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学习补叙吗?补叙是从几年级开始学习的?

新初一语文必学(国学、阅读、写作一体)_初一_张老师-跟谁学
班课编号:收藏(0人)&&&新初一语文必学(国学、阅读、写作一体)&¥5000.00¥6000.00&班级10人&|已报0人&6月6日&&&查看课程安排&北京海淀区知春路108号豪景大厦
新初一语文必学(国学、阅读、写作一体),预约老师将直接与您登录的此手机号联系,确定细节手机号: 图形验证码:换一张留言:还可以输入 50 个字预约报名须知插班原则:不可插班课程详情厚望斋《人文蓄势》 专为6、7年级牛孩速补语文短板
国学、阅读、写作一体人 龙文一、课程目标:1、“以国学精讲为核心”,夯实语文学习功底与学习能力。
不重复旧知识,也不超前学习。而是通过传统文化精讲(百家讲坛风格),展示大语文视野来让学生找到语文学习的康庄大道。用成熟的国学启蒙思路引导学生,让孩子明确语文的重要性,有效激发学好语文的兴趣与信心。真正在兴趣、见识、能力和方法上为孩子蓄势。解决部分“牛孩”对语文兴趣不足,知识不够,会有碍今后的发展的问题。2、以“作文”与“阅读”训练为主体, 帮助孩子在择校、择班竞争中脱颖而出。
择校“牛孩”奥数、英语都很强,但大多在语文方面没有得到良好、系统的培养。本体系不用题海查缺补漏,而是另辟蹊径,系统培养孩子会观察、会分析、会表达、会理解;确立语文优势,能在语文考试中的阅读和作文方面独占鳌头;为进入重点校、重点班并将来在本班占据制高点做好储备。3、打下人文(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基础,为独立与自立做好准备。——要成才更要成人!
初中是孩子走向独立生活的第一步,是性格塑造、习惯养成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精选国学经典,关注人文培养,不仅关注成才教育,更关注健全人格的“成人”的教育。在进入初中前帮助孩子做好独立、自立所需的“知识准备、心理准备、习惯准备”——让孩子主动认识、认可和乐意学习、实践传统的优秀文化精神。在此基础上,孩子会更加自觉地寻觅人文营养,建立健全浑宏的人格,利于以后的学习、工作乃至终生。 提示:本课程总计分为上下两册,每册10天,周末休息授课老师:阅读写作任海鹰老师
国学张云龙老师 由于系统只能选择一个老师,特此标注二、课程内容:人文蓄势(上册)训练纲要时间内容第一天上午阅读训练:记叙文(1)考点一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考点二
补全故事情节、理清情感变化写作训练:怎样把观察到的东西变成好作文下午人生智慧、良师益友1.孔子(1)——百家争鸣教学内容:先秦诸子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史传文学选:《史记》、《汉书》等2.苏轼(1)——群星璀璨教学内容:介绍唐宋八大家,诗词四首第二天上午阅读训练:记叙文(2)考点三
伏笔、照应和铺垫考点四
顺叙、插叙、补叙和倒叙的意义或作用写作训练:分析训练:是非,善恶,主次;分析表达训练下午仁孝为本,刻苦求勤1.孔子(2)——圣人出世教学内容:四书五经选:《论语》、《孟子》、《礼记》等,史传文学选:《史记》等2.苏轼(2)——少年天才教学内容:诗词二首,古文二篇第三天上午阅读训练:记叙文(3)考点五
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以及表达方式考点六
理解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和作用写作训练:好作文、高分作文的语言要求;语言表达训练自立自强,忠信立身下午1.孔子(3)——十五志学教学内容:四书五经选:《论语》、《孟子》、《大学》、《礼记》等,史传文学选:《史记》等2.苏轼(3)——一举成名教学内容:诗词二首,古文一篇第四天上午阅读训练:记叙文(4)考点七
理解重要句子在语境中的涵义和作用考点八
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训练:写人的外貌,讨论现象与本质下午余力学文,观古鉴今1.孔子(4)——至圣先师教学内容:四书五经选:《论语》、《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2.苏轼(4)——初入仕途教学内容:诗词二首,古文一篇第五天上午阅读训练:记叙文(5)考点九
把握人称和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的作用考点十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描写及其作用考点十一
