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能治医患矛盾案例的病根吗

第一论文范文网免费提供医患关系论文范文,医患关系论文格式模板下载,并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医患关系论文分类导航
浅析“医学人文教育”在构建良好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
阅读量135次
  [摘要]医务工作者加强医学人文素养的建设不仅是医学道德的本质规定性,更是当前时代的需要。因此全面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养是当下医学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而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提升该职业群体医学人文素养的根本途径,也是构建良好医患关系的必要基础。对此该文从医学人文教育的3个目标出发,重点阐述了医学人文教育在良好医患关系的构建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医学道德素养;良好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7)12(c)-0056-02  在中国,医患关系这一最基本的社会人际关系,在各种复杂因素的共同推动之下变成了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由于涉及到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每每出现医患纠纷,讨论都会异常激烈。因此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为了应对不断凸显的社会矛盾和持续增长的利益诉求,从根本上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矛盾,离不开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医学界应该把努力的重点放在医学生医德培养以及医务人员医德素养的继续教育方面。如何加强医学生以及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医学人文素养,无疑是摆在医学界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医学人文教育的逐步加强,会有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自觉提升自身医德素养,以为患者提供高水平人性化的医疗为己任,在重建令多方满意的和谐医患关系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学在本质上是一门人学,内涵着一种人性的温度[1]。医学的这种独特属性加之其实践对象和研究对象一致,都指向有生命的人,医学以人为研究客体,又直接服务于人[2]。因而没有任何一门科学技术像医学那样需要人文与之同生共荣,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求其从业人员的技术与道德高度协调一致。然而,当前的医学道德领域出现了许多问题,一类是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层出不穷的各类生命伦理争议,诸如器官移植问题、人类辅助生殖问题、基因增强技术等等。另一类是如何使临床医学更加人性化的问题,例如:在临床实践中医院和医务工作者应坚持“患者第一”的原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患者的利益置于首位,不能以任何理由损害患者权益;日常工作中对患者要一视同仁,同情、关心、体贴患者,不滥用药物、不滥施辅助检查、不滥施手术;注重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诉求,践行知情同意、尊重自主等医学伦理原则以及医学伦理基本规范,自觉遵纪守法。  上述这两类现实存在的医学问题是中国医疗卫生改革进程中急需克服的的顽疾。现阶段,由生命科学技术应用以及临床医学工作缺乏关爱这两类原因导致的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尚未得到有效的缓解,涉医暴力事件仍然时有发生。在如此复杂的执业环境中,要改变不良的医患关系,就要在变革体制的同时,恢复和强化医学的人文传统。那么更加有理由相信,医务工作者医学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有助于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降低涉医暴力事件发生的概率。医务工作者加强医学人文素养的建设不仅是医学道德的本质规定性,更是当前时代的需要。因此全面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养是当下医学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而医学人文教育是提升该职业群体医学人文素养的根本途径。  医学道德因素在医学科学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医学界与教育界的重视。近年来,医学教育的落脚点已经逐步放在改进与加强医学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提升医务工作者以及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方面。与此同时,医学教育领域也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那就是不能使医学人文沦为空想和口号,医学人文要进入医学并与之一同寻找二者的共鸣点,医学人文教育应该把实现人性化医疗作为终极目标,在医学实践过程中展现对患者、对患者生命的关爱[3]。  对此,医学人文教育作为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要达成的目标共有3点。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正确处理医学人文与医学技术的关系。这点要求医务工作者在具体的医疗实践中要对现行的医学科学技术引发的各类生命伦理问题要有深入的理解,本着患者利益第一的基本要求,运用医学伦理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对由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风险及收益进行综合评估。坚持这一过程有利于医务工作者形成对生命科学技术合理运用的正确认识,对于突发或者全新的医学问题潜在的风险能够具备预判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医务工作者处理医学技术所引发问题的职业道德素养。第二点是认真处理好医学与医学道德实践之间的关系。对此,医务工作者应做到灵活应对医学伦理困境,在工作中遇到棘手的伦理道德难题要学会结合政策法规、科学事实以及医学伦理理论原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棘手的伦理困境迎难而上能够促使医务工作者产生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勇于承担风险的主人翁精神。同时,解决问题的过程必然伴随改革和创新意识的产生,在日常工作中全面塑造其伦理敏感性。第三点是全面处理好医学与医学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即要求医务工作者能够更好地认同和接受不同人群观点的多样性,增進对于各个阶层、各种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尊重。在践行医学伦理学三大生命理论的同时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并于工作中体现出对患者生命的充分尊重。此外,医务工作者还应具备仁爱之心,能够尽一切努力,甚至冒着某种风险为患者解除病痛,增进健康,并为此提供尽可能最优、尽可能周全、尽可能最低成本的服务,即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由此可以明确“正确处理医学人文与医学技术的关系”“认真处理好医学与医学道德实践之间的关系”“全面处理好医学与医学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所阐述的内容是医学人文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医学研究的主体,更是医学实践的对象,在具体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实现对人生命的全面尊重和抚慰、提供人性化医疗体现医务工作者医学人文素养的高低,在医疗实践中,人性化医疗没有特殊的、具体的、程式化的标准。它以医务工作者的仁爱之心为起点,广泛存在于医务工作者主动和积极的努力中,并以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的强烈责任感贯穿表现于医疗实践的整个过程中。人性化医疗是医学人文的最高要求,任何具体的衡量标准都是对最高要求的束缚,因此,能够为患者提供何种层次的人性化医疗完全取决于医务工作者的医学人文素养的高低。著名的医疗剧《心术》对医患双方基本共识的形成影响很大,此剧认为医生有三重境界:一是治病救人,即医好患者的病。二是人文关怀,即在医好患者病的基础上,像亲人一样对待他们。三是进入患者的灵魂,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医务工作者要认真理解和内化“三重境界”的要求,全面提升医学人文素养,努力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更高水准、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  此外,需要医学教育界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是,对于中国医学人文教育目标的落实,要注意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语境,也就是说提高医务工作者医学人文素养离不开现代伦理思想的浇灌,更离不开中国传统医德的滋养。“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命题,也是中国传统医德的精髓所在,时至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医乃仁术”包含丰富而又深刻的理论内涵,可以深度挖掘的空间非常大。为了更好地明晰“医乃仁术”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就必须先要全面剖析什么是“仁”。仁是儒家伦理文化的核心要义,儒家传统认为仁是“全德”之称,是“五常”之首,是包罗众德的道德范畴,其核心是“爱人”。从字源学上看,仁字从人从二,涉及的范畴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仁者应该尊重、同情、爱护、帮助他人,时时以己推人,处处为他人着想。仁者爱人的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3]。  结合对“仁”的理解,“医乃仁术”应该指向的是助人摆脱疾病苦痛困扰的仁慈之术,是爱人、救人之术,“医乃仁术”是对至高医学道德最简明的诠释。“医乃仁术”阐明了医学应该包括“仁”与“术”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要实现“爱人”的目的,医务工作者不但要具备相应的人文道德素养,同时还应熟练运用医学技能,对于医学来说二者缺一不可。其次在“仁”与“术”的关系上,“仁”为“术”的前提,“术”必须以“仁”为宗旨和归宿,当然,“仁”的实现,必须以“术”为手段,“仁”与“术”共同铸就了医学的完整性。此外,“医乃仁术”还界定了正当医学行为的范畴。医学只有在“仁术”的意义中才是医学,才是医家应当追求的,出离“仁术”范围的医术,不能称之为医学,对此医家应着力避免。“医乃仁术”的命题时刻提醒医家,医学在任何时刻都不能忽视人,不能脱离人。医学在任何时刻都不能忘记其服务对象是人,以“活人为心”是医务工作者工作的重中之重[4]。  “医乃仁术”不但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德的核心要求,更是现代伦理思想的极致追求。医务工作者要在科学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对医疗评价标准全面化的多重挑战中把握正确的方向,在医疗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找准定位,必然需要将“仁心”“仁术”“仁性”融汇内化到自己的灵魂中,以极高的医学人文素养为患者、家属乃至社会提供人性化医疗,使之体会到来自医务工作者发自内心的仁爱和关怀,重建令多方滿意的和谐医患关系。  作者:戴晓晖等& & [参考文献]&  [1] 郭照江.医学伦理学新编[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2] 陆洁冰,文秋林.伴随医学科学的发展步伐前进—杜治政医学人文思想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5(2):24-26,30.&  [3] 刘云章,边林.医学伦理学理论与实践[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9,41-43.&  [4] 杜治政.论“医乃仁术”—关于医学技术主义与医学人文主义[J].医学与哲学,):561-562.&
您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同类热门论文
本类最新论文
本频道最新论文人文素养能治医患矛盾的病根吗_网易财经
人文素养能治医患矛盾的病根吗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关系的紧张似乎已到剑拔弩张的境地。南海红会医院把活婴当死婴事件,汕头医生“等我下班再死”事件,同仁医院病人砍伤医生事件,东莞病人砍死医生事件
诸多极端事件的混乱中,有无根治医患关系紧张的良方?日前,钟南山院士开出一剂药方,认为首先要提高医生的以改善医患关系,他说:“人文精神的沦落是对医生神圣职责的亵渎!”
