生、夏不長,是這塊地的地氣沒有了,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孔子說“人無信而不立”,沒有信德的人,永遠不能立身、立命。“器欲難量”是說,一個人做人處事,心胸器量要大,大到讓人難以估量才好。俗語說“侯王頜下能跑馬,宰相肚裏能撐船”。心小量窄的結果,必然是嫉賢妒能,這樣的人不但薄福,而且下場很不好。唐朝著名的兩大奸臣“口蜜腹劍李林甫”、“笑裏藏刀李義府”不就是很好的例證嗎?一個人能否擔當重任、成其大事,首先要看心量。心大意大,天地給你的舞臺就大,你就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小量窄,你自己的路就越走越窄,最後孤家寡人、形影相弔,這是一定的道理。以上四句話的白話譯文,大意是:不要談論別人的缺點和短處,不要依仗自己的長處而驕傲自大。說過的話要兌現,要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為人器量要大,要讓人難以估量。墨悲絲染,詩贊羔羊。這兩句話屬於用典,典故出自《墨子》與《詩經》。“墨”指的是墨子,《墨子》一書中有個“墨悲絲染”的故事。話說墨子有一次路過染坊,看到雪白的生絲在各色染缸裏被染了顏色。任憑你怎樣漂洗,也無法再將染色絲恢復生絲的本色了。墨子悲泣地說:“染於蒼則蒼,染于黃則黃,不可不慎也”。這個故事暗喻了人的本性像生絲一樣潔白,一旦受到污染被染了色,再想恢復本性的質樸純潔,已經不可能了。“詩”指的是《詩經》,《詩經?風?召南》裏面有“羔羊”一篇,讚美了小羊羔毛皮的潔白。意思與墨子說的差不多,也是感歎人的本性像羔羊的皮毛一樣潔白柔軟。人應該永遠保持這種純善的、沒有污染的本性才好。這兩句話聯起來的意思就是:墨子為白絲染色不褪而悲泣,《詩經》因有《羔羊》一篇而被傳頌四海。景行維賢,克念作聖。這兩句話屬於引經,經文出自《詩經》與《尚書》。《詩經?小雅?車轄》一篇中有詩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說的是賢德之人,德如高山人人敬仰,行如大道人人嚮往。“景行”是指崇高光明的德行,景字的本義是日照高山,有高大、光明的意思。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為賢人,賢人是人群的榜樣,做人的標準。戰勝自己為賢,再能成就他人方為聖。《尚書》裏面有“惟狂克念作聖,惟聖妄念成狂”一句話。莊子用“野馬”來形容人狂奔不已的念頭和思想,這裏的“狂”字就代表了我們凡夫俗子。人如果能夠克制住自己狂亂的思想和私心雜念,凡夫就能變成聖人。同理,放縱自己的心念,聖人也會退化為凡夫。德建名立,形端表正。這兩句話著重討論了德與名、形與表的兩種關係。“德”與“名”是一對,名是名利的簡稱。人沒有一個不追求名利的,說不想那是因為沒有條件與機會。人求名利、求好的果報就應該種好的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德”是因“名”是果,德建才能名立,因好果必好,這是自然的道理。如果我們反過來,倒果為因,只求名利不管德行,那是緣木求魚。“缺德”哪里能求到“善果”呢?古人說“德是搖錢樹,信是聚寶盆”。有了德才能童叟無欺,有了信才能貨真價實,這樣做貿易不想發財都不可能。這就是孔子在《易經?系辭》中說的:“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由此再進一步要明白道與德的關係。德者得也,老子《道德經》五千言,前面三千字為道經,後面二千字為德經。道為理體,譬如我們出門之前要看地圖,定好方位,然後開車出發,就是德,不去永遠沒有德。明道不行道,永遠不會有德。道與德很難兼得,有道的人不一定有德,有德的人不一定有道,只有得道的人才是道德兼備。否則就是“有道無德,必定招魔;有德無道,一座空廟”。不積功累德,一味地盲修瞎煉,一定會走火入魔,因為修行沒有資糧。外表道貌岸然,實質浮躁虛飾的人,內裏一定是空的,因為他根本沒有明道。