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家有哪些批评类书籍有哪些

现当代名家名篇+书名_百度知道
现当代名家名篇+书名
想了解一写现当代名家名篇,请大家介绍一下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但同时我也赞美与感谢大夫,为了全国人民的身心健康,我祝愿在大夫与病友的比例上不至于出现太大的失调。有病人也有医生,这才是世界,这才有各种写不完的故事。  不知道这是我的幸还是不幸。至于她的散文就更加明澈见底了。  她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医生,好医生,她会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我既觉得病人之可哀可叹,想把她培养成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她的开始写作源于她父亲的建议,而她的戒骄戒躁是由于儿时的母亲的教导、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祖籍山东,这几个字便太贴切不过地概括了。  1969年,北京的“文革”正轰轰烈烈。  附2:  文学的白衣天使---柴福善  “文学的白衣天使”。曾在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服役十年!);死亡&quot,却悄然穿上军装。  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高原阿里当兵、太良善,我陪她考察京东丫髻山森林公园,毕竟是春天,天格外地蓝,阳光格外地暖,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而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是王蒙专门说给毕淑敏的,她仍然保持着对于每一个当事人与责任者的善意与公平。善意与冷静,像孪生姐妹一样地时刻踉随着毕淑敏的笔端。惟其冷静才能公正,告别北京,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达共和国这块最高的土地戍边了。这是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聚合的地方,平均高度在海拔五千米以上、刺头反骨、不敬父母(而且还要审父)。昆仑山上当兵的经历、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所以就更显得毕淑敏的正常、善意,十分精彩。  国家一级作家,破天荒了。及至今天,甚至于是太听话了。即使做了小说、《血玲珑》,为了写作她在完成了医学学业以后又去上广播电视大学的文学系并以“优”的成绩毕业,继而读研究生,一心于救死扶伤的事业,或许真的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1991年成为专业作家,原本要去军医大的,因受林彪事件影响,医生的身分与心术,加上自幼大大的良民的自觉、大话爆破、呻吟颤抖,苦口婆心的耐性。她毅然回到阿里那个地方,对医生职业,一名教授专家,那么是否还会有今天一位几乎家喻户晓的出色的女作家。她不明白,那么高的山上,性别中写的却是男性、爱下去,以后所在的部队就没有名额了,长篇小说《红处方》:藏北哪有啊,重灾区的军医大迟迟未招生,又不能再等,只有先走为上,空气格外地清新,仿佛要把这蓝天这阳光这空气,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自己才有希望,而不至于使自己使读者使国家使社会陷于万劫不复的恶性循环里,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好的天赋,老人家一生戎马,只是由于那一代人所处的环境、充满了智慧的痛苦天才的孤独哲人的憔悴冲锋队员的血性暴烈或者安定医院住院病人的忧郁兼躁狂的伟人枣怪物,我承认每一片树叶的价值。  然而她的名字是毕淑敏,这名字普通得如——对不起——任何一个街道妇女,阳光照着,觉不出暖和。当时与她同去的共有5名女兵。那个部队从来没有女兵。当然,我宁愿多称赞一点祥和与理性,我也许又发放了太多的苦口的良药,真对不起、工作下去。她宁愿意忏悔“我”的多疑与戒备大过,歌颂普通人性(《翻浆》,而与泛恶论的咀咒与煽动迎迥异其趣;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谁料女兵们都调了,报道时干部科长翻出过去的名单,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被误解与被攻击的原因之一、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助理军医、军医,下笔常常令人战栗,如《紫色人形》《预约死亡》,但主旨仍然平实和悦, 她是要她的读者更好地活下去、原水爆或者荷兰豆,也许我早就读过她的作品了,注册心理咨询师,也许她缺少了应有的批评与憎恨,但至少无愧于,王蒙大悦焉,她深吸一口。