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对传媒行业的影响?

如何从技术逻辑认识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影响
  作者丨张洪忠
  标题丨如何从技术逻辑认识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影响
  摘要“恐慌”已经成为当前人工智能带给传媒业的一个关键词。本文在技术基础层面明晰了人工智能的内涵与发展;在技术应用层面分析了人工智能对传媒内容生产影响的三个方面:内容生产流程的颠覆、生产效率指数级提升、把关人规则的改变;在技术观念层面提出:人工智能是传媒生产力提升的一次技术革新,是对传媒人的一种解放,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最后本文认为人工智能是一次传媒技术的迭代,而不是对人的替代。
  人工智能正走出计算机行业成为整个社会的一个热点,具有大数据资源的互联网是人工智能应用的热门领域。“恐慌”是人工智能带给与互联网融为一体的传媒业的一个关键词。一条“四川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机器人25秒写新闻” [1]的报道就引发了国内传媒业对记者职业和行业发展危机的广泛讨论。网络上“关于机器人写稿,被传闻‘哭晕’在厕所的记者们有话要说” [2]、“美联社用上机器人记者,传统记者的末日” [3]等悲观说法屡见不鲜。一些名人的只言片语更是被截取并获得广泛传播,加剧了“恐慌”。如网上流传霍金未经证实的话“人工智能有可能会取代人类,最终演变成一种超越人类的新形式生命” [4],李开复认为“未来十年50%的人类工作将被AI取代” [5],埃隆?马斯克直言“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将是AI” [6]等等。
  传媒学界对人工智能的影响也表达了忧虑,有学者指出人工智能无法逼近事实背后的复杂真相、无法提供针对现实的深度解释[7];有学者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传播中,智能算法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备受诟病,忽略了价值理性中思想意识、义务、尊严、美、规训等信念[8];更甚者“实际上,人工智能已经足够聪明地威胁我们而不需要意识” [9]。
  对技术发展的不了解是产生这些“恐慌”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拟从技术逻辑出发探讨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影响,期望能从技术角度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在技术基础层面梳理出人工智能的内涵与发展是怎么样的?二是在技术应用层面分析当前人工智能对传媒内容生产正在产生哪些影响?三是从技术观念层面探讨应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
  一、人工智能的内涵与发展
  普遍认可人工智能概念是在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10],当时定义为:“使一部机器的反应方式像一个人在行动时所依据的智能。” [11]后来,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尔逊(Nilson)教授从学科角度定义人工智能为:“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学科。” [12]美国麻省理工学院Winston教授从功能角度定义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的工作。” [13]国内新闻传播学者指出:“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运用计算机模拟和延伸人脑功能的综合性科学。” [14]综合已有定义和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本文定义人工智能为:基于大数据、算法和云计算三项技术基础,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和方法的新技术,是制造智能机器、可学习计算程序和需要人类智慧解决问题的科学和工程。
  人工智能近六十年的发展起起伏伏,不同技术视角有不同的发展史划分。Cockburn等将人工智能的发展分符号论、机器人、神经网络三个分支领域叙述,符号论在人工智能初兴的20世纪60年代最为流行,机器人则是在80年代大肆兴起,以“学习”为特征的神经网络在80年代后得到更好发展。[15]而按时间顺序,有学者将人工智能分为五个关键节点,20世纪50年代的发现及命名、60年代末至70年代专家系统研究带来新高潮、80年代第五代计算机引领发展、80年代后期神经网络迅猛发展、90年代又一次研究热潮。[16]也有学者用谷歌Ngram衡量自控制论至今人工智能的发展,认为经历了两次高潮:第一次为专家系统和日本第五代计算机项目引领的20世纪80年代,新一轮高潮是进入21世纪后开启的。[17]
  综合技术发展和社会关注度,可以将人工智能的发展浪潮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于上世纪70年代年兴起,涌现出许多人工智能新领域和新发现,如发明感知器、聪明的机器STUDENT等,但当时人工智能数学模型存在先天缺陷和技术瓶颈,计算也存在诸多问题,很多算法只能在理论层面而无法实现。第二次浪潮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专家系统、第五代计算机、多层神经网络、BP反响传播算法、高度智能机器、自动识别机器等技术的出现带来了人工智能新一轮浪潮。但这轮浪潮很快淹没于几年后发展起来的个人PC电脑的普及应用之中。第三次浪潮兴起于最近几年,新数学工具、新理论、新计算框架等的出现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尤其是AlphaGo在“人机大战”中的胜利带来广泛社会关注。第三次浪潮的形成根本要归功于两个技术基础条件的出现:互联网的普及带来大数据资源、云计算带来大数据存储和计算的可能,这让算法不像第一次浪潮那样仅仅停留在理论模型层面,而是可以直接用于现实测试和应用,使得机器写作、智能分发系统、语音助手等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开始成为现实。
  二、人工智能对传媒内容生产的影响
  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整个传播流程都正在产生影响,包括组织机构、内容生产、传播方式、效果测定、经营模式等。其中,内容生产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较多环节之一。本文从内容生产环节的流程、生产效率和把关人三个角度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业应用中的影响。
  (一)对内容生产流程的颠覆
