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补习生能享受高考专项政策?求助?

| 网站导航?
>>>2018高考生可以复读吗 高考复读新政策
2018高考生可以复读吗 高考复读新政策
  每年高考结束后,高考复读成为我们高三老师学生关注的一个问题。那2018高考还能复读吗?2018高考复读有哪些新政策呢?一起随小编了解下吧。
  2018高考生可以复读吗
  2018年高考是可以复读的,大多数省份不受影响。虽然国家新政取消文理科,但这是从2018年新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并不影响复读考生。
  尽管复读生政策和应届高考生政策没什么差别,但有些院校在高考招生时对复读生也会有特殊要求。一些学校是明确要求不招收复读生的,这点一定要注意。在高考招生中,不招收复读生的院校类型及情况有:军事院校、武警院校、国防生、大部分高校保送生、自主招生以及部分院校(专业),这些院校明确规定不招收复读生。
  所以如果你想复读一下再上这些院校是不可能的。
  2018年高考复读新政策
  1:录取分数线一视同仁
  各省市教育考试院有关人士明确表示,复读生参加高考不会减分录取,和应届生一视同仁。并且少数民族考生复读后再次高考仍有加分,不存在对复读考生的歧视问题。
  2:部分院校限制录取复读生
  一般都是对年龄有限制的专业会拒绝录取复读生。报考军事院校的考生须是不超过20周岁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公安院校的考生年龄不超过22周岁,医学类8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也只录取应届考生
  报考军事院校的考生须是不超过20周岁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公安院校的考生年龄不超过22周岁,医学类8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也只录取应届考生。
  3:复读生难以享受&异地高考&政策
  多地均出台了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说明,但高考复读生就难以享受到这项政策红利。
&&&点击下一页查看&怎么判断该不该复读&
近日,2020年山东高考改革方案出炉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那么2020年山东高考改革最新方案...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于日下午3:00举行新闻发布会,那么2018山东高考改革...
上海大学是国家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世界...
武汉理工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理工类全国重点大学,那么2018武汉理工大学...
Copyright @ 2011 - 2018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号-4牛校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真的不招复读生了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牛校网。(http://www.niuxiao.net/)小编推荐:▲你真的需要复读吗?通过有关专家对复读现象的研究认为,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复读。因为复读后个人成绩提高的幅度差别很大。一般情况下,提高潜力最大的学生高考分数应该在400分以上的考生,这些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能够看到考上大学的希望,只是需要有好的老师在复读补习时点拨,这类学生经过补习一般能提高200分左右。而以几分之差没能考上名牌大学的高分考生一般考分上涨空间较小,特别是已经上了重点线的考生选择复读是得不偿失的。此外,原本基础太差,由家长督促复读的学生,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很有可能越补越差,分数不升反降。最后还有一类考生是三校生,即职高生、中专生、技校生,他们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基础较差但大多非常用功,他们提高幅度在复读生中处于中等水平。因此专家建议,复读与否关键在于学生本人是否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家长不应强迫考生复读。此外,分数太低的考生参加复读也没有太大意义。300多分的学生,参加成人高考或者自学考试或许更好,同样也能接受高等教育。三校考生复读参加普通高考的效果一般不显著,少数能够得上本科录取分数线。所以三校复读生复读目标不如锁定高职专业,这样效果更好,将来也有升入本科学习的机会.眼下,只要在各所中学门前一站,就会看到两个人气极旺的焦点,像磁石般把家长们吸引在周围。一个是高中咨询处,另外一个就是高考复读班。随着本科一批B院校提档分数线确定,一些未达到所报院校提档分数的考生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复读班。“高四生涯并非适合每个人”,带过多届高中毕业班的资深教师这样提醒学生。▲普遍的复读理由1.在高考期间由于健康,心态或状态等原因,导致发挥失常,高考成绩低于平时模拟成绩很多的学生。2.考运不好,如今年高考物化较难对选择物、化的考生极不公平,导致不少原来准备冲刺名校的优秀生没考好。选择物、化的考生一般较聪明,这类考生复读一年冲刺名校的成功几率极大,复读有名牌的希望,不复读将极其可惜。3.填报志愿失误,导致落榜的考生。4.距理想的名牌大学35分以内的学生。5.不懂高三复习方法、学习无策略无计划无体系,没有充分利用好高三这一年的考生。6.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有理想,有恒心,心理承受力较强,能够克服复读的艰苦的考生。7.自身学习态度端正、刻苦用功,但由于原学校高三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学习方法不科学、备考方向错误、高考成绩不佳的学生。8.高一高二学习不够刻苦、态度不端正,等到高三幡然醒悟却感觉太迟的考生。9.只能读民办本三的学生,基础可以,复读很容易考上二本或本一,每年都有很多学生从本三退学复读。10.无奈考入不理想的大学或极不喜欢的专业,进大学后长时间难以适应大学生活的学生,大学里很多学生就是因此而消沉、堕落,而很多毅然退学复读的学生,却实现了理想。11.是原本基础很差,但下决心复读要把基础补上来,来年再考;12.是在高中前两年放松了学习,到了高三下学期才开始努力,成绩有明显进步,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树立信心,认为复读一年后肯定能考上;13.是认为自己有实力,只不过高考没有发挥好,希望复读再给自己一次机会;14.是高考成绩可以上大专或普通本科,但考生心中装的是本科梦或对名牌大学情有独钟,也决定复读。▲2017不招复读生是真的吗?1、对于2014年、2015年高考复读生来说,没有任何影响。2017年高考之前,高考考试科目和现行考试科目保持一致。如果2014年高考、2015年高考没有考好的考生,可以选择复读这条路。2、如果你所在省份2017年高考实施高考新政策,那么如果你应届高三是2016年高考的话,那你如果复读,可能会有影响。毕竟一旦文理不分科了,文科生要学理科内容,理科生要学文科内容,很多考生会头大。3、2017年部分省份开始实施新高考,2018年全面铺开。那么对于2018年高考才实施新高考的省份来说,2017年高考是最后一次文理科分科。如果2017年高考没有考好,一旦决定复读,会出现上述第2条情况。▲2017不招复读生消息出自哪里?通常发布这些内容是XX学院(一般是民办院校)的招生人员。每年高考后,一些招生人员都会在网上散布有关高考改革、高考复读减分的谣言。为了打断部分高考毕业生的复读念头,招生人员往往在QQ群、百度贴吧中发布一些虚假数据、虚假高考政策。而发布这些信息的人,多数为往年被同样方式骗到XX学院就读的学生。高考前后这些人,会以学长学姐身份走进校园,以帮助学弟学妹学校交流、填报志愿名义,套取当年参加高考考生的信息。高考一结束,这些所谓学长学姐就会立马联系高考生。为什么他们这么热情呢?因为招生人员每招到一名学校,XX学院的会给其上千元的提成(往年媒体有报读,具体可以百度搜索新闻)。一旦高考生上当听信这些学长学姐话了,那么这些学生所就读,不是国家正规的统招,而是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2017年高考复读生政策高考复读政策和往年是一样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关于复读有一些建议给你:不是所有的考生都适合选择复读。高考成绩过高或过低的考生,复读效果均不太明显。考生须认真分析自己是否适合复读。没人敢保证复读后的成绩一定能提高。选择复读,就得做好考得一次不如一次的心理准备。以下几种情况适合复读:生理、心理或涂错了卡、漏做了题等原因导致发挥失常的;平常学习态度不认真和学习方法不当的;报考志愿失误的等。而不适合复读的,则包括分数过低或过高;遇到大考容易紧张的考生;自我约束力较差的考生,这类学生成绩很难提高,复读的意义不大。▲复读生仅需重考三科复读生高考新规已经出台,今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终身有效,选考科目成绩两年内有效。这意味着,以往复读生重新高考需参加语、数、外、文综或理综考试科目,但今后复读生可在两年内仅重考语、数、外三门科目。这个复读生新规的曝光,对于高考生来说,有人欢喜有人忧,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小编为大家好好的分析:以前考的科目太多,不少复读生不知道该怎么分配时间,也不知道该复习哪一科才是明智。如果未来复读生仅需重考三科,那么复读生就有更多的时间重点复习这三科,对于提高总体成绩大有裨益。显然,这个规定,对于复读生来说,是美梦也是机会。另外,对于应届生来说,算是噩梦,这个新政策,必定会增加复读生的机会,僧多粥少,降低了应届生录取的几率;而且复读生仅需重考三科,能有更多的时间重点复习,对于提高成绩有很大的帮助,也意味着应届生在竞争上,已经落后了。下面我们来谈谈这条新政策对于高考复读生的优势:1、知识储备比较丰富。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这对高考复读生很有利。2、考试经验丰富。复读生亲身经历过高考报名、体检、政审、熟悉考场,感受考场气氛和考试全过程,这对第二次高考很有帮助。3、心智更加成熟。复读生经历过高考挫折,年龄和阅历增长了,性格更加稳定成熟。4、比应届生多复习了一年。这种种优势,都显然是复读生的优势,应届生更需加把劲了。▲部分院校不招复读生尽管复读生政策和应届高考生政策没什么差别,但有些院校在高考招生时对复读生也会有特殊要求。一些学校是明确要求不招收复读生的,这点一定要注意。在高考招生中,不招收复读生的院校类型及情况有:军事院校、武警院校、国防生、大部分高校保送生、自主招生以及部分院校(专业),这些院校明确规定不招收复读生。所以如果你想复读一下再上这些院校是不可能的。考军事院校的考生须是不超过20周岁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公安院校的考生年龄不超过22周岁,医学类8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也只录取应届考生。其他高校和应届生录取待遇一模一样。小编给复读生的建议是:如果决定复读,考生最好不要填报高考志愿,很多省份对复读录取出台新规:对于高考录取后不报到的考生,再次参加高考的复读生,今年针对此类考生制定的相关限制性政策,已开始正式执行。所以在高考分数出来之后,要慎重考虑今年高考到底去不去读大学,如果去读大学就正常填报高考志愿,如果想再奋斗一年考个更好的成绩的话,就不要填报志愿浪费名额影响他人录取。复读是一件比高三复习还要辛苦的事情,会有更多的心理压力,复读一年要花不少钱。如果考生心比较大,什么也不在乎,那复读一般也不会提高多少分,甚至可能降分。所以选择复读的考生一定要有背水一战的觉悟。▲怎么选择复读学校一、选择合法办学机构要检查学校是否具有教委颁发的《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是否通过了教委的每年正规年检。无许可证或未通过年检的学校均为不合法办学。[推荐阅读:高分复读须慎重考虑]二、具备规范的办学条件这一点重在是否具有规范的教学场所。教学楼是否安全规范、有无独立安静的校区和活动场地以及住校生的食宿等条件是否健全规范等,都是考生及家长应该重视的问题。三、是否因人而异,分班教学文理综合、艺术类以及不同基础的考生学习情况不尽相同。因此要重点考察学校是否采用分班制教学。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在不同的时期应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笼统地把所有学生放在一起授课,不如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学。四、是否是全日制上课多数复读学生自学能力不强,且文化课基础一般,所以只有全天上课和必要的晚课,才能保障充足课时量和稳定的教学计划,有助于提高成绩。五:是否有专职班主任高考复读的一年里,学生心理波动很大,专职班主任及时把握学生心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免除了学生的后顾之忧。[推荐阅读:复读生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六:任课老师的资历任课老师是否都是能力强,高考经验丰富,熟悉历届高考重点、难点的优秀教师?是否了解如何给“高考复读生”进行辅导?在实践中,高三学生和复读考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区别很大,选择教师既要考察其教学能力,又要考察其教导复读生的经验。七、不要仓促决定与交费不要仓促决定与交费,应当实地观察比较,与学校相关人员交谈,从办学的合法性,办学者的资格,学校的师资、管理及办学条件等方面把情况了解清楚。八、要分析比较复读学校宣称的高考成绩是否真实各复读学校均宣称本校的高考成绩好。复读生必须认真分析比较,看其是否真实。相关部门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标准,所以对复读学校的高考成绩主要看其实际高考的人数及各条线的上线人数。一般来说,诚信的学校会摆出所有学生的成绩供复读生查阅。九、不要轻信广告,应设法了解其以往广告兑现情况不要轻信广告,对广告的言辞、承诺要分析,应设法了解其以往广告兑现情况。某些学校向其毕业生许诺,介绍一个新生奖励×××元或几百元,所以对夸大其辞的宣传要谨慎面对。[推荐阅读:当心虚假广告陷阱 复读生慎选“高辅班”]十、警惕违规收费看其收费是否合乎政策法规,警惕违规收费。[推荐阅读:复读一年要花多少钱?十一、学校师资与其宣传是否一致对学校的师资情况要仔细了解,看与其宣传的是否一致,一些名师是否确定长期稳定在该校任职。荐推荐阅读:
24小时热门文章
| 关于我们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niuxiaonet
@niuxiao.net2018河南艺考生高考补习计划?艺考生如何学习文化课
2018年已到,艺术生统考也结束有一段时间,现在大家都投入到文化课复习大军中。那么艺考生们是否想过,如何度过高三这最关键的半年呢?如何安排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文化课怎样学习能更有效?在此,河南教考网汇总了艺考生高考文化课补习计划。希望有所帮助。
