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书,曾国藩日记在线阅读记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 唐浩明 书评 简介 电子书下载 Kindle电子书
电子书定价:
Kindle电子书价格:
Kindle Unlimited 徽标
免费阅读此书。
这些促销将适用于该商品:
部分促销可以同时享受;部分促销不可与其他促销同时享受。更多详情请查看促销条款。
发送至您的Kindle设备或Kindle阅读软件
发送至您的Kindle设备或Kindle阅读软件
加入心愿单
无法加入到心愿单。请重试。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
Kindle电子书
广告
亚马逊价格
全新品最低价
非全新品最低价
Kindle电子书
马上加入,即可免费借阅数万本畅销电子书
本书作者&#x4&#x66&#x56藩传世的大&#x91日记中挑选&#x51三百来篇,分为“&#x4&#x8”、“悟道”、“&#x8书”、“&#x56事”、“家事”、“写字”、“品鉴”、“梦境”八个大类,&#x6大类前以一篇总评开&#x59,对所选日记逐一加以评点。本书作者&#x4&#x66&#x56藩传世的大&#x91日记中挑选&#x51三百来篇,分为“&#x4&#x8”、“悟道”、“&#x8书”、“&#x56事”、“家事”、“写字”、“品鉴”、“梦境”八个大类,&#x6大类前以一篇总评开&#x59,对所选日记逐一加以评点。
更先进的排版模式:
第 1 页, 共 1 页
这项购物功能将继续加载商品。要导航到此轮盘之外,请使用您的标题快捷键,导航到之前或之后的标题。
Kindle电子书
Kindle电子书
Kindle电子书
唐浩明Kindle电子书
Kindle电子书
Kindle电子书
发售日期: 日
本书作者&#x4&#x66&#x56藩传世的大&#x91日记中挑选&#x51三百来篇,分为“&#x4&#x8”、“悟道”、“&#x8书”、“&#x56事”、“家事”、“写字”、“品鉴”、“梦境”八个大类,&#x6大类前以一篇总评开&#x59,对所选日记逐一加以评点。本书作者&#x4&#x66&#x56藩传世的大&#x91日记中挑选&#x51三百来篇,分为“&#x4&#x8”、“悟道”、“&#x8书”、“&#x56事”、“家事”、“写字”、“品鉴”、“梦境”八个大类,&#x6大类前以一篇总评开&#x59,对所选日记逐一加以评点。
本书作者&#x4&#x66&#x56藩传世的大&#x91日记中挑选&#x51三百来篇,分为“&#x4&#x8”、“悟道”、“&#x8书”、“&#x56事”、“家事”、“写字”、“品鉴”、“梦境”八个大类,&#x6大类前以一篇总评开&#x59,对所选日记逐一加以评点。本书作者&#x4&#x66&#x56藩传世的大&#x91日记中挑选&#x51三百来篇,分为“&#x4&#x8”、“悟道”、“&#x8书”、“&#x56事”、“家事”、“写字”、“品鉴”、“梦境”八个大类,&#x6大类前以一篇总评开&#x59,对所选日记逐一加以评点。
版本: Kindle电子书
文件大小: 954 KB
纸书页数: 487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第1版 (日)
语种: 简体中文
ASIN: B01N7A4AJN
品牌: 中文在线
生词提示功能: 未启用
亚马逊热销商品排名:
Kindle商店商品里排第34,880名 ()
看过此商品后顾客买的其它商品?
Kindle电子书
Kindle电子书
Kindle电子书
Kindle电子书
4 星4 星 (0%)0%3 星3 星 (0%)0%2 星2 星 (0%)0%1 星1 星 (0%)0%与其他买家分享您的想法
前 100 名评论人
版本: 精装曾文正是中国旧文化中最后的圣人,他立功、立德、立言,达到了旧式中国文人的最高境界。他的晚年过得非常痛苦,因为他明白:中国文化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而中国统治者又基于自身利益,拒绝改革。所以他说自己“日日盼死”。他的日记,也不能全说真话,但绝不是《雷锋日记》。唐先生评点得很好。推荐!
<iframe name="iFrameHMD" id="iFrameHMD" height="0" width="0" style="border:none" src="javascript:''">
如果您需要联系客户服务获取帮助或解答问题,。
您是否想要报告这本书的质量或排版问题?
您认为该书有不恰当内容吗?
您认为这个商品侵犯了版权吗?
查看产品详情页面完毕后,在此处了解返回您感兴趣的页面的方式。
查看产品详情页面完毕后,在此处了解返回您感兴趣的页面的方式。(包子圆润)
(白马嘉措)
第三方登录:曾国藩日记_曾国藩 雾满拦江_在线阅读_九九藏书网
& 曾国藩日记
点击或手机扫描二维码链接访问手机版
...(展开全部)
正在读取信息...
正在读取信息...
你的评论...简介页-曾国藩日记作者:类型:字数:27万字出版:团结出版社人气:3878价格:VIP免费曾国藩写日记,就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将自己的努力,牢牢的锁定在自己能够掌控的范畴之内。但是有意思的是,他频繁的玩出界,于是他的一生,就变得琳琅满目,丰富多彩起来。终其一生,曾国藩孜孜以求的,是成为一个普通人,斗室书斋,揽月自赏。然而这个人生目标,于他而言太过于艰难了。一旦抵达智慧之颠,再求诸于普通寻常,必然是劳而无功。再没有一条路径,比得上对日...章节目录作者的其他作品备选广告位出版热门1122334455667788991010免费热榜1122334455667788991010外部渠道联系:张小姐 腾讯内部联系:卢小姐【荐读】曾国藩日记_曾国藩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2,444贴子:
【荐读】曾国藩日记
作者:(清)曾国藩 著, 点校  来源:团结出版社 第一章 道光十九年:智者的前世今生  (1)这个老师不靠谱  道光十九年正月初一日:夜写散馆卷一开半。  家居。季洪弟受风寒。夜写散馆卷一开半。这是我们能够找到的曾国藩的最早一篇日记。文字内容让人皱眉,说不忍卒读,也不为过。  但是这篇日记,意义重大,它标志着曾国藩人生思考的开始。事实上,这篇日记,是曾国藩迎来了他人生首次重大时的盲目拼争。这种拼争完全是机械性的,却让他抓住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根救命稻草,从此他的命运彻底改观。  时在1839年,曾国藩29岁。  在此之前,出身于农耕之家的曾国藩,连续两次科举落榜,咬牙拼命又考了第三次,终于时来运转,于道光十八年获得了人生首度辉煌,三甲第四十二名。虽然名次稍微有那么一点点靠后,但相比之下,他父亲曾麟书连考了17次,都没有考出个名堂来,曾国藩此次堪称光宗耀祖了。  后面还有更开心的,曾国藩为了庶吉士,从此可以在京师深造,深造三年后,再考一轮,成绩差的可以去做个七品县令,成绩好的可以留在翰林院。