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发生惊厥,给予什么液体?

孩子出现热性惊厥抽搐 家长别忘其口里塞东西|热性惊厥|发烧_新浪育儿_新浪网
孩子出现热性惊厥抽搐 家长别忘其口里塞东西
  发烧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症状。不过,一些小孩在体温升到很高时,会突然失去知觉、全身或局部肌肉出现强直或阵发性抽搐,两眼上翻或凝视、牙关紧闭,持续数秒至数分钟。这通常是高热引起了热性惊厥,需要家长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热性惊厥多见于6个月至5岁大的婴幼儿,首次发作多见于6个月至3岁间,这可能与婴幼儿期脑部发育不成熟有关。
  热性惊厥看上去虽然很可怕,但总体预后良好,短时间的惊厥抽搐,并不会对脑细胞造成太大损害,不会像一些家长所担心的“抽傻了”。但长时间、持续发作的热性惊厥,也有可能会因呼吸困难而引起缺氧,导致脑水肿或造成意外伤害。
  孩子在出现热性惊厥抽搐时,有些家长惊慌失措,给正在惊厥抽搐的患儿掐人中、喂水、猛烈摇晃、强制按压,或因怕孩子咬伤自己而用东西塞住其嘴巴等,这些不当的做法不仅有可能会造成孩子的误吸,而且还容易造成骨折,甚至窒息。
  当孩子发生热性惊厥时,家长要保持镇定,把孩子放在一个安全不易受伤的地方;解开孩子的衣服,把孩子的头侧向一边,以免呕吐物返流阻塞了气管引起窒息;不要往孩子口里塞东西,孩子不会咬伤自己的,把东西塞孩子嘴里反而会更危险,也不要用力掐孩子的人中,一般来说,大多数孩子的这种抽搐都会在5分钟内自行缓解;待孩子平静后,及时送到医院检查,并将孩子抽搐持续的时间、表现、意识是否清醒等信息提供给医生。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高温惊厥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高温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宝贝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高于39℃时发生的惊厥。其中引起的最为常见,一般患儿体温急剧升高之际,体温越高越容易发作。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全身性或局限性肌群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多数伴有。发病率为成人的10倍,尤以多见。
高温惊厥病情介绍
除新生儿,其他年龄的宝贝均可发生,90%发生于6个月至3岁,6个月前发病占4%,3岁后发病占6%,平均发病年龄为18-22个月。
对于年轻的妈妈,请一定要注意:孩子发烧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散热。我看到过很多例子,让人觉得心痛的例子:家长以为孩子高烧的时候要跟大人一样,需要裹的严严实实地去“捂汗”,殊不知,这正是进一步提高孩子体温,诱发高温惊厥的原因!
高温惊厥症状
表现于高烧(体温39℃以上)出现不久,或体温突然升高之时,发生全身或局部肌群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可停止呼吸1-2分钟,重者出现,有时可伴有大小便失禁。
一次热病过程中发作次数仅一次者为多。历时大约3-5分钟,长者可至10分钟。
高温惊厥临床类型
高温惊厥简单型高热
多见于出生后6个月至3岁体质较好的孩子,惊厥发作为全身性,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一般不超过10分钟,一日内仅发作一次,后孩子很快清醒,恢复知觉后昏睡,但神经系统无异常,惊厥发作两周内做脑电图结果正常。
高温惊厥复杂型高热
多见于半岁以内或4岁以上孩子,一日内发作多次,持续15分钟以上、已有4次以上的高热惊厥,少数人非全身性发作,呈部分性发作(如单侧肢体)。发作后有暂时性麻痹等神经系统异常。发作后两周内做脑电图检查有局灶性癫痫放电改变。此外,多有癫痫家族史。
高温惊厥相关处理
高温惊厥一般惊厥处理
一、控制惊厥
针人中、、、、涌泉等穴。2~3分钟不能止惊者可用下列药物。
2.止惊药物
①安定,每次0.2—0.3mg/kg,最大剂量不超10mg,直接静注,速度lmg/分,用后1~2分钟发生疗效。静注有困难者,可按每次o.5mg/kg保留灌肠,安定注射液在迅速直接吸收,通常在4~10分钟发生疗效。应注意本药对呼吸、心跳有抑制作用。
②水合氯醛,每次50~60mg/kg,配成10%溶液,保留灌肠。
③苯巴比妥钠,每次8~10mg/kg肌内注射。
