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生活方式对预防结肠癌的食物有预防作用

共收录8055种疾病
热门搜索:
健康生活方式可预防大肠癌
健康生活方式可预防 (大肠癌是指大肠粘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预后不良,...)汉网9:04:58稿件来源:长江日报 讲述人:市八医院肛肠科陈继贵记述:王兴华大肠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排在恶性肿瘤的第3位,在西方发达国家为第2位。目前,全世界大肠癌发病率以每年2%的速度上升,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较高社会经济地位阶层和都市化及西方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发病率迅速上升。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十余年来,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步上升趋势。大肠癌的发病被认为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预防主要有以下几点: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减少肉类和脂肪的摄入,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谷类纤维素或水果、蔬菜纤维素)、新鲜蔬菜和水果,特别是含多量维生素A和C的黄绿色蔬菜;饮食不宜过分精细,适当进食一些粗粮;不吃霉变的食物。在我们武汉,有不少人喜欢吃“烧烤”。一定要减少烧烤食品的食用,烧烤食品对身体危害很大,最好不吃。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和有规律的体力活动是最有利于预防大肠癌的发生。戒烟,从而预防烟草中致癌物质通过呼吸道的吸收(烟草中含二甲基胫,长期吸烟的人可诱发大肠癌)。限酒,酒精通过改变人们饮食习惯而增加致癌的危险性,如低维生素、低叶酸饮食等。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防止 ( 便秘是一种很常见的临床症状,便秘是指便次太少,或排便不畅、费力、困难、粪便干结...),因为粪便在肠腔内停留时间过长,使大便内的毒素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延长,肠壁在毒素日久的刺激下发生癌变。在饮食及生活方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时,若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大便带血、粪条变细或羊粪样便、排便不尽感等,应及时就诊。发现大肠腺瘤应速摘除大肠腺瘤属癌前病变,80%以上大肠癌系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因此一旦发现,应予摘除。但约30%%以上的患者腺瘤摘除后仍会长新的腺瘤,应定期肠镜检查;约2.5%%至11%%的大肠癌患者在手术切除后,可在余留的大肠再生出新的大肠癌(异时性癌),时间愈长发生率愈高,亦应定期肠镜检查。高危人群定期检查如有大肠癌的高危因素存在,应定期去医院检查,一旦发现有癌变趋向时,应及时进行治疗。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是防止和减少大肠癌最有效措施。健康的金字塔饮食结构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预防大肠癌的前提,欧洲癌预防组织和国际营养科学联盟认为,健康的饮食结构应该呈金字塔形状。位于塔底的是谷类、面包、饭、面等食物,这些应该是每天食用最多的,每天可以食用3至6碗。向上一层应该是蔬菜及瓜果、水果。蔬菜和瓜果每天食用300克至400克,水果每天吃2到3个。再向上是每天吃适量的食物,包括奶制品、瘦肉、家禽、鱼、蛋。牛奶每天1杯到两杯,瘦肉、家禽等每天150克到350克。位于塔尖的是尽量少吃的食物,比如脂肪、油和糖类。在食物的选择上,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包括动物油和植物油),以鱼、禽、瘦肉、低脂奶制品代替动物油过多的肉食,以煮、蒸食物代替油炸食品。保持适当的体重、每天的食盐摄入低于5克。多吃新鲜食物,少吃腌、熏食物,不吃发霉食物,少饮含酒精饮料。名医印象先患者之忧而忧——陈继贵和大肠癌筛查记者王兴华通讯员吴贺宪市八医院陈继贵是肛肠科医生。病人都说陈医生态度好,对病人负责;他自己说,看到患了大肠癌的病人,就像自己的亲人患病一样心痛。