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杂机右边机械表不走的原因什么原因,测试压力为14.而另一边能动的压力为零

学习压力太大,渐渐的失去了动力怎么办?是心理上有什么问题了吗? - 简书
学习压力太大,渐渐的失去了动力怎么办?是心理上有什么问题了吗?
学习压力太大,渐渐的失去了动力怎么办?是心理上有什么问题了吗?
从大学开学以来,本来是一个学习很好的学生,经过大一大二,现在大三了,从大二下到这学期,学业越来越重,而且进了一个实验室,帮着老师做项目,还同时参加几个比赛,现在已经有一年没有回家了。一直特别忙,压力很大,渐渐的就什么都不想做了,经常失眠,有室友打呼噜,声音特别大。到现在,越来越不想做正事,总是找班上学习差一点的同学打游戏,之后又特别自责,怪自己浪费时间,有时候睡午觉,直接在床上躺一下午,甚至躺到晚上睡觉,心里特别自责,特别难过,但又控制不住自己。而且前一段时间身体状况也不好,莫名其妙头晕了两周,到医院各种检查,却又一切正常,后来自己好了。有时候背疼。越来越恨自己,但又无力改变,我该怎么办?
根据你的情况,你已陷入了拖延症的状态。拖延症往往发生在那些自我要求很高,有上进心,追求完美的人身上。因为你觉得自己做的这么多事情,无法做到随心所欲,无法尽善尽美,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开始怀疑,觉得自己不胜任所做的这些活,但又不该心放弃。现在你选择了逃避,然后又自责,生活处在了恶性循环之中。依我看,你目前先回绝掉一些任务,可以跟老师说明情况,在任务少的情况下,你就有时间完成任务了。还有,你要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我的建议是,早晨早点起床跑步,晚上十点前入睡,饮食方面拒绝垃圾食品,多吃新鲜的蔬菜瓜果。周末好好放松一下自己,约上朋友出去郊游,爬爬山,看看海,学习应该是你生活的附带,玩好才能学好。但是对于那些伤神的娱乐,比如,追剧、玩游戏等,你要拒绝。当你的生活趋向规律的时候,你的状态就会慢慢恢复。当你自信回来的时候,你还是可以让老师给你安排任务的。但是,如果老师的任务超越了你目前的能力,你得酌情考虑。我的观点是,自己的能力可以考第二名,那么就考第二名,不用玩着命去拼个第一,做适合自己能力的事情,你才能游刃有余,才能把事情做好。记得,把身体放第一,学习和工作都是附带的。
小学语文教师,致力于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方面的探究!
1.容易影响心情。因为西藏行,有点精神恍惚,而且真的有点追求完美,不做完就不想放下,即使明天有很多事要做。
1.室友丢钱,急于摆脱自己的嫌疑,反而显得很有嫌疑。 2.情绪化。精神恍惚,影响打工,影响学习,影响工作。 3.要想成为朋...
-- 发自我的网易邮箱平板适配版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163 To: &秦丕兴& Sent: Fri, 15 Sep :27 -0700 Subject: 大营、二营勤俭持家发家、到成为企业家
今天我的一位客户跟我说,你们外企也不过如此啊,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好。我赶忙询问为什么,她说:“你们公司出的保险合同跟某某公司的合同比起来要薄多了。你看某某公司把每个病种都写的特别详细,什么情况下能赔付,可是你们合同里并没有那么细。” 听完我马上松了一口气,而且更加坚定了我选...
这几天书橱有点乱,看过的没看过的书杂乱无章的堆着。可是乱而有序,想看哪本书,大多还是能很准确的找到。今儿重读的《安琪拉的灰烬》,她给我买了很长时间了,看完就随手放在书橱上,那会想看书了,居然凭着直觉一下子就能找到。平心而论这是一本很好看的书,虽然也写了苦孩子的成长史...
题目1:如何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出现在窗口可视范围(浏览器的上边缘和下边缘之间,肉眼可视)。写一个函数 isVisible实现 题目2:当窗口滚动时,判断一个元素是不是出现在窗口可视范围。每次出现都在控制台打印 true 。用代码实现 题目3:当窗口滚动时,判断一个元素是不是出...
美食,衣服,在步行街潮流时尚都在眼前,自己也买了一身,吃了三个烤肉串,地铁真的很方便,女生容颜分两种,一近远,二长短,香水根本不是喷在衣服上,自己也挺帅的,多读书没有思想的叙事。
不知什么原因,我是个夜猫子型的。不管白天睡得多与少,晚上10点固定象被打了鸡血似的开始焕发精神,头脑变得活跃起来。当别人正准备去梦游仙境时,我却拿出零食慢条斯理地吃起来,因为接下来还有两三个小时的活动时间。 记得2013年前我还没有智能手机,每晚基本上是坐在电脑前度过的。挂...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曾任&&&&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创始人;北京卡耐基成功素质培训学校心理中心主任。同时兼任劳动部核心技能培训专家组成员,《北京娱乐信报》、《健康时报》、《现代教育报》、《北京商报》、《中国企业报》等特约职场心理顾问,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科协公众科技网、北京科协企业心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壹基金救援联盟、冠军基金、北京志愿者联合会等公益组织高级心理顾问等。主讲课程:《职场心本管理》(半天)、《职场压力管理》(半天、1天、2天)、《职场情绪管理》(半天)、《职场人际管理》(半天)、《职场时间管理》(半天)、《90后员工管理》(半天)以及《职场情绪与情商管理》(1天)、《职场心态调节》(半天)、《职场心理素质训练》(1天)等。媒体采访:曾接受CCTV1、CCTV2、CCTV4、CCTV10、CCTV12、CCTV13、BJTV1、BJTV3、BJTV5、BJTV7、BJTV8、美国彭博新闻社、丹麦电视台、香港无线电视、华娱卫视、上海东方卫视、中国新闻网、ChinaDaily、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北京商报、中国企业报、健康时报、北京娱乐信报、新京报、京华时报、竞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40多家知名媒体的多次采访。成功案例:&译著:《重建自我》,现代出版社,2006年1月。副主编:《解决问题训练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邮箱:
(71)(98)(76)(242)(42)(20)(17)(3)(189)(30)
中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压力管理服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机构太古遗音听古曲以静心看芭蕾能减压古琴之家张笛之晴云竹苑中国第一笑长今日胡板桥
中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压力管理服务的应用心理学机构
01 两首打油诗
致蛙妈(爸)之一
佛系青年爱养蛙
未谈男友先当妈
二次元里千般好
不如身边有个他
致蛙妈(爸)之二
少年男女都爱花
为求发展才离家
待尝养蛙艰辛后
方知最爱是爸妈
在三次元的现实世界里,通常都是冬天看雪,夏日听蛙;而在最近一段时间的二次元世界里,雪景与蛙声竟如此和谐地同时出现,并且,动态的蛙声大有盖过静态雪景的趋势:一款简单至极甚至被诸多媒体批为极为无聊的《旅行青蛙》游戏,还没来得及由日文翻译成中文,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佛系青年、尤其是年轻的女性;仿佛一夜之间,无数的“蛙儿子”就如同神孕一般从天而降或破土而出,将微信和微博屡屡刷屏。这些萌萌的娃仔们的背后主人,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单亲蛙妈或蛙爸,她(他)们甚至连男友或女友都不曾有过,就因为养了一只萌态各异的“旅行青蛙”而瞬间让自己成了“老妈”和“老爸”。听着蛙声、看着蛙仔、想着童心与母性共存的蛙妈、蛙爸们,突然之间,眼前似乎出现了一面镜子,镜子里看到的正是当年的自己——“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呀,谁又没有年轻过呢?
03 点赞而不是指责
& & 蛙者,娃也,养蛙自然就是养娃了。
可是,二次元毕竟不同于三次元:二次元的养蛙是理想,三次元的养娃却是现实。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放开二胎政策之后的第二年(2017),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与数量双双下降了:不是“我”不愿意,而是现实太残酷。
《旅行青蛙》被批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蛙”们的孤独感:独自居住、独自看书、独自出门旅游。可是,这不正是蛙妈(爸)们的现实写照吗?他们的成长经历所造就的孤独心理,又怎么能是他们自己的错呢?真心关心他们,与其指责,还不如给他们一点理解与支持。
《旅行青蛙》区别于其他一般游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简单,似乎与佛系青年的“无欲”刚好相匹配。也正因为如此,该游戏也被诸多媒体批为“无聊”。可是,仔细一想你就会发现似乎有一些不对劲:首先是,佛系青年为何还会热衷于“养蛙(娃)”呢?起码说明不是真的佛系青年,即便是佛系青年,那也是社会造成的,一味地批评与指责,只会让这些非己所愿的“佛系青年”成为真正的佛系青年;其次是,简单不正是减压之道吗?三次元里已经压力山大了,为何不能在二次元里放松放松呢?从心理层面来说,如果说以前的游戏有更多的不健康因素的话,比如:易于成瘾、诱导赌博、高额消费、暴力倾向甚至诱导杀人与自杀等,那么,这款青蛙游戏的健康成分相对来说要多很多了,比如:绿色基调的画面更容易让人放松减压、养蛙的同时也让蛙妈蛙爸们学会了承担责任、学会了牵挂他人、学会了理解自己的父母、学会了在旅行途中与人分享、学会了关注自己内心的小孩------,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在让蛙妈蛙爸们逐渐成长为真正的自己、甚至真正的父母吗?
