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洽疗小麦黄花叶病发叶病

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病主要原因及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
阅读(1999)
1.气象因素影响小麦病毒病发生程度的气象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对于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来说,秋播后土壤温度和湿度及翌年小麦返青期的气温与发病关系密切。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萌发侵染小麦的最...
  1.气象因素
  影响小麦病毒病发生程度的气象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对于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来说,秋播后土壤温度和湿度及翌年小麦返青期的气温与发病关系密切。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萌发侵染小麦的最适土壤温度是15℃左右,土壤湿度大有利于休眠孢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侵染。年2月份日温在5~15℃的天数分别为19、22、17、17天,3月份日温高于20℃的天数分别为2、3、4、13天,连续持续5~20℃的温度与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病情发展的适宜气温高度吻合。其中年岱岳区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生发展比较迅速,引起了省市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2014年,由于3月份气温的快速回升,有效的遏制了该病情的发展蔓延,发生面积与上年持平。
  2.小麦播期偏早,播量大
  小麦在岱岳区的最佳播期为10月5~10日,但农户一般于9月底完成播种,每667m2播量多超过9 kg,远远大于7~8kg的最佳播量。早播的土温有利于土壤中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萌发侵染,故来年显症状时发病重;迟播则不利于休眠孢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侵染,发病轻;同时,早播和滥播容易造成冬前麦苗旺长早衰,使小麦降低了抗病、耐病能力。
  3.管理粗放,措施不到位
  多数农户对病虫害的认识水平仍停留在&防治&阶段,没有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只有病虫害发生到一定程度时,农户才开始喷药防治,否则就会认为&白花钱&。据调查,麦苗开始返青就进行麦田管理的地块,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生较轻,相反,管理方式较粗放,等到麦苗显症状在进行管理的地块发病较重。
  4.农事操作不规范
  在田间,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呈现随水流、地势、机械操作扩展的蔓延势态;由于农事机械的混合使用,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呈现在多数乡镇交叉感染的布局;再加上农户种植管理意识薄弱,自家地块管理的时候也不考虑土壤传播的问题,这就是近几年岱岳区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小麦黄花叶病毒病配套栽培技术
  1.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是防治土壤传播病害的关键措施。通过与非寄主作物油菜、马铃薯等蔬菜轮作,能够改变禾谷多黏菌的生活条件,达到减少病原菌、减轻病害的目的。
  2.选用抗、耐病品种
  防治小麦黄花叶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选用抗病品种。年,在岱岳区大汶口镇郭家楼村一全田发病的地块进行了小区试验,试验涉及岱岳区常用小麦品种20个。根据三年的试验结果综合分析,岱岳区常规种植品种汶农14、山农20、泰农19、山农17、济麦22、良星66,良星99、泰农18在田间抗小麦黄花叶病毒病表现良好,病株率在5%以下,甚至不发病。
  3.加强田间管理
  前茬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施用充分腐烂的农家肥,可以增加农田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抑制病菌的滋长;及时清除田内及周围杂草;适时迟播,避开禾谷多黏菌的最适侵染时期;避免通过带病残体、病土、农事机具等途径传播;禾谷多黏菌侵染小麦根系需要有一定的水分,整治好内外沟系,降低田间湿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发生;翌春早划锄,早追施肥料,增强植株个体的抗耐病能力。
  4.化学措施
  4.1播种前种子消毒
  是最常见的第一步减轻病害的方法。可用600-800倍液的恶霉灵或800-1000倍液的甲霜恶霉灵,进行拌种,晾干后播种。
  4.2土壤消毒
  可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拌药1.5克,同时可兼治根腐病等。也可用倍液的恶霉灵或倍液的甲霜恶霉灵多菌灵消毒。
  4.3病害处理
  呈现点片发生的地块,要注意控制该病毒在田间的大量传播,可以对发病的点块进行药剂处理(代森锰锌200倍液灌根),减少田间传毒介体的数量;发病较严重的麦田,可施适量速效氮肥,促进病苗快速恢复生长。发病地块可每亩追施尿素5-8公斤以补充营养,同时喷施20%吗啉胍?乙铜100克,加生长调节剂云苔素内酯10ml,加叶面肥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名称:吾谷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9号金桥天阶大厦7层
电话:010-
email:.cn
反馈内容(*必填)
欢迎提出您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宝贵建议(400字以内),感谢您的支持。
联系方式(*必填)欢迎来到3456.TV
当前位置: >>
>> 阴雨天气,小麦叶枯病怎么治?
