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表达对祖国的真挚情感80字

(新课标)2010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复习:题型专练五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doc--预览
试卷 教案 课件 搜索
试题搜索答案
☉禁止使用迅雷下载本站资源,如果不能下载请联系QQ: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加网站QQ群()
☉本站提供的资源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任何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
下载内容预览: 预览不包含图片,只是文字内容 ,需要完整资源请下载.
题型专练五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真题回眸1.(2009·海南宁夏)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 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答题指导
本题作为一道仿写题,除了要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外,还要注意例句中所给出的隐含的要求,如格式上、主体的选择上等。   答案(示例)那一望无际的青草,绿得肆无忌惮,一塌糊涂,如荡漾的碧波,如起伏的群山,把生命诠释得酣畅淋漓。2.(2009·四川)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题指导
注意题干中"景物描写""句式基本一致""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等要求,还要注意所供语句中第二句博喻、排比的特点。所写句子用词要准确、生动,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要恰当。   答案(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
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3.(2009·浙江)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能揭示画面的内涵。(不少于50字)   答题指导
本题要求为图片拟写解说词,属于图文转换题。答题时要准确把握图片信息,明确人物的身份、身体特征、行为,展开联想。要注意修辞方法的运用,要达到规定的字数。   答案 (示例)这是一幅坐在轮椅上的残疾运动员奋力击球的感人画面。他挥动球拍,展开青春的翅膀,驰骋球场,追逐人生的梦想。  命题特色
修辞艺术是追求语言美的一门学问,分广义修辞和狭义修辞两种。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都属于广义修辞的范畴。高考考查狭义修辞,即我们常说的修辞格。它要求学生要会正确运用九种常见的修辞方法(考试说明规定七种修辞手法是: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而不只是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识别。修辞考题一般不单独设,主要是融入表达、阅读、鉴赏、写作之中,而与它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仿写题。
仿写句式虽名曰仿"句式",其实与修辞运用须臾不可分,几乎没有不考修辞的仿写题。因此,在实际仿写中,既要知道它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也要正确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试题一:请拟写一条劝告司机不要酒后驾驶的交通标语。要求:人性化,有亲和力,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4分)现场答案①酒后驾车,遗害无穷。②为了您的亲人及他人的健康,请不要酒后驾车。③谨慎驾驶
遵守规则评分分析答案①可得3分。缺少亲和力,所以不能得4分。答案③可得2分。没指出为酒后驾车,只是一般性的口号,而且缺少亲和力。答案②可得满分。有规劝,而且亲切自然,又有警告的力度。 正确答案示例1:司机一杯酒,亲朋两行泪。示例2:为了生命之花的芬芳,请您不要酒后驾车。(内容2分,修辞2分) 增分提示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本题要求写劝告类的标语,所以语气上要温和,同时要注意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的要求。 试题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把自己独特的听觉感受描写成了具体细腻的视觉形象,生动感人。请你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描述自己听某段戏曲或乐曲的感受,要求50~80字。(5分)现场答案我喜欢许巍的音乐,特别爱在晚上听他的歌曲。当《蓝莲花》响起,有一种撼人的穿透力,感动着你的心灵;当《完美生活》响起,好像一种力量指引着你去感悟生活;当《礼物》响起,声音由低缓向高亢,唱出了对自由快乐的渴望。夜听许巍,很动人,也很宁心。 评分分析该答案可得4分。美中不足的是考生没看清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而只运用了一种排比。内容相当不错,作者把对音乐的感受写得细腻真切,很好。正确答案①张楚的音乐总是如冷光般在烈日炎炎当空照的长街上石破天惊,如同穿着黑色长衣长裤的小孩以炯炯的目光宣告他的寒冷,冷得骨头出现一道一道裂缝。②秦腔总是如同狼烟般在胡地八月即飞雪的天空下冲天而起,如同黄土坡上苦难生命敲击安塞腰鼓时的呐喊,如同暴风雪般抽打着脸与心像刀割一样痛。增分提示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描述对象,然后根据其特点恰当地选择切入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通感、排比等)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试题三:学校将筹办2009年"奔腾的校园"艺术节,请为此次活动写两句话。要求:①采用对偶句式,且上下句分别含有"奔腾"和"校园"的字样;②每句不超过20个字。(4分)上句:
现场答案①奔腾的舞姿绽放青春的活力
校园的艺术体现学子的才艺②歌声舞踏奔腾
校园之花绽放评分分析答案①可得满分4分。考生对要求理解得很清楚,组织内容合理生动,很好地把握了答题的技巧。答案②可得3分。虽为对偶句式,也含有"奔腾""校园"的字样,但答案过于简单,所以扣掉1分。 正确答案奔腾青春五彩之梦想燃放激情