医学承载着治病救人之崇高使命,医学就是“人学”。这些年来,不只钟南山院士,社会上颇有一些人和机构将探寻目光转向了医生的人文素养。国内有些医学院校还开设了专门课程,传授医道须关注人心人道的内容;有些医院也很重视对医生进行人文内容的宣讲。不过,事情显然没有那么简单,这种对于人文素养的强调,并没有真正成为医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文自觉,倒更像是在患者倒逼之下的一种退守姿态、“病急乱投医”。
客观地讲,透过纷纷扰扰的医患极端事件,公众看到的是医患对立背后“人”、“人心”乃至“道德感”的种种缺失。
生命意识的缺失。医生日日面对的,不是物化的躯体零件,不是诸多病症汇聚的人体样本,而是一个个鲜活或曾经鲜活的生命。医生的治疗,理应是生命的交流、体察,而非冰冷坚硬的器物扫描。然而,现代医学过于依赖技术、器械,则必然会使得医患之间的隔膜日益加深,某种程度上讲,看似专业的“职业性冷静”,往往会触碰到公众可以接受的情感底线,从而对生命产生伤害。
平等理念的缺失。人们常说,人在医生面前无隐私可言,最平等、最袒露。话虽如此,其实不然。现实世界的秩序很容易在医患关系之间复制、移植。医患之间基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不平等,也会因患者社会地位的差异而被放大。更多时候,一视同仁不过是患者一厢情愿的理想罢了。南海红会医院把活婴当死婴丢弃事件发生后,钟南山愤怒发问:“如果这个早产儿的妈妈并非外来工,而是某领导、企业家,医护人员还会这样处置吗?”这一问,需要全社会共同来找答案。
其实,人文素养并没有多么高深,与日臻精密的医学专门知识比起来,“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素养,更是一些人之为人的基本常识。强调人文素养,不过是一种常识的回归。
人文素养不是人文知识,开列出“一二三”,一一通晓,口诵心记即可,知识若要内化为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天性,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则又千难万难。作家龙应台曾谈到,“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脱离了对 人 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现代医学教育所奉行的又恰恰是技术至上的教育方式,人文素养往往被视为花花草草的点缀,无关宏旨。于是,也就很容易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技术与人文的某种割裂,一个群体亦复如是。
一个医生是不是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一般情况下,在于能否将心比心、真诚地与患者交流沟通;而在关键时刻,则体现在能否说实话、坚持真理,以无所畏惧的道德担当为民请命,这样的人,才堪称“大医”。此外,也不能单方面要求医生的人文素养,民众的人文素养同样应该引起注意。医患之间的道德关联,并非扯不清的糊涂账,而是共生互动的关系。
人文素养当然有助于缓解医患之间的紧张,但也不能“拿来就用”。毕竟,人文作用于人心,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已经高度紧张的医患矛盾等不起。当下之计,似乎仍需相关的制度发力,先厘清医患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边界,然后辅以人文素养的濡染,徐图改善。果如此,方可能使医患之间从利益共同体走向情感-道德共同体。(胡印斌)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强化人文素养才能修复医患关系-青岛报纸电子版
&第07版 学习思考?观察
第01版 : 首页第02版 : 要闻?综合第03版 : 国内新闻第04版 : 国际新闻第05版 : 专 版第06版 : 专 版第07版 : 学习思考?第08版 : 摄 影
?坚定文化自信要突破三大障碍?养老金投资应当走多元化之路?强化人文素养才能修复医患关系?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企业竞争力?银行存款为何不翼而飞
学习思考?观察
强化人文素养才能修复医患关系
&&&&3位院士,数十位名医,挤在一间小小的会议室,坐诊的对象只有一个:医患共同决策。这是6月17日发生在北京广播大厦的一幕。钟南山说:“平常我们讲医学人文,讲得比较多的是医德和医生对病人的态度,但医学人文精神更深的内涵还应包含技术层面的沟通,这就是医患共同决策。”可也有医生质疑:如果一个医生一上午看五六十个号,水都不敢喝,厕所都去不了,如何做到耐心地倾听每一名患者的声音?如果做一个开颅手术才得到一百多块钱酬劳,而一个支架的利润就是几千块钱,医生的心理会平衡吗?
&&&&无论怎样的疑难杂症,只要有院士、名医出马,似乎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可是,面对医患关系,3位院士,数十位名医汇聚一堂,却仍觉相当棘手,这足以见当前医患关系之复杂繁难。
&&&&平心而论,人与人的相处是一门大学问,即便是不具备利害关系的人,想要和谐相处,也要讲求为人处世的艺术。医患关系因为涉及生命健康的重大问题,自然也就更加复杂而微妙。医患关系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即便在医疗服务发达成熟的国家,医患纠纷也长期存在,只不过极少发展到“医闹”、“伤医”的恶性程度罢了。
&&&&事实上,只要是有人的地方,纠纷就在所难免,朋友之间尚且如此,医患之间当然更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非要医患之间完全亲密无隙,实在是太过理想化的苛求。不过,医患关系既然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自然也就遵循人际交往的客观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无须过分强调医患关系的特殊性,而应当回归常识来加以审视。既然人际交往本身是一种艺术,医患关系的和谐共处当然也不例外。正如一位医院院长所说的,照顾病人有三件法宝:药物、刀械和语言,其中语言代表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在疗效中永远超过50%。一个医生的人文素养只有等于或大于病人的人文素养时,在医患沟通中才能争取到主动。在某种程度上说,医学也是人文科学,医生不仅要具备医疗专业技术,更需具备人文关怀的能力,医学向人文属性的回归,自然有望让医患关系变得更有弹性。
&&&&当然,“人文”二字说来轻巧,实则却是最为奢侈的,医生的人文素养、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也绝非几句口号和行政命令便能实现。现有的医疗体制与服务模式,患多医少的供求格局,流水线式的诊疗模式,也仍然是对医学人文属性的限制甚至违背。此外,人文从来不是单向的,更需要社会整体人文素养的提升,解决医患纠纷,离不开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信任与体谅。您的位置: >
来源:  作者:吴向红;
提高医学人文素养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人文素养的核心是突出人本观念,强调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作为一名捍卫人类健康、承担救死扶伤职责、素有&白衣天使&之称的医务工作者,更应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当前许许多多医患矛盾纠纷的根源,与部分医务工作(本文共计2页)          
相关文章推荐
看看这些杂志对你有没有帮助...
单期定价:4.00元/期全年定价:3.20元/期 共19.20元
      中国式医患关系
中国式医患关系第一章 医者的尊严(上)医生子女为何不学医最近,一名医生的子女在网上发帖:,我妈妈说了,如果我当医生,就打折我的腿!'据调查,医生不愿让子女学医,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中国医师协会曾就医生对子女学医的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医生不希望子女学医的比例不断上升:2002年为53%,2004年为63%,2011年为78%。从全世界来看,医生都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因为医生既有丰厚的经济收入,又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国外,很多优秀人才之所以愿意付出高昂学费、巨大精力去学医,主要是因为医生的投入虽高,回报也高。一旦拿到医师执照,便可衣食无忧,备受尊敬。而在我国,医生的职业光环日渐消逝。不仅医学院校很难招到尖子学生,医生队伍人才流失现象也很严重。有人甚至说:,如果你恨一个人,就叫他当医生。'这一现象发人深省。医生为何不愿让子女学医?主要原因是投入大、风险大、压力大、收入低。事实上,一个人一旦选择了当医生,往往意味着终生的付出与牺牲。一名医学生,经过5至11年的学历教育后,还要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方可成长为一名医生。由于医学技术日新月异,医生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潮流,不被淘汰。其中辛苦,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医生是一个高强度、高风险的职业。面对大量的病人,不仅需要超负荷工作,还不能有任何差错。因此,医生每天都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便如此,医生还要随时准备应付医疗纠纷甚至,医闹'。可见,当医生确实不易。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在社会各阶层中,医生群体的收入并不高。虽然也有医生靠,灰色收入'致富,但只是少数。如果只算,阳光收入',绝大多数医生的收入无法体现其劳动价值。目前,我国的药品价格畸高,而医疗服务价格畸低。,看病的不如算命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扎针的不如扎鞋的',就是最形象的注解。事实上,如果医生的付出长期得不到等值回报,必然导致整个医疗行业的价值被低估。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说,在一个社会中,医生和律师的劳动报酬应该比较高,因为我们把健康委托于医生,而把财产甚至是名誉委托于律师。在中国,医生究竟该不该拿高薪,社会上是有争议的。其实,只要把医生和飞行员比一比,答案就清楚了。客观地说,医生的培养难度远远超过飞行员,职业风险和工作强度也超过飞行员。然而,航空公司之所以给飞行员高薪,主要是为了乘客安全,让飞行员脑子里只考虑飞行。同理,国家之所以应该给医生高薪,也是为了让他们脑子里只考虑看病,而不要考虑如何赚钱养家。事实上,让医生有尊严地拿到合理合法的高薪,表面上是增加了人力成本,实际上是变,以药养医'为,以技养医',最终减少不合理的医药费用支出。
当然,要想让医生成为一个有魅力的职业,不仅需要在收入上尊重医生,还需要在人格上尊重医生。眼下,老百姓对看病难、看病贵反映强烈,医患纠纷时有发生。其实,很多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医生,而在于不合理的医疗体制。因此,只有加快推进医改,解决影响医患和谐的体制问题,为医生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才能重塑医生的职业尊严。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医生就是人类生命的保护神。让最优秀的人呵护生命,是一个社会回归理性的标志。如果一流人才去卖药,二流人才当医生,谁还敢把生命托付给医生呢?医生越干越心寒2010年底,电视连续剧播出后,在医务界引起强烈反响。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大学生王欢患尿毒症,医生全力抢救,做了两次换肾手术,最终王欢因肝功能衰竭死亡,并拖欠了30多万元医药费。在人财两空的情况下,家属无法接受现实,怀疑医生有过错,最终选择了起诉医生。类似的事情,生活中并不罕见。北大肿瘤医院顾晋教授就曾写过一篇博文,题目叫:有一名晚期直肠癌病人,别的医院都不愿收治,在家人的苦苦哀求下,顾晋动了恻隐之心,冒着巨大风险做了手术。由于肿瘤太大,病人术后出现并发症,经过再次手术,完全恢复功能。他原以为病人会满怀感激,没想到病人一出院,就以,出现并发症'起诉了他。一位医生冒着巨大风险救治病人,不仅得不到感谢,反而被无情地告上法庭,这确实令人心寒。医学是一门探索性科学,虽然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但仍有很多疾病无法治愈。由于医学的局限性,任何治疗方案都不会尽善尽美,总是有利有弊,医生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尤其是面对危重病人,医生为了抢救生命必须冒险。但是,冒险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柳暗花明,病情好转;一种是险象丛生,病情恶化。而医学就是在一次次冒险中进步的。从长远看,医生越是勇于冒险,病人越是受益。但是,医生敢不敢冒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态度。过去,在危重病人面前,只要有1%的希望,医生就会尽100%的努力。而在今天,病人即便有90%的希望,医生也会犹豫不决。因为有的患者不理解医学的特殊性,动辄闹医院、告医生、要赔偿。一些患者认为,既然花了钱,就应该治好病;如果治不好,就是医生有问题。还有一些患者在术前通情达理,也明白手术的风险性,但一有意外,立刻就翻脸不认人。在经历了一次次的伤害之后,医生渐渐学会了自我保护。面对一名病人,医生不仅要考虑技术上的风险,还要考虑法律上的风险。有时,他们宁可无所作为,也不愿官司缠身,,过度防卫'成为普遍现象。然而,医生都开始保护自己了,谁来保护患者呢?