曾经,整个社会对刚刚走入社会的80后充满了担心,如今,80后早就挑起了大梁;因此,对90后、00后同样也不用过分担心,个性化的他们也会有属于他们的独特成长方式。压力山大的他们,所需要的不是担心,更不是指责,而是理解,更需要的是支持。
因此,我更愿意给这些稚嫩的蛙妈蛙爸们点点赞,欣赏他们在二次元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养蛙,也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回到三次元的现实世界里养娃,因为,在日文里,“青蛙(かえる)”的发音与“归来”相同,在蛙儿子归来的同时——当每个人内心的小孩与真实的自我合而为一之时——蛙妈蛙爸们也就真正成长和成熟了。
关注大家心理 分享开心时光
01& 事件回放
&&&&2017年12月25日,也是西方的圣诞节,西安交大在读博士杨宝德从学生公寓出走,未带手机和身份证;26日上午,杨宝德远在北京的女友发觉异常,求证后发现杨宝德失联;后经派出所、学校和家属的多方寻找,于29日发现杨的尸体,证实杨于25日在西安的浐河自杀溺亡;杨的女友于1月8日以“追寻杨宝德”的网名,发布的一篇“西安交大在读博士自杀溺亡
导师被指奴役学生冷漠无情”的长微博,迅速被成千上万的自媒体转发,“博士自杀”事件也因此成为这段时间各大传统媒体同时关注的社会热点。
博士杨宝德
&&这则博士(生)自杀的消息,这几天还在持续发酵。尽管事件的发生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天,但整个社会的关注度还是有增无减。
正常的死亡,每天都有发生;大学生、硕士生的死亡事件也不鲜见;博士生的死亡也同样不是个别现象。关键是博士生的非正常死亡,而且还牵扯出他的女博导以及其他更深层面的社会原因,这起博士自杀事件因此而成为这段时间的社会热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02 导师:变味的师生关系
这样的导师
&刚刚发生的北航导师性侵女学生事件还没冷却,博士杨宝德因不堪女博导奴役而自杀事件又迅速热上了网络。近年来一起接一起的硕士生博士生悲剧事件,其罪魁祸首纷纷指向了他们的导师。
&“怎么会有这样的导师?”
&“现在的师生关系都怎么了?”
&人们因此而困惑、而愤怒。
曾经的老师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观念影响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一方面,凸显了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中华民族“尊师重道”优良传统和美德的一种体现。而导师,更是老师中的权威代表,也是学生心目中的嫡系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与重要性自然非一般意义上的老师可比。
曾几何时,学生把帮助导师做学业之外的事情当成一种义务、一种自豪、甚至乐趣,因此,学生的付出是主动的,也是快乐的,除了因为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导师的关心和浓浓的师生情之外,长期的传统教育也让学生觉得主动付出是应该的,并因此而成为习惯,于是,彼时的师生关系是和谐一致的,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良性循环:导师越是不让学生帮忙(做额外的事情,比如家务),学生反而越把帮导师的忙作为一种荣耀,导师也会因此更加爱惜自己的学生,甚至感恩于学生的额外付出。这种现象与体验,在60后以及部分的70后作为学生时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
如今,博士杨宝德之死,让人们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变了味的现代师生关系:导师似乎成了可以决定学生生死的老板,学生似乎成了导师手头的廉价劳动力甚至工具,此时的师生关系变成了对立关系,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恶性循环:导师越是压榨学生,学生的敌意也就越浓;学生越被动越不情愿,导师就越是变本加厉的利用强者身份打压学生。这种现象与体验,在现代以60后以及部分70后作为导师、90后以及部分80后作为学生的师生关系中越来越多见。尽管这种现象还只是少数,还没有成为主流,但其负面影响却是巨大的,因此,谁都不能装着视而不见。
&教师的队伍确实该做清洁了,是时候让教师的形象重新回归崇高了。
&把那些不配做导师、没有足够师德的“老师”清理出教师队伍的时候到了。
03 压力:忍和扛导致恶性循环
人们常说“只有死人才没有压力”,人活着就不可能没有压力,而硕士生博士生又是当今社会一类特殊的压力人群:经济压力、论文压力、导师压力------,面对压力,尤其是面对来自强势一方的人际压力时,许多的人习惯性地选择忍和扛,以为忍一忍就没事了,扛一扛就过去了,没想到没有底线的忍和扛,其结果会导致一个恶性循环的发生:越忍压力越大、越扛压力越多,最终忍不住了、扛不了了,于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悲剧也就难以避免地随之发生,杨宝德就是典型的例子:一味地忍和扛,缺乏底线,不会拒绝。从已曝光的他和他的女导师聊天记录来看,女导师不仅有挑唆杨宝德与女友关系的言语,而且显然还有有意勾引杨宝德的嫌疑;除了做家务,女导师还要求他陪酒尤其是陪逛街,明显超出了一个导师对一个学生的要求;本来就压力大,对导师的这些一次次超出底线的要求又不会拒绝,终于让压力大到超过了他自己的抗压极限。
忍:心上一把刀
可是,对于弱势的一方(学生)来说,面对绝对强势的导师,不忍、不扛,又能怎样?当然不能跟导师对打。最好的办法不外乎两类,要么开心地做——认知调整、时间允许、能力足够;要么合理地拒绝——每个人总有自己的底线,怕什么?即便面对老虎,在生存本能驱使下我们也会反抗,只是怕无异于等死。怕,只会纵容行恶者的恶性越发膨胀;只有不该怕的人都不怕了,行恶者的恶才会被真正抑制住。
04 社会:被污染的生存环境
社会病:都是金钱惹的祸
老师(导师)不像以前的老师(导师),学生也不像以前的学生了,根源于社会也不是以前的社会了。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变化,包括疾病——社会病。就如同环境中的空气、土壤和水质被污染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不得病就很难了。如果真的有世外桃源,估计十有八九的人都会跑过去,人满为患的世外桃源恐怕也早就被污染了。
&To be, or not to be,that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莎士比亚的这个经典人生问题,至今仍有思考的必要。答案显然是生存,而且还要更好地生存。要在这个被污染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既要靠政府靠别人,也要靠自己。同时需要思考的是:既然环境已经被污染了,我们自己是否可以不再乱扔“垃圾”?甚至为净化环境出一点力呢?答案同样是肯定的。
&我们中的许多人,其实都走进了一个误区:对于被污染的环境,喜欢并习惯于指责别人抱怨外在,却没想到这个被污染的环境其实跟我们自己也有关系,也有我们自己的一份“功劳”,因此也需要我们自己去净化她。
05 心理:看不见的内因才是根本
心理资本:抗压力
&压力影响健康,这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一个常识了,但通常情况下,压力很少能直接致人死亡,无论是猝死还是自杀,压力所起的作用往往是一个逐渐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且,其原因也通常包括外因与内因两个方面。我们常常容易看到外因,却往往会忽略决定性的内因。
&杨宝德之死,固然与他的导师有很大的关系,但从现有的信息来看,杨宝德自身的原因也是不能忽视的。
&首先,因为导师的指责而让他觉得“出国无望”,于是选择跳河自杀,显然,杨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都太过脆弱;
&其次,曾经独自走进秦岭自杀未遂一次,回到学校后还有跳楼倾向(被女友发现后制止),加上他的聊天记录上显示的“自从换了导师,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本来性格并不开朗的我变得沉默抑郁,本来就不善于与人打交道的我变得恨不得每天谁也不见------”,这些迹象表明:杨宝德自杀之前的心理很可能就已经处于严重的抑郁状态!导师的批评指责,实际上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生命已逝,自然无法挽回,但博士之死对活着的人所应有的警醒作用却再也不能被我们忽视了:
&第一,心理资本不能少。通常所说的抗压能力,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人的心理资本(自信、乐观、希望、坚韧)(见本公众号日文章:《心理资本,你有多少?》)。如果杨宝德有足够的心理资本,他就不会被压力击垮而放弃自己的生命;
&第二,减压方法不能缺。
&对于压力,单纯的回避没有用,但该拒绝的要坚决拒绝;单靠忍和扛也没用,因为总有忍不住和扛不了的时候,因此,对于压力,最重要的是要会“化”(见本公众号2017年月4日文章:《压力管理有3个境界,找一找,你在哪一层?》
&第三,社会支持很重要。
&杨宝德不善于与人打交道、“平时也很少与家人联系”,显然他的社会支持系统并不坚实,而杨在读博期间的关键支持者——导师——实际上反而成了他最大的压力源。
人是社会人,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一个人不可能离群索居一辈子,而且越是在困难(压力)的时候越是需要社会支持。因此,善于沟通是一个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与有效社会支持系统的基本能力;善于与乐于付出也是一个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与有效社会支持系统的必要投资。
关注大家心理 &分享开心时光
不可不知:史上最伟大的三位心理学家
(大家心理 &熊汉忠)
00&他们是谁
&你可以不同意,但是不能不知道:
在世界心理学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心理学家,他们为心理学的发展乃至全人类的进步都作出了各自杰出的贡献,在他们当中,又有三位堪称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他们分别是科学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德国人威廉·冯特、让心理学广为人知的心理医生——犹太人西格蒙德·弗洛依德、让心理学与幸福全面联系上的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人马丁·塞利格曼。