  1.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单一向度的新闻生产流程。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以记者调研和寻找线索为起点,然后记者采访写稿或者拍片与剪辑,成稿后经由编辑加工,最终形成产品并由媒体发布。这个过程是单向度的线性流程。整个生产过程也只有有限的编辑参与编排,为了保护自身的编辑自主,还会对外界隐藏这个过程。[18]而人工智能技术使得内容生产变为交互多向,也就是内容的生产者和用户之间是交互关系,而非线性关系。 Eun-Ju Lee和 Edson C. TandocJr认为新兴的新闻生产包括由用户兴趣主导的话题选择、依靠受众网络分析、不同渠道发布内容、对传播效果事实评估。[19]记者与人工智能更多是一种协同的生产机制,经由机器发现热点话题、机器搜集新闻素材、机器写作初稿、机器个性化分发、机器追踪读者反馈等。人工智能技术以高效、准确、多向度的自动机器分析代替有限、经验化的单向度人工内容生产。如在普遍使用的算法推荐应用中,人工智能编辑在决策过程中使用受众信息[20],改变了传统的单向度生产流程。
  2.人工智能压缩了内容生产流程的环节。一是机器的自动化带来环节合并,如Veo公司的产品能全景追踪体育赛事,在无人监管模式下,自动追踪体育场上的动向,并将素材自动组合成片,将拍摄、剪辑、后期多个环节进行整合。而畅销书报告公司authors.me可以根据受众对畅销书的反馈数据,生成文本参考数据库,为后续的图书评估提供“相似性”报告,进而指导写作,这让受众反馈、内容评估、内容制作多个环节无缝衔接。二是通过实时追踪,省略反复核查带来的环节冗余。如英国的一家体育媒体GiveMeSport,实时自动收集新闻线索,并排除垃圾信息与虚假内容,确定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人工智能对真实性的全面把关就省略了记者自查、编辑审核等多个环节。
  3.算法成为流程运行的一个规则。传统新闻生产的价值判断主要依赖记者个人敏感度、编辑经验水平来判断,而人工智能技术下的内容生产则是以算法及其依托的数据作为判断依据。如路透社的News tracer像一个“社交噪音过滤器”,它会识别每天来自1200万个推文对话,选择那些类似新闻的内容,给每个故事添加总结或主题,评估每个故事的新闻趣味性、准确性、新颖性和范围,并打上地理标签。
  (二)内容生产效率的指数级提升
  人工智能能为内容生产的效率带来指数级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速率的提升,二是生产数量的成倍增长。
  1.人工智能带来媒介内容生产速度快速提升,生产时间极大缩短。如IBM的人工智能Waston在被“投喂”100多部恐怖电影预告片后,对其中画面、情节进行分析学习,按照恐怖电影的镜头逻辑,自动剪辑了电影《Morgan》的预告片。这一过程人工智能只用了24小时,而人工剪辑则需要10-30天。美联社“wordsmith”平台能模仿美联社写作风格自动生产财经报道,每月能写出3000篇报道。
  2.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会使内容生产的单位时间内生产数量成倍提高。如慧川智能公司的“智影”能根据用户提供的文本、链接、关键词,检索相关视频素材并进行初步的线性编辑,通过文本自动生成影像配音,压缩了一条视频的生产流程,其自动搜寻并下载素材的功能可以有效节省收集物料所用的大量时间。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在2016年仅花6秒钟,就写下560字的新闻稿件[21]。其中内容包括地震参数、震中地震历史、地震周边村落、乡镇的基本情况,全程自动写作、自动发布,无人为介入。
  (三)把关人规则的改变
  把关人规则的改变有两点:
  1.变少数人求证为海量信息求证。传统媒体的把关人是编辑和记者,是少数参与某一条新闻生产流程中的人,每一条新闻的求证只能是这些少数人。面对海量信息的爆发和新闻发布速度越来越快,人的时间和效率局限性就越来越凸显。
  而在人工智能不断深化其影响力的当下,将受众纳入把关已经逐渐成为共识[22],算法在数字把关中的作用正在上升并已经成为构建社会现实许多过程的一部分[23],每个个体和每一个算法都可能充当一个把关人[24]。具体来说,人工智能将需把关的信息与无数ID生产的海量信息库联系起来,让虚假信息在全景式的审查中无处遁形。分散的守门由许多个体之间的微观层面的互动组成[25],意味着决策过程中的规范是由用户向用户形成的,主题的选择源于个体用户的意见和表达的积累。相反,把关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共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多个看门人,选择机制和平台相互作用[26]。Facebook提供“相关文章”功能,由第三方机构提供对内容的核查报告,并允许用户自己添加假新闻标签,从而最低程度减少假新闻的曝光时间。这些有效的核查手段依托海量的数据库,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判断,规避了传统把关中准确度受制于采编数量及记者编辑个人判断力的情况。
  2.把事后“延迟”把关变为“即时”把关。如Google能根据用户搜索,在链接下方自动生成第三方机构事实核查结果。《华盛顿邮报》推出的truthteller则成为了一项政治新闻的测谎仪,实时判断政治人物演讲视频中的承诺是否“所言非虚”,实时搜索政治人物之前的相关言论来验证他正在讲的观点。
  可以把传统媒体把关人规则比喻为事件发生之后用一把手电筒在黑暗夜空中寻找证据;而人工智能技术下的把关人则是无数把手电筒射向夜空,人工智能技术将事件的发展变化好像置于白昼之中,可以防止更少的遗漏和角度偏颇。
  三、如何认识人工智能的影响
  (一)人工智能是传媒生产力提升的一次技术革新
  作为现代科学发展结晶的人工智能被应用到传媒领域,对传媒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效力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马克思在一百多年以前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进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当代诠释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形成的起点[27]。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提升内容生产效率、海量搜索和选择信息、缩短新闻生产流程等技术应用,都是提升了传媒生产力。
  具体从新闻写稿的技术变迁来看人工智能在传媒生产力提升中的角色扮演,可以将新闻写稿的技术进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传统手写新闻稿件到电脑写作。传统手写新闻稿件一天写千字以上稿件就是很大工作量,速度慢,还需要打字员专门输入,记者的大量时间耗费在一个个文字的手写上面。后来先后引入PC和笔记本电脑,每个记者都可以直接在电脑上书写,书写速度和效率都得到快速提升,记者可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采访和其他事情上面,生产更多新闻稿件。
  第二次变迁是正在发生的从电脑写稿到机器写作。千字以上的稿件机器写作在一分钟内就可以完成,搜寻资料和简单组合材料这些前期工作都可以由机器来完成,媒体人可以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和提供观点,尤其一些简单的体育财经简讯类稿件可由机器写作来完成。2016里约奥运会上,今日头条新闻机器人“xiaomingbot”在奥运会开始后的13天,共撰写了457篇关于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的消息简讯和赛事报道,每天30篇以上,不仅囊括了从小组赛到决赛的所有赛事,且发稿速度几乎与电视直播同时。[28]美联社、雅虎等使用Automated Insights的Wordsmith机器写作年报道量超过15亿条。[29]
