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亚马逊,西门子,谷歌,华为手机谷歌服务框架做邻居究竟是什么体验

程苓峰,中国媒体业新锐人物,“80后”概念制造者。
10964次阅读
程苓峰:员工揭秘华为、诺基亚和亚马逊不同的企业文化
毕业那几年,华为是最火的。一般的工作月薪两三千,华为给五千多。后来知道,当时任正非正实施人才战略,去各大高校大规模招人。听说,有一届北邮的通信专业毕业生全部被华为包圆儿了。
  昨天上班跟人拼车,逢后APEC拥堵,原本半小时的车程,竟走了快一个小时。和车主聊天,他的话匣子就开了那么一条缝儿。越说越兴奋,我隐隐有幻觉,这辆的驾驶座成了阿甘的长椅,不论副驾驶坐的谁,都有故事可听。
  我是2001年毕业的。这些年,待过、诺基亚和亚马逊。每个公司,都是赶上个尾巴。
  毕业那几年,是最火的。一般的工作月薪两三千,华为给五千多。后来知道,当时正实施人才战略,去各大高校大规模招人。听说,有一届北邮的通信专业毕业生全部被华为包圆儿了。
  我在华为整整5年,主做前端设计,也带过团队。不过,华为的核心业务不是前端,是后台,就是做板子。后来,我觉得我做的事对公司越来越不重要,有很多重复,就动摇。上面跟我说,那你干脆转岗去做板子吧。我对做板子没兴趣。就这样,我离开了。
  尽管如此,我对华为的感情很深。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东西。
  有一阵,网络上老说华为加班狠,还有过劳死,每个办公室都有行军床。其实没那么夸张。我刚去,发现大家都买垫子,就是那种卷着打开来铺在地上,就能躺下睡觉的垫子。大家都劝我买一个。
  后来发现,办公室真的是人手一个。一到中午,吃完午饭,不管男的女的,大家都把垫子往工位下面一铺,睡午觉。有的东北大老爷们,夏天还光膀子打呼噜。哈哈,华为有午睡文化。
  在华为确实累,压力大,有时也觉得很不自由。
  在华为,员工不能上网是出名的,到现在也还这样,怕泄露业务机密。基本上,你的全部生活就在公司,心里永远想着工作的事,就算下了班也这样。整个环境逼着你去追求极致。
  我在华为那几年,业务上成长很大。一开始,还没结婚,没什么问题。可到了后来就觉得,我几乎没生活可言了。有时大家都会开玩笑,公司是不是该跟日本政府一样,给老婆们发补贴啊。她们的丈夫把一切都奉献给了公司,这些妻子的家庭生活是有缺憾的。
  当时,华为上万人了。这么多人,怎么管理?既要让每个人像精密的零件一样完成足够标准化的工作,又要让各个零件间产生互动和协作,把大家捏合起来。
  是下过功夫的。公司大了,老板不可能管那么细,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各种资源、决策、话语权也一定分散。我发现,他几乎每隔一个月就会在公司内部发表长篇讲话,把这一段时间的感受、对业务的想法说出来。
  对基层员工来说,这个很有用,能减轻他们的迷茫,至少知道老板的意思,未来一段时间大家要走哪个方向,不用猜。我后来看说,他就是公司的水泥,负责把聪明人捏在一起做事。就这个意思。
  我去诺基亚时,已经是这家公司的尾声。一样还是做前端界面设计,但我发现,外企文化完全不同。后来,创小米时要找一个懂和供应链的行家,来诺基亚找过,但根本找不到。为什么?诺基亚把产品的各个流程分解了,每个人只能负责流水线上某个部分,几乎就没那种能把事从头到尾全吃下来的工程师。后来,这个硬
件领域的合伙人是从找的。
  外企的工作制度非常规范,这意味着,一点点小设计改动,都要层层汇报,多次调研,最后结论下来,可能小半年过去了。坏处是慢,世界太快了。好处是战略上不会犯大错误,不会偏到哪去。
  说实话,这种不一样让我有点纠结。人吧,是纠结的动物。
  在华为,好像你一切的力量都能释放出来,有成就感,有那种正在生长的感觉,但时间久了,你觉得累,不自由。在外企吧,每个人都充分被尊重,感受很好,但心里就开始嘀咕,这样做事,怕不行吧?你轻松,但心里越来越没底。
  最后离开诺基亚时,有点亏。早就知道公司要卖,但迟迟不宣布哪一天是DAY
ONE。我是提前半年走的,没拿到补偿金,N+2,也是20多万。不过,诺基亚是家好公司,以人为本,不是随便说的。最后宣布时刻,大家一方面拿到钱,觉得不错,另一方面也聚在一起聊天,感慨。大家对诺基亚非常有感情,没想到,这么快,眼看着就没了。
  我来了亚马逊。这一次,我想,,可不就是最热门吗,这次总没错的。公司人很多,业务一直增长,我做的也还是老本行,页面设计。
  我发现,现在大公司都有一个业务现象:各个产品部门和总部功能的协调。
