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法时,需要去了解为什么要这样搭配或使用吗?还是只需要去记住相关用法就行

第四章:语法_现代汉语_ppt_大学课件预览_高等教育资讯网
现代汉语:第四章:语法
分类: 格式: 日期:日
1第四章 语法2第四章语法第一节 语法概述第二节 词类第三节 短语 (词组 )第四节 单句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 句群第八节 标点符号3第一节语法概述三、语法系统和语法学体系四、语法中的几个名词术语(一 )语法意义和语法手段(二 )语法形式和语法范畴五、为什么要学习语法4语音、词汇、语法都是语言的要素。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形式,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则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如同零碎分散的建筑材料并不就是建筑物一样,光有语音、词汇并不能构成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必须根据一定的结构规律,把语 言单位组合起来,构成一个一个的句子,再通过声音传达给对方,才能起到交流思想的作用语法是研究语言中组词成句的规律的。研究语法,就要从语法的角度,确定 语言单位,所以我们又把这些语言单位叫做语法单位(同一语言单位,当它作为不同的研究对象时,可分属不同的单位。如作为语言单位的“词”,当它作为词汇学研究的对象时,它是词汇单 位;当它作为语法学研究的对象时,它又是语法单位了 )汉语共有五级语言单位,那就是语素、词、短语 (词组 )、句子和句群把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看作汉语的五级语言单位,是,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中提出来的。目前好些语法书都认为语素、词、短语、句子是语法单位,而句群一般是作为 语用学的单位来考虑的 (见,中国大百科全书 ·语言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年 第 1版,第 472页 )。5语素是最小的语言单位,是构成词的材料有人认为语素不但可以构成词,也可以组合成比词大的语言单位,如“出类拔萃”、,知己知彼”等,认为这些成语是由四个语素组合而成的。对这种说法,目前语法学界的意见并不一致。语素是语言的备用单位。词是由语素组合而成的,短语是由词组合而成的。词和短语也是备用单位,但它们是造句单位,它们不仅能够组合成句子,而且具备 了一定的条件,一个词或短语就能成为句子。 句子由词或短语组成,它是能表示一个相对完 整的意思、能完成一次简单的交际任务的语言最基本的使用单位。有时候,一个句子还不够 清楚,得用一组句子 ――句群 (也叫句组或语段 )。句群是前后衔接连贯的一组句子,一个句 群有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成了句子、句群,就能用来传递信息,用来进行交际了,所以句 子、句群都是语言的使用单位。人们运用语言时,就是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律,用语素构成 词,用词构成短语,用词或短语构成句子,有时候再用句子构成句群,从而表达自己的思想 感情,达到交际的目的的。6语言单位能够协同起来成为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就靠 组合。汉语中语言单位的组合要依靠一定的语法手段。汉语没有印欧语言那种严格 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的语法手段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语序,一个语序是指语言单位的排列顺序。语序不同,语言单位组合后的结构关系和意义往往也 就不同。例如,“牛奶”和“奶牛”,“生产”和“产生”,“青年”和“年青”,“人为,和“为人”,由于两个语素组合的语序不同,组合后的结构关系和意义就随之发生了变化 ;“老师问”和“问老师”,“说不好”、“不说好”和“不好说”,由于词的组合语序不 同,组合后的结构关系和意义也就不一样;“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由于语序的不同,表达重点也就不一样。“屡战屡败”重点在“屡败”,即指每战皆败,不堪一击;“屡败 屡战”重点在“屡战”,即指虽说你行你就 (横批:不服不行 )这是利用语序的变化巧妙地组成的一副对联,它所讽刺的官僚主义者7语言单位在组合过程中,用不用虚词或虚语素,用的虚词或虚语素一样不一样,也都直接影 响到组合后的结构关系和意义。例如,“四川出产的橘子”和“四川出产橘子”,,我和妈 妈”和“我的妈妈”,其结构关系和意义就不一样;“高贵者”和“高贵”,“学员”“学 者”和“学士”,其构词方式和所表示的意义也是不完全相语言单位的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规律的。例如,把一些词杂乱无章随便堆砌在一起,就不能成为句子,也就不能表达什么意思。像“老师”“学生”“爱”这三个词,随便孤 立地放在一起,除了它们本身各自的词义外,再不能表达什么意思;如果按照一定的规律,把它们组成句子,那就会获得极大的意义,就可以表达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它们组成8在这两个句子里,所用的词完全相同,词的意义并没有改变,但词的位置改变了,词 与词之 间的关系也变了,所表达的内容也就不一样了。在第一个句子里,“老师”在前,是施动者,“学生”在后,是受动者;在第二个句子里,施动者和受动者的位置交换了一下,词与词 之间的关系变了,所有时,同样的几个词,由于改变了语序,改变了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表达完全相反 的思想内容。例如,“存在决定意识”和“意识决定存在”,就表达了两种完全对立的世界 观。由此可见,怎样组词成句,在语言运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把自己的思想准 确清楚地表达出来,让别人了解,那么用词造句就必须合乎规律,也就是必须合乎语法。只 有运用语法规则把词组织起来,语言才能成为传统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个组成部分。词法研究的是词的构成、词的变化以及词的语法类 别和特征等。句法研究的是短语 (词组 )的构成和句子的组织规律,如9语法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概括性、抽象性。我们平时讲话、写文章,所用的词语是成千上万 的,句子的数目也多得难以计算,但句子的类型却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从许多词 和句子里 归纳出来的有共同特点的一般的语法规律,是有限的。学习语言,单词要一个一个地 死记,学会了“粉笔”这个词,不能类推出“黑板”“讲台”这些词来。但是,把学会的词组合 成句子却可以类推。例如,学会了“小新学汉语”可以类推出“小王学英语”、“小李学数 学”等等句子。之所以能够类推,是因为掌握了句型,掌握了词和词的组合规律。另外,语 法并不管具体的词和词之间的具体关系,只管一般的词和词之间的一般关系。例如,“我们 学习语法”、“小玲爱科学”、“解放军保卫祖国”,这三个句子所用的词虽然不同,表达 的意思也不一样,但对语法来说,都是结构类型完全相同的句子,都有主语和谓语 (谓语都 是由动宾短语充当的 ),都是施动者 ――动作 ――受动者的关系。至于施动者和受动者是谁,动作是什么,对语法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所以有人曾说,就这一方面来说,语法规则就10语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稳定性。语言的语法构造是许多时代的产物。这些 语法规律在许多 时代中都能有效地为社会服务,为人们的交际服务,人们也没有改变它的必要。语法的发展 变化比词汇缓慢得多,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例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一语法规律,从 三千多年前的甲语法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始终不变。一切事物都是永远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语法也是在 发展变化的,只是变动得慢一些而已。从横的方面看,即从一个特定的时期之内看,语法 似乎是稳定的,变动极小的,然而从纵的方面看,即从语言的整个历史来看,它又是变动不 居的。所以,古今汉语的语法,既有许多共同点,又有不少差异。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生 活交际的需要,语法上可能不断出现一些新形式、新用法,我们不能因为原来没有就不予承 认。例如,汉语里的名词 (表示时间处所的除外 ),一般不修饰动词,可是“五四”以来,好 些名词带上“地” (有的还可不用“地” )就可以修饰动词了 (如“形而上学 地看问题”、,历史地看问题”、“直线上升”、“电话联系” ); 再如,“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实 现党的任务”、“那时,农民不愿意也不可能用自 己的力量去改良土地”等,这些说法,在“五四”以前的白话文里是没有的,但是现在很通 行了,就不能再认为“不成话”了。所以,我们学习语言,既要遵守语言规律,又必须看到11语法还具有民族性的特点。各民族的语言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各民族语言也都有自己的语法 体系。如欧洲的一些语言,形态变化比较丰富。例如,英语里绝大多数名词,有单数和复数 的词形变化;俄语里则用词形变化表示词的句法关系,语序比较自由。所以吕叔湘先生曾 说:,在某些语言里,形态即使不是语法的一切,至少也是语法的根本。有了它,次序大可通融,分段也受到限制,哪个字跟哪个字有关系,是什么关系,也差不多扣死了。”吕 叔湘,语文常谈,,三联书店,1980年第 1版,第 50页。汉语里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词与词在组合过程中产生什么样的关系,表示什么意义,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等,主要是靠特定的语序和虚词来表示的。另外,汉语里有助词和丰富的量词,英语则没有这 两类词;英语里有冠词,汉语则没有。即使同是运用语序,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所用的 语法格式也可能不同,例如汉语说“我吃饭”,藏语则说成“我饭吃”。因此,我们学习汉 语语法,就要重视汉语语法的特点,12“语法”作为一个术语,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客观存在的语言的结构规律 ――即客观存在 的语法系统 (也叫语法体系 ),如“说话、写文章要合乎语法”中的“语法”,就是指 客观存 在的语言结构规律,即指的是语法规则本身;二是指研究、描写语言结构规律的语 法学说或 语法著作 ――即语法学体系,语法学是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的科学。语法学也简称为 语法,如平时常每种语言的语法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每种语言的语法系统都各有自己的特点。一 种语言客 观存在的语法系统只有一个,但是语法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搜集材料的范围,观察问 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可能完全一致,于是对同一语言事实就会出现不同的看法。