  机器写作与第一次变迁的电脑一样都是为传媒业提供了一个新技术工具,这个工具能够帮助传媒业提升生产力,是传媒业发展的一次技术革新。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是一次正常传媒技术的提升,而不是突然闯进传媒业的一个怪物。
  (二)人工智能技术是对传媒人的一种解放
  工业革命带来机械操作的自动化车间,像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所展现的场景,很多重复性体力工作被机器的流水线作业替代,人从拥挤的手工作坊中被解放。而人工智能给传媒业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将传媒人从日常繁琐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就像工业革命将产业工人从手工工作的繁重中解放出来一样,传媒人在人工智能技术协助下可以花更少时间完成工作,人们有更多自由时间去思考、承担智力性工作、或者娱乐休闲。
  自动化合并内容、实时追踪核查信息、一站式剪辑服务、机器写作、视频自动配音等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领域的运用,一方面正在将传媒人大量从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传媒人使用这些技术可以更便捷地完成工作,对技术的把控更具有主动性。另外一方面这些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更是对传媒人思想的一种解放,激发更多想象空间,可以有更多内容生产的创造,更多媒介形态的探索。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认为,人工智能正在促进社会发生转变,这种转变比工业革命“发生的速度快10倍,规模大300倍,影响几乎大3000倍” [30]。这一数据的准确性无法探究,但至少说明人工智能给传媒业带来的变革将是革命性的,传媒人在这个过程得到的是时间和思想的解放。这种解放与社会进程是一体的,“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实际是同一个过程” [31]。随着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由“人的依赖关系”到“以物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自由个性”阶段,人的解放也由“物”的匮乏束缚解放转向以“人的自由”来衡量的解放。[32]人工智能正是这种让传媒人的“自由个性”得到充分解放的技术,将“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33]。
  (三)人工智能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
  对于人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探讨,新闻传播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如张洪忠教授在2017年5月的“智创巅‘封’:2017AI+移动媒体大会”上谈到:如果说早先的新闻学“探讨的是人跟人的关系”,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则要探讨“人与机器的关系” [35]。有学者从新闻报道的专业角度剖析机器写作无法取代人,因为新闻报道属于精神产品且具有创造性[36];也有学者提出智媒将临,未来是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的时代[37]。
  对于这一问题,要从两个角度上来理解:
  1.从技术发展角度看,人工智能只是一项技术,且尚处于初步水平。可以将人工智能分为三个技术阶段:一是专门化人工智能阶段,也就是各项技术只能完成专项功能,如人脸识别技术就不能处理语音聊天问题,机器写作就不能提供视觉交互功能;二是通用化人工智能阶段,即一个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完成多项功能 ;三是情感化人工智能,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最高阶段,这时的人工智能能够感知人的情绪等。但目前的发展还只是在第一层面的专门化阶段,即使在专门化阶段也才刚刚开始起步。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技术要让机器真正达到有简单意识和情绪还有一个非常遥远的距离。
  2.从现实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只是一个体现人意志的技术。人工智能领域流传一句话“人工智能技术程度有多高,背后的人力资源的投入就有多大”。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金钥匙,轻轻打开就可以一本万利的。人工智能算法背后更多的是人的设定,反映的是人的想法。
  所以,就像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反映的是记者编辑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一样,人工智能背后实际上也是隐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用户与媒体人员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或者各种“人”的关系的复合。
  四、结语
  人工智能是一次技术迭代,而不是对人的替代。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人工智能只是一种新技术手段。各种智能音箱、聊天机器人、机器写作,都只是一种更高效便捷的媒介技术,是新的技术迭代。第二,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是取代人,而是创造更多的机会。汽车的发明并没有因为取代马车而使得马车夫和相关养马喂马的人大量失业,而是催生和促进了石油业、机械制造业、运输业等新兴行业。同样,人工智能也不会取代人,更不可能取代记者编辑的素养、观念等,而是会帮助传媒人创造更多的新机会。第三,对人工智能要从技术逻辑来正确理解,而不能将认知与判断建立在好莱坞电影的想象之上,这样就会对人工智能产生无意义的“恐慌”。
  滑动查看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四川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机器人25秒写新闻[EB/OL].()[]http://news.sina.com.cn/c/nd//doc-ifyitapp3138830.shtml.
  [2]关于机器人写稿,被传闻“哭晕”在厕所的记者们有话要说[EB/OL].()[]http://tech.ifeng.com/a/61211_0.shtml?_zbs_baidu_news.
  [3]美联社用上机器人记者 传统记者的末日?[EB/OL].()[]http://news.china.com/international/2/_all.html.
  [4]张梦然.霍金:人工智能或取代人类 演变成新生命形式[EB/OL].()[]http://hi.people.com.cn/n2//c95989.html.
  [5]江耘.李开复:未来十年 50%的人类工作将被AI取代[EB/OL].()[]http://www.stdaily.com/cxzg80/kebaojicui//content_542942.shtml.