  比如说,我做页面设计,有一阵,我们归市场部管,很多页面设计是要对市场和销售负责。后来,我们被拿出来,单独成立一个设计中心,成了一个独立部门。这样一来,设计师很爽,大家可以一起交流业务了,也有共同话题。
  但过了一阵,各个产品业务线开始有意见。确实,所有产品线的设计需求都会提到设计中心,设计师一天到晚接那么多活,只能排优先级,然后一个一个处理。这样,
优先级不够靠前的产品线,就会觉得耽误时间。后来,为提高效率,很多业务线就都招自己的设计师。这确实能够解决时间和效率的问题,但新问题又来了:这些业
务线的设计师会孤独,基本上是被动执行产品经理的要求,业务难提升。
  转眼我工作13年了。每份工作对我都重要,我也幸运,没经历过太大的起伏。
  人啊,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你说,人和自由、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究竟该是什么样的?当你一切都围着公司价值转,会担心自己成为“单向度的人”。当你和公司的距离变远,又害怕无所依附。可能最近真得看看德鲁克了。
  创业?我没想过。那不是我知识范畴里的东西,也不是我想过的生活。我觉得我现在不错。当然,有时候也担心。做了这么多年UI设计,配合公司需要,分工越来越细,业务面越来越窄。到现在,我的工作内容基本上到了画草图这个步骤就停止。
  看着这些草图,想,我总不能跟人说,这就是我13年的工作成就吧。
  有心打赏的客倌,请加本文作者雷晓宇的个人微信号(leixiaoyu2944),用紅包或转帐。
  拱手为谢。相望于江湖。
TOPS5412゜14222゜22241゜31878゜41392゜51210゜61142゜71082゜8921゜9850゜1037394゜124772゜222638゜321946゜421701゜519487゜619256゜718814゜818345゜918141゜10
市场及媒体合作林小姐010-10.cn投稿邮箱.cn
投资界微信
(C)清科集团版权所有京ICP备号-2内容字号:
段落设置:
字体设置:
精准搜索请尝试:
摆脱谷歌?华为不行,在座厂商都不行
来源:作者:岳恒责编:书生
7月2日消息,“除非你是谷歌,不然安卓的生意可不好做”,这话一点不假。硬件生意的利润一直都很低,而谷歌又严格要求所有使用安卓的厂商必须预装谷歌应用商店和服务,手机制造商们很难通过开发自己的特色软件来赢得消费者。Canaccord分析公司认为许多安卓手机制造商利润很低,甚至挣回成本都很勉强。所以华为这样的公司打算另起炉灶开发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也不足为怪。上周被曝光的华为招募了一批前诺基亚雇员在斯堪的纳维亚秘密开发“可取代安卓的手机操作系统”,而华为公司的反应也很迅速,他们淡化自己的担忧,而只是表示仍然会坚定地支持并采用安卓系统,只要安卓保持“开放”。这里的潜台词也很明显,安卓系统越是封闭,想要从硬件以外的地方营利就越是困难。但华为远非第一个有这种“应急计划”的公司,在它之前已经有不少“先烈”了。他们大多采用开源代码,脱离谷歌的应用商店和服务。在谷歌的服务还没有覆盖到的新兴市场里,这些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有时简直是惨烈的失败。整体来讲,那些使用开源安卓代码的操作系统正在失去它们的魅力。来自ABI Research的报告表明,仿安卓操作系统的销量在去年下降了12.4%之多,而谷歌的正统安卓销量则增加了17.5%。来自ABI的消费电子设备专家David McQueen预计这一趋势仍将持续,谷歌会持续推广安卓,而正在开发的Android One项目专注中低端手机,也是谷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有力武器。要说谷歌真的感受到了华为操作系统带来的压力,恐怕是太夸张了。McQueen评论道:“华为现在觉得自己翅膀硬了,可以造一个自己的生态系统了。然而历史会告诉它建造生态系统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不信?下面这些就是曾经有过和华为一样想法的公司做出的努力,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的状况又如何呢?