④氯丙嗪,每次1~2mg/kg肌内注射。
⑤异戊巴比妥钠(阿米妥钠),每次5mg/kg,用10%葡萄糖稀释成1%溶液以lml/分速度静注,惊止即停注。
二、一般处理
1.侧卧或头偏向一侧
立即帮宝贝侧身俯卧,头稍后仰,下颏略向前突,不用枕头;或去除枕头,让宝贝平卧,头偏向一侧。这样舌根不会阻塞呼吸道,呕吐也不会引起窒息。切忌在惊厥发作时给宝贝灌药,否则有发生的危险。
2.保持呼吸道通畅
解开衣领,用软布或手帕包裹压舌板或筷子放在上、下磨牙之间,防止咬伤舌头。同时用手绢或纱布及时清除宝贝口、鼻中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3.控制惊厥
用手指捏、按压宝贝的人中、、内关等穴位两三分钟,并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尽量少搬动患儿,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4.降低体温
在宝贝前额、手心、大腿根处放置冷毛巾,并经常更换;保持毛巾的温度不要过高,或将热水袋中盛装凉水或冰水,外用毛巾包裹后放置宝贝的枕部、颈部、大腿根处。
严重者给氧。高热者物理降温或给解热药物。
三、控制感染
感染性惊厥应选用抗生素。
针对不同病因,给予相应治疗。
高温惊厥持续状态处理
一、立即止惊
同一般惊厥处理。
二、控制高热
可用物理降温(头部冰帽或冷敷)和药物降温或配合降温。
三、加强护理
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呼吸、、血压、肤色、瞳孔大小和尿量。
四、降低颅内压
抽搐持续2个小时以上,易有脑水肿,应采用以降低颅内压。处理原则见急性颅内压增高征。
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无严重体液丧失者按补充液体,按60一80m1/kg·d(公斤· 每日),保持轻度脱水和低钠状态,以利控制脑水肿。
六、神经营养剂与抗氧化剂治疗
应用维生素A、E、C与甘露醇等抗氧化剂可防治惊厥性脑损伤。同时可并用维生素B1、B6、B12、脑复康等神经营养药物。
高温惊厥预防方法
高温惊厥提高免疫力
加强营养、经常性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提高免疫力功能的药物。
高温惊厥预防感冒
天气变化时,适时添减衣服,避免受凉;尽量不要到公共场所、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去,如超市、车站、电影院等,以免被传染上感冒;如家中大人感冒,需戴口罩,尽可能与小儿少接触;每天不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家中空气流通。
及早发现孩子体温升高
正常小儿体温在36℃~37℃之间,若测量腋温大于37.5℃,肛温大于38.2℃应确认是发烧了。若在家中无体温表或一时找不到体温表,可根据下列征象判断孩子正在发烧:母乳喂养儿,当妈妈给宝宝喂奶时感到乳儿口唇烫;孩子脸红耳赤,前额发烫,躯干皮肤温度增高,但肢体手脚发凉。婴儿时期发烧频率高,妈妈们要多加注意,特别要注意发烧中的孩子的夜间护理,因为大多时候,宝宝的体温都是在夜间骤升的,有需要的可以选择类似秒秒测这种精确度较高的连续测量型的体温计监测孩子的体温。
高温惊厥喝淡盐开水
近10年的研究显示,高热惊厥患儿容易发生(低于130mm/L),发生率为56%~60%,其中高热惊厥一次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46%。高热惊厥患儿平均血钠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换句话说,合并低钠血症的患儿惊厥发作次数明显多于血钠正常者,其比例约为6:1。经静脉输液中加入适量含钠液配合降温及止惊治疗,大部分患儿在6~8小时内血钠回升到正常值范围。因此,儿科专家指出,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者—现在处于感冒初期,伴有发热(体温≥37.8℃)口渴时,应适当增加饮水量,喝两杯淡盐冷开水 (一次饮水量100~200ml,间隔1~3小时),可起到防治低钠血症的作用,从而达到预防高热惊厥复发及惊厥性脑损伤目的。当然,给患儿喝完第一杯盐开水后,家长还应带他去正规医院诊治。
高温惊厥积极退热
曾经发生过高热惊厥的患儿在感冒时,家长应密切观察其体温变化,一旦体温达38℃以上时,应积极退热。退热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物理退热;二是药物退热。物理退热包括:1)温水擦浴:水温应微高于体温,主要擦洗小儿的手心、足心、、腘窝、腹股沟等处,但时间宜短,以防再次受凉,加重病情。2):用冰袋枕在小儿头部,同时用冷水湿毛巾较大面积地敷在前额以降低头部的温度,保护大脑。