当牛玉儒、王均瑶相继患大肠癌去世,陈继贵忍不住了。他到处呼吁:只要发现得早,大肠癌可以治疗。每次有机会讲课,他总要以这两个人为例,一遍一遍地说。谈到我国大肠癌的现状,陈继贵忧心忡忡。他说,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大肠癌发病率日趋升高。市八医院2005年的普查报告,武汉地区大肠癌的发病率不低于十万分之五十,达到世界较高水平,然而,目前到医院就诊的大肠癌患者,绝大多数已进入到中晚期阶段,即使积极地进行治疗,5年生存率也只有50%%。如何提高大肠癌的早诊早治,是需要研究的课题。目前,陈继贵和同事正在从事一项免费大肠癌早期筛查的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市八医院成立早期大肠癌筛查基地,在武汉多个地区开展大肠癌筛查,今年已经将筛查领域扩大到了洪湖等地。为了能提前发现大肠癌,他曾多次提议在常规体检中加入大肠癌检查,或者根据不同职业人群,设立不同的体检项目,让大肠癌不再成为杀手。发现了大肠癌,就要想办法为病人治疗。曾有一名江西南丰患者,她因(血液从肛门排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均称为便血。便血...)被查出直肠癌。因肿瘤距肛门仅4厘米,切除肿瘤的同时,肛门也不得不被切除。这意味着,她今后将失去劳动能力。自己以种植为生,不劳动怎么成?她卖了家中的耕牛,到江西许多医院看病,得到的答复却一样。后来,她辗转来到市八医院。陈继贵回忆,病人来的那天下着大雨。她扛着一床破被子,浑身上下淋得透湿。一进门不问自己的病情,只一个劲地说:“不管怎么治,求求您,能让我下地干活。”为满足她的要求,医院设计了一套方案,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恢复良好。1周后出院回到家乡南丰。南丰盛产南丰橘。当年春节前后,正值橘子成熟。已能正常劳动的这名患者给陈继贵他们寄来2箱橘子,在随箱寄来的信中写道:“这半年多来为了治病,我卖光了所有东西。只有自己种的橘子,它代表我对你们的感激之情。”陈继贵天职是为病人看病,他充满感情地说:“大家如果都能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积极地参与大肠癌的筛查,希望有一天,再也见不到人们为大肠癌所苦的表情,再也听不到人们因大肠癌失去亲人的哭声。”大肠癌的七类高危人群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患大肠癌的比例在增加。虽然不少人都相信大肠癌的增加与饮食中脂肪含量的增加有关,然而其确切原因仍不清楚。目前,医学界已知的是某些疾病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患这些疾病的人被称为大肠癌的高危人群。息肉是从肠黏膜上长出来的一种赘生物,大小、形状、数目、部位各异。患者中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较多,随着年龄的增加息肉也在增多,依靠结肠镜即可确诊此病。息肉究其来源主要分为腺瘤性和增生(炎症)性两大类。已知腺瘤性息肉,尤其是多发性的和直径大于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癌变危险性较大,被称为大肠癌的癌前病变,必须摘除干净;即便已经根治了腺瘤性息肉的患者,也要定期复查,以观察是否复发。结肠炎患者也是高危人群之一。结肠炎,特别是反复发作的脓血便为主要症状,结肠镜检可见“口疮”样溃疡的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癌变的几率比正常人高5~10倍,特别是未成年时就发病,而且病变一直在活动、病变范围广泛、病程在5年以上的人,癌变危险性更大。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病人明显增多,由此引发的癌症患者也在增多。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该病流行于我国南方长江以南地区。血吸虫的虫卵长期存在于大肠黏膜中刺激肠黏膜而导致癌变。血吸虫病重灾区与无此病地区相比,大肠癌的检出率要高12.3倍。生殖系统接受过放射治疗者。子宫、 卵巢癌患者常要接受放疗,其直肠癌的发生率比常人高出4倍,尤其是放疗10年后、放疗剂量较大的患者。以前患过大肠癌者。约2%%~11%%的大肠癌患者在治疗了第一个癌灶后又发生第二个原发大肠癌灶(不是复发),这被称为异时多发。所以说,患者不要因已经治疗过就高枕无忧,而要定期复查。以往接受过卵巢癌、乳腺癌手术,或施行过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的人也是大肠癌的高发人群。