无论成绩好坏,曾家都将不再是泥腿子,而正式跻身于官宦之家。  这是让曾国藩高兴的事。  然而麻烦事来了。  曾国藩科考那一年,主考官是穆彰阿,所以曾国藩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穆彰阿的门下弟子。当时曾国藩的名字叫曾涤生,但穆老师为了占有这个弟子,把曾涤生的名字改过,起名叫曾国藩。  这个名字改得倒是蛮好。问题是,穆彰阿这个老师有问题。  穆彰阿是清时最有名的佞臣,“佞臣”这个词,比奸臣还要难听三分。奸臣奸臣,心眼总是少不了的,而佞臣却只是一味地阿谀奉承,嫉贤妒能。最为穆彰阿嫉恨的人,就是最先睁开眼睛看世界的,道光十九年时,正是林则徐,赢得了世界性的称誉,而结局却是林则徐被贬窜新疆伊犁。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佞臣穆彰阿,在其中起到了坏作用。  曾国藩偏偏摊上这么个老师,可想他的运气有多么糟糕。  事实上,曾国藩一辈子都因为这个有名无实的老师,而横遭连累。一些稗史讲述说,曾有一次,皇上召见曾国藩,于是曾国藩先行到穆老师家歇息,次日入宫,却被带到了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墙壁上悬挂着字幅,皇上却迟迟不见。等了半天,曾国藩怏怏回来。就见穆老师问他:国藩啊,你看到那里墙壁上悬挂的字幅了吗?曾国藩答:没有心思看啊。穆老师连连摇头:机缘可惜啊。然后穆老师踌躇好久,最后找了个仆役,让仆役拿四百两银子入宫,贿赂太监,等次日曾国藩再入宫,太监就在墙壁悬幅前点起明亮的蜡烛,让曾国藩看个清楚。到皇上召见的时候,曾国藩就以悬幅上的内容回答,皇上大喜。  原来,墙壁上悬挂的字幅,都是历朝的圣训,所以曾国藩以此对答,才应合了皇上的心思。稗史上为了强调这件事情的真实性,说皇上对穆彰阿说:老穆啊,你说你的学生曾国藩,他事事留心,还真是这样。  这个故事绘形绘色,但却明显的是一个反智之说。所谓反智,就是不承认智慧与思想的价值,不承认曾国藩的人生成功,是靠了自己的努力而取得的。反智,就是将人生视为博彩,认为成功者都是侥幸撞了大运而已。但实际上,无论是历史的本身,还是现实的规律,都不是这么简单。  历史上对穆彰阿,是有一个仍然不是太靠谱的评价的:在位二十年,亦爱才,亦不大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  这个评论,见于汪士铎的《汪悔翁乙丙日记》,并构成了历史上对穆彰阿唯一性的解读。但实际上,穆彰阿有可能并非如人所言的这么肤浅。  在《近代稗海》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穆彰阿被贬斥失势之时,他大发请帖,邀请很多人到他家中,替他送行,因为他准备在宴请宾客的时候辞世。收到请柬的人都哭笑不得,人哪有本事界定自己的生死?带着看热闹的心态,纷纷到了穆彰阿家中。那一天穆彰阿摆了十几桌子盛宴,和每个客人碰杯。席间眉飞色舞,谈笑风生。酒兴正酣,穆彰阿突然说:时辰到了,我要淋浴更衣起行,诸位稍等片刻。  于是穆彰阿进入内室,淋浴后换过朝服蟒袍出来,面北背南坐下,对众人拱手说:少陪少陪,先走一步。然后就静止不动了,人们走近一看,他果然已经死了,连身体都冷透了。  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穆彰阿其人。很显然,他已经悟透死生玄关,说是悟道了也丝毫不夸张,如这般道德之士,岂是佞臣二字能够涵盖得了的?  再说穆彰阿被贬斥的罪名,也有点无理取闹。事由是当时的咸丰皇帝欲起用,赴广西摆平大闹群体事件的洪秀全,而穆彰阿则认为:林则徐老迈年高,怕他没多大机会摆平洪秀全,走在半路上就有可能死掉。  事实证明穆彰阿硬是一个乌鸦嘴,真的行到半路就死了。此事令咸丰皇帝怒火上窜,你说这个穆彰阿,那么多好事你怎么就说不准?偏偏这种事一说一个准?贬斥没商量,看见他就上火。  总而言之,穆彰阿悟不悟道,预测得准确与否,不关舆论的事。舆论已经将穆彰阿定性为佞臣,就算是他悟道了,最多也只不过是一个悟道的佞臣。就算他预测得再准,也是个富洞察力的佞臣,这个结论没跑。  在清朝历史上,的庶吉士放差,曾有一个叫罗惇衍的,他放差的那一年19岁,另两名同时放差的庶吉士,一个是18岁的张芾,另一个是17岁的何桂清。三人中罗惇衍年龄最大。但因为罗惇衍坚决不肯认穆彰阿当老师,拒绝成为穆党,结果竟是罗惇衍的放差被取消,理由是他年龄太小。而另两名年龄比他更小的张芾和何桂清,却顺利地放差成功。这是清史上唯一已放差又收回成命的事件,此事也构成了穆彰阿品性的一个重要指控。  而曾国藩,他不想落得个罗惇衍般的下场,只能是趴在穆彰阿的脚下叫老师。而这就意味着,他以后的麻烦,肯定是少不了。有可能是预感到了这种麻烦,更大的可能却是:曾国藩希望自己能够在穆彰阿门下众多的弟子之中,脱颖而出。于是他开始写日记,开始思考人生。
(2)乡绅的幸福生活  正月初四,阴,作书邀刘冠群来舍  辰后,拜祖墓。午刻,朱啸山来,王待聘妹夫来。作书邀刘冠群来舍。又作书寄霞仙。季洪弟自来痘。夜与尧阶、啸山谈至天明。夜大雪。这是曾国藩的第四篇日记,与第一篇日记,中间只隔了两天。  这时候的曾国藩,正值春风得意,笑傲烟霞。他过着的也是文人梦寐以求的无聊人生,邀朋会友,对月小酌,对中流击水,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年他已经29岁了,但表现举止,却仍然像个未谙世事的少年。相比于的,这时候的曾国藩,大脑中却只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成形的思想或思考。如果有的话,他断不会瞎扯一整个晚上。  此后的曾国藩,将不停地在日记中唠叨时间不够用。人生就是这样,当你不知道做些什么的时候,时间大把大把地浪费,却仍嫌不够。而当你思想形成,人生目标明确而后,这时候你最缺的,就是时间了。正月十三日,晴,调停楚善叔卖田事  大姊家起龙至予家。邀彭百乘、寿七至舍,为楚善步卖田事,予托百乘二人调停。是日家中客多,共十余席。朱尧阶专人来舍,约余于甘四走彼家,拟同当朱良二庄田。四妹议许字朱凤台之子,尧阶遣人送男庚来。夜作书复尧阶,不愿成当田事。又作书与朱啸山,将四妹女庚发出。又作书复刘霞仙,论事其详。睡时五鼓矣。说这时候的曾国藩,最不缺时间,也不够全面。看看他这一天的生活记载,为了调停亲戚家买卖田地的事儿,当天酒席竟然办了十几桌,然后又为四妹妹出嫁的事奔走忙碌。这些事情非他出面不可,因为他的身份特殊,好歹是个京官,在乡下是很吃得开的。  实际上,对当时的诸多读书人来说,到了这一步,就已经算是登上人生顶峰了。人前人后风风光光,邻居乡人莫不卖你几分面子,乡人教育孩子也是拿你做榜样。正所谓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实际上,我们可以在他后面的日记中发现,曾国藩真的很满意这种生活。毕竟是出自乡村的一介农夫,当时的曾国藩,又能有几多见识?他过的是正常乡绅所渴望的生活,他所追求的也只能是这些。  但是两起并不意外的死亡事件,以及命运横加在他身上的诸多磨折,让他于苦痛之中,开始学习思考。
支持!建议每天少发点,方便阅读!