&全名:威廉·冯特(WilhelmWundt,) 。
&冯特的伟大,在于他将心理学从0带到了1。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这是以记忆研究闻名于世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留给后人并传播最广的一句话。简单解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真正的心理学产生历史并不长,那些心理学史书上把达尔文、亚里士多德以及亚氏的老师柏拉图甚至他老师的老师苏格拉底都拉进心理学的做法实在是太过牵强,最多只能说明心理学的渊源很长也很广,换句话说,他们只能算是心理学的亲戚,而不能算是真正的心理学家。
尽管心理学界的人都喜欢争论,因此也就产生了很多派别与数不清的理论,但唯有一点没有异议,那就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始于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也是心理学产生的标志。因此,冯特常常被称为“心理学的创立者”、“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心理学家”。从1879年至今也只有100多年的时间,心理学的历史确实不长。
冯特不仅创立了心理学,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第一代心理学家。到1900年,美国有43个心理学实验室,其中12个是由冯特的学生创立的;1903年,美国的第一批5个杰出的心理学家中就有4位(詹姆斯、卡特尔、闵斯特伯格、霍尔)都在莱比锡大学跟冯特学习过;前北京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是冯特的学生;我国留学美国的历代心理学家,不知道有多少都是冯特的隔代弟子。
&因此,没有冯特,就不可能有现代的心理学;因为冯特,心理学脱离哲学与生理学而成为独立的一门科学,实现了心理学从0到1的第一个飞跃。
02&弗洛伊德
& 全名:西格蒙德·弗洛依德(Sigmund
& 弗洛依德的伟大,在于他几乎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心理学。
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如果你问一个人“提到心理学,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十之八九的人会回答说“弗洛伊德”,因此,“弗洛伊德”几乎成了心理学的代名词。一个人的口头言语与书面文字中,很难没有弗洛伊德的影子:梦的解析、本能(力比多)、冰山理论(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人格结构(本我、自我与超我)、个体成长(口唇期、肛门期等)、童年创伤与俄狄浦斯情结、心理防御机制等等等等,这些名词或概念,不知何时就渗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并顺理成章地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了。
尽管他的问题与疾病导向,让自认为没有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的人长期以来排斥与回避心理学,其中还有不少的人对心理学因此而产生了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但他对心理学乃至整个人类的巨大影响与卓越贡献显然都是无人能够取代的。
03&塞利格曼
&全名: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1942-&)
&塞利格曼的伟大,目前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的最多也只是冰山一角。
&从长远来看,他对人类的贡献将会远远超过以前所有的心理学家,包括冯特和老弗爷。如果说因为冯特而有了真正的心理学(从0到1)、老弗爷让世人知道了心理学(从1到有限大)的话,那么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可以说是让世人真正开始用、并乐于用心理学了(从有限大到无穷大);冯特的心理学让人感觉到一个“新”字,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让人还有点“怕”,而塞利格曼的心理学让人感觉到的却是“好”:不仅有用,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喜有乐,真正能够给一个人带来或增加幸福感。
曾经有一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总是把不如意的事情往悲观的方向想,那么,不需要敌人的出现,他自己就先把自己给击垮了”。积极心理学正好相反。
在塞利格曼之前的心理学,包括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更多的注意力都在“治疗”,研究的对象就是问题与疾病及其产生的原因,因此让更多的人对心理学有点怕并敬而远之;而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却把注意力放到美好的一面,包括积极的主观体验(诸如快乐、满意、存在感、实现感等)、积极的个人特质(优点、兴趣、天赋、价值观等)以及积极的社会关系(家庭、朋友、学校、单位等)。弗洛伊德关注的是如何把病人治好,而塞利格曼关注的是怎样让你更好——不管你是健康人还是病人;塞利格曼在跟他5岁的女儿相处时发现:养育孩子最重要的并不是要纠正他们的弱点和错误,而是要认同和培养他们的优势和能力;他总结出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6大美德和24个优势特质以及幸福的5个元素,发现、培养、加强这些好的方面,对诸多心理疾病的治疗甚至减少或避免这些心理疾病都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因此,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不仅迅速拉近了大众与心理学的距离,而且正在让更多的人因为受益于心理学而变得更加快乐、更加积极、更加健康。
&那么,对于任何一个非心理专业的人来说,你可以不用再去探究弗洛伊德,但你不能不了解以塞利格曼为代表的积极心理学,除非你不想快乐、不要幸福。
&【本文日在大家心理公众号首发,欢迎转发,转发时请注明】
关注大家心理
&分享开心时光
揭秘:中兴员工坠楼的四大杀手
杀手是谁?
几天前,中兴网信的资深程序员欧某从26层高的办公室窗户挤身跳下,一个42岁的壮年生命随之瞬间消逝。一阵阵悲痛,伴着寒风,更掺杂着广大程序员们的职业困惑与中年危机,在网上迅速蔓延开来!
频发的跳楼
&看到欧某生前的照片,有点面熟,或许他是我某一次给华为或者中兴讲课时的学员?是或不是,在此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悲剧性的突然离去这一惨痛的事实,虽然代价太大,但却如警钟一般震撼着所有活着的人,尤其是程序员以及那些正在走下坡路的职业或岗位的有着职业困惑的人们。
危机:只看到“危”,却看不到“机”
近年来,我基本上每年都要参与好几起企事业单位的心理危机干预事件,这些事件除了猝死(过劳死)就是员工自杀,而这些悲剧事件的当事人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青壮年!每一次干预,都让我有一种重生之感:生命如此珍贵,却又如此脆弱!一条生命的瞬间离去,摧毁的常常是多个家庭的幸福,以及不可预期的诸多后遗症。而每一年,不知有多少条生命如欧某一样惨然离去,留给亲人的伤痛更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述。
斯人已去,人死不能复生;痛定思痛,追寻与缉拿导致欧某坠楼的隐形杀手,却可警醒后来人,尤其是避免或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归结起来,欧某之死以及类似的事件,至少与下面的四大杀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一大杀手:能上难下的要命观念
&一个人很容易接受和习惯从穷到富、从低处到高处的改变,天性中都喜欢“越来越好”,而对于相反的改变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和习惯的了,典型的观念就是“能上不能下”。可是,谁都知道,人生不可能总是直线上升,总会有起伏甚至低谷。我记得圣经上曾经有这样三句话:“有足够的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有足够的胸怀去接受不能改变的;有足够的智慧去区分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不能下”的潜台词就是没有足够的胸怀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因此才会宁可丢掉性命也不愿意重新返回“贫穷”,哪怕只是暂时的“贫穷”都不行。这种观念的结果,轻则“死要面子活受罪”,重则一死了之。
&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要算那些退役的运动员,尤其是曾经辉煌一时的运动员,尽管退役的时候都是眼泪,但他们接受了似乎很残酷的现实,而且他们也相信“退一步海阔天空”,在另外一片广阔的天空里再去寻找更多的机会。
&第二大杀手:缺乏有效的减压方法
“压力山大”是目前几乎所有职场人的共感,这与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与社会现状等诸多外在因素有关;而在这些高压人群中,程序员(IT男)一直以来都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群,我在跟他们接触过程中都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他们的高压状态。如果我问这样一个问题:“一提到压力,你会想到什么”,更多的人通常会说“工作”“房价”“累”“烦”“失眠”等,可是,当我问程序员同样的问题时,他们中却有人(绝对不止个别人)会说“死亡”,你说他们压力大不大?