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有大肠癌家族史者大肠癌的发生率比无家族史者高3倍,除遗传因素外,可能与相同的饮食习惯有关。长期高脂、高蛋白以及煎、炸、烧、烤等饮食的人易发大肠癌。此外还有胆囊切除术后的病人,小肠吻合术后的病人,石棉加工业与纺织业的工人也是高危人群。注意发病特征第一时间发现大肠癌大肠癌要特别注意“三早”: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早期发现大肠癌,对于治疗有积极意义,因为要特别注意大肠癌的前期一些特征。便血是所有大肠癌的早期症状之一,但不同部位的大肠癌其出现的时间和性质有所不同。便血往往是直肠癌患者的第一个症状,早期量很少,多在大便条的一侧附有新鲜血痕。少数病人在粪便排出后,随之排出较多量滴状的新鲜血液;乙状结肠因紧连直肠,故乙状 结肠癌的便血特点类似直肠癌,但由于粪便在乙状结肠内停留的时间延长,便血的颜色会变暗,以至排出绛紫色或黑紫色的大便,便血出现的时间也相对较晚。有时由于血量少,或在体内停留时间长,肉眼不能觉察,但做大便隐血试验呈阳性。大肠癌的便血须与痔疮、 (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cm...)、菌痢、肠炎、肠息肉、溃疡穿孔等疾病引起的便血进行鉴别。( 大便时间改变,大便无规律。)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日一次,粪便的性状正常,每日...)。直肠癌的患者大便次数可增多,但每次排便不多,甚至根本没有粪便,只是排出一些黏液、血液,且有排便不尽的感觉。部分患者可在便秘后出现腹泻,或仅为大便开始时干燥而末端变稀,或反复交替出现便秘与腹泻。正常的大便条呈圆柱形,垂直从肛门排出,如果癌肿突出在直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的大便条往往变细,形状也可以改变,可呈扁形,有时变形的大便条上还附着有一丝丝血痕。部分病人会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病人每日排便次数增多,可为黏液血便、黏液脓血便或为溏薄的稀便。约有50%的直肠癌患者排便时有疼痛感,程度有轻有重,这也可能是症状之一。部分病人以腹部隐痛为首发或突出的症状,另一些病人表现为典型的不完全性 (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ileus)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为常见( 急腹症是腹部急性疾患的总称。常见的急腹症包括:急性阑尾炎、溃疡病急性穿孔、急性...),可...)性 (腹痛(abdominal pain)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也是促使患者就诊的原因。腹痛多由腹内组织或...),即疼痛为阵发性绞痛,并伴有(正常人胃肠道内存在一定量(大约100~200ml)的气体,气体多位于胃与结肠内,小肠腔内气...)。也会出现乏力、 贫血症状。现场互动■肛门息肉最好手术治疗■良性肿瘤也要积极治疗■便秘需要积极治疗听众:大肠癌的筛查包括哪几项?陈继贵:不同的人群接受不同的筛查方案,检查项目包括肠镜、B超、胸片、肿瘤标记物。其中肠镜是大肠癌筛查中最有价值的手段,其他检查以及如磁共振、CT等可以由临床医生灵活选择。听众:生了小孩后,肛门处有一个小肿块,不知道要不要紧?陈继贵:肛门处的肿块应该没有关系,具体情况最好到医院进行检查。听众:肛门处总是很湿润,有些水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陈继贵:这属于肛门湿疹,肛门在闭锁不全时,会有点漏气,于是肛门周围会呈浸润、肥厚,甚至发生皲裂。可以用一点皮炎灵之类的外用药,如果实在痒,也可以用一点消炎的药,尽量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搔抓、日晒等,尽量避免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生活要规律,注意劳逸结合;衣着宜宽松,以减少摩擦刺激,勿使化纤及毛织品直接接触皮肤。听众:肛门息肉该怎么治疗?陈继贵:如果确诊为肛门息肉,那么建议手术切除,这样比较彻底,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有保证。听众:请问该如何选择痔疮的治疗时机以及手术时机?陈继贵:便秘与痔疮有很密切的关系,两者可造成恶性循环,相互加重,因此为预防痔疮,改善便秘是不容忽视的。反过来说,要改善便秘,必须治愈痔疮。当痔疮达到三期后,就应该选择手术治疗了。听众:如何分辨大肠癌的早期症状和痔疮的区别?