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宝贝45天到医院复查甲胎蛋白是什么意思>300,有药物治疗吗,母乳饮食需注意什么

甲胎蛋白查出7.3有问题吗?正常值应该是多少?有肝脏血...
甲胎蛋白查出7.3有问题吗?正常值应该是...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甲胎蛋白查出7.3有问题吗?正常值应该是多少?有肝脏血管瘤会对甲胎蛋白测定有影响吗?
医院出诊医生
擅长:中医肿瘤、脑癌等
擅长:治疗中晚期等恶性肿瘤、癌症
共6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职称:主治医师
专长:擅长普通外科、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血管外科常见病的...
病例分析:影响不大,甲胎蛋白(AFP)是肝细胞肝癌的一个比较特异的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高往往提示有肝细胞肝癌的可能性,如果有乙肝、丙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病史,更要注意!有极个别的人,甲胎蛋白高,但肝内没有影像异常,没有肝炎肝硬化病史,这属于特例,三个月一次复查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连续观察一年以上,没有异常,就放心了。意见建议:王冬清医生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专长:各种血管瘤、肝血管瘤、疑难血管瘤等。皮肤综合、小儿...
问题分析:它是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它主要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的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来的血管相连而形成的血管瘤。意见建议:血管瘤的治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大小,部位和分型。越表浅,就越容易治疗。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效果不一,所以建议到正规医院就诊。
职称:医师
专长: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糖原贮积病Ⅱ型,糖原贮积病Ⅰ型,...
&&已帮助用户:144960
问题分析:你好,一般如果出现甲胎蛋白升高的话,这个需要考虑可能会出现,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比较大,一般肝脏血管瘤这个疾病,不会出现甲胎蛋白升高。意见建议:这个距离是不是还需要到医院去做一下进一步检查最好在新塘李宏毅检查,并且需要进行肝脏ct检查,加强扫描来明确诊断。
职称:医师
专长:内科,消化
&&已帮助用户:23595
问题分析:你好,人体的正常血液中甲胎蛋白的含量,一毫升的血液当中不能够超过20微克,如果超过20微克,这说明甲胎蛋白检测阳性,通常提示有可能存在一些病理情况,有肝脏血管瘤是不会导致甲胎蛋白的升高的,意见建议:你好,就离上述所提供的甲胎蛋白的值来看,你这个甲胎蛋白是正常的,是没有超过正常范围的,希望我的回复能帮到你,谢谢!
职称:医师
专长: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
&&已帮助用户:768
问题分析:你好,一般检查单结果后面都有,看一下是不是正常范围之内,每个医院检查结果单位不一样,数值也有区别。意见建议:肝脏血管瘤对甲胎蛋白是有一定影响。主要是肝癌监测意义比较大,肝癌的时候数值可以达到几百了。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高血压 糖尿病 冠心病以及神经内科疾病等等
&&已帮助用户:43533
问题分析:您好,根据您的检查结果来看,目前甲胎蛋白的含量是偏高的,考虑应该是由于肝脏疾病引起的意见建议:根据您的情况来看,肝脏血管瘤一般是不会引起甲胎蛋白的升高的,所以建议需要进一步进行乙肝五项的相关检查
问肝脏血管瘤
职称:医师
专长:肠子宫内膜异位,急性子宫内膜炎,阴道毛滴虫病,子宫肥大,盆腔淤血综合征,卵巢早衰,子宫息肉,子宫脱垂
&&已帮助用户:72047
病情分析: 你好,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自然人群尸检发现率为0.35-7.3%,占肝良性肿瘤的5-20%。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体检的意识提高及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无症状的小血管瘤发现率明显升高。意见建议:目前对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存在较大争议,主要有血管瘤切除术、血管瘤缝扎术、肝动脉结扎术、微波固化术、射频治疗、肝动脉栓塞术等。建议去正规医院检查确定病情及时治疗 祝早日康复
问我想咨询有关肝脏血管瘤症状的内容
职称:医师
专长:擅长消化道、泌尿系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94250
肝血管瘤症状临床表现:
1.小血管瘤多无症状,较大血管瘤可有肝区胀痛。
2.小血管瘤无体征,较大血管瘤,右上腹可触及包块,肝大。
3.因肿瘤增大后而出现的肝大、包块及压迫症状,早期多无症状。诊断上主要根据B超、cT、核素扫描以及肝动脉造影检查确诊。较小的血管瘤且无症状者不必治疗,可动态观察;,有压迫症状者可选择肝部分切除术。血管瘤多为单发,直径多小于4厘米。肝血管瘤常在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其大小和形状及数量均不一定,往往属先天性。如果静止不发展,无任何自觉症状,一般无生命危险。4厘米以上者约40%伴腹部不适,有肝肿大、食欲不娠、消化不良等症状。肝血管瘤内可有纤维组织、机化血栓,可因反复血栓形成造成肿瘤肿胀、引起肝包膜牵拉胀痛.
问我想用灵芝做对肝脏的血管瘤的药膳请问除了灵芝还要那...
职称:护士
专长:外科、
&&已帮助用户:124378
指导意见:肝脏血管瘤术后调理基本上就是要卧床休息,避免长时间的活动,建议你不要用灵芝做药膳,补气血的功能较大,会引起身体的不适,加强营养就可以的。
问问题描述:B超显示有肝脏血管瘤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肺炎球菌肺炎,肺栓塞,大叶性肺炎,大楼病综合征,肺脓肿,肺炎杆菌肺炎,肺隐球菌病,皮肤性病
&&已帮助用户:305
你好,必要时,可以进一步检查一下肝脏CT确诊的,肝血管瘤是可以通过介入治疗的,
问肝脏血管瘤的症状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擅长疾病
&&已帮助用户:32119
问题分析:你好 肝血管瘤:治疗: 治疗原则1.肿瘤直径&5cm者,不需手术治疗,定期复查,随诊.2.肿瘤直径5-10cm者,可考虑手术治疗.3.肿瘤直径&10cm者一般行手术治疗.4.手术方法为:(1)肝血管瘤切除或肝叶切除术;(2)肝动脉结扎术;(3)术中冷冻治疗.5.非手术治疗:(1)放射治疗;意见建议:(2)肝动脉造影及肿瘤动脉栓塞. 用药原则一般不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时除选用基本药物中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 脾囊肿,有症状的话,最好也手术治疗!
