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量变现 什么意思的平台那么多,哪个效果比较好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热门主播年薪是否过亿、流量变现效率究竟高低……这波创投大佬透露了好多行业内幕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热门主播年薪是否过亿、流量变现效率究竟高低……这波创投大佬透露了好多行业内幕》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热门主播年薪是否过亿、流量变现效率究竟高低……这波创投大佬透露了好多行业内幕》 精选一  日,第七届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成都顺利举行中,成都市副市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范毅、腾讯集团首席运营官任宇昕、腾讯副总裁林松涛、腾讯副总裁钟翔平、腾讯网总编辑李方、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快手创始人兼CEO宿华、米未传媒创始人兼CEO马东等嘉宾出席。此外,来自全球互联网、AI、内容产业的350多位行业领袖和嘉宾以及近万名创业者参会,围绕“开放·创想”这一主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在“创想·投资”分论坛,双百项目冬吴同学会主讲人梁冬主持了圆桌论坛,与斗鱼直播创始人陈少杰、紫牛基金创始人张泉灵、新榜创始人徐达内、华映资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腾讯投资并购部助理总经理余海洋一同探讨了一下内容投资新风向。  梁冬:各位早上好!这个月8号阅文集团上市,我昨天看新闻说是香港十年来新股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是腾讯的内容的平台。新闻说创始人自己也没有想到做到这么大规模的公司,泉灵你怎么看?  张泉灵:时间花在哪就把价值变成变现的可能性,小说是为数不多可以花很长时间阅读的,而且这个内容A读完了B还可以读,有着很长的生命力,用户又愿意在上面花时间,这两者一相乘,内容领域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一块。  梁冬:关于阅文上市动态的形式,尤其内容上的形式。  陈少杰:内容和我们现在做的直播平台很接近,也需要很多和内容的创作者合作,比如说他是写小说的人,发布的人,我们是和机构,还有我们的主播。  梁冬:关于主播我有个小问题,我听说有另外一个平台,他们曾经在广州打造了一个主播集中营,很多主播,在北京往北有大片生活在那里,你们有没有?  陈少杰:我们公司没有一个主播。  梁冬:以后不会向下延伸自己做吗?  陈少杰:很多主播都是自己签约的,持续培训,基本上都是线上的。线下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还是太重了,更多我们称为经纪公司,有经纪公司把这个管起来,对他们培训。  梁冬:不会投主播的经纪公司,可能随时被挖走。  陈少杰:很多平台和内容有一个变相的效率,在这边跳槽,对于一些内容型的主播是OK的,但变现型主播跳槽账就算不过来,效率变低了,以前还有很多粉丝,这个粉丝是主播和内容的粉丝,另外也是平台的粉丝。  梁冬:我问一个问题,在你们平台上,最热的三个主播年薪可以超过多少?年收入。  陈少杰:最高的三个应该在四五千万吧。  梁冬:原来没有好几个亿,我就放心了。你们在投资的时候有很多人做内容,哪个多?  季薇:最早看内容,是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的内容的平台,所以是一些阅读的网文平台,都有投资。刚刚讲到阅文,这个也是一个内容整个的产业一个爆发式增长的缩影,毕竟内容IP最大来自于网文和动漫,本身有自己的量放大,下游也有量发达,叠加起来就是基数的放大。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水到渠成资本市场给到企业。  我们跟内容相关的投资非常多,大概投了50多家,而且是全产业链覆盖的,各种内容形态,各个垂直领域。很多从内容切口,从内容形态来说从阅读的,从上游的这个阅读的,网文出版到巨头网站,到下游变现影视、长剧这些,音乐也有,短视频、图文资讯的、搞笑的都有,这是付费的。  梁冬:你看好流量变现还是什么?  季薇:它依托不同的平台,流量变现更成熟的是微博、淘宝体系流量变现非常顺畅,也比较成熟。当然就是知识付费这个领域起来如此之快,我觉得一个是内容付费本身是一个消费习惯的养成,大家除了在娱乐上愿意去为内容付费买单之外,逐渐愿意为知识这样原本教育培训类才会付费的去付费,当然很多人讲焦虑感,我觉得中国人的焦虑感会长期存在的。如果说焦虑感再加上消费习惯,而且内容付费的这个习惯是不可逆的,这个人群越来越大,买的东西越来越大,这个市场一定是比较大的发展。我觉得风口没有那么火爆,但它会长期存在。而且对各家来说考验也蛮大的。  梁冬:什么叫讲通俗的话?  徐达内:这段时间跟95一个小姑娘讨论一个话题的时候,讲了很多最后我反思了一下,承认她说的是对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我们消费内容的习惯是向碎片化这个方向去发展,其实过去很多传统的生产方式其实回头再看传统,过去消费它是一个报纸,当然跟物理层面有关系。到今天可能是消费的一个颗粒品,我就看其中一个专栏,今天就看这个,本来不看其他的,为什么为其他的版面买单呢?这里更加聚焦带来具体阶层的人的价值或者利益,回头看不管是微信公众号还是其他平台非常多的我们称之为情感,也有人称它为鸡汤。会发现里面有非常多的类型找准一个代言群体,说全世界我最牛逼,你们对误解了我,你们都不理解我。像我这样的中年男子也一定不会火。  梁冬:海洋,我感觉腾讯尤其微信公众号,因为你们是可以看到最好平台的内容。这个猜测对不对?  余海洋:这是我想讲一下内容对行业整个开发,第一非常看好内容行业,第一就像张老师说的忽然间和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占据大家的时间,所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大量占据用户的时间。第二国家发展到这个阶段,对内容需求越来越多。  还有就是说我们在内容投资方面或者腾讯跟大家去合作方面,我们也会去投很多平台和CP,包括阅文昨天上市了,包括少杰的斗鱼,还有快手,还有音乐集团,都是非常细分的平台。我们这样看,我们自己是连接着很多的互联网用户,但是在每个细分领域我们有时候跟一些更加垂直或者更加精细化的平台去合作,能够让我们的用户获得更好的内容,这是一个大逻辑。  你问的问题,就说我们做内容收割者,我们的初心怎么给用户提供更好的内容,但从某种角度上讲我们确实自身连接很多用户,然后我们在一些细分领域确实做得非常好,比如说像游戏,导致从结果上看可能我们从内容领域赚的钱最多,同样刚刚讲也把很多资源和获利或者钱拿出来再投到行业里,帮助更多人发展。  梁冬:我一直有个担忧,很长一段时间内容是受到专业的训练、有某种的内容使命感的人在做。现在我们看过来整个的趋势变化了,每个人都在创作,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专家。于是今天有个误解,最后的标准变成是说谁的流量大,谁的影响力大。我们也知道真的让一个东西很容易传播,八卦的东西或者说不那么有竞争含量,但其实真的很迎合大家恶趣味的这种内容真的很好。流量它也是一个饲料,作为一个饲养员的心态和做内容心态可能不太一样。我的问题是,问在座的各位就是说当你们面对一个选择,我要投一个内容赚钱,这个内容可能会社会产生一个比较好的一个引导而不仅仅是迎合的时候,你们内心里面是什么样的标准。我想从泉灵开始问。  张泉灵:从我的角度上来说,有些事情不那么矛盾,不需要把它完全的分割开。我举个例子……流量非常的高,但是整个的变现的天花板相对比较低,那块比较清楚。在他们100的排行榜中每个号归属的公司,发现至少20个号是归山西的同一家公司,再看一下500里面能找出100个号是山西同一家公司,再问是同一个夫妻做的,我仔细搜索过,专门跟这夫妻讨论过,流量非常大,这两个集群主要体现在四类内容上,分别是星座、养生、拜佛、两性关系,人群覆盖年龄段非常广,从20到70岁都是他们的用户。这两夫妻就是玩流量。  梁冬:不是做内容出生的。  张泉灵:大多数绝非原创。商业价值蛮高的,从流量变现的情况来看天花板相对比较低,所以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其实是一个你什么价格投到什么未来,流量导致对价格的预期也蛮高的。而且说句实话干这活的成本很低,导致不需要任何投资,自己活得相当不错。我作为外部的投资者小股东进来这个价值在哪里,最后没有投,这是蛮大的问号。我觉得不是很需要去把它说有的流量很大是否就一定意味着它价值很高,是否有些好像内容不错,这两个事情不是那么对应的。  我讲另外一个例子,我们投的项目当中至少有三个项目是完全基本上活在微信生态里的。那么刚才季总说变现的逻辑,我觉得微信可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变现逻辑,内容用来干什么,淘宝很明显就是电商,那么微信恰恰有一个你可能综合变现的一个可能性,我们投了年糕妈妈,销售量上数一数二的状态。非常有意思就是随着今年整个的知识变现更好的状况下,因为它本来是内容获客,继续内容付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所以刚刚知识变现今年有非常好的收入,对电商来说又是正向促进的循环,那部分内容有没有社会价值,回到始初的问题对年轻妈妈来说无非想得到的就是两件事情。年轻的妈妈需要年糕妈妈给她的就两样东西,第一个就是怎么养孩子,这是个知识诉求,第二该买啥,因为都不知道买什么,哪个更有经验,微信体系下这两个东西都同时可给,而且是正向循环。  梁冬:在你们的后台看过来,你们认为这两个方向哪个跑得更远一点。、  张泉灵:这两件事情当中还有一个连接的可能性,就是新品牌孵化。所以我不觉得这两个是分离的赛道,有可能在微信体系下是融合的赛道。  梁冬:少杰,现在的主播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直接内容很好,很喜欢直接打赏,另外也变成是直销的一部分,他们也变成流量变现的一部分。这两种趋势哪种更具有方向性。  陈少杰:目前看还是以内容作为主流,打赏或者是一些其他的方式呈现。