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问孝中的第二个子不孝父之过的意思思

题目编号:24615
是否推荐:否
难度平均:3
质量平均:3
收藏次数:0
浏览次数:775
使用次数:0
创建时间:
上传用户:gzywtk
上传时间:
考点详细:作文-写作
命题类型:新材料
试题内容:
七、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  材料二: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单位共同发布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中有“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等要求。  材料三: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维吉尔(古罗马)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答案:七、  12.   【分析】第一则材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孝顺是人的本质,人只有孝顺才能够获得心灵的给养,现在人们所说得孝顺往往是指能够赡养,这里的赡养必须还要有一种恭敬之心.材料二则是通过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单位共同发布的“新二十四孝”来约束人们对父母的孝顺.材料三则是通过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言论进行论述,对父母要保持一种微笑的心理状态.这三则材料实际上则揭露出孝顺的本质区别.  参考立意:  ①百孝敬为先;  ②陪伴是最好的孝;  ③呵护父母的精神世界  【解答】  孝道  一般人认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我不反对这种看法,这是孝顺了,只是这个孝顺只限于父母罢了.虽然这种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  但现在,这种看法也许会被人否认,因为许多家长都曾对孩子说:你要真的孝顺我,就拿出点成绩来.虽然现在已不是什么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时代了,但知识却是要的,事业也总是要的.许多贫困山区的父母宁可累死饿死也要送自己的孩子上学,如果孩子真的能拿出点成绩来,那也是可谓尽孝了.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孝顺的为什么偏偏只有父母呢.不可否认,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而且养育了我们,也许我们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我们需要尽孝道.但我们又能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吗?不能.可为什么我们不对老师也尽孝道呢.要知道,是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能力,给了我们机会,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我们为什么就不对老师尽孝道呢?我们是应该的,我们需要以优秀的成绩来回报老师的努力,我们需要才华来回报老师的培育,同样需要以成就事业来证明自己.  孝道,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应该扩大范围了.也许真的要我们对整个民族尽孝对一切众生尽孝是大了点,听起来也觉得十分困难,但是整个民族养育了你,你是应该尽孝的;是许多许多的人给了你一个爱的世界,所以你也是应该尽孝的;是一切的生灵给了你一个美丽的生存空间,所以你也应该尽孝的.  成就事业方能显出你的价值.尽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给生你养你的父母,给辛辛苦苦培育你的老师,给养育了你的整个民族一个满意的答案,也许这是孝的一种吧!别人给了你,你就应该懂得回报别人,中国有句老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父母的尽忠尽责克尽奉养并不是孝的全部.  成就一番事业,然后在自己的事业上默默地奉献,用自己的成绩与爱心来回报世界上的种种,这也是孝顺了吧!    日   由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所属试卷:(高考模拟)
上一题目:
下一题目:
最新作文专题指导
gzywtk ( 17:35 难度评分:3 质量评分:3)
  难度得分:
   质量得分:
   评论内容:(最多200字,如需输入小于号 & 请用全角)
& &请输入验证码:
(不区分大小写,点击换图)  
  正在执行操作,请等待……
请输入错误描述,或补充完善答案(要输入小于号 & 请用全角,否则会出错)
版权所有: 做最好的高中语文试题、在线组卷功能提供者! 建议采用IE 8.0及以上版本 及以上分辨率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 E-mail: QQ在线咨询: 群号: 网站备案:鲁ICP备号-1注释: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少孔子四十五岁。歧义:“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有两解。一解为...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少孔子四十五岁。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有两解。
一解为:就连犬马,都能侍奉人。
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的话说:“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养人也。”
二解为:就连犬马,都能得到饲养。
朱子《论语集注》云:“犬马待人而食,亦若养然。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之,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
1、子游问孝,孔子说:“现今所谓的孝,是指能够奉养父母。就连犬马这类畜生,也能奉养人;如果奉养父母缺少必要的尊敬,那与犬马侍奉人有什么区别呢?”