(3)接踵而来的死亡事件  正月甘九日,阴雨,满妹病故辰刻,满妹死。余尚未起,是叔淳弟痘亦密,甚危。家中哭泣不敢出声,恐惊叔淳。满妹生于道光十年庚寅八月初八日辰时,至是生八岁零一百七十一天。满妹病,全赖澄候调汤药,扶持床褥。余甚未尽手足之情。自甘三日,常服补剂人参、鹿胶,竟不能济,痛哉!是日买棺去五千钱,敛葬皆不能薄,葬于油麻冲。满妹临死,遍呼家中人,独不呼儿子桢第,知其危也。儿子是日服补剂,夜深始服高丽参汤。只以船小载重,医者刘东屏知其无济,余亦知其将死。是夜四更始睡,余与内人并不能寐。这里因生痘而死亡的女孩子,叫满妹,她是曾国藩最小的妹妹。  曾国藩兄弟姐妹9人,他上面有个姐姐,下面有3个妹妹,4个弟弟。但是现在,他下面只有两个妹妹了。小妹妹满妹才刚刚8岁,就离开了人世。29岁的曾国藩,亲眼看着小妹妹死去。这是他首次目睹亲人死亡事件,那种无能为力的哀痛,势必让他痛绞于心。而满妹临死之前对家人的呼唤,那声音更是令人心悸。即使是在这种悲痛的时刻,曾国藩也察觉得出来,满妹死前呼唤过每一个家人,但却没有叫曾国藩刚刚一岁的儿子曾纪第。满妹没有叫她的小侄子,是因为她知道,她将和他一起去另一个世界。二月初一日,早,雪,儿因逆症夭亡儿子痘色转白,昨夜泻二次,皆药也。饭后开方喂药,心知无补,尽情而已。已刻竟死。生子生十七年丁酉十月初二日戌时,至是一岁零四月。自内子怀孕,未尝服药,生后至今,皆清吉。家祖尤钟爱异常,至是家祖殆难为情也。日晡时出葬,与满妹同穴。满妹与儿子,生时无片刻离身,至是皆以逆症夭亡,痛哉!夜汪三与唐一来舍。妹妹死后两天,曾国藩的第一个儿子曾纪第,也因为生痘离开了人世。这也是曾家的第一个孙子,对其爷爷曾麟书的打击可想而知。  曾国藩在日记中说,8岁的满妹,与他一岁的儿子,此前天天在一起玩耍,现在他们仍然不肯分开。他们两个葬在一起,以永恒的宁静,向曾国藩昭示着生命的无常。  第二起死亡事件,实际上彻底地改变了曾国藩的生活背景。换句话说,儿子的死亡,势必对母亲造成强效的心理影响,进而也影响到曾国藩。  曾国藩的妻子,复姓欧阳,是父亲曾麟书的知交好友欧阳凝祉的女儿。有资料记载说,曾国藩14岁那一年,就因聪明好学,小有才名,父亲颇以之为傲。于是有一次,父亲专门带着曾国藩去好友欧阳凝祉的家塾中炫耀。欧阳凝祉当场命题,曾国藩赋诗一首,欧阳凝祉大喜,认为这孩子将来必定会有出息,立即将自己的女儿,许给了曾国藩。  这样的婚事,在士林中屡见不鲜,原本是桩佳话。但是头胎儿子的突然死亡,让这个家庭从此笼罩在一种可怕的阴影之下。  事实上,曾国藩的妻子因失子之痛,而患上了忧郁症。而曾国藩也终于发现,他所居处的生活,并非是这个世界的全部,有一种力量,不是能够为他所控制的,却左右着他的人生。  这种他所无法掌控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呢?而在这种力量面前,他又该何以自处呢?
(4)天嫂疼爱洪秀全【三月二十五日,早,晴,日中,大风雨,是日在家。】……【七月十二日,晴,身上发癜疯,不能写寿序。陈雁门蒙师来。】【七月十三日,晴,仍发癜疯。作寿诗一首,接朱尧阶信。】
他身上的皮癣症状开始发作了,身体上的皮肤无缘无故地开始角质化,坚硬结痂,酥痒难耐。他不得不用手拼命地抓搔,其结果就是他所到之处,漫洒下一片银灰色的皮屑。  这个奇怪的病症,此后终生缠绕着他,至死未能摆脱。而历史上也出现了西山十戾的神话,说曾国藩是一条大蟒蛇托生。在曾国藩晚年的日记中,他似乎默认了这一说法,而在此之前,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则对此坚信不疑。
……  为什么?为什么我要承受如此之多的苦痛?亲眼看到妹妹与儿子离开人世,而后再忍受着这难以启齿的恶疾?  是啊,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永远不会有答案。曾国藩只知道,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比他更幸运,如果世人希望幸福的话,那么他们很容易达到这个目标。而他曾国藩,想要达到普通人所享受的恬淡日子,却必须要付出更多代价。 
(5)更接近幸福本身  【八月十七日,阴,早雨,余教国正勤俭忠信】【族中有名国正者,在宝庆营。其父故衡阳,随母至湘乡,因徙寓宝庆,娶金氏,生国正兄弟四人。余因修谱事,踪迹其源流,悯其孤苦,因教之勤俭忠信。复至两营及协镇都督处,托其照拂。最早由宝庆起程,行六十里宿。】正像我们曾经分析的那样,一旦曾国藩认为别人比他更容易抵达幸福之彼岸,他的心态就会呈现出圣徒般的仁慈。这则日记中,他记载了同族一个叫曾国正的人,这个曾国正,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来看,都比曾国藩本人更接近于幸福。  曾国正没有亲睹妹妹和儿子的死亡,也没有被折磨到几欲疯狂的皮癣病,那么他还需要什么?  曾国正不需要太多的东西,他只需要做人勤奋、俭朴、忠厚、诚信。他只需要固守住自己的幸福,就足够了。这世上的大多数人,其实最多也只需要这四样东西:只要你勤奋,就不会遭受贫穷;只要你俭朴,就不会引来无妄之灾;只要你忠厚,就不会触犯法律;只要你讲诚信,就能够赢得信誉,赢得别人的认同。就这么简单,人生就顺利抵达幸福之彼岸了。  普通人有了这四样东西,就获得了幸福人生,唯有曾国藩例外。  即使曾国藩付出了勤俭忠信,也无改于他身体上皮癣病痛痒的现状,你说这让曾国藩岂不气馁?  很显然,曾国藩需要做到比正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够让自己的幸福指数,堪堪与普通人持平。  这样,他发现他需要一个人生目标。 
(6)曾国藩的作弊人生  【九月十七日,大雨,挽功杰知县】【由官庄行八里,至杉木桥曾功杰家。功杰曾为直隶河间献县知县,本年六月故。是日开吊,丧事极办得整齐。余有挽联云:壮岁宫袍,耆年昼锦;陔南丛桂,蓟北甘棠。】曾国藩冒雨去参加一个葬礼,死者名曾功杰,曾经是一个知县。但从此前此后的日记中看,曾国藩并不在意死者是谁,他在意的是能有个机会,秀一秀自己的挽联。  曾国藩酷爱替别人写挽联,挽联是一门令人惊讶的文字艺术,要用最短最短的文字,以最优雅的方式组合,将死者的一生涵盖而尽。这其中包括了总结、提炼、分析及归纳等诸多思维要点。单是文字写得好,未必搞得来,单是有思想,也未必搞得来,非得各方面的能力兼具,这才能够写出有水准的挽联。  曾国藩善于抓住重点,敏锐地发现写挽联是一门综合性的思维,于是他下大力气琢磨这事。为了写出有水平的挽联,赢得公众认可,他甚至不惜作弊——每个活着的人,他先把挽联替你写好,这样等你两腿一蹬,别人还在那儿苦苦琢磨,曾国藩这边高水平的挽联已经书就了。  曾国藩此生,从不做无用功,他知道每个人都是要死的,都需要挽联,所以先把挽联替你准备好,谅你到时候也无话可说。  提前做好人生的必然课题,这就是曾国藩所做的事情。  但是很不幸,有一次曾国藩的好朋友汤鹏来找他,进门发现曾国藩正将书写的文字往身后藏。汤鹏也不见外,一把夺过来:写的什么,让我看看……这一看,汤鹏顿时怒发冲冠,仰天长啸:曾国藩,你不要脸!你竟然作弊!我还活着,你就替我先把挽联写好了……  在北京城的时候,曾国藩的好友江忠源,知情重义,但凡有学子客死京城,江忠源都出钱购置棺木,托人将灵柩送回死者家乡。而曾国藩则免费替其写挽联,所以北京城专门给他们俩来了一副活挽,称:江忠源包送灵柩,曾国藩包作挽联。这虽然可笑,却有着深刻的道理:笨鸟先飞,活人先挽。所谓成功之道,无非是快人一步而已。