当然,患者之所以起诉医生,除了医疗因素之外,还有复杂的社会因素。目前,在我国的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支出比例达35%,城乡居民重病经济负担沉重。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支出比重降到15%~20%,才能基本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从全球来看,每年约有1.5亿人遭受灾难性卫生支出,其中1亿人被推向贫困线以下。可以推算,我国发生灾难性医疗支出的家庭不在少数,这还不包括因经济压力放弃治疗的家庭。因此,当一些患者无力负担医药费时,自然就会想到诉讼这条渠道。而法院在审理医疗官司时,一般都会倾向于照顾弱者,即便医院无任何过错,往往也要给予,人道主义救助'。因此,在有些时候,患者起诉医生,并非,忘恩负义',而是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一些患者把疾病的痛苦,连同经济压力、社会不公带来的不良情绪,统统转嫁到医生身上。可见,医患冲突的根源并不完全在于医患本身,还在于医疗体制不完善。只有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让更多的家庭摆脱灾难性医疗支出,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医患冲突。医生的血不能白流日,北京同仁医院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血案。耳鼻咽喉科主任徐文被一名患者连砍十多刀,身负重伤。卫生部发表声明,强烈谴责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淋漓的鲜血,喷溅着圣洁的白衣,令人不寒而栗!作为一名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生,没有倒在山崩地裂中,没有倒在枪林弹雨里,却倒在自己亲手救治的患者刀下。其伤何深,其痛何如!这是文明社会的,返祖现象',也是法治国家的悲哀和耻辱。近年来,医生频频被害,,小概率事件'逐渐演变成,大概率事件'。虽然凶手都受到了严惩,但医生的心灵创伤并未治愈,医患暴力冲突的社会根源也未消除。因此,在此次医生被害事件之后,医患双方都应深刻反思,避免,血溅白衣'的悲剧重演。从患方来说,需要正确认识医学的风险性和局限性,降低对疾病治疗的期望值。近百年来,现代医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仍处于,婴儿时期'。即便是对于很多常见病,医生也往往束手无策,徒唤奈何,更不必说恶性肿瘤等不治之症。目前,现代医学已经命名的疾病有7000多种,但能够彻底治愈的仅有少数几种。因此,在大多数时候,医生只是帮助患者缓解病痛,而非治愈疾病。况且,任何治疗都是,双刃剑',有一利必有一弊,医生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同时,由于人体千差万别,再成熟的治疗技术,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所以,患者不能对现代医学有过高奢望。从医方来说,需要深切体察患者的痛苦,走出,技术崇拜'的误区,让治疗更符合人性。任何一个病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命,而不是一堆机器零件,或者一个疾病载体。因此,医生理应慎重对待每一个决策。在本次事件中,患者5年前身患喉癌,先后接受了两次手术。患者认为,医生不仅没有治好病,反而致其失声,,每天生不如死',,变成一个口哑身残的废物'。可以想见,一个人在长期痛苦的折磨中,是很容易产生偏执行为的。这从一个侧面警示医生,手术刀事关性命,重若千钧。做手术既是,技术活',也是,良心活'。一个好医生,不仅要让病人活下来,还要让病人活得好。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屠规益教授曾对学生说过:,是病人需要做手术,不是医生需要,所以一定要根据病情决定做不做,做大还是做小'、,不能只讲切切切!外科医生只知道怎么做手术是不行的,应该知道怎么不做手术'。这说明,任何治疗都要,以人为本',不能,见病不见人'。尤其是当患者无法承受治疗的不利后果时,,少做'也许比,多做'更有益。当然,解决暴力冲突,仅靠医患双方的努力是不够的。当前,维权渠道不畅、维权成本过高,是医患矛盾升级的重要原因。在本起血案中,患者起诉已经三年,却迟迟没有结果。一纸诉状,几年苦等,谁能经得起漫长的煎熬?打官司旷日持久,医疗事故鉴定关卡林立,第三方调解难觅影踪。当医疗维权渠道严重不畅时,患者自然就会采取暴力手段自救,这是,逼上梁山'。因此,在医患纠纷日益增多的现实下,急需开辟医疗诉讼,绿色通道',改革医疗事故鉴定办法,增强第三方调解的公信力,从而减少暴力维权事件的发生。医生的血流得太多了,但愿这是最后一次,血溅白衣'。此次事件,倘能引发全社会对医患关系的重新思考,促使医患之间增加理解信任,促使有关部门疏通医疗维权渠道,让医疗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这血就不算白流。,血溅白衣'为哪般日,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一名,肾积水并尿毒症'重症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21日凌晨3时,家属拒绝迁移死者尸体,并将泌尿外科封闭,医生和病人都被关在病房里。随后,200多人手持木棍及匕首冲至医院,封锁门诊大楼,摆满花圈,并焚烧纸钱,见到穿白大褂的就打,有一名医生身中6刀,被送进医院抢救,另外有10余名医生、护士不同程度受伤。22日,市政府经研究决定,责成医院赔款21万。23日,医务人员忍无可忍,自发组织到市政府门前请愿,要求市政府作出解释,并严惩肇事凶手。这是一个,黑色六月'。在短短的一个月里,全国各地先后发生了五起,血溅白衣'事件。其血腥程度,令人惊悚。在一个现代文明社会,居然会发生如此野蛮的,返祖现象',实在令人惊诧!这些残酷的暴力事件,直逼每一个有良知者的心理承受底线,直逼一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底线。是可忍,孰不可忍!几年前,深圳一家医院的医务人员曾戴钢盔上班,引起了全世界媒体的关注,被认为是中国医患关系紧张的缩影。然而,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层问题,并未引起执政者的应有警觉,很多官员一笑了之,仅仅视为,炒作'、,作秀'。随着时间的推移,医患矛盾不仅未见缓和迹象,反而愈演愈烈。直至今天,靠暴力解决医患纠纷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其实,中国的医生是世界上最辛苦的医生。他们拿着微不足道的报酬,干着最苦最累的活,长期忍辱负重。虽然也有怨言,却从未放弃职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守护生命的群体,却连自身的生命安全也无法保证,这究竟是谁的耻辱?应该看到,医患矛盾绝不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私人恩怨',而是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强烈。同时,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凸显。而医院作为一个与百姓生命息息相关的,窗口',自然成为最容易引燃社会情绪的导火线。医学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发生医患纠纷,不足为奇。如果医患双方都能理性对待,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事情就会简单得多。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患者往往不愿意诉诸法律,而更喜欢,以闹取胜'。只要病人死在医院,活着的人似乎就有了赚钱的机会。不管是谁的责任,医院都要花钱摆平。否则,家属就会和职业,医闹'联合起来,摆花圈、设灵堂、围医院、打医生,仿佛有天大的冤屈。其实,很多,医闹'都是花钱雇来的,哭了半天还不知道谁死了。最后,医院迫于无奈,只好花钱买平安。于是,,医闹'和死者家属坐地分赃,各有所得。如此一来,,医闹'成了一个投资少、风险低、致富快的新职业,黑恶势力,趋之若鹜。,医闹'之所以越闹越欢,根源就在于地方政府部门的软弱纵容和公安机关的失职无为。很多地方官员认为,患者闹事,肯定是有冤屈,医院是公家的,赔点钱就,和谐'了。然而,正是这种是非不辨、黑白颠倒的,和谐观',导致了国有资产白白流失,助长了,医闹'的嚣张气焰,使其有恃无恐,肆意危害公共安全。更奇怪的是,很多警察看到,医闹'围攻医院,往往,坐山观虎斗',放任自流。他们的理由是,,医闹'是,和平静坐',只要不流血,就没有执法依据。其实,这是为其失职行为找借口。试想,一个街头乞讨者都能因涉嫌扰乱公共秩序被拘留,何况一群,医闹'真的干扰公共秩序?为什么有时对待群众上访可以滥用警力,而对待,医闹'围攻却要,慎用警力'?难道法律的弹性如此之大?和谐社会的大厦,是建立在法治基石之上的。依法打击,医闹',就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也是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如果总是习惯于,花钱买平安',换来的只能是表面和谐,其背后往往潜伏着更大的危机。因此,作为执政者,只有捍卫法律尊严,才是维护和谐之本。当然,,医闹'之所以猖獗,也与患者维权渠道不畅、维权成本太高有关。打一个医疗官司,往往黑发人变成白发人,却未必能得到一纸公平的判决。因此,从长远来看,政府部门应开辟医疗纠纷处理的,绿色通道',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力,把患者的维权行动引入法制轨道,最终让,医闹'无事可闹。,黑色六月'的五起事件绝非偶然,而是医患矛盾恶化升级的,报警器',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假如有一天,医生都戴上钢盔、穿上防弹衣,那就真成了国家的耻辱了!医生被刺的反思2010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连发两起血案。凶手在刺杀了肿瘤中心一名医生之后逃匿,次日又将一名护士刺成重伤。据了解,凶手周某系因宿怨杀人,其父13年前患原发性肝癌,曾在该院就医,不久后去世。周某将其父去世原因归结为医生没尽力,长期怀恨在心,最终采取极端手段制造此案。近年来,医生被害事件屡屡发生,引起社会各界的忧虑。这些事件看似偶然,却又隐含着一定的必然性,值得深刻反思。医生被患者杀害,是一个文明社会的悲哀,也是一个法治社会的耻辱。作为,生命保护神',如果医生连自身安全也无法保障,又怎能给患者以安全呢?