2、子游问孝,孔子说:“现今所谓的孝,是指能够奉养父母。就连犬马这类畜生,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奉养父母缺少必要的尊敬,那与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疏解:一《盐铁论》有言:“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
人子孝敬父母,首先要存感恩尊敬之心,其次才谈得上以婉容顺色对待父母,再其次才谈得上用物质满足父母的需求。
世上有些人,因为贫穷,或其他客观原因,可能难以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生活需求;但他们不懈不怠,念念于孝,尽心竭力侍奉父母,虽不免使父母饥寒,仍可称为孝子。
世上还有一类人,既富且贵,但心中根本没有父母;他们拿钱养父母,完全因为畏人言或畏法律,不得已而为之。这类人,养父母像是养犬马,甚至还不如养犬马——他们养犬马还知道爱护,而养父母则视为施舍,所以在父母面前常趾高气扬,或冷漠,或斥责。这类人,即便给父母的生活费再多,也算不上孝子。
《了凡四训》中有一则故事说:有一女子到寺庙中去,想布施却贫而无财,最后只捐了身上仅有的两个铜板。寺里的主持和尚很感动,亲自为她忏悔祈福。后来此女子进了皇宫,大富大贵,又带数千黄金到寺里布施;但寺里的主持却只让他的徒弟替他忏悔祈福。
女子疑惑,问主持原因。主持说:“您过去虽捐献微薄,但心极为真诚;现在虽然捐献丰厚,诚意却不似从前恳切。善半善满,在于心,不在于财。”二有一种意见认为,第二种译解不妥,理由是:孔子不会以犬马比喻人家的父母。
陈天祥《论语辨疑》云:“以犬马之无知,谕其为子之不敬,于义为安。以禽兽况父母,于义安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要回复文章请先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子游问孝_雨作的诗_新浪博客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音y&ng)。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对老人的安顿,也许我们可以有种种标准,比如买多大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带老人到什么地方去旅游,让他穿什么样的衣服,有什么样的饮食,但是这些就能让老人们真正安心了吗?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子游是孔子比较喜爱的弟子之一。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做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一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
子游问孝,孔子讲解很明白,他说现在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够养活爸爸妈妈,有饭给他们吃,像现在一样,每个月寄五十或一百元美金给父母享受享受,就是孝了。还有许多年轻人连五十元也不寄来的,寄来了的,老太太老先生虽然在家里孤孤独独,“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但看到五十元还是欢欢喜喜。所以现在的人,以为养了父母就算孝,但是“犬马皆能有养”,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要给它吃饱,有的人养狗还要买猪肝给它吃,所以光是养而没有爱的心情,就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不等于养狗养马一样。
这里我们看出来了,孔子对学生讲孝道与答复从政的人讲孝道完全两样,所以我们证明孔子前两段话是歇后语,用隐语的。我们都知道,人这一生步步行来,点点滴滴,父母能做的,往往是一些背后的小事,父母从来不对儿女说嫌烦,父母也从来不在儿女面前表功。
有一个美国的小故事很有意思。一个小男孩从小得了骨髓灰质炎,腿瘸了,这个病还导致他长了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很不好看,所以这男子从小就倍受冷落。小伙伴们都觉得他又瘸又不好看,就都不跟他一起玩。
有一天,他的父亲拿了一把小树苗回来,跟他几个儿女说,你们一个人拿一颗去种,看谁的树种得最好,我就给他买礼物。
这个小男孩跟他的哥哥姐姐一起拿了一把小树苗种下去。这个孩子呢,由于受冷落,就有一种自暴自弃的心态。他给那颗树苗浇了一两次水以后,心里就有一种很消极的想法。他想,我不管了,还不如让我那颗树早早地死了吧,我反正不是受人喜欢的孩子,我再想要礼物,也不会得到它的,他就再也不给那颗树浇水了。
后来他却发现,他那颗树比别人的长得好得多,长得特别快,树叶长得特别鲜亮,这是一颗特别茁壮的小树。
父亲不断地对他说,天啊,儿子,你长大会成为一个植物学家的,你真是天才,你的树长得怎么这么好呢?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说,大家都看见了,在这些树苗中,只有这个孩子种得最好,我的礼物得买给他。于是,父亲给这个小男孩买了一个他特别喜欢的礼物。
后来,这孩子不断受到鼓励,他就想,这是天意。有一天半夜,他睡不着觉。心想,书上写的植物都是在半夜长的,我去给我的树苗再浇点水吧。
他跑出来的时候,惊讶地发现,他父亲在那颗树边正一勺一勺地浇水呢。他突然明白,他父亲每天夜里都在悄悄地为他的树苗浇水。这颗小树就是父亲在他心里种下的一个意识,让这个孩子自信起来。
