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有口吃治疗仪矫正吗

口吃矫正法 钱厚心
我的图书馆
口吃矫正法 钱厚心
第一篇 概说
一、口吃略谈口吃的人吐字重复,说话不流利。这在古代称为"期艾"。据《史记o张丞相列传》记载:"帝(汉高祖)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而周昌庭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文中描写了周昌口吃,讲话时重复地发"期期"的音。又据南朝宋o刘义庆《世说新语o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后来人们把周昌和邓艾口吃的事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成语"期期艾艾"。如清o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九回写道:"劳航芥也期期艾艾的回答了一遍。""口吃"又称"急老巴"、'刻巴"、"结巴"、"疙舌头"'"闸口",广东一带称"哑舌",杭州称"刁嘴儿",在医学上简称为"语阻"。口吃形成的原因,自古及今有许多学者进行探讨、研究,但各家的见解不同,对口吃发生的原因,有各种不同的学说。有的学者认为,口吃是神经系统的疾病。有的认为由于身体素质的特异,例如:由于神经质而易于感染,由于兴奋素质致使语言过快而导致口吃。有的认为口吃是出于口腔的疾病或发音器官的残缺,因而甚至有过口吃患者的舌根、鼻腔受外科医师盲目宰割的蠢举。关于口吃的成因,根据我们在多年的矫正工作实践中,抽样对538名患者进行调查后的结果是:模仿:408人 75.8%暗示:61人 11.3%病后:20人 3.7%恐怖:18人 3.3%成因不明:31人 5.9%从上述调查材料来看,大部分口吃患者都是通过"模仿"、"暗示"而形成。语言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会的,幼儿开始学习说话的过程是:在与周围人群正常接触的生活环境中,开始学习说话,先通过模仿形式,由不清楚的发声学会说简单的单词,再把学会的单词累积和巩固起来,同时在大脑中的"语言中枢"形成语言信号,此后随着大脑机能不断成熟和对语言的不断学习,累积巩固,语言的表达能力很快地发展起来,成为自己完善的语言系统。绝大多数的口吃患者都是在儿童期发生的(10岁以前)。10岁以后再发生口吃则较少见。儿童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模仿性特别强,要学会大量的语言,然而这个时期也正是儿童的神经系统尚未定型(甚为脆弱,且有极大的可塑性)、不够成熟与不稳定的时期,最容易接受周围环境中患口吃人的影响。加之,好奇心是儿童的本能,喜欢模仿别人不正常的语言,这种原因形成的口吃,叫做"有意模仿"。还有一些口吃患者并非因好奇而有意去模仿,而是在周围环境中接触了患口吃的人,无意中受到了耳濡目染的影响,不知不觉地形成了口吃,这叫做"无童暗示"(又叫做感染)。也有些儿童是在学话的时期,生理上有某些尚未成熟的弱点,如发音器官不成熟,体弱多病、性格孤僻,导致发音迟缓、说话吐字不清或咬宇不准,语句不适当的中断,或者单字多次重复,这时如果老师、家长注重儿童的发音规律,尊重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循循善诱,是可以改正过来的。但恰恰相反,有些老师和家长进行不适当的指导,生硬地勉强儿童,要求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符合自己的喜恶,有的甚至横加打骂或消极惩罚,严重地摧残儿童脆弱的神经系统。这样,反而使儿童建立起不良的条件联系,因此形成口吃。也有一些儿童做了错事,心怀恐惧,语言嗫嚅,此时家长如对其恫吓,则可能导致神经紧张,久而久之也将成为口吃患者。大部分口吃的人,开始的时候,往往只在紧张、恐惧、惊慌、心急的情况下,偶尔出现几个吃音;但由于神经比较脆弱,不能担负起接受某些强烈刺激的能力,比如:周围儿童的嘲笑、讽刺,老师和家长的指责,往往使儿童对自己偶尔发现的语言缺陷过分忧郁和苦恼,成为精神负担,引起心理障碍,形成恶性的条件反射,干扰大脑对发言器官的调节和支配,而使口吃越来越重。这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本书后而另有阐述。二、口吃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患口吃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但多数是儿童时期模仿而成的,还有因精神创伤、疾病等不同的原因。这里只能综合一般情况,列出主要的几个原因和发展规律,供患者作自我分析的参考:(一)有意模仿 小孩是最欢喜学别人的动作和语言的,小弟弟偶然在外面学会了一句戏或一句歌,回到家里,用那不准确的调门在唱,小妹妹也随着学唱。如果在邻居或家庭中有一个口吃者在说话,他们就很顽皮地去学他,学久了就会养成习惯。这种初期(原发性)模仿现象,如果家长及时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制止,是可以矫正过来的,但往往被家长所忽视,有的任其所为,反而引为好玩;或者逼着小孩急于把话说好;甚至采取不科学的粗暴的方法:如小孩在不防备时,猛力打他一下,或用针对小孩嘴上乱刺……。这样既造成小孩在说话时引起恐慌、不安,更加剧口吃。(二)无意暗示 暗示的形成可分为"动作"与"心理"两种。小孩不但模仿性强,接受暗示性也强,邻居小孩嘴里经常哼着:"小别重逢梁山伯,倒叫我三分……"仔细观察,发现并没有人教他,原来是从广播里听来,在无意中学会的。曾有一位患者说:"我有一次和一个朋友共同生活了一个月。这个朋友有一个习惯性的面部动作,就是每次讲话时,要用舌尖伸出向嘴的左角舐一下,我在不知不觉中也学会了这种动作,当时我自己并没有发觉,后来回乡的时候,经过母亲指出,花了很多的时间才改正过来。"这种暗示不但小孩容易接受,成年人也会接受。有很多流行歌曲,成年人并没有专门去学,但兴致来时也能哼上几句,就是这个道理,成年人接受暗示的可能性比小孩小。成年人如果经常生活在有口吃的环境中,有时也容易受到这种环境影响而稍有口吃,但成年人往往能加以注意和自控,阻止它的发展。(三)疾病影响 由于幼年常见的疾病,如麻疹、咳嗽、百日咳、脑炎、猩红热等,影响到鼻、喉或呼吸道发生严重的症状,使幼儿在生病时发生反常的语言动体;而这种反常的语言动作使患儿在病时反而感到比较舒服,久面久之,待到病愈后却成为口吃习惯了。(四)惊吓 儿童时期也有许多人是由于惊吓而产生口吃的。有的父母对儿童助教育不当,常对儿童突然恫吓,如儿童太顽皮或做错一件事,就严厉呵责或动辙体罚。尤其当儿童说话中途说错了话或说了谎话,父母在追究时又粗气大声,这些常常会使儿童在惊吓中口吃起来。也有受环境的惊吓而口吃的。如父母间的吵架、掷东西,都能使儿童缩在一边大哭起来。常受环境惊吓的儿童容易发生口吃。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有一儿童目睹德军枪杀他的母亲,而受了严重的惊吓,事后两天不会说话,等到恢复后就开始口吃了。(五)人为引起 有些口吃往往是父母教育不当而引起。幼儿的后天发育有快有慢,有的刚满一周岁就能较清楚地说出简单的话来,有的到二、三岁以后还找不到适当的音和词或排不好句子,吐字不清、咬字不准,故使说话陷于混乱。如果父母不着急,循循善诱,他们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正常化。反之,父母十分焦急,硬逼着自己的孩子把话说好,这样反而会造成小孩对说话的精神负担,引起不安而发生口吃。(六)神经过敏 曾有患者发生疑问;兄弟二人同在-个环境中生长,也同样接触过口吃患者,也同样好嬉作乐模仿过,成年后,为什么一个口吃,一个不口吃?又如同在一个学校中,同样接触过口吃患者,别的同学没有感染,而我为什么却受到感染?这与"神经过敏"有关。所谓神经过敏在医学上称为神经质,有种种不同状态,不能一概而论,但神经质的人稍受刺激,就容易形成这种倾向。神经质不是体质或先天性的神经衰弱,仅是一种精神烦闷。症状是感觉过敏、精神易疲、易怒、易悲观、易恐怖,起初很热心,但又容易松懈,缺乏决断力,易失去自信和自控,产生恐怖症和强迫观念,严重的连胸部都会感到郁悒,有的全身各部分发生郁悒不安的难受的感觉。这些都是功能的变化,并无任何器质性疾病。比如:遇到稍有不顺意的事,有些人感到无所谓,没有顾虑和深刻思索的必要,但神经过敏的人就会念念不忘,有各种各样的顾虑和悲观情绪。神经质的人,有上述的过敏性,就容易接受他人感染,而一旦受到感染,又很难摆脱。(七)性格的急躁性 "模仿口吃"在儿童中是普遍存在的,大部分的儿童都曾作过"尝试"。可是在模仿口吃的儿童中,也有经模仿而不口吃的,有的仅仅模仿一、二次或一、二天就患了口吃,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与本人的性格有关。性格的形成与幼年的教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出生以后,幼年的教养较好,社会环境、家庭生活一切均很满意和愉快,那么我们形成的性格就比较良好。反之,如果幼年的教养不当,长大后又受到种种刺激和不幸遭遇,那么,我们的性格就有缺点了。性格比较温和的人,有着冷静、乐观、愉快、稳定的特征。这一类人虽发生口吃,容易克制,不容易引起他们对自己口吃的敏感、疑虑、羞惭、恐惧、紧张、郁悒和自卑等情绪,也就不易产生病态心理。性格急躁的人,他的语言感情,轻率而不稳重。精神爽快时,想起什么来就非说不可,丝毫不加思索,随便说话或行动,不量自己的能力,轻率从事而易遭失败。这样的人,虽然不一定都会感染口吃,可是由于说话意欲过急,与本身的说话能力不相配合,即易发生口吃。在我所矫正的患者中,北方人较多,南方人较少,据说北方人较南方人急躁,说话较快,遇到口吃时,还很急促地继续说下去,性急而失去稳重,发生语言连续的失败,自然就逐渐形成了口吃。又一例:江浙一带,宁波人患者较多。苏州人患者极少,宁波人性格较急躁,苏州人性格平和,故有"宁可和苏州人吵架,不可与宁波人说话"之俗语。这是由于宁波人说话较急、较快,而苏州人说话较慢、较稳。这是江浙一带人所共知的。性格急躁的人,一旦有了口吃习惯后,就经不起外来的刺激与变化。当发生口吃时,再加上周围的人们提醒与注意,无意的作弄和嘲笑就容易对自己的口吃产生焦虑、苦恼的心情,并加深对口吃的恐怖感。"越急越吃、越吃越急"也是一种"恶件循环",这就给口吃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口吃者如不改好急躁的性格,是不易矫正好的。(八)感情的冲动和发言意欲的不安定 口吃者在兴奋、紧张、恐怖、愤怒、苦闷、惊愕……等情况下最容易发生口吃。