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原因,不想再打工了,想自己做点事情,不知道去做哪方面好点,很迷茫,不知道各位网友有什么好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这10个容易被忽视的理财小贴士,再不知道就晚了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这10个容易被忽视的理财小贴士,再不知道就晚了》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这10个容易被忽视的小贴士,再不知道就晚了》 精选一时光易逝,在如今繁华浮躁的社会里,人们长叹:“何以解忧,唯有暴富”;暴富是不可能的,这一辈子都不可能暴富,迟缓的我最终发现:1.最好的对象,是自己的智力、见识、能力和身体健康,年轻人在最好的时光里拥有着最大的财富,充满动能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如何好好利用所拥有的这笔宝贵财富,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学习和发展。2.,是做好自己的主业,成为这个行业里的顶尖级,收入自然而然会上来,各类社会资源也会主动向你靠拢3.老想着通过取巧、经营人脉、赌博和变相赌博、兼职、赚外快等方式,发财致富,是不切实际的4.散户请勿炒股,浪费金钱、时间、精力、感情、还有更重要的机会5.如果非参与股市不可,请不要自己炒股,可以尝试,P2P无论是,还是上证50,都可以尝试配置一点,小跌小买,大跌多买,止盈不止损,坚持下去,取得20%以上的年收益是没什么问题的(100万以上可买优质)6.别玩和各种变相高利贷,别参与,如今的许多年轻人已经深陷网贷,不能自拔7.不要把所有都投入到房地产上,要注意8.收益有多高,风险就有多大,各种无风险高收益,隐含了巨额的智商税9.最需要看重的指标不是收益,也不是风险,而是收益风险比,3:1是一个较好的数值,这就是赚3块钱只冒了亏1块钱的风险,或冒着亏1块钱的风险能赚3块钱10.时间和是财富最好的伙伴,别幻想一夜暴富,以免上当受骗,误入歧途,脚踏实地,做好手里的工作,一点点积累财富,才是正道。人生路漫漫,每日灯红酒绿下的我们却很少想过我们想要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在我看来,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有闲屋三两间,良田四五亩,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人生总得有起浮,淡泊不一定明志,坚持终究会花开,做个简单的自己,努力就好,起码在我们面对父母那刻入沧桑的皱纹时,内心会多一分坦然。多年来不断完善,为广大的提供便利。更推出长汇车宝、长汇房宝!低门槛、高收益,预计年化收益8%-14%。机会不容错过,赶快行动吧!!!《这10个容易被忽视的理财小贴士,再不知道就晚了》 精选二  无论是普通打工者还是“高大上”的,很多人的切身感受是:钱越来越难赚了!  可以进一步追问:赚钱的机会在哪里?赚钱的逻辑发生什么变化?  上世纪80、90年代,靠劳动可以赚钱;2000年后,靠资产升值可以赚钱;而如今,在这个资本大爆发的年代,赚钱必须顺着资本的趋势。“当一个行业起来的时候,跟你的个人能力没有太大关系,关键在于你是否在一个正确的年代做了符合这个年代的事情。”本文对未来几年赚钱的逻辑有独到见解  我回国的几个月时间,去了不少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跟相对底层的人聊天,在收入方面,我问他们今年的工资是否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他们说不要萎缩就很好了。  我跟很多实业基层的员工聊,他们也这么说。所以我斗胆下个结论,今年并非是大家所的消费升级的一年,因为消费升级的基础是收入增加。但是,与数据相反的现实是大部分企业面临的不是收入水平增长的问题,而是能否保住去年的收入水平,在座的可以回去问问自己朋友的收入是否增长了。  我总觉得,专家喜欢的数据其实本质反映的都是过去的情况,而我们更关心未来会怎么样,但现实往往就是,过去怎么样是预测不了未来会怎么样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要预测未来只能深入基层,了解市场,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数据和报表。  2不管是还是投资,赚钱根本在于实体盈利  跟大家从理论上讲一些层面的逻辑。金融一般归纳为投资和借贷两个范畴,但是这两个范畴的背后,本质都是实体盈利。  如果实体不盈利,那么意味着投资不能赚钱,无法获得;借贷则意味着资金借入方不能赚钱,也就必然不能归还资金借出方的资金。最终的结果就是借贷崩盘,投资打水漂,金融出问题。  相对而言,借贷的逻辑更加难以运作,借贷有两个特征很明显。第一个特征就是借贷行为的客户群体相对狭窄,必须是那些不好不坏的群体,客户好了,一般就不需要再借钱了,不好,那就了。所以,最终的结果要么就是一个不断消灭自己客户的过程,要么就是被客户搞死的过程,这是借贷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  马云曾经骄傲的说,你看,当年借给我五十万的人,我就还钱了,说明小企业也是有信用的,但是他不知道的现实,就是他是发大财了的,但是那个借给他五十万的人,现在估计还是穷光蛋,这个就是借贷的核心逻辑,你没有积累,你无法跟客户一起成长,客户一旦好了,就离开你,你陪伴着客户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光,结果客户一好就跟你没什么关系了。为什么借贷必须锦上添花,而不能雪中送炭?核心是因为无法分享未来的收益。  借贷的第二个特征是没有积累。前面说了,因为你无法分享客户成长带来的高收益,那么你永远只有恒定的。  一百万,你收10%的利息,扣除资金成本4个点,运营费用2个点,那么意味着你最多赚取不到4个点的收益,但是承担的是一百万的风险。也就意味着你过去做了一百笔业务,都赚了,突然有一笔业务出了问题,哪怕过去做的再好,最后你都是死,因为收益无法覆盖。  所有做借贷的金融商业模式,看上去是暴利,但其实是非常脆弱的,随时会面临崩塌的风险。  我国的银行业非常典型,过了十几年的好日子,也会突然在一两年内就亏掉过去几年赚的钱。这个就是典型的借贷逻辑,是非常脆弱的。也是为什么我不看好所有承担信用风险的商业模式根本原因。无论对企业和个人,借贷都是缺乏积累的行业,长期来看,他只会让你变得很狭隘和无知。  从这个点上看,投资就稍微好点,投资是相对有积累的行业,他风险是恒定的,但是收益是不确定的。所以,相对来说投资感觉上会更有积累一些,你过去做了一百笔交易都亏了,可能未来一笔赚钱了,立马就把过去的亏损给收回来了,收益和风险相对更平衡一些。  但是,无论借贷还是投资,终极收益都是来自于实体的盈利。一旦一个市场无法贡献利润,那么无论你前面估值怎么高,声势怎么浩大,都没有意义,都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而已。  所以,一旦逻辑设定在市场盈利这个基础上,我们就会发现,目前的整体市场其实是缺乏市场盈利的机会的,那么反过来就是意味着金融的整体性机会在丧失。借贷业随着实体企业不振,坏账率攀升,市场观望。  我很早前就说过,目前市场的格局是好人不借钱,借钱的都是坏人,为什么?因为,实体经济不景气,导致很多人哪怕有资金在手也找不到赚钱的机会,所以,都不会选择去借钱。  因为借钱是要还的,而那些坏人,因为不借钱就活不下去,所以必须依赖借钱活下,不得不借钱。就出现了好人不借钱,借钱的都是坏人的诡异局面,本质其实都是实体经济不景气带来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业是典型依附于实体经济的一个带有强周期性特征的行业。在实体普遍盈利的时候,你会发现个体风险虽然有,但并不是那么重要。  我记得我十年前放贷款基本上不需要进行太多的风险审核,大家都会按时还款,为什么啊?因为那是个基本上都赚钱的年代,当大家都可以赚钱的时候是不太会有人会来和违约的。  而现在呢?老婆小孩子抵押给你都照样跑路,因为当一个人赚不了钱的时候,就意味着怎样都还不了钱。从借贷角度来看,还款能力一定比还款意愿重要很多。  跟借贷一样的逻辑,投资的核心也是市场盈利。前面说过,给别人投资钱,最终都是期望分享投资收益的,而且是远远超过借贷的利息收入、分红收益或者性收益,但是当市场无法形成这样的赚钱效应的时候,如何兑现投资收益呢?  过去几年很多人都跟我说,市场很好赚钱啊,你看,谁谁赚了几百倍,谁谁赚了几千倍。第一个问题是,这些是普遍性案例,还是个体性案例?第二个问题是,有几个人真金白银的拿到了钱呢?许多看上去赚了很多倍的项目,最终都是需要变现的,变现一方面可能是分红收益,另外一方面就是的股价交易收入。  但是过去几年轰轰烈烈的市场,又出现了几家所谓的赚了很多钱的上市公司呢?最终能不能变现还要看企业盈利的基础。但是这种盈利性基础,目前来看,是非常脆弱的,因为市场普遍性盈利的状况基本不存在。  诸位都是企业家,想问一下,大家觉得這几年有没有感觉赚钱很难?现在你们的困境是什么?我自己跟很多企业家聊过,普遍的困惑是找不到赚钱的行业。  现在,个别行业或许还能赚点钱,大企业要赚钱很难,大家都很迷茫,不知道该去哪里,我看到不少企业,都转到金融行业,希望在金融业里博点机会。但是一个市场金融越旺盛,恰恰证明了实体经济越不好。  这个就是现实,但更现实的事情其实是金融业从长周期来看,往往是大面积的牺牲,因为金融本质还是零和博弈市场,更残酷的是20%的参与者会赚取剩余80%的钱。  3赚大钱都是时代给予的机会,而非个人能力  在整体不盈利的结论基础上,我们能做点什么呢?我个人感觉作为个体最好的办法是学会休息,学会不折腾,学会等待。我在2012年的时候,感觉实体机会很渺茫,劝很多企业家离开实体行业,干脆卖掉企业,去游山玩水,什么事都不要干,一年花不了几个钱。  回头看到的现实就是,出去玩的都活得挺好,而那些在家里勤勤恳恳干实业或者每天努力放高利贷的人,最后都死得很难看。在一个没有机会的行业里,其实你越努力,死的其实是越快的。  我们还是要学会在大时代里做符周期的事情,这有助于你活的更好。  我很多年前写过一篇《扯淡赚大钱的逻辑》,网络上很多人在疯转。其实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就一点:绝大部分赚大钱都是时代给予的机会,而不是因为你的个体能力卓越造就的,所以要学会辨别不同的时代特征,选择符合时代特征的事业比你每天勤奋努力更为至关重要。后来很多人驳斥我是机会主义者或者风口论者。  我自己把过去三十年简单做了个分类,我觉得可以分为三个大周期。  前20年,也就是80年代到2000年这二十年,是劳动赚钱的时代,那时候出卖劳动力是可以赚钱的。因为物资贫乏,我自己小时候跟姐姐卖冰棍,五分钱进来,卖一毛五,三倍的毛利,很丰厚了。  那个年代,肯干点的人都能赚钱。很多万元户都是跑运输的,家家户户都能赚钱。