高温惊厥正确应用药物
1.间歇使用抗惊厥药物
即平时不用药,只在每次患发热性疾病的初期,当体温升高达37.5℃时,立即将安定溶液直肠注入或给口服安定,也可用安定栓剂。
2.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
对每年发作5次以上的小儿、每次高热惊厥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者,可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同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资料显示,短程安定可以预防高热惊厥再发。该药具有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等优点,对象是已有两次以上的高热惊厥患儿。短程安定具体用法是:每次0.4~0.5毫克/公斤体重,在首次使用8小时后再重复使用第2次,就可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只有个别患儿要考虑使用第3次。必须指出,对所有患儿来说,在口服安定同时必须使用退热药(如泰诺林或托恩口服液)以求快速降温,并积极选用抗生素以控制原发病。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低钙惊厥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血液中的钙水平下降,抑制作用减弱,肌肉兴奋性就会立即增高,人会发生不由自主的收缩,即抽筋。尤其是新生儿易患上,称为佝偻病性低钙惊厥,又称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俗称低钙惊厥。
低钙惊厥介绍
低钙惊厥是血钙浓度下降使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高的结果。
低钙惊厥症状
低钙惊厥是血钙浓度下降使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高的结果。如发生在婴儿期,常表现为突然四肢抽动,面部肌肉颤动,两眼上翻,这时患儿多不发热,但可有一时性失去知觉,或大、小便失禁。每次发作数秒钟到数分钟或更长时间,可一日发作数次,也可数日发作一次。发作缓解后多入睡,醒后患儿神志清楚,吃奶正常。少数患儿表现为喉部肌肉的抽搐而出现,患儿吸气困难,吸气时可发出哮吼声,严重的可引起窒息而死亡。在及年长儿发作低钙惊厥时,小儿神志清楚,仅表现为手足痉挛,手痉挛时大拇指贴近掌心,其它四指向掌心方向伸直,腕关节稍屈;足痉挛时则踝关节伸直,足趾强直而脚底略弯,犹如跳芭蕾舞
低钙惊厥发病原因
低钙惊厥怎么会出现抽痉呢?原来低钙血症时,由于血清游离钙的下降,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的增高而引发抽痉。低钙惊厥常发生于婴儿期,而且和缺乏密切相关,故临床又称之为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众所周知:婴儿期这一特殊的年龄段,由于摄入减少、内源性合成不足,以及生长速度过快所致的需要量增加等因素,常常使维生素D供不应求,当体内维生素D缺乏时,一方面直接导致钙磷吸收障碍,而使血钙血磷水平下降;另一方面,机体在正常情况下出于代偿,使素分泌亢进,虽然可以使血钙水平部分得到缓解,但如果在早期,部分患儿甲状旁腺来不及反应或由于个体差异,甲状旁腺的代偿能力不一致,就产生了发生低钙惊厥的病理基础。而临床有许多因素直接促发了低钙惊厥的发生。例如,低钙惊厥好发于冬末初春,是因为随着季节的转换,婴儿接受紫外线照射的机会增加,从而使内源性合成的的含量显著增加,导致了钙化加速而诱发了低钙惊厥,这和某些患儿在注射大量维生素D后,因为事先未注意钙剂的补充而发生低钙惊厥的道理是一样的。值得注意的是,低钙惊厥尤其好发于人工喂养的婴儿,这是因为牛奶中的钙磷比例不合适,过高的磷直接妨碍了钙的吸收;此外,小婴儿的感染、发热常导致体内磷的释放增加也是诱发低钙惊厥的原因之一。 低钙惊厥最具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是手足抽搐症,常见于年长儿,而在小婴儿则常常表现为全身症状,典型的表现常为面肌、口角的抽动,屡发屡止。低钙惊厥最严重的症状也是最为致命的表现为喉痉挛,发作时可出现吸气性的呼吸困难,严重的可导致窒息死亡,因此临床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低钙惊厥发病时间