同样的事,有些人满不在意,有些人便感到十分冲动,一般神经质、急性的人最易冲动;尤其口吃患者在这些情况下,口吃会显得更严重。口吃有时严重,有时轻微,原因就在这里。当然,任凭感情如何冲动,可是也有人不口吃。但是,如果加上"发言意欲的不安定",即使一个正常人,也会发生口吃。因为通常当大脑产生发言意欲时,发言器官才开始活动。假如,这种意欲正常地继续下去.则给与语言中枢正常的刺激,中枢再传达这刺激给其它的神经,使肌肉活动。可是,意欲若不安定时,刺激的强弱不正常,即招来神经机能的混乱而发生口吃。我们在舞台上或小说书里经常可以听到、看到这样的台词和描写:"不,不,不,好…好…好了"或"他…他……他………他死得好惨哪"。这种台词和描写是对当事人在极度苦闷、愤怒、悲哀、紧张时的形容。口吃患者遇到这种场合,肯定会加重口吃。(九)对偶然口吃过份注意 人在社会生活中,有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简单地说,可分为喜、怒、哀、乐。言为心声,正常人在这种感情支配下,仍然出现一二个吃音,是不足为奇的,不值得大惊小怪。这种偶尔出现的情况,若置之不理,它就无法兴风作浪。可是有些人却念念不忘,硬要把自己戴额上"我已口吃了"的帽子,或被人提醒,他就很难摘去这顶"帽子"。如有一位患者来信说:我本来不口吃,记得在初小毕业典礼大会上,校方推举我为本届毕业学生代表向来宾致词,我因既兴奋又心慌,第一个"诸位"的"诸"字发生口吃,引起满堂大笑。台后老师说:"你乎常功课很好,可惜在讲话时有些口吃,以后应该注意。"从这天起以为自己真的有口吃,以后说话就特别注意,谁知越注意越口吃,范围逐渐扩大,口吃也就越严重了。由上例可知,偶尔的口吃,一旦被人发觉或提醒,自己又不能正确对待,反而对自己的语言极其注意,对自己的吃音感到可怕,使大脑提高了对口吃的敏感性,结果就更口吃了。(十)自我烦恼 自我烦恼就是对口吃的意识太强。往往把所有的事,都与"口吃问题"联系起来对待。因口吃而遇到一些不顺意的事,确也难怪。但口吃患者即使迟到高兴的事也会很快与"口吃问题"联系起米冲淡愉快情绪。如某患者积二年储蓄买来电视机,在心旷神怕地欣赏电视节目时,往往会突然想起:"自己是口吃患者美中不足""要是不口吃该有多好"。把口吃看成为自己一生中最严重的问题,过于扩大自己的缺点。在这种自我烦恼的影响下,常是感到比不上人家,看不到自己的前途,怨恨自己,于是灰心丧气。这种自卑心理,就会逐渐发展到对一切失去兴趣,悲观失望,甚至孤独寡交,消极厌世,这些痛苦心情与苦恼情绪,又促使口吃发展起来。(十一)心理障碍 口吃患者在说话上还具有正常人(这里正常人即是不口吃的人,下同)很难体会到的心理方而的症状。幼儿刚开始口吃时,心理方面的症状还不大明显,年龄大了就逐渐加重,所以说成年患者比幼儿难以矫正。因为当口吃习惯已经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层层遭到失败,每当发言前先有胆怯的心理和不自然的准备说话时努力使自己不口吃,可是越是这样越是不行,这种心理上的变态,我们称之为"心理障碍"。为什么口吃患者会产生这种心理障碍呢?我们知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应,是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若从来没有发生过口吃,或偶然口吃毫不在意,怕口吃的心理就无从产生。心理障碍是在有了口吃习惯后,自己意识到是患了口吃,从此就不敢大胆说话,障碍意识逐步形成和发展,症状也既日益加深了。心理障碍是口吃的积累,是口吃不断发生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在刚开始发生单纯口吃时,没有口吃的障碍意识,如屡履发生,若再遭别人的讽刺或家长的责备既会对自己的说话加以注意,每逢说话,便产生顾虑,越是顾虑越要口吃,越口吃就越加深对说话的害怕心理。心理障碍的发展促使口吃的加重,口吃的加重又加深了心理障碍,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有的患者说:我们的口吃与正常人的口吃只是数量上的不同,或轻重程度不同。我们口吃多,他们口吃少,我们经常发生,他们偶尔发生。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如果我们从本质上来分析,就可以了解这个问题。有个患者为了证明正常人说话有没有口吃,他就观察周围人们的说话,他发现很多正常人都有口吃,有的甚至比他严重,他发现一个正常人在不到二十分钟的谈话中,竟然有六、七个吃音,而他自己有时候一天中才有一、二个吃音。所以我们不能只从口吃发生的数量上来断定。真正的区别,是有没有心理障碍,每个口吃思者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而正常的人,虽也发生口吃,但他们不存在心理障碍,所以他们就不是真正的口吃患者。患者对口吃问题,若不以为苦恼而置之不理,这是好的。口吃患者到达晚年,苦恼会减少,从而口吃也合减轻。可是很多患者总是感到非常苦恼和害怕,因而障碍观念也渐渐扩大。例如:口吃患者如因说话发生口吃虽末被对方发觉,他也会脸红耳赤;若被对方发觉而笑话时,他更感到羞耻和难过,这种痛苦使他很难忘掉。如果这口吃出现在正常人的语言中,即使被人发觉被笑话时,他自己也会笑起来,笑完了也就算了,感到无所谓。口吃患者遇到别人在谈论某家小孩的口吃时,心里就很不安,好象句句在说自己,或悄悄地走开了。又如:我们发现一个正常人口吃,对他说:"你说话也有些口吃。"他一定会这样说,"你别胡说了,我又不是结巴。"而口吃患者却相反,当他们突然看到书本上有"口吃"两个字,心情就会紧张起来。上述这些都是口吃患者的心理症状,深深地铭刻在心灵深处。心理障碍随着口吃习惯的存在而存在,随着口吃习惯的加重而加重,当然也可以随着口吃习惯的减轻而减轻,或随着口吃习惯的消失而消失。(十二)强迫观念 口吃患者说话时害怕自己发生口吃,而竭力防止它,本来说话不需要特别的留意和努力的,可是口吃患者想起自己口吃时,就会紧张不安起来,而想躲避口吃,就越加深对口吃的敏感和强度,并发生对口吃恐怖的强迫观念。强迫观念是一种执着观念,就是患者的思想和行动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控制。明知有害无益,但又无法排除,知发言前准备无济于事,但要想不准备,事实上又做不到,虽想忘了它、不想它,可是这观念却始终缠绕着不肯离开。正如一个患失眠症者睡在床上,一心想叫自己别胡思乱想,催促自己早点睡着,可是始终就徘徊在"想"的圈子里,尽管努力要自己不思不想,强迫自己快些入睡,结果总是睡不着,明知多想无益,可是他就是要"想",这也叫强迫观念。强迫观念又怎么与口吃联系起来呢?由于口吃患者对自己的口吃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执着而苦恼的观念,在你不说话时,它就一直存在你脑海里想忘也忘不掉,当你要说话队它就先跳出来告拆你"你是口吃者"、小心口吃"、"不要口吃",这时患者立即恐惧起来,结果越会口吃。虽然患者自己知道,越顾虑口吃就越加重口吃,也尽力想使自己不要想它。但是,却始终赶不掉它,忘不掉它,每当说话时,这个口吃观念又产生了。这种强迫观念可以说是一种潜在意识,如影相随,有时在无意少也会想起它,甚至在梦中也会出现,强迫他不得不担心口吃与害怕说话,口吃未排除前,这种观念是很不容易消失的。
三、矫正口吃的方向以往由于各家对口吃形成的学说各有不同,故矫正口吃的见解也就各不相同。生理学和解剖学告诉我们,口吃患者语言系统生理机能完全正常,天资能力的发展也不亚于常人。因此,稍具有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矫正口吃若从生理机能上去下功无就如缘木求鱼。古代那些盲目宰割或乱服药剂等方法,便是非科学的方法。根据前人经验,以及我矫正口吃卅多年来的实践,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较为实用。(一)横隔膜正常运动的练习 横隔膜痉挛和发言意欲不安定,会促使口吃的加剧。因此,要注重横隔膜上下运动的规律,从它和发音的配合上下功夫,从锻炼深呼吸着手矫正门吃。(二)精神疗法 科学征明,口吃不是生理疾病,而是心理一时的障碍和后天的习惯。因此,近代有些学者认为口吃的研究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放很多心理学的著作中讨论到语言以及思维等问题时,有的就涉及到口吃问题。有的心理学家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研究口吃形成的原因以及矫正的方法,对口吃患者进行心理的解释和安慰,以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其讲正常语言的信心。笔者认为强调消除心理障碍,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近年来某些报刊上发表的关于口吃矫正的文章,只强调口吃是心理弊病而否定它是一种不良习惯,这也是欠妥的。应该认识到,口吃主要是一种心理障碍,同时也是一种不良习惯。(三)发音的练习 在国外的矫正口吃经验里,相当重视这一方法,它教人们如何练习发音,如何使子音和母音配合一致,如何能从容流利地发出声音,甚至有些学说认为口吃患者练习发音时,舌头的动作和部位都应该有它固定的方法和规定。(四)语言的实际锻炼 这是一种自发的办法,主张口吃患者在各种场合多作讲话的练习。在海濒,在田野、广场或在大庭广众之中,大胆地练习说话,久而久之,自会痊愈。(五)语言模型的充实和鹅定 通俗说来,这是指:有人要想讲的那句话,脑中有那个东西或某种动作的图形,但没有变为成熟的语句就脱口说出(语言模型不成熟);或者脑中语句的组织能力很慢,赶不上口头说出的速度和需要(语言模型不敏捷);或者对某一事物的好坏末加决定,脑中尚在继续考虑就说出话来(语言携型不稳定),故而发生口吃。这个问题历来学者争论颇多。我们认为绝对不是"语言模型"的某些原因而导致口吃,而是因为有了口吃习惯后,心理遇到一刹那间的紧张,而导致病言障碍,似乎感到语言模型不成熟、不稳定、不敏捷。不过应该肯定这一点:把话准备成熟了再说或者是想定了再说,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减轻口吃。关于语言模型的问题,后面还将谈到。(六)改变性格 由于疾病影响,导致口吃患者的性格比较急躁,语言也随着急躁的性格起了不利的变化。最近,很多作者撰文谈到"书写疗法"能根治口吃。他们认为:"口吃患者的说话与写字有某种内在联系,一般口吃患者写字都想急于求成。如果采用一笔一划地书写,只要两个月的训练,就能够矫正好口吃。"此说未免有些夸大。但作为口吃患者需要改造性格,端正笔划的书写是有助于改变急躁性格的。患者可以采用正规的书写训练作为矫正口吃的一种辅助手段,还可以训练用左手练习写字。