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不安全依恋是婴儿给我们的启示

亲子依恋与孩子心身健康---来自心理咨询师的建议(转载)
_百度宝宝知道
&亲子依恋与孩子心身健康---来自心理咨询师的建议(转载)
萌娃不开心
宝宝1岁8个月LV.13
  Q1:什么叫亲子依恋?
  A:亲子依恋是孩子在两岁前与母亲或主要抚养人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纽带。母亲不仅能满足婴儿的生理上需求和情感的&饥饿&,而且是孩子心理上的&安全岛&和快乐的源泉。只要母亲在他身边,他就能安心、愉快地玩耍,探索周围的环境。这种早期依恋形成的能力和需要根深蒂固地附着在我们的生命中。早期这种强烈的依恋正是婴儿日后建立各种其他关系的基础。
  Q2:亲子依恋缺失会导致什么样的问题?
  A:安全的亲子依恋缺损,是一种爱的缺损,而在爱的缺损中长大的孩子,不是滋生关爱的病态需求,就是滋生出敌意、对抗等防御与攻击行为。在他以后的生活中很难感受爱的存在,但他又强烈地需求爱,甚至会发展为&获得安全,避免焦虑&的神经症性倾向。这种神经症倾向往往以对内苛求自己,对外苛求别人,自责自恨,妒忌敌对,或是以攻击性语言、攻击性行为去伤害别人或伤害自己。这些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在他的亲人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等各种现实的人际关系之中。
  在12年的心理咨询中,我接待过很多这样的案例,举案例来阐述。
  案例一、梅梅,女,15岁,正在读初三,因为早恋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习而自己又不能自拔,和父母一起前来做心理咨询调整。在心理咨询中梅梅自述:&我也希望和那个男孩分手,但是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分不了,每当看到妈妈为我伤心,我都心痛不已。很多时候冷静下来,发现自己内心深处也并不是很喜欢那个男孩,和那个男孩在一起,也有让自己不舒服的地方,有时候他试图做出进一步的亲密行为,我不想这样,我们还小,但却不知道如何更好的拒绝。更重要的是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专心学习,但是分开后总是莫名的烦躁,内心很不安全,很希望有一个人能陪自己说说话,所以不久我们又在一起了,就这样反反复复多次,最后总是分不了。&
  在咨询中了解到妈妈在生梅梅之前,因为丈夫的反对和当时客观条件的艰难,不得已曾经堕胎三次,对此梅梅妈妈一直内疚自责,对其丈夫也一直耿耿于怀,夫妻感情很淡漠。母亲虽然很爱梅梅,但这么多年总是经常自觉不自觉的流露出对前三个堕胎孩子的怀念(梅梅本人并不知道妈妈曾经堕胎三次),这种情况让梅梅总是感觉自己好像是多余的,内心一直没有安全感和家的归宿感,知道父母爱自己但却亲近不起来。经过几次心理咨询后,梅梅真正了解到自己和那个男孩子所谓的&谈恋爱&,只是希望给自己的内心找一个依靠,自己的内心太孤独了!
  这是亲子依恋缺失导致的一种补偿行为,缺少和家长正常情感依恋的孩子,很容易转而寻求外界的情感补偿。这种情感依恋缺失的补偿现象在女生中更为明显。
  Q3:亲子依恋过度又会导致什么样的心理问题产生?
  A:亲子依恋缺损会产生很多问题,那是不是亲子依恋越强越好呢?也不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过犹不及。过度依恋也会导致问题产生,亲子依恋过度会剥夺孩子自己动手和思考的机会,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以自我为中心;同时自尊心很强却又内心脆弱,经不起挫折,遇到问题逃避,很难良好地适应社会。
  案例一、彬彬(化名),男,15岁,在私立贵族学校读初三。脾气暴躁,在家稍有不顺心就大发雷霆。从初二开始经常上网逃学,初三下学期死活不进学校。母亲自述:由于早年与丈夫一起经商,生育较晚,彬彬出生后把全部心血都放在孩子身上,一直到孩子上小学三年级时还给孩子刷牙、擦屁股。孩子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不能一个人处理完全属于自己的事情,在家庭里一切必须以自己为中心,成了一个四肢健全的残疾人。
  案例二、娇娇(化名),女,18岁,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父母、爷爷奶奶就都宠着她,除了学习方面对其严格要求外,其他方面都依着她。当娇娇十八岁上大一的时候还什么都不会做,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了。她不会和同学交往,不会洗衣,不会整理自己的东西&&虽然读大学后母亲经常来学校帮自己拾掇,但她和室友的关系依然不可挽回的变得越来越糟糕,因为她从来了不打扫寝室卫生,我行我素。在与同学多次爆发激烈冲突后,娇娇开始对学校恐惧,再也不愿意回到学校,一个人在家天天上网,同样是一个四肢健全的残疾人。
  Q4:如何把握亲子依恋的程度?