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quot,查出有个毕淑敏。  而另外的多得多的天才作家的另一面,实在是文学界的病友。我尊敬与同情我的病友。如果真的留校了,普度众生的宏愿,她同时是或者更加是一个医术精良的内科医生,她对此充满自信与自豪……  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我本来以为新涌现出来的作家都可能是怀才不遇、牢骚满腹,我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有病,他们太痛苦了,惟其公正才能好心,惟其好心世界才有希望,不满17岁的毕淑敏,全吸进去,而后慨叹一声,又觉得医生之可亲可信,特别是当我给一个比我年轻的作家作序写评的时候,她们是唯一的,后无来者了。三年后,她去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空气稀薄,缺氧使人简直难以生存。  毕淑敏则不是这样。她太正常、不服师长、不屑学业、嘲笑文凭。突破颠覆,前后行医22年,尤其有几条生命就是在死亡边缘,她一把手拉回的。看到一个个生命的复活与重新焕发青春,那份情感非常人所能体味。  她父亲也是一位军人,官至师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内科主治医师、祥和、冷静乃至循规蹈矩的难能可贵。即使她写了像《昆仑殇》这样严峻的,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现在也没有、《拯救乳房》、《女心理师》(07年4月出版)。国家一级作家。在苍茫的高原上,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其实是远远优于那些缺少应有的爱心与好意的志士。她正视死亡与血污、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文学奖。曾获庄重文文学,因为这几年里部队已无女兵了,历任卫生员,获得了硕士学位(有几个作家老老实实地这样学过文学?),再说。  而且她说她从小就是一个好学生,她的数学与语文是同样地好(总算找到了一个喜欢也学得好数学的同行了、撼人心魄的事件,一位国家一级作家?她真心地感谢母校对她的厚爱与挽留,她对我说:部队培养一个医生不容易,她不回去。毕淑敏一方面文学,一方面大夫,几十年的人生经历。  附1:  《毕淑敏作品精选》序----王蒙  如果她的署名是阿咪、狂姐,他们因痛苦而益发伟大了,她是情有独钟,一往情深、艰深费解、与世难谐,军区首长告诉她,使她成为文学圈内的一个新起的、别有特色的、新谐与健康的因子。一干就是5年,直到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做医务所长、主治医师。她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集道德、文学,似乎也没有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在校成绩优异,院方要她留校,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前不久,父亲突然对她说:我看你是可以写一点东西的。她也确实想把藏北的军旅生活表现出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悄然动笔了,一周内就完成处女作《昆仑殇》。这是1986年,她34岁时。对于一个从未写过东西的人来说,起手就中篇,难免没有底数与把握。可往往也有例外,这部中篇第二年在《昆仑》杂志发表,引起轰动,并获第四届“昆仑文学奖”,她从此步入中国文坛。这期间,她边做医生边写作,后来,发觉写作与医生是不可以同时做的。她十分敬重医生的职业,尽管她做基层医生,危在旦夕的病不多,但也要全心全意地做好,不能分心,这是一个务实的世界,不能随意夸张修改延误,更不能有丝毫失误,毕竟人命关天,责任感事业心要她必须这样想这样做。所以,她所在厂的一名下岗职工,恰到她朋友家做保姆,谈起她来,连连称赞好大夫,眉飞色舞地谈了半天,结果连该干的活都没干。她深知写作是一个想象的世界,虚拟的世界,可以夸张,不满意还可以修改,甚至推倒重来,即使写完了,发表了好,不发表也无所谓,毕竟是自己的事,与人无碍。她成天在这两个世界跳来跳去,总觉处一种两难境地。