陈继贵:大肠癌和痔疮两种疾病的共同点是大便带血,不同点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大肠癌病人的大便次数增加或不规律,而痔疮病人一般不会增加大便次数;二是出血量和出血状况不一样,大肠癌出血,血和大便往往混在一起,出血较多,而痔疮出血一般在大便前或大便后,出血量少;三是大肠癌发展到一定程度一般会腹部疼痛,而痔疮不会腹痛。另外,直肠癌还会有明显的肛门下坠感。听众:大肠部的良性肿瘤是否需要治疗?陈继贵:平时我们所说的大肠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两种。大肠的良性肿瘤也叫“腺瘤”,是大肠腺体(大肠里分泌黏液的组织)的过度增生。这是一种对人体危害不大的良性瘤。但由于它有进一步发展为癌的可能,因此,医学上叫它为“癌前病变”。一旦发现这种肿瘤,尽管它不是恶性肿瘤,也要积极治疗和复查。(记述:魏娜)欢迎进入汉网论坛发表您的意见相关文章:
内科推荐医生
内科推荐医院当前位置: &
  控制疾病最为关键的还是提前的预防,如果我们能够尽早的知道预防某些疾病的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的避免疾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伤害和生活上的影响。下面就是小编总结的一些预防结肠癌的方法,供给大家参考。  结肠癌是世界死因顺位中列第3位的肿瘤,尽管结肠癌的治疗手段有很大进展,但多年来晚期结肠癌的5年生存率并无多大改观。因此,结肠癌预防的意义愈显重要。  1.一级预防:在肿瘤发生之前,消除或减少大肠黏膜对致癌剂的暴露,抑制或阻断上皮细胞的癌变过程,从而防止肿瘤的发生。这些措施包括饮食干预、化学预防和治疗癌前病变。  (1)饮食干预:英国学者Burkitt早就指出结肠癌是一种“现代病”,与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类型有关。大量流行病学研究,特别是移民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肠癌的发病与能量摄入过多、肥胖、过多饱和脂肪酸摄入、体力活动减少,膳食纤维和微营养素(维生素A、E、C,微量元素硒和钙)摄入不足有关。  (2)化学预防 (chemoprevention):化学预防是近些年提出的肿瘤控制的新概念,是指用1种或多种天然或合成的化学制剂即化学预防剂 (chemopreventive agent,CPA)防止肿瘤的发生。从广义上说饮食干预也是一种化学预防,因其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实现,故也可看作是一种行为学的干预。化学预防剂可通过抑制和阻断致癌剂的形成、吸收和作用来预防肿瘤的发生及阻抑其发展。  (3)治疗癌前病变:一般认为结肠癌的癌前病变包括腺瘤性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和Crohn病等,而腺瘤与结肠癌的关系尤为密切。流行病学、动物实验以及临床和病理研究证实绝大多数结肠癌是由腺瘤癌变而来,特别是大的、绒毛状的和有重度非典型增生的腺瘤癌变的可能性更大。根据Morson的研究,大肠腺瘤如未摘除,则5年内有4%的患者可发生结肠癌,而10年内则有14% 可癌变。 Stryker等也证明,未经治疗的大肠腺瘤患者20年内其结肠癌的发生率可高达24%。因此,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大肠腺瘤是防止和减少结肠癌发生的理想途径。 Gilbertsen从50年代开始对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每年1次做乙状结肠镜(硬镜)检查,发现息肉则予以摘除,25年间共有18158人受检,在受检人群中仅发生13例低位结肠癌,且均为早期,比预期应发生的75~80例减少85%。1976年Lee分析了美国25年间结直肠癌发生率的变化趋势发现,结肠癌发病率明显上升而直肠癌却下降了23%,在50年代直肠癌占结肠癌的55%,而70年代仅为30.7%。其认为直肠癌减少的原因很可能是广泛开展乙状结肠镜检查,对发现的低位腺瘤积极治疗的结果。  2.二级预防 对结肠癌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检,以期发现无症状的临床前肿瘤患者。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人群病死率。由于筛检不仅可以发现早期结肠癌,也可发现结肠癌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使之得以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的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筛检既是结肠癌的二级预防措施,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级预防手段。  (1)肛门指诊:肛门指诊简单易行,可查距肛门8cm内的直肠,国人结直肠癌约有30%在此范围内,但欧美结直肠癌中仅 10%可为肛门指诊查及。国内海宁市结肠癌普查乙状结肠镜(15~18cm)的息肉检出率为1.7%,而肛门指诊仅为 0.17%。加之大规模检查时检查者指端肿胀感觉失灵,造成检出率下降。美国的1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病例选择年间45岁以上死于远端直肠癌的病人与对照组相比在诊断前1年接受肛门指诊的比率2组间无差异(OR=0.96)。因此肛门指诊作为筛检手段作用有限,但临床上是对有症状者做全身体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粪便隐血试验:肠道不显性出血是结肠癌及大肠腺瘤最常见的早期症状,自1967年Greegor首先用FOBT筛检结肠癌以来,由于其经济、简便、安全,FOBT一直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结肠癌筛检手段,现有的潜血试验的方法主要为化学法和免疫法。  (3)免疫法:FOBT是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利用血红蛋白与相应抗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避免了化学法需限制饮食的缺点,提高了筛检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国内浙江医科大学于1987年研制成功反向间接血凝法(RPHA-FOBT)药盒,在浙江省海宁市和嘉善县对1组3034例有直肠息肉史的高危人群 RPHA FOBT筛检,检出结直肠恶性肿瘤11例,息肉465例(其中腺瘤195例),以60cm纤维肠镜为参比标准,证明RPHA-FOBT筛检结肠癌的敏感性为63.6%,特异性为81.9%,Youden指数为0.46,均优于化学法。该研究也显示RPHA-FOBT筛检息肉的敏感性仅22.1%,但对恶变倾向大的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约有40%的阳性率。在此基础上,郑树等在结肠癌高发区嘉善县对75813名30岁以上者用序贯法进行结肠癌筛检,RPHA-FOBT的总阳性率为4.2%,在筛出的21例结肠癌中Dukes’A和B期占71.4%。  (4)全结肠镜:单独用全结肠镜做结肠癌筛检降低结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尚无临床试验的结果证实,但全结肠镜往往与其他筛检手段,如FOBT或乙状结肠镜合用,对于降低结肠癌发病和死亡的效果是明确的。 Lieberman和Imperiale的研究均显示在脾曲以上检出有进展性新生物(≥1cm直径,绒毛状伴非典型增生的腺瘤及癌)的患者中有一半并无远端结肠及直肠息肉,提示用全结肠镜作为筛检手段的必要性。但是结肠镜费用昂贵,准备繁复,病人接受程度差,且有一定的并发症率(严重并发症率穿孔出血约 0.3%,病死率约1/20000),故单用结肠镜做筛检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5)气钡双重对比灌肠:尽管ACS推荐意见中把每 5年做1次气钡双重对比灌肠(DCBE)作为结肠癌筛检手段,但没有研究证明DCBE对降低结肠癌发病和死亡有效。Winawer等用全国息肉研究的资料,以全结肠镜检查的结果为金标准,对DCBE作评价,发现对1cm的息肉(包括2例癌性息肉)为48%,而DCBE的特异性为85%。DCBE 的敏感性虽较低,但可检查全结肠,并发症率低,广泛为医务人员和病人接受,故仍可作为结肠癌筛检手段之一。  (6)其他技术:针对近年来出现的检测结肠癌和腺瘤性息肉的新技术,美国癌症协会结肠癌顾问组(ACS Colorectal Cancer Advisory Group)于2002年4月召开研讨会,对CT结直肠成像术、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粪便分子标志以及胶囊录像内镜在结肠癌筛检中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得到一致意见。  (7)筛检方案:1980年美国癌症协会(ACS)提出结肠癌筛检指南,后虽经多次修改,但基本要点并无改变。针对结肠癌的高危人群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提出结肠癌危险度分层筛检方案。  3.三级预防 对临床肿瘤患者积极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  通过本文的论述相信大家对结肠癌的预防已经有个大概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这样才能够避免细菌对我们身体的侵袭,才能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专家视频解读