直接由主播来做电商现在还是比较少。相对来说变现的效率还是比较低,卖个东西要利率的,另外还有一些各种各样的环节。因为打赏是最方便的。  梁冬:直播我看得少,哪一种内容是最容易获得打赏的。从那个学术后台背景讲,不是前台看到的,从后台看到的你们的逻辑。  陈少杰:我们大概有两种,一种是肯定美女多,帅哥美女是最容易。  梁冬:帅哥赚得多还是美女?  陈少杰:其实差不多,快手前10很多都是男的,我们也有男主播是比较大的,可能在前10名以内有三四个是男主播。  梁冬:通常干什么呢?  陈少杰:就是打游戏给大家看。  梁冬:你有没有觉得说挣半天没主播挣得多,有没有想说自己去干直播创业算了。  陈少杰:这个没有人看,要么看帅哥美女,要么看打游戏。  梁冬:可以兼职,不要给投资人更多压力。这两个赛道其实是有交叉的,季老师你认为有没有更多赛道的可能性,内容直接变现或者是流量,有没有中间的可能性,可能是什么?  季薇:内容和电商完全能区分开来,不是的,这个东西是虚拟的商品,既可以卖这个东西,包括我们游戏道具的交易,这些东西都是虚拟的商品,虚拟商品的交易变成实物的交易要求,要相对来说对拷贝的要求各方面更麻烦,对投资的要求非常高。所以这东西也不能完全分开。内容第一就是引流,内容不是作为流量的入口各大平台也不会去把内容作为这么重要的一个话题来讲,首先是流量,然后自身的变现更多样化。每一种内容形态来说变现的效率是不太一样的,我举个例子来说内容本身付费,网文可以,剧也可以去付费。短视频内容付费,那广告,然后接下来就是电商,这个多一些,对每一种内容的形态来说变现的可能性不太一样,这要区别每一类内容形态上再仔细的观察。整体来说一定愿意选择人群比较广泛的,然后大家愿意去讲,但这么看也挺重要。  梁冬:现在网络看过来,愿意为内容相关的电商付费的人群最集中是在哪个?像年轻的妈妈吗?在你看来哪些人群是最核心愿意付费的人群?  季薇:首先微信体系里本来电商付费也是比较大的一个领域,如果从电商的角度来说确实是微博跟淘宝更直接一些,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可能非标的更容易一些,服装等等,这相对来说产业链更完整,物流、供应链要完整。垂直品类产业链不完整,有些品类没有带运营商,那自己物流比如从媒体人去做,内容去做的一个团队来说,对他来说建供应链是很麻烦的事情,也要看垂直频率怎么样。  梁冬:徐老师,能不能给我们讲讲新榜在后台看到有代表性的,要开始重新开始说通俗的话,年轻人的观点。我想问两个问题,能不能给我们更深入的讲讲什么叫说通俗的话,我也需要学习。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你们在新榜后台看到了什么让你们很新奇的发现。  徐达内:我们不是专业的投资机构,从自己的平常的工作中去发现的一些规律,我其实现在看内容更多的时候会把它放在场景里去看,这个内容我会在什么场景下去消费,上下班途中去看的,还是我躺在被窝里看,还是早上的洗手间去看,我觉得非常重要。场景里看内容,前段时间我看一个视频,讲让大更大,让小更小,坦白讲现在市场上绝大多数短视频我认为都还不够短。在周末的晚上我愿意坐下来打开腾讯视频上游戏类的,我准备两个小时做这件事情。但地铁上刷一个非主流的时候,希望不用打开它,直接一闪而过的。就说让大更大,让小更小。我先从场景上看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恐怕是我现在去看内容的一个基本的这么一个设想。  我想讲的是接下来人工智能,会使得我们过去有些纯粹的记录者,只是一个简单的记录这个价值就更加小了,我自己做编辑的,所以编辑很重要。  今年年初发现一个号,估计在座各位从来没有在朋友圈里看到过这个也听这个号,他是去年年底的时候好像才100万粉,现在已经2500万了,后来我总结我的朋友圈从来没有看到,为什么呢?我把妈妈的手机拿出来输入了夜听两个人发现他的朋友圈好多。发现微信是挺圈层的东西,这个领域不存在,别的领域就存在。  我们需要爱,不仅仅你需要,他们也需要,刚刚泉灵讲的养生、星座、两性、拜佛,还有人在网上做烧香、敲木鱼,这样的生态里现代人情感需要慰籍的状态,《知音杂志》是多么成功的传统类型。现在讲微信,包括整个腾讯的大内容生态,包括现在企鹅号都会有非常棒的超出我们的朋友圈,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的朋友圈就是全世界。  梁冬:有一天有个快手的投资人开两个半小时来我办公室教育,说老梁就这么多人了,大部分人都在我们快手上面,我说快手做什么的,然后展示给我。那时候发现中国的分层,中国社会的分层比每个人想象都严重,这个分层还挺明显的。海洋分享一下双百计划投资人的一个思路好不好?  余海洋:我觉得我们思路有几个大点:  第一点就是说我们坚信,你看提到很多内容,很多吸引流量的内容,这方面很关注到,我们认为就是说随着行业逐渐走向成熟,它用户对于内容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这分为有很多不同的细分品类,对于每个品类的内容要求很精致。所以我们在不同的细分领域去找最优秀的内容。优秀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用户是不是真的喜欢,第二平台所宣扬的价值观,有可能用户喜欢的不是一个特别让公众看到的东西,这两个都要去考虑的,这个确实有这个平台的社会的责任在里面。  第二点就是我们也看到了创业,大家还是有从一个小的团队到一个IPO或者更成功的公司来讲,还有创业者比较纯的做内容的,他们对一个公司怎么样一个更好的商业化、规模化,这需要平台扶持和引导的,这方面我们做很多的努力。我们应该后续建立渠道让大家找到我们。《热门主播年薪是否过亿、流量变现效率究竟高低……这波创投大佬透露了好多行业内幕》 精选二从2016年初开始,有两件事情在互联网得到很快的传播,成为现象级事件,一件是人,一件是行业。一个87年出生的姑娘用了半年时间,推出了34个视频,圈了600万粉(获得投资后1个月的现在微博粉已破1200万),并成功获得了真格基金、罗辑思维、光源资本和星图资本1200万的联合注资,估值3亿,4月21日首条后贴广告以2200万的天价拍出,被打造为所谓的新媒体第一个标王,她叫papi酱。一个行业是,一个凭借被国民老公首富之子斥巨资投入,以电竞业为发展基础,2016年全面切入移动化和泛娱乐化的行业,在2016年仿佛进入了“千团大战”的繁华。欢聚时代10亿砸向虎牙和ME直播,斥资1亿签下主播MISS;腾讯4亿投资斗鱼,后者估值10亿美元;新成立的映客获得昆仑万维、复赛等机构的8000万人民币投资;投入阿里怀抱的陌陌也不甘寂寞,主推直播视频社交并展示在最重要位置,估值达到10亿美元;易直播获得6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360推出花椒、秒拍推出一直播和Msee、美拍也推出直播功能并极有可能分拆为单独APP....与此同时,各个从业者斥巨资投入内容生产:“赵家班”弟子活跃于映客,花椒直播上聚集着不少“好声音”成员,咸蛋家主打通过网剧走红的新人如盛一伦、黄景瑜,ME直播赞助鹿晗全国演唱会,美拍与张艺兴、范爷合作,熊猫TV签约Angelababy当主播......这个行业叫直播。如果把这两件事单独拆开看,貌似并没有什么特别,但综合起来看,注定2016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在这一年网红崛起,从单个的特例变成一个群体事件,个人IP的价值得以指数化提升和显现,个人的影响力变现从单纯的秀场模式演升级为秀场+知识+社交的方式。直播特别是移动直播的兴起,为个人影响力变现提供了最好的渠道,个人的崛起正是在去中心化下的互联网时代下发生的,并且发展势头越来越猛烈。当下制约因素并不会过多限制直播平台的发展在直播平台崛起后,众多的业内人士对直播平台报以深深的担忧,特别是在疯狂烧钱、涉黄以及美国同类网站Meerkat主动放弃直播业务后更是让整个直播业务蒙上了阴霾。Medium的《移动直播的悖论,这是我不看好直播平台的六个理由》提出了国外媒体人基于消费不对称、缺乏发现优质内容渠道等看衰的原因。在笔者看来,直播平台诚然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确会在一定程度制约直播平台的发展,然而这些问题只会延缓直播平台的发展,并不会阻止其兴盛,更不可能导致其死亡,毕竟只要满足人性弱点,平台的生命力就会旺盛得难以置信。比如色情网站占据整个互联网流量的1/3,最大的色情网站Xvideos每个月有44亿的访问量,比阿里巴巴的流量还多。在笔者看来制约直播平台发展的主要因素可能有:1、UGC带来的色情/暴力/赌博/舆论监管等违法行为。比如斗鱼三骚,比如之前的造人以及文化部下发第二十五批违法违规互联网文化活动查处意见。2、VC盲目追捧带来的行业畸形催熟。VC投资带来的一窝蜂效应让原本需要数年的运营积累和用户习惯培育的行业在短期内迅速被催熟,这造成了行业的恶性竞争以及由此而来的企业“虚胖”,比如打车行业和之前的团购行业,烧完数十亿美元的滴滴和美团仍然盈利无望。3、内容及产品高度同质化。所有直播产品直播界面、功能架构都与Meerkat几乎完全一致,盈利模式也一致,内容类别也是以秀场(美女)元素辅以其他类别,美女元素外的差异化内容模式仍然在艰难的探索。4、专业内容的生产和发掘更加困难。UGC特别是秀场模式的UGC带来的是为消耗无聊时间而产生的低质内容,高质内容较少,而纷繁的视频UGC导致优质内容的发掘比文字困难得多。以上几点制约因素,看起来每一个因素貌似都可以往下延伸,未来每一个因素都可能加剧,之前因为这些因素而死掉的企业也不少,比如饭否,比如拉手,快的,比如土豆......然而,其实直播行业所涉及到的这些因素在互联网各个行业几乎都会遇到,视频如是,社交也如是,每个行业中能脱颖而出的领头羊都是少数,但直播的风口下,在移动化的浪潮下,在网红化背景下,直播平台发展或可超越其他行业,直播平台的发展也会比我们乃至行业从业者认为的更好,在美国未能蓬勃发展起来的直播行业或许会和团购一样,在中国的土地上长出中国特色。一、主播是个人IP化、IP个人化的特殊体直播平台最重要是内容,内容是由个人主播提供,与传统平台最大的差异就是个人的IP化,而且是数量巨大的个人可以IP化,在平台建设自己的个人形象并与粉丝实时沟通,进而将个人形象IP化并且借助平台的机制迅速变现,这是其他渠道所不具备的规模化的个人IP化以及通畅的变现途径。个人化的IP并不是一个新兴事物,一直有之,而且价值也早被人所知。批量化生产个人化IP的机构前有新东方,生产了罗永浩、李笑来、徐小平、艾力、周思成、马薇薇等名师,后有央视生产了罗振宇(罗辑思维)、张泉灵(紫牛基金合伙人)、王凯(凯叔讲故事)、马东(米未传媒)......这样的个人在成为IP后,新业务不仅获得媒体和资本的追捧,也获得了粉丝的认可进而有了较为通畅的变现渠道和变现能力。