  A:适度的亲子依恋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孩子会通过这种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定,并按照这种自我认定去塑造自己。因此,适度的亲子依恋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我信任感,和对他人的信赖感,从而影响他未来的生活。建立适度依恋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父母要参与子女的抚养,如果幼儿与父母不在一起或者孩子由其他人代养,子女和父母缺乏在一起的时间,必然会导致亲子依恋缺乏。
  第二、作为父母要合理适度满足孩子必要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第三、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决不代劳。例如可以让孩子自己吃饭、穿衣、洗手绢等,还可以让孩子为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孩子在服务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到做事的乐趣,逐渐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Q5:许多宝宝对于父母或者长期与其相处的祖辈、保姆都会存有依恋,如何判断这种依恋是否太过了?如果宝宝对于某些亲密的人过分依恋,对于其心理成长会有什么负面影响呢?
  A:宝宝的依恋对象并不是唯一的。宝宝对祖辈、保姆存在某种程度的依恋并不是什么问题,关键是宝宝与父母之间有没有建立起依恋关系。如果宝宝和父母建立起依恋关系,而同时也与祖辈、保姆有比较好的依恋,这是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如果只是和祖辈或者保姆等其他人建立了依恋关系,而没有和父母建立起依恋关系,这会导致亲子关系生疏,心理产生距离感和隔阂感,等到父母行使监护义务时,亲子的不和谐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了。
  案例一:一位年轻的妈妈因为患抑郁症前来做心理咨询调整。她本来家庭很和睦,丈夫很爱自己、公公婆婆也很疼爱自己,孩子出生后一直是公公、婆婆照看,即使是坐月子,晚上都是婆婆照看,孩子饿了,就抱过来喂一下,自己不用为照看孩子费心,很早就上班了,同事们都很羡慕自己。但慢慢地自己发现孩子跟爷爷奶奶特别亲,跟妈妈总是像隔了一层什么似的。有时候带孩子去超市买东西,因为平时跟孩子在一起时间少,总想补偿她一些什么,想给孩子买吃的玩的,可是孩子什么也不要,而是回家向爷爷奶奶要,这让她这个当妈妈的很伤心,晚上带着宝宝回家去,可是等到睡觉的时候,孩子说想爷爷奶奶了,(孩子每天都跟爷爷奶奶睡觉)。妈妈说,那你回去妈妈也很想你啊,孩子说,那你看我的照片吧,妈妈无语了,本来孩子应该是和妈妈最亲的,可是现在呢,妈妈成了一个外来人,当妈的怎能不伤心,怎能不难过呢?由此感觉是婆婆抢走了自己的孩子,与婆婆的关系也越来越不好。
  案例二:丁丁,男,16岁,叛逆、厌学,在家里父母管不着,动不动就向父母发火。他小时候父母因为工作忙,跟随乡下的爷爷奶奶长大,一直到中学才回到城市父母的身边生活。虽然很不适应,和同伴相比感觉自己很多方面不够好,但也很高兴,终于和父母在一起了。但没想到自己很多方面父母都要约束,认为自己这里不好,那里做得不对,认为自己之所以这样,还不都是因为这么多年他们抛弃自己导致,感觉父母根本没有资格这样指责自己。
  Q6:如果宝宝把对人的依恋转移到了物件上,如玩具等,这发展下去是否会让宝宝出现扭曲的恋物癖?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又能采取什么样的应对呢?
  A:如果亲子依恋缺失,或原来形成的安全感消失,或者根本没有建立其安全感,宝宝会本能地从其他的人或物品中,建立新的安全感。在对她来说纷繁而混沌的环境里,她遇到了什么就会选择什么。当然宝宝也会把这种依恋转移到玩具等其他物件上,形成恋物,但并不一定都发展成扭曲的恋物癖。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认识到孩子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所在,然后及时修复、重建亲子依恋,如果孩子在后来能够重建亲子依恋,就不会发展成为恋物癖,他对某物的依恋,要么会慢慢淡化消失,要么仅仅发展成为个人爱好而已,如长大后特别喜欢玩具熊。
恋物&本身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消极影响,而是&恋物&的源头&&安全感的缺损才是父母要认真对待的。当你的孩子突然对一件物品产生了特别的兴趣,甚至须臾不可分离,这个时候父母应注意两个方面:
  (1)要把对孩子&恋物&的烦恼转化为生活的乐趣,并以此为亲近了解孩子习性的契机,让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
  (2)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寻找安全感缺失的原因,及时修补,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Q7: 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会不会比双亲家庭存在更多的亲子依恋缺失问题,如果他们到了学龄时,以师生关系的依恋来补偿亲子依恋的缺失,这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会有什么影响吗?这与师生恋有没有什么联系?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其亲子依恋缺失?