选对学习方式,做好复习规划,巩固基础知识
高考试题中,基础知识占70%,难题偏题只占少部分。大多数艺术类考生因为专业学习耽误了不少文化课,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所以艺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复习时要学会取舍,重点抓基础,不需要在偏题难题上耗费过多时间和精力。艺考生只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题型、基本方法就能考到400多分,这足以达到艺术类考生文化课的分数要求。
利用专业学习的课余时间学习文化课
艺术生可以利用平时学习专业课的课余时间来学习文化课。并且,在平时的学习中,如若全天都在学习专业课,也未必能取得好的效果。
所以,可以每天挤出2-3个小时学习文化课,专业与文化相结合。最理想的方法是白天和晚上的时间分开利用,一个搞专业一个搞文化。
还有些同学,在学科分配上给出了建议。“短时间无法提高成绩的学科可以暂时减少复习时间,把大量时间放在成绩提高较快的学科上。”说的并不无道理。“文科文综的学习,刷题刷题刷题,背题背题背题,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归纳高考考点
了解高考考什么,下一步就是要归纳高考考点,归纳高考考点有很多种方法,但是对于艺术生来讲,时间比什么都宝贵。可以请学长学姐们帮忙,或者请老师讲课,仔细认真对待学习,这样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记忆考点。
先看题、再做题、后悟题
针对某一道高考必考题型,艺术生要养成先看题、后悟题、再做题的习惯。看题,是要把题型的从做题思路到步骤,再到最后的结果,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看,看的同时要多想几个为什么,看自己是否真的理解题型。最后再针对同一类型的题进行强化练习,这样才真正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错题是个宝 一定要利用好
在平时练习考试中,做错题是家常便饭。做错题后我们要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正确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一定要把做错的题梳理一遍,找到正确的做题思路,学懂一道做题的价值要远高于盲目做十道题的价值。错题解析是提高艺术生文化课复习效率最好的方法之一。
关于高考复习这件事儿,简单来说就是:学!拼命学!
高考,基本上是每个学生人生的转折点。十几岁的青春时光,基本上完全投入到学习中,每日的埋头苦练,就是为了高考这一战,能考上一个好学校。
艺术生在这群学子中又更辛苦,专业课的学习已耗费大量时间,还有更多的文化课需要学习。而现在的高校录取,对艺术生的文化课要求也日益提高。希望考生们可以调整好心态,保持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成功逆袭!
更多资讯,尽在河南教考网。一家以河南本土最新教育资讯、中小学考试信息及招生政策和动态,学校风采展示和活动、专题策划,名师采访与视频发布,优秀生源推荐,问答互动交流等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性社区门户网站。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赞助商链接
当前位置: >>
高考艺术生历史补习计划
辅导计划指导老师:陈巧又是一轮高三, 教学工作就是高考备考工作。 一轮轮的复习, 一次次的测试, 一次次的评讲, 只为增长学生知识的厚度、强化学生能力的成长、成熟学生考试的心理,为了 6 月的厚积薄 发。 一、学情分析 所带学生为艺术生, 一般艺考生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 对高考历史考纲内容及考点还不能 比较好地把握,考卷答题不规范。因此,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有针对性地讲 解,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成效,成为专题与总复习中的一大挑战;同时及时了解高考考试的 要求,把握方向,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提高考生分数是第一要务。 二、教学目标 1.高三进行第一轮复习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加强综合训练, 讲练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 三、教学计划 1、时间安排: 2016 年 1-4 月底(一轮复习 基础知识的掌握 结合考点记忆内容) 2016 年 5-5.20(二轮复习 专题复习 培养做题能力) -6.6(结合试题 讲述考试方法和答题技巧) 2、复习思路:瞄准高考,结合考纲,转变课堂模式。 a、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的传统模式。 调动学生参与, 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 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b、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的传统方法。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缺乏相应的材料教学,就不能培养学生的自 主材料分析理解能力。 c、 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 分析, 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的课堂模式。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 考的考点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 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 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 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 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 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 堂知识当堂巩固。 四、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1 2 3 完成章节及主要内容 必修一第 1 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 2、3 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 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 4 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课时数 6 6 8 备注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第 5、6 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 7、8 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元化 趋势 必修二第 1 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 2 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 3、4 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 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的道路 第 5、6 单元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 7、8 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必修三 第 1 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 2、3 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和古代科学技术与文 学艺术 第 4、5 单元 想解放潮流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与近代中国的思6 6 6 6 7 7 6 6 6 6 6 6 6第 6、 7 单元 20 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与现代中国的 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 8 单元 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及回顾必修三 结合一套高考题回顾必修一、二 一轮复习结束 一个课时为一节课历时约四个半月 (4 月中旬) 完 成。17 18 19 20中国史复习:古代、近代与现代中国 世界史复习:古代、中世纪、近代与现代 国别史复习:美国、英国、日本、俄国、法国和德国 选修教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三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顺带提及剩下的四本选修教材 二轮复习结束 历时约一个月(5 月中旬) 、、2011 年高考文综试题选择题讲解,归 纳选择题答题技巧 、、2011 年高考文综试题分析题讲解,总 结主观题的答题策略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以巩固,同时做模拟题帮助学生梳理所学 知识 三轮复习结束 历时约三周6 6 6 621 22 236 66 附录 一轮复习考点古代中国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 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含义(概念) 】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 ,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 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渊源,商王朝内服与外服制度演变而来的。 【背景目的】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人物,周公;基础,井田制; 【内容】 (1)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权力和义务关系的纽带)等;物资、武装; (2)最高统治者:周王;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jī),是周王直接驻地; (3) 、对象:王族(同性亲族是主体、姻亲类似亲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殷商降族) 、古老 的附属国(恢复被商灭掉的古国)等 (课本 P2-3 的小字和形势图) (4)诸侯的权利:册命、授土、授民、授职;封地内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 【作用】 积极: (1)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2)王室与诸侯国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3)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消极:后期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特点】 ①对象多样化,但一王室贵族为主;②周王是“天下共主” ;③ 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 (土地)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④层层分封,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 【为什么不能真正巩固周朝的统治】 原因:①权力大,独立性强;②王室衰微;③血源疏远;④生产力发展等; 【发展过程】夏朝出现,西周鼎盛,春秋瓦解,战国无法维系下去(废除)。 【瓦解原因】 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根本原因) ②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 二、宗法制 【含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 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目的】保证王权的稳定。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 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 位最尊贵,故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解释清楚些;其他为庶子。 【特点】 ⑴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的特点) ; ⑵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⑶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 ⑷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作用】 (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有特权的依据,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1)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 (宗法等级) , 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行政等级) (2)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属亲疏, 确立起一套土地、 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 “世卿世禄” 的特权;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 也有利稳定) (3)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 在一起。