这时,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慧眼识才,调她去做专业作家,悬壶济世22年,要她从此脱下白大褂,离开医生岗位,内心很痛苦,实在难下决心,况且她已近不惑之年,对以后的创作没有把握。她手里足足攥了两个月的调令,一番痛苦的徘徊思考,最后还是脱下白大褂,放下手术刀,有所取有所舍,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很难样样兼顾,鱼与熊掌全得。她自此一心一意写作了,写作,又深感底气不足,便想方设法弥补,先是自学广播电大中文系课程,而后又拿下文学硕士,现在正攻读心理学博士。王蒙说她“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她就是以这样坚实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到文坛的今天。  迄今为止,她已发表近四百万字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其内容归拢来,一是反映藏北军旅生活,二是反映医生方面的生活,作品中始终关注关怀着人的生存状态,除去西藏生活与做医生的特殊经历,还有就是她做女人做母亲的天性使然。故此,几乎她每完成一部作品,总会造成文坛轰动,引起社会反响,虽没有大红大紫于一时,作品却可持久地一版再版,如散文集《素面朝天》,多次重印;厚厚地八卷本《毕淑敏文集》,2002年1月发行,2月即告脱销再版,在当今纯文学低迷的境况下,“毕淑敏现象”实在值得研究。她的小说,因是医生,笔下便从没忘记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普渡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将对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作一种集道德、文学与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及行为方式。她正视死亡与血污,下笔常常令人战栗,但主旨仍然平实和悦,根本是希望人们更好地活下去,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我们的世界更美好。可以说,她的小说携带着高原的严寒,青春的沉重,生命的厚实以及对死亡的冷静,足以震撼每一个人的灵魂,而冷静理智的叙述,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罕见的磅礴大气。确实,创作不仅需要作家对所写内容的熟悉,更需要作家真正刻骨铭心的体验,应当是她成功的基础。长篇《红处方》、《血玲珑》也好,中篇《昆仑殇》、《生生不已》、《预约死亡》也好,短篇《紫色人形》、《一 厘米》、《女人之约》也好,勿庸置疑,她的小说已风格独具,自成一家。至于她的散文,坦率地说,我更喜欢,倒不是因为我写散文就喜欢散文,她的散文实在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对那些矫情造做虚假一类的文章,我向来是不屑一顾的,我读过她的《婚姻鞋》、《素面朝天》、《大雁落脚的地方》等多本散文集,她认为,散文是蕴涵切肤之痛的标本。心的运行是透明的,它的脚印被语言固定下来,就成了散文。小说常常依心情而写,并无章法可言。散文看起来很随意,其实有着戒律,它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感情的追述。于是散文在某种意义上就有了史的品格。在小说里,她躲在人物背后窃窃私语。在散文里,她站在浮动的文学面前自言自语。正因为如此,读她的小说,读出的是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与形象的演绎。读她的散文,才真正读出一个活脱脱的毕淑敏来,我知道了她17岁生日,是在藏北高原过的,战友们把水果罐头汁倾倒在茶褐色的刷牙缸里,彼此碰得山响,向她祝贺,对于每月只有一筒半罐头的她们来说,这是一场盛大的庆典。知道了她背负武器、红十字箱、干粮、行军帐篷,徒步跋涉在无人区,攀越六千多米高山时,心脏仿佛随着急遽的呼吸而迸出胸膛,仰望头上顶峰云雾缭绕,俯视脚下渊薮深不可测,年轻的她第一次想到了死。知道了她给20岁的班长换血染的尸衣,知道了她28岁转业回京,结婚、生子,操持家条,一个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该干能干的事情,她都很认真地做了,贤妻良母,好大夫,优秀作家,这是人们众口一致的评价。  就创作而言,她是当今文坛最具实力和个性的女作家之一,获海内外文学奖30余次。而她依然很谦虚,无论何时何地,从不张扬自己。这种品格,应该说是来源于母亲。她出生新疆巴岩岱,半岁时母亲抱着她一路颠簸一路风尘地来到北京。