&压力大只是一方面,在另一方面,比较普遍的现象是,这些程序员们又缺乏相应有效的减压方法,比如兴趣爱好。不仅兴趣爱好本身少,而且享受兴趣爱好的时间也少,有相当一部分程序员只会低头编程,此外别无一技之长;也有一部分程序员只是擅长编程而已,内心还可能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因此,他们没有办法放松身心,甚至根本就没有放松的意识。这样,长期的高压状态本身就让他们不堪重负,如果再有突发的重大压力事件(诸如辞退)发生,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毕竟,不是所有的程序员都是这样。那些有兴趣爱好而且还能找时间去享受兴趣爱好的程序员们,他们的抗压能力就会显著提升。因为一个人在享受兴趣爱好的时候,不仅心情愉悦,而且身体的内分泌也会自动调节,从而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血清胺等快乐物质。因此,兴趣爱好是一类特别有效的抗压良药。
&不仅如此,有的兴趣爱好还可能在某一天成为一个人谋生的潜在或替代方式。我有几位喜欢打乒乓球的朋友,开始是喜欢,后来请他们的人和机构多了,在乒乓球上的收入已远远超过他们本职工作的收入,最终导致他们将兴趣变成职业,目前的他们活得既开心又滋润。
&第三大杀手:明显不足的社会支持
&人是社会人,不可能独立存在,尤其在压力大、遇到困境时最需要社会支持,而在所有的社会支持中,来自亲友和同事的支持通常是一个人社会支持系统中两类最普遍、最有力的支持力量。在亲友的支持中,又以家人尤其是伴侣的支持最为重要;在同事的支持中,又以领导尤其是直接领导或主管领导的支持最为重要。
在欧某的坠楼事件中,欧某的这两支支持力量显然都不足,不仅“不足”,而且还可能无意中成为欧某跳楼的直接杀手。
&在来自同事的支持上,即便是必须辞退欧某,但作为单位领导,如何跟欧某谈话、采取什么措施补偿欧某的心理与经济损失,这些对欧某的心理感觉以及进一步的行为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已知的资讯判断,来自单位领导的支持显然不足;
&而在亲友的支持上,似乎也并不乐观。从现有的资讯来看,姑且不论网友的“恶妻”言论是否真实,至少欧妻对欧某的理解和支持还不足以让欧某去应对被辞退这一巨大的压力事件。另外,老公惨死3天后欧妻就能很理性的写出那么一篇长文,这一点也让我有点意外。我们现在无法了解在欧某得知要被辞退这一消息后,他们夫妻之间是如何对话的。为了说明关键时刻亲人尤其是伴侣支持的重要性,在此我们不妨做一点想象,设想一下这样的两场对话,而对话的主人翁可以与欧某夫妻无关。
& &对话一:
&老公:“公司已经确定了,他们要辞退我,我不知道怎么办,丢了这一份工作我怎么见人、我还能靠什么生存------”。
&妻子:“没关系,有老婆在,大不了咱们从头再来,------,说不定还会更好呢”。
&如果是这样一场对话,在单位遭遇绝境的老公想到还有家人的支持,总不至于丢掉性命;
& &对话二:
&老公:“公司已经确定了,他们要辞退我,我不知道怎么办,丢了这一份工作我怎么见人、我还能靠什么生存------”。
&老婆:“不行!绝不能辞!你怎么这么窝囊,为什么辞退的是你?一定是你------即便辞,也必须要公司满足咱们的条件,否则,你必须给我顶住!”
&如果老公遇到这样的一场对话,在单位本已面临绝境,回到家还要面临指责,无路可走的他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愿欧某夫妻之间的对话不至于是这样。
&第四大杀手:突然归零的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的丰富度,不仅可以决定一个人能否顺利进入职场以及在职场中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健康甚至性命。
&在心理资本的多个维度中,最重要的四个维度分别是自信、乐观、希望和坚韧或坚持(见日大家心理公众号文章《心理资本,你有多少?》)。
&记得在90年代下岗潮的那一段时间,曾经流传这样一段顺口溜:“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做个体户”。短短的几句话,却不难发现其中的自信、乐观、希望和坚韧,满满的心理资本!那个时候的下岗工人处境之艰难绝对不亚于欧某的被辞退,而能够有上面顺口溜心态的下岗工人们,他们的谋生技能或许很少、很差,甚至远远不如欧某,但他们的心理资本毫无疑问却远胜欧某。倘若欧某依然存有一份自信——“离开中兴甚至程序员这个行业,我也能活下去”、依然还能有一份乐观——”没什么,大不了少挣一点,或者亏一点补偿费罢了,我正好可以休整休整”、依然怀抱哪怕一丝的希望——“天不会绝我,车到山前必有路”、依然能够坚持——“难只是暂时的,再难也能扛过去,我本来就是从农村来的,有什么可怕的呢”?哪怕欧某在自信、乐观、希望和坚韧四个方面的一个方面还有一点资本可以支撑,想必他也不至于走向绝路。可怕的是,心理资本在瞬间全部归零,没有任何心理资本能够支撑他继续活下去。于是,悲剧的发生也就不可避免了。
&谨以此文以另类的方式纪念欧先生,走好!愿你在天堂里活得轻松些!同时也以此文警示活着的人:好好活,活得更好!
大家心理大家玩 & 大家心理为大家
戒不了,那一定是因为你不想戒
——致一位老同学以及(屡)戒不了的你
“我想戒烟,可戒不了!”
“我想戒酒,戒不了呀”
“我都戒了三次了,还是戒不了!”
“我再也不赌了!”
哪个你更强大
经常听到或见到这样的你,似乎很痛苦的样子。如果我问你:“你真的想戒吗?”那你一定会很痛快地回答我:“想呀,我都怎么怎么---了”,甚至还可能愠怒于我:“废话,我当然想戒了,这还用问吗?”
可是,尽管你说了许多似乎很充足的“想戒”的理由,我却看不到你想戒的诚意,准确的说,是感觉不到;但我却能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你“不想戒”的栩栩如生的画面(画外音):“我无比享受抽烟(或者喝酒或者其他上瘾行为)带来的快感”。
我这样说,你一定不会同意。
让我们一起来想象一架存在你内心深处或脑海中的明显失衡的天平,天平的两边,一边是“戒”,一边是“不戒”(即继续),那么,各自的砝码都是什么呢?
失衡的天平
“戒”:你的第一反应是“痛苦”,“不抽烟太难受了!我最多能忍半小时”,尽管你知道“不抽烟有利于健康”,而且你还特地去体检了——体检的结果“还好”,让你更有“资格”更有“理由”继续抽下去,显然,“健康”在你看来其实并没有什么分量,因为你的肺还没有变黑,离肺癌似乎还很遥远,你甚至还会因此而沾沾自喜或洋洋得意:“你瞧,抽烟并不影响我的健康!”。你的言外之意就是:等我得了肺癌再来戒烟。
“不戒”:除了身体还可以扛,经济条件允许,身边人的宽容之外,你更得意的是抽烟带给你的身心享受——那一种因为大脑的快乐中枢被刺激后而产生的快感太过强烈、太过持久,以至于你都习惯了——连你的细胞都习惯了这份记忆。
因此,你的天平并不平(衡):你搁在“戒”这一端的砝码(益处)不仅不多,而且还被难受、痛苦之类的负向砝码所完全抵消,即便另外一端没有砝码,“戒”的这一端也会被这些负向的砝码高高拉起;你搁在“不戒”这一端的砝码(你感觉到的好处)那就太多太重了:“我老爹就抽了几十年的烟,活得不短也不赖;我同村的一位老人活了九十多,而且他抽的还是土烟;抽烟不仅帮我提神、让我有灵感,还让我安全度过了03年的非典;抽烟让我更容易应对孤独寂寞------”。
看到你失衡的天平,我想起了几位心理学家于1953年在加州理工学院曾经用大白鼠做过的一个经典的心理实验:
电刺激实验:为了“快乐”而不要命的老鼠
将一个极其微小的微电极安装到老鼠的大脑某处(后来被称作“快乐中枢”),然后将老鼠关进一个装有杠杆(开关)的笼子里,一旦老鼠不小心压到杠杆了,就会瞬间接通电路,老鼠脑中的快乐中枢就会受到电刺激而让老鼠体验到强烈的快感,“聪明的”老鼠很快就学会了让自己“快乐”:这些受到电刺激的老鼠们会不停地按压杠杆,以便自己能够持续地获得这种“快感”,有的老鼠竟然可以在一个小时内按压杠杆达7000次之多!有的老鼠甚至可以长达24小时什么也不干,除了不停地压杠杆!饥饿、口渴、脚底下痛苦的电击乃至身边发情的雌鼠(或雄鼠)都无法阻挡它们持续按压杠杆的行为,这个小小的杠杆实际上成了老鼠的一切!为了不让老鼠累死或者饿死,慈悲为怀的心理学家不得不将这些成瘾的老鼠移出笼子,以挽救它们精疲力竭的小命。
作为瘾民的你,是否看到了你的杠杆?是烟?是酒?还是赌与毒?那么,你又是哪只老鼠呢?你是否也需要别人把你从笼子里拉出来?