低钙惊厥的大多发生在宝宝初期,或患佝偻病的宝宝用治疗初期。还有,春末夏初,患儿晒太阳时间开始增多之时。发热、感染、饥饿时宝宝也容易发生低钙惊厥。发生低钙惊厥的宝宝,多有的其他表现,如多汗、睡眠不深、易醒、头枕部脱发形成等。
低钙惊厥处理
紧急处理孩子万一发生,成人应设法张开患儿的嘴巴,将舌头拉出口外,以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同时,将一长型硬物(如筷子)插入牙齿之间以防咬伤舌头。注意一定要抓住筷子,防止进入呼吸道加重阻塞。经初步处理后,不管喉痉挛是否停止,均应立即将患儿送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低钙惊厥防治
钙作为骨骼的重要成份,对生命活动起着支撑作用,同时游离钙能降低毛细血管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及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参与肌肉收缩、钙的吸收有利于骨骼的形成。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迅速,钙就显得越发重要。因此,为了减少对婴幼儿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适当给婴幼儿补充钙及维生素D制剂,是非常必要的。可常食用富含钙质及优质蛋白的食物。奶、奶制品及豆类、豆制品含钙较多,鱼、鸡、牛肉、虾皮、海鲜、干贝、海带、紫菜、骨头汤等补钙也行。平时也可以多吃点水果,多晒晒太阳。
低钙惊厥食疗
提供富含钙质的奶制品
1、巧克力和草莓牛奶。如果孩子不愿意喝白色的纯牛奶,你可以给他添加了其它味道的牛奶,虽然这些牛奶比一般牛奶多了一些卡路里,但是它们钙的含量是相同的。
2、酸奶。有很多味道和种类可供选择,有盛在杯子里的酸奶,也有包装在软管里可以吸吮的酸奶;这里面总有一种是你的孩子会喜欢的。
3、奶酪。所有种类的奶酪都富含钙质,选择那些含2%脂肪或低脂肪的种类以减少全脂肪和饱和脂肪的摄入。
4、松软干酪。可以单独吃也可以混在孩子最喜欢的水果中一起吃。
提供其它含钙的食物
5、含钙橙汁。8盎司(约226克)橙汁所含的钙(300毫克)相当于一杯牛奶中钙的含量。
6、椰菜和深绿色有叶蔬菜。试一下不同的绿叶菜,如菠菜、羽衣甘蓝叶、芜箐甘蓝以及芥菜;尝试一下罐装的、新鲜的、冷冻的等不同种类以及添加牛油来调味。
7、豆奶。不论你所选择的是纯豆奶,还是香草味、巧克力味、还是草莓味的豆奶,要先确认是不是加钙的产品。现在市面上出售的豆奶一般都加钙,其钙的含量同普通牛奶的钙质含量相同。
8、豆类食品。不仅仅是青豆,所有的豆类食品我们都应该多吃,如菜豆、花豆、云豆以及鹰嘴豆。它们大多数都含有数量可观的钙质。
在烹饪过程中偷偷多加一点钙质
9、糊状食品。孩子们喜欢帮你把东西放进搅拌机里,先将牛奶和酸奶放进去,然后让孩子自己选择一种喜欢的水果加进去。
10、汤。用牛奶而不是清水来勾兑肉汤,或西红柿汤。
11、燕麦和煮熟的热麦片。当你用牛奶煮麦片的时候,它们会比清水煮的更加浓稠好味。
12、蔬菜上面的奶酪酱。学会用脱脂牛奶制作一种低脂的奶酪酱,把这种酱浇在孩子吃的每一种蔬菜上,从椰菜到菜花到土豆都可以。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惊风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jīng fēng]
惊风,中医病名。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证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所以,古代医家认为惊风是一种恶候。如《东医宝鉴.小儿》说:“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幼科释谜.惊风》也说:“小儿之病,最重惟惊”。本病西医学称小儿惊厥。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