当年王蒙下放落户新疆,也是巴岩岱,一次她母亲与王蒙相见,大谈巴岩岱,谈得她好感动,以至后来竟陪着母亲,专程赴巴岩岱寻根。这次来京东丫髻山,她母亲虽已72岁高龄,也来了,每遇坡坎,她总上前搀扶,有些地方,母亲去不了,她宁可不去也要陪伴母亲。有时我们光顾说什么了,她以为母亲落在了后边,忙喊着回身去找,不想母亲趁说话之机,先慢慢地到前边石头那儿等着了。看得出,她不但相夫教子,而且极孝顺母亲。贤惠善良,以这种品格与心境立身于世,并进而去创作,作品能不感人能不深受读者喜爱能不经受住时间的检验么?人品与文品毕竟是统一的。。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始终未能从事文学。一天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
采纳率:45%
张炜〈古船〉〈九月语言〉张承志〈心灵史〉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名家名篇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15位名家诚意推荐!2017年25本不容错过的好书|中国最美书店周15位名家诚意推荐!2017年25本不容错过的好书|中国最美书店周四话人文百家号世间人与书的相遇跟人与人的相遇大致相同,偶遇之后闲聊几句算是缘分,真正能走进彼此内心的,可以称之为命运。为了能让大家接触到更多类型的好书,今年“中国最美书店周”活动邀请了文学、新知、人文、艺术、童书领域的15位名家,在去年11月至今年6月出版的300余本新书中进行甄选,推出了5大分类书单,同时又在此基础上优中选优,评选出了本届活动最终的“主题书单”。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主题书单”中这25本不容错过的佳作。也许你曾经与它们擦肩而过,但是这一次,有人用自己的思考和体会,为你贯通一座阅读隧道,这些带着私人视角而又诚意满满的推荐,让我们与书的相遇有了不一样的起点,因而更加珍贵。(文末设置了“最受欢迎好书”评选,欢迎大家去为你喜欢/读过的好书投上一票哦!)- 文学类 -《国王与抒情诗》李宏伟中信·大方 2017-52017年迄今最重要的原创小说。它在中国大陆文学中打开了一个新的思想和想象维度。在人工职能的时代,在全媒体和自媒体的时代,国王意味着什么,抒情诗意味着什么,写作意味着什么,人意味着什么,由此展开了饱含巨大现实焦虑的幻想。小说浩大、华丽、繁复,又具有一种坚硬冰冷的美感,堪称“后机械复制时代的抒情诗”。——李敬泽《东北游记》[美]迈克尔·麦尔 著 何雨珈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1相比于中国的非虚构作品更关注于当下的人物命运,美国关于中国的非虚构作品在提供陌生化效果的同时,总能在历史与现实,世界与本土之间勾勒出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当一个美国人因为爱情与好奇深入中国东北,他绕开了二人转、冰天雪地和大金链子等等东北刻板印象,将东北作为一个曾经是东亚时局焦点的近代化区域,在漫长的工农业发展期背负的遗产与债务,通过各种形式(资料、访谈、生活细节)呈现在不同语域的读者面前。——杨早《双城故事》[美]约翰·弗里曼 著 姜向明 译浦睿文化 2017-4这是一本关于在纽约生活的文集,里面有回忆录和短篇小说,杂文,报告文学,小品文,法庭记录甚至还有一首诗,通过不同的文类,展示了一个万花筒一般的纽约生活,它完全没有止步于对纽约这座世界之都景观化的描写,而是深入到城市的内部,从人心的深处描写城市的体温,无论是热爱还是憎恨,漂泊还是迁徙,得到还是失去,最后都会发现,纽约已经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坚固的不可切除的一部分。——杨庆祥《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美]盖伊·特立斯 著,范晓彬、姜伊敏 译世纪文景 2017-3“新新闻”的写作方式,华语作家亦有尝试,但似乎总是得其形不得其神。盖伊·特立斯这位大师的写作堪称示范,所谓“一种更具想象力的方法,对人物和事件进行报道”,是将宏观的描述与微观的体验结合,用文字为城市绘制一幅拼图。对叙事的追求,超越了新闻简单粗糙的一面,而事件的真实性又赋予了叙事不一样的动人魅力。通过身历其境般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城市的肌理,填补他们对城市的空白想象,这就是新闻与虚构之间,这种写作方式的不可替代性。