当然,你不是老鼠,你还没到需要别人把你像老鼠一样从笼子里硬拉出来的地步。你是人,而且你依然觉得自己是一个肺部没有变黑的健康的正常人。那么,我就再跟你分享几个关于脑损伤病人的案例。
一位年轻的女性,在一次癫痫手术中伤到了主管恐惧与厌恶的脑区,从此以后,她不再害怕什么,也不再厌恶任何东西——而恐惧与厌恶正是两种跟自控力有关的本能——她失去了这两种本能之后,不仅养成了暴食的习惯,每次都要把自己吃吐才肯罢休,而且还经常对有血缘关系的家人产生性冲动;
一位年轻力壮、脾气好、人缘好、被人称为“拥有钢铁般意志力和体魄”的铁路领班,在一次施工事故中不幸被一根钢筋击中,这根钢筋从他的左脸插进并穿透他的头骨、然后从前额飞出、最后落在离他30多码的身后,奇迹的是,这位领班不仅活了下来,还“完全”痊愈到可以“正常”上班了,只是他前额皮质中主管控制力、意志力的那个区域不幸被那根钢筋击碎了,他原有的自控力和好脾气、好人缘都随之而去,取而代之的是不仅没有耐心,而且变得粗鲁、攻击性强,人们觉得他根本就不再是从前那个好领班了。
这两个脑损伤的病人,因为脑区中某一个部位受损而导致行为异常,这不难理解,因为人的行为本来就受神经系统控制。那么,如果没有明显的内外伤,人的行为是否也会异常呢?
答案也是肯定的。
脑科学的最新研究发现,一些长期的习惯,会逐渐让大脑中的某些区域扩大而让另外一些脑区变小——这一点很吻合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也就是说,一方面,脑区的异常可以让人产生异常行为;另一方面,长期的行为(习惯)也可以最终改变脑区的细微结构,反过来又会强化某些异常行为本身。就像两条路,第一条路走的人很多,第二条路走的人很少甚至几乎没人走,逐渐地,第一条路就会越走越宽,而第二条路会逐渐荒芜甚至消失不见。在我们的大脑中同样存在这样一些控制我们不同行为的诸多路径,在我们还没有成为病人之前,怎么走,走哪条路,其实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你习惯走哪条路
那么,现在的你一定知道你大脑中哪条路你“走”得最多了。如果你患上了某种你似乎想戒掉的“瘾”,你是不是觉得自己那条路走得太多了、太习惯了?是不是觉得你有点像前面实验中的老鼠?只不过是你自己设置了那个杠杆而已。
我知道,你现在基本上是正常的,主管你意志力、自控力的脑区既没有被手术误伤,也没有被钢筋击碎,甚至还可能没有大到可以查出的变化,那么,恭喜你,你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回归真正的常态——唯一的前提是:你真的想戒掉你的“瘾”。
怎样证明你是真的想戒呢?问一问你的潜意识就知道了:你还存在“恐惧”和“厌恶”——你有“恐惧”,说明你真的有值得你敬畏与珍惜的人和事:你怕伤了他(它)们,包括你的亲人、你的身体,有了正常的“恐惧”,你绝对不会在野生动物园下车而被老虎咬伤甚至吃掉;你有“厌恶”,说明你也还正常,你肯定不会把粪便当饭吃、把蟑螂当宠物。
因此,你不妨做几个想象:
下一支烟就是你开启野生动物园大门的钥匙,你还会抽吗?你的面前就是悬崖,再抽一支烟你就会掉下万丈深渊,你还会抽吗?再抽一支烟,就会导致你亲人的不幸,你还会忍心抽下去吗?这样的想象,其实就是“恐惧疗法”。是否有效,就看你对恐惧的想象是否逼真,你的意识、尤其是你的潜意识是否真的存在这类的“恐惧”;
想象二:把香烟想象成你所恶心或者厌恶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比如粪便、蟑螂什么的,你一旦拿起香烟,那种恶心感就会由心而生,你还会抽下去吗?厌恶疗法的原理其实也不过如此。
即便你不愿意做上面这样的想象,你也可以采用效果相对缓慢的替代疗法,想抽烟的时候做点别的,或者吃点瓜子、口香糖什么的,关键是,不要用更不健康的东西取代原本就不健康的香烟罢了,否则无异于饮鸩止渴了。
方法虽然重要,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有了“想戒”的想法,你的方法一定会随之而来,而且,你的毅力与想戒的诚意无疑是成正比的。
上面所有的文字都是基于你还“正常”的前提——你自己觉得正常,别人也觉得你正常;否则,如果你想戒,而又无法做出上面的想象,其他替代的东西也无效,那么,我只能说你有些不正常了,我建议你不要再视自己为正常人,勇敢地把自己当“病人”吧,该花钱的花钱,该吃药的吃药,甚至还可以把自己当老鼠,让别人把你从笼子里强制性的拉出来。
不过,我依然觉得你不是老鼠,目前的你还是正常的,只是因为你还不想戒,真的,你根本就不想戒。
只要你真的想戒,你就一定戒得了,这一点,我信。
(上一篇写了“失眠:睡不着,或许因为你不想睡”,用的是“或许”;而这一次用的却是“一定”,因为几天前,我见到一位十几年没见面的老同学——一个有着30多年烟龄、“想戒”却一直戒不了烟瘾的商场成功人士——他当时给我的强烈印象就是:他根本就不想戒。因此,写就此文,致这位老同学以及所有的“想戒”而又屡戒不了的正常的你。)
关注大家心理,分享开心时光
摘自公众号《大家心理》&熊汉忠&
&得知红黄蓝幼儿园的虐童事件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愤怒,就想立马写一篇文章,题目也想好了,就是“还我三原色,不要玷污了红黄蓝”。可是,看了网上的另外一篇题为“1年内爆出19起幼儿园虐童案,除了愤怒,你还能做什么?”的文章后,我决定换成现在的题目,因为,我觉得“除了愤怒”我可以做点别的什么,毕竟,我是一名心理学工作者。于是,有了下面的文字,与你分享。
&沸沸扬扬的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如同一次强烈地震,震伤的岂止携程;可没过几天,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又像一次更大规模的海啸,携带着一波接一波的巨大海浪铺天盖地一般向着你我迎面袭来,让本就惊恐不已的你我几乎窒息!
&粗略一算,一年之内,公开报道的幼儿园虐童事件竟然高达19起(算上红黄蓝是20起)!起起惊人!
&家长的愤怒、社会的愤怒,到处都是愤怒!愤怒几乎淹没了一切。可是,你知道吗?愤怒只是表象,愤怒的背后其实是深深的恐惧。
(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虐童事件,近期被广泛关注的16岁中学生杀死班主任事件以及江歌事件,曾经一度引起国人恐惧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老人倒地扶与不扶”的讨论------,这些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现象与问题,其实都是源于一种相同的心理病——“社会病”,而这种社会病的病因只有一个:做人。准确的说,就是社会价值观的长期与严重偏离,让这些“怪异事件”的相关当事人习惯了屡屡突破做人的基本底线,变得越来越没有人味甚至人性,使得以前普遍认为不正常的事件频频发生而众多的旁观者(如你我)渐渐习以为常、在终于升级到特大恶性事件、尤其是直接(或很可能)伤害到“你我”的利益时,“你我”的恐惧与愤怒才会真正产生、真正爆发,否则,“你我”会依然一直麻木下去。
红黄蓝幼儿园让涉事的老师暂时停职了、携程亲子园也已开除了相关园长和涉事教师、杀死自己班主任的16岁中学生也已被控制、江歌的闺蜜刘鑫至今还在受着舆论的谴责——其威力或许不亚于法律------,可是,我在想:
如果“红黄蓝”幼儿园与携程亲子园不是那么过分的逐利,
如果园长和幼儿园的老师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如果现在的社会教育、老师、家长能让学生快乐学习,而不是为了应试,
如果刘鑫的父母能够教育刘鑫先学会做人,
如果,-------,
上面这些恶性事件与悲剧或许根本就不会发生,最起码也会停留在偶发事件或小概率事件水平。
可是,没有如果。
&是时候了:调整价值观,重新学做人,不仅“你我”,是整个社会。
&我之所以说是“社会病”,其依据就是:世界卫生组织将“(大)健康”定义为“身体、心理、社会(功能)、道德(水平)”四个方面,个人如此,家庭、团体、社会概莫能外。这种病早就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事了,而是与你我都有关的社会病,不单纯是你我病了,而是整个社会病了。知道了病因,才能真正理解上面所提到的那些现象,也才能找到相应的正确的应对方法,否则,还会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完全不对症的根本说不上是方法的方法上。
&一个身体健康、心情糟糕而缺乏幸福感的人算不上健康;一个身体健康、自己开心的人,如果社会功能(人际、事业)不完善,也说不上健康;即便前面三点都正常,但如果道德水平低下甚至没有道德底线,这样的人、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社会同样也不健康。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可能出现那么多不健康的恶性事件。
&身在这个社会之中,这种“社会病”与你我自然都脱不了干系,也因此需要你我一起来行动,一起去改变。
&因此,我们可以谴责,但单靠谴责作用不大;
&我们可以“知道”,但单靠“知道”也不够,我们还要去做、去行动,甚至去影响更多的人。
&比如:做人比做事重要,社会健康比个人健康更重要。
&为人处事,为人在前,能力再强,也别忘了先做人,这样才会真正被别人、被社会尊重;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赚钱也是做人,赚钱也别忘了做人,赚黑心钱,最终一定会害自己;
&持善念,做善事,既有利于身心健康,也利于提升个人与社会的幸福感,这一点已被相关的心理学与生理学研究结果所证实,而且,人是社会人,利他也是利己;
&预防与立法,远比事后的突击检查、比将几个涉事者或作为替罪羊处理一下要有用得多;从根本上改变你我的价值观,提升你我的道德意识与水平,远比防止违规与防止违法有效得多。因此,让每个人都觉得:这个社会,除了钱,还有许多比钱要重要得多的东西:健康、快乐、亲情、友情、支持------。
&因此,社会健康了,你我还怕什么呢?
