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要提防别和他把关系爹地来宠萌宝闹翻天”——《浮士德》这句话有语病么?

浮士德与梅非斯特主仆关系深层内涵探究
内容摘要:《浮士德》,一颗世界文学史上璀璨的明星。该作品规模宏大,亦塑造出各色人物形象。其中,浮士德与梅非斯特作为主要人物贯穿全书,两者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主仆关系。以主仆关系架构的文学作品发展历史悠久,《浮士德》中的这对主仆关系具有普遍意义亦具有其特殊价值。其对于《浮士德》文本架构、人物形象以及主旨内涵方面均有较深影响;对于文学作品中主仆关系的展现亦有里程碑的价值,对于社会认知、人性分析、哲学思考以及美学价值方面亦做出巨大贡献。关键词:浮士德 梅菲斯特 主仆关系一.主仆关系探微1.社會主仆关系概述主仆关系属于社会学范畴的概念,对于主仆关系的分析也可从历史维度和宗教维度进行分析。从历史维度方面来看,早期人类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是人类历史的萌芽雏形时期。虽统治者美其名曰“天下为公”,但当时政治制度实则为主奴关系。这个时期奴隶承担起了主人家庭中大部分的繁重体力劳动,但需要认识到的是此时的主奴关系与上文谈及的主仆关系并不完全相同,由于奴隶们仅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没有相应报酬且不具有身份自由权,其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家庭劳动类的仆人。而此时存在的“仆人阶层”是官名。文献中记载“春秋诸侯国置,为仆大夫属官。掌保卫宫廷、奏报、引见宾客等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诸侯宾至,甸设庭燎,仆人巡宫。杜预注:‘巡宫行夜。又《僖公二十四年》:‘仆人以告,公遽见之。”[1]封建社会时期,东西方社会都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仆人,即帮助服侍主人之人,他们与主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有一种较为密切的依附关系,甚至有一些从出生开始就已经确立了其仆人身份特征。封建社会亦是主仆关系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其快速的成长成熟,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社会系统。仆人阶层有其特定的服侍装束、礼仪规章和伦理道德的要求。封建社会中后期开始出现了一种主仆关系僵化恶劣的倾向,由于主仆之间身份地位方面的诸多不平等、社会的自由改革的呼声较高以及人权思想的萌发和封建社会后期的工业化的萌芽与发展导致了主仆关系的演变。根据对19世纪的英国社会调查显示,“家庭服务是年轻女孩离开父母家至结婚中间的一段人生旅程,多数女孩为仆10到15年就会结婚。多数仆人对主人不负有终身服役的责任,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人身依附关系。”[2]其后逐渐步入近代社会后,可以看出主仆关系并非之前的人身依附关系,也逐渐不再属于家庭成员的一部分,而是仆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一种按照类似合同或契约的形式进行的劳动,其之间的关系也演变成为现代社会劳动关系的一种雏形,但可以看出,主仆地位不平等性较强,主人依旧具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宗教维度来看,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中其中两者对于教义的阐述里面均有提及人和其宗教崇拜的神之间的主仆关系。伊斯兰教对于自己的教义有以下的阐释,“全人类都是真主造化的,人人都是真主的仆人,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3]可以从中体会到信徒与真主之间自觉亦或不自觉地主仆关系。基督教《圣经》中也有类似的描述,“故而,人应当爱上帝。而爱上帝就必须遵从上帝的诫命”[4],其虽然未直接的指出人与上帝的主仆关系,但从“诫命”中我们便可感受到不可抗拒的人类的从属地位。可以从中看出宗教文化对于主仆关系的发展有较为显著的贡献,另一方面,主仆关系对于宗教教义的制定亦产生一定影响。宗教角度的主仆关系具有有主动选择的意味,不同于社会角度的完全服从与被动接受。2.文学角度的主仆关系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于社会存在较为真实的反应,不可排除其中会掺杂创作主体的个人意志及多重因素,因此文学作品中的主仆关系与社会中的主仆关系并不完全完全相同。纵观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可总结出主仆关系的两层不同的意涵。第一层是封建时期典型的主仆关系,这种类型的主仆关系是与现实社会最为接近的。仆人作为主人家庭的附属部分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仆人的人身自由受到很大限制,此类主仆关系是社会阶层决定的,具有不可抗拒性和非选择性。此类作品中仆人多作为一个阶层出现,拥有自己的生活圈,其对于主体的影响主要存在于日常生活方面,即使有对于主体价值观方面的影响也并非主流。英国《唐顿庄园》是典型反应主仆关系的作品,通过“楼上楼下”空间距离构建了仆人阶层独特的生活圈,反映出等级森严的主仆关系;东方《红楼梦》作为典型反应封建时期作品,对于主仆关系刻画亦惟妙惟肖,虽宝玉一代青年人对于服侍他们的仆人少了几分世俗的成年人趾高气扬、阶层分明,但仆人对其影响范畴还无法逾越生活零碎,上升到精神层面,即使宝玉与袭人、黛玉与紫鹃情深如手足,袭人、紫鹃谙熟世事人情却至多给予其主以性格世事方面的指导。这与仆人阶层整体认知水平、教育程度有密切联系,是封建时期仆人的低微地位的真实展现。第二层是一类特殊性的主仆关系,其形成并非建立在某种社会阶级关系基础上,而是通过一些较为戏剧化的途径,甚至是带有虚构想象魔幻性质,主仆的命运人生几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仆人对主人的影响已经超越日常生活本身。这种类型展现出文学主仆关系异于社会主仆关系的一面。这种主仆关系已近乎成为文学母题,在东西方著作中都有展现。东方文学中《西游记》中唐僧与孙悟空是此类的典型代表,该著作的魔幻性注定主仆关系本身就具有戏剧化色彩。孙悟空陪伴唐僧西天取经,不仅承担着仆人义务,而且作为唐僧人生理想实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学中的《堂吉诃德》中主人公堂吉诃德与桑丘亦属于此类主仆形象的经典代表,桑丘对于堂吉诃德,并不单纯是一位服侍生活的仆人,从深层面上看是对于其性格的补充,其对于堂吉诃德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命运选择方面有深远的影响。《浮士德》中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主仆关系应当属于此种类型,文学性大于社会性的主仆色彩。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主仆关系在此类作品中可谓是经典代表性的。二.浮士德与梅菲斯特主仆关系特点分析1.普遍性分析