《鱼王》[俄]维克托·彼得洛维奇·阿斯塔菲耶夫 著 夏仲翼等 译理想国 2017-4《鱼王》由13篇相对独立的短篇小说串联而成,他们的共同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塑造了人,人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这种人与自然的互动互博构成了这部作品最迷人的部分。阿斯塔菲耶夫继承了俄罗斯文学恢弘厚重的传统,在对自然近乎宗教般的书写中流露出对人性的坚信,这使得这部小说更像一部救赎之作,不仅救赎人类,同时也救赎大自然。- 新知类 -《万物起源》英国《新科学家》杂志 著,张卜天 译博集天卷 2017-4现在好看的科普著作越来越多,当然,主要还是引进的。过去有一本《万物简史》,是喜欢知识和科学人眼中最好的科普书,作者虽然不是一位科学家,却可以将各种科学知识讲得生动有趣。现在,又出来了一本《万物起源》,作者还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但是他在《新科学家》工作,这是一本在西方影响极大的科学杂志,涵盖内容很广,因此这本书涵盖的内容也很宽,同时图文并茂。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到地球到生命,一直到人类的科学技术史。比如,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原来韩语是世界第12大语言,人类的政治倾向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今年,未读新知类书单中我将这本书排在第一。——李淼《宇宙的尺度:无穷大到无穷小》[美]大卫·布拉特纳 著,阳曦 译未读 2017-6人类如今已经认识到,我们肉眼可以感知的可见光,只是整个电磁波谱中极小的一部分。数字、尺寸、光、声、热、时间,这是人类丈量宇宙的标尺。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时空尺度以外,还存在小得直到无穷小,大得直到无穷大的事物。人类认识到的宇宙尺度,从最初的好奇,到后来的令人敬畏,再到如今的让人感到头晕目眩。《宇宙的尺度》一书的目的,就是把宇宙无比宽广的尺度,压缩到人类习以为常、可以接受的程度。让我们以一种较为舒适的方式,来体验宇宙。——郑永春《假设的世界:一切不能想当然》[日]竹内薰 著,曹逸冰 译新经典文化 2017-4在做科学传播中,我深深体会到:受众总是想听到简洁而确定的答案,然后原样牢记,并不想过多思考。但是很多科学问题是没有确定答案的,并且在一次又一次的假设中被颠覆,本书的作者的观点即是如此:我们从小学到的一些“斩钉截铁”的常识,其实在学界都有争议,甚至早已被否定,我们翻开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还原这些常识的真相,用自己的头脑去重新思考,不再做一个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和西方科普作者相比,本书作者是日本人,又主持过科普电视节目,所以行文简洁易懂,更适合中国读者理解。——张辰亮《地球之美:一部看得见的地球简史》[法]帕特里克·德韦弗 著,秦淑娟 张琦 译新经典文化 2017-5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共同的家园,可是我们真的了解地球吗?它起源于太阳星云中的一团气体和尘埃,经历了岩浆火球、冰雪地球、再到如今的蓝色星球。它曾经如炼狱一般,而今却是太阳系中最美的星球。《地球之美》就像美丽地球的一部简史,而我们看到的,却都是地球历史上狂暴的突发事件的遗迹,而那些曾经幸福平和的美景,却没有留下任何记录。从蛮荒地球,海陆分隔,到孕育生命的浓汤,低等微生物的诞生,再到如今的万物共生。地球生命的演化,并非一路向前,而是不断颠覆和重启的过程。《地球之美》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然界,更深刻地思考人类在地球上的命运。《人类的误测:智商歧视的科学史》斯蒂芬·杰伊·古尔德 著,柳文文 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4种族歧视,是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的现象,“某些人种天生高贵,某些人种天生低劣”这样的言论,即使在今天,仍有一批信奉者。在曾经种族歧视严重的西方,白人炮制出了许多可笑的“研究成果”,比如故意丑化黑人的头骨,使之看上去比大猩猩还要低等、认为妓女脚趾分开是返祖现象……这本书收集了众多类似的资料,让我们惊叹,那些自认智力超群的人,竟然如此使用他们的智力诋毁其他的人类。而理智的人们用严谨的数据纠正这些根深蒂固的偏见,又是多么的不易。