医生是救人的职业,医患关系本应是人世间最亲密的关系之一。但是,中国的医患关系为什么如此紧张?原因很复杂。其中,既有医患双方的原因,也有医疗卫生体制的原因,以及更深层的经济社会原因。从患者来看,对医学的局限性和风险性认识不够,是导致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很多人认为,看病就是,消费',只要花了钱,就应该治好病。如果治不好,医生就是,图财害命'。事实上,现代医学远没有发展到包治百病的阶段,这是由生命的复杂性决定的。对于大多数疾病来说,医学上更多的是缓解而非治愈,这不是医生的问题,而是医学的局限。即便是对于某些常见病,治疗上也有无效概率。因此,一位西方医学家说:,医学是一种可能性的科学。'医生只能告诉病人成功的概率,而不能保证绝对成功。然而,一些重症患者在家庭花费了巨额费用之后,往往难以接受人财两空的结果,很容易产生过激反应,这属于对医学的误解。从医生来看,缺乏人文精神、忽视沟通解释是激化矛盾的主要原因。很多医生过分关注技术,把医学的目标仅仅视为,治愈',而忘记了,帮助'和,安慰'。个别医生态度生硬、冷漠、傲慢,不愿和患者多说一句话。他们认为,只要在治疗上做了最佳选择,技术上做了最好发挥,就算问心无愧了,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解释,更没有义务解决心理问题。结果,医学越发达,医生越冷酷。其实,人都是感情动物,尤其是当一个人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心灵格外脆弱敏感。医生的一句解释、一个微笑、一声问候,都会对病人产生很大作用。但遗憾的是,我国真正具备人文修养、善于换位思考的医生还不多。据统计,在医疗纠纷中,绝大多数是由于医患交流不畅造成的。而纠纷发生最多的,往往是那些不屑交流、不善交流的医生,或在手术签字时只会说,丑话'的医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仅靠医患双方的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保障制度。近年来,由于政府投入不足等原因,百姓的医药费用负担很重,,一场大病,拖垮全家'的现象十分普遍,看病难、看病贵呼声日益强烈。而医院作为直接面向百姓的窗口行业,很容易成为社会矛盾喷发的,火山口'。尤其是医护人员身处,前沿阵地',往往代体制受过,成为被伤害的对象。因此,只有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让人民群众得实惠,让医务人员受鼓舞,医患关系的坚冰才能化作春水。警惕另一种医闹清明时节雨纷纷,四川成都的高速路边出现一则巨幅,广告'。画面上是一名穿着婚纱的女子,旁边写道:,清明痛悼爱妻高德珍,爱妻于日在华西医院附二院手术台分娩时,永远地离开了'。其中,,华西医院附二院'七个大字尤为明显。同时,一条的微博在网上流传,微博上的照片是一名男子怀抱自己女儿,他的身后就是那块广告牌。此事引起了很多媒体关注。据了解,这是当地一家著名策划公司的,杰作'。事情的起因是:某孕妇到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分娩,医生发现是前臵胎盘,病情非常凶险。医生在术前术中均反复告知风险,并尽力挽救,但产妇终因大出血死亡。当时,家属并无异议。然而,半月之后,死者丈夫突然向医院提出巨额赔偿。在谈判破裂后,该男子聘请策划公司,花15万元竖起了这块标新立异的,广告牌'。策划公司参与医疗纠纷,用,软暴力'逼迫医院花钱平事,这是一种医闹新形式。过去,人们常见的医闹是患者家属雇人在医院摆花圈、设灵堂,甚至采取暴力手段打砸医院。不过,这种暴力手段因涉嫌扰乱公共场所秩序,容易触碰法律底线,因而越来越难奏效。因此,一些策划公司纷纷瞄准商机,推出医闹升级版,即通过策划公共事件,吸引公众的眼球,引起媒体的关注,再利用舆论压力逼迫医院谈判,最终达到索赔目的。从,武闹'到,文闹',虽然形式变了,但本质都是医闹。在这起事件中,策划公司可谓用心良苦,在清明节前大打,悲情牌',确实吸引了不少记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在其背后,隐藏的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近年来,很多策划公司为了牟取商业利益,不顾社会影响,故意混淆是非,迷惑公众。一位,策划大师'曾经这样描述其,勾引媒体'理论:,最好的广告宣传是新闻'、,勾引媒体的关键是人为制造兴奋点,需要策划人把无化有,把小化大,只要勾引成功,只要记者上钩,他就会添油加醋、语不惊人死不休了'、,新闻是需要策划的,媒体记者是需要勾引的,勾引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你的‘料’是否吸引他们'。由此可见,这些策划公司并非为了伸张正义,打抱不平,而是黑白不分,见利忘义。所谓成功的,策划',其实就是设下诱饵,引记者上钩,让媒体成为其牟利的工具。可见,在网络时代,一些看似吸引眼球的,新闻',很可能是策划公司挖好的,陷阱'。如果记者为了追求轰动效应,盲目跟风追热,很可能沦为别人的,猎物',最终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在一个法治社会,患者维权应该选择合法的路径,如医疗事故鉴定、诉讼、第三方调解等,而不应靠,闹'来扩大事态,否则就会误入歧途,把合法的事办成违法的事。眼下,个别患者家属以人死为借口,不惜采取各种手段,肆意损毁医院声誉,从而达到获取钱财目的,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维权方式。而一些策划公司充当幕后,黑手',把医疗纠纷当成,卖点',制造社会混乱,加剧医患矛盾,实属害群之马,理应受到道德谴责甚至法律制裁。医患之间,和则两利,,闹'则两伤。在一个医闹泛滥的社会,医生不能安心执业,患者不能放心就医,谁又是赢家呢?让医院从纠纷中解脱出来2010年初,司法部、卫生部、保监会联合发布了,要求各地运用人民调解制度化解医疗纠纷。这意味着,我国将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让医院从医疗纠纷中解脱出来。近年来,我国医疗纠纷呈频发态势,一些地方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严重干扰了医疗秩序,影响了社会稳定。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公正,第三方',当医疗纠纷发生后,很多患者更愿意选择摆花圈、拉横幅、闹事端等方式维权,通过扩大事态来施加压力。而医院为了息事宁人,往往花钱了事。于是,,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成了一个,潜规则'。事实上,这种做法既不利于分清是非,也不利于医院的长治久安。很多医院花钱不仅没有买来,平安',反而传递了错误信号,引来了更多的暴力维权者。医疗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无论在任何国家,医疗纠纷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医学的专业性很强,医患之间信息高度不对称,在双方的利益博弈中,医方往往占绝对优势。所以,如果仅靠医患之间协商,很难达成共识。于是,很多患者迫于无奈,只好选择成本较低的,暴力维权'。事实证明,让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介入纠纷处理,医患双方往往都能接受,很容易达成和解,从而避免了无休止的纠缠和漫长的诉讼,大大节约了社会成本。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公共场所,本该是宁静的,港湾',而不应成为医患冲突的,战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社会公益组织,它由法律、医学、保险等专业人士组成,不向医患双方收取费用,因而具有较高的公信力。运用人民调解机制处理医疗纠纷,可以让医院从喧闹的医疗纠纷中解脱出来,专心致志从事医疗活动,从而实现,院内纠纷、院外处理'。这既有利于维护医院的安宁,也有利于维护广大患者的利益,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创新之举。有感医生,红黑榜'2010年,一个关于武汉儿科医生,红黑榜'的帖子在网上流传。上万名妈妈根据带宝宝看病的经历和体验,列出了武汉各大医院儿科的,好医生'和,坏医生',吸引了数十万网民阅读。如今,这个帖子成为很多妈妈的,看病指南'。那么,一个民间版的医生,红黑榜',为什么如此受追捧?说到底,是因为真实可信。与很多官方评选的先进榜相比,这个,榜'不教条、不粉饰、不冷漠,都是用真人真事说话,因而更有亲和力和可信度。
也有人认为,这个,榜'都是凭个人主观印象给医生打分,缺乏专业视角,很可能有偏颇之处。应该承认,一个由网民口碑形成的,红黑榜',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陷甚至是错误。但是,这并不影响其存在价值和社会意义。过去,医生的技术和品行主要靠病人口口相传,传播范围有限。如今,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每个病人都是,公民记者',医生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博客、论坛的题材。因此,一个医生要想获得公众好评,唯一的办法就是善待病人。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它是一种善良人性和友爱情感的表达。科学求真,艺术求美,医学求善。自古以来,行医都被称为仁术。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认为:,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所以,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好医生的标准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为病家谋幸福'。因为,医生本来就是为病人而存在的。如果没有病人,就不会有医生。作家陈祖芬曾写过一篇题为的文章,记录了她在美国哈佛医院看病的感受。由于医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以至于她竟然不愿离开医院,甚至觉得,对医院欠下人情债'。相比之下,中国人到医院看病,谁曾有过这样的美妙感受呢?在很多时候,冷漠与傲慢,成为医生的流行表情。诊室里,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病人恭敬地递上片子,医生接过片子,眼睛根本不看病人,边看片子边问:,怎么了?'于是,病人诚惶诚恐地叙述病情,而医生则低头开单,似听非听,最后来一句:,先去化验吧。'直到病人离开,医生都没有看一眼病人。一个把病人当成机器的医生,即便有妙手回春之力,谁又能说他是好医生呢?