浮士德与梅菲斯特主仆关系具有与一般性主仆关系的相似性特点。相对的臣服性是主仆关系中仆人的义务,作为仆人的梅菲斯特亦然。纵使梅菲斯特作为魔鬼,近乎是魔界的最高领导者,拥有掌控精灵、女巫、恶魔等诸多魔界事物的权利,拥有着卓越超群的法力。作品《浮士德》不乏此类展现,“梅菲斯特:他睡着了!得,轻飘、温柔的小家伙!你们忠实地将他唱入睡乡!”[5]“梅菲斯特:(如前状)阴差阳错,请给他们解除障眼法!娘们要记住,魔鬼会怎样玩耍。”[6]但作为仆人,梅菲斯特不能超越普遍性对于仆人的价值界定,他一出场便是一只卷毛狗的形态,狗在人类社会意识上是有臣服于忠誠之意的,侧面隐喻与暗示了其仆人身份。在后期章节中,梅菲斯特对于浮士德的多数要求有求必应,虽暗自操纵,但表面必然做出的是仆人形态。2.特殊性分析上文提到这对主仆关系在文学作品中主仆关系刻画上具有经典代表性质,必然具有其他作品不具备的特质。首先是主仆关系的协议性上。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主仆关系是依靠一张协议订立的,有一定的契约价值。究其根源与近现代意义上的主仆关系有相似之处。其不是一种出生起的人身依附关系,而是一定期限内通过协定契约而形成的临时性质的从属关系,有一种劳动雇佣的性质。文中提到“梅菲斯特:在这个意义上,你不妨冒冒险。签个契约吧!”[7]这便是两者带有交易性质主仆关系的开始,虽从契约开始之日起梅菲斯特的身份及关系有所转变,但其地位本质未变。社会性上的主仆关系,地位上的不平等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现象,即使是近现代以来的契约协定性质依旧存在心理方面的隐性不平等。文学性的主仆关系,多数若非属于出生便注定的主仆关系,便是自愿为之(堂吉诃德与桑丘)或后天迫不得已(鲁滨逊与星期五)而确定的,不具有哲学意义上的理性契约关系,更无从谈及平等。更重要的特质还体现于主仆关系的交互性上。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主仆关系实则是辩证的,两者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对于梅菲斯特与浮士德究竟谁是主、谁是仆的问题本身还存在争议。“浮士德:如果我安静下来,游手好闲,虚度时光,那就让我马上完蛋!……那么你就可以把我拷起来,我心甘情愿走向毁灭!”[8]我们可以由此看出,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契约关系其实是一场脆弱的,一旦稍有违背,权利便立刻会进行翻转,浮士德便成为奴仆任梅菲斯特处置。而且从另一方面看,即使在契约履行期间,梅菲斯特表面上为仆,而实则却是真正的“主人”与暗中操控者,甚至可以说这一切都是他的“骗局”,带领着误认为自己是“主人”的浮士德走向深渊。在女巫的丹房中的这段对话,“梅菲斯特:一大杯闻名遐迩的琼浆玉液……女巫:……您知道,怕他连一个时辰也活不到。梅菲斯特:……才能让这药剂对你生效。”[9]我们发现这使“主人”浮士德“返老还童”的琼浆却是在“仆人”梅菲斯特的“逼迫”下喝下去的,极具有讽刺意味。作为契约主人却要像木偶一般被仆人牵着鼻子走。主仆关系的交互性在反映主仆关系的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三.浮士德与梅菲斯特主仆关系价值分析1.作品价值分析(1)文本架构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主仆关系作为交织在一起的两条线索共同完成对于这本经典著作的架构。但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双线索结构,两条线索并非平行或偶尔交织,而更像是两股紧紧盘绕成一根的麻花辫,形影相随。无论是在知识的殿堂、爱情的监狱抑或政治的竞技场中,梅菲斯特总像影子或是可怖的幽灵一般跟随着浮士德。文中经常出现类似描述,“[梅菲斯特敲门]浮士德:(蹬脚)是谁?梅菲斯特:好朋友! 浮士德:畜生!”[10]即使浮士德沉醉在纯美甜蜜的爱情中时,梅菲斯特也会经常神出鬼没的搅扰这个所谓的主人。两者巧妙融合给予文本较为坚固的支撑,使文本结构不会过于单薄,亦使全书的情节丰满架构清晰。(2)人物塑造浮士德与梅菲斯特这对主仆关系将两个具有极端性格,迥然不同的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其巧妙地运用了文学作品中人物塑造的衬托性作用,完美的塑造出两者形象。两者的性格是绝对对立的。浮士德带给读者的视觉感受是一位拥有着强烈正义感与崇高追求,压抑内心中无尽的欲望,闪耀着善良与力量光芒的英雄式的人物现象,他拥有着人文主义者的人道精神、启蒙思想者的自由追求、博学多才者的知识典藏,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角色。而梅菲斯特却是一个带有黑暗狡诈阴险龌龊的恶毒魔鬼,他自私自立,一切选择均是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代表,同时他还拥有陈腐的思想。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之感使得两者形象都在文学史上成为熠熠生辉的不朽传奇。另一方面,两者的形象中又如同“镜子”一般映射着另一方的隐藏面。浮士德的爱情欲望、入仕追求、统治欲望等都因梅菲斯特的存在而显露;同样梅菲斯特具有的洞察世事人生、机智勇敢亦通过做浮士德的仆人而体现。两者的相辅相成使得两者都成为“浑圆人物”,性格丰满圆润,避免了人物的扁平化。(3)主旨内涵浮士德与梅菲斯特这对主仆关系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阐释具有重大的作用,其亦是《浮士德》主题多元化且内涵丰富的根源。这对主仆关系可以被解读为作者对于人生理想的不断追求与内心的软弱、懒惰和欲望的阻碍之间的斗争;亦可理解为当时正处于新兴蓬勃向上发展的资产阶级的理想、追求与旧的腐朽势力的冷酷自私以及不断阻碍的矛盾与斗争;更可以看作整个人类对于人的精神目标、人生价值以及真善美的最高追求与人性弱点与潜藏在人类以及社会深处的假恶丑的顽强对抗。因为主仆关系中包含的丰富多元的内涵,使得主题内涵多样化。2.文学史价值分析《浮士德》中浮士德与梅菲斯特这对主仆关系的成功塑造成为文学史主仆关系类的文学方面的一座里程碑,其在不自觉中开创性的主仆文学的独特表现方式。“并蒂共生”式主仆关系。从某种程度上看,《浮士德》中浮士德与梅菲斯特主仆二人可以被共同看作主要人物,即本书的主人公只有一个,是主仆二人共同塑造出来的混合体完整形象。两者的行为、性格、追求以及理想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拼接融合的没有违和之感,人性的复杂性致使两者均为对方形象中未表现出来的隐形部分。共生性人物形象在前代文学史上出现了萌芽但并没有发展成熟,而《浮士德》中这对以主仆之名而履行着共生之实的人物形象,成为了此类人物形象的典范代表。