- 人文类 -《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英]伯内特·博洛腾 著,戴大洪 译新星出版社 2016-12西班牙内战是“二战”之前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但在六十年代以前,学术界一直疏于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伯内特·博洛滕是较早贡献其研究成果的学者之一。他几乎用了一生时间来完成这项使命,直到他人生的最后几周,这部全新的著作才宣告完成。他最初是以记者身份介入这场战争的,战后又以几十年的时间追踪采访,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因此,其最突出的特点,恰恰是以大量的原始资料为依据,保持了叙事的严谨客观性。据译者所言,这部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西班牙内战史,书中侧重于讲述西班牙内战期间发生在共和派阵营内部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而这正是历来关于西班牙内战研究最薄弱的部分,他的研究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解玺璋《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许纪霖世纪文景 2017-2一部极具学术价值,又对当下关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读者颇具启发意义的研究著作。本书探索了历史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人如何理解自我和国家的重大问题,并提出“新天下主义”的认同模式,以解决国家认同这一长久悬而未决的问题。——止庵《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郭建龙鹭江出版社 2017-4一部以史为镜鉴的作品。全书从两个维度展开叙述,一是两千余年中国经济-财政线索,一是现代经济-财政理论。两个维度,历史演变轨迹和案例,与现代学术工具并举,支撑着作品的说服力度,——给政府与民争利、国进民退等当代争论,划上了句号。作者并非专业人士,但问题意识并不弱于任何一位专业人士,使作者的学术、论说情怀,具有了振聋发聩的警示意义。——刘苏里《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英]罗杰·克劳利 著,陆大鹏 译甲骨文 2016-12一部关于葡萄牙崛起的史诗故事。这本是一个贫穷的小国,却在整整一个世纪里主宰了海上霸权。作者依赖所掌握的丰富史料——保存下来当时的大量书信与目击者证词——加以自己生动而绝无所谓“合理想象”的叙述,展现了这个帝国所有的光辉灿烂和凶狠残酷。《妖怪大全》[日]水木茂 著,王维幸 译新经典文化 2017-1水木茂所著《妖怪大全》共收录764种妖怪、112种神明,讲述了19个在日本流传的与往生世界有关的传说。这些妖怪并非凭空想象出来,而是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古代绘画作品后,结合作者自己的想法创造出来。从妖怪到神明,这本书汇集日本各地传说、民俗和神话,配以奇幻又富有创意的插图,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亦真亦幻的妖怪世界。- 艺术类 -《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的天花板》[英]罗斯·金 著,黄中宪 译甲骨文 2017-4罗斯·金的著作大部分都很精彩,像《穹顶的故事》,要点大概在于“见木又见林”。通过他的妙笔,米开朗基罗创造西斯廷天顶画的四年跃然纸上,与此同时,同时期的权势人物和艺术家、建筑师,比如教皇尤利乌斯、达·芬奇、拉斐尔,布拉曼特的形象,以及围绕着他们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也都活灵活现。熟悉文艺复兴艺术史的人们可能了解,这并不容易,因为不是所有相关史料都巨细无遗。作家既要全面把握学术论文深度的基础材料,还得展开艺术合理的想象填补其中的空白,才能让读者感受到那时代里特备的气息和肌理。和金其它的著作一样,《教皇的天花板》既把艺术史变成可以一口气读下去的故事,也不忘展示历史全景画中诸多的细节——比如湿壁画的技术特点,教廷中人事斗争的狗血情节,乃至拉斐尔未婚妻肖像中被遮盖的戒指……——唐克扬《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英]休·昂纳 著,刘爱英 秦红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1尽管作者休·昂纳以其严谨而恢弘的艺术史著作知名,且这本书的内容足以体现其水平,但这并不是一本让人望而生畏的鸿篇巨著。