其实,老百姓求医看病,除了希望解除生理上的疾痛,更希望得到医生的情感关怀。哪怕只是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真诚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就足以令人感动一生。对于病人来说,医生虽不可能治愈所有疾病,但至少要有一颗仁慈的心,不乱开药、不乱检查、不胡折腾。然而,就连这样简单的要求,在很多时候竟也成了奢望,这确实是医学的悲哀。事实上,医术固然重要,但由于医学的局限性和疾病的复杂性,患者很难对医术作出判断。这正如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教授所说:,再年轻的医生,在病人眼里也是长者;再无能的医生,在病人眼里也是圣贤。'因此,作为病人,往往更看重医生的人文修养。人文修养虽然无形,却隐藏在医生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没有它,医生就成了修理匠,手术刀就成了屠宰刀。一张,红黑榜',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老百姓对好医生的期盼。也许,好医生的标准有千万条,但归根到底就是一条—善待病人。
好医生为啥这么缺最近,一位同事的小孩耳痛,分别到北京多家著名三甲医院看病。结果,专家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中耳炎,有的说是鼻窦炎。有的让吃抗生素,有的让服中成药,有的让用喷鼻药……几个星期过去了,孩子的耳朵嗡嗡响、鼻涕时常流,吃着喷着各种各样的中药西药,病还是没有好。几家大医院,居然看不好一个小毛病。在医疗资源云集的北京尚且如此,缺医少药的农村又会怎样呢?近年来,老百姓感叹看病难,说到底还是好医生太稀缺,能治好病的医生不多。所谓,全国人民上协和',恰恰说明了这一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生的数量远远不足。2009年,全国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约1.7人,而美国约为2.6人。同时,我国医生的整体素质也不高。据卫生部统计,在乡镇卫生院,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不足23%;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不足4%。我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机构的利用率仅为30%,而国际平均水平是50%~80%。这说明,基层缺乏患者信任的好医生。我国的好医生为什么这么稀缺?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医生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不高,投入大、产出低,风险大、收入低,这样的职业很难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每年的高考状元榜上,尖子生几乎没有学医的,医学院校的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在我国就业人口中,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比例不足1%,而英国为6%、美国为4%。从全世界来看,医生都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好职业。绝大多数国家医生的收入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的3至5倍。这是因为,医生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的职业,如果医生的收入无法体现其资源的稀缺性,就很难吸引最优秀人才学医从医。但是,我国医生的收入属于中等水平,基层医生的收入还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例如,2009年,北京市社区医生的人均工资是4.2万元,而当年北京市职工的人均工资是4.7万元。为此,全市社区医生流失率达10%。直到2011年,北京市社区医生年薪才涨至5.8万元。同时,医生的劳动技术价值被严重低估,技术收费无法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和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挂号费不如停车费'、,看病的不如算命的',就是最生动的注解。同时,医生的形象长期被扭曲甚至妖魔化,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闹'事件频频发生,医生普遍缺乏职业尊严感。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病人越来越多,疾病也越来越复杂,医疗需求出现,井喷'。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需求的增加可以刺激资源的供给。然而,医疗卫生行业却出现了一个悖论:一方面,社会的医疗需求猛增;另一方面,人们学医从医的积极性却在下降,好医生的供给量不能有效增加。这说明,现行医疗卫生体制的资源动员能力还很低,一个源源不断,制造'好医生的机制尚未形成。医生是医疗行业的核心,也是医改的主力军。解决看病难,关键在医生。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医生的积极性,医改就很难成功。因此,提高医生的薪酬待遇,尊重医生的劳动价值,是增加好医生供给的重要手段。只有最大限度解放医疗生产力,增强医疗卫生行业的资源动员能力,创造有利于好医生成长的社会环境,看病难才会得到根本缓解。医生最看重什么2008年初,和丁香园网站联合开展了一项关于医生的调查:63%的受访医生表示,让他们最感快乐的事是,治愈患者疾病,取得患者信任',这个比例甚至超过了,经济收入增加'和,职称得到提升'。
有位受访医生这么描述他的幸福和快乐:,千方百计抢救成功重危患者之后,那种成就感无法用语言形容;外出时遇到并不熟识的面孔,向你热情地打招呼,自豪感油然而生;在餐馆吃饭,旁边的客人向你点头,虽然你已不记得他是何许人也,可结账时才发现他已经替你结过了,这是病人对医生最朴实的回报。'虽然这个调查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纠正了社会上对医生的一部分误读。当前,不少人认为,医生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他们吃,回扣'、拿,红包',把金钱看得越来越重,把病人看得越来越轻。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应该承认,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确实有一部分医生见利忘义,放弃了职业操守。但是,绝大多数人依然坚守理想,怀着一颗仁爱之心,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因此,他们最大的快乐就在于用自己的医术治愈患者的疾病,并得到患者的尊重和认可,这也是医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途径。也许有人问:医生真的不看重钱吗?假如患者做手术不送,红包',医生会不会故意做坏?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作为医生,谁都想妙手回春,没有人想把病人治坏。至于有的病人没有获得满意疗效,甚至发生了医疗事故,大多是客观因素造成的,而非医生主观故意。因为医术是医生立身之本,谁敢拿患者的生命开玩笑,谁就是拿自己的名誉开玩笑。一旦上了手术台,医生的心中就不会有任何杂念。患者命悬一线,吉凶未卜,医生如履薄冰,哪可能故意让手术失败,甚至还恰到好处地留点,病根'?这不仅在技术上很难把握,而且在主观上也不符合常理。当然,医生也不是超凡脱俗的,圣人'。对于自己付出的劳动,他们也渴望得到回报。但是,这种回报必须是出于患者由衷的感激。北京协和医院著名妇科专家郎景和教授曾说:,我通常不接受病人的礼品,但不绝对。哪怕是很贵重的礼物,如果里面没有蕴含真挚的情感,我也不看重。医生在高强度的生死搏斗中,和病人是战友,他需要病人对花费在他身上的心血和劳动予以理解和敬重。'可见,医生最看重患者发自内心的敬意。他们渴望患者报以真诚的感激,而不是厚重的礼金。例如,手术前必须给医生送,红包',就是长期流传的,潜规则'。由于多数患者是出于畏惧和无奈,因此,红包'里并没有多少真情。这与其说是对医生的尊重,不如说是一种商业交易。这样的,潜规则'若不废止,对于医患双方都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污染。美国曾通过征文评选,在这世界上谁最快乐',最佳答案有三个:一是历经风险开刀后,终于挽救了危急患者生命的医生;二是忙碌了一天,为婴儿洗澡的妈妈;三是作品完成后,自己吹着口哨欣赏的艺术家。可见,医生更看重自己的职业成就感。生命是无价的,无论多少金钱,都换不来鲜活的生命。所以,对于医生付出的辛勤劳动,患者只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足够了。
教授之死折射媒体浮躁2009年11月,央视播出了的节目,称,在校学生无证行医导致死亡事故'。记者用大量生动的,事实',证明了北大医院存在严重的,非法行医'现象,是一家,草菅人命'的医院。与几年前的哈医二院,天价药费'相比,这条新闻的轰动性毫不逊色。但是,看过节目之后,有人义愤填膺,也有人质疑追问:事实真的如此吗?众所周知,真实、客观、公正、平衡,是新闻的生命所在,也是媒体的公信力所在。一篇报道能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关键是看其基本事实是否站得住。从这则报道来看,很多事实都有,硬伤'。
例如,该报道称,医学生于峥嵘在参与抢救熊教授时,没有行医资格,属于,非法行医'。这也是整个报道的核心事实和最大,卖点'。但是,记者的调查显然不够扎实,导致报道严重失实。根据北大医院在法庭上出具的证据,在给熊教授诊疗期间,于峥嵘已经于取得了,发证日期是日,但其当时尚在办理中。根据卫生部规定:,已取得,并具备申请执业医师注册条件的医师,非本人原因导致未获得前,在其受聘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和工作时间内的执业活动不属于非法行医。'这就是说,教授之死与,非法行医'没有任何关系,一些媒体炒作的,学生治死教授'更是缺乏依据。新闻播出后,卫生部也给予回应:医学生和试用期医学毕业生在医疗机构的临床实践活动是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实践活动,而非正式的行医。对这种活动的管理,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我国刑法对于,非法行医'的具体界定,不包括医学生和试用期医学毕业生从事临床实践活动。卫生部和教育部明确规定:,试用期医学毕业生在指导医师的监督、指导下,可以为患者提供相应的临床诊疗服务。'事实上,即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多医院里也有医学实习生,他们可以协助医生从事临床活动,如书写病历、填写各类检单、对患者实施有关诊疗操作、参加手术等。显然,这是医学教育的特殊规律。而北大医院的医学生参与抢救熊教授,也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的,没有任何违法之处。又如,央视记者引用患者家属的说法,认为医生没有用抗凝药物,导致病人术后发生肺栓塞并发症。其实,病人术后该不该使用抗凝药,是个纯学术问题,目前骨科学界尚存不小争议。抗凝药是把双刃剑,不使用可能肺栓塞,使用了可能大出血,很难有绝对的结论。在临床上,骨科病人由于长时间卧床,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很高,而深静脉血栓又极易引发肺栓塞。而一旦发生肺栓塞,抢救成功率极低。这说明,医学是一门具有复杂性和局限性的科学,很多病情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的连医学专家也难以预料,或者无能为力。因此,苛求医生的诊治没有任何疏漏,不符合客观规律。央视记者还引用了另一个说法:抢救过程非常粗暴,病人先是肋骨胸骨骨折,然后刺破心脏,同时又造成肝脏破裂,最终由于大出血而放弃抢救。这显然歪曲了事实。稍有医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心肺复苏术一般适用于心跳停止的病人。这至少说明,先有病人心跳停止,后有医生按压胸廓,而这也是绝地求生的唯一正确选择。事实上,心肺复苏时按压胸廓很容易造成肋骨骨折,而肋骨骨折又会损伤脏器。但是,心肺复苏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按压力度,力度越大,心脏泵血越好,但对胸廓的损伤也越大。在紧急抢救中,这样的做法完全符合医学规范。在这则新闻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记者使用了很多主观性很强的字眼,例如,惨死'、,离奇死亡'、,蹊跷'、,屡伤人命'等,令公众不寒而栗。这样的词句虽然吸引眼球,但毕竟不如客观描述更有说服力。因为新闻的最高境界是用事实说话,而非渲染煽情。同时,记者似乎忘记了新闻的,平衡原则'。在医患双方的纠纷中,记者从头到尾都在引用了患方的证词,而缺乏对于医方的采访,尤其是没有医院关键当事人的说法。无论何种原因,这都使报道的客观性大打折扣。
