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健康怎样得到帮助

当前位置:
人人享有健康 一切为了健康
宜昌健康城市创建纪实
来源:三峡日报
字号:[ && ]
视力保护色:
  热点观察
  11月21日,黄浦江畔,宜昌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发出了&人人享有健康、一切为了健康&的最强音。
  健康引领全民参与动起来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2年,宜昌启动了湖北省健康城市试点工作,将&健康城市&创建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吹响创建&健康城市&集结号。
  2014年,宜昌通过省健康城市考核评估。2015年市政府将创建全国健康城市纳入政府&十三五&规划。今年,市政府又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
  创建过程中,宜昌贯彻&健康入万策&理念,通过开展健康城市创建行动、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全民健身快乐生活行动、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创建行动、健康生活环境优化行动、健康服务惠民行动等,已基本形成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良好创建氛围,实现了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
  生态先行绿色发展促健康
  近年来,宜昌相继完成磨基山公园等公园绿地建设、运河等河道景观整治、绿道系统建设等工程。2014年,又通过立法将城区山体水域绿地纳入永久性保护的范围。
  截至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居湖北省市州第一。&出门见绿、5分钟进园、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生态城市跃然纸上。
  2016年5月,宜昌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全国首个生态治理试验区&&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生态治理&宜昌试验&正式启动。
  水是生命之源。市政府建立健全城镇供水水源水质监测预警机制。在刚刚公布的2015年湖北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结果中,宜昌名列全省第一。
  民以食为天。宜昌在全省率先建成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跻身&中国十佳食品安全城市&行列,成为&全国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
  大城建设绿为底色。城区东山大道建 BRT项目投资23.5亿元,是&公交优先,民生为本&的绿色示范工程,获评国内唯一&世界可持续交通项目最佳案例&。
  智慧驱动健康服务显特色
  2015年,市政府投巨资开发宜昌&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工程&,正式启动了健康管理大数据中心建设工作。通过全面打造智慧医疗,全员人口信息库、居民健康档案库、电子病历库等基础数据实现了共联互享。
  目前,宜昌通过信息平台对接了11家综合性医疗机构,采集了医院诊疗服务信息约3亿条,初步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2016年5月,健康管理中心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共建&健康研究中心&,达成了建立健康数据分析中心的合作协议。
  基于此,宜昌利用&互联网+&手段,将群众就医需求、第三方就医服务和分级诊疗政策管理有机结合,成功搭建&系统+服务&于一体的分级诊疗转诊协作平台。
  智慧医疗随之催生惠民医疗。宜昌大力推进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医院、城市三级医院长期稳定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了&全程服务人性化、转诊过程智能化、政策管理规范化、服务平台社会化、患者利益最大化&的分级诊疗&宜昌模式&,受到了国务院通报表彰。
  创建&健康城市&是国家卫生城市的&升级版&。未来,宜昌迈向全国健康城市的步伐将更加坚定。(记者 高炜 通讯员 方敏)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记者 白剑峰
  健康,人民幸福之源,国家富强之基。
  11月21日,黄浦江畔,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启幕,这是全球健康促进领域的一场盛会。本次大会主题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口号是“人人享有健康,一切为了健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13亿多人民期盼,以国家长远发展为基点,以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吹响了建设健康中国的时代号角。我国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健康促进事业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日前,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从明年3月1日起,上海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同时在6类场所的室外也全面禁烟,这是上海献给全球健康促进大会的一份“大礼”。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称赞说,一部全面禁烟的控烟条例,无疑将帮助上海作为控烟领袖城市在全球舞台绽放光彩。
  从公共场所禁烟到汽车尾气治理,从食品安全监管到健康影响评价……近年来,我国很多重大公共政策的出台,都体现了健康优先的理念。中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08年的6.48%上升为2015年的10.25%。
  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被列入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目标:到2020年,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到2030年,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020年的20%和2030年的30%。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949年之前,人均预期寿命是35岁,婴儿死亡率高达200‰。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用极少的卫生资源,解决了占世界1/5人口的医疗问题,极大地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健康水平差距。2015年,全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6.34岁,婴儿死亡率下降到8.1‰,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从“东亚病夫”变为“东方巨人”,成为世界健康总人力资本最大的国家,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说,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应对和解决人群健康问题的核心策略。健康促进是一项跨部门协调工作,各个部门制定的公共政策都将对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我国将建立跨部门高层协调机制,针对优先问题开展跨部门健康行动,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大健康观正深入人心
  在上海市长宁区新泾镇绿园一村,有一个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平均年龄65岁。他们每人都有一个小本,详细记录家庭的油、盐用量以及自己的血压、腰围等指标,定期拿给医生评估。在这里,有几十年烟龄的“老烟枪”戒了烟,癌症术后患者走出了心理阴影,高血压患者用药量越来越少……自2007年起,上海市开始推广控制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项目,2009年更名为上海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目前,全市已有6300多个健康自我管理小组,近40万居民参与其中。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强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这标志着我国卫生与健康理念发生了重大变革。