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4)现实意义:宗法制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尊宗敬祖” 、 “认祖归宗”的民俗,对中华民族 美德的延续与传承、 以德治国战略的实现, 甚至对我国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实 现都会产生积极意义。但其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 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是基础。 (1)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为“表” ,它“封邦建国” ,形成了由众多诸侯国和王畿所组成 的行政机构以及诸侯与周王之间的君臣关系; (2)宗法制为“里” ,它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 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和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3)分封制的等级序列与宗法制的亲疏远近相吻合,西周建立了天子统辖诸侯诸侯统辖卿 大夫卿大夫统率士及平民的封建等级政治结构 三、礼乐制(西周“礼乐秩序” ) :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以维护宗法分封制(略讲) 【礼的地位】西周文化的主构架; 【礼的作用】维护政治安定,保证社会和谐 【礼的内容】 “礼”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 “乐”辅从 于礼; “礼” “乐”的作用: “礼” “乐”的使用有一定的社会范围,是有严格的限制的; 四、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1、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加强了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系,分封制 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2、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 宗法制的核心,宗法和政权合二为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 3、礼乐制度是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制定了的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 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谁也不得逾越,以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工具。 4、分封制度、 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 三者互为表里, 紧密相连, 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成熟; 五、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形成家天下局面; 2、宗法制把族权与政权、血缘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局面; 3、西周分封制度打破部落血缘界限,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 4、礼乐制度建立起各级贵族的政治与生活准则,贵贱有序,上下和同。 5、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成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成熟 的标志。 考点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 “始皇帝”的来历 秦始皇规定最高封建统治者为“皇帝” ,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 ;皇帝的命令称“诏” 或“刺” ;皇帝手所用的玉印称“玉玺” 。 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都由皇帝任免。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 的本质特征。 二、三公九卿制 【基础】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内容】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为秦朝中央的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 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物。太尉负责 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的职能部门。 【关系】中央主要的三个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互相牵制,丞相地位最高,但受御史 大夫牵制,且无兵权,御史大夫地位次于丞相,但权重,太尉掌兵,但不常设。军国大事完 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特点】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 上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 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 三、郡县制: 是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背景】 春秋时期, 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县, 在边地设郡。 战国商鞅变法时, 废分封, 行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内容】所有官吏均由皇帝任命。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是郡 守。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还有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影响】 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 即互相配合又 互相牵制, 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①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 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②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③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④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1)划分的基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 分的。 2)产生的方式: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 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世袭。 3)权力的大小: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 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如何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1)历史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导致奴隶制度进 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渐形成,为这一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 ②新兴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镇压农民的反抗, 保 护其利益。 ③法家思代表人物韩非子, 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 形成了 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周天子无能为力的局面为其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⑤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国君直接任命官吏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2)前提: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 3)特征:(1)其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人治大于法治。 (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 (4)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4)本质:是封建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专制统治。 5)矛盾:中央内部的皇权和相权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 6)评价: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 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 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 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 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7)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规律 ①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②地方权力日益 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③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 考点 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朝 【目的】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措施】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影响】 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导致权力的过于集中,带来一些弊端。 二、刺史 【创立者】汉武帝。 【史实】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目的(作用)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特点】位卑权重。 三、三省六部制 【概况: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代,此后 一直到清末, 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三省为中书省、 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 尚书省设吏、 户、 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 【运行机制】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职权: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 【特点】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相互牵制。 【评价】 (1)①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 力量。②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 的重大变革。 (2)这种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减少中 央政令失误和腐败。 (3)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4)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 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四、行省制度 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 行中书省,行省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 【建立和发展】 元世祖时, 开始设置中书省, 在各地分置行中书省, 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元朝在全 国共设 10 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河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浙江、江西、湖 广。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 ,由中书省直辖;还有宣政院管辖的 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区。