之所以出现这些,硬伤',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记者调查采访不深入,有的是因为听信了一面之词,有的是因为缺乏医学常识,还有的则是受利益驱使。从根本上说,这与记者的新闻素养有关,更与媒体的浮躁之风有关。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出现了一种不良倾向。很多媒体一味追求吸引眼球,盲目迎合受众需求,甚至靠不断增加负面新闻来提高收视率、收听率和阅读率。其后果是:记者不再靠事实引导公众,而是靠情绪引导公众;媒体不再忠于事实真相,而是忠于公众的情绪。这种错误的新闻价值观,助长了记者的急功近利,催生了大量的失实报道,,纸馅包子'就是一个沉痛教训。我国的医疗卫生领域问题很多、弊端很多,自然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从积极的角度看,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揭露丑恶现象,有利于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但是,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应该是建设性的,只有出于善意、出于诚意、出于公心、出于良心,才能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医患和谐。如果把舆论监督仅仅当成吸引眼球的手段,故意制造,轰动效应',就会使媒体丧失原则,记者丧失良知,最终失去公众的信任。被误读的医学2010年,苏州一家医院招聘,标准化病人',用于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谁知,此举引发了不少质疑。有人认为,,标准化病人'是标准的,忽悠'人。也有人认为,用假病号培养不出真医生。其实,这是对医学的误读。所谓,标准化病人',就是健康人扮演的患有某些特定病症的病人。医学生根据这些,病人'的症状,提出诊断及治疗方案。,标准化病人'就是一份,活试卷',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欧美发达国家,,标准化病人'早就被运用于临床教学和医师执业考试中,在我国也不算什么新鲜事。但是,由于公众不熟悉医学教育的特点,所以引发了不必要的争议。医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科学之一。一名医生,即便付出毕生精力,往往也只能熟悉一个专业、一个学科,而无法成为,医学通才'。因此,在医学知识上,医生是绝对权威。但是,长期以来,很多医生都习惯于躲在手术室、病房和实验室,而很少有人愿意面向大众做科普,从而导致我国医学科普严重滞后。据卫生部调查,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普遍偏低,很多公众连一些基本医学常识都不具备,甚至存在严重错误的认识。这也是公众误读医学的主要原因。大众传媒是医学科普的重要舞台,记者是医学科普的重要力量。如何把深奥的医学知识,翻译'成白话,考验着记者的综合素养。只有既遵循医学规律,又遵循传播规律,才能讲好,医学的故事'。但遗憾的是,少数媒体记者在医学知识欠缺的情况下,采访作风又很浮躁,结果出现很多违背医学常识的报道。例如,某记者在报道北大医院一起医疗纠纷时称,医生因抢救粗暴导致患者死亡。其实,,抢救'是个广义词,包括有心跳、有呼吸的危重病人,和无心跳、无呼吸的,临床死亡'的人。对有心跳的危重病人抢救存在抢救不当致死,对无心跳、无呼吸的,临床死亡'的人,只有抢救的成功与不成功,不存在,抢救致死'的说法。正常的心肺复苏的时间一般是半小时,国内外的心肺复苏案例表明,半小时内不复苏的,99%的没希望了。但也有极少例外,出现过1小时外心肺复苏的。本案中,在心肺复苏1小时左右,熊教授没有任何复苏的迹象,医院要求进行体外循环取栓复苏,但家属不同意,说等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专家,前后等了两个小时,而等待期间不能停止心肺复苏,造成心肺复苏时间长达3小时以上。这么长时间的按压,肋骨会100%断裂,不断裂就说明按压力度不够。类似的事还有很多。例如,四川发生一起车祸后,急救医生判断伤者死亡。但奇怪的是,,死者'在殡仪馆却发生了心脏复跳现象。于是,医生受到处分。事实上,人死后心脏复跳现象虽然罕见,但确实存在。早在20世纪70年代,医学界就发现很多心跳停止患者可以恢复自主心跳,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病理生理状况,这一现象被称为复苏后综合征。可见,医学的复杂性远远超过公众的想象力。作为媒体记者,只有尊重医学规律,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对医学的误读,传播科学、权威、准确的健康知识,促进医患之间的互信与理解。,高兴死了'医院赔据报道,2009年重庆一低保户朱某因病住院,社区领导前来看望,承诺为他报销部分医疗费用。朱某听后情绪非常激动,因血压升高导致主动脉破裂而死亡。重庆北碚区法院判决医院赔偿9万余元,理由是医院降压不力,没有告知病人控制情绪等注意事项。在这个戏剧性事件中,患者的命运令人悲痛心酸,而医院的赔偿更令人如堕云雾。,要想富,做手术,做完手术告大夫',这是流传在民间的一个,秘诀'。当发生医疗纠纷之后,患者起诉医院,合理合法,无可指责。但值得深思的是,几乎在所有医疗官司中,医院无论对错,总是以赔偿告终。这似乎是中国独有的怪现象。长期以来,很多人对看病就医存在过高的期望值。他们认为,患者是消费者,既然花了钱,就应该,买'到健康。如果治疗中存在缺陷,或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医院就应给予赔偿。其实,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医学是一门存在技术缺陷的探索性学科,这是医疗行业区别于所有其他服务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当代医学为患者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中,有相当部分属于,缺陷服务'。这是因为,医疗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伤害性的治疗手段。比如,做手术就是通过对人体直接伤害来实现最终治愈疾患的目的。患者有病到医院治疗,而治疗中必然有风险。在很多情况下,患者往往既是,受益人',又是,受害人'。但社会之所以接受这种,缺陷服务',主要是因为许多患者不能等到医疗技术完美无缺了再来治疗。因此,,两害相权取其轻',是医疗行业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生命运动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运动形式,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精密仪器'。医疗行为未知因素多,具有不可预见性、不可控制性和高风险性。同时,由于患者个体差异,治疗同一种疾病,即便医生所采取的诊疗行为一样,所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因为医疗行为不是标准流水线,其治疗结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医学经验主要靠临床实践,医生对很多医疗后果是无法完全预测和把握的。加之我国患者多医生少,医生处理每一患者的时间比国外短得多。因此,医生的职业风险也高得多。在法律上,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对等的。如果简单地采用强者弱者原则,随意加重医生的责任,就有可能使医生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安全性,采取自我保护,放弃对疑难疾病的探索性治疗,这样既不利于患者,也不利于医学的进步。近年来,我国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很多地方出现了,天价'赔偿案例,这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机构的主体,具有公益性质。由于医疗收费由政府调控,医院不能依据市场和成本定价,使得每一位患者在看病时,均已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所以,在医疗纠纷中,医院的赔偿数额应有一定限额,而不能无限扩大,这样才有利于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当然,医学的特殊性并不能成为医院推卸责任的借口,如果医生因失职给患者带来医疗安全风险,理应承担法律责任。不过,如果不问青红皂白,不管正常非正常,只要人死在医院,就要追究医生的责任,那么,谁还愿意当医生?人病逝,谁之过2007年底,河南洛阳市中心医院发生了一起医患纠纷。一名食道癌患者不幸病死,患者亲属竟然迁怒于医护人员,非法拘禁4名护士达6小时,罚跪打骂,导致3名护士昏迷。事后,肇事者被警方依法拘留。透过这起恶性事件,我们看到了一个观念误区:一个人生了病,似乎只要送到医院,就成了医生的事。如果治不好或者死亡,医生就要受到谴责,医院就要承担责任。这实在是一个荒谬的悖论。应该说,一个人生了病,首先是自己的责任。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导致疾病的诸多因素中,环境、遗传等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惟有生活方式是可以选择的。但是,很多人选择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日积月累,致使身体这台,机器'出了毛病,这当然该归咎于自己。一个人生病住院,本质上是寻求医生的帮助。而医学是有局限性的,医生也不是万能的。所以,把有病治不好的责任一股脑推给医生,是违背常理的,也是不公正的。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规律。生病是一个累积的过程,而恢复健康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谓,病去如抽丝'。一个人生了病,医生只能设法缓解痛苦,逐步逆转病情恶化,而不能保证立竿见影,妙手回春,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患者所要做的,就是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共同研究如何战胜疾病。如果不能理性看待生老病死,怀有过高的期望值,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加深对医生的误解。不过,也有人认为,病人把生命交给了医生,当然医生要负主要责任。的确,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但是,医生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尽心救治上,而不能保证每一个病人都能康复。一个危重病人死在医院,倘若排除了医生敷衍塞责、医疗事故等原因,那么,首要原因就在于疾病之危重。如果抢救成功,我们应该感谢医生;如果抢救不成功,我们也不必苛责医生。毕竟,人体是一台极端复杂的,机器',一旦损坏,很难恢复如初。假如我们把抢救成功都视为理所当然,把抢救不成功都归于医生失职,那么,今后就没人愿意当医生了。湖南某医院曾发生过一件事:一名患者在医院因病死亡,患者家属找到院长,理直气壮地说:,病人既然死了,我们家属通情达理,不想闹事,你们把治疗期间的医疗费还给我们吧。'此话让院长惊愕不已。事实上,这种荒唐的逻辑存在于很多人的头脑中。例如,医院一旦有人病死,家属前来闹事,有关部门领导往往来一句:,人都死了,赔点钱算了。'这种不辨是非的做法,不仅助长了,医闹'的嚣张气焰,也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贻害无穷。一个人因病死亡,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我们把正常当成了反常,医患关系怎能不扭曲?社会的公平正义又何在?健康的第一责任在于自己,千万别把责任全推给医生!