惊风名词解释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惊风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病西医学称小儿惊厥。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有脑膜炎、脑脓肿、脑炎、脑寄生虫病等;颅外感染性疾病常见有高热惊厥、各种严重感染(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败血症等)。不伴有发热者,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常见的癫痫外,还有水及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药物中毒、食物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脑外伤、脑瘤等。
急惊风病因以外感六淫、疫毒之邪为主,偶有暴受惊恐所致。外感六淫,皆能致痉。尤以风邪、暑邪、湿热疫疠之气为主。
慢惊风多见于大病久病之后,气血阴阳俱伤;或因急惊未愈,正虚邪恋,虚风内动;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脾肾两虚,筋脉失养,风邪人络。
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极易感受时邪,由表入里,邪气枭张而壮热,热极化火,火盛生痰,甚则入营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出现高热神昏、抽风惊厥、发斑吐衄,或见正不胜邪,内闭外脱。若因饮食不节,或误食污染有毒之食物,郁结肠胃,痰热内伏,壅塞不消,气机不利,郁而化火。痰火湿浊,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见高热昏厥,抽风不止,呕吐腹痛,痢下秽臭。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不耐意外刺激,若目触异物,耳闻巨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使神明受扰,肝风内动,出现惊叫惊跳,抽搐神昏。
总之,急惊风的主要病机是热、痰、惊、风的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其主要病位在心肝两经。小儿外感时邪,易从热化,热盛生痰,热极生风,痰盛发惊,惊盛生风,则发为急惊风。
由于暴吐暴泻,久吐久泻,或因急惊反复发作,过用峻利之品,以及它病误汗误下,以致脾阳不振,木旺生风。或因禀赋不足,脾肾素亏,长期腹泻,阳气外泄,先则脾阳受损,继则伤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虚极生风,即所谓“纯阴无阳”之慢脾风证。急惊风或温热病后,迁延未愈,耗伤阴津,肾阴亏损,肝木失于滋养,肝血不足,筋失濡养,可致水不涵木,阴虚风动。
总之,慢惊风病位在肝、脾、肾,病理性质以虚为主。多系脾胃受损,土虚木旺化风;或脾肾阳虚,虚极生风;或肝肾阴虚,筋脉失养生风。
惊风临床诊断
一、急惊风
1.突然发病,出现高热、神昏、惊厥、喉间痰鸣、两眼上翻、凝视,或斜视,可持续几秒至数分钟。严重者可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而危及生命。
2.可有接触传染病人或饮食不洁的病史。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检查有异常改变,神经系统检查出现病理性反射。
4.细菌感染性疾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常增高。
5.必要时可作大便常规及大便细菌培养、血培养、摄胸片、脑脊液等有关检查。
二、慢惊风
1.具有呕吐、腹泻、脑积水、佝偻病等病史。
2.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面色苍白,嗜睡无神,抽搐无力,时作时止,或两于颤动,筋惕肉瞬,脉细无力。
3.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血液生化、脑电图、脑脊液、头颅CT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原发疾病。
惊风辩证论治
惊风急惊风
一、辨证要点
1.辨表热、里热 昏迷、抽搐为一过性,热退后抽搐自止为表热;高热持续,反复抽搐、昏迷为里热。
2.辨痰热、痰火、痰浊 神志昏迷,高热痰鸣,为痰热上蒙清窍;妄言谵语,狂躁不宁,为痰火上扰清空;深度昏迷,嗜睡不动,为痰浊内蒙心包,阻蔽心神。
3.辨外风、内风 外风邪在肌表,清透宣解即愈,若见高热惊厥,为一过性证候,热退惊风可止;内风病在心肝,热、痰、惊、风四证俱全,反复抽搐,神志不清,病情严重。
二、治疗原则