那个年代,越勤奋,越辛苦,赚钱越多。  而到了2000年以后,则是靠资产升值的年代。  银行业不断地进入货币扩张的阶段,钱越来越多,最后就往资产泡沫化的方向走。这时候,你发现大量的资产大幅升值,最终的结果就是努力勤奋已经不赚钱了,关键是依赖资产升值赚钱。  你再勤奋再努力,不如买一套房子划算,所以过去十年出现很多所谓的悲剧故事,很多人很勤奋努力的把自己家房子卖了去做实业,头发熬白,最后终于把自己当年卖掉的房子给买回来了。  回头看这个十年,其实你啥事情都不用做,买房子就行了。02年开始计划买房子的话,差不多到现在基本上都是十倍以上回报,算上五倍杠杆的话,基本上就是五十倍回报。很多人勤奋努力工作一辈子,也没有这个时候买一套房子赚的钱多,这就是现实。  许多企业家也是如此,其实实业本身并没有赚太多的钱,但是他们的企业土地产房升值所带来的盈利,远超过他们企业的实业利润。于是最终的结果都表现为资产升值,这个十年如果你不参与到资产升值的逻辑里去,你基本就被抛弃在财富之外了。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十年,福布斯的首富基本上都房地产商和煤老板等一类人了,当然后者随着整个十年的结束而崩盘了。总的来说,过去很多牛逼的企业家,并不是他真多牛逼,而是在这个年代加了杠杆带来买入资产的结果。  而2010年以后,资产升值的逻辑也不存在了,变成了资本大爆发的年代。从2010年到现在,你只要被资本喜欢上,就会发现赚钱的速度和规模,远远大于以前的任何时代。  我们看过去进入阿里和京东的人,很多都是大学刚毕业的孩子,但是赶上了资本爆发的年代顺着资本的趋势,很快就被推起来了。过去几年,随便一个互联网小伙子,一个想法就能拿到几千万的估值,就能超过很多干了一辈子的企业家。所以当一个行业起来的时候,跟你的个人能力没有太大关系,关键在于你是否在一个正确的年代做了符合这个年代的事情。  当然有很多人是无意识的,有很多人是有意识的。前者是祖坟埋得好的结果,后者是眼界格局高的结果。从我个人感觉来看,绝大部分的有钱人都属于前者,属于后者的微乎其微。  所以,我一直觉得这个年代,赚大钱的人往往不辛苦,辛苦的往往赚不了大钱。这个是非常现实的情况,要学会认识到现实,不要自我催眠。  在我看来,钱分为辛苦钱和泡沫钱,辛苦钱赚的是社会的平均利润,泡沫钱才是大钱。你们去看,一个股票如果不泡沫化了,那最多就是赚分红的钱,那是稳定利润,而只有被资本看上了,让他的股价远远超过他实际有的价值的时候,你才能赚到所谓股权的差价,然后才会有所谓的大钱的机会。  其实本质来看,一只股票十块钱和一百块钱,上市公司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至少肯定不会有十倍的差价,变化的只是投资他的人的预期而已。所以,只有泡沫来了,才能让价格产生巨变,你才能有机会转到其中的高额背离带来的泡沫钱,这个才是大钱。  房地产其实也一样,一套房子十年前卖2000元/平和现在卖20000元/平,本身都是居住功能,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但是带来的价格变化却是十倍甚至更高,那说明什么呢?说明只有价格和价值背离了,你才能赚到大钱。  纯粹从赚钱角度来看,我喜欢泡沫。所以,我们过去几年特别喜欢泡沫化带来的一些机会,这些机会往往是人极度乐观后产生的预期变化带来的机会。  这种机会来的时候,并不需要你太多的能力,你就能赚到一些钱,所以我总是告诉自己,只有当傻瓜也能赚到的钱,才可能是大钱,依赖能力带来的钱,一般都是稳定的平均利润,尽量让自己承认自己不能干是非常重要的。  4未来的竞争要将能力与成本挂钩  在这里,我自己谈下我对能力的看法,其实大家在谈能力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能力一定是跟成本挂钩的,脱离成本考虑,你会死得很惨。  德州扑克在中国最近很火,但你会发现,在中国的那些高手基本都玩不转,在中国打德州跟比大小本质是一样的,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土豪太多,人家压根不按概率算法出牌,反正兜里都有钱,然后把把ALL IN,好好一个比精算概率的游戏,变成了比谁兜里现金多的游戏,压根没办法玩。  前两年中国就是这个阶段,钱越来越多,“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年代,有逻辑有能力的专业投资人,最后往往干不过那些业余投资人。  因为业余投资人不讲逻辑,只讲成本。你问他为什么投资,他往往说,没为什么啊,反正钱也没地方去,去澳门赌博也是输,不如随便给个年轻人或许有一些机会啊。你听了只会很无语,这就是成本不一致带来的能力不一致。  我有一段时间研究乐视,乐视这样的公司会大量的给你讲故事,讲未来有多好,而投资者往往喜欢这样的公司,就会给乐视很多的未来的钱。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同样一台电视,乐视三千块钱的成本,其他公司也是三千块钱的成本,但是乐视可以买一送一,电视机免费给你,或者折价给你,三千块钱卖两千块。  市场卖得越多,报表越好看,销售额在增长,于是股价反倒越来越高。而别人不行啊,三千块钱不可能低于三千卖啊,否则报表很难看,所以,这个结果就是我越来越喜欢你,我会给你越来越多的钱。  当你跟对手不是处于同一成本线的时候,你就发现很难打赢他,到最后他可能直接把你给收了。打输了没关系,打赢了就很牛,他是把未来的钱折现的模式。但是从产品质量上说,你说乐视电视比康佳电视好?很难说。能力好的公司很难说一定打得过成本更低的公司。  滴滴打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摇摇招车在北方地区做得特别大,腾讯找它投资,它不让腾讯投,腾讯反手投了滴滴打车,投了以后马上开始和快的打车拼价格战,最后摇摇招车就没了。  你的成本跟人家不一样,最后结果能力再强都得死。所以未来的竞争已经不是传统的肉搏式的竞争,而是全方位、立体式的竞争,如果能力不能和成本挂钩,单谈能力会很难。  5背离实体经济,中国入债股双杀时代  最后谈谈我自己的几个顾虑吧,很现实的顾虑。其实前面也提到过了,未来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背离。我越来越感觉到现在虚拟经济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其实只要问问滴滴打车估值300多亿美金,到了二级市场你们愿不愿意买就行了。  过去3年多来的混乱投资格局,走到今天,涌现出几家大公司?上市又上了几家公司?十个手指头数得出来,这就是我们过去三年砸了数百亿美金所剩下的格局。  当大量的钱砸下去普遍不盈利的时候,那么市场会是什么样子的格局?这个泡沫到了今天随时会破。而虚拟经济一旦破了,实体经济本身又没能有效回归,那么新的增长动力就找不到,这时候市场的寒冬就会比较明显。  所以我说中国进入债股双杀的年代,债意味着实体经济违约增加,股意味着的系统性消失,带来的后果其实是很可怕的。  另外一个顾虑,就是当下非常火热的消费分期的机会,我感觉也很危险。互联网这个东西,最大的作用其实就是把一个标准化的东西,无限快速的复制,最终的结果就是把本来可以赚十年钱的事情,快速极致的压缩到两年内把钱赚完,然后一地鸡毛。  事实上,就是这么个现状,消费金融的本质上其实是要求个人收入水平的有效增长,而个人收入水平增长的背后,其实是实业的增长。实业赚钱员工才能增加收入,然后才能支持分期。  但是我前面说过,收入水平增长本身是不现实的。在这个基础上,你还扩大消费支出,最终结果就是大面积违约的快速出现,寅吃卯粮的格局,这个逻辑非常简单。最后带来的问题是什么?是消费分期大面积的崩塌,给好人放贷款放完了,一般会向坏人放贷款,坏人放完会向更坏的人放贷款,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这样。这两个问题叠加,未来两到三年,甚至三到五年都不会太好。  6保持将是未来赚钱的逻辑  那未来坚持什么样子的策略会更好呢?我跟很多专家的思考是不一样的,大量的人在鼓吹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我觉得该分开来看。我个人感觉未来的中国,对外是贬值的,但是对内可能是升值的。  汇率很大程度向下行可能是共识,但是对内角度来看,人民币会越来越值钱,许多人都觉得怎么可能,央行大面积放水,怎么会越来越值钱,很快就不值钱了才对。我真心不这么觉得,从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知识可以推理出几个简单的逻辑。  第一,货币的创造只能来自于央行注入基础货币。但是这块货币本身的额度是很有限的,它被称之为高能货币,是需要通过商业银行的扩张才可能真正增加市场的货币供应量。这里起很大作用的其实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如果商业银行不能有效扩张信用,那么货币之水就不太会泛滥。  事实上,最近市场上的放水效应是不明显的,也感觉不到,在08年四万亿里面起最大作用的其实是商业银行,是大量扩张了信用所带来的结果。  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惜贷情况非常明显,大量的商业银行非常谨慎的发放贷款,原因前面也说了,现在这个年代好人都不借钱,借钱都是坏人的年代,必然的情况就是商业银行放款意愿大幅度下降,从而使得市场上资金的扩张是非常有限的,并不会形成资金泡沫化的格局。  第二,为什么钱会更值钱?这其实跟虚拟经济泡沫破灭是相关的。当你身边曾经的有钱人变得一个个都没什么钱的时候,其实变相意味着你的钱就越来越值钱了。虚拟经济崩盘,是大概率事件,这个逻辑是能理解的。  因为虚拟经济的价格是根据成交价计算的,你说现在一百亿估值,那就必然意味着有人要用一百亿的价格成交了,你要让你的估值再上行,那就必须要有更高的成交价才能支撑,那么就意味着要有更多的货币支撑这个交易。  事实上绝大部分的投资是无法有足够的货币支撑的,市场货币增量总是不断降低的,而股权本身不创造货币,这种情况下,绝大部分的虚拟经济都会面临估值下行,那么相应的投资人的财富缩水就是大概率事件。  当大家的财富都缩水的时候,甚至个别企业家的资金链都面临紧张的时候,如果你能保持充沛的流动性,那么必然意味着你的资金会越来越具备价值,更加的值钱了,至少相对价值是明显增值了。  所以,我个人感觉未来赚钱的一个很重要的逻辑就取决于流动性。怎么理解?  很多人问我,上海、北京的房子能不能买?我从来不认为一个东西能不能买跟东西本身有关系,而是跟你有关系,你是谁最重要。你很有钱,那么OK,随便买;如果你本身钱不多,那就算了,这个就是现实。同样的房子,不同的人问我,结论必然是不一样的。  从我的角度来看,在你的安全边际越高的情况下,那么你承受风险的能力必然增加,而越能承受风险的人,所博取风险高溢价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个逻辑是非常清晰的,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可以让你有机会去博取更高的风险溢价。