绽放校园艺术之花朵摇曳多姿 增分提示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奔腾的校园"艺术节所包含的内容,比如青春、朝气、豪放、独特的个性与艺术才华等,然后将这些内容用对偶的句式表达出来。 试题四:以"祖国的语言"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表意相对完整,语言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其中一种必须是排比,不少于50个字。(6分)现场答案祖国的语言是诗,从诗经中流淌出来,5 000年来滋养着中华国人;祖国的语言是歌,从先民的口中吟唱,声声不息,代代相传;祖国的语言是画,描绘出祖国山川河流的面貌,勾勒出老百姓平凡而动人的故事。母语就是一丝血脉,维系着中华民族,是我们的文化支柱。 评分分析该答案可得满分6分。考生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祖国语言的特点,是诗,是歌,是画,意思完整,语言华美,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得体自然生动形象。正确答案示例:祖国的语言,像繁星那样灿烂,像珍珠那样宝贵,像牡丹那样美丽,像梅花那样芬芳;祖国的语言,耸立着珠峰,镌刻着长城,绵延着昆仑,流淌着黄河。 增分提示本题考查考生扩展语句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属于语言表达应用方面的综合题。这类题目,要求语言有一定的文采,修辞手法使用恰当,句子连贯得体。考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答题时也要开动脑筋,善于联想,紧扣话题,拓展发挥。特别要注意使用排比句式。                1.请以"月光如水水如天"为统率句,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想像合理,语言连贯,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不少于80字。  答案
船舱外,真个是"月光如水水如天"。但见清冷的月光,如碎银般倾泻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好像已融入了熠熠闪动的江水中;远处,已模糊了水天相接的界线,那幽静的江水好像是天幕的延展,整个世界都融化在无边的迷茫和恬静的月色水光之中。一个多么清凉、寂静的夜晚啊!诗人不禁触景生情,感到寂寞怅惘。 2.《作为生物的社会》一文启示我们要珍爱生命。请拟一条以"珍爱生命和健康"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态度诚恳,语言简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0字以内)
  答案 (示例)生命诚可贵,健康价更高/用健康之水,浇灌生命之树/用健康延伸生命,让创造辉煌人生 3.这是一幅名为"最美丽的微笑"的图片,这个微笑在地震灾区感动了无数人。请你拟写一段文字来赞美这个微笑。注意:至少采用两种修辞方法,不少于60字。
女学生高莹   答题指导
描写时应突出这个"美丽的微笑"在那个特殊时期的意义,应主要写这个微笑带给人们的心灵的震撼。  答案
在无情的灾难面前,她绽出甜美的微笑。废墟中,她笑对磨难与痛苦。淡定的微笑向他人传递勇敢,从容的微笑让自己将生命拥抱。她的微笑,是一面旗帜,也是一把号角,她显露的是个体生命的顽强,展示的是一个民族战胜灾难的信心。4.请另选一物进行仿写。要求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符合该物的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情感。
你注定一生与乌云为伴
时时为别人遮风挡雨
却湿透你自己
你注定一生与污浊为伴
常常为他人吸尘纳垢
却弄脏你自己 5."母爱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运用比喻,写一组排比句。
  答案 (母爱是)看到儿女躺在病床上流下的滴滴清泪,母爱是清晨给子女做好的香喷喷的饭菜,母爱是风雨中为孩儿撑起的厚实的油纸伞。
1.熟悉九种修辞格的特点,明辨易混辞格
虽说单独考查修辞格的可能性不大,但熟悉各种修辞方法的特征及易混辞格的区别,是正确运用修辞方法的前提。比较而言,修辞格中的比喻和比拟、借喻和借代、对比和映衬等手法容易混淆,平时要有目的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个句子中的代体"眉"与本体"头"只有相关性,没有相似点,二者构不成比喻,即"头"不可能像"眉",据此我们可以判断作者运用的是借代的辞格。 2.熟悉九种修辞格的作用,理解和明确其表达效果
修辞的作用多样,有的可使表达更鲜明生动形象,有的可使表达更充实丰富等。掌握修辞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修辞方法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3.提高联想、想像等思维能力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既考语言运用能力,也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正确,首先要想得出,想得正确。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也不知表达怎样一个主题。因此,要提高修辞的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像能力。 4.形成整体阅读观念
某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往往是和上下文甚至全文的主题紧密相连的,修辞句往往是上下文意的延伸或者含蓄表达。解读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必须结合上下文文意。????????http://cooco.net.cn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http://cooco.net.cn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永久免费在线组卷
永久免费在线测试
可圈可点教案下载
免费观看教学视频用一种修辞赞美中国戏曲艺术八十字_百度知道
用一种修辞赞美中国戏曲艺术八十字
我有更好的答案
【排比】中国戏曲艺术是华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我们古老民族长期积淀的文明结晶,是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有价值的课题。
采纳率:8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中国戏曲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语文备课大师――全站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伴您成长!
☆今日美文☆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来稿请惠寄!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一、知识要点
1、正确辨识和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2、能依据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3、语言表达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4、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二、从题型分析看,对修辞的考查要求是:
①有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三种形式,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②有对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珠思想、意图。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
③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句子等。
三、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九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