看到这一幕以后,这个孩子对生命的态度就改变了。后来,他没有成为植物学家,而是成为为美国总统,他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
历史上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是在39岁才因病致残的。这则小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就跟众所周知的“华盛顿与樱桃树”的故事一样,本身不一定真实,但是他反映了某些令人深思的哲理。那么,“罗斯福与树苗”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我们想一想,这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啊,这种爱永远不需要走到阳光下,永远不需要让儿女知道。你可以撞破这样一个秘密,你也可以终身都不了解。但是,有几个儿女愿意点点滴滴为父母默默做点事呢?有很多儿女做点事就要嚷嚷出来,要让父母知道,孩子是爱他们的。
今天我们所说的孝,就是能养活父母亲,这就叫孝。你能够把父母亲养活就叫孝啊?你喂只猫,喂只狗,养个宠物也要给它一碗饭,如果你对父母亲不尊重,那不就等同于养宠物吗?甚至比养宠物还不如。有些人对父母亲爱理不理,对宠物还要抱着它亲热一阵,对父母亲就没有这一套了。管你吃不吃,你吃得进就吃,吃不进就算了,吃不够也不给你吃了。如今很多人有钱了,成天很忙,一个月给父母一点钱,就算尽孝心了,把他们扔在一边。老人最需要什么呢?那一点敬心,嘘寒问暖,和他们拉拉家常,说两句话,这比你给多少钱都要让他们高兴。《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之所以为大家喜欢,道理就在这里。如果不尊敬父母,那与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孝要有尊敬之心,要敬爱你的父母,这是孝的第三层次。
我还看过一个让人很感动的尽孝小故事。有一帮朋友在一起聊天,有一个人说,我在外面时间这么长,得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告诉他们一声。然后,他拨了一遍号码,停了一下再挂断,又拨了一遍号码,拿着听筒等着,接着跟他父母说话。
他的朋友很奇怪,问他拨第一次占线啊?他说没有。朋友问,那为什么要拨两遍呢?这个人淡淡地说,我爸爸妈妈年纪大了,腿脚不好,他只要听见电话就经常被桌子绊了,我第一次拨通电话就响两三声,然后挂上,你们慢慢走到电话机边等着,过一会儿我一定还会打过来的。
这个故事,说实在说,是比较少见的儿女孝敬父母的故事。朋友们在一起要聊起父母对儿女的爱,大家可能随口说出一大把,但是儿女有如此之心对父母的,往往少见。我真希望这样的故事能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里,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说:“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孝”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与特色,也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根基与诸德之首,即“百善孝为先”。“孝”是天地最终极的理念之一,也是世界上一切道德的根本。
何为孝?《尔雅&释训》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这个解释是以“孝”的小篆字形为依据的。“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完全吻合,因而孝被看做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德行。
隋文帝曾下诏:“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道德要求和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自然情感的积淀和升华。
《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有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即“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教化的源泉。
《孝经&三才章》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
在中国历史上,汉代“以孝治天下”。汉文帝刘恒,以仁孝闻名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为世人树立了尽孝的表率。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必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汉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缇萦救父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时代。缇萦的父亲淳于意是个太仓令,因为得罪了一个富商被判受“肉刑”。缇萦便上书给汉文帝陈述利害,并愿进宫为奴,代父受罚。汉文帝被她的孝心所感动,查明真相后放了她的父亲。