明清时期行省设置依然沿用。明代地方区划分三级:承宣布政 使司(行省) 、府、县。清代主要实行省、道、府、县四级 【行省的职能】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 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事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未得中央诏旨,行省官员不得更改赋税 征收制度和调动军队。行省官员须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 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评价】 ①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 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③对后世影响巨大: 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 (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础。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考点 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明朝创立内阁 【内阁概念】明朝皇帝从官僚中选拔官吏入值殿阁,在皇帝指挥下处理政事,由于殿阁处于 宫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 权。 【原因】废除丞相以后,皇帝一人难以处理国家大事。 【概况】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选拔官员入值殿阁,参与机密事务 的决策。 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内阁大臣有票拟权,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部权尽归内 阁。 【评价】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保证了君 主对全国 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与西方内阁制度区别】 产生背景不同:(1)明朝内阎的产生是丞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皇帝精力、才能 有限而设立的。 (2) 西方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 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 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 产生方式不同: (1)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 (2)近代西方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 的,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 权力大小不同:(1)明朝内阁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无决策权;(2)西方 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 性质不同:(1)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的设置突出体现的是皇权进一步加强; (2)近代西方内阁则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机关,体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1、中枢分权 1)背景:清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目的:扩大皇权 3)概况:康熙帝设南书房,南书房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 4)作用: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设军机处 1)概况:雍正帝时,宫内设军机处,皇帝挑选亲信官员担任军机大臣 2)职责: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 行。 3)特点:简(机构简单) 、精(人员精干) 、速(办事效率较高) 、密(政治决策封闭性) 4)作用: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 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 手段等各个方面。 (3)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 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影响】 (1)积极作用: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对 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为 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民族融合,并有力的抗击了外来侵略。 (2)消极作用 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明末清初以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②政治上, 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 民主思想和行 动受到压制和打击。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和文化的进步。 ④从其动机看,仍然是维护和巩固一家一姓的统治,具有反动性。 ⑤从其采取的措施看, 是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 将对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地置于皇帝一人 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而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 误;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 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这就从根本上预伏了 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同时也从反面说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可供调节的余地越来越 小,从而说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 长,造成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2、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君主,且趋势不断加强,核心是皇 权至高无上,本质是人治 3、一直存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通过分权和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 考核严格控制地方,中央在对地方的斗争中占据上风,矛盾最终在北宋解决。 4、 皇权借助神权、 宗法制父权和儒家伦纪纲常逐步加强, 在对相权的斗争中皇权不断强化, 矛盾在明朝解决。 明清时期出现的特务机构、 军机处等非正常集权手段是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的标志。 5、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以维护官僚队 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三大标志。 链接―― 一、选官制度: 1、西周:贵族世袭的“世禄世卿”制度;2、战国、秦、汉初:按军功授爵; 3、汉武帝时期:察举制(郡国推荐)和征辟制(官府征聘) 4、魏晋南北朝:按照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制; 5、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6、意义: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确保帝国繁荣。③促成读书风尚、教育的发展, 有利社会重学风气形成,促成社会稳定。④以考试方式选官,有利社会公平公正,缓和统治 阶级内部甚至有时可以缓和民族、阶级矛盾(清等) ,具有合理性。⑤使儒学得到发展,造 成被选拔的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造成工商业和科技得不到发展, 对社会发展有 阻碍。 二、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对官僚) :秦朝监察机构是御史大夫;汉武帝时是刺史;明清中央有都察院, 各省有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对皇帝) :隋唐是门下省,宋代是谏院。 3、评价:第一,这两种制度既不能从根本上制约至高无上的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 腐败和低效。 第二,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 面仍有重要作用。 三、中国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 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1、农业的起源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中国农耕经济起源有多中心的特点, 但是最 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远古社会 就形成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作物种植格局,并在各自的扩展、传 播中相互交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还具有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田水利的发展 (1)从耒耜到铁农具: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 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 的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犁耕技术的发展: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西汉中 期,犁壁的发明使用使牛耕得以推广。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曲辕犁的 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 有翻车(古代引水机械的重大发明,东汉时发明,曹魏马钧改进)、筒车(唐朝时发明,以水 利为动力)等 (4)水利设施和水利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 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西汉的漕渠、白渠都对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 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西汉时期开始在 西域兴建的坎儿井突出说明了这一问题。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 东汉时王景治理黄河尤为著名。 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 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 理论。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3、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 (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个体农耕: 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 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 他们拥有部分土地, 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4、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1)产生的条件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 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④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 (3)评价 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的 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 近代以后,越来越阻碍和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和成长。 二、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2、商周以来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实质: 井田制实质上不是土地国有制, 而是一种名义上国有而实际上是各级奴隶主贵族私 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②历史:产生于商,强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1)出现和兴盛: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土 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出现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井田的土地名义上 为国家公有,实行层层封授,周王将全国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可以分封给卿大夫,卿大 夫分封给士。 