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信道抗衰落技术有主动控制方法技术,无线信道抗衰落技术有有哪些种专利

【图文】第二章_无线网络信道访问控制技术(MAC)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二章_无线网络信道访问控制技术(MAC)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一种简单有效的无线信道仿真方法及应用
1引言随着3GPP和3GPP2的标准化工作逐渐深入,有着更高无线传输速率和统一灵活的全IP网络平台的下一代移动通信标准(Beyond 3G)日益受人瞩目。B3G-TDD工作小组(国家“863”计划,项目小组主要研究时分双工模式下的Be-yond 3G系统)在进行物理层信道估计的过程中需要对信道统一建模与仿真,从而完成物理层的测量工作。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干扰。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是最常见的一种干扰。在无线信道中,由于存在多径效应,信号还受?到瑞利(Rayle igh)衰落或莱斯(R ic ian)衰落的影响,它对无线信号的传输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实际的通信系统中,由于多径时延和多普勒频移的存在,信号还受到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影响。前人对Rayle igh衰落信道的统计特性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一些经典的统计模型,如C larke模型、Jakes模型等。本文采用Jakes模型的改进形式Pop and Beau ...&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随着人们对无线通信需求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无线通信设备的研发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系统测试在整个设备研发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为了能够尽快缩短研发周期,测试人员需要在实验室模拟出无线信道的各种传播特性,以便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调试与测试。无线信道仿真器是进行无线通信系统硬件调试与测试不可或缺的仪器之一。本文设计的无线信道仿真器是以Clarke信道模型为参考,采用基于Jakes模型的改进算法,使用Altera公司的StratixⅡEP2S180模拟实现了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信道仿真器实现了四根天线数据的上行接收,每根天线由八条可分辨路径,每条可分辨路径由64个反射体构成,每根天线可分辨路径和反射体的数目可以独立配置。通过对每个反射体初始角度和初始相位的设置,并且保证反射体的角度和相位是均匀分布的随机数,可以使得同一条路径不同反射体之间的非相关特性,得到的多径传播信道是一个离散的广义平稳非相关散射模型(WSSUS)。无线信道仿真器...&
(本文共83页)
权威出处:
无线信道仿真技术模拟各种环境下的时变衰落信道,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下验证无线产品的性能,测试无线算法的效率,从而降低产品研发阶段的测试成本。而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宽带的多入多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通信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这对无线信道仿真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围绕新一代无线通信中的多天线宽带信道仿真技术进行讨论,按照硬件实现结合理论分析的研究思路,系统地对宽带MIMO无线信道仿真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工作包含三个方面:(1)基于几何统计模型和基于相关统计模型的空-时相关性对比研究。MIMO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MIMO无线信道的空-时相关性。本文系统地研究和对比了基于几何统计模型以及基于相关统计模型的空-时相关性,推导出空-时相关性公式,揭示了两类模型实现方式上的本质区别。相比较而言,基于相关的统计模型具有简单、易于分析等特点,但它仅仅描述了MIMO...&
(本文共101页)
权威出处:
0引言为了适应我国现代信息化的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配置和使用好数字化设备,目前急需实现对信息系统提供实验、验证和评估手段。无线通信实验室信道仿真器的建设,能够完成具有信息系统的多方面试验能力,包括指挥控制、通信网络、系统可用性等多个方面的功能与性能的综合试验。该系统还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外场相应的性能测试、评估移动通信终端的性能、对使用移动终端设备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测试费用少,可重复性强,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的开销。在移动通信信道的仿真中,很多信道仿真器的设计都是基于点通信的模拟信道[1]或数字信道[1-4]。