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的运算能力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开题-中期-结题报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曾秋玲摘 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中的计算应用是涉及最多的数学知识,这也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培育的重点内容。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相关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寻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关策略,予以参考,旨在推动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计算能力数学作为当前小学阶段的重点教学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过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培育学生的计算能力大多是采取机械循环的题海战术,这不仅忽视了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同时也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又将教学的重点偏向于计算方法的传授上,让学生进行随意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一、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各个时期的教育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当前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从日常工作中落实到实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仅能巩固学生对于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能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当学生计算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后,数学逻辑与运算能力会得到显著的提升。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一)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教育活动开展的第一步。在日常数学教学课堂上,为了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掌握更为有效的计算方法,可以从教学训练的方法上进行研究革新。过去教学中采用的大量题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兴趣的提升,所以当前教学中可以采取更全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有一道8小節的口算题,我通过抢答题的形式,使平淡无味的口算题让学生兴趣高涨。通过游戏竞赛、限时口算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注重训练方式多样化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训练的题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二)锻炼学生学习的意志由于小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其意志力与自我控制力较薄弱,教育活动必须进行长期有序的开展。当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一定兴趣以后,教师就要在日常教学中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意志力,让学生能够坚持学习活动,以坚强的意志力为学习注入更多的动力,从而更好地提升计算能力。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当我完成了规定的教学内容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内容拓展,完成有效的课后练习。如教学完“商不变的规律”后,我出了一道“350÷25,”的简便运算,使学生加深对商不变规律的运用,无形中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经过长期的训练,不仅让学生计算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还能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出现的各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解决,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转化过去复杂的数学计算,让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得到有效增强。(三)重视学生的口算能力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口算是学生学习的入门基础。不论是简单的加减运算还是四则混合运算,都是由诸多口算题型经过组合得出的。口算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制定合理的教学原则,从简到难,层层递进,切实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我经常将100以内的加减乘除法作为口算教学的基础内容,让学生进行日常的训练练习。当学生能够全面完成该教学基础任务时,我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教学的难度,提高学生对于数理知识的观察和推理能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计算题的实际能力。(四)培养学生估算能力估算与口算都是学生所需要掌握的计算方法之一,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口算能力之后,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估算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能够掌握更全面的运算思维以及解题方法。在日常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将估算的思维意识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从根本上把握数学计算的规律以及解题的正确思路,从而强化自身估算能力。比如,一个水桶可以装下4千克的水,现在有23千克的水,能装几桶?通过此类的估算练习,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掌握到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从而加强对其的重视,并能对其方法进行全面的探索,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估算能力。(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数学计算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类错误,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过于粗心,没有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这对于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观察、二想象、三计算”的形式来督促学生进行审题,对题目中所有出现的信息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析,然后再确定正确的运算顺序,最后以合理的运算方法予以答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出现的各类错误予以引导纠正,经过长久的发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总而言之,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任务。教师要从自身认识到培育计算能力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陈海鹏.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探索[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5(11).编辑 鲁翠红
新课程·中旬
新课程·中旬的其它文章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最新)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学科教育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最新)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学科教育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4:08:4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最新)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学科教育
关注微信公众号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新教材增加了很多学生活动的内容,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践活动获取知识,理解数学方法,感受数学思想。但是,在强调多动手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有不少老师埋怨:“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了,连简单的运算都过不了关,甚至数学基础好的学生运算结果也常出错。”这些状况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不明算理,机械地照搬公式;有的则是不顾运算结果,盲目推演,缺乏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的意识;也有的学生对提高运算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他们总是把“粗心”“马虎”作为借口;也有相当多的老师只看重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引导,而忽视对运算过程的合理性、简捷性的必要指导。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本人有如下体会: 一、师生要正确认识数学计算的特点
(一)运算的层次性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不同类别的运算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运算的认识和掌握也必须是逐步有序、有层次的,不掌握有理数的计算,就不可能掌握实数的计算;不掌握整式的计算,也就不可能掌握分式的计算。不掌握有限运算,就不可能掌握无限计算。没有具体运算的基础,抽象运算就难以实现。由此可见,运算能力是随着知识面的逐步加宽、内容的不断深化、抽象程序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发展的。如果说数学内容的发展是无穷的,那么运算能力的提高也是永远不会终结的。本人认为:对于中学数学运算能力的要求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①计算的准确性——这是最基本的要求②计算的合理、简捷、迅速——较高要求③计算的技巧性、灵活性——高标准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运算的技巧性,在思想上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提高运算能力的重要性,把运算技能上升到能力的层次上,把运算的技巧与发展思维融合在一起。
(二)运算能力的综合性
运算能力既不能离开具体的数学知识而孤立存在,也不能离开其他能力而独立发展,运算能力是和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等互相渗透的,它也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相互支持着。因而提高运算能力的问题,是一个综合问题,在中学各科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计算能力,不断引导,逐渐积累、提高。
二、 教师要注意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心理因素
1、固定的思维方法(代理教育、经济、医学、社科、法律等论文的刊发业务,代理各类个人专著的出版,并提供代写业务。“诚信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我们将用我们的真诚换取每一个客户的信任.