“新时代魔幻”式主仆关系。突破了固有的传统主仆关系森严的阶级观念。上文所提及的交互性最重要的特点便是两者关系的平等性,而这种对于平等关系追求的哲学正是处于18世纪欧洲文学甚至整个世界文学所共同追求的文学思想境界。从此角度来看,《浮士德》中这对主仆关系无疑具有前瞻性与先进性。由于两者处于不同的维度,人间与魔界的交织,作品氤氲着浓厚的魔幻主义的色彩,虽幻想色彩在《圣经》早有显现,但表现主仆关系的文学作品中存在类似现象的却鲜见。3.哲学及美学分析《浮士德》中的主仆关系之所以几个世纪都能带给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及不同阶级以迥然不同且极具深刻性的思考,是因为其内在的不会因为时间、空间维度而消亡的哲学与美学的价值。东方哲学与美学维度诠释,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主仆关系体现着中国传统阴阳平衡的哲学观与道家美学观。“阴阳,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其最初的含义,是指日月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睿智的思想家们观察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因而就用阴阳这一朴素唯物论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11]歌德自己也曾说过:“我们可以随自己的高兴来认识这个世界,然而世界总少不了光明面和阴暗面。”[12]只有阴阳平衡才会给人一种舒适与美感,任何一方的过于强化只会带来接受者心理的不平衡性。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主仆关系促成了作品的阴阳平衡,作为阳极的浮士德始终散发出正极的能量;而处于阴极的梅菲斯特用自己的负极能量与之相互中和抵消以达到中庸平衡的统一和谐。两者就如同太极八卦图般严丝合缝的组成《浮士德》哲学。“道家美学突出的特征是承认美的相对性。老子说: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在他看来,美与丑相比较才存在,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没有不可超越的鸿沟。”[13]浮士德与梅菲斯特虽被分别界定为善与恶的代表,但实则,由于人都具有的多重人格性导致其本身并非一个单纯体,就如同道家美学认为的,主仆两者的性格界限其实非常模糊,两者的性格也有包含的关系,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内心都包含着对方性格的主要方面,只是在一定情况下的克制使性格只显示了本体想要表现的一面性。西方哲学与美学维度诠释,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矛盾观点是浮士德与梅菲斯特主仆关系的最经典的哲学体现,而文艺复兴美学则为其主仆关系提供了较为贴切的美学阐释。近代以来的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理论提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中的普遍起作用的辩证法规律。它揭示出事物或現象内部都存在着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对立面,这两个方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转化。”[14]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主仆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一直处于矛盾之中,签下契约的竞赛游戏注定了两者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但两者却又相互依赖。梅菲斯特依赖浮士德的失败带来他与上帝赌注的成功以证明自己的地位;浮士德依赖梅菲斯特得以实现自己在书斋中无法实现的人生欲望诉求,达到证明人类的能动性以及为人类谋求幸福的目的。这种统一在消磨着矛盾面。另一方面,从文艺复兴美学阐释,首先明确文艺复兴美学概念“14—16世纪,出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人文主义者以人性、人道反对神性、神道,强调现实的美、人的美。”[15]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主仆关系贯穿始终的主线即为浮士德追求人性之美与正义理性梦想,而魔鬼仆人梅菲斯特又力图用各种手段干扰并破坏浮士德不断前进的步伐并将其毁灭。这对主仆关系的矛盾中体现了人类对于美的不懈渴望与追求。参考文献[1]郑天挺,吴泽,杨志玖.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513.[2]刘晓玮.试论19世纪英国的主仆关系[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5月:8.[3]马明良.中国撒拉族[M].银川: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2012年:437.[4]宋希仁,戴扬毅.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西方伦理思想史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1993年:146.[5]歌德.