而流动性不够的情况下,则会丧失各种机会。  我今年二月份回国,当时正好跌破三千点,我说如果你是空仓就可以买一点,如果你是满仓那没办法必须砍仓。所以同样一个点位,同样一个资产,能买不能买跟资产本身没关系,跟你有关系。你的流动性越安全,你越有机会搏取高收益。  我自己是一个业余投资人,五六年时间投了200多家公司,说实话,我什么都不懂,因为早期都是不确定的机会,我都是瞎投资。前几年,我见到一个不错的年轻人就会给他,很多人说我很激进,我觉得我一点不激进,因为给他的钱都是小钱。  因为从我个人配置来看,我90%的钱都放在稳定的收益上面,每年赚取一部分的利息收入,然后我拿这利息收入去,投完亏了就亏,对我不构成任何影响。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投资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从而我可以博取一些极高风险的机会。但也因为风险高,所以别人跟我竞争的机会就少;我就能拿到很不错的价格。投资是反人性的,只有反人性反周期的时候,才能拿到更低的价格,才有机会。如果大家都看好了,你是很难博更高的收益的。  所以,未来保证你的资产安全才是重中之重。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大钱不动,拿点小钱去玩,下个闲子,或许有机会。投资为什么拿小钱去玩?因为投资长期来看是周期性,九死一生甚至百死一生。  如果你指望通过投资过得更好,那不可能,你必须要有一个会下蛋的母鸡,让鸡蛋孵,孵出来就孵,孵不出来就算了,鸡永远在是最重要的,它不会让你饿死。  现在各种折价机会很明显了,我前段时间去了趟神木,发现很多老板都开豪车,住豪宅,但结果呢?没钱加油,为什么啊?因为没现金。从一定阶段来看,只有现金才是你的钱,其他都是假的。这个时候,谁有现金,谁就能博取高折价的机会。  7投资是生命与事业的延续  最后,再谈谈我的不成熟的、不靠谱的投资逻辑。我也只是玩票性质做的投资,并不成功,没什么显赫的业绩,赚点小钱而已,别太把我的想法当真。  第一件事情,想提醒投资人千万别碰三件事情,吸毒,赌博,不设底线的投资。一般来说稍微有点钱的人,不碰这三个基本上不会死人。前面两个好理解,第三个其实真做起来还是比较难的。  其实投资这个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不设底线。今天投一点,明天投一点,后天投一点,投到什么时候是头都不知道,这种投资千万不要干了,再有钱也经不起折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不确定的。最好是拿出一笔钱,投完就完了,有机会就有机会,没有就算了。  第二点,我自己最深刻的感觉就是千万别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很多事情,一旦你所在的时代不在了,你再能干也没用。海尔的张瑞敏也提出这个说法,时代创造伟大的人物。国美黄光裕在牢里曾经给陈晓写过一封信,他的意思是我们应该不断地扩门店,只有我们的门店足够大,别人才能进不来,这句话有道理是吧?  过了两年发现一点道理没有了,因为互联网来了,你发现过去最强悍的东西都是你的负担,线下门店越多、成本越高、代价越大,还没法打掉它。曾经是你认为是巨大优势的资源,一夜之间就变成了负担,时代一改变,什么都变了。  企业家要有,往往是要承认自己不能干,尽量把机会都留给年轻人。别有事没事要跟年轻人打,很多人你一定打不过他,但你可以成为他爹,打不过就投他。  当年苏宁不跟阿里去打架,没事给点钱,现在就是阿里他爹了,也不会是反一反的格局了。微软投了很多硅谷的公司,各种各样的公司,凡是危及到微软的公司都去投一点,谁也不知道哪个小孩就起来了。雅虎当年最好的时候投了阿里,现在雅虎的日子那么难过,但是因为有个孩子叫阿里,现在日子多好过。  ,可以从生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很多企业家都有如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总觉得企业就如同一个小孩,是自己从小养到大的,有必要扶着他走到最后,这是有问题的,孩子长大了,就该放手让他赶紧结婚去。别都娶媳妇了,你还每天陪着,一点意义都没有,你应该让他去生孩子或者你自己去孵化别的孩子。  第二种情况,很多人就想着只生一个孩子,这也是有问题的。孩子一定要多生,只生一个孩子容易坑爹。比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你去投资一批,生出一批孩子,只要有一个孩子光宗耀祖你就牛了。从投资角度上投一个的成功概率几乎为零,而且还容易被绑架。  第三种情况,一定要在最好的年纪生小孩,你在最好的时候生孩子能够陪他养他,等到你自己都不行了再养一个小孩。80岁生一个小孩,小孩还没养大你就死了。许多企业家都是自己快不行了,才想到去转型去孵化,事实上自己都没办法活了,还怎么转型。  投资本身应该是生命和事业延续的过程,而不应该是你自己去主导一件事情。你去主导一件事情,就会发现这件事变成你的事了,所有的能力都依附在你身上。  我们很多人投了很多事以后,事必躬亲,最后都死了,这种控制性思维也非常可怕。很多企业家认为资源是我给的,想法也是我给的,钱也是我给的,凭什么他做,但是却没想过,你自己是否能做的起来?  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区别是对资产控制的不一样。工业时代1%的股份意味着几千万的资产,互联网的时代1%和100%没有任何差别,因为做不起来都是零,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时代。  股份的比例控制权,你如果认为你可以干得起来,那你就控制。如果你是靠团队的,你就给他足够的股份,让他认为是为自己干,而不是为你干,否则他一定不会跟你干。所以,责权的对等一定要想明白,做一个好的投资人而不是做一个好的控制人。  这个年代能干的人往往不忠诚,忠诚的人往往不能干,就是这么现实。  此外,我提醒各位企业家,千万不要去投你擅长和熟悉的行业。  这跟很多人的想法是相反的,许多企业家总是说不熟悉的不投资。投资是要看大格局而不是看小格局的,有很多行业势必衰落,势必衰落就意味着你把这个行业全投遍了,你也没有任何机会,一点机会没有。  我有时候想,我都快40岁的人了,比我年纪大的人都能够看懂这个商业模式,那这个商业模式就一定不是新兴模式,也就不是具备可投价值的商业模式。未来一定是一个现代人不太容易看懂的,是搞出一个新的东西,把以前人干死的过程。  所以,你作为老一辈企业家都看得懂的商业模式,我才懒得没兴趣去投资。尽量多相信年轻人,投资一些他们喜欢的东西,比投资你喜欢的东西更具备未来。  当然,我也承认投资分两种,一种是补短板,从互补的角度考虑问题,投出一块可以让我现在更好的短板来。但是这个前提是,你要确认行业是有机会的。  另一种是从生命和事业延续的角度上投出一些还不错的个人。让年轻人成长,他们成长你也就成长了。  还有一句话是少混圈子,因为混圈子容易失去未来,会让你的眼界越来越集中在某个圈子里面,最后把好东西漏掉了。以前讲志同道合,现在要在志同道不合的人身上多学学,互联网就是跨界的特点。一不小心你就走到别人的领域,而把别人干死了或者被别人干死了。  最后总结下,短期来看,我个人比较悲观,但是悲观到一定程度就会是乐观,因为冬天之后是春天。冬天有时候就是不适合打猎,没有机会的时候就是没有机会,安静趴着,熬过去就是春天。  另外,实业空心化也好,什么化也好,到一定阶段是什么?你会发现那些去产能,产能淘汰得差不多的时候,机会又出来了,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大宗商品也好,什么也好,长期低迷总会有一个机会,等到大家不愿意玩了,一部分走了,一部分死掉,留下的机会就出现,这是反周期理论。总归来说,市场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最后衷心祝愿大家会有更好的明天!  进入2017年,很多人发现钱比以前难赚了,实际上是赚钱的逻辑变化了。  首先,我们必须对宏观形势有所了解: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是“计划经济”,邓小平时代的中国是“市场经济”,而习大大时代的中国,将进入更高层次的“资本经济”时代。  什么是“资本经济”时代呢?简而言之,它就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加了一根“杠杆”,在物理学上“杠杆”的作用是利用“力臂”将“力量”放大,从而可以翘起更大质量物体。经济上多了这一根杠杆,其活动空间和灵活性都大大增强,这也叫“资本思维”。今后的中国人必须深刻理解和运用“资本思维”这个工具。  资本思维  要想学会“资本思维”,必须先来深刻理解一下什么是“资本”。“资本”仅仅是指钱吗?不是。资本是对资源的“支配权”,通过资源支配带来更多的支配权叫“资本运作”,通过“资本运作”优化和配置社会财富,实现社会效率的最大化就是“资本运作”的社会价值。  因为资本有趋利性和,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会促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朝着效率、效益最大化的方向上行。社会资源将依次流入最有效率的国家和地区、最有效率的产业、最有效率的企业、最有效率的项目、最有效率的个人。资本的逐利促进资源的优化,资源的优化顺势产生新的资本,并且不断产生新的机会,如此一边循环一边膨胀。  比如,在物理学上,石墨和金刚石是同素异型体,它们都属于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但是物理性质大不相同,价值也天壤之别,就是因为他们的组成结构不同而已。  所以资本思维的精髓是结构重组。即对资源的分子进行时空和结构上的调整,从而产生由“石墨”到“金刚石”的增值效果。宏观方面的资本运作是对全社会的资源重组,比如中国的国企重组,将大大改变中国经济的结构,提升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而当一个社会经济依靠“资本运作”来运转时,就步入了“资本经济”时代。  从经济层面讲,今后社会上只有三类人:  第一,资源者。他们是资源的最直接拥有者,依靠出卖自己的资源生存,比如农民靠耕地、工人靠体力、医生靠技能、作家靠写作,还有老师律师等等。  第二,配置者。资源是谁的不重要,关键要有资源配置权。这类人依靠配置资源挣钱,从事资源的投入-整合-运营-产出工作,以企业家为主,创业者也属于此类。  第三,资本家。他们离资源最远,但是所有资源却统统归他们掌控,他们只躲在幕后玩操作游戏。风险投资者就属于此类人,比如孙正义投资马云,阿里巴巴上市使他大获成功。资本家无国界,他们可以控制全球资源流向;可以通过金融体系支配大量别人的资产。  所以,资源名义上都是资源者的,实际上都是资本家的。看一个人能量多大,关键是他能配置多少资源。  按照这三种不同性质的角色扮演,今后的个人如何获得财富?