“形”與“表”又是一對,這裏的“形”指的是人的整體形態,身心兩部分都包括在內。心正才能身正,身正了儀錶容貌自然端正。人的形體健美、容貌姣好的根本在於心地,整容化妝是沒有用的,起碼不能長久。所以善良之心能將人變醜為美,歹毒之心會使人面目猙獰。有興趣的人可以讀讀陳希夷的《心相篇》,其文著重談的就是心與貌的關係。為什麼“形端”就能“表正”呢?這就談到諸子百家裏的《管子》。《管子》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談管理學的第一書。現代管理學上自以為是新發現的東西,其實都可以在《管子》中找到雛形。管子是齊桓公的首相,他通過發展經濟,幫助齊桓公富國強兵,使齊國一躍成為春秋諸國之首。《管子?心術篇》中說:“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飾德,萬物必得”。管子認為,人的身為館舍德如貴賓,館舍不打掃乾淨就不可能留貴賓常駐。為了留住“德”這個貴賓,我們的身體,這個館舍就一定要端正。形體端正了,內心的德建立起來了,儀容儀錶自然而然就端正了。以上四句話的完整意思就是: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為賢人;克伏自己的妄念,才能成為聖人。德行建立起來了,聲名自然會樹立;心行舉止端莊了,儀錶自然就會端正。空穀傳聲,虛堂習聽。禍因惡積,福緣善慶。這幾句話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空曠的山谷裏聲音會持續不斷,空蕩的堂屋中一處發聲各處都會回應。“虛堂”是空屋子,“習”是接二連三的重複。我們都有“虛堂習聽”的經驗,一間空屋子裏面的回聲很大,在一個角落講話另外的幾個角落裏都能聽到。“禍福”兩句話出自《易經》。《易經?坤卦?文言》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慶”是吉祥、喜慶。“有餘慶”是福澤綿長,這是積善的回報;“有餘秧”是災禍不斷,這是積惡的果報。這兩句話重點討論了善與惡、福與禍的因果關係。善惡是因,福禍是果,因果次序一定要分別清楚,千萬不能倒置。禍與福是一體兩面,相對共存的關係。不想要禍就別讓福發展到極點,老子不是說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話嗎?人為什麼會有禍?因為惡積,是小惡的不斷積累。為什麼會有福?因為積善。所以“福將至,觀其善必先知之;禍將至,觀其惡必先知之”。善惡的積累過程就是事物的量變階段,這個階段還可以自己控制。一旦到了禍福臨頭的質變階段,就非人力所能控制了。山頂上的石頭連小孩子都能撬動,一旦石頭滾下山來,巨漢也擋攔不住。有人會問,為什麼前面兩句話,由“空穀傳聲”又突然轉到“善惡禍福”上去了呢?表面看起來,好像二者之間沒有聯繫,其實前後四句在語義上是緊密相連的。“空穀傳聲”傳出的是誰的聲音?“虛堂習聽”聽到的又是誰的聲音?都是發聲者自己發出的聲音。如果不出聲,哪里會有“傳聲”和“習聽”呢?人的禍福都是自己招感來的,就像自己在山谷中呼喊,聽到的是自己的回音一樣。一切因果都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沒有用的,所以《太上感應篇》的第一句話就是“禍福無門,惟人自招”。此外,太空有凸透鏡的放大效應。在山谷中發出的聲音和聽到的聲音不一樣,被放大了很多倍。同理,一個人造的善惡之因很小,但變成果報的時候會放大不知多少倍。明白了這個宇宙的基本定律,我們就再也不敢起惡念、做壞事了。相反,舉手之勞的小善要多做,因為將來的福報會成倍數地擴大,好像高利率的儲蓄存款一樣,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以上四句話聯起來,完整的意思就是:空曠的山谷裏,聲音會持續不斷;空蕩的堂屋中,一處發聲各處都會回應。災禍是作惡多端的結果,福慶是樂善好施的回報。尺璧非寶,寸陰是競。這兩句話,語出《淮南子》。