语 法学体系就是语法学家根据客观存在的语法系统所作出的描写,是语法学家对语法现象的观 点及其根据这些观点所作出的一切阐述,它是个人或少数人科学研究的成果。所以,对客 观存在的一个语法系统,不同的语法学家、不同的语法著作讲的会很不一样。所谓“语法体 系分歧”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实际上并不是语言的语法系统本身有什么分歧 (只有一 个系统,说不上有什么分歧 ),而是讲语法的讲法有分歧。在科学研究中,对客观存在的同一研究 对象,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认识和说法,这种分歧是难免的。语法学说的分歧,在深入研究 的过程中,13四、语法中的几个名词术语(这部分内容供老师和同学们(一 )每一个语法现象都有语法意义和语法手段两个方面,研究任何一个语法现象都必须从 这两个 方面来说明。为了能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的一切语法现象,下面我们介绍一下语法意义和语 法手段这两个名词术1语法意义一般是指语言单位组合时所表达的抽象内容 (例如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短语 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或词里的语素与语素之间的关系等 ),从语言单位具体的语义中 按照语 法特点概括而成的抽象意义 (包括句子的语气 )、各语言单位用途的功能意义也都属于语法意义 (还有人给“语法意义”下过这样的定义:“语法意义是指语法单位〔 或结构体 〕 由一定 的语法形式表示的内部结构意义和外部功能意义”,“句法、语义、语用的意义都是语法意 义” (范晓、胡裕树,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见,中国语文,1992年第 4期。 )。语法意义是多种多样的,汉语里的语法意义类型,大体有以下 几种:14(1)关系意义关系意义是指语言单位在组合中①客人来了。 (主谓关系 )② 来客人了。 (动宾关系 )③ 我和朋友 (联合关系 )④ 我的朋友 (偏正关系 )⑤ 年青 (主谓式合成词 )⑥ 青年 (偏正式合成词 )例①、②中的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是句子中的词与词在组合时显示出来的语法 意义;例③④中 的联合关系、偏正关系是短语中的词与词在组合时显示出来的语法意义;例⑤⑥中的主谓、15(2)抽象意义从语言单位具体的词义、句义中按语法特点概括而成的语法意义。例如“走”“看”“学习”“讨论”“研究”等词都有具体的、不同的词义,但在语法里却 不管它们各自具体的词义,而认为它们都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它们共同的 语法特点把它们概括成“动词”这种抽象的语法意义。又如“美丽的北京”、“无限的温暖,、“惊人的毅力”等短语也都有不同的语义,语法不讨论这些短语的具体语义,而根据它 们共同的语法特征把它们概括成“偏正短语”这种抽象的语法意义。又如“你去过北京吗?,“他到哪里去了?”“今天是星期几?”等句子都有具体的、不同的句义,语法也不讨论这 些句子的具体语义,而认为这些句子都是表示疑问的,都有一个高升的语调,根据这些句子 共同的语法特征,把它们16(3)例如:“词”和“语素”在功能上的区别是:词可以用来造句,语素只能用来构词。名词和 动词在功能上的区别是:名词一般不能单独作谓语 (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在用于说明天气,日 期、籍贯等简短的句子里,有些名词才能作谓语,如:“明天星期六。”“今天晴天。” ),而动词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形容词和副词在功能上的区别是:形容词能作定语、谓 语 等基本成分,副词只能作状语、补语等附加成分或连带成分。又如“是”,当它用于主语和 宾语之间起联系作用时,是动词;而当它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肯定、强调语气时,则 应归属副词。这是两个不同的功能意义,因此应是两个至于虚词,主要就是表示语法意义的。例如:“我和母亲”中的“和”,表示前后两个语言 单位是平等、并列的联合关系;“我的母亲”中的“的”则表示前后是偏正关系;“他会来 的”中的“的”则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语法意义往往是跟词汇意义对照起来说的,所以 虚词的语法意义也可以从它跟词汇意义的比较中来理解它。例如“走着”,“走”表示一定 的动作,“着”表示动作的进行。“走”的意义是具体的、基本的,“着”的意义是抽象的,附加的;“走”的意义是独立的,“着”的意义是不能独立的。“走”的意义是词汇意义 (要注意的是,语法里的“词汇意义”是指某一类词的共同、概括的意义,而不是指个别词 的具体意义 ),“着”的意义就是语法意172(1)语序,语言单位在组合中的排列顺序。语序不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往往不一样。例天气好 (主谓关系 )好天气 (偏正关系 )(2)虚词,用不用虚词,或所用的虚词不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走 (表示“走”的动作 )走了 (表示“走”的动作完成 )走了 (“走”的动作已经完成 )走着 (“走”的动作正在进行 ) 虚词的不同借书 (动宾关系 )借的书 (偏正关系 )我的朋友 (偏正关系 )我和朋友 (联合关系 )在海边走 (“海边”是“走”的地方 )向海边走 (“海边”是“走”的方向 ) 虚词不同18(3)虚语素:剪 (表示“剪”的动作,动词 )二 (表示“二”这个数目,数词 )老二 (表示排行为“二”的人,名词 ) 虚语素在前(4)重叠:商量 (表示“商量”的动作行为 )(5)音变 (儿化 ),儿化音变以后也往往增加了相应的语法意义。例如:刀儿 (指小刀,增加了“小”的意思 )(6)声调、句调。好 (hǎo,表示“好”这种性质,形容词 )好 (h ào,表示“好” 〔 即“喜爱” 〕 这种活动,动词 ) 音节的声以上这些语法手段的性质,其实就是各种语言单位的配置顺序不同、质量不同以及语 言单位 的增减、替换等。19(二 )语法形式和语法范畴1语法形式是语法意义和语法手段的统一,也就是说,语法形式是语法意义和语法手段在统一 中的关系 (还有人给“语法形式”下过这样的定义:“语法形式则是语法意义的表现 形式,即表示语法意义的方式或手段。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紧密相连,是对立的统一,没有 无语法形式的语法意义,也没有无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范晓、胡裕树,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见,中国语文,1992年第 4期。 )。语法意义一定要用 语法手段表达出来,但语法意义和语法手段并不是一对一的关 系。相同的语法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语法手段来表达,相同的语法手段也可以表达不同的语 法 意义,所以语法意义和语法手段统一起来,才是语法形式。因此,虽然语法手段相同,只要 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不同,就是不同的语法形式;反过来,虽然语法意义相同,只要用来表达 的语法手段不同,也就是不同的语法形式。“走走”和“走了走”,二者的语法意义相同,都表示“走一下” (附加有“一下” 的语法 意义 ),可是由于所用的语法手段不同 (前者单用重叠,后者兼用了虚词“了” ),所以它们20又如:“个个” (如“这些孩子个个都很聪明” )和“走走” (如“我们到江边去走走” )也是 两个不同的语法形式,因为二者的语法手段虽然相同 (都用了“重叠”这一种语法手段 ),但 它们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不同,“个个”表示事物的周遍性,附加有“每”的语法意义 (“个个”等于“每个” ),“走走”表示动作的短暂,附加有“一下”的语法意义 (“走走”相当 于“走一下” )。语法形式可以用“什么由什么表示”或“用什么表示什么”的公式表述为语法规则。例如,我们可以说:现代汉语的动词用词的重叠 (如“走走” )来表示动作的短暂或尝试的意思,也 就是重叠后使动词附加有“一下”的意思;我们也可以说:现代汉语动作的短暂或尝试的意思可以由动词的重叠 (如“走走” )来表示,也可以由动词的重叠兼中加“了”“一” (如,走了走”、“走一走” )来表示。由此可见,我们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应该研究它的语法形式,也就是说,一方面要从语法意 义出发,研究每一个语法意义是用什么语法手段表达的;而另一方面又要从语法手段出发,研究每一种语法手段212 语法范畴语法范畴是跟语法形式密切联系着的一个概念。它是各词所固有的而从这些词的具体意义里王力先生认为,“范畴”是一个科学概念,它反映现象中最一般的和最本质 的联系。“拿粗 浅的话来说,‘范畴’就是‘类’,不过这是哲学上和科学上的最一般和最本质的类 ……? 语法范畴’是一般语法的概念,它是以词的变化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为基础,由特殊的形态标志表现出来的。语法手段表达语法意义,而语法意义都可以归纳成语法范畴。语法形式就是语法范畴的外部表现。语法形式 可以是词法的,也可以是句法的;所以“凡用语法形式 (包括词的变化和用词造句的方法 )表 达出来的各种语法关系的意义都可以叫做语法范畴”。(岑麒祥,语法理论基本知识,,时代出版社,第 14着了过 表示动作、变化已成过去22“着”“了”“过”,就是用虚词 (动态助词 )这种语法手段,分别表达了“动作,变化正在 进行”,“动作、变化已经完成”,“动作、变化已成过去”这样的语法意义。这种语法意 义的最一般和最本质的联系,就是动作、变化的发展阶段和绵延状态,也就是动作、变化对时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这种语法意义可以归纳成一个语法范畴,就是“体”的范畴;“‘ 着’表示一种动作的进行体,‘了’和‘过’表示一种动作的结束性的或非结束性的完成体,。动作、变化跟时间还可以有另一种关系,也就是动作、变化对说话的那瞬间的关系。动作,变化相对正在说话的时候,或在以前或在以后。正在说话的时候,叫做“现在时”,在以前 叫做“过去时”,在以后叫做“将来时”。“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如果用语 法手段表达出来,就是语法意义,而这种语法意义就可以归纳成“时”的语法范畴。虽然说 汉语的人也有“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的概念,可是现代汉语往往不用语法手 段来表达,而用词汇手段来表达 (如用表示时间的名词或用“正在”“已经”“马上”“曾 经”等副词来表达 ),所以许多人都认为现代汉语没有“时”23五、为什么要学习语法为什么要学习语法呢?第一,为了语言的规范化。汉语是伟大的语言,它向来是以丰富的词汇和精第二,为了提高我们理解、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法是关于用词造句规律的科学,学了语法,认识和掌握了语言结构规律,就可以提高我们理解、第三,为了做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是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要 去担负起培养下 一代学好祖国语言的重大责任。要出色地完成好这个任务,就必须学好祖国的语言,能 够分析和鉴赏祖国的语言。