  A: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会存在有一定的亲人依恋缺失。到了学龄时,良好师生关系的依恋补偿,对孩子有良性影响。这与师生恋没有多大联系,师生恋的原因,主要是与自己父母亲依恋关系的一个延续和补偿。对于单亲和双亲问题,如果双亲家庭里存在着关系不睦,意见不一致等问题,对比起来,单亲家庭中亲子依恋关系建立得更牢固,更有利于让孩子长大后在情感中表现得稳定持久。再则多人关爱的家庭里,建立了多重依恋关系,宝宝长大后,人际情感反而显得不够专一,挑三拣四,喜欢追求完美。
  亲子依恋关系,多则不专,少则稳定。亲子依恋总是有所缺失的,所以,对于单亲,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区别于双亲的孩子,去强调他的缺失。和双亲的孩子一样去对待,他们也就不会去关注自己亲子依恋的缺失,也就不会去伤感愤怒命运对他的不公,这样,单亲与双亲只是社会家庭的一种常态形式,单亲的孩子也就没有所谓的单亲问题了。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关于儿童依恋的研究综述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关于儿童依恋的研究综述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2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依恋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依恋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
【摘要】:依恋是儿童早期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对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在归纳大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依恋对个体情绪调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依恋对象是婴幼儿情绪的“外部组织者”;婴幼儿在与依恋对象交互作用中学会情绪调节;依恋安全性是导致情绪调节策略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依恋对象提供身体和情感的安全依赖;婴幼儿依恋具有情绪动机功能和促进儿童对情绪的理解的功能。依恋的这些功能促进了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文章还依据这些心理机制归纳了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作者单位】:
【基金】:
【分类号】:G61;B844.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许小凤;陈妮娅;;[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雷静;;[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年04期
王慧;;[J];文教资料;2012年13期
但菲;冯璐;王琼;;[J];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王美芳;王玉廷;;[J];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刘双;张向葵;;[J];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马燕妮;刘泽文;;[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24期
叶慎花;;[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年06期
曹霞;梁爱民;;[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0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琳;[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马燕妮;[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王玉廷;[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张乐华;[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吴东红;[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吴海霞;[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魏明丽;[D];河北大学;2009年
尹琳;[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蒋长好,邹泓;[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王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孙琳璐;[J];安徽教育;2001年05期
张玮;[J];安徽教育;2002年06期
李同归;[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李同归;;[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董奇,陶沙,李蓓蕾,张华;[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陶沙;[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吕音;;[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泽民;[N];甘肃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晓玫;[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赵振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美萍;[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安秋玲;[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田瑞琪;[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古玉;[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滕国鹏;[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陈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陈丽君;[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姜巍;[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郑丽华;[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包克冰;[D];浙江大学;2005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双;张向葵;;[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02期
张皓;;[J];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21期
徐丽丽;李文霞;钱志超;;[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王慧;;[J];文教资料;2012年13期
刘双;张向葵;;[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2期
王玉廷;刘莉;王美芳;;[J];学前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叶慎花;;[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年06期
刘丹;胥兴春;;[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年03期
王美芳;张杰;姚利;;[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2期
刘爱芳;王美芳;张杰;邢晓沛;;[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邓红;[D];兰州大学;2011年