我们根据条件反射学说,利用语言性条件反射作用,对口吃患者进行心理和精神的帮助,辅之以呼吸和发音协调一致的训练,同时进行发音和语言的练习,指出矫正口吃的方向以消防口吃习惯,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口吃的症状和类型"口吃"是指语言系统的各种生理机能完全正常,而在讲话时发生障碍现象,大致可分为下列七种类型:(一)连发性口吃 这是很轻微的一种,讲话时,某一字有连续发出的现象。例如:"你……你……你。…昨天到哪里去了?"或:"我……我……我……想去看电影。"这类口吃,儿童或初期口吃患者较多。(二)往复性口吃 一句话中的词音讲过以后又重复再讲。例如:。我昨天到……昨天到……百货公司昨天到……百货公司……百货公司买东西。"或:"这支钢笔……这支……钢笔……质量……这支钢笔……质量……质量很好。"(三)无义掺音口吃 这是在用词内容要掺进一个不必要的字音如:"你(阿)到(阿)哪(阿)里(阿)去?"这类口吃儿童较多,十分难听。以上三种类型均可归纳到第一阶段,一般来说,是口吃的初期现象,除一些字音和词音有连续的出现和重复的现象外,面部无特殊表情。(四)中阻性口吃 一句话开头几个字尚能勉强地、较顺利地说出,但到了中途碰到自己平常所最难发、畏惧的字音,心中发急呼吸紊乱,语言突然在中途受阻。例如,有的患者最怕发"人"字和"老"字,遇到它们就会说成,'昨天我约了朋友到人、人、人、人民电影院去看电影,碰到老、老、老、王同志。"有的患者,在适应环境的时候,有时也能长篇大论地谈话,但中途遇到一些平时所惧怕的难发备立即就会产生上述现象,甚至讲话无法流利继续下去。中阻性口吃属于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讲话时就会想到某一字是自己所难发出的字,同时又有条件反射的影响,当快要接近这个难发音时,情绪随之紧张,甚至面部有用力的表现。(五)强直性口吃 一句话刚说了几个连发性的口吃,心里一紧张口舌就好象僵住了,即使是平时较容易发的音也发不出,这时有些患者甚至会手脚发冷,处于痉挛状态。(六)难发性口吃 这是口吃中晕为严重的一种类型,每句话开始的第一个字音就无法说出,一句话虽然在大脑中返来复去想了好多遍,做了好多准备,但一开口反而急得两眼直瞪,鼻翼翕动,遍身用力,呼吸紊乱而急促,尽管为了一句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在喉头发生沉闷、低微的"嗯""嗯""嗯"的声音,例如:"嗯、嗯、嗯……嗯、嗯、嗯、你、你、你……"。由于难发性的口吃患者自己感到说话困难,又怕别人笑话,平时就不多讲话,可讲可不讲的,就尽量不讲,非讲不可的,尽量少讲,因此讲话的机会越来越少,对讲话感到恐惧,失去信心,由于悲观和失望几乎形成"半哑性"的人。(七)伴随性口吃 这是在讲话前或讲话中途,遇到上述几种情况时出现的伴随运动。有的摇头晃脑,有的手舞脚跺,有的急得面红耳赤甚至汗流满面。比如:有一位来自部队的患者每当请示上级,应该先说"报告"两个字,而这"报告"的"报"字是他的难发音,他就要把右脚一跺,借助于这一跺,才能把"报"字说出来。这种伴随运动,每个口吃患者各有各的特点,有的只要第一音借助一下,以后就能流畅顺利了,有的则不行,说了三五句话,就要借助一下,形象很难看。强直性、难发性和伴随性是口吃发展的最高阶段,也就是第三阶段。至于口吃程度严重与否,也不完全决定于所占类型多少,有的仅占一种,有的两种兼有。不过较严重的口吃患者大多七种兼有。五、对待矫正口吃应有的态度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口吃的问题,对它作出科学的探讨和分析,并研究其矫正的方法。首先我们要了解:人类之所以能构成复杂的社会,产生复杂的语言,均是由于大脑的日益发达;同时各种复杂的社会生活刺激,以及各种复杂语言的作用和影响,在大脑中也就产生各种复杂的条件反射现象。而口吃则是条件反射现象中消极的一种。口吃,绝不是生理上的某些缺陷,也非本人有意的过失,而是后天的习惯和心理的病态,有些人认为口吃很难为情,有些人在别人一提到"口吃"两个宇或稍加嘲笑,就会脸红,力图回避"口吃"两宁,以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难堪。口吃患者染上口吃后,往往有悲观情绪,意志消沉,逃避语言,孤独自适,甚至有自暴自弃的行动。患有口吃病的人不只在工、农、兵、学、商等基层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分布,就是在社会的其他阶层,如教师、医生、工程师等以及国家中、高级干部中,也均有口吃语言的声波在传播,并且又都会传给周围的儿童,使后代也染上口吃病症。因此使口吃被人们一代一代地接过来,传下去,而形成社会的连锁反应,永远成为人类语言的弊病。口吃患者尤其是严重的口吃患者,无一不承受内心的痛苦和精神的创伤。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可谓无处不有,无人不晓。据我们有关资料调查证明,患有口吃病的人数,大约占人口的百分之一,而中、小学生中的口吃人数更为惊人,大约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左右,杭州大学物理系的一个班级就有四人患有口吃。有十亿人口的我国,这中间该有多少口吃患者?口吃病的长期存在,还有一些历史原因。以往,对于口吃病的研究和治疗,由于认识的错误,不惜采取药物、电疗、针灸、催眠和切割舌根等措施,其结果当然适得其反。历史的偏见,错误的认论,荒谬的治疗,使口吃疾病流传千古,危害至今,不但使患者本身蒙受痛苦,同时也影响后代儿童的语言和身心健康。有个患者风趣地说:"我的'口吃徒子徒孙'可以编成一个连队。"参加矫正口吃,除了解除患者本身病痛外,还负有阻止口吃的弊病传播和蔓延的重要的使命。患者已饱尝了口吃的痛苦和折磨,那么,对于他的后代对于患者周围的其他儿童,应当怎样关心他们呢?所有的患者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决不再让口吃病魔来摧残后代儿童的身心健康。"这种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实为一般会正常说话的人所难以理解的。而要阻止口吃的传播蔓延首先要矫正好患者的口吃。以往所认为不治之症的疾病现在已有很多可以治疗了。口吃--在以往也同样的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因而翻遍医书,找尽大夫,没有正确的治疗方法。有的甚至把矫正口吃看为"神话"。长久以来,人们不理解口吃疾病的原由,也没有矫正口吃的方法,因此不得不使一般人对口吃产生一种"治不好"的错觉。目前我们根据条件反射学说,以及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口吃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规律,认清了口吃的本质,研究出矫正口吃的方法。因此,口吃病患的苦海,已出现了光辉的灯塔。只要用科学的态度,正视口吃的问题,了解和相信科学的道理,掌握矫正口吃的理论和方法,有系统地进行语言训练,定能获得语言新生重建。所以,在今天,我们敢于把"口吃是不治之症"的论调推翻。
三、口吃是习惯性的条件反射口吃和不口吃是由于不同的客观环境对大脑发生不同的作用,而形成习惯性的条件反射。某些人在下列环境中发生口吃或不口吃:对儿童或晚辈、下级讲话时不易口吃,但对长辈或上级讲话时就口吃,对一般人讲话不口吃,但和某一特定人物讲话就要口吃;打电话不口吃,但在别人面前讲话时就要口吃,有的则相反;一个人独自念书不口吃,同样的念书,在人多的场合就要口吃;在课堂里,有的人举手问老师不会口吃,但老师指名提问时就要口吃,有的则相反;在马路上向交通**问路不口吃,但遇到陌生人问自己就要口吃,有的则相反;买火车票不口吃,在公共汽车上买票就要口吃,有的则相反;小组会上发言不口吃,大会发言就要口吃,有的则相反;……这些现象说明,同是一个人,由于场合的不同,对大脑发生不同的作用和刺激,因而发生不同的口吃习惯性的条件反射或不口吃。因此,口吃是在某一环境或某人面前讲话时,大脑感受过恐惧、畏怯、焦虑等刺激,经过多次经验以后,习惯成自然,一遇到某一环境或在某个人面前就发生口吃习惯性的条件反射。为什么在这一环境下不口吃,而在另一环境则发生口吃习惯性的条件反射呢?我们可以看一看下面几种导致口吃的主要原因:由于恐惧的环境和过分的紧张,而导致口吃习惯的养成;由于内在语言的经常不稳,而导致口吃习惯的养成;由于感染、模仿别人的口吃,而导致口吃习惯的养成;有的人由于某种特定的气质而易于感染,导致口吃习惯的养成;由于兴奋型素质,发言意欲过急,而导致口吃习惯的养成;……一个人不论口吃严重到什么程度,也总有不口吃的时侯。在自言自语时,绝无口吃现象。除非说话速度很快,而在某一环境又会呈现出来。大多数口吃患者在陌生环境、严肃场合下口吃较重,而在适应的环境,平和的、顺利的场合,则口吃较轻。这些情况,使我们了解到口吃产生的轻重与否,与环境因素是有密切关系的。有些口吃患者与天气密切相关。每逢阴雨天口吃即会加重,几乎每雨必验,此一环境已与口吃结合成为条件反射,正如苏联有一患者每闻肖邦作的乐曲即发生心绞痛一样。一般来说,口吃重的环境是:遇人多、开会、生人、急事、上级、长辈、异性、新环境、正经事、阴雨天、突然回答、已知口吃、不满对方、自知理亏……,等等时。口吃轻的环境是:遇人少、闲谈、熟人、同事、下级、小辈、同性、旧环境、平常事、晴朗天、主动发问、未知口吃、满意的对方、理直气壮……等等时。但也有一些患者与多数人相反:大会演讲,会场严肃,反而讲话顾利;陌生人谈话,比较顾利,与熟人谈话,反而加重口吃,气愤争执时较平时减少口吃;上讲台讲课比个别辅导较为颁利;与人大吵大闹,反而十分顾利;上述情况,推求其心理仍出于一源,是由于刺激的反应处于相称或暂时的适应之中。在大会演讲或讲课时,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内容一定,只要将准备好的内容讲明白就可,中间无须随机应变更改内容,故较顺利;在生人面前,别人并不知道自己有口吃,减轻了预先存在的紧张心理,口吃随之减轻。由于熟人知道自己有口吃,这一情况促使自己内心紧张,因而加重口吃;对个别人谈话或辅导时,则不能事先准备,语言随对方谈话内容而转移,随时改变情况,言意不定,因此口吃反较多了;气愤争论、大声说理、大吵大闹时,常不顾及周围情况,一心一意都集中在如何用自己的道理来战胜对方、压倒对方,不受环境影响,犹如单人独研,就不可能出现口吃;根据上述情况,导致口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具有促成口吃因素的某些环境里,大脑因感受恐惧、畏怯、焦虑而产生的口吃的心理障碍再加以身体素质,易于养成口吃习惯,嗣后一遇到这些环境就口吃,但对另一些环境则不发生口吃反射,故不口吃或口吃程度显著减轻。不论在那种环境下引起的口吃,也不论由于何种原因导致的口吃,只要一经养成强迫性的口吃习惯后,其本质就完全相同。