互联网的兴起也加剧了个人IP化的进程,大鹏、ayawawa、呛口小辣椒、vcruan、雪梨、董小飒、咪蒙、同道大叔借助淘宝、视频网站、知乎、微信公众号等崛起,但无论怎样的平台,无论多么迅速的互联网变化,个人IP化仍然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在平台的限制下,个人IP化仍然只是缓慢前行,主要原因是:1、平台机制导致个人IP化是一个门槛较高的行为;2、个人化IP变现困难;3、IP化个人与粉丝交流渠道不通畅,粉丝关系不牢靠。直播平台的兴起为批量的个人IP化创造了成熟的条件,直播平台的基因天生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三大困境,最大化的解决个人IP化面临的问题。1. 直播降低了个人IP化的门槛其实个人IP本身是有意为之打造出来的,背后是个人长时间的积累,比如罗永浩讲的是人生态度,吴晓波讲的是财经,如此精细化的团队和内容制作门槛很高。文字时代的李寻欢、今何在、安妮宝贝等凭借超强的文字功底成为第一代网红;图文时代的ayawawa、流氓燕、芙蓉姐姐、奶茶妹妹凭借美女图文夺尽眼球;视频时代的胡戈、papi酱因生产创意性专业视频内容而独领风骚……所有的IP化个人都是数量稀少且极其专业的内容生产者(或有极其专业的推手团队)。直播平台则不同,它不需要高门槛的内容生产,也不需要专业酷炫的内容剪辑,内容甚至也可以是信手拈来(当然,想要做在一众主播中脱颖而出仍必须要精细化生产内容),但如果个人想小成本小范围收获影响力,直播无疑门槛是最低的。在直播平台上是否白富美高富帅,声音是否动听的传统评价方式仍然有效,但更为重要的是偶像养成计划开始起效,有特点的个人开始崛起,如果某人碰巧“有貌有脑”那在直播平台崛起只是时间问题,即使不能为广大圈子所熟知,在直播平台中仍然能成为一个圈子内小有名气的达人,而这个达人的特点并一定是多么漂亮,重要的是代表了粉丝,满足了粉丝的心理认同。对粉丝而言,重要的不是主播讲什么内容,而是内容是否能体现主播特质,主播是否能与“我”相关联,让一个高高在上的KOL变成可触及的人,而且这个人是与我相关,粉丝有钱可以打赏,没钱可以互动评论和点赞,都能帮助主播上热榜,都在主播成长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电竞第一主播的miss相貌完全不出众,某些直播时段甚至相当无聊(笔者曾看到她直播翻微博评论每条信息,还直接显示自己的直播界面造成视频框套视频框的怪异风格),但凭借电竞技艺的加持,粉丝仍然疯狂的追捧,其影响力已经超越某些明星。要说到明星与粉丝的交互,做的最好的无疑是AKB48,制作人秋元康将一个娱乐公司造星的流程变成了一种“台上演、台下看、台下反馈决定台上出演”的双向传播,将偶像的出道,成长,爆红变成了一种由粉丝决定偶像成长路径和高度的生长机制,偶像的成长全程被粉丝见证,因而粉丝与明星的关系从崇拜变成了“家人”。正如秋元康本人所说,偶像是用来见证时代的,AKB48代表着一种新型的偶像,它是一款互动型养成游戏。AKB48**选举期间,中国粉丝在短时间内就募集了180万费用,这样的粉丝影响力是由100多位少女在一个仅两三百座位的异国小剧场形成的。直播网站的主播和AKB48的明星何其相似?粉丝决定主播收入,主播则和粉丝亲密互动,粉丝推动主播上热榜,主播则用好友聊天式的娓娓道来,一次点赞一次五毛钱的礼物都可能获得主播的口头感谢,直播平台强大的交互能力和实时的交互机制对于打造主播影响力来说无疑是最佳渠道。笔者上周曾见到一位粉丝为了帮助排名第二的主播上榜一,一场直播连续打赏超过7500元人民币(该金额是在每个礼物5毛钱的打赏下实现的),该粉丝历史持续打赏主播费用超过90万。笔者曾经与鹿晗的粉丝有过沟通,当被问起偶像的优点,他们说的最多的不是长得帅,舞蹈好,歌唱好这样的70、80用户的喜好因素,取而代之的是萌,努力,坚持,心疼粉丝,异国他乡的不容易,做到了我们90后95后没有办法达成的高度,而鹿晗凭借粉丝爱戴也三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也是可触及偶像的巨大影响力。2.IP化个人变现渠道更通畅直播和秀场是天生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以游戏起家的直播越来越接近秀场,或者说秀场模式直接成为了直播的地基,9158模式在带来内容监管风险的基础上同样也带来了快捷的变现渠道。在直播过程中的用户打赏机制就是最快速的变现渠道,实时并且可交互,主播可以根据粉丝的打赏情况评估内容的受欢迎程度,也可根据打赏和观众数评估自己的受欢迎程度。常规的个人化IP比如微博/微信的打赏机制则远远还不成熟,曾经有一个朋友因撰写文章收到88元红包已经惊叹土豪老板打赏,但在直播中,数百元的礼物时不时的爆出,一场直播收获数千元上万元的主播不在少数,Miss一场直播百万收入也不在话下。3.IP化个人是在粉丝互动中形成的,粉丝基础更强大传统的个人化IP因渠道本身缺乏与用户交流的工具,大部分IP化个人的品牌建设却并不深入,粉丝基础相对薄弱。咪蒙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每天仅生产一篇内容,但该内容需要一个团队来建设,每天还只能占据用户几分钟时间,当她用IP变现为孩子谋取上学特权时却遭遇了粉丝激烈的抨击,深夜发嗤在papi酱爆红后用短视频替代图文生产内容的转型同样被粉丝质疑。直播中的互动机制无形中强化了打赏过程,众多的粉丝为了获得主播的注意、口播、加微信特权、或者连麦的机会,不挥惜金如土,而这样的互动机制无论对于主播还是用户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这样的机制其实也是罗振宇线下讲座和会员活动得以大受追捧的原因,粉丝需要的是一个和偶像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为了这样的机会付出些许成本是非常容易的。直播的打赏与受赏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中粉丝和偶像形成了一个交互进而衍生出一种更为牢靠的关系,这样的交互是线下活动所不能具备的。明星或作家的签售会,本质上也是和粉丝发生面对面的关系,这样无疑会加深二者的关系,特别是粉丝对明星的关系。直播过程相对随意,主播并不是高高在上,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普通人,范冰冰在直播中讲述了上厕所的话题就上了头条,而直播内主播均是生活化得场景,这样的情形下主播的个人特质更加明显,更倾向于本色,所以直播平台几乎出现了百花齐放的风格,有的娘炮,有的嘴毒,有的可爱,有的颜值,有的搞怪......千篇一律的IP化打造工厂失效了。千篇一律意味着没有特色,李易峰和陈伟霆究竟有什么差别,刘诗诗和杨幂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直播中生活化的沟通带来的是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而个人的风格化无疑将成为特别的标签,或许这也是赵本山弟子们纷纷登录映客做直播,而某些气质高高在上的大牌明星仍然扭捏的原因吧。二、直播是全新的内容生产方式直播在内容生产上拥有远比传统视频、文字平台更多优势,一方面直播降低了内容的生产门槛,改变了内容生产方式,另一方面是实时交互的增加让内容生产更契合用户需求。从内容生产上看,一方面直播降低了内容的生产门槛,改变了内容的生产方式,传统的内容生产模式是精细化、标准化的流水线式产出,背后的生产逻辑都是几乎一致的,用各个角度的拍摄用更多并剪辑一个看起来是精品的作品,耗时长且难以根据市场的反馈进行优化,很多电视剧一推出市场就只能听天由命,即使有些电视剧根据播出过程用户的观看反馈而拍摄后期的情节进而达到符合消费者预期的效果,但这对整个团队都是极为困难的,这也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边拍边播模式仍然不能得以大范围推广的原因。直播则无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只要一台手机(电脑),就可以产生内容,而内容本身可以多样化,除了复用传统平台所涉及的精细化内容,直播还包罗了旅行、脱口秀、技能展示,甚至聊天式的拉家常等更广泛的内容,人人都可以是主播,人人都可以产生内容,再小众的内容需求都可能在主播的实时ugc模式下得到,再小众的内容输都可能在直播平台输出并收获粉丝的支持。主播每一期直播基本都是实时的(如果不算平台为内容监管而设置的滞后时间),主播可根据热点事件定制内容主题,当紧急事件发生后主播确定直播主题后即可进行内容输出,这无疑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比如和颐酒店事件爆红当天就有用户到酒店进行直播,而传统电视媒体介入晚了近一天,类似罗辑思维想要介入则至少又是在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未来直播平台下人人都是记录者,央视等主流媒体接入直播源做素材联通重大事件的当事人获得第一手资料或就在眼前。直播的内容生产方式尽管不是受到推崇的众包或者分享经济模式,但和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发挥单个人的价值,将其积累起来形成新的势能,这或许和1024文化有异曲同工,人人都是内容消费者,但又都是内容生产者,只要有满足自我需求内容的获取,那就好人一生平安。另一方面交互的增加让内容生产更契合用户需求。直播则不仅**加快了内容的更迭和调整,同时按需定制也成为可能,主播甚至可以根据自身特质去寻找受众,同时根据受众的意愿定制内容就更容易和快速了。直播过程中的交流也可能产生新的内容,在实时的一问一答互动中,内容会一定程度脱离原有的规划,思想的交融就会在多对多的方式中产生,每个参与的用户都是内容生产的助力。第三方面,直播的内容生产方式更接地气。直播的内容在某些情形下并不是内容越专业越有价值更能获得用户的青睐,临场表现同样是重要的内容。众所周知,JY的LOL技艺高于小智,但小智的临场表现高于JY,这就带来小智的身价高于JY50%,达到1500万。三、直播主播可以进行快速且高效的变现无论是对于IP化的个人还是企业,变现方式都是绕不开的一道门槛,尽管vc的追捧已经不在意企业目前盈利水平,但投资的仍然是未来的盈利能力,没有变现渠道和方式的IP也没有任何商业价值,这也是视频媒体从广告模式转向会员模式的原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papi酱之所以近期火热,罗振宇赋予其的新媒体第一可合作红人的有噱头下的较高溢价的商业变现方式也是一大诱因。