问肝脏血管瘤是什么 有什么症状
职称:医师
专长: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糜烂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
&&已帮助用户:258527
病情分析: 治疗原则 1.肿瘤直径10cm者一般行手术治疗。2‘手术方法为:(1)肝血管瘤切除或肝叶切除术;(2)肝动脉结扎术;(3)术中冷冻治疗。5.非手术治疗:(1)放射治疗;(2)肝动脉造影及肿瘤动脉栓塞。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关注健康生活!
肺癌这样的疾病发生之后并不太好康复,给患者又会带去很多...
严重的疾病带来的危害都是不能忽视的,其实癌性疼痛这样...
肝癌是指发生于肝脏的癌症。如果是肝脏内的细胞所引发的癌病...
面对鼻咽癌对于我们的身体造成的种种困扰,首先我们一定...
保护放射区域皮肤:接受放射治疗的皮肤区域禁止抓挠....
肾癌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
肝癌疾病在肝脏疾病当中是有着比较高发病率的,这样的疾病...
卵巢肿瘤无并发症,极少疼痛。因此,卵巢瘤患者感觉腹痛...
大肠癌的疾病,虽然发病率不高,可是这样的问题发生以后...
您好,想患者目前这个情况的话,尽早手术治疗较好…
百度联盟推广
肝血管瘤相关标签
肝血管瘤(hemangiomas)大多数属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hemangioma)是一...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搜狗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医生在线咨询
评价成功!医院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最新)
我的图书馆
医院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最新)
& 医院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最新)
谷丙转氨酶(ALT)&& 正常值& 3.00-40.00 u/l
临床意义:&&&&&&&&&&&&&&&&&&&&&&&&&&&&&&&&&&&&&&&&&&&&&&&&&&&&&&&&&&&&&&&&&&&&&&&&&&&&&&&&&&&&&&&&&&&&&
& &(1)ALT活性在下列疾病可见升高
&&&&& a.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管炎和胆囊炎等&&&&&&&&&&&&&&&&&&&&&&&&
b.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的肝脏淤血、脑出血等
&&&&& c.骨骼肌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 (2)一些药物和毒物可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及酒精、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
谷草转氨酶(AST)&& 正常值 3.00-40.00 u/l
临床意义:
&& (1)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当心肌梗死时,血清中AST活性增高,在发病后6-12小时之显著增高,在48小时达到高峰,约在3-5天恢复正常
&& (2)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胸膜炎、肾炎及肺炎等也可引起血清AST活性轻度增高
&& (3)肝炎时,AST和ALT均可明显增高,可高与正常值上限10-30倍,这在其它疾病时少见.在黄疸期间,AST和ALT即可见增高,有助于早期诊断,由于肝中AST含量增高,往往AST&ALT,但由于ALT清除率较慢,所以不久以后即ALT&AST.恢复期一般ALT恢复较慢,持续ALT、AST增高,往往说明有慢性肝炎.AST/ALT比值如&1,则有可能是慢性迁延性肝炎.如酶活性增高,且AST/ALT比值&1,则很有可能是慢活肝.。
r_谷氨酰转移酶(r_GT)&& 正常值& 11.00-61.00 u/l&&
&& 人体各器官中r_GT的含量按下列顺序排列:肾、前列腺、胰、肝、盲肠和脑.肾脏中含量较高,但肾脏疾病时,血液中的该酶活性增高不明显.肾单位病变时,r_GT经尿排出,检验尿中酶活性可能有助于诊断肾脏疾病,r_GT主要诊断肝胆疾病.显著增高常见于:原发行肝癌、胰腺癌、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胰头癌、肝外胆管癌等.轻度或中度增高见于:传染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胰腺炎、胆石症等
碱性磷酸酶(ALP)&& 正常值&& 53.00-140.00 u/l&&
临床意义:
(1)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可见于下列疾病:
&& a.生理性增高:妊娠期、儿童生长发育期、射入性血糖增多及紫外线照射后
&& b.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癌、肝脓肿
&& c.骨骼疾病:由于骨的损伤或疾病使成骨细胞内所含高浓度的碱性磷酸酶释放入血液中,引起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增高。如: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症、骨质软化症、佝偻病、骨转移癌、骨原性肉瘤、和骨折修复愈合期等。
&& d、某些恶性肿瘤晚期:如胃癌、肺癌等
(2)、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见于重症慢性肾炎、乳糜泻、贫血及恶病质、儿童甲状腺发育不全等。
总胆汁酸(TBA)&&& 正常值&& 5.1-19.0 umol/l
& &&增高见于肝硬变、慢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癌、急性肝内胆汁淤滞、肝外阻塞性黄疸等。
白球蛋白比 (A/G)&&&& 正常值&
1.50-2.50&&&&&
增高:见于清蛋白增高或球蛋白降低
降低:见于清蛋白降低或球蛋白增高
A/G比值小于1时称A/G比例倒置,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肝炎及肝硬化
总蛋白(TP)&&&& 正常值&& 66.00-88.00
(1)血清中水分减少而使总蛋白相对增高,常见于脱水症,如腹泻、呕吐、失水性休克、持续高热等;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变化,血液发生浓缩导致总蛋白升高
(2)血清蛋白合成增多,多发生于发生性骨髓瘤等
(1)血浆中水分增加,血浆被稀释:如静脉输入多的低渗液或各种原因引起的水钠潴留
(2)机体消耗增加:如严重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恶性肿瘤等
(3)合成障碍:只要由肝功能障碍引起
(4)蛋白丢失:见于严重烧伤、大量血浆渗出、大出血、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
&白蛋白(ALB)&&&& 正常值&& 38.00-51.00 g/l&
增高:主要见于各种原因的脱水或补液不足(如腹泻、呕吐、大量出汗、过分干渴等)所造成的血液浓缩