汉武帝也十分重视孝道。当时天下皆诵《孝经》,选吏遵循孝悌这一评价标准,实行“举孝廉”的用人制度;还在法律上规定不孝者不得入仕,法律规定制裁不孝的行为,并对天下的孝子进行赏赐。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孝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增广贤文》中有言:“百善孝为先。”儒家把“孝亲”视为万事之本。孝在本质上就是内心的原善,是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是血缘家庭的亲子之爱,是仁爱的起点。正如孟子所说,“仁之实,事亲是也”。孝表现了人内心最真切的情怀。
鲁迅早年遭遇家庭变故,父亲突发大病,一病不起。身为长子的鲁迅,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主动承担起典当物品和为父亲请医买药等杂务,有好几年,鲁迅几乎每天都要往返于当铺和药店之间。
因为医生开的药引很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
所以,鲁迅就想尽办法找到这些并不容易找到的东西。
父亲去世后,鲁迅对母亲更是牵挂。他曾写下了“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诗句,对母亲的牵挂溢于言表。
对父母尽孝是天经地义之事,善事父母的“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基础与发展前提。只要是人,就应该对父母尽孝,对亲人尽责。
《礼记&中庸》中写道:“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孔子认为周武王、周公都是天下最孝之人。因为他们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又善于阐述先人的丰功伟绩。
孔子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意思是说,我们除了对父母恭敬孝顺,尽心尽力关心照顾老人外,还要继承父母的志向,继续完成父母未竟的事业,以达父母的心愿。
在历史上,司马迁秉承父亲司马谈写作古今通史的遗志,忍辱负重,历尽艰辛,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完成了父亲的夙愿。班固兄妹继承父亲班彪的志向,潜心研究,继先人之业,撰成《汉书》。
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也就是说,作为子女,应当继承父母的正业善道,并将其发扬光大,彰显父母德行,这无疑是最大的孝道。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对父母行孝之事我们一般人都可以做到,但努力修身,出人头地,了却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愿,这种难能可贵的孝道只有有志者才可以做到。
在尽孝道上,我觉得有必要再强调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能养不算孝”。这也是孔子的重要观点。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老师什么是孝道,孔子答道:现在很多人以为能养活父母就算孝了,这真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孝道不是像养只狗或养匹马那样简单,认为给点吃的、喝的就可以了。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们与其他动物还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又曾说过:“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孔子把仅能养而不能敬提高到人畜之别、君子小人之别的高度来看待。可见,敬确实是孝的实质。
《礼记&祭义》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孟子也非常强调悦亲的意义:“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孟子进而提出悦亲之道:“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人子事亲,当以诚心尽孝,自可悦亲。不仅在态度上要对父母乐心养志,和悦敬亲,而且在行动上也要时时处处行之以礼,以表敬意。所以,我们不仅要养亲,更要敬亲。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写道:“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
古人把报效祖国视为追孝先祖,认为是人世最大的孝义,具有最崇高的价值。当代伟人邓小平曾说过:“我是人民的儿子。”祖国是我们伟大的母亲,精忠报国,为祖国母亲立功扬名,是每个中华儿女对母亲养育之恩最好的报答方式。