理解文章标题的意义和作用写作训练:观察描写人物的语言;观察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在不同状态下;分类观察描写人物的兴趣爱好;分析人物的言行和兴趣爱好与人物性格的联系下午手足悌道,持谨守礼1.孔子(5)——三十而立教学内容:先秦诸子选:《论语》、《礼记》、《孟子》、《韩非子》、《晏子春秋》等;史传文学选:《史记》等2.苏轼(5)——政通人和教学内容:诗词四首第六天上午阅读训练:说明文(1)考点一
概括说明类文章内容要点考点二
找准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写作训练:认识人物性格,了解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方式,通过几件事从不同的性格角度写一个人。下午安贫乐道,临危不惧1.孔子(6)——四十而不惑教学内容:先秦诸子选:《论语》、《孟子》、《庄子》、《列子》等;史传文学选:《史记》等2.苏轼(6)——大难临头教学内容:诗词三首第七天上午阅读训练:说明文(2)考点三
说明文的分类考点四
判断说明类文章的说明顺序写作训练:叙事中怎样抒情与说理下午居仁由义,反璞归真1.孔子(7)——五十而知天命教学内容:先秦诸子选:《论语》、《庄子》等;史传文学选:《史记》等2.苏轼(7)——潇洒东坡(上)教学内容:诗词三首,古文一篇第八天上午阅读训练:说明文(3)考点五
判断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上)写作训练:几件事写一个人;一件事写几个人下午仁爱包容,修身成人1.孔子(8)——六十而耳顺教学内容:先秦诸子选:《论语》、《孟子》、《庄子》等;史传文学选:《史记》等2.苏轼(8)——潇洒东坡(下)教学内容:诗词一首,古文二篇第九天上午阅读训练:说明文(4)考点五
判断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下)写作训练:读(观)后感,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下午豪迈乐观,飘逸旷达1.孔子(9)——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教学内容:先秦诸子选:《论语》、《孟子》等;史传文学选:《史记》等2.苏轼(9)——冰火人生教学内容:诗词二首,古文一篇第十天上午阅读训练:说明文(5)考点六
说明文的语言分析写作训练:近体诗(律诗、绝句、词令)和对联技巧练习下午与时俱进,面向世界1.孔子(10)——高山仰止教学内容:先秦诸子选:《论语》、《孟子》等;史传文学选:《史记》等2.苏轼(10)——千古风流教学内容:诗词三首,古文一篇人文蓄势(下册)训练纲要 时间内容第一天上午阅读训练:记叙文(1)考点一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考点二
补全故事情节、理清情感变化写作训练:命题作文下午育才·风雅1.世说新语(1)——雪夜访戴教学内容:世说新语十二则2.李清照(1)——少女才情教学内容:诗词三首3.古诗文写作(1)第二天上午阅读训练:记叙文(2)考点三
伏笔、照应和铺垫考点四
顺叙、插叙、补叙和倒叙的意义或作用写作训练:命题作文下午志向·意志1.世说新语(2)——仲举礼贤、叔度汪汪教学内容:世说新语八则2.李清照(2)——门当户对教学内容:诗词二首,古文一篇3.古诗文写作(2)第三天上午阅读训练:记叙文(3)考点五
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以及表达方式考点六
理解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和作用写作训练:命题作文下午骨气·成人1.世说新语(3)——管宁割席教学内容:世说新语五则,古文二篇2.李清照(3)——琴瑟和鸣教学内容:诗词二首,古文一篇3.古诗文写作(3)第四天上午阅读训练:记叙文(4)考点七
理解重要句子在语境中的涵义和作用考点八
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训练:命题作文下午正直·律己1.世说新语(4)——小时了了教学内容:世说新语四则,古文一篇2.李清照(4)——伉俪情深教学内容:诗词二首,古文一篇3.古诗文写作(4)第五天上午阅读训练:记叙文(5)考点九
把握人称和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的作用考点十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描写及其作用考点十一
理解文章标题的意义和作用写作训练:命题作文下午豁达·胆略1.世说新语(5)——床头捉刀教学内容:世说新语八则,古文一篇2.李清照(5)——离愁别苦教学内容:诗词二首,古文一篇3.古诗文写作(5)第六天上午阅读训练:议论文(1)考点一
概括议论类文章内容要点考点二