降低:(1)蛋白质摄入不足:如长期饥饿、营养不良、消化吸收功能不良的慢性胃肠道疾患及妊娠后期或哺乳期等
&&&& (2)清蛋白合成功能不全:见于慢性感染、慢性肝炎及慢性恶性贫血等
&&&& (3)蛋白质的消耗增多:慢性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各种慢性发热性消耗疾患、感染或外伤等
&&& (4)清蛋白丢失:见于肾病综合征、严重出血、胸腹腔积水、广泛的烧伤等
球蛋白(GLB)&&& 正常值&&& 20.00-30.00g/l&
增高:(1)血液浓缩引起的G的增高
&&&& (2)感染性疾病:如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麻风、结核病等
&&&& (3)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功能亢进,如SLE、硬皮病、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 (4)骨髓瘤和某些淋巴瘤时,r-球蛋白和部分β球蛋白均可增高至20~50g/l
降低:合成减少或消耗过多,常见于小儿生理性低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x线治疗后、肾病综合征、烧伤、维生素B6缺乏等
总胆红素(T-BIL)&& 正常值&& 0.00-18.80umol/l
(1)判断肝细胞损伤程度和预后。肝脏疾病患者胆红素明显升高时,常反映有较严重的肝细胞损伤。TBIL长期异常,提示病情有转为慢性肝炎的可能;如黄疸短期内急剧增加,则表示病情危重;急性酒精性肝炎患者血清胆红素大于8.6umol/l,则提示预后恶劣
(2)血清胆红素增高见于:肝脏疾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毒性肝炎、阻塞性黄疸、肝硬化
肝外疾病: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闭塞性黄疸、胆石症、胰头癌、输血错误
直接胆红素(D-BIL)&& 正常值& 0.0-4.3umol/l&&
阻塞性黄疸、胆石症、肝癌、胰头癌等疾病造成的胆红素排泄障碍,使经肝细胞处理后的胆红素无法排出而入血,使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
间接胆红素(I-BIL)&& 正常值& 1.70-17.30umol/l&
新生儿黄疸、溶血性黄疸、血型不符的输液反应使结果升高
血糖(GLU)&&&&& 正常值&& 3.60-6.10
(1)生理性:摄入高糖食物后,饭后1~2小时,情绪紧张时由于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也可以引起血糖升高。
(2)病理性:a胰腺β细胞损害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引起的糖尿病。b某些疾病导致的各种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如生长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引起的高血糖.c颅内压增高,如颅外伤、颅内出血、脑膜炎等。d脱水,如呕吐、腹泻、高热等也可使血糖轻度增高。
(1)生理性:饥饿,剧烈运动。
(2)病理性:a胰岛素β细胞增生或瘤使胰岛素分泌过多。b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如生长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分泌不足。c严重肝病,肝脏储存糖原及糖异生能力下降d胰岛素或其它降糖药物使用过量等。
甘油三脂(TG)&&&& 正常值& 0.48-1.82mmol/l&&&
(1)家族遗传性或饮食因素引起的高三酰甘油血症
(2)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肾病综合征、阻塞性黄疸、妊娠、口服避孕药、酗酒等继发引起的TG增高。
(1)主要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重症肝病等。
(2)消化吸收不良疾病继发引起的TG水平下降。
总胆固醇(TC)&& 正常值&&&
3.35-6.45mmol/l&&&
TC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饮食、遗传、运动等,儿童及新生儿的正常参考值较成人低。
增高: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甲状腺机能减退、糖尿病、妊娠、总胆管阻塞等。
降低:原发性低胆固醇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严重肝病、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正常值&&
0.88-2.04& mmol/l&&&
HDL-C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呈负相关,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体内HDL含量下降临床意义较大
病理性降低见于:冠心病、脑血管病、肝炎、肝硬化、糖尿病、肥胖症、吸烟等综合分析HDL和HDL/TCH值,能更好预测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正常值& 0.00-2.84 mmol/l&&&
LDL-C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及损害程度呈高度的正相关,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它降低可改善冠心病的症状,引起损害的修复
载脂蛋白A1
(ApoA1)&&& 正常值&& 1.00-1.60
&& &APOA1主要存在于HDL-C中,所以它主要反映HDL的水平,它与HDL-C呈明显正相关。但由于HDL是由一系列大小和组成都不均一的亚组份组成,病理状态下HDL亚类大小与组成往往发生变化,所以APOA1和HDL-C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两者的检验不能互相代替
增高:高a脂蛋白血症,酒精性肝炎
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外胆道阻塞、APOA1缺乏症(如Tangier病)等
载脂蛋白B(ApoB)&& 正常值&& 0.60-1.10
血清中90%以上APOB存在于LDL中,所以APOB主要代表LDL水平,APOB与LDL-C呈明显正相关。但同样的在病理状态下两者变化不一致,不能相互代替。它是血脂各项指标中较好的动脉粥样硬化指标,降低APOB可以减少冠心病及促进粥样斑块的消退
增高:冠心病、2型高脂血症、胆汁淤滞、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
降低:急性肝炎、肝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
尿素(UREA)&&&& 正常值&
1.70-8.30mmol/l&&&&
生理性因素:高蛋白饮食引起血清尿素浓度增高,男性比女性平均高0.30.5mmol/l,随年龄增加有升高趋势,妊娠妇女尿素浓度偏低
病理性因素:
& (1)肾前性:失水引起血液浓缩,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而使血尿素潴留。可见于剧烈呕吐、幽门梗阻、长期腹泻等。