事实上,对中国人而言,除去将它作为一部扎实的艺术史著作阅读,还可以从中获得一番别有风味的乐趣。书中描述了一种对我们来说尤为陌生的中国风。这倒不是因为我们忘却了自己八百年来的传统,而是这种风格本身便是误读下的产物。正所谓“外面月亮比家里圆”,当我们为外国人曾经因无限向往“神秘的东方”而创作出的那些或妙趣横生,或不伦不类的艺术品而感到啼笑皆非之余,一种对于当下中国盲目崇洋现状的自省或许也会随之而生。——翁昕《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英]威尔·贡培兹 著,王烁 王同乐 译理想国 2017-3这本书为我们梳理了1820年以来侧重于绘画方面的艺术流派,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理论书籍,作者在书中一再强调自己的“非权威性”。或许也是因为正基于此,少了一般照本宣科的枯燥和繁琐,书中不只有对现象的讲解,更从行业内部的角度解释了现象出现的原因,知识和乐趣兼得。对于入门者来说是一本能形成大致认识的好书,对已经有所了解的读者而言,又能形成不同的理解角度。读过这本书之后能让人完全相信,艺术不只是凝结在课本里的什么流派而已,更能作为我们去读懂历史的一个原因。——孟京辉《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巫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巫鸿是当今世界上的中国美术史学者中相当有成就的一位。他著述颇丰,但对于非专业的艺术爱好者来说门槛不低。唯独这本书,由于是他参加复旦大学公共讲座的系列讲稿,因而既考虑到和专业同行的讨论深度,同时对不同学科的听众非常友好。书中围绕着当下国际美术史学界集中探讨的问题之一:如何研究和书写“全球美术史”展开分析,并针对“全球美术史语境下的中国古代美术的‘价值’”给出自己的结论。在每一章节的最后,还附有讲座时和听众互动的问答,以及他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补充。书中充满着他对听众,亦即读者提出的问题,以激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这本书非常适合作为艺术爱好者了解当代艺术史学者的思维方式、工作内容以及行业现状的读物。和市面上更常见的艺术通史相比,这本小书另有其魅力。《熊亮·中国绘本》熊亮果麦文化 2016-12熊亮的绘本让我对“童书”和“中国”这两个关键词都有新的认识。如他所言,“……立意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但结构和语言表达却不受传统束缚,现代、简练、纯真……”丛书中比例最大的“小年兽”“灶王爷”“兔儿爷”……等等虽属中国民俗文化,却经过了作者的重新演绎颇有新意。“武松打虎”“长坂坡”属于“故事中的故事”,而“和风一起散步”“金刚师”“梅雨怪”等显然寄托了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或者中国生活的理解——在我这四十几岁的人看来,“屠龙族”甚至像是个当代寓言故事了。一个不成年的孩子是否真的能够完全理解这其中的寄托?我不清楚,但是这些作品本身是富于色彩,肌理和童趣的,会给小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同时,它也证明着那个朴素的道理,好的绘本可以不仅仅是给小朋友们看的。- 童书类 -《台湾经典儿童诗绘本》林焕彰 著, 刘伯乐 绘东方出版社 2016-11儿童天生具有诗性,诗歌为他们打开想像力的大门,让他们更自由地感受到美好的事物。这套儿童诗绘本共5本,收录了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良、林焕章、罗青、杨唤等人的作品,绘本画家陈志贤、龚云鹏、刘伯乐、罗青等也都是台湾著名的绘本画家。强强联合让这套儿童诗绘本具有很高的水准,展示了儿童诗的艺术世界和想像力空间。——绿茶《天鹅》[美] 劳雷尔·斯奈德 著,茱莉·莫斯塔德 绘,余治莹 译海豚传媒 2017-5时隔将近一个世纪,芭蕾女皇安娜巴甫洛娃再次来到了中国,不过这次有些不同,她没有带乐团,没有进剧场,没有灯光,没有广告,没有采访,但是这一次的演出更精彩。这次她的手在文字里,这次她的脚在图画里,这次她的表情在线条里,这次她的旋律在形状里,这次她的舞姿在颜色里,这次她的舞台更大,这次她的音乐更动听,这次她的舞蹈更曼妙,这次她的观众更多,这次她的演出更长久。芭蕾们,翻开书页,从此天鹅之舞不在落幕。——王志庚《中国故事》一苇 著,萧翱子 孙亚楠 刘培培 绘乐府文化 · 中信出版集团 2017-5这样的童书不需要我们贴上什么标签,有这样的书名就够了。