无非只有三条渠道:出售资源、配置资源、掌握资本。  1、资源者(普通人)  “资源者”通过出售自己资源生存,也就是资源者的技能,即:时间+体力,这也是社会上分布最多的人群。  所以一般普通人只能找一家企业工作,出售自己本身换来财富。然而普通人的时间、体力都是相差无几的,他们能够出售的资源都是差不多的,于是为了让自己的资源卖上好价钱,就只能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熟练水平。  这时一个普遍的做法就是读书,这就是为什么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为什么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一般会比没有文化的人起薪高一些。  但是现在文凭带来的技能差距差别越来越小,一个普通的一本学生与二本学生已经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反而不如蓝翔挖掘机学的好的人附加价值高,这是因为前者数量多,后者数量少,而且后者更加注重实践,供需关系决定了资源的价格,因此读书无用论早就开始流行。  所以,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要么通过读书获得更高、更稀罕的的技能价值;要么通过爱思考、会做人、大量实践提高自己实践能力。  另外,对于“资源者”来说,还有天生稀罕资源,比如外貌。长的好看的普通人,可以在日常的婚配、工作、生活中获得很多额外的财富;如果长的好看再加上运气好就可以进入演艺圈,成为明星之后自己的资源就成了稀缺资源,资源的价格远远高于一般人!  但是外貌在一般情况下难以改变“资源者”的本质处境,只能略微提升。王宝强就算是健身+保养+专业造型设计,也是无法从外貌上超越刘德华的,所以他是傻根,华仔是神偷。而且外貌这种资源不一定是越漂亮越好,王宝强和黄渤的外貌特质也是他们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有的普通工人、白领、职业经理人、甚至到当年的“打工皇帝”唐骏、各大明星,都属于“资源者”。这种人的特点是,其获得财富是有限的。他们有时辛苦了一辈子,但是遇到家人生一场大病几乎就会崩溃,有的为了供养孩子、病人需要打三份工,这是非常心酸的。职业经理人赚的再多也是有数的、过气的明星过的不如普通人等。  当然,有的人天生就拥有稀缺资源。比如富二代,生下来就可以继承一批遗产这种稀缺资源。再比如明星的孩子,天生就获得了媒体关注的稀缺资源;再比如某人住在市中心的破院子里,只要拆迁就可以获得一大笔财富;天生获得了位置的稀缺资源,或者你运气非常好,买彩票中了奖,也是享受到了“好运”的稀缺资源。  这类财富,可遇而不可求,只能靠运气。而且这些好运的“资源者”往往不懂如何经营资源,他们的财富不具可持续性,不能增值扩张,甚至往往是被浪费的,明星和富二代寂寞了会吸毒,遗产会坐吃山空,大奖也会挥霍完毕,拆迁款往往用于赌博……  当然还有最后一条没有说,就是出售风险,如果你愿意承担坐牢、死亡的风险,去偷、去抢、去骗,比如混黑社会、开赌场、开黄色网站、进行网络诈骗等,曾经看到一篇新闻,某人通过抢银行获得了数百外巨款,然后潜逃、隐姓埋名,做起了房地产生意,几年后家产过亿,同事也东窗事发。因此如果通过这种渠道赚钱,你获取的财富也会增加,但是承担的风险也会增加。用一句话说就是“所有赚钱的方法都在刑法里写着呢”。  2.配置者(企业主)  这种人不是资源的直接拥有者,他们往往通过脑力去设计资源的配置,通过优化资源去赚钱,企业家就属于这一类。  在奴隶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人力”(即:奴隶);封建时代的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土地”,而资本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资本”,资本的本质就是资源的配置。  从定义上来讲,企业家是从事资源的组织、管理并承担经营风险的人。企业家的收入跟他配置的效率成正比,上不设限。但同时也要为自己的资源配置承担风险,下限就是破产。  为什么很多人想去创业呢?就是因为他们想从第一类人努力攀爬到第二类人。一旦从“资源者”升级到“配置者”,就意味着不用再出卖自己的技能,而是开始经营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人身和经济都实现了自由,从而实现人格上的自由。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者”都适合去创业。他们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眼光、魄力、创新力、机遇和资本。配置者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群体,他们的素质和数量决定了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代表了生产力水平。配置者非常需要创新精神,所谓创新就是他们对新产品、新市场、新的生产方式、新组织的开拓以及新的原材料来源的控制调配。  这里我们需要提到中国企业家的更新换代。30多年前,中国开始第一次改革开放,那时整个中国百废俱兴,当时的大环境就是最好的机遇,只要大胆出来闯荡的人,即使没有文化、没有见识,都成了企业家,这是当时的环境造成的。  而如今,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深化,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此时也对企业家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欧美和日本,企业家始终是社会的精英阶层才可以担任。而接下来的中国,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理想追求,以及对创新的深刻理解,很难再成为社会的“配置者”。因此,中国的企业家正在更新换代,一些90后创业者纷纷走近我们视野,很多老的企业家也自愿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  当然,这些素养也都是可以后天创造的,比尔.盖茨在发家之前已经做了7年的程序员。所有后天的努力,“资源者”完全可以转换到“配置者”。不过,获取财富只是他们成功的标志之一,对事业的忠诚和对社会的责任,才是企业家的“顶峰体验”和不竭动力。  3.资本家(幕后掌握)  这个社会的财富,看似是属于分散的“资源者”的,实际上却是归“配置者”享用的。但在本质上,全部是属于资本家的!  资本家的定义是:以资本运作为业的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掌握了科技与运用的企业家们,能迅速的积累起巨额的财富,他们的企业对一个国家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企业组成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于是形成了垄断,而这时的“企业家”开始坐在了幕后操纵这一切,演变成了“资本家”。  “资本家”跟“企业家”的最大区别是:资本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而是在幕后操纵企业宏观思路,企业的产品是各类快消品,而资本家的产品就是各个企业。通过投资、入股、并购、重组的方式,将一个企业的未来把控到自己手中,孙正义投资了马云,成全了阿里巴巴,马云就是企业家,而孙正义就是资本家。孙正义手里有N个马云,成了日本首富。再比如巴菲特专门坐在老家做投资操纵他的布局,他也是资本家。  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但是为什么叫“资本”主义社会呢?而不叫“自有市场主义”社会呢?因为在这样的社会,“资本”是度量和决定一切的标准。在中国的古代,你富甲一方也没用,官员随时能把你家产抄净,你有钱也要去给权力行贿,去买官。而你只要有了权力,哪怕身无分文,一样生活富庶、吃喝不愁,所以那时是官本位。当今的社会,你有权又如何,还是得想办法把权换成钱,才有作用。一个月收入五千的局长挤公交车都没人给你让地方,而你只要肯出钱,卡宴都会上门接你,司机还要跑下来给你开车门。  某公司曾经说过,自己从不做研发,让市场上那些小公司去研发,如果一旦成功,就花钱买过来,如果不卖,就花钱把这个公司的几个核心挖过来。这就是资本主义。(当然无视知识产权是有问题的,正确的做法是花钱买过来)  如果你有了1亿元的资本,你可以花一千万雇上这个国家最聪明的一批人,把你的资本从1亿变成2亿,你躺在床上就赚了九千万。而这一切,只因为你再从事资本运作,你只需要够聪明和有魄力,不需要有力气、不需要花时间、更不需要长得漂亮。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第3种人赚的钱就比第2种人多,第2种人赚的钱比第1种人多。因此,第1种人在努力进化到第2种人,而第二种人在拼命进化到第3种人。  因为中国建国时期就消灭了资本家,所以中国天生具有资本的人是极少的,大部分第3种人都是从第1种人或者第2种人进化过来的,虽然目前这种进化已经越来越难了,但还不是没有希望,因为以后会更加的困难。这就是阶级的固化,阶级间流动的减少。  每个人都在玩命探索的方法,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原因就只有两点:你的头脑有多聪明?或者你积累的资本有多少?  你想到了一个可以改进手机的idea,而且你觉得这个idea可以赚很多钱,那你要问自己,你有没有这个资金去运作这个idea?同样的idea,三星华为都可以支配更多的资金,去雇佣更好的工程师,去更好的推广,你确定不是去给这些资本拥有者蹚?或者是正在走向一条已经无数人走过的死胡同?具体举个例子,你做软件开发,会不会问你一句话:“如果某讯山寨你怎么办?”  你想开一个淘宝店铺,你有没有资本去宣传?去压货?如果你在淘宝上卖一件在阿里巴巴上买一件,要么是根本卖不出去,如果你能卖出去,那些更有实力的卖家分分钟用同样的产品把你pk掉。  同时,这也回答了另一个问题:赚钱的方法千百样,为何偏偏选择“打工”这一种?  答案是:你不打工你能干啥?你以为你出来干别的就能赚钱?几年前网上疯传送快递赚的多,我就嗤之以鼻,这种没有门槛的行业是不可能赚的多的。你愿意赚1万干这个,我分分钟找一个赚九千就干的,我再找一个赚八千的你信不信。最后,无论你是送快递还是摆摊,无论你是卖肉夹馍还是搞IT,你都会被拉到一个门槛平均收入。因为IT需要学习,赚的多一些;快递比较辛苦,赚的比IT少,可是还是比打扫卫生的多一些,就是这样。  那到底怎么样从第1种人进化到第3种人?  第一步,你要进行资本积累,你愿意打工也好,愿意自己做产品也好(有的人就自认为在创业了),先完成资本积累。