&(2)肾性: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晚期,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盂肾炎,中毒性肾炎等都可导致血尿素升高。
&(3)肾后性:前列腺肥大,尿路结石,尿道狭窄,膀胱肿瘤致使尿道受压可使尿路阻塞引起血尿素浓度升高。血尿素减少较少见,可见于严重肝病,如广泛性肝坏死。
肌酐(CREA)&&& 正常值50.00-132.60
umol/l&&&&&
肌酐经肾小球滤过后不被肾小管重吸收,通过肾小管完全排泄。在肾脏疾病初期,血清肌酐值通常不升高,直至肾脏实质损害,血清肌酐值才升高,所以血清肌酐检验对晚期肾脏病临床意义较大。在正常肾血流条件下,肌酐如升高至176-353umol/l,提示为中度至重度肾损害。
尿酸(UA)&& 正常值&&& 180.00-440.00
umol/l&&&&
增高见于:
(2)核酸代谢增加时,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肾功能减退
(4)氯仿中毒、四氯化碳中毒、铅中毒、自相子痫、妊娠反应及食用富含核酸的食物。
肌酸激酶 (CK)&&& 正常值& 24.00-190.00
u/l&&&&&&&
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在脑组织中也有存在。各种类型的进行性肌萎缩、皮肌炎等血清CK活力增高。神经因素引起的肌萎缩,如脊髓灰白质炎时活力正常。急性心肌梗死后2~4小时就开始增高,可高达正常10~12倍,2~4天恢复正常。病毒性心肌炎也明显升高,对诊断及预后有参考价值。CK增高还见于脑血管意外、脑膜炎、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一些非疾病性因素,如剧烈运动、各种插管、手术、肌肉注射冬眠灵和抗生素等也可引起CK活性增高。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正常值&
0.00-25.00& u/l&&&&
(1)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急性心肌梗死胸痛发作后先于CK总活力升高,24小时达峰值,36小时内其波动曲线与总活动相平行,至48小时消失。一般认为,血清CK-MB≥总活动力的3%为阳性,最高值达12%~18%。若下降后的CK-MB再度上升,提示有心肌梗死复发
(2)肌营养不良的患者可检出CK-MB
乳酸脱氢酶(LDH)&& 正常值&&
115.00-220.00u/l&&&&&&
增高常见于:心肌梗死、横纹肌创伤、心肌炎、某些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镰状细胞贫血、恶性贫血、肝炎、肝硬化、肺梗塞等
某些肿瘤转移所致的胸腹水中LDH活力往往升高
a-羟丁酸脱氢酶& (a-HBDH)& 正常值& 72.00-182.00
a-HBDH与LDH、CP、CP-MB、AST一起构成了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心肌梗死患者血清a-HBDH升高,LDH/a-HBDH比值减低。正常人比值为1.2~1.6;心肌梗死患者减低为0.8~1.2;肝实质细胞病变时可升高至1.6~2.5;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因LDH1升高,a-HBDH也升高
Ca&& &正常值& 2.10-2.90 mmol/l&
&(1)血清离子钙增高:甲状旁机能亢进、代谢性酸中毒、肿瘤、维生素D过多症等
&(2)血清离子钙降低:原发性和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慢性肾衰、肾移植或进行血液透析患者、维生素D缺乏症、呼吸性或代谢性酸中毒、新生儿低钙血症等
磷 P&&& 正常值&&& 0.81-1.55
(1)血清无机磷增高:甲状旁腺机能减退、慢性肾炎晚期、维生素D过多、多发性骨髓瘤及骨折愈合期等
(2)血清无机磷减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佝偻病或软骨病拌有继发性甲状旁腺增生时,糖尿病、肾小管病变性病变时等
镁 Mg&& 正常值&&&
0.73-1.06mmol/l&&
(1)血清镁增高:
& a.肾脏疾病:如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
& b.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艾迪生病和糖尿病昏迷
& c.多发性骨髓瘤、严重脱水等
(2)血清镁降低:
& a.镁由消化道丢失,如长期禁食、吸收不良或长期丢失胃液者,慢性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长期吸引胃液等
& b.镁由尿路丢失,如慢性肾炎多尿期或长期用利尿剂治疗者
& c.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糖尿病酸中毒、醛固酮增多症等,以及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治疗者
血常规:& 白细胞(WBC)计数&& 正常值& (4.0~10.0)×109/L&
临床意义:
(1)白细胞增加:
&&&& a.生理性:见于胎儿及新生儿、妊娠5个月以上、分娩期、月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严寒及极度恐惧等。
&&&& b.病理性: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尿毒症、传染病、严重烧伤、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出血、白血病等。
(2)白细胞减少:见于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自身免疫性疾病、黑热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疟疾、极度严重感染、化疗后、X线及镭辐射、非白血性白血病脾功亢进。
血常规:血红蛋白& 正常值&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临床意义:
升高:①生理性升高,如新生儿,高原居住者
&&&&& ②病理性升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
降低:各种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
血常规:红细胞(RBC)计数 正常值男:(4-5.5)×1012/L
女:(3.5-5.0) ×1012/L 新生儿:(6-7)×1012/L
临床意义:
一般情况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之间成正比例关系,但在部分患者,同时检验二项对贫血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
血常规:血小板计数 正常值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①血小板减少见于:a.血小板生成障碍:急性白血病、再障等。B.血小板破坏增多:脾脏功能亢进、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血小板消耗过多:DIC。
②血小板增多见于:a.急性反应:急性失血、急性溶血、急性感染等。B.骨髓增生综合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C.脾脏切除后
乙肝三系&&&
正常& HBsAg(-).