固定的思维方法在运算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当学生掌握了某一种知识(方法)后,往往习惯用类似的旧知识(方法)去思考问题,这样必然会出现思维的惰性,影响运算的速度,使运算过程繁冗不堪。例如,在解一元二次方程x2+3x-10=0时,由于前面学过求根公式法,于是,不加思索的就用求根公式计算。实际上将方程左边因式分解会更简单。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题目的特点,选择更好的方法。
2、缺乏比较意识
比较意识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解题时往往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善于选优而从。有的学生缺乏比较意识,做题时往往找到一种方法就抱着死做下去,即使繁冗,也不在乎,认为做对就行了。老师在讲评试题时,要注意多种解法的训练,并提示学生从中选择最恰当、简捷方法。
另外,教师也要正视学生解题的错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害怕学生出现解题错误,对错误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是司空见惯的。在这种惧怕心理支配下,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忽视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害怕因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长此以往,学生虽片面接受了正确的知识,但对错误的出现缺乏心理准备,看不出错误或看出错误但改不对,甚而弄不清错误的缘由。持这种态度的教师只关心学生用对知识而忽视学生会用知识。例如,在讲有理数运算时,由于只注重得出正确的结果,强调运算法则、运算顺序,而对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注意不够,但后者对发展学生运算能力却更为重要。总之,这种对待错误的态度会对教学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三、如何发展运算能力
培养和发展某一种运算的运算能力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理解有关运算的基本知识到形成这种运算的技能的阶段。这一阶段要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过渡,重点是准确理解有关知识,熟练有关运算的方法、步骤,应该本着“先慢后快”、“先死后活”的原则。随着运算技能的形成,逐渐简化运算步骤,灵活运用法则、公式。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的意识和习惯。
2、从运算技能上升到运算能力的阶段。
3、在各种应用中,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的阶段。
计算能力的初步形成,还必须在今后应用中得到巩固、发展和深化。在应用过程中,运算的目的不一定是追求一个简化的结果,而且要为一定的推理、演绎、判断服务。
此外,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
1、课前准备要有预见性
预防错误的发生,是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主要方法。讲课之前,教师应预测到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产生的错误,就能够在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 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例如,讲解方程
x/0.7-(0.17-0.2x)/0.03=1
之前,要预见到本题要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性质,两者有可能混淆,因而要在引入新课前须准备一些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性质的练习,帮助学生弄清两者的不同,避免产生混乱与错误。因此备课时,要仔细研究教科书正文中的关键字眼、例题后的注意、小结与复习 中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同时还要揣摸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过程,授业解惑,预先明了学生容易出错之处,防患于未然。如果学生出现问题而未查觉,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则遗患无穷,不仅影响当时的学习,还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因此,预见错误并有效防范能够为揭示错误、降低错误打下基础。《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先发表后付费,
2、课内讲解要有针对性
在课内讲解时,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 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课内条件允许的话,可由个别学生分析解答例题,再由学生订正,教师予以总结。并给学生展示揭示错误、排除错误的手段,使学生会识别错误、改正错误。要通过课堂提问 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分析其原因,进行针对性讲解,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课堂练习是发现学生错误的另一条途径,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总之,要通过课堂教学,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识别对错,知错能改。
3、课后讲评要有总结性
要认真分析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总结出典型错误,加以评述。通过讲评,进行适当的 复习与总结,也使学生再经历一次尝试与修正的过程,增强识别、改正错误的能力。
总之,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提高。
微信号:quxuer
为趣学网 用户提供产品服务和交流。趣学网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好友、班级、私信、留言、任务中心等互动交流平台;趣味答题、炼卡牌、改作文等互动组件;教师一对一辅导,家长作业检查等服务。了解更多请登录趣学网www.quxue.com。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客户提供开发、运营、推广等一站式服务,覆盖品牌平台搭建、个性化营销策划等。
致力于发布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精彩内容。
今日搜狐热点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养成教育
发布时间:
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行为习惯。”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是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也是最佳时期,儿童的行为习惯在这一时期基本成型。要使儿童把班集体的行为准则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主要依靠两种力量:一是关爱,二是习惯。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互动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心,他们往往会欣然接受教师的建议,并自觉遵守教师提出的各项规定。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几点做法。
一、 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是情绪化的学习者,任何一位学生(不管他的学习成绩多么糟糕)都有被别人关爱和尊重的需要。这种情感需要的满足,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会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这样的信息给他们:老师是喜欢你们的,老师渴望见到每一个人的进步。他们学习中一点小小的进步,我都会给以认真而诚恳的肯定并加以鼓励。提起学生王佰祥,教过他的老师都直摇头,说他作业拖拉,字迹潦草,成绩落后,喜欢打闹,“朽木不可雕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的作业一反常态,字迹认真工整。问他原因,他低声说:“我也想得个大拇指。”原来是我最近实行的奖励方式(测验中满分奖励一个大拇指,基础知识没疏漏奖两朵小红花,出错不严重的奖一朵小红花)激发了他的上进心。于是我及时抓住这一闪光点,在班上大加表扬。几周后,奇迹出现了,他不仅作业认真按时完成,而且也不和同学打闹了,数学单元小测验得到了两朵小红花,之后我不失时机地连续表扬鼓励,并亲自向家长打电话报喜,从此,王伯祥变了。
二、 提高学生自制能力,培养会听课的习惯。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有意注意力还比较薄弱,情绪稳定性较差,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意志的坚定性。他们在课堂上最常犯的错误是:思想开小差,精力不集中;上课乱说话,不善于倾听其他同学发言,有时还讥笑挖苦同学的错误;有小动作,听课时手中也不停下,玩铅笔,橡皮,纸团等。针对学生的这些行为我采取了下列做法:
①建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召开了主题为“应该怎样上好数学课”的班会,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踊跃出谋献策,热情很高。以后谁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乱说话,都会遭到同学们的责备。学生的听课效率提高了很多。
②建立友好互助小组。将学生按座次每四人分一组,每四人中选出一位品学兼优的人担任小组长。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题的批阅和纠错。
③建立适合本班班情的班级规则,赏罚分明。这需要教师抛开成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处理问题时要做到公平公正。
④放手课堂,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学观察物体时,有这样一道题:星期天,小明,小东,小芳到小丽家做客,小丽用茶来招待客人,(图中小明在左,小芳在右,小丽在前,小东在后环方桌而坐,茶壶在桌中间。)请你指出四幅茶壶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其中前后两个方位的辨别是个难点,因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很差。课堂上我将一个带把的杯子放在讲桌上,找两个学生分别趴在讲桌的前后两边,根据自己看到的先画了两幅图,然后把自己画的图贴在黑板上,图中杯子把一个在左一个在右,一个抽象的问题随着这两幅图迎刃而解了,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全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学厘米和米时,我让他们用学生尺量书的长、宽、高,量手掌宽,两人合作用米尺量身高、伸开两臂量两手指间距离,量黑板等。在动手操作中同学之间的感情增进了,互相讥笑的现象少了,动手能力也提高了。
三、 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检查的习惯。
提高计算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做题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还要培养他们认真检查的习惯。在教二年级学生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时,计算过程讲解很透彻,学生也已经掌握计算的方法,并且做了大量的练习,但出错率仍很高。该如何帮助学生避免计算中的失误呢?
反复思考后猜想:如果总结几条规律,让学生们在检查时有章可循,失误该会少些吧?于是根据学生易犯的错误,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跟学生一起总结了下列五条:
①竖式中不要抄错数
②竖式中不要抄错加减号,不要将“+”算成“-”也不要把“-”算成“+”
③笔算加法时,该进位时不要漏加进位一,不该进位时不要乱加进位一。
④笔算减法时,该退位时不要忘退,不该退位不要乱退。
⑤横式中不要漏写得数。
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做完题再按照这五条逐一检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们的计算水平大大提高,计算后检查的习惯也养成了。
四、培养学生独立作业,乐于动脑的习惯。
独立完成作业,既有利于掌握,巩固学过的基础知识,养成刻苦钻研勤奋踏实的优良品质,又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以便对症下药,因此,作业时,应要求学生不要跟别人对算式和结果,更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应该实事求是的做作业。要让学生做到独立写作业, 教师的评价尽量以正面鼓励为主,唤起学生的自信心。
实质上,养成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经过反复的实践,使这种兴趣能持之以恒,久而久之,最终成为自觉行为,形成习惯的一个过程。好的习惯攒多了,素质也就提高了,养成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要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一定要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并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放大镜”去看他们的优点和进步。
还可以输入300个字
相关知识点文章
热门文章排行
看过该文章的人
确定要删除本条回复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