而本文所设计的信道仿真器是基于集群通信的网通信数字信道,与一般的信道仿真器相比,除了都有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多径信道以外,还具有交换路由的功能,可以验证通信网络的组网能力,人为再现一些外场实验中难以再现的连接状态。1移动通信信道特点移动通信中无线信道的主要特征是多径传播。电波在传播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在研制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时[1],研发人员需要在实际通信环境中进行大量的外场实验,以便对所设计系统进行调测。移动通信信道仿真器能够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类似的性能测试,相比之下,测试费用少、可重复性强,为通信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方便。在一个移动通信信道中[2-3],同时存在着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如果研究针对的是接收机基带信号处理,大多数情况下只会用到小尺度衰落模型,因为基带信号处理的码元周期相对而言都很短,这种情况下信号在短时间内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考察量,也是基带信号处理面对的主要问题,此时信号仍然会受到大尺度衰落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忽略。文中针对基带信号,介绍了一种基于FPGA的移动通信信道仿真器设计和实现方案,包括高斯噪声源的硬件实时产生、窄带多普勒滤波器的设计以及多径衰落信道在FPGA硬件电路中的实时处理。1信道仿真器及其关键模块实现移动通信信道的主要特点是在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存在很多的信号通路,由于建筑物...&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伊莱比特公司——全球领先的无线通信及汽车电子领域专业公司,日前推出一个全新信道仿真平台,用以实现WiMAX,LTE和4G通信系统的测试。基于这个崭新的平台,伊莱比特同时推出第一款新产品EBPropsimF8,通过为现有及未来无线通信系统提供完全的信道仿真,将信道仿真性能推向更高境界。新发布的EBPropsim仿真平台拥有强大的可扩展性...&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xuewen.cnki.net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15:59:35 修改
目前主流的无线WIFI网络设备不管是802.11b/g还是802.11b/g/n&一般都支持13个信道。它们的中心频率虽然不同,但是因为都占据一定的频率范围,所以会有一些相互重叠的情况。下面是13个信道的频率范围列表。了解这13个信道所处的频段,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们经常说的三个不互相重叠的信道含义。评论信道也称作通道(Channel)、频段,是以无线信号(电磁波)作为传输载体的数据信号传送通道。无线网络(路由器、AP热点、电脑无线网卡)可在多个信道上运行。在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内的各种无线网络设备应该尽量使用不同的信道,以避免信号之间的干扰。下表是常用的&2.4GHz(=2400MHz)频带的信道划分。实际一共有14个信道(下&面的图中画出了第14信道),但第14信道一般不用。表中只列出信道的中心频率。每个信道的有效宽度是&20MHz,另外还有2MHz的强制隔离频带(类似于公路上的隔离带)。即,对于中心频率为&2412&MHz&的1信道,其频率范围为&MH。评论当然,实际的电磁波谱使用规定因国家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上只是举个例子。而且,20MHz的信道宽度也只是“有效带宽”,因为实际上一个信道在其中&心频率两侧有很宽的延展,但是超过10MHz以外的部分强度很弱,基本无用。这个就属于比较专业的通信原理问题了。如需了解更多,可以参考&IEEE&802.11-2007&标准(PDF)。从下图很容易看到其中&1、6、11&这三个信道(红色标记)之间是完全没有交叠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个不互相重叠的信道。每个信道&20MHz&带宽。图中也很容易看清楚其他各信道之间频谱重叠的情况。评论IEEE&802.11b&DSSS&信道划分另外,如果设备支持,除&1、6、11&三个一组互不干扰的信道外,还有&2、7、12;3、8、13;4、9、14&三组互不干扰的信道。我曾经遇到过一台戴尔的笔记本电脑,居然不支持第13信道。当时为了与邻居们错开信道,给无线路由器选了个13,弄得那台笔记本怎么都连不上网络。刚开始没注意,捣鼓了很久才发现是信道的问题。现在大家的无线设备都多了起来,楼上楼下邻里之间,一不小心就搜出来十几个无线路由器。要完全错开使用信道还真是不容易。最拥挤的时候,我从笔记本&ping&无线路由器会经常遇到上千毫秒的延迟。不过1通道貌似是用得最多的。评论现在新式的无线路由器都可以自动跳转信道了,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设备多了,还是会遭遇干扰。所以很多设备开始使用&5GHz&附近(5.15~5.85GHz)的频带。该频段在划分时,每个信道与相邻信道都不发生重叠,因而干扰较小。但是也有缺点:5GHz&频率较高,在空间传输时衰减较为严重,因而如果距离稍远,性能会严重降低。&评论&&为什么WiFi自动信道选到的信道多数在1/6/11论坛上不少朋友很困惑,为什么网关的自动信道选择选到的信道只会在1、6、11这三个信道呢?WiFi不是一共有10几个信道吗?