临床意义:
HBsAg(+)为乙肝携带者。
HBsAg(+) HBeAg(+) 抗HBc(+)为乙肝大三阳
HBsAg(+)HbeAb(+)HBc(+)为乙肝小三阳
尿蛋白 (PRO) 正常(-)
临床意义:生理性蛋白尿:剧烈运动、高温受寒等因素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尿内暂时出现蛋白。病理性蛋白尿:各类肾病、肾毒性物质引起的肾损害、SLE、妊娠综合症及免疫性蛋白尿等。
尿糖(GLU) 正常值 (-)
临床意义:尿糖阳性见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亢、精神激动等。
尿酮体(KET) 正常 (-)
临床意义:1)生理性异常,见于妊娠呕吐、营养不良、长期饥饿、剧烈运动后等。2)病理性异常:糖尿病酸中毒
尿胆红素(BIL) 正常 (-)
临床意义:在阻塞性黄疸及肝实质病变时,尿中均可出现胆红素。
尿胆原 (URO) 正常 (-)
临床意义:1)完全阻塞性黄疸尿胆原阴性。2)溶血性黄疸及肝实质病变时尿胆原增高。
尿白细胞(WBC) 正常 (-)或极少
临床意义:泌尿系统有炎症反应。
尿红细胞(RBC) 正常 (-)
临床意义:红细胞增多见于急性膀胱炎、肾结核、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结石、肾盂肾炎、也可见于出血性疾病。
尿亚硝酸盐试验
阳性、尿路细菌性感染
尿沉渣镜检:
增多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结核、肿瘤、肾炎及外伤,亦见于邻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症或肿瘤、直肠、子宫的肿瘤累及泌尿道时。此外,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液病如过敏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亦可在尿中出现较多的红细胞。
白细胞增多大部分为脓细胞,常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膀胱炎、尿道炎、肾结核、肾肿瘤等。妇女可因白带混入尿液而致白细胞增多。
少量出现无临床意义
出现管型结合临床
脑脊液常规
无色透明液体不含红细胞,白细胞数极少,蛋白定性试验㈠
葡萄糖定性试验,五管阳性,PH 7.3-7.6
中性粒细胞增多:各种感染性增多见于多种脑膜炎,非感染性增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后,多次腰穿后、脑室造影、白血病波及肿瘤转移以及脑血管栓塞。
淋巴细胞增多,感染性增多见于多种脑膜为炎。非感染性增多见于药物性脑病,格林~巴综合症,急性弥散性脑脊髓炎、脑膜结节病、多神经炎、动脉周围炎。
正常精液为乳白色粘性液体,一次排出量为2.0~4.0ml,30分钟至于小时自行液化。pH 7.5-8.5,活动率&70%,活力优+良&50%,WBC&5个/HPF,RBC&5个/HPF
精子密度低或无精子,可见于生殖系结核,非特异性炎症,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睾丸炎及某些先天性疾病,如睾丸发育不良,隐睾症等。此外大剂量射线、工业污染、多种药物亦可引起精子密度减低,前列腺炎症、精囊炎可影响精液量及精液凝固,液化性状。精液中大量白细胞并见红细胞者多见于生殖系统炎症、结核,大量红细胞者可见于外伤或肿瘤,如查见癌细胞则为诊断生殖系统癌极有意义。
前列腺液常规
精子计数100-200×109/L,乳白色液体,可见卵鳞脂小体,WBC低于10个/HPF,RBC低于5个HPF,可见精子。老年患者可检出前列腺颗粒细胞和淀粉样体。
炎症时可见成堆脓细胞,如白细胞每高位视野多于10~15个即可诊断为前列腺炎。
1.003-1.030晨尿大于1.020
24小时尿为1.015-1.025
婴儿1.002-1.006
尿比重增高大于1.025为浓缩尿,见于急性肾炎,肾病、心功能不全、高热、脱水、体克及未控制的糖尿病。
比重减低小于1.005为低渗尿,见于尿毒症,原发性或心源性崩症,慢性肾衰、恶性高血压病。尿液含放射线造影剂时可使比重大于1.050。
4.5-8多数PH约6夜间尿较昼间尿为酸
尿液HP值升高见于进食大量植物性食品,尤其柑桔类水果,无缺钾的代谢性碱中毒,持续呕吐,呼吸性碱中毒、尿路感染,餐后,肾小管酸中毒等。
PH值减低见于饮食大量动物性食品,缺钾性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饥饿,严重腹泻。
尿蛋白质定性
如化验报告出现尿蛋白为+~++++者为蛋白尿。尿蛋白除功能性体位之外,病理性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一个早期而易被忽视的指标。
许多药物可使尿蛋白出现阳性。
尿糖阳性可分暂时性和病理性,暂时性糖尿见于应激反应一时性肾上腺素或胰高糖素分泌过多所致。病理性尿糖见于胰岛素分泌量相对绝对不足,继发性高血糖性糖尿,如胰腺疾病、肝脏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前叶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和肥胖症、高血压等疾病。
尿酮体定性
增加,糖尿病、酮酸症、丙醇或乙醇中毒、饥饿、禁食、脱水等。
尿潜血试验
参考尿沉渣红细胞。
阴性或弱阳性
增加: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在肝炎对尿胆红素阳性可早于出现黄疸。
健康人尿胆元含量为(+)或小于1:20或&4.0Ehrlicho/1
增加:血管内溶血性贫血,组织内出血、肝细胞损伤、胆管部分阻塞并伴发胆管感染,缺氧、铅中毒、恶性贫血。
减少:胆管阻塞,广泛肝细胞损伤、肾功能不全、酸性尿。
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粒细胞
杆状核1%-5%分
叶核50%-70%
增多: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结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殖异常综合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某些血液病、射线照射后,脾切除术后、传染病恢复期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术后等。
增多见于某些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减少见于多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免疫缺陷病等。
增多见于结核病、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单核细胞白血病、黑热病及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红细胞沉降率
男性小于15mm/h
女性小于20mm/h
增块:①生理性、运动、月经期、妊娠3月以上(直至分娩后3W)60岁以上高龄。
②病理性:各种炎症。风湿热活动期、结核活动期、组织损伤及环死持续2-3W,以肌梗死发病1W左右,恶性肿瘤,其它各种高球蛋白血症,稀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减低:主要见于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多症,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恶液质,抗感染治疗药物。
正常值范围
红细胞计数
男(4.4-5.7)×1012/L
女(3.8-5.1)×1012/L
新生儿(6-7)×1012/L
儿童(4.0-5.2)×1012/L
 RBC↑,见于真性经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烧伤、休克、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一氧化碳中毒、剧烈运动、高血压、高原居住等。