没有一定的语法知识,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要给学生 批改作文和作业,要给学生介绍语法方面的知识,要迅速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让 学生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那都是不可想象的。可见,对一个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师 来说,学习语法是十分重要的。24六、怎样学习语法怎样学习语法?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语法,仅仅记得一些术语和 道理是 很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律。学会怎样分析、理解句子,怎样写出正确,通顺的句子,怎样改正语法错误的病句。因此,要学好语法,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练习实 践。只有通过反复地练习和实践,才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才能熟 练地掌握和运用基本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语言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语言学好,使 它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服务。另外,语法书的功用是帮助我们观察各种语法现象、了解各种语法结构规律的。因 此,学习 语法的时候不要被书上的说法限制住,要拿书上的说法和实际语言印证比较。要是书上的说 法和实际语言不相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那就要根据情形,加以修正25第二节词类一、关于词类的划分(一 )划分词类的标准(二 )(三 )(四 )兼类词和多义词、同形词、同音词26(一 )划分词类的标准我们这里讲的词类是指词在语法上的分类。汉语里词的分类是一个十分复杂、争论最 多的问 题。究竟以什么标准来划分词类,语法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语法教学中曾经通行,影响最大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及后来的是根据 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相结合的标准来划分词类的。词的语法特点,即指词在 语法功能上表现 出来的特点。它主要包括:词的组合能力、词的造句功能 (即能不能充当句子成分,能充当 什么样的句子成分 )、词的形态变化 (如能不能重叠,能按什么方式重叠,重叠以后表示什么 附加意义等 )。因此,具体地说,划分词类主1 概念标准 (又叫“意义标准” )即以词的意义或概念的类别来划分词类的标准。2 形态标准3 句法标准即以词的组合能力和词的功能来划分词类的标准。27这三个标准在实际运用中并不是平等的、并列的,其中句法标准是主要的,特别 是“词的组 合功能”可以较广泛地用来鉴别词类,是划分词类的重要标准之一。形态标准对形态 变化发 达的语言来说,是一个可靠的标准,但是汉语没有丰富的形态变化,上面列举的重叠和加前 缀、后缀的形态变化,在汉语里都不是普遍的语法形式,因此形态标准对划分汉语词类没有 普遍的意义。意义标准只能作参考。因为纯粹按意义分类,有很多缺点。从实用上说,它不 能 解决汉语词类的划分问题。例如“战争”,单从意义上看应是动词,可是按句法标准来看又 不是动词 (它不能同副词组合 )。再说,按意义分成多少类没有定规,即使这样分的类很清楚,也只是意义上而不是语法上的分类。所以我们不能脱离语法功能而以意义标准来划分词类 。可是词的意义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辨认词类,所以我们也把它作为划分词类的参考标准。28另外,这三个标准不是互相抵触的,而是相互补充、有机联系着的。它们能多方面地反映词 类的特点,所以我们应把它们统一起来作为划分关于各类词的语法特点,有几点我们必须注意:第一,语法书上的某类词的语法特点,指的 是主要的特点,并不是全部特点。第二,就某一个具体的词而言,并不一定具备某类词的全 部特点,一般地说,它具备该类词的某些主要特点。第三,词的语法特点是指一个词在绝大 多数句子里经常具备的特点,而不是指它在某一个具体句子中的语法特点。因为在具体句子 中的词只能体现它的部分特点。例如“说”是动词,能加“着”“了”“过”“起来”“下 去”等。但是在“请你再说一遍”中,这些词就都加不上了。第四,某一个特点往往不是某 一类词专有的。因此,我们学习语法、给词归类以及划分句子成分,都应在复杂纷纭的现象 中分清主次,要记住什么是一般规律,什么是有条件的特殊现象,什么是个别现象。不能拿 特殊的或个别的来否定一般的,也不能把这三者混淆起来,否则就没有多少语言规则可谈了,词类也就不好划分了29(二 )词类是指词在语法上的分类,也就是把汉语里的所有词,根据它们的词汇意 义和语法特点进 行分类,这样得出的结果就是词类。词类是对全体词进行分类的结果。词性 是给个别的具体 的词进行归类的结果。“就许多词来说,哪些词属于哪一类,这是词类;就一个词来 说,它 属于哪一类,这是这个词的词性。” 因此,就某一个词来说,我们可以说“这个词属于哪一类”或“这个词的词性是什么”,但不能说“这个词的词类是什么”。例如“国旗”这个 词,我们可以说“它属于名词”或“它的词性是名词”,但不能说“它的词类是名词”。(三 )从分类的角度看,各类词因其意义和语法特点不同而互相区别,它们的界限是明显的 ;从归 类的角度看,有些词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词的语法特点,这种词当然就应该归属几类 了,这就是兼类词。例如:“在”这个词,在“他在学校”中,是动词;在,他在学校读书,中,是介词;而在“他在考试”中,它又是表示时间的副词了。“低”这个词,在“声音30兼类词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哪几类来说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只能属于某一类,而不能既是这类词又是那类词。例如“代表”一词,在“他是人民代表”中,只能是名词; 而在“他代表了我们大家”中,常见的兼类情况有以下几种:确定一个词属于哪一类,必须看这个词在绝大多数的句子里表示什么意义,经常充当什么成 分,看它能和哪些词组合。有时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意 义和语法 特点,这是词的活用,不能算是兼类。例如,“他们总算夫妻了一场,,,夫妻”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了,但“夫妻”不算兼类词;“你这个人真是太 自由主义了”,“自由主义”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为形容词了;“这儿又是满满堂 堂一屋子的人”,“屋子”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为量词了;“这种突然的进攻给了敌人一个沉重的打击”,“进攻”和“打击”本是动 词,这里带上定语后活用为名词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鲁迅,社戏,),“朦胧,本是形容词,原应修饰另一个动词作状语的 (“月色便朦胧地照在这水气里” ),现在不用 那动词而用形容词取代了那个动词作了谓语中心,31另外,还有一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词义起了变化,但仍保留着原有的语法特点,怎 样给这些词归类呢?根据“句法标准应该是最重要的标准”(王力,关于词类的划分,,见,语法和语法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7年第 3版,87页)的原则,应按这个 词原有的语法特点来给它们归类。例如,“学习”是个动词,在“学习是必要的”这个句子 里,从词义上看,“学习”已带有名词的性质,这里的“学习”已不再是表示动作行为,而 是把动作行为当成了一种抽象的事物,那么它是不是已经成为名词了呢?没有。因为词义虽 已转变,但它仍保留着动词的特点。例如,它仍可以重叠(“学习学习是必要的” ),仍可以 同副词组合 (“经常学习是必要的” ),仍可以带宾语 (“学习语法是必要的” ),所以这个,学习”仍然是动词。但是在“本期的学习已经结束”这个句子里,“学习”这个词不仅词义 有了转变,而且失去了原有动词的语法特点而临时取得了名词的特点,也就是事物化了,所 以它就临时活用成了名词。因此,32(四 )兼类词是一词兼属几个词类,所以兼类词肯定都是多义词 (当然多义词不一定 就是兼类词 ),它的几个意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希望”是个兼类词,当表示“心里想着 达到某种 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 (如“他从小就希望做一个教师” )时,它是动词;当 表示“愿望” (如“这个希望不难实现” )和“希望所寄托的对象” (如“青 少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 )时,它是名词。“希望”是多义词,它 的三有些同形词,只是书写形式相同,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例如“好人”的“好” (念上声 )和,好逸恶劳”的“好” (念去声 ),虽然词性不同,前一个是形容词,后一个是动词,但这不 是兼类词,而是两个读音不同的同形同音而不同类的词,一般在词源上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只不过有的关系明显,有的关系 不大明显,有的则由于引申再引申的结果,渊源关系已经十分模糊了。按照王力先生的意见,凡是有渊源关系的,一般都是兼类词,即一个词“兼属两个以上的词类”;来源不同的,或者一般人意识不到这种渊源关系的,则是同音词,不是兼类词。如“点灯”的“点”和,三点钟”的“点”,就只是同音词,不是兼类词。(王力,词类,,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第 1版,第 18页)332(1)一般能同数量词组合,但不能直接同数词组合 。例如:能说“两支钢笔”、“五架飞机,,但不能说“两钢笔”、“五飞机”。至于“一草一木”、“七手八脚”等成语是古汉语遗 留的用法;而“一桌子的菜”、“一黑板的字”中的“桌子”和“黑板”已不是名词,而是 临时用作量词了。专用名词不能同数量词组合,如果用数量词作定语,就是把专用名词当作 普通名词来使用了,如“千万个雷锋在成长”,这里的“雷锋”是指像雷锋那样的思想好、(2)表示人的普通名词可以加“们”表示多数,加“们”后就不能再同表示确定数量的词语组合,如可以说“同学们”,而不能说“三个同学们”;但可以受表示不定数量的词语修饰 。,各位”指各个,逐个,即指全体中的一个,是个体而非群体,是不宜加“们”的。“各 位代表先生们”的说法有时也见于名人的笔下,也许是受方言影响的缘故。(参见张 斌、胡裕 树,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89年第 1版,第 136页),诸位”①统舱里全是空铺,只有三五个人们。 (鲁迅,,推”的余谈,)② 二三十个本村和沙家店的婆姨们 …… 来看她 。 (柳青,铜墙铁壁,)③ 然而另有许多青年们,却不知底细 ……( 鲁迅,中国文 坛上的鬼魅,)34专用名词后面一般不能加“们”,如果加了“们”,则表示某一类人或“等人”、“之流” 的意思,如“对于人民的舆论,艾奇逊们什么也不能感应,他们都是瞎子和(3)名词一般不能同副词组合,少数抽象名词如果受副词修饰,那它的词性就变了,如在,很科学”、“不理想”中,“科学”“理想”已不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了。至于“人不人,鬼不鬼”,则是“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省略形式,这种省略形式通常要求成对地出现 。如果改成肯定的说法,这个“像”就不能省略。