因为在大脑中,对自己的语言有恐惧、畏怯和焦虑等强迫观念,只要一准备讲话(尤其在易于形成口吃的环境里),这些强迫观念立即出现在大脑中,便立即发生口吃习惯性的条件反射。四、口吃不是脑神经的损伤神经系统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马上会影响其它各系统的活动。神经系统借感受器官接受外界体内的刺激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以支配和调节人体各器官的活动,使之相互协调,并保持人体与外界的对立、统一。神经系统分布于人体各部位,分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大类,下属分支神经,名目繁多,这里就不详细阐述了。现仅对最容易被口吃患者误解的中枢神经系统所属脑神经的功能作些粗浅的介绍,帮助口吃患者了解口吃的症状与脑神经不存在关系。脑神经与脑相连,共12对。主要分布于头颈部,好象工厂里各个车间的流水线,分别担任各自的任务。这12对脑神经与口吃都没有必然的联系,其中第10对迷走神经是管理发言的,如果损伤会导致发音嘶哑,但不会造成口吃。列表如下:感神经系统-览表次序 名称 主要功能 受损伤后功能反应1 嗅神经 传导嗅觉 嗅觉失灵2 视神经 传导视觉 视物不清3 动眼神经 支配运动眼球的大部分肌肉及提上脸肌 对光的反射消失4 滑车神经 支配上斜肌,运动眼球 侧视感到困难5 三叉神经 为混合性神经,管理眼裂以上皮肤以及鼻腔与部分口腔的粘膜 面部皮肤感觉消失,角膜反射消失。咬牙时患侧咀嚼无力6 外展神经 支配外支肌运动眼球 眼球偏向内,不能向外7 面神经 支配面部表情肌 面神经麻痹,病侧的眼睑不能闭合8 位听神经 传导听觉与位觉 耳聋、耳鸣9 舌咽神经 调节心跳、血压、呼吸管理吞咽动作 吞咽困难10 迷走神经 支配喉内肌,管理发音 发音嘶哑11 副神经 支配胸乳突肌和斜方肌 出现歪脖子12 舌下神经 支配舌 伸舌时可见舌尖偏向受损的一侧五、口吃不是先天遗传笔者在幼年时,由于口吃的苦恼,一度也曾信神求佛,仰赖于宗教来摆脱口吃。看到一本《一掌经》,根据我的年庚进行对照,上面写着:"幼犯期艾"(注:期艾即口吃)。因此我曾误认为是前世注定的命运,除了精神增加苦恼外,还失夫了对口吃斗争的信心。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这种宿命论当然不值一驳。但对口吃是先天遗传的说法,有些人至今还不能排除,因为很多口吃患者的家庭成员中,有的母亲口吃,有的父亲口吃,因而误以为有遗传性。一个小孩出生几个月后,刚开始动嘴,只会发音,不会说话。一岁以后才能说简单的"糕糕,饼,妈妈"等词,虽口齿不清,但绝对不会象口吃那样肌肉紧张、脸红耳赤,结舌瞪目地说成:"糕……糕,饼饼……饼,妈……妈"。这种口齿不清与口吃在本质上是两回事。人们的一切知识才能,都是后天努力的成果;都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当然,语言的获得,也是不能违背这一客观规律的。比如:将一个初生婴儿与世隔绝,那么这个婴儿成年后,就不会讲话,也听不谨他人的话。本世纪五十年代的"狼孩"早就说明这一点。再如,把一个初生婴儿往国外寄养,待这个婴儿成年后,一定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所以人们语言的形成和确定,决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与后天生活环境息息招关的。语言是"口耳之学",多数人"有聋必哑"不是正好说明这一点吗?因此语言主要靠模仿、听、学、说而成。虽然司掌语言的发音器官是先天赋予的,可是,语言是通过后天学习而成功的。因此把伴随语言建立过程出现的口吃现象说成是先天决定的,是十分荒谬的。六、口吃不是思想迟钝有些学者曾把口吃患者当作"思想迟钝"。这种谬论只能给口吃患者戴上精神枷锁,使口吃患者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弃。这一派学说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要经过两个阶段,即"内在语言阶段"(语言的思考和组织阶段)和"外在语言阶段"(语言的发音和讲话阶段)。这派学说又认为:内在语言的形态有两种,一种是"图形模型"为外在语言的基础,一种是以"语言模型"为外在语言的基础。以图形模型为外在语言基础的人,讲话易口吃,以语言模型为外在语言基础的人,则不易口吃。比方你想说:"我准备乘飞机到北京去,"你脑中只知道有"飞机"和"北京"这个图形,也就是说你脑中只知道飞机这个东西和北京这个地方(图形模型),而没有把它变成飞机和北京这几个字音,没有把你准备坐飞机到北京去的意思在脑中组成语句(语言模型),因而在讲话时就会停顿在音节上重复,或僵住在某一音节上,故而发生口吃。或者虽已具有语言模型为外在语言的基础,但语言模型的组织不够敏捷,即"思想迟钝",赶不上外在语言的速度和需要。这一派学说是颇难成立的。因为,根据口吃患者的经验,要喊一个老朋友的名字,甚至别人问:"你贵姓?"尽管准备了许多时间,就是讲不出来。再者: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韩非、文学家司马相如以及近代有些专家、学者、政治家、作家.诗人等,都有过口吃,他们的智能可以说是超常的,而他们的"语言模型"(内在语言)塑造能力也决不亚于常人,因为他们都是以才思著称于世的。又有一派学说认为,口吃是由于内在语言的不稳定。比方说,他想讲'这个东西很好",或者又想说"这个东西比较好" 的时候,就脱口说出:"这个这个……。但脑中还在考虑应该说"很好"呢,还是说"比较好"呢?所以一面在想,一面又在说,就产生了"这个这个"的口吃现象。内在语言的不稳定,正常人有时也会引起口吃现象。这一现象习之既久,变成习惯,就会由量变到质变,倘若逐渐形成畏惧心理,也就会发展成习惯性口吃。根据上述,内在语言的不稳定,是形成口吃病态的一种原因,但口吃的本质绝对不是思想迟钝。七、唱歌、唱戏、朗诵与口吃"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人们走在无垠的田野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自由自在地唱上一首《草原情歌》,虽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口吃患备也不会口吃。在民间流传中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口吃患者家中着了火,赶忙跑到田里,告诉正在锄田的爸爸,可是一见爸爸,什么话也说不出,只见他两眼直瞪,手舞足蹈,气急败坏。老人家见他如此惊慌,料到家中一定出了什么事故,也随之心急起来逼他快说,可是越逼越糟,老人家真是恼火万分,拿起锄头要想打他可是更不行。最后老人家灵机一动地说:"孩子!你唱罢",儿子就用了平时唱戏的调子唱道:"启禀父亲,大事不好,家中火烧了。"父子二人慌忙奔回,但家里已烧成一片焦土了。由口吃患者组成合唱队,唱歌时也不会口吃。矫正口吃时,如果请一位患者独唱一段戏,患者不会口吃。为什么在某种场合讲话就要口吃,而唱歌、唱戏不会口吃呢?这些现象说明了下列几个问题:(一)唱歌、唱戏有节拍,有曲调,发育较慢,不可能两个音同时发出,各字音间分得很清楚而近于独立,故不易口吃。(二)唱歌唱戏时,呼吸较深,气也较长,从容不迫,呼吸和唱歌的发音能协调一致,故不易口吃。(三)唱歌、唱戏时,多半精神愉快,心平气和,情绪稳定,无须思考,故不易口吃。由于上述原因,故而唱歌、唱戏不会发生口吃的习惯性条件反射。同时一个口吃患者,在下列不同场合进行朗诵,会发生口吃或不口吃:一个人在室内诵读心爱的文章或吟哦优美的诗词,不至于发生口吃。但叫他到大庭广众之前进行朗诵,有的就会口吃。至亲好友来了信,在没人的地方,念了一遍又一遍不至于口吃,但当着别人面代念家信,有的就会口吃。小学生在家里温习功课,把书背得滚瓜烂熟,不至于口吃,但上了课堂,被老师喊起来当堂念,有的就会口吃。上述情况说明下列几个问题:(一)朗诵文章,吟哦诗词,比平时说话速度要慢一些,一个字音、一个字音发出,各宇音间几乎近于独立,故不易口吃。(二)在没人的地方,一个人朗诵文章,吟哦诗词,不怕讥笑,无须恐惧,情绪稳定,心平气和,既无心理障碍,又无强迫观念,这些有利条件使患者十分适应。(三)患者自认为有独自朗诵文章的历史以来,从未发生过口吃,因而不致产生口吃习惯性条件反射。(四)在大庭广众之前或某个特定人前,进行朗诵或诵读时,由于自己平素有口吃习惯,怕念不好,产生对口吃可怕的种种因素(如心理障碍等),于是口吃性病态心理侵袭大脑,就产生口吃习惯性的条件反射,故而易于发生口吃。八、口吃不是发宫器官的疾病很多人出于误解,把语言的疾病都称之为口吃。其实语言的疾病在医学上又称为"语言障碍"(语阻),可分为很多症状,口吃只是语言障碍的一种症状。下列症状,显见不属于口吃症:动脉硬化、脑出血、脑炎等引起的失语症。症状是不分场合、不论对象,语言都模糊不清,不能唱清楚一句简单的歌和戏。先天性的舌痉挛(拖舌头)症状是每当谈话时,舌头拖出嘴外,即使唱最简单的歌,都要拖出舌头。先天性的暗哑(半哑)。症状是讲话含糊,听者要仔细琢磨才能略悟其中一部份意思,患者也不能唱清楚一句简单的歌和戏。还有一种习惯性语音缺陷,又叫"言词失格症",显然唱歌、唱戏接近于正常人,但是发言时十分含糊,症状是语言不清,如:"七"音与"吃"音听起来差不多;"都"音与"组"音听起来差不多;"翁"音与"洪"音听起来差不多;"登记"--"等级"分不清;"主力"--"助理"分不清;"艰巨"--"检举"分不清;"练习"--"联系"分不清;"先生"的"生"有点象"胜";"精神"的"神"有点象"甚";"人家"的"家"有点象"界";"稳当"的"当"有点象"登';上述这些都不届口吃症状范围。口吃一定可以矫正,其最可靠的物质条件是患者的发音器官健全无缺。每个口吃患者都能亲身体会:口吃有时严重,有时轻微,甚至有时全然消失。这种时有时无,时轻时重,时断时续的现象,难道与真正因生理变异造成的疾病能相比拟吗?象聋哑病和双目失明者,以及身体等处因病菌病毒的感染而引起的疾病等,显然不同于口吃。要矫正口吃,就要认识口吃。除了彻底揭示、了解产生口吃的内在因素和发生、发展的外界条件外,还必须扫清正确认识口吃的一切障碍和错误观念,才能为我们真正打开通向认识口吃的大门,揭示口吃的奥秘,为彻底矫正口吃奠定良好的基础。过去,很多人总认为口吃可能是生理上的缺陷或发音器官的疾病。在发音器官上,又容易被人们怀疑的就是"舌头"。有的患者常认为自己的舌头短了或太长了,厚了或太薄了。有的口吃患者一个人在房间里,四顾无人可以象演说家那样滔滔不绝地演说。可是,在这同一环境,要打电话就不顺利了。如果真是发音器官有疾病,这个疾病不可能一时发作,一时又不发作。口吃患者唱歌、唱戏、朗诵、自言自语能比较顺利流畅,这些足以证明我们的发音器官完整健康。患者还可做个小试验,进一步来说明这个问题。拿一张薄纸,放在嘴巴面前先发一个"跑"音,纸是不会动的,再发一个"退"音,纸就会震动,而且自我感觉十分明显,这是因为;"跑"音是启唇音,发音时,舌头处于自然静止状抵双唇突然打开,双唇不送气。"退"音是舌尖音,发音时,舌头接近上齿龈,是送气音,发音时有一股显著的气流透出来。上述这个小试验也是发这两个音的一般规律,别看很简单,前面所讲的语言障碍疾病范围内,还只有口吃患者才能达到"感觉十分分明显"呢?反之如若发音器官真有疾病和异样,是不可能达到"感觉十分明显"的。下图是"发音器官"的结构,一般口吃患者和正常人一样,都具有这些发音器官,不但健全无缺,而且无任何疾病。