找准议论对象及其特征写作训练:话题作文下午识趣·从容1.世说新语(6)——契若金兰教学内容:世说新语二则,古文三篇2.李清照(6)——国破家亡(上)教学内容:诗词二首,古文一篇3.古诗文写作(6)第七 天上午阅读训练:议论文(2)考点三
议论文的分类考点四
判断议论类文章的议论顺序写作训练:话题作文下午养趣·有容1.世说新语(7)——刘伶病酒教学内容:世说新语三则,古文二篇2.李清照(7)——国破家亡(下)教学内容:诗词二首,古文一篇3.古诗文写作(7)第八天上午阅读训练:议论文(3)考点五
判断议论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上)写作训练:话题作文下午培情·感怀1.世说新语(8)——情钟我辈教学内容:世说新语十五则2.李清照(8)——辗转漂泊教学内容:诗词二首,古文一篇3.古诗文写作(8)第九天上午阅读训练:议论文(4)考点五
判断议论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下)写作训练:话题作文下午才情·审美1.世说新语(9)——看杀卫玠教学内容:世说新语九则,古文一篇2.李清照(9)——斜阳晚照教学内容:诗词二首,古文一篇3.古诗文写作(9)第十天上午阅读训练:议论文(5)考点六
议论文的语言分析写作训练:结业测试下午潇洒·风骨1.世说新语(10)——东床坦腹教学内容:世说新语十则,古文一篇2.李清照(10)——婉约词宗教学内容:诗词二首,古文一篇3.古诗文写作(10) 三、教学特色:厚望斋
1、本教程是一个力求对语文的痼疾进行“标本兼治”的体系:厚望斋 厚(1)系统性。全教程分上、下两册,每册10天(共80课时)。厚望斋 (2)高密度(见附课例)。从教学时间看:每天6小时,想当于8个课时,10天80课时即全日制学校12周左右的全部语文课时量;从教学内容看:1天的教学内容知识密度(三至五段经典文言文阅读、理解、背诵,三至五个名篇片断的阅读训练,一次主题作文提示和训练),相当于全日制学校一个月的语文课知识量和训练量。厚望斋
(3)主题式教学。围绕一个核心主题,上午:蒙学及经史子集精讲;诗词对联成语赏析。下午:名篇阅读;写作文——观察、分析和表达的方法提示及训练。每天学习、理解、背诵、赏析、阅读、写作同一个主题,必定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潜能并形成新的潜能。厚望斋
2、学生是学有余力,品学兼优,翘首以盼人文营养的哺育。
要求参训学生为有信心、有能力明年进入重点中学(班)的群体。他们思维敏捷,学习习惯良好,在国学熏陶中,收获知识更收获良友。其他情况的学生因有时间或消化问题之虞而另设训练方式方法。厚望斋
都是眼光长远,眼界开阔,明白大语文教育的重要性,相信老师和孩子的明白人。2015年暑假人文蓄势开班安排课程循环课《周末休息》日期时间9:00-12:00阅读写作13:00-16:00国学第一期6月19日-7月2日(上册)第二期7月3日-7月16日(下册)第三期7月17日-7月30日(上册)第四期7月31日-8月13日(下册)第五期8月14日-8月27日(下册)
1、中午安排教室内三棋对弈活动;
2、作文当堂完成,不留家庭书面作业(有背诵复习)。 3、本课程欢迎家长全程跟听,须保证严守课堂纪律,并需额外缴费800元,限5名。 教学大纲(1)第1节&&&第1课时日 12:00 - 22:00已结束上课地址北京海淀区知春路108号豪景大厦&查询上课路线选择出行方式:公交驾车出发地点:查询线路
离线留言所属机构 离线留言&¥5000.00¥6000.00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一面(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一面(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灌云县沂北中学&&董防老师
  1.学习本文的记叙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形式。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的外貌描写。
  3.体会本文遣词造句的浓烈的感情色彩。
  4.认真体会作者思念和崇敬鲁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鲁迅的愿望。
  教学要点
  1.记叙文的基本知识:记叙的顺序和方式。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1.知识导入。
  第二册以学习记叙文为主。学习记叙文必须掌握它的文体知识,以利于阅读分析课文。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再加以点拨,作出明确概括。
  (1)记叙文的要素有哪些?