  [6]埃隆?马斯克:人工智能将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EB/OL].()[]http://www.chinanews.com/gj//8322944.shtml.
  [7]张志安、刘杰.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技术驱动与价值反思[J].新闻与写作,2017(11):5-9.
  [8]陈昌凤、石泽.技术与价值的理性交往:人工智能时代信息传播――算法推荐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思考[J].新闻战线,2017(17):71-74.
  [9]朱滢.怎样面对来自人工智能的危胁?[J].心理与行为研究,):1-2+68.
  [10]尼克.人工智能简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1.
  [11]Mccarthy J, Minsky M L, Rochester N, et al. A Proposal for the Dartmouth Summer Research Projec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2006, 278(1):279-289.
  [12]贾同兴.人工智能与情报检索[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3]胡勤. 人工智能概述[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06(13):.
  [14]喻国明、郭超凯、王美莹、刘苏、王晓虹.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智能传媒运作范式的考察――兼介美联社的智媒实践[J]. 江淮论坛,2017(03):134-138+150.
  [15]Cockburn I M, Henderson R, Stern S.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Innovation[J]. Nber Chapters, 2017.
  [16]Song N, Ma Y. Discussion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anagement Science. IEEE, 2.
  [17]尼克.人工智能简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3.
  [18]Gans, H.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1st ed.). New York, NY: Pantheon Books.
  [19]Lee E J, Jr E C T. When News Meets the Audience: How Audience Feedback Online Affects News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J].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17(2).
  [20]Tandoc E C. Why Web Analytics Click: Factors affecting the ways journalists use audience metrics[J]. Journalism Studies, 2014, 16(6).
  [21]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6秒写图文并茂新闻稿自动发布[EB/OL].()[]http://society.huanqiu.com/shrd/4416.html.
  [22]Singer J B. User-generated visibility: Secondary gatekeeping in a shared media space[J]. New Media & Society, 2014, 16(1):55-73.
  [23]Just N, Latzer M. Governance by Algorithms: Reality Construction by Algorithmic Selection on the Internet[J].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017, 39(2).
  [24]Pariser E. The Filter Bubble: 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M]. Penguin Group, The, 2011.
  [25]Shaw A.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Gatekeeping in an Open Online Collective[J]. Politics & Society, 2012, 40(3):349-388.
  [26]Thorson K, Wells C. Curated Flows: A Framework for Mapping Media Exposure in the Digital Age[J]. Communication Theory, 2016, 26(3):págs. 309-328.
  [27]顾海良.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的思考[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03):4-14+156.
  [28]赵禹桥.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及前景展望――以今日头条新闻机器人张小明(xiaomingbot)为例[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c14245.html.
  [29]Automated Insights Announces Record Setting Second Quarter Results[EB/OL]. () [] http://www.prweb.com/releases/2017/07/prweb.htm.
  [30]冯一凡.科技爆炸时代CFO使命[J].新理财,2016(08):64-66.
  [31]刘同舫.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J].中国社会科学,2008(03):4-14+203.
  [32]杨兆山.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时代价值――科技革命视野中人的解放问题探索[D].清华大学,2004.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4]张洪忠.关注人工智能发展给新闻传播学研究带来的新课题[J].中国记者,2017(09):5.
  [35]刘宪阁.学科焦虑的背后[J].青年记者,2017(28):93.
  [36]匡文波.记者会被机器人取代吗[J].新闻与写作,2017(09):59-62.
  [37]彭兰.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J].国际新闻界,):6-24.
  浏览结束