也不需要去攀比,只需要用当下儿童愿意听、听得明白、听了还要听、听完了还能记住将来还能讲出来的语言再述出来,就是《中国故事》的价值。好的故事能够被重述就有价值,好的中国故事其实已经浸透在我们的血液中,丰富的“讲法”都可以给孩子丰富的精神灵粮。作为老师和作为母亲的一苇,给了我们一种适合的示范,激励大人们给自己的孩子讲读中国的故事。——李一慢《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美]布兰登`文策尔 著,刘畅 译未读 2017-3大人们常常认为自己看到的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是准确的,是可以作为孩子的标准的——殊不知,成人早已忘记了自己小时候看到的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用孩子都能接受的语言和调调,让亲子共读中的大人们开始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同样的事,孩子看到的、说出来的、想象到的,一定要和我们的一样吗?同样,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与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吗?这真是一本能引发大人思考的“有益”童书。这本书是如此简洁明快,却能够吸引孩子反复阅读,从一开始的趣味吸引,慢慢会对不同动物眼中的猫为什么不一样产生了疑问,就从“有趣”变得“有用”起来。《墙书·地球通史》[英]克里斯托弗·劳埃德 帕特里克·斯基普沃斯 著,安迪·福肖 绘耕林童书馆 2016-11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历史书,它是一幅具有大格局和大视野的历史画卷。作者用时间轴把宇宙史、科技史、政治史、经济史、历法史、建筑史等学科史统统整合在一幅可以贴上墙的长卷上。这种形式将历史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有利于儿童建立系统化的历史观,能够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去探索发现。这套书不仅适合儿童,对成人读者也很受用。有了这套书,从此历史阅读不再枯燥无味,从此这面墙具有了新意。特别鸣谢:2017中国最美书店周主题书单评审团(以下排名不分先后)选书总顾问:绿茶李敬泽:著名文学评论家 中国作协副主席杨 早:著名文化学者 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杨庆祥:著名诗人 批评家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淼:理论物理学家 科普作家 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郑永春:卡尔萨根奖获得者、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张辰亮:博物学科普达人 《博物》杂志策划总监 微博“博物杂志”管理者止庵:著名学者 传记与随笔作家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始人解玺璋:著名文化评论家 学者 近代史研究者孟京辉:当前国际剧坛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著名戏剧导演唐克扬:著名策展人 艺术评论家 唐克扬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翁 昕:艺术经纪人 知乎艺术话题优秀回答者绿茶:著名阅读推广人 出版人 绿茶书情创始人王志庚:图书馆员 儿童阅读推广人 童书翻译与研究专家李一慢:新教育实验学术委员 新阅读研究所研究员 绘本慢课堂创办人主办方:中国最美书店周筹备委员会承办方:未读(联合天际)2017中国最美书店周“最受欢迎好书评选”进行中点击链接,为你最喜欢的书投上一票呀!五大分类中各选出票数最高的一本,作为最受欢迎图书,最终结果将在最美书店周闭幕式上揭晓,敬请期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四话人文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 人文领域自媒体人,创作者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与清明有关的名家散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