关注大家心理,分享开心时光
主讲:熊汉忠博士(简介见博客首页左侧文字)
主要课程名称:
《职场心本管理》
《职场压力管理》
《职场情绪管理》
《职场人际管理》
《职场时间管理》
《90后员工管理》
工作邮箱:
&&&&&&课程一:
《职场心本管理》
适宜人群:管理层
课&&&&时:3小时
人&&&&数:30左右
培训目标:
&&将管理新理念——心本管理——引入现代企事业管理体系;
&&让学员在理解心本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员工心理资本,提升员工的主观幸福感与工作满意度;
&&现场体验精心设计的心理学游戏与心理测试,让学员在体验中感悟,
将心本管理融入自身的管理之中。
培训方式:互动+理论
培训大纲:
1、&&What:什么是心本管理
&&&&管理学史上的三次革命
心本管理的基本内容
2、&&Why-为何需要心本管理
压力与绩效的矛盾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幸福感与满意度
3、&&How-如何实施心本管理
了解与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
加强并运用员工的心理资本
(互动体验:心理风景)
关注并提升员工的主观幸福感
&&&&&&课程二:&
&&&&&&&&&&&&&&&&&&&&&&&&&&&&&&&&&&&&&&&&&&&&&&&&&&&&&&&&&&&&&&&&&&&《职场压力管理》
适宜人群:企业员工;管理层;HR;培训师等。
课&&&&时:3小时~12小时
人&&&&数:30左右
培训目标:
&&1&通过理论讲授压力以及压力管理的基本知识,让学员了解并掌握个人压力管理的基本方法;
&&2&现场体验精心设计的心理学减压游戏与心理测试,让学员在体验中感悟,改善自我沟通与自我认识,从而放松身心,并提高个人压力管理能力。
培训方式:互动+理论
培训大纲:
1、&&What-压力是什么
结合理论讲解,在压力测试、心理绘画、意象对话的互动体验中了解压力以及原有压力应对模式,发现新的自我。
2、&&Why-压力为什么
通过介绍压力管理模型,让参与者了解压力产生的心理机制;结合心理探索互动体验,让参与者重新评价自身资源,并乐意为建立自身的社会支持体系而努力。
3、&&How-有了压力怎么办
系统介绍压力管理的5个“R”(Rethink-重构思维,Reduce-减少负荷,Relax-放松,Release-释放,Reorganize-重组),结合现场体验放松训练,让参与者了解并掌握适合自身的有效的压力管理方法。
《职场情绪管理》
适宜人群:中高层管理人员;HR;企业员工;培训师等。
课时:&半天(3小时)
人数:30人
课程目标:
帮助学员理解情绪产生的基本原理,了解并用心关注自身情绪状况;利用心理学的方法,在实际体验中学会正确表达与管理情绪,健康身心,真正提高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最终增加工作满意度与生活幸福感。
授课方式:
&&&&以互动体验为主,结合理论讲授。
主要内容:
●&&解读情绪
★&情绪类别&&
解读情绪的类别,了解情绪的内涵
★&情绪状态
&&&&&&&&&心境&&激情&&应激
&&&&★&如何训练好心情
&&&&★&情商测试:您的情商是多少
★&情绪产生的原理&&
●&&管理情绪&&
&&★&三阶段:自我觉察、合理表达、有效调节&
&&&★&实用调节技术的学与练
&&&&&&※&&心理绘画与情绪管理:艺术治疗技术(互动)&&
&&&&&※&&情绪ABC理论:破框与换框&
★&管理自我情绪:抑郁与愤怒
★&管理他人情绪:向上管理、向下管理、向外管理、平行管理
&&&&&&&&&&&&&&&&&&&
& &《职场人际管理》
培训人数:&30人左右
培训课时:3小时
培训形式:体验式与理论讲解相结合
培训目标:利用心理学方法,帮助受训者达到如下目标:
(1)&&通过自我沟通体验,让参与者清晰地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
(2)&&体验职场沟通,和谐人际关系。
培训大纲:
★&&热身放松
★&&自我探索:内沟通(生存模式与沟通)
★&&互动体验:外沟通(喂你吃香蕉)
★&&沟通的方法(互动)
☉&单向沟通
☉ 双向沟通
★&&沟通的原则
★&&沟通的要素
★&&沟通的管理
☉ 向上沟通
☉ 向下沟通
☉ 平行沟通
☉ 向外沟通
★ 人际冲突与冲突解决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卡耐基沟通技巧
&&&&&&&&&&&&&&&&&&&&&&&&&&&&&&&&&&&&&&&&&&&&&《职场时间管理》
适宜人群:企业员工;管理层;HR;培训师等。
课&&&&时:3小时
人&&&&数:30左右
培训目标: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通过精心设计的心理测试,让学员系统了解自身的时间观;
2&现场体验时间管理游戏,让学员在体验中感悟时间管理之道;
3&系统介绍时间管理理论与方法,让学员在学习中掌握时间管理之术。
培训方式:互动+理论
培训大纲:
&O&&体验:您的人生还有多长?
★ 关于时间的误区
★ 时间的二八法则
★ 时间知觉
&O&&测试:您的时间观是什么?
时间观的特点
★ 时间观与快乐之法
&O&&管理:道与术
&&&&★
建立平衡的时间观
&&&&★
堵住时间的浪费口
&&&&&&&&&&&&&&&&&&&&★
享受人生的慢生活
《90后员工管理》
适宜人群:管理层;HR;培训师等。
课&&&&时:3小时
人&&&&数:30左右
培训目标:
&让学员系统了解90后员工的基本特点;
&&让学员调整自身状态:疏导情绪、缓解压力
&&让学员掌握适合90后员工管理的心方法——心本管理。
培训方式:互动+理论
培训大纲:
★ 了解90后
&&&●&90后员工的基本特点
&&&●&90后员工的行为表现
&&&●&90后员工的价值观
&&&●&90后员工的管理误区
★ 管理90后
&&&●
既要“管”更要“理”
&&&●
最适合90后的管理模式
△ 心本管理:激发内在动机
△ 人际管理:和谐人际关系
△ 压力管理:缓解身心疲劳
△ 情绪管理:保持最佳状态
1。每个主题都可以安排半天;可以根据企业需求组合不同主题;
2。所有主题培训都为“互动+理论”的模式;
3。企业培训原则上要求人数在30人左右,如果百人以上则为讲座模式;
4。可接企业心理危机干预以及EAP项目】
联系方式:
2. 博客或微博留言
关注下面的“大家心理”微信公众号,留言回复更及时。&
(大家心理大家玩,大家心理为大家)
在前面的两篇文章“汉字心解(一)、汉字心解(二)”中,分别解读了三个与压力有关的m&ng字(忙、盲、茫)和四个跟心有关的汉字:意、愿、忍、怒。本文将要解读的四个竖心旁(忄)的汉字——情、性、悟、怪——同样跟心有关,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情=心(忄)+青。
“青”者,年青、有活力;青,也是生命之色。
一定程度上,“情”字对应的是一个人的心理年龄。
人们常常引用唐朝大诗人李贺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似有指责老天无情之意,实在是有点冤枉老天了。别说唐朝至今只有一千多年,即便是有人类以来的几百万年都过去了,老天似乎还是老样子,一点没有要老的迹象。而老天的春夏秋冬与昼夜变化,伴随的风雨雷电与晴空万里,显然都是老天之情。老天不仅有情,而且天情之能量,比起人之常情来,只会更多、更浓、更强、更复杂。可见,老的一定不会是情,更不会因为情而让天变老。
天如此,人其实也一样。有情,不仅不会老,而且还会更显年轻(青),更有活力。枯木逢春、死树发芽,那是天有情;人逢喜事精神爽、老来更遇第二春,那是人之情。就像杨振宁,能够携手年轻的翁帆,谁又能否认情的作用呢?试想一下,哪一天你也老到82岁,你还能吸引28岁年轻女孩的关注、甚至让她钟情于你,你的魅力一定也不亚于杨振宁,那又何必嫉妒人家呢?只要不妨碍、不伤害他人,有情总比无情好。况且,因翁帆而能让杨振宁多活几年,对中国、对世界不也是好事吗?