对这九种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并能正确辨析,熟练运用。&
&&& 一般说,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这九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
&&& 1.比喻
&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
&&& ①表示比喻的: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 ②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 ③表示例举。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 ④表示想象。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附】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 &此外有:
&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 2.比拟
&&&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
&& (1)拟人:
&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例句:
&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 (2)拟物(借物模拟人):
&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
&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
&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比喻与比拟的比较】
&&&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就是初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
&&&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
&&&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 3.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 &&③具体代抽象
&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 &&④工具代本体。
&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
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关的词语“吃尽”“血肉”都采用了相应的比喻说法。这句话可改为明喻“最可恨那些敌人像毒蛇猛兽一样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A2是借代,不能换成明喻。因为与客体(毒蛇猛兽)相关的词语(榨尽、血汗)没有改为与它相应的说法,可见客体只是作为一个代号,换个名字罢了,并不是用来打比方的。毒蛇猛兽代指反动统治者或敌人。改为一般说法就是“最可恨那些反动统治者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第二组中B1是借喻,可转为明喻“那个人像大白熊一样向我扑来。”形象地描写了那个外国人肥胖的身躯、笨拙的动作,又像熊一样凶狠。而在B2中“大白熊”仅代指那个又白又胖的外国人,是用某人的特征来代替该人,与它相应的词语“答应”没有改成描写动物相应的说法。若改为一般说法就成了“那个人答应了我的价钱。”但不能改为明喻:“那个人像白熊一样答应了我的价钱”,显然不成句子。总之,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用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喻,与客体(喻体)相应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代,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如果从以上三方面进行辨析,就不难将借喻和借代区别开。如“丈夫难过了,她却觉得安慰,到底,萤火虫飞回了车间,她自己也没影响工作。”(《离不开你》) 这句是借喻用法。首先萤火虫光虽弱但也要奉献给社会,与耿玉亭身体残废却坚持工作、为社会作贡献二者有相似性,其次与客体(萤火虫)相应的词语“飞”采用了比喻说法,由此可判断这句话运用的是借喻手法。
&&& 以下句子中同样运用了借喻手法,分析从略。
1、要清除语言中的“垃圾”,拭去蒙在“镜子”上的灰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
2、很难没想,在五颜六色的染缸里,纯丝素绢能够保持自己的洁白。
(1、2选自《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
3、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故乡》)
下列句子运用了借代手法,读者可以自己分析。
4、“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包身工》)
5、郭全海解下青骡马,翻身去撵玉石眼去了。(《分马》)
6、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 (《多收了三五斗》)
7、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地说……(《药》)&
&&& 4.夸张
&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 5.对偶
&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 &主要方式:
&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 &6.排比
&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 7.反复
&&&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 怎样区别排比和反复
&&&& 排比句至少是三个句子,反复句是两个以上的句子。排比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有共同的词语。
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强调。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反复)。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总的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也可以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9.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表达鲜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怎样区分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都是有疑而问,但是设问是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以加强语气。
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设问)