当季高发疾病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
长按上图保存二维码,使用微信扫一扫右上角的“相册”扫码,再分享好友或朋友圈研究显示:健康生活方式有利大肠癌患者存活-中新网
研究显示:健康生活方式有利大肠癌患者存活
  一项基于大规模调查的新研究显示,长期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但有利于预防大肠癌,对已诊断出大肠癌的患者来说,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存活率。
  此前就有观点认为,长期的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癌症以及帮助癌症患者提高存活率。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为此专门针对大肠癌患者进行了调查。
  这份发表在英国《BMC医学》杂志上的研究基于一项长达6年多的跟踪调查。研究人员在调查初期记录了超过50万名生活在欧洲10个国家人士的健康数据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调查期间有3292人被诊断出大肠癌。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套计分系统,男性的分值是0至6分,分别对体重、运动以及饮食等几个日常生活习惯打分;女性则是0至7分,增加了母乳喂养一项。分值越高,生活方式越符合健康标准。
  对诊断前后收集的数据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那些诊断出患大肠癌的人群,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得分越高因大肠癌死亡的风险就越低。各个单项的分析则显示,保持正常体重、大量进食蔬果类食物这两项与大肠癌患者存活率的关系明显,而女性患者中,母乳喂养也有助提升存活率。
  研究人员说,鉴于这些数据都搜集于患者被诊断出大肠癌之前,这说明健康生活习惯的保持非常重要。
【编辑:马榕】
>健康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常见疾病: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维生素可预防哪些病&这六类人需要补充
  所以我说的有利于就是你要讲究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个基础,然后再做一点营养素的补充。回答你的问题,哪些病呢,我刚才说到的叶酸有利于预防先天缺陷神经管畸形,而且现在科学表明叶酸可能还对冠心病,结肠癌有预防作用,这个不是确凿的,神经管畸形这是比较确凿的。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E,微量元素硒,这些营养素现在有一些产品是把它们放在一起,我们把它称之为抗氧化营养素。
  它(抗氧化营养素)方便于经常吃,有利于预防癌症、冠心病、糖尿病,甚至于白内障,好象它成了万金油。我们有很多年纪大了得慢性病,都是因为身体里氧太多了,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抗氧化的能力减弱,在这种情况下服用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就可以增强身体的抗氧化能力。增强了抗氧化能力的结果就是可以减少得这些疾病的风险,但是能不能防住那些有很多因素决定的病,但是它起码是“有利于”。
  我相信我们吃这些营养素的时候,恐怕不要想预防缺乏哪一样,讲究吃这个防这个病,别的不用管。抗氧化营养素是稍微年纪大了以后,假如自己注意身体的话,吃一点这种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的这一组抗氧化营养素的话,还是有益无害的。&&&&[3]&
&   “包二奶、找小姐、养情妇”是如今社会中最流行的词汇,虽然与中国传统首先相违背,可是
每个女人都有迷惑男人的秘诀,总结起来就是身体3大部位的“吸睛”妙法!我们从相貌和人体特征来进行分析,
COPYRIGHT (C) 683.COM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信息备案:鏀瑰彉鐢熸椿鏂瑰紡鑳藉?棰勯槻澶ц偁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预防结肠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