  RBC↓,各种贫血、白血病,大出血或持续小出血,重症寄生虫病,妊娠等。
男120-165g/L
女110-150g/L
血红蛋白增减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基本相 同
红细胞压积
男性0.39-0.51
女性0.33-0.46
PCV↑脱水浓缩,大面积烧伤,严重呕吐腹泻,尿崩症等。
PCV↓各种贫血,水中毒,妊娠。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MCH、MCHC是三项诊断贫血的筛选指标。
平均细胞血红蛋白
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320-360g/L
网织红细胞计数
成人0.5%-1.5%
Ret·c↑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
Ret·c↓肾脏疾病,分内泌疾病,溶血性贫血再生危象,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血小板计数
(100-300)×109/L
↑增多,急性失血、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2月内)、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大手术后(2W内)等。
血小板计数
(100-300)×109/L
减少①遗传性疾病。②获得性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贫血。
以及脾、肾、肝、心脏疾患。另有阿斯匹林、抗生素药物过敏等。
白细胞计数
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增多:若干种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炎症,以及大面积烧伤、尿毒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血吸虫病、肺吸虫病、白血病、类白血病、恶性肿瘤、组织坏死、各种过敏、手术后、尤以脾切除后为甚等。
WBC减少:感冒、麻疹、伤寒、副伤寒、疟疾、斑疹伤寒、回归热、粟粒性结核、严重感染、败血症、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脾功能亢进、急性粒细胞减少症、肿瘤化疗、射线照射、激素治疗以及多种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癫痫病、抗甲状腺药、抗疟药、抗结核药、抗糖尿病药物等。
白细胞计数
生理性增多:新生儿、妊娠期、分娩期、月经期、餐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日光浴、紫外线照射、神经过度紧张、恐惧、恶心、呕吐。
简 要 意 义
0~40单位/升
升高见于肝炎、心肌炎及多发性肌炎
60克~80克/升(6克~8克/分升)
降低,见于营养不良,肝功能障碍蛋白质合成减少,蛋白质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烧伤等
35克~55克/升(3.5克~5.5克/分升)
降低,见于营养不良、肝脏合成功能障碍,尿中大量丢失,如肾病综合征
20克~29克/升(2克~2.9克/分升)
升高,见于结缔组织疾病,肝脏纤维化,骨髓瘤
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
1.5~2.5:1
降低,见于肝脏纤维化
1.7~17.1微摩尔/升(0.1毫克~1.0毫克/分升)
升高,见于溶血、肝损害及胆道阻塞
直接胆红素
0~3.4微摩尔/升(0~0.2毫克/分升)
升高,见于肝损害及胆道阻塞
简 要 意 义
1.002~1.030
升高见于心衰、高热、脱水及急性肾炎等。降低见于过量饮水、慢性肾炎及尿崩症等
升高见于碱中毒等。降低见于酸中毒等
阳性表示尿路感染
阳性表示尿路感染
阳性表示肾炎、肾病综合征及泌尿系感染等
阳性表示糖尿病及肾性糖尿
阳性表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各种原因造成的呕吐
阳性表示肝脏损害及溶血
阳性提示血尿、血红蛋白尿,见于肾炎、肾结核、肾结石、肾肿瘤、尿路损伤及溶血等
阳性提示血尿,见于肾炎、肾结核、肾结石、肾肿瘤及尿路损伤等
正常参考范围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感染乙肝病毒,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
保护性抗体,感染乙肝病毒康复后或注射疫苗后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反映HBV的复制和判断传染性强弱,急性乙肝HbeAg短暂阳性,持续阳性提示转为慢性。
乙型肝炎E抗体(HbeAb)
出现于急性乙肝后期、慢性HBV感染时。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
出现于急性乙肝急性期,恢复后仍可持续阳性数年或更长时间。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
阳性为丙肝病毒(HCV)感染。抗HCV阳性持续六个月以上预示转为慢性丙肝的可能性较大。
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EV)
阳性为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
庚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GV)
病人感染庚型肝炎病毒(HGV)。可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病人病毒血症可长期持续9年,HGV可通过输血传播。
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体(dsDNA)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度稍差,抗dsDNA抗体滴度的升降与SLE疾病的活动程度相关,因此可监测 SLE的病情变化。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dsDNA亦可阳性。
肥达氏反应(Widal`s)
1.H及O效价均增高时可诊断为伤寒,O及A、B、C(其中之一项)效价达1:80以上时,可诊断为副伤寒甲或乙或丙,如效价随
病情逐渐上升,诊断价值更大。
2.伤寒病人发病第一周后才出现肥达氏反应,第一周内阳性率为50%,第四周可达90%。
3.单H凝集价升高而O不高者,可能①曾接受过伤寒菌苗接种②患过伤寒③另外少数伤寒患者因O凝集价被Vi抗原影响不增高,仅H 凝集价高④其他沙门氏菌感染。
4.曾预防接种过伤寒混合疫苗,再感染伤寒时,H 与O 凝集价上升较快,但在疾病恢复时,凝集价并不太高,因为预防接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再感染时病情缓和。
5.过去曾接种过伤寒菌苗或患过伤寒近期又感染流感、布氏杆菌时,可产生高滴度的H 凝集素及较低的O 凝集素,此系回忆反应。
6.一般应取双份血清(急性期和恢复期)作对比,如呈四倍以上增长则价值更大,凝集素如明显上升,是新近感染伤寒的指征。
可提取核抗原(ENA)自身抗体谱带分析
抗sm:阴性
抗rRNP:阴性
抗u1RNP:阴性
抗SSA:阴性
抗SSB:阴性
抗Jo-1:阴性
抗Scl-70:阴性
抗D`E:阴性
抗DM-53:阴性
抗RA-54:阴性
1.抗Sm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血清标记抗体,阳性可达30%左右。
2.抗核糖体抗体(rRNP):是SLE的又一血清标记抗体,阳率10%。