《淮南子》上說“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璧的本義是平而圓、中心有孔的玉環,後世將上等的美玉稱為璧。直徑一尺長的璧是非常寶貴的,古有“和氏之璧,價值連城”的故事。但是這裏卻說“尺璧非寶”,這是與光陰比較而言的。與光陰(時間)相比,一尺長的美玉也不是寶貝,但是片刻時光卻值得珍惜。古人為什麼將時間叫做“寸陰”呢?時間可以用尺子計量嗎?古代的計時工具中有一種叫日晷,是石頭制做的上面帶有刻度的盤子,盤面上有一根垂直的鐵針。日晷盤面上的刻度非常複雜,分為好幾層。因為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地球自轉的地軸又是歪的,所以四季的日照高度不同,落在日晷上的陰影也長短不一。當夕陽落山的時候,陽光在日晷上的陰影只有一寸長。夕陽落山是瞬間的,一下就落了,如不抓緊時間寸陰就沒有了。所以才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成語。“競”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二個人在競逐、奔走,競字的本義是爭競、角逐和比賽的意思。這兩句話的白話文意思是:一尺長的美玉不能算是真正的寶貝,而即使是片刻時光也值得珍惜。資父事君,曰嚴與敬。從這幾句開始討論五倫關係。五倫就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五種人與人之間的倫常關係,前面三種是家庭關係,後面兩種是社會關係,這是人與人之間不能脫離的基本關係。人性之中要有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人心之中要明五倫之道。五常是天道,五倫是人道;在天言五德,在人間就表現為五種倫常關係。例如,父子之間講仁,仁德是父子之道。夫妻之間講智,智慧是夫妻之道。朋友之間講信,招攀怯训馈>贾g講義,義者宜也。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這是智慧;能將事情做得恰到好處、適度適宜就是義,就是君臣之道。兄弟之間要講禮,禮是社會秩序的總稱,知道長先幼後,孔融讓梨,社會秩序才能有條不紊。人的天性對應的是人類社會的倫常秩序,現代人不明五倫之道,顛倒倫常關係,社會怎麼能不亂呢!五倫之首是父子之道,原則是父慈子孝。父道叫慈道,嚴就是慈,愛即是害。傳統家教中父母教子嚴格得很,父親偏重于一個嚴字,母親偏重于一個慈字,所以古人稱自己的父親為“家嚴”,稱自己的母親為“家慈”。父母下面對應的子道就是孝道。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一個“孝”字,千經萬論都是這個字的發揮,都是對這個字的解釋而已。懂了孝這個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說“百善孝為先”。孝是個上老下子的會意字,老子合為一體,老就是子,子就是老。從自己這一代算起,向上追無窮,向下推也無窮,這個直貫天地、無窮無盡的血緣通道就叫孝。祖先積累的福德,就是依靠這條“孝”的管道遺傳給子孫後代。不講孝、不盡孝的人,是自斷祖先遺德的通道。這個損失不僅僅是一代人的事情,子孫萬代都會因為你的不孝而被斷了這條血脈傳承的根,這個罪責就背得太大了。將孝道的仁愛之心向外面一層一層地展開,就是兄弟之道、夫妻之道、朋友之道和君臣之道。懂了孝其他四道就自然全都懂了,不明白孝道其他四道也不可能明白。這就是為什麼古人說,“忠臣必出於孝子”的道理。“資父事君”的意思是資養父母、侍奉君王,原則要求是兩個字“嚴”與“敬”。嚴是一絲不苟,敬是罩敼Ь矗г谕獗,敬在內心。孔子在《孝經》裏面說:“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強調了奉養父母、侍奉君王是一樣的,都要一絲不苟,虔展Ь础h語裏自古孝順二字合用,孝指內心的站矗樦秆孕猩喜晦指改钢狻_@也是《弟子規》中要求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內無站粗x,言行再順,“孝”也是一個空殼。