  健康,人类永恒的追求。国内外经验表明,健康促进是一个成本效益很高的促进公众健康之途径。健康促进概念的提出,是人类逐步了解健康、应对健康挑战的结果。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影响健康的因素中,行为和生活方式占60%。建设健康中国,既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
  为了遏制慢性病快速上升势头,国家卫计委发起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以饮食和运动为切入点,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自2015年起,中国疾控中心开展了“中国职业人群健步走激励干预项目”,促使参加者完成每日健走1万步的运动目标。2016年,全国3万多人参加了“万步有约”职业人群健走激励大奖赛活动。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指出,树立大健康观是时代潮流。虽然解决好“看病”这个战术问题很紧迫,但解决好“防病”这个战略问题更重要,即如何让老百姓“不生病、晚生病、不生大病”,身心真正健康起来。
  城市和社区是实现健康的关键场所。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259个城区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区)”。2016年,全国爱卫会出台了《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健康城市是卫生城市的升级版,包括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人群、健康服务、健康文化等5个方面。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之基。让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食品更安全,成为亿万人民的深切期盼。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饶克勤认为,健康环境的基本特征是生态绿色、环境友好、适宜居住。随着新环保法实施和中央环保督察制度“亮剑”,我国着力解决影响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共建健康、宜居、美丽家园,为健康中国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奏起全民健身交响曲
  李元丰是北京一家投资公司的经理。每天傍晚下班后,他都准时来到健身中心,换上运动衣,锻炼2小时。而在两年前,他几乎每晚都赶饭局,结果血压、血脂都亮了“红灯”。因此,他远离各种饭局,制定了健身计划,如今身体越来越健壮。
  从广场舞到太极拳,从健步走到马拉松……全民健身已成时尚。截至2014年底,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33.9%,体育健身逐渐成为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是89.6%,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5平方米。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强调,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全民健身与医疗卫生是实现全民健康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二者各有侧重。全民健身侧重前端,涵盖身体锻炼、养生保健等;医疗卫生侧重后端,涵盖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二者如鸟之两翼,不可偏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杨树安说。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新目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从2015年的3.6亿人增加到2030年的5.3亿人;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规划》提出“全民健身生活化”,吹响了全民健身的号角。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设立了“全民健身日”。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年)》提出,使全民健身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名片。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
  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一大亮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郭建军说:“体育锻炼,绝不仅仅是用于预防疾病、强身健体,还可以用于治疗疾病、病后康复。重新认识和准确定位体育的功能,是推动体育医疗融合发展的关键。”
  让人人享有健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迈向健康中国的新征程上,中国必将为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健康促进,健康自我,健康环境
网站编辑 - 张利英【图文】人人享有卫生保健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让人人享有健康 看创卫专家怎么说
发布于: 9:08:37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编辑:陈琦
  江津区召开创建国家卫生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培训会
  人民网重庆6月15日电 为扎实开展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全区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工作能力,6月14日,江津区召开创建国家卫生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培训会。
  培训会邀请了中国控烟协会常务理事、国家级创卫健康教育专家、重庆市健康教育所副所长赖维云进行专业授课,会议由区政府党组成员、区府办应急办主任程迪锋主持,全区各级各部门共300余人参加培训。
  “创建国家卫生区只是一个手段,目的是希望通过创建活动实现城市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改善全区人民的健康素养水平,让全区居民人人享有健康。”培训会上,赖维云运用丰富的经验和生动的语言围绕国家卫生城市标准(2014版)、控烟工作技术解读、重点工作要求及暗访评估工作要求四个方面,结合江津区创建卫生区实际,进行重点讲解,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为下一步江津区创建工作指明方向。
  程迪锋就落实培训会精神、推动创卫工作提出:各单位要深入基层,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要组织相关人员,对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及相关知识进行再培训,熟悉掌握创卫标准和流程,推动系统创卫工作;落实各自责任,把握好时间节点,稳步扎实抓好各自职责内的工作,确保创卫工作保质保量。
  “通过此次培训会,对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提升了健康教育的工作技能,为创卫工作的开展明确了方向,最重要的是认识到创卫是人人受益的事情,能够让大家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参会人员纷纷表示。(胡虹 庄雯雯)
( 9:12:06 | 健康报)( 15:51:15 | 人民网-重庆频道)( 8:21:55 | 广州日报)( 7:00:35 | 人民网-重庆频道)( 9:24:15 | 人民网-重庆频道)( 8:07:25 | 人民网-生命时报)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关注|家庭医生能实现人人享有吗?