&再若我们的上述某个发音器官受伤时(如舌被咬破),虽然发音产生口齿不清或咬字不难,但与口吃的现象有本质的不同。如果是发音器官有某些疾病,那么语言的障碍(吃音)则随时随地都应产生,但口吃患者的语言障碍又不是这么一回事。因此说,口吃患者的语言系统各器官以及在生理机能上和正常人是一样的。九、为什么男多女少笔者开办矫正口吃训练班以来,至1980年为止,共接纳口吃患者三千余人进行面授,并作了统计,其中女的只有230余人,比例约占8%。日本东京教育局调查男的口吃患者比女的口吃患者多七倍(《吃音本态の疗法》)。为此常被人怀疑生理上的不同影响了口吃患者的男多女少。有的说女子有子官、月经、妊娠,而男子没有这些;有的说女子呼吸与男子不同,男子多用胸式,女子多用腹式;有的说女子怀孕时腹部受到压力,横隔膜运动正常,呼吸调节良好,故不易口吃;有的说女子声带薄,发音优美柔和,不易口吃……,总之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我们认为口吃患者多数是在幼儿时产生的,可是男女之间的生理机制的性的差别一般来说都是在十岁左右以后才开始显露,在这以前的幼儿时代是没有多大差别的,据我们不成熟的观察是:(一)男童比较顽皮,去模伤别人口吃可能性较大;(二)男童性格较急躁,女童性格较温柔;(三)男童喜动,用语言的时候较多,因而容易引起语言故障。女童喜静,用语言的时候较少,因而不易引起语言故障。以上三点是口吃患者男多女少的重要原因。另外我们还必须考虑这样一个因素:女子比男子害羞,有了口吃怕向外暴露,竭力用"淑静"和"害羞"来掩盖,因而在统计数字上,女性口吃的比例就相对减少,低于实际数字。但是,尽管有这一原因,而男的口吃患者肯定要比女的口吃患者多。
第三篇 语言性条件反射
一、条件反射学说简介条件反射学说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立的。他在研究消化生理的过程中,形成了条件反射的概念,从而开辟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研究。从1903年起,连续二十余年,他致力于这个新领域的发展。晚年转入精神病学的研究,并提出了两个信号系统学说。他以条件反射为核心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对于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以至于哲学等方面都有影响。1904年,巴甫洛夫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所谓条件反射,是指当一个本来对于某种反射无关的刺激(如铃声对于唾液反射)与这种反射的自然刺激(如食物)多次伴同出现后,这无关刺激成为也能引起这种反射的刺激即成为这种反射的条件刺激(如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称为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动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而新形成的反射。无条件反射区别于条件反射,它是与生俱来的,是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例如当一只小虫对准你的眼睛飞来,你会下意识地作避让,眼睑会自动地闭合,这就是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射的意思。这个说法不够明确,可以用一些例子来说明:一个儿童第一次吃青梅,放到口里一尝是酸的,口中立即分泌大量唾液,这称为"无条件反射"。这种由食物引起唾液的分泌与大脑无关,因为切除了大脑的动物也可以产生"无条件反射"。这个儿童有了多次吃梅子的经验,以后当他又看到青梅,虽然没有把青梅放到嘴里,也会有唾液分泌出来,这就称为"条件反射"。这是由于大脑机能的作用而产生唾液分泌的现象,切除了大脑的动物是无法产生"条件反射"的。中国古代有个"望梅止渴"的故事。据南朝宋o刘义庆《世说新语o假谲》记述:"魏武(曹操)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土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为什么只听到梅子,口里就有些津津然起来了呢?眼里看到梅子,心里就想到梅子,与口里吃到梅子当然是两回事,但为什么却会有同样的结果----口内流涎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发生这一类的间接反应。其次,一定要有很多次吃梅子的经验,从它的外形立刻可以体会到它的滋味。巴甫洛夫把信号刺激区分成两个信号系统。即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如声、光、电、味等刺激)为信号刺激。上述"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是人类和动物所共有的,是发生于看到、听到、嗅到和触到的反射现象,这一系列活动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由于人类是在社会中生活的,通过语言和文字交流思想,并间接了解有时间和空间距离的事物,这一高级思维活动,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为人类所独有,并通过语言和文字,对大脑起一定的作用和刺激,就可以发生一定的反射(近年来据说驯化动物能使狗、羊识字,据此,驯化动物能否建立第二信号,尚待专家们研究)。人类毕竟是异于动物的,例如在白纸上写了"梅子"两个字,除文盲外,我们自然而然便能将这两个毫不相干的字形与真正酸味的梅子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只要看到达两个字,有人便自然地会有唾液分泌。象这种间接又间接的反射,我们也称之为"条件反射"。这是因为在大脑内有着许多经验的累积了,经过综合,便直接形成一种刺激,这种刺激能立接作用到接受器官(例如唾腺)上。"条件反射"既在生活中已经形成,也能使其消失。仍以梅子为例:若设今后能生产甜的梅子,经过我们多次品尝以后,对梅子的感受和见闻又有新的经验,在大脑里对梅子的酸味感觉逐渐谈薄,听到或看到梅于就好象看到苹果、香蕉一样,是另一种刺激了,那时"望梅"就不能"止渴"。不过要使已形成的"条件反射"消失,确实要再三地下功夫,因为要使已经建立了的"条件反射"要消失,也是需要相当时间的。上面仅介绍条件反射学说一些基本知识和简单道理,便于我们融会贯通地用于矫正口吃。现在再举一个例子,说明语言性条件反射对人们的作用,带了小弟弟、小妹妹去打防疫针,小弟弟不怕,他说:"老师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动打防疫针,打针一点也不痛。"因此小弟弟勇敢地伸出手臂注射后,说一点点也不痛。但小妹妹看见注射器上锃亮的闪着寒光的长针,就害怕得又哭又跳,怕痛不敢打针,因为她在家中爱玩弄母亲的缝衣针,母亲经常告诫地:"别玩针,扎了手叫你痛得哭起来。"因此,她知道针扎进肉里会痛,虽然注射完了,仍然哭个不停。同样是打针,一个感到很痛,一个认为不痛,这是通过语言性条件反射所形成的。因此,我们采取的矫正方法的理论基础就是根据条件反射的学说和原理,通过语言性条件反射的作用,以消除口吃习惯性的条件反射。二、从心理现象谈口吃矫正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科学,它研究人们的感情、观念、思维、愿望、注意、记忆、想象等现象。曾有学者在研究心理学时,涉及口吃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有些人一听"心理"二宁就认为是唯心的,事实上,科学的"心理学"完全是唯物主义的。因为,大脑就是心理活动的机构,大脑是心理过程--感觉、感受、想象、回忆、思维等的物质基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或看到"急得满头大汗""吓得目瞪口呆"以及"气得手足发抖"等现象。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体会到:愉快时能够多吃一碗饭,悲哀或愤怒时连饭也吃不下。达些情绪变化是心理现象的不正常而影响消化器官最常见的现象。中国古代有两个传说,最有力地说明心理作用会影响生理健康。情节虽有些夸张,但却有一定的道理:第一个是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春秋战国时代,楚王杀了伍子胥的父兄以后,又要捉拿伍子胥,于是他就准备逃到吴国去,在楚吴国界线的昭关过了一夜,等待过关,由于恐惧、忧虑、焦急和悲伤,一夜之间,头发尽白。第二个是杯弓蛇影的故事:古代有人请客,主人端杯劝饮,某客端起杯子正待喝下,在灯光掩映下,您然发现-条小蛇在杯中摆动,此时众客齐饮,某客不得不饮,饮毕回家后,认为喝了有蛇的酒一定有毒,不但会生病,甚至连生命都会有危险,越想越怕,竟一病不起,主人前来探病,知道致病原因,就向他解释:饮酒处有一张蛇皮裹的弓挂在壁上,你怀疑的小蛇,系弓影倒映杯中之故。客人听后,再去就地察看,果然是实,于是疑心顿释,病也就好了。身体遇到自然界的伤害或病毒的传染,会发生疾病,但心理活动遭到打击或创伤,也会生病。例如:恐惧、惊骇、忧虑、愤怒、猜疑、悲伤、怨恨等都是心理的"细菌"和"病毒",这些因素,通过大脑,会严重地摧残生理的健康,导致生理的疾病。口吃--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心理的习惯性的病态现象。由于恐惧、畏怯、焦虑、急躁、羞愧,由于说话时注意力高度紧张,和口吃性的强迫观念所引起的心理"细菌"和"病毒",就通过大脑而产生了心理的习惯性口吃病态。中国有句古话说:"心病要用心药医",也就是说心理的疾病要用心理的方法来治疗。我们认识了形成口吃病态的心理因素,就要下定决心改变和消除这些因素,从根本上达到矫正口吃的目的。三、从笨嘴拙舌谈到伶牙俐齿"天才的演说家"--这在口吃患者看来该是多么幸福的人!