阴雨天气,小麦叶枯病怎么治?
近日,全国各地都进入了阴雨天气,面对低温高湿的环境下,小麦种植会受到哪些伤害呢?小麦叶枯病怎么治呢?小麦叶枯病防治方法有哪些呢?具体内容请看下文的介绍吧:小麦叶枯病的发病规律:【小麦叶枯病发病环境】叶枯病喜低温高湿环境,如有小雨时,传播较快,更容易发生和流行。多风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麦田连作或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病害会发生较重,氮肥施用过多或播种量过大,也会加重病害发生,另外,小麦品种间抗病力也有一定差异。【小麦叶枯病发病特点】在冬麦区,病菌在种子上越夏,秋季开始侵入幼苗,以菌主主体在病株亡越冬。来年春季,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在春麦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及菌丝体在小麦残体上越冬,来年春季小麦播种后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小麦叶枯病症状】小麦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初发病叶片上生长出卵圆形淡黄色至淡绿色小斑,逐渐扩大,形成不规则形黄白色至黄褐色大斑块,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枯死逐渐向上发展。在晚秋及早春,病菌侵入寄主根冠,则下部叶片枯死,致使植株衰弱,甚至死亡。小麦叶枯病的防治方法:预防:选用无病种子;种子处理(选用优质拌种剂拌种);适期适量播种;施足底肥,氮磷钾配合使用,控制田间群体密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禁忌大水漫灌;治疗(配方):用药配方一(最佳):恶霉灵(治病)+苯丙(壮苗治病)+生根剂(养根)+芸苔素(防冻害)+磷酸二氢钾(壮苗)用药配方二(省钱):烯唑醇(治病壮苗)+多福(治病)+芸苔素(防冻害)+磷酸二氢钾(壮苗)用药配方三(廉价):三唑酮(治病)+芸苔素(防冻害)+磷酸二氢钾(壮苗)连日的阴雨天即将结束了,小麦上的病害也要赶快用药防治,淮河流域还有很多水稻烂在田里收不上来,都在等晴天收了种麦,今年的粮价已经很差了,如果下个季度的小麦继续质量低下的话,明年的收成更是不保喽。根系生长不良的小麦,后期很容易早衰,遇到干热风情况危害更容易倒伏死亡,严重减产,因此,在后期防治小麦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时,要及时喷施芸苔素内酯和磷酸二氢钾,提高小麦根系活力和叶片光合能力,增强小麦抗逆能力,防止小麦早衰,促进小麦灌浆结实,增加小麦千粒重,增产保收。
文章标签:
相关新闻:
最新资讯:
最新农资招商企业
最新供求信息
最新农资招商产品
农资火爆产品大全
版权所有 WWW.3456.TV- Copy Right&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平舆县人民政府
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与防治
访问次数:615
发布时间:
文字大小:
小麦黄花叶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病毒病。该病小麦秋苗感病,返青期显症,小麦感病后,初期植株矮化、病株心叶表现退绿至坏死的梭形条斑,与绿色组织相间,呈花叶症状;随病情发展,可导致整个病叶发黄、心叶枯死、植株矮化、分蘖减少、茎基部叶片老化变硬等。该病发病特点是发病突然,显症迅速,为害严重,发病田一般减产10-20%,重者可减产50%以上。
&&& 一、发生情况及发展趋势
&&& 小麦黄花叶病喜温暖高湿,气温在5℃-14℃,有利于该病发生危害,气温升至20℃以上受抑制。近期我县气温正常略偏高,各乡镇降水均在20mm以上,墒足温适,有利于黄花叶病的发生,该病在我县部分麦田已开始发病显症,据植保站近期调查,平均病田率为3.2%,重发区域病田率达10%以上。发病面积已达3万亩,主要分布在东皇庙、玉皇庙、庙湾、杨埠、万金店、古槐、清河、辛店、李屯、郭楼、万冢等乡镇(街道)。据天气预报,2月下旬平均气温4-5℃,气温正常,降雨2-6mm,雨水正常略偏少,有利于病害发生;黄花叶病发生区域性强,我县为老病区,发生普遍,预计今年我县小麦黄花叶病偏重发生,发生面积可达20万亩。目前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搞好防治,控制和减轻病情发展为害。
&&& 二、控制措施