难道你就觉得只是树?(反问)
以上修辞手法在实际运用中,因种种原因常常会出现一些误用情况,因此,运用时务必注意:
1.比喻:要贴切、生动;要注意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的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的事物;
2.比拟:必须是自己强烈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与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进行比拟的人和物或物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相似或相近。
3.借代: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使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用人物的形体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的不同。
4. 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要力求新颖。
5. 对偶:要尽量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注意相关;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6.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拼硬凑排比的形式。排比是多项并举的,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让读者自己深思,后一种排比的句末要用省略号。
此外,引用、反语、反复、双关等修辞手法也常常会考到,下面一并说明。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r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例如:
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四、【示例精析】
[题一] 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②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③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④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成两半!
A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比喻&&&&&& B①夸张②设问③排比④比喻
C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夸张&&&&&& D①比喻②反问③夸张④夸张
[解说]此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理解和辨识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题型是一道正选题。从所给的选项看,设计意图非常明确,把几种判断上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拿来让考生分辨,这就要求在解答是一定要用心捕捉文句中体现修辞手法特点的信息,结合有关的知识加以判断。
[题二]“远远望去,宛如一群雪白肥壮的大狮子,有坐着的,有卧着的,有两两相对的,有簇聚成团的,原来这是一座宣石假山”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打比方;抓住了个园“冬景”的颜色、形状与白雪、狮子相似的地方,其作用在于突出个园的“冬景”的特征,使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使文章富有文采,激发阅读兴趣,( 答到意思即可)
[解说] 考查的着眼点是对考生运用修辞手法能力的考查,同时也对学生语文多方面的能力进行检验。
[题三] 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图书馆是书籍的宝库,那里贮藏着无数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B.蚂蚁身躯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蚂蚁可搬动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可以翻江倒海了吗?
C.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
D.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闹。
[解说]这是一道错选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设计时没有给出可供判断的修辞手法,而是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这就给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蚂蚁的力量进行夸张,但不知夸张的运用应注意:①必须注意真实,不能哗众取宠;②必须合乎逻辑,不能片面夸张;③必须防止误解。
[题四]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品析下面句子。
&&& 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
答: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麦子等待收割的情形。
[解说]这道题表面上看来是一道语言品析题,其实考查的就是修辞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运用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文章,揣摩语句。
[题五]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意义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想起它(纺车),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运用比喻,抒发作者对延安纺车深厚真挚的感情。
B、你们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运用拟人,抒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C、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现代化高峰的紧实阶梯。
运用排比,使抽象的概念和道理变得更加严谨。
D、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能画出祖国的面貌呢?
运用夸张,意在表明多调一些颜色,祖国的面貌是可以画出来的。
[解说] B项修辞手法应为比喻,C项修辞手法也是比喻,D项意在表明即使你调多少种颜色,也无法把祖国的面貌画出来。
上一份资料: 下一份资料:
语文资源网 旗下网站&&&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 站长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入党情感真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