“昨天已经中秋了”、“今天才星期四”,“他已经大学生了”、“我们学校就一辆客车”、“两个人不一个想法”、“他就这个态 度:一心想入党”,对这类句子,很多语法学家认为,这“是一种由于‘是’,‘有’之类 隐而不现造成的习用格式,整个谓语是陈述性的”,“已经”“就”“不”等“修饰语应看作是状语”。(4)名词一般不能重叠。,妈妈”“奶奶”是重叠式合成词,不是词的重叠形式。“人人,“家家”表示“每一个人”、“每一家”的意思,具有量词的性质。至于“车车开了”,“羊羊吃草”中的“车车”、“羊羊”,是儿童语言,不是规35(5)有些名词在构词上有词类的标志 (即构成名词的前缀、后缀 )。例如:阿 (阿姨、阿毛 ),老 (老师、老兄、老虎 )、子 (胖子、剪子、腰子 )、儿 (画儿、帽儿、头儿 )、头 (看头、甜头,风头、苗头 )、者 (记者、读者、侵略者 )、家 (作家、店家、孩子家、老人家 )、员 (党员,演员、观察员、炊事员、飞行员 )、手 (水手、国手、歌手、新手、打手、神枪手、突击手 ),性 (感性、党性、记性、思想性、创造性、普遍性 )、度(热度、强度、高度、硬度 )、法 ( 想法、看法、说法、做法 )、派 (左派、革命派、乐天派 )、分子 (知识分子、积极分子、中间 分子、贪污分子 )、主义 (社会主义、唯心主义、浪漫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 )等。这些前缀、后缀都是名词的标志。有些动词或形容词一旦同这些词缀相结合,往往就成为名词 了,如“飞行员”“扣儿”“胖子”“苦(6)名词的功能主要是作主语、宾语 (如“沙漠变绿洲” ),也可以作定语(如“鸟儿的叫声”、“蓝色的海洋”、“中国人民” ),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作谓语 (如“今天晴天”、“明 天国庆节” ),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常常作状语 (如“他早晨出门了”、“我们下午开会”、“我们楼下谈”、“咱们 屋里坐”、“你前边走” )36(二 )1 动词的意义和分类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发展 变化的词。根据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动词可分为以下一些小类:(1)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2)表示存在、发展变化的动词。(3)表示动作始终的动词。(4)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5)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6)表示可能、意愿、应该、必要的动词 (能愿动词 )。(7)表示动作行为趋向的动词 (趋向动词 )。(8)表示判断的动词 (判断动词 )(9)表示比较、处置等其他情况的动372(1)能同副词组合,但一般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如能说“不看”、“都来”,但不能说,很看”、“非常来”。有部分心理活动动词和能愿动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如“很想念”,“非常了解”、“十分愿意”、“十分可能”。(3)许多动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着”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或正在进行,“了”表示动作已经完成,“过”表示动作已成为过去。例如:(4)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表示疑问。例如:“走不走?”“看不看?”“应该不应该?,等。(5)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有 AA式 (后一个音节念轻声 ) A一 A 式,A了 A式。(6)动词在构词上有词类的标志。例如:化 (美化、、现代化、机械化、大众化 ),于 (善于、富于、长于、勇于、敢于、濒于、属于、位于 )、得 (觉得、晓得,记得这件事、懂得这个道理 )(7)动词的功能主要是作谓语或谓语中心 (如“风停了”、、“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 ),也可以作定语 (如“奔驰的火车”、“发现的问题”,“奋斗的目标” )、383“有”是一个特殊动词,它不表示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主要表示事物的存在 (如“学校前 面有条大河” ),或表示人跟事物之间的领属关系 (如“他有 一个小孩” )。“有”具有和一般动词相同的一些语法特点,也有不同于一般动词的特点:(1)“有”的否定形式是“没有”,(2)除“不”以外可受其他副词的修饰 (在这种情况下,“有”后面必须有其他词语 )。(3)不能重叠,不能带趋向动词“上来”“下来”等。(4)“有”的功能主要是作谓语,并经常带宾语;也可构成兼语短语作谓语,394(1)能愿动词也称助动词,它的语法特点大都与一般动词相同,但也有和一般动词不同的地方。②后面不能带宾语,能带宾语的就是一般动词了。④能愿动词的主要功能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作状语。例如:“他会来的,、“父亲的病应该好了”、“我们不能骄傲”。(2)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使用,相当于一般的行为动词,但不能带“着”,因为本身有表示“进行趋向动词经常用在动词或某些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动词带“进来”“下去”等趋向动词同时又带宾语时,一般有以下三种情40(3)判断动词 (简称为“判断词” )判断词只有一个“是”。它是一个特殊的动词。它的特点是只表示判断和判断词的功能主要有:第一,表示对事物的判断,①表示事物等于什么②表示事物属于什么。第二,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表示确认、强调、肯定语气,有强调作用。例如“他是 去过 !”、“这个小孩是聪明 !”这种“是”有“的确”“确实”,实在”的意 思,近乎表语气的副词。去掉“是”,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是”这样用时,在句末还可 以用加强语气的助词“的”与之呼应,如“他是去过的”。这种相 当于副 词的“是”,在析句时可分析为状语。也有人主张把这第三,“是”的习惯用法和特殊的表达方法。①表示存在或领有,③表示“凡是”、“所有”或“一切”的意思。⑤“有的是”、“多的是”表示数量很多,41(三 )1 形容词的意义和分类形容词是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表示性质的:甜、酸、冷、热、好、坏、老实、聪明、愚笨、优秀、美丽、表示状态的:长、短、弯、红、白、胖、瘦、快,慢、安闲、烦躁、轻松、2(1)可以同副词组合,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2)不能带宾语。 \(3)可带趋向动词 (“起来”“下去” )和动态助词表示性质、状态的变化。(4)可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表示疑问。例如:“好不好?”“清楚不清楚?”(5)一部分形①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是 AA式。②一部分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是 AABB式。③一部分本身已带有程度意义的形容词,重叠方式是 ABAB式。重叠后也表④有些双音节形容词在重叠时,构成 A里 AB式,也表示程度加深,而且多表示贬义。(6)(7)形容词的功能主要是作定语42(四 )1 数词的意义和分类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数词有的表示确数,有 的表示序数,有的表示(1)基数表示事物具体数目的。 (2)分数常用“几分之几”的格式来表示。(3)倍数数目字后面加“倍”就成了倍数。基数、分数和倍数都是用来表示确定数目的。(4)序数表示次序先后的。常由基数词前加“第”“初”“头”“老”等构成。(5)①借用疑问代词“几”“多少”等。例如:几 (天 )、几 (个 )、多少 (学校 )、多少 (年 )②数词后边加“来”“多”“把”“以上”“以下”“上下”“左右”等。④邻近的数词连用。⑤用不定数词“许多”“若干”“诸”等表示整个数目不定,不跟其他432 数词的语法特点(1)经常同量词结合在一起运用。(2)一般不能重叠 。至于“二二得四”“三三得九”等是数学上的特定用法;“三三两两”,“千千万万”等是成语,都不是一般的语法现象。概数词“许多”可以重叠为“许许多多,,这属于数词中个别、特殊的现象。张志公先生曾说过:“个别的现象是不能成格的。它 就是这么个说法,没有什么条件。它往往跟语法上有关的规律有不一致的地方,语法规律固 然管 不了它,它的存在更影响不了语法规律。” (,一般的、个别的、特殊的,)因此我们不能因 为“许许多多”同形容词的重叠方式相同,就说“许多”是形容词。“许多”还可以重叠为,许多许多”,另外它经常同量词组合,如“许多本”、“许多次”、“许多趟”等,而不 能受程度副词或其他词语的修饰,也不能修饰动词、形容词作状语,不能像一般形容词那样(3)数词大多不能直接充当句子成分,序数、分数或在表示等量关系的用法中可以直接作句443 运用数词应注意的问题(1)相同的用法:①在表示度量衡单位的量词前面可以通用,②“百”“千”“万”前面可以通用,③,零”字后面可以通用,如“三百零不同的用法:①序数用“二”不用“两”,如“第二”“初二”不能说“第两”“初两”。 ②分数、小数用“二”不用“两”,如“十分之二”不能说“十分之两”,“零点二”不能 说“零点两”。③在常用量词“个”“本”“件”“种”“只”等前面,只有一位数时,用,两” 不用“二”,如只能说“两个人”、“两本书”等,不能说“二个人”、“二本书”等;如 果是两位数以上,用“二”不用“两”,如,十二个人”、“三百六十二本”。④“两”可以表示概数,如“过两天来”中的“两天”,不(2)表示数目增减要注意表达准确。数目的增加,可以用倍数表示,也可以用分数表示。例 如,由二增加到六,可以说“增加了两倍”或“增加到三倍”,也可以说“增加了百分之二 百”或“增加到百分之三百”。数目的减少,只能用分数表示,不能用倍数表示,45(3)“半”是个特殊的数词,除了“一半”、“半百”外,不能跟别的数词连用,一般要用 在量词的前后,如“半斤花生”、“半个梨”、“三(4)注意数字用法的规范化。(五 )1 量词的意义和分类(1)表示个体单位的:个、只、件、条、本、根、张、架、艘、块、片表示集体单位的:对、副、双、群、套、串、批、堆、伙、帮、组等。还有些是借用名词或动词形成的临时物量词。借用名词的,如:碗、口、头、尾、盒、桶,车厢、脸盆、肚子 (一肚子的意见 )等,借用动词的,如:捆 (一捆柴 )、挑 (一挑水 )、束 (一 束鲜花 )46(2)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的量词。(3)复合量词由两种量词复合而成的量词。2(1)经常同数词或指示代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 (通常也称为数量词 )或指量短语。 如:一个,两遍、这条、那年。量词一般不单独使用,只是有时量词前的数词“一”可以省略,如,我看了一篇(2)一部分单音节量词可以重叠,重叠后附加有“每一”或表示“多”的意思,同时还有一 种音节美。重叠后的量词可以单独使件件 ――每一件阵阵 ――湖面上渔帆点点 (“朵朵”、“点点”表示“多”的意思,且有 一种音节美 )(3)有些量词同数词结合时,量词前边可以受形容词修饰。 例如:一大群 鸭子、一小碗饭、一小撮敌人、一整天等。473 运用量词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量词的选择。量词和它计量的事物或动作要搭配得当,要以普通有些量词所表示的意义相近,但又不能任意调换,使用时要审慎选择。