  作者简介张洪忠,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石韦颖,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刘力铭,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刊载于《新闻界》杂志 2018年第2期 17页至22页
  - END -“技术+传媒”遍地花开 媒体转型需攻克技术与内容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文化名人访2018年不可不知的20个传媒产业发展新动向 | 互联网数据中心-199IT | 中文互联网数据研究资讯中心-199IT
感谢您支持199IT发展,可加入199IT知识交流群3000+用户,最有价值分享和讨论!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大风号出品
【盘点2017】传媒产业的六大热点
回顾刚刚过去的2017年,除了本期封面主题相关文章分析的热门领域,还有许多热点值得关注。1热点一,“冷静的直播”大家将2016年称为中国直播行业的爆发元年,上百家直播平台兴起,引领原本小众的直播行业进入“千播大战”。一时间,行业乱象四起,但与之共生的是激烈的竞争和迅速反应的调控、监管手段。在2017年初,媒体产业对于这个细分行业的判断就已经转为“结束疯狂生长的阶段,进入行业调整期”。先看市场规模。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5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内直播用户已经达到3.25亿人;而根据智研咨询统计的数据,2016年直播市场规模达208.3亿元,同比增长180.1%,其中来自于用户付费的营收规模占比超90%;瑞士信贷估算,2017年直播行业市场规模或将达到340亿元;目前业内普遍的预测是,直播市场到2020年总产值将超过一千亿元人民币规模。在8月初《今日网红》发布的相关调研数据中,映客、花椒、一直播、美拍和来疯这五家主要直播平台,在2017年上半年合计流水高达42.373亿。报告分析,按照正常增长趋势,五家公司全年流水超百亿不是问题。再看发展趋势。BAT在2016年纷纷入局直播行业,事实上来看,资本对于直播平台的发展也确实带来了极大的助力,但这并不代表BAT就一定能够主导这个市场。从现在排名靠前的直播平台来看,大概仅有腾讯能够依靠王者荣耀的电竞优势占领一席之地,其他热门产品背后的机构则是欢聚时代、宣亚国际、新浪、360、一下科技等。从这个角度而言,产品和平台本身的重要性目前是更为重要的元素。此外,2017年的直播行业呈现社交化、综艺化等多元化趋势。不过,无论是直播如何在形式上、维度上、模式上变化,未来的竞争核心都是内容。很多头部企业的管理者都意识到,社交和内容不是对立的,社交是直播发展的生命力,而内容则是精耕细作与多元化拓展趋势后,保障平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多元化的用户需求为导向,直播类型将会趋于垂直,教育、财经、电商、体育、社交等“直播+”的概念是今年的一大特色。同时看行业问题。野蛮生长状态下的低俗化内容大概是直播行业给人的第一印象。从2016年底开始,政策管控对于这个行业的发展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例如,2016年11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对网络直播平台的管理责任、服务范围、安全保障机制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进入2017年之后,直播平台“被关停”的消息屡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2月4日,北京市网信办、市公安局、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责令梨视频进行全面整改;6月22日,广电总局通知公示称,针对“新浪微博”、“ACFUN”等网站在不具备《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情况下开展视听节目服务;6月29日,文化部再出重拳,关停了12家直播平台……此外,这个行业的发展与“主播”显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有行业调研机构统计显示:以2017年6月30日为时间节点,随机监测一直播、花椒、繁星、映客、YY等5家直播平台,共600名主播中,头部主播TOP100的整体收入为8.4832亿,其中前27位主播的收入都已达到千万级别,为4.7275亿,占总收入的一半多,其中一直播的主播vivian f,以7273万的收入位居榜首,MC天佑以4114万位居第二,收入第100名是繁星主播微笑一助攻传奇,总收入322万。头部主播的高收入直逼明星,但是平台自身的收入呢?有一个案例极为典型:2017年4月28日,财经直播平台、视吧隶属公司大智慧公布了2016年财报,财报显示自去年7月上线视吧,半年间支付给平台主播薪酬近14个亿,广告推广费用投入超过2个亿,甚至连充值渠道手续费就耗费1100万,但2016年视吧的唯一收入来自用户充值,仅为5.53亿元,用血本无归来描述都不夸张。没有健康合理的盈利模式,显然会让直播平台无以为继——毕竟烧钱也有尽头。进入2018年之后的直播行业会有哪些变化,是否真的能够平稳度过“冷静期”,我们拭目以待。2热点二:重回风口的短视频2017年3月23日,腾讯以3.5亿美元投资快手;3月31日,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宣布土豆网全面转型为短视频平台,由阿里文娱移动事业群总裁何小鹏兼任总裁,并投入20亿打造“大鱼计划”。此后的一年里,今日头条,微博、微信、QQ空间、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平台也都纷纷在短视频领域发力。微博在用秒拍全面替代视频播放服务,优酷爱奇艺基于短视频已经在进行诸多方面的扶持,今日头条则依赖短视频进一步提升了用户时长。其实早在2013年,短视频行业就已经起步,快手、秒拍、小咖秀等都是在那个阶段出现的,运营模式上也从单一的依赖社交平台,转向媒体、工具平台,整个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都在翘首以盼元年的到来。然而,2016年风口吹来的却是直播的元年,papi酱虽然在2016年获得资本关注,但是papi酱更多代表的是自媒体。所以,短视频行业被直播“截了胡”,这是业界公认的一个说法。而当时间转到2017年,因为直播在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被屡屡管控,短视频反而重归风口。一方面,短视频更利于内容的沉淀和传播。直播最重要的特征是要求用户能够始终“在线”并且与主播进行“互动”,一旦离开在线环境,直播往往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也往往并不具备很强的二次传播价值。但是短视频则恰恰与之相反:时间短、内容质量更高、便于传播、社交性强,视频形态包含记录短片、微电影、视频剪辑等。而且,由于发展时间相对直播更长,所以整体行业更加成熟,到了2017年,这个细分行业已经进入了更加规范化的阶段。例如,秒拍热门账号中,也不乏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澎拜新闻这样的账号,足见短视频平台在内容方面的相对正规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短视频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和成熟的产业链条。