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治疗原则。痰盛者必须豁痰,惊盛者必须镇惊,风盛者必须熄风,然热盛者皆必先解热。由于痰有痰火和痰浊的区别;热有表里的不同;风有外风、内风的差异;惊证既可出现惊跳、嚎叫的实证,亦可出现恐惧、惊惕的虚证。因此,豁痰有芳香开窍,清火化痰,涤痰通腑的区分;清热有解肌透表,清气泄热,清营凉血的不同;治风有疏风、熄风的类别,镇惊有清心定惊,养心平惊的差异。
三、分证论治
1.风热动风
证候:发热骤起,头痛身痛,咳嗽流涕,烦躁不宁,四肢拘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舌红苔白,脉浮数或弦数。
治法:疏风清热,熄风止痉。
方药: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菏疏风清热,防风、蝉蜕、菊花祛风解痉,僵蚕、钩藤熄风定惊。另加服小儿回春丹以清热定惊。
2.气营两燔
证候:起病急骤,高热烦躁,口渴欲饮,神昏惊厥,舌苔黄糙,舌质深红或绛,脉数有力。
治法:清瘟败毒饮加减。
常用药:连翘、石膏、黄连、黄芩、栀子、知母清气透热,生地、水牛角、赤芍、玄参、丹皮清营凉血,羚羊角、石决明、钩藤熄风平肝。
3.邪陷心肝
证候:高热烦躁,手足躁动,反复抽搐,项背强直,四肢拘急,口眼相引,神识昏迷,舌质红绛,脉弦滑。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
常用药:羚羊角、钩藤、僵蚕、菊花平肝熄风,石菖蒲、川贝母、广郁金、龙骨豁痰清心,竹茹、黄连清化痰热。同时,另服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4.湿热疫毒
证候;起病急骤,突然壮热,烦躁谵妄,神志昏迷,反复惊厥,呕吐腹痛,大便腥臭,或夹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解毒熄风。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
常用药:黄芩泻上焦之火,黄连泻中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山栀通泻三焦火,导火下行,四药合用,苦寒直折,泻火解毒。白头翁、秦皮清肠化湿,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
5.惊恐惊风
证候:暴受惊恐后突然抽搐,惊跳惊叫,神志不清,四肢欠温,舌苔薄白,脉乱不齐。
治法:镇惊安神,平肝熄风。
方药:琥珀抱龙丸加减。
常用药:琥珀、朱砂、金箔镇惊安神;胆南星、天竺黄清化痰热;人参、茯苓、淮山药、甘草益气扶正;菖蒲、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开窍。
惊风慢惊风
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虚实凡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倦,嗜睡,四肢发冷,舌淡苔薄者为虚寒;虚烦疲惫,面色潮红,身热消瘦,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者为虚热;肢体颤振,手足搐搦为血虚;身热起伏不定,口渴心烦,胸闷气粗,泛吐痰涎,苔黄腻者,为虚中夹实。
2.辨脏腑仅有形神疲惫,面色萎黄,肢体抽搐,大便稀溏,四肢不温,为病在肝脾;若面色苍白,囟门低陷,四肢厥冷,手足蠕动,大便清稀、舌淡、脉细无力,为病在肝脾肾。
二、治疗原则
慢惊风的治疗,以补虚治本为主。土虚木旺,治以健脾平肝;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阴虚风动,治以育阴潜阳。治疗过程中,可结合活血通络,化痰行瘀之法。
三、分证论治
1.土虚木亢
证候:形神疲惫,面色萎黄,嗜睡露睛,四肢不温,足跗及面部轻度浮肿,神志不清,阵阵抽搐,大便稀薄,色带青绿,时有肠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温运脾阳,扶土抑木。
方药:缓肝理脾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山药、扁豆、炙甘草健脾益气,煨姜、桂枝温运脾阳,白芍、钩藤平肝熄风。
2.脾肾阳虚
证候:面色苍白或灰滞,囟门低陷,精神极度萎顿,沉睡昏迷,口鼻气冷,额汗涔涔,四肢厥冷,手足蠕蠕震颤,大便澄澈清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方药: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温补脾气,炮附子、肉桂、川椒、炮姜、灶心土温阳救逆。
3.阴虚风动