3.抗U1RNP抗体: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中阳性率高达95%以上。在SLE中,该抗体阳性与雷诺氏现象有关。
4.抗SSA抗体:在干燥综合征(SS)中阳性率为60%,也可见于其它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SLE (35%)、硬皮病、多肌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该抗体阳性也可引起亚急性皮肤狼疮的皮损,与SLE的广泛光过敏性皮炎也相 关,IgG类抗SSA抗体通过胎盘可引起新生儿狼疮综合征,个别因抗体与心脏的传导系统相结合,可造成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5.抗SSB抗体:是干燥综合征的血清标记性抗体,阳性率达40%左右。
6.抗Jo-1抗体:是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肤炎(DM)的血清标记性抗体,在PM中阳性率达25%。该抗体阳性患者常会出现 肌炎、肺部间质性病变及关节炎等症状,易被临床误诊为慢性肺部感染或类风湿性关节炎。
7.抗Scl-70抗体:是全身性硬皮病(PSS)的血清标记性抗体,阳性率达43%。
8.抗D`E多肽抗体:仅见于MCTD患者中。
9.抗DM-53抗体:仅见于皮肌炎(DM)患者。
10.抗RA-54抗体:仅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阳性率14%。
免疫球蛋白G(IgG)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含量与年龄有一定关系,儿童偏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含量逐渐升高。
增高:见于IgG型多发性骨髓瘤、慢性肝病、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病、过敏性紫癜、恶性淋巴瘤、牛皮癣、麻风病、疟疾、肾炎。
减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肾病综合征、病毒感染、蛋白丢失性疾病、免疫抑制治疗。
免疫球蛋白A(IgA)
0.76~3.9g/L
增高:肝脏疾病、结缔组织疾病、IgA型多发性骨髓瘤、肺结核、急性肾炎等。
减低:免疫缺陷病、选择性IgA缺陷病、后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病。
免疫球蛋白M(IgM)
0.4~3.45g/L
增高:巨球蛋白血症、病毒性肝炎急性期、结缔组织疾病、恶性肿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伤寒、梅毒、黑热病、疟疾、丝虫病、支
原体肺炎、风疹等。
减低:免疫缺陷病、IgA、IgG 型的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先天愚型、蛋白丢失性胃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性疾病、尿毒症。
补体C3(C3)
0.5~1.5g/L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皮肌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急性风湿病、溃疡性结肠炎、组织损伤期及糖尿病等。
减低:急性和某些慢性肾小球肾炎,各种活动性自身免疫病如慢性肝病、SL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等。
补体C4(C4)
0.44~0.66g/L
增高:风湿热急性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心梗、Reiter综合症和各种类型的多关节炎。
减低: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SLE活动期、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IgA肾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早期等。
甲胎蛋白(AFP)
原发性肝癌AFP量可高出正常数十倍至数万倍,急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变肝细胞再生,AFP亦可升高。
癌胚抗原(CEA)
凡内胚层来源的恶性肿瘤如:结肠、直肠、食道、胃、肝和胰腺等的癌肿患者血清中均的CEA存在,并含量明显高于非肿瘤患者。但对 消化道肿瘤无早期诊断或鉴别诊断价值,可作为癌肿术后有无复发的监控指标。
EB病毒衣壳抗原抗体(VCA-IgA)
感染EB病毒后,患者血清均可出现抗VCA抗体,IgA类抗体对鼻咽癌有较高的特异性,但仍需结合临床进行判断。可用于早期筛查
鼻咽癌患者,判断疗效与预后。
冷凝集素测定(CAT)
凝集价&1:64具有诊断意义,如在病程中,冷凝集素效价逐渐上升,则对诊断价值更大。支原体肺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
、疟疾、恶性淋巴瘤等冷凝集素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冷凝集素效价升高可在传染过程中出现,特别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支原体所致 非典型性肺炎;慢性的冷凝集素升高常继发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双份血清效价有四倍增高者亦有诊断意义。
白细胞B27抗原(HLA-B27)
全血(肝素抗凝)
正常人约有6.7%阳性,强直性脊柱炎(AS)病人阳性率可达93.67%,可作为该病的诊断指标。
结核抗体(TBAB)
表示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梅毒血浆反应素试验(RPR)
1己知病史或有梅毒体症者,若本试验阳性,即证实是梅毒病人,如初次试验阴性者,可能反应素抗体尚未升高,可在2~4周后复查。
2病史不详或无体征者,未治疗的早期梅毒(Ⅰ、Ⅱ期),在感染后经数周血清学试验仍阴性,反应素效价可急骤上升,一般可达1:4 ~1:256,如初次试验效价在1:4以上,间隔2~4周应复查,如效价上升两个滴度以上或两次试验都是高效价,可作为梅毒病的
证据;潜伏期梅毒除血清学试验阳性外,可无任何梅毒体征,但随时间推移,反应素效价可逐渐下降,早期潜伏梅毒素阳性率仍为95%
,晚期为72%,感染后30年未治疗的晚期梅毒病人,有50%患者的反应素效价自然下降到阴性;梅毒病人经适当治疗后,效价随即 下降,治疗愈早,下降愈快。
3麻风、疟疾、回归热、雅司病可出现假阳性。
梅毒确证试验(TPPA)
特异性强,阳性可诊断为梅毒,检测抗体滴度可监测梅毒病情进展及观察疗效。
肝吸虫病抗体
与粪便查卵检出率相关性良好,阳性表示感染华支睾吸虫。
1鉴别正常与异常妊娠:妊娠期间HCG变化呈双峰曲线,根据正常的HCG浓度变化,若第一次HCG在正常范围内,79%的人可妊 娠足月,若第一次HCG低于正常,92%妊娠失败。
2流产的诊断及治疗:不完全流产,子宫内尚有胎盘组织残存,HCG定性为阳性,完全流产或死胎时HCG可阴性,如HCG在250 0U/L以下,并逐渐下降,则有流产或死胎可能;当降到600U/L,则难免流产,如尿中HCG不断下降,表示保胎无效,反之则 提示保胎成功。产后4天或人工流产术后13天,血清HCG应恢复正常。如不符合这一情况,则应考虑有异常可能。
3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以及男性睾丸畸胎瘤时,尿HCG含量很高,可达10万到数百万国际单位。
4其它 妊娠毒血症时HCG变化不一,往往偏高;多胎妊娠时HCG含量增高。
胃幽门螺旋体抗体试验
与多种胃肠道疾病,包括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活动性慢性胃炎等密切相关,在单一或复合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或非