#亚马逊Fire OS亚马逊推出了三个操作系统分支,第一个用于Kindle Fire,第二个用于Fire TV这样的大屏设备,第三个针对小屏设备,也就是昙花一现的Fire Phone。三个操作系统全都使用亚马逊自家基于安卓的应用商店,并重点推广亚马逊自家的服务,如会员视频和Kindle电子书。在2011年的时候,《国际商业时报》的记者David Magee声称Kindle Fire超高性价比简直是iPad的末日。一年之后,ZDNet的评论员Adrian Kingsley-Hughes更是坚信亚马逊手机的优秀用户体验会对三星等一票手机制造商带来不小的威胁。现在呢,亚马逊的平板从没赶上过iPad的销量,但市场份额一直平稳,几年来也更新了几代。Fire TV相对好点,现在已经是卧室智能电视服务的主力竞争者之一了。Fire手机则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对手机这事亚马逊至今没有重启的打算。#诺基亚X诺基亚在2011年就开始效忠于微软的Windows Phone平台,但它后来也尝试过开发自己的安卓系统,诺基亚X。这款系统后来用在了一系列低端手机上,其中大量结合了微软的服务。尽管诺基亚X是基于安卓系统的,但它的用户界面基本延续了Windows Phone的风格。早期关于诺基亚X(代号:诺曼底)的传闻是从2013年11月份开始的,这距离微软宣布收购诺基亚手机部门的计划刚刚过去两个月。在2014年2月,搭载诺曼底系统的手机在收购完成前两个月上市了。这一举动让各界媒体百思不得其解,只好以原版Windows Phone价格不适合低端市场来理解诺基亚的动作了。发售五个月后,作为重组诺基亚手机部门计划的一部分,微软就把诺基亚X产品线腰斩了,其直接后果就是1.25万名诺基亚员工失去了工作。整个收购计划更是一场滑铁卢,最终造成了更多工作岗位流失,微软的财务也不得不因此次收购而承受76亿美元的资产冲销。#Tizen从技术角度讲,Tizen并不是安卓系统的分支,它只是可以运行安卓应用程序。因为其用户界面和安卓极为相似,人们戏称其为“山寨版安卓”。尽管Tizen是一个开源项目,目前也只有三星在用它。CNet编辑曾在一篇2013年1月的文章中称Tizen是三星在移动市场中的“秘密武器”(这种说法是不是似曾相识?)。仅仅在两个月之后的3月份,就有媒体直呼其为“安卓杀手”。根据Strategy Analytics提供的数据,三星在去年卖掉了300万台Tizen手机,可以说这个成绩对于一个小众操作系统来说还不错,但距离“安卓杀手”还有相当的距离。Tizen在新兴市场的表现还不错,目前被三星用在自家的智能手表和智能电视上。注:本文转载自网易科技,视情况有所删减。
软媒旗下软件:
IT之家,软媒旗下科技门户网站 - 爱科技,爱这里。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全球科技巨擘大战AI,谷歌、华为、苹果、亚马逊、百度……谁能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我的图书馆
全球科技巨擘大战AI,谷歌、华为、苹果、亚马逊、百度……谁能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AI还没有真正颠覆我们的生活,但AI让人类对文明的争论走到十字路口。抽象看:一方面基于硅元素的“硅基”文明,正在通过计算力升级互联网,塑造人类超级智能最高权力决策系统,并试图创造智能化独立个体;另一方面被广泛忽略的是——基于碳元素的“碳基”文明,在生物和基因领域势如破竹的突破,试图帮助人类增强能力和修补缺陷,缔造更加完美的自己。“硅基”文明向“碳基”文明学习机制,“碳基”文明努力从“硅基”文明寻找动力。这个十字路口的核心追问是:人类究竟应该相信自己还是相信自身的科技能力?宏观看,科技精英牵引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价值观,重构文明。国家层面,中国政府2017年将人工智能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美国白宫2016年就发布了一份名为《时刻准备着:为了人工智能的未来》(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研究报告,两国都清晰的认为AI是下一个时代科技制高点。