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很多知识,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生能有什么用武之地

博士是学问?_百度知道
博士是学问?
我有更好的答案
博士是学位称呼,也可以说博士在某方面懂得学问多。但,仅仅是在某一领域而已。
博士是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同等学力,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1-3] 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同样也可用来称呼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主要通过拥有博士点的普通高等学校和拥有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相关科研机构举办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来进行招生。在国外特指获得过博士学位的人,把博士生也称为某某博士。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三级学位中,博士学位是最高的一级。日,我国首批18位博士诞生。日,我国首次培养出了第一批文科博士。至此,我国的学位制度全面趋于完善、成熟。博士是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同等学力,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西方博士学位体系博士学位证书样本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建立硕士、博士学位制之后,各院校相继大量招录研究生。到目前为止,中国高校的研究生学位制,课程,答辩,录取系统基本建立成熟。仅仅数十年的时间,中国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已经为中国,也为世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从中国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许多已经担任重要学术领导。其中相当一部分甚至在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室从事学术研究并担任学术管理。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的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从体制上已经具有一定的规范和系统,但是从学术理念,教育本质,学位定义等方面还仍然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下文讨论的有关博士学位和学术研究的概念完全是基于欧美大学的模型和西方高等教育的理念。陈丹青教授清华大学领导的一封信中,所言大多是对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弊病的批评和对艺术领域研究生教育的看法。他对中国教育体制,研究生培养,教学大纲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陈丹青是中国艺术界十分著名的画家。他对于中国教育寄予极大热情和希望。由此,他以自己多年的海内外工作,生活经历为培养艺术人才诚恳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是十分值得欣赏的。高等教育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有其独特的概念和定义。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事实上是在模仿西方的大学和学位制度。对于新型的中国高校,我们还都在摸索学习自己并不熟悉的西方教育系统。并且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国外博士学位证书“现代大学是以Newman和Humboldt模型为基础而建立的概念。这种大学与中国古典的大学概念有本质的不同。比如,中国宋代在湖南建立的岳麓书院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但这种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与现今的西方大学概念有本质的不同。中国在20世纪初才建立了一些教会大学,如圣约翰大学和燕京大学。事实上就是某种意义上的Newman型大学。但是中国在50年代按照前苏联的模型建造了更加专业化的院校,比如农业学院,石油学院,煤矿学院等等。从而在20世纪下半叶停止了Newman型的人文大学。中国是在1980年之后才开始建立Humboldt型的研究大学。许多院校开始筹建研究生院,并设立硕士,博士制度。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国再没有恢复Newman型的大学教育。”Newman 与Humboldt 模型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是分别针对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而言。Newman时代,研究型大学还未建立。因而Newman主要是为大学本科教育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模型 [2]。当代世界上西方大学本科教育都是基于Newman模型而建立的。