2017年9月,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发布的《 中国短视频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移动短视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当时预计到2017年底将达到2.42亿人,增长率为58.2%。从产业结构来看,内容生产端包括各类UGC和PGC,有专门的内容分发平台和营销平台(可有效实现变现),有广告商。其中,短视频平台有可以大致分为4类,即以梨视频为代表的资讯型,以快手为代表的社交型,和以Faceu为代表的工具型,以及以美拍和秒拍为代表的综合性短视频APP。不同类别的短视频APP针对的用户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所以细分市场较为明确,彼此之间不会形成非常激烈的竞争,保证了每类平台的能够拥有一定的生存空间。数据来源:艾瑞咨询老牌玩家、科技巨头、流量王者等,都纷纷杀入短视频行业。“短视频的兴起不是对过去图文传播介质的彻底取代和颠覆,而是水到渠成的迭代和升级。”一下科技董事长兼CEO韩坤表示,流量日益向头部用户和内容聚集,二八原则开始出现,短视频已经开始展现“马太效应”,创业开始进入深水区。3热点三,新零售的新战场新零售的热潮,无疑是由阿里巴巴引领的。2016年的云栖大会上,马云第一次抛出了这个概念,声称:“‘电子商务’这几个字可能很快就被淘汰。从2017年开始,阿里巴巴将不再提‘电子商务’这个说法。纯电商的时代很快就会结束,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将没有电子商务,取而代之的是‘新零售’。线上线下和物流结合在一起,才会产生新零售。”一石激起千层浪,也恰恰契合了国家消费升级、供给侧改革的调整,于是在2016 年11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国办发〔2016〕78 号),明确了推动我国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同时,在调整商业结构、创新发展方式、促进跨界融合、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支持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意见》在促进线上线下融合的问题上强调:“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标准规范、竞争规则,引导实体零售企业逐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将线下物流、服务、体验等优势与线上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融合,拓展智能化、网络化的全渠道布局。”2017年之所以能够被称为新零售的元年,显然是因为不少机构都在着力布局。先看作为概念提出者的阿里巴巴。在马云抛出这个概念之后,张勇进一步将阿里的新零售解读为: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围绕人、货、场在内的所有生产要素完全重构,其中包括重构生产流程、重构商家与消费者的关系、重构消费体验等,认为实现新零售的核心在于从原先的以商品为核心,到如今以内容为核心,首先要实现消费洞察重构;其次,触发企业内部组织、职能之间的重构,才能让传统实体充分互联网爆发新零售力量。在2017年里,阿里巴巴在这个新概念下的布局可谓大刀阔斧:2月20日,百联股份控股股东百联集团有限公司与阿里巴巴就新零售业务达成合作;9月26日,阿里巴巴公告与新华都合作,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10%股份;11月20日,阿里巴巴集团、欧尚零售、润泰集团宣布达成新零售战略合作,阿里巴巴集团拟投入约224亿港元,直接和间接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12月8日,高鑫零售于港交所发布公告称,淘宝中国提出强制性无条件现金要约,以收购高鑫零售全部已发行股份,每股要约价6.5港元;12月13日晚间消息,南京中央商场发布公告称,拟与阿里子公司银泰合资设立新零售发展公司。当然,最让消费者津津乐道的阿里新零售范例是网红门店“盒马生鲜”。可以说,盒马生鲜是阿里巴巴对线下超市完全重构的新零售业态。2017年7月,盒马鲜生创始人兼CEO侯毅在接受新闻采访时表示,盒马营业时间超过半年的门店已经基本实现盈利,首家店上海金桥店目前每天平均营业额可达100万元左右,已经实现单店盈利。另一边是自有一套理解的京东。京东将新零售策略定义为“无界零售”。简单说,就是将线上线下相结合,与合作品牌商家的近万家门店以及接入京东掌柜宝的数十万家便利店,通过全新的门店科技与大数据系统,完成与京东平台融合。2017年618当天,刘强东在邮件中提到,京东未来将定位于一家“零售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提供商,核心理念在于“零售即服务”。618之后,在此基础上,刘强东将它进一步提炼为“第四次零售革命”。这是迄今为止京东围绕零售新生态定义的最新议题,也是它的未来愿景。到了2017年双十一期间,京东战略投资负责人常斌提到,京东会和腾讯一起变成新零售的基础设施。同时,腾讯是京东目前最大的股东之一,京东会和腾讯一起来携手为合作伙伴提供一个基于全渠道线上线下的商品、会员、营销的服务。值得注意的是,京东除了与腾讯之间的合作加深外,与公司第三大股东沃尔玛在供应链方面的合作将进一步扩大至80家门店。据媒体报道,2017年8月8日,京东与沃尔玛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六个城市展开试点合作,当时一个城市仅挑选了一家试点门店,目前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2017年10月17日,京东宣布与腾讯共同推出面向线下品牌商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无界零售解决方案。据介绍,该方案以京东的交易体系和腾讯的社交、内容体系为依托,为品牌商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深度定制化、场景交易高融合的零售解决方案。果然,到了12月11日晚间,永辉超市发公告称,腾讯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受让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5%股份。此外,腾讯拟对永辉云创进行增资,拟取得云创在该次增资完成后15%的股权,此次与腾讯的联手或将改变新零售商超行业的竞争格局。而业界皆知,此次腾讯与永辉的合作,是由京东牵线的。这么看来,在新零售市场,腾讯和阿里已经形成了很明显的阵营:腾讯主要依靠大量的资金投入,拉拢京东及其它相关零售企业,再给予大量的流量和技术支持,来扩张自己的新零售版图;阿里则是在入股高鑫零售、三江购物、联华超市等公司之余,再依靠自己的数据优势和多年的电商经验,继续在零售行业纵横捭阖。当然,两大寡头的新零售并不能涵括中国零售新生态全部,它只是提供了一种路径。在它之外,还有种种探索,除了万达、小米、百联、美苏等,零售领域各类新型公司、新锐公司、新模式公司蜂拥出现,可谓新零售正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兴盛状态。