美国谷歌、亚马逊、苹果、脸谱(Facebook)等公司无一例外的用人工智能升级业务和重塑公司,中国以华为为首的技术巨头不仅通过“端管云芯”(终端设备、通讯管道、云端计算和芯片智能)全方位的占领世界性制高点,也包括BAT、联想、TCL等全球化产业集团对AI毫无例外的大手笔投资,对于他们来讲——AI时代是重塑竞争力的重要窗口期,他们渴望一张通向产业未来的门票,新的门票也是对过去的救赎。和互联网时代不同,大家笃定的认为:这张门票更少的公司可以拥有。微观角度,公众既有对新时代的期盼,也有对“硅基”文明新科技的恐惧。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媒体选择了技术精英的学术科普作为突破口,一时间“自学习”、“算法”、“神经网络”、“计算机视觉“等技术概念涌入了普通人的认知,加上马斯克等国内外科技明星宗教末日般的演绎,和诸多创业公司“人间天国”般的描绘,对比蒸汽机、计算机、互联网带给人类的冲击,AI效应注定冲击更大,层面更广,立意更深。本文周掌柜战略思想咨询团队将从产业的角度解构AI,我们尽量回避宏观叙事对技术的夸大和情绪化的牵引,通过对华为、BAT、谷歌、微软等公司的顶级科学家的访谈和研究,力求从技术哲学和战略思想层面勾画AI时代的全球产业格局、竞争本质和人文影响。AI端智能崛起应该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最有代表性的两位技术决策者是余承东和李彦宏,我们先从他们的战略选择谈起。余承东作为华为消费者业务CEO,是华为手机业务核心技术商业化的投资者和决策者,同时他被公众广泛忽略的一个角色是“技术创新架构师”,曾经作为华为无线业务的负责人,他主导的分布式基站、SingRAN的颠覆式创新,带领无线业务形成了全球性的竞争力。在AI方面,“聚焦领先别人几条街”的技术是他和华为高层一直追求和提倡的,而围绕“端管云芯”的AI开放生态平台被赋予极高的战略地位,并由此提出Mobile AI战略(移动AI战略)。李彦宏在公众中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在于技术专家的财富神话和AI时代坚定的领导力,但近些年,公众对百度的道德批判掩盖了其对技术趋势判断的专家能力,面对AI时代他“激流勇退”引入陆奇,本身也是回归技术投资者和决策者的一种努力。正如他所言:“在90年代美国读硕士期间最感兴趣的就是人工智能课程”,拥有互联网基因的李更多强调AI的跨界应用、平台化商业模式的打造。他认为:互联网是前菜,AI是主菜。百度要完成“连接信息”到“唤醒万物”的转变成为“AI企业”。商界大佬都蓄势待发。但坦率的讲,对于AI这样大跨度多维度的系统性创新,完全不懂技术的管理者很难独立做出系统性判断。余承东和李彦宏的独特技术背景,客观上确实让华为和百度分别占据中国AI领域硬件和软件两个制高点。从余承东的视角所见华为的AI战略焦点是Mobile AI包括On device(设备端)和Could AI(云端)两个基点,他的看法是:AI赋予了智能手机更加自然交互历史性的奇迹,通过重塑所有智能设备的交互模式,人类的视觉、听觉、知觉和传感器的硬件交互,不仅可以提高用户信息服务的获取效率,也让设备从辅助性决策角度升级为超越“手机通讯”本身的超级智慧终端(个人助理、数字分身),这是拥有硬件基因的华为下一个全球性的战略制高点。从李彦宏的视角看AI则是对BAT互联网格局的重塑,不仅百度搜索的天然“自学习”智能属性,也包括百度“AI平台”在“百度大脑”和“百度云”的双战略上获得了重塑开发者生态的历史性机遇。李彦宏多次在访谈中谈到“跨界整合”,这体现了以百度为代表的BAT超级巨头看重的是“后互联网”时代的战略性空间(详见2016年专栏文章《互联网终结,人机智能崛起》)。总结起来:以华为为代表的AI战略坚持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坚持客户主体性和用户主体性,“客户主体性”就是帮助运营商等合作伙伴赋能AI,而“用户主体性”就是帮助手机消费者拥有智慧型体验。而以百度为代表的AI战略更多倾向于云端超级智能对客户和用户的场景化渗透和掌控。更精确的表达是:BAT的AI战略简单说是“AI的基础设施”,全场景渗透;华为的战略是“基础设施的AI”,使能业务。以上对比说明AI的创新应用在科技巨头层面已经出现战略选择的明显差异,或者叫“分歧”。理性的一面,马化腾表示:最值得腾讯大手笔投资的就是AI、云计算以及大数据。未来所有企业基本的形态就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处理大数据。感性的一面,马云说:人类有智慧,机器有智能,动物有本能。