这一步最重要,也是发挥大家的想象力和实力的时候了,摆地摊、开淘宝、做网站、做APP、、海外代购、开设计工作室、卖肉夹馍、给幼儿园摄影的,等等等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句话,这步就是出卖你的个人资源,就看你卖不卖的上价了,多学习吧,即使不为了文凭;多辛苦吧,只要不是出卖健康。  第二步、善用资本,用资本赚钱。怎么用资本赚钱?问你们个问题你们就明白了。如果你家开了个小饭店,每个月能赚1万,但是需要个厨师。你自己炒菜水平很高,如果自己当厨师,饭店每月净赚1万;如果雇佣一个厨师,每月花8千,饭店净赚2千。你怎么选择?  答案:雇一个厨师!这样你只要能用每月一千利息的贷款,再盘下一个饭店,那个饭店也能净赚一千了。(补充:这个饭店赚两千,还利息一千,净赚一千,数学不好的不要再给我留言了好不,知乎跟微博一个水平么)。而你,只需要这样盘下100个饭店,每个月就能净赚10万,而你这时,却在国外旅游,成了第3种人。  很多人一直在打工,他们没有成为第3种人,很好理解。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做买卖的,也有很多人还是没有钱,就是因为,他们自己做厨师,自己的妹妹做服务员,自己的老妈管收银,仅此而已。  所以,以后问自己怎么成为第3种人,就是一句话:“不要自己炒菜,雇一个厨师”。如果能用资本去赚1块钱,也比用出售自己的体力赚100块钱更符思维。  另外,聪明和资本,如果你只具有其中一点,记得,要找只有另一点的人去合作,他们也在等着你!  再另外,即使是具有同样特点的人,其财富也是有差别的。同样出卖自己劳动力或者具有同样资本的人,其付出的脑力、体力不一样,所获得的收益也是不同的。就是说,两个一模一样的打工仔或者,一个努力思考、肯付出辛苦,另一个成天打游戏睡觉,前一类还是要比后一类财富来的多的。但是聪明刻苦的打工仔总与打游戏睡觉的王思聪比,就是给自己的人生添堵而已。  普通人的提升  同时,再强调一点,如果你是个普通人,或者自认是个普通人,但是又有上进心,不如务实一点,脚踏实地的往前走。  曾经有个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儿子已经5岁,她每天要上班、做家务、带孩子。但她拥有人事部二级口译证书,每个月都有天南海北的会议翻译任务,还兼任这家口译中心的导师。  打开她的博客,已经更新了500多页,有2000多个帖子,全部都是每天她自己做口译练习的文章,平均每天两篇长的一篇短的。她坚持做这件事已经快10年了,非专业出身的她因为爱好英语而一直努力。  她说,10年前,她曾经看到一份调查报告,一个人如果要掌握一项技能,成为专家,需要不间断地练习10000个小时。当时她算了一笔账,如果每天练习5个小时,每年300天的话,那么需要7年的时间,一个人才能掌握这项技能。  她说:“幸运的是,我知道自己想掌握什么技能,我只需要立马投入干起来就行了,我没有5个小时的时间,我每天只能学习3个小时,现在已经快10年了,我觉得自己差不多已经掌握了这个技能吧。”  再比如,披头士乐队在成名前已经参加过1200场演出。可是为什么你做了10年公务员还只是一名小职员?为什么在家里做了7年的饭,没变成特级大厨,反而发现婚姻到了7年之痒呢?  那是因为,你没有投入精力和热情来练习一项技能。每天上班只是看报纸、上网、应付各种琐碎任务,每天做饭只是为了让家庭正常运转,并不用专业的眼光看待这件事。  不要再哀叹大学毕业之后专业就丢了。如果从初中开始算起,12年的学校教育,就算每天学习一门技能2小时,一年300天,你也只有7200小时,还有2800小时的缺口;就算你毕业后每天坚持练习1小时,你需要10年。  为什么理工科的人更容易成功?只要他们毕业后专业对口,还是做的那点事,那么他们就等于1天8小时都在练习。这2800小时,只需要1年多就填补了。可我们很多人,工作的内容并不是在练习技能,大部分是应对琐碎的人和事,实际上,是在荒废人生。  也许你会说,我是平凡人,我不想成为什么家,只想安安分分过日子。那只是你的错觉,时间在流逝,你每天重复重复再重复的那些行为,就是在塑造你,你不想成为什么人,可是你注定会成为什么人。  每天5个小时,如果你是用来看韩剧、翻手机、玩游戏,那么7年后,你会变成一个生活的旁观者,你最擅长的就是如数家珍地说起别人的成功和失败,自己身上找不到任何可说的东西。  花1分钟想一想,曾经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然后每天去做这件事。7年后,你会发现你已经可以靠这件事出去混饭吃了。
《这10个容易被忽视的理财小贴士,再不知道就晚了》 精选三不是年轻人应该去的地方。对年轻人来说,就跟爱上赌博一样,是在浪费生命。年轻人最大的资本是自己,一旦把自己有限的积蓄投入到股市中去,就会被行情的波动死死的抓住,然后在里面虚度光阴:原本应该学英语的时间,却拿来研究波浪理论;原本计划去听一场学术讲座的,却跑到证券公司去被大师洗脑;原本可以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却敷衍了事然后偷偷打开行情软件;原本可以在自己喜欢并擅长的领域取得成就的,却跟成千上万的“股民”一样天天守在电脑前面想着一夜暴富,沦为庸碌之辈。总之,炒股,你损失的不仅是钱,最重要的是会耽误你自己最宝贵的财富——个人才干的价值提升。而后者才是你可靠而长远的财富来源。我进入股市的时间是2006年7月,也就是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因为几个月前中国股市跌破了1000点,吴敬琏等人炮轰中国股市还不如赌场,应该推倒重来。我却觉得被他们轰到1000点的中国股市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到处找人推销我的观点,但是没有人相信,所以就自己找人借了10万块钱去炒股。本来打算早点进去的,但是因为硕士论文的事情折腾了好久,答辩通过的第二天我就去银行开户了,这时大盘已经涨到了1500点了。总之,就是这么误打误撞,不经意间,竟然闯进了中国股市历史上最大的一轮牛市之中。那个时候挣钱真好挣啊,不管都在涨。每隔几天就能撞见一次涨停。但是我并不满足于跟着大盘涨,还想赚的更多。就开始买书来看,把什么《股票作手回忆录》《波浪理论》《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等等有关股票投资的“名著”都翻出来看了一遍。那个时候就有了一种幻想,觉得股票赚钱很容易,以后就可以靠这个吃饭了。也就懒得去找工作,此前还打算自己跟几个朋友一起创业的,那10万块钱既然被我用来炒股了,创业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2007年股市到6000点的时候,我大概赚了有20万。上证指数涨了300%,我挣了200%,没有跑过大盘,但是也很令人满意了。毕竟那是借来的10万块钱啊。我大概在4000点的时候,就已经把钱还给别人了,所以剩下的钱就都是纯利润。而且这一年的吃喝也都是从股市里出的。如果从这个时间点来看,我一年零三个月挣了20多万,对一个硕士毕业第一年的人来说是很不错了。但是当从6000点开始下跌的时候,我这过去一年多挣的钱就开始一点一点往回吐了。这时候我发现,自己曾经非常得意的那种“炒股技术”,没有一个是真正有用的,买什么股票都在跌。吐啊吐,吐啊吐,一直回吐到3600点,亏得还剩不到十万块钱了,终于受不了,斩仓出局,把剩下的钱全部转回到了银行卡上。退出股市。这个时候算下来,我接近两年的时间,实际上只挣了大约10万块钱。即使纯粹算一个收入帐,也变得非常不划算了。更要命的是,这个时候我再去找工作,就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同年毕业的同学们,都已经工作了一年多快两年了。一般很好的大公司大企业会给应届毕业生提供一些很好的岗位,一旦不是应届生,就会对工作经验有要求。我既不是应届毕业生,又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连续给一些大企业投了一轮简历,没有收到一个回复。那个时候真的好惨啊,别说面试什么的了,连面试通知都没有一个。只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小公司给了我面试机会,我跑过去一看,好多都是骗子公司,有做的,还有忽悠人……当时觉得自己前途一片渺茫,本来是重点大学的本科、硕士毕业,混了两年变成这个鸟样,哎,有何面目再见人呢?这个时候没有办法,才想起来重新回学校去读书。还好我考试的功力还是在的,经过几个月的准备,终于考上了博士。后来突然就一帆风顺起来了,去了剑桥、去了哈佛、去麦肯锡、出版《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瞬间整个人都变了,从一个到传销公司找工作的无业游民,变成了一个集各种高大上于一身的学者。这一段经历,让我刻骨铭心。我知道了什么叫做“珍惜生命,远离股市”。人的一生,从20岁到30岁之间这一段时光——如果你不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的话,是比较难熬的。包括像任正非、柳传志、马云、刘强东这些白手起家的大牛人,他们在这个年龄也是生活比较黯淡的。因为这一段时间,从学校这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走进社会了,要自食其力了,但是资历、经验、关系网络什么的都不够,付出和收获很不成比例。不管是创业还是工作,其实都很难。你的个人期许和社会对你的承认程度,往往有很大的差距。这段时期其实不是一个学习了很多年以后,开始收获的时期。应该是一个一半工作、一半学习的时期。就是说你即使去机关企业工作,你这种工作也带有学习的性质。所以机关企业并不会按照你的付出程度支付“足够”的报酬,因为你的工作能力各方面还很不成熟,他们同时也在为你提供一个学习进步的环境。严格来说只能叫做“半工半读”。通过一段很长时期的“半工半读”之后,等你对于本职工作十分擅长了,人际管理的资源网络也比较健全了,才能度过这一段考验期,进入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如果不考虑家庭因素,同龄人之间在20岁到30岁这段时间并不会拉开很大的差距,都差不多,工资高点低点也就是那么一点,农民工和硕士毕业的收入差距不是很大。没有飞来横财的话,大家都过着一样平凡的日子,默默的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努力着。但是过了30岁以后,差距就会拉大了,成功的人可能非常成功,变身土豪名流,而没有进步的人可能会原地踏步,还是原来那样的地位或收入。这种差距可以是天上地下的区别。正因为如此,年轻人如果把时间放到炒股票上去,每天被行情的波动折腾得对本职工作心不在焉,最大的损失不是钱,而是耽误自己能力素质的积累。对于那些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最值钱的东西是自己的学识和才干。股票上挣的钱能够立竿见影的看到:行情最火爆的时候,一两个月就能翻一倍,刺激的很。