4热点四,知识付费的“变现”年知识付费最早的诞生其实是“知识共享”,在2016里,知乎、果壳(在行分答)、喜马拉雅FM、得到等平台相继出现,用户迅速增长。之后,这些平台和产品就走上了从共享到变现的道路。2017年,知识共享进入“付费”时代,“变现”成为主题词。根据《知识付费经济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55.3%的网民有过知识付费行为。而阿里应用分发统计的数据则显示,2017年二季度,喜马拉雅、得到、分答、知乎和豆瓣这5家知识付费平台的用户规模同比增长率均在50%以上。行业机构预计,2017年用户知识付费领域的总体经济规模可达到300亿~500亿元。从变现方式上来看,目前知识付费平台主要通过三种模式获得收入。其一是订阅合辑付费方式,即由用户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爱好来主动订阅知识产品;其二是单词付费模式,即用户针对特定内容进行单次查看、使用并为其付费,在知识问答分享中是比较常见的;其三是打上、授权转载付费模式,即用户自主打赏或在商业引用转载时付费。2017年,喜马拉雅FM的变现在6月6日的“喜马拉雅66会员日”和12月3日的“第二届123知识付费节”活动中体现的较为明显。截止6月6日当晚8点,喜马拉雅FM针对知识付费推出的“付费会员”,已经招募了221万名会员。同时官方公布,目前其付费用户2017年以来,月均ARPU值超过了90元。12月3日24点,第二届喜马拉雅123知识狂欢节落下帷幕,其官方公布的“战报”显示,为期3天的知识狂欢节内容消费总额达到1.96亿元,是2016年首届123知识狂欢节消费总额的近4倍。以2016年6月上线付费音频课程《好好说话》为起点,喜马拉雅FM正式进军知识付费领域。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喜马拉雅FM的变现能力一路上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喜马拉雅FM上已有马东、吴晓波、龚琳娜、华少、乐嘉等2000多位知识网红和超过10000节付费课程。喜马拉雅FM方面还表示,用户付费只是开始,平台如何为用户提供深度的知识吸收场景才是重点。知识付费平台需要通过深耕专业内容、强社群关系维护打造完整体系。据悉,喜马拉雅FM现已有平台社群、音频直播、问答互动,并支持退款,为用户提供知识付费的完整体系。再看知识分享领域中起步较早的知乎。2017年1月,知乎获得了1亿美元的D轮投资,由今日资本领投,腾讯、启明等跟投。目前,知乎已经构建起一个涵盖咨询、想法、电子书、Live、圆桌、话题、专栏和问答等多种知识分享形态在内的,以知识为核心的内容生态,从而适应用户多样化个个性化的知识内容需求。在付费内容生产模式构建上,知乎逐步实现了由早期的PGC向UGC过渡的过程,并且通过不断完善的监管模式,构建起一个高品质和多样化的知识型社区。于此同时,信息流广告在2017年的知乎产品中崭露头角。在2017年10月举办的中国国际广告节中,知乎的转场吸引了众多营销人的注意。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平台,知乎从创立之初就备受关注。知乎的发展壮大,为社区类产品带来的是一次维度上的升级。从优质的内容,到优质的用户,到成为独树一帜的优质平台,关注知乎的不仅仅是用户,如何在知乎上做品牌、做营销,也成了嗅觉敏锐的品牌主一直关注的话题。10月21日,知乎营销总经理李嗣,发表了“知识赋能品牌价值”的主题演讲,首次向外推出了知乎关于“知识营销”的概念。在实际的营销案例中,2017年5月,特仑苏和知乎合作推出“知识对话牛奶”品牌活动,为了让特仑苏的“有机概念”与自然、科学挂钩,凸显特仑苏的大气内涵,形成品牌溢价,知乎根据特仑苏的品牌调性,在平台内挖掘了54个与之相关的趣味自然科学知识点,并结合产品包装升级,把知识内容的二维码印在特仑苏的瓶身上,实现了知识跨界的体验式传播。从用户付费到广告主付费,这表征着知识付费平台发展中盈利模式的不断健康化和成熟化。5热点五,家庭大屏市场的爆发2017年6月,我们推出了《风起大屏》的封面主题,描述的就是伴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改造升级的电视大屏市场。根据尼尔森网联的《2018中国家庭大屏产业生态发展白皮书》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中,家庭大屏整体规模已近5亿,其中DTV家庭用户为2.08亿,IPTV家庭用户为1.09亿,OTT TV家庭用户1.9亿。此外,IPTV和OTT TV在覆盖上也有飞速提升。尼尔森网联高级副总裁、首席技术官张弘介绍,最近三年智能电视在整个电视市场中出货量占比逐年提高,2016年为83%,2017年为86%,预计2018年将达到88%,目前中国智能电视的普及率已经达56.3%,过半的市场普及率也意味着电视大屏作为家庭流量入口已经开启。在这个市场中的角色囊括了广电、通信、厂商、互联网、第三方等各种机构,广告主与营销机构对于大屏的广告价值认可也进一步催生了这个市场的爆发。家庭大屏市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收视方面。例如,2017年5月23日,由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责任公司(简称CSM)为主要倡导方,连同央视市场研究有限股份公司(简称CTR)、广州欢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勾正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勾正数据)、深圳市一点网络有限公司(简称一点网络)五家单位共同筹建的智能电视大数据联盟在京正式成立。联盟成立当天,CSM、CTR联合欢网科技发布了《家庭大屏收视全研究报告》。该报告以CSM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的收视数据,欢网科技在35个主要城市的智能电视终端收视数据,CTR在35个主要城市的OTT/智能电视观众在线调研数据为基础,从收视行为的角度融合了CSM抽样调查数据和欢网的海量大数据进行统合分析。研究发现,在35城电视人口中,超过二成的观众已经拥有OTT/智能电视终端;观众在拥有OTT/智能电视后,点播收看的时间和频次发生大幅增长;OTT/智能电视观众对OTT广告的关注度、接受度和信任度低于传统电视,但高于互联网广告。其次,这种价值也体现在大屏作为智能终端,会越来越多的融入到智能家居和物联网的发展中,并且成为重要的家庭智能平台。4月5日,微鲸科技宣布推出微鲸智能语音电视2.0高端产品醉薄A系列。微鲸科技CEO李怀宇宣布微鲸全线产品也将进入2.0时代,引领家庭互联网大屏进入智能语音时代。同时,通过与微软展开合作,微鲸科技进一步在人工智能方面进行了拓展。微鲸科技杨平说,“作为2015年成立的一家互联网电视公司,微鲸区别于其他品牌的核心在于智能化和体验式服务,为此,加大力度钻研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不断升级智能化认知服务,在视觉API、人脸识别API、情绪识别API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砥砺打造出一流的人机交互功能,做出实现场景化服务升级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好产品。”背靠阿里,腾讯,华人文化等超级股东,微鲸科技在打造优质内容库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分析,致力于打造千人千面的内容推荐,让好内容极速找到与其匹配的目标用户,让搜索路径无限缩短。