与之对应的是现在红人的变现途径乏善可陈,像雪梨的卖货模式,伟大的安妮的创业模式,猫力的代言模式都是少数,剩下的全部只是广告模式,但单一的广告模式连平台都养不活,怎么可能养活一群群网红呢?直播则借助秀场模式开启了新的变现方式,平台签约让金字塔顶部的网红得以吃肉,Miss的3年1亿签约虎牙就是例证,金字塔下是公会签约有基础的收入保障,底层是用打赏来进行影响力变现的广大主播,这个变现渠道是在主播影响力氛围下带动的,正如李叫兽所说,网红最大的价值并不是流量,而是心理唤起――唤起你的不同自我,让你短暂地变成另外一个人,从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行为。众多处于打赏氛围下的疯狂粉丝不就是这样的状态吗?笔者曾在两年前听朋友说起YY秀场某女主播得到两个粉丝公会负责人的青睐,这两个粉丝在直播中比拼炫富,一次下来双方均打赏百万之数,这不就是直播平台最好的变现渠道之一吗?秀场的打赏变现模式同样可以延伸至泛娱乐直播领域,电竞第一女主播Miss在日的直播中,前5名打赏超过100万,袁腾飞花椒首秀半小时就吸了50万用户关注,打赏也数到手软。网红直播的变现价值可能有两类人群更能说明,淘宝c店销量第一微博粉丝200万的是网红张大奕,她于4月20日在映客进行首次直播,一小时进账5000元,吸粉13万。众多的专业级演员艺人进驻直播,本山传媒旗下艺人,选美小姐冠军(如香港世界小姐冠军李玲玉),网红和专业演员进入直播行业并不是玩票性质,而是长期的固定状态。四、直播是年轻用户无聊时间的更优解决方案马斯洛说,人有五层需求,当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被满足之后,人们就需要爱、关注、尊重。而对于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独一代来说,关注和爱已成为最重要的生活部分,多角度全方位的调动身体去尝试新鲜事物,直播无疑是目前迅速且高效的沟通解决方案,通过声音,图像,实时交流反馈,激励pk的机制调动用户全部注意力,这也是最能打动年轻用户的地方。互联网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向着实时化、移动化的方式转变呢?从bbs到博客,视频,微博,直播,以及移动化浪潮带来的移动互联网兴起,都是在向实时,便捷的方向做转变,正如腾讯那句广告词,我要的现在就要,这就是年轻用户选择直播的原因之一。直播背后的“马斯洛需求”直播同样是最佳的消耗无聊时间的解决方案,和菜头说:性是第一生产力,无聊是第二生产力,免费是第三生产力,直播正是目前解决无聊的解决方案,而且还是免费的。在解决用户无聊时间的时间上,具备互动性的实时视频平台无疑是最能调动用户的,在直播平台可以让中意的主播回答自己的问题双方互动,送出些许礼物就能让主播说一句谢谢或者爱你,并念叨自己的名字,何乐而不为?AKB48的宅男粉丝们为了和偶像一次握手会不惜一次买下数千张唱片,这样的粉丝在直播同样不少见,因为无聊而将直播当成解决方案的用户会越来越多。ID为“阿呆与漓妹”的熊猫TV女主播直播自己睡觉的过程,获得了上万名粉丝并成功引起了王思聪的兴趣获得7万打赏;韩国少年金成镇,每天直播吃晚餐的过程,一个晚上平均可挣11000元。《her》中孤独的作家西奥多爱上了电脑操作系统的女声萨曼莎事情恐怕已经在上演,只不过西奥多爱上的虚拟人物,而直播观众爱的是屏幕另一端的主播而已。同时在无聊需求之外,用户的窥私、猎奇等需求同样也是也可在直播平台得到较好的解决。直播平台的兴起为观看他人生活的人找到了一个出口,光明正大的“偷窥”另一个城市或者国家的陌生人的生活成为某些人乐此不疲的爱好。正如格隆汇近期撰文表示:你知道中国有多少人没智商,却有用不完的无聊时间吗?如果你用更无聊的东西,去帮他们打发掉无聊的时间,你的商业模式就成功了一半。企业与直播平台发生关系的最佳时机直播平台和常规内容平台最大的区别是用户对主播的追逐,对普通观众而言,看的是主播,平台只是承载,哪里有主播哪里就有粉丝,而同类主播的汇聚就形成了不同的平台属性,斗鱼、虎牙强在游戏直播,映客、花椒强在美女主播,ME强在年轻明星粉丝潮人人群.....主播为平台带来粉丝,平台用户的聚集又带来同类主播,主播又反馈平台,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品牌特色,所以MISS从龙珠离开进入虎牙,小智从熊猫进入全民TV后,对原平台的品牌和流量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现在正是和直播发生营销关系的好时机。1、直播平台激烈的竞争以及变现压力。直播平台在2015年均获得了较高的投资,2016年是直播平台的急速发展年和洗牌年,在2016年增速落后的直播平台在新一轮融资上将被资本市场的摒弃,连优酷、腾讯、百度、阿里、小米等大平台都从不同角度切入了进来,所以垂直型的直播平台都需要通过巨额的市场费用支出来抢占市场,同时也需要拓展新的变现模式,在一切并不明朗的情形下,企业合作目前正是适合的时机。2、直播平台泛娱乐化的业务拓展需求。直播平台目前除了游戏电竞就是美女直播,内容高度同质化,直播内容的重要性,直播平台的知识传递价值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而这无论对平台的差异化还是平台融资价值都是重要的,所以今年开始多家直播平台都进行了泛平台化战略,虎牙推出了户外、体育、动漫的频道,斗鱼推出了体育、科技频道,龙珠推出了娱乐、音乐频道......泛娱乐化下平台本身也有较多的内容需求,内容输出的企业将有机会和直播平台联系得更紧密。3、与主播发生关系的好时机。主播是直播平台最大的资产,想要与平台合作就势必需要和主播发生关系,正如李叫兽所说,网红最大的价值,是“心理唤起”。只有与红人发生深度关系,通过红人的影响力将品牌传递并植入到受众脑海,才可能产生品牌之外更多的价值。这才是对品牌有助力的地方,也是与传统广告相比最有价值的地方,为什么众多品牌请明星做代言,因为粉丝会自动的将明星代言转化为明星对品牌的背书,将品牌与明星在脑海深度捆绑,主播合作也是一样,通过长期的影响,粉丝的忠诚度转化为对品牌的认知度将超过明星。在目前大批量主播进入平台,主播影响力仍存在粉丝阶段而不是个人IP化阶段时,主播本身也会有自我传播需求,与主播发生关系无疑是较为省力的方式,也是配合度最高的方式,同时若个人影响力得以升级为个人化的IP,那今后的合作也会更加顺畅。PUMA曾以150万美元/年连续签约博尔特6年,在续约时费用增长至900万美元/年,并成功PK掉出资更高品牌更知名的NIKE,美邦也是在奇葩说初期赞助,到第三季能仍以较低价格合作并同时获得更多更深入的植入,当然我们不是说长期对主播的投入一定能产生更佳的效果,而是在一个新形态形成初期合作形式以及合作的性价比无疑是最高的,特别是对于内容性合作的方式而言。扎克伯格在推出Facebook live时表示,直播是目前最让他感到激动的事。Facebook已经面向所有用户开放了视频直播功能,并把“Facebook Live”放在了产品中心按钮的位置,Twitter旗下直播应用Periscope上线一年即获得快速发展,而谷歌也准备发布YouTube Connect。在现在你丑你先睡,我美我直播的人人直播时代,在人人可变现的时代,直播平台的未来或许已经可期。笔者微信公众号:凤毛麟角(fengmaolj),不经常更新《热门主播年薪是否过亿、流量变现效率究竟高低……这波创投大佬透露了好多行业内幕》 精选三中国直播的“火热”已蔓延到硅谷,本文摘自硅谷早期投资机构 A16z合伙人Connie Chan的博客,它代表了北美市场对中国直播现象的16个观察。直播在美国已出现多年,但还没形成主流规模,中国则不一样:2016年6月约有46%中国网民使用直播App;华创证券估计去年中国有18亿美元移动直播市场机会,2020年则会膨胀至159亿美元。Credit Suisse 今年9月发布调查,认为中国个人直播市场明年将达到50亿美元——仅比中国电影票房(70 亿)少20亿,是中国移动游戏市场的一半。自2015年3月中国已有150多个直播App,那么我们能从这种现象中看到什么呢?1娱乐新形式直播平台已在中美出现10年以上,但一些中国App(如映客)把它重新定义为“社交直播”:陌生人可以一起看,还可以和主播聊天,这种新内容让直播变成自我表达的下一代革命,超过自拍、动画表情和滤镜。此前直播多是游戏(如Twitch)或歌舞表演的预演,但社交直播App不仅把重点从网络摄像头转到手机摄像头,且将后置摄像头变成了前置摄像头,也就是说:把对外界东西的捕捉向内转成对内心的捕捉(你的脸),感觉有点像是以记录新闻方式表达自己。中国直播更像是自拍的视频版本,而主播和观众间的互动是用户黏性和变现支点。2互动替代对“天赋”的需求中国直播一半是真实的电视,一半是“深夜访谈脱口秀”。直播内容非常日常,形式最多是坐在自己卧室桌前——这是名副其实的“真人秀”。秘密就在主播和观众间的互动。如果一个观众喜欢主播,可以公开提问、送(很多)礼物来获得主播注意力。这个过程中主播可以回答问题或者就说声谢谢。举例:如果你送主播一辆豪华车(很贵的礼物,一般30美元以上),然后马上让主播唱你最喜欢的歌,如果主播对你表示感谢并满足要求,其他在这个公共聊天室里的人也能看到。这种互动让送礼的人得到“被认出”和“即时满足”的快乐,主播则能从礼物中获得经济报酬,而直播间里其他观众得到娱乐内容。因此,观众可以帮助决定大部分节目“方向”。另外直播 App 还设有排行榜,对个人主播,排行榜上着重标出了他们顶级粉丝和该粉丝送出礼物总数,这种排名,加剧了粉丝间互动和送礼的竞争。有了重心是在“互动”上的设定,主播很少需要去为内容预先准备。过去主播需要在游戏、音乐、跳舞方面具备天赋,而现在一个顶级主播可能不需任何传统天赋。这样的形式也让中国潜在主播变多。3礼物奖励主播选择做直播原因很简单:出名、打发时间、赚钱和见其他人。观众送主播礼物时,收入分为三部分:APP商店、主播和直播平台。礼物价格从几美分到几百美元不等。中国顶尖主播月收入可以达到几万美金——所以有人辞职来全职做直播也不足为奇。通过礼物,主播得到粉丝反馈,粉丝从主播身上学到东西、平台赚到钱。而因为主播也将直播视为“赚钱”方式,他们会更频繁直播,这样中国直播App就有稳定内容供给——这是美国直播App没有解决的问题。另外中国多数在做陌生人对陌生人的社交直播App,在这里,礼物这种交流形式文化上更为熟悉、平常。4广告并非唯一变现方式因为平台、主播和观众间奖励通过信息和礼物文化进行,所以中国直播平台不依赖于广告和大品牌广告活动。以中国流行直播平台YY为例,广告只是它收入中很小一部分,和 2015年,它线上广告只占净收入的9.0%、4.0%和1.1%。这不是说品牌商对直播平台不感兴趣,而是这些App已找到其他资金流方式。5品牌商在进行试验全球品牌商早已经注意到将直播平台作为推销产品新渠道,比如梅西百货直播了去纽约曼哈顿34街梅西百货的过程,典型的“见我所见”;而奥利奥找了流行歌手做直播,一边把奥利奥饼干放嘴里,一边唱出配料表。