7)算命先生会忽悠  【十月十四日,晴,四妹出阁】【昨夜未睡。是日黎明,送四妹出阁。父亲、母亲、余及二妹送亲,共夫七十八名,并朱家来夫百一十二名。日中,饭黄巢山。夜,宿梓门桥。早,与朱家约黄巢山媒轿来往及亲轿来往共四餐,皆余家办;紫门桥来往四餐,皆朱家办。四妹出阁,哭甚哀,余亦甚难为情。】 曾国藩继续投入他的家庭事务中,这种奔忙能够让他从思考的重负中,获得解脱性的快感。  这则日记,透露给我们的最重要信息,不是四妹妹出嫁,而是曾国藩对日常礼仪细节的关注。这应该是曾国藩首次面对的一次规模性社会组织活动,总计112名轿夫的往来餐饭,是一件需要仔细揣摩的大事。《史记》中有一段类此相关的记载,说是秦末楚霸王项羽的叔叔项梁起事,跟随他的人都安排了官职,但却有一个人没有得到官位。此人就去找项梁说理,却不想项梁说:以前咱们在乡下的时候,曾有一次让你主持乡事,你却没有能办妥当,可见你这人水平不是一般的差,所以不能让你承担更多责任。  曾国藩是个读书人,应该知道这个故事。而且从日记的记载上来看,他真的意识到了这次事情的重要性,尤以轿夫几顿饭的安排重点提到,正表明了他丝毫不敢懈怠于心。这112名轿夫的餐事安排,成了曾国藩人生首次的管理能力试水,也为他增长了最宝贵的管理经验。许多事情,除非你亲自经历过,否则是很难以想象出具体而微的细节的。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曾国藩知道得更早。【十月甘六日,晴,叔父高轩欲以温甫为嗣】【以三弟温甫出抚与叔父高轩为嗣。先是,温甫少时,星者言其当做叔父义儿乃得长生,乡俗呼干爷也。后叔父无子,婶母病十余年,祖父屡次欲以温甫出抚,未果。本年七月,叔父以见嘱托,母亲不允,至是再四劝谐。是日请族戚四席。】这里又有一桩似乎无关紧要,实则很重大的事件,三弟曾国华的过继。  如前所述,曾国藩兄弟姐妹9人,排老大的大姐嫁得最惨,刚嫁过门丈夫就精神错乱,从此苦寒一生。曾国藩排第二,但他是长子,所以上面的大姐不作数,他被称为大哥。  二弟曾国潢,字澄候,比哥哥曾国藩小9岁,是曾国藩日记家书中经常提及的澄弟。  三弟曾国华,字温甫,比曾国藩小11岁。日记记载说,曾国华小时候,有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夭寿,但如果让曾国华过继给叔叔曾骥云的话,就能够长命百岁。日记中明显有些事情被忽略了,这个算命先生的话,被曾国藩的母亲所拒绝,明摆着,这是曾骥云自己没儿子,所以买通了个算命先生来忽悠,却被大嫂一眼看穿了的缘故。  而曾骥云没有儿子,务须过继大哥的儿子以后快,也好让自己的晚年有个依靠。再者大哥曾麟书这边已经有一堆的儿子,不差这一个,为什么要这样固执呢?  这样,曾家人就陷入了幸福的争端之中,一直争执到这一天,才算是争执出个眉目来,于是家人愉快摆宴相庆。  除澄弟、温弟外,接下来的是四弟曾国荃,字沅浦,他比曾国藩小13岁,与曾国藩有着一种神奇的心灵感应。曾有一次,曾国藩梦到他战死,而号啕大哭把自己哭醒,还有一次,曾国荃在战场上嘴唇受伤,而曾国藩则整日坐卧不宁,神思不定。事实上,曾国荃已经构成了曾国藩的另一个人格,寄望着他对家族的全部预期,所以才会有若许之多的灵异事件。  曾国荃被曾国藩称为沅弟,而五弟曾国葆,字季洪,比曾国藩小17岁,后来他改名叫曾贞幹,字事恒。他被曾国藩称为季弟。  此外,按照家族的大排行,二弟澄弟曾国潢,又称四弟;三弟温弟曾国华,又称六弟;四弟沅弟曾国荃,又称九弟,他也是历史上最常提到的曾老九。最小的四弟季弟曾贞幹,他仍然被称为季弟。这是曾国藩的家事,并因为曾国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不惟是构成了国事,也构成了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8)失踪的坟墓  【十一月初二日,晴,寅刻得一子】【是日,起行进京,寅刻生一子。二月初一,儿子桢第夭后,内人不时啼泣,昨夜涕零不止也。九世祖妣屈太孺入葬衡阳白果鸡公头周人入屋后,后失挂扫。今年祖父至白果,寻出。本日,合族走坟上竖碑,共百余人,在余家同云,夜宿白果。下半日阴,北风。】
就在头胎儿子曾纪第死的这一年,又一个儿子曾纪泽出生了。  曾纪泽,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俗的贡献,史学家最经常提到的是,他在中俄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维护了国家权益。但曾纪泽的历史作用,并不止这些。  早在1816年的时候,那时是嘉庆二十一年,英国派使臣亚墨尔斯来北京,中方要求亚墨尔斯一行趴在地上磕头跪拜,亚墨尔斯斥之为发神经,说这种跪拜已经超出了正常礼节的范畴,属于最明显不过的人身羞辱,断然拒绝。  当时的嘉庆皇帝怒不可遏,立即给英国发了一道圣旨,斥责英国不服王化,勒令其悬崖勒马,否则天朝大军若到,英国必成齑粉,莫谓言之不予也,诸如此类。可不曾想,当时英国人没人懂中文,没人能看明白这封怪东西上面写的内容,结果圣旨被英国人塞在外交部的角落里,封存了整整70年。直到曾纪泽使英,看英国人实在可怜,才替他们翻译了过来。  总之,曾国藩的家人,从此走向了世界,到民国时,曾国藩的曾孙女儿曾宝荪,甚至是在英国长大,接受的是贵族仕女教育。这就是知识与思想的价值,当中国仍然停滞在旧有的农耕时代时,曾国藩一家却始终是跟随历史而行进。  日记里也提到了曾国藩妻子、欧阳夫人在曾纪泽出生后的表现。欧阳夫人虽然出身于书香世家,但从她留下来的文字看,她称不上才女,只是一位典型的民间女子。曾纪泽的出生并没有让她摆脱失去头胎儿子的痛苦,相反,这让她更加沉浸在痛苦之中,仍然是“涕零不止”。  很明显,欧阳夫人的心态有些失衡,这时候,做丈夫的应该细心地体慰妻子,但曾国藩显然不是太懂得这些,心思也没有放在这上面。  曾国藩的心思,放在曾家九世族那失踪的坟墓上。此前曾家是乡下一介农夫,但从曾国藩开始,家世已经大为不同。所以曾家人开始寻找这座失踪的坟墓,并成功地从荒山野岭中将坟墓找到。说过了,曾国藩不惟是属于妻子,他更多的属于曾氏族人。【十一月十三日,阴,议定修谱事】【住白庐家。白庐之尊人名衍咏,号雩台,尝请于有司求为莱芜候世袭翰博。后又倡修曾子庙,求为曾氏南宗子。曾氏有修谱者就之余家议续谱,本年六月有成议。至是,余与家叔及上增叔同至仙舫、白庐家订修谱事,议每丁出钱百三十文;翰博印谱一部,圆印谱三部外,需谱者每部钱四千文。白庐之母丁氏,本年余曾为作寿屏也。】
正是这样,出人头地的曾国藩,承载着曾氏族门光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所以重修曾氏家谱,就成了一桩必不可少的工作。  在这里,曾国藩再度关注事件的细节部分。  这里提到修订族谱,是让每户人家掏钱,而如果想收藏这本族谱,还要出更多的钱。这让曾国藩明确了这样一件事:  他曾国藩,就是一个社会活动的组织者,他两手空空,全部的资源来自社会群体本身。钱需要大家来掏,事情也需要大家来做,社会组织者不是救世主,他不可能拯救任何一个人。相反,社会组织者是从社会本身获取利益。  这个道理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只有社会组织者才真正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这个道理简述起来,就一句话:任何人也不要期望从政治家那里获得任何东西,相反,大众才是政治家汲取财富的唯一源泉。
贴吧需要像zpallyw123,月映竹未央,一世嘉庆,sndy静静,寻师觅友……这样的有真才实学,又乐于分享,传经送宝的朋友主持吧务!