史料证明商代已经实行井田制, 西周是井田制度最鼎盛的时期。 井田制中有 “公 田”和“私田”之分。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 “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 没有所有权 (2)瓦解: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 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随着私有土地的发展,各诸侯国为刺激生 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春秋前期,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 措施,打破了井田制中“公田”与“私田”的界限。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 规定不论“公田” “私田” ,都按田亩实数收税。晋、楚、郑等国也推行了类似的税制改革。 这些改革,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 制的瓦解。 (3)废除: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 面的肯定。商鞅变法还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在此前后,各国也纷纷变法,贵族掌 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③瓦解:瓦解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铁器牛耕的出现,使“私田”的开垦增多, “公田”被大量抛荒;各诸侯国的改革在客观上 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商鞅变法更是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 土地私有制给予了全面的肯定;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仍,井田上的劳动力日益减少, 缺乏安定的生产环境;而井田制的瓦解又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溃。战国时期,井田制已经 大部分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主要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2)土地兼并:在私有土地中,除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外,就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的土地 有多种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宋初“田制不立” 、 “不抑兼并” ,使土地兼并更为激烈。到明清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商品货币经济 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 ①根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由于地主阶级是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封建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②危害: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小农破产,一方面使农耕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使国家失去财 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进而危及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③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统治者往往采用“均田”和“限田”的措施,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土地兼并问题。 (3)“均田”和“限田”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 常采取“均田” “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485 年,北魏颁 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 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隋代至唐初,均田制的具体内容虽有调整, 但基本精神不变。明清建立之初,统治者均通过减免赋役、官府提供耕牛和种子的方式,鼓 励小农垦荒。 4、租佃关系的发展 ①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了,自宋代开始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到全国。 ②产生原因:租佃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③地租形式的变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 货币地租成为一种重要的地租 形式。 ④积极作用: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从依附关系中逐渐 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也大大提高。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产业结构上: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 ①耕作方式上: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②经营方式上: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③经济形态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④国家政策: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 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⑤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考点 2 手工业的发展 一、纺织业 (1)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早在遥远的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学 会养蚕缫丝了。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形成了丝织业中心城市如临淄等。丝绸源源不断地外销,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经 西汉以来不断改进,提花机进一步完善、定型。唐代出现的缂丝技艺,在宋代风行开来。明 清以来江南成为全国最大的丝织品产区,南京、苏州和杭州成为三大丝织业中心。 (2)棉纺织业:宋末元初以来,棉花种植遍布全国;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江苏 的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柔软结实的 棉布日益流行,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二、冶金业 (1)青铜冶铸:商代成熟, 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历时约 15 个世纪,是我国的青 铜时代。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备,使用广泛,技艺精湛,展示了灿 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展示了古代先进采矿和冶炼技艺的实际面 貌。 (2)冶铁炼钢: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铁和炼钢技术;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南北朝时期发 明了我国古代最先进的炼钢法――灌钢法,灌钢法的出现,提高了钢的质量,产量大增,无 论产量和质量都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铁器的广泛使用, 特别是钢广泛应用到农具和手工 业工具制作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冶金燃料:早在汉代,人们就开始用煤做燃料,并用来冶铁。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 普遍。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三、陶瓷业的发展 (1)制陶: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中国古代的先民创造了闻名于 世的陶器工艺,如纹饰缤纷的彩陶,薄如蛋壳、黑亮如漆的黑陶,熠熠生辉的白陶等。 (2)制瓷:制瓷技术:东汉晚期,人们烧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时烧制出白瓷,隋唐进入成 熟期; 宋代景德镇成为 “瓷都” ; 元代烧出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 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3)享誉世界:至迟从唐代起,陶瓷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四、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1、家庭手工业: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家庭手工业在 古代带有普遍性。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 散, 妨碍了市场发展。 ②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是官营手工业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2、 官营手工业: ①西周时期, 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 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 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在工官的监督下,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产品,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 劳作。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官营手工业代表着 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直到明代前期为止, 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 位。②官营作坊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弊端 丛生;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越来越引起工匠的激烈反抗。由于商品 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不得不加以调整,出现了雇募工匠。 从征役制到雇募制,是生产关系上的一大进步。 3、私人手工业: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勃然 兴起,工、商开始与士、农并称国家的“四民&。此后,民营手工业在曲折中发展,生产范 围、规模日益扩大,成为手工业生产中日益重要的成分。明代中叶以后在制瓷、矿冶、纺织 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②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其经营方 式也在变化。 唐代以前, 私营手工业生产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 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 至明中后期, 雇佣众多工人的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 并从中孕育出了 “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 “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4、古代手工业由以官营为主到以私营为主变化的主要原因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 (3)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4)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五、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1)历史悠久,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规模宏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 (2)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 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在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 家庭手工业占有相 当的比重。 (3)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4)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出现。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劳动分 工更加细致,手工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到了明朝中后期,江南手工业生产中采用雇佣劳 动,分工明确,更采用工场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5)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的相应变化。 随着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了南方。 考点 3 商业的发展 一、商业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 生;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商人为政府服务; (4)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实力强大的自由商人出现,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著名都 会形成; (5)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国际大都会,海陆外贸空前繁 荣; (6)宋元时期,纸币出现并广泛流通,商业发展进入新的高峰期; (7)明清时期,出现大批商业市镇,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广 泛使用,商帮形成,如徽商、晋商等。 二、市场的发展 市的发展特点由有时间和区域的限制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注意汉至唐前期、 唐后期、 北宋。 (1) 汉代的市作为集中贸易地, 场所有严格的规范, 管理相当严格, 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2)六朝时期出现了民间集市“草市” ,政府设立“草市尉”等官职施行经济管理。 (3)唐代草市的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还出现了夜市。 (4)宋代的“市”不再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再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 于宅屋之间;原本不许设立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 视;草市、夜市更加繁荣,草市内还有完备的饮食设施。 三、城市的发展 (1)西周至唐朝 ①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②坊市分明:坊市分开;③城市职能:主要是政 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2)宋代 ①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②坊市破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③ 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明清:城市的生产性、商业性增强。 (4)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主要途径 一种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作为统治阶级政治中心 发展起来的“城” ,二是以工商业经济为基础的作为商品交换中心发展起来的“市” 。 (5)中国古代商业都市发展规律 从兴起的原因看,战国到寒带的城市多是因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而兴起为商业都市。唐宋 以来,商业都市多以工商业发展兴起; 从功能看,商业都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从地域分布看,商业都市从战国到唐朝主要分布在北方,到唐朝以后,南方的都市数量明显 多于北方,明清时期,江南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四、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影响 1、发展变化 ①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②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 向市场。 ③交易媒介的变化: 开始是物物交换, 后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 后货币固定为金银。 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 ④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纽带和业缘组织。 ⑤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2、特点 ①起源早并且在不断发展; ②经历了自由发展和长期受压制两大阶段; ③商业水平不断提高, 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很多机遇; ④外贸是重要组成部分; ⑤没有发展成近代真正的新经济因素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3、影响 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 观念的挑战。 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 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4、宋代商业的繁荣 (1)特点: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 子” ;海外贸 易发达。 (2)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⑤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5、明清时期商业呈现新特点。 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农副产品商业化; ③劳动力成为商品; ④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 如徽商 、 晋商 考点 4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一、明清农耕经济高度发达的表现: 1、农业的发达:农业技术世界领先,双季稻大面积扩种,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并推 广,棉花种植普遍等;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2、手工业的发达:私营手工业已经取代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技术也明显 提高, 《天工开物》涉及的约#&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商业的繁荣:明中叶以来,商品流通扩大,白银广泛使用,商业资本异常活跃;明中后 期,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一大批商业市镇兴起。 4、 国力强盛: 明清盛世时期的国际地位比前代明显提高, 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表现在: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年增长率远 远高于欧洲,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二、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的条件: (1)发达的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2)发达的手工业培养了熟练的工人。 (3)发达的商业和古代发达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 (4)充足的货币条件,白银成为普通流通的货币。 (5)传统科技的发展。 2、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清朝有了缓慢发展。 (集中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 和制瓷业) 但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标志: “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 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 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 3、本质特征:雇佣关系 4、缓慢发展的原因: (1)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狭小,无自由劳动力。 (2)缺乏资本积累,重重关卡, 征收重税。 (3)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4)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儒轻贾的价值系统,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 长。 (5)总之,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认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 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明清政府 政治经济的发展, 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 但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严重 阻碍着它的成长、发展,说明封建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关系 三、重农抑商 1、首倡:商鞅变法 2、含义:强调重视发展农耕,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原因:根本原因:由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重要原因(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即农民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 的主 要充当者。 (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 生矛盾, ) 4、历代重农抑商的措施 (1)原始社会末期到战国:重视和鼓励 (2)战国时的秦国:重农抑商 A、身份上贬低商人的地位,重本抑末。 B、限制商人经营的 范围。C、重征商税。 (3)汉代:全面控制工商业 (4)中唐以来:对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松动) (5)明清:闭关政策――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固守农本思想,严格限制商人 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5、评价:农业是基础,重视农业的发展是正确的策略。 对于抑商要做具体分析: (1)在封建社会和封建王朝建立初期,抑商可以保障农业的发展, 对封建经济的确立和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经济恢复起了积极作用。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 而抑商政策的实行则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明清 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严 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四、海禁政策 1、概念: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禁止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 国进行正常 贸易。 2、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西方殖民者向 东方的扩张 和对中国的侵扰。 3、影响: (1)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一定时期维护了国家的安 全, (2)阻碍了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封闭落后。 使中国日 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发展近代科技、开展国际贸易、开辟海外市场、推进工业化的 契机。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 【含义】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是说诸子百家针对当时 各种社会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见解。 (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实质】是春秋战国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必然反映 【出现的原因】 (1)经济: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 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 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 (3)阶级关系: “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 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 “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 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的政治愿望。 (4) 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 学术下移, 从 “学在官府” 发展为 “学在民间” , 出现私人讲学,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土,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诸子百家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主张】流派 道家代 表 人 物 老子主张 哲学: “道”是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 念,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 “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辩证法(思想 精华)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影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 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 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 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政治: “无为而治” “以 无事取天下” 。 庄子提出“齐物” (齐一万物)的观点,认为任何事 他在文学、美学方面也有建树。他的寓 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提出“逍遥”的人生 散文蕴涵深刻的哲理和神奇的浪漫主 态度; 认为天与人 “不相胜” , 人必须顺从自然, 彩。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不应破坏自然生成的东西。儒家孔子、孟 子、荀子 墨子墨家主张“兼爱” “非攻” ,反对掠夺、战争;提倡 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 “尚力” ,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同时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主张“节用” “节 葬” 。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 集权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 倒退,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 变法革新。法家韩非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 多年中与儒家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 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历史影响】 (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2)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 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此后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 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 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儒学的创立――孔子(春秋) (1)产生的时代背景:春秋(前 770 年――前 476 年)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 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社会转型)①经济上,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使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开始瓦解。在这以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 ②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 ③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 力量。 (2)思想主张 项目 政治思想 内容 仁 仁者爱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 循“忠恕”之道。 历史地位具有进步性。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后来要经历 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 有重要影响。孔子也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 具有保守性。礼克己复礼,为了实现“礼” ,进一 步提出“正名”的主张。 德 哲学思想 天命观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的态度,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要实事求是;学与思结合; 温故而知新为政以德, “节用而爱人” ;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打破了教育由贵族垄断的局面,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3)孔子的文化成就:整理出《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等典籍,后人称之为“六 经” 。 (4)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人称之为圣人。 (5)孔子思想的影响: ①在当时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②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 形成的完 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③对世界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6)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期不受重视,后来为什么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不受重视是因为: ①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 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②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是因为: ①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实践 理性、道德修养,在天道观、历史观、社会伦理观和修身治国等方面都提出了适合社会发展 的思想主张。 ②儒学礼教德治的精神,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格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 培养进取精神,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巨大影响,决定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宗地位。 ③儒家思想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在能够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 一手指向未来, 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与方兴未艾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④汉代董仲舒提出 “大一统” 的思想, 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儒学被捧上独尊的地位, 并长期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2、儒学思想的发展――孟子(战国) ①地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后人称之 为“亚圣” 。 ②思想主张 思想主张 政治 内容 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 的核心 地位 唐以后, 《孟子》一书被当作经 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 之一,孟子被称为“亚圣” ,对 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评价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他的主张正如司马迁所评论的 “迂远而阔于事情” ,在当时 下,单靠仁政是不能实现国家 的民本民贵君轻 伦理观念 人格人性本善 养浩然之气3、儒学思想的发展――荀子(战国) (1)主张:①在天人关系上,他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②在伦理 观念上主张“性恶论” ;③在治国方面,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④主张施 政用“仁义”和“王道” , “以德服人” ;⑤在君民关系上,提出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 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成为有作为的帝王和政治家的座右铭。 (2)地位及影响:①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视作儒家的异端。作为战国 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②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后,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4、列表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思想比较 同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异 人性论 孔子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5、早期儒学形成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 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 政” 、 “民贵君轻” 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考点 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 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 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 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 , 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制;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内容】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宣扬“君权神授” 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还提出了“君 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被后人 归纳为“三纲五常” 。 【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 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评价】 积极: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局限: (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2)(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带有神 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 ①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②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 ③汉武帝时国力强盛④董仲舒建立了新儒学思想体系 【影响】 ①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有利于巩固统一, 同时也有利于限制君权的过度膨 胀。 ②从此儒家思想成功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延续两千年之久。 ③使政府加强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④不利于各种学术思想争鸣(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 ,并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考点 3 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 一、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实际上是为封 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 【主张和成就】 ⑴理气论:以二程学说为主,部分吸收张载思想(客观唯心论) 。 ⑵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⑶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⑷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①四书:《论语》 、 《孟子》 、 《大学》 、 《中庸》 。(地位高于五经) ②五经: 《诗》 、 《书》 、 《礼》 、 《易》 、 《春秋》 。(《乐》散失) 【历史影响】 ⑴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⑵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⑶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二、对宋明理学的认识:见课本 P18 页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 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 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 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 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 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 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考点 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一、李的思想 【历史背景】 (1) 明代晚期, 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 陈腐不化的习气。 (2)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竞相逐利; (3)不少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的束缚,他们有着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4)李贽任职期间,目睹了官吏和道学家的虚伪无能,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形成了“离经 叛道”的性格。 【思想观点】 《藏书》 《续藏书》 《 焚书》 《续藏书》等著作。 (1)政治思想:大加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提倡 个性自由发展;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2)哲学思想:提出“万物皆生于两” ,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动摇了“存天理, 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评价李贽的“异端”思想】 (1) 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 李贽将矛头直接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礼教, 强调个性发展、 思想自由, 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 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2)这种思想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李贽提出了不 少与封建正统思想抵触的进步思想,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也存在着不可 避免的局限性。 二、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说(号梨洲,浙江余姚人) 【主要经历】①参加抗清斗争;②失败后隐居著述;③是浙东学派创立者。 【思想主张】 ⑴最精彩之处:敢于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①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③提出臣民平等的思想(实质:反君主专制) ⑵具体制度: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认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是学校而非君主。 ⑶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反映:清初工商业繁荣的情况) 【代表作】 《明儒学案》 、 《明夷待访录》 【思想评价】 ⑴这些主张是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具体反映。 ⑵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三、 顾炎武――具有启蒙精神(人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 【主要经历】 ①早年参加复社,反对宦官专权;清军南下参加抗清活动; ②失败后游历北方,是大学者,开清代考据学之河。 【思想主张】 ⑴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⑵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 。 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梁启超归结) 。 ⑷提出“经世致用” ,注重实学(三人中最注重实学) 。 【代表作品】 《日知录》 , 《天下郡国利病书》 (都涉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实用学问) 。 【思想评价】脚塌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 四、王夫之――“孤秦陋宋”的批判(字而农,号姜龋顺剖壬虾庋羧耍 【主要经历】①早年参加抗清斗争;②失败后隐居著书,收录《船山遗书》 【思想主张】 ⑴政治思想:主旨“循天下之公” ,抨击“孤秦” “陋宋”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 做法。如:批判秦朝的暴政:横征暴敛。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法制之弊是政治 腐败根源。 提出“趋时更新”的发展观。 ⑵哲学思想:唯物观点:提出“气者,理之依也” “天下惟器” ,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 观规律。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唯物主义思想家) 辨证观: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 【代表作品】 《船山遗书》 【思想评价】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五、概括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背景】 明清之际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统治阶级极端腐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空前激化,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2)经济上,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3)思想文化上,一方面理学占统治地位,八股取士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另一方面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近代科技的传入使一些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 【共同主张】 (1)经济上,都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倡“经世致用” 。 (2)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 (3)思想上,从儒学思想中吸取有益营养,构建起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影响】 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 性。 (1)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 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2)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 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3)局限性:仍属于封建思想范畴(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 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 【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 至论” ,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 教传统的士大夫惊惧。 (2)反封建专制。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得 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顾炎武提倡“众治” ,反对“独治” ;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 学问, 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当时其他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与欧洲启蒙思想的差异】 (1)历史条件 ①政治条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走向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 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 力量空前壮大。 ②经济条件: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 ③文化条件: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 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2)内容差异: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 明确提出建 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启蒙运动批判封建制度,并为之设立了一套政 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影响不同: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 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对后来的辛亥革命只起了一定的影响; 启蒙运动则为法国大革命作了 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一定作用。 六、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 (1)总的原则是既继承其中的精华,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2)要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 “朝闻道, 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力量,它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 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老、敬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 “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 一和安定团结; “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 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完善。 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 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4、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的消极作用是很明显的。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文化, 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 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了妇女的戒律, 其负面作用是明显 的; 它宣扬的等级制度, 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 对这些落后的内容也应该批判和否定。 因此, 应该肯定明清进步思想家和新文化斗士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第四单元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发明与改进 造纸术 意义 ①西汉时:发明了植物纤维纸,缺点是:纸质精糙,不适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