  作为一篇记叙文,记人记事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才能说清楚。
  记叙的要素有六个,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叫做“六要素”。
  过去,人们通常使用“五要素”说,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为什么(原因和结果)。这“五要素”说中外通用,特别在新闻报道中成为定论。由于这五个词英语的打头一个字母都是“W”,故又称“五个W”。
  我们中国传统的说法是“四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要素”说其实就包括了前述的“五”和“六”要素,“事件”就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现在称“六要素”表达得更具体了。
  任何一篇记叙文,在一般情况下,都必须具备这六个要素,但有时不影响表达,也并不是不可省略某些要素。
  这六个要素的表达,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是多种多样的。这点必须清楚。
  (2)记叙文中的顺序指的是什么呢?
  记叙文中的顺序指的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安排材料的先后。
  安排材料先后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文章的顺序也不会是一种。主要的有:
  时间顺序,也可以说是事物发展的顺序。记叙文以记人记事为主,人物的活动离不开事件,所以,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即时间的先后来展开记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顺序。
  空间顺序,即按照地点的不同、空间的变换来安排文章的材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有空间顺序,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
  此外,还有按照事物的性质安排顺序、按照感情的发展变化安排顺序等。这些顺序,以后都要接触到,这里了解一下,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时间顺序。
  (3)按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安排记叙的材料,都有哪些方式?
  按时间和事物发展的过程来叙述故事,可以有多种方式,通常用到的有: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这是第二册记叙文学习的重点。事实上,我们在前面学过的文章中都有过接触。
  按照前面三个提问,边回答、边订正、边总结,依次出现板书。
  记叙文基本知识
  &1.要素:
  &时、地、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顺序:
  &时间(事物发展过程)
  &空间(不同地点)
  &事物性质
  &感情变化
  &3.方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4)什么是顺叙?
  “顺叙”就是原原本本按照事物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自然过程来安排材料,事物发展的过程往往也是时间先后的过程。所以,时间顺序和事物发展的顺序在文章中是统一的。
  我们今天学习的新课《一面》,就是采用“顺叙”的方法来安排材料的一篇范文。
  2.预习课文。
  (1)简介课文。
  要求:看标题、看预习提示第1段、从头至尾浏览(即视线扫瞄)一下课文。
  教师采取边提问、边讲解、边板书的方法,初步明确以下问题。
  ①本文写的人物是谁?
  ②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③本文的作者是谁?
  ④本文写作在什么年代?
  教师明确:
  ①本文写的主要人物是鲁迅。
  鲁迅,生于1881年,日去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文写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当月。
  本文的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30年代在上海学习、当售票员,后加入共产党,参加过罢工,1936年后从事写作和翻译。
  本文写的是作者和鲁迅的一次见面。
  (2)快速阅读。
  要求:本文约2600多字,按每分钟读300字算,给10分钟读完一遍,不必细看,了解大概,掌握整体情节结构。
  本文以空行隔开,分为两个部分,记叙主要在第一部分,请同学们阅读这一部分并划分层次,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和鲁迅的一面之交的。
  拿起笔,在每一层次的空白处做上记号,能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一下这一层的意思写在空白处就最好。
  (3)检查阅读。
  找上、中、下三类学生回答,看谁分得大体正确,使用的符号最恰当,概括得最准确。
  教师边订正、边解答。
  ①本文第一部分写了作者进内山书店见到鲁迅然后离开内山书店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既是时间顺序,又是事情发展的顺序。
  ②本文第一部分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1、2两段,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
  第二层次:3至17段,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的困难。
  第三层次:18至38段,写“我”和鲁迅的会面。
  依次板书
  第二部分:作者的感想
  注意:这一板书的归纳不应是唯一的,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概括方式。
  3.重点批划。
  具体划分第一部分的三个层次,在相应的空白处各自概括这三层的意思。
  在书上用曲线(或重点号)划出本文写出记叙基本要素的有关语句。
  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点--虹口公园,内山书店。
  事情的起因--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主要人物(鲁迅)的出场--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中国人。
  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事情的结果--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布置作业
  1.具体做课后“练习三”,用文字说明理由,简要整理写在练习本上,准备回答。
  2.思考课后“练习二”。
  教学要点
  1.课文的内容层次。
  2.外貌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教学过程
  1.结合检查作业,梳理内容层次。
  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回答练习的具体答案,只检查是否作了,然后换一个角度提问,主要检查学生是否理解。
  (1)从整篇文章看,本文是记一件事呢,还是写一个人?