小米的直播则最具创意:为展示Mi Max让人印象深刻的电池容量,小米让它一直直播,直到电量用尽,这场直播持续了19小时(电池用尽时间),超过3900万人次观看了直播。还有些品牌合作方式是提供品牌数字礼物。6视频是个卖东西的好方法电商正迅速利用这一渠道:京东在国庆期间利用斗鱼平台举行龙虾烹饪大赛,借此宣传旗下生鲜递送产品“京东生鲜”。500万人观看,12天周期里京东生鲜GMV显著增长。另外阿里旗下淘宝启动了一个独立App淘宝Live,淘宝店主可以通过它描述产品、宣传新品、宣传限时折扣,而且除销售收入,这些店主还可以像主播一样通过虚拟礼物获得收入。此外还有名人参与:小米创始人雷军直接在自家直播App小米Live上启动了小米无人机,超过百万人观看。7谁在直播?根据对1500位主播的调查(瑞士信贷9月的一项调查):2/3多年龄低于26岁;一半以上至少受过大学教育;最常用形式是在直播平台上聊天。通常讲,中国直播App用户在性别和地区上有显著倾斜:主播中约有80%是女性,但App适用人群中只有约20%是女性,所以观众主要是男性。这和礼物场景相符,其实送礼就是数字版的“我请你喝一杯”,这其实是表达“奉承”或“赞美”的信号,而收礼的人不会因这种形式而感觉被冒犯。另外平台可以让主播和其头号粉丝永久锁定行为不端的用户。虽没有官方披露数据,但一些调查者认为:70%礼物收入来自5%的观众,这并不是说只有很少观众会送礼,而是一些观众非常慷慨,在这些App上花上几千美元。从地域上讲,观众中只有11%来自(主要是通过发生“对话”行为的数据)一线城市,34%来自二线城市,55%来自三线城市。直播成为他们对自己无法接触的世界的一扇窗户,礼物成为“购买接触”互动的一种方式,这种互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8从“网络红人”到“直播红人”就像YouTube上浮现出新一类有影响力的人,直播也创造出一类新名人。虽然第三方直播生态系统还在过程中,我们已能看到专门管理主播及和平台方谈利益分配的人才机构。很多直播App仍在试图弄清如何产生并货币化自己专业用户生产的内容即UGC,如YY平台几年前在中国创建了一个18位成员的流行女团,名为1931,成员来自4万个试镜人选。最后一些直播名人曾试图从业余型人才转向广播电视或电影专业人才,但成功的不多,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电影和电视图像分辨率比手机高得多,很多直播名人在大屏幕上看起来很不一样!9直播使用美化工具除连接、带宽和智能手机普及这样明显的因素,另一项技术让主播看上去和听上去都更好——而且是“自动”的。没有时间化妆吗?没问题——主播可以使用美颜工具:磨皮遮瑕等(既然我们把直播比作视频版自拍,提一下中国也有很多美化自拍化妆和美图App);另外对于声音,映客也提供调整声音和音调的音效均衡器。有了这些功能,主播不需做很多准备也可以直播,最终用户可观看内容变多,对“未经加工”的主播来说,准入门槛不断降低,不过仍需观察哪个类群的主播能长期活跃。10在加工和缺乏加工间的紧张关系虽然上面说到的工具让任何人都能以“加工过但没过度加工”方式直播,但很多受欢迎主播会把直播背景放在高度加工过的卧室中:说到加工和未加工间的紧张关系,对一些更成熟网红来说,则有一些有趣的逆转:比如网红Papi酱的直播和她网络视频相比,就没那么好玩,然后她失去了很多粉丝。至于对传统公众人物(的影响),时间会告诉我们。目前中国顶级娱乐节目“我是歌手”在映客上直播了一集,有1000万用户观看;还有韩国男孩乐团Big Bang直播了演唱会,吸引了800万观众。但也有人担心:这种对公共事件的直播是否会影响送礼和变现或引发不同监管机制,原因请回到我刚才说的第一点,即上述大型事件表演都不是“内转”的个人自我表达,而是采用向外镜头方式。11功能还是产品?一个开放性问题是:直播是否会成功成为一个独立产品/平台,还是会成为其他App添加的一个功能。这个分类去年始在中国增长,一些App想在现有平台增加直播功能,一个例子是“陌陌”,中国一个陌生人约会交友App。陌陌2015年后期添加直播,这个功能在2016年第一季度贡献了1560万美元收入——成为该公司近三个季度以来最大收入流。但这不是作为陌陌的一个孤立功能,直播平台让用户能简单看出有些人资料照片是不是过于美化了,这样就将“互动”延伸成为了一种“验证”形式。另外直播还促进用户其它交互,比如在陌陌直播上收到礼物会视为是对方向你展示诚意,让平台在婚介方面更有影响力。12垂直还是独立?一个相近问题是:直播在中国是否可能拓展至新垂直领域,它已从1.0(电脑秀场)到2.0(游戏直播)到3.0(现在的移动娱乐直播)。Credit Suisse分析师认为:4.0时代会带来垂直整合。除上面说过的电商,还可能有教育、其它知识/技能分享,还有新媒体。我同意上述观点,但我认为移动娱乐直播依旧会流行,而且会是最好变现方式,因为礼物在直播上下文情境中是交流沟通的一种。“社交直播”本质上是自我表达和互动需求的一种形式,一旦和重心更实用及更偏信息类App结合,它功效就会减弱。此外当直播往其它垂直类应用整合时,礼物的影响力也会改变。给一个老师小费或是给一个新闻记者小费,和给一个在线表演类的主播小费体验是非常不同的。最后,观看社交直播是种不需太多精神努力或是做准备的活动(对主播也一样),这种双方的努力程度不能与做学术讲座的直播相提并论。13这是一个分裂的市场中国有150多个App,市场被分裂,没有赢家通吃。中国互联网玩家和VC在这个领域倾注了数百万美金,但这个领域还没有一家“有望独大”的迹象。这个过程中,平台方的“服务”变得越发重要。主播并不忠诚于一个App,如果另外App能提供更多观众、更好渠道或是更高报酬,他们可能转移,未来平台可能为“人才”竞争而降低自己在礼物方面分成或直接投资专业用户生产的内容。或者可能很多直播平台将会共存,就像一个电视不会被唯一的一个频道占据一样。14这将是个被监管的领域就像电视和在线视频,直播在中国也将会是被监管领域。直播上已有色情和不正当内容违反相关法律,几个月前中国文化部宣布要调查一些直播平台内容。中国多数直播App雇佣了成百上千人监管内容,包括标记不恰当内容和拒绝访问等。随着中国**深入直播现象,可能出台新平台内部流程的解释和需要直播牌照。15中国企业欲走向世界以上情况均集中在中国市场,但一些公司正做出改变,比如YY拥有东南亚BingoLive的大量股权;而猎豹移动(我之前就观察到这家公司是进军国际化最为精明的中国公司之一)正将直播APP Live Me带入美国,这样做一个优势是:这些公司已知道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功能,只需将其在世界其他地方本土化即可。甚至哪怕只有一部分功能可以在美国成功,中国市场依旧为这个领域提供了产品方向路线图。16网络很浅,孤独很深中国直播市场最令人吃惊的数据之一是:最活跃时间段是晚上10:00至凌晨4:00,在午夜达到峰值。也许正如已故的希斯·莱杰(电影《断背山》男主角)曾说:“我想失眠最常见原因非常简单,是它的寂寞”——孤独是个普遍且日益严重的现象,尤其是1979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很多人在一线城市工作,远离家乡、童年朋友和同学。对不是出生大城市的人来说,直播提供了之前看不到的东西(由此感觉寂寞)的“通道”。直播让主播和观看的人能即时和他人互动,超越了“约会”或是认识新朋友这些传统形式,并允许人们低潮时就可以实时、不出错地抵达。如果说,以往社交媒体只是旧行为的一种新形式,然后,社交网络上的技术解决了“信息连接”的需要,现在也许我们可以说:直播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娱乐和陪伴”的需要。它当然也在方式上改变了人们行为,以下是有人分享的:“过去我和另一个人说话时总是很紧张,现在,我却同时对着1100个人说。我爱这些人进入我直播室然后我开始说话:‘我是这么害羞,我从来没想过我会做直播。’我停止唱歌并说了一整段话。(所以)为什么不直播呢?它改变了一切。”新沃金融——中国供应链金融领航者新沃金融(www.vobank.com)是新沃集团旗下综合理财服务平台,成立于2014年,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新沃金融依托专业化、集群化、三位一体的风控体系,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创新科技,以供应链金融产品为核心竞争力,致力于为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与有理财需求的投资者搭建一个安全、高效、透明的投融资对接平台,提供专业、安全、简单、便捷的理财信息服务。《热门主播年薪是否过亿、流量变现效率究竟高低……这波创投大佬透露了好多行业内幕》 精选四今天,野马财经“Hot Media 2017财经新媒体创客大趴”在北京MeePark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创新与重塑”为主题,汇聚了位财经、金融、商业领域自媒体创业者、传媒学者、观察家、投资人。如果你错过了这场今年最火热的财经新媒体盛会,那么请看我们的干货大放送。天奇阿米巴基金管理合伙人魏武辉【向付费进军的财经媒体】我在之前野马财经举办的沙龙中,曾提出过媒体应该当成为手段而不是目的。也就是利用媒体内容,汇聚粉丝、流量,再借此成为广告主,内容电商。但财经媒体有它的特殊性,比较硬,也比较难懂。流量很难达到一定规模,所以也就难转成所谓的手段。即便像乐视危机这么吸引眼球的事件,也很难催生百万以上访问量的财经文章,因为专业性太强了。随着这两年知识付费的兴起,以财经媒体本身为目的做可能也没有太大问题。一些创业项目,和所谓的传统财经媒体都正在向付费进军,付费脉络主要有三部分:1.硬新闻、研究报告我和《财新》的胡舒立交流过,《财新》很多文章我不感兴趣,但如果是讲讲乐视的,我愿意看。一本杂志的内容为什么不拆细了卖,我可以买一个乐视标签的硬新闻。我觉得硬新闻可以探索这个方向。2.专题不是指门户专题那种含有大量第三方评论的内容,是适合用户在手机上看的形式。3.社群即收费圈。华尔街见闻最近做了一个项目叫做“见识”,和小密圈非常像。财经内容本身专业度很高,需要一些专家背书,可以开拓新的内容形式。但这种新形式,我个人觉得在微信公众号上很难完成。我在文章中说过,不要死守微信公众号,50万粉丝,赚点广告费可以,做点小生意也可以。但如果稍微有点野心,想尝试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前面讲的硬新闻这种事件性、标签性的收费,是没有办法通过微信来表达的。今今乐道读书会创始合伙人何伊凡【找到借力物,才不会精尽人亡】新媒体创业已经变成红海,想被别人关注只能持续溅起水花,但在红海中持续溅起水花基本是不可能的,目前做的比较好的财经新媒体,做的都是建壁垒和建“小岛”,让别人想看同类信息的时候会往你的岛上看。