点击上方“健康中国”可以订阅哦
家庭医生,这个曾离国人很遥远的概念,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走入寻常百姓家。国务院医改办等七部门日前印发了《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2016年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2020年,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为什么要推行家庭医生呢?
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面临人口老龄化、慢性病高发等诸多挑战,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证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保障老百姓健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就医环境、均衡医疗资源、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家庭医生以人为中心,面向家庭和社区,让群众普遍拥有“健康守门人”。
中国家庭医生究竟是什么样的?又会给老百姓的看病就医带来哪些改变?
第一,家庭医生的人员构成。 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全科医生,二是具备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三是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医师和中级以上职称的退休临床医师。由此,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签约服务队伍。
第二,家庭医生的服务形式。原则上应该采取团队服务的形式,主要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卫医师等人员组成,并且有二级以上医院医师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
第三,家庭医生签约方式。居民或家庭可以自愿选择1个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还可以自愿选择一所二级医院和一所三级医院,建立“1+1+1”的组合签约服务模式。可以就近签约,也可以跨区域签约。每次签约的服务周期为1年,可以续约。
第四,家庭医生服务内容。居民将享受到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中西医诊治、转诊预约等基本医疗服务,同时还享有公共卫生服务,家庭病床、家庭护理等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第五,家庭医生收费标准。将根据签约服务人数,按年收取签约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方式共同分担。
实现人人享有家庭医生服务的目标,离不开值得信赖、能够托付的全科医生。虽然全科医生是家庭医生的主力军,但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
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会长、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杜雪平指出, “现在全科医生的缺口非常大。英国的全科医生占英国医生总数的50%,美国占到30-40%,澳大利亚也能占到50%,拥有非常众多的全科医生队伍,能够覆盖大部分居民。但是,中国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强基层”的关键是“强人才”,必须尽快建设一支经过正规医学教育和全科培训的高素质全科医生队伍,满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据杜雪平介绍,“国家最近几年出台了很多政策,要求大力规范化的培养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指的是跟国外完全一样,5年的大学毕业和3年的脱产培训。远水解不了近渴,还有一段的过程。”
壮大家庭医生的队伍,需要完善全科医生继续教育体系,更需要实施综合改革配套措施,增强基层全科医生岗位的吸引力,合理提高全科医生的薪酬待遇,打通全科医生的晋升通道,才能够吸引更多合格的全科医生去基层工作。杜雪平告诉记者,“家庭医生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我从事二十多年的全科医生教育,我培养的全科研究生,全部留在我自己的社区卫生院,没有走一个。他感到做全科医生非常自豪,有了这一点,他会干好的。”
6年前, WONCA(世界家庭医生组织)宣布,将每年5月19日定为“世界家庭医生日”,这个日子使全世界家庭医生的价值得到认可,也让所有为社区医疗做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得到了关注和支持。《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的发布,让我们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实现每个家庭都拥有一个家庭医生的梦想。同时,也让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思考,如何在基层留住人,同时也留住心。
来源:“中国访谈”公众号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 的文章

 

随机推荐