  回答肯定是两种答案均有。本文是既写人又记事。写人和记事是分不开的,人的活动构成事件,事件当中表现人物。但从文章的整体倾向来看,又有重点在于写人或记事的不同。
  从本文的整体看,虽然记的是一件事(此处可由学生概括是一件什么事),写作者和鲁迅的一次会见,而重点却在写人。
  (2)为什么说本文的重点放在写人上?
  一般地说,记叙文记事的目的都是为了写人。这篇文章写一个普通工人和鲁迅的“一面”之缘,就更是如此。
  本文通篇都是记事,但事情的每一个部分的记叙都围绕着写人。
  (3)本文具体写作者和鲁迅见“一面”这件事在第一部分的第三层,为什么要写第一第二层呢?这两层与第三层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把第三层的内容用“一面的情景”来概括,那么,第一、二层应该怎样概括呢?
  第一层次: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
  第二层次:写内山热情接待和买书困难。
  出现了鲁迅的模糊形象、鲁迅的名字。
  第三层次:写有幸见了“一面”,鲁迅的关怀、辨识出鲁迅。
  第三层次写出“一面的情景”,第二层次就写出“一面的起因”,第一层次就写出“一面的背景”。这也正是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4)第二部分(即结尾段)议论感想,写的是见“一面”的什么呢?能不能也用一个词概括?
  在学生的回答中比较、分析、
  明确:第二部分写出“一面的影响”。
  小结:
  本文写事是完整的统一的,两大部分之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以“一面”为核心事件,写出了前因后果,焦点集中在这“一面”的主人公鲁迅身上。
  2.分析外貌描写--人物描写的重点。
  本文的重点是写人。下面,让我们再细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突出鲁迅这一人物形象的。
  (1)本文写鲁迅,用笔墨最多的是什么?也就是说,对鲁迅的描写,侧重点放在哪个方面?
  本文写鲁迅,用笔最多的是外貌描写,这是本文人物描写的重点。
  (2)为什么本文人物描写的重点是外貌描写呢?
  这是由本文记的事的特点决定的。本文记的是一次见面,只能是人物外部形象的记实。而人物外部形象给作者的印象又非常突出,这就决定了要细致刻画人物外貌。
  (3)本文是怎样描写人物外貌的呢?
  这里,我们要讲一讲外貌描写的基本知识,在这方面,前人给我们总结了很好的经验,这些经验就变成了一些理论知识。就本文有关的情况来看,有这样三点值得重视:
  ①抓特征。人的外貌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如果只是一般化的描写,那就会是“千人一面,”写了等于没写。因此,写外貌必须抓住人物的特征,即区别于其他人的最大的不同点。
  ②有视角。即要选择一定的角度去观察、去描写。这就是说,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人物外貌,一定要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这样,人物就活了,描写就有角度了,外貌的表现层次也就丰富多样了。
  ③表现性格。如果只是为了人物外貌而写人物外貌,就会失去外貌描写的目的和意义。写外貌必须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
  下面,我们根据这三点来分析课文中的外貌描写。
  (4)本文几次写了鲁迅的外貌,通过什么视角、抓住了哪些特征?细细梳理课文,划出重点,概括回答问题。
  第一次描写: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写了长衫(因有颜色)、烟嘴(因有火光)。
  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胡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竖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
  面对面,可以仔细辨认。前两次描写的总绘,还是面孔、寸发、胡顺、长衫、烟嘴,只是更细致、更具体了。
  随讲随出现板书。
  外貌描写
  &视角&特征
  &暗处(模糊)&长衫、烟嘴
  &近处(清楚)&面孔、寸发、胡须
  &对面(仔细)&总合描绘
  (5)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外貌特征的,突出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作者写鲁迅的面孔、寸发、胡须、长衫,都各具特色,都与作者的视线相适应,而最主要的是突出了他的“瘦”,因过分的操劳而损坏了健康的战士的形象。
  (6)作者从外貌描写中是怎样表现人物的性格的呢?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感受到鲁迅的精神和人格的伟大?