,一针见血'的负效应2009年,河北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向患者承诺:,静脉输液穿刺一次成功,做不到当场还患者输液费5元。'此举引发了社会的热议。
应该说,医院承诺,一针见血',出发点是好的,也赢得一些患者的好评。但是,从医学规律来看,一次穿刺不成功,原因很复杂。有的是因为护士基本功不到位,有的则是因为患者自身体质特殊。例如,婴幼儿、老年人、休克病人、肥胖病人等,即便护士的基本功再好,一次穿刺也有可能失败。如果把责任一股脑推给护士,显然有失公平。尽管承诺无错,但不可推广。否则,,无效退款'、,一次根治'之类的荒唐口号就会层出不穷,这将给医学发展带来很多负效应。我国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院士在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时曾说:,我要感谢我的病人。因为有了病人和病人家属齐心协力的合作,共同向疾病发起挑战,我们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这说明,临床医学是一门探索科学,而探索就意味着可能走弯路,走错路,有成功,也有失败。只要有探索,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失误的可能性,因此不能苛求医护人员完美无缺,万无一失。如果片面强调,一次成功',就容易让患者产生过高的期望值,这显然不符合客观规律。医学家张孝骞曾说过,病情就像人的面孔一样,没有两个是绝对相同的。的确,人的疾病受遗传、环境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千差万别。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性,同一个医生治疗同一类疾病的患者,有的疗效很好,有的疗效却并不好,也有的无效甚至死亡。其中原因很难说清,但并不都是差错或事故,这就是医学的特殊性。这就如同警察破案,难免有抓错嫌疑人的时候,要求一抓就准,显然不可能。其实,,一针见血'固然可敬,,一针不见血'也无可厚非。医学不是营销,医院也不是商场。如果医院动辄承诺退款,显然是对医患关系的误读,既不利于医患之间相互理解,还有可能为医患纠纷埋下隐患。无论在哪个国家,医生的职责都是拯救生命、维护健康,而不是靠治病赚钱。假如把医生的行为与金钱挂钩,或者把医患关系理解为消费关系,就等于把,人与人的故事'异化为,病与钱的交易'。这样,患者就会把看病当成,花钱买服务',而不再把医生视为同一战壕的战友,从而导致医患关系金钱化。一旦发生医疗意外,患者就会像消费者维权一样,开出,天价'赔偿。如此一来,医生为了避免发生纠纷,自然会,过度防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愿冒风险抢救病人,也不再敢挑战,生命禁区'。从长远看,既损害病人利益,也影响医学进步。医学发展有其特殊规律,不能盲目照搬或套用其他领域的做法。例如,我国法律中有一条,医疗事故举证责任倒臵'的规定。通俗地讲,患者如果要起诉医生,医生必须自己搜集证据证明清白,否则就难辞其咎,这就是所谓的,有罪推定'。司法解释认为,医生处于医学知识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所以要求医生来举证,有利于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事实上,这一规定加剧了,过度检查',病人一进医院,该不该做的检查都做。医生虽然留下了免责证据,但国家医疗费用不断攀升,医患关系日趋恶化。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医学永远在探索中前行。尊重医学规律,就是尊重人的价值。第一章 医者的尊严(下)医生劳动太廉价2009年,两会'期间,卫生部部长陈竺说:,尊重医生既要在人格上,也要在收入上。'此语引起了广大医生的共鸣。我国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已经沿用了十余年。其间,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物价指数也在不断上升。而医疗服务价格任凭雨打风吹,岿然不动,这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以挂号费为例,一个普通医生的号只有3元,一个主任医师的号14元,这远远不及理发、洗脚、按摩的价格。但是,诊断一个病人,医生却需要付出多年的知识积累和临床实践。可以说,每一张处方,都是医生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而这种无形的价值,却常常被忽视甚至贬低。在现实中,很多人只看到有形的价值,却看不到无形的价值;重视物的价值,忽视人的价值。花钱买药,患者往往认为物有所值;花钱买处方,患者往往难以接受。其实,药物是有价的,处方也是有价的。一个正确的处方,即便只有几元钱的药物甚至不开药物,其本身就包含着巨大的价值。然而,这个本来极其简单的道理,却往往不被社会理解。大凡医疗服务价格涨价的听证会,无不以反对者居多而告终。其结果是,畸形的价格体系助长了畸形的医疗行为,公众并没有成为受益者。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实行,以药补医',在政府补偿不足的情况下,医院要想生存,必须靠多卖药、多检查赚钱,或者过度使用高新技术,因为普通医疗服务大多是赔钱的。对于医生来说,由于劳动付出与收入严重不符,很多人的工作热情和效率大大降低。部分医生因无法从技术劳动中获得应有的收入,把私下拿取药品回扣等当成了合理补偿。这既败坏了医生的声誉,又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在医改中,我们强调以人为本。这个,人'字,既包括广大人民群众,也包括800多万医务人员。医改既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又要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而要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就要尊重其劳动价值,尤其是其智力价值。技术价值太低,就意味着一个社会不尊重人的劳动,物的价值凌驾于人的价值之上。如果医生成为廉价劳动力,愿意当医生的人就会越来越少,社会主流价值观就会扭曲。从全世界来看,医生都是高收入者。但是,他们都是靠技术服务获取高收入,而不是靠卖药赚钱。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最灵验的,风向标'和,指挥棒'。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医疗价格体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扭转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是一剂,良药'。当然,在提高挂号费等医疗技术服务费的同时,有关部门必须严格监管医生的行为,如果发现拿药品回扣者,应吊销行医执照。相信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说,如能从技术服务中得到合理收入,就不会为了回扣铤而走险,轻易断送职业生涯。有人担心:如果医疗服务价格涨了,药品价格却没降下来,看病岂不是更贵了?的确,这正是医改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需要立足全局,统筹兼顾。但是,如果因为害怕惹麻烦就拒绝改革,宁愿维持现状,那么,公立医院改革就很难有实质性突破。有感医生卖奶粉据报道,四川一家医院的妇产科,兼营'奶粉。有个男婴喝了这种奶粉后,又吐又泻,几乎丧命。后经工商部门调查,很多奶粉已经过期。作为妇产科医生,居然把心思用在了卖奶粉上,赤裸裸地当起了商人,实在令人痛心。这不仅不符合提倡母乳喂养的规定,而且违背了职业道德。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却暴露了一些医疗机构的不正之风。作为一个救死扶伤的神圣职业,一旦染上了商业习气,病人谁还敢以性命相托呢?当然,也有人认为:医生之所以卖奶粉,主要是因为合法收入太少,技术劳动太廉价。如果不提高医生的待遇,让他们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医生趋利现象就很难根除。的确,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医生的收入还有很大差距。据一项关于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医生收入的调查显示,75%的受访医生年薪低于4万元,16%的医生年薪在5至6万之间,82%的医生对收入不满。事实上,由于医生这个职业的高技术性和高风险性,几乎在任何国家,医生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相对较高。但是,中国的医生却不属于高收入阶层。北京市统计局曾对北京的高收入群体做过调查,医生的收入排在第15位。不过,分析任何问题,都不能脱离国情国力。单就收入而言,中国的很多行业都无法与国际,接轨'。例如,教师、公务员的工资都是偏低的,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这绝不能成为他们以权谋私的借口,更不能成为拿取,灰色收入'的理由。如果为了弥补收入差距,教师在学生头上乱收费,公务员在审批盖章上搞交易,医生在病人身上打主意,那么,社会秩序岂不一团混乱?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很多制度还有待建立和完善。改变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尚需一个过程。然而,遵守职业道德,却是各行各业的一条底线。尤其是作为医生,无论遇到怎样的环境,都应该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能见利忘义。社会的进步,往往是需要一部分人做出牺牲的。医生之所以受到尊重,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品格。如果一个人把金钱看得太重,当初就不该踏进医生这个行业。从长远看,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是一个国家公平正义的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存在缺陷,很多医生在治病的同时,还要想着如何为科室创收。既当医生,又当商人,处境确实尴尬。因此,政府必须加大投入,保障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让医生的收入更能体现其劳动价值。倘若如此,也许就没有医生卖奶粉之类的荒唐事了。高薪能否养廉医最近看到一篇报道,心中颇感酸楚。我国著名麻醉科专家、北京协和医院教授罗爱伦退休后,工资加补贴不到4000元;而感染内科老主任李邦奇的妻子住院,因为没有医保,居然连住院费也交不起,最后还是同事们帮助拼凑的。中国医生的收入究竟是高是低,社会上有很多说法,版本各异。有的说,很多医生开宝马、住别墅、打高尔夫,属于富人阶层;也有的说,很多医生熬白了头,却连套像样的房子也买不起,属于工薪阶层。其实,对于大多数医生而言,如果仅算,阳光收入',应该属于后者。也许正因如此,一些医生才不顾尊严地去拿红包、吃回扣,将,灰色收入'视为,合理补偿'。从人的本性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劳动付出长期得不到等值回报,必然会导致心理失衡,做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其实,在社会各阶层中,医生群体的总体道德素质是较高的。但是,如果多数医生都在靠,潜规则'维持生活,那就说明社会分配政策存在弊病。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一条鱼有问题,是鱼的问题;一池鱼都有问题,就是水的问题了。众所周知,医生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职业。医生之所以应该拿高薪,是因为我们把生命健康托付给了医生,而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有人担心:如果把医生养起来,会不会又回到吃,大锅饭'时代?其实,在一个社会中,有的职业是需要养起来的,例如警察、法官、公务员等。只有让他们的,阳光收入'足够过上体面的生活,并建立最严格的惩罚制度,才会最大限度避免贪污腐败,从而降低社会运行的成本。拿高薪的,懒汉'肯定会有,但绝对只是极少数。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高薪不一定能养廉,但低薪肯定养不住廉。医生是一个良心职业,同样需要高薪来养。医疗行业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医生可以,制造需求',诱导病人消费,最终导致医疗费用无限趋高。而要抑制这种过度治疗行为,既需要建立刚性的制度约束,也需要提供高水平的生活保障。这正如一名基层医生所说的:,国家每月多给我1000元工资,我可以给病人节省1万元。'据史料记载,20世纪初,北京协和医院专家的待遇基本与西方相近。当时,一位教授的年薪是5000美元。