(9)不幸弄假成真  【十二月初七日,晴,霁,夜与啸山登岸步月】
【由陈池望逆风行六十里,至鹿角。夜,与啸山登岸步月。积雪未消,月明如昼。船甚多,远火高低,与星荧荧,二更登船始睡。】
儿子曾纪泽出生一个月后,曾国藩返回京师。  这则日记,是曾国藩的日记中唯一略带抒情色彩的散文。远火高低,与星荧荧,这幅美丽的夜景,也正如曾国藩的人生,希望似乎就在前方,却看不到抵达的路径。  实际上,曾国藩或许是最早想到通过日记飞黄腾达的人,此后一段时间,他的日记主要是写来给朝中重臣倭仁看的,他是把日记作为晋身之阶,投人所好,却因为他骨子里有着对文字与思想的执迷,不幸弄假成真,误入了思想智慧的圣殿,这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历史。  倭仁,蒙古人,姓乌里齐格氏,大学士,咸同年间最著名的理学大师。曾国藩初写日记,是为了找理由登上满族名臣倭仁的门,以求学之名,请倭仁指点批复。所以他起初的日记,尽多励志之语,倭仁也当仁不让地在上面加一些鼓励性的批注。但倭仁是当时的大学问家,曾国藩要想打动对方,就必须拿出点真本事,至少从书中真的读出门道来,所以曾国藩的日记中,还有一部分是对自己能力的恼恨与怨怼,他真的拿自己没办法。  终其一生,曾国藩都在探究的路上,所以此后他的日记风格,也将依循着规律性的路线前进,先是功课性质的记录,而后是检讨书式的自我批判,最终一落千丈成为流水账,中间还神秘地缺失了一大块,当日记重现江湖之时,终于转化成了顺理成章的工作记录。  鱼不知水,鸟不知天,思想者所行所为就构成了思想本身。只有当曾国藩的日记成功转型为工作笔录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他的思想已经成熟。
但这需要一个很痛苦,也是极端让人难堪的过程。
(10)本章事件补  本章所涉曾国藩事件年谱  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湘乡县城南一百二十里之白杨坪(今属双峰县),乳名宽一。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6岁,始读书。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7岁,从其父曾麟书读书。  嘉庆二十五年五月:1820年,10岁,二弟曾国潢出生。  道光二年五月:1822年,12岁,三弟曾国华出生。  道光四年八月:1824年,14岁,四弟曾国荃出生。  道光八年九月:1828年:18岁,季弟曾国葆出生,后改名曾贞幹。  道光十年,1830年,20岁,九月肆业于衡阳唐氏家塾,读书时取名子城,字居武。  道光十一年十一月,1831年,21岁,改名曾涤生,肆业于湘乡涟滨书院。  道光十三年,1833年,23岁,考取秀才,入县学。  道光十四年:1834年,24岁,秋季肆业于长沙岳簏书院,考取湖南乡试举人。十一月启程赴京师会试,途中与刘蓉相识。  道光十五年,1835年,25岁,会考落第,留京师读书。  道光十六年,1836年,26岁,恩科会试再次名落孙山,出都返回湖南。  道光十七年,1837年,27岁,经刘蓉介绍,与郭嵩焘相识。道光十八年,1838年,28岁。会试取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正总裁为大学士穆彰阿,二人遂有师生之谊。又嫌其名太俗,令其改名国藩。殿试取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一等二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深造。
第二章(1)发现热力学定律  【六月初七日,留馆后,本要用功,而日日玩偈,不觉过了四十余天。前写信去家,议接家眷。又发南中诸信。比作季仙九师寿文一首,余皆怠忽,因循过日,故日日无可记录。兹拟自今以后,每日早起,习寸大字一百,又作应酬字少许,辰后,温经书,有所知则载《茶馀偶谈》,日中读史亦载《茶馀偶谈》,酉刻至亥刻读集,亦载《茶馀偶谈》,或有所作诗文,则灯后不读书,但作文可耳。】
【忆自辛卯年,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臂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改号至今九年,而不学如故,岂不可叹!余今年已三十,资禀顽钝,精神亏损,此后岂复能有所成?但求勤俭有恒,无纵逸欲,以丧先人元气。困知勉行,期有寸得,以无失词臣体面。日日自苦,不至佚而生淫。如种树然,斧斤纵寻之后,牛羊无从而牧之。如热灯然,膏油欲尽之时,无使微风乘之。庶几稍稍培养精神,不至自速死。诚能日日用功有常,则可以保身体,可以自立,可以仰事俯蓄,可以惜福,不使祖宗积累自我一人享受而尽,可以无愧词臣,尚能以文章报国。谨记于此,六月初七日夜记。】
单从这篇日记上来看,说曾国藩借日记巴结权贵,以期飞黄腾达,明显有失公正,是不客观的。曾国藩在他的日记中说得明白,早在他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权贵这种动物之前,就已经发下宏誓,要让自己的人生有所成就。  曾国藩三次改名,刚刚出生的时候叫曾宽一,20岁那年改名曾子城,曾子城比曾宽一体面,也更给力。但马上,曾国藩丢弃了这个既体面又给力的名字,重新将自己命名为曾涤生。  曾涤生这个名字,怎么听怎么别扭,缺乏力度。但曾涤生解释说,他这个名字,是有来头的,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臂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这个解释固然是合情合理,却恰恰印证了曾涤生同志的稚嫩与卖弄。  简单说来,曾涤生这个名字,因其取字生僻,缺乏公众认知度,念起来别扭,听起来没感觉,想要记住就更难。总之是行之于艰涩,偏离了大众所关注的热点区域,缺乏最基本的品牌意识。  相比于他的老师穆彰阿,曾国藩明显差得太远。看看穆老师替他起的新名字:曾国藩,听起来堂堂正正,气派非凡,带有强效的掷地有声之效果。可知穆彰阿能够位居高位,真不是白给的。  在这篇日记中,曾国藩向世人透露出了他最基本的哲学思想:这个哲学思想实际上就是热力学三定律,相近的哲学思想则表述为:  第一,世界是平衡的,任何增加必然会有相应的减少。曾国藩用以表述这条定律的原话是:但求勤俭有恒,无纵逸欲,以丧先人元气。  第二,无序(熵)的总量只能永远增加,所以建设性的工作唯艰唯难,而破坏性的工作却是超级之简单。在此观点上,曾国藩的表述是:如种树然,斧斤纵寻之后,牛羊无从而牧之。如热灯然,膏油欲尽之时,无使微风乘之。  第三,理想状态是无法抵达的,最多只能是无限趋近。正因为知道这个道理,曾国藩也不敢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得太高,实际上他是将自己定位于一个不太丢人现眼的文人学士的位置上。在日记中的具体表述是:诚能日日用功有常,则可以保身体,可以自立,可以仰事俯蓄,可以惜福,不使祖宗积累自我一人享受而尽,可以无愧词臣,尚能以文章报国。  说曾国藩发现了热力学三定律,或许有人会不以为然。但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必然是与这世界的规律相接近的,否则他就不会成为曾国藩,只会沦为无关紧要的小文人一枚。