孟子形容這種孝身不孝心的孝,與養肥豬沒有什麼區別。一個人愛父母這很好,但如果內心不敬,這種愛就不會保持長久。孔子也說,愛父母如果是空心的愛,那與養寵物(犬馬)沒有什麼不同。你對你的寵物也很疼愛、很關心,但有站粗膯幔匡@然沒有。孝當竭力,忠則盡命。這兩句話是由《論語》“事父母能竭其力”與“臣事君以忠”兩句話變化而來的,強調孝敬父母應當竭盡全力,盡你所能去做,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忠於君主要能不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恪盡職守。君不是僅僅指帝王,你的領導、你的主管就是你的君。忠的意思是全心全意、恪盡職守。忠字的象形就是方正不偏的一心,忠諢o私,盡心竭力地把本分內的事情做好就叫盡忠。有人將“忠則盡命”,解釋為“忠於君主要能不惜生命”。孔子、孟子都反對這種沒有理性的愚忠,把命搭上要看值不值,是不是“仁”“義”之所在。帝王要胡來,忠臣當然要諫勸,這是做臣子的本分,但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臣子進諫言一定要有智慧,要適時適度,還要“怡色柔聲”。君主不納諫就要適可而止,為做“忠臣”把命搭上就沒有必要了。歷史上最著名的諍臣是唐朝的魏征。他曾對唐太宗說:“我要做良臣,絕對不做忠臣”。唐太宗很好奇地問為什麼。魏征回答說:“忠臣沒有好下場,不是被砍頭就是被挖心,所以我絕不做忠臣”。唐太宗聽了哈哈大笑,但也明白了魏征的用意,那就是明君一定肯接納賢臣的諫言。忠於君主要不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好。孔子說過“命者名也”的話,命就是一個人的名分、一個人的本分。人無論做人做事,都要素位而行,不超越自己的本分,才有功德。越位行事,勞而無功,所以孔子才說“不在其位,不制湔”。不是自己本分內的事,不要過多地干預,知道多了煩惱多,不是自尋煩惱嗎?做人首先要明理,要有智慧,沒有理性的愚忠、愚孝是不可取的。中國老式住宅大門的門心對子都是這樣兩句話:忠孝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孝子出來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會懂得愛國家、愛君主、愛百姓,那是不可能的。中國在隋朝以前沒有科舉制度,國家挑選人才首先要從各地舉薦的孝子中選拔,叫做“舉孝廉”。歷史上的曹操就是“孝廉”出身,曹操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白臉奸臣的形象是小說家塑造的,不是歷史事實。臨深履薄,夙興溫凊。這兩句話是“資父事君”的具體原則和方法。“臨深履薄”是事君之道,“夙興溫凊”是資父之道,二者都是嚴與敬的具體體現。“臨深履薄”四個字,出自《詩經?小雅?小旻》一篇。其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面對著懸崖深淵,腿肚子轉筋;走在薄薄的冰面上,哢哢聲不斷,心驚肉跳。古人做人處事、言行舉止非常謹慎,因為古人懂得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的道理。一句話一旦說出來,再想收回去就不可能了。人所以長了兩隻眼睛、兩隻耳朵、一張嘴就是讓人多看多聽少說。行為上也是一樣,一定要謹慎又謹慎。事君謹慎的另一個原因是,除了開國立基的前幾代帝王,後代的職業皇帝往往都有心理障礙。因為這些職業皇帝,文不及文臣武不及武將,反而要指揮這些文武百官,處理連他們都解決不了的問題,自認為受到戲耍所以喜怒無常。做臣子的稍有不慎,就有殺身之禍,弄不好還要禍及九族,能不戰戰兢兢嗎?“夙興溫凊”是“夙興夜寐”與“冬溫夏凊”兩句話的縮略語。