但是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这个东西根本不挣钱、挣到的还会赔回去,得不偿失;在工作学习上所花的时间,短期内很难挣到什么钱,你做工作努力一点、还是敷衍一点,上班时间是在有空就看看本职工作相关的书籍,还是偷偷摸摸的打开电脑看股票,每个月都是那么一点工资收入,并不会增加。但是,长远来看,平时的一点一点的积累,最终会在关键时刻让你脱颖而出,并因此而受益终身。这种回报,比股票市场上能够挣到的钱,不知道要多出多少倍,不知道要可靠多少倍。这里边的利害计算,我们一定要想清楚。更何况,我们的理想,难道是一个每天坐在电脑前面的人吗?我觉得,这不仅是20-30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的事情。任何年龄段的人,只要他还没有对自己的事业失去信心,还想着取得比现在更大的进步,那么就不应该去玩什么股票。股票,要么是专业人士玩,要么是退休了没事干的老爷爷老奶奶去玩,除此以外的其他人都不应该去玩。股票市场这种制度的设计,本来就不是给普通人赚钱的。我在《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里面提出一个理论,就是:一个人,要想稳定的获得任何形式的收入,都要对应一种这个人所能掌握的资源。他要么掌握生产性要素进行创造获利,要么掌握破坏性要素进行破坏获利。比如,你精通计算机软件,那么就可以从编程中赚到工资;如果你精通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你就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这些都是你利用自己的能力——也就是你能掌握的生产性要素参与社会分工,获得的合理的报酬。还有一种相反的,就是你身强力壮,可以晚上找个偏僻的地方拦路抢劫,或者精通攀沿技术,晚上可以入室盗窃把别人的钱变成自己的……这些就是你个人掌握的破坏性资源,从别人手里掠夺财富来获得收入,这叫“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不管是生产性还是破坏性要素,你总得占有一样。如果你一样都不占有,纯粹就是去赌钱玩,那么最后一定是得到一个平局:一会儿输钱,一会儿赢钱,最后不输不赢。但是在真正的赌场里边,输钱的总是赌徒,赚钱的总是庄家。这是因为庄家掌握了“破坏性要素”,就是可以通过操纵规则和作弊来掠夺赌徒的钱。那么到了股市里,这个不停波动的市场里面,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们掌握了什么资源可以参与股票市场的财富分配呢?有生产性要素吗?没有。那些能够经营企业上市的企业家才有。有破坏性要素吗?还是没有,那些操作股市的庄家才有。那这些我们普通的年轻人,凭什么能赚到比把钱存在银行吃利息更多的钱呢?相信什么波浪理论、什么趋势线,你能玩的过那些金融、数学专业毕业的研究团队吗?把这个道理想清楚,我们就不难发现,我们去股市赚钱,最好的结果,就是不亏本,能够不被别人掠夺,挣点跟银行利息加社会最低工资标准差不多的收入就到头了,有时候看起来一夜暴富,其实很快又会吐回去去;但大部分结果是,被那些掌握了“破坏性要素”的人掠夺,浪费了时间还亏了本。不管是哪一种结果,我们的时间都耽误不起。有人会听信关于“”的谎言,说我就,学习巴菲特,放在那里不动,又能挣钱又不耽误本职工作。这种想法是同样行不通的:如果你只用很少的一点钱去炒股,比如收入的10%,这点长期“价值投资”的收益其实对你没有影响,那么为什么要花那个时间呢?如果你投入大钱去炒股,股票的波动会影响你的生活,那么你虽然心里想着价值投资,但还是会变成一个赌博一样,每天除了关注股市行情以外什么事情也做不好。而这就会毁掉你的生活。不管是那一种,你都应该远离股市。所以,与其“价值投资”,还不如把钱存银行,旱涝保收。总之,最好的选择,就是把我们的钱安安稳稳的放在那里,别去想之类的事情。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能够掌握的那一点点资金,根本不值得浪费时间去“理财”。最需要“理”的“财”,是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如果我们真的要玩股票,学习巴菲特、索罗斯,那应该做的不是拿着自己的钱去玩,而是像他们一样,学一个金融或者数学的学位,然后进入金融行业工作,争取成为,然后拿着别人的钱去玩,赚了提成,亏了不管。这样,你就可以掌握“生产性要素”——也就是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和组织专业研究队伍来进行价值判断,真的为企业发展融资,促进企业成长;或者掌握“破坏性要素”,就是具备影响股票走势的能力,玩死那些。如果你不打算这么干,那么,请远离股市,最好是碰都不要去碰一下;如果你已经进入了股市,最好是马上清仓,把所有的钱转回到银行卡里面。然后专注于自己的梦想,把它一点一点变成现实。如果你还是对股市恋恋不舍,还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那么,你生活的价值,无非就是花一些时间在电脑屏幕上观察布朗运动罢了。《这10个容易被忽视的理财小贴士,再不知道就晚了》 精选四6月18日至19日,2016北京大学汇丰金融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EDP“CHINAGT”年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本文整理于,江南愤青在论坛作了“展望——冬天有的时候就是不适合打猎”的主题演讲去年的时候,我一直说这两年将是资本的寒冬,冬天有时候就是不适合打猎,没有机会的时候就是没有机会,安静趴着,熬过去就是春天,要让自己活下去,等到春天的到来。专家讨论问题比较严谨,喜欢用数据支撑结论,而投资人更多的是靠猜,因为投资必需要有前瞻性。当数据都能被统计的时候,基本意味着其投资机会丧失,所以听投资人的演讲听者一定要小心,因为我们的结论往往很不靠谱。加上投资本身是以小搏大的过程,赌错了无非亏点小钱,对了可以赚很多钱,所以往往都是开放性设想问题。尤其是一级市场中的早期更是如此,我们都是非常乐观的去设想未来的各种无限可能,于是很多结论和逻辑听着有点像“愤青”,但我认为多了解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也是有好处的。GDP增速放缓将引发收入衰减刚才有演讲嘉宾提到我国当前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增长高于GDP的增长,这里我有点不同的意见,原因在于过去的收入数字慢于GDP的数字反映,GDP增长传导到收入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从而形成了相对滞后性。一旦GDP增长放缓,收入水平也就会跟着下降,从而低于GDP增长,这个是必然的趋势。至于GDP增速为什么下降,这个没办法解答。因为很多时候未来是无法推演的,只能凭借感觉,他没有可被用作讨论的任何依据,只能根据一些细枝末节的观察来揣测未来的可能性而已。我回国的几个月时间,去了不少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跟相对底层的人聊天,在收入方面,我问他们今年的工资是否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他们说不要萎缩就很好了。我跟很多实业基层的员工聊,他们也这么说。所以我斗胆下个结论,今年并非是大家所预期的消费升级的一年,因为消费升级的基础是收入增加。但是,与数据相反的现实是大部分企业面临的不是收入水平增长的问题,而是能否保住去年的收入水平,在座的可以回去问问自己朋友的收入是否增长了。我总觉得,专家喜欢的数据其实本质反映的都是过去的情况,而我们更关心未来会怎么样,但现实往往就是,过去怎么样是预测不了未来会怎么样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要预测未来只能深入基层,了解市场,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数据和报表。我自己走了很多地方后的结论是,未来三年,我感觉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乐观,收入衰减会很严重。过去三年,我们在一片狂热中投资了200多家公司。但是今年,看到这种趋势后,我们整个上半年只投资了3家企业。??不管借贷还是投资,赚钱的根本在于实体盈利再跟大家从理论上讲一些我自己关于金融层面的逻辑。金融一般归纳为投资和借贷两个范畴,但是这两个范畴的背后,本质都是实体盈利。如果实体不盈利,那么意味着投资不能赚钱,无法获得投资收益;借贷则意味着资金借入方不能赚钱,也就必然不能归还资金借出方的资金。最终的结果就是借贷崩盘,投资打水漂,金融出问题。相对而言,借贷的逻辑更加难以运作,从我自己角度来看,借贷有两个特征很明显。第一个特征就是借贷行为的客户群体相对狭窄,必须是那些不好不坏的群体,客户好了,一般就不需要再借钱了,不好,那就跑路了。所以,最终的结果要么就是一个不断消灭自己客户的过程,要么就是被客户搞死的过程,这是借贷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马云曾经骄傲的说,你看,当年借给我五十万的人,我就还钱了,说明小企业也是有信用的,但是他不知道的现实,就是他是发大财了的,但是那个借给他五十万的人,现在估计还是穷光蛋,这个就是借贷的核心逻辑,你没有积累,你无法跟客户一起成长,客户一旦好了,就离开你,你陪伴着客户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光,结果客户一好就跟你没什么关系了。为什么借贷必须锦上添花,而不能雪中送炭?核心是因为无法分享未来的收益。借贷的第二个特征是没有积累。前面说了,因为你无法分享客户成长带来的高收益,那么你永远只有恒定的利差。一百万,你收10%的利息,扣除资金成本4个点,运营费用2个点,那么意味着你最多赚取不到4个点的收益,但是承担的是一百万的风险。也就意味着你过去做了一百笔业务,都赚了,突然有一笔业务出了问题,哪怕过去做的再好,最后你都是死,因为收益无法覆盖坏账。所有做借贷的金融商业模式,看上去是暴利,但其实是非常脆弱的,随时会面临崩塌的风险。我国的银行业非常典型,过了十几年的好日子,也会突然在一两年内就亏掉过去几年赚的钱。这个就是典型的借贷逻辑,是非常脆弱的。也是为什么我不看好所有承担信用风险的商业模式根本原因,也是为什么我离开银行业的核心原因。无论对企业和个人,借贷都是缺乏积累的行业,长期来看,他只会让你变得很狭隘和无知。从这个点上看,投资就稍微好点,投资是相对有积累的行业,他风险是恒定的,但是收益是不确定的。所以,相对来说投资感觉上会更有积累一些,你过去做了一百笔交易都亏了,可能未来一笔赚钱了,立马就把过去的亏损给收回来了,投资的收益和风险相对更平衡一些。但是,无论借贷还是投资,终极收益都是来自于实体的盈利。一旦一个市场无法贡献利润,那么无论你前面估值怎么高,声势怎么浩大,都没有意义,都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而已。