怎么建立小岛呢?1.找到借力物当你没有充足的采访源,必须找一个借力物,找到借力物,你就可以撬动很多的信息。我们的借力物是读书, 野马财经的借力物是财报。读书这件事情为什么这么火,因为读书可以给你做到持续的输出,给你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借力物,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支点。2.明确的用户画像。对新媒体创业公司来说,不要扯什么数据,也没有什么数据可分析的。我们就有一个方法,六问移情法。这是我们内部常用的一张表格,什么叫他看到了什么,什么叫他听到了什么,什么叫他正在想,什么叫他的痛苦是什么。3.产品标准化。我们内部有一个做选题用的产品手册,我把其中一个编成了顺口溜,画像在前,六问移情,先有剧本,再找演员,痛点经典,或有热点,我们总结了一个公式叫“热痛经”,就是痛点+热点+经典。4.从效率到效果。内容创业第一波的浪潮,主要解决的是效率的问题,你看完一本书需要两三天的时间,看完一个非常长的财经报道,顶多一个小时。《财经》新媒体主笔十年砍柴【被新媒体拖着前行的旧文人】我一直把我自己定位成一个旧文人,旧文人怎么被新媒体拖着走?古人说“圣之时者也”,任何一个时代的聪明人,比如教主、释迦牟尼、穆罕默德、耶稣,还是开国的伟大领袖毛**,他一定对新媒体用的非常好,如果他们活到今天,一定也活得非常好。假如唐寅、冯梦龙、马化腾、马云互换时代会是什么样?回到古代,科举考不上的话,马云会做师爷、做参谋,放到现代,冯梦龙、唐寅也会在互联网经济中做得非常好,因为他们能写好的内容。我前不久跟日本同行做交流,他们很羡慕中国写字的。我问一个号称日本财经新媒体第一人,一个老记者一个月收入相当于两千多元人民币。中国写字的人幸福多了,因为我们市场大,有13亿人,移动支付非常方便,看到好文章随时打赏,在日本没有这么方便。生活在这个时代,做纯粹码字也不错。所以要认清自己,专业的事情留给专业的人去做。我没法创业,没法当导师,就想认真地写一点东西。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短视频创投机会】短视频领域在国内是一个正在飞速发展的,而且体量巨大的一个产业。大量短视频平台有自己的补贴政策,我们认为短视频平台已经进入了一个内容补贴期。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和利好,这意味着未来的短视频平台,会持续的投入大量的补贴,来支持我们一些优质的CP,所以如果有同学还在做图文的内容,我建议你们可以尽快把你们的创作能力转向短视频,更容易赚到钱。短视频行业,我们认为,整个投资圈认为最大的挑战就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规模化的天花板,任何一个公众号,或者一个自媒体号,或者一个网红,他自己能做到的粉丝和流量终究是有限的。第二个就是变现能力,我们看过太多的试图用内容电商的方式来进行变现的内容创业项目,但其实基本上订单转化率都是在千分之几,就已经做得不错了。第三就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讲,现在用户接受的东西太多了,迭代会非常快,怎么持续做好内容,做出爆款,持续增加用户的黏性,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建议大家从泛用户人群转向更精准的专业用户人群。从娱乐化,鸡汤化的一些肤浅的表面,无法触动人内心的一些内容,转向专业化深度的内容。我们也建议大家思考,纯广告变现和电商变现,跟与产业挂钩,进行产业变现之间的可能性。零壹财经创始人柏亮【轻时代和重内容】新媒体创业者可能经常会觉得自己内容特别好,可就是没有人买单。不是别人不识货,如果你的东西卖不出去,只有两种可能,第一是你这个东西不好,第二,你没有找到合适的卖方。我们创业以来,一直关注新金融领域,当时是非常流行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和轻资产,但我们一上来就是干重活,我们的团队适合这个路线。而“轻”的内容里面,无非就是两种状态,一种是做热点的东西,比如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去传播新的概念。二是平台化,让别人去干重的活。零壹财经从一开始就是做重内容,在这个事情上我们更得心应手一点。三年多我们出书出了20多本,建立了一个很大行业数据库。我们的思路就是把自己公司定位为一个通过独立第三方的内容来提供服务的平台,我们现在的口号叫新金融成长服务平台。我们的内容库包括了几个方面,第一,媒体;第二,深度研究;第三,自己的数据库;第四,智库。做深度的东西,苦在哪?第一,内容周期非常长。第二,影响力的形成周期长。第三,变现周期极长。而规模化变现就更难实现。所以要不断地更新。我们所处的新金融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强周期性的行业。你要在一个强周期性的行业里面,要保持一个比较好的斜率上升的公司状态,这个可能是我们财经媒体,我们的财经内容创业公司所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大猫财经创始人史彦【余生不能在模仿自己中度过】财经自媒体貌似一片红海,但是用户需求其实没有完全被解决。内容是最好的连接器,比如高晓松,用40多年累积做了一个持续的输出。再看许知远,他提问的方式,生存状态,或者他自己表达的姿态都成为内容本身。技术变革馈赠给我们内容生产者新的红利,如果你做的足够大,不是简单的补贴能够收买的,比如知乎大V的转场。未来一定会出现一些天价的版权,也不排除有些机构选择以卖身方式锁定在平台,但是它的价格一定会非常非常的贵。最近在做一个自己的视频,做用户调研发现很难。有很多教你怎么去买基金,怎么做定投,但是听完这些课程之后,还是亏本。因为这个太枯燥了。用户的需求其实更多的在你的资讯之外。当很多的职业选手下场之后,比如很多会计师、律师,他对行业的了解一定比我们多。对于财经内容生产者来说,未来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半年来我最大的感触是发现商业越来越不可捉摸。总体的原因,因为现在的有效流量还太少了。但是你在自身的服务能力,自身的构建能力上不断地提升的话,商业可以变得越来越有趣,比如黑豹乐队工体演唱会和虎牌保温杯。所以根本上要有自己的核心关注的点,未来要去哪,去挣什么样的钱,这个一定要有非常清晰的规划。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应该更勇敢一点。圆桌:财经新媒体的下半场在圆桌环节,市值风云创始人杨峰、德林社创始人黄利明、政商参阅及投资家网创始人蒋冬文、远见财讯创始人兼CEO赵鑫、功夫财经执行总裁诸丛瑜等嘉宾围绕“财经新媒体的下半场”这一主题进行讨论。关于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嘉宾认为,财经新媒体有比较强的特殊性,与其他领域的新媒体相比,财经新媒体的变现方式不只局限于广告或电商,而且具有入口价值。财经新媒体矩阵的表象之下,后面对接的运营和服务才是其变现的终局。入口后面是转化的价值,可以是金融信息服务、财富管理,或者是其他一些形态。嘉宾强调,财经新媒体和其他的娱乐很多的新媒体的形态不太一样,甚至完全不同。但做好内容、做自己擅长的内容,是在任何时代都不变的媒体规律。新媒体对内容的要求甚至比传统媒体更高,当今的创业者面临着更高的挑战。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阅读量:1300《热门主播年薪是否过亿、流量变现效率究竟高低……这波创投大佬透露了好多行业内幕》 精选五一、知识创业火当时最近,我的一个朋友阿飞很忙碌,每天都在捣鼓各种网络平台。我禁不住问他,你这天天拿着身份证拍来拍去的,是要认证什么呀?阿飞得意洋洋地一笑,我要做网红啦!噗,笔者忍不住笑出了声。阿飞看我一脸不信任的样子,忙说,不是那种网红脸做直播的,是知识网红!说着,他随手一列,你看最近知识付费很火,我正好在演讲方面有特长,想针对这个领域做一个知识付费内容创业。不过阿飞很纠结,喜马拉雅、得到、知乎live、千聊、小密圈、饭团、分答、小鹅通、问视……知识付费平台太多了,该从哪赚到第一桶金呢?这也是很多有志于知识付费的创业青年共同的困扰。与此同时,盛夏天,知识付费更火了。6月6日,喜马拉雅推出66会员日,围绕知识内容付费推出会员服务、强化付费用户粘性,三天召集会员342万,会员销售额达到6114万。根据该平台公布的消息,今年以来其付费用户的月均arpu值已经超过了90元。6月3日,千聊召开“知识变现破局”峰会,邀请300多位kol,该平台已有注册讲师80万,做次课程且收入超过500元的讲师达到5万人。5月18日,得到举办知识发布会,罗胖发布了12款知识产品,并发布了内部品控手册,其订阅专栏销售数量已经达到206万份。5月17日,知乎上线“知识市场”,推出类似淘宝的“7天无理由退款”等规则。知乎live上线11个月,已经举行2900场,超过300万人参加,主讲人平均时薪达到了11000元。5月6日,36kr发布知识付费年度报告,指出该领域目前总体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0-500亿元,成为“新风口”。年初,行业媒体虎嗅、36kr、钛媒体分别推出了各自的知识付费会员服务。……与此同时,各个细分领域的知识创业者们开始取得令人惊羡的战绩。声音教练徐洁《如何练就好声音》单日销量达到190万,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田艺苗的《古典音乐很难吗》付费课程播放量达到781.5万,华师大心理学教授陈默的《如何做不焦虑的家长》付费播放量达到350.6万。去年底,笔者曾作文一篇《知识领域四国大战》,预言“中产阶级的焦虑感”将使知识付费逐步爆发。那么半年过去了,行业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你想做知识付费,现在是最好的时机吗?“知识创业”者的第一桶金来了吗?二、好消息:第一阶段验证完成先说好消息。过去半年,有几点结论可以明确:1、四国大战已经演变成“群雄逐鹿”,越来越多的玩家涌入知识付费领域。和团购、直播、共享单车这些“风口”不同的是,虽然玩家很多,彼此抄袭雷同的并不多,大家各有各的玩法,说明尽管“知识付费”需求存在,但是最好的切入和解决模式还需论证。目前主要的模式有:a、内容出版(名人专栏、课程、节目)派,喜马拉雅、得到。b、问答咨询派,分答。c、直播分享派,知乎live、千聊。d、社群圈子派,小密圈、饭团。