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病人中,幽门螺旋体的感染比率可以超大型过90%。病人肠道内幽门螺旋体可诱发一种特异的抗体反应,该抗体可能
有助诊断,以及监测治疗过程中疾病的状态。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
&71U/L为阳性,初检阳性者,应每隔五周复查,连查三次,如浓度逐渐上升者,应考虑患恶性肿瘤的机会很高。TSGF可 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普查筛选,辅助诊断和疗效观察,以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病情监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
阳性可提示诊断爱滋病(AIDS)。
弓形虫抗体(TOXAB)
1对习惯性流产的病因分析的参考价值,弓形虫可经胎盘感染胎儿脑及眼为主要受累器官,妊娠期间母亲感染可导致流产、早产、死产、
先天畸形、增加母亲妊娠并发症,隐性感染的婴儿也可于成年出现症状。
2获得性弓形虫病由消化道感染,多发生于大龄儿童及成人,以淋巴腺受累最为多见。弓形虫感染引起的如猫抓病亦可呈阳性。
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
有抑制子宫内膜的蜕膜反应,可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非创伤性辅助诊断指标。
抗精子抗体(ASAB)
1阳性即血清、精浆或宫颈粘液中存在精子抗体,可导致不育症。
2ASAB可降低精子存活率与活动率,增高精子畸形率延长液化时间,抑制卵细胞透明带及放射冠的分散,可作用于胚胎,导致胚胎被
吸收或流产。
骨钙素(osteocalcin)
可以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或者是骨的形成,是骨形成指标。升高可见于骨形成增加的患者,骨转换率升高,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甲状腺机
能亢进、高转换率的骨质疏松、paget`s病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血清骨钙素可迅速下降。骨钙素水平受年
龄、性别、生理节律等因素影响。儿童期较高,表春生长期可能最高,大大高于成人。
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
女:10~22U/L
男:12~33U/L
1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或骨形成情况,成骨细胞活性和骨形成增加,骨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
2升高可见于patet`s病、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骨软化和肾性营养不良等。
抗链球菌溶血素(ASO)
增高: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类风湿因子(RF)
血清(浆)
增高:1类风湿关节炎(RA),IgG类RF与RA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外症状密切相关。
2在RA患者,高效价的RF存在并伴有严重的关节功能受限时,常提示预后不良。
3在非类风湿患者中,RF的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些人以后发RA者极少。
C-反应蛋白(CRP)
血清(浆)
增高:CRP是一种急性期蛋白,见于各种急性化脓性感染、菌血症、组织坏死、恶性肿瘤、重症肺结核、急性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
红斑狼疮、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放射线损伤等。
正常值范围
谷丙转氨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①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引起的肝病肝细胞坏死。
②中度增高,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及心梗。③轻度增高胆道阻塞性疾病。
总胆红质素
0~18.8umo1/1
总胆红素增高,如肝细胞损害、肝内和肝外胆道阻塞、溶血病、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直接胆红素
0~6.84umo1/1
参考总胆红素
血清总蛋白增加①脱水如水份摄入不足下痢呕吐糖尿病酸中毒,肠梗阻或穿孔,灼伤,外伤性休克,急性传染病等。②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③结核,梅毒,血液原虫病等。血清总蛋白降低①出血、溃疡、蛋白尿等②营养失调、低蛋白饮食、维生素缺乏症、恶性肿瘤、恶生贫血、糖尿病、妊娠毒血症等。
血清白蛋白
35.0~55.0G/L
与血清总蛋白测定基本相同
碱性磷酸酶
成人20-110U/L
儿童20-220U/L
增高见于①骨髓疾患②肝胆疾患③其它甲亢甲状腺腺瘤、甲旁亢。
γ-谷氨酰基转移酶
(γ-GT)&50U/L
①明显增高:肝癌、阻塞性黄疸、晚期性肝硬化、胰头癌
②轻中度增高: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
③酗酒,药物等所致
0~5.18mmo1/L
①用于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分析。
②用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判断。
0~1.6pmmo1/L
增高见于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及甲状腺功能减退、妊娠、口服避孕药、酗酒等。
降低(低于人群的5%位数)无重要临床意义。过低见于消化吸收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原发性β-脂蛋白缺乏症。
高密度脂蛋白脂固醇
1.16-1.55mmo1/L
男&40(1.03)
女&45(1.16)
胆固醇和冠心病患病数之间负相关已经被许多流行病学研究所证实.1.生理性升高:运动(如运动员一般HDL—C较高)、饮
酒、妇女服用避孕药、一些降胆固醇药物(如诺衡)等。
&&& 2.生理性降低:少运动的人,应激反应后。
&&& 3.病理性降低:冠心病、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
&&& 4.病理性升高:慢性肝病、慢性中毒性疾病、遗传性高HDL血症。
HDL胆固醇是一种和总胆固醇浓度无关的危险因素,而且有很高的预期价值.
因此,HDL胆固醇浓度的测定对冠心病危险的评估是必需的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84~3.10mmol/L
增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血清0-220U/L
尿&1000U/L..
增多见于急性胰腺炎,流行性腮腺炎。
减低见于严重肝病(血清尿淀粉酶同时降低)
二氧化碳结合率/力
45.0~65.0ml%
降低见于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的代偿增多,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酸性中毒的代偿。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胎蛋白高多少是肝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