①兰东车务段兰西乘务室一位运转车长,在值乘时偷 盗车上的煤炭、猪②根据游、李两位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情节和悔罪态度,根据刑法有关规定能跟同一个名词或动词搭配的常常不止一个量词,不同的量词适应不同的要求。如“解释一 番”不同于“解释一下”,解释的内容有多少之别;“解释一番”也不同于“解释一遍”,“一遍”含有“从头到尾”的意思,“一番”不包含这个意思。又如“鞭子”可以说“条”,也可以说“根”,如果仔细分辨的话,两者仍有细微的差异。“条”的方向是“横斜”的,而“根”是“向下”的,所以“鞭子”如果是拿着或放着的,以说“条”为宜;如果是挂48汉语里的量词,不只是单调刻板的计量单位,还是表示形状和动态的语言成分。例如,,两尾鲤鱼”,让人从量词“尾”想到“鲤鱼的悠然摆动”而生喜爱;“一条走狗”,使人从“条”想到“走狗的摇尾乞怜”而觉厌恶;“一豆灯光”表示像豆粒儿似的一点灯光;“一 抹朝霞”表示像抹出来似的一道朝霞;“一片冰心”表示像冰块一样纯净的心;“一介书生,则表示 (一个 )贱微如草的读书人。另外,不说“两个锅”而说“两口锅”,不说“一只 小 船”而说“一叶扁舟”,不说“两团白云”而说“两朵白云”,不仅要雅致一些,而且还能 让人感觉出诗情画意的形象来。至于“一丝微笑”、“一线希望”、“一腔热血”、“一弯 新月”等,其中的量词已不再承担计量的任务而只起修饰作用了。(2)复合量词的后面不能再用名词。(3)“俩”是一个特殊的数量词,是“两个”的意思,因此,“俩”后面不能再用量词,可 以说“他俩”、“他们俩”,但49数量词 (即数量短语 )1一个一个 (地走 )一件件 (仔细检查 )2 可以跟某些副词、指示代词组合。例如:又一次、才一天、这一次、某一年等。3 数量词主要作定语 (一本书、这真是怪事一桩 )、作状语 ( 一次 看完;他三次昏倒,又三次坚强地站起来 )、作补语 (敲了三下,放了两枪、这口井深三丈 ),有时也可作主语 (我买了两本书,一本是小说,一本是画册;一斤十两 )、作谓语 (小红 八岁,一斤十两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出版局,国家标准局,国家计量局,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中宣部新闻局、出版局公布 )为使出版物在涉及数字 (如表示时间、长度、重量、面积、容积和其他量值 )时使用501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22.1①年份不能简写,③夏历和中国清代以前历史纪年用汉字④中华民国纪年和日本年号纪年使用阿拉伯数字,如民国 382.2 记数与计量 (包括正负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比、约数等 )注:①一个数值的书写形式要照顾到上下文。② 4位和 4位以上的数字,采用国际通行的三位分节法。③ 5位以上的数字,尾数零多的,可改写为以万、亿作单位的数。公里可改写为 3.45亿公里或 34500万公里,不能写作 3亿4500万公里或 3亿 4千 55133.1 数字作为语素或词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3.2 邻近的两个数字 (一、二 …… 九 )并列连用,表示概数 (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应用顿号隔开 )4引文标注中版次、卷次、页码,除古籍应与所据版本一致外,一般例:①许慎,,说文解字,②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1963年影印陈昌治本,第 126③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卷,人民出版社 1958年第 1 版,第 4935横排标题涉及数字时,可以根据版面实际需要和可能灵活处理6提倡横排。确需竖排时,文中所涉及的数字除必须保留的阿拉伯数字外,应一律用汉字。确需保留的阿拉伯数字以顶右底左的方向横置。7本规定自 1987年 2月 1日起试行。在试用过程中可随时提 出意见,以52(六 )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代词可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还可以代替短语或句子。1(1)一般不受别的词修饰,只是人称代词在书面语里偶尔有“幼稚无知的我”、“多情的她,、“向为保卫祖国边疆而英勇斗争的你们致敬”等(2)(3)代词在跟指代对象的联系上具有极大的不定性。(4)代词的功能同它所代替的词的功能基本相同。2根据意义和作用的不同,代词可分为三类: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的代词。例如:我、咱、你、您,他、她、它、我们、自己、自个儿、别人、人家、大家、大伙儿、彼此等。53人称代词的正确运用,对于正确而熟练地运用语言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几点是我们在运用人①第三人称在书面上有性别的区别。,他”代表男性,不明男性或女性时也用“他” (如,一个人当他取得成绩时,要防止骄傲” );“她”代表女性;“它”代表事 物。,他们”可代表全是男性,也可代表既有男性又有女性。有人把有男有女的群体用“他 (她 )们,来表示,这是没有必要的。在文学作品中,有时用“她”来代替“它”,表示一种敬爱的②“自己”主要是用来复指主语的,主语是什么,在主语后面出现的“自己”就代替什么。 例如:“我自己心里自有主张”、“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 决不限于指“我”,当主语不是第一人称而后面又需要用第一人称“我”时,不能轻易地用,自己”来代替,否则就会指代不明。例如:“进校以来,领导和老师对自己十分关心。” 这里的“自己”是指代“领导和老师”的,显然用错了,应把“自己”改成“我”才对。像 这 一类句子是否正确,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来检验:用“自己”所复指的主语把“自己”换掉,看能否成立。54③,我们”和“咱们”都用于自称,但用法并不完全相同。,我们”既可用于只包括说话人 的一方,不包括听话的对方在内,如“我们去图书馆借书,你在教室等我们一会儿”;也可 用于包括听话的对方在内,如“你等一下,我们一起走”。“咱们”只能用于包括听话的对 方在内,如“咱们来比赛④“您”是“你”的尊称。 当对方不止一人时,可以说“您二位”、“您各位”、“您诸位,,口语中一般不说“您们”,书面语中也有用“您们”的。⑤“人家”有时指自己,如“我不吃辣椒,他偏要人家吃”;有时指别人,如“对 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有时又指某个人,如“小 二黑跟别人恋爱,不是犯法的事,不能捆人家” (这里的“人家”指小二黑 ) 。⑥“我”“你”“他”可以两两配合使用,表示不定指。 例如:“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 停”、“你一条,他一条,一口气说了五六十条”、“时间已到,你来了,他又走了,这个 会何时才能开得成”。这里的55⑦ 注意指代明确,不可混淆。第三人称代词一般是用来称代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事物的,当前面出现的人或事物不止一个或不止一种时,就容易发生混淆。(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的代词。这类代词包括:谁、什么、哪、啥 ――哪儿、哪里、什么 (地方 )――多会儿、几时、什么 (时候 )――怎么、怎样、怎么样 ――多、多么、几、多少 ――疑问代词的主要用途是:①有疑而问,要求回答。句末用问号。例如:“谁在敲门?”“你什么时候动身?”② 无疑而问,表示反诘或感叹,加强语气,不要求回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以不用问号56③ 用疑问代词指不确定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不要求回答。句末不用问号。这是这些话,我记得谁说过来着。 (指不确定的某个 人 )我什么时候到重庆去,一定要去参观红岩纪念馆。 (指不确定 的时间 )我记得在哪儿见过他。 (指不确定的处所 )国际形势怎样,国内形势怎样,涉及政策性的问题 该怎么办,不该怎么办,应该经常给大家讲讲。 (指不确定的事 )④ 用疑问代词泛指任何人或任何事,表示在所代替的人或事物的范围内没有例外。句 末不用 问号。这是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句中往往有“都”“也”等副词与代词呼应,或者有同一 个代词前后呼应着用。(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这类代词主要包括“这”“57这 (些 )、那 (些 )――这里、这儿、那里、那儿、这会儿、那会儿 ――指处所或时间②“这”和“那”对举,表示不定指。相当于哪类词人称代①(处所名词 ) (时间名词 )② 那么、副词多、多么这么、那么①“每”“各”“另”“某”“凡”“本”“其他”“其余”“一切”也58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的基本用途是在短语或句子中表示某种语法意义或语 法关系 。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例外 ),一般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副词、叹词、拟声词 除外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一 )副词是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1(1)(2)(3)(4)表语气的 (有强调或转折的作用 ):59(5)表示情貌的 (这类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情态,包括必然性和可能性等 ):必,必然、必定、一定、决、反正、横竖、也许、或许、大约、真、的确、确实、自然、当然,果然、居然、依然、欣然、恍然、忽然、仍旧、照样、幸亏、亲自、互相、肆意、竭力、大 力、大肆、相继、陆续、顺便、悄悄等。(6)以上只是一个大致的分类,少数副词可以分属好几类,究竟归属哪一类,要就它表达的意义 来决定。例如“还”在“还好”中相当于“比较”,表示程度;在“还不来”中相当于“老,,表时间;在“还是那样”中相当于“依然”,表示情貌;在“还要怎么的”中相当于,究竟”,表2 副词的语法特点(1)能修饰动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个别副词能修饰数量词和表示时间或处所的名词 。如:再一次、才四岁、又星期六了、最前线、最基(2)一般不能单独回答回题,只有少数副词 (“不”“一定”“没有”“也许”“当然”等 )(3)不能重叠 (“常常”“刚刚”“渐渐”等本身就是叠音词,不是重叠形式 )。60(4)副词的主要功能是作状语 (表程度的副词常作形容词、心理活动动词或能愿动词的状语,如果修饰一般动词,则动词后还要有宾语或补语,如“很买了一些书”、“很有头脑”、,稍微扫了一下”;表时间的副词常作动词的状语 );“很”“极”还可以作补语;有些副词 与 副词连用,前后呼应,具有关联作用,如“又说又笑”、,越走越快”、“刚来就走”,“非去不可”等;副词与连词配合,前后呼应,既可以用 在复句中表示各种关系,如“即使成绩很好,也不应当骄傲,,也可以用在单句中起强调作用,如“任何一位作家的作品总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即使大手笔,也不能保证篇篇都是上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3 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都表示时间,又都常常作状语,所以容易混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第一,时间名词可以作主语、作定语,时间副词不行。