人有信仰,人有爱,人有关怀,人有价值观,人有使命感,而机器不可能拥有这些。但客观讲,AI业务对于这些中国科技巨头来看,并没有外界想象的华丽和从容。腾讯的一位高管私下承认:“AI首先是挑战腾讯传统业务,现在远远没到挑战别人的阶段。通过服务‘+AI’的方式推动自我革命是当务之急,其次才是AI能力生态化分享”。这个评价非常中肯,腾讯和阿里共同的弱点就是科技金融投资的强势弱化了自身科技产业创新能力。华为负责AI的技术专家Felix的看法从科技巨头的角度也很有代表性:“从2B的视角看,AI商业化的门槛非常高,壁垒主要来自于垂直行业本身而非技术,大公司对于数据、算法、商业模式的立体壁垒并不是创业团队可以简单超越的;2C的层面,大公司会将AI能力越做越简单,并不断开放出来,其中将释放出大量生态化应用的场景支持中小公司创业,但是目前很多另起炉灶的中小型创新未来都可能淹没在科技巨头的新生态里。”放大以上中国科技公司的共性和分歧,加入美国科技公司做全球性对比,我们有更多发现。如图1:AI全球竞争生态,基于上述的目的,不同公司有着不同的战略布局路径,我们主要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谷歌、华为、亚马逊、微软和百度这五家公司:谷歌:谷歌的AI战略围绕机器学习框架&TensorFlow的开源展开,延续了Android时代的开放战略,谷歌的战略思想依然是用“草根开发者”和“草根应用”提供的数据喂养谷歌智能,构建新时代的超级平台。谷歌2B的战略还是以云服务为主,这方面回避了与亚马逊、微软的正面竞争。但亚马逊和微软对AI的C端价值拥有共同认知,在亚马逊的MXNet平台和微软的Cognitive Toolkit平台都无法正面与谷歌竞争的前提下,双方选择了合作开发Gluon平台,并兼容各自系统。这种抱团取暖本身就说明了美国公司对各自能力边界的理性判断。2017年10月份,谷歌开始在中国大力推广AI学习系统TensorFlow,首先纳入的目标用户就是阿里巴巴和腾讯,可见其“AI生态创建者”的决心,谷歌也最有可能成为AI时代的全球领导者。不过谷歌的弱点是中国市场对其的“数据化隔离”可能让其失去全球最有价值的科技市场;华为:华为在AI战略上的投资,其实最早追溯到2011年低2012实验室的基础研究,最初是围绕数据洪峰对ICT行业冲击所需做的技术储备,诺亚方舟实验室2012年6月的正式成立,应该算华为正式投入AI基础研究的最鲜明信号。而且延续华为持续保持开放合作,产品解决方案上,对于ASR语音识别选择和科大讯飞合作,对于智能翻译在Mate10上选择与微软Translator进行合作。而余承东为代表的华为技术领导者锁定的自身核心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麒麟970人工智能芯片的底层创新以及基于“端智能”的Mobile AI平台化开放解决方案。由此,华为延续了在运营商业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思想,如图,在拥有中央智能、管道智能、AI设备、AI芯片的同时,依然“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选择与AI领导者公司合作,为AI中小创业者提供平台,开创了一种升级版的竞合关系。而2B领域,针对下一阶段人工智能的部署,任正非2017年对GTS(全球技术支撑部门)讲话说的非常清楚,核心观点是:第一,改变公司内部作业模式,改善管理;第二,投资完善AI平台;第三,降低成本,解决客户痛点。但华为的挑战主要是如何更加高效的让端智能牵引整体AI能力提升,这需要大象学会跳舞;亚马逊:客观讲,亚马逊的MXNet平台其实在主战场已经边缘化了,Eco智能音响即使作为成功的AI产品已经有了1万多个Skills(技能),但真正成功获得AI化能力的目前或许只有听音乐、查天气和设置日历这些简单应用。国内跟风亚马逊音箱的创业公司大有人在,大家都期望智能音箱成为家庭场景的AI入口,但产品承载力可能面临挑战,Echo在技术上和Siri及Google assistant并没有跨代创新优势,对于语音入口成熟的时间窗口和技术要求目前看过于乐观了,甚至智能音箱的入口属性远远低于科大讯飞的语音能力;微软:目前微软的云服务在企业级市场势头非常好,微软也正式凭借云战略的成功,从软件优势的削减中获取了新的增长点。所以微软非常希望AI能成为云战略的使能器,扩大和锁定企业级业务的竞争优势。