e、分销工具派,小鹅通、新榜。f、会员派,喜马拉雅、虎嗅、钛媒体。2、声音渐成首选模式。无论喜马拉雅、得到的售卖课程,还是知乎live、千聊的直播分享,声音都是首选模式,这主要因为:a、更符合现代人学习场景和习惯,都市白领工作繁忙、可以边听学边做其他的事情。b、相对图文,相对能较好地保护版权。相对视频,制作成本门槛更低。c、声音可以传递更丰富的信息,比如说话的节奏、力度等。3、用户付费习惯逐步养成。进入2017年,直播开始退烧,用户已经对“打赏”出现了审美疲劳。与此同时,知识付费领域增长明显。根据网络公开数据,目前知识付费用户已经达到5000万,而根据喜马拉雅的公开数据,该平台付费用户的月均aurp值90元,已经超过了网络文学和视频的行业均值。知识付费正在成为内容领域新的增长点,甚至未来成为内容付费的“主力军”也不是没有可能。4、垂直细分领域正在崛起。根据新知榜公布的榜单,目前排在前列的大热内容,除了财经科技类的李笑来、吴晓波,还有个人成长类的好好说话、小学问、声音教练,上海音乐学院田艺苗、最美唐诗、细说红楼梦等陶冶情操类也逐步抬头。知识付费已经从最初最火的商业财经、技能培养,向更多更丰富的细分领域扩展,未来几年内每个垂直领域都可能出现”头部“。5、第一阶段:内容爆款模式已经成熟。各个知识付费平台都已经有大卖的案例,从喜马拉雅的好好说话,到得到的李翔商业内参,到知乎live的李开复分享,各家都有了当红的”爆款“标杆。更重要的是,在打造内容爆款的过程中,各家都积累了经验,形成了逐步丰富完善的”套路“。今天重点就谈谈这个”内容爆款“模式,因为它成为知识付费第一个被充分论证的模式。三、爆款的逻辑听我说到这,阿飞一下子激动了,我也要打造爆款!可是知识爆款,真的有这样简单吗?这究竟是少数”头部玩家“的红利,还是每个人都可能挖出这一桶金?知识爆款的背后,其实是知识付费的”内容出版模式“。它的逻辑很简单:1、喜马拉雅这些平台,就像是一家家出版社(书商)、培训机构(课程)。2、好好说话、陈志武的金融课这些知识付费产品,就像是出版社推出的一本本书(影、音、课程)。3、某个知识付费产品成了爆款,其实就是成了”流行一时的畅销书(课程)“。ok,看明白了吗?知识爆款的本质就是”畅销书“模式。就像《影响力》、《巨婴国》、《怪诞心理学》、《货币战争》、《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余世维讲座》这些打着知识名号的”非虚构读物“会成为图书爆款一样。就像探索频道、易中天品三国、舌尖上的中国可以成为知识节目的爆款一样。相较于其他模式,喜马拉雅和得到们走的路线其实是最自然成熟的模式,把知识当作书影音来卖,那么所有出版商片商用过的”套路“,他们都能用。所以,知识爆款的公式:普适+痛点+易用+名人+群体+促销+包装+心理1、普适,针对的人群要足够广,最好是具备付费意愿和能力的(伪)中产人群,不然谁花这个钱呢?都想练练口才吧,都想财务自由吧,来我这里咯。所以知识付费一定是从人们的通用热点(财经、技能)打到垂直细分,即便垂直细分也是规模“付费意愿”人群的细分需求。目前的热门类目主要有商业财经、个人成长、外语培训、国学音乐、亲子养生等。2、痛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往往更好卖!比如,《好好说话》解决的就是具体场景的说话问题,沟通谈判不一而足。李翔和樊登解决的就是信息爆炸、时间和眼球不够用的问题,帮你筛选有用信息,并且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话语。3、易得,虽然学习从来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但是知识付费产品必须“易于上手”。一方面,课程必须短平快,不能耗时太长或者信息量过大,得让人有一种“每天十分钟就能进步”的易得感。另一方面,内容的表现形式要生动有趣、寓教于乐,通过突出的演说技巧一直抓着你的注意力。4、名人,知识付费不是“指定教参”,也没有经历“出版”这样一个国家机构背书的过程,要取得人们的信任,必须导入名人的ip背书。试想,如果好好说话不是黄执中、马薇薇来讲,谈判学不是熊浩来讲,就算内容质量再高,还能取得这么好的销量吗?5、群体,仅仅名人背书还不行,还得周围的人都在买,才能产生“群体认同”的信任。罗胖是这方面的好手,从早年的会员至今,积累了相当多的人群,而每一次h5病毒传播又能恰到好处。6、促销,即便1到5都满足了,仍然有人处于观望状态,迟迟不肯迈出第一步,这个时候促销就很重要。知乎live在16年下半年的大推效果明显,而喜马拉雅推出的123知识狂欢节、66会员日,更是直追阿里双11起步时的销售额。7、包装,为了突出各项优势,这些知识付费产品都要进行精心的包装、设计和打磨。比如罗胖的品控路线,喜马拉雅的知识网红孵化体系,要从第一眼就直抓眼球、逼格十足。8、心理。这些知识付费产品是否真的解决了你的问题,让你成为“有知识的人”,这一点尚未可知。但是,好的知识爆款一定第一时间对你进行心理按摩、缓解中产们心中的焦虑,进而构建某种身份标签和优越感:你看,我买了……,我是有知识、爱学习的,我和low逼屌丝们的生活方式是不一样的!这样说来,完成了第一阶段商业验证的知识平台们,要想迅速扩大战果,只需要做这几件事就行了:1、规模复制,生产更多的爆款,甚至批量化、标准化、规模化地生产爆款,比如喜马拉雅的知识网红矩阵和孵化体系。2、抢占头部,爆款们能成为大多数细分领域的“头部”内容,从而获取较高的毛利,比如得到从头部出发自上而下地打造。3、打造品牌和标准。爆款们从流行变为经典,甚至变成细分行业的标准,进而产生持续地复购。卖得更多、卖得更好、卖得更久……这个故事很美好,可是实际操作起来有那么简单吗?知道了以上的套路,知识创业者就可以打造出爆款吗?四、坏消息:三个瓶颈最近,公众号“老汪这个人”撰文一篇,阐明了自己不再续订某知识付费产品的5个原因。第一,免费的信息都看不过来,付费的更是无暇顾及。第二,使用太低频。第三,在如此低频的情况下还续订,那岂不是床头摆了个闹钟、天天提醒并刺激我说“老汪你不爱学习,老汪你浪费钱,老汪你这个懒鬼”。第四,一些免费公众号和头条号的内容质量毫不含糊。第五,穷。需要说明的是,他说的是“不再续订”,也就是一个复购问题。这几句大实话,道出了知识“爆款”规模扩张的三大瓶颈,你必须首先想清楚怎么对付:1、赋能问题,“付费”比“免费”强在哪里?说来有趣,知识付费面对的首要对手,不是其它付费产品,而是免费的内容。试想,李翔做一个商业内参,那么如果有一个名气相当的人也做一个免费内测呢(当然李翔已经免费了)?好好说话讲口才,那么一个名气相当的人来免费讲口才呢?再比如,现在的很多收费专栏,真的就一定比行业大咖们的公众号写的好吗?付费产品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说明付费的理由,说明自己比免费内容的价值更高,有什么独特和稀缺的地方,但实际上这个价值往往很难衡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或许你要问,那为什么优质的内容生产者要做免费内容呢,为何不干脆一起都收费呢?简言之,其实就是“人各有志”,有的大咖追求的是“传播和流量”,有的大咖追求的是“赢利和变现”:我要做付费内容,那我内容的传播和影响力肯定受限,我还不如把流量做上去、未来接广告呢?所以,追求流量和传播的免费优质内容生产者,是知识付费的第一个威胁。如果你做知识创业,先想好如何一句话讲清楚“付费的原因”。2、复制问题,爆款模式能广泛适用复制吗?知识“爆款”模式需要“名人背书”,但并不是每个名人都适合,也不是越有名越好,前提是这个名人是“适合包装打造ip、会被吸引的名人”。什么意思:首选,并非学术的大咖泰斗都适合“知识付费”,因为很多人其实是学术研究的大咖,未必是学术“包装传播”的大咖,研究得很深入,讲的未必“生动有趣浅显易懂”,这就违背了易得性原则。其次,对很多商业实践的大咖来说,这个模式“时间、机会成本太高”,吸引力不足。这帮人往往做个项目都能一个小时几万几十万了,时间太值钱,可选择太多,何必每天费脑子苦思冥想知识课程?再次,对没有流量、无法打造成ip的“普通人”来说,哪怕有真才实学,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也可能转眼被淹没,结果就是精心准备的东西根本赚不到钱。“泰斗不浅显,大咖不稀罕,普通人不挣钱”,这样一来爆款模式的复制空间是有限的。这个人得有一定流量和话题性、有一定知识底蕴又善于深入浅出、且确实对这个模式感觉ok愿意投入。按照罗胖说的,至少每年都保底挣到100万。所以,就像不是每一个文学青年都适合做自媒体人一样,也不是每一个知识青年都能成为“知识创业者”。你先得想明白自己的特质,然后得找到适合的平台,得到的品控、喜马拉雅的孵化培养体系,等等。3、复购问题,用户“一招鲜”后会不会买下去?这个问题相对复杂,至少有几点需要考虑:a、用户的体验满意吗?满意是大多数复购的基本前提。但是现在很多知识付费产品的第一个问题是用户“买而不读”或者“根本消化不完”,当然也许有人会说用户读书也是“书非借不能读”,但是试想如果对一个作者的书总是读不完,下次他出新书,复购的可能性也**降低。另外,知识付费是一个非标产品,这就导致用户的预期难以统一,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大多数人满意就是一个难题?这也是内容和教育培训最大的不同,教育培训(应试)往往有一个权威标准化的教案和考试,其结果也很好衡量,就是看考试成功率了。或许你会认为,用户“知识付费”就不是为了阅读消化的满意,而是购买瞬间的“仪式感”,是一种缓解焦虑、建立优越感的心理满足。但问题就在于,见异思迁的用户为何每次都通过对你的“买而不读”来满足呢,不腻吗?b、有没有持续的需求场景?很多知识付费的尴尬在于,用户“学完”的那一刻,也就是不再需要的时刻。能不能产生持续的需求场景,这很关键。又或者,是否可以嵌入用户的生活方式中,让他觉得这是自己小资情调的必备组成?c、有没有其它粘性手段?比如,让用户付出沉没成本,他已经学了你的内容,那么接着学下去、一定比转而从头开始学别人的,来得更方便一些。比如,有没有一些免费内容提供给用户,建立日常的连接和销售的触达,这压力又大了。比如,能否让用户对内容生产者形成类似ip的人格化认同感,我喜欢你所以支持你;或是某种社群的身份,这一点罗胖是专家了。d、替代方案怎么办?用户第一次体验很满意,但是第二次他在淘宝上发现了“盗版”,只要花很少的钱就能从网盘上下载全部内容,你该怎么办?要解决以上三大问题,你是一定要从一开始就做系统规划了,坦白说知识创业看起来很美好,但大多数人未必适合。说到这,阿飞还是很纳闷,知识付费平台那么多,我究竟该去哪个平台呢?六、去哪个平台掘金?目前,喜马拉雅的付费专区已经有2000位知识网红,成为知识网红第一平台。第一知识社区的知乎全面放开live门槛,得到则按照精品路线推出了24个专栏。