61第二,时间名词可以用在介词后面构成介宾短语,而时间副词不能。例如,可以说“在当时,、“从现在”、“向未来”,但不能说“在立刻”、“从时常”、“向从来”,所以“当 时”“现在”“未来”是名词,“立刻”“时常”“从来”是副词。第三,时间名词能跟判断词“是”构成“时间名词是时间名词”的格式,时间副词不行。例 如,可以说“现在是现在”、“平时是平时”、“将来是将来”,但不能说“曾经是曾经”,“正在是正在”、“从来是从来”。4 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副词和形容词都可以作状语,很容易混淆。可以根据以下几点来区别它第二,形容词能作谓语,第四,一部分形容词能重叠,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表示疑问;625“没有”有时是动词,有时是副词,怎样来分辨呢?第一,“没有”用作动词时,相当于文言文里的“无”,后面常带名词性宾语;“没有”用 作副词时,相当于文言文里的“未”,后面常常是动词或形容词。关于“没有”的用法应注意两点:第一,当“没有”表示对领有、具有的否定时,被否定的如果是抽象事物,那么被否定的事 物一般只能放在“没有”后边,构成“没有 +抽象名词”的格式。63第二,“没有”“否定行为的已经发生”,只能是“没有 (或‘没’ )+动词”的格式,而不 能构成“没有 +动词 +了”的格式丁树声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在谈“否定”时 说,“没有”可以“否定行为的已经发生,‘没有来’跟‘来了’相对” (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197页 )看了 ――没有看去了 ――洗了几件衣服 ――但不能说 (有 *符号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看了 ――*没有看了去了 ――*洗了几件衣服 ――*⑤总共也没去了几次。 (,中国语文,1980年 2期 105页 )⑥ 整个假期他也没看了几页书。 (,中国语文,1980年 2期 105 页 )⑦ 没过了一个钟头,我们就像老朋友一样熟悉了。 (,中国语 文,1980年 2期 105页 )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了”都应该去掉 (例⑤⑥中的“了”也可改用“过” )646 运用副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有些程度副词所表示的程度和用法并不完全相同。有些双重否定的句子跟单纯肯定的意思差不多,只是语气要委婉些,如“我的情况,你不是 不了解”;有的双重否定的句子比单纯肯定的语气更强,含有“一定要”“必须”的意思,如“这么多问题,不能不研究解决了”。在运用多重否定时,要注意不要把意思说反了。例如:②面对这一派大好形势,我们能不无动于衷吗?例①“不否认”就是“承认”。联系上下文,显然是把话说反了,可把“没有”改 成“有” 。例②是个反问句。反问相当于一次否定,“不”是一次否定,整个句子按字面意思就成了,面对这一派大好形势,我们能无动于衷”,显然把意思说反了。可去掉“不”。65(二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其他词语前头,合起来构成介宾短语,对动词、形容词起修 饰或补充 说明的作用,表示方向、处所、时间、对象等。介词同其他词语组合时主要起“中介,作用,如“到图书馆去”,其中的介词“到”介绍“图书馆”给动词“去”,表示“去”这个动 作的方向、处所。1表示状态、方式、依据的:按、按照、依、依照、依据、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表示对象、关联的:对、对于、关于、至于、替、向、跟、同、连、和662(1)介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它必须同其他词语构成介宾短语后,才能作句子成分。(2)介词不能重叠,也不能加动态助词“着”“了”“过”和趋向动词“来”“去”,上来,“下去”等。“为了”“为着”“除了”“随着”“当着”等都是合成介词,“了”“着,是构成这些词的一个语素而不是助词。3汉语里的介词大多数是从古汉语里的动词演变而来的,有些至今还处在演变的过程中,兼有 动词和介词的特点,要确定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的词性,有时会感到有些困难。下面我 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如何区别①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 (动 词 )② 他到图书馆去了。 (介词 )③ 他今天不在家。 (动词 )④ 他在家写毕业论文。 (介词 )⑤ 他住在家里。 (介词 )674(1)都是介绍动作的对象或与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的介词。它们的使用范围不同 。“对”的使用范围广,“对于”的使用范围较窄。因此,用“对于”的地方往往都能换成,对”,而用“对”的地方不一定都能一般说来,当“对”表示“向”“向着”“朝着”或“对待”时,不能用“对于”代替,如,我们要对人民负责”、“陈波对我点了点头”、“他对我说了许多鼓励的话”、“她对我 很好”,这些句子里当“对”表示动词所关联的对象、范围,有“在 …… 方面”的意思时,可换成“对于”,如,他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郭全海对自己的事总是随随便便”、“老师对大家 的成绩感到满意”,这些在语言运用中,不要把“对”“对于”前后词语的关系搞颠倒了。例如在“这本书对我很感 兴趣”中,“我”应该是主体,“这本书”应该是客体,“感兴趣”应该是“我”而不是,这本 书”,所以该把“这本书”和“我”的位置掉换一下。当然也可说成“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很 有趣的”,这里的“对我来说”是独立成分,而不是介宾短语作状语。68(2)“关于”是引进涉及、关联的事物的介词。如“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第一,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指出对象用“对于”。 例如:③关于 (对于 )④我们从广播里听到了关于国际恐怖组织劫持飞机撞击美国纽约世界贸 易中心大楼的消息。⑤我们对于后进的同学,要耐心地给予帮助。(“对于”单纯指对象,不能换成“关于” )第二,“关于”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时,总是放在主语前边 ;“对于”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第三,“关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可以单独作文章的标题,“对于”构成的介宾短语要 加上名词才能作文章标题。 例如:“关于文风问题”,“对于文风(3)69(4)的意思,如,由北京来上海”、“由物质到精神”、“由此及彼”;有时候表示“让”“被”“归 靠”的意思,如“任务由我们班包下来了”、“由你在语言运用中,要注意不要滥用介词,也不要丢失了有关词语。(三 )1(1)一般只连接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的有:和、跟、同、与、及、以及等。(2)一般只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的有:并、并且、而、(3)(4)2(1)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用来回答问题。70(2)只有连接作用,没有修饰作用。有修饰作用的词都不是连词。例如,“他写得又快又好,,其中的“又”既有关联作用,又有修饰作用,所(3)具有双向性或多向性。连词都关涉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或方面,只要有连词出现,不管是单个儿使用还是配对儿使用,都一定有它所关涉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或方面出 现。因此,凡是可以不在两个单位之间起作用,只有单向性的词,就不是连词。比如介词,只跟后面的(4)连词既可以同连词互相呼应,产生关联作用,如“不但 …… 而且”;又可以同副词互相 呼应,产生关联作用,如“如果 …… 就”、“只有 ……3有些词,如“和”“同”“跟”“因为”等,常常既可以用作介词,又可以用作连词,怎样 分辨呢?第一,连词连接的前后两个部分是并列的,没有主次之分,不能抽去任何一部分;介词的前 后两个部分不是并列的,有主次之分,把次要部分71第二,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对调,对调后基本意义不变;介词的前后部分不能对调,对调 后意义会发生变化。例如上面的例①中,“我”和“他”可以对调,可以说成“他和我都是 三好生”;而例②中的“我”和“他”有主次之分,不能对调,如果对调成“他和我谈过这第三,连词大多数可以省去,改用顿号;介词不能省去,不能用顿号第四,是介词,可以用其他介词替换,是连词,则不能用介词来替换。第五,连词的前边不能插入别的语言成分,介词的前边可以插入别的语言成分。第六,连词的位置可以放在主语的前面或后面,而介宾短语中则不能这里的“因为”是连词,它可以放到主语后面去,说成“我因为有72这里的“因为”是介词,“因为这事”是介宾短语。主语“我”不能插入“因为这事,的中 间,因为如果说成“因为我这事正在为难”,原句的意思就变了。“为难”的就不是“我”,而是别人了,而且由于缺主语,离开了上下文它就不能成立了。至于说成“因为这事我正 在为难”,则是整个介宾短语提到主语的前边,并不光是介词“因为”提到主语前边。另外4连词和副词常常配合使用表示关联作用,如“不管 …… 也”、“只有 ……才”,在这种场合,副词也有关联作用,但是这些副词并不因此而变成了连词,它和连词毕竟不同。它们的主第一,副词除了关联作用,还有修饰作用;连词除了连接作用,没有另外的意义。因此,句 子中去了连词,一般都能成立,而且基本意义不变,如“我和他都是三好生”,“因为我有 事,所以没有去”,其中“和”“因为”“所以”都是连词,把它们去掉,句子能够成立,而且基本意义不变。第二,副词的位置大多比较固定,连词的位置比较灵活。例如,在“如果你八点钟不来,我 就走”这个句子里,“如果”是连词,位置可以移动,可以说成“你如果八点钟不来,我就 走”;“就”是副词,位置不能移动,不能说成“你如果八点钟不来,就我走”。73第三,“只是”“或者”“要”等词,是兼类词,有时是副词,有时是连词,我们可以 根据它们所起的作用,能同哪些词发生关这里的“只是”是副词,位置比较固定,假如补出主语“我”,只能说“我只是跟他 开开玩 笑罢了”,而不能说“只是我跟他开开玩笑罢了”。这个“只是”还可以换成“仅仅”,只”一类的这里的“只是”是连词,可以换成“但是”“可是”一类连词,位置也可以移动。 如 补出主语“我”,可以说成“我只是收不起574(1)这四个词用法相同。“和”最普遍,口语里常用“跟”。用“和”来 接连三个或更多的语言单位时,一般在最后两个之间用“和”,如“数学、物理和化学”,“和”的用途现在扩大了,不限于连接名词性词语了。一般说来,如果两个动词或形容词同 时跟某一个成分关联 (或共管一个宾语,或有共同的修饰语,或共同修饰一个中心语 ),那么,这些动词或形容词之间可以用“和”连接起①他们在慰问和帮助伤病员。 (有一个共同的宾语“伤病员” )②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 (有一个共同的修饰语“那样” )③ 我们带着严肃和兴奋的心情走进了会场。(共同修饰一个中心语“心情” )“和”连接的并列的各项不应该有互相包含的大小概念 (有时为了强调,偶尔也有一方包含 另一方的,如“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下面两个句子都是有毛75“和”“与”“同”“跟”又都可以作介词,为了语意明确,避免歧义,现在有这样一种趋 势,即让“和”“与”作连词,“同”“跟”作介词。