一个人如果胸怀孝敬与仁爱精神,从家庭出发,再到为社会、国家、天下人去努力奋斗,这样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这是孔子的弟子子游,向孔子问行孝之道。“子游”,朱子解释说,“孔子弟子,姓言,名偃”,言偃。这位弟子是孔门四科里文学最好的,子游、子夏两个人的文学最好。孔门四科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虽然子游的文学第一,但他没有问文学方面的事,他问的是德行,孝是德之本,孔门四科所有的教育,都是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上,所以文学也是以德为本。没有德行的文学,怎么能称为真正的文学!所以子游问孝,也给我们一个很深的启示,文学工作,就是我们讲的从事精神修养、艺术创作的人,必定是以德为本,为弘扬道德服务的。子游向孔子问孝,孔子回答,“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养”,朱子说,“谓饮食供奉也”。在古代,“养”的古音是读“样”,我们这里用今音,比较容易懂,养就是奉养。孔子说今之行孝的人,今是现在,当今社会,他们以为行孝就是能养。“是谓能养”的“是”,邢昺的《注疏》里作“唯”字讲;“谓”是说,“是谓”就是“唯说”,今之孝者,唯说能养,只是说能养父母就行了。能养父母,这就是孝吗?孔子这个语气一转,后面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养何止是为人子,“至于犬马”,狗和马这些家里养的畜生、牲畜,它们都是为主人服务的,狗能看家,马能当坐骑,这些牲畜都能以它的体力来奉养主人,这也叫能养,“至于”,是把为人子能养父母跟犬马能养主人,这两件事连在一起讲,让我们通过这样的类比,了解孝到底是什么含义。
“不敬,何以别乎”,犬马能养主人,但是它不知道敬主人,它只是完全地服从,是被驯服的。它不会主动想着,主人还有什么其他需要,就做它自己能做的事情。如果人不知道对父母礼敬,“生,事之以礼”,只是给父母一些基本衣食需要,或是更好的物质供养,而不能恭敬父母,这跟犬马又有什么区别?犬马是养主人,我们为人子是养父母,以此来类比,突出“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不恭敬父母,我们为人子的跟这些畜生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我们如果对父母不敬,跟这些养主人的畜生,跟犬马没什么区别。这是孔子讲的不客气的话。所以,孝养父母,最重要的是有恭敬心。把犬马跟人子做比喻,突出孝道的真正含义,在一个敬字。敬是在心,不敬就跟畜生没啥区别了,所以孝养父母着重的是心地上的尊敬。前面孟懿子问孝,着重在事相上的礼,有其事必有其礼,有其心必有其事,心里有敬了,身体的动作必定符合礼,孔子的答复是相贯通的。这是一种说法。
在《论语集解》里还有一种说法,这个说法也很好,它不是把人子跟犬马来做比喻、类比,是把父母跟犬马在一起类比。《集解》里说,“人之所养,乃至于犬马,不敬,则无以别”。人养犬马这些畜生是养,养父母也是养,养父母跟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就在于敬与不敬。如果不尊敬父母,不能事之以礼,不能以真诚恭敬的心来奉养,那真的跟养狗、养马没有区别。这是把犬马比喻成父母,讲得就更加深刻、更加厉害了。朱子说,“犬马待人而食,亦若养然。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之,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甚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狗、马这类畜生,每天等着人养它们,给它们喂食,给它们衣食温饱这些物质的供养。现在人养宠物,更是关心备至,还有小狗、小猫穿的衣服,每天给它们洗澡,病了就上宠物医院,这都是养,跟养其亲有啥区别?如果养父母没有尊敬心,真的没区别,这是给我们深刻地说明不敬之罪。如果我们以养犬马之心养父母,那叫大不孝、大不敬,怎么能是孝?这是孔子深刻地警醒我们,不要会错了孝道的意思,以为养父母就是孝,大错特错。当然不养父母更是不孝,养父母在于敬。
曾经有一年的母亲节,五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天,节前《广州日报》派出记者去采访了一些企业家和大款,记者问他们,“母亲节快到了,你们打算怎么报答你们母亲的养育之恩?”这些做儿女的就说,“我要赚更多的钱,给母亲买一栋别墅,买一部洋车,来奉养我的母亲”。记者然后又去采访这些企业家和大款的母亲,“您希望儿女怎么孝养您?”这些母亲都没有说要洋房、要洋车,他们回答的话都很相似。什么话?“希望我那孩子不要太忙了,母亲节的中午能陪我吃顿饭”。母亲对孩子的要求并不高,连这个话都说出来了,证明她的孩子很少跟母亲一起吃饭,恐怕一年都没能来探望母亲几次。母亲不是需要吃这顿饭,物质的需求是其次的,她需要的是陪伴、恭敬、尊重,需要的是儿女来养她的心。有的人就认为,我每个月给母亲钱用,已经算不错了。这话也不能说错,因为什么?在现代真的算不错了,有些现代人连父母都不养,把父母看得比犬马都不如,古人至少能养父母之身,现在能拿钱供养父母,真算不错了。假如我们拿很好的物质来供养母亲,但是没有恭敬心,跟孝道的标准差得就很远,为什么?孝,着重在敬,能敬父母才叫孝。所以奉养父母的时候要深爱婉容、和颜悦色,让父母生欢喜心,这是养父母之心。更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志,父母对我们的希望,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成人,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皆然,都希望自己的儿女争气,做个有德行、有学问、有操守、被社会大众尊重的人。我们如果能够做到,这是养志。