的确,一个说快板的能手,用他的"伶牙例齿"一口气说了一段又一段,绘声绘色,有急有缓,一会儿象高山飞瀑,哗啦啦倾泻,一会儿又象小河流水淙淙,这种口才是叫人羡慕不已的。反之当听到一个"笨嘴拙舌"的人在讲话,半天也说不清一句话,听起来确叫人厌烦。"笨嘴拙舌"和"伶牙俐齿"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有人说,会讲话的人是天才,也有人说,会讲话是后天锻炼的。天才--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学说,认为人与人之间在天资上是有差别的,这些差别是先天的物质基础和后天的物质的、精神的条件造成的。但这些差别并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它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和人们各种活动的影响下不断地改变着。不仅人的智力是这样,即使在生理的体质方面也是这样。例如:铁匠的健臂,车运工人的健腿;运动员宽阔的胸围等等,都是很好的说明。有入说,某人那张嘴,薄薄的嘴唇就是一副伶牙俐齿的样子,岂非得天独厚吗?事实上嘴唇薄薄的人不一定都是伶牙俐齿的,而说快板的能手也不一定都是薄嘴唇。下面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原先的"笨嘴拙舌"--口吃的人,如何在生活中,刻苦地进行自我练习,终于克服了口吃习惯,变成为一个伶牙俐齿驰名世界的大雄辩家。二千三百多年前的雅典有个名叫狄摩西尼的演说家,岂知这位历史上的大雄辩家,却曾经是个严重的口吃患者呢。他出身富家,幼年多病,两肩不平,个子瘦矮。幼年时叔父为了霸占他的家产而涉及诉讼,当法院审问时,他因无法答辩而败诉,并因口吃加上外貌丑陋,到处受人嘲笑和欺侮,因而终日过着悲哀绝望的生活。他想到自己的苦难都是由口吃而造成,于是下定决心,立志矫正自己的口吃,锻炼正常说话和辩论的能力。相传他每天在家对着镜子练习讲话,或者跑到海边,把大海当听众,用自己激烈的雄辩式的演讲和海潮澎湃的吼声相对抗。他曾用石子含在口中练习说话,这样持之以恒的苦心锻练,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居然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雄辩家。由于他长于辩论,不到三十岁,就成为一个极有名望的律师。他为了反抗祖国的敌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各国,订立军事同盟,又唤起本国人民觉醒,痛击强敌,当时企图吞并希腊联邦的马其顿王腓力曾叹曰:"希腊诸邦虽有强大的海陆军,实不足一顾,所惧者,唯狄摩西尼三寸之舌耳。"以上事实说明:口吃患者也可能成为口若悬河的雄辩家。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不劝人们用含石子的办法练习说话,因为狄摩西尼当时含石子的办法也可能是对口吃急得没有办法才那样做的,也不是他矫正口吃的主要办法,但他那种刻苦锻炼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四、口吃和不口吃的分界线"口吃"决不是口吃患者专有的,偶尔的吃音是任何人都难免的。比如:平常没不经意的说话中,连讲几个"这个这个……这个很好"或"你你你……你来看。"再如小说中所描写的,一个侠客深夜跳到恶霸家中,手持雪亮大刀架在更夫的脖子上,更夫一见就扑通跪下连声说:"好好好好……好……汉爷,饶饶饶……命!"那侠客一走,更夫清醒过来,又不口吃了。这些都是偶然的口吃现象,不能算为口吃患者,也没有矫正的必要。如果自已有了吃音,形成习馈,本身已察觉,开始对自己的语言极其注意,对自己的吃音感到可怕,或者遇到某种环镜,十分严肃,气氛紧张,造成了口吃,以后一遇到这种环境,就又口吃。多次重复以后,形成习惯,再加上一些促成口吃的内在因素,如:强迫观念,心理障碍,不但一开口就有强迫性的吃音,同时有伴随运动和痉挛状态,这样就变成口吃患者了。为什么同样有过吃音发生,某些人依然保持正常的语言能力,而某些人则成为口吃患者,这与个人生活环境以及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关系。神经质的人,精神状态比较脆弱,遇事多疑虑,办事开始很热心,一遇挫折,又易失去信心,病态心理易于侵蚀,病态习惯易于感染。兴奋性素质的人,说话由于过激,易于养成口吃习惯。具有这两种素质的人,仅是易于促成口吃习惯的养成,而不是形成口吃的决定因素。因为口吃患者并不都是神经质或兴奋性素质的人,而具有这种素质的人,也并非都是口吃患者。决定口吃或不口吃最主要的是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环镜。我有一位表兄,幼年时和我是同学,彼此讲话都非常口吃,幼时他常来我家玩,玩倦了要回家,总是吵着同他母亲说:"我我我……我我……要……回家。"一面说话,一面急得满脸通红,两眼直瞪。事隔十多年,大家见面时发现,他居然成为一个语言流利且又善淡的活泼青年了。我有一次和他开玩笑说:"你小时候,口吃比我严重,现在怎么不口吃了?"他说,"哎呀!我几乎忘了,经你一提,我才想起来,是好象在小时候有过口吃。"我又问他怎样就不口吃了?他说:"我也说不清怎样就不口吃了,不过我从来就不把它当回事,别人学我、笑我,我认为这有什么可笑,也不怎样在意,以后不知不觉就不口吃了,至于在什么时候才不口吃的,我可记不起了。"我的二女儿,在四岁时,有一天从幼儿园回家,叫爸爸两个字,说了好半天,只见她两眼直瞪,小嘴尽量用力,气急败坏地还是说不出来。家里人十分着急,有的逗她说话,有的急于要她把话说好,弄得她更加紧张。可是,越急越说不好。翌日我采取果断措施,把她寄养到我姑母家,事先我也不和姑母说明寄养是为了口吃的问题,来个不知不觉,过了一个月后,我再去看她,她居然不口吃了,一直到现在。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他的《古文辨o自序》里就说。他因为幼年时代家庭和师长督促过严,因而口吃过。友人施君,他告诉我说:他小时口吃得很厉害,但他父亲很有知识,在家庭里和亲属中绝对禁止任何人笑话他或学他口吃,经常安慰他,叫他别害伯,别着急,说话要慢慢的,又救他念些古文、诗词,要他轻轻地、慢慢地、一个个地咬准字眼。他在父亲正确教育下,逐渐好转,不再口吃了。以上几个事实,是较典型的例子。第一个例子说明:由于具有健康和坚强的心理而自然地战胜口吃。后而几个例子则说明了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对口吃的形成和消除的作用。这里给我们一个极大的启示:虽然同是口吃患者,由于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不同,就能使口吃加重或消除。
第五篇 呼吸和语言的协调配合
一、呼吸原理的概述研究口吃的问题,首先要研究整个语言系统的活动状态。这里所说的是广义的语言系统,它包括大脑、呼吸和发音等方面。本篇就呼吸和语言的协调配合问题,加以研究和阐述,因此,对呼吸的原理有简单介绍的必要。人要维持生命,不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以适应身体的需要。呼吸时最明显的是肺部的一张一缩,事实上肺的张缩是被动的。胸腔扩大,肺就随之扩大,胸腔缩小,肺就随之缩小,而胸腔的扩大与缩小,又是由于胸膈肌和肋骨间肌肉的收缩和松弛作用所致。膈肌横布在胸腔和腹腔中间,将这两部隔开。膈肌的四周是肌肉,中央是厚膜,在呼气终止的时侯,就好象一个倒放的锅。吸气的时候,膈肌收缩使胸腔上下直径扩大,同时,肋骨的外层肌肉收缩,使肋骨向上和向前高举,因而使胸腔的左右和前后的空间扩大。胸腔扩大了,具有弹性的肺气囊自然扩大。因而空气就校吸入肺内。呼气过程则相反。呼吸有内部呼吸和外部呼吸两种,呼气又有被动和自动之分,这属于生理学和医学研究的范畴,本篇不拟涉及。二、呼吸运动的控制我们常说用胸部呼吸或用腹部呼吸,事实上腹部不会吸入空气的。在膈肌的下面是腹部的一些器官。例如:肝、脾、胃、肠等。虽然说是用腹部吸气,这些器官是不会吸进空气的(特殊情况例外),不过膈肌尽量向腹腔压缩,把腹部压得鼓鼓的,就好象腹部装满了空气。无论采取胸部呼吸还是腹部呼吸,都可以随着自己的自由意志加以控制和支配。因为膈肌和肋骨间肌肉的收缩和松弛可随着自己的自由意志加以控制和支配的。在延脑有一部分是呼吸运动中心,它受大脑支配,引起各种不同程度的呼吸。若将延脑割去,呼吸即行停止。呼吸运动固然可以受人们自由意志的控制和支配,但它也随着环境和心理状态的不同而引起不同的变化。平常不大跑路的人,偶然很快地跑了几里路,呼吸就会加快而急促。夏天,刚一跳进游泳池里,触着凉水,会猛然地吸进一口气。清晨走到花园里,空气新鲜,鸟语花香,会自然地深深吸进几口气。渴慕己久的或是初恋的朋友,一旦约你会谈,走到他(她)家门门,呼吸会感到拘束而紧张。严厉的老师,叫患有口吃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他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而紊乱。看到电影上紧张的镜头,呼吸会随着情节的紧张而紧张起来。上述各种事实,充分说明呼吸是随着环境和心情的改变而改变的。但它们有一共同的性质,就是在上述任何环境和心情下,可以由大脑发布命令,改变它的呼吸状态,甚至可以停止短时间的呼吸,这些,我们可以当场作出实验。较严重的口吃患者,在呼吸和语言的协调配合上,有下面两种现象:(一)一句话的后一阶段,只顾讲话,就顾不到膈肌的下降.使重新吸气的动作发生困难或陷于停顿,形成膈肌向上紧逼的痉挛状态。(二)在膈肌下降的末一阶段,未开始上升就抢着说话,结果导致呼吸紊乱,发生严重吃音。前者由于口吃性病态心理和口吃习惯影响,说话时没有换过气来,就急于继续往下讲;而后者则由于还不到呼气时,就抢着往外讲。先是偶然,逐渐就形成强迫性的口吃习惯。上述情况,简单地说:有时是吐尽气再讲话,音量微弱而又吃力;有时是装足气再讲话,声音强直而又吃力,这样最容易口吃,而且也是很难堪的。患者由于说话的屡次失败,所以在说话之先,心就发慌,其口吃语盲的行为和难堪,总在大脑中闪念徘徊,并即时引起害怕说话和组织语言紧张犹豫的思维病态,造成呼吸中枢的干扰和仰制,使呼吸有时浅短,有时急迫。因此使吸进的气体过少和气流停息时间过短,而使氧气不能满足其生理活动的需要,进而又导致心理矛盾斗争的激化。心神不安,呼吸急促,心脏跳动加快的异常状态,就是其具体的反映。这种心理现象的反映,实则为大脑机能活动缺氧形成忙乱而造成的。这些都是严重的口吃患者所共有的'言前特征"。在一般捐况下,心理恐怖随着氧气供应的短缺而形成,随着氧气供应的充足而消失。三、呼吸法练习呼吸的动作和语言的发音,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去加以控制和支配。&