景银辉;[D];上海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娟;[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刘彩霞;[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李财福;[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曾艳;[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孙会;[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王丽霞;[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孙莹;[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郑伟东;[D];山西大学;2011年
吴英;[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吴庆兴;[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梁堂华;易波;海鹰;;[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梁堂华;易波;海鹰;尚晓玉;;[J];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王春红;;[J];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03期
秦新华;;[J];汉字文化;1997年01期
童大焕;;[J];晚霞;2008年19期
陈文凤;王争艳;王岩;;[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徐积德;;[J];大众心理学;2006年04期
王利;;[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王利;;[J];大众文艺;2011年15期
冯德全;;[J];科技进步与对策;198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丽娟;霍军生;孙静;李文仙;黄建;;[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届微量元素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梁金才;朱娅娅;;[A];2007年贵州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五届第三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陈娇;朱琦;;[A];2006’和谐开发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孙要武;;[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倪晨曦;何守森;;[A];第三届泰山微量元素高级论坛汇编[C];2009年
时华;吴春华;;[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邹建华;;[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常莹;;[A];中国营养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李朝晖;;[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杨振宇;荫士安;;[A];中国营养学会第五届妇幼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龚琛虎;[N];中国质量报;2006年
李晓红;[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潘佳楠;[N];中华新闻报;2008年
钟德彪 林阿玲;[N];闽西日报;2008年
李启昌 刘熙;[N];云南日报;2008年
杨冰;[N];河北经济日报;2008年
欣然;[N];消费日报;2009年
林慧真 本报记者 江东;[N];中国质量报;2004年
贾宁;赵笑梅;[N];中国医药报;2004年
佘超龙;[N];科技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鲍立铣;[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周青山;[D];武汉大学;2004年
汪健;[D];苏州大学;2001年
张爱华;[D];昆明医学院;2009年
朱渝;[D];四川大学;2007年
郑荣昌;[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仇万山;[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聂文英;[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陈志敏;[D];浙江大学;2003年
廖洪跃;[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海华;[D];浙江大学;2002年
晁青;[D];青岛大学;2003年
邹卓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李旭芳;[D];郑州大学;2006年
曲闯;[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樊青;[D];山东大学;2005年
孙祥水;[D];苏州大学;2006年
穆敏;[D];山东大学;2008年
王凯;[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宋鹏;[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依恋理论给我们的启发和应用
  有句话是这样描述夫妻感情生活的:咱们现在的家庭都缺少这种相互理解相互忍让的态度,缺乏一种大智若愚的精神,不会用轻松的心态对待矛盾。两口子不管说什么道理,都是一说就严肃了,然后男人怪女人乱发脾气毫不认错,女人怪男人逼人太甚绝不松口。上来就是指责,男人说女人不温柔,女人说男人不体贴,互不相让,最后吵着吵着就忘了目的,偏离主题,上纲上线,互相攻击,就为赌那一口气。
  不过,当你懂了依恋理论之后,或许就变得大智若愚,轻松地对待夫妻间的矛盾。依恋理论给夫妻处理亲密关系问题时,有两点启发:
  1、觉察自己和配偶的依恋类型,更好的处理亲密关系问题。如果自己是焦虑型或回避型的依恋类型,就要尝试着接纳自己的童年,要学会信任自己、信任配偶。如果配偶是焦虑型的依恋,作为最亲密的你应该告诉他原因,并且包容、理解对方。
  2、给孩子最好的爱,培养安全型依恋。如何培养?就是给孩子足够的爱与陪伴,欣赏肯定,让孩子觉得他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安全的,是值得被爱的,信任自己并且信任他人。未来长大之后,孩子在自己的亲密关系问题中能很好的处理和应对。
  倘若家庭关系不好,在一个非安全的情况下成长的孩子,那他的亲密关系也会受到影响。不知道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种现象:
  一父亲爱喝酒,是个酒鬼,他的女儿小时候会说:“长大后,找老公一定不要酒鬼。”然而,当她长大之后,她找的老公就是一个酒鬼。
  一孩子从小生活在有着家暴的环境,她小时候说:“长大后,我不要有家暴。”可是,当她长大之后,她找的人就是有家暴倾向或者自己变得有家暴倾向。如果没有家暴,她恋爱时都没有感觉,甚至对方没有家暴倾向,她都要把对方“勾引”成家暴。
  比如在亲密关系中,双方吵架,一方就会说:“你来动一下手试试,动手试试!!”如果对方没有动手,就会说:“你不动手,就不是男人。”如果对方急了,啪的一巴掌扇上去,于是她满足了内心那种依恋欲望。这就神奇的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女的在恋爱时被打,却还依然爱着对方不撒手。因为这不是她的错,而是她童年成长在有家暴的家庭关系中。
  有时候我们会对这样的人表示可怜,可怜他们有这样的经历,可怜她的命为何如此差,遇到这样的渣男?
  有时候我们会对这样的表示疑惑,既然遭遇那么不好,为何不离开呢?其实这本不是她的错,这也不是她想要的结果,只是她没有察觉到这一切都源自于小时候的家庭亲密关系的成长环境。
  要改变就要接纳童年的自己,修正童年的错误。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恋类型,那孩子在长大后就会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更多内容添加微信:jtxjy516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婴儿依恋类型测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