而1912年北平的生活费用是:牛肉20美分一斤,鸡蛋20美分一斤,苹果6美分一斤。刚来北平的教授,可选择住在旅馆里,一套不错的房间,8美元一天。如果一个月花150美元,可以包下一套宽敞而设施齐全的公寓。主人每月付保姆费55美元,就可以得到照顾小孩、整理房间、做饭等服务。协和的成就,和这一切是有关系的。一位学者曾这样说:,在特定的职业境况下,大学里的教授会努力实现并且十全十美地实现某一个既定的职业理想。当一个人从生活的燃眉之急的斤斤计较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他就会把自己的闲暇有条不紊地用于思索内在价值的问题。'也许,只有当医生的收入足以使其鄙视,红包'时,他们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生命保护神'。如何让医生受鼓舞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是医改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如何才能调动800多万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医改的主力军,仍是一道有待破解的难题。,医院越来越像商场,医生越来越像商人',这是很多患者的感受。长期以来,我国公立医院实行,以药补医'政策,一些医院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鼓励医生多收多得,导致大处方、滥检查等过度医疗行为屡禁不绝,既加重了患者的负担,造成了不合理用药和资源浪费,也损害了医生自身的形象。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既有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也有制度设计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不合理的制度扭曲了医疗行为。目前,由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公立医院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卖药。如果取消了药品加成,医院就会面临断炊之虞。因此,如何完善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让医生合理合法地获得体面的收入,成为医改的关键问题之一。
医改方案明确提出:,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政策,逐步解决以药补医问题'、,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这些举措可谓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建立稳定的经费补偿机制,逐步取消,以药补医',目的是切断医生和药品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让医生的诊疗行为回归理性。在取消,以药补医'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以技补医'的机制。因此,提高医生的技术劳务价值,也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服务价格严重背离成本。近几年,全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费每年亏损约300亿元。低廉的医疗服务收费,既不能补偿医疗服务过程中消耗的成本,也不能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据北京友谊医院计算,该院每年对药品加成收入的依赖是1.6亿元。由于医生很难从技术劳动中获得合理报酬,一部分医生铤而走险,私下收取药品、耗材回扣等不正当收入。可以说,畸形的价格体制,成了畸形医疗行为的催化剂。因此,要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就必须尊重其劳动价值。医改方案提出: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适当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这些措施将有利于从根本上杜绝,以药补医'的局面,让医生通过正当途径获得有尊严的回报,体现优劳优得,而不是多收多得。
尊重医学规律,尊重知识和技术的价值,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让广大医务人员受到鼓舞,人民群众才能得到实惠。
不负责任的,误诊率'2008年,广东省一名卫生官员在博客中称:如果在门诊看病,误诊率是50%;如果你住到医院里,误诊率是30%。此语一出,引发了医学界人士的广泛质疑。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认为,尽管医生看病多少会存在误诊,但这个数字显然不准确,缺乏科学统计来源。后来,这名官员也承认,他的数据来自另一名医生发表在上的一篇文章。在医学界,,误诊率'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各国的定义不尽相同。我国尚无统一标准,也没有科学权威的统计数字。因此,,误诊率'究竟是多少,还是一个空白。但门诊误诊率高达50%的说法,既不符合群众的感受,也不符合医疗行业的实际。个别人为了让博客聚集人气,居然随意公布,误诊率',虽然,一鸣惊人',却引发了不必要的社会争议。这种做法不仅缺乏严谨的科学精神,而且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误诊率'的公布,加剧了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使本已脆弱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不少患者认为,如果这个结论是真的,那么到医院看病就是一件令人心惊胆战的事情了。面对如此高的误诊率,谁能保证自己不是手术刀下的,冤魂'?有的网友甚至说:看病还不如扔硬币碰运气,至少还有50%的命中率。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位官员在博客中还提出:如果想避免误诊,最好是在一家医院被一个医生诊断了,一定要征得第二家医院核实。试想,作为患者,为了得到正确的诊断,看一次病,居然要跑两家医院,证伪'。如此靠多花钱来降低误诊率,实在算不上什么高明的办法!当前,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依然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让患者多跑医院,既加重医患双方负担,又增加社会医疗成本,显然不可取。事实上,降低误诊率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医疗质量,强化医生责任,而不是让患者听天由命,或者四处求证。当然,也有人认为,卫生官员开博客,只是代表个人意见而已,公众不必太认真。的确,在网络上,自由表达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但是,作为官员写博客,本身就具有双重身份,公众很难分清,哪句话是代表个人身份,哪句话是代表官员身份。尤其是在医疗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上,如果官员信口开河,不加约束地,爆料',其影响力自然比一般网民大,其,杀伤力'也更大,容易误导公众,引发不良的社会后果。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一旦信息失真,极易导致社会风险和灾难。因此,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要学会负责任地说话,珍惜自己的表达权,而不能成为谣言或谎言的传播者,无端地制造社会风险。尽管网络是虚拟的,但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世界。不负责任的传播者,最终也是受害者。分清误诊的性质最近,误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论。有人认为,由于医学的复杂性和疾病的多样性,误诊永远不可避免,患者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也有人认为,误诊的主要责任在医生,患者不能成为无谓的牺牲者。两种观点,似乎都有道理。客观地说,医生误诊,有技术性因素,也有责任心因素。从科学规律来看,人类的未知世界总是大于已知世界。医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冲破黑暗局限、照亮未知世界的过程。随着,疑难病'不断变为,常见病',很多疾病的误诊率就有可能接近于零。对于罕见的,疑难病',误诊率高不足为奇,我们不必责之太苛。但是,对于很多普通的,常见病',医生屡屡出现误诊,就属于责任心问题了。因此,分清误诊的性质,对于分清责任至关重要。诚然,医学的进步,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是,这个代价越小越好。医生的职责就在于,从误诊中总结教训,力争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用最少数人的牺牲换取最大多数人的健康。我国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忠镐曾因咳嗽等症状,被反复误诊过6次,甚至还被开出,病危通知书'。后来,一位美国医生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手术后很快痊愈。为了避免更多人被误诊,汪忠镐教授在北京二炮总医院创建了国内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他说:,医生不应该有误诊,但如果是在医生对这种疾病不了解的情况下,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在很多学术会议上,他都大声疾呼:,胃食管反流病长期被误诊为哮喘、冠心病、咽炎、鼻炎等,病人随时处于窒息的危险中,请大家帮忙发现病人!'汪忠镐是误诊的受害者,也是误诊的纠正者。他把教训变成财富,体现了一名医学工作者严谨负责的科学精神。
尽管误诊不可避免,但医生不能总是误诊。如果医生都把误诊视为理所当然,甚至把平均,误诊率'当成推卸责任的,挡箭牌',那么,病人还怎么敢相信医生?应该说,在CT、核磁等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有了更多的武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医生可以放松责任,只看片不看人。如果医生作风浮躁,敷衍塞责,再精密的仪器也可能导致误诊。我国著名医学家张孝骞一生常怀,戒、慎、恐、惧'之心,每诊断一例疾病,都要进行周密观察,反复推敲,然后才提出意见。他认为,临床医生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应该是,勤于实践,反复验证'。现代化的设备,只不过是意味着增加了对病人观察的手段,而不能代替对病人的直接观察。他说:,一个临床医生,他的眼睛必须始终盯住病人,不能有任何松懈,一些医生发生医疗差错,原因往往是放松了对病人的观察。'相比之下,今天的医生是否应当经常扪心自问:在每一次误诊的背后,究竟有几分是技术性问题,有几分是责任心问题?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医生多一份责任心,患者就多一份生的希望。但愿关于误诊的争论,能够成为医务界自我反省的一次契机。
让医生摆脱论文枷锁2010年,中山大学两位学生调查发现,一篇关于,宫腔粘连'的医学论文,10多年来竟被不同的医生反复抄袭,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医生达70多人,这一事件被称为,史上最牛连环抄袭门'。如果说,一般的学术造假只是败坏了学术风气,那么,医学领域的学术造假则可能危害生命。在这起,抄袭门'中,一名医生除了把,刮宫术'改为,无痛人流'外,其他数据都是酌量增减。两种不同的手术,居然得出相同结论,显然违背医学常识。如果医生都照此操作,难免误人性命。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医生身陷,抄袭门'?除了个人的道德问题,扭曲的医生考核评价体系也是重要原因。近年来,医疗界出现一股论文崇拜风,各级医院争相打造,研究型医院',盲目攀比论文数量。于是,医生被逼上了人人搞科研之路。例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这个排行榜本来只供参考,却被各大医院视为学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于是,为了赢得学术地位,同时获得科研经费,各级医院都把论文列为医生考核的,硬指标'。无论哪级医生,要想晋升提拔,必须先过,论文关'。哪怕医术再高,如果没有论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患矛盾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