“夙興”是早早起床,“夜寐”是晚點兒就寢,這句話出自《詩經?大雅?抑》,詩曰:“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維民之章”。古代夙興夜寐的標準是,做兒女的要先于父母而起,遲于父母而睡。早晨父母還沒有起床,做兒女的就要先起來;晚上父母睡下了,做兒女的才能睡。早晚兩次要給父母問安,也就是《弟子規》中說的“晨則省,昏則定”。有點醫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早晚兩個時段是人體基礎代謝和激素分泌水準變化的峰值時期,老年人最容易發病、犯病,所以子女要於早晚兩次問父母安,看看健康狀況。現代社會是乾坤顛倒,父母給子女問安,父母早早起來,打掃房間、準備好早餐,然後子女才姍姍而起。真心疼兒女的老人,就早點睡晚點起,因為你不睡兒女就不能睡,你三點鐘就起來折騰,你兒子得幾點鐘起床呢?“溫凊”是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注意防暑降溫,也就是《弟子規》中“冬則溫,夏則凊”的意思。《二十四孝》故事裏就有“黃香扇枕”,黃香九歲就能夠在暑天為父母扇枕頭,冬天用身體給父母暖被子。現在有冷氣機,用不著扇了,但我們對父母的孝心與親情應該與古人是一般無二的。以上幾句話的白話譯文,意思是:資養父母、侍奉君王,要嚴謹而恭敬。孝順父母要盡自己的全力,忠於君主要盡自己的本分。侍奉君主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孝順父母要早起晚睡,冬暖夏涼。似蘭斯馨,如松之盛。一個人應該讓自己的德行、自己的修養象蘭草那樣的芳香,象青松那樣的茂盛。“蘭”在這裏指的是蘭草,不是蘭花。蘭草的學名叫澤蘭,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可以入藥,開紫紅色花,其莖、葉、花都有微香,古代用於熏香。《易經?系辭》裏就有“其臭如蘭”的形容。“馨”是散佈很遠的香氣,多比喻人的德化遠播、聲譽流芳百世。松柏屬不落葉喬木樹種,其生長不擇土質,可活千年以上,有很強的生命力。古人認為松與君子一樣,具有常青不老,四時不易其葉的品質。松為人君,傳說夢見松樹的人將為公,所以公木為松。柏樹則被認為是陰木,可以寄託哀思,西方屬金色白,故白木為柏。中國文化中的陵墓旁一定要植柏,墓柏是陵寢的一部分,盜伐墓柏的與挖墳掘墓者同罪。記述漢代風俗的《三輔舊事》中記載:凡有盜伐陵柏者“皆殺之棄市”。一個人的德行可以感染人,象香草那樣香氣遠播;同時真正的德行能夠耐霜雪,經得住惡劣環境的考驗。荀子說過“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諺語中也有“疾風知勁草”的話,說的是在中國西北有一種草,寒風一起百草倒伏,只有它高高地迎風立於山崗之上,這就是中藥裏面專治風濕病的獨活。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用這兩句話自勉,自立利他、成己成人。川流不息,淵澄取映。這兩句話是緊承上面兩句所說,自己建立起來的德行應該象江河水一樣川流不止,流傳到子孫後代永遠不會停息。“川”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左右是岸中間是流水,川字的本義就是河流。人的德行可以經父一代傳至子一代,以至子孫萬代,遺傳的通道就是孝道。子孫盡孝就可以享受祖先積累的福德,後人不孝這個通路就斷掉了。因此問題出在我們這裏,與祖先沒有關係。象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他以儒生統帥軍隊,保家衛國、官高位顯,家中卻一貧如洗,自己用薪俸收養了一百多個孤兒,自己死後的棺材都是別人送的。但他積累的深福厚德,蔭蔽子孫何止百代。他死於西元1052年,直至現代範家一門仍然是人才輩出,這不能不說是范仲淹的德行川流不息。“淵”是水停之處,深水潭叫作淵。