  本文在外貌描写中突出人物的性格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描写本身的感情倾向。提问: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
  第二次描写:“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②用抒情笔调写感受,烘托人物。提问: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
  第二次描写:鲁迅看了“我”一眼之后,文中写道:“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第三次描写:似乎认出是鲁迅之后:“我结结巴巴,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
  ③用适当的议论来深化人物性格。提问: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
  第三次描写:认出鲁迅后,“正是他,站在行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第二部分:“前面是一条路……”
  以上诸种手法的运用,使鲁迅的外貌更具内在的表现力量,突出了他的无限关怀后辈和刚毅、坚韧的性格。
  以上内容,依次出现板书。
外貌描写突出性格手法
  1.描写本身的感情倾向
  2.写感受烘托人物
  3.用议论深化人物性格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伏笔和照应。
  文中鲁迅的出场和描写、“我”对鲁迅的逐步辨认,都不是一次完成的,有一个过程,作者行文中必先有一些暗示,能不能找到帮助“我”认出鲁迅的伏笔?
  在学生寻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划出下列语句,说说有无暗示作用。
  ①那笑声里,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
  ②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③他是谁?……我一进门的时候本来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
  以上文字连起来就会发现,从最初看到鲁迅到最后认出鲁迅,在作者的行文中都流露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好了伏笔。
  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一。
  教学要点
  1.体会词语感情色彩。
  2.解决生字生词。
  3.学会简要批注。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
  2.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并批注。
  记叙的语言,有的是交代情节,有的则带有抒情意味,用抒情的笔调来叙事,来描写。这里,重要的问题是“遣词造句”。
  本文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很多,大家挑出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一下,写在相应的空白处,以作批注。
  例句,学生先答,教师比较。
  作者认出鲁迅以后。
  “结结巴巴”:一种激动的心情,一时难以用语言表达。
  “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蹦出来”:当时社会环境险恶,显示特有的机警,显示对鲁迅特有的爱护和崇敬。
  “带着体温”:保存了多少时间,多么珍贵!
  “他的手多瘦呵!我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鲁迅操劳一生,作出了多大的牺牲!作者激动之情达到顶点。
  “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似的。”:用自身的感受表现对鲁迅的崇敬。
  “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矛盾复杂的心情,反衬出鲁迅对年轻人的深切关切之情。
  第二部分的议论,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语句工整,对仗,含义极其丰富:应该恣情地悲痛,但我们不愿,时代的责任感、鲁迅的遗志也使我们不能。事实上,这已经表达了作者恣情悲痛的心情。
  “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鲁迅的死造成了难以计算的巨大损失,我们不愿计算是因为我们要完成鲁迅未竟的事业。
  3.字词注音解释。
  教师出示小黑板订正。
  生字生词
  &地窖(jiào):收藏东西的地洞。
  &赫然(hè):显耀、盛大。见文中注解。
  &嵌着(qiàn):把东西镶入凹处。
  &窘相(jiǒng):为难。文中有“不自在”意。
  &颓唐(tuí):精神不振作。
  &熏黑(xūn):烟气接触物体。
  &憎恶(zēng&wù):厌恶。
  &虐待(nüè):凶狠刻薄待人。
  &揩油(kāi):见注解。
  &恣情(zì):放纵、无所顾忌。
  &抚摩(fǔ)、摩挲(suō):见注。
  &抖擞(sǒu):见注。
  &脑勺(sháo):勺,一种器具,此为比喻。
  4.吟诵课文。
  主要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各自小声吟诵,以不影响他人而自己又能出声为限。
  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整理笔记,完善眉批。
教案点评:
  本文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表现形式上看,都是一篇分量很重的记叙文,是学习用“顺叙”的方式记叙事件的范文。讲授本文应以文章的结构形式为纲,理解文章怎样按照时间顺序和事物发展的顺序来记叙作者和鲁迅的“一面”之交的。在这个过程中,突出人物描写、特别是外貌描写的部分;并进一步细细梳理文字,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外貌描写使用了一些什么样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然后落实到语言表达上,体会作者怎样将思想感情倾注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
  讲授本文可用三个课时,每一课时各有侧重点,逐一体现上述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掌握“文道统一”的原则,从写作的角度去分析课文,丝毫也不能离开思想内容;从一个侧面去理解课文,也不能离开文章的整体把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让学生在自己阅读、思考、领会的过程中获得。切忌将教师钻研教材得出的结论,简单地传授给学生。
[一面(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