这方面反而微软企业级业务对标的IBM“认知计算”目前拥有明显的战略瓶颈,应该说IBM的Watson目前只有DeepQA(深度问答)的能力,既不具备深刻平台智能也不具备应用突破的可能性。导致在IBM在AI时代技术积累瓶颈非常明显,微软的AI和云战略很有可能彻底洗掉IBM的企业级市场,这也是微软与亚马逊在C端AI平台合作的原因,其主要战略方向还是2B的核心优势的延续;百度:百度战略决心、技术储备、应用平台、可扩展性应用都是中国AI企业中最有进攻性的。在中国的平台型AI研发中,百度是毋庸置疑走在前沿。但是百度的弱点也很明显,第一是GMS(account system and service账号系统及服务)能力很弱,这也是百度搜索业务根本性顽疾,一直没有有效解决过,这直接导致了百度AI的生态粘性和应用效率不够。目前李彦宏和陆奇希望走微软的路,但其PaddlePaddle学习平台对于开发者的应用指向性目前并不明显,其有对标谷歌的能力和意愿,能有效依附于目前哪些既有核心竞争力形成突破还是值得观望的。如果百度不能成功的将AI能力平台化,那可能最好的战略选择就是和华为这样的硬件巨头深度合作,像微软和亚马逊一样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为BAT中的腾讯和阿里其实从能力上讲,在AI开放平台上肯定逊于百度,但腾讯的9亿活跃用户和GMS服务是最可能的AI突破口,主战场应该还是在微信层面,阿里在10月份规划3年投入1000亿的达摩院更是巨资从谷歌、微软挖来AI专家主持阿里AI实验室,最有可能在支付宝和云服务的生态获得重大突破。而且,腾讯阿里在用户云端的数据和计算能力都是领先于缺少GMS系统的百度的。BAT之间在共同互联网生态之间零和博弈也将更加白热化。其他公司来看,目前美国媒体也多次报道苹果正在研发一款专门处理人工智能相关任务的芯片,他们内部将其称为「苹果神经引擎」(Apple Neural Engine)。这块芯片将能够改进苹果设备在处理需要人工智能的任务时的表现,而其针对的功能目标则是AR(增强现实)和自动驾驶。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AI生态本身就是革苹果生态的命,苹果很难成为AI时代的首要颠覆者。目前AI商业模式并没有成熟的情况下,AI生态竞争领域有三个本质的追问:第一是用户主体还是平台主体?背后是“端智能”和“云智能”的竞争;第二是谁是超级智能平台?背后的本质是AI生态竞争;第三是什么是超级智能入口?背后的本质是数据智能和算法智能的竞争。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AI产业生态中,整体看,端侧2C的智能目前是最稀缺的能力。华为、苹果在这方面无论是布局还是技术突破口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华为的麒麟970芯片作为全球第一款集成NPU神经网络单元的移动芯片问世,代表“端智能”传递出强烈信号——同时发布的HiAI人工智能架构给开发者预留的接口,已经构建了下一代应用系统的出行。加之华为在云端智能、管道智能的能力,已经拥有几亿设备用户的华为手机,未来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将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端侧智能崛起“可能是全球AI生态竞争最大变量,AI竞争的核心产业价值对于巨头来讲就是生态主导权,对于应用类公司将就是应用竞争力的延续。归根结底,全球AI生态竞争的结果很有可能依然延续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ndroid和IOS阵营的对决,只不过加入了AI芯片作为端智能平台的变量,这方面华为的进展值得期待。AI初级阶段基于上文对“AI生态“的分析,周掌柜团队认为AI的商业机会主要有三个维度:核心是拥有AI生态平台,主战场是应用创新,最大商业机会应该出现在现有应用的“AI体验升级”。但我们也坚定的认为:“AI生态”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人工智能”。AI生态最接近于“人工智能”的“神经元系统“,未来最有可能的智能形式是基于“AI生态”下多个智能应用基础上,从“大数据”到“小数据”的搭接。但这种智能形态还是硅基文明复制碳基文明的形态,不可能超越人类。任何一个独立AI应用都不可能真正获得真正意义的“智能”,只可能是高级的“数据智能应用”。