目前在理论著作、报纸社论和正式文 件中,都很注意这种区分。(2)它所连接的既 是联合关系,又表示出一定的层次。多用于书面语。“以及”比“及”使用的范围广,特别 是前面各项使用逗号隔开时,一般都用“以及”。如“代表团团长及全体团 员”、“河南是小麦、棉花以及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的重要产区之一”、,内蒙、西藏、新疆、青海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都先后发了言”、“本 店经销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以及各种零件”、“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最后该如何解决,都需要调查研究”。“及”还经常同“其”连用,“其”指代前面的人或事物,相当于“他”“他的”或“他们,“他们的”,“及其”则是“和他”、“和他们”或“和他 (们 )暴露的对象,只能是侵略者、剥削者、压迫者,及其在 人民中所遗留的恶劣76(3)“而”的连接能力很强,在现代汉语中用得相当广泛,可以连接词,短语、分句、句子和段落,表示种种关系。例如:“简练而生动” (并列关 系 )、“学坏容易而学好难” (转折关系 )、“各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而以初三 (1)班的成绩最为突出” (递进关系 )、“把烧红的钢放进水里,会很 快冷却而变硬” (承接关系 )“而且”“并且”只能连接有递进关系的两项。“而且”连接的两项可以是动词性的,也可 以是形容词性的;“并且”常常连接动词性的词语。例如:①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4)“或”“或者”是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它们同“和”“与”“同”“跟”很不一样。现在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和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常常混用,“和”往往代替了“熟悉他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摸到了一条规律,有事找他别到书记办 公室,77(四 )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边,表示某种结构关系或动态等附加意义,或在其他词、短语、或句子后边 (“所”“被”则用在动词的前边 ),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它既不 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能在实词与实词的组合中起媒介或连接作用。助词除附着在动词1结构助词是用来表示词语之间结构关系的助词。包括“的”“地”“得”。它们都读 de(1)“的”的另一种用途是附着在词或短语后面构成“的”字短语。“的①那用鲜血浸染的石子,红的像红旗一样鲜艳,黄的像阳光 一样灿烂,白的像云霞一样洁白。 (“红的”“黄的”“白的”分别② 走在队伍前面的是张校长。 (作主语 )③ 我是教书的。 (作宾语 )的”有时附在词或联合短语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例如“你去买些文具、日78(2)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定语后边都要用“的”,任何状语后边都要用“地”。什么同时又说:“但是目前报刊文章和许多著作中大都是分写的 (虽然分得不妥 当的屡见不鲜 ),因此不作硬性规定,愿意分写的尽管分写,只要分得对就行(3)792动态助词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处于什么样的情况或程度的助词。“着”表示动作正在③桃子红了的时候,你再来吧 !例①“写”的动作已经实现,但尚未结束,仍在“写”的当中,“了”表示的是现在 时 。例②、③中的“别忘”和“红”都尚未实现而有待将来实现的,“了”表示的是将来时“了”所附着的行为是结束性的,所以可以说“我看了这本小说” (已经看完 ),但不能说“80另外,用在“我今天进的城”,“昨天到的成都”等句子中的“的”,不是结构助词应该注意的是,动词带“着”“了”“过”要受意义上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动词在任何时“企图”“像”“类似”等有些本身表示持续意义的动词是可以带“着”的,如,站着”、“看着”“想着”等。至于“没看着”、“睡着了”、“打着了”、“点着了”中本身表示完成意义不表示持续动作的动词,如“死”“打倒”“肃清”“看见”“遗失”“前面加有否定副词或能愿动词的动词,如“不看”、“没走”、“别说”、“会洗”、“能前面有表示现在或将来意义的时间副词,如“正在修建”、“将要发生地震”等;81前面加有否定副词“没”“没有”或加有能愿动词的动词,如“没看见”、“应该学习”等本身表示持续意义的动词 (例子见前 )义的,但可以说“我们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有了希望,;“死”是动作不能再出现第二次的动词,但有时也可以带“过”,如“这条河里先后死3“似的”“一样”“一般”等表示比况的助词,常附着在词或短语后边构成比况短语。比况 短语充当句子成分时,作用相当于一个词。“似的”用在动词性词语前可写作“似地”。例以上例句加着重号的部分都是比况短语。另外,“一样”有时并不是比况助词,如在,482语气助词是附着在一个句子后边或句中停顿处表示说话的语气的助词。句子的语气主要靠语 调,语气助词是帮助表达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各种语气的手段之一。依语气的不同,(1)的、了都表示肯定或决定的语气。“的”强调事情的真相,例如“他会跳 舞的”;“了”表示事情发展变化的情况,例如“他原来不会跳舞,现在会跳呢表示情况在持续之中,而说话人对这种情况的持续带有一定的情绪 (赞美,夸张、着急等 )。例如:“这药灵得很呢 !”“他还欠十九个钱呢 !”嘛表示肯定的语气,含有“道理很明白,不必多说”的意思。例如:“你 自己愿意嘛,怪谁呢?”(2)表示疑问语气的:吗 (么 )吗 (么 )表示问话人不知道,希望得到回答。这种句子本身往往没有表示疑 问的手段,而是 靠句末用“吗”才构成问句的。例如:“他的病好了吗?”(如果不用“吗”,变成“他的病 好了”就不一定是疑问句 )呢除表示不知道外,还有些猜测的意味,这种句子本身有表示疑问的手段 。例如:“你去不去呢?”“你怎么不去呢?”吧表示说话的人对所提的问题已有相当的了解,只是希望对方肯定一下。 例如:“这回可猜对了吧?”83(3)表示祈使语气的:吧、了。吧要求别人做一件什么事。例如:“你让我去吧 !”了要求别人不做什么,特别是要求别人停止正在做着的一件事,表示劝阻 禁止之类的语气。例如:“你别哭了 !”“你们不要再表演了 !”(4)表示感叹语气的:啊。“啊”作语气助词时,经常附着在感叹句之后,表示感叹语气。如:“这些小朋友多幸福啊 (哇 )!”“啊”还可以附着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之后表示各种语气。如:“我已告诉 你了,情况就是这样啊。” (表陈述语气 )“你担任什么职务啊 (哇 )?”(表疑问语气 )“你快 去啊 (呀 )!”(表祈使语气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有时也表示犹豫的语气:呢、吧、啊、么。 例如:“我呢,本来就 不赞成。”“你啊,实在太糊涂了 !”“走吧,雨下得太大;不走吧,语气助词“的”“了”同居于句末的结构助词“的”和动态助词“了”的区别:第一,语气助词“的”“了”可以去掉,去掉后,句子结构完整,基本意思不变第二,结构助词“的”后面一般可以加上个相应的名词 (如“这支笔是我的笔 ),84第三,句末为结构助词“的”的句子,表示否定时,“不”放在“是”之前(如“这支笔不 是我的” );在表示肯定和强调的“是 …… 的”的句子里,表否定时,“不”放在“是”之 后 (如“她是不会跳舞的”、“我是不知道的” )。第四,名词性词语后边出现的“了”,都是语气助词。 例如:“我吃了饭了。”其中后一个另外,处于句中的“的”和“了”,都不可能是语气助词,只能分别是结构助词和动态助词 。例如:“他的姐姐掌握了三门外语了。” 其中的“的”是结第五,语气助词“的”“了”可以连用或分别同其他语气助词连用,结构助词“的”、动态 助词“了”不能连用。其中“的”表示本来确实痛苦,“了”表示痛苦已变成定局 (表示已然语气 )。妈,你看了人家的信了吧?这事要是让学校知道了,对你会有影响的啊 !855 其他助词:所、被、给、连、的话、来着、看、等、们、来、把等。(1)所“所”常用在动词前边,主要用途有四种:第一,及物动词或主谓短语作定语,而中心语在意念上受这个及物动词支配的时候,动词前 边可用“所”字,如“他所请的人都到了”。这样的“所”也可以不用,用上“所”能比较 清楚地表示这个动词或这个主谓短语是定语。第二,“所”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字短语。 如“所见”“所闻”就 是“看见的”、“听到的”的意思。当这种短语前面有“有”或“无”时,则是作“有”,无”的宾语,如“有所思”、“无所用心”。有时这种结构后面还可加“的”构成“的”字 短语,用来代替特定的名词 (如“所希望的” )。第三,同“为 (被 )”第四,“所”用在“的”字短语中,这种“所”往往可有可无,但“的”非有不可,如“这86(五 )叹词是表示某种感情或呼唤应答声音的词。例如:啊、唉、哎、哦、哎呀、叹词是一种特殊的虚词,它不专门表示语法意义,总是独立在句子之外,不同别的词语 发生组合关系。书面上总有标点符号将它同别的词语隔开。叹词的主要用途是表示喜悦、悲伤或痛苦、愤怒,或鄙视、惊讶、呼唤、应答等。叹词常常用在句首 (也可用在句中或句末 )作独立成分 (上面例①至例⑦中的叹词都是 充当的 独立成分 );有时也可独立成句,如果一个人遇到一件可怕的事情,他叫一声“哎呀 !”,这 一个叹词就把他惊恐的情绪表达出来了,这种“哎呀 !”叹词还可以活用,借用作动词、形容词、名词充当相应的句子成分。例⑧他只嗯了一声,什么话也没说。 (用作动词 )⑨ 他蹲在地上哎哟哎哟地直叫唤。 (用作形容词 )B10 他这人很乐观,说不上三句话,就打两个哈哈。 (用 作名词 )87(六 )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又叫象声词。例如:砰、轰隆、丁冬、以前的好多语法书都把拟声词归入了形容词,现在,提要,把它单独立为1(1)有多种叠用方式。可以是 AA式,AAA式或 AAAA式,也可以是 ABAB式或 AABB式。例如:嗡嗡地叫、嗡嗡嗡地叫、嗡嗡嗡嗡地叫;丁当丁当地(2)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表示疑问,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也不能受 副词的修饰。在“我看你还呼呼不呼呼?”“哗啦了半天”等用法中,“呼呼”、“哗啦” 是拟声词活用作别类(3)①外面传来一阵丁冬声。 (作定语 )② 隔壁丁当丁当地响起了打铁的声音。 (作状语 )③ 泉水丁冬响。 (作状语 )④ 他累得呼哧呼哧的。 (作补语 )882(1)拟声词和形容词一样可以作定语、状语、谓语,这是它们相同之处。形容词一般能受程度副 词修饰,拟声词不行;形容词能重叠,重叠方式一般是 AA式AABB式,而拟声词不能重叠,只 能叠用为 AA式,AAA式,AAAA式或 ABAB式,AABB式。拟声词作修饰成分时,远没有一般形容 词那么自由,拟声词的修饰对象都是声响本身或发出声响的某些事物及其动作,超出这个范 围,其修(2)拟声词与叹词都可以用在句首。叹词通常不与句中的其他词语发生结构关系,而拟声词则常作定语、状语、谓语等。叹词还 常常独立成句,拟声词一般不能另外,叹词在表示感叹应答的声音的同时,还直接表达某种感情,而拟声词却只摹声而不表,情”。这里说的“情”指的是词义内容,与用词造句时的褒贬由此可见,拟声词与叹词也是小同而大异。