第三,行业价值的体现还在于产业联盟合作形式的兴起,通过打通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可以更好的发挥整个产业的力量。例如,2017年11月22日,京东宣布携手康佳、乐视、海信、三星、小米、腾讯视频、中国信通院、中信国安、尼尔森、国广东方、百视通等百家企业建立智能大屏产业联盟,希望让智能大屏产业搭上物联网的快车道,从而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价值。在发布会上,京东宣布将借助多年的人工智能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积累,以及强大的电商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全面打通京东物联网开放平台、京东Alpha智能服务平台、京东开普勒平台的技术能力与资源服务,为联盟成员在技术层、服务层、内容层提供模块化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通过赋能,为大屏电视赋予新的生命力,让智能电视成大屏成为智慧家庭的交互核心。据了解,京东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大屏智能家居控制:京东在物联网技术方面将为联盟成员开放物联网Joylink协议。二是大屏智能语音控制:通过京东Alpha智能服务平台的打通和接入,可以为联盟成员提供语音识别等多种人工智能语音技术。三是边看边智能购物:在后台,京东为联盟成员开放京东开普勒平台的黄金流程,使每一条广告或是包含产品信息的节目内容都能对应到京东商城的商品。据悉,联盟由产业链中从事技术和产品研发、播控集成、内容服务的企业及有关机构共同成立,打造一个集资源和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提升大屏的智能化水平和用户体验,打造智慧家庭全新入口。联盟成立后,大屏市场不仅会成为京东构建多场景、多终端商业模式的发力点,更会让成员企业产品增加新的生命力和产品附加值。6热点六,人工智能的浪潮将2017年称为AI年大概也是能够让业界承认的。从“阿尔法狗”大战柯洁、李世石,到阿法元胜过阿法狗;从李彦宏无人驾驶上五环到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首次将人工智能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一年的传媒产业中,人工智能绝对是热门中的热门。先看BAT阵营的AI布局。在国内首届人工智能开发者大会中,百度就提出了“All in Ai”的美好愿景。其实早在2016年10月,李彦宏就对外宣称要将百度转型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当时正在微软任职应用和服务工程部执行副总裁的陆奇,其工作重点在于对抗Google搜索引擎业务。在其离职微软后,舆论一度盛传他将会加盟腾讯,直到2017年1月,陆奇被任命为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才将这一传言被打破,而百度的改革之路也随即开启。12月6日,百度地图宣布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简称“中规院”)合作成立实验室,要用大数据及AI帮助雄安新区建城——百度的AI野心已经从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升级到了智慧城市。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李彦宏也对自己的“All in”做了解释:“百度已经走在了拥抱下一次革命的正确轨道之上。当AI时代到来之时,百度会将自己的人工智能技术注入到从医疗到娱乐再到汽车等一切的系统中。”阿里以云计算为核心为布局人工智能提供基础能力。在全球云市场中,阿里巴巴则以3.2%的市场份额占据第四的位置;在国内,阿里云的市场份额达到40.7%,相当于中国市场第2至第8位云服务提供商的总和。截止2017年6月,阿里云已经拥有了100万个付费用户,并覆盖了媒体、互联网、金融、政府、能源、制造业、医疗、游戏和零售领域,托内有1/3的500强企业中以及2/3独角兽企业都使用阿里云。阿里的人工智能布局紧密结合其庞大的商业体系,配合云计算、大数据对阿里的电商物流乃至物联网体系展开全面赋能。2017年3月,阿里宣布将启动代号为“NASA”的计划,即面向未来20年组建强大的独立研发部门,将建立新的机制体制,为服务20亿人的新经济体储备核心科技。作为BAT中AI领域的后进者,腾讯主要以腾讯云为承载,从内部业务应用转向产业连接,目标是打造通用AI。业界对于腾讯人工智能战略的发展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首先是大笔投资研发,在人工智能方面成立了三大技术支柱团队:腾讯AILab、微信AI团队和腾讯优图;其次,在人才引进上,自2017年以来,张潼、俞栋、贾佳亚等人工智能大师陆续加入腾讯。第三,打造AI应用,腾讯在AI技术方面主要专注于四个垂直领域: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在应用上,主要是在内容、社交、游戏和平台工具型AI四个方向进行研发与应用合作。再看垂直领域机构的AI发展。在各种人工智能企业的排行榜中,有两家机构常常出现,一为科大讯飞,二为旷视科技,均代表着垂直领域的AI企业。2017年10月,国家公布了首批四大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BAT以及科大讯飞入选,其中科大讯飞为建设智能语音依托平台。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交互界面AIUI集成了包括双全工技术、麦克风阵列技术、声纹识别技术、方言识别、语义理解技术和内容服务等一系列科研成果和完善服务。旷视科技则以深度学习和物联传感技术为核心,搭建人脸识别云平台Face++。2017年10月31日,旷视科技宣布完成新一轮4.6 亿美金融资,蚂蚁金服、富士康集团等战略投资。对此,创始人兼CEO印奇说:“其实公司不需要那么多钱,融资的意义在于证明旷视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以及能树立行业更正确的评价标准。”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共计2617家。美国占据1078家居首,亦即美国企业占全球总数逾40%,中国以592家企业排名第二。虽然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中的NO.2,但是我国在这一领域与美国的差异仍然是较为明显的。2018年我国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仍然值得继续关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媒介杂志《盘点2017》现已上线!欢迎购买订阅~【视点】岁末年终,透过《媒介》静观产业之变【新闻】新旧势力“火拼”的新闻资讯战场【综艺】综艺市场这一年【电影】理性复盘550亿+中国电影票房市场【电视剧】电视剧大年的「热点」和「角色」【广告】广告行业「七」大变化【音频】行业大混战,2017音频新玩法【展望】2018营销传播的四个热点未完待续...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工智能影响的行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