&&& 防治小麦黄花叶病要&以推广抗耐病丰产品种为主,加强农业栽培综合管理&的防治策略。由于该病是一种土传病毒病,没有很好的药物治疗,主要采取营养补偿的肥水管理措施控制:早追施速效氮肥和钾肥等补充营养并结合浇水,促进分蘖早发快长,结合叶面喷施叶面肥和抗病毒药剂进行调节,以缓解病情发展。抗病毒药可选用吗啉呱铜、辛菌胺醋酸盐、宁南霉素等药剂,叶面肥可选用含有效成分的氨基酸、腐植酸、芸苔素、氮钾及微量元素的优质叶面肥,按说明进行施药。发病较重田块可隔7~10天再喷一次,对尚未发生的麦田也可喷施以上药剂进行保护,提高抗性,预防发生。对于小麦黄花叶病的重发区,最根本的治理措施是更换种植抗病品种,也可适当迟播,避开其发生适期,减轻发生为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C) 平舆县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豫ICP备
联系电话: 投稿信箱:
网站标识码:
主办单位:平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小麦花叶病毒病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小麦花叶病毒病
也叫小麦黄花叶病。小麦黄花叶病于1927年在日本被首次发现和描述,其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东亚地区。但在我国是在近几年才在黄淮海冬麦区发现该病。现在,全国冬小麦主产区均有报道。小麦黄花叶病原在我国自西向北传播并在多地大发生,浸染面积逐年扩大,已经成为小麦生产中的一个新问题。
小麦花叶病毒病症状
染病后冬前不表现症状,到春季小麦返青期才出现症状,染病株在小麦4—6叶后的新叶上产生褪绿条纹,少数心叶扭曲畸形,以后褪绿条纹增加并扩散。病斑联合成长短不等、宽窄不一的不规则条斑,形似梭状,老病叶渐变黄、枯死。病株分蘖少、萎缩、根系发育不良,重病株明显矮化。[1]
小麦花叶病毒病病原
最早在日本、欧洲发现的的病原为(Wheat spindle streak mosaic virus)简称WSSMV,称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在我国发现的病原为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二者具有相似的症状、寄主范围、病毒粒子形态、传播介体和强烈的血清学关系,但它们的基因组同源性差异很大,一般被确认为两种不同的病毒。病毒粒体线状,大小200—3000×13(nm)。病株根、叶组织含有典型的风轮状内含体。钝化温度50℃经10分钟,稀释限点0倍。地区不同致病力有差异,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1]
小麦花叶病毒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梭条花叶病毒主要靠病土、病根残体、病田水流传播,也可经汁液摩擦接种传播,也随着机械耕作向周边田块扩展。不能经种子、昆虫传播。传播媒介是一种习居于土壤的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 Led.)。该菌是一种小麦根部的专性弱寄生菌,本身不会对小麦造成明显为害。冬麦播种后,禾谷多粘菌产生游动孢子,侵染麦苗根部,在根细胞内发育成原质团,病毒随之侵入根部进行增殖,并向上扩展。小麦越冬期病毒呈休眠状态,翌春表现症状。小麦收获后随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越夏。病毒能随其休眠孢子在土中存活10年以上。土温15℃左右,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禾谷多粘菌游动孢子活动和侵染。高于20℃或干旱,侵染很少发生。播种早发病重,播种迟发病轻。[1]
小麦花叶病毒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 常年发病地区选用繁6、、西凤、宁丰、济南13、堰师9号、陕农7895、西育8号等优良抗病品种。(2)轮作倒茬 与非寄主作物油菜、大麦等进行多年轮作可减轻发病。冬麦适时迟播,避开传毒介体的最适侵染时期。增施基肥,提高苗期抗病能力。(3)加强管理 避免通过带病残体、病土等途径传播[1]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病主要原因
1.气象因素