其他信道岂不是浪费了?这个问题是个非常典型的问题,问100个人,几乎100个人不知道答案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准备不少基础知识,但是,既解释原理,又让它不是那么深涩,是有难度的,所以,如果读不懂的朋友,请多看几遍,欢迎在此话题下讨论,我看到了给你讲的更细一点。首先,需要肯定的一点,不是工程师能力不行,搞出这样的算法...(某工程师掩面而泣),而是,这是一个通用作法,是符合协议和WiFi传输原理的设计,先看一幅图:评论从图中,我们很直观的看到,在一个典型的应用环境下,所有厂家的设备仿佛被某种力量牵引着,把设备的信道都设在了&1、6、11这三个信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WiFi的世界中,有一条原则雷打不动,那就是在信道范围内,同一时刻,只有一台设备可以发信号,其他设&备都需要等待。我们知道,WiFi的原理是把数据载到电磁波上,通过一定的算法来识别。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空气中有两个设备同&时发出WiFi数据,他们所在的信道又一样,这两束电磁波在空气中就会叠加(叠加原理),从而变形,变成谁都无法识别的错误数据。对我们百姓来说,不需要&理解他们是如何叠加的,那是麦克斯韦、薛定谔、爱因斯坦那种级别的大佬关心的内容。所以,结论一:因为WiFi是电磁波,所以在同一个频率范围内,某个时刻只能有一台设备工作,否则就会出错。既然有上述特性,那么,靠大家自觉是不现实的。所以,WiFi的协议中给出了严谨的算法,来保证遵守&WiFi802.11协议的设备,能够在相同的频率范围,不冲突,大家有秩序排队干活。因此,为了让各个芯片厂家有据可循,WiFi协议对频率与信道的对&应做了规定,举例来说:1信道的中心频率是2.412GHz,信道有效带宽是20MHz,实际带宽是22MHz,其中的2MHz带宽是隔离带,防止某些厂&商能力不足,精度无法控制的刚刚好,留点余量。如何直观的理解这个约定呢?我画了一幅图,如下所示:评论从图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每个信道的中心频率是多少,它所能够覆盖的范围是多少。这里,简单解释有效频率的概&念,涉及到无线电传输理论,我尽量言简意赅。电磁波之所以能够传输数据,是因为波的振幅,频率等信息可以唯一确定一个矢量,只要我们对这个矢量进行编解&码,就可以对应010101数据串。与网线传输数据类似,网线传输数据时,高电压表示0,低电压表示1,所以,在网线上传输的数据,就是一堆的高低高低高&低高低电压组合。用电磁波来传输数据有带宽的概念,即1束波可以传1位数据,还是2位数据,还是3位数据,是有讲究的。通常,我们把这束波叫子载波,一个&子载波多了可以传3位数据,即(001,110,010,等等),少了只能传1位数据,如(1或者0),那么,同时能发出多少束子载波由有效带宽决定。在&WiFi的协议中约定有效带宽是20MHz,802.11N协议中,有一种有效带宽是40MHz,802.11AC协议中,有一种有效带宽是80MHz。&可以直观的理解,有效带宽越宽,单位时间传输的数据量就越大,为啥11AC那么牛逼哄哄,就这个道理。回到本话题,我们知道有了有效带宽是20MHz(老实本分,不喧哗...),那就要知道有效信道。所谓有效信道是工作时,互不干扰的有效带宽所对应的的中心频率,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在图中也给出了结论,有效信道的组合也就3种。评论那么,为什么业内都要有用1、6、11这种组合呢,为啥不用其他两种组合,这里,又要涉及到一个小知识点,开篇我&有解释,中国支持1-13个信道,那么,中国之外呢?欧洲支持1-13信道,美国支持1-11信道,日本支持1-14信道,总的来看,子集是1-11信&道。因此,把设备的自动信道设为1-6-11这三个信道,是即安全,又普遍且皆大欢喜的作法。评论因此,结论来了:结论二:信道设为1、6、11由有效信道而来,并且,从各个国家的法规出发,选择1、6、11最稳妥。由此可以引出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误区:小王问:“张导,为啥我的朋友的手机搜索不到呢?是不是你挫啊...”答案:查了一下信道,发现他设了手动信道13,然后先不问为什么设13,直接告诉他,小王啊,你把信道设到1信道&试试,他按照我的说法做了,他朋友的手机果然搜到小极。于是,他很困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是为什么呢?我告诉他,不要急,我正在写一篇科普帖子,看&看这篇帖子就明白原因了。(实际原因是他朋友的手机是国外行货,比如美国货,不支持12,13信道...)。结束语,这不是结尾,这是开始,还有几篇科普的帖子会以这篇为理论依据,来解释你们看起来困惑,其实很原理很简单的现象。更多关于无线wifi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其他登录方式: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679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 下载此文档
信道编码技术论文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信道编码技术论文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35|
上传日期: 22:25:4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信道编码技术论文
关注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专利主动修改时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