如果对标电商,喜马拉雅是天猫模式,知乎live更接近淘宝,而得到则是精品店。我们今天很难断定谁会是最好的模式,但是可以肯定,对于不同的知识创业者、在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选择。如果你还没有成熟的课程规划,只是想做一次知识创业的“实验”,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先在知乎(某个话题)积累一定的流量和口碑,然后做一次live分享试试看。如果你已经有较为完整的课程规划,且认为自己可以被包装打造,那么喜马拉雅的主播孵化体系会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已经名声在外,自认为在专业领域有很高造诣,有打造成ip的潜质,那么应该直接联系喜马拉雅或得到的首推了。对比三个平台的特征:得到的特点是包装营销能力最强但门槛也最高。喜马拉雅是内容媒体平台,流量最多、孵化体系相对成熟,但必须找到合适的细分领域、否则会容易在知识网红人海中被淹没。知乎live的社区氛围最好、用户付费意愿和能力较好,但需要一定的流量基础,对专业性和解决力要求高,否则很容易得到差评。知识创业不是一时兴起。是要赚点零花钱,还是要打造个人品牌、走上半职业化之路,你得想清楚。如果以此为业,前景可观吗?七、未来市场有多大?目前的预计是,知识付费用户已经达到5000万,2017年知识付费的总体规模可以达到500亿元,那么我们再往后推,未来五年呢?2015年,全国出版行业的营收是19967.1亿元。下面我们做2个假设:1、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无法适应快节奏现代社会的图书影音很可能想报刊电视那样逐步下滑,而基于网络和移动端的内容消费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这会是一个多大的市场?2、线上内容消费的人群中,付费意愿和能力相对较好的新中产人群,首要的问题不是“无聊和需要放松”,而是“缓解身份焦虑、获得阶层标签和寻找继续向上的优势资源”。如果以上两点成立,那么相较于纯粹娱乐内容,寓教于乐的知识付费会有一个明显的增长期。当媒体报道中评价喜马拉雅要从知识网红第一平台升级为“内容消费第一平台”时,我们无法评价这究竟是目标愿景还是营销口号,但无论喜马拉雅123知识节和66会员日惊人的6000万销售数据,还是得到的精品专栏打造出的一个个爆款神话,似乎都在预示着:知识付费确实正在成为内容消费的增长引擎和重要组成。所以,阿飞们去占领每个图书曾经占领的市场吧,去打造知识付费领域的《影响力》、《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吧,细分领域是我们的星辰大海。八、必须澄清的两个误解1、知识付费是在线教育?有个投资人加了我,深夜发来对知识付费的一连串提问,大意是说:对这种新形态的mooc,你认为市场竞争的关键节点是什么?哪一家更具有优势?我当时只说了一句:这一波知识付费,绝不是慕课,和在线教育基本无关。眼下这一波知识付费浪潮和15年的在线教育投资热是两回事,分属于内容和教育两个赛道。如果用教育的逻辑去理解知识付费,你可能从起点就错了。那么,具体的区别是什么呢?请看下表:知识付费向左,在线教育向右。2、罗胖们错了?现在世面上对罗胖们最大的指责是:你传播的都是“二手知识”,不是真正的学习。可“二手知识”真的错了吗?一手知识(专业学术)学到后头一般不会太生动有趣,没有那么多故事可以讲。而二手知识多半是进行了简化和包装,变得寓教于乐,牺牲的是内容的深度、严谨和系统,常常成为“通识读物”。“二手知识”真的是新鲜事物吗?其实几千年来,中国人早就习惯了二手阅读。到了现代,从简报内参到科普读物,从十万个为什么到名著缩编,从奥秘飞碟探索科学画报到易中天品三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国家地理,这不都是吗?小时候,我们读十万个为什么,就觉得自己是科学家、小博士。长大以后,我们知识付费,尽管听不完,还是会觉得自己有逼格是中产阶级。这不是异曲同工吗?罗胖的“二手知识”真没错,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每个人只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精深掌握一手知识就行了。其他领域知道个基础常识也就行了,消费“二手”总比完全不读书好。只不过,罗胖这故事讲的有点大,说的好像“二手知识”会成为未来学习的主流,这样一来就刺中了知识界敏感的神经了。九、最大的难点是注意力为什么很多人买了课程,来不及听呢?现代社会有一个重要的趋势:信息量越来越大、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认知习惯越来越碎片化。在这个背景下,用户很难持续地保持注意力,他没有耐心,他需要的是简单迅速的爽。所以,用户“注意力的稀缺”是知识付费产品设计最大的难点。之前,很多在线教育恰恰是载在这里。任何一种知识内容的吸收,都必须保持注意力,边学习边思考,甚至迅速付诸练习和行动。否则,很可能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很多时候很可能是,一听就懂,一说就会,一过就忘,一做就错,一会就不耐烦坐不住,最后并没有什么卵用。“三心二意和懒惰懈怠”就是人性,没有哪个对抗人性的产品可以做起来。在线下的学习中,我们至少可以有课堂氛围、师生互动去保持注意力,而在没有监督的个人消费中,如果不是讲的悬念四起、极其有趣,可能用户很快就走神了。十、知识付费“内容模式”的未来?一阶段“知识爆款”已经得到验证,那么接下来呢?在我看来,知识付费内容创业的下一步,一定是“从流行走向经典”,抢占细分领域的头部。眼下之所以成为“流行风尚”,可能主要还是在于缓解中产焦虑的“标签意义”,和排队喝喜茶、吃鲍师傅异曲同工。但是,知识付费内容创业的未来应该远不止于此,它应该在未来取代图书影音成为咖啡、米饭一样的存在。以下提供几个思路:a、敲门砖。成为某个细分品类的标准、必阅经典,你要是没消费过,都不好意思说学过。甚至成为获得某个优势资源的基础门槛。b、工具库。成为某个细分领域实施操作的参照工具,这就是字典和百科全书模式。比如好好说话列举了各种说话场景和问题,你未必要按顺序听完,但以后遇到类似问题了可以“按图索骥”。c、社交圈。像中欧、长江这些商学院,课程内容是另一方面,超高门槛构建的企业家同学圈同样引人注目。今天的知识付费产品都在有意识地打造“圈子”,只不过——谁能让圈子的社交价值最大化呢?最后,一切才刚刚开始,问题还很多,但正因为问题这么多,才给了你解决瓶颈、赚够红利的机会。知识青年们,准备好了吗?【钛媒体作者介绍:张俊;公众号阿辩论(ID:bianlunlove)】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热门主播年薪是否过亿、流量变现效率究竟高低……这波创投大佬透露了好多行业内幕》 精选六十几年来,中国的互联网制造了许多知识英雄,也曾经倾覆过许多网络大腕儿,在这些曾经的败走麦城者中,能够如乔布斯般实现东山再起的屈指可数,我一下子能想到的也就史玉柱、陈一舟两个人,最近又出了一个,就是六间房的刘岩。人有多大几率在一生中两次成功?刘岩的六间房在视频风起云涌的初期曾经名噪一时,在最辉煌的时候(2006年左右),六间房曾经凭借一个胡戈一度成为中国视频网站中风头最劲的一家,但随着金融风暴的到来,因为没有雄厚的资本和后台,六间房几度濒临倒闭......3月17日,宋城演艺宣布以26亿元收购互联网演艺平台六间房,这家原本很多人以为已经消失的网站再次成为瞩目焦点。八年一个咸鱼翻身的轮回,刘岩是怎么实现了他的第二次成功,近日,刘岩和微天下“非常坦诚地”讲了六间房的“成功秘辛”,或许很多处于困境的创业者能有些许借鉴。“人还活着,钱却花光了”“最苦逼的时候,海淀法院法官都认识我了”“其实现在活过来了再忆苦思甜挺没劲的,容易被别人说装B,但既然你问到那我就只能说道说道了”。刘岩一开始不太愿意谈及艰辛往事,但最终没有架住追问。2006年做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时候六间房在业内还是比较领先的,但到了07年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07年开始视频网站开始变成资本竞争。土豆拿了3000万人民币,“现在看是小钱,在当年可是天文数字,所以土豆一夜就打成第一了”。六间房只能迎战,但跟到一千万美金的时候,再追加投资就很吃力了。优酷是晚期投资,起点就很高,所以08年优酷起来了。但六间房不一样,它进入的早,本来以为是百米赛跑,但后来却发现变成了马拉松......然后是08年金融危机,六间房再也没融到钱。“那时候债主都排着队来要账,我说现在不能还钱,我钱给你了,我还怎么活?而且现在债主这么多,钱就这么点儿,你们每家也分不到多少。你让我活着,就有机会还你钱,老大逼死了,谁也拿不到钱。现在唯一的办法是让我活着,我不跑”!有同行打电话劝刘岩带着钱先躲起来,找个地方闭门研究新产品,或许是一条生活,但刘岩拒绝了,他每天坐在办公司,一边维持业务,一边应付债主。“那时候海淀法院的法官都认识我了,后来法官跟那帮要债的就说,你们也别把人逼死,现在是全行业出问题了,逼死谁都没好处,国家也是这个态度,你们去告,也告不赢”。后来依靠无心插柳的网络直播,六间房最终渡过了难关,把钱都还了。到了2012年,其中一个债主居然加入了六间房。“因为当时他本来不期望我能还钱,结果我把钱还了,他觉得我很牛逼”。在最艰难的几年里,六间房一方面做挣钱的生意,一方面做新业务,逐渐从一个技术公司变成一个社区运营者,从一个运营者变成一个娱乐公司。“现在是大势在推着我们走”。站上风口后刘岩这么说,但在成功之前,刘岩却认为最大的推动力是“饥饿”,向上源于饥饿,饥饿推动创新:我们就是饥饿者,我们的基因不是资本,没有那么多钱去挥霍,所以必须创新出好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生存,创新是我们唯一的出路。踏上风口的偶然与必然在烧钱拼流量上吃了亏以后,六间房在后来的发展中“无意中”走上了娱乐公司的道路。六间房在2006年的时候开始做视频直播,当时是直播游戏和发布会。第一个大案子是2007年奔驰有一款车在北京首发,奔驰的CEO来了,章子怡也来了,现场非常炫,耗资巨大,但是却只能服务现场的几百人。奔驰去找电视台,电视台当然不可能直播一个车展上的表演,后来就找上了六间房,“全是电视的手法,有几万人看,奔驰老板节嘉奖了,说真牛逼”!从奔驰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流量变现平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