在这世界上,举凡在自己人生上有所成就的人,其对世界的认知必然有其正确的一面,否则就是这个世界出了问题。  而曾国藩的这个认知,也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他对自己家族的长考之后,才得出来的结论。  在日记中,曾国藩反复提及“先人元气”,这个先人元气的养成,说起来真是艰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事实上,曾国藩的小文人定位,是曾氏一族六世人艰苦培养的结晶——千万不要小看文人,哪怕一个再不起眼的书呆子,莫不是积淤了几世人的心血。  曾氏原本是江西人氏,元末时为了逃避战火,从江西一口气逃到了湖南衡阳。到了清初,爱新觉罗氏从关外杀进来,于是战火又起,曾家再次全族奔逃,这次逃到了湘乡。此前曾氏族人全都是最老实巴交的农夫,家境贫寒,遇有战乱扛着锄头就逃,倒也省心。但是到了湘乡之后,这户农家突然冒出来个曾应贞,曾应贞生下来的时候一贫如洗,但等他死的时候,却留下了室庐数处,家财千金。  正所谓生而贫寒并非耻辱,死于贫穷,才是人生的失败。前面的失败者从此忽略不计,于是曾应贞就成了曾家第一个有出息的人,是谓曾家始姐。  曾应贞有了钱,就渴望着能够将家业再上一层楼,这时候读书就成了唯一的道路。若然是文盲也能够混出个名堂,那这世上的如山的书卷又有什么意义?但是曾应贞至多只是个爆发户,缺乏读书天分,于是曾家的希望,只能够下移,移到下一代人的身上。第二代人有个孩子叫曾辅臣,听起来名字很棒,辅臣辅臣,明摆着是渴望能够到皇帝身边打杂倒杯茶。但这个希望最终破灭了,很明显,相比于读书,扛着锄头下田耕种,更适合曾辅臣的心思。  曾辅臣人生奋斗失败,曾家的希望只能继续下移,落到了第三代曾衍胜身上。但第三代也没干出个眉目来,希望只能向第四代人下移,移到了第四代曾玉屏的身上。赶巧的是,第二代曾辅臣是家中的次子,他在第一代创业者曾应贞那里分到的家财本就不多,等他死后,家财再行分割,只会越来越少,落到了第四代曾玉屏的手中,已经接近于返贫的状态。  让人惊讶的是,第四代曾玉屏,读书不上心思,却把文人学士的毛病全都沾染上了。他最常干的事,是骑马去湘潭,和一群纨绔子弟混在一起,或是在闹市上追打嘻闹,或是在大街上找个角落呼呼大睡。这样下去的话,曾家的希望就只能彻底破灭了,然而有一天,一个神秘人出现在曾玉屏的面前,谁也不知道他对曾玉屏说了些什么,但曾玉屏却立即卖掉了马,徒步返回家乡。  此后的曾玉屏,洗心革面,投入治理家业之中,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家规范,这八个字是: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考就是不忘先祖,宝就是善待邻里,以后依次是早起,打扫,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有此八字,曾家的发展重新上了轨道,再次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第四代曾玉屏迷途知返,固是善事,但无论如何,曾玉屏已经来不及读书了。于是读书的希望只能再度下移,移到了曾家第五代曾麟书身上。  第五代曾麟书,是世上顶顶可怜的人。他明明没有读书的天分,却因为家族的希望所寄,被迫硬着头皮死读书。看了曾麟书的不幸遭遇,我们就会知道,读书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可怜虫从十几岁开始参加科考,持之以恒地考到四十多岁,经历了16次的落榜折磨,终于在第17次,考入了县学,获得了生员资格。  上课的那天,曾麟书一看旁边的同学,顿时泪流满面。  坐在第五代曾麟书旁边的学生,就是他的儿子曾国藩。这一年曾国藩22岁,当时他的名字还叫曾涤生,但无论如何,曾麟书搭进一辈子死读书,开花结果却落在了曾家第六代曾涤生身上,试想曾麟书如何不老泪纵横?  就是这样,从第一代曾应贞,第二代曾辅臣,第三代曾衍胜,第四代曾玉屏,第五代曾麟书,直到第六代曾国藩,曾氏族人中才总算出来一个读书人。  何其艰难!  很多人把读书看得容易,那只是他们绝非真正的读书人,只是被迫塞在教室中认识了几个字,从此这辈子再也不会碰书本一下。不去做的事,总认为是容易的。而只有曾国藩才知道,要培养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一个真正对思想与学问感兴趣的人,那是需要六代人的心血栽培,是艰难到了难以想象的事情。  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必然是像曾国藩这样,能够从社会生活中,从书本中,体悟到最接近于真理的规律。如曾国藩本人的人生哲学,就与热力学三定律有着极尽相近之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达到这个标准,所以这世上真正的读书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正是因为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曾涤生寄希望于自己,天晓得自己而后,曾家的后代是不是还会对读书感兴趣。他对此没有把握,事情必须从他开始,不能再无限期推后。  但同时曾国藩也知道,他所追求的真理只能是无限趋近,却无法抵达的。此外就是这个世界是平衡的,在追求知识与思想的过程中,他必须要付出一些代价,譬如他的身体健康。晚年的曾国藩曾不无恼火地说起这事,他只要一琢磨学问,身体上的皮癣就大肆发作,痒痛钻心,可是他还得琢磨啊,要不然又能怎么办?  最终,曾国藩还是决定取巧,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得尽可能低一些,将自己定位于“词臣”这么一个位置,说难听点就是清客,就是弄臣。但如果作为一个弄臣,能够避免让他承受皮癣痒痛之折磨的话,他宁可选择这个。  但这却由不得他。  说过了,这世上真正的读书人太少太少,曾国藩,他终将被挤对到一个他极力想逃避的崇高位置上。  宿命,或者说是使命,总归是命。  这是写日记时的曾国藩,还没有料到的。
每天坚持来读