如图2,在“AI技术进化阶梯”中,我们部分借鉴了加州大学洛杉分校朱松纯教授的观点,对AI的进化逻辑做了梳理,以便更好的理解AI竞争层次的背景。AI兴起():AI的理论准备阶段,以命题逻辑、谓词逻辑等知识表达、启发式搜索算法为代表。以数理逻辑的表达和推理为主。AI初始应用():AI的初始应用阶段,基于决策能力的专家系统、知识工程、医疗诊断等应用,80年代末有短暂的神经元研究热潮。以概率统计的建模、学习和计算为主。AI生态竞争():新的AI竞争背景是互联网公司智能升级,以及AI平台生态的竞争。AI芯片的研发具备历史性意义,这让AI生态最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人工智能”。AI人格化(2060-未来):为了融合科学界和公众的认知矛盾,我们将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翻译为“人工智力”,提出AC(Artificial Competency)即“机器人格”的新概念,AC时代是AI人格化阶段。人类科技只有解决了知识的多场景推理,理论上突破知识表示问题,AC才能获得真正突破机器的人格边界。而端智能带来的AI和人类平行进化,大脑的智力效率在2060年即未来50年之前应该在相同因素效能对比中继续领先,AI人格化需要新的计算平台和新理论突破。通过图2的AI历史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到AI其实在未来40年时间内应该无法形成人格化的里程碑意义突破(除非AI理论发生颠覆式创新或量子计算、神经元研究等获得实质性突破)才有人格化的可能性(参考专栏《华为手机的光荣与梦想》中“天使级智能“论述)。而公众对于“人工智力”、“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格”逻辑层次的混淆是其对AI替代人类忧虑的根本原因。横向对比人类历史上的重要科学进化步伐来看AI产业准备度,也有利于我们认清AI产业处于研究早期的基本事实。也有利于我们打消顾虑:AI基础理论VS物理学理论:从认识世界的角度,看牛顿、爱因斯坦以来300多年的物理突破,人类基本上勾画了宇宙的原理模型。AI基础理论仅有60年的发展,远远没有完善的系统。AI基础理论VS生物学理论:从生物学的角度,只有10-25瓦的人类大脑计算力可以比拟大型的数据中心,据统计,目前人脑只开发了大概8%的能力。人类简单的DNA结构,根据科学分析,每一个人拥有400万亿个细胞(皮肤、肌肉、神经等)仅仅用46种染色体可以表达。人类的核心“算法模型”的表达力是惊人的,AI差距很大;综上所述,对于“AI能否取代人类”这个公众感兴趣的话题,周掌柜团队看法相对保守:目前AI是基于“大数据”的暴力计算逻辑,如果获得智能上的突破,最有可能的突破点在于形成机器的“知识推理”能力,本质是解决知识表达范式的问题。实际上AC作为人工智能的真正未来确实还没有能力对人类智能形成挑战。正如麒麟人工智能芯片科学家Abner所言:AI的智力、速度、耐力、爆发力人类其他感官能力相比,没有那么时尚和戏剧性,也确实没什么可怕的。全球格局看,中美无疑将是未来全球AI决战的两个核心国家,目前美国AI基础研究强于中国,中国基于数据开放的应用优势明显好于美国,加上华为终端为代表的中国高端制造在手机领域的全球竞争力,BAT的全球化进程加快,中美的AI企业之间会拥有更加紧密的合作,而这种合作大概率是通过“巨头搭台,创业公司唱戏”的方式展开的。AI进入了真正的战国时代,与历史上秦国灭亡六国靠法治精神类似,AI巨头能真正统治世界的还应该是新科技文化对“应用领先者”和“草根开发者”的感召,AI的大历史注定由“小人物”创造。虽然最后集大成,形成真正人工智能的公司或许只有谷歌、华为和苹果这样的全球化公司,但AI时代对智能数据的高要求一定会让超级应用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回到公众层面,恐惧表面上源自于人类个体的思想自卑感,但深刻的原因在于我们在AI研究“还处于起点”认识的偏差,以及我们对无限未知的忧虑。相信技术精英——无论何时,他们也不会放弃这个星球上最美的人格,及无限接近的真理!God bless AI!(天佑AI!)
[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谷歌安装器华为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