所以,一旦逻辑设定在市场盈利这个基础上,我们就会发现,目前的整体市场其实是缺乏市场盈利的机会的,那么反过来就是意味着金融的整体性机会在丧失。借贷业随着实体企业不振,坏账率攀升,市场观望。我很早前就说过,目前市场的格局是好人不借钱,借钱的都是坏人,为什么?因为,实体经济不景气,导致很多人哪怕有资金在手也找不到赚钱的机会,所以,都不会选择去借钱,因为借钱是要还的,而那些坏人,因为不借钱就活不下去,所以必须依赖借钱活下,不得不借钱。就出现了好人不借钱,借钱的都是坏人的诡异局面,本质其实都是实体经济不景气带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业是典型依附于实体经济的一个带有强周期性特征的行业。在实体普遍盈利的时候,你会发现个体风险虽然有,但并不是那么重要。我记得我十年前放贷款基本上不需要进行太多的风险审核,大家都会按时还款,为什么啊?因为那是个基本上都赚钱的年代,当大家都可以赚钱的时候是不太会有人会来逾期和违约的,而现在呢?老婆小孩子抵押给你都照样跑路,因为当一个人赚不了钱的时候,就意味着怎样都还不了钱。从借贷角度来看,还款能力一定比还款意愿重要很多。跟借贷一样的逻辑,投资的核心也是市场盈利。前面说过,给别人投资钱,最终都是期望分享投资收益的,而且是远远超过借贷的利息收入、分红收益或者股权溢价性收益,但是当市场无法形成这样的赚钱效应的时候,如何兑现投资收益呢?过去几年很多人都跟我说,市场很好赚钱啊,你看,谁谁赚了几百倍,谁谁赚了几千倍。第一个问题是,这些是普遍性案例,还是个体性案例?第二个问题是,有几个人真金白银的拿到了钱呢?许多看上去赚了很多倍的项目,最终都是需要变现的,变现一方面可能是分红收益,另外一方面就是二级市场的股价交易收入。但是过去几年轰轰烈烈的市场,又出现了几家所谓的赚了很多钱的上市公司呢?最终能不能变现还要看企业盈利的基础。但是这种盈利性基础,目前来看,是非常脆弱的,因为市场普遍性盈利的状况基本不存在。诸位都是企业家,想问一下,大家觉得這几年有没有感觉赚钱很难?现在你们的困境是什么?我自己跟很多企业家聊过,普遍的困惑是找不到赚钱的行业。现在,个别行业或许还能赚点钱,大企业要赚钱很难,大家都很迷茫,不知道该去哪里,我看到不少企业,都转到金融行业,希望在金融业里博点机会。但是一个市场金融越旺盛,恰恰证明了实体经济越不好。这个就是现实,但更现实的事情其实是金融业从长周期来看,往往是大面积的牺牲,因为金融本质还是零和博弈市场,更残酷的是20%的参与者会赚取剩余80%的钱。??赚大钱都是时代给予的机会,而不是个人能力在整体不盈利的结论基础上,我们能做点什么呢?我个人感觉作为个体最好的办法是学会休息,学会不折腾,学会等待。我在2012年的时候,感觉实体机会很渺茫,劝很多企业家离开实体行业,干脆卖掉企业,去游山玩水,什么事都不要干,一年花不了几个钱。回头看到的现实就是,出去玩的都活得挺好,而那些在家里勤勤恳恳干实业或者每天努力放高利贷的人,最后都死得很难看。在一个没有机会的行业里,其实你越努力,死的其实是越快的。我们还是要学会在大时代里做符合时代周期的事情,这有助于你活的更好。我很多年前写过一篇《扯淡赚大钱的逻辑》,网络上很多人在疯转。其实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就一点:绝大部分赚大钱都是时代给予的机会,而不是因为你的个体能力卓越造就的,所以要学会辨别不同的时代特征,选择符合时代特征的事业比你每天勤奋努力更为至关重要。后来很多人驳斥我是机会主义者或者风口论者。我自己把过去三十年简单做了个分类,我觉得可以分为三个大周期。前20年,也就是80年代到2000年这二十年,是劳动赚钱的时代,那时候出卖劳动力是可以赚钱的。因为物资贫乏,我自己小时候跟姐姐卖冰棍,五分钱进来,卖一毛五,三倍的毛利,很丰厚了。那个年代,肯干点的人都能赚钱。很多万元户都是跑运输的,家家户户都能赚钱。那个年代,越勤奋,越辛苦,赚钱越多。而到了2000年以后,则是靠资产升值的年代。银行业不断地进入货币扩张的阶段,钱越来越多,最后就往资产泡沫化的方向走。这时候,你发现大量的资产大幅升值,最终的结果就是努力勤奋已经不赚钱了,关键是依赖资产升值赚钱。你再勤奋再努力,不如买一套房子划算,所以过去十年出现很多所谓的悲剧故事,很多人很勤奋努力的把自己家房子卖了去做实业,头发熬白,最后终于把自己当年卖掉的房子给买回来了。回头看这个十年,其实你啥事情都不用做,买房子就行了。02年开始计划买房子的话,差不多到现在基本上都是十倍以上回报,算上五倍杠杆的话,基本上就是五十倍回报。很多人勤奋努力工作一辈子,也没有这个时候买一套房子赚的钱多,这就是现实。许多企业家也是如此,其实实业本身并没有赚太多的钱,但是他们的企业土地产房升值所带来的盈利,远超过他们企业的实业利润。于是最终的结果都表现为资产升值,这个十年如果你不参与到资产升值的逻辑里去,你基本就被抛弃在财富之外了。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十年,福布斯排名的首富基本上都房地产商和煤老板等一类人了,当然后者随着整个十年的结束而崩盘了。总的来说,过去很多牛逼的企业家,并不是他真多牛逼,而是在这个年代加了杠杆带来买入资产的结果。而2010年以后,资产升值的逻辑也不存在了,变成了资本大爆发的年代。从2010年到现在,你只要被资本喜欢上,就会发现赚钱的速度和规模,远远大于以前的任何时代。我们看过去进入阿里和京东的人,很多都是大学刚毕业的孩子,但是赶上了资本爆发的年代顺着资本的趋势,很快就被推起来了。过去几年,随便一个互联网小伙子,一个想法就能拿到几千万的估值,就能超过很多干了一辈子的企业家。所以当一个行业起来的时候,跟你的个人能力没有太大关系,关键在于你是否在一个正确的年代做了符合这个年代的事情。当然有很多人是无意识的,有很多人是有意识的。前者是祖坟埋得好的结果,后者是眼界格局高的结果。从我个人感觉来看,绝大部分的有钱人都属于前者,属于后者的微乎其微。所以,我一直觉得这个年代,赚大钱的人往往不辛苦,辛苦的往往赚不了大钱。这个是非常现实的情况,要学会认识到现实,不要自我催眠。在我看来,钱分为辛苦钱和泡沫钱,辛苦钱赚的是社会的平均利润,泡沫钱才是大钱。你们去看,一个股票如果不泡沫化了,那最多就是赚分红的钱,那是稳定利润,而只有被资本看上了,让他的股价远远超过他实际有的价值的时候,你才能赚到所谓股权的差价,然后才会有所谓的大钱的机会。其实本质来看,一只股票十块钱和一百块钱,上市公司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至少肯定不会有十倍的差价,变化的只是投资他的人的预期而已。所以,只有泡沫来了,才能让价格产生巨变,你才能有机会转到其中的高额背离带来的泡沫钱,这个才是大钱。房地产其实也一样,一套房子十年前卖2000元/平和现在卖20000元/平,本身都是居住功能,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但是带来的价格变化却是十倍甚至更高,那说明什么呢?说明只有价格和价值背离了,你才能赚到大钱。纯粹从赚钱角度来看,我喜欢泡沫。所以,我们过去几年特别喜欢泡沫化带来的一些机会,这些机会往往是人极度乐观后产生的预期变化带来的机会。这种机会来的时候,并不需要你太多的能力,你就能赚到一些钱,所以我总是告诉自己,只有当傻瓜也能赚到的钱,才可能是大钱,依赖能力带来的钱,一般都是稳定的平均利润,尽量让自己承认自己不能干是非常重要的。??未来的竞争要将能力与成本挂钩在这里,我自己谈下我对能力的看法,其实大家在谈能力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能力一定是跟成本挂钩的,脱离成本考虑,你会死得很惨。德州扑克在中国最近很火,但你会发现,在中国的那些高手基本都玩不转,在中国打德州跟比大小本质是一样的,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土豪太多,人家压根不按概率算法出牌,反正兜里都有钱,然后把把ALL IN,好好一个比精算概率的游戏,变成了比谁兜里现金多的游戏,压根没办法玩。前两年中国投资市场就是这个阶段,钱越来越多,“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年代,有逻辑有能力的专业投资人,最后往往干不过那些业余投资人。因为业余投资人不讲逻辑,只讲成本。你问他为什么投资,他往往说,没为什么啊,反正钱也没地方去,去澳门赌博也是输,不如随便给个年轻人或许有一些机会啊。你听了只会很无语,这就是成本不一致带来的能力不一致。我有一段时间研究乐视,乐视这样的公司会大量的给你讲故事,讲未来有多好,而投资者往往喜欢这样的公司,就会给乐视很多的未来的钱。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同样一台电视,乐视三千块钱的成本,其他公司也是三千块钱的成本,但是乐视可以买一送一,电视机免费给你,或者折价给你,三千块钱卖两千块。市场卖得越多,报表越好看,销售额在增长,于是股价反倒越来越高。而别人不行啊,三千块钱不可能低于三千卖啊,否则报表很难看,所以,这个结果就是我越来越喜欢你,我会给你越来越多的钱。当你跟对手不是处于同一成本线的时候,你就发现很难打赢他,到最后他可能直接把你给收了。打输了没关系,打赢了就很牛,他是把未来的钱折现的模式。但是从产品质量上说,你说乐视电视比康佳电视好?很难说。能力好的公司很难说一定打得过成本更低的公司。滴滴打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摇摇招车在北方地区做得特别大,腾讯找它投资,它不让腾讯投,腾讯反手投了滴滴打车,投了以后马上开始和快的打车拼价格战,最后摇摇招车就没了。你的成本跟人家不一样,最后结果能力再强都得死。所以未来的竞争已经不是传统的肉搏式的竞争,而是全方位、立体式的竞争,如果能力不能和成本挂钩,单谈能力会很难。??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中国进入债股双杀时代最后谈谈我自己的几个顾虑吧,很现实的顾虑。其实前面也提到过了,未来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背离。我越来越感觉到现在虚拟经济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其实只要问问滴滴打车估值300多亿美金,到了二级市场你们愿不愿意买就行了。过去3年多来的混乱投资格局,走到今天,涌现出几家大公司?上市又上了几家公司?十个手指头数得出来,这就是我们过去三年砸了数百亿美金所剩下的格局。当大量的钱砸下去普遍不盈利的时候,那么市场会是什么样子的格局?这个泡沫到了今天随时会破。而虚拟经济一旦破了,实体经济本身又没能有效回归,那么新的增长动力就找不到,这时候市场的寒冬就会比较明显。所以我说中国进入债股双杀的年代,债意味着实体经济违约增加,股意味着投资机会的系统性消失,带来的后果其实是很可怕的。另外一个顾虑,就是当下非常火热的消费分期的机会,我感觉也很危险。互联网这个东西,最大的作用其实就是把一个标准化的东西,无限快速的复制,最终的结果就是把本来可以赚十年钱的事情,快速极致的压缩到两年内把钱赚完,然后一地鸡毛。