矫正口吃所练习的呼吸是腹部呼吸法,又叫做丹田呼吸法:(一)姿势 可以躺在床上做,也可以坐在椅子上做,站着也可做,初学时仰卧最容易入门。凡事都是熟能生巧,当你熟练后,再用坐式、站式,乃至一边走路、一边做腹式呼吸法,也能运用自如。卧式脸朝上,坐式、立式、走式脸朝前方,眼睛轻闭(走式不要闭眼),除走式的双手和平时走路一样摆动外,其余各式双手都应放在左右两侧。(二)意念 在坐好或仰卧好以后,就要排除一切杂念,做到"耳不旁听,目不斜视,心平气和,肌肉缓和,意守丹田,保持自然"心里想的只是丹田(腹部)那个地方,别的一概不想。丹田位于腹中部,是脏腑杂聚之处,因此意守此处,作用甚大。(三)呼吸 姿势和意念调整好以后,即可进行练习。先由鼻吸气至下腹(实际上空气不会进入下腹,但有吸入的观念即可)。吸气要保持慢、长、静,吸气时腹部用力向外凸出,吸气时不可断断续续(中途停止),口吃就是有时候呼吸的停止,所以要养成呼吸不断的习惯。要尽自己的能力吸气但也不要吸得不好受。吸后再呼,呼气用嘴,呼气时也要做到慢、长、静,同时腹部徐徐收缩(腹部凹下),也要尽自己的能力呼气,反复行之。总之,呼吸时要逐渐做到"悠缓细匀,绵静细长",以舒适自然,轻松愉快为度。每个人的肺活量不同,哼吸的长短也就不同,初学时吸气约8~12秒,呼气大约10~16秒,熟悉后,逐渐增长时间,以发挥自己能力的80%为限。以上呼吸法每天早晚各练习十五分钟,因忙而无暇时可分三分钟一次或五分钟一次,分节分次的练习也可,但切不可间断,这种呼吸法在饭后三十分钟以内不可练习。开始练习时,可能有种种不适,例如:胸部发闷,头痛,脑胀,胃部难过。不过习惯后,自然会好,反而有非常爽快的感觉。有些患者最初练习时身上感到难过,怀疑对身体恐有妨害,这是不必要的顾虑。四、呼吸法和单字发音的配合练习单音的练习:患口吃轻症的人练习一个短时间(七、八天)即可,但患口吃重症的人则需要多练习。还须注意:(一)肌肉松弛,身体各部分不可用力。(二)要使呼吸和发音完全配合一致,吸气时不准发音,呼气才能发音,在呼气时伴着呼气发出声音,由轻渐重,由低而高。(三)呼气时,随着呼气发出一个A(啊)音,决不可急、短。太急时,咽喉和舌的抵抗则强,以致阻住而口吃。发音开始要缓慢,同时伴随呼气轻轻吐出,强度轻缓,如流水徐行,不可中断。A(啊)音练习以后,可换一个A n(安)音的练习,例如:南--寒--山--谭等音,在练习时应拖长其尾音。然后再作数字发音的练习,例如:一、二、三、四、五……等,可连在一起发音,音与音之间要干脆,要分清清楚,各音均独立。五、用呼吸法来消除伴随运动和痉挛状态语言的吃音、外部的伴随运动以及内部的痉挛状态,都是口吃习惯性条件反射的具体表现。一方面要用语言性条件反射作用,来消除大脑中口吃的病态心理。一方面要用呼吸法和个别克服的方检来消除伴随运动和痉挛状态。一方面要用科学的发音和语言的再学习,以矫正吃音习惯。以上三个方面同时并进,然后才能彻底消除口吃病患,获得健康的语言能力。深呼吸运动能大量吸入氧气,使血液得以畅流;能使膈肌的张缩度增大,以恢复和养成说话时正常的紧缩和松弛,能使胸肌、腹肌和语言系统各器官的肌肉获得适度的张缩、调剂与缓和,才能在说话时自由运动和控制。由于深呼吸能使肌肉获得适当的运动和协调,能松弛与缓和身体各部和颜面肌肉的紧张状态,故能逐渐消除伴随运动。深呼吸能影响人的情绪,能使激动的情感得以缓和以至平息。经常锻炼腹式呼吸,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安静,心情舒畅,记忆力增加。所以,对于情绪抑郁者来说,腹式深呼吸确是灵丹妙药。出于深呼吸能给神经和精神带来缓和与安宁,故能逐渐克服语言系统各器官的痉挛状态。针对口吃类型、程度轻重、伴随运动、痉挛状态的不同情况,例如膈肌易于上逼、喉头易于阻塞、舌头易于发硬、眼睛易于瞪大、颈部易于偏斜以及鼻冀易于翁动等不同的现象和情况,就必须单独地、有区别地对其最严重的部份加以克服和矫正。又如:有颈部倾斜的伴随运动的口吃患备最初因为有了口吃,说话不易,想用足气力说出话,因而促成颈部的偏斜,多次重复以后,养成习惯,嗣后一急而说不出话时,稍微用力,颈部就要发生偏斜。针对这一现象,患者进行自我矫正,就应在进行发音和语言练习时,特别注意自己的颈部,尽量不使它发生偏斜。在进行矫正中,经过多次的注意和克服,这种伴随运动就会和口吃的吃色同时逐步地获得矫正。再如:说活时膈肌容易向上紧逼而发生痉挛状态的患者,最初由于说话时用力过大而导致这一痉挛状态的产生,多次重复以后,成为强迫性的习惯。嗣后,每遇讲不出话而稍微用力时,膈肌立即上逼,导致呼吸的紊乱。针对这一情况,患者在进行自我矫正时,就应根据本篇所说的各种方法,作控制膈肌运动的练习。使膈肌的运动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加以控制,经过多次练习,掌握要领后,便能控制膈肌的运动,便可消除这一痉挛状态的发生。
第六篇 发音矫正法和语言的再学习
一、发音和语言在动物界,昆虫会用它的翅或膜来发出美妙的声音,夜莺和百灵会用它的喉舌唱出歌声,牛马也会用它的嗓子喊叫,母鸡觅到食物咯咯地招呼小鸡。无论是昆虫或禽兽,它们的发音,充其量只能说是"动物语言",同人类的语言不可比拟。一个人要有完整的语言能力,必须具备下述几个条件:(一)要有健全的发音器官,如:上下唇、舌、声带、气管、鼻孔等都不能有残缺。同时,这些器官的肌肉不能有麻痹或部份麻痹的现象存在。(二)要有健全的小脑,使肌肉的收缩与张弛运动协调一致。(三)要有健全的大脑,具有发育正常的智力和健全的心理品质以作语言的接收、加工、反馈和表达。(四)从事语言活动的肌肉,能自由地运动。据生理学和解剖学证明,口吃患者的上述四个条件是基本具备的,但缺少的是健全的心理品质。说话主要靠着发音,发音主要靠着声带,如果声带环了,就发不出声音或会音哑。比方患了感冒,气管发炎充血,使声带变厚,起了病理变化,那也只会哑着声音讲话,而不致口吃。讲话要靠肺部出气,但患严重肺结核的病人,虽然肺快被蚀尽了,也只会使语言变得微弱而不致口吃。讲话要靠大脑的构思,一个白痴虽然不能组成整套的语言,但也能喊"我要吃""我要坐",决无口吃现象。上述事实又再一次地说明:口吃并非语言系统、生理机能的疾病。是由于多次吃音的发生,由量变到质变而形成心理障碍,形成习惯性的口吃。本篇根据由量变到质变的规率,用发音和语言的练习,消除口吃病态心理,重新恢复正常的语言能力。二、说话前的障碍一旦有了口吃习惯后,出于心理恐怖、呼吸失调、性格急躁等引起心理状态在瞬间的一系列异常的变化,而导致呼吸与发言失调的口吃现象。这是人为因素造成习惯性语言口吃,现象颇为复杂,兹分述于下:(一)患者在说话时,由于大脑机能剧烈活动,先使鼻孔猛烈吸气,尔后引起气流停滞,同时在吸气后期,大脑发布语言的工作已经开始进行,但是由于发布语言的活动在先,排气活动还未形成,所以使语言迟迟难发。当吸气活动停止后,大脑机能活动又以优先指挥发音活动转为优先指挥排气活动,因此使排气活动和发音器官的活动还是不能达到有效的配合,使气流在跑失的过程形成"嘶……嘶"无语的声响。当这种大脑机能活动的忙乱现象降到一定程度时,则会使缓慢的排气与发音器官的活动趋于协调,而又由嘶嘶无语的声响转化为语言的逼出、冲出、蹦出,但音短、音急、音高,常使听者惊吓一跳。(二)有时由于第一音的难发和欠稳,故又形成多次重复,以后才能较为顺利地完成整个句子的表达。但又因语言的顺利而往往想一口气把后面的话都讲完,结果形成收腹活动来硬挤硬压肺部排气,使排气时间持续延长,所讲句子太多,末音太低,平淡无力,最终又使换气不能及时进行,导致大脑机能活动的缺氧而重又陷于忙乱,为以后说话时的吃音发生打下了基础。(三)出于第一音的难发,还往往利用一些不必要的但又能"救急"的"费词"(如:"但是"、"还是"、'这个"、"那个"、"啊"、'哈"、"哼"、"呀"等)和举动(手足舞动、面部抽动、挤眼睛、拉嘴角、伸舌头、扳动嘴唇等动作)作为引导,才能使语言较为勉强地发出。这种现象的产生,当然也是大脑活动的结果。这是患者逼得无法而"应急"的自发办法。尽管这种动作能协助语言达到较为勉强地发出,但患者内心却感到很不自然,由于内心矛盾的影响,使难发音范围逐渐扩大,同时,也会使语言表达能力增加障碍,加剧了大脑发布语言时的额外负担和混乱。(四)患者在讲话的过程,还存在着严重的死板语言和吸气不足的现象。在讲话时,明知某一字音发不出,但患者总是硬要把它发出而不管吃音多么严重,有时吸气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就急忙发音,结果造成少气无力,听者感到十分难受,这是急于说话的倾向造成的。(五)由于大脑与发音器官缺乏及时的联系,在将近谈话的一刹那间,大脑一方面要支配说话,一方面又要支配其它有关器官动作,因为神经系统传达工作做得不及时,往往使其它器官的动作在前,说话在后,这样就使口脑之间联系脱节,其时大脑活动就有空隙,在这个空隙间,若遇外界环境的刺激,口与脑之间的联系就会暂时趋于中断,或者在这个口脑联系的空隙间,因发音器官不受大脑的支配,就下自禁地发出各种急剧的口吃,尽管很难堪,出足洋相,但仍然不能自禁。三、发音法的法则口吃患者在说话时,口吃的显著表现是在第一音,遇到难发音,表现更为突出。其实中阻性、难发性都是在第一音出了故障,究其实质是第一音犯了以下几个"错误":急--心慌意乱,肌肉紧张;快--想一口气把所有的话都讲出来;短--与第二音紧连;不独立--第二音几乎同时发出;高和重--猛然一声,冲出第一音。根据上述原因,我们汲取正常入讲话的优点,针对口吃患者(第一音)障碍的特征,对矫正口吃需要进行重新训练语言的办法,也就是语言的再学习,练习一种正确的说话方式,要求做到第一音发出的时候要:平静--情绪稳定,肌肉松弛;慢一些--不要很快,要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拖长些--第一音少许拖长些;独立--说完第一音再发第二音;低和轻--第一音(子育)比第二音要低;以上述方法说话,我们称之为"发音法"。练习时需注意下列几点:(一)别把发音法看得太简单:我们不可因为简单而不相信它。它的作用实在是出于我们意料之外的。在笔者直接矫正下,几千名患者经过短期训练就能消除口吃,这主要是依靠"发音法"说话的技巧。我们对发音法应该有正确的认识,要畅快地、满怀希望地去接受它。(二)慢:当我仍口吃时,好心人常常劝我们:说得慢一点,别着急,慢慢说。出此可见人人都晓得,说话慢一点,口吃会轻些,它已是一个公认的好方法。因为快和急是导致口吃加重的重要因素。现在国外在矫正口吃的语言训练上,大致都要保持一个慢的原则。但也不要过份地慢,那种慢得脱离实际生活的慢速度,说活好象唱颂歌似的慢,是不好听的。但是一定要比我们原来口吃着急时说话要慢得多,要比一般语言能力很强、快速度说话的正常人更慢得多。每个人的语言能力不同,我们的语言能力本来就较差,再加上口吃影响的长期障碍,所以我们在练习时,尽可能慢-点,是有好处的。(三)轻:我们也许能体会到,说话轻一些,对口吃患者确实有些帮助,口吃可以减轻些,也许不会口吃。但是,所谓"轻",并非轻到使人听不到,只要别象你发生口吃时那样重的语音就可以了。另一面要注意第一音(子音)要比第二音低,这样就不会两个音一起冲出。