Newman模型主要有以下几个与本文相关的主要论点。  其一是认为大学是文明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一个文明社会无法离开大学而存在。而文明社会的建立必须基于高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只有大学可以使得这些最基本的文明因素得以保障。所以,道德和价值的教育必须包含在大学之中。由于19世纪上叶的英国牛津大学还是某种意义上的教会学校,Newman认为:社会,个人,以及大学的价值观应该由教会来奠定。事实上,基督文明就是西方世界的价值理念。而西方的大学自然以这种价值和道德来教育学生。其二是关于个人的成长和个性的培养。基于以上论点,除了价值系统的建立,还必须有对个人修养和文化品味上的塑造和熏陶。这种个性的培养,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更应该是内在的,心理的方面的成长。Newman认为,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培养成为真正的“英国绅士。” 他认为一个年轻人在未经过大学教育之前仅仅是一个不完整的人。他不懂品味,毫无风格,谈吐粗略,做派不雅,思维混乱,缺乏标准。而只有大学教育才可能赋予学生一个文明社会要求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规范。大学应该不断地向社会输送教育良好,品味高雅,知识渊博的绅士。如果社会上充满了这些大学教育的绅士,那么一定是一个稳定,和谐,文明的社会。也正因为此,大学是面对整个社会而提供的一种普通教育。而并不保证向社会提供卓越的精英。其三是关于知识的教育和学习。他认为大学(本科) 仅仅是传授和传播已知知识而不是探讨和发现新知识的地方。那些探索与发现的活动应该在大学之外。同时他把教授与研究者分开。认为教授仅仅应该注重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和做人两个方面。那些学术研究活动与大学教育不能够混淆在一起。而对于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而应该十分的广泛,包括哲学,历史,艺术,拉丁文,宗教,文学,等等。只有广博的学识才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事实上,这种大学的理念在很大的意义上是针对古典社会的学习方式,尤其对于十分专门的技术学习。因为,在古典社会,很多专业的学习大多以小范围个人行为为多,比如师徒和家教方式。而学习仅仅注重技术本身。一个私人教师或者师傅的知识仅仅局限于特定的专业,从而无法提供其他更为广博的知识。只是到了Newman模型的大学建立之后,才开始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今天现代大学的本科生教育就是遵循这样一个理念而建立的。比如理工科学生必须有相当一部分学时必须在人文学科。而文科的学生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21世纪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无论什么学科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学,科学和工程方面的知识。比如环保,卫生,健康,法律,科学,计算机等等。如果一个社会内的成员大多受过Newman大学的教育,那么这个社会才可能是文明的,发达的,进步的。除了知识的学习之外,大学教育还必须强调每个人“自我” 的形成。建立个性与自尊,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对世间万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判断能力。这种大学教育为一个社会能够保持冷静的思维提供必要的基础。从而使得各种进步的思想在社会里得以实施。Humboldt模型主要针对学术研究。Humboldt在1810年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所研究型大学:柏林大学。他的理念后来成为现代学术研究的基础和研究生院的模式。在Humboldt之前的大学研究,主要是由教会和政府控制的。而Humboldt首先提出学术独立和学术自由的概念,并在自己的柏林大学加以实施。这种理念的提出使得科学研究从教会和政府控制的大学里走出来,并且逐步形成完全独立的学术体系和学术团体。所以,Humboldt模型是今天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位制度奠定了学术规范和标准。更为重要的是, Humboldt模型为“知识分子” 的形成提供了理念上和精神上的一种标志。“知识分子” 其实是一个十分现代的概念。这个概念在19世纪还没有清楚的定义。因为知识分子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独立的思维” ,所以Humboldt提出的学术独立思想就是知识分子意识的前身。在Humboldt模型提出之后,知识分子不仅以更为集中的团体形式 (大学和学术团体) 在社会上出现,更为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的精神认同:学术独立,思维自由。Humboldt 理论的另一个观点与Newman不同,那就是教学与学术的统一。这在今天的大学里十分明显地体现出来。中国在真正意义上建立以欧美模型为基础的现代大学仅仅有很短的历史。事实上,我们所说的现代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都是西方文化以及欧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对于西方文化,许多概念的建立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只是在现代社会的今天才有比较清楚定义,并被学术界普遍接受。