事实上,消费金融就是这么个现状,消费金融的本质上其实是要求个人收入水平的有效增长,而个人收入水平增长的背后,其实是实业的增长。实业赚钱员工才能增加收入,然后才能支持分期。但是我前面说过,收入水平增长本身是不现实的。在这个基础上,你还扩大消费支出,最终结果就是大面积违约的快速出现,寅吃卯粮的格局,这个逻辑非常简单。最后带来的问题是什么?是消费分期大面积的崩塌,给好人放贷款放完了,一般会向坏人放贷款,坏人放完会向更坏的人放贷款,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这样。这两个问题叠加,未来两到三年,甚至三到五年都不会太好。??保持流动性将是未来赚钱的逻辑那未来坚持什么样子的策略会更好呢?我跟很多专家的思考是不一样的,大量的人在鼓吹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我觉得该分开来看。我个人感觉未来的中国,对外是贬值的,但是对内可能是升值的。汇率很大程度向下行可能是共识,但是对内角度来看,人民币会越来越值钱,许多人都觉得怎么可能,央行大面积放水,怎么会越来越值钱,很快就不值钱了才对。我真心不这么觉得,从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知识可以推理出几个简单的逻辑。第一,货币的创造只能来自于央行注入基础货币。但是这块货币本身的额度是很有限的,它被称之为高能货币,是需要通过商业银行的扩张才可能真正增加市场的货币供应量。这里起很大作用的其实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如果商业银行不能有效扩张信用,那么货币之水就不太会泛滥。事实上,最近市场上的放水效应是不明显的,也感觉不到,在08年四万亿里面起最大作用的其实是商业银行,是大量扩张了信用所带来的结果。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惜贷情况非常明显,大量的商业银行非常谨慎的发放贷款,原因前面也说了,现在这个年代好人都不借钱,借钱都是坏人的年代,必然的情况就是商业银行放款意愿大幅度下降,从而使得市场上资金的扩张是非常有限的,并不会形成资金泡沫化的格局。第二,为什么钱会更值钱?这其实跟虚拟经济泡沫破灭是相关的。当你身边曾经的有钱人变得一个个都没什么钱的时候,其实变相意味着你的钱就越来越值钱了。虚拟经济崩盘,是大概率事件,这个逻辑是能理解的。因为虚拟经济的价格是根据成交价计算的,你说现在一百亿估值,那就必然意味着有人要用一百亿的价格成交了,你要让你的估值再上行,那就必须要有更高的成交价才能支撑,那么就意味着要有更多的货币支撑这个交易。事实上绝大部分的投资是无法有足够的货币支撑的,市场货币增量总是不断降低的,而股权本身不创造货币,这种情况下,绝大部分的虚拟经济都会面临估值下行,那么相应的投资人的财富缩水就是大概率事件。当大家的财富都缩水的时候,甚至个别企业家的资金链都面临紧张的时候,如果你能保持充沛的流动性,那么必然意味着你的资金会越来越具备价值,更加的值钱了,至少相对价值是明显增值了。所以,我个人感觉未来赚钱的一个很重要的逻辑就取决于流动性,怎么理解?很多人问我,上海、北京的房子能不能买?我从来不认为一个东西能不能买跟东西本身有关系,而是跟你有关系,你是谁最重要。你很有钱,那么OK,随便买;如果你本身钱不多,那就算了,这个就是现实。同样的房子,不同的人问我,结论必然是不一样的。就我自己而言,我的结论是:与其一线买房不如二线,为什么?便宜而且流动性好从我的角度来看,在你的安全边际越高的情况下,那么你承受风险的能力必然增加,而越能承受风险的人,所博取风险高溢价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个逻辑是非常清晰的,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可以让你有机会去博取更高的风险溢价。而流动性不够的情况下,则会丧失各种机会。我今年二月份回国,当时正好跌破三千点,我说如果你是空仓就可以买一点,如果你是满仓那没办法必须砍仓。所以同样一个点位,同样一个资产,能买不能买跟资产本身没关系,跟你有关系。你的流动性越安全,你越有机会搏取高收益。我自己是一个业余投资人,五六年时间投了200多家公司,说实话,我什么都不懂,因为早期都是不确定的机会,我都是瞎投资。前几年,我见到一个不错的年轻人就会给他一点钱,很多人说我很激进,我觉得我一点不激进,因为给他的钱都是小钱。因为从我个人配置来看,我90%的钱都放在稳定的收益上面,每年赚取一部分的利息收入,然后我拿这利息收入去做投资,投完亏了就亏,对我不构成任何影响。也正是这个原因,我投资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从而我可以博取一些极高风险的机会。但也因为风险高,所以别人跟我竞争的机会就少;我就能拿到很不错的价格。投资是反人性的,只有反人性反周期的时候,才能拿到更低的价格,才有机会。如果大家都看好了,你是很难博更高的收益的。所以,未来保证你的资产安全才是重中之重。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大钱不动,拿点小钱去玩,下个闲子,或许有机会。投资为什么拿小钱去玩?因为投资长期来看是周期性,九死一生甚至百死一生。如果你指望通过投资过得更好,那不可能,你必须要有一个会下蛋的母鸡,让鸡蛋孵,孵出来就孵,孵不出来就算了,鸡永远在是最重要的,它不会让你饿死。现在各种折价机会很明显了,我前段时间去了趟神木,发现很多老板都开豪车,住豪宅,但结果呢?没钱加油,为什么啊?因为没现金。从一定阶段来看,只有现金才是你的钱,其他都是假的。这个时候,谁有现金,谁就能博取高折价的机会。??投资是生命与事业的延续最后,再谈谈我的不成熟的、不靠谱的投资逻辑。我也只是玩票性质做的投资,并不成功,没什么显赫的业绩,赚点小钱而已,别太把我的想法当真。第一件事情,想提醒投资人千万别碰三件事情,吸毒,赌博,不设底线的投资。一般来说稍微有点钱的人,不碰这三个基本上不会死人。前面两个好理解,第三个其实真做起来还是比较难的。其实投资这个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不设底线。今天投一点,明天投一点,后天投一点,投到什么时候是头都不知道,这种投资千万不要干了,再有钱也经不起折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不确定的。最好是拿出一笔钱,投完就完了,有机会就有机会,没有就算了。第二点,我自己最深刻的感觉就是千万别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很多事情,一旦你所在的时代不在了,你再能干也没用。海尔的张瑞敏也提出这个说法,时代创造伟大的人物。国美黄光裕在牢里曾经给陈晓写过一封信,他的意思是我们应该不断地扩门店,只有我们的门店足够大,别人才能进不来,这句话有道理是吧?过了两年发现一点道理没有了,因为互联网来了,你发现过去最强悍的东西都是你的负担,线下门店越多、成本越高、代价越大,还没法打掉它。曾经是你认为是巨大优势的资源,一夜之间就变成了负担,时代一改变,什么都变了。企业家要有投资的心态,往往是要承认自己不能干,尽量把机会都留给年轻人。别有事没事要跟年轻人打,很多人你一定打不过他,但你可以成为他爹,打不过就投他。当年苏宁不跟阿里去打架,没事给阿里投资点钱,现在就是阿里他爹了,也不会是反一反的格局了。微软投了很多硅谷的公司,各种各样的公司,凡是危及到微软的公司都去投一点,谁也不知道哪个小孩就起来了。雅虎当年最好的时候投了阿里,现在雅虎的日子那么难过,但是因为有个孩子叫阿里,现在日子多好过。投资的本质,可以从生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很多企业家都有如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总觉得企业就如同一个小孩,是自己从小养到大的,有必要扶着他走到最后,这是有问题的,孩子长大了,就该放手让他赶紧结婚去。别都娶媳妇了,你还每天陪着,一点意义都没有,你应该让他去生孩子或者你自己去孵化别的孩子。第二种情况,很多人就想着只生一个孩子,这也是有问题的。孩子一定要多生,只生一个孩子容易坑爹。比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你去投资一批,生出一批孩子,只要有一个孩子光宗耀祖你就牛了。从投资角度上投一个的成功概率几乎为零,而且还容易被绑架。第三种情况,一定要在最好的年纪生小孩,你在最好的时候生孩子能够陪他养他,等到你自己都不行了再养一个小孩。80岁生一个小孩,小孩还没养大你就死了。许多企业家都是自己快不行了,才想到去转型去孵化,事实上自己都没办法活了,还怎么转型。投资本身应该是生命和事业延续的过程,而不应该是你自己去主导一件事情。你去主导一件事情,就会发现这件事变成你的事了,所有的能力都依附在你身上。我们很多人投了很多事以后,事必躬亲,最后都死了,这种控制性思维也非常可怕。很多企业家认为资源是我给的,想法也是我给的,钱也是我给的,凭什么他做大股东,但是却没想过,你自己是否能做的起来?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区别是对资产控制的不一样。工业时代1%的股份意味着几千万的资产,互联网的时代1%和100%没有任何差别,因为做不起来都是零,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轻资产时代。股份的比例控制权,你如果认为你可以干得起来,那你就控制。如果你是靠团队的,你就给他足够的股份,让他认为是为自己干,而不是为你干,否则他一定不会跟你干。所以,责权的对等一定要想明白,做一个好的投资人而不是做一个好的控制人。这个年代能干的人往往不忠诚,忠诚的人往往不能干,就是这么现实。此外,我提醒各位企业家,千万不要去投你擅长和熟悉的行业。这跟很多人的想法是相反的,许多企业家总是说不熟悉的不投资。投资是要看大格局而不是看小格局的,有很多行业势必衰落,势必衰落就意味着你把这个行业全投遍了,你也没有任何机会,一点机会没有。我有时候想,我都快40岁的人了,比我年纪大的人都能够看懂这个商业模式,那这个商业模式就一定不是新兴模式,也就不是具备可投价值的商业模式。未来一定是一个现代人不太容易看懂的,是搞出一个新的东西,把以前人干死的过程。所以,你作为老一辈企业家都看得懂的商业模式,我才懒得没兴趣去投资。尽量多相信年轻人,投资一些他们喜欢的东西,比投资你喜欢的东西更具备未来。当然,我也承认投资分两种,一种是补短板,从互补的角度考虑问题,投出一块可以让我现在更好的短板来。但是这个前提是,你要确认行业是有机会的。另一种是从生命和事业延续的角度上投出一些还不错的个人。让年轻人成长,他们成长你也就成长了。还有一句话是少混圈子,因为混圈子容易失去未来,会让你的眼界越来越集中在某个圈子里面,最后把好东西漏掉了。以前讲志同道合,现在要在志同道不合的人身上多学学,互联网就是跨界的特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民工唱的打工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