(四)柔和:口吃时的说话往往很粗重,这种粗重的发音就容易使语言发生障碍,所以要把它改变得柔和一些,要改变到象广播员那样的柔和动听。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就是当心平气和说话时,发言一定是柔和的,因而是不大会口吃的。(五)均衡:口吃患者的说话,由于发言意欲过急,常会几个字紧连在一起冲出来,这就容易发生障碍。常常第一字还未发出,就想把第二个字一起说出来。结果一个字也讲不出来。所以,我们练习时要均衡地说出来。如说"应该"两字,不要把"应该"两字紧连在一起冲出来,面是要把"应该"两字依次一个个均衡地发出来。(六)连贯:说话不能一个字一个字有意地分开,那就会缺少连贯性了,我们要把每句话都保持连贯性(这种连贯与前面的要求第一音独立并不矛盾),字与字之间不要中断。比如说"你上哪儿去?"不要说成;"你、上、哪、儿、去?"那就不好听了。(七)节奏:发音法必须掌握节奏感,这是很重要的。正常人说话都有他一定的音律,可是口吃患者的语言音律却被口吃破坏了,因此根本谈不上什么音律。要恢复语言的音律,就要训练有节奏地说话,特别是训练长句和朗读练习更为重要。初学发音法往往是头几个字刚慢下来,后面的字就急速起来,掌握了节奏就能使每句话都能轻下来、慢下来。我们在唱歌时不口吃,主要是唱歌音调上有一定的节拍与音节,不但唱歌,凡是有一定速度和音调的,象唱戏、小调等都不会口吃。这种节奏就是要求在每一长句里保持二、三个较轻较低的音节,这样就自然地形成一种有起伏(波浪形)的节奏,在患者心理上就起了一种音律作用,再加上轻便、柔和、均衡,所以是既稳重又轻松,就能达到正确训练语言的目的。(八)强弱适宜,字音清楚:不要在开始时用力很强,中间稍弱,末了就没有力了。应该做到强弱一致地说话,既不要过于大声,又不要有气无力,一般不要忽而很高,忽而很低,只要略有点强弱就可以了。当然,有抑扬顿挫的声调更好,这也正是我们要追求的。四、发音法一一单语练习前面谈到我们对发音法能矫正口吃不应看得太简单而怀疑,在实用时又不应认为很复杂而畏难,实际上做起来,也不是太难的事。有人把发音法比作说话的"减速器"。怎样练习发音法?首先,我们要进行单语(指两三个字的词或词组)发音法的基本训练,主要目的是达到学会与熟练掌握发音法。如说:"向前"二字说作向(音由低到高)--前(音略高)如说:"向前进"三字说作向(音由低到高)--前(音略高)--进(音略高)下图是发音法的要领(法则):&我们在练习时力求准确,练习时凭自己体会去摸索,希望注意下列几点:(一)第二、三两音不必太高。第一音低了,节奏感就出来了,以后的第二、三音按照你原来说话一样。有的患者为了表示节奏,如说"向前进"时,把"向"字压得非常低,把"前进"二字特别提高,就不好听了。(二)均衡连贯。如说"向前进"时,应该说成"向一前一进"。不可把前面二字连得太紧,说成"向前--进"。也不可把后面三字连得太紧,说成"向--前进"。(三)不要太拘束。有入提到:"保持同样距离很困难,用什么方法来衡量?"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所谓各音距离保持均衡,并不是绝对均衡,而是比较均衡,稍为在距离上差些是无妨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字与字之间紧连在一起,能缓慢柔和不急促地说下去就可以了,不必太仔细、太拘谨。(四)轻轻地,处于无抵抗状态。发音千万不能过急,过急时使咽喉和舌等用力过强,容易造成发音器官活动失调,气流被阻而口吃。现在我们把每一单语的第一宇都轻缓地、无抵抗地发出,象缓慢倒水似地让水平缓地慢慢地流出来。口吃患者也有不口吃的时候,主要原因是说话均衡、平静、柔和。着急时,因用力太大使声音受到抵抗,呼吸也随着紊乱,失去平衡而口吃,发音法就是针对这些原因。因此,我们练习时要重视上述要领。轻症的人,不要认为发言稍快些也能够说出,就忽视发音法的锻炼,这是不对的。因为这是两个不同习惯的斗争,新习惯不建立,旧习惯就永远去不掉。必须经过一个慢慢熟悉的过程,不要有厌烦情绪,依练习的进度,逐渐加快,刚练习时"向前进"渎作:"向---前---进。"熟练后读作:向--前--进。再后读作,向一前一进(注----一这些线条代表延续时间的长短)这种单语练习,每次十分钟或二十分钟,每天练习几次,两个字、三个字的单语练习,如:世界、感谢、竹林、歌曲、钢笔、道德、我刚来、有决心、有信心、有耐心、不害伯……都可以。语气不要更改,用平常说话的自然语气。五、发音法---语句练习在练习单语(指二、三个字的词或词组)发音法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作字数稍多的语句发音法练习。从单语发音法到语句发音法之间还需要有一个过度阶段,那就是字数较多的词组的发音法。比如:"一定矫正"这句话把"一定"作为一个单语,把"矫正"作为一个单语。这样,一定的"一"字,矫正的"矫"字,都要依"发音法"的要领发出。如:&又比如,"坚决使用发音法"这句话把"坚决"作为一个单语;把"使用"作为一个单语,把"发音法"作为一个单语。这样,坚决的"坚"字,使用的"使"字,发音法的"发"字,都要依"发音法"的要领较低地发出。如下图:&长句练习,分成小段,也就是半截句。"坚决使用发音法"这句话,如正确运用,就有三个轻音、三个节奏,连贯起来就成为一起一伏的波浪形节奏。初学时,读这句话以大约四秒钟为标准,以后依练习进度可以逐渐加快,不过也只能快到与自己说话能力相称的程度。自学发音法是有些困难的,不过懂得发音法的要领后,慢慢体会、摸索,是会熟练的。初学时应读作:"坚--决""使--用""发--音--法"(三个音节)以后逐步加快,读作:"坚--决使用""发音法"(两个节奏)如下图:("使"字不用发音法)&再根据进步程度读作:"坚-决使用发音法"(一个节奏)如下图("使"字、"发"字都不用发音法)&如说"一定要使用发音法"这句话,把"要"字放在第一个单语里或放在第二个单语里都可以。如下图可以说成:&&长句练习,切成怎样的小段(半截句)可由自己安排,但要安排适当,比如说:"我今天去看电影"。&&& 这句话有下面几种安排方法:&&& ①"我""今--天""去--看""电--影"。&&& ②"我--今天""去--看""电--影"。&&& ③"我--今天"去--看电影"。&&& ④"我--今天去看""电--影"。&&& ⑤"我-一今天去""看一-电影"。&&& 在分段时千万不可把语句割得支离破碎,如:&&& ①"我--今""天--去""看--电影"。&&& ②"我--今天""去--看电""影"。&&& 如果遇到上下不能连接的词音,可以单独使用"发音法"。&&& 比如说:"李同志与吴同志很好"这句话,如果分段不适当,就不象话。&&& 如,"李--同志""与--吴""同--志很好"。&&& 可以这样读:"与"字单独发音。&&& 如:"李--同志""与""吴--同志很好"。&&& 这样,保持了单语的完整性,这里末尾的"同志很好"仍是"同志""很好"两个单语.只是紧按着说。&&& 长句练习后转到朗诵练习,希注意下列几点:&&& (一)我国汉语说话,一般一口气不超过七八个字,就可以分段。一口气要讲七八个字以上是很难受的,会形成"说者很吃力、听者不悦耳"。长句练习,从生疏到熟练后,速度是可以略为加快的。但有一个原则,即要控制在自己的说话能力以内。&&& (二)长句分段是否适当,不要十分拘谨,只要领会发音法的精神,把发音法熟练起来,你将会本能地合理安排,这就是熟能生巧。刚练习时难免有些别扭,熟练后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了。&&& (三)发音法基本练习成熟之后,就可进行朗诵练习。朗诵主要是为谈话练习打好基础。朗诵练习的方法可以找书本、报刊、杂志等文章进行出声朗读,声音不要太高,要与你平时说话声音差不多。朗诵的语气与态度要从容,保持与日常说话时一样自然的态度。朗诵的文章最好内容比较通俗,不要过于艰深。朗诵文章以前,作五分钟基础练习(熟练后可不必)。&& (四)朗诵时间最好在清晨(或早晨一小时,晚上一小时),地点宜在室外,如果在室内或其它认为适宜的地方也可以,若有人时则可轻声地读,若轻声还会吵扰别人,则可以不出声默读,不过出声朗诵作用较大,患者应保持出声朗诵一定的时间,平时,如读报、看书都可练习。&& (五)朗诵练习得认真不认真,努力不努力,熟练不熟练,决定于发音法掌握得好不好。朗诵练习的基础牢固不牢固,将决定实际生活中发音法的习惯是否能很快建立。所以,朗诵练习是发音法锻炼的一个重要过程。成绩优良、效果显著的患者,大都朗诵练习时间多,有的每天达三、四个小时之久。朗诵虽是越多越好,但也不宜过份,时间太久,容易使身心疲劳,要自己善于掌握,以个人的能力为度,既不能放松,也不宜太疲劳。&&& (六)对待朗诵要有热情,要有兴趣,要充满信心,才能发挥作用。不要勉强地抱着任务观点去完成,不要有厌倦感,更不要找出种种理由来推诿。有些轻症患者认为;"朗诵练习对我没有必要,因为我在朗诵中并不口吃",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们朗诵是为了打下熟练地掌握发音法的基础。轻症的人往往容易忽视朗诵练习,因而有些在矫正中效果不如重症者显著。我们认为:不论你的口吃轻到何等程度,只要你自己意识到存在口吃,就需要矫正。除非你认为没有矫正的必要。当你认为需要矫正时,那就要按部就班,进行语言训练。而这种语言训练也就是与习惯作斗争。朗诵练习就是发音法习惯的培养,对矫正口吃能起重要的推动作用,患者应特别重视,努力锻炼矫正口吃中的这一基本功。朗诵中要做到:安静、镇定、稳重、沉着。&&& 六、语言的实际训练&&& 经过几天的单语练习、语句练习、朗诵练习以后,就可以进行交际实践中的谈话练习。面授系直接矫正,有矫正人员直接指导,逐步推进。而自疗的患者们,只能依靠个人的意志与体会去稳步前进。下面提供几点,希加以重视:&&& (一)逐渐适应:不同的环境,就有不同的刺激。如果一开始就面对着会产生强烈刺激的环境,容易因一时不易适应而遭到失败。比如;初学游泳,应该先到浅水练习,等到完全有把握时,再进入深水。刚学会发音法,开始应该在以前与之讲话不容易口吃的人(如小孩、老年人、下级、亲属)面前用发音法谈话,进行试验。&&& (二)扩大范围: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一定要去展开对环境的适应,如果你不去适应环境,环境是不可能来适应你的,你也就永远缺乏适应环境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患者在对环境不断地作争取适应的努力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比如:过去因对陌生人缺乏适应能力,就必须经常接触陌生人谈话,过去在小组会上不敢发言、大组会上默不作声,今后,应该在小组会、大组会上争先发言。要在过去跌倒的场合去争取成功。&&& (三)练习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口吃矫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