有情,不怕老,也不会老;无情的机器会生锈,有情的人生才有味。
性=心+生。
相由心生,性也由心生。这里的性,其实就是人与人相区别的个性、气质。由此可见,无论是外在的表现(相),还是内在的气质(性),都离不开“心”。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有名也很实用的气质类型测试,一共60道题,测的就是每个人所属的气质类型【过段时间,等大家心理公众号的心理测试功能开通后,我会把包括气质类型测试在内的一些心理测试放上来,有兴趣的可以自测一下】。如果你想初步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不妨想象这样一个情景:
一场吸引你的话剧即将开演。票价虽然有点小贵,但因为该剧非常火爆,可以说是一票难求,而你因为提前很长时间(或者朋友帮忙)才侥幸买到票了。下班后,你匆忙吃了一份快餐就往剧场赶。可是,北京的交通太不靠谱,一个“堵”字让你晚了20分钟才气喘吁吁地赶到剧场门口。更惨的是,剧场规定:为了不影响演出与观众的观看,迟到的人只能在中场休息时才被允许进场。
正在此时,你发现也有几位跟你一样的迟到者,其中一位迟到者A与检票员以及保安吵了起来,A大声嚷嚷着一定要进去,检票员与保安坚决不让A进去;
第二位迟到者B悄悄地走到剧场的旁边,似乎在找是不是有侧门可进,一边拿出手机打着电话,小声地说“---路上太堵了,你能不能跟他们说说,让我从小门进去?---”B似乎在找关系;
第三位迟到者C问了问检票员,知道中场休息之前肯定进不去,于是走到剧场旁边的咖啡吧点了一份饮品,一边喝着饮料玩着手机,一边等候中场休息时间的到来;
迟到者D见到这样的情景不免有点沮丧:“好不容易弄到一张票,紧赶慢赶还是迟到了进不去;即便中场休息进去了也会漏掉了前面半场的精彩,没意思,算了,不看了”,想到还有一篇稿子要写,于是转身回去了,一路上唉声叹气。
A、B、C、D四个人中你更倾向于(或者更像)哪一个呢?由此大概可知你的气质类型: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当然,要准确测知自己的气质类型,还需要系统地做完相关的60道题,根据每种类型的分数高低予以确认。需要说明的是,四种气质类型无所谓好坏;大多数人的气质类型都不是单一的;每种类型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我们需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的类型,尽可能找到适合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环境甚至人生中的另一半,而不是将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
因此,一个“性”字,不仅告诉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内心,还要跟随自己的内心;不仅要做自己,还要做最好的自己。
悟=心+吾。
知道自己的内心自然就“悟”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习惯于睁大眼睛往外看,却很少有机会用每个人都拥有的另外一双“内眼”向内观心,偶尔的向内一瞥,也总能有所感悟,哪怕一点点。心理体验、修身养性乃至所有的人生经验,其实都是在帮助我们打开“内眼”,只是每个人打开“内眼”的意识和程度不同,因而“悟”性也就有了高低之分,也因此有渐悟、顿悟、大彻大悟等不同之“悟”。像佛祖释迦牟尼在树下证得菩提,其实就是完全打开了“内眼”;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比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仅境界高多了,而且悟的方式也完全不同:慧能是顿悟,神秀是渐悟(渐修)。因此,慧能接了五祖的衣钵而成六祖,神秀只能另起炉灶了。
我们是凡人,自然不能、也没必要跟神佛相比,也不可能完全了无烦恼,但对于“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这几个传统的哲学和心理学问题,思考的明白一些,回答的准确一点,烦恼与困惑自然也就少一点。然而,仅仅用外显的眼睛去向外看是不大可能“悟”到答案的,除非打开“内眼”,才有可能看到“吾心(我的内心)”,也就是“悟”了。
我突然发现,在现实中最经常问到上面几个人生大问题的人,不是哲学家,也不是心理学家,而是每个单位传达室的门房;我们每一次去一个需要登记的单位公干时,不可避免地都会被门房问到这三个问题:“你是谁?”——你的名字;“你从哪儿来?”——你是哪个单位的?;“你到哪儿去?”——你来找谁,你要干什么?面对这样的“大”问题,每一次,我们都毫不犹豫、很轻松就能回答出来,可是,我们的内心困惑依旧还在:我们依然不知道“我是谁”,依旧不大清楚我们到底“从哪儿来”与究竟“到哪儿去”。或许,是因为我们回答的方向错了:我们向外回答了别人,可是却没有向内回答自己。
那么,换个方向试试?
怪=心+圣,圣=又+土;土者,土地、基础、务实也。
显然,简体的“圣”更像人,因“土”而夯实,圣人也还是人,亲近感还在;繁体的“聖”更像神,因“王”而成神,圣人已不是人,隔离感已生。因此,我更喜欢简体的“圣”字。
那么,“怪”就是心中有个圣人。这样一理解,“怪”也就不怪了。
心理上有困惑甚至障碍与疾病的人,自己觉得怪,别人也常常觉得怪——问题甚至有病,老佛爷佛洛依德就是这么看的,他看到的总是问题和疾病——他们因此“怪”而痛苦;可是,对每一个走进我的咨询室的来访者,我看到的“怪”不是问题,也不是有病,而是他们心里面住着的一个圣人——就像那些天才与伟人,他们总有一些地方与众不同,除了某些不足明显弱于常人之外,他们更有许多优势明显超出常人——你知道吗?所有罹患抑郁症的人都是极顶聪明的人,常常也都是非常善良的好人,换句话说,“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得抑郁症的”——因此,对来访者,除了共情他们的痛苦,我的注意力或关注点会很自然地聚焦到他们的优势特质(圣人)上,一旦他们自己也能找到这个住在他们内心里的圣人,他们的困惑、障碍甚至疾病,以及由此带给他们的痛苦似乎都会随之减轻、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历史上那些饱受抑郁症折磨的天才与伟人——梵高、海明威、丘吉尔、林肯、三毛、张国荣------来到我的咨询室,我会如何对待他们?我相信,不仅是我,就连他们自己也一定更容易找到住在他们心中的圣人,只是在某一个时刻、在他们和他们心中的圣人之间可能暂时隔着一层薄薄的雾,需要一个旁观者把这层薄雾轻轻拨开,让他们看清罢了。
其实,谁都有可能被心中的薄雾迷住“内眼”,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也都住着这样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圣人,只是我们不大注意,或者没有发现,因而让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显得比我们自己所期望的、所想像的平常和普通罢了。
关注大家心理,分享开心人生
(小篆体的“心”字)&&
&上一篇文章解读了三个与压力有关的m&ng字(忙、盲、茫),接下来想谈点“心”:带“心(忄)”的汉字与心理的关系。
一查在线汉语字典,部首为“心”的汉字一共有172个,带竖心旁(忄)的汉字更多,竟有409个。也就是说,跟心有关的汉字至少有581个。
01 “思”与心理
(小篆体“思”字)
汉字中的“心”,虽然最初指的是“心脏”,但不久的后来(其实依然很古老,比如中国古代哲学、古中医),“心”就用来表示“思想、思虑”了,这就脱离了“心”的本来含义——心脏——而演变出“心”的引申含义——心理了。因为古体字的“思”(小篆体,见上图)很像一个人:上面的头——“囟”(脑门之意,指大脑)——加下面的身体(还带着尾巴)——“心”构成,说明那时候的古人虽然认为是“心”在思想,但彼时的思想已跟大脑(“囟”)有关了,这跟现代心理学所持的基本观点——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结构——就很接近了。因此,从古体“思”字的构成,似乎可以看到现代心理学在中国古代的萌芽了。所以,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或许更容易理解这些跟“心”有关的汉字。
下面选了8个跟“心”有关的汉字,跟各位分享一下我的解读。
意=心+音,心音为意。
听到心的声音自然也就容易懂其意了。
可以简单地说,心理学,尤其是应用心理学,其主要任务就是研究、体会与运用一个“意”字:帮助我们每一个人听到自己的心声、听到他人的心声、听到现象背后隐藏的声音------。
对个人而言,比如“我是谁?我要什么?我该拥有怎样的人生?”这样的人生问题都是心理学一直以来所研究的大问题。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这些问题的相应答案或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遗憾的是,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迷失在“内聋”的状态中,听不到或者根本就不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他们所听到的只是外界的诱惑声。在这样的状态下,要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自然就不容易了。
在人际关系上,情商高的人更容易听到他人内心的声音,从而容易满足他人的真正需求;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不仅可以听到来访者内心的声音,还会帮助来访者在各种嘈杂的心理噪音中听清他们自己的内心声音;而所谓的知音,指的就是那些相互之间能够听到彼此心声的人。
对于客观世界,真正有眼光的人,看到的不只是现象,而是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实质:或者机会,或者危险。那些表面的东西,你能看到别人也能看到,因为显而易见;你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才能显示你眼光的过人之处。用心去看,其实就是用心去听,听的就是心音。
愿=原+心,初心之意。
了解自己的心愿,自然也就明白了自己的初心。
可是,你的心愿是什么?你是否还记得儿时的梦想?你是否还在追逐自己的梦想?你所选择的工作或职业是否与你的兴趣、心愿相吻合?