对于现代的中国人来说,我们最熟悉的名词和概念包括:科学,民主,知识分子,硕士,博士等等。这些名词和概念在清朝末年以前无论在中国语言和社会理念里都还不存在。因为大学和博士都是完整的西方概念,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它们在上世纪初进入中国时是十分朦胧和模糊的。即便是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无法断定中国社会,包括学术界已经深刻的理解和接受了这些西方的概念。中国文明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有自己独特的哲学理念,教育系统,和方法论。中国的哲学以老,庄,孔,孟为核心,渗透于中国的文化,社会,教育,和国家。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是以学者各立门户,在众多的弟子中传播自己的知识和理念。在艺术和技术领域多为师徒方式的传授。古典教育体系为家教和私塾与科举制度。而中国传统的方法论(Methodology) 就是易经,阴阳,经络,等等。分析中国的文化传统,我们可以发现,尤其在近代,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有明显的区别。研究型博士对于学位制度,尤其博士学位,我们必须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在欧美国家,以美国为例,博士是最高的学位。但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学位绝不仅仅是博士(Ph. D). 美国以及欧洲的高等学位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研究型学位(Research Degree),另外一种属于职业型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为了避免中英文翻译的误差,本文将直接用英文名称解释这些学位。研究型学位的“博士” 英文为“doctorate”. 它来自拉丁文:“doctor”. 其中有“teacher” 的意思。这个词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在那个时代,“teacher” 是一个人在大学教书的证书。而我们通常讲的“ 博士” 学位英文为:“Philosophy Doctor” (Ph. D). 在英国系统里称为:“Doctor of Philosophy” (D. Phil). “Ph. D” 是现代欧美大学中在学术界任职的基本学位要求。首先,博士 (Ph. D) 是一个学术研究型的学位。它要求在学术研究领域有严谨的训练和考核。一个博士必须懂得什么是学术研究,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服务。在美国系统里,博士生不仅要通过最基本的博士资格考试,修完固定的课时,平均B以上的分数,还要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并在世界学术杂志发表一定的论文。最后在博士委员会成功的答辩自己的学术论文才可能得到博士学位。在理工科,博士生一般要经过3-6年的时间才可能完成学业。博士(Ph. D)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离开了学术研究就失去的博士的意义。那么什么是学术研究呢?在现代西方高等教育中,首先必须在“科学” 的范围内从事学术活动。科学除了自然科学之外还包括人文科学,比如社会学和艺术理论。在西方现代大学里没有任何可以被承认的“非科学”的“博士,” 也没有任何“非科学” 的研究活动。于是,在讨论科学研究的课题时,必须对什么是“科学”进行一般意义上的定义。但是关于科学的定义却并不简单,它属于一个哲学的范畴。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定义“科学”为现代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学术活动,并且可以在世界正式的学术杂志上发表的一切研究成果。而学术研究意指在对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的探索中创造,积累知识的活动。由于我们刻意的定义这种活动属于科学范畴,那么学术研究即是基于科学概念的基础之上,利用科学方法,进行的系统的理论与实验活动。对于“科学” 的定义,可参见本文作者的论文“科学的定义。”职业型学位 (Professional Doctors)西方高等教育除了研究型学位之外还有职业型学位。这些学位是为那些具体社会职业培养高级人士的。比如医学,法律,等等。首先,这些学位是进行职业工作的基本要求,就如同博士学位必须是做教授的基本学位一样。但是培训的目的截然不同。研究型博士是为了培养研究人员的,或者是培养学者的。而职业型学位是为各行各业训练专门职业人员的。职业型学位与研究型学位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必须在通过统一职业执照考核之后才可以挂牌行业。比如律师和医生。而研究型学位没有这个要求。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职业的法律责任要求。比如医生的职业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建筑师的设计决定房屋的安全。因而有严格的执照要求。医生和律师都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行业。而工作的目的和性质与科学研究有本质的不同。