(2)要严肃不要娱乐  【六月二十日,论为学之方】【晏起,辰后,筠仙欲归,又为大雨所阻。午后同筠仙至岱云处,又至黎越乔处剧谈,二更始归。写应酬字二方。是夜,在黎樾乔处论为学之方,无过主敬之要,主敬则百病可除。自后守此二字,终身断不敢有陨越。】北京城中,天子脚下,人文荟萃之地,全国最优秀的学子,尽皆汇集于此。每逢会试时节,聚集京城的学子何啻万人,但能够皇榜中举者,不过百余名,而像曾国藩这样,能够留在翰林院中的,更是屈指可数。曾国藩本人及所居处的环境,堪称人才中的人才,尖子中的尖子,精英中的精英,鸿儒中的鸿儒。单是这篇日记中,就跳出来三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头一个是晚清名臣郭嵩焘,字筠仙。在这一天之前,郭嵩焘已经泡在了曾国藩寓所整整一夜,两人交流学问进境与体会。  第二个叫黎吉云,字越乔。他是曾国藩的老乡兼前辈,曾国藩与郭嵩焘理论不下的问题,就来找他论理。  第三个叫陈源衮,字岱云。其人性格刚正耿直,所以他将在曾国藩的日记中频繁出没。他最有名的事情,是有一次主考穆彰阿的弟子,对方示意他含糊一下,可他偏不,硬是要碰碰穆彰阿的权势,由此而声名大噪,成了曾国藩仰敬的人。  加上曾国藩,出场的四位都是湖南老乡,他们讨论的问题是:学问的关键,或是要点,所谓论学之方是也。他们得出来的结论是:无过主敬为要。  就是说,作学问要严肃,要认真,不能嘻嘻哈哈,不能打情骂俏。  这个说法,会让受现代教育理念浸淫的现代人感觉到难以理解。知识或思想,难道不应该讲究个趣味性、讲究个娱乐性吗?干吗一定要板起后娘脸,把学问说得这么可怕呢?  实际上,学问的趣味性是要的,但这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譬如哄孩子吃的药,包裹着一层糖,但里边的药,是极苦极苦的。学问的趣味性、娱乐性,就在于吸引初学者入门,让你对这门知识产生兴趣,但一旦你真的有兴趣了,就会进入抽象思维的状态之中,抽象思维是极尽严密的,不能具象化。简单说来,就是抽象思维只对内行人感到兴趣,外行人是弄不明白的。任何知识都可以从趣味性开始,并以趣味性展现出来,但思考的过程,是非专业而无法抵达的,这也是许多人在知识领域浅尝辄止,无法深入的原因。出现在这则日记中的人物,都是富有抽象思维的有天分者,对他们来说,学问本身就是最大的乐趣了。现在他们需要的是,珍视自己所获得的乐趣,并保持终生。而这种对生命乐趣的珍爱和呵护,就是所谓的敬了。 
(3)被压抑的激情  【六月二十四日,人惭有病,饮食少减,精神不振。】  【六月二十八、二十九日,人更不快,每食仅碗饭。】【六月三十日,梁玉臣请吃酒,在余寓所,有伶人,香吏在座。是日,余未吃饭。】说到抽象思维,那是极耗精血的心智活动。许多人之所以对知识与思想敬而远之,只能沉溺于对别人的攻讦中,以求心理平衡,正是因为这种智力活动太过于消耗能量。曾国藩这边刚刚准备思考一下,就一下子到了生死边缘。  他病倒在京师的客栈中,奄奄一息,眼瞅着就要与世长辞了。幸好这时候来了个小官员,叫吴廷栋,字竹如,是安徽六安人,他不忍看曾国藩就这样死去,就主动过来帮忙。此外还有曾国藩的同乡欧阳小岑,也来义务护理,才让曾国藩逃过一劫。  但人这种生物,是很难接受教训的,就因为思考学问,曾国藩险些病死客栈,他却丝毫不肯悔改。每天与救治他的吴廷栋、欧阳小岑,大侃思想学问,偏偏那两个家伙也是学问狂,知识发烧友,所以这三人每天狂侃人生道理与治国之策,竟然是有惊无险地逃过了一劫。  有意思的是三十日那天的记录,这一天冒出来个梁玉臣,他请曾国藩的客,却把地点选择在曾国藩的寓所,这是因为曾国藩身体太弱,无法走太远的路。这顿饭很热闹,梁玉臣带来了漂亮的女明星,温柔的三陪妹,结果闹得曾国藩一天吃不下饭。  为什么曾国藩对漂亮女生不感兴趣呢?  他不是不感兴趣,他也是个正常男人,在后来的日记中,他就明确表态不喜欢肥妹,要俏伶伶的苗条妹子。但要命的是,曾国藩终其一生,都被皮癣恶疾苦苦折磨着,他与人对弈的时候,往往是一边思索一边搔挠,银灰色的皮屑哗哗哗地漫撒在棋盘上。这种让人难以启齿的病症,势必会影响到对方的心情。  再加上曾国藩本身不是太注意个人卫生,洗澡的次数不是太多,身体的味道上,必然也有着抑制异性激情的功能。  总而言之,疾病改变人生,影响了曾国藩的性格,让他更习惯于独处,更习惯于淡泊。但淡泊之人,也非木石,对年轻美貌的异性也有着渴求的期许。这种期许为恶疾与曾国藩的病情所困,偏偏老梁梁玉臣挑这时候来刺激曾国藩,可想而知,此后的历史,他已经失去了再露脸的机会。
(4)曾国藩有点三八  【十一月初五日,写过隙影】  【辰后,替陈尧农代写信二封。唐竟海前辈来,继朱啸山来,同至琉璃厂买纸,又同至杨杏农处,又同至萧史楼处,请萧史楼写寿屏。】
【早起,写寸大字五十个。辰后,单日读经,双日读史,至午正,未初起,单日读史,双日读集,至天黑止。灯后,写《茶馀偶谈》,写《过隙影》。每三、八日出门及做他应酬事。】漫长的疾病期过去了,曾国藩的身体恢复健康,于是邀朋会友的问学生活又开始了。  在这一天的日记里,终于出现了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曾国藩称他为唐竟海前辈。  史家公评,对曾国藩修身治学,影响最大的,共有两个人:头一个就是这里出现的唐竟海,第二个才是倭仁。  唐竟海,又写作唐镜海,镜海是他的字,本名叫唐鉴。他是湖南人氏,和曾国藩一样出身于庶吉士,从御史一级开始入仕,连续升迁。就在他来拜访曾国藩的前后一段时间里,中英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两厢里出面谈判的主角人物,中国方面是林则徐,英国方面是义律,两人双双被自己的政府革职,林则徐被发配去新疆挖河泥,而义律则被自己的政府扔到了北美德克萨斯任英国代办。而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则在国会中充满激情地演讲,主张对中国发动战争,结果国会经过了整整三天的辩论,最终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对中国宣战的议案。  由是英国16艘兵舰,由好望角东航,集澳门海岸,中方的直隶总督琦善,与英方会议于海滩帐篷,并创造性地使用了“贵国”这个称呼,来称呼英国。这个称呼倒是问题不大,严重的问题是,琦善亲眼见到了英国人的厉害,答应将香港租借给英国,这件事大大地激怒了爱国群众。  租不租香港倒也罢了,虽说是租,香港的关税毕竟还归属中国,可要命的是,琦善将于次年与英方签订《穿鼻草约》,草约中规定中英双方官吏平等,此举令国人震骇,不幸在草案上签字的琦善,也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再也无可脱身。而唐鉴唐镜海,正是因为公开上书,弹劾琦善误国,声名大震。再加上唐夫子原本崇尚程朱理学,躬亲实践,是当时公认的大学者,公认的意见领袖。他能够亲来探望曾国藩,可知曾国藩当时,也应是小有名气的后起之秀了。  所以曾国藩在日记里咬牙发狠,要每天练写字,要读遍经史子集,要让自己的学问,与自己所居处的地位相称。而邀朋会客的日子,则定于三、八之日,这个奇妙的契定,多少有点三八。
(5)修真练丹读黄书  【十一月初八日,看《绿野仙踪》】【早起,方既堂来。辰后看《绿野仙踪》小说,心甚不收。方既堂复来,至未初始云。沈念农来。灯后,冯树堂来。夜又作诗一首,共四首,写完将寄郭筠仙。】这一天的日子就逢三八中之八,于是曾国藩开始读小说。  他读的是清时的《绿野仙踪》,讲述一个叫冷于冰的美男子,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经历无数狐妖鬼怪,最终修得丹道,属于修真小说清朝版。但小说的写法却很新潮,因为书中部分内容涉黄,早年出版的研究版本,都是有删节的。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没有宣传部,没人把关,不管什么书你想出就出,只要能卖得动尽可由你。可知曾国藩读的是未删节版,非洁版,直说吧,他就是在读黄书,并且读到了“心甚不收”的地步。  无怪曾国藩心猿意马,修真小说属于地地道道的反智类梦呓,正如《绿野仙踪》中所表述的那样,有形形色色的美貌狐狸精缠绕着你,让你的欲望激情澎湃,一边澎湃着一边成了神仙,这种美事上哪儿去找?  此后一段时间,曾国藩就沉浸在这种荒唐无稽的幻想之中:  【十一月十三日,大晴】  【在啸山处写寿屏三幅,午正完。饭后,拜沈念农、周顼,回寓已晚。夜,钟子宾来。看小说数十叶。】  【十一月十四日,晴】【辰后,写小坪小条子,阅杨春皆诗。随走潘家河沿杨春皆、孙芝房、张兰皆、陈尧农处,与陈文泉对奕。归寓,小岑已来,谈至夜分归去。夜看小说,至三更始睡。】曾国藩的日记有个习惯,提及他所读到的书,第一次会完整地提到书名,次日再读,如果不是正儿八经的经史子集,就尽量简化之。所以他在十三日、十四日这两天里,读的应该还是《绿野仙踪》,但绿野仙踪这四个字,写起来比较的费笔画,就以小说“二字”代之。  可见曾国藩真的很喜欢读小说。  可问题是,曾国藩已经下了决心,只有逢三八之日,才可以扯三八,所以在十三日再读小说,还是说得过去的。但到了十四日他还在读,这时候我们只能怪《绿野仙踪》这本书有点厚。