证候:虚烦疲惫,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震颤瘛疚,或肢体拘挛,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光无苔,质绛少津,脉细数。
治法:育阴潜阳,滋水涵木。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
常用药:鸡子黄、阿胶、地黄、石斛、麦冬滋阴养血,龟板、鳖甲、牡蛎潜阳熄风。
惊风其他疗法
惊风急惊风
一、针灸疗法
1.体针惊厥取穴人中、合谷、内关、太冲、涌泉、百会、印堂。高热取穴曲池、大椎、十宣放血,痰鸣取穴丰隆,牙关紧闭取穴下关、颊车。均采用中强刺激手法。
2.耳针取穴神门、皮质下。强刺激。
二、推拿疗法
高热,推三关、透六腑、清天河水;昏迷,捻耳垂,掐委中;抽痉,掐天庭、掐人中、拿曲池、拿肩井。急惊风欲作时,拿大敦穴、拿鞋带穴;惊厥身向前曲,掐委中穴;身向后仰,掐膝眼穴;牙关不利,神昏窍闭,掐合谷穴。
惊风慢惊风
一、针灸疗法
1.针刺上肢取穴:内关、曲池、合谷。下肢取穴:承山、太冲。牙关紧闭取穴:下关、颊车。
2.灸治取穴大椎、脾俞、命门、关元、气海、百会、足三里。用于脾肾阳虚证。
二、推拿疗法
运五经,推脾土,揉五指节,运内八卦,分阴阳,推上三关,揉涌泉,揉足三里。
惊风预防调护
惊风急惊风
1.平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2.避免时邪感染。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及变质食物。
3.按时预防接种,避免跌仆惊骇。
4.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在外感发热初起时,要及时降温,服用止痉药物。
1.抽搐时,切勿用力强制,以免扭伤骨折。将患儿头部歪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将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牙齿之间,防止咬伤舌体。
2.保持安静,避免刺激。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惊风慢惊风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2.做好小儿保健工作,调节精神情绪,加强体格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3.注意饮食卫生,宜吃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1.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刺激,保证患儿安静休息。
2.抽搐时,切忌强行牵拉,以免拉伤筋骨。
3.对长期卧床的患儿,要经常改变体位,必要时可垫海绵垫褥或气垫褥等,经常用温水擦澡、擦背或用温热毛巾行局部按摩,避免发生褥疮。
4.昏迷、抽搐、痰多的患儿,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肪止窒息。
5.注意加强营养,不会吞咽者给予鼻饲。
惊风文献摘要
1.《小儿药证直诀.急惊证治》:“小儿急惊者,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盖热甚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慢惊“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瘛疚,昏睡,睡露惊,此无阳也。”“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1]
2.《幼幼新编》:“风搐频者,风在表也,易治,易发之。搐稀者,风在脏也,难治,宜补脾。”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6月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3月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百度百科科普词条项目审核专家组
百度百科与权威机构合作...
提供资源类型:内容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瘫患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