潭水澄淨,可以象鏡子一樣照見自己的容貌、儀錶。祖先建立的德行象潭水一般潔淨無染、清澈照人,後人應該以此為鑒,在此基礎上再建立起子孫後代自己的德行,這樣一代一代傳續下去,才叫做“川流不息”。我們現代人不講孝,也不相信有孝道。孔子在《論語》中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我們當中有幾個人能記住自己父母的生日?這個祖先之德的“川流”能不息掉嗎?地球上的江河能不乾涸嗎?我們能有定力而不浮躁嗎?容止若思,言辭安定。這兩句話出自《禮記?曲禮》。《禮記》上有“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的語句。儼是恭敬、莊重。容貌恭敬莊嚴,舉止沉靜安詳就是“容止若思”。“容”指人的容貌儀錶,“若思”是若有所思,人的儀容舉止要安詳,要從容不迫,不能毛毛草草。“言辭安定”是說,言語對答要安定沉穩,要有定力。古人教導我們,君子應該是“修己以敬,安之以人”。內心敬才能重,重了才能定。內有定,外表的儀容舉止才有安。“容止若思,言辭安定”的根本在於“敬”,所以“毋不敬”的後面才是“儼若思,安定辭”。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講究一個“禮”字,現代社會的法律法規、典章制度統屬禮的範圍。中國文化中禮的核心就是一個“敬”字,有敬方有禮,有心才為愛。沒有站粗模Y再多也是形式,不但一點作用沒有,人反而因此變得越來越虛偽。因此《禮記?經解篇》中才說“禮之失,煩”。前清的旗人見面問安,全家人都要問個遍,搞得煩文冗節就煩死人了。“禮”既然是協調社會秩序的總則,使人恭儉莊敬,其中心就不能離開站炊字,所以孔子在《論語》裏說:“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一言以蔽之,無不敬”。①這幾句話的白話譯文,就是:讓自己的德行象蘭草那樣的清香,象青松那樣的茂盛。象河水那樣周流不止,延及萬代不息;象潭水那樣潔淨無染、永為後人借鑒。儀容舉止要沉靜安詳,言語對答要安定穩重。篤初彰溃鹘K宜令。馬跑得很慢叫作“篤”,引申義是厚實、碩大,如有篤愛(厚愛)和篤交(深交)的用詞。“初”是指一件事的開端。任何事情,無論修身還是求學,有好的開端固然很好,但能夠始終如一,堅持到底就更屬難能可貴。“慎終”是“慎終如始”的簡稱,“令”也是美、善的意思,例如有成語“巧言令色”是說好話、裝笑臉。人做事虎頭蛇尾的多,開端很好決心很大,但沒有三天的熱乎氣就涼下來了。老子也說:人往往是功虧一簣,常於“事幾成而敗之”。無論是做學問還是修道,一個人如果下定決心,一輩子隻幹一件事,哪里有不成功的道理呢?荀子曾說過:生是人的開始,死是人的結束。開始和結束都能完美,人的一生就完備了。但是,能夠篤初慎終,善始善終的人畢竟太少了。孟子曾舉孝道的例子說:人在年幼的時候知道愛戀父母,長大以後就去愛慕漂亮姑娘;結了婚開始迷戀妻女,做了官又去討好君王。誰人能夠善始善終呢?只有真正的孝子,才能夠篤初慎終,終生懷戀父母。注意這兩句話的修辭特點,篤初對慎終,彰缹σ肆睢U、宜均為肯定副詞,沼写_實、的確的意思;宜有當然、應當的意思。榮業所基,藉甚無竟。為什麼要“慎終宜令”?理由就是這裏的兩句話。“榮業”是榮譽與功業的簡稱。“籍甚”的意思是憑藉於此而更加強大,《漢書?陸賈傳》文中有“名聲籍甚”的話。為什麼要慎終如始,為什麼要小心謹慎地做人?因為這是一個人一生榮譽與事業的基礎,有了這個根基,榮業的發展才能沒有止境。但是這個榮業的基礎在那裏?“所基”的又是什麼呢?就是前面所談的“德業”與“德行”。“德建名立”才是人生追求的榮譽、事業的基礎,如果能夠將其發揚光大下去,子孫萬代的榮業都將是永無止境的。“竟”字在六書中屬於會意字,從音、從人。竟字的本義是一曲音樂演奏完畢,引申義為結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曹元弼友朋书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