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索和解译,而医生必须及时地治病救人。所以研究型学位培养的是学者,而职业型学位训练的是专家。因为这些职业,比如医生和律师,并不从事任何实验和理论性的研究工作,而是在实践中解决特殊的具体问题。比如治愈疾病,诉讼法案。但是,由于中文和英文的差别,把职业型的“Doctor” 都翻译为“博士” 是不够准确的。因为中文里的“博士” 往往与学术,研究,学者这些概念联系起来。而职业型学位的培训目的和以上这些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艺术博士学位必须指出,在高等院校的学位制里面,还有一类属于艺术型的。比如音乐系里面有为表演型的学生设置的“Master of Music Art (M. M. A). ” 还有更高级的学位,比如“Doctor of Music Art (D. M. A.).” 对于音乐理论的研究,还有 Ph. D in Music Art. 在音乐艺术里,也有表演型学位和研究型学位之分。表演型的学位,比如 MMA. 和 DMA.注重表演方面的训练。课时要求大多在表演技能方面的提高(如声乐和演奏),同时也有相应的理论课程。毕业时要求一定场次的音乐演出。但是Ph. D则没有音乐会演出的要求,而必须有论文的答辩。从中可以看出,表演类的学位主要是学生演出技能的训练,而研究型的学位与其它领域一样注重研究能力,理论分析,和学术水平。在绘画,设计,建筑等艺术科系里,设有十分类似的学位。作为艺术专业,Master of Fine Art (M.F.A.) 一般已经是的最高学位。因而可以满足艺术职业的要求。甚至可以在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担任教授的职位。西方大学的艺术专业一般很少设置Doctor of Fine Art (D.F.A.) (建筑学也是如此). 而且DFA往往都是名誉学位。目前美国只有少数大学设有DFA。比如耶鲁大学设置有戏剧评论的DFA。其它高等院校设置电影,视觉艺术,文学创作等专业的博士学位。如果已经拥有MFA学位的人希望在高等院校竞争相应的教职才会考虑获取DFA。一般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不会去读 Ph. D,而仅仅获取 Master of Fine Art.定义和划分中国学位制度一般笼统称为硕士和博士。但是,欧美大学的研究生学位,每一个都要其清楚的定义和严格的划分,其中包括基础课范围,专业课时要求,研究内容,研究生资格,学术评审等等。一般的意义上,只要确定博士的名称,即可以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定找到其准确的定义。所以,对于中国大学每一种博士学位应该有教育部十分详细,清楚的科学定义,否则会发生类似陈丹青教授对博士考核要求的质疑。作为大学教授,我们首先应该对自己领域的学位制度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博士学位,无论是何种专业,在学生答辩之后,都应该严格的质疑该论文是否“对知识有卓越的贡献。”“但是在21世纪知识却是为了实用,求职,专业,甚至功利。至此,知识便从教育的内涵中剥离出来成为社会竞争和生存的手段。如果某种知识在实用中没有多少意义,就会在教学中淘汰,或者不受重视。任何一门知识的教学大多有明确的目的,比如英语于托福,数理化于出国,文史地于高考,热门专业于求职等等。而因的施教和专业训练使得大学与教育完全隔离开来,成为专门职业的训练场所。所以,高强度训练出来的学生托福可以满分,但交流能力低下。文科考试高分,然而不具备文雅的气质和高尚的理念。政治第一名却缺乏思想和激情。这正如Newman所言:知识越专业,越不成其为知识。如此训练出来的学生,只具有极强的职业意识和竞争力。但是他们平淡,索味,肤浅,单一,缺乏品味和典雅,没有个性和风格。”“如果一个人学过许多高深的课程,而且门门都是满分,获得许多学位,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受过良好的教育。除非他上过Newman型的大学。一个具备极强的竞争力与生存手段的人,比如在商业和企业方面的独特能力,不见得需要大学教育。因为有许多成功的企业人士没有本科教育。所以成功的定义在今天可以与教育毫不相关。大学的学位对于许多人来说的确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地位的标签,而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一个社会之所以能够进步,保持冷静的思考,富有色彩鲜明的文化个性,具备人文精神和传统内涵,品味高尚,温文尔雅,完全是因为大学教育和它的知识群体。如果大学离开自己的本质,知识分子首先会变质变性。社会将急剧地退化和变异。而社会退化的特征是:道德沦丧,焦虑浮躁,品味低下,无视信义,假劣泛滥,破坏文化,失去自我,缺乏自信,迷失方向。这样的社会可能充斥金钱和高科技,却绝没有希望和前途。” 本文发表于《科学》上海2007年7月刊,转载请注明。博士生现状博士生学历证书样本首先,博士生活状态的考察。博士生,作为象牙塔最尖端的一小撮人,深受众人羡慕,他们是智慧和能力的象征,是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是国家未来科技经济发展的后备军。近日,通过对大连市五所高校在读博士生的调查,发现在经济方面,由于博士生没有工资,仅靠微薄的津贴维持生活(本次调查显示,H大学的博士生人均月津贴不到300元,达不到全国中等城市的低保水平),致使其在经济上完全处于依附地位(要么依靠家庭,要么依靠导师或他人)。一小部分人为了相对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干脆就是一边读博士,一边给自考学院或者成人教育学院的学生讲课来赚取课时费,以供养自己,减少家庭的负担。另外,在研究过程中,在资料收集与书籍购买、研究设备购置等方面,经济因素都极大地制约着博士生的选择(本次调查显示,博士生购买书籍等发展性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例不到20%)。经济压力不可避免导致博士生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谋求生存上,从而影响其个人长远发展规划。而且,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本科同学有房子有车子有孩子的时候,心里的不平衡感更甚,尤其是全脱产女博士更是“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也非常的努力,甚至比社会上做实际业务工作的拿高工资的人都还要努力几倍,为什么他们会这样的辛苦而得不到回报呢?有一小部分博士生,每天都在电脑旁做所谓的学术研究,据他们讲,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研究工作很累,致使他们的心理压力很大,既担心生活问题,又要考虑论文科研,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一个严重的考验。《南都周刊》报道44岁的复旦大学博士生李开学不堪压力猝死在书桌前,引起了大家对博士生生活的关心。要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经济压力、就业问题,是压在李开学也是所有在读博士生身上的三座大山。李开学生前的每月生活费只有不到300元,读博士期间的补助比上海的低保水平还要低一半。这不禁令我们深思: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的博士生,何以进行科研创新和完成具有创新性的博士学位论文?巨大的各方面压力使他们大部分人目前的生活单调乏味,茫然且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是否能够在将来有用武之地。缺乏方向感,感觉比较迷茫,在整个商品经济的社会现实面前,为了生活,总是想方设法去考一些与自己所学专业互不相关的证,甚至有很多理工科的博士生去参加注册会计师的考试,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却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严重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博士生发表文章很困难,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文章,实在难以发表。大家普遍认为,做学问搞学术就是做苦行僧,一提到论文和科研就愁眉苦脸。他们本身也不愿意整天捧着厚厚的书本,埋头于虚幻的阁楼里,建造更加虚幻的“空中楼阁”,可是现实的论文科研压力又逼着他们不得不这么做。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30年,基本上各行各业也都是按照市场规律在运转。按照经济学原理,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任何一个产品的价格都集中体现了它的价值;按照人力资本理论,受教育年限越长,人力资本的投资越大,则价值也就越大,那么其外在的表现——价格也就会越高。如果将博士毕业生看做是人力资本的话,那么,博士生应该获得的价格也相应的会更高。其次,关于博士生的供求状况。改革开放30年,我国迅速地由研究生教育小国跨入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据统计,硕士生招生数从1982年的10778人发展到2007年的360590人,年均增幅为15.07%;博士生招生数从1982年的302人发展到2007年的58002人,年均增幅23.41%,大于硕士生招生数的增幅。从1996年到2006年,11年间我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在总体规模上发展迅速,全国授予博士学位人数从5578人增加到35628人,为原来的6.39倍,年均增长率为20.4%。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在首届全国地方大学发展论坛上指出:“2006年美国培养出了5.1万名博士,中国大陆是4.9万名。到2007年,我们的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截至2007年,我国累计被授予博士学位者达24万人,2008年培养博士人数将继续上升,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2008年4月,中国大陆获准授予学士学历的大学有700多所,美国有1000多所,但我们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经过刻苦学习通过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的莘莘学子,在经历了两年或者三年的继续深造之后,仍然要面对曾经暂时逃避的就业苦恼,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新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尖锐,博士生更是降价销售,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1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长平:知识为何改变不了命运
  提要:杨元元自杀前一天,对母亲感慨道:"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这句令人心酸的道白,在网络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读书有用还是无用,再次成为话题。在我看来,知识改变命运需要一些前提条件,这些前提条件比知识本身重要得多。  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用两条系在一起的毛巾,把身体悬挂在卫生间水龙头上,半蹲着告别了人世。这是一种多么决绝的自杀方式,可见其求死的决心是多么强烈。然而,人们不要忘了,短暂的一生里,她在极度贫困之中挣扎,读完本科读研究生,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其求生的愿望原本又是多么强烈。  杨元元自杀前一天,对母亲感慨道:"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这句令人心酸的道白,在网络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读书有用还是无用,再次成为话题。在我看来,知识改变命运需要一些前提条件,这些前提条件比知识本身重要得多。  杨元元死于贫困,更死于冷漠。她年幼丧父,母亲含辛茹苦将她和弟弟拉扯成人,却在退休前成为下岗工人,连一个居住的地方都没有了。她带着母亲住进武汉大学学生宿舍,完成了本科学业。到了上海海事大学,校方拒绝为她母亲安排住宿,甚至不允许她进女儿宿舍。宿舍看门人的粗暴对待,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上海海事大学照章办事,不为家长提供住宿,本也无可厚非。然而,面临一个学生的如此困境,校园里也许可以更多一些温暖。比如杨元元上本科的武汉大学,尽力为她介绍勤工俭学的机会,就让她顽强地生活下来了。我之所以说"校园里"而不是"校方",是因为我认为校园里不应该只有校方,它应该是一个多元的小社会,其中有冷漠的权势,更有温情的援手。而包含校园的整个大社会,就更应该如此。  用传统的观念看,杨元元的死亡的确让人感到意外。不仅她是一位硕士生,她弟弟还是北大的博士生,而且还有亲戚在国外求学。从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的整体来看,似乎还不至于如此绝望。这种看法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正在从传统的家庭保障型社会转向现代的社会保障型社会。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有一些人两头不靠,成为被遗弃的生命。  传统社会里,人并不是单枪匹马跟社会打交道的,而是以一个家庭的名义。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中,他背后的家庭要占很大的比例。一个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他的肯定是光宗耀祖;一个人干了丢人的事,那也是有辱门楣。另一方面,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以整个家庭乃至家族作为保障。不管他是多么地没有出息,只要家庭或家族有实力,都不会过得太差;也有能力很强的人,被家庭拖累而困顿一生。  现代社会中,家庭仍然是很重要的基本单位,但是更多的时候,人要单独面对社会,直接跟社会打交道。像美国总统奥巴马这种拥有"四分五裂"的家庭背景的人,在传统社会的常态中,是不可能当上国家元首的。但是,现代社会中,反而成为一种优势,因为这更能证明个人的能力和见识。相应地,跟传统社会不同,如今应该由社会而不是由家庭或者家族,为每一个个体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最理想的状态,是既认可个体,又照顾家庭。比如在一些发达国家,你向国家交税的时候,国家看你的家庭收入;国家向你提供保障的时候,又要照顾到每一个人。  我们目前的情况有些相反。国家征税的时候,没有考虑你的家庭收入;然而,一个母亲失业了,只能靠女儿带到大学宿舍里居住。在人们的观念中也是如此,母亲自然应该由女儿赡养,即便女儿只是一个学生。他们没有看到,这位母亲工作了一辈子,被下岗之后,连一个栖身之所都没有,这是多么的不公平。杨元元以羸弱之躯,承担了社会应该为她母亲提供的保障。  身为贫困学生的杨元元,不仅不应该承担母亲的失业救济,而且自己也应该得到救济。从她的生存状况来看,这二者都缺位了。传统的家庭观念仍然在起作用,但是又没有像过去那样严丝密缝地运行。这种处境之中,一个女硕士生和一个大字不识的乡村妇女所面临的被遗弃感,并没有什么两样。  我们常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其实这种口号过于功利。只有尊重常识,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尊重每一个生命,人才方有用武之地。如果说知识改变命运这个理论仍然成立的话,那么它需要把这些东西作为前提条件。否则,杨元元临死前的感慨,还将被人重复。  稿源:荆楚网  作者:长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王德民)
关键词:长平
相关新闻:
襄阳日报讯(记者徐勇通讯员焦华一王炜豪卫星宇)说到集中供暖,大部分人第一印象会想到烧煤,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可利用的自...
京东宣布618战报;累计下单金额达1199亿元????京东618促销昨晚结束,京东对外发布销售数据显示,自6月1日始截至18日24点...
腾讯娱乐讯浙江卫视和腾讯视频《高能少年团》“人生十二课之表演课”上周六激烈开播。一场以手机病毒引发的争夺战,让以王大...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武之地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