影响小麦病毒病发生程度的气象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对于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来说,秋播后土壤温度和湿度及翌年小麦返青期的气温与发病关系密切。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萌发侵染小麦的最适土壤温度是15℃左右,土壤湿度大有利于休眠孢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侵染。年2月份日温在5~15℃的天数分别为19、22、17、17天,3月份日温高于20℃的天数分别为2、3、4、13天,连续持续5~20℃的温度与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病情发展的适宜气温高度吻合。其中年岱岳区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生发展比较迅速,引起了省市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2014年,由于3月份气温的快速回升,有效的遏制了该病情的发展蔓延,发生面积与上年持平。
2.小麦播期偏早,播量大
小麦在岱岳区的最佳播期为10月5~10日,但农户一般于9月底完成播种,每667m2播量多超过9 kg,远远大于7~8kg的最佳播量。早播的土温有利于土壤中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萌发侵染,故来年显症状时发病重;迟播则不利于休眠孢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侵染,发病轻;同时,早播和滥播容易造成冬前麦苗旺长早衰,使小麦降低了抗病、耐病能力。
3.管理粗放,措施不到位
多数农户对病虫害的认识水平仍停留在“防治”阶段,没有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只有病虫害发生到一定程度时,农户才开始喷药防治,否则就会认为“白花钱”。据调查,麦苗开始返青就进行麦田管理的地块,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生较轻,相反,管理方式较粗放,等到麦苗显症状在进行管理的地块发病较重。
4.农事操作不规范
在田间,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呈现随水流、地势、机械操作扩展的蔓延势态;由于农事机械的混合使用,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呈现在多数乡镇交叉感染的布局;再加上农户种植管理意识薄弱,自家地块管理的时候也不考虑土壤传播的问题,这就是近几年岱岳区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小麦黄花叶病毒病配套栽培技术
1.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是防治土壤传播病害的关键措施。通过与非寄主作物油菜、马铃薯等蔬菜轮作,能够改变禾谷多黏菌的生活条件,达到减少病原菌、减轻病害的目的。
2.选用抗、耐病品种
防治小麦黄花叶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选用抗病品种。年,在岱岳区大汶口镇郭家楼村一全田发病的地块进行了小区试验,试验涉及岱岳区常用小麦品种20个。根据三年的试验结果综合分析,岱岳区常规种植品种汶农14、山农20、泰农19、山农17、济麦22、良星66,良星99、泰农18在田间抗小麦黄花叶病毒病表现良好,病株率在5%以下,甚至不发病。
3.加强田间管理
前茬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施用充分腐烂的农家肥,可以增加农田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抑制病菌的滋长;及时清除田内及周围杂草;适时迟播,避开禾谷多黏菌的最适侵染时期;避免通过带病残体、病土、农事机具等途径传播;禾谷多黏菌侵染小麦根系需要有一定的水分,整治好内外沟系,降低田间湿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发生;翌春早划锄,早追施肥料,增强植株个体的抗耐病能力。
4.化学措施
4.1播种前种子消毒
是最常见的第一步减轻病害的方法。可用600-800倍液的恶霉灵或800-1000倍液的甲霜恶霉灵,进行拌种,晾干后播种。
4.2土壤消毒
可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拌药1.5克,同时可兼治根腐病等。也可用倍液的恶霉灵或倍液的甲霜恶霉灵多菌灵消毒。
4.3病害处理
呈现点片发生的地块,要注意控制该病毒在田间的大量传播,可以对发病的点块进行药剂处理,使用菌毒康王喷施。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主营农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药肥等
厂家代理、区域代理、最新农药产品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麦叶斑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