朱子又引胡寅先生的话,“胡氏曰:‘世俗事亲,能养足矣。狎恩恃爱,而不知其渐流于不敬,则非小失也。子游圣门高弟,未必至此,圣人直恐其爱逾于敬,故以是深警发之也’”。胡寅先生说,世俗人事奉父母,只停留在能养他的身体,养其口体而已,对父母没有礼敬。譬如跟父母很亲近,就容易生起慢心,因为太亲近了,也就没有讲求规矩。父母也溺爱自己的儿女,也就没有要求儿女去依礼而行,这种爱就流于不敬。这个爱的心是好的,可是一定要有礼敬,不可以变成溺爱,变成“狎恩恃爱”,随便了,父母跟儿女没有长幼尊卑的分别了。譬如,父母陪孩子玩,成天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肩膀上,骑在父母的头上,这是一种爱的交流,但是老这样做,就会让孩子慢慢地对父母没有了恭敬心,这可不是小的过失。父母有爱的一面,也有尊的一面,他是要被儿女尊贵的,也就是儿女要尊敬父母,所以父母的角色要做到君亲师三种角色。君是领导,作之君,做儿女的领导,下属见领导,都得恭敬、都得行礼;作之亲是爱儿女,这是父母的角色,父母真是爱儿女的;作之师,做儿女的老师,教他。所以父母教儿女如何行孝,要扮演好君亲师的角色。在儿女的心目中,也应该把父母看成是君亲师,不能只有亲这一面,还要有君、师这两面。尊敬领导,这是君的意思;关爱父母,这是亲;向父母学习,把父母看成老师,孝道才能完全立得起来。为什么现在社会,孩子小的时候跟父母关系还挺融洽,互相都能够关爱,但是长大了,儿女就不理父母,看不起父母了呢?因为小的时候这个根没立好,爱变成什么?随便了,没有规矩,流于不敬。子游是孔门的高足,高徒,非常有成就的弟子,他未必不懂这个道理,孔子给他点示出来,不只是给他讲而已,更重要的是向世人说明这个道理。当然也很有可能,子游对父母也很尽孝,但是缺乏一些恭敬心,才引发孔子这样因材施教的回答。圣人的教化,绝对是可以流传万世。圣人唯恐父母和儿女的这种爱过分之后,超过了规矩、超过了限度,随便了,敬就没有了,那么父母对儿女不能称之为慈,儿女对父母也不能称之为孝了,因此一定要用礼来规范它。所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非常重要,用礼作为节度,这是深刻地警醒世人。
蕅益大师的《注解》里讲,“以犬马养,但养口体,能养志者,乃名为敬”,这是第二种说法,把犬马跟父母连在一起讲。养父母跟养犬马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敬。养犬马是养其口体,给它喂吃的,养它的身体,我们对父母的养,不能只停留在这个阶段。孝有三个层次,所谓“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其口体是养身而已,这不能叫孝,一定是养其心、养其志都做到了,才称为孝。因为养心和养志里有真正的敬,蕅益大师说,能养志,真称为敬。父母对我们的希望,我们做到了,才叫尊敬父母。如果父母的希望不能做到,即使对他们的身体奉养再好,这是敬没做到,还是不孝,因此孝重在养志。蕅益大师出家为僧,从事佛陀教育事业,帮助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大师自己真正成圣成贤,圆满地实现了父母的希望、志向,这是大孝、至孝。我们的恩师亦复如是,他这一生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多,养其身没有做到,可是恩师自己真正深入圣贤教育,一生讲学不断,五十年来觉悟了不知多少人,这是荷担圣贤家业,行大孝。我们看到先贤、恩师的行谊,也非常向往,愿效法之。我的父母都健在,我是独生子,还算比较幸运,完成学业很顺利,二十六岁获得博士学位,这是我父母对我的期望,我能达到。我母亲希望我做一个教授,因为她的父亲(我的外公)是教授,她希望我能继先人之志,述先人之事,重复这样的事业,从事教育的工作。我在美国大学任教授,在澳洲大学任教授,也是实现父母的心志。我在大学原来是教金融的,后来逐渐感觉到,最能够帮助社会、挽救世道人心、促进和谐社会的工作,是从事中华伦理道德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于是我就把自己大学终身教授的工作辞掉,一心跟师长学习传统文化,这里面有圣贤的无量智慧。
英国的汤恩比教授,近代伟大的历史哲学家,他曾经说过,“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靠中国的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这是一个有真知灼见的英国人。我们作为中国人,很幸运,可以直接地去承传老祖宗的教诲,我们的语言没有障碍。这么好的宝,我们要是没有得到,真是可惜。所以自己发了一个心、立了一个志,效法古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论语》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放下了工作,自然没有收入,但是只要我们是做对人类、对社会最有意义的工作,无怨无悔!非常难得的是,我的父母都支持我,他们也跟我同一个志向。我这一生,就一心一意地走学圣学贤的道路。自己深入学习,每天在摄影棚里讲课,在网络上分享学习心得,自利利他,养父母之志。“能够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父母,为人民服务,这是大孝;能孝敬一切万世父母,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圣成贤,这是至孝”。这是我母亲对我的鼓励,她说“我支持儿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
闆ㄤ綔鐨勮瘲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20,442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