人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每个人都知道初心的重要,为何又有那么多人那么容易就忘掉初心呢?太过功利、太过现实、甚至太过理性------这些都是不忘初心、追逐梦想的死敌。
我在企业培训和心理咨询的时候,常常用心理风景的绘画测试了解被试(包括受训者和来访者)的心理状态,结果发现:在事业的情感投入方面,国内的被试远远低于欧美的被试。这一点或许跟东西方的不同择业观直接相关:东方人选择职业更多的是理性、客观性,甚至被择业(父母的意愿),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不是因为兴趣而只是因为工资高、社会地位高等外在因素——远离初心,因而在工作的情感投入上自然较少;西方人选择职业更多的是感性、主观性,凭的是发自内心的兴趣——不忘初心,因而主动性更强,投入的情感自然也就多了。
不过,有一个令人欣慰的趋势是:90后的择业观在改变,凭兴趣择业的90后明显在增加。对更多的90后而言,难的不是不忘初心,而是如何尽早发现初心——我到底要什么。或许正因为如此,90后跳槽的频率之高、周期之短也就不奇怪了——或许,他们正在寻找初心的路上吧?
忍:心上悬着一把刀。
“忍”字谁都能解,但现实中把“忍”字捧为信条的却大有人在,这与中国文化中长期以来对“忍”的推崇显然有很大关系:“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让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一种美德;小脚女人、贞女等其实质都是一个“忍”字。
想一想,你自己是不是也常常在“忍”?
有一种跟癌症(Cancer)高度相关的“C型行为模式”(也被称为“C型人格”),这类人群的主要特征就是一个“忍”字:逆来顺受、强颜欢笑,讨好别人、贬低自己,长期的、一贯性的压抑着愤怒、悲伤等不良情绪,其结果就是:心理上缺乏愉悦感与幸福感,生理上导致内脏系统供血减少、免疫系统机能低下,为癌细胞的发生与生长创造了条件。研究发现,具有C型人格的人癌症的发病率比一般人要高3倍以上!也因此,“C型人格”又被称为“癌症型人格”,这里的“C”就等同于癌症(Cancer)的第一个字母了。
不忍,在情绪管理上,既要合理表达——不是为了伤害对方,只是表达我的感觉(“我不高兴”),也要学会宣泄——宣泄的只是负面情绪本身。
怒:奴+心,心被奴役了自然会“怒”,而“怒”的结果又会进一步奴役自己的心,一个恶性循环。
前段时间的一则新闻:一位女博士机场迟到而误了登机,怒而打人的结果是,不仅被拘留,而且,该女博士还被列为航空公司的黑名单,从此失去乘坐该航空公司飞机的资格;近年来,因路怒症而大打出手、甚至开车对撞的事件时有发生;现实中与历史上,因愤怒而杀人放火甚至发动战争的事件也并不鲜见。表面看来,这些似乎都跟“怒”有关,实际上,“怒”只是一种中间结果,浅层的原因是压力,深层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当事人管理情绪——愤怒——的能力以及人格的个体差异。
其实,“怒”与前面的“忍”关系密切。过分“忍”的必然结果就是两种带有破坏性甚至毁灭性的“怒”:一种“怒”向外、对他人,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愤怒,如同暂时堵住洪水(好比愤怒)的堤坝(好比忍),一旦决堤(忍无可忍),更加可怕的洪水将会冲毁坝下的一切,因此忍无可忍的愤怒所产生的杀伤力常常是无法估量的;第二种“怒”向内、对自己,这种“怒”常常被大家所忽略,如同一味地加高堤坝——没有原则地忍让、自责——最终把自己也给淹没了,比如癌症、抑郁、过劳死等,其实一定程度上就是向内愤怒的结果。
在情绪管理上,对“愤怒”的管理最有效的不外乎两点:一是小愤怒小表达,也就是在愤怒不足以伤人或伤身的初级阶段就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我的感受;二是将愤怒这种情绪能量转移到能产生生产力的方面,原理有点像水力发电,比如,“与其生气不如争气”,事实上,愤怒真的可以激发自己更加努力;或者,通过运动或其他体力劳动的方式去宣泄愤怒,也都是管理愤怒这匹野马的好方法。
【下期将要解读的汉字:性、情、悟、怪】
(大家心理大家玩,大家心理为大家)
“大家心理”公众号 & 熊汉忠
压力管理十多年,我发现几乎所有人的压力都跟这三个m&ng字有关。
第一个m&ng:忙
“忙死了”“最近太忙了”“忙的晕头转向”------,这样的人不仅会感觉到相对大的压力,而且受到压力的消极影响也会更多、更大。
首先,来看“忙”字本身。大家都知道,将“忙”字拆开就是“心+亡”,忙则心亡、心亡则忙。身心本是一体与和谐的,可是那些忙碌的人往往都是现实的节奏(身体)快于灵魂的步伐,结果自然导致身心分离,即便是开始真心喜欢做的事情,也会因为身心分离而逐渐失去感觉、兴趣和乐趣,最终完全像一台机器一样工作、赚钱。职场中,这样的“忙”是导致压力的一个最普遍的原因。因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么多有钱的、表面上很成功、很风光的人内心并不快乐了。在衡量一个人(群)、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压力大小时,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上班路上观察他(们)单位时间内走路的步伐,走得越快的通常压力也就越大;需要区分的是“忙”与“充实”:充实的人身心是一致的、和谐的,一个本质的不同就是充实的人是有感觉的、保有兴趣的、同时也是在享受乐趣的。
其次,“忙”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没有时间(休息、享受)”。有张有弛是减压之道,可是,忙碌的人却是只有“(紧)张”而缺乏“(松)弛”,包括睡眠质量下降、没时间休假、没时间享受业余生活与兴趣爱好,最终的结果就是职业倦怠、职业枯竭(burnout)甚至出现极端的结果:过劳死。
减压处方1:慢生活;
减压处方2:享受八小时之外的业余生活,尤其是培养与享受兴趣爱好。
第二个m&ng:盲
将“盲”字拆开来看,“盲”就是“亡+目”:没有目标、失去目标。怕的不是眼盲而是心盲。
在大学生以及刚入职的年轻人中,“盲”——没有目标、目标不清晰、内心困惑——是导致压力的最普遍原因。在大学生、年轻的培训学员、年轻的来访者中,相当多的人都知道“我不要什么、不喜欢什么”,但却少有人知道“我要什么、我喜欢什么”。目标的缺失,与家长、学校、社会的总体教育模式是分不开的:几乎每一个人从小都被反复灌输这样一个目标——好好读书,长大了考个好大学——仿佛“考个好大学”就是一个人的终极人生目标似的,而一旦考上好大学,这些好学生就像实现了人生终极目标一样,仿佛人生一下子就已经过完了似的,而实际上,他们所实现的这个目标只是他人(家长、学校、社会)给他们制定的,他们还没有时间、没有机会去发现与制订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这个目标的空档期,由于缺乏足够的动机与动力,无聊与虚度光阴还算是危害较小的,抗压力低下、人际冲突、甚至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心理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一个与目标相关的心理学公式:动机=目标效价*期望概率
强烈的动机会激发一个人的各种潜能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实际上也会提高一个人的抗压能力;而动机又跟目标直接相关,目标效价就是目标的重要性,期望概率就是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对一个目标不清晰、甚至根本没有目标的年轻人,我们怎么可能期望他(她)有很强的抗压能力呢?
减压处方3:真正重视素质教育,降低考大学的重要性;
减压处方4:多尝试,尽早找到自己的目标——“我要什么”。
第三个m&ng:茫
同样的压力情境下,不同的人压力感觉不同,这和一个人所拥有的内外在资源关系密切。将“茫”字拆开来看,“茫”就是“艹&+氵+亡”。草字头的“艹&”与三点水旁的“氵”都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所拥有的内外在资源,包括内在的自信心、能力、经验、乐观性等与外在的人际关系、周边环境等。内外在资源丰富的人,抗压能力自然也就相对地高于资源匮乏的人,遇到压力的时候也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
不仅内在资源跟自身的主观努力相关,外在资源的丰富度相当程度上也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尤其是跟抗压相关的人际支持系统。现代社会的人际交流方式随着科技的发达尤其是网络的发达而越来越多、越来越快捷,但实际上,能真正促进人际关系、能够形成强大社会支持的有效交流方式却在减少,比如面对面的、心连心的交流,这些从现代社会的邻里关系、同事关系可见一斑。这也是导致现代人整体的相对抗压能力不如从前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人跟动物不同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人的社会属性,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每个人抵抗不良压力的有力武器。
顺便有点担忧:无人驾驶与无人店,除了带来便利与效率,是否真的会有助于人类抗压能力与幸福感的提升呢?
减压处方5:投资人际,增强线下的现实层面的人际互动;
减压处方6:把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从机器(效率)转向人(的感觉)。
(熊汉忠,大家心理发起人,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企业心理培训师,一个快乐的心理传教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械表不走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