歌德文集·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07月:46.[6]歌德.歌德文集·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07月:67.[7]歌德.歌德文集·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07月:50.[8]歌德.歌德文集·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07月:51.[9]歌德.歌德文集·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07月:74-75.[10]歌德.歌德文集·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07月: 99.[11]王步贵.国学通览[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年:154.[12]郭东斌.格言大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870.[13]王向峰.文艺美学辞典[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750.[14]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245.[15]朱立元.美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476.(作者介绍:李柯霓,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文学教育的其它文章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歌德《浮士德》里那句“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原文是怎么写的?就是米菲斯特和浮士德打赌,只要他说出那句话,就要献出灵魂后来浮士德眼睛看不到,误以为定棺材的声音是人们在快乐的劳动,就说了这句话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Verweile doch, du bist so schön!还有一句名句:Grau, teurer Freund, ist alle Theorie, und grün des Lebens goldner Baum.理论是灰色的,我的朋友,生命之树常青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哲学有用吗?为什么要学哲学?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1,400分享邀请回答77311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home.earthlink.net/~karljahn/Strauss.htm[24][25][26][27]2.3K34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浮士德》梳理分析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浮士德》梳理分析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xe64e;加入VIP
还剩1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习近平在德国妙用《浮士德》回应“中国威胁论”: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时政--人民网
习近平在德国妙用《浮士德》回应“中国威胁论”: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来源:&&&&&
  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柏林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会见记者。新华社发
  当地时间3月28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阐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国人民从自身经历中形成的自觉选择,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也真诚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
  当天下午,习近平主席夫人彭丽媛在德国总理默克尔丈夫绍尔陪同下来到柏林音乐学院参观。彭丽媛观摩了声乐课,并同师生交流,表示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希望两国音乐院校加强交流。
  偏见往往最难消除
  习近平指出,众所周知,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面对中国的块头不断长大,有些人开始担心,也有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必然是一种“威胁”,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尽管这种论调像天方夜谭一样,但遗憾的是一些人却乐此不疲。这只能再次证明了一条真理:偏见往往最难消除。
  习近平表示,中国早就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
  同样一桌饭,即使再丰盛,8个人吃和80个人吃、800个人吃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深知,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高13亿多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中国要聚精会神搞建设,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一个是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习近平表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还能走得通吗?答案是否定的。不仅走不通,而且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只有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所以,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习近平表示,事实胜于雄辩。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做出自己的贡献。
  期待两国制造牵手
  习近平指出,未来5年至10年对中德来说都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他相信,当“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真诚牵手合作,我们所制造的将不只是高质量的产品,更是两国人民的幸福和理想。
  习近平最后表示,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5周年。中国人民从自身经历中形成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觉选择,我们也真诚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习近平演讲所引名句
  ●黑云压城城欲摧(见李贺《雁门太守行》)
  ●国虽大,好战必亡(见《司马法》)
  ●和而不同(见《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论语》)
  ●大邦者下流(见《道德经》。寓意为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拥有容纳天下百川的胸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见《战国策》)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德国谚语)
  ●历史不应该是记忆的负担,而应该是理智的启迪(德国文学家莱辛)
  ●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德国前总理勃兰特)
  ●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
  ■答问
  我们必须有足以自卫防御的国防力量
  演讲结束后,习近平还回答了现场听众提出的问题。
  在回答关于中国改革的问题时,习近平强调,改革在中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已经作出了顶层设计,提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正在逐项落实。
  在回答关于中国国防预算的问题时,习近平表示,中国的国防预算是符合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国防建设正当需要的。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中国也再不能重复鸦片战争以后在列强坚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历史悲剧。我们必须有足以自卫防御的国防力量。
  在回答关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问题时,习近平指出,远亲不如近邻。中国对周边国家坚持亲、诚、惠、容的理念。当前,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总体是好的。我们主张通过协商和对话妥善管控分歧,解决争议。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
  ■解读
  用歌德作品回应“中国威胁论”
  专家认为,这次演讲是对“中国威胁论”的正面回应,是从中华文明、现实发展和世界大势等方面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全面、系统的阐述。
  习近平在演讲中指出,一些西方人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只能再次证明:偏见往往最难消除。
  “墨菲斯托”是歌德作品《浮士德》中的人物。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部主任崔洪建说,习主席这样的表达很接地气。“演讲没有自说自话,而是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引用家喻户晓的德国名言和事例,直抵人心,易于接受”。崔洪建说,科尔伯基金会是一个没有党派色彩、旨在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基金会。
  ■会谈成果
  中德宣布建立
  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
  国家主席习近平28日在柏林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会谈。双方就中德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为中德关系发展进一步确定了方向。
  习近平建议双方:第一,政治上做可以信赖的朋友。第二,经济合作要实现质的跨越。第三,加强人文交流。第四,在国际事务中保持有效沟通,共同推动地区热点问题的外交解决。第五,共同致力于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尽早启动中欧自贸区建设联合可行性研究,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中欧贸易和投资争端。
  会谈后,双方发表《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了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
  两国领导人还共同会见了记者。习近平表示,发展中德关系,好比驾驶一辆汽车,必须看得远,才能安全和顺利。只要我们双方充实燃料,握好方向盘,中德合作之车一定能既跑得快,又开得稳,驶向光明的未来。
  本版均据新华社
(责编:王泽、肖红)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清华与廖英强闹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