有些教材把拟声词归入叹词是不太89一、什么是短语二、短语的类型(一 )(二 )三、复杂短语的结构分析(一 )短语的复杂化(二 )复杂短语的分析方法(三 )复杂短语分析示例90短语,也称词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表示一定关系的语 言单 位。短语不同于词,它是比词大一级的语言单位;它也不同于句子,因为它没有语调,不能 独立地表达完整的意思,不能直接进行交际。短语是构成句子的基础,它不仅可以充当各种 句子成分,而且大多数短语带上一定的语调,就可以成为句子。短语的构造和句子的构造基 本上是一致的,掌握了短语的各种结构,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句子的结构。因此,在现代汉语用词和词组合成短语,必须注意两点:第一,构成的短语中不能没有实词。 例如“就走”、“马上就走”、“何必马上就走”,其 中都有一个实词“走”,所以这三个都是短语;“正因为”、“已经很”和“何必马上就”,因为都没有实词,所以三者都不是短语。正因为如此,有的书对“何必马上就走”作了如 下甲种分析因为甲种分析把“何必马上就”也作为一个短语来看待了。“何必马上就第二,在组合过程中必须遵守语法规律 。例如名词一般不能与副词组合,所以“很学校”便 不能构成短语;至于“丰富的和平”、“温习衣服”等,由于词和词在意义上不能配合,所91短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可以按内部的结构关系来分类,也可 按语法 功能 (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来分类。短语还可以按内部组成成分结合的稳定程度来分、按能否二分来分、按层次多少来分 (分为 ―重短语 ―即简单短语和多重短 语 ―即复杂短语 )(一 )按照结构关系的不同,短语可分为:联合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主 谓短语,复指短语、连动短语、兼语短语、方位短语、介宾其中联合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和主谓短语属于基本结构类型的短语,其余 的短语都是有特定关系或以特定的词为标志的短语。1联合短语又称并列短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地位平等的词语组合而成的,各部分之间有并 列、递进、选择等关系,有些并列词语的排列顺序应遵守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2偏正短语由两部分组成,前后两部分之间有修饰、限制的关系。923动宾短语也由两部分组成。前后有支配关系。前一部分表示动作行为或判断,后一部分表示4补充短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后一部分则补充说明前一部分。前 一部分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叫中心语 (又叫中心词 ),后一部分叫补语。根据中心词的词性 不同,补充短语又可分为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5主谓短语由两部分组成,前后有陈述关系。前一部分是被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后一部分是 对前一部分加以陈述的,叫谓语。936复指短语又称同位短语,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指同一样事物,作同一个成分 。各项之间构成复指关系。7连动短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连接起来组成的,它们之间没有联合、偏正,动宾、补充、主谓等关系。例如:连动短语的构成部分可以在两项以上,各项之间不能用关联词语,也不允许有停顿。 连 动短语有时也可以是由动词短语和形容词短语连948兼语短语是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接起来构成的,前面动宾短语的宾语又兼作后 面主谓短语的主语。9 方位短语10介宾短语是由介词同其他词或短语构成的。经常由介词同名词性词语有时介词也可以同非名词性词语构成介宾短语,如“为了健康”、“通过学习、讨论9511,“的”字短语是由结构助词“的”附着在别的词语后面构成的。它具有名词短语的性质。例12上面所介绍的这些短语,都是按一定的语法规则临时组合起来的,其组合比较自由,故又总 称为自由短语。语言中还有一种跟自由短语相对的,其组合比 较固定的短语,叫做固定短 语,如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的专用名称等都是固定短96(二 )按照语法功能 (即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的不同,短语可分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和 形 容词短语。有些短语在功能上有不同于这三类短语的地方,但它们可以分别附丽这三类。1名词短语是以名词为主体的短语,它的性质和作用与名词相同。它包括用名词性词语构成的联合 短词,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由名词或名词性偏正短语作谓语的主谓短语,还包括复指 短语、方位短语、“的”字短语等。表物量的 数量短语 (如“一个”“三张”“一大碗”“两小块”等 )和表物量的指量短语 (如“这件”,那本”等 )可以附属于名词短语。2动词短语是以动词为主体的短语,它的性质和作用与动词相同。它包括动词 性的联合短语,偏正短语、补充短语,动宾短语、连动短语、兼语短语也都是动词短语。3973形容词短语是以形容词为主体的短语,它的性质和作用与形容词相同。它包括由形容词组合 而成的联合短语、以形容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和补充短语 (即形补短语 ),由形容词充当谓语 或谓语中心的主谓短语,如“前途光明”、“身体健康”等,也是形容词短语 (在主谓短语 里,主语和谓语相比较,谓语是表意的重心,比主语更重要,因此根据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 的是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把主谓短语分别归入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和形容词短语,是合理的 )(一 )只有一个结构层次的短语叫简单短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层次的短语叫复 杂短语。 复杂短语往往是一层套一层的,它内部的构成成分并不处于同一个平面上,而是一层一层地 处于不同的平面上。例如:“建设祖国”这个动宾短语只有一个层次;而“建设社会主义祖 国”,就包含有两个层次了,分析复杂短语的层次结构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语义,对分析语病、纠正病句也很有98(二 )1关于语法分析的标准,语法学界的意见很不一致。西方的传统语法的语法分析是根据形态标 准从分析词类入手的,它的分析标准以形态为主、功能为辅。可是汉语里没有严格意义的形 态变化,“要说有,也是既不全面也不地道的玩意儿,在分析上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因 而在做出一个决定的时候往往难于根据单一标准。而是常常要综合几方面的标准”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第 11~ 12页。。,提要,进行 语法分析的标准是功能和意义相结合的标准。第一,功能标准。功能标准是指分析出来的各部分,要能按语法规则再进行组合。正确的分析要求分析出来的 两部分能够组合,而功能上不能组合的,其分析通常是不能成立的。“功能”这个 术语,不同的语法学家有不同的理解。99语言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离开了意义,单纯的形式就不再是语言的形式,所以语法分析 就不能不考虑意义。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在语法分析上,意义不能作为主要的、唯一的 依据,但是不失为重要的参考项。”,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第 12页,商务印书馆 197 9任何语法分析都不能违背意义,不能损害各个成分的意义及与整体意义之间的关系,这是目 前 各家都已公认的一条标准。根据这个标准,进行语法分析时,就必须满足下面三个条件:(1)分析出来的各部分必须都有意义。(2)分析出来的各个成分在意义上必须能够搭配。100(3)分析出来的各部分,在意义上搭配起来,必须符合原意。例如:“他匆匆忙忙地穿好衣服就出去了”,其中的“穿好衣服”又只能分析成“穿好 /衣服”,而 不能分析成“穿 /好衣服”。因为后一种分析虽然前后能够搭配,但已经违背原句的意思了 。同样的道理,“小红闹着要穿好衣服,不要旧衣服”中的“穿好衣服”,又只能分析成,穿 /好衣服”,而不能分析成“穿好 /衣“大红花”如果分析成“大红 /花”,意义上虽可搭配 (“大红”是一种红色,“大红 /花” 表示“某种颜色的花” ),但是“大红花”的原意是“大的红花”。因此“大红 /花”的分析 不当,而应分析为“大 /“城市农副产品市场”是城市里面出售农副产品的市场。如果分析成“城市农副产品 /市场,,就变成出售城市里生产的农副产品的市场了,而城市里一般是不生产农副产品的,所以 这种分析不符合原意。正确的分析应该是“城市 /功能标准和意义标准有联系又有区别。分析出来的两个部分从功能上来看是不能组合的,那 么 从意义上来看也往往是不能搭配的,如“两所 /学校的领导”,按功能标准不能组合,按意 义标准则不能搭配。分析出来的两部分,如果功能上能够组合的,意义上也大多是能够搭配 的,如“两所学校的 /领导”,功能101“我们最喜欢的演员”同“我们最要好的朋友”表面上看来一样,实际上内部结构是不同的 。因为“喜欢”是单方面的行为 (“我们所喜欢的”“演员”往往并不认识“我们”,更谈 不上“喜欢”了 ),“我们最喜欢”是可以组合、可以搭配的,因此它应该分 析为“我们最喜欢的 /上面这两个短语,按功能标准就很难加以区别,它们内部结构的不同,只有从意义上入手,才能揭示出来。由此可见,在进行语法分析的时候,功能标准和意义标准也有不一致的时候,作为正确的分析,必须同时满足功能、意义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2由于复杂短语是由一些词一层一层由小到大地组合起来的,所以分析的时候也就应该根据语分析复杂短语,总的程序是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逐层剖析。首先,确定这个复杂短语 的总的结构关系,把整个短语切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就是构成复杂短语的两个直接组 合的成分,又叫直接成分 );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对这两个直接成分进行切分,这样102在分析结构层次的同时,要注明切分出来的两个直接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在分析中,对只 有两项直接组合的短语,如偏正、动宾、补充、主谓、介宾、方位、比况和“的”字短语等,应该用二分法,即一分为二;对不止两项组合的短语,如兼语短语,可用多分法。联合,复指、连动等短语,分析复杂短语一般采用框式图解法,这便于显示复杂短语的结构层次。下以上用的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部分的逐层分解的方法。分析 复杂短语的结构层次还可以从 词开始,由小到大,即由部分到整体,逐层归纳。这种由小到大的归纳法的分析程序是:首 先,把短语里的每个词找出来,并在每个词下面画上一条横线 (连词和助词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