(6)北京城最早的蚁族  【十一月十七日,晴】【早起,写字数十个。饭后写熊秋白小条一幅。黄正斋来,随至陈尧农吊丧。过孙芝房、杨春皆处。回家写册页半开。邹芸陔来,戴莲溪来,梅霖生来,后陈岱云来,留梅、陈二人吃饭,谈至二更始散。是日所谈多笑谈,自觉太放浪。客去后,写册页一开,写《茶馀偶谈》德行门二则。】十七日这一天不是三八,但曾国藩却过着三八的日子。  这一天他只写了十几个字,一个小条幅,然后就开始了频繁的社交活动,数一数这天他拜访的和来拜访他的人,居然有八个之多。曾国藩的时代没有私家轿车,有他也铁定买不起,没有地铁,没有公共汽车,也没有自行车,最多是租一辆马车在路上往来奔波。但那时候堵车却是有的,因为没有城管,道路两旁的小摊往往会堵塞巷口,通过时要花费很长时间,所以出门社交,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幸好这一天,曾国藩去拜访的有三家,而来他这里的客人有五个,否则这一天的时间里,是不够让他连续拜访八家的。  从记录上来看,这一天是非常轻松的,相互交谈的话题中,学问的含量有点低,所谓是日所谈多笑谈也。  这种无聊的笑谈话题,只不过大脑浅层的运动,时间久了就会陷入泛泛的空茫之中,心里就会感觉到无聊。无聊而后,曾国藩就对自己产生了失望,自觉太放浪。他觉得人生不能总是这么无聊,无聊久了,人生就废了。  这一年的曾国藩,虽然说起来名头显赫,但收入低到了不像话,朝廷每年给他四十五两银子,用来吃饭,除去房租,还能剩下三十九两,幸亏朝廷不靠卖地拉动经济,北京城当时的房租很便宜。但要命的是,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妻子欧阳氏、弟弟老九曾国荃,再加儿子曾纪泽,一行四人浩浩荡荡来京,一下子将曾国藩挤对到了赤贫阶层。  实际上,曾国藩是北京城最早的蚁族。  这种经济状况他还要与人“笑谈”,明摆着是苦中作乐。
(7)求倒贴的小妖精  【十一月二十日,阴,夜阅二本小说。记德行门三则。】【十一月二十一日,阴,夜,起更方归寓,阅小说二本,记德行门二则。】蚁族的苦孩子,唯一能够找到的消遣,就是读小说。所以曾国藩继续读《绿野仙踪》,修真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从来不会受到经济窘状困扰的。在小说中,主人公冷于冰缺钱了,只要架起小炉子,丢几块石头进去,烧开水滚两滚,再拿出来,就是黄澄澄的金子了。更多时候,冷于冰连费这工夫都不肯,到处都有抱着银子的美貌小妖精,不辞辛苦地跑来求倒贴,可这种美事,曾国藩从没有遇到过。  正是因为生活中没有抱银子来求倒贴的小女生,所以这世上才有了小说。  总得给贫苦的年轻人一点幻想吧,是不是?  但是曾国藩所拥有的,不仅仅是幻想。他是一边看小说,一边坚持写日记。这表明他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年轻人固穷,刚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对于人生的经验是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如何同别人打交道,他必须要让自己融入一个已经形成常态的社会中,这个社会是由无数人所组成的,不会有人放弃自己的拼争来成全你,你必须学会适应。  而这个学习与融入的过程,注定了你弄不到足够的社会资源,明确地说,就是没有人脉帮衬,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本事。在慢慢构筑自己的势力范围过程中,就意味着贫寒生活的必然。  但是,这一年的曾国藩,已经30岁了。  所谓人过三十天过午,他已经失去了后来者的锐气,又没有形成自己的影响力,这是一代又一代三十岁人的悲哀,但对年轻人和年长者却意味着公正与平衡。  所以他只能忍。  但要忍到何时?
【国藩学堂】少荃院【恒四班】第二次班务会一、到目前为止【恒四班】己有十八名学员,分别是:
、@ 心照不显、@高阳吧务组刘二、
、@ssssaaa789、@灯的停泊、@思想耕耘者、
、 @丶爱我所爱L 、@启明吉祥666 、 @ 自助a慎独、@ 心照不显、@ 英雄梦梦一生、@ 清纪瑜唤音i,@刀削帅哥、@肖安邦哦,加上@杜宁昭和@yishijiaqing共二十名 。二、1、 @元和十六年负责【恒四班】的组织工作,兼负责读史专题学习,明天出 一篇【恒四班】曾国藩修身十二条即读史专题学习贴。每天出一篇学习内容即可,吧友们每天抽出时间去学习,发表个人观点、看法、感悟、体会都可。
2、@毛海燕1994 负责【恒四班】的组织工作,兼负责读书不二专题学习,明天出 一篇【恒四班】曾国藩修身十二条即读书不二专题学习贴。每天出一篇学习内容即可,吧友们每天抽出时间去学习,发表个人观点、看法、感悟、体会都可。
3、@a负责班里和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兼负责早起专题学习,明天出 一篇【恒四班】曾国藩修身十二条即早起专题学习贴。每天出一篇学习内容即可,吧友们每天抽出时间去学习,发表个人观点、看法、感悟、体会都可。
4、@lanmeikf负责宣传工作,兼负责养气专题学习,明天出 一篇【恒四班】曾国藩修身十二条即养气专题学习贴。每天出一篇学习内容即可,吧友们每天抽出时间去学习,发表个人观点、看法、感悟、体会都可。四位朋友看到后请回复。其余八个专题待有合适人选后陆续推出。三、明天出 一篇【恒四班】综合学习贴,有@yishijiaqing、@杜宁昭、@zpallyw123负责,每天出一篇学习内容,吧友们每天抽出时间去学习,发表个人观点、看法、感悟、体会都可。四、各位【恒四班】的朋友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事开头难,有【恒四班】这个大家平等交流的平台,我们每个人都是老师,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通过这个平台,大家把各自的工作、学习、生活的经历,成功的经营和失败的教训,跟大家一起分享,从各自的人生经历